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師專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當前幼兒教師專業化問卷調查進行數據分析,明確幼兒教師專業化程度,加以原因分析并提出應對。
關注教師是近年來國際教育的一個熱點。針對教師教育的現狀,許多國家都提出了“教師專業化”的改革目標,力圖通過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來提高教師水平。然而,在教師專業化推進過程中幼兒教師專業化往往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被忽略。這無論是對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是教師專業化進程的推進都將是不利的。為此,筆者針對幼兒教師專業化現狀加以思考,分析應對策略,旨在對幼兒教師專業化建設與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討或參考。
一、當前幼兒教師專業化的現狀
1.幼兒教師專業化的問卷調查
為更好地把握當前幼兒教師專業化現狀,筆者對當地的幼兒教師進行了以問卷調查形式為主的調查。調查發出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調查對象中各類結構具體如下:學歷結構:大專以上12人,占6%;大專72人,占36%;中專84人,占42%;中專以下32人,占16%.年齡結構:45歲以上10人,占5%;35~45歲30人,占15%;25~35歲84人,占42%;25歲以下76人,占38%。職稱結構:高級24人,占12%;一級66人,占33%;二級88人,占44%;無職稱22人,占11%。專業結構:幼兒師范或師范專業畢業158人,占79%;非幼師或師范專業畢業42人,占21%。
2.幼兒教師專業化程度的數據分析
基于調查,首先分析幼兒教師的學歷結構,從調查結果看(如表1所示),幼兒園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即中專以上畢業)仍然偏低。
從職稱結構的調查結果看(如表2所示),四個年齡組幼兒教師的職稱結構也不合理,總體上具備高級和一級幼師資格的教師僅占45%,即大部分幼師屬于初級職稱或無職稱的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幼兒教師整體資歷較低的現實。
其次,分析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的情況。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來看,調查顯示,幼兒教育理論基礎較全面,專業知識扎實的教師并不多,教師認為自己最欠缺的知識領域排序也說明老師普遍存在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面狹窄等問題;能夠正確回答問卷中相關理論基礎問題的教師,尚不足所調查的幼兒教師總量的1/3;只有23%的教師掌握所教學科的前沿知識及學科知識的進展和最新動態,各專業知識構成比較全面的教師也不多;從教能力、研究能力都略顯不足,經常性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教師只占45%,有46%的教師主動反思教學并及時調整活動;只有16%的教師能充分準備教學材料。從專業情意來看,公眾和社會輿論對教師的道德期待和教師的道德要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如何對待教學、正確對待和評價幼兒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從調查看,只有49%的教師愿意繼續從事幼兒教育事業;37%的教師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本班幼兒;當幼兒十分頑皮并屢教不聽時,12%的老師會忍耐,8%的老師會懲罰;有28%的老師關注自己的發展,29%關注教育的發展,43%關注幼兒的思維發展;有45%老師有時會特別關照在園就讀幼兒中一些穿著漂亮又比較聰明活潑的孩子;當幼兒們突然在幼兒園生病,你首先想到通知家長的占30%、送往醫院的占40%、向園領導匯報的占25%、采取其他辦法的占5%;對一名不愿來園的孩子,有10%的老師采取“不管他,哭幾天他就適應了”的態度;對不能聽懂普通話的新轉學來的外地幼兒,有40%的老師采取“一些游戲,讓該孩子充分參與,并在游戲中與其他孩子接觸交流”辦法,有37%的老師采取“以實物、手勢等輔助方式,努力與該幼兒進行初步勾通”辦法,有10%的老師持“不管他,認為過一段時他會自行聽懂”的態度。而就培養訓練這個方面分析,調查也顯示,定期參加幼師系統的繼續教育或本園組織的教師培訓的占調查總數的60%,曾參加社會成人學歷教育的教師占72%,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未接受過培訓。雖接受過相關培訓,但有的也是不定期、不規范的;所接受的培訓,也是強調統一內容、統一形式、統一標準,強調理論知識特別是專業學科理論知識而忽視教學實踐能力,既沒有考慮到教師個體已有知識和經驗及內在需求的差異,也沒有考慮到教育實踐多元化對教師發展的要求及學校對不同教師的不同要求。而這項指標的滯后,直接反映出我們幼兒教師專業化提升乏力。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當前我們的幼兒教師專業化程度總體上是比較低的。
二、幼兒教師專業化狀況的原因追蹤
針對幼兒教師專業化水平偏低這一現實,筆者分析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政府方面的原因
(1)社會對幼兒教師職業的專業屬性與專業素質認識膚淺
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屬性與專業素質的認識水平,某種程度上反映著、也決定著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程度。盡管我國《教師法》將教師界定為“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國家官方的職業分類體系也把教師列人專業技術人員類,但實際上,社會并沒有把教師與工程師、律師、醫生等同看待,更沒有被看作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術性工作。社會公眾和社會輿論,對幼兒教師職業的特性和專業素質也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認識,甚至認為幼兒教師沒有什么專業性可言。這種認識狀況足以說明我國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程度還是比較低的。
(2)幼兒教師職業的從業資格和技能要求不高
作為以培養人為根本目的幼兒教師職業應該是對從業人員要求較高的專業工作,但由于種種原因,幼兒教師的從業資格和技能要求并不高。在學歷要求上,我國《教師法》規定,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這與發達國家相比,學歷要求檔次低得多,但就是這樣低的要求,也還有相當一部分未達標。更何況,又有相當部分教師的學歷并非通過正規的嚴格的師范教育而獲得,而是通過接受各種學歷補償性教育途徑來獲得,其中含有不少水分。而且在執行教師資格認定制度的過程中,由于機制不完善,只要有個學歷,不管是怎樣獲取的,在短期內突擊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通過一個不太嚴格的考試,以及流于形式的面試、試講,就能獲得幼兒園教師資格。這樣一來,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程度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幼兒師范教育的專業培訓水平不高
高水平的專業活動,需要從業人員通過嚴格組織起來的、嚴格的、有效的專業培訓活動獲得較高的專業理論和專業能力水平。然而,現實是幼兒師范教育中缺乏專業培訓目標的系統構建,在教師的不同成長發展階段應當著重培養哪些觀念、理論和能力及達到的水平,仍缺乏明確的認識;課程設置沒有從幼兒教師專業化的角度去確定文化、學科、教育專業等知識的關系,忽視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兒童發展的需要,課程比例失調較嚴重,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就缺乏對教師職業的專業認同感與以專業人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的方向感。這些足以反映出專業培訓水平不高的客觀現實,很難把培訓看成是教師專業發展連續性過程中的有機階段,也使教師失去了一種真實的自我發展的體驗和愿望。
2.幼兒教師自身的原因
(1)幼兒教師的專業主體性不強
幼兒教師如同其他專業人員一樣,在專業活動中應當具有自,在活動方案的設計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動性與獨立性、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意識等很多方面應體現出較強的主體性。但整體上看,由于幼兒教育的公共性的制約和來自公共政治、行政權力的壓力,以及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等因素的交織,再加上幼兒教師對專業的內涵、標準認識模糊,對教師專業化認識不清,對自己職業性質和意義沒有深刻的理性認識,幼兒教師的主體性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因而不太注重自己專業素質與水平的提高,自覺實踐并達到自律。
(2)幼兒教師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偏低的影響
在現實中,由于經濟條件與人為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幼兒教師的待遇偏低。調查也顯示,教師對收入狀況、職業聲望、工作境況都不大滿意;一些年輕幼兒教師認為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只是她們暫時性的選擇,一旦找到適合的職業,她們就會立即離開;一些則認為沒什么出息,干得再好專業水平再高也無非就是一名幼師,也就拿幾百元工資。誠然,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應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但是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是基礎,教師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教師的從業或提高積極性,影響著他們的職業觀念、事業心、進取心、敬業精神及能否正確對待教學和評價幼兒。
3.幼兒園管理方面的原因
其一,幼兒園在發展過程中,對本園教師隊伍建設的科學研究比較薄弱。沒有對教師工作的專業特性、專業的知識、能力和技能素質進行深入的研究,未能更好激發和引導老師加強對新形勢下幼兒心理與行為發展規律、早期環境、教育與幼兒發展關系及幼兒教育質量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幼兒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尚顯薄弱。要確立幼兒教師的專業地位,提高專業水平,都是不可能的。其二,教師資格認定和職稱評定、晉級等在幼兒教育領域還是十分局限的,除了一些規模較大的幼兒園開展該項工作以外,大多數幼兒園并沒有正常開展該項工作。在許多私營幼兒園里,根本就沒有什么教師資格的概念,缺乏相應的培訓、資格認定和晉級提升。如此,我們幼兒教師整體專業化水平顯然是難以提高的。
三、幼兒教師教育對幼兒教師專業化的應對
1.國家加大對幼兒教師教育的投入
幼兒教師專業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幼兒教師的成長不應只是教師個人的責任,而應成為社會的責任。為此,需要國家政府在關注重視幼兒教師專業化進程的同時,還要在法律、政策、經濟、激勵機制等方面給予支持,對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教師工資福利待遇的提高都必須給以政策上的傾斜與資金上加大投入。只有學校辦學條件改善了,幼兒教師的培養質量才有提高的可能;只有幼兒園的辦學條件改善了,幼兒教師的工資提高了,幼兒教師職業才能更有吸引力。
2.制定幼兒教師專業化標準
從國際背景考察,一些國家已制定了相關的教師專業標準,把教師的專業性發展作為教師教育的基本目標。例如,全教協會(NAEYC)指出,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應體現在:對兒童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體悟,將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善于觀察和評價兒童的行為表現,以此作為課程計劃的依據和設計個性化課程的依據;善于為兒童營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圍;計劃并履行適宜兒童發展的課程,全面促進兒童的社會性、情感、智力和身體方面的發展;與兒童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成為兒童發展的支持力量;與兒童家庭建立積極的有效的關系;支持兒童個體的發展和學習,使兒童在家庭、文化、社會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對教師專業主義予以認同等。在國內,有學者提出“研究型標準”,認為教師必須成為研究者,要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與創新性課堂的建設者、整合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探索者。有學者則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標準”,認為專業發展包括專業知識發展、專業技能發展和專業情意完善。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針對于幼兒教師而言,筆者認為幼兒教師必須成為研究者應是幼兒教師專業化的一個總體要求標準。而“教師專業發展標準”所包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發展和專業情意完善則應是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的具體要求標準。當然,可操作執行標準還需要進一步細化與討論,并在實施中不斷修訂與完善。
3.實施專業調整與課程改革
結合當前我們幼兒教師現狀,筆者認為幼兒教師教育專業與課程應從“深”與“廣”兩個方面進行調整。“深”即幼兒教育專業理論深度,開展相應的專業學習來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提高幼兒教師專業理論深度;“廣”即幼兒教育的綜合知識的寬度。適應現代幼兒教育的需要,變過去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模式為引導參與為主的模式,不僅要給幼兒一些科學知識,更要培養他們動手、動腦,并培養科學興趣,由“談科學”到“做科學”。拓寬課程,將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四大板塊有機整合,構筑多元化、綜合型、有時代性的幼師課程,組織相關學習培訓,以彌補必修課的不足。通過科學的專業調整與課程改革,彌補過去的空缺,優化課程結構,不斷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幼兒教師專業化才能最終實現。
4.改革培養模式,完善培訓制度,形成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機制
體現在教學指導思想上,重視技能的培養和理論的驗證,忽視實驗對理論形成的推動作用,忽視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由于受經費投入、學生擴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基本操作、驗證型實驗多,綜合型、設計型實驗少;陳舊內容多,新穎內容少;實驗教學手段落后,傳統實驗技術多,新技術內容少。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按實驗教材講授,學生按實驗教材操作,操作過程程式化,過程簡單,結果分析單調,學生獨立自主思維不夠。
2食品專業有機化學實驗改革
2.1樹立啟發式的實驗教育觀念
要實現由驗證型實驗教學方法向啟發式的實驗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應首先樹立啟發式實驗教育的教學理念,變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模式為知識傳授與啟發探索相結合的模式。這樣才能將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通過啟發式實驗教育,能使學生變“模仿”實驗為“探索發現”實驗。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是將學習知識、培養技能和能力融為一體的載體,學生將會對課堂產生極大的興趣。
2.2教師啟發式的實驗教學
以往填鴨式的有機實驗課堂教學形式單調,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創造欲望,學生只是在眾多的知識當中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缺乏主動、積極地去認知、探究。教師啟發式的實驗教學則在實驗之初,介紹目前幾種常用的實驗方案,啟發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幾種方案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然后引導學生提出適合實驗室應用的實驗方案或對某個步驟提出改進方案,最終讓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對比和驗證。實驗過程需要學生在全過程手腦并用,并讓學生在改進的實驗與已有的實驗步驟和現象的對比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根源。如用于液體混合物分離的蒸餾與分餾實驗,在教材中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基本實驗操作,我們則將兩個實驗合并為一個實驗,讓學生通過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餾與回流的實驗結果,得到蒸餾與分餾操作在分離液體混合物的異同,從而得到不同分離方法的適用范圍。又例如在乙酰水楊酸的實驗中,書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楊酸與乙酸酐的用量,計算收率。而改進后的方案為,設置不同劑量比例的實驗組,讓同學分組操作,不同實驗組之間通過對比實驗現象與收率,分析原因,通過對不同劑量組數據的分析,使同學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到酰化劑的劑量對反應的影響。通過這種改革,使學生在一種探索研究性氛圍中幫助學生掌握實驗要點、難點及注意事項,使學生深刻理解實驗步驟的設置原理,規范實驗操作。通過這種啟發式實驗教學,激發學生探索和創造性研究的積極性,從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創造者,為他們將來進行畢業設計、科研工作做準備。
3啟發式科研訓練在有機化學實驗課程的實施效果
以往傳統實驗教學主要以講授法和演示法為主,學生只要“照方抓藥”式被動開展實驗,缺乏思考、分析、提煉和整合歸納知識的能力。啟發式實驗教學則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雙贏。大二年級學生在實驗課結束后感言:“有機化學實驗很鍛煉我們實驗技能”。他們在有機化學課堂中了受到科研的啟蒙教育,能主動以較大的興趣投入到課堂的科研訓練過程中,在提高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得到明顯提高。
4結語
(1)轉型早期:計劃經濟時期(1978年-1991年)1978年黨的制定的經濟轉型方案,轉型以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為起點。路徑是先農村再城市;先針對體制外部再針對體制內部;先對國有企業進行經濟機制的改革,再對現代企業制度進行改革。這是我國獨有的改革路徑,后來證明這種漸進式轉型的方式奠定了我國經濟轉型的基礎,為轉型的成功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這一時期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內容是轉換企業經營理念和機制,推行承包責任制,以解決兩權分離為核心目的,重新塑造微觀經濟。
(2)轉型中期: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確立(1992年-2001年)1992年黨的十四大會議正式確立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的經濟體制,從此以后,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質的改變,由計劃經濟體制完全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轉型取得里程碑意義的成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隨著計劃、外貿、金融、投資、財稅五大體制改革的完成,我國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建立起來。
(3)轉型深化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時期(2002至今)2002年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第一年,在全球貿易的助力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經濟轉經進度逐漸加快,形成國際化競爭,國家對企業的發展和定位作出相關調整和要求,主要以國有控股,進行國企法人治理建設和多元化產權改革,擔負起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使得我國市場經濟進入成熟階段。
二、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特征
我國企業管理特征比較鮮明,不同地區的企業管理模式差別非常大,而且國家與企業在管理創新上發揮的作用也有差別,總體上講,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創新過程也大相徑庭,但是我國改革創新的方向始終是以市場經濟作為主導方向
。(一)企業管理創新制度具有多元化特征
企業管理制度創新和改革應該服從市場經濟目標,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中管理創新的形式應該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這種管理創新多元化會成為我國經濟朝著多元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的體現。
(1)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在歷史和自然環境等因素作用下,我國不同的經濟地理區域會形成產業結構上的區別,這樣的差異會帶來生產工藝和資源組成的不同,面對不同產品帶來的市場結構和環境,不同企業對產品組合和產品價格的制定也會有很大差別,導致企業管理的方法和目標不一樣。比如,生產工藝繁瑣的企業都重視技術層面的創新,市場競爭力大的企業會根據收益情況,在節約成本上進行創新。
(2)不同行業根據自身生產規模、技術層面和綜合實力,在管理創新上也有很大差異。概括來講,資本密集的企業把企業管理的中心放在財務管理上,通過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資風險實現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勞動力密集的企業通常會以勞動雇傭和規范員工管理制度為核心,通過對員工的規范化和法制化的手段當作企業管理創新的出發點。技術密集的企業會把重點放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來增加企業實力,與金融業類似但性質不一樣,金融業是以引進先進現代化電子商務平臺來降低投資風險和投資成本。因此,不同行業形成的管理創新的重點都取決于企業自身的成本結構。
(3)企業管理制度創新根據企業的所有制不同,創新方面也有所不同。大中型國企在創新制度過程中注重于處理經營者和所有者間的關系,增強所有者監督力量,以防出現產權虛置,作為國企創新目標,公有產權具有分散性,公有制的企業產權不可分,在這個背景下,產權容易發生虛置的問題,內部人逐步會控制整個企業,所以這個問題是當下創新制度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民企通常都是依靠家族力量維護和運營,科學化建設不到位,存在權責不清的可能性,所以有限責任很難確立,導致許多民企形成效益低和管理亂的局面。所以,我國家族制企業的管理創新應該以適應我國社會結構、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改革創新。
(二)企業管理創新具有漸發性特征
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漸進改革和創新。宏觀上,我國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很漫長;微觀上,企業管理創新必須存在這樣的內在特質。隨著經濟社會的漸進性發展,我國企業管理創新隨之穩步進行。我國企業管理制度曾經歷過放權讓利改革、承包責任制改革、稅務改革和產權改革等各個階段。在改革開放社會轉型初期階段,國家宏觀提出計劃經濟的概念,承認企業是商品獨立生產者,否定超前經濟理論。隨后,我國企業管理制度由計劃經濟管理模式逐漸轉變為獨立、自負盈虧的經濟管理模式,企業的經營權力依然很小。隨著人們思想認識的逐漸提高,認識到了市場因素的重要性,價格機制成為了經濟轉型的核心問題,怎樣可以將國家統一產品價值轉變為受供求影響配置產品價值成為當時經濟改革的主要問題。緊接著,價格機制逐漸的改變了企業管理模式,內容主要是以收益機制為核心,以市場為主導方向,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國有企業管理改革的新趨勢。為了企業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模式,我國實行承包制和利改稅務的措施,其目的是價格機制和成本收益機制可以對企業的決策產生一定影響,使企業有活力,可以帶動地區進而帶動整個經濟體制的發展。現如今,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和轉型工作仍然是以企業產權改革為主導,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其核心目標是以產權關系來進行資源配置。
(三)企業管理創新具有自發性的特性
我國的企業管理創新自發性特點比較明顯,所謂的自發性是以個體需要為主體導向,行為上不完全迎合國家法律和政策的一種特性。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是我國單獨的企業對國家法律和政策的突破,在改革開發道路上表現的比較突出,我國企業管理創新自發性最好的表述就是先改革,再探究改革方向。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經濟體制不完善,方向也不明確。而蘇聯和東歐國家在經濟改革當中已經實現社會主義計劃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向市場經濟模式轉變。我國曾經在學術界也討論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因我國企業總是遵循陳舊的教條,當時沒有明確的改革方向,但是在改革發展不斷探索的道路上,我國企業管理人員突破了陳舊的管理模式,進行大膽創新,逐步脫離國家直接進行行政控制,以利潤和價格作為經營方向的杠桿。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在沒有把企業當作獨立商品生產者的條件下,需要重視市場的價格、利潤、供求規律,而不是直接等待上級指令,每次突破原有體制都會給改革增加一份動力。我國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內在特色就在于改革過程中管理人員首創主觀上的能動性,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和修正,國家在認可的同時也在完善相關的政策。
三、國有企業管理動力機制
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首先應當考慮的因素是利潤,因為企業就是將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來運營的經濟組織。我國擁有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歷史背景,導致國企管理創新具有相對復雜的動力機制。國企開展管理創新的動力與市場環境和體制環境息息相關,不同轉型時期的體制環境、市場環境、國家政策影響了企業管理創新的動力機制。
(一)轉型早期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
國企管理創新系統在轉型早期主要由國企改革因素、體制因素、市場調節因素以及國企自身因素等構成。這些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不但形成了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生成機理的基本因素,而且決定了國企管理創新系統在這一時期的基本屬性。這一時期,我國經濟轉型處于起步階段,宏觀經濟體制主要是計劃經濟體制,這樣的經濟體制決定了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和管理方式,發揮主導作用的還是國家行政力量。在這種體制和格局下,國企在管理創新上主要是典型的以服從和響應為主,從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源考慮,雖然是計劃經濟體制內部改革,畢竟從體制上引入了商品經濟,這在客觀上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向,明確了計劃商品經濟體制的目標。先后國企經歷了兩次帶有市場化取向重大意義的改革:承包責任制和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這兩個機制形成了國企管理創新機制的雛形,為企業管理創新的啟動和發展奠定了體制基礎。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國企的基本屬性是國家行政的附屬物,國企內部的管理創新機制是次要的存在,只能從屬和響應,而存在于國企之上的政府才是支配管理創新重要推動的力量。所以,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的主導是政府的強力推動,這是轉型早期企業管理創新的顯著特征。
(二)轉型中期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的發展
由于這一時期宏觀經濟體制發生質的變化以及國企改革政策的逐漸成熟和深化,國企管理創新系統發生了巨大變化,將市場化管理作為國企管理創新的主要方向。國企管理創新系統在轉型中期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創新系統構成要素和創新系統組成結構。這一時期的國企創新系統由創新環境和創新實施主體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創新環境的改變主要是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改為市場經濟體制,國企政策成熟,市場競爭力的出現等;創新實施主體指的是開展管理創新的國企,從創新動力機制上分析,可以細分為多個要素的組合體,這些要素包括開展創新國企的身份、數量、管理水平、經營狀況、未來發展愿景等,與轉型早期比較,企業管理創新系統構成的要素明顯增加了。不僅如此,創新系統構成的性質和組成也產生了質的變化,先經歷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我國經濟改革的主要目標,隨后經過金融、投資、計劃、外貿和財稅五項改革使得我國完善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徹底的改變了國企的生存環境和地位,國企經營活動轉變為以市場交換作為活動方式。經過這次質變的轉型,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的發展,打破了國企壟斷的格局,出現外資、非公有制和國企三足鼎立的競爭局面,對國企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促進和推動的作用,為了占據市場影響力在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突破。這一時期起,以政府推動和市場驅動雙層導向為主題,是國企為利益越來越自覺的進行管理創新,這種成熟的創新動力機制使市場化管理徹底的進化,成為了現國企的基本范式。
(三)轉型深化期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的突破
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進入了完善和深化階段。雖然國企創立創新環境要素和組成要素沒有太大變化,但還是從內涵上改變了很多,從調查情況來看,新時期的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是外部環境和國企自身相互結合產生的,其發展方向也是互相影響和作用的。首先,國企的創新方式和指導思想明確,并確立了科學發展觀,將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追求可持續發展作為創新主要任務。其次,政府極力推進的國企戰略目標很強,管理思想先進,發展理念比較明確,在財力和行政的支撐援助下,為管理機制的創新建立雄厚的力量,促成了國企管理創新由自覺主動創新轉變為自主深度創新。最后,國企在創新過程中,不斷發現自身的矛盾和問題,追趕國際水平的同時展開攻守兼備的理念,盡早解決漏洞也是為了將來不會出現更嚴重的失誤,為企業管理創新的穩步深入奠定基礎,將國企管理創新的愿望演變成管理創新的深化活動。總而言之,國有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帶來的動力機制,不論是在管理運作特征上,還是組織結構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與變化,這些變化為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結束語
目前“訂單式”人才培養作為新型培養模式在我國職業高校受到廣泛歡迎,但由于制度不完善,新模式在推廣中遇到許多問題,尤其是傳統教學模式和環境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阻礙,其影響主要體現在4方面。
1.教學觀念落后“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服務于一線企業的,和當下社會發展需求有密切關系。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老師簡單依據過去落后的知識體系給學生講解,對目前行業發展動向一無所知,學生學到的知識落后陳舊,無法適應當前行業發展。甚至有些老師在專業授課中過多的理論講解,忽略了職業教育的技能培養,這些落后的教學理念和“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初衷背道而馳,降低了培養效果。
2.師資力量薄弱“訂單式”人才培養是一種較為先進的培養模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特別是企業經驗的積累。但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中,教師體系都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有的學校青年教師比重達到了50%以上。這些年輕教師經驗不足,很多教師專業不對口,有的甚至不是旅游大類的,這對展開“訂單式”人才培養不利,影響了培養效果。
3.校企合作模式的簡單復制校企合作是高校通過和企業合作,建立長期人才培養關系的教育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學校為主體,企業參與其中,提供資金和培訓服務,共同培養行業人才。“訂單式”人才培養具有明確的目標性,針對行業發展需求,提出能夠適應行業崗位需求的專業技能人才。很多學校簡單的復制校企合作,以為建立合作模式就等于“訂單式”人才培養,沒有為人才培養提供目標和量化指標,造成人才培養停留于形式,不利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廣。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夠教育主管部門對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廣給予肯定。教育部部長周濟曾指出,要大力推廣“訂單式教育”,提高職業院校的培養水平,進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勢集中,進一步深化產學合作。但其僅僅是單一提出推廣,沒有給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對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沒有起到實質推動作用。企業認知度不足及參與不夠深入目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培養模式的構建和策劃都是由學校進行的,企業一般只負責“下單”和“接收畢業生”,中間環節缺位嚴重。企業和學校在合作過程中,缺乏主動機制,對學生了解和掌控不夠,難以留住人才。
二、高職旅游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善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高職旅游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模式自身、企業參與不夠、學校實施不到位等方面。通過改進這些方面的不足,對提高“訂單式”人才培養有很大幫助。本文認為旅游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改善可以從以下3方面入手:
(一)加強教師職業培訓
教師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主體。只有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技能水平。所以旅游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中,要加大教師職教能力的培訓力度,學校要構建一套完整的培訓機制,特別是針對青年教師,通過參加企業培訓,到企業生產實習,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為后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奠定基礎。
(二)建立激勵機制
有效的激勵是促進“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重要手段。學校和企業對于“訂單式”人才培養停留于形式,參與方認識不夠,激勵不到位。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激勵措施(和學校評優考核掛鉤)來推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企業可以通過獎金措施來吸引高校、學生參與其中,共同推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三)建立企業
———學校———個人“訂單式”人才培養信息平臺政府部門可以建立一套包括企業———學校———個人的“訂單式”人才培養信息平臺,方便三方能夠實施動態監督。同時通過平臺也可以對人才模式的制訂、實習等工作內容進行討論,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平臺還能形成示范效應,對“訂單式”人才培養起到宣傳作用。
三、結語
論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景觀吸引力的源頭,是旅游業的靈魂。旅游文化課程內容也面臨全面更新和優化。本文在了解大學生對《旅游文化學》課程的需求的基礎上,對當前旅游文化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并提出了教學評估。
旅游文化課程必須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才能確保課程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如近幾年持續的生態旅游熱,支撐其發展的文化基礎(生態文化),仍處于零散狀態,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實到課程內容中。旅游文化課程內容沒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及時吸收新的內容,課程內容仍以傳統的、歷史的文化為主體,對現代旅游有關的其他文化沒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說,目前的旅游文化課程內容,僅是中國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課程內容嚴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結構框架和程序。近年來我院在進行《文化旅游學》課程教學改革時,主要嘗試以下幾種教學方式創新:
1.問題啟發式
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有準備地組織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結合教學材料通過思考、探討、交流(分析與爭辯)來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討論式常見的方式有同桌討論、前后(4人)討論、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或派代表發言)等多種方式,既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多種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學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討論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學或問題(課題)式教學中的一個環節。
在討論式教學中,教學材料應是廣義的,它包括教材、資料、圖表、錄像、課件、采訪、野外觀察中獲得的信息。在討論中師生共同依據系列問題,為解決問題而研究有關信息,在研究、思考與交流中又會受到啟發,提出新問題,或將問題引向深入或師生共同得出某種結論、解決某個問題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規律。討論式教學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有行動的勇氣,才有真知之收獲,才有創造之可能。
運用討論式教學時,需避免放任自流與偏離主題的局面,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影響教學進度,其關鍵在于教師的主導。首先是討論題的質量,討論題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難易適中、切中要害、不能是無關緊要或漫無邊際。其來源可以是教師擬定;或根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師生共同擬定。其次,要讓學生充分準備,最好提前布置課題,在各自有一定見解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以保證學生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三是發揚民主,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包括錯誤的觀點、方法。教師參與討論,但不要過早做出結論,而是適時引導捕捉有利于深入解決間題的淪點,啟發學生進一步探討,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得出正確結論。
2.案例討論式
管理案例教學于20世紀20年代首創于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摸索,哈佛商學院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完整案例教學和管理系統。到上世紀20年代世界旅游發達的國家已將案例教學引入了旅游教育與培訓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國的旅游教育培訓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飯店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課程的教學中已經引用了案例教學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學》課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廣,學生在校期間接觸到的案例數量也遠遠不夠。許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學》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課堂授課的灌輸方式,教材的編寫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統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編寫方法,對于《旅游文化學》這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無疑有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們的學生適應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較差。《旅游文化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型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學能夠與實踐相結合。但由于受條件的限制,許多專業院校都沒有現場模擬教學基地,學生對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來源于課本及教師,而旅游文化學的案例是實踐經驗的濃縮,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煉。案例經過教師的精心挑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加深了學生對旅游文化的感性認識,并上升到理論高度,從而獲得自己的觀點和經驗,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知識,提高實務技能。
3.參與式
《旅游文化學》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能主動地積極投到學習的各個環節中,真正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學生的這種學習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現在主動性和參與性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即時情景,給學生創設場合渲染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之中,參與到學習的各種環節中去,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學習獲得知識,而且能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要充分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參與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可概括為四個方面:開放的教學內容;提問式的講;無標準答案的習題和論文形式的考試。如果學生上第一堂課,老師介紹課程內容時,只講課程體系和內容如何系統和嚴密,這樣實際上把學生定位在只能被動學習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師能告訴同學,這門學科并不是"天衣無縫"的,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在課程教學內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進行科研的部分,從而可以激發學生躍躍欲試、表現自己的參與潛力。所以,在課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問。"學問"起源于"學習、問難",知識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問"出來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入一些包括解題的方法和解題的結論沒有標準答案的習題,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尋找新的解題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這些習題,有時則在課堂上討論。不同答案的討論和爭辯,使得同學思想更為活躍,掌握知識更深入。
二、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
這門專業選修課,從開設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學手段,力爭以直觀的方式解讀中國旅游文化。教學內容既規范又新穎,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教學方法靈活,且極具啟發性和互動性;能以散而不亂技法,嫻熟、輕巧地駕馭著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制作精美的課件,文字、圖像、聲音、動態和諧、統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現象,演繹得直觀、生動;條分縷析的圖標設計,使紛繁的旅游文化現象變得簡約而條理分明;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注重學生專業素養的提高;已經擺脫了傳統的一個老師滿堂灌的做法,比較注重吸收學術界的新成果和新資料;形象而深刻的語言藝術追求,激發學生在美的陶冶中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從而能主動的學習。
《旅游文化學》課程的內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為更好地總結經驗,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學模式,筆者對今后課程改進的建議如下:(1)申請增加課時,將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增加景區、旅行社的實訓內容,將《旅游文化學》課程直接搬到景區講授,真正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零距離”,使學生首先對該專業有一個整體的、感性的認識;(2)開展小班教學,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證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參加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3)增加參與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廣泛參與;(4)更好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資料的播放;(5)邀請一些專家做旅游文化專題演講。
參考文獻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促進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學生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的教學成果,有效推動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二、主辦單位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幼兒教師教育委員會
三、協辦單位
全國各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學院(系)
四、活動時間
征稿截止時間:2011年6月10日
評選揭曉時間:2011年6月30日前
五、評審委員(排名不分先后)
朱家雄(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周兢(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霍力巖(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顧榮芳(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華愛華(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秦金亮(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劉云艷(西南大學學前教育系)、蔡迎旗(華中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系)、鄭健成(福建兒童發展職業學院)、周世華(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
六、活動組織
1.評選范圍:全國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2011年應屆畢業生獨立或合作撰寫的畢業論文。
2.論文分組:分設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碩士生、博士生)三個組。
3.論文推薦:大專、本科生參評畢業論文由所在院校(系)集體推薦。推薦數量:大專生控制在本院校(系)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5%以內,本科生控制在20%以內。每篇參評論文原則上應附上兩位具有高級職稱指導教師或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的評語。研究生推薦名額不限,由導師推薦并寫出評語。所有參評論文均一式兩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學生證復印件,于2011年6月10日前(以當地郵戳為準)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號《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編輯室(郵編310012)。參評論文同時以電子文檔方式發送至,請在主題欄標明“優秀畢業論文評選”字樣。
七、評選和獎勵
1.將特邀全國各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學科帶頭人組成論文評選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分組評選,按一定比例評出各組優秀論文。
2.由主辦單位頒發獲獎證書。
3.獲獎結果將在2011年9月《幼兒教育?教育科學》雜志及其官方網站“幼兒教育網省略”上公布,部分優秀論文將選登在《幼兒教育?教育科學》上。
4.獲獎作者編入“中國幼教招聘網省略高級人才庫”向全國各用人單位重點推薦。
八、重要說明
【關鍵詞】幼兒師范舞蹈專業文化課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221-02
一、“相互反感”的惡性循環
通常,幼師院校舞蹈專業的學生容易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的專業課上,而對于其他課程,則毫無興趣或不愛搭理。其原因眾多,有來自學校制度的,有來自教師引導的,有來自學生自己的,然而,來自文化課老師自身的原因是最直接和致命的。這些文化課老師一味的抱怨學生的基礎弱,能力差,自律性不強,不喜歡文化課,只重視專業課,思想出現嚴重的偏差,甚至埋怨學校的制度、班主任的冷漠等。這種“互相反感”的惡性循環對學生的前途傷害不小,對教師的心理傷害更大,嚴重的可能直接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和職業失望甚至職業逃離。的確,給這些學生上文化課要比給那些非舞蹈專業學生難很多,文化課老師有許多無能為力的尷尬境遇,然而,事實上,這并非無藥可救,只要文化課老師積極穩步地調節自己的灰色心理, 改變心態,找到方法,事實就并非那么悲觀。
二、改變“舞我獨尊”觀念,充分重視文化修養
舞蹈專業的學生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是:只要學好舞蹈,就能走遍世界。所以,在他們的學習思路上,只重視舞蹈專業課。然而,事實遠非如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只學好舞蹈,并不能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舞蹈家,還應該學好文化課,做到“文舞雙全”。
1.高尚的文化修養是一切優秀人格的精神支撐
舜耿直忠誠,堯嫁女禪位;孔子百折不撓,為千古偉人;孟母三遷,孟子成仁;屈原九死不悔,《離騷》光耀千古;司馬遷發憤著書、完成父志,《史記》彪炳千秋;張良循循善誘,劉邦開創漢室;諸葛亮嚴謹執法,三足得以鼎立;曹操寬仁大度,不懼奸雄恥名;魏征直言敢諫,貞觀之治方來;成吉思汗尊師重道,疆域萬里;魯迅桀驁不馴,中國人精神早見曙光。歷史證明,沒有高尚文化修養的帝王是暴君,沒有高尚文化修養的臣民是愚民,沒有高尚文化修養的藝人是怪胎,沒有高尚文化修養的教師就是劊子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凡夫俗子,無論是文學巨匠,還是藝術天才,只有具備高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你的技能才能走向正確的方向,你的人格才能變得光輝,你的人生才能閃耀光芒。
2.文化課是舞蹈專業學生獲得高尚文化修養的必要途徑
嚴復說:睿智慧,練體力,礪德行,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在老先生看來,練體力是以智慧為前提,以德行為支撐,以新德為目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四有新人吧!然而,如何培養這種德行兼備的新人?文化傳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媒體、書籍、制度、權利、習俗等,但文化課是一種根本的傳承方式,也是至今任何一種教育都秉承不棄的教育方式。“思維是人腦的一種特殊機能,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過程。語言的職能是把思維活動的結果用詞和句子記載下來,表達出來,使思想成為可以理解的東西”。[1]可見,以語言表達為核心內容的文化課無疑成為文以載道的主要載體,文化課教師就是毫無爭議的執行者。那么,在給學生上課的同時,文化課也是在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塑造新型優人格,造就優秀人才,奠基民族興盛。因此,文化課教師的角色變得比其他教師更具有本質性和深刻性。所以,要培養出優秀的舞蹈人才,文化課是舞蹈學生最基礎的人格課程,不重視或者放棄,這些學生即使舞蹈再跳的出神入化,也不會成為一個真正“文舞雙全”的舞者。
三、一定要和學生進行情感溝通
在上課前,多私下里找這些學生,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心理矛盾,并給予言語或精神上的鼓勵,讓他們從情感上首先認為你是他們最親近的老師,這就很大程度的消除了他們對文化課老師的反感,就會消除對你這門課的反感。即使效果并不理想,也不要放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畢竟,這是一群單純、天真和善良的孩子。比如,筆者第一次給舞蹈專業課學生上課,學生們明確表示反感,筆者不急不躁,充分理解孩子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對自己的課堂語言精挑細選,慎之又慎,避免在初次課堂就打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消除了自己上課前的一些心理顧慮和心理障礙,最后,課程在非常友好的氣氛中完成。
四、多鼓勵,少打擊,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筆者所帶班級,之前學生幾乎沒有交作業的習慣,為了讓他們改變這個賴習慣,筆者就采取了獎勵的辦法,比如加分,發獎狀,口頭表揚等,此班交作業終于突破了零,一本,兩本,三本,直到全部都交作業。學生們臉上洋溢著一種說不出的快樂和幸福,筆者也得到一種經歷風雨終見彩虹的欣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使學生不斷親身感覺和體驗到運用知識的歡樂,感覺和體驗到自己是知識的主人的自豪,他就會把這種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遷移待自己身上和書籍上來”。[3]這是使舞蹈專業學生愛上文化課的重要步驟之一。
總之,轉變師生的思想觀念,溝通師生的情感隔膜,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是解決幼師院校舞蹈專業學生文化課教育難題的有效途徑,只要持之以恒,難題自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鄧佑玲著,《民族文化傳承的危機與挑戰:土家語瀕危現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57頁。
[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6-4頁。
[3]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165頁。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師范生 實踐性知識 構建策略
師范生的實踐性知識是出于對實踐的感知,雖然不是得心應手地操作某種技術的熟練技能,沒有明確的邏輯模式和準確的知識形態,但它能夠幫助師范生做出適當的教學選擇,它追求的是師范生在教育情境中以經驗為基礎的自我設定,是以對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別、頓悟為基礎的對教育的合理性追求。下面筆者從真實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兩個角度,結合“小學語文教學概論”的學科教學,探討構建師范生實踐性知識的有效策略。
一、在真實性學習中構建
所謂真實性學習(Authentic Learning),Authentic的中文翻譯是逼真的、可靠的,真實性學習不等于真實學習,并不是在真正實踐中的學習,而是指模擬一個高度逼真的教學環境與場景學習。師范生實踐性知識的建構需要直觀形象的專業教育場景,對于1~4年級的師范生來說,能進行專業實踐的活動只有短暫的教育見習(一般前四年的學習中只有一周時間的見習)。只有創設一個與教師工作非常接近的場景,引導師范生應用教育理論知識,用教師的思維思考問題,以教師的身份參與學習,才能真正建構出為師范生所擁有的實踐性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概論的課程實施中,真實性教學設計應注意情境學習設計一定是基于任務或問題的,然后基于教學內容創設行為發生的真實場景。
比如在“小語教”的教學中展開微格教學,這是一種真實性的學習。首先,確定微格教學訓練的主題和具體技能,根據教學目標和實際要求選擇,比如專門進行課堂導入的教學訓練、寫字教學訓練、字義教學訓練等。師范生可以查閱、觀看相關教學資料或視頻。其次,利用微格教室的攝錄設備,將師范生的教學實踐錄像,課后,觀看教學錄像,將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行為詳細記錄下來,或和同學一起分析討論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師范生經過全面反思,為自己新的實踐行動做準備。微格教學的數字化環境可以使評價多元化,使評價結果更直觀、可靠,更有效合理。如果要進行的是某個單項教學技能訓練,譬如,進行“課堂導入方法”的教學,就可以讓師范生在課堂上進行教學片斷模擬。一位師范生模仿教師,其他師范生扮演小學生,選擇不同類的課文進行課堂導入教學,師范生在模擬的教學情境中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交流之所以這樣教學的原因,相互評價教學效果,還可以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小學生可能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幫助師范生構建分析教育教學實踐的基本概念框架,養成專業思維習慣,習得實踐性知識。
二、在問題研究式學習中構建
從個人教育知識建構的角度看,問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使師范生學會批判地看待教育理論,形成新的見解,而且可以促進師范生實踐性知識的建構。普林在《教育研究哲學》中說:“通過分享問題、疑問和嘗試性結論,教師能夠建立大量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也許是嘗試性的,但經受了批判性質疑,這種知識是通過收集相關資料、解釋和對解釋加以評判得到發展的。”[1]與一般研究的結論不同,這種實踐性的結論著眼于具體情境。
問題解決式研究是師范生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直接目的,一般情況下,問題解決式研究的程序是:
1.發現問題,選定問題。
師范生研究所面臨的教育問題多種多樣,層出不窮,但由于師范生的專業知識限制,往往不能從眾多繁雜的教育現象中提取有價值的問題研究,教師需要根據師范生的感受和能力,選取“真問題”。比如,一位師范生在實習時接到一個小學生的請假條,是這樣寫的:
老師您好!
下午我媽媽要帶我去一個我也不知道什么的地方,去干什么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下午也不知道是哪些課不能上,希望您批準!
這位師范生看到請假條時哭笑不得,同時感到這位三年級的小學生還不會寫假條,認為值得研究,但又不知道怎么研究,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還是小學生思維訓練?通過教師指導,該生決定把小學生應用文體的寫作能力培養作為研究問題。
2.提出假設,檢驗假設。
假設,即對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效果之間關系的假定性說明,是實驗科學中的變量對因變量結果的假定性推測。提出假設是解決問題的起點,師范生進行假設時應依據已有的教育知識教育事實、當前的教育情境教育條件及教育問題的性質和類型。提出假設,需要進行邏輯檢驗,看它能否合乎情理地說明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將假設納入教育實驗方案,進入實驗過程。
通過對163本實習日記的敘事研究發現,85%的師范生在實習時都會有這樣的感慨:做小學生的班主任真不容易,一個班幾十個孩子,吵起來聽不見人聲;有45%的師范生無法控制課堂,出現學生吵鬧無法進行正常教學的現象。針對這個問題,有位師范生進行了深入思考――怎樣的教師氣質和風格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針對問題作出假設――班主任樹立嚴厲的形象更有利于班級管理,這個假設是師范生根據自己的實習經歷和其他教師的經驗邏輯推理的結果,該生在實習日記中反思:
開始,我對他們很親切,記得上小學語文教學概論課時,老師講過,要處理好師生關系。可是,當我對他們微笑時,他們卻吵翻了天、炸開了鍋,我叫他們停下不要說話了,根本沒有幾個學生聽,即使有兩三個平時比較老實的學生閉嘴了,沒堅持三秒一看別的學生還在說,也又吵起來,氣得我臉都綠了。后來,我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我的小學指導老師,他告訴我,對待他們必須板起面孔。
3.基于實踐效果的后續行為。
如果實踐效果很好,就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反思和總結,反之,則要繼續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
同樣是上例中師范生對于班主任管理風格的問題研究,師范生在進行“嚴厲的管理風格有利于班級管理”的假設后,在教育教學中進行了實踐:管理風格從“親民”轉為“嚴厲”,對違紀學生不再是苦口婆心地勸說,而是“板起面孔”訓斥;該師范生說:“至少學生不敢頂撞我,我這樣做的直接意思就是告訴學生:我雖然是實習生,但是也不是好惹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年齡太小了,訓斥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哭個不停,于是,我又換了一種方法,誰表現得好,我就表揚誰,這樣一來,似乎所有孩子都進入我預想的狀態了”。在該案例中,師范生不斷地進行實踐――反思――修改行動――反思,在一系列行為中,獲得了關于班級課堂管理的實踐性知識,這些知識通過師范生主體主動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并在“建構――解構――建構”的模式上逐漸生成。
論文摘 要:語文作為文化基礎課,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為了真正的發揮語文的作用,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語文教學還應該結合專業進行。旅游專業的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文章主要對此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1 重視旅游知識的積累
積累是語文教學任務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因為,積累需要很長的時間,是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完成的。同時積累也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條件。沒有豐厚的積累,就沒有流利的表達。表達即是“說”,而沒有積累,就不會有“說”的存在。我們很難想像一個腦子空空的人,他的表達能力會有多好。旅游業是一個文化含量非常高的行業,要求從業人員有較高的文化素質。首先是語言修養,旅游從業人員,要講好普通話,語音要準,語調要好,詞匯要豐富,表達要準確;還要有較好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筆頭表達能力和語言轉換能力。其次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旅游從業人員不一定需要是專家,但必須是一位“雜家”。在工作的過程中,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個領域的知識都會涉及到,這就是對旅游從業人員的考察。因此,旅游專業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首先要重視引導學生積累。第一,結合課文內容廣泛的積累旅游素材。旅游專業固有的豐富人文內涵與語文有著天然的契合點。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挖掘蘊含在語文資源中的旅游知識,名勝古跡、與名人的相關作品、景點的典故傳說、詩歌等。第二,通過熟讀、背誦積累旅游素材。熟讀成誦是積累語言材料的重要方法,要學好語文必須積累大量典范、精美的語言材料,為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背誦課本上要求的段落,背誦一些精美的短文,或者是背誦一下典故、名人傳說等。也可以要求學生背誦導游詞、景點介紹、各民族風俗習慣。第三,用競猜、填空、在電腦上寫帖子等形式,幫助學生收集和背誦名言警句、諺語、歇后語等。
2 重視閱讀訓練
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養成良好的閱讀積累習慣,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文質俱佳的文章,通過閱讀,他們加深了對這些文章的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自覺不自覺的積累了素材,也鍛煉了表達能力。當然,閱讀教學也要講究策略,第一,泛讀。泛讀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閱讀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早自習或者是晚自習的時間不斷的大聲朗讀,鍛煉其表達能力。第二,精選朗讀和背誦。教師可以精心的選擇一下比較好的范文,讓學生不斷的朗讀,然后進行背誦。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三,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就是讓學生遵循課本對作品進行再創作。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雷雨》、《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都比較適合分角色朗讀。
3 重視思維能力培養
邏輯是指思維的規律性。邏輯思維能力是靠長期的、有意識的培養和訓練才能形成的。有些學生說話前言不搭后語,說了半天也沒有清楚的表達一個問題,這都是由于其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差造成的。旅游專業的學生在講解一個事物的時候,設計到許多方面的知識,面對許多的人,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差,相信即使他的知識再豐富,也沒有辦法讓大家理解。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比較、綜合、分析、抽象、推理等都屬于邏輯思維。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運用各種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例如:在寫“總結”時,要讓學生從“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結果怎樣,今后怎么做”這幾方面來寫;應用文應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順序來謀篇布局;而說明文就可以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等方位來進行。在進行文章分析的時候,教師更要善于將這些思想運用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學會通過分析、歸納等來理解文章,找出文章的脈絡。當學生掌握了這些分析方法以后,久而久之,他們說話也會按照這種規律來進行,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4 重視語言表達活動
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最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常的鍛煉。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說”,有勇氣“說”。比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利用課前5分鐘或者是10分鐘進行演講訓練。可以由教師限定內容,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演講結束后學生進行自評或者是互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復述、背誦、討論、續編故事等進行訓練。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中的課堂訓練要以教學內容為主,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不能讓學生漫無目的的自由選擇。教師還可以讓全班同學輪流做新聞值日生,播報和評論時事新聞,讓學生在了解國家大事的基礎上,鍛煉其普通話以及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另外,在課下或者是抽出一節課的時間,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進行辯論賽,讓學生在相互辯論中,訓練思維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提倡學生多舉辦諸如:校園主持人大賽、播音員比賽、主題演講比賽、主題辯論賽、朗誦比賽、話劇表演等活動,以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當老師給了學生說的機會以后,然后為學生的“說”創造一個最為和諧的環境,也就是給學生說的“勇氣”。有些學生不敢發言,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時候,滔滔不絕,但一到課堂上就會很緊張。教師要努力的創造條件,消除這些學生的緊張情緒以及焦慮心理。因此,教師要善于應用溫和的語氣、和藹的態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盡量的持肯定的態度,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同時還要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5 結語
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來說,表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學要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對于旅游專業來說,語文教學就應從積累、閱讀、思維訓練、語言表達活動等方面努力的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丁興揚.中職旅游專業語文教學探索[j].文教資料,2010(5).
[2] 藍桂娥.中職旅游專業語文教學改革簡論[j].職業教育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