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節水行動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節水行動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節水行動計劃

        第1篇: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關鍵詞:急性顱腦損傷;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CT;GCS;GOS

        急性腦損傷的診斷目前主要依賴神經影像:CT掃描和核磁共振。然而,由于CT掃描對彌漫性損傷靈敏度較低,MR在腦外傷患者的急性期運用較少,可見它們對傷情的判斷及治療存在缺陷[1]。因此,尋找一種神經特異性標記物來準確判斷顱腦損傷程度和評估預后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近年來關于顱腦損傷患者的神經生化特異性標記物NSE[2],S-100B[3],MBP[4]與腦外傷患者的傷情及預后報道較多。但由于其缺乏神經系統特異性,且分子量大,不易通過血腦屏障等原因而不能常規、廣泛運用于臨床。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L1 ,UCH―L1),是一類由223個氨基酸組成的半胱氨酸水解酶,是泛素―蛋白酶體系統中的重要成員。UCH-L1可作為急性顱腦損傷特異性生物標志物的根據:①高度特異性,僅存在與腦組織中[5]②UCH-L1是一種小分子蛋白,其分子量約24 KDa,結構緊湊和幾乎呈球形,有助于其穿過血腦屏障和維持在生物體內的穩定性[6]③UCH-L1幾乎存在與所有的神經元并且占總可溶性腦蛋白的1-5%[7]。文獻報道:急性顱腦損外傷患者傷后數天血清及腦脊液中UCH-L1明顯升高,且其濃度水平在死亡組明顯高于存活組[5,8]。Papa, L 和Berger[9-10]報道了血清UCH-l1水平在評價顱腦損傷中具有明顯臨床意義。因此,本研究對60 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清UCH-L1濃度的變化進行動態性監測,并結合臨床GCS評分、CT表現及6月后患者GOS評分等指標進行觀察分析,以進一步探討血清UCH-L1在顱腦損傷中的作用和臨床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2月―2013年3月傷后24 h 內收入我科的急性顱腦損傷者 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 18~65歲,平均38.81歲。病例入選標準如下:①傷后24h 內入院②有明確的顱腦外傷史,但無復合傷③無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對照組:正常對照組為健康志愿者。共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 18~65歲,平均40.29歲。

        1.2 實驗分組 按照患者入院24小時內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將患者分為:輕型組21 例(13~15 分);中型組20 例(9~12 分);重型組19 例(3~8 分)。入院時CT所見:局灶性腦挫傷18例,腦挫裂傷合并腦內血腫10例,硬膜下血腫10例,硬膜外血腫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8例,彌漫性軸索損傷6例。中線移位情況:無移位27 例,移位

        1.3 血清UCH-L1的測定 分別于入院時(傷后24小時內),36h、48 h、72 h、5d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4 ml,在30 分鐘內離心( 3000 r/min,15 min),取上清液,置-70℃冰箱保存,待檢。健康對照組僅入院時采取一次標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UCH-L1的濃度,相關試劑購自上海泛柯實業有限公司,操作過程按試劑盒說明詳細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計算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3 討論:

        3.1 血清UCH-L1水平與顱腦損傷程度的關系 腦外傷后導致神經元壞死,UCH-L1經受損的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和血循環中。并且腦損傷程度越重,死亡崩解的神經元越多,血腦屏障受到損害的程度越高,釋放入血液循環的UCH-L1越多。Blyth, B.J[11]研究發現腦外傷患者血中UCH-L1濃度與血腦屏障的損傷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表明:腦外傷患者血清中UCH-L1濃度在傷后的任何時段均高于健康對照組,且損傷越重,升高越明顯。顱腦損傷后急性期血清中UCH-L1濃度變化與患者病情輕重密切相關,即病情越重,GCS評分越低,血清UCH-L1水平越高(p

        3.2 血清UCH-L1水平與入院時CT的關系 眾所周知,急性顱腦損傷后,CT是臨床常用且有效的診療手段。當CT顯示:中線結構移位,環池受壓變形甚至閉塞,往往說明患者病情危重,需要急診處理,否則影響患者預后。Jacobs, B[13]發現在中度和重度創傷性腦損傷患者中,中線移位的程度是患者病情輕重及預后強有力的預測因素。基底池特別是環池形態是腦受壓的重要征象,當環池部分或全部閉塞是,提示腦干受壓,是腦疝前期的典型CT表現。Belina, S [14]研究表明環池形態的改變能夠客觀地反映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形態改變分級越高,患者的預后越差。本組研究結果示:患者血清UCH-L1水平與中線移位程度,環池受壓情況密切相關,即血清UCH-L1水平越高,中線移位,環池受壓越明顯(p

        第2篇: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一、加快推動綠色制造體系構建

        (一)加快建立完善綠色制造標準。實施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化行動,圍繞高耗能行業和重點用能設備,依托有關行業協會、標準化工作機構、產業聯盟以及有關地方,制修訂一批重點節能與綠色發展標準,組織對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人員進行專項貫標培訓,搭建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化工作平臺。一批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標準,加快綠色工廠評價通則國家標準以及重點行業綠色工廠評價導則行業標準編制。(二)引導開發綠色產品。開展綠色設計試點企業驗收,一批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名單。組織試點企業經驗交流,指導企業加快推進綠色設計相關工作。開展綠色產品評價試點,一批綠色產品名錄。(三)加快創建綠色工廠。優先在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機械、汽車、電子信息等行業選擇一批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示范工廠創建工作。(四)推動建設綠色園區。在省級以上工業園區中,遴選一批工業基礎好、基礎設施完善、綠色水平高園區開展綠色示范園區建設工作。開展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單位能力建設,編制低碳工業園區建設評估指南,組織實施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評估。(五)加強綠色供應鏈建設指導。研究編制汽車、電器電子等主要行業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推動建設一批綠色供應鏈示范企業。(六)提高綠色發展基礎能力。推進建設綠色制造服務平臺,研究編制互聯網+綠色制造行動計劃,推動組建綠色制造產業聯盟,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七)組織實施好綠色制造專項。跟蹤2016年項目實施進展,繼續支持綠色設計平臺建設、綠色關鍵工藝突破和綠色供應鏈構建,聯合財政部支持建設一批綠色制造工程項目,帶動制造業綠色升級。(八)利用綠色信貸支持綠色制造項目。總結2016年綠色信貸項目經驗做法,進一步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利用好綠色信貸手段支持綠色制造項目。積極研究探索利用綠色債券、綠色產業基金等其他金融手段支持綠色制造項目的工作機制。

        二、持續推進工業能效提升

        (九)實施工業能效提升工程。在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乙烯、合成氨、甲醇、銅冶煉等行業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遴選能效“領跑者”名單和能效指標。促進配電變壓器、電機能效提升,開展重點行業高效配電變壓器節能改造試點示范,節能機電設備(產品)推薦目錄、“能效之星”產品目錄。(十)進一步強化工業節能監察。制定2017年重點工作計劃,對2016年發現的違規企業整改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實施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水平和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的專項監察,對鋼鐵、水泥行業階梯電價政策執行情況進行專項監察,對電機、工業鍋爐生產和使用企業執行國家強制性能效標準情況進行專項監察。加強工業節能監察體制機制建設,探索創新聯合執法、異地交叉執法等節能監察新模式,統一執法程序和規范。(十一)開展工業領域能源高效利用試點。落實工業領域煤炭高效清潔利用行動計劃,持續推動淄博、德州等重點用煤城市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推進綠色數據中心試點,推廣先進綠色數據中心技術。

        三、深入推行清潔生產

        (十二)推進傳統產業清潔化改造。制定《涉重金屬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落實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削減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指導意見。研究推進中小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的實施方案,開展重點行業快速清潔生產審核和工業園區、集聚區整體清潔生產審核試點。(十三)進一步強化工業節水。實施重點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動用水企業水效對標達標。制修訂一批節水技術標準,完善工業節水標準體系。配合修訂《節水技術政策大綱》,開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加快節水技術工藝推廣,推進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推動工業園區節水。(十四)加強有毒有害污染控制。推進實施《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辦法》,首批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達標管理目錄、合格評定制度,開展管理辦法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按照《汽車有害物質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定期符合性情況名單。

        四、積極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

        (十五)加強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指導建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圍繞大宗工業固廢、再生資源重點領域,在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組織第二批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繼續組織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指導河北、山西、內蒙古等重點地區推動尾礦、粉煤灰等固廢綜合利用。(十六)推進再生資源行業規范管理。推動再生資源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對廢舊輪胎、廢鋼鐵、再生鉛等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實施規范管理,公告規范企業名單,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研究編制廢紙分揀加工行業規范條件。深入推進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開展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試點。(十七)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機制。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構建廢動力電池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的管理機制,實現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選擇有條件的城市開展回收利用示范。(十八)積極推動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推進貴州省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示范,落實各項任務,保障示范項目穩定持續運行,切實發揮效益。選擇有積極性、具備工作基礎的地區,地方政府統籌,依托已有依法合規建成的新型干法水泥窯,繼續推進水泥窯協調處置生活垃圾示范,建設運行一批符合相關標準的協同處置項目,推動建立利用現有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的長效機制。(十九)深化甲醇汽車試點工作。完成部分甲醇汽車試點城市驗收,加強甲醇汽車標準體系建設,推動甲醇汽車技術水平提升,積極探索甲醇汽車市場化運行模式。

        五、大力發展綠色制造產業

        (二十)引導綠色制造產業規范發展。《關于加快環保裝備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一批符合大氣治理環保裝備制造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研究制定水污染治理等裝備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二十一)推進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示范。修訂《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推廣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目錄。發展壯大節能服務業,持續推動山東、河北等地開展“節能服務進企業”活動,啟動廣西等地活動,組織鋼鐵、有色金屬、電機、鍋爐等行業節能服務小組與工業企業深入對接。(二十二)繼續推動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組織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院士專家行”等活動,支持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推進綠色制造,推動開展中期評估,組織在試點地區開展國際合作、節能環保產業對接等活動。(二十三)培育再制造產業發展。深化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組織編制高端智能再制造實施方案,加強再制造集聚區及示范園建設。推動再制造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組織再制造技術交流及產品推廣,開展再制造產品認定,再制造產品目錄。

        第3篇: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執行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節能執法監察力度,實行節能激勵和懲戒政策,加快構建節約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努力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降耗新格局。以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潔利用和可持續利用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形成政府引導的市場主體自覺節能的機制和全社會節能的良好氛圍。在形成的較好節能降耗工作基礎上,不斷鞏固和強化節能降耗長效工作機制。年,全市萬元GDP能耗計劃下降到0.7759噸標準煤(按年不變價計算,下同),比年降低2.3%,全市萬元生產總值(GDP)電耗計劃下降5%。

        二、具體節能行動計劃

        (一)積極推進建筑節能。重點抓好新建筑工程節能,嚴格執行節能標準,凡不符合建設節能標準的建筑工程,住建主管部門不得批準開工建設,并加強對在建建筑工程執行建筑節能標準情況的監督檢查;采用綠色照明、新型墻體材料等節能建材和節能設備,充分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切實加強太陽能規模化應用,開展3個太陽能熱水系統建筑應用試點工作,同時對現有建筑的節能運行與改造,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切實降低運行能耗。

        (二)積極推進“禁實”工作,實現“禁實”目標。按照《禁止生產使用實心粘土磚及推廣新型墻體材料實施方案》要求,加大“禁實”工作力度,嚴格執行“禁實、限粘、推新”和鼓勵新型墻體材料生產的一系列政策。同時,住建部門嚴格按照《省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返退管理暫行辦法》抓緊抓好新型墻材專項基金的征管,充分發揮專項基金的調控作用。年實現18門以上實心粘土磚廠的全部轉型工作,確保“禁實”目標實現。

        (三)切實抓好公共機構節能。進一步完善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規章制度,研究建立公共機構節能考核制度。優先采購節能產品,規范辦公用品的采購、配備和使用。加大公共機構節能改造力度,引導用能單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進行節能改造。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要積極開展推廣應用節能新產品。政府優先采購節能產品,切實做到如下幾點:

        1、推進辦公設備節能改造,開展“綠色照明”行動。逐步淘汰高能耗的空調、計算機、復印機等用電設施,提高能效水平;更換樓梯、走廊、衛生間、道路等公開場所節能燈具;改進電路控制方式,安裝感應開關等自動控制裝置。

        2、開展電梯、空調、電視系統節能改造。對老化電梯、電機系統等進行節能技術改造;選擇大型賓館、酒店、商場、政府機關辦公建筑等能耗較大的單位開展推廣節能空調、高效電機試點工作;鼓勵能源服務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開展電梯、空調、電機系統等節能技術改造。

        3、推廣新技術。更換公共機構辦公區的水龍頭、潔具,使用節水型器具;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圍,安裝感應開關等自動控制裝置。

        4、倡導節約能源。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紙杯、簽字筆等日常生活用品。

        5、抓好公務用車節能。優先選用節能環保型車輛,及時淘汰報廢高耗高污染車輛;提高用車日常管理效益,合理安排車輛出行路線和用車人員搭配,減少車輛空駛里程;實行維修、油耗單車核算制度。

        (四)大力推進交通節能。積極應用高新節能運輸工具,交通行業內部采用節能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加速機器設備的更新換代。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抑制私人機動交通工具對城市交通資源的過度使用,優化運營結構。

        (五)加強節能技術和產品應用推廣。重點是供電照明系統產品及設備、選鈦廠技術改造、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等,通過設備技術改造和改良新工藝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采用財政補貼的方式在全市推廣3.5萬盞節能燈,重點在公共機構、賓館、商場、居民小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山區開展節能燈推廣工作。大力推廣太陽能照明燈、景觀燈的安裝,年創建3個節能示范村,每個示范村由政府投資安裝四盞太陽能照明燈,通過以點帶面的示范、引導,逐步推廣太陽能產品。

        (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進一步引導公共財政資源、金融和土地等生產要素以及社會資金投向能源消耗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先進設備裝備新上的項目,嚴格控制高耗能的落后生產能力,提升產業層次,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減輕經濟發展對能源資源的過度依賴。

        (七)依法查處違反節能法和浪費能源行為。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省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以及其他節能法規、政策和標準,對違反節能法和浪費能源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

        (八)優化能源使用結構。加快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大力推廣應用。爭取更多的天然氣供應,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我市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鼓勵和引導現有建筑實施太陽能利用改造,積極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光電技術等太陽能利用技術,支持太陽能熱水示范工程,并逐步擴大使用范圍。淘汰落后農業機具,擴大推廣農村沼氣池,研究秸桿綜合利用。

        (九)加強政府采購對節能降耗的支持。認真落實節能產品政府采購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節能標志產品清單制度;對空調機、照明產品、用水器具等設備,由同等優先采購改為強制采購高效節能、節水、環境標志產品;建立節能標志產品政府采購評審體系和監督制度,保證節能和綠色工作落到實處。

        (十)加強節能降耗監督檢查。重點檢查各鎮、公共機構和有關企業落實國家和省節能政策情況、工作進展情況和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對檢查中發現的違反節能法律、法規、政策的單位公開曝光,依法嚴厲查處,嚴格追究責任。

        (十一)發揮政府機關的表率作用。全市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單位、興隆華僑農場公職人員要以身作則,帶頭節能,率先垂范,做到人走關燈停機(包括電腦等辦公電器及空調、飲水機、熱水器等生活電器),冬夏季節嚴格按規定設置室內溫度。安排財政資金實施政府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年底前,未使用節能燈具的辦公室要全部更換節能燈;政府采購中心實施強制采購高效節能、節水、綠色環保辦公用品。

        (十二)加大節能宣傳教育力度。宣傳部門要將節能宣傳納入重大主題宣傳計劃,制訂年度宣傳方案,萬寧政務、市政府網站,市廣播電視中心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進行系列報道,刊播節能公益廣告,廣泛宣傳節能降耗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國家、省、市有關政策措施及我市節能工作成果,大力弘揚“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節約意識。認真貫徹落實國家17個部委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的意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組織開展好我市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系列活動。組織落實好年度節能宣傳周系列活動,廣泛動員和組織企事業單位、機關、學校、社區開展以節能降耗為主要內容的全民節約共同行動;組織開展節約型機關、學校、社區評選活動,建立崇尚節約的社會風尚和生活方式。在學校開展能源資源國情教育和節能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節能意識,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節能的良好氛圍。

        (十三)建立健全節能降耗指標分解。政府及其部門、單位、興隆華僑農場和節能主體三個層次建立橫到邊、縱到底的節能降耗指標責任體系,組織實施具體的操作方案,明確各鎮、各部門、各單位、興隆華僑農場節能降耗的責任指標和主要工作,并將組織領導、方案制定、典型示范和宣傳教育等內容作為年度考評的重點,全面實施“目標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到位,一級抓一級,一級考核一級”的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

        三、有關要求

        第4篇: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具體打算如下:

        第一,以新型工業化為突破口,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施信息化帶動行動計劃,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制造業中去,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產品檔次。加強高科技與傳統產業的對接,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紡織、絲綢等傳統產業,實現產業升級、產品換代。

        二是培育壯大優勢產業。立足現有產業優勢,加快提升電子信息、精密機械、汽車零部件等支柱產業,積極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工業咨詢、技術服務等生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以基礎產業為支撐的、以生產業為配套的產業集群優勢。

        三是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千方百計地幫助搬遷企業克服困難,協調解決企業搬遷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在完成市屬非化醫類企業的“退城進區”掃尾任務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化醫類企業的擴張性搬遷工作。同時圍繞城市化建設,有計劃地逐步將對城市環境有影響的工業企業搬遷出城(鎮),向各類開發區集聚,形成科學合理、符合建設生態城市的產業新格局。

        第二,以提高創新能力為途徑,全力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

        一是做大產業,推動培育特色產業基地行動計劃。按照產業布局規劃,在產業集聚的基礎上,重點建設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基地、中國紡織產業基地等5個國家級的產業基地和常熟高分子新材料、吳中醫藥、吳江光電纜、太倉特種材料、張家港精細化工、昆山精密模具等10家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基地,以及特種鋼及制品、特種化纖紡織品等20多家市級產業基地,形成集創新、研發和產銷于一體的制造業基地。

        二是做強企業,實施培育大企業行動計劃。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策扶持”的原則,加快建立產業發展導向基金,重點扶持220家年銷售收入將超10億元的企業,加強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各類資源向這些大企業傾斜,打造一批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機制靈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2006年,力爭新增3—4家年銷售收入超100億的大企業。

        三是做優產品,啟動自主創新行動計劃。鼓勵企業在工藝設計、產品開發、質量管理等方面與國際認證體系接軌,擴大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提高**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堅持名牌帶動戰略,支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自主創新、開發新品、爭創名牌,支持名牌產品、馳名商標生產企業做大做強,成為行業龍頭,推動更多的“**制造”向“**創造”轉變。2006年,力爭新增1—2個中國馳名商標、6—8個中國名牌、10—15個省著名商標、35個省級名牌產品。

        第三,以發展民營經濟為重點,努力構建“三足鼎立”格局。

        一是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大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國務院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36條精神,落實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并實施培養企業家行動計劃,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的“三創”精神,營造更加濃厚的創業環境、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更加高效的服務環境、更加開放的人才環境。

        二是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主要是“一個中心,七個平臺”建設。重點建設好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使它成為政府為企業服務的公共平臺;除此之外,還要建設融資擔保、創業發展、公共技術、信息咨詢、人力資源、信用、社會化服務等七個平臺,形成面向全社會的“方便、快捷、高效、優質”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三是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行動計劃。要進一步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發揮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作用,新增擔保額60億元,把具有最佳成長性的中小型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著力解決中小企業“成長的煩惱”,引導其上規模上水平。重點推進“四個一百”工程,即扶持100家成長型、100家科技型、100家外向型、100家節約型民營企業。

        第四,以開展循環經濟為抓手,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一是大力推進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的原則,實施節能降耗行動計劃,對563家重點耗能企業進行監測,在企業、區域、社會三個層面抓示范點,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的園區、一批綠色生態鄉鎮(街道、社區)、一批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

        二是大力開展清潔生產。依照《清潔生產促進法》,圍繞水、大氣兩個環境系統,針對長江、太湖、陽澄湖等三個重點流域地區,突出印染、冶金、造紙、化工、電鍍、建材、醫藥等七大重點行業,結合各行業特點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實施一批節能、節材、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及污染防治項目,減少環境污染。

        三是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圍繞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重點領域,抓好環保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環保市場,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培育一批適應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需求、具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優質產品。

        第五,以轉變增長方式為手段,切實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

        一是加大工業合理有效投入。堅持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抓住新一輪全球產業結構和分工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機遇,主動承接全球產業轉移,引導資金投向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循環經濟、現代服務業以及傳統產業的提升和改造,抓好一批帶動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重大項目,對146個列入江蘇省重點項目導向計劃的項目進行全程跟蹤,推進核電閥、數碼印花、熔體直接紡等70個項目開工建設,以及實施銀河、夢蘭、沙鋼等10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示范項目。

        二是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通過引進尖端技術,增強大企業的集成創新能力、中小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技術引進企業的二次創新能力。在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產業自主發展的能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和前端環節發展延伸。

        三是加強“產學研”聯合。主動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對接,通過知識、技術、人才等的高度集中,促進科研、教育、生產一體化,促使一批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第六,以促進協調發展為目的,推動我市工業經濟上新臺階。

        一是加強生產要素協調平衡。要對經濟中潛在的問題有高度的敏感性,進一步搞好煤、電、油、運等生產要素的綜合平衡,及早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對策,提高經濟運行調節的前瞻性和主動性。重點要加強對電力運行的監測分析和調度安排,集中精力制定并實施各項錯峰避峰方案,組織企業有序用電,合理安排夏季高耗能設備檢修,增加企業輪休密度。

        二是做好銀企合作工作。抓好652項工業新增長點項目,重點是100項新增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省級新增長點項目,積極向有關金融機構推薦,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資金等問題,幫助企業早日竣工、投產,使其成為帶動**工業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二是拓展國內國外市場。要實施“走出去”行動計劃,引導企業在海外投資興辦實業,建立海外生產體系、銷售網絡和融資渠道,貼近市場,貼近原料基地,直接利用當地資源和市場,為企業盡快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提供先導服務,不斷提高我市工業品的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

        第七,以現代物流為切入點,全面推進生產業擴張。

        一是扶持一批重點物流企業。要制定并實施現代物流行動計劃,以沿江開發為契機,充分發揮沿江三市港口以及各類開發區作用,充分利用港口、陸路口岸、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倉庫)、高速公路接口,建立面向不同區域、不同服務對象的專業化現代物流園區。重點做好開通“蘇深港”物流專線的協調工作,發展以第三方物流、專業運輸、物流配送

        、倉儲管理、國際采購等為內容的現代物流。

        第5篇: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二)主要目標

        20*年,全市糧食總產70億斤,油料總產6億斤,棉花總產30萬擔,肉類總產44萬噸,禽蛋總產10萬噸,奶類總產1萬噸,水產品總產26.8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以上。

        (三)工作重點

        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市農委20*年將圍繞做好“一項延伸”,爭取“兩個突破”,開展“九大行動”,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

        做好一項延伸:即做好新農村試點建設示范延伸。繼續以產業富民、村莊整治、新村建設和長效管理機制為工作著力點,嚴抓規劃實施,突出一村一品示范建設,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新農村建設扎實有效推進,各項工作不斷深入,努力開創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

        爭取兩個突破:一是在招商引資上實現突破。繼續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引進省內外國家級龍頭企業投資為主攻目標,爭取一大批具有牽動性的農業產業化項目落戶*,在引資規模和質量上實現突破。二是在爭取項目上實現突破。繼續加大跑省跑部力度,弄懂吃透上級有關項目政策,加強項目儲備工作,爭取20*年獲得中央、省項目扶持資金在今年突破億元的基礎上再增加10%以上。

        開展九大行動:

        1、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創建行動。20*年圍繞四大主導產業,按照“一個產業、一片基地、一個龍頭企業、一批專業合作組織、一個工作班子”的模式,在全市再創建20個規模大、品種優、效益好、輻射帶動力量強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努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生產。

        2、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植行動。繼續深入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宣傳培訓,落實好有關扶持政策,爭取20*年全市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0-60個。

        3、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行動。落實好有關扶持政策和配套服務,重點抓好58個省、市級龍頭企業建設,組織2-3家企業申報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幫助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重點抓好品牌建設,爭取20*年全市新增20個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爭創國家、省名牌。加快名牌農產品進超市步伐。

        4、重大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防控行動。加強重大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預警預報工作,指導科學防治,加強防疫工作,協調農藥、獸藥和疫苗的組織調運工作。完善防控應急預案。力爭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率達98%以上,動物防疫密度達100%,

        5、循環農業促進行動。加快推進生態家園建設,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力爭20*年新建7000口沼氣池;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和風能,大力發展生物質產業;開發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旱作節水、免耕栽培、精量播種等節地、節水、節種、節藥、節能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利用效率,切實把節能減耗作為循環農業重頭戲來抓。

        6、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行動。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長效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突出抓好農業投入品源頭治理,農產品生產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積極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7、新型農民培訓推進行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和陽光工程農民轉移培訓。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適用科技推廣應用新機制。爭取20*年,新農村示范點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先進適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培訓轉移勞動力2萬人以上。

        第6篇: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與辛勤探索,我們已經找到了:在鞏固糧食、油菜、白酒、烤煙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油茶和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不斷擴大集中度,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十二五”時期,我們更要按照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的要求,圍繞特色產業,重點培植,集中開發,區域推進,規模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黔中水利樞紐、滋黔工程、小水庫、小山塘、小水窖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繼續實行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實施好農田基本建設、測土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旱作節水等項目。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認真落實對龍頭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重點扶持一批有優勢、有特色、有品牌的龍頭企業上市,將優質產品打入國內外市場。要圍繞肉牛、優質油菜、中藥材、辣椒、茶葉、水果、花卉等重點產業,選準主導產品,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生產基地。在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同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大農產品推介力度,進一步打響我省特色農產品品牌,如“貴州綠茶 秀甲天下”、“貴州蔬菜 綠色生態”等。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創新農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以“龍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方式促進農工貿、種養加、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真正形成“企業能發展、農民能致富、地方得財政”的格局。

        第7篇: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抓住貴州省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的契機,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重點抓好示范點培育及帶頭作用,拓寬農、特、旅產品網銷渠道,著力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搭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平臺、構建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和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完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框架。依托現有開發區、農業產業園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園和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充分發揮貴州特色產品資源和大數據產業優勢,通過農村綜合服務體系等建設,逐步完善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物流、通信、政策等支撐體系,加強“電子商務與三農”融合發展。加快建設10個省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圍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推進“百千市場工程”,以縣為單位,鼓勵和支持骨干流通企業向下延伸營銷網絡,建設改造一批商品配送中心、鄉鎮商貿中心和農村超市,發展連鎖經營。支持和培育一批專業化的第三方農產品運銷企業和物流配送企業,培育農產品流通合作經濟組織,加強城鄉物流配送一體化。

        二、推進“互聯網+商貿流通”行動計劃,促進實體商業轉型升級

        鼓勵傳統制造和商貿流通企業利用跨境電商平臺開拓國際市場,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的跨境電商企業。設立跨境電商示范園區,鼓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用互聯網改造外貿,優化流程,降低外貿綜合成本。創新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外貿綜合服務體系,由政府牽頭組織開發軟件、搜集數據、整合資源、探索構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鼓勵銀行和支付機構為跨境零售電子商務企業提供支付服務。加強與國內知名電商企業的戰略合作,打造“互聯網+商貿”產業示范園區,大力推進具有貴州特色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大數據優化商業模式,提升商貿流通業發展潛力。

        三、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網絡

        持續推動商務部“百城千店”示范工程試點工作,培育一批綠色商場、綠色市場和綠色飯店;支持流通企業與綠色低碳商品生產企業(基地)對接,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全面推廣節電、節水、節材型產品和新技術,著重促進綠色低碳節能設備設施和智能型電子產品、節能型汽車、環保型家居建材等新型綠色消費品消費。規范發展城鄉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合理建設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和集散市場,鼓勵發展網絡收廢、電話收廢等再生資源回收模式,有序發展家電和電子廢棄物回收拆解行業,積極推進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升級改造,形成回收、分揀和交易一體化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現再生資源產業化經營、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通過綠色消費以及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創新實現消費升級。

        四、完善流通業信息服務體系,提升內貿流通業信息化水平

        強化大數據在政府內貿流通信息服務中的應用,加強對市場運行的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推動內貿流通行業中介組織開展大數據的推廣應用,鼓勵行業中介組織深入挖掘和研發大數據公共服務產品;鼓勵流通企業開展大數據的創新應用,推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企業開放數據資源。結合我省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提高商貿流通業信息化水平和商貿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建設綜合公共信息平臺,推動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在商貿流通行業中的運用,強化信息化手段,優化供應鏈,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開展智能商店試點。積極發展綠色低碳商貿流通,培育一批節能環保商店、綠色市場、綠色園區示范企業。

        五、全面推動物流標準化普及,提高物流的標準化程度

        加快推廣全國統一的重點流通領域標準,完善監督評價體系,不斷加大對各地創新改造、推廣使用新型標準、積極參與標準化工作的政策、資金、設備支持力度。加大對發展現代流通方式、營銷模式、物流配送的支持力度,對貴州省培育現代物流示范城市、示范園區、示范企業和倉儲設施改造升級給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對中小流通企業發展、流通品牌培育給予幫助和扶持。重點落實好商務部“商貿物流標準化”行動計劃。以重點企業為載體推廣標準托盤共用,促進上下游設備銜接,完善公共運營服務。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強城際配送、城市配送、農村配送的有效銜接,重點解決城市物流配送“三難兩多”問題。鼓勵物流企業參加A級認證,加快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商貿物流標準化基地,推進商貿物流標準化建設。

        六、推動流通集約化建設工程,降低物流成本

        加快推進物流服務模式創新,加強上下游企業協同聯動,積極發展采購、生產、銷售等全過程一體化供應鏈物流,促進供應商管理庫存、精細物流等庫存管理模式創新,降低物流成本。以加快推進區域性大型物流園區(基地)的布局建設為重點,立通區位、產業基礎和物流城市輻射能力,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區域綜合物流園區和大宗產品專業物流園區。建設省級物流綜合信息服務網,依托電子商務等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在每個縣至少規劃建設一個配送中心,加快形成“物流中心-基地-配送中心”的多級物流配送體系。

        七、加強行業監管機制,維護市場經濟健康運行

        加快商務綜合監管執法體系建設。創新管理機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合理配置執法力量,嚴格落實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健全舉報投訴服務網絡,完善受理、辦理、轉辦和督辦機制。開展商務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推進商務誠信建設行動。強化企業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和誠信意識,指導企業深入開展品牌建設工作。依法保護本省企業商譽,打擊惡意造謠中傷、商業敲詐等違法行為。強化市場監管協作行動。進一步擴大監測樣本企業范圍,積極優化監測樣本結構。加強對典當、拍賣、再生資源、成品油、二手車、舊貨等特種流通行業的監督管理,規范市場秩序。充分發揮商務舉報投訴熱線的作用,接受舉報投訴和咨詢服務,加強行業監督。

        第8篇: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關鍵詞:環境;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模式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國家之一,被譽為全球最適宜居住的國家。澳大利亞幅員遼闊,人煙稀少,植被豐富,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客觀基礎,但主要原因是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策,視為立國生存之本,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方向標,建立有較完整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法律法規和嚴格的監督保障機制。更為重要的是構建有較完整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在全社會、全方位長期堅持不懈地開展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宣傳,從而使澳大利亞從政府到企業、機構、社區、學校及公民具有良好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意識,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工作與行為以及各類活動中,形成了“人人參與、全社會參與,重環境教育實踐”的特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澳大利亞人民行為的自覺。

        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的產生

        “可持續發展是這樣一種發展,它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與人口、環境、資源、經濟等緊密聯系,可持續發展概念與理論一經提出即受到全世界的廣泛認可,成為全球最為廣泛關注的問題,可持續發展研究與發展方興未艾。

        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正式提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尤為重要的是《21世紀議程》提出:“教育對于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的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此,世界環境教育發生了重要轉向,由以前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環境教育。1995年希臘雅典環境教育會議,重點討論,如何將環境教育重新定向到可持續發展方向;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希臘塞薩洛尼召開了名為“環境與社會國際會議——教育和公眾意識為可持續未來服務”的會議,并發表《塞薩洛尼宣言》,指出環境教育是為了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二、澳大利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構建

        澳大利亞政府分三個層次:聯邦政府(Commo- nwealth Government)、州政府(State Government)、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根據澳大利亞聯邦憲法,教育事務由各州、領地政府負責管理,聯邦政府沒有法律上的義務。各州、領地政府對教育的責任包括對初級和中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撥款,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行政管理和撥款。聯邦政府通過聯邦撥款、設立專門教育項目等手段,通過已經設立的“聯邦教育培訓和就業部長會議”等多個全國性教育機構等機制,介入對教育事務的管理,如負責高等教育的撥款,對學校、職業教育和培訓提供補充經費,加強對土著居民、島嶼居民、移民的教育和培訓,開展國與國間的合作與交流等等。除了重要的撥款功能以外,聯邦政府也在促進全澳教育和培訓的公平性、一致性和連續性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全球環境教育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澳大利亞的環境教育是世界上發展較早也較完善的國家之一,1970年澳大利亞科學院召開教育與環境危機會議,1979年成立澳大利亞環境教育協會;1983年,澳洲聯邦國家事務及環境部設立環境科,1987年,課程設置中心鼓勵各州制定環境教育政策。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基本方向。1995年環境領土廳及環境教育協會召開全國環境教育研討會,1999年聯邦政府環境教育文件:今天改變明天。20世紀90年代末,《阿德萊德直言》提出了環境教育的目標:“學校應全面、充分地發展所有學生的智慧和能力,當學生離開學校后,能關注和理解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并形成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技能。”2000年,澳大利亞環境與遺產部又出臺了《為了可持續未來的環境教育國家行動計劃》,要求在整個國家水平上實施環境教育。2005年7月,即“聯合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05-2014年)國際實施計劃”的第一年,澳大利亞環境與遺產部頒布了《為了可持續未來的教育——澳大利亞學校環境教育國家聲明》,為學校環境教育提供了前景、目標和實施框架。2009年4月澳大利亞政府頒布了《可持續地生活——澳大利亞政府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是澳大利亞全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其目的是使所有澳大利亞人具備可持續地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動機、行動。它為澳大利亞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提供了框架,并提出了四大行動策略。

        新南威爾士州是澳大利亞經濟、教育最發達的州,其多年來視環境為生命的價值觀使其在環境教育上一直走在全國發展的前列。新南威爾士州的環境教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20世紀60年代始在州環境教育協會等的支持下,成立了許多環境教育組織以促進環境教育的發展,建立了許多環境教育中心和動物園教育中心,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際環境教育的進展而逐漸形成并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小學環境教育開始日趨有序,1989年了新州幼兒園至12年級環境教育課程聲明,要求州內所有公立學校必須使用該聲明作為指導文件進行環境教育。正式把環境教育內容納入到學校的課程中,并作為學校教育的關鍵領域之一。在總結這個課程政策實施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并從國內外環境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最新進展出發,2001年7月,教育和培訓部頒布了《學校環境教育政策》,并使《政策》在實踐中完全取代1989年的《環境教育課程聲明》,規定各學校必須制定學校環境教育管理計劃,并必須作為學校總體管理計劃的一部分,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對學校環境教育的指導理念和具體實踐進行重要改革和發展。

        澳大利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是在政府主導下構建,并緊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的。

        三、澳大利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

        在澳大利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滲透在中小學、高校及校外教育中,是政府主導下全民、全方位的、全社會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州教育行政部門及地方政府負責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工作,制定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工作政策,推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項目,指導監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施。

        在澳大利亞,各中小學在州“環境教育課程聲明”政策文件指導下,制定學校環境教育管理計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各州從學前教育階段就開設社會與環境教育課程(SOSE),并將其作為澳大利亞核心學習領域之一。在小學和中學,各科課程教學大綱及教學都滲透有關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如將水資源、能源、生物多樣性、廢物處理、管理自然資源等有關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容融合滲透在科學、歷史、地理、英語、數學、藝術等課程中。根據不同年齡、不同人群設計不同的可持續發展學習內容,提出不同要求。如幼兒園——我的小小世界天氣、一年級——水的來源,二年級校園考察,三年級——種植物,四年級——設計挑戰:改良節水設計,五年級——野外實地考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六年級——節能計劃。地方政府通過撥款和獎勵鼓勵可持續性學校建設,開展可持續性學校活動,成立地方環境與可持續性學校網,培訓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師資,組織學生參加州政府環保會議等等。

        澳大利亞各高校把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容課程納入學生必選課或選修課程中,如悉尼大學在農業、食品及自然資源學院,建筑、設計及規劃學院,工程及信息學院,科學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商學院,科學歷史及哲學學院等18個院系都開設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相關課程,不僅在本科層次而且許多專業在研究生課程中也涉及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悉尼大學還設有可持續發展碩士學位。此外,還有麥考瑞大學、墨爾本大學、迪肯大學都設有環境與科學工程院系,都開設有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相關課程。在澳洲教師及科研人員開展各類項目科研,都必須進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論證,說明項目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及影響,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及影響對科研項目立項具有一票否決權。

        四、澳大利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與教學模式

        1999年澳大利亞召開的環境教育國際會議,了《今天塑造明天:為了可持續未來的環境教育》官方報告,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實踐性、整和性、參與性等原則,并利用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和整和性的學校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尤其強調學習者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在實現環境教育目標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2000年,澳大利亞環境與遺產部出臺的《為了可持續未來的環境教育國家行動計劃》,要求在整個國家水平上實施環境教育國際會議所提出的原則。在以上世界和國家環境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教育部發現,以往的環境教育政策過于強調培養學生對自己環境的責任感,全球意識未受到重視,而且把環境教育只局限于課程教學中。為此,他們進行進一步修正,強調以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觀為指導原則,更加突出環境教育目標和理念的開放性、全面性,方法途徑的多樣性、整合性,強化實施過程的實踐性。

        中小學通過校內堆肥、觀察昆蟲、無脊動物蚯蚓的養殖、蔬菜種植、本校的水、電用量等觀察、實踐、調查等實踐,使學生帶著問題開展調查式學習,學生教學生、孩子教孩子、成立學習探究小組、高中生帶領小學生、校級合作等多種學習模式,“教給他們熟悉的事件、人們和環境”;“就力所能及的愛護環境的方式提出建議和方法,并且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通過校內節水、節電調研分析及建議,使學生“識別、探究、說明和討論影響到自己及其自己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各種因素”;研究“人們如何關注本地區,包括他們采取的各種行動及其有關考慮,如關于公共場所的規定、垃圾控制、物質的再利用和重復使用以便減少對于環境的影響”;學習“各個地方自然環境的性質怎樣影響著人們的活動,而自然環境又怎樣受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其活動的影響”;“探究和參與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計劃,如社區內紙張的重復使用或者在家庭和學校節約用水”等等,在學習實踐活動中關心人類,關心社會與自然。從幼兒教育起,逐步樹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世界觀,要求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樹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觀、未來觀,認識“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形式都通過生態系統結合為一體,并依賴生態系統得以更好的生存”、“社會就及經濟體系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全世界人類都通過社會系統聯系在一起,并依賴這個社會系統得以更好的生存”。要求不僅要建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更要從全球出發,考慮未來,積極采取行動,為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不斷提高人們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行為能力。

        澳大利亞在強化學校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同時,注重整和整個社會資源開展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行業、企業、社區、非政府組織都積極參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建設,積極投入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工作并作為應盡職責,在每個公園、植物園、動物園、自然保護區、水處理廠以及社區都建立環境教育基地,配備相關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干事,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無脊椎動物的認識、植物的識別、廢品回收、雨水收集利用、社區植樹、灌木林修復等實踐,讓人們直接參與環境保護過程,認識生物多樣性,強化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意識,激發對環保的情感和責任感,使學生、青年、廣大民眾以實際行動廣泛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如自覺參與植樹、清理垃圾、拯救動物,居民房屋前后的花園和草坪,按政府有關部門的統一規劃和要求自我負責栽植和管護。全民、全社會、全方位開展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推進了澳大利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澳大利亞全民、全社會、全方位開展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基本做法與成功經驗給我們以啟發與借鑒,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一定要堅持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必須從基礎教育開始,開展持久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要增強全民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憂患意識,加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宣傳和示范,強化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全球意識、合作意識,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創造生態及社會都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張華,張悅.澳大利亞環境教育對中國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8):130-131.

        [2] 叢立新.澳大利亞“社會與環境教育”課程評價[J].比較教育研究,2004,25(1):22-26.

        第9篇:節水行動計劃范文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計劃安排,并配合市人大常委會上下聯動開展節能執法檢查的工作要求,財經工委會同城建環保工委,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對本區節能減排工作開展了專題調查。7月中旬,課題組專題討論并制定了調研方案。7月下旬,x副主任帶隊走訪區經委,并召開區發改委、經委、科委、建交委、財政局、環保局、房地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和部分重點用能單位負責人的座談會,了解本區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情況。8月上中旬,走訪了xx松下半導體有限公司等單位,實地察看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應用、設施改造情況。8月下旬,組織部分市、區人大代表視察宜家家居、xx先進半導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xx龍華水質凈化廠,聽取了區經委、區環保局、區機管局和三家被視察企業負責人的情況匯報,并進行座談交流。現將有關調查情況及建議報告如下:

        一、我區節能減排工作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區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的實現,將其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來加以落實,認真貫徹實施國家和本市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政策引導,明確責任主體,創新體制機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推進、市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配套方案。2007年初成立區節能降耗領導小組,區經委下設節能辦,形成了由政府、部門、用能企業組成的產業節能三級管理架構體系。制訂《xx區產業節能減排三年行動計劃方案(2008-2010年)》、《xx區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十一五”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xx區能源統計實施方案》等配套規劃和制度,明確總體思路和政策導向,將節能減排的目標責任逐級分解落實到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部門)和重點企業。

        (二)抓住重點環節,深化重點監管。在加強能源統計、摸清能耗底數的基礎上,對年耗3000噸標煤以上工業企業和500噸標煤或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業(樓宇)等能耗大戶實行重點監控,重點管理,重點服務。以實施“第三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緊緊圍繞我區二氧化硫(so2)和化學需氧量(cod)的減排目標,扎實推進污染減排工作。突出重點領域,持續開展黃浦江準水源保護區工業廢水達標排放、漕河涇開發區和都市型工業園區、高校實驗室污染物排放等專項整治,加大執法檢查力度。

        (三)吸引市場參與,探索“2+x”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在節能減排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積極探索市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模式,利用xx區的科技資源優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與市節能服務中心、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兩家專業機構合作,探索市區、區院“2+x”的節能合作模式。依托專業機構,提供技術服務,幫助用能單位做好節能計劃和項目建設,試行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效益分享模式,推動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開展。

        (四)加快結構調整,增強推進實效。結合以發展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低能耗、高產出的現代服務業對地區增加值的貢獻,重點鎖定污染嚴重、高耗低效、限制淘汰類的行業和企業,控制高耗能企業及項目享用資源和能源,“十一五”期間納入計劃調整的高能耗企業約30家。重點推進固定資產投資節能和建筑節能,固定資產投資“批項目,核能耗”,新建建筑執行國家強制性建筑節能標準,既有住宅結合舊小區平改坡工程實施綜合節能改造,將創建節約型工地、施工現場節能降耗納入建設施工工程項目的監管考核內容。嚴格控制排放總量,通過環保審批制度,堅決杜絕不符合我區產業發展定位的新項目設立,加大行政執法力度,積極促進落后或污染產業結構調整和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改造,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同步發展。

        (五)強化政策引導,鼓勵自主創新。設立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節能減排領域的示范性應用項目,鼓勵企業加快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引導區域內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的創新成果產業化。如對xx多佳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的“軍團菌的源頭治理及其監控”等4項涉及生化環保工藝、環保設施自控和節能技術的自主創新項目財政支持362萬元,并帶動企業投入超過1600萬元,體現了政策資金的放大效應。在創新資金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計劃項目中,每年以不低于10%的立項比例,支持能源循環利用、清潔和新能源及環保、污染控制技術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

        (六)普及宣傳教育,樹立全民意識。通過報刊、有線臺等新聞媒體,改版xx區“節能減排—科學發展”網站,宣傳節能減排政策法規。開展“機關節能,從我做起”系列活動,發揮區級機關的表率作用。開展學校節能減排主題教育,打造xx綠色教育品牌。利用“五進社區五到家”社區平臺,向全區30多萬戶居民發放百姓手冊,介紹和宣傳日常節能環保知識。開展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節能宣傳周等活動,普及節能減排知識。

        2007年我區綜合能源消費量為115.65萬噸標煤,單位增加值能耗0.307噸標煤/萬元,下降4.49%;so2年排放總量市政府下達的目標責任為到2010年底控制在904噸/年以內,我區則提出要控制在500噸/年以內,截至2007年末,已控制在631噸/年以內;截污納管率區“十一五”規劃目標從期初的92.5%提高到95%,截至2007年末已達到94.1%。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我區節能減排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節能減排初見成效,任務依然艱巨。大型企業遷移導致gdp驟降,增加了單位能耗指標的壓力。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降低能耗總量雖見效顯著,但涉及人員、場地等因素,矛盾突現。樓宇經濟發展較快,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導致管理部門控制能耗缺乏抓手。區域內河道眾多,局部污染仍存在,污水處理廠家對周邊居民生活造成影響,截污納管率的指標完成與居民實際滿意度仍有差距。

        (二)能源統計初具體系,基礎仍待夯實。能源統計體系雖已建立,但數據準確性、前后可比性等仍有待完善。xx區域范圍大,企業分散,目前重點跟蹤企業僅占區域總能耗的42%,不可控因素仍較多,且受人力、財力限制,擴大監控范圍難度較大。目標責任和考核體系雖已制定,但制約措施的實效還有待提升。

        (三)財政政策顯現效應,配套尚需完善。財政政策的覆蓋面側重于企業,事業單位的積極性調動不夠。節能產品及生產企業數量不少,產品目錄和質量控制缺乏統一的權威標準,且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信息渠道不夠暢通。政策扶持偏重于資金的直接支持,財稅政策、價格體制、示范激勵等綜合效應的體現不夠明顯。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協同推進工作尚需加強。

        (四)全民意識有所增強,踐行動力不足。節能減排成功企業的經驗推廣尚不到位,部分企業過分看重當前利潤和成本投入,缺乏節能減排的緊迫性和積極性。黨政機關節能表率作用發揮不夠。生活條件較為優越的居民群眾更看重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節能意識未能更多地付諸行動。

        三、幾點建議

        (一)聚焦世博主題,增強節能減排的緊迫性。結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演繹,正視整治廢水廢氣排放污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實施“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努力使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讓居民更加滿意。加快田林和吳中泵站、蒲匯塘水域等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重點流域水污染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南線干管污水處理系統工程如期竣工。從戰略的高度、全局的視野來認識和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大力推廣、宣傳和使用節能產品,優化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生產率,減少廢棄物排放。

        (二)健全法規制度,強化節能減排的約束性。健全節能減排工作機制,積極爭取市有關部門的支持,完善統計評價體系,執行能耗報告制度,拓寬監管覆蓋面,形成有效的動態監管網絡和考核評審機制,將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落到實處。深入調研,配合市有關部門抓緊出臺建筑節能管理條例、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條例等政策法規,研究建立能源消耗總量和重點行業能源消耗增量的控制辦法,切實解決目前所存在的法規缺失和體制障礙,提高節能減排工作的強制性和約束力。

        (三)合理規劃布局,提高節能減排的績效性。堅持節能減排與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的有機結合,按照“十一五“規劃,知難而上,有序推進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業的調整淘汰。完善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和產學研聯動機制,培育中介組織,依托專業力量,聚焦示范項目,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提高節能減排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打造信息平臺,暢通供需渠道,組織經驗交流,引導和幫助企業實行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降低成本,提升實效。加大政府采購向節能減排傾斜的力度,率先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能源。

        (四)完善政策體系,調動節能減排的自覺性。制定完善區節能減排扶持政策,重點研究財稅政策和專項資金的綜合使用,激勵方式和受益范圍的合理界定,資金投入和產出效益的科學評價,加大對重點扶持領域、項目、產品和單位的傾斜力度,并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資金的引領效應。加強市區聯動,積極向市相關職能部門建議,加快推進能源價格機制改革,多領域、大范圍地實施節能成效激勵政策,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六月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a人一区二区免费 | 永久在线亚洲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色h亚洲激情在线 | 久久免费国产A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