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康德的名字早為世人所熟知。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卓越的成就曾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等偉大導師的高度評價。在哲學發展史上,康德的名字是不可能被繞過去的。但是,康德的哲學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長期的教育實踐與研究的經歷,這就不為世人熟知了。
青年康德立志獻身于對學問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為了面包而讀書。他曾這樣寫道:“我早已投身于我決心保持的東西。我將沿著自己的路勇往直前,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對它的追求?!?755年9月,31歲的康德獲得了格尼斯堡大學講師的職稱。因當時康德發表過兩篇天體論文,已小有名氣。面對慕名而來的多到不可信程度的學生,初登講臺的康德的表現甚為青澀,甚至有些慌亂。直到第二節課,他才鎮定下來。由于他思維敏捷,邏輯嚴謹,學識淵博,很快就獲得廣大學生的欽佩。自然地理課是康德最喜愛的一門課程??档略谡n堂上的講授,充分運用極強的記憶力和生動的想象力,從細微末節塑造出完整的形象,這些使他的講解非常精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方法上,康德希望學生們不要被動地接受知識和思想。他指出,死記硬背不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要主動地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才是教育的目的。他使用教科書,并不照本宣科。他也不喜歡學生記筆記。當他注意到有的學生沒有抓住主要的而在筆記中記下了不主要的,他會難過的連自己的講義都講不下去了。在對待不同資質的學生的態度上,康德則盡力去關注那些中等天分的學生??档戮M勤勉的教學風格贏得了廣大學生的愛戴與敬重,他講課的教室總是擠得滿滿的。
康德的教育觀點是在盧梭《愛彌爾》的影響下形成的,并且努力將自己的觀點應用于實踐。1774年,約翰·貝爾納·巴澤道在德紹創辦了名叫“博愛”的學園,致力于改革教育事業。該學園注重傳授自然知識,教學輕松,沒有強迫遵守的紀律,也不進行懲罰??档聼崆橹С帧安邸睂W園的教育試驗,主張對教育工作進行革命而不是改良;他勸母親們要親自給孩子喂奶;他還主張孩子從小就應當有行動的自由,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會人思考,教育者不要亂用懲罰手段……康德的許多教育觀點即使在當今的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中仍然有著值得借鑒意義。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教育家荀子就曾精辟地指出:“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説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笨档碌慕逃龑嵺`與研究的生活經歷,印證了荀子所闡述的為師之道,對于古今中外從事教師工作的人具有普適意義上的指導價值。任何一個做教師的人,無論其日后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其任教之初,都會出現各型各色的“青澀”現象,都要邁出各自蹣跚艱難的第一步。只要他(她)心中有事業,愛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積累,與時俱進,勤奮扎實地實現自己的專業化發展,就一定能夠站穩講臺,贏得學生的愛戴,獲取事業的成功。
(作者單位: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 《標準》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其中包括符號意識?!稑藴省吠怀鰪娬{了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對數學符號涵義和實質的理解是培養符號意識的基礎,符號意識的培養很大程度依賴于學生對符號意義的理解,所以在數學符號意識的教學中應當著重注意數學符號內涵及實質的作用。數學世界中可以說處處充滿符號,數學中人們以符號為載體進行表達、運算和論證。學生學習代數等相關知識是在初中階段開始的,從算術到代數的過渡也是七年級數學課程的重點以及難點,符號在此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轉化作用,學生必需經歷由具體的數到抽象符號的轉變,才能更好地學習代數內容,運用數學符號表達數學情境。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一線教師發現,對于這些數學符號的大量涌現,學生在學習中出現了不同的困難。由于數學符號的抽象性,在學習數學符號時使得許多學生沒能理解符號的真正含義只是進行簡單的機械記憶,導致符號學習和學生內在的知識經驗脫節。另外隨著初中知識的增加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多樣化,新符號的數量必然會增加,表達的方式也會更加多樣化,運算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加,因此發展初中生的符號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二、明確研究問題
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者從數學符號意識的各個方面,比如學生符號意識的現狀、符號意識的維度、符號意識的內涵等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進行了相關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也讓大家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
因此,本文將以以下問題作為重點研究方向:
(1)了解學生“符號意識”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根據現狀中存在問題的歸因探尋對應的教學策略;
(3)在實踐班級檢驗教學策略是否可行。
本研究以上述內容為出發點,明確研究現狀后,從教育心理學研究的角度出發,通過教學實線研究,探尋出符號意識培養的教學策略。
三、研究方法
為了進一步了解七年級學生數學符號意識的現狀,筆者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研究。筆者首先研究《課標》 ,學習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內容,研究鄭州市期末考試試卷,參考其他研究者編制的試卷,與一線教師共同探討,編制了《七年級學生數學符號意識測試問卷》 ,統一測試,并讓學生將答題卷上傳七天網絡,由多位老師共同完成改卷,統計答題情況,最后利用Excel軟件對測試結果進行進一步的統計分析。
四、研究的目的
1、促進學生符號意識的建立
數學課程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解題,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胺栆庾R”作為一個核心概念,其在本質上體現的是數學抽象的基本思想。七年級是數學課程從具體的算術到抽象的代數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由于抽象的數學符號的出現,讓學生覺得這些陌生、古怪的數學符號就象“天書”一般難以讀懂,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因此在這個時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的想象力,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積極的儲備數學符號,主動用符號。
鑒于此筆者提出一些關于學生在學習中應該如何與符號交朋友,如何主動的應用符號的學習策略,希望能促進學生符號意識的建立,為解決問題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2、為教師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提供教學策略
雖然現在提倡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組織者的地位還是不可動搖的,教師的教學方法控制了一堂課的節奏。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只要是能提高教學質量的都是有效的教學。
五、研究意義:
標準中雖然給出了符號意識,但對其內涵的界定比較單一,進而影響了教師對符號意識的認識,導致相關訓練只是偏重于學生外在的結果,而不注重內在素養的提升。因此本研究從心理學以及數學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結合新課標對符號意識的闡述,全面地分析和認識了符號意識的地位與作用.
通過研究了解初中生符號意識的現狀及水平,并發現其中各方面發展的不足,分析學生在符號意識發展方面的薄弱環節,再加上對學生的差異性分析,結合魯教版初中階段數學學科的特點和當下的教學現狀,促進學生符號意識的提升。
在教學中,教師能否準確地、有針對性地對新符號或者不同情境下的符號進行講解,是難以合理地判斷與評價的。明晰初中生符號意識的現狀,可以幫助教師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提高教師對培養學生符號意識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
六、研究結果
1、結論
通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七年級學生在數學符號意識上存在四個問題:
(1) 學生很難理解數學符號的內涵。大部分學生只是認識數學符號,但是對符號的本質是什么很陌生。
(2) 圖形語言,符號語言之間轉化比較困難對于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的問題比較小。但是對于圖形語言和數學符號語言的相互轉化,學生不能從圖片中提取信息,轉化為符號語言,表現的不盡如人意。
(3)代數式運算困難。學生對于簡單的數學符號計算能夠從容應對,但是在去括號,去分母的時候,學生往往顧頭不顧尾,很容易出錯。
(4)用數學符號作為推理、思考的意識比較低。當學生遇到沒有訓練過的問題,學生的第一反應是用特殊值來說明結論的正確性,而不是用符號來表示一般規律。這說明學生主動運用數學符號語言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比較低。
2、反思
目前七年級學生符號意識發展水平不高,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并注意以下幾點。
(1)提高符號教學的地位。目前教師認為符號教學在自身的教學過程都有體現,但實際上符號教學往往只是教學的附屬,符號教學在教師的頭腦中漸漸成為了一種無意識、無目的的教學。這也體現了當下對于符號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發現符號教學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其脫離了課程標準對符號教學目標的要求,這些行為都將會造成符號教學的內容呈現出雜亂無章和支離破碎的狀況,造成只重形式而忽略內容的現象。要改變當下的問題,就必須要求教師提高對符號教學的重視度,把符號教學看成是數學教學的一部分,也就要求教師要設計相應的教學程序體現符號教學的內容,同時做相關的練習和總結。
(2)符號教學應參照學生行為。對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應貫穿于學生數學學習經歷的全過程,伴隨著學生數學思維層次的提高而逐步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符號意識的訓練。對于新學的數學符號,教師多數情況下只是在講解的過程中告訴學生符號的讀法、寫法和用法。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接受方式往往是被動的,因為對于新的符號,學生沒有已知的經驗作為基礎,或者難以將已有的經驗與新的符號聯系起來。如在七年級的"有理數"的教學中,字母是負數就用a<0來表示,而盡量減少用語言敘述的方式,進而使學生能夠形成條件反射,由a<0就意識到a是負數。利用符號解決問題是符號意識的核心,學生符號學習的問題也是需要關注的,教師如果將這些問題作為教學設計的素材,而不是簡單地進行講解或者否定,那么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大量反例的出現,就會讓學生體會到其中錯誤出現的原因,從而避免類似錯誤的出現,同樣給學生符號意識的發展掃清障礙,擺脫純符號操作的盲目性,符號語言是數學思維的重要載體,存在關系式、圖像、表格等表征方式。學生能夠在三者之間進行互譯,并且知道何時選擇哪種語言進行有效的轉換,則是學生符號意識發展水平的又一體現。
(3)在解決數學問題中運用符號。數學解題中的“一題多解”,正是數學多元表達的具體應用,因此教師應當注意運用不同數學符號表征方式進行解題,培養學生進行多元符號表征的能力,使學生的符號意識進一步得到發展。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中要盡可能在實際問題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用符號表示出各種表達式、關系式,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增強學生的符號意識,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教師必須有步驟、有計劃、有意識、有目的地滲透于教學中,才能充分體驗到知識的魅力,獲得持久的學習動力。
(4)引導知識的正遷移
很多新知識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掌握,而這種基于舊知識的新知識學習,會帶有一定的知識遷移痕跡。積極的知識遷移能夠讓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更為準確,消極的知識負遷移會給學生的學習過程帶來阻礙,容易產生對知識點的混淆。教師在其中要做的就是鼓勵學生在對數學符號的合理聯系中產生正遷移,推動符號意識的完善,避免由于學生的思維定勢產生的負遷移給符號意識的培養造成負面影響,在教學中探索能給學生帶來知識正遷移的方式并進行引導,不斷積累學生容易產生知識負遷移的題型,讓學生通過針對性訓練,或者引導學生主動對易混淆概念、易錯題型進行類比與對比,找出差異來改正這種負遷移情況。
例如,在教授同底數冪的知識時,拋出a^m·a^n=?(m.n都是整數)的問題,基于學過的a2+a2=2a2,學生可能會混淆認為結果是2^m·n,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用數字代人法探索出結果為a^m+n后,一般就會總結: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這樣學生還不一定都能理解公式,需要讓學生在易錯類型中分辨出錯誤之處,才能對同底數冪的規律有深刻把握。比如,給出a2+a3=a⁶,x3·x⁴=x₇……讓學生通過搶答來分辨這些公式的對錯,并說明錯誤之處。搶答的方式可以激發課堂的活躍度,更能鍛煉學生對公式的敏感度和快速反應能力;讓學生指出錯誤之處,則是為了考驗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和其他學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加深對各知識點的印象,并有所區別,使學生減少對新知識學習的負遷移。
(5)引導學生規范符號的讀寫使用
數學符號多而繁雜,初中階段經常接觸的至少有20多個。對符號的讀寫,不像語文課上專門設置課程來訓練,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規范自己對數學符號的讀寫,尤其是字母符號的大小寫以及符號之間的位置規則,要向學生說明清楚。學生對符號的讀寫不規范可能會影響對符號概念或形態的記憶,導致符號運用時由于不確定性而影響數學問題的解決。所以對于學生練習作業的評析,教師除了糾正錯誤的解題思路、做題方法之外,還要對學生的符號書寫情況進行糾正,讓學生體會數學符號的完整、準確和精練,確保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讀寫正確,這是培養學生符號意識中最基礎的步驟。
關鍵詞:幼兒教育;德育;藝術活動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青少年犯罪案例在引起震驚的同時,也為大家敲響了警鐘,時刻督促我們積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努力探索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品德乃人立身之本”,讓孩子“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學前期的品德教育作為造就一個真正人的奠基工程也愈加受到社會的重視。我園通過幾年的基奠,確定了以“藝術”作為核心課程,本課題旨在:充分利用藝術教學這一有利陣地,開展有效、有序的德育工作,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并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指導策略與意義
(一)通過藝術活動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方面的養成
鏡頭一:明明和小朋友一起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整齊的隊伍參加室外游戲活動,老師告訴小朋友今天要玩套圈,還沒等老師說完,明明推開小朋友拿了套圈就玩,玩了幾次后,卻對旁邊的小朋友說:“一點都不好玩”,這時,他看見小班的小朋友在玩皮球,就丟下手中的套圈,跑過去搶了小班小朋友的皮球。鏡頭二:上幼兒園時,孩子空手跑在前面,把替他背著書包的家長落老遠;離園時,孩子見了家長把書包一扔,搶先跑出去玩了。許多幼兒力所能及的事情大都讓家長包辦代替了,導致他們形成了懶惰,不愛動腦,事事依靠他人,自我為中心的習氣。依據:A.蒙臺梭利有一個精彩論斷:兒童擁有一份吸收性心智。藝術活動恰恰滿足了兒童的心智需求。B.《指南》中指出,要將德育滲透于幼兒一日活動各個環節之中,堅持從點點滴滴、時時刻刻入手,抓好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品德教育的隨機性。實踐探索:歌唱是幼兒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他們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易接受教育,但一些德育內容缺乏感性認識,不易于幼兒理解和體驗,我園在具體操作時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
1.選擇適宜的有教育內容的歌曲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
我們發現中班的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更容易產生分歧,有時候為了一件玩具就發生爭執。陶行知說:“唱歌最能啟發人的心靈。”音樂課上,教師可通過對《好朋友》這首歌的歌詞學習,讓幼兒說說怎樣才能成為好朋友。
2.在積極歌表演中發展幼兒的道德體驗
在歌唱教學中選擇《我叫輕輕》《好孩子要誠實》等歌表演進行教育。中班佳佳小朋友的父母都是在企業上班,并且是三班倒的班制,每次佳佳放學回家,父母還在休息,但他總是找各種理由吵父母,爸媽很是無奈。我了解情況后,在一次學習歌表演《我叫輕輕》時,引導佳佳認真表演,加深對詞的理解,利用這一形式讓他體驗到友愛,然后趁機教育他,應該體貼父母,關愛長輩。這樣,通過演唱、表演等形式,關愛的種子就能在幼兒心里生根發芽。
3.在音樂游戲中鞏固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
在學習《勞動最光榮》這首歌時,通過喜鵲、蜜蜂和蝴蝶的對比,孩子們懂得了勞動光榮、懶惰恥辱的真正意義。在復習歌曲時,孩子們還自發地用歌曲內容來評價彼此的日常表現。當一些孩子得到“要學喜鵲造新房,要學蜜蜂采蜜忙,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造最光榮”這段歌曲的評價時,他們的臉馬上笑得像花一樣,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甜,嘴里還謙虛地說:“我還要繼續努力”,這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好的藝術作品對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藝術活動中,教師應根據相應的內容,有意識地引導、教育孩子,使品德教育滲透到藝術活動之中。
(二)通過藝術活動推動幼兒情感的逐步完善
鏡頭:組織活動時,有的孩子特別自私,為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而不擇手段,有的孩子看到同伴摔倒不僅熟視無睹,還在一邊幸災樂禍,嘲笑同伴?,F在很多家庭主要是以獨生子女為主,多數家長注重對孩子知識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他們行為習慣和良好情感的培養,導致孩子占有欲強,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缺乏感情付出的意識。依據:A.《規程》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藝術活動中。B.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睂τ變哼M行道德教育可先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實踐探索:從“多元美術”實現這一目標。道德情感的培養有賴于對幼兒美感的激發。
1.合理選材,精心指導
在開展繪畫教學活動《爸爸的領帶》時,讓孩子們講述爸爸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了解爸爸的工作,體會爸爸工作的辛苦,以力所能及地為父母做一些事。在教師展示區、美工區可以展示孩子的作品,也可以通過家校通平臺將孩子的作品展示給家長,并與家長溝通,增強他們親子間的感情。
2.利用多元美術活動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
以重大的節日為題材開展教育。每當大的節日來臨,我都會讓孩子了解這個節日主題,然后進行美術創作活動?!叭恕惫?,讓孩子畫“我愛媽媽”,引導孩子們表達對媽媽的情感;“植樹節”時,讓孩子們到戶外描繪周圍美麗的景色,同時滲透環保教育,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六一節”來臨時,讓孩子們畫“快樂的六一”,充分表達自己快樂的童年,愉悅情緒;“國慶節”時,畫“我愛家鄉美”,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愛城市的教育。
(三)尊重兒童在藝術學習中的興趣和需要,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獨立性
鏡頭:茗茗小朋友是中班一位文靜、內向的小女孩、也是家中的“小公主”,老師發現她做什么事都沒有自己的主見,對自己沒有信心,遇到困難就哭鼻子,并用求救的眼神看著老師,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依據:A.《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作為發展中的個體,總是在積極主動地探索外部世界,而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能動性又是發展的先決條件,應讓幼兒在與同伴共同進行的自主性活動中體驗成功感,培養自信心。”B.據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對幼兒自信心整體發展情況的調查發現:20%以上幼兒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懷疑,活動中表現出膽怯、緊張、退縮及不愿與人交往、沉默寡言等。實踐探索:利用音樂活動和多元美術,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獨立性。首先,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準備難易程度不同的多張范畫,允許幼兒在活動中自己選擇內容,如鼓勵能力較差的幼兒選擇最簡單的內容并大膽下筆,鼓勵能力較強的幼兒大膽想象,從而讓所有參與活動的幼兒都能有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在這種寬松的活動氛圍下,幼兒能更好地完成活動內容,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對自身能力也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其次,在音樂游戲中,教師要選擇有更多機會讓孩子參與的游戲,如選擇歌表演《兩個娃娃打電話》,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當家做主。這樣的活動環境,有助于幼兒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樹立自信心。另外,在上歌舞課時,有的小朋友非常膽怯,連聲音也不敢發出來,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平時應以鼓勵、表揚為主,對幼兒表現的動作用眼神給予認同,或適時地說一句鼓勵的話,以增強幼兒的信息,使他們逐漸在活動中敢于表現自己。
三、成果:以藝術揚品德,達成了“二大目標”
(一)園所發展目標——形成幼兒園藝術教育特色的新型模式,自然而然地打造出幼兒園以藝揚德的特色品牌
挖掘每個幼兒的藝術潛能,培養幼兒個性化的藝術興趣和才能,形成幼兒園藝術教育特色的新型模式,自然而然地打造出幼兒園整體的特色品牌。由每一年到每一學期,由園務規劃到教科研規劃到班級規劃再到教師個人規劃,扎實有效地將藝術品牌滲透于方方面面。我園先后創建了兒童舞蹈、兒童畫、陶藝、藝術體操等特色班級,并在班級環境與區角設計中重點進行了相應的布置,給了幼兒一個充分學習的機會。
(二)幼兒的成長目標——提升孩子的藝術能力,以藝育人
把藝術活動目標具體化、明確化、細小化。藝術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的特點,能通過影響孩子的情感,影響到孩子心理活動的其他方面,進而產生潛移默化、影響久遠的效果。藝術教育是載體,全面健全的人格教育是目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我們要用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將愛心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孩子的心田,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孩子的靈魂,從而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棟梁。
參考文獻:
[1]吳厚,李峻.自愛:道德的源頭—兼論學校德育有效性的喪失[J].學前教育研究,2004(11):37~38.
“伙伴互助教育”一詞來源于“同伴教育”,發源于澳大利亞,流行于西方國家。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在社會發展領域內廣泛采用的培訓方法?!巴榻逃笔侵福和槿藗兺ǔT敢饴犎∧挲g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趨眾傾向,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方式。利用同伴互助的特性,我們提出了“伙伴互助教育研究”,嘗試在同一個班級學生之間,以同桌兩人為一個單元組成學習伙伴的形式,希望通過小伙伴之間的交互作用,對他們理解、掌握所學內容及能力、習慣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 “伙伴互助教育”的實施策略
為了讓“伙伴互助教育”的教學模式探索更為有效,采取每個年級確立2個實驗班(低年級語數學科,中高年級語數英學科)開展研究。
1. 出臺《“伙伴互助教育”的建設要點》。“伙伴互助教育”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很多教師之前并沒有很系統、完整地去實施過。為了讓大家在實施過程中少走彎路,學校出臺了《“伙伴互助教育”的建設要點》:
(1) 教師把班內學生以兩人小組的形式分成若干組。為了合作方便,一般以同桌為合作伙伴?;锇榻Y對要綜合考量默契指數。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個性、愛好、學習差距等多方面進行考慮,盡量讓志趣相投且學習差距不大的學生之間進行結對。這樣,伙伴之間不會產生太大的心理壓力,彼此之間還可以交流學習經驗,感受友愛,分享快樂。
(2) “伙伴互助”體現在課上,主要是留出時間讓學生言說。問題的討論、觀點的交流、任務的完成等等,都可以組織2人小組,“兵教兵”合作進行。在反饋展示時,要讓組內表達能力相對不強或個性內向的那個學生來代表小組發言,從而實現保底和雙贏。
(3) “伙伴互助”體現在課后,主要是圍繞作業繼續幫扶,講解難題、背書過關、督促作業等等,讓學生互相督促和提醒。通過伙伴間的密切合作,不間斷地縮小彼此在學習態度及學習習慣上的差異,整體提高。
(4) “伙伴互助”的評價要及時跟進,每堂課教師都要即時指導和量化打星,每周評選班級里的優秀“伙伴小組”,每月或每學期評選學校的明星“伙伴小組”,以加強學生的榮譽感和成功感。
(5) “伙伴互助”的建設不會一蹴而就,教師要依據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日常的實踐操作,從中提煉適切的做法和經驗,同學科組的教師之間要增進研討和切磋,共同推進教與學的優化。
2. 打造學生善于傾聽的課堂。“伙伴互助教育”的課堂更多的是由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則成為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關鍵點的引導者。在學生上臺交流的時候,下面的學生認真傾聽非常重要:要從傾聽中學會新知;要從傾聽中發現問題,交流共享,深入學習; 同時,傾聽也是對其他學習小組勞動成果的尊重。所以,我們非常注重課堂上伙伴合作關系的訓練,教給學生自信、大方表達的方式。如規范課堂常用語:①啟發式用語:“請大家看黑板,……”(提醒大家注意聽)“同學們還有問題嗎?”……(培養學生質疑習慣)“請大家把目光聚集課本第×段”(培養學生仔細閱讀文本);②欣賞式補充式用語:“他說得很棒,我還有補充……”(欣賞別人的同時,發表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我不同意你的說法,想給你糾正一下……”(發現問題,表達自己的見解)“你同意我的補充嗎?”(關注別人對自己發言的反應)
這些固定的伙伴互助用語一旦被學生掌握,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財富,變成常規的行為。
3. 教師“伙伴互助”,有效推進研究過程。我們采取教師之間“伙伴互助”的形式,團隊共建,推進研究進程,
并根據研究進展每周確立發展目標。課堂是最好的實踐陣地。所以,我們以上課為切入點,把課堂作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
聽:每周舉行“伙伴互助教育”課堂的教研活動,到參與實驗的班級聽課。
說:上課教師根據“伙伴互助教育”的形式及課文教學內容說說如何制定教學目標、每個教學環節中預期達成的目標及本堂課的不足之處。
評:大家根據本班實驗的實施情況,填寫《“伙伴互助教育”實踐研究記錄》,進行團隊交流。然后及時匯總本周實施取得的主要成效、不足之處,以及成功經驗。在交流中,在智慧火花的碰撞過程中,我們共享成功的做法,共同解決實驗中遇到的難題。
定:每次交流結束后,我們根據實驗進度再確定下周行動目標。
三、 “伙伴互助教育”評價機制:多元評價,鼓勵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適時科學合理地對“伙伴互助教育”進行評價,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們把“伙伴互助教育”評價分成兩個層面進行。
1. 班級層面。進行“伙伴互助教育”評價時,我們把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把對“伙伴互助”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側重于過程和小組集體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小組活動的秩序,組員參與情況,小組交流展示水平,學習效果等方面。當然,也要對個體參與度、積極性、獨特性等給予恰當的評價,這樣可以調動個體參與的積極性。“伙伴互助”評價還注重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轉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伙伴互助”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讓學生時時都有團隊意識,為自己所在的小組爭光添彩,要讓學生感受自己在小組很重要,應該為小組多做貢獻,小組也會因為我而精彩。同時,評價還要考慮到幾個因素:①評價對學生的積極參與要有鼓勵作用;②評價應是客觀公正的;③評價應是多種形式的,可以是組內成員自評、互評;小組自評,小組間互評;師生間評價等等。
2. 學校層面。為了讓優秀伙伴感受到自主、合作的成就感,學校每學期評選“伙伴互助優秀小伙伴”。每個班級根據班內伙伴平時的表現推薦至學校評比,學校則根據推薦事跡進行評選,最后選上的優秀小伙伴將在全校集體晨會中予以表彰。
每個優秀小伙伴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頒獎詞,通過這段頒獎詞,可以讓大家感受到他在伙伴互助合作中所作出的努力。
四、 “伙伴互助教育”的階段性成效
1. 健全學生人格,形成良好班風。通過一年多的實踐研究,我們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小伙伴之間互幫互助,自尊心和自信心獲得了極大的滿足,這種心理遷移到學習上,又會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形成良性循環,這讓學生感到幫助別人于人于已都很有好處,因而學生的這種體驗是愉悅的,是有價值的。在互助學習過程中,又培養了學生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形成團結互助、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
2. 提高整班成績,形成良好學風。優生和學困生組成伙伴互助小組,優生在學習上給予學困生幫助,無論對優生還是學困生,都會從中得到更大進步和發展。其一,優生幫助、輔導學困生開展學習,這對學困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其二,優生也會從幫助別人、輔導別人的學習過程中得到進步。因為向別人傳授知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鞏固知識的過程,特別是為了順利完成輔導同伴的任務,自己首先必須要把知識學扎實,這無疑對他們自身成績的提高也是很有利的。這是學生間的一種教學相長效應,對全面提高班級整體學習水平無疑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實踐模式
隨著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信息、知識已成為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成為社會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信息爆炸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要求科研創新必須充分全面獲取已有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要具備很強的信息素質才能實現創新。在網絡時代,誠信是創新的生命線,只有通過信息素質中信息道德的約束才能保證真正的創新。
研究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水平人才,是即將步入社會的知識精英和知識創新主體的中堅力量,在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的學習具備學習內容專業性、學習目的探究性、學習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因此,研究生需要掌握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具備敏感的信息意識、全面的信息知識,強大的信息能力,良好的信息道德才能順利完成學業,高效從事科學研究與創新。總之,信息素質的提高有助于研究生將更多的潛在信息需求轉化為現實信息需求,進而采取有效方式全面獲得所需信息來服務科學研究與創新。
1 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內涵
談及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首先需明確信息素質的定義?!靶畔⑺刭|”(Information Literacy, IL)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給美國政府的報告中提出來的。他認為信息素質是人們在工作中運用信息、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圖書館協會(ALA)于1989年將信息素質定義為“能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評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以馬海群、沙勇忠、徐涌金、范慶瑜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信息素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要素。其中,信息意識在信息素質結構中起先導作用,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證信息素質發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調節器。[1]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是對研究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進行教育,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質,使能夠有效地獲取、評價、利用和創新信息來服務科學研究。
其中,(1)信息意識是指研究生為進行科學研究,在學習與生活中有著明確的信息需求目標,能夠持久地、自覺主動地觀察、評價和揚棄與本學科緊密相關的信息,它體現的是研究生對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視程度,它的強弱直接影響信息行為的效果。(2)信息知識即信息理論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的結合,包括信息的特性、信息傳播規律、信息系統的構成及原則、信息技術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它是形成信息能力的基礎和前提。(3)信息能力是研究生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結合不同學科恰當采用合適高效的方式來發掘、利用相關學術信息資源的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估處理能力、信息交流表達能力、信息創新能力等,它是信息素質的主要方面。(4)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動的全過程中, 以規范研究生的信息行為與活動為目的的,調節信息創造者、信息傳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具體包括保護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尊重個人隱私,抵制不良信息,沒有信息犯罪行為等內容。
2 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素質教育是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下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礎,是研究生整體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研究生群體是我國高校中最為活躍的情報用戶之一,雖然他們有些人在本科階段已學過文獻檢索課,但都過于簡單。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中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在讀研究生,一方面授予他們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鼓勵他們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把學習、研究及科研開發的過程作為獲收知識的主要途徑,要求他們具有較專深的專業文獻檢索和信息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傳統學校教育觀念的束縛,在一些專業的研究生教學過程中,少數導師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方法的傳授。加上有些研究生信息意識薄弱,利用信息的能力較差,使得有信息資源卻不知道利用,想利用又不知道檢索的方法;科技查新意識不強,重復勞動嚴重,導致有的研究成果無效,浪費了時間和精力。[2]
另一方面,根據一些高校圖書館所做的研究生信息素質調查分析的結果,研究生的信息素質狀況不容樂觀。通過對北京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寧夏大學3個學校的狀況,但結果表明無論是地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地區大學、地處教育大省的西安地區大學,還是地處西北地區的大學,他們具有共性,反映出當前研究生整體在信息素質方面的欠缺。由此可見,研究生的信息素質培養仍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只有加強研究生的信息素質教育,才能帶動研究生學習、科研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國科研隊伍在國際科技舞臺上的競爭力。[3]
3 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實踐模式的構建
在我們對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必要性有了明確認知后,我們需要從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不同主體角度出發,構建出全方位、深層次、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實踐模式。
要把握與遵循信息素質教育應遵循的原則:研究生信息教育以全面反映研究生信息教育思想理念,求真務實,注重實踐,客觀展示信息教育實施思路,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有利于打造研究生反思的探究品質為原則。[4]
結合高校實際情況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筆者提出以下實踐模式,見圖1:
圖1 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實踐模式圖
3.1 校級層面
建立本校信息素質教育委員會。從校級層面重視信息素質教育,建立一個統籌全校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監督、評價的組織。以校領導、圖書館館長、各二級院院長、研究生代表為委員,頒布本校的信息素質評價標準,做好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活動部署。
3.2 圖書館層面
3.2.1 加大信息素質教育宣傳力度
信息素質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的支持。圖書館可采取以下措施:聯系學校宣傳部、網絡信息中心、各院系、校研究生會等部門,在學校主頁、研究生部網站、圖書館、校園張貼板等媒介上進行信息素質宣傳,為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創造良好信息教育環境與氛圍;創設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研討小組:傾聽研究生信息需求、接收研究生建議與反饋、提供個性化信息咨詢服務;借鑒亞利桑那大學的做法――開設“信息素質角”――在學校主樓、圖書館、自習室等學生密集的場所,用于存放和信息素質相關的傳單和小冊子,或一組運行信息素質指南的計算機終端。
3.2.2 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
信息素質的教育培養必須和實際的信息需求結合起來,逐步深化和發展,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學科化知識服務以“學科館員制”為主要運行機制,在學科范圍內實現最大程度的知識服務,具有資源集成、服務集成、交互性、動態性等特征,使高校圖書館學科資源、用戶需求、信息素質教育、學科館員、知識服務做到無縫鏈接,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科知識服務動態交互系統,有力地支持高校的學科建設與發展。[5]
3.2.3 開展豐富多樣的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活動
例如,開設信息素質通識講座、以課題(或項目)為專題的培訓、信息素質知識競賽等活動,使研究生生廣泛參與進來,真正動手實踐提高信息素質。其中,專題項目的培訓,要做到任課教師與研究生一同參與,使任課教師了解研究生信息素質水平及亟待解決的問題,最終成為既具備某一專門領域知識又及時更新與掌握信息素質教育技能的榜樣。
3.3 研究生部層面
開設(或改進)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正所謂“授之以漁”。首先,研究生部應將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使成為新生的必修課。其次,研究生部要與圖書館共同開設此課程,特別需要注意:要按照研究生學科大類進行區分,信息檢索課程的內容要與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相結合并且要使理論與實操結合,而不是單純地傳授“死板”知識,以使實用性增強;學時不必過多,但為了確保課程效果,事半功倍,不流于形式,應明確要求授課內容全面,嚴格課程考核,如參照國內外關于信息素質的評價指標設置教學大綱與內容;期末考核要求不同專業同學,結合所學專業按照課程方法完成期末作業,并做好精簡實效的PPT課件上交等。再次,將信息檢索課教師的授課進行錄制,通過網絡平臺向全校學生開放(包括本科生),使廣大師生能夠在網上學習與回顧,不受時空限制。最后,研究生部要求教師與學生雙方對課程進行科學評價以總結授課經驗、收集學生建議、改進本課程。
3.4 研究生自身
研究生作為高校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對象,更是學習信息素質的主體,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信息意識、熟悉信息道德,積極認真參與學校組織的信息素質教育活動,在學習中養成專業敏感度,做到能結合自己的專業方向與研究領域高效獲取與利用信息資源,進行科研創新。
【參考文獻】
[1]李曉新,吳娛.中外信息素質教育比較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3):83-89.
[2]王清香.論高校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140-141.
[3]王愛霞,王鴻信.從三所高校問卷調查看我國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J].現代情報,2008(9):207-209.
作為思政方向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對于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是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品格的學科,缺乏實踐檢驗或沒有經過實踐強化的理論,是難以在人們的心中扎根并變成指導人們行為的指南的。因此,實踐教學環節的強化,不但可以加深研究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更能提高他們運用所學理論解決以后實際教學或管理中遇到問題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2009年才啟動的新的研究生培養形式。盡管該教育形式在歐美各國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在我國實屬新生事物。因為是一新生事物,雖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對這一培養模式所涉及的各方面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卻微乎其微。作為教學環節之一的實踐教學應如何進行才能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但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經驗。因此,為了滿足培養面向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對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的研究勢在必行,也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實踐教學是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研究生參加教學實踐是檢查研究生專業學習的質量,培養研究生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的技能,提高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研究生在教學實踐中的表現,發現研究生培養工作的不足,是促進研究生獨立工作能力和達到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盡管各高等學校已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實踐環節納入研究生正常教學體系,也計入研究生必修課學分,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實際運行起來有時常是一種形式,沒有規范的教學理論與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些研究生參與的實踐次數還會因種種原因減少,甚至存在有應付的現象,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很難達到該環節對研究生的訓練目的。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是,對研究生來說,還產生了輕松拿學分的誤導。
根據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需要,在四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探索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實踐教學的體系,主要包括:1)學校內的實踐教學。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只有兩年學制,要讓他們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實踐能力得以充分提高,可采取以下兩種基本形式:一是讓其擔任兼職輔導員,協助班主任管理本科生的日常事務;二是可以讓碩士研究生跟隨其導師參與一門課程的部分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導師能夠發現學生在講課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幫助其糾正問題。這是一種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在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得到提高的實踐教學形式。2)社會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是碩士研究生學以致用、鍛煉能力的一個重要舞臺。不少高校重視理論教學,但對學生的社會實踐缺乏足夠的重視。社會實踐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既可以讓碩士研究生利用假期和無課的時間參觀考察,又可以讓其利用業余時間參加社會服務。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觀考察,開闊他們的視野和眼界,能讓學生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高校應充分重視社會實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把社會實踐納入教學大綱,積極鼓勵學生利用假期等業余時間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3)開展課外文化活動。利用研究生社團或其他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開闊視野,培養個性,展示技能,豐富文化生活,服務社會。4)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點的固定的實習實踐基地。實踐教學基地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課堂,學校、學院和導師三管齊下,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在現有實習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篩選范圍。通過實踐、比較,選擇有代表性的學校、農村、工廠企業作為研究生固定的實習實踐基地,并將教育教學內容通過協議的形式固定下來。5)重視教學實習。我國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亟須加強的是教學實習這一環節。大多數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經驗缺乏,而專業實習環節是研究生補充實踐經驗、適應未來職業需求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學習的成效和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畢竟理性認識要以感性認識為先導,沒有親身感受和體驗,研究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勢必會大打折扣。另外,專業實習也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獲取學位論文選題和素材的主要來源渠道。因此可以說,抓好專業實習環節是達成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實現碩士生培養類別成功轉型的關鍵。根據我校師范教育的優勢,加大教學實習的力度。實習時間不少于半年。同時不但注意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也要重視研究生育人和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6)畢業論文的寫作。既要重視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查閱資料,理論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要重視學生研究方法的培養,特別要重視培養研究生善于從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魯東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現有基本原理、中國化、發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教學論等碩士點。自學院開始招收培養第一屆碩士研究生起,學院就一直非常重視研究生教學實踐這一工作,專門成立了研究生教學實踐指導小組并配備了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來指導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實踐。今天,隨著學院研究生培養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研究生培養也將由摸索期向規范期轉軌,這對研究生的培養是一個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作者:王翠芳單位:魯東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關鍵詞:教育改革:中學物理教學;STS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3)8(S)-0005-5
STS教育在20世紀60年代萌芽于歐美地區,經過70年代的發展,到80年代成為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之一。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它要求學生懂得科學知識的應用,知道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并能以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去解決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這些都是現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在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是物理教學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當前推行素質教育的需要。根據中學物理學科的特點,結合STS教育中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關系,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反過來,實施STS教育對中學物理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它既能豐富中學物理教學的內容。又能活躍教學氣氛。更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并能提高師生的能力。
1 STS教育滲透于中學物理教育的意義
1.1 STS教育為素質教育實施提供了一個新途徑
當前,教育面臨著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但是素質教育到底是怎樣的模式,大家正在積極探索。中學物理教學中應用性知識拓展的研究把科學教育與當今的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培養了解社會、懂得科學技術,又關注技術應用產生的社會影響。致力于社會進步的高素質人才。中學物理教學中應用性知識拓展的研究改變物理教學僅限于教材內容的封閉狀況,注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改變封閉的課堂教學單一形式,促進物理教學逐步構成一個由課內外、校內外、學校與社會和家庭所組成的開放的教學空間,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條件;改變學生學物理只是為了解題的片面認識。使學生不僅學習系統的物理知識,而且懂得這些知識在其它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中的應用;教會學生用綜合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增強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社會、服務社會的自覺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因此,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將有助于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1.2 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的內在動機,提高物理認知水平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既避免了教師枯燥無味的說教,又避免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單調性,豐富了學習內容,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體驗,因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這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對事物積極思考,并能以頑強的意志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更加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1.3 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要求教師在認真搞好常規教育的基礎上。開辟好第二課堂。讓學生到廣闊的天地獲得新知識,提高能力。
例如,在講授完“照相機”這一節后,組織學生到野外進行實地拍攝景物。學習一些簡單而實用的攝影知識。如根據天氣情況選取光圈數和曝光時間,光圈大小與景深的關系等。這樣做,同樣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獲得新知識,對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從事攝影活動做了一個鋪墊、同時,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觀察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1.4 促進教師的再學習,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教師是教學中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學生多數的學習活動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因此,在實施STS教育過程中,教師個人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就至關重要,只有教師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較強的業務能力,才能實施好STS教育。才能開展好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學。
2 中學物理教育中實施STS教育的方法
任何一種教育目標都要通過實際有效的方法,使其得以具體化、明確化,才可能有效達成。該課題的研究試圖通過以下四種途徑開展。
2.1 注重課內滲透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體。面向全體學生,教育對象廣泛,便于我們從普及的角度大面積地開展STS教育。同時,中學物理的教學內容包括了力、熱、光、聲、電及原子物理等知識,內容覆蓋面廣。為我們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STS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實踐中,我們充分挖掘教材中STS教育的因素,更新教學內容。體現STS教育的精神,使之和中學物理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我們編寫了浙師大附中高中物理STS教育的計劃,包括拓展知識點、拓展內容、拓展方式、拓展成果等,使課堂教學實施STS教育的操作具體落到實處。在課內滲透的教學中,要求教師本著源于課本而又不囿于課本的精神。捕捉進行STS教育的時機。既要注意聯系日常生活、生產實際,又要注意適當滲透現代科技方面的內容。
2.1.1 深挖教材,在教材中尋找實施STS教育的結合點
中學物理教材中編寫了大量的實驗、插圖、想想議議、小實驗、閱讀材料等內容,編入了大量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緊密相聯的物理知識。為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我們在進行傳統的物理知識教學的同時。注重了挖掘教材中實施STS教育的素材。從以下幾個方面選定了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的內容:一是介紹物理科學技術新發展、新成果、新成就。例如新型電池、超導體、激光、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等。結合課本上這部分內容,向學生簡單介紹衛星發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磁卡、激光通訊等,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二是介紹與工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例如太陽能綜合利用、船閘、浮力打撈沉船、低溫的獲得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等。結合這部分內容,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考察,通過觀察。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識了物理知識在工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三是介紹與個人、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例如電冰箱、致冷設備、照明電路、安全用電知識等。結合這部分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技術改造技能和創造能力。四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了解技術發展的負面影響和克服途徑。例如水污染、噪聲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的污染等,結合這部分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對社會問題的預測、決策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結合教材實施STS教育可采用以下形式:
(1)采用小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發表個人意見,增強他們處理問題的自信心。
(2)開展辯論。以此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幫助他們探討爭議性的問題。
(3)利用傳媒(電視、網絡、報刊、雜志)幫助學生獲取最新資料。
(4)角色扮演。將學生置于規定的情境中,使他們對這些問題的出現產生興趣,對問題的某一方面有更深的思索。
(5)開展專題研討。讓學生遵循自己的興趣,對某一問題依照自己的方法進行研討。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合理選擇實施STS教育的內容,并靈活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這對提高學生素質和教學質量都有很大作用。
2.1.2 加強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中實施STS教育
實驗教學既能使學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又能使學生掌握操作技能,這些技能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在工農業生產中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的重要基礎。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①目測能力;②畫圖識圖能力:③使用測量儀器的能力;④實驗操作能力;⑤觀察和分析能力。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每一個演示實驗并做好每一個分組實驗外,還應想方設法創造機會讓學生從實驗室走向社會。例如在做“測量平均速度”實驗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測人的正常步行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并根據所測速度估算出學生每天上學時所需要的時間:在實驗室組裝了串、并聯電路后。讓學生觀察教室內照明電路的線路。觀察家庭電路的組裝。看懂簡單家用電器的原理圖。訓練學生根據需要設計簡單電路等等。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真實的感性認識。也為理論認識打下了基礎,同時訓練了學生進行科技實驗的技能,培養了勤于動手、勇于實踐、團結協作的精神??傊?,這對提高學生的科技素質是非常有益的。
2.1.3 加強中學物理STS試題研究。提高整體素質
隨著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的深入進行,對中學物理STS試題的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近年來,有關中學物理STS試題在各級物理考試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其分值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們就中學物理中的STS試題的題型做了淺析。其中有:①知識介紹型;②自然現象型;③日常生活型;④實際應用型;⑤實例評析型;⑥數據計算型;⑦信息遷移型等等。
結合自然、生活、科研等實際設計物理應用性試題,其題型的分類是相對的,它們互相包容,共同構建成物理應用性試題的大廈。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物理應用性試題的形式也要發展。應用性物理試題的共同特點是:立意新、物理條件隱蔽。要求考生對試題所展示的實際情景,進行分析判斷,弄清物理圖象,建立物理模型。然后運用相應的物理知識和物理規律進行解答。這不僅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檢驗出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實踐證明。我們把高中物理教學與STS教育相結合。不但沒有降低教學質量,而且使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我校物理高考成績、物理競賽成績均有較大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有顯著提高。
2.2 開展活動課教學
物理課外活動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創造性、趣味性為主要特征的多種活動內容的課程。它是中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織部分。由于課外活動具有時間上比較充裕、形式上靈活多樣、能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特點,從而為我們開展靈活多樣的物理應用性知識拓展創造了條件。為了使物理課外活動內容系列化,并取得良好的實效。我們分別對活動課的內容、設計的基本思路以及實施的原則進行了探討。首先我們結合教材和學生本地、本校的實際,確定活動課的內容;其次,對每次活動課進行設計,其基本思路是采取活動方案式。一個具體的活動方案包括:活動標題、活動目標、活動內容、器材準備、活動過程和活動小結等。在實踐中。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幾種課外活動:
2.2.1 開設物理活動課
將活動課與物理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更多實用知識。我校在這方面取得許多成功的經驗。比如:在新設《勞技》課程的安排中要與物理教師協調,從而在大量涉及物理知識的課程中與物理教學同步實施。如在《配電板的安裝》、《自動報警的安裝》等課中,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既培養了實用技能、又鞏固了物理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2.2.2 開展“五小”活動
在課外組織學生進行小實驗、小制作、小設計、撰寫小論文、創辦小板報,也是進行物理應用性知識拓展實施STS教育的方式之一。比如,在“內能的利用”一節。通過對學校和家庭中取暖方式的回顧與展望,引導學生決策、改進,并寫出小論文;再如,由于“電冰箱”可聯系的知識點較多:物態變化、壓強、熱傳遞、電功、電功率等,由工作原理到電能測定、由環境保護到節能措施。素材廣泛。指導學生以板報的形式進行探討和研究。從而將書本知識與社會話題結合起來。
開展小實驗、小制作活動。將學生課堂實驗和課外小實驗、小制作、小發明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例如:引導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制作針孔照相機、潛望鏡、小天平、杠桿、潛水艇、太陽能熱水器等實驗器材或模型;對原有的器材或裝置進行改造等。
2.2.3 舉辦科普知識講座
通過舉辦科普知識講座,既可讓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前沿和前景,又可拓寬他們的視野、展望物理知識在現代科學技術中廣泛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與積極的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2.4 用多種媒體傳播信息
講授法是過去應試教育的一件“法寶”。但隨著社會對實用人才的需求。迫使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從思想上進行更新。更應從方法和手段上加以改進。利用多媒體是我們進行物理教學中應用性知識拓展的研究必要的手段。我們的做法是:隨時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適時觀看教學錄像,定時走進微機室。比如:電視臺的《不可能的任務》和《趣味小實驗》等節目,在教師的安排和引導下成為學生們非常感興趣的“課外讀物”。
2.3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觀與學習,調查與研究,實踐操作
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正確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社會決策能力。為了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充分顯示他們的才華。我們在開展課外活動課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新大綱中關于教學目的的規定中,知識與知識應用列為同等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的實用性教育。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做法:
2.3.1 收集與整理
要求學生按章節用物理知識和規律考察身邊相應的物理現象和事物,并由專題小組收集整理,與知識過關同步進行。比如,有位學生回家看到母親把孵化一段時間的雞蛋放到盛水的盆中觀察和檢驗,他起初大惑不解。便寫了篇觀察記錄。并經小組討論弄懂了其中的奧妙,事后他在日記中風趣地寫道:“原來我母親也懂得運用物理知識呢!”
2.3.2 參觀與學習
結合各地實際。將學生帶出校門,進行實地考察,也是改進教學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例如學習了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后。組織學生參觀太陽能和運用紅外線綜合加熱瀝青裝置等:學習了發電機以后。組織學生參觀新安江電廠。使學生了解各種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懂得開發新能源。在學習了環境污染與保護后,組織學生到油漆廠、水泥廠、造紙廠、木材加工廠等進行訪問,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增強社會責任感。
2.3.3 調查與研究
有些知識規律,在課堂上反復講、多次練,其效果不如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的效果好。比如電學中關于“路燈、小彩燈”的知識。學生在實際調查研究后。對它們的連接方式和工作情況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例如:學生學習了安全用電后,要求學生調查家庭附近違反安全用電的事例以及造成的嚴重后果,并提出解決的辦法。再如《內能》一章中。關于“灌水育秧”的問題,學生在經過社會調查后,不但加深了對其中道理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有用性的認識。
2.3.4 實踐操作
例如:安裝家庭照明電路,修理各種電器,改造家庭爐灶,以達到節能的目的等。為了使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必須堅持鄉土化原則。因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要受到物質條件的制約,如設施、場地、圖書資料、實驗器材等。參觀、訪問、實踐操作等都要有相應的接收單位。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是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根據本校的條件、本地區的特點開展活動,充分調動和利用社會力量。加強學校與工廠、農村、部隊、社會服務部門的聯系,發揮社區優勢。爭取家長的支持。建立校外活動基地。由于我們樹立了事在人為的思想觀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破除了物質條件的限制,使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明顯實效。
2.4 編寫STS教材——基于學生不同層次需要,選擇STS內容編寫校本教材
物理教材雖然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進行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的內容,但由于教學內容、時間等因素的制約及教材的相對穩定性與科技高速發展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教材中不可能反映很多的進行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內容。所以我們在搞好課堂滲透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容和本地實際情況。組織教師編寫專門實施STS教育教材供學生選修。STS教材與以廣泛性見長的物理教材相比,其STS教育在具有較大選擇性的同時更具層次性。這種層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可以根據學生的科技素質、興趣、愛好等。安排適合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STS教育內容。
(2)由于STS教材在時間安排、內容選擇及實驗場地等方面所具有的靈活性,可以彌補課堂教學中零星滲透的不足。能夠集中精力和時間就有關問題進行一些較深層次的討論研究。例如:我們編寫了《超聲波及其應用》、《納米技術及其應用》、《關于地磁場》、《原子彈》、《超導體、超導技術及其應用》等資料。這樣就將學生的視野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延伸到社會,從基礎物理延伸到現代科技前沿。
在編寫STS教材時。要注意層次恰當,既要有別于課堂滲透中的“毛毛雨”。又要防止不顧學生接受水平一味追求高、精、尖的傾向,把握“廣、新、淺”的原則,努力通過深入淺出、生動具體的討論,促進層次性與實效性的和諧統一。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落實課題研究。這是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加強研究性學習,因為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最好途徑。長期以來,我們學生的主要學習模式是“聽講、看書、做練習、考試”,幾乎與生動的實踐隔絕,在這樣情況下。培養出來的人的知識能力結構十分不完善??茖W素養比較差。這對學生的發展十分不利,將使他們難以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因此,改變被動的學習模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加強研究性學習,正是改革這種狀況的途徑,在研究的過程中,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把物理知識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廣泛的聯系起來進行探索,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使他們受到科學作風的熏陶,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科學研究能力,養成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從而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
綜合以上四種教學形式開展中學物理教育中實施STS教育。我們構建STS教育教學模式,以便使物理教學與STS教育有機結合。
(1)同步實施兩個計劃。即以中學物理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為主線。結合教材及我校實際以及高中生心理、智力特征,制定與物理教學同行的STS教育計劃為補充,全面安排物理教學。
(2)恰當運用三種課型。根據兩個教學計劃、教材內容特點和學校實際,將課堂教學、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優化組合,形成廣闊的、多功能的物理教學空間。
(3)做好四個結合,做到物理知識教學與科學技術、社會實踐相結合,物理學科教學與其它學科相結合。教學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學校與家庭社會相結合。
3 開展STS教學實踐調查結果分析
針對國內一百多所中學的理科學生,開展STS教學實踐前后學生的三個調查情況看,針對STS教育活動的興趣,有近81%的學生表示喜歡。特別是針對高一學生就物理學習能力水平量表與物理學習焦慮程度水平量表的前后測調查統計分析結果看。呈現了學生在物理學習興趣上前后測差異顯著,學生普遍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提高,其自覺主動學習占了主要成分。其次,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前后測呈現顯著差異。即通過STS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焦慮水平也由42.65降低為34.59,呈顯著差異。
在對學生的個案訪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學生在物理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方面的提高、學習焦慮的降低等。
關鍵詞:創業教育;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F12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252-03
在進行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理論教學的同時,必須相輔相成地推進會計學專業創業實踐教育。各類院??赏ㄟ^在大學中設立創業基金、與公司合作創建創業基地、開展創業計劃大賽、組建創業團隊、開辦創業企業等一系列活動,來實現學生的創業理念、創業知識與創業實踐的有機結合。
一、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圍繞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訓、教學、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業制作、社會實踐等)進行合理配置而建立起來的功能最優化的教學內容體系。
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是在嚴格貫徹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建立的,它以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結合會計學專業的特點,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將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納入到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系統當中,并構建具有創新性的實踐教學計劃、安排具有指導能力的實踐教師、建立能承載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的實踐教學基地等。
二、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的目標
會計學專業的創業教育在注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品質、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并以此為基本目標,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將創業教育真正融入到會計學專業教育的實踐教學之中。其中,創業意識是創業素質結構中的基礎因素;創業品質是創業主體在創業實踐活動中所應具有的對心理和行為起調節作用的個性特征;創業知識是創業主體在創業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創業能力是創業主體順利進行創業實踐活動所應具備的一個關鍵要素。這四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相互滲透。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體系如圖1所示。
三、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模式
(一) 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驗教學模式
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會計專業教學體系中所包含的會計實驗課,要按照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統一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學生進行自主型實驗、綜合型實驗、開放型實驗和應用型實驗等教學。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實行自主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和真實型實驗教學,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品質;對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實行開放型實驗、競爭型實驗和應用型實驗教學,進一步深化他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品質,向他們傳授創業知識;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實行應用型實驗、科研型實驗和效益型實驗教學,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學生通過三年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學習,具備了創業的意識和品質,形成了創業能力。
(二) 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習教學模式
實習作為一種實踐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按照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在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可以采用兩種實習創業模式,即校內實習創業模式和校外實習創業模式。
1.校內實習創業模式
校內實習創業模式主要是模擬創業實習。模擬創業實習是依據模擬創業實習的目標,確定模擬方案,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學校模擬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習系統或模擬的創業公司,設計模擬創業方案,進行模擬創業。學生在其中可經歷全部的創業業務操作過程,即從創業項目的選擇、創業規劃的制訂、創業資金的籌集到創業團隊的組建、創業企業的運作與管理、市場營銷等都是由學生親自安排與操作。在模擬創業的過程中,實習學生要進行模擬創業演示和講解;在模擬創業結束時,實習學生要提交模擬創業實習報告。通過模擬創業實習,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了學生的創業能力,豐富了學生的相關知識。
為了使學生能順利進行校內模擬實習創業,學校應結合會計學專業的特點建立會計學專業校內實習基地。
(1) 經管實踐中心
以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訓練和基本技能的鍛煉為主的經管實踐中心,是緊跟現代科技、生產、服務和管理發展前沿的實習訓練場所,它能實現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技能操作。經管實踐中心的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綜合性工程,既有硬件建設,又有軟件建設,涉及面較廣。因此,要按照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本專業的專業特點、辦學思想、生產實際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需求,遵循有利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有利于理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與效果的原則,統籌兼顧,合理規劃經管實踐中心的建設。
(2) 校內創業教育實踐基地
校內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是充分利用與會計學專業建設相配套的學校實習基地,使教學、實習與創業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的校內實踐平臺。它可以是教學實踐基地的形式,也可以是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業園等形式。其中,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通過各種形式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創辦、經營企業或科技公司,從事商務活動、技術發明和服務等,既實現了高校教育、科研和開發的同步進行,又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實踐的平臺。創業指導中心是學校促進校企文化結合,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機構,負責宣傳大學生創業政策和信息,普及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知識,開展創業指導和專題講座,推廣成功創業者的經驗,負責創業社團的管理工作等。
2.校外實習創業模式
校外實習創業模式主要是到創業公司實習,這里的創業公司主要是指與學校進行聯合辦學的高新企業。指導教師依據創業實習的目的,選擇恰當的實習公司,對實習學生進行動員和布置,帶領實習學生進駐公司進行實習。在實習期間,指導教師要做好與公司和學生的溝通工作,做好對學生的組織和輔導工作,并對學生進行控制和考核。學生在公司接受創業教育,參與公司相關的實際運營活動,在實習結束時要撰寫并提交實習報告和心得。公司要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評價。最后形成的實習成果,由指導教師和公司共同享有。
校外創業教育實踐實現了創業理論與創業實踐的真正結合。會計學專業開展校外創業教育實踐,主要是通過與充滿活力的高新企業及社會各界充分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將企業引入學校,將學生送進企業,使學生有機會進入創業企業,并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親身經歷和體驗創業的真實過程。這有助于為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積累經驗和增長才干。學校也應當定期將企業的主管請進來,為學生做有關創業教育的專題講座,與學生進行交流,建立起師生與企業員工之間互幫互教的親密關系。
學校還可以建立創業者聯盟,讓準備創業的學生和已經創業或成功創業的人士一起進行交流、溝通和學習。創業者聯盟這個平臺可以讓準創業者學習、積累經驗,可以檢驗他們的創業知識和能力,可以豐富他們的創業實踐內容,可以放大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的功能。
(三)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畢業設計教學模式
畢業設計是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提高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畢業設計創業模式主要包括自主選題方式、成果形式多樣化、指導模式多樣化、過程控制以及成績評定五個方面。首先,學生根據教師的課題、就業崗位或創業計劃自主選題;設計過程中,采用教師指導、碩博協助指導等多種指導模式對學生進行指導,采用制定階段性計劃、進行中期答辯等措施控制畢業設計的過程;畢業設計的成果有多種形式,可以是創業公司+創業計劃書、管理實踐+研究報告等形式;最后要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定,成績評定注重學生畢業設計的過程,將個人成績與團隊成績相結合。
(三) 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模式
第二課堂是組織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是對第一課堂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有機延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會計學專業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是會計專業課內教學實踐活動的有益補充和發展,主要注重學生創業創新意識、創業品質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最能體現創業教育的特點和性質,最能激發學生的潛能,為實現學生的創業活動面向現實需求創造了條件?;趧摌I教育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體系如圖2所示。
四、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的管理
首先,將教務、團委、學工系列中涉及到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管理人員統一在一起,組成管理體系,進行統一管理,做好對實習相關工作人員的評價工作。例如:學生輔導教師、實習指導教師等工作業績的考核、培訓及工資待遇等要實行統一的標準。
其次,要加大高校實踐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招生就業管理之間的聯系,杜絕各自為政的局面出現;將所組織的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納入到實踐教學內容的統一管理當中,實行統一考核。例如:在組織相關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活動時,要遵循系統性、計劃性的原則,做到能夠從宏觀上把握實踐教學的效果。
總之,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階段,轉型期各種深層次的矛盾日益凸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思想,形成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科學的解決好大學生創業問題,特別是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會計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創業。在會計學專業的創業教育中,構建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業品質和創業能力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繁榮創業型經濟,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會計學專業教育所面臨的緊迫而重大的一個任務。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并不斷探索,在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創業教育并舉,才能使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完成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創新理念—實踐鍛煉自我—實現就業創業—立身服務社會的求學過程,才能為社會培養有特色、有實力、高質量、受歡迎的會計人才,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對會計學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孔慶書,唐文,等.以創業教育為導向的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6,(2).
[2] 陳堅民.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打造創業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3).
[3] 李紅霞,李立明,等.實踐教學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10).
[4] 張林,張莉.完善成本會計實踐教學的思考[J].實驗室科學,2009,(5).
[5] 張林,陳欣.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商業經濟,2011,(11).
Study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accounting specialty
ZHANG Lin,TANG Xian-jie,LI Yan
(Accounting college,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Harbin 150028,China)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advancing by leaps. In such circumstances, all kinds of College accounting education how to adapt to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needed high-quality training suitable for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highly skilled accounting personnel,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be solved. Practice teaching a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training stud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Enterprise, an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so on. From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experiment design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ternships, graduate, start with the main link, discussion on entrepreneurship-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of accounting major.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ajoring in 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責任編輯 李 可]
收稿日期:2012-05-03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教學體系;創新改革
1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1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環節
當前很多高校無論是教學型院校還是非教學型院校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過于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各高校雖然已經開始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但是卻依然存在不足,對于實踐教學環節也只是建立在理論課堂的基礎上,并沒有實踐教學自身獨立的完整體系,使得實踐教學環節并沒有落到實處,也沒有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1.2缺乏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對于各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不夠完善,教學形式和教學空間都比較單一,內容缺乏完整性合理性,在組織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時往往陷入一種程序化的訓練,并沒有使學生真正的融入到實踐環節中,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很難適應小學課堂的工作生活。并且組織實踐教學環節的時間并不連貫,使得實踐教學環節比較凌亂分散,缺乏科學合理的遞進性。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機制也不規范隨意性比較大、主觀性強,不能切實有效發揮考核評價機制的重要價值。
1.3實習基地建設存在不足
實習基地是深入開展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是學生提升自身實踐技能、職業素養、完善自我的重要領域,但是各高校卻與小學實習基地之間并沒有深入密切的合作,導致學生缺少實習平臺的鍛煉機會。此外,學校組織的校內實訓過于單一形式化,教師的指導也不到位,雖然大多數高校教師都具有雄厚的專業知識,但是卻缺少小學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對學生進行的指導缺乏針對性,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2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改革的構建
2.1明確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
高校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按照基礎教育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改革的基本精神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要按照學生所學內容和課時合理的安排實踐教學時間,要具有規劃性、合理性。要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溝通表達能力、管理能力等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具有熱愛兒童、關心學生、為人師表的職業態度。只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為實踐教學環節的深入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2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對于各高校在明確實踐教學目標之后要根據本校的具體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在開展實踐教學環節過程中,要有目的的深入開展,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開展實踐教學環節時要遵循遞進性和層次性,確保組織的每項實踐環節都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有所提升,能夠真正的融入到小學的課堂教學中。實踐環節的考核機制也要進行完善,不能憑借主觀性和隨意性對學生進行評價,要公平公正、科學合理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建立學生成長記錄和實踐檔案,有效發揮考核機制的導向和改進作用,以便使學生能夠真正的了解到自身存在不足,并且能夠不斷的完善自我。
2.3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高校為了能夠及時的將理論應用到實踐過程中,應該建立良好的校內實訓基地,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實訓室等,使學生能夠及時的鞏固理論知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于校外實訓基地高校應與各小學建立密切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指導教師要對學生存在的不足及時進行指導和糾正,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完善自我,提高小學教學的實踐經驗,以便更好的培養學生。
3小結
隨著我國科學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孩子的小學教育更加重視,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型院校要加強小學教育專業的創新改革,對存在的不足及時的進行完善,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對教師職業素養、專業水平、實踐技能、管理能力的培養,以便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提高我國教師整體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鳳林.教學型本科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5,31(19):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