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落花生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立足工學結合,總結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探索經驗
理論探索部分收錄了近期廣州市關于技工教育深入開展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促進技能人才培養的前沿思考,是由技工院校管理者和專業研究人員在以往的課程教學改革經驗和吸收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建設先進思想與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關于廣州市技工教育深化課程改革、提升教師職業能力的理論探索與思考,包括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教師職業能力競賽方案解析、一體化課程教學設計綜述、各校在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等方面的經驗、促進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理論研究和提升課堂教學評價能力的培訓實踐經驗等。這些理論視界高,具有創新性、啟發性,既可以為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提供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指導,也可以為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展教師職業能力競賽的總體設計提供參考。
二、服務教學實踐,為教師開展一體化課程教學提供借鑒范例
為了更好地解決教師在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時遇到的問題,該書第二部分遴選了16份兩屆競賽中的優秀教學設計案例,涉及范圍廣、內容全面、應用性強,為職業院校教師開展一體化課程教學提供了翔實的借鑒范例。
該書所提供的優秀教學設計主要特點有三:一是真實性,其作者均來自于技工院校教學一線教師,教學設計所選取的任務均來源于本專業對應職業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是一項具體的、工作過程完整的、有工作成果產生的工作任務,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與綜合職業能力具有現實的教學價值;二是系統性,大部分教學設計以一體化課程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包括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評價設計等環節,較好地處理了做、學、教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示范性,大部分教學設計基于現實教學條件,遵循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充分發揮教學團隊智慧進行設計,并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檢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示范性。
三、匯集多方智慧,在競爭中超越,在合作中推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職業能力競賽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逐步提高、樹立標桿的舞臺,該書的第三部分呈現了兩屆職業能力競賽活動紀實,是競賽活動的剪影,讀者從中可以感受到競賽氣氛的緊張、激烈、火爆,也可以體驗到競賽組織的科學、規范、有序,為教師職業能力大賽的可持續開展指引了方向。
我是一名年輕教師,由于我的教學經驗不足,每次上課之前我都會閱讀大量的優秀教案、名師教學實錄,希望能夠把知識更準確、更清晰地傳授給學生;并依照現行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受到教育。但往往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時侯我都會積極地引導他們,學生們也很習慣我的這種“引導”。久而久之,在學生們的心里留下了“老師怎么理解,我們就跟著怎么理解”的方式,形成了不說“實話”的課堂。
在教學《落花生》這課中,開始半節課里,學生的學習都根據我的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我出示“父親拿花生同蘋果、桃子、石榴做對比”時,很多孩子接受得都非常快,讀懂了父親是說花生的品質――默默奉獻。大家也都紛紛表示要做花生那樣默默奉獻的人。但當我根據精心設計的教案反問道:“你們不想做像蘋果、桃子那樣的人嗎?未來的社會需要展示自我啊!”孩子們遲疑了。我本想他們會按照教案上說的那樣,覺得外表美心靈也美更好(因為我們班的學生平時都很愛展示自我),但當我叫起一個平時很愛展示自己的學生時,他卻回答說還是默默地等待別人發現的花生好。有了這位平時很優秀的學生的引領,很多孩子都說自己展示自己是不好的。這與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有很大的分歧。在我的再三引導下,最后有一些孩子很不自信地說出了“展示自己也不錯”,但與我設想的卻完全不一樣。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我進行了下一環節,這節課在沉悶的氣氛中結束了,但孩子們的回答卻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際。
午休期間,我忍不住又問出了那個問題:“你們想做花生那樣的人,還是蘋果那樣的?”上課時那個第一個回答問題的孩子大聲說:“當然是蘋果那樣的了,又美麗又有用。”其他同學也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大部分的同學都喜歡既美麗又有用處的蘋果,討論得非常激烈。這不就是我要的課堂效果嗎?我充滿疑惑地問:“上課時為什么不這么說?”同學們都說:那篇課文講的就是花生當然是花生好了,老師一定希望我們這么回答的。我一時間竟無話可說。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深地反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突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才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我平時給學生們發揮的空間太小了,一味地對著那些“經典”的教案,而忽略了孩子們的發展。從那以后我盡量地讓他們把心聲暢談出來,還給他們自由、自主的課堂。我發現這樣做不但沒有拖延教學時間,相對于以往還有了很大的提高,沒有我過多的引導,他們的理解也很準確,甚至多了一些更精彩的理解和回答。對于正確的我都予以肯定,同學們在上語文課時回答也更大膽了。
孩子是天真的,他們的想法往往也會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要給他們空間,讓他們自由地飛翔、盡情地發揮,于是會發現原來他們比你想象的還要出色。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進,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無法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所以,為實現語文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模式就必須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相應的變革。
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原因及意義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不少弊端,如,老化的教學方式、古板陳舊的教學內容等因素,而無法滿足當代小學語文教學需求,但小學語文又是學生必需的基礎課程,因此其改革尤為重要。學好語文不僅能為學生積累相應的文化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自身修養等,加上傳統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使許多小學生掩蓋自身能力而習慣強加式學習,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將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因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急迫必要性,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并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綜合發展。
二、新課改條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1.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明確語文課本為基本課程資源
在新課改條件下教師首先要革新教育理念,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觀念,充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無論在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方面都要以學生為本,要清楚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志愿。當然,這不僅僅是裝裝樣子、做做門面就行的,而是需要教師從本質上認清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只有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并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放下架子,關注學生的學習感悟及經驗,及時把握學生學習動態,且要在此基礎上適當地調整自身教學的設計。
此外,傳統教學中,教師將課本視為經典只會照本宣科,但課本內容無增減,其順序也無法調整,導致了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封閉狹窄甚至過時。新課改卻要求教師靈活使用教材,并根據教學需求而進行教材的增減調整,一些過時的不理想的課文大可以刪除,而某些不合適的課文可以進行調整,或是增加一些與現實相連接的課文,如,新農村建設等類型的。
但同時教師要明確語文課本始終是語文課程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尤其是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學更要如此,像那些甩開教科書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教學內容的行為一定要警惕,如,《落花生》一課,教師不注重引導學生學習花生默默奉獻不圖虛名的精神,反而去鼓勵學生談論梨子蘋果比花生好吃好看……學生發散思維的引導要適時,課程資源的引進要適當,一些做得較好的教師皆是學前引進作者、背景等資料,學中做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的補充,課后鼓勵學生對相關書籍文章進行收集閱讀。
2.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在當代,教育家魏書生常用課前預習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預習促使學生自學了生字詞,了解了課文基本內容,而在學生熟讀課文后,他們就會針對性地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當然,學生不會自主提出問題,因此初始階段教師要“強制”要求每個學生提問,但注意提問要求不能過高,可以是讀不準音的生字詞,可以是無法理解的語境、詞語。另外,檢查學生預習時,教師要表揚質疑、有新意的學生,并鼓舞他們更多地提問。只要時間一長學生自不然就會養成預習的習慣,并還能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其實,當前多數教師還處在對新課標、新教材的學習階段,其研究空間還很廣闊。而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我們既要懷疑創新,卻又不能完全摒棄,因為教學有法又無定法。
小學語文教學環節設計,是教師不斷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文化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過程。教學環節設計,是教師上好每一堂課的關鍵。科學設計教學環節,最終目的是使教學實現最優化,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科學設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筆者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巧設導入,唱響教學前奏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前奏,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一是講故事導入。如教《烏塔》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作者“我”在羅馬的一個旅館里結識了一位14歲的德國女孩,交談中知道,她竟然是獨自一人游歐洲!她為什么這樣做呢?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文吧!簡潔的故事,能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其盡快進入教學佳境。二是唱歌典導入。如教《燕子》一課前,唱唱《小燕子》,既喚起了學生對美麗春天的記憶,又水到渠成地引領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在教學適時、適當的演唱,無疑能“錦上添花。”三是設懸念導入。如教《草船借箭》,導入新課進可這樣設置懸念:《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寫的。當時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諸葛亮是怎樣應付的?事情結果怎樣?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這一問題將充分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的思維。
二、巧創情境,營造教學氛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感情共鳴,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盡快進入課文角色,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強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學習課文前半部分時,適時播放宇航員遨游太空拍攝的地球表面照片,引發學生對地球“神密美”的向往;在學習后半部分課文時,可結合展示學生在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地不球資源遭受人類破壞的圖片及數據資料,激感,指導朗讀。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同樣是創設情境不可缺少的途徑。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時,在哀婉的樂曲聲中,老師動情地說道:“老人生前孤身一人,每到冬季,他天天徙步二十多里,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來越冬的紅嘴鷗……也從此定格為昆明市民心目中永久的‘海鷗老人’。”教師繪聲繪色的敘述與音畫構成了和諧的氛圍,不知不覺將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情境中。
三、巧抓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精彩的課堂教學,總是合理地、藝術地選擇并調配各種類型的“點”,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一是巧抓切入點。語文學科大部分教材中都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詞語、句段、開篇、結尾……找準切入點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能讓學生對課文留下完整的印象。譬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教師可以兩位青年、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作為切入點進行教學設計,富有創意,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二是巧抓品詞析句點。語文教學應當著眼于語言的學習,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音、形、意、境、情。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抓住“飽經風霜”一詞引導學生咀嚼、品味,使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于社會底層百姓的同情。三是巧抓朗讀指導點。如教學《搭石》一課,教師可將第3自然段對“一行人走搭石”場景的描摹作為朗讀指導點,通過朗讀節奏的巧妙把握,通過將課文改成小詩的形式,使學生理解“協調有序”的意味和鄉村的畫面美、人情美,仿佛在我們眼前展現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畫卷。這樣引導,既悟了詞義,又讀出了美感,感受了美境,學生興致勃勃,讀得津津有味。
四、巧設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問”是一門重要的學問,所提問題是否科學、巧妙、有價值,難易是否適度,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初讀課文環節,可以對文章印象提出疏通性的疑問;進一步閱讀,則可以引導提出較深層的問題;在學生讀懂課文后,則可引導提出延伸擴展性的問題。設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根據語文的課程要求、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設問,注重目的性和方向性,注意把握好設問的難度,要有助于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發學生深厚的求知欲。以《落花生》一課為例,文章借物喻人,極富哲理。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寫作特點,體會文章的內涵,教師可這樣巧設問題:父親拿花生和桃子等來對比,是要表達什么呢?父親要重點突出什么?人能不能講體面?講體面有沒有錯?學生在咬文嚼字的討論中,明確父親話語的重點是“做對別人有用的人”,并體會到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還有,教材中課后思考題也要落實到具體教學中,發揮其導教、導學的作用。例如《鳥的天堂》課后有這樣一道思考題:課文里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么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課題,并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教學中可以將其進行分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分別見到了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依照學習的步驟,學生將問題逐個解決,最后明白了“鳥的天堂”的含義,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防洪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7-0137-01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意義與現狀
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它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積極思維、啟發學生創造性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方法無替代的作用。課堂提問同時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學習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問點隨意,缺乏目的;有的問題膚淺,缺乏思維深度;有的問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慮時機,機械發問;有的習慣于包辦代替,不重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
(一)找準提問時機
1.在導入新課時提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獨具好奇與獵鮮,在導入新課前巧妙設疑,以獨到的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它可以是問題式的,也可以是圖片式的,更可以是Free Talk式的,關鍵是要能引出該課時的新授內容,以此來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2.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時提問。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的地方,往往是課文重點所在之處。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通過采用鋪墊性、輔的提問,降低坡度,減小難度,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識,既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一般的小學生思維總會停留在一般或淺層次的認識水平上,滿足于一知半解。教師及時發問,步步深究,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向縱深拓展。深究性的提問,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提高思維水平。
3.授課關鍵處提問。關鍵處,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學生不易理解的詞、句、段,抓住這些地方提問,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學習《詹天佑》一文,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是學習全文的關鍵,教師圍繞中心句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了什么?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的愛國思想表現在哪里?以上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圍繞全文的中心句引發的,首先讓學生讀懂中心句,初步明確課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圍繞中心句所寫的內容,使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方面的訓練,最后抓住關鍵詞語,把握課文的中心。
(二)提高提問技巧
注重直問曲問相輔相成。直問是直截了當,毫不含糊地提問,思維的出發點與問題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例如,教〈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這個詞的含義是什么?”。而曲問則能增加思維含量,并使提問別具一格,新穎有趣。教〈〈夜宿山寺〉〉中的“危樓高百尺”一句時,可問:“作者登上百尺的‘危樓’,心里不感到膽怯嗎?”通過討論,學生便理解了“危”不是“危險”而是“高”的意思。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研習課題、能力實際,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及,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題的積極性,也不因為問題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這樣對于他們素質的提高毫無價值,有序地結合問題,有助于理解和正確利用知識,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又避免了語文教學雜亂零散的弊病。例如在教授《落花生》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提問的:先問“什么是‘愛慕之心’?‘之’是什么意思?‘生愛慕之心’的‘生’是什么意思?”再問“父親有沒有產生愛慕之心?父親對什么產生愛慕之心?”最后,再問生活之中有沒有其他事物讓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有沒有具有花生品質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愛慕一詞說出來嗎?”這樣按作者思路,循序深入,層層剝筍,化難為易,逐漸加深理解,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講究提問藝術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富有感染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合理、科學并且巧妙,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善于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
營造活躍的答問氛圍,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要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并通過課堂討論或辯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此外,教師提問的形式要有趣味性,還要注重對學生課堂學習心態的了解,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調節自己原定的教學設計,才能更有針對性地知道學生的學習,何靈活妥當地處理課堂提問時的偶發事件,因勢利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動力。
總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全成長,為了全方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探索向學生激疑設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巧妙導入創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精彩的導入能立即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產生學文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不能像例行公事似的:“現在我們上第幾課。”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胖乎乎的小手》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一個謎語‘兩顆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手)對了,把你們的小手舉起來,老師要找一雙胖乎乎的小手,(生舉起雙手)老師巡視找到一雙胖乎乎的小手,請這位同學說一說這雙胖乎乎的小手幫家里人做過些什么事?”學生立刻來了興趣,眾說紛紜,等學生說完,筆者就板書課題《胖乎乎的小手》,并敘述:“有一個小朋友她也有一雙胖乎乎的小手,她用這雙胖乎乎的小手為家人做過些什么事呢?我們今天要學習這篇課文,看看是你們做得棒,還是蘭蘭做得棒。”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立即被調動起來,那節課上得非常投入。
2 活用插圖創情境
圖文結合是語文課文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若能著重發揮圖畫的作用,則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六個自然段配了相應的六幅圖。可逐段出示,先出示第一幅圖,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么?它們都在干什么?接著出示另外三幅圖:小蝌蚪身體上有什么變化?再連續看這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然后出示最后兩幅圖,小蝌蚪最后變成了什么?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教學過程中,可邊看圖邊讀課文,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3 學“玩”結合創情境
表演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好奇心驅使他們進行深入的學習。有時一堂成功的可教學和表演是分不開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合理利用,給孩子表演的機會,讓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對課文進行再創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激發學習的興趣,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如《兩只小獅子》一文,充分朗讀第一段后,筆者讓學生同桌合作演一演,要抓住懶獅子“整天懶洋洋地曬太陽”的特點,以及勤勞的獅子刻苦練習“滾、撲、撕、咬”這些動作,讓學生在表演中輕松感悟了兩只獅子的不同。學習懶獅子與小樹,媽媽的對話,筆者又讓學生自己設計動作來讀,學生的興趣高漲,讀小樹的話他們設計出小樹撫摸懶獅子的頭的動作,而懶獅子的回答他們設計的動作更精彩,有的拍著胸脯,有的翹著大拇指,把懶獅子驕傲的樣子表現的淋漓盡致,他們讀得惟妙惟肖。
4 開放實踐創情境
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在教《美麗的小路》一課,當學生充分朗讀、盡情表演之后,產生了疑問: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小鴨忽然一拍腦袋,“這都怪我”。小鴨為什么說“這都怪我”,筆者不是忙著讓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合作交流課前調查的“我們校園的垃圾從哪里來的”。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設計,讓課堂成為社會、學校教育的連線,又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與同學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舞臺。同時,也突破了本課閱讀教學的難點,又體現了本單元課文內容的整合。這種創造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5 精設板書創情境
板書歷史被人們稱為微型教案,好的板書是教者對課文的一種“再創造”,能再現教育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處理,顯示教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對整個課堂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教師能有一手好的簡畫筆就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的重視,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設計不同的板書形式,一般說來板書分為這幾類:(1)提綱式板書如《一夜的工作》;(2)圖示式板書如《雪地里的小畫家》、《荷葉圓圓》等課文;(3)表格式板書如《太陽》;(4)簡述式板書如《落花生》;(5)連線式板書如《月光曲》;(6)對比式板書如《坐井觀天》;(7)階梯式板書 如《跳水》;(8)歸納式板書。如《駱駝和羊》。
6 放飛想象創情境
關鍵詞:創新意識;教學方法;啟發想象;注重參與;提倡質疑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們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民族需要創新精神,兒童具備創新潛質,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的具體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和形式,誘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師應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和“環境”,寓創新意識的培養于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調動學生,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中激發學生對發現和創造的興趣,使之逐步形成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力優化組合諸種先進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創新,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發現、探索、再創造的過程。
二、啟發想象,培養創新意識
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都是十分有益的。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切創造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語文教學中,啟發想象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形式:一是結合課文內涵讓學生聯想。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大膽想象,結合現實,開展評說。二是結合文中語句讓學生擴想。如教學《荷花》一文,講了我變成一朵白荷花以后面前的變化。其中有“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晨飛行的快樂想象。蜻蜓會怎么說?小魚夢見了什么?又會怎么說?我聽了以后又會怎么樣?”學生可以展開想象,暢所欲言。三是結合課文結尾讓學生續想。四是利用課文“空白”讓學生補想。如《蜜蜂引路》一文學習后,要求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看到現象想到結果。
三、注重參與,培養創新意識
參與是指導學生學習的必要環節,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要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創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體會。如小組討論,然后派代表交流,其他學生可補充。或運用辯論賽的形式理解問題,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及其理由。閱讀課文可讓學生自學后做小老師,給其他學生講課等等。這些活動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大教學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
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與小女孩比童年》為題創設情境,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童年生活進行“說話”訓練。經過這樣聯系現實的訓練,讓學生主動參與,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改善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使學生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可見,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是語文教學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好方法。
四、提倡質疑,培養創新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一個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在質疑問難、討論爭辯中達到“驀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學新課前總是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閱讀、發現問題。學生初步自學課文時,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問。三看即看課文、看注解和看課后思考與練習;一查就是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一提就是提出自己閱讀時不清楚、有疑問的問題。這樣持之以恒的培養,就會使讀書無疑的學生生疑,使有疑的學生生問,激發起學生積極思考、追根溯源。創新求異的思維品質就會慢慢形成。
如學習《我的戰友》一課,有學生問:課文中“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二十分鐘”,這里為什么要用“才”,而不用“共”呢?對這一提問,教師不作正面解答而是順勢一引:課文里還有一句“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鐘頭才漸漸熄滅”,這兩個“才”字有何不同?兩個“才”字一經比較,學生發現前者表示時間短,后者表示時間長,明白這兩個“才”的意思,使的行為對戰斗取得勝利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教學;目標層次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3)25-0059-05
一、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界多年來關注的焦點,教師和學者做了許多相關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大量成果和顯著的進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很多教師注意到了語文能力的遷移和運用,但是僅僅停留在對語言文字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上,缺乏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思考,導致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徘徊在淺層次的分析理解上。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本文以《石灰吟》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作為案例,通過案例分析總結語文閱讀教學的得失,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兩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焚燒、干錘萬鑿。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了解詩歌大意,感悟詩人頑強不屈、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懷。
3.領悟本課借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二)課堂觀察記錄表1課堂觀察記錄表
〖XB,HT10.H,WT,ST,J*2;Y0〗序號1教師的問題1學生的行為1教師對學生
行為的反饋1教學行為的
有效性分析11“吟”是什么意思?1吟誦。1朗誦、吟誦、抒情、言志。1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運用。21還知道哪些題目中有“吟”字的詩歌?1《游子吟》《暮江吟》。1131對作者有哪些了解?1為官清正;軍事家、詩人。1真好!還有嗎?1除了對作者的了解,還應首先掌握學生對石灰的了解程度。41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通、讀順。1自讀。1指導讀“粉身碎骨”,并范讀。1小組合作檢查朗讀情況。51同學們互相說說對詩句的理解好嗎?1學生互相討論,書寫“焚”字。1“若等閑”說得很準確。161對這首詩你還想了解什么?1為什么寫?代表了于謙的什么品質?在什么情況下寫的?1不僅要知道詩句意思,還要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品質。1質疑。71你們見過石灰嗎?有什么印象?1看圖片、視頻。1品讀詩句。1順學而導。81作者為什么寫石灰?1誕生過程和于謙的經歷相似;正直磊落、堅強不屈。1對哪句話最有感受?帶著你的想象再讀。1解疑。91用什么形容石灰?1不屈不撓,歷經磨難。11生成的資源,可引導學生理解石灰經過錘煉達到清白的過程。101清白指的是什么?1做人要清廉。1要清清白白做人。1111當時是什么樣的時代背景?1內憂外患,瓦剌入侵。看關于于謙的資料,聽教師解說。1內憂是什么?
看完后有什么想說的?1121于謙是怎樣的人?1大愛。1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1結論不應出自教師之口,教師可以回應學生的答案。131有一個詞最能體現于謙的品質,是哪一個?1清白。
當官員們……時,他的清白是……;當強敵入侵時……,他的清白是……;當枉遭誣陷時……,他的清白是……1這個清白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不能體會得更深?這是中華民族的氣節。
再讀詩歌。1通過背景理解內容和情感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強敵入侵與清白無關,而是與烈火焚身、千錘萬擊相關。本詩僅注重“清白”一詞不夠。
小結學法。可回應學生的質疑,讓學生自主判斷。141借助石灰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方法叫做什么?1托物言志1“志”,就是遠大志向。讀一讀《滿江紅》《過零丁洋》《出塞》,這些詩歌分別托什么物?言什么志?1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更好。
教師指導學生遷移學習,可以促進學習深入。(三)課堂現象分析
教師的教學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環節:破題引入――初讀質疑――內容理解――表達遷移。這一教學流程基本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讀、質疑、交流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注重了理解、遷移,是大多數教師通常采用的教學流程,我們平時看到和網上查詢到的教學案例大多沒有能夠超過這個設計思路。
但是,我們是否可以進一步思考:學生理解了“吟”,是否能真正感悟“吟”?是否能夠嘗試“吟誦”詩歌呢?學生理解了作者的“不屈”“清白”,是否內化為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行為參照呢?學生理解了“托物言志”,是否能夠運用在自己的表達上呢?要探討這些問題,就需要思考課堂教學的層次。
二、語文課堂教學的層次
學習本身是有層次的。由于受到課堂教學諸多變量的影響,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不同的內容,均會對教學效果的實現產生影響。其中,除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的影響以外,最重要的變量就是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學生知識結構、生活經驗、思想方法以及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的差異,使每個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實現程度(這里所說的“理解和實現程度”,是指學生學習達到的層次)都是不同步、不均衡的。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現狀把學生引導向“最近發展區”。
因此,課堂教學的層次,指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實現程度。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類:認知領域――知道(知識)、領會(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動作技能領域――知覺、定勢、指導下的反應、機制、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情感領域――接受或注意、反應、評價、組織、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1]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學習活動首先是認知活動,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滲透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內容之中。區培民基于認知發展的層次性,將閱讀教學水平劃分為四個層級,即認知性閱讀技能、理解性閱讀技能、評價性閱讀技能、創造性閱讀技能。[2]因此,從認知的角度,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可以分為“識記(認識、記憶)――了解(理解、概括、分析)――掌握(綜合運用、創造性運用)――鑒賞(欣賞、鑒別、評價)”四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層次。表2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層級表
1識記1理解1運用1評析記憶1了解1分析1概括1掌握1綜合1創造1欣賞1鑒別1評論字詞閱讀寫作明白托物言志的方法好在哪里(鑒賞)會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閱讀寫作(運用)知道托什么物言什么志(理解)記住什么是托物言志(識記)
圖1語文能力目標層次圖示因此,教學設計應當考慮學生現有的學習層次,而盡可能地指導學生往更高的層次發展。在上述案例,如果學生很容易就知道了托什么物、言什么志,那么就可以進一步遷移到其他托物言志的文本學習;如果大多數學生也能順利完成遷移,那么可以嘗試練筆、寫作。
三、教學層次設計的策略與建議
(一)以課標的層次來把握教學的層次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高年級閱讀理解的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3]
課標提出的語文閱讀教學層次包括:1.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3.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4.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師在本課的教學中重視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方法,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還是比較到位的,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作者以石灰自許、堅強不屈、清白做人的志向和品格。但是,這都是學生接受了作者或者是教師的思想,他們是否將之真正內化了呢?是否真正認同這一思想呢?這一點難以在課堂上觀察到,但是從教師授課的方式可以看出來,課標要求學生“作出自己的判斷”,通過學習“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目標恐怕還沒有落實。
關于“領悟”表達方法,“悟”,除了“理解,明白”外,還有“覺醒、領悟、覺悟”等意思。《說文》曰:“悟,覺也。”本案例中學生基本理解和接受了教師的傳授,知道了什么是托物言志,還遷移到其他詩詞,理解“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對“托物言志”基本上有了了解。但是,還缺乏高層次的引領,對于堅強不屈、大義凜然、清白做人的品格和氣節,是否還需要在學生生活中進一步體會、領悟呢?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層次
教學的切入點,無疑應當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引入課文之后,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吟”是什么意思?還知道哪些題目中有“吟”的詩歌?對作者有哪些了解?對這首詩你還想了解什么?你們見過石灰嗎?有什么印象?似乎是關注了學生,但仍然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例如,教學的出發點是否可以調整一下?是否可以從學生最需要了解的地方又是最感興趣的地方,同時又是本詩理解的最基礎的地方,那就是“物”。本詩的表達方法是“托物言志”,那么,學習者首先想到的問題應該是“托什么物”,對于小學生,讓他們了解石灰是學習的第一層次。教師通過提問“了解石灰嗎?石灰是怎樣形成的?石灰有什么特點”,讓學生對石灰這個“物”有了疑問,繼而教師通過介紹石灰的錘煉、焚燒的過程以及潔白、驅蟲、防潮的特點,讓學生對所托之“物”形成清晰的認識。然后考慮到所言之“志”。最后點題,可以說明“吟”即是“言志”的形式。
關于石灰的比喻意義,教師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了,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堅強不屈做事。作者以石灰自許,體現出來的精神就是對國家、對民族的“大愛”。但是僅理解到這個程度,離教學目標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因為,現在的學生往往不知道石灰具有驅蟲、防潮的作用,還是重要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甚至可以入藥。如果僅僅是樣子潔白,寄托作者的志向,這是“虛”的層次;那么石灰具有的重要的作用,是否意味著作者希望自己不僅清白做人,還能夠為國家、為民族、為百姓做點事,成為有用的人呢?這就是“實”的理解層次了!因此,從生活經驗出發,就能夠進一步深化、豐富對語言和情感的理解。
(三)在運用實踐中深化教學層次
作為一種表達技巧,詠物詩托物言志,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詠物詩托物言志的關鍵在擬人,而擬人是為了移情,給讀者留下亦物亦我的想象空間。有人認為,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對文章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就可以了。筆者認為,基本的理解學生并不陌生,學生學過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三年級上學期還學過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鄭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學生還學過這一類的散文,如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下冊的《白楊》。學生在小學階段對“托物言志”的理解經歷了長時間“量”的積累,在這個時候就應該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學生應該達到“覺醒、領悟、覺悟”的層次,甚至部分學生可以達到內化、運用、鑒賞的層次,為初中階段更好地掌握這種寫作手法做好鋪墊。要達到這樣的層次,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運用這一寫作手法,具體包括遷移閱讀(鞏固運用)和練筆寫作(創造運用)兩個層次,本課的表達遷移環節就是運用的前一個層次。那么,本課教學中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感悟“托物言志”的方法,并學會創造性運用呢?我們來看五、六年級學生的習作:
案例1:《小花》
是的,小花在人們的視野中確實小得可憐,以至有人壓根兒沒有注意到她。她既不能和色彩艷麗的牡丹、娉婷窈窕的荷花、紅似彩霞的杜鵑花相比,也不能與潔白如雪的茶花、冰肌玉骨的水仙花媲美,但她卻有自己獨特的風姿。你看,那紅的、白的、藍的、黃的,共同構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點綴著蒼茫的大地。無論是人跡罕至的偏僻荒野,還是無人企及的懸崖峭壁,到處都有她的影子;無論是風吹雨打,還是烈日曝曬,都無法使她屈服。小花,她使自然界更加美麗,她給世界的各個角落帶了生機。
案例2:《仙人球》
春天來臨時,萬物復蘇,在仙人球“媽媽”的身下鉆出了許多小苞苞,那是小仙人球。小仙人球顯得那么渺小,那么脆弱,好像是小泡泡,一陣微風就能把它們吹跑似的。而它們的媽媽不讓別人碰和欺侮,仙人球卻不斷地往上鉆,終于,在太陽公公和雨露姐姐的陪伴下,小仙人球克服了重重困難,長大了。(來源:小學生作文網http://)
小花、仙人球,都寄托了作者平凡、瘦小而頑強、向上的思想情感,這不正是眾多普通孩子、普通人的真實寫照嗎?可見,小學生能夠初步掌握運用“托物言志”這種表達手法。因此,在理解了文本的內容和思想情感之后,教師可以把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作為下一階段目標,進入深層學習。
總之,有層次的學習是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關鍵。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學習的狀態和需要,設計逐漸深入的多個層次的教學,只要學生能夠達到本層次,即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才是順學而導、因材施教,才是高效的課堂,也是學生學喜歡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布盧姆 B S,等.教育目標分類學[M].施良方,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