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長恨歌白居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南北朝·佚名《木蘭詩/木蘭辭》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南北朝·佚名《木蘭詩/木蘭辭》
3、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唐·白居易《長恨歌》
4、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唐·白居易《長恨歌》
5、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唐·白居易《長恨歌》
6、西宮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唐·白居易《長恨歌》
7、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8、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9、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關鍵字:通俗性;通俗性的創(chuàng)作機緣;通俗性的表現(xiàn)
中圖分類號:I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7-0001-02
杜牧曾在他的《唐故平盧軍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中寫道:“……詩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鼓于絲,婦人小兒,皆欲諷誦,國俗薄厚,扇之于詩,如風之疾速。嘗痛自元和已來,有元白者,纖艷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所破壞。流于民間,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言r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無位,不得用法以治之?!倍拍链搜悦黠@表露出對白詩的不滿,他以一位“莊雅”士人的口氣批評痛責白詩“纖艷不逞”、“言r語”,廣為流傳以致破壞了傳統(tǒng)風俗的雅正教化,但白詩如疾馳之風般的傳誦卻也成為不爭的事實。
《全唐詩》卷四收唐宣宗《吊白居易》:“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p>
白居易《與元九書》亦自述:
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肿蜻^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樂,娛他賓。諸妓見仆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
可見,《長恨歌》在平民百姓階層廣為流傳,深受歡迎,一部作品能如此廣受青睞想來必然是它蘊含了某些特別的要素暗合了讀者的心理需求,即找到了伊塞爾所說的“隱含的讀者”。
一、通俗性的創(chuàng)作機緣
《長恨歌》的通俗性與當時流行的俗講、說話有一定的關聯(lián)。俗講以“悅俗邀布施”為目的將佛家經(jīng)文和故事化為通俗的文字,向人們進行宣講。它對當時流行的另一種講唱活動――說話,有著深刻的影響。“唐代說話是在古代的宮廷優(yōu)人說故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受頻繁演于寺院齋會的俗講的影響,說話的對象由帝室貴胄向世俗百姓轉移,內(nèi)容也由“即興片段式的笑話謔語轉向講說富有人物情節(jié)的佛教、歷史、民間傳說故事”?!堕L恨歌》以“歌詩”的形式出現(xiàn),其主要內(nèi)容恰好可以簡單概括為一段歷史加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可分為五個部分:貴妃寵信、馬嵬驚變、玄宗思念、仙界尋找、人間長恨。簡煉概括的歷史事件與浪漫傳奇的愛情故事兼具。它與陳鴻的《長恨歌傳》是“一不可分離之共同機構”,是這部‘眾體具備’小說中的“歌詩部分”。除此之外,作者白居易恰恰又是一位了悟聽眾的接受心理,熟諳說話的演說方式、技巧的人。元稹在他的《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有詩云“翰墨題名盡,光陰聽話移”之句,并自注:“樂天每與予游,從無不書名屋壁。又嘗于新昌宅(白居易住所)(聽)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巳,猶未畢詞也?!笨梢娬f話的內(nèi)容相當長,說者善于演說而且興致高漲,從寅時講到巳時四個時辰,而“一枝花話”與后來的傳奇小說《李娃傳》在內(nèi)容情節(jié)上基本吻合,由此這部小說應是在民間說話的基礎上作成?!堕L恨歌》這篇“眾體具備”的小說的歌詩部分,很可能與當時的說話有著某些關系,或許為當時說話的腳本的一部分。
不論是變文還是說話都是面向俗眾的,通俗易懂,能抓住普通人的細微心理,動之以情,才能觸動聽眾的心靈,與聽眾形成共鳴。
二、通俗性表現(xiàn)之一:語言的華美流暢與悲劇主題的自然舒展
杜牧曾指責白詩“纖艷不逞”、“言r語”,應是就詩中的華麗描寫而言,但華詞麗藻給我們卻帶來美的享受與遐想。它繪出了一位云鬢花,雪膚花貌,芙蓉面,柳葉眉,金步搖曳,嬌態(tài)多姿,仙袂飄飄的美人,她麗質(zhì)天姿,美艷動人,“回眸一笑”,攝人心魄,六宮粉黛為之頓然失色,她集三千寵愛于一身,她的魅力征服了一個盛世的君王,顛覆了禁錮千年的“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思想,甚至招致了一個強大王朝的危亡。通篇以當時最為流行的七言律寫成,整齊劃一,平仄相間,或八句一轉韻,或四句一轉韻,變化跳轉,流波回旋,宛轉搖曳,情致曲盡。詩人在節(jié)奏有序,韻律和諧,流暢華美的語言中唱嘆著一位如帶雨梨花般嬌嫩欲滴、婉麗動人的妃子不幸悲慘的遭遇與深情摯愛,觸人心弦,甚是凄婉動人。
依格式塔心理學圖形與背景關系理論,在同一個由不同對象配置組合而成的場中,有的對象“凸”顯于整個畫面之上,而另一些則退居其后只作陪襯,究竟哪些為主角,哪些為背景,注意視點的轉移很重要,這也是《長恨歌》出現(xiàn)多種主題學說的原因?!巴癸@”圖形與背景的區(qū)分度越大,就越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堕L恨歌》中歷史事實的輕描淡寫與情境的極力渲染形成鮮明的對比,愛情悲劇的演繹可能對讀者更具吸引力。白居易是一位“深于詩,多于情”的詩人,擅長描寫男女真摯的情愛?!堕L恨歌》開篇“漢皇重色思傾國”開宗明義,一句點明事件大概,而對于安史之亂他也只用“漁陽鼙鼓”“千乘萬騎西南行”幾個字帶過。而后時間的流程突然被截斷,代之以空間上的極大跳躍,越人寰入仙境,境界大大拓展,而在這一時空跨渡的過程中,情境的極力渲染使這一轉折和緩、綿長、順理成章而不顯突兀。情境描寫中,景物繁復呈現(xiàn),層層烘托渲染,幸蜀時人煙罕跡的峨嵋山道、蕭條的旌旗、黯淡的日光、青翠秀麗的巴山蜀水,歸來時所目極到的昔日池苑、芙蓉、桃李、梧桐、梨園弟子、阿監(jiān)青娥,所經(jīng)之處,所見之物,所遇之人,皆觸目驚心,無一例外地蒙上了一層凄涼感傷的情調(diào)。心理隨景而行,睹物思人,物皆著人之色彩。悠悠生死別后,君王思念之心不移,然而仙境之情也不曾改變,“鈿合金釵”這些細小的裝飾品在皇室奢侈華貴奢侈的生活中可謂微不足道,但貴妃卻珍惜如初,只因心似金鈿堅的愛情私語誓言以及至死不渝的愛戀情深,于此詩歌的悲情氣氛欲加濃厚。
按中國文學中傳統(tǒng)的大團圓思想模式:悲劇性的情節(jié)后往往拖著一條“光明的尾巴”,結局多是以“不幸的男女主人公此岸短暫生命的終結為代價,獲得彼岸美滿婚戀生活的永恒”。然而白居易繼承了傳統(tǒng)對彼岸世界的開拓之法,在結局上卻出人意料,順其自然地“擾亂”了讀者“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期待視野,以生死之離,天地之隔,長恨綿綿,窈無絕期的結局告終。在此過程中讀者或聽眾經(jīng)歷了一場 “喜-大悲-小喜-悲”的情感洗禮,憐憫中又增添了一道虛幻的遺憾與悲傷,“遇挫”的心靈沒有得到補償,悲劇意味更回深遠悠長,但是愛情的堅貞專摯在這無限延續(xù)的憂傷之中更加深刻珍貴,超越時空阻隔得以永恒。
三、通俗性表現(xiàn)之二:女性生存狀態(tài)的折射
《長恨歌》以麗彩寫哀情,華麗中透露著凄涼,悲劇意味濃厚。朱光潛在《談文學》中曾說:“如果文藝作品中可悲的比可喜的情境較多,惟一的理由就是現(xiàn)實原來如此,文學只是反映現(xiàn)實。”《長恨歌》難逃“女禍說”的非議?!堕L恨歌傳》結尾處亦指出:“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這是陳鴻的揣測之辭,他認為詩中不只是感嘆于李楊的愛情故事,而是以“尤物”“亂階”警戒后人。然而“女禍說”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男女的不平等,地位的失衡。這種現(xiàn)象在唐傳奇中屢屢可見,《柳毅傳》中的龍女遭受前夫的厭薄,舅姑冷待,終日以淚洗面,哀不自勝,境遇凄慘;《霍小玉傳》中的霍小玉對李益一往情深,不料卻遭李益負心拋棄,飲恨而終;《鶯鶯傳》中的鶯鶯,遭受著被張生始亂終棄的悲K命運,等等,但這些深受愛情折磨、傷害,命運悲苦的女子恰恰是現(xiàn)實生活中女性命運的真實寫照。
唐代是一個開放、文明、自由的社會,唐代女性的社會地位較之其它時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女性有著強烈的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有了更多社會交往的自由,受教育狀況有所改善,甚至有了一定的擇偶、離婚、再嫁等婚姻自,婚姻自主是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所處地位的集中反映。允許離婚,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對人與人關系的改善調(diào)適,是社會進步開放的一種表現(xiàn)。看一下當時的離婚規(guī)定:一是“義絕”離婚(指夫?qū)ζ?妻對夫族的毆非罪,奸非罪和謀害罪)及違律結婚行為者,官府判定其離婚;二是由夫方依據(jù)“七出”提出離婚;三是“合離”即經(jīng)由夫妻雙方同意的離婚。按照《唐律》規(guī)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奔串敺蚱揠p方感情不合,經(jīng)雙方同意可以離婚,不受法律制裁。第一條規(guī)定比較明確,所列的違律行為以及最終的懲處方式比較明確,能令人心服;第三條就有點模棱兩可了,二人不合便可選擇離婚,缺乏一定的標準和限制條件,至于第二條提到了“七出”,此“七出”,即出妻的七個規(guī)定:無子、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這七條并非唐朝首創(chuàng),看似是在為離婚提供了一個可咨參考的標準,但七個規(guī)定對女子的要求近于苛刻,決定女子去留的主動權仍然掌握在夫方的手中,離婚與否取決于夫方的意愿。由此,在整個離婚規(guī)定中,男女的關系較之過往只略有改善,而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地位卻不曾動搖。
高連峻在《中國婚姻家庭史》中總結道:“當物的生產(chǎn)不再靠男人的體力占優(yōu)勢,而是以男女等同的智力、知識為主導時,當男女婚姻的目的不只是為人的生產(chǎn),而主要是為了愛情時,男女平等才真正能徹底實現(xiàn)?!比绱丝磥?《長恨歌》中堅定恒一、生死不渝、純潔唯美、浪漫奇幻,不宥于時空拘限的愛情顯得難能可貴,雖然可望而不可及,但足以給當時女性以心靈、精神上的慰藉,對人生幸福的美好憧憬與期盼。
此外,《長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七夕節(jié)許愿的風俗亦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女性的生存狀況。歷代對七夕節(jié)都有著特別的關注。《孔雀東南飛》中有詩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何根海先生從其中的“初七”及“下九”對舉現(xiàn)象入手,經(jīng)過詳細的論證提出了:初七本為陽會日,陽會日為男女生殖交媾日,七夕風俗中內(nèi)涵有先民的生殖與耕織祈愿思想。古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曹植有《棄婦詩》:“??????擬心長嘆息,無子當歸寧。有子月經(jīng)天,無子若流星;天月相終始,流星沒無精?!睙o子的婦女在家中的地位像流星一樣短暫,母以子為貴,生子才能是女子在家中站穩(wěn)腳跟的保證。唐律中將“七出”中“無子去”一條放在了首位,而無子的婦女將遭冷遇。《唐律》規(guī)定: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聽立庶以長。疏議據(jù)此認為“四十九以下無子,不合出之”?!盀槿藡D而未能生子者,為首罪”。唐傳奇《廬江馮媼傳》有:“馮媼者,廬江里中嗇夫之婦,窮寡無子,為鄉(xiāng)民棄?!瘪T媼因喪夫且無子而為鄉(xiāng)民所鄙棄。七月七日的夜半私語恐怕不僅僅是對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天長地久愛情的祈盼,更是當時女性對求子的渴望,是女性社會地位不安全感的外向映射。
總而言之,作者白居易在創(chuàng)作《長恨歌》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探索詩歌通俗性的一面,潛心于大眾接受心理的挖掘,使其與大眾欣賞口味相互契合,形成共鳴,在大眾的欽賞與贊譽中,《長恨歌》獨具魅力,流傳千古。
參考文獻:
[1](唐)杜牧著.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彭定求等校點.全唐詩[M].上海:中華書局,1960.
[3]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李騫.唐“話本”初探[J].遼寧大學學報,1959(2).
[5]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張志平.復活原型:大團圓文化心理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J].中州學刊,2006(2).
[7]朱光潛.談文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9](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高連峻.中國婚姻家庭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若將其認為愛情說,都有意無意地故意忽視《長恨歌》前半部分具有明顯批評傾向的內(nèi)容,或認為程度較輕,或肆意曲解,或以為不過是整個長詩的“背景”:盡管詩的前一部分也曾將事件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作了簡單的歷史描述,但這僅僅是為故事的展開交代出時代環(huán)境背景而已。首先從分量上來看,沒有哪一部成功文學作品的背景會占到整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從內(nèi)容上看,前半部分作者的態(tài)度、基調(diào),具有與愛情說相逆的特征。背景并不支持主題內(nèi)容,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一部作品的背景應該與主體協(xié)調(diào)并有利于突出主題內(nèi)容,而不是相反。
愛情說似乎沒有合理的解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對文學政治功能闡釋最迫切并身體力行的白居易,怎么可能在其以“兼濟天下”為己任的前期、尚在35歲時,恰恰選擇最有爭議、包含政治因素最多的“愛情”材料表達一個純情的主題,而又似乎故意不把其中的政治因素剔除干凈?詩中多處描寫,都曾被指責為“此固無禮之甚”,即白居易如果歌頌帝王或愛情,這樣描寫就太過分、太不適宜了。難道是白居易失誤嗎?設想白居易把《長恨歌》寫成一個純情故事,表達愛情主題,基本上無異于認為當時正年輕并“以天下為己任”的白居易,對帝王的荒情誤國持默然甚至是贊同的態(tài)度!這并不具有邏輯上的可能性。
與愛情主題說相對的則是諷喻說。傳統(tǒng)的諷喻說通常一味否定李楊之間的愛情,包含歷史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帝、妃感情。如陳志新認為:楊貴妃與皇帝之間的行為和感情,只是低級人性因素的一種映射。白楓則認為《長恨歌》中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有別于劉蘭芝與焦仲卿、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愛情。在梁祝和寶黛的愛情中,男女雙方至少在主觀上是平等的,他們的愛情是以相互尊重和愛慕為基礎的,而唐明皇與楊貴妃間的愛情基礎則是唐明皇貪色,而楊貴妃趨利,相關專家和學者認為《長恨歌》中所描寫的唐明皇與楊貴妃間愛情的本質(zhì)就是唐明皇的荒和楊貴妃的趨利。
諷喻說時常引用恩格斯在《家族、私有財產(chǎn)及國家的起源》一書中的觀點:現(xiàn)代所談及的戀愛關系,在古代,只在官方圈子以外才有。所以,在諷喻說看來,所謂“生死不渝的愛情”,是后人強加的論點。至于唐明皇寵溺楊貴妃,諷喻說認為則:正是由于唐玄宗的寵愛,才看到他受到的迷惑有多大。對于《長恨歌》,諷喻說認為這些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是后人臆想出來的,是幻覺,而并非白居易的寫作意圖。這跟愛情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愛情說可能過度美化了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
愛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認為,真正的愛情必定是也只能是純潔無瑕的,容不得有一絲的褻瀆與玷污!
我很羨慕那種差距很大的人之間能夠有愛情,我也一直堅信這一定就是愛情。
1、“衾”是一個漢字,讀音qīn,釋義:被子,出自《詩·召南·小星》、《儀禮·士喪禮》、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白居易《長恨歌》。
2、同本義 [bed quilt],被子:衾枕。尸體入殮時蓋尸的東西。例:衾褥(殮尸用的被褥);
3、詞例,衾,大被。——《說文》。段注:“寢衣為小被(夾被),則衾是大被(棉被)。”抱衾與裯?!对姟ふ倌稀ば⌒恰罚l衾赪里,無紞?!秲x禮·士喪禮》,衣衾衣(被子和衣服) 衾多少厚薄多少之數(shù)?!盾髯印ざY論》,布衾多年冷似鐵?!啤ざ鸥Α睹┪轂榍镲L所破歌》詩,狐裘不暖錦衾薄?!啤め瘏ⅰ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唐·白居易《長恨歌》,以衾擁覆。——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生則同衾,死則同穴?!段鲙洝?/p>
4、衾衽(指被與席。一說為枕席之間);衾枕(被與枕);衾綢(被;一說為大被和床帳);衾影無愧(暗中不做虧心事。后人引喻人在私生活中無敗壞德行的事)。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據(jù)考證,追星族的閃亮登場可追溯到唐朝。
一個名叫魏萬的年輕人為了一睹詩仙李白的風采,從河南濟源的王屋山下開始,鍥而不舍地追蹤偶像的蹤跡。歷時半年,跋涉三千里,終于在揚州風塵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級詩人張籍。張籍相當單純地相信“吃什么補什么”,他將杜甫的詩集焚燒成灰燼,加入膏蜜,像喝補藥一樣。每頓必飲,并且發(fā)下誓言:“喝下他的詩啊,讓我的肝腸從此改換!”
在名家輩出的盛唐詩壇,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聞名。他曾被貶謫到龍標(今湖南黔陽),日子過得異常艱難,跟隨的老仆人需沿路撿拾落葉枯枝當柴燒。但他詩名滿天下,經(jīng)常有人在路邊跪拜,向他求詩。
和王昌齡一樣,賈島也是位苦命詩人,但他身后不乏眾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詩人李洞:李洞“酷慕賈島”,他的頭巾上佩戴刻有賈島頭像的銅片,他的手中持有一串為賈島祈福的念珠。每聽說有人喜歡賈島,他必親手抄錄賈島的詩相贈,還叮嚀再三,“此無異佛經(jīng),歸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瘋狂。
荊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熱迷戀白居易的詩歌,“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凡三十余處”,連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詩句,且配了圖畫,圖文并茂。
如此體無完膚的瘋狂,被人稱為“白舍人行詩圖”,“若人問之,悉能反手指其去處。沾沾自喜”。
當時連唐宣宗都寫詩贊白居易,詩日:“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篇?!卑拙右椎摹堕L恨歌》還流傳到了日本,受到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愛。
說起來,白居易還是李商隱的“粉絲”。《唐才子傳》記載,白居易晚年居家中,很喜歡李商隱的詩文,他常說:“我死之后,來世能做李商隱的兒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后不過幾年。李商隱果然得了一個兒子,他也不客氣,把這個兒子取名叫“白老”??上Т藘褐巧滩桓?長大之后更無半點詩情。溫庭筠就跟這個愚鈍的小子開玩笑:“讓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沒了他嗎?”
若說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學偶像,那么坡無疑是宋朝的知名品牌。
坡的詩文影響之大,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視為經(jīng)典加以模仿。
例如與他相關的幾道美食,“東坡肉”,“東坡餅”、“東坡魚”一直流傳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壺傳統(tǒng)的江蘇宜興小住,隨即便出現(xiàn)了流行全國的“東坡壺”,甚至他所戴的那種高簡短檐帽,都被士大夫爭相效仿,稱為“子瞻帽”。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白居易,生于772年,逝世于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生于新鄭,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稱“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洛陽香山,享年75歲。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其實很多事情就是如此,曖昧得讓你看不明白,如同霧里看花,王菲為此還專門唱過一首《暖昧》的粵語歌,咿咿呀呀的曲調(diào),百轉干回,把人的情緒撩撥得暖昧迷離,你別說,現(xiàn)在人還就喜歡這種似是而非、欲迎還拒、欲蓋彌彰的感情。
前些日子看洪晃的書,她說,這種糾纏不清的故事是我們黑白生活中的色彩,會給我們帶來好看的電影、好讀的書、好聽的歌。我覺得這話是說到點子上了。比如,最近我喜歡聽的一首歌是Joan Baez的《Diamonds&Rust》,這是Joan Baez紀念自己和Bob Dylan(鮑勃迪倫)一段藕斷絲連的情感。這首歌好聽至極,有淡淡的憂傷,還有些小小的嘻皮與自嘲,“Well,1 will bedamned,here comes your ghost again?!狈g成咱中文就是,真見鬼,你的幽靈又出現(xiàn)。這是我所聽到的對這種糾纏不清且有些小小怨恨的情感歌曲的最好表達。
當然,在電影的世界中,諸如此類的情感也常被導演拿來說事,而且票房都不差。導演關錦鵬拍的《長恨歌》就是如此。盡管鄭秀文在本片中的亮相并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但梁家輝和胡軍這兩個實力派演員的精彩演技,卻讓該片大放異彩。
這部電影根據(jù)王安億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靈感是否來源于白居易的《長恨歌》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通篇糾纏不清和暖昧的情愫占據(jù)了大部分,鄭秀文和梁家輝朦朧的情感與跟胡軍之間的愛恨成為電影的兩條敘事主線,穿行。
其實王安憶的《長恨歌》我并沒怎么細看,只是大概翻了一下,但有一點感觸良深,作為經(jīng)典海派風格的作家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對上海的描寫是極其細膩的,細膩得像要把整個上海的五臟六腑都要拿出來晾曬。無論里弄、公寓、街道,都充斥著濃濃的上海風情??上н@個片子并沒有體現(xiàn)出十之一二,完全淡化了城市這個大背景,只是一味地勾勒一個“長恨”的故事。從這一點上看,影片的渲染張力明顯不足。
交響音詩的交響性藝術性要和理性化的創(chuàng)作思維相結合。作曲家用這種特定的體裁所要表現(xiàn)的是距今已有千余年的盛唐時期社會生活場面。那么作者是怎樣運用理性化的音樂形式來表現(xiàn)具有突出形象性和畫面性的音樂內(nèi)容呢?
一、音樂的結構布局
作曲家黃自曾于1932年依據(jù)白居易原詩創(chuàng)作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樂曲由十個樂章組成的。清唱劇每一個樂章的標題都選用了白居易詩歌中的句子,黃自的創(chuàng)作借古諷今,極具時代特色。
而饒余燕以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歌《長恨歌》的意旨為基調(diào)創(chuàng)作的民族管弦樂《音詩-鼙鼓魂斷》,則圍繞原詩中的“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五個相互關聯(lián)的段落進行結構。音樂在表現(xiàn)原詩意境時,也作了極為細致的細節(jié)刻畫,令人印象深刻。對于唐玄宗、楊貴妃愛情故事的描繪,作曲家同黃自一樣作了借古唱今的處理,表現(xiàn)含蓄,情緒感傷,寄托深微。
從樂曲風格來看,大致由三個部分組成,層次清晰:
1、著重描繪場景、風俗性的群眾場面。音樂色彩濃烈,感情熾熱。樂曲多層次地描繪了華清宮中輕歌曼舞的場景。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音樂,幾經(jīng)變奏后,被逐漸展開的陰郁、暗淡的主題所打破。樂曲表現(xiàn)力度層層加強,最終展現(xiàn)了一幅邊關狼煙四起的場景。
2、刻意抒懷,如泣如訴的歌聲唱出主人公不堪回首的心境。音樂漸漸地由清淡典雅、甜美轉向時斷時續(xù)的旋律,前面樂曲中那種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更趨激烈,直到完全展現(xiàn)出怒氣沖天的情緒,酷似楊貴妃和唐玄宗的訣別心曲。
3、繪景與寫意交融并舉,表現(xiàn)生活情趣,音樂古樸、輕快,自然流暢。古樸典雅的樂調(diào)不忘清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滿懷寂寞愁緒,面對梧桐落葉,在秋雨凄凄的夜晚苦苦哀思的唐玄宗的心境。樂曲的結尾安排也是匠心獨具:音樂嘎然終止,可謂“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人夢,如今怕聽淋玲雨,只一聲,愁萬重?!庇嘁粞U裊,無限纏綿。樂曲構思嚴謹入微,巧妙精致。音樂結構分析圖如下:
詩歌有著嚴格的形式特點?!八^詩的形式和字的結構搬到音樂的音響上來”已被現(xiàn)代作曲家們所認同?!白髌返膬?nèi)部劃分是由字義產(chǎn)生的”,把“詩的構造,詩的形式關系作為相應的音樂結構的基本材料”,這些已是“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傾向”(埃?克奈佩爾,作為語言的音樂和作為音樂的語言[J],世界音樂,1985,(1),)。對照《音詩――鼙鼓魂斷》與白居易原詩《長恨歌》,二者無論在總體安排,還是在局部細節(jié)處理上,都有映襯關系。這種關系,筆者將在下面“創(chuàng)作特征”的論述中加以分析說明。
在內(nèi)容安排上,作者依據(jù)原詩意旨作為樂曲的表現(xiàn)對象,篇幅上或長或短,重要之處也被格外加以渲染。音詩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古樸而清新的筆調(diào),刻畫了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再現(xiàn)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揭示的深刻內(nèi)容,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創(chuàng)作特征
《音詩――鼙鼓魂斷》最大的特點就是近現(xiàn)代作曲技法的靈活運用,表現(xiàn)在曲式結構、調(diào)式調(diào)性、節(jié)奏節(jié)拍、和聲復調(diào)以及織體寫法和配器手法上新的嘗試。首先是樂曲巧妙的構思:在曲中,主題句首先由曲笛奏出。旋律的中心是核心音“e”。e音的運用就好像一個“軸心”,其它各音環(huán)繞其上下運動。這種用法使音樂材料集中、性格鮮明。把西安鼓樂中的曲調(diào)作為音樂發(fā)展的素材也頗有特點,其創(chuàng)作出的旋律音調(diào),在作者筆觸下既不拘泥于原詩,又獨具時代特征。
其次是節(jié)奏在樂曲中的安排。下圖的節(jié)奏型終伴隨著樂思的陳述和發(fā)展而成為一個固定的(發(fā)展)對題。
這個節(jié)奏韻律既有歌唱性,又有較強的敘事性。它源于樂曲開始時彈撥樂器奏出的三音動機節(jié)奏。而三連音節(jié)奏的插入,起著抑制樂曲律動的阻礙作用,效果上有亦步亦趨的頓挫之感。這種節(jié)奏型(特別是三連音節(jié)奏型)不僅被用來加以陳述樂思,同時還被作者賦予了一種新的結構意義:樂曲中主題與答題間的連接句,發(fā)展與再現(xiàn)部的連接句以及各曲結束句中的節(jié)奏組合,都是用這個節(jié)奏型寫成的。
再次,不同的結構部位在織體上與形象化的畫面轉換上也相互聯(lián)系。例如第92小節(jié),高胡和中胡先后奏出主題,樂器音色雖同出一系(均為胡琴系),但仍有對比。樂曲在這里情緒逐漸高漲起來,宛如唐代宮廷樂舞盛況空前的場面。而平步青云之后,處處可聞仙樂,音樂結構安排也隨后不久轉入第二場景“緩歌慢舞凝絲竹”的描述了。而此前在第88小節(jié)處出現(xiàn)的節(jié)奏則有如宮廷中翩翩起舞的景象,音響上是笙管齊鳴,絲弦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