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地方課程教學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方課程教學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方課程教學計劃

        第1篇: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措施與建議

        作者簡介:馬松梅(1983-),女,河南商丘人,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副教授;王玲(1974-),女,江蘇淮陰人,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0-007)、石河子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2-02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6-0084-02

        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及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全面重點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的工作方法和程序。[1]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態等多方面,是人類以土地為載體所進行的物資、能量、價值的不斷交流和轉換過程,而土地利用規劃學就是對這些過程活動所做的綜合部署與統籌安排,[2]其目的是使人地活動處于動態平衡中,從而保持人口、資源、生態等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土地利用規劃學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科學中起著龍頭作用。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的課程設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實踐環節,通過課程設計的實踐和教學,培養學生認識、分析、研究復雜的土地利用問題的實際能力,使學生基本具備土地利用規劃學工作階段所需的調查分析能力、綜合規劃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并且最終培養學生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相關文本(例:土地的整理與復墾、土地評價)的編制方法。

        但是,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土地利用規劃的任務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以農業生產為主,發展為當前的以土地可持續利用為中心,這對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理論和技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現有/土地利用規劃學滯后于社會需求,難以滿足土地利用的技術保障。[3]因此,尤其是目前的課程設計環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地理系的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的課程設計的特點、教學要求、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相應的改革措施,預期為培養土地領域的創新型人才提供基礎。

        一、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要求

        對于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要求,本研究具體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四個方面闡述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定合適的、難易程度適中的課程設計題目,做到教學的廣度與深度適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激發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思考。

        第二,要注意在課堂教學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構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調動學生在課程設計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構建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環境。

        第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學要能聯系社會發展、經濟、生態、環境等與土地利用問題密切相關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綜合運用課程涵蓋的多領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引導、演示與學生分組討論等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教學中注意其他相關課程知識的巧妙引入,使學生了解規劃各層次(如總體規劃與上下層次的規劃等)的銜接,了解土地利用規劃相關規范與總體規劃的關系與區別。

        第五,以具體案例為例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實際調研的方法、步驟等,并能夠在具體案例中充分展示、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第六,根據實際范例,要求每位學生能通過相關軟件或圖紙制作土地利用規劃圖、空間管制圖等,并能夠獨立負責、完成一個土地利用規劃學專題文本的編制。

        二、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分析

        1.理論性和綜合性較強,學生感覺困難較大

        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完設計專題,通常只介紹設計過程、步驟和方法,而學生要在課后花大量的時間來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查閱、收集數據資料,進行用地結構的空間布局、設計、修改及確定布局方案,完成設計圖及設計圖紙等。這些過程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不僅要熟練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的很多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很多如前所述的相關課程知識。此外,還需要了解許多相關的政策與依據等,所以說理論性和綜合性都較強。當需要學生把土地利用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總體規劃設計時,學生通常缺少全面綜合把握土地利用各相關要素、相關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生通常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2.“真題真做”難以實現

        “真題真做”通常缺少現實的支撐平臺(如設計院、設計公司等)及規劃方案評審程序,這樣學生只能在實驗室練習,不能參與調研及資料收集等重要環節,而且缺乏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學習的機會,最終造成對土地利用規劃的總體程序認識不全面。另外,土地利用規劃的選題非常關鍵,選題的大小和內容決定了它是否適合學生有效完成。題目太大,在短時間內學生無法圓滿完成任務,而題目太小又起不到鍛煉的目的。而“真題真做”式的現實選題又很難實現,所以僅僅基于數據資料的課程設計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而且任務安排的不同,還會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地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

        3.成績評定不夠合理

        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學的課程設計綜合性較強,課程設計的工作量較大,學生通常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學生分組協作,共同完成課程設計的內容。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端是教師很難客觀地了解團隊里每一位同學的工作量。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只有小組內的部分同學完成課程設計的任務,這一方面增加了教師客觀評定成績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可能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

        1.加強實踐環節,盡可能實現“真題真做”

        理論聯系實踐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加強與相關實踐單位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機會和平臺,才能保證學生在圓滿完成任務的同時得到有效的鍛煉,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關問題,提高編制規劃文本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了更容易實現,可以將土地利用規劃分成若干個專題,使得每組學生的專題內容及側重點各不相同。

        2.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方案構思能力、綜合協調能力和成果表達能力等。通過方案構思能力的培養,可以加強學生的調查分析能力。通過綜合協調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可以結合學習的專業知識,客觀準確地制訂出相關的規劃成果圖,并表達自己的規劃意圖。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能使得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規劃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采用過程評價體系

        在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中,引入過程評價體系,即注重整個教學過程和課程設計過程的評價,做到評分標準的細化與量化,打分有理有據,從而提高出勤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參考文獻:

        [1]王萬茂,韓桐魁.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2.

        第2篇: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關鍵詞: 《計算機網絡基礎》 IP地址與子網劃分 子網掩碼 教學方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計算機專業早已不是人們心中的熱門專業,褪下那層華麗的光環后的計算機學科,少了幾分神秘,卻增加了幾分質樸和實用。計算機網絡專業,作為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分支,現在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計算機網絡基礎》這門課程作為計算機網絡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計算機網絡的組成,掌握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并且為學生學習后續課程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

        IP地址與子網劃分是《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該門課程必講的內容,可分為IP地址的分類、默認子網掩碼和如何劃分子網三個小章節。通常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講授過于簡單,通常只講授前兩個小節,即IP地址的分類,以及各類地址的劃分范圍,而且子網掩碼也只是講到A、B、C類地址的默認子網掩碼,對于第三個小節的子網劃分則不加以涉及。其實,子網劃分才是這部分的精華所在,通過學習子網劃分,學生可以深入理解計算機網絡的組成。如果沒有子網劃分,學生學習了IP地址與子網掩碼,也只是知道了一些數字,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實際應用更是無從談起。

        我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認為教師針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涵蓋如下幾個知識點。

        1.IP地址的分類

        現在常見的IP地址是IPv4(即IP地址版本4),共32位,4個字節,包括網絡地址和主機地址兩部分。IPv4分為A、B、C、D、E五類,需要掌握這五類的劃分范圍:A類地址第一個字節為網絡地址,后三個字節為主機地址;B類地址前兩個字節為網絡地址,后兩個字節為主機地址;C類地址中前三個字節為網絡地址,最后一個地址為主機地址。同時還要掌握包括十進制的書寫,如A類地址的首字節范圍0―127,以及轉換為相應的二進制的書寫00000000―01111111。教師在授課時還要涉及二進制與十進制間轉換的計算,為子網劃分打下基礎。

        2.子網掩碼的分類

        子網掩碼的作用是用來區分網絡地址和主機地址,A、B、C類IP地址都有其默認的子網掩碼,其中連續為“1”的二部分(二進制)對應IP地址的網絡地址,連續為“0”的部分為主機地址部分。如A類IP地址的默認子網掩碼為255.0.0.0,表示對應的第一個字節為網絡地址,后三個字節對應的是主機地址。

        3.公網地址與私網地址的劃分

        在教學中要提及公網(有)地址和私網(有)地址的概念,使學生了解IP地址有“公/私”之分。公網地址可以出現在Internet中,而私網地址只能用于個人組網中使用。例如最常見的C類地址192.198.1.0―255,是一個典型的私網地址,用于個人組建局域網使用,其中192.168.1.0表示該地址的網絡地址,而1―254表示該網絡中的主機地址范圍,255則是該網絡的廣播地址,用于向全網絡發送廣播數據。

        4.子網劃分

        在這一小節中,首先要明確為什么要劃分子網,劃分子網是為了將大的網絡分成多個小的網絡,有利于節省IP地址資源,提高網絡性能,避免一個網絡范圍過大而造成網絡性能降低;其次要明確子網劃分在什么位置。子網存在于傳統IP地址中的主機地址中,在IP地址的主機地址部分中從左向右取連續的“1”(二進制),作為子網地址,至少取兩位。如C類地址的第四個字節是主機地址部分,從中取連續的“1”為子網地址,剩余部分為子網中的主機地址。而與IP地址相對應的子網掩碼也要取相應的位數,如“11100000”,前3個“1”是子網地址部分,共有23=8個子網,后5個“0”為子網中主機地址,共有25=32個主機地址。在默認的IP地址和子網掩碼中,可以通過將IP地址和子網掩碼進行“與”(AND)運算來得到網絡地址和主機地址。將IP地址和子網掩碼轉換為相應的二進制數,再進行“與”運算,即1與1為1,1與0或0與1為0,0與0為0。所得結果即為給IP地址的網絡地址;將子網掩碼變“反”(即1變0、0變1)后在與IP地址進行“與”運算,可得該IP地址的主機地址。

        但這種方法通常需要將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進行運算,操作相對復雜,而且不適合在子網劃分中使用,我們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進行簡單快速的子網劃分。

        ①引入網絡地址“塊”的概念,一個“塊”即是一個子網。用256減去子網掩碼中最后一個非255的數,可得一個“塊”的大小。如子網掩碼255.255.255.192,192即為最后一個非255數,256-192=64,則64為一個“塊”。

        ②可以劃分成多少個子網?

        將最后一個非255數轉化為二進制,如上面的192,轉換成二進制“11000000”,其中“1”的個數為2個,則子網數量為22=4個。

        ③每個子網中主機數量是多少?

        子網中主機數量為最后一個非255數轉換為二進制后,其中“0”的數量,如上面的“11000000”,有6個“0”,則每個子網中主機數為26=64個,其中子網網絡地址和子網廣播地址為每個子網的第一和最后一個地址,所以每個子網中合法的主機地址為2n-2個,上題為26-2=62個。如果運算熟練后,第①、③步驟可合并計算,即“塊”的大小-2等于一個子網的合法主機數量。

        子網劃分例題:網絡地址為192.168.1.0,子網掩碼為255.255.255.192,求各個子網的劃分范圍。

        ①192轉化為二進制是“11000000”,所以子網數量為22=4個。

        ②每個子網中的合法主機數量:256-192=64,一個“塊”的大小是64,64-2(子網地址和廣播地址)=62。

        ③各個子網的劃分范圍為:

        教師在這部分內容授課中,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IP地址,如全“0”地址、直接廣播地址、受限廣播地址等。也可以結合OSI/RM(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來進行授課,講解IP地址工作在OSI/RM的第幾層,具體的作用是什么;并可以與MAC(媒體訪問控制)地址相對比,如這兩個地址的區別是什么,各工作在哪一層,地址的表示形式是什么,等等,通過對比授課來幫助學生理解IP地址的概念。

        掌握子網劃分是《計算機網絡基礎》這門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且具有一定的計算難度,教師在授課中從以實際應用出發,通過實際的劃分實例來訓練學生的劃分能力和熟練程度,通過學習子網的劃分,使學生對于網絡計算機網絡的理解更加深刻,對于日后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磊.網絡工程師考前培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美]Todd Lammle.CCNA學習指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3]謝希仁.計算機網絡(第5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第3篇: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關鍵詞 “DL”教學模式;工學交替;教學計劃;頂崗實習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7-0128-03

        工學交替作為企業和學生互利共贏的培養模式,已經受到職業院校廣泛認可。通過工學交替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動手能力強,實踐技能熟練,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高,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然而,根據目前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要實現工學交替并不容易,因為它牽涉到學校和企業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頂崗實習和教學計劃相沖突的矛盾,這個問題就如一個“瓶頸”,如果解決不好,工學交替就很難實現。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校長魏崴經過探索和思考,創造性地提出了“DL”教學模式,應用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成功地解決了一系列問題,使工學交替取得顯著成效。

        1 “DL”的定義和內涵

        1.1 “DL”的定義

        “DL”是英文Doing by Learning的縮寫,意為“邊做邊學”或“工作中學習”。它是針對企業頂崗實習學生而設計的一種業余學習模式,目的是為頂崗實習學生提供一種靈活、可選擇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頂崗實習的同時,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進行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學習。這種學習模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可以收到在學校課堂上不可能收到的效果。

        1.2 “DL”模式下車間和課堂的關系

        “DL”教學模式的實質就是將課堂搬到車間,使學生在做中學,即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使學生在工作過程中不斷進行觀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時將習得的知識與具體的生產實踐相聯系,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最終將工作內容轉化成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動手能力,在不經意間理論和實踐就已融會貫通。

        “DL”教學模式也是將車間搬到課堂,讓學生在學中做,即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必然會有弄不懂、疑惑不解的地方,那么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些令學生“撓頭”的問題設計幾個教學模塊,在校內車間式的教學實訓基地給學生解惑;還有一些知識技能可能在眼下頂崗實習的過程中用不上,卻和學生日后的發展息息相關,所以必須要未雨綢繆,通過設計幾個教學模塊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使他們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后勁十足。這種“學中做、做中學”的“DL”教學模式淡化了車間和課堂的界限,將車間和課堂融為一體,如圖1所示。

        1.3 應用“DL”教學模式的意義

        “DL”教學模式的精髓在于給學生更多動手的機會。理論上行得通的東西,在實踐中做起來可能難度遠遠比想象的復雜得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動手做一做,比單純的紙上談兵要來得更具體、更全面,也更直觀。對于某些技術性的工作,最優秀的往往不是學歷高的人,而是有操作傾向、操作能力和操作經驗的人。

        “DL”教學模式是對校企合作的完善和深化。這種深層次的校企合作,促使職業教育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重,使企業生產現場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反映,有利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開展,能在具體的技能訓練中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有利于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技術應用、創新的能力。

        2 工學交替的瓶頸

        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瓶頸。單從教學角度出發,工學交替的主要瓶頸是教學計劃與頂崗實習發生沖突。

        2.1 傳統教學計劃的特點

        傳統的教學計劃都是在新生入學之前就編制的,一經確定,不容更改。教學的開展完全是按照教學計劃展開,哪個學期開設哪些門課程,每一門課程的課時數、授課時間、教學模式都明文規定,各教學部門必須組織教師在教學計劃的框架下按部就班地上好每一門課,決不允許越雷池一步,否則將視為教學事故。

        2.2 企業用工需求的變化

        企業的用工需求隨著企業生產計劃浮動,不是一成不變的。生產計劃取決于企業的效益和產量,而效益和產量受經濟形勢的制約很大。例如,金融危機造成汽車銷售市場需求銳減,汽車產銷量降低,企業生產計劃發生變化;而隨著國家振興汽車產業政策的落實,國內車市需求突飛猛進,一汽集團公司企業生產計劃再次調整,對用工需求也發生井噴[1]。從而可見,如果企業產銷兩旺,用工需求就會直線飆升;如果形勢不好,經營慘淡,用工需求就會一路下滑。

        2.3 傳統教學計劃與頂崗實習的沖突

        企業會在用工需求量大的時候向學校請求支援。企業的求助相當于主動地為學生送來頂崗實習的機會,這是學校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企業來學校要人的時間是不確定的,可能是學期初,也可能是學期末,甚至可能是學期中,正好趕上很多課程剛進行一半。這就導致部分課程的教學不能按照教學計劃在學校完整地進行。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的時間段一般至少是一個學期,有的要持續一個學年。在頂崗實習所在的學期,教學計劃中相應的課程教學不能按原來的模式進行。這就造成學校無法按照事先制定的傳統教學計劃組織教學。為了保證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和素質的全面發展,這些課程不但不能去掉,反而要通過工學交替使這些課程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畢竟采用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的初衷是要培養出比傳統培養模式動手能力強、實踐技能熟練、綜合素質高的學生。

        3 應用“DL”教學模式突破工學交替的瓶頸

        “DL”模式要求在實施工學交替的過程中,不能讓企業適應學校,而是學校要主動調整教學計劃甚至重構課程體系來適應企業的要求。下面就介紹如何在DL模式下通過調整教學計劃、重構課程體系來突破工學交替的瓶頸。

        3.1 以“DL”模式實施部分專業課程教學

        和實習內容對應性強的專業課程采用“DL”教學模式,將課內專業知識與實習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課堂上講授理論,盡可能在車間里完成實踐教學環節。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到生產現場為學生授課,但這樣做可能會干擾正常生產秩序,所以實施起來并不容易。可行的辦法是教師針對實踐課的內容開發出學習頁、引導文和實驗指導書,學生在這些教輔資料的幫助引導之下邊工作邊學習,這更符合“DL”模式的思路。教師既可以到車間進行監督和答疑,也可以通過批改學習頁來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存在的疑惑在課堂上進行集中答疑。實在無法在實習中完成的課內實踐內容,就將車間搬到課堂,在車間式校內實訓基地實施教學。這樣使理論課堂、實習崗位、校內車間式實訓基地三位一體,互為補充,極大限度地提高“DL”課程的教學效果。

        3.2 將“DL”課程編入教學計劃之中

        將采用“DL”教學模式的課程直接編入教學計劃之中,作為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凡是“DL”課程均開發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模塊,不牽涉其他任何課程,也不需要其他課程作為支撐,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完全編入課程模塊之中,不要和教學計劃中的任何課程發生先后順序問題。這樣處理以后就使得每一門“DL”課程都可以在任意時間進行。另外,需要將所有“DL”課程安排在同一個學期,事先可以將其放在除了第一學期以外的任意一個學期,為了敘述方便姑且將其放在第三個學期,如圖2(a)所示。假設學生第二學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就要將預先編入教學計劃的所有“DL”課程調整到第二學期,把第二學期的課程調整到第三學期進行,如圖2(b)所示。通過這樣的調整,新的教學計劃完全能適應頂崗實習時間不確定的特點。

        3.3 實現“DL”課程教學內容柔性化[2]

        “DL”模式的特點是學生一邊在企業頂崗實習,一邊在學校業余學習,這就使得“DL”課程的教學要受到企業生產時間、強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本著一切服務企業、一切為了學生的指導思想,實現“DL”課程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和柔性化。“DL”課程教學內容必須密切結合頂崗實習的工作內容,并根據學生需求和企業實習崗位需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及時將實習崗位上與該門課程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車型等轉化為教學內容充實到課程內容之中,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惑有所解、疑有所答,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專業教學的角度來看,通過“DL”課程教學內容柔性化,徹底突破工學交替的瓶頸。

        4 結束語

        應用“DL”模式成功地突破了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的瓶頸。但是“DL”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新問題。但只要堅信“DL”模式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可行性,就一定能克服困難、掃除障礙、突破瓶頸,使“DL”模式不斷完善深化和發展,工學交替的成效也會隨之日益顯著。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應該遵循一個原則,就是要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確保教育教學質量。“DL”模式如果只是為了學生就業而采取的一種手段,或者說是應對目前企業大量臨時用人情況下的“權宜之計”,則“DL”模式就不會有其生命力,也不可能成為一種示范。應該將“DL”作為一種新的職業教育理念,尋找其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規律,不斷地加以完善[3]。

        參考文獻

        [1]陸俊松.“DL”模式下企業實習管理的配合與協調[J].職業教育研究,2009.

        第4篇: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總體設計思路上,也就是在課程教學計劃設計時,我們要充分考慮應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在校園網上建立計算機學習平臺,將課程學習的進程和學習資源呈現在校園網精品課程資源平臺上,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校園網覆蓋的地方,就可以學習。這滿足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法上,發揮校園網的作用,教學時充分利用網上的圖書館資料和服務器上的學習資源,進行生動活潑的教學,同時向學生展示如何使用的問題。由于本校教學采用大教室教學,一共可容納200名學習同時學習。為了讓大多數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我們在機房內建成了局域網,通過共享資源等方式,達到學習目的。

        二、搞好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設計活躍課堂氣氛

        為了活躍計算機課堂學習氣氛,在教學方法上,注重采取網絡互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愉快學習。本校教學系統中安裝有相關的在線互動軟件,可以組建小范圍的局域網,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比賽、相互討論,也可以進行師生交流,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如為了培養學習興趣,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范圍的打字比賽,看看誰能最終勝出。再如,可以進行PPT教學內容與制作的展示,讓學生做裁判員,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都參與其中。

        三、利用考試測試方法設計促進學生學習

        考試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一環,不僅是因為要給學生一個可信的成績,而且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考試測試的方法上,利用網絡進行精心設計,也能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在設計上,采用校園網提交作業方式,讓學生完成平時作業,記為平時成績。在教室內,通過考試系統隨機抽題,讓學生現場答題,保證學生考試的公平性,因為這樣做,盡管相鄰兩位同學坐得很近,彼此都能看到對方的答題,但是由于是隨機抽題,考試內容是不一樣的,避免相互抄襲的情況發生,讓學生考出真實的成績。

        四、結語

        第5篇: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語文類課程

        教學發展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0C-

        0111-02

        目前,廣西各個高職院校在專業教學計劃的制訂、課程的設計和開發、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以及教學資源庫開發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教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語文類課程教學的改革總體上看,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即使是部分辦學理念較為先進、改革力度較大的學校取得了一些先進的經驗,但是在推廣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應引起我們重視。

        一、廣西高職院校語文類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總體來看,當前廣西高職院校語文類課程面臨著不少的問題,語文類課程教學發展受到制約,普通話培訓測試工作站建設不能滿足現有需求,地域及方言的差異對學生普通話水平產生較大影響。

        (一)高職院校語文類課程教學發展受到制約。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課程改革的時候,由于受到規定的2800學時的限制,不斷地進行課程的調整,部分學校甚至直接對課程進行壓縮,尤其是語文類課程受到較大的影響。不少專業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直接把語文類課程如普通話教學砍掉,尤其是部分工科類的專業,整個教學計劃是沒有開設任何語文課程的。可以說,高職語文類課程教學改革起步階段就陷入了困境當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有效地推進,限制了高職語文類課程教學形成自身的特色路。

        (二)高職院校普通話培訓測試工作站建設不能滿足現有需求。廣西已經批準建立普通話培訓測試站共有48個,其中各市普通話培訓測試工作站共14個,各高校普通話培訓測試工作站共34個。實際上,廣西高職院校辦學規模較大,占據了廣西高校的半壁江山,而高職院校僅有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7個普通話培訓測試工作站,僅占高校普通話培訓測試站的20.5%。近年來,國家出臺加強經費投入力度的政策,通過“以測促培”手段,加大推廣普通話力度,高職院校以此為契機建設了普通話測試點、測試站。從現狀看,高職院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還有亟待改進的地方。

        (三)地域及方言的差異對學生普通話水平產生較大影響。目前廣西高職學生來自各個方言區,多數來自農村,母語是當地方言,推廣普通話任務艱巨。尤其是以理、工、農科為主的院校,非文科專業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更為薄弱,并且未獲足夠重視。

        在當前語言環境中,以方言、民族語言為母語的學生在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方面,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方面是詞匯使用不夠豐富,另一方面是不同程度的存在錯別字使用情況。

        在一些民族地區,學生們日常交流較常用民族語言或方言來展示,例如在桂林、柳州地區,桂柳話算是“強勢語言”,很多學生在課后都用桂柳話來交流。受調查學生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其母語為方言,與家人的溝通、交流多數都以方言為主要語言,許多不規范的語言現象已經內化為他們的語言模式,存在對漢語的書面語掌握不熟練、量詞使用不對、語序顛倒、詞匯量不夠豐富等問題,這對學生漢語應用能力有效表達產生了影響。

        二、對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為推進語文類課程健康發展,高職院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普通話輔導,把培養和提高學生職業語言能力作為今后的發展方向,切實加強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技巧,在職業認知和頂崗實習中強化學生職業語言能力。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普通話輔導。教育教學的關鍵之一在于師資隊伍的水平,推廣普通話工作更是需要擅長普通話測試工作的教師。高職院校提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在推普工作中,應建立一支專門從事語言文字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師資隊伍,既有教師資格又有普通話測試員資格,充分發揮這支隊伍的骨干作用。

        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工作,近年更是在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計劃推行的大背景下,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盡管如此,學院并未設置普通話測試站,普通話是作為公共選修課來開設的,每個學期只開3個班,受益學生覆蓋面非常有限。建議今后定期開展各種普通話講座、培訓等普通話輔導工作,對學生的詞匯使用規范、語音矯正等方面內容進行輔導,使學生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就業中擁有更強的自信和競爭力。

        近年來,也有一些教學改革理念比較先進的學校開始矯正改革過度的問題,比如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開始逐漸意識到學生的人文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組成的重要方面,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把課程全部砍掉,又開始在教學計劃中把語文等人文素質課程重新加入到教學計劃當中。并且,在重新開設課程后,并未刪減課程,而是加入了演講與口才、人際溝通等系列課程,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口語交際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這些學校非常重視普通話測試和推廣,并把通過普通話測試納入到素質教育范疇,對于取得普通話證書按照一定的學分計算。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對于推廣普通話以及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的積極性。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今后高職語文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

        (二)把培養和提高學生職業語言能力作為今后的發展方向。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服務于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具有非常強烈的“職業”屬性,因此非常注重專業技能的教育與培養。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職業分類也越來越細化,工種也越來越多。不同的職業對人的思維方式,對社會的認知、交流的方式不盡相同,這些特點反映在人們的行為舉止上,就會體現出一定的“職業性”。這些不同職業的人在心理和思維上較容易形成職業定勢。因此,不同的職業形成了不同的職業用語,這些用語可能包含專業術語、行話、愛好等系列的特征。久而久之,形成了職業語言這樣一種在特定的社會團體內部使用的一種特殊的日常交際用語。

        職業語言作為社會語言的一種,反映出不同職業的特點。例如教師的語言應該具有規范性、科學性、教育性和修養性;護士的語言應該禮貌而親切,具有一定的安慰性和解釋性;警察的語言應該具有法律性、管理性等特點。這樣的語言能夠使得職業的服務對象更加信服,也使得職業人的工作開展更為順利。可以說,職業語言能夠促使人們在職場當中更加有效地溝通和交流,在人們的社會生活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認知,高職院校除了繼續響應國家的號召做好普通話的推廣工作外,應該把對學生職業語言能力的培養提到一定的高度上,更加重視和加強對學生職業語言能力的培養工作。

        (三)切實加強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語言溝通是漢語應用能力的一個具體展現,寫作則是漢語應用能力的實際操作。正確掌握和應用漢語,不是靠短期培訓就能達到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在平時多說、多聽、多寫、多實踐。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要提高漢語應用能力,一方面得先培養好自己的語言溝通能力。隨著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日漸頻繁,漢語言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學生要懂得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不斷地探索各種語言的風格,那么其在社交中一定能給人留下好印象,在學習上,也會使得自己的漢語應用能力有所加強。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培養自身良好的書面寫作能力。目前學生們普遍存在提筆忘字、寫錯別字,書面語跟口語、方言使用不恰當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寫作的質量和寫作水平的發揮。因而,學生在掌握了良好的溝通能力的基礎上,還要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反復訓練,熟練地寫出有較高水平的文章。語言溝通能力和寫作能力在不斷提高的同時,漢語的應用能力也在提高。

        (四)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技巧。在應用寫作或者溝通能力訓練等課程中增加實訓環節。在訓練模塊中,進行分主題的職業口語模擬實訓,在實訓中要求學生展示和掌握行業、職業的專業術語、特色語言,使學生對專業領域的職業語言、職業行為的規律有一定的認知,并且經過訓練之后能夠養成特定的職業風范。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加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活動的欲望,也更加激發他們對于語言學習的熱情。

        (五)在職業認知和頂崗實習中強化學生職業語言能力。語言能力的培養不單是在課內完成的,還要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例如,在職業認知階段,通過對崗位、工作任務和產品的介紹訓練,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可能用到的詞匯和常用語,使學生明確,作為一名合格的從業者應掌握職業語言技能,為將來的頂崗實習做好充分的準備,以便能夠在畢業之后更快、更好地適應所承擔的職業角色。

        【參考文獻】

        [1]管成紅.高職語文教學的重要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5)

        [2]趙旭艷.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 2010(2)

        [3]塔娜.高職語文教學的困境與突破[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10)

        [4]沈理瑋,張紅霞.弘揚人文理念創新高職語文教學思路[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2)

        [5]朱小利.怎樣提高高職語文教學質量[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

        [6]韓明睿.素質教育與高職語文教學思考[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2(6)

        第6篇: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關鍵詞:工作過程 裝飾施工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a)-0142-02

        裝飾施工是一門研究建筑裝飾材料與施工操作方式的課程,是建筑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完美的結合。以工作過程為基礎的裝飾施工課程,充分結合所有與工作過程有關的工作技能、技術工藝,對建筑活動進行詳細描述,對裝飾施工課程進行教學規劃和設計。

        1 裝飾施工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裝飾施工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建筑裝飾新技術、新工藝不斷出現,工作過程中對裝飾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裝飾課程的教材并沒有及時的更新,導致教材的內容不能滿足新技術、新工藝的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教材進行及時更新,不斷融入新技術、新工藝。裝飾施工課程具有自己的特色與性質,而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該課程的實際發展需求,不斷探索新裝飾施工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刻不容緩。在裝飾施工課程的教學計劃中,一般都是先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再去進行實踐教學,而在實踐中,學生真正能接觸到的東西也十分有限,這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建筑市場的特點,將課本知識與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計劃。

        此外,裝飾施工課程的考核模式多為試卷考試,學生對于該課程的理解完全依靠死記硬背,不能靈活應用到工作過程中,這種考核方式不能準確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多種考核辦法,能夠全面的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職業技術能力。裝飾施工課程是以媒體教學為主,但實訓環節多停留在到參觀裝飾施工工地、觀看裝飾施工圖、編制裝飾施工方案上,學生沒有足夠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也只是在課堂上通過圖片認識各種材料,對裝飾材料的內部構造缺乏認識,這會讓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手足無措[1]。

        1.2 裝飾施工課程教學中問題存在的原因

        由于裝飾施工課程內容較為枯燥,盡管教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是后來發現,就算用盡所有辦法,學生對課程還是不感興趣。如果講課本以外的內容,學生的興趣立馬就來了,但在課堂上對課外知識講解過多,不僅影響教學進度、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對于該掌握的理論知識也沒掌握透徹。

        現在很多高校都采用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一般都是老師講、學生記的教學模式,學生對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都不太感興趣。裝飾施工課程教學中對于裝飾構造、施工圖的講解多是通過圖片來展示,由于學生的想象力有限,很難憑借幾張圖片去了解裝飾的內部構造。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無法親自動手參與,每天都在被動的接受知識,時間久了,自然會失去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效率[2]。現在的裝飾施工課程教學,依然秉承是理論為主實踐為輔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單一性,難以適應高校學生的發展的特點。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思維的培養也十分有限,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今后的工作需求。

        2 工作過程基礎下的裝飾施工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2.1 革新裝飾施工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選擇裝飾施工的教材時,要保證教育的質量,及時更新教材或參考資料,對工作過程中的新技術、新工藝要不斷學習,以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對于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參考文獻、閱讀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書籍雜志、查閱網上最新的資料等方式,來彌補教材內容的不足,并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有效掌握裝飾施的發展動態,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2.2 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

        在裝飾施工課程的教學方式上,針對課本內容的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例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通過圖片、視頻的播放,讓學生能夠清晰直觀的了解裝飾施工的工作流程、內部結構等知識。對于一些重難點的教學內容,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建立裝飾模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外,使用更加直觀、科學的教學方法,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實訓教學,有效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課堂教學交流互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溝通交際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裝飾施工課程的考試形式也應該有所變化,傳統的考試模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真實水平都不能準確體現。在考試成績和評價標準上,應把日常表現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逐步加大對實踐性考核的重視,改變傳開卷、作業等考核方式,不斷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3 改變教學計劃的實施方向

        將裝飾施工課程先教學后實踐的課程教學計劃,轉變為將實踐場地作為教學課堂。在一個階段內,要求學生以完成一個實際課題為教學任務,選擇一個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的裝飾項目,結合教材理論設計圖施工方案。把實際操作放在前,課堂講解放在后,學生通過授課老師或實踐指導老師的幫助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完成裝飾項目的設計工作時,教師及時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總結,學生對自主設計方案不完整的地方進行修改,保證教學任務的質量。在裝飾施工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限定制作工期,舉行各種競賽,通過獎優罰劣的方法來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3]。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要一個裝飾施工項目的操作流程,讓學生學習裝飾材料及施工技術,將圖紙轉變為實際作品,裝飾效果使學生認識到設計合理裝飾施工方案、合適的裝飾材料,對裝飾的重要性。

        2.4 加強教學實訓

        加強教學實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理建立教學實驗場地,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各個高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合理科學的建立教學實踐場地,滿足各專業的實訓需求。如裝飾構造模型、建筑室內裝飾、室外裝飾施工等實訓項目,可以保證學生能夠自己動手完成墻面、地面的裝修施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基本技能,將理論教學上升到實踐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各種資源,努力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與裝飾施工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努力加強校企合作力度,為課堂教學、頂崗實習提供有利的實踐機會。

        3 結語

        裝飾施工工作過程中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要求裝飾施工課程要進行不斷的革新,以適應建筑行業發展的需求。目前裝飾施工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教材版本過于陳舊、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學實踐活動不夠完善等。通過革新裝飾施工的教學內容、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加強教學實訓、改變教學計劃的實施方向等措施對裝飾施工課程的進行改革,不斷增強學生操作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技術人員。

        參考文獻

        [1] 馮興國,熊寶蓮.淺談建筑裝飾施工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 現代裝飾,2012(2):71.

        第7篇: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1.1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養方案

        為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校企聯合,優化教學計劃的方向模塊必將成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應該始終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辦學宗旨,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辦學目標,深入用人單位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業人才需求狀況,準確把握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能力和知識結構的要求,進一步密切與用人企業的聯系,與企業合作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上述指導思想,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2011年的教學計劃中,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工程教育的先進經驗,緊密結合當前國內“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在廣泛征求用人單位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了“2.75+1.25”的土木工程專業培養計劃,把4年的培養過程分成兩個部分:“2.75”指在校進行理論課程和部分實踐課程的學習時間,“1.25”指在校內實驗實訓和在企業學習的時間,以實踐訓練為主,包含部分專業技能課程,使學生在提高工程實踐能力的同時,盡早與用人單位接觸,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縮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周期。事實證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密切了校企關系,提高了辦學質量,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力學材料并重,構筑課程教學體系

        力學是構建土木工程學科重要的理論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術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力學和材料是培養學生建造能力的基礎。設置以力學為中心的課程群,既聯系到數學和物理,又聯系到結構和巖土工程,強化力學課程群的教學,即強化專業基礎中主干課的教學。當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斷涌現,種類豐富的建筑材料應用于結構,將產生新型結構體系,種類豐富的建筑材料應用于施工,將產生新構造、新工藝、新技術,材料類課程對于土木工程來說十分重要。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課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測試”設計性、開放性試驗課程,增加“趣味結構力學實驗”和“新材料結構模型創新實踐”的選修課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將培養出基礎扎實、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1.3遵循“卓越計劃”,鍛造學生建造能力

        以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導向,構建“建造能力”的培養模式。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產學研合作關系,校企共建穩定的校外課堂,建設校外課堂教學的師資隊伍和基礎設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準確、全面的學生成績評價制度則更為重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圍繞項目的策劃、設計、實施和運行等環節,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研究工作,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完成工程建設任務。同時,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領會從事工程師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項目管理”和“建造技術與管理”等課程教學模式為試點,努力鍛造學生的建造能力。

        1.4培養引進并舉,優化師資隊伍

        以高水平、工程型教師隊伍建設為保障,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水平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地方高校應該積極采取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措施,努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之一,在一批國家和省市級科研項目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方式鼓勵教師承擔科研項目,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同時,聘請企業中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派送專任教師隊伍中年輕博士去企業鍛煉,解決工程技術難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通過科學研究和參與工程實踐攻關相結合,地方高校一定能夠建設一支高水平“工程型”的教師隊伍。

        1.5完善評價體系,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地方高校應以教學管理制度為依據,努力完善教學管理與監控機制。在認真執行學校各項教學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土木工程的特點,積極改進并完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該體系分為教學質量管理系統和教學質量信息系統兩部分。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教學質量管理系統由兩個亞系統組成:一是分管本科教學工作的副院長→學院教務科→系(中心)→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另一個是分管學生工作的書記→學生科→輔導員、班主任→學生班干部→學生。這是一個逐層向下監控,逐層向上負責的質量管理系統。而教學質量信息系統包括質量信息的采集、處理與反饋等,正是由于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持續完善了質量評價體系,因而其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其成功經驗可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啟迪。

        二、突出特色,理論與實踐并重,造就高素質人才

        由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以培養“基礎實、技能強、素質高”的“應用型”高級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為目標,因而地方高校更應“重基礎理論、重創新精神、強實踐技能、強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結構體系,貼近地方建筑實際,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突出建造能力的培養。每個地方高校都有其自身發展歷史,具有一定的特點、特色,因而突出特色,理論與實踐并重必將成為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必由之路。鹽城工學院2005年土木工程專業成為學校“小范圍、大幅度”四個試點改革專業之一,2009年通過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驗收,成為省級特色專業,2010年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形成了比較完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為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建設奠定了良性循環基礎。

        2.1理論教學夯實專業基礎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學院應該在院長領導下,由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專業系主任與企業專家共同制訂各專業教學計劃。力學和材料科學作為從事土木工程工作的重要理論基礎,在教學計劃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專業通過搭建“五大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和水力學)與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學平臺,來體現“力學材料并重”的理論教學特征。同時將“彈性力學”和“新型建筑材料”列為選修課,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拓寬學生知識面,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一定基礎,并且突出特色,努力編寫適合自身土木工程專業發展的精品課程。如《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和《土木工程材料》等。

        2.2實踐教學突出建造能力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將在施工一線工作,具有出眾的建造能力是該專業畢業生受用人單位歡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強內涵建設,不斷完善實驗條件,強化學生建造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深入生產一線,與建筑工人打成一片,學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強化設計能力,積累施工經驗,由工地對學生進行考核,由工人對學生作出評價,在工地工程師與學校教師共同指導下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應該對照行業標準和注冊建造師的培養標準,努力創造條件在校內搭建施工實訓現場,通過學生自主設計、自行搭設模板和腳手架等,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2.3通識課程體現素質培養

        地方高校還應高度重視教書育人理念的確立,高度重視優良學風的形成,高度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只有通過通識課程、公共課程的開設以及學生課外活動的安排,才可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例如,通過國家法律法規以及與環境保護等方面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節能意識;通過參與企業項目和現場教學,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藝術素質教育,拓展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等。

        三、落實畢業設計目標,切實踐行“應用型”人才培養

        畢業設計是工科專業教學質量的集中體現,是指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得到從事實際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訓練和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與一般教學實踐環節相比,有其顯著的特點,它是畢業前最后的綜合訓練階段,是學生學習、研究和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應注重工程實踐性、適用性,特別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旨的地方本科院校,更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條件,選擇合理的畢業設計題目,鼓勵學生到設計、施工或監理單位實習,以提高其實踐能力。

        3.1精心組織,嚴格遴選畢業設計指導教師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應該嚴格遴選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應由具有實際設計(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導經驗的中級職稱以上相關專業的教師、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為了進一步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應該適當增加校外指導教師的比例,特別是聘請理論和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基于此,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

        3.2把握關鍵程序,提升畢業設計質量

        畢業設計開題、中期檢查和畢業設計答辯為畢業設計的關鍵步驟,決定著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總體質量。通過畢業設計開題報告,學生查閱文獻資料,了解選題的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通過中期檢查則可督促教師的指導進度,檢查學生畢業設計內容的正確性,考核教師和學生在畢業設計中的總體表現,提出整改意見,為畢業設計順利展開提供保證;通過畢業答辯,完成對學生整個畢業設計的全面評價,也是對指導教師的最終考核。總之,通過以上關鍵程序,可以切實把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后一關,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設者。

        四、結語

        第8篇: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技術課程

        0 引言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綜合化改革的最大思想障礙來定制論文自各門課程的本位主義,要完成、推進課程綜合化改革,首先要求教師強化整體意識、淡化本位思想,由各門課程的"單兵作戰"轉向各門課程之間互相協作、"綜合作戰"。教師是關鍵,教師應精通所授課程的內容,具備相關學科的綜合能力。教材應能反映出學科的核心概念,典型方法,以整體、連貫的思維綜合全部內容。顯然,教師的綜合素質亟待提高,教材的內容亟待更新、出版周期也亟待加快。

        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專業教學現狀

        1.1 基礎知識水平不一

        很多一般本科院校中,其中有一部分學生來自貧困的家庭,而部分來自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學生對計算機接觸較早。就計算機操作能力上面而言,有的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強甚至超過部分教師。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計劃,這將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專業需求之間的矛盾

        由于計算機類專業的快速發展,社會中相關先進技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而高校的理論課的設置一般會相對滯后一點。高校要想自己培養出來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則在設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內容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動手能力。

        1.3 培養目標難以滿足就業需求

        制訂的專業教學計劃仍然脫離不了原課程體系的框架,既要兼顧學生具有較完整的理論基礎,又要強調培養學生較好的實踐能力,一些理論深、難度大的課程在教學計劃中仍占有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應用、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難以全面進入教學計劃。對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讓學生掌握扎實、完整的專業理論基礎,又不能培養學生熟練的應用能力的問題,由此出現了顧此失彼、實際效果差的局面,從而導致了一方面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充分反映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2.1 要轉變教學觀念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快速發展是令人震驚的,社會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類的優秀人才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我們高校老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相應的動手能力。要注重課程設計,多增加實驗課程,因為現在好多學生對講授理論課程不是很感興趣,要是能夠用做實驗的方式來講解,則效果會好的很多。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驗課上都應該采取小班上課的方式,這樣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效果會有一個保障,同時要教會學生相應的學習方式,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強調實驗是對理論知識學習效果的一個驗證。

        2.2 改革考核方式

        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是對所講授的課程重要知識點進行理論課考試或者實驗考查。現在的考核方式應由知識點考核向個人綜合能力和素質考核轉變,這樣就可避免學生"學了后面忘記了前面"的現象。

        2.3 實施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作為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我國眾多高校開設的主要專業,肩負著培養掌握計算機基礎理論并具備軟件開發等計算機專業技術能力的人才的重任。

        2.4 培養有特色的計算機類教師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所以一個好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這就對我們高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背景,還要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很強的科研能力。因此要培養一批具有特色的專業教師隊伍是個關鍵;教師隊伍是否有特色,直接決定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也具有特色,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先進的教師隊伍一般都會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工程經驗、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良好的教學水平。

        3 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3.1 以科學的方法論作為課程綜合化改革的引擎

        課程綜合化改革涉及學科內容的多方面因素,其構成成分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與相互制約的多種復雜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按照一級學科教學內容之間的縱橫聯系、學術深度、方法論及其內在體系,遵循加強基礎、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綜合考慮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比例以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性環節的安排,最終達到知識系統的相容性、完備性、穩定性和可擴展性,既著眼總體統攝,又注意局部優化。

        3.2 加強基礎與專業技術課程的綜合

        在進行課程綜合化改革時,對基礎數學、離散數學、計算方法、數據結構等基礎課程以"計算模型與計算機"為主線進行綜合,以訓練學生的數學化思維方式;對電路、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邏輯、計算機組成、計算機體系機構、計算機接口技術、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軟件工程、計算機網絡等專業基礎課以軟件開發方法學與計算機應用為主線進行綜合,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3.3 是注意理論方法與實踐性環節的綜合

        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加強基本實驗技術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是課程綜合化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 實踐環節的實施質量對專業教學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選取各門課程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術作為實驗內容,培養基本實驗技能。

        4 結論

        綜上,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教學上,可以從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考核方式、實行雙語教學、培養特色教師等方面進行改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上,可以從樹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方向、通過校企聯合強化學生專業基礎訓練、企業參與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等方面來進行改革,努力打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專業特色。

        參考文獻:

        [1]于金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特色專業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1.10:17-21.

        [2]朱勤,顧翔,邵浩然.地方院校計算機專業雙語教學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9(19):86-88.

        [3]熊曉波.淺談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J].教學研究,2012.8:93-96.

        第9篇:地方課程教學計劃范文

        關鍵詞: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

        由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同,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和培養方式不同,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區別[1]。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目標是既了解專業基礎技術又懂得實際操作技能。高職院校必須通過深度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完全對接的,建立符合生產需要的特色課程,并采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的教學方法。這是“職業教育”的特點。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就是要突出高職教學改革,形成高職人才培養特色。要求課程設置的原則必須是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以突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落腳點[2]。在教學方法上要面向典型工作項目(案例),突出專業技能、知識運用和職業素質養成;對課程的評價要突出職業能力、知識應用能力、職業素質提高等三個方面。結合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要求,對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改革探索。

        1課程設置: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學習

        《現代化工企業管理》的重要性高職學生除了要掌握專業基礎技術和職業技能以外,還必須掌握企業管理基礎知識和管理技能。所以我們把《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確定為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讓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必要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化工企業運作和經濟活動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了解現代化工企業的基本運作規律,掌握企業日常管理的基本原理、市場營銷和化工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化工企業生產管理和營銷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確定《現代化工企業管理》為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為了完善該專業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畢業生們不僅存在著就業的壓力,同時存在擇優競崗的挑戰。通過《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的學習,拓寬知識面,有利于增強畢業生自身的競爭實力,使之成為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2高職《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進行項目

        化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的特點,對現有課程教學方法必須進行改革項。以項目化教學代替過去說教式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結合生產實際案例創設教學項目,教學活動通過以教師引導和學生操作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典型工作項目(案例)而進行。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將教室和生產車間結合在一起,以項目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作引導[3]。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教學計劃為依據創設或選擇好項目案例(必須是生產實際項目),并以完成項目中的問題作為主線,引導學生進入到完成實際項目過程當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個人分析、操作,與小組協作討論以完成整個項目,使問題得以解決。而后對完成項目案例過程所應用的知識、技術,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實行工學結合,邊學邊做,邊工作邊思考邊總結,做到手腦并用、理實結合。教學的重點在過程而不是結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能掌握應該掌握的,更重要的是實踐能力得到鍛煉,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職業能力得以提升。

        3高職《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進行項目

        化教學改革的設想根據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要求,《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必須進行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做到校企合作,理實一體,以提升學生化工企業管理職業技能,使之成為既掌握化工專業技術又懂得企業經營管理技能的復合應用型人才。(1)實施項目化教改革,形成高職課程特色根據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課程建設標準的原則: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融入職業標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體現示范性與導向性;基于工作過程,突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共同開發[4]。《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從性質上說是一門管理類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程。按照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課程建設的原則要求,在教學上應基于工作過程,突出工學結合,做到“課程結構面向工作項目,課程內容面向高技能及知識運用,課程實施面向典型工作任務,課程評價面向‘三位一體’的評價方案”。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突出實踐技能訓煉。(2)以項目的典型工作任務重構課程結構項目化課程是以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任務為依據,以典型工作任務為核心進行重構的課程,課程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要求并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安排,圍繞著各個精心選擇的典型產品、服務或決策等項目來進行。以校企合作單位福建金鑫硫酸化工有限公司為實例,按照這個邏輯思維來重構《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結構,將《現代化工企業管理》課程內容對照教學計劃要求歸納出以下七個學習項目,二十個典型工作任務。如表1所示。(3)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務過程開展教學活動以完成典型工作項目的活動作為教學方式以實施教學。教學過程分為:布置工作任務(包括理論學習內容)、活動準備、活動展開、活動的總結、評價驗收等五個階段進行。以PDCA循環方式進行管理。計劃階段:教師布置工作任務,學生作好工作準備。要準備的內容有:拿到任務清單、劃分工作小組、選出各小組主要負責人(即主刀手)、組內分工,各組分別研究實施本項目的步驟、手段和準備所需工具。執行階段:活動展開,學生按要求開展工作,完成項目的整個過程。這一階段,教師在一傍觀察指導,學生按要求完成工作項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檢查階段:進行活動總結。學生根據執行階段的工作情況進行小組總結、討論和體會。指出工作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主要不足或缺憾。處理階段:也就是評價驗收階段。一是各小組之間互相點評,打出成績;二是老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點評驗收,把本章節相關理論知識引入到項目中進行講解,并指導學生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進行改進,打出成績。完成教學任務。(4)課程教學評價實施項目化教學課程評價,主要分三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項目實施過程(教學過程)評價(20%)。按照學生實施項目的活動開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評價,主要考核學生實施項目的過程在技能方面的表現和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應用情況。包含學生小組間互評打分和老師評價驗收打分兩部分組成;第二部分是實施項目的活動結果(作業完成情況)評價(20%)。主要是按照完成項目的報告打分。第三部分是期未考試評價(50%)。主要包括理論知識和能力應用考試。第三部分是學習紀律評價(10%)。主要是檢查學生的出勤情況和學習態度。這是集學生掌握技能、知識和學習態度三位一體的過程性綜合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中文视频在线 | 亚洲A∨一区二区影片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亚洲综合在线日韩欧美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素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