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第1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人與人用來傳遞心情、表達想法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溝通。溝通就好比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了的一座橋——一座心靈之橋,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想法就憑這座心靈之橋到達他人心中,從而讓他人來享受你的快樂,感受你的心酸,分擔你的憂愁,同情你的悲傷。

        世界上的橋形形: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牢固與不牢固之分。心靈之橋也是這樣:這橋的大小、長短,以及有多寬,有多牢固,是取決于你與他人關系的緊密程度的。你與他人的關系越好,是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那么這座心靈之橋就會很短,也會很寬,當然也會很大,并且十分地堅固。即使再來幾千次甚至幾萬次的由摩擦與誤會融合而成的“洪水”,也拿它沒辦法,也沖不垮你與他人的心靈之橋!反之,你與他人關系不是太好,連一個普通朋友也算不上,那么你與他人的心靈之橋將會變得很長很長,很窄很窄,甚至窄得來讓橋兩邊護欄都搭在一起。那種心靈之橋是極不安全的,不僅窄不說,橋還很長,也極不牢固,簡直就是一座廢橋!如果發生一次小小的“洪水”,極有垮塌的危險。

        我們都知道:橋是有橋墩的。心靈之橋的橋墩就是你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信任與鼓勵支持。你越是信任他人,越是相互鼓勵和支持,那么橋墩會變得越粗,從而也就會大幅度提升橋的抗洪能力。如果你與他人的來往越多,關系就會越好,那么即使你們的心靈之橋再小再長再不牢固,它也會因你們的友好來往而變得牢固。就算一次偶然沖垮了心靈之橋,也可以再重新建立,并且會變得比上次還要牢固。而你與他人的那座很窄且長還不牢靠的橋,就像是沒有橋墩的支撐似的,就算躲過了一場浩劫,仍然還在水面之上,那么也只算是表面現象,其實它已經搖搖欲墜了,起不了任何作用。如果你與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建立起一座像樣的橋,那么你將會孤立與群體,孤立于社會,孤立與全世界!

        第2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關鍵詞:科任教師;班主任;合作育人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直接參與者、組織者,學生的教育者、引導者,也是整個班級教育教學的領導者,其除了要關注學生們的學習狀況、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念以及人生態度,還要幫助協調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工作千頭萬緒,因此,與科任教師之間的溝通合作非常重要。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因為一起教育一群共同的學生而存在著一種天然的合作關系,在具體的合作育人過程中,也必然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各種問題與矛盾。如何解決在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對改善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關系,促進合作育人,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對合作育人意義認知的欠缺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科任教師常常只關注自身教授的課程,如何提升該科目的教學成績,對與班主任的交流,往往只是反映一下課堂紀律或者作業上交情況,除了在教學方面的合作,基本上對其他方面的合作沒有意識或者極少數有合作意識。而班主任也往往以為自己的職責就是負責對學生、班級的管理,與科任教師之間的交流多數時候只是一些零碎信息的溝通,很少有更深一步的合作。科任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多數將精力放在學習方面,偶爾會提及思想道德,對于其他方面基本上為零。大多數科任教師與班主任都是各司其職,科任教師負責教學,班主任負責班級管理,互不干涉,各為其政。

        2.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互相不夠信任與理解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問題,通常科任教師都會主動去找班主任來解決問題;而班主任遇到關于班級管理的難題時,往往都會去找其他的班主任詢問解決,而不是去找科任教師。另外,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在合作育人的主動性上也存在問題,科任教師認為,班主任作為班集體的直接領導者與管理者,應該主動向科任教師了解班級管理與教育教學情況;而班主任則認為,科任教師應該主動向班主任反映班級管理與教學情況,主動與班主任討論學生在班級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于班級活動,多數的科任教師很少參加,關于學生的思想狀況,科任教師也很少會積極與班主任溝通。這就足以說明,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缺乏信任,沒有做到互相理解。

        3.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缺少了互相合作的組織保障

        一個班級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綜合實踐等加起來數十位科任教師。班主任在與其協調的時候就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對一個班級中資歷很淺的年輕班主任,其與年齡和閱歷較大的科任教師之間,協調工作的時候就更不容易了。年輕、資歷淺的班主任就會顯得人微言輕,在班級管理與教育教學上的意見與觀念就難以得到重視。另外,科任教師通常都是主教兩個或者是多個班級,一個班的教學上有問題,其他班也會有,在與教學質量較差的班主任進行工作協調的時候,可能不會認真對待。如果學校沒有制定相應的規定與制度,僅依靠班主任獨自來運行合作育人教育模式,難度是非常大的。

        二、促進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合作育人的策略

        在當前推行的合作育人教學模式中,也有一部分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能夠主動合作成功的例子,有的班主任經驗豐富、資歷深厚,有很強的溝通協調能力,能夠引導形成以班主任為中心的班級教學管理團隊,團隊之間互相合作,班級管理與教學效果非常突出。也有一些年輕的班主任,在做好班級管理的同時,憑借自己的積極主動、勤奮耐心以及合理高明的溝通合作技術,與班內科任教師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探討分析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使班級所有教師形成一個具有超強凝聚力的教師團隊,促進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共同朝向同一個目標前進。因此,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共同合作育人,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必須加強引導,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

        1.培養科任教師與班主任的主體意識,互相尊重

        參與合作育人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獨立的主體,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交流是以主體存在為前提的,兩者之間互相合作,科任教師要有主動合作的意識,班主任也需要在合作過程中主動思索、主動組織策劃。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雙方要保證每個主體的“自由”與“自律”。“自由”指的是自由的言論環境,充分尊重發言者的發言自由,讓其充分表達意見或者見解,不要在發言過程中互相壓制或對抗;“自律”是指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在交流過程中,都要互相遵循合作規則,觀點的表達和闡述都要有理有據,建立起良好的交流環境,排除身份的干擾,在交流過程中,不存在資歷深淺或者上下級問題。雙方互相尊重,使合作育人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既包括對對方人格方面的尊重,也包括對雙方個人差異上的尊重。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直接責人,與家長的接觸較多,因此對學生們的個人狀況更加了解。班主任要主動向科任教師介紹班級內學生的狀態或者是潛在的問題,并認真聽取科任教師的意見與見解,盡早將所發現的問題制訂策略并進行解決。

        2.實行“捆綁式”的績效考核

        大部分的學校都有過程性的獎勵或者是階段性的獎勵,有的是基于個人績效,有的是看班級績效。因此,在一個班級里,班主任與所有的科任教師之間既要合作又存在競爭。如果大家都只看重個人績效,那么在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就容易出現互相搶占時間、彼此缺乏信賴的現象。在這種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中,要實現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雙贏”或者“多贏”的目標,就要求我們將傳統的非輸即贏的競爭關系轉化為具有合作性、謀求共同利益的合作關系。學校管理者要將科任教師的利益與班主任的利益進行“捆綁”,設計兩者之間的共同利益,消除交往障礙。學校對教師整體素養的考核,要將個人績效與班級整體績效相結合,個人績效的考核成果,代表的是對個人的肯定,是教師個人勞動價值與教學成績的體現,然而,學校要求的不是單科或者多科成績的優秀。因此,將個人績效與班級績效相結合,對整體教育教學成效進行考核,對個人與整體都能起到平衡的作用,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育人才能更加真誠地互相交流促進。 3.建立和完善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交流平臺

        班主任要善于團結各科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各科教師積極主動參與班級活動的意義,多與科任教師進行思想溝通,主動向各科教師通報班級內的情況,在具體溝通中也要虛心聽取各科教師的意見,尊重科任教師,盡可能地幫助他們樹立起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威信。科任教師要從大局出發,積極參與班級活動,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在具體工作中要有責任感,積極發揮作為教師的表率作用。就目前來看,雖然大家都能夠意識到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育人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沒有采取相關的措施以及保障管理機制來促進合作,單純地依靠科任教師與班主任的自覺意識來達到合作育人目的,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因此,學校應該建立起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交流平臺,使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育人有很好的保障。

        一是,要制定定期的例會制度,促使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養成互相溝通交流的行為習慣。例會都是在指定的時間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分析,制訂策略等,尤其是在一個學期的初始、中間以及期末,必須進行例會探討總結。例如,在學期初的例會上,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可以共同制訂對班級內學生管理與教育的整體要求,以統一標準,包括管理制訂的執行、班委的確定與分工以及對學生的獎懲標準等。有了統一的標準,科任教師以及班主任就能在相同的意識狀態下,展開對班級管理與教學的相關工作,并逐漸形成互相合作的親密伙伴關系。在共同制訂相關措施與標準的前提下,科任教師與班主任雙方都能夠深刻理解并明確對學生的管理與教學要求,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就不發生沖突或矛盾。在學期中或者期末的例會上,雙方要針對上一階段的班級管理與教學成果進行總結,對班級紀律以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線,針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心理活動、作業反饋、任務量的控制等進行討論,通過階段性的總結,有利于對下一階段班級管理與教學任務進行方針策略的制定。

        二是,要有針對性的專題討論制度,促進合作交流。選定具體的專題目標進行專題討論,例如,班級管理狀態、整體學習質量、資優生的培養等,經過討論,針對問題共同商量對策,并分工到個人,明確科任教師與班主任雙方的具體職責與任務。另外,科任教師與班主任要盡可能多地共同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科任教師或者班主任要努力發揮自己的特長,共同與學生一起策劃活動安排,制訂活動方案。例如,各種文藝活動與體育活動,科任教師要直接參與到活動排練過程中,為學生們當評委。在一些娛樂表演活動中,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可以參與到表演中,使得雙方在學生活動中形成共同的認知,共同認可對班級的管理狀態。

        第3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關鍵詞] 合格評定;原則;認證機構;審核;信任;公正性;保密性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國際上引進認證認可制度,至今已形成了遵循國際規則,具有中國特色的認證認可體系。認證數量迅速增長,同時認證領域不斷拓展,認證質量和效果持續提升。

        1 認證審核的介紹

        在中國的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開展的產品、管理體系、服務認證為提升我國質量水平、促進經濟轉型和社會誠信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將認證認可作為重點發展的生產業和高技術服務業。世界兩大國際認可合作組織確定自2008年起,每年的6月9日為“世界認可日”,旨在推動認證認可活動在全球的廣泛發展。證明一個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符合相關標準、技術規范或強制性要求的認證活動統稱為合格評定活動。合格評定活動是科學的,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的合格評定活動是傳遞信任的過程,通過認證可以給銷售者帶來信譽和更多利潤,同時指導消費者購買滿意的商品。

        2 認證審核與傳遞信任的關系的闡述

        合格評定活動的本質與價值是傳遞信任,它提供了按照相關標準、法規和其他規范評價產品和服務是否符合期望要求的手段。對于管理體系認證機構的要求,認證的總目標是使所有相關方相信管理體系滿足規定要求,認證價值的高與低取決于建立的和傳遞的信任程度的大與小。這要求管理體系的審核員在審核中遵循合格評定五個基本的也是共同的要素,即公正性、保密性、投訴和申訴、信息公開、管理體系的使用。

        3 提升認證機構與傳遞信任的關系

        任何一項法律法規,國家標準,技術規范均是在執行的過程中體現其價值存在的。管理體系認證的審核員、產品認證的檢查員及認證檢測的試驗員是實施認證審核的載體,是連接認證機構與組織的橋梁。組織在建立、實施管理體系與產品認證過程中都是直接與審核員打交道的,審核員的信任度直接影響著認證審核的質量。有一段時期,組織對認證審核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對組織的價值體現不起作用,甚至認為花錢就可以買到一張認證證書。近年來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在不斷整頓認證市場的不良行為,出臺了多個規范性文件,給出了管理體系認證的預期結果,對審核員進行必要的繼續教育工作。

        3.1 保持認證審核的公正性

        要想讓組織信任認證的結果,認證審核的過程就要具有公正性。公正性是實際存在的客觀性,不管是否被認識到。客觀性理解為利益沖突不存在或已解決,不會對機構的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公正性特點是客觀性,獨立,無利益沖突,沒有成見,沒有偏見,中立,公平,思想開明,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公正性是一個由若干部分組成的要素,這些組成部分被認為是實施合格評定活動的機構或個人的基本素質:

        (1)客觀評價:以客觀的且無偏見的方式實施合格評定活動。

        (2)主動管理利益沖突:識別已存在的和潛在的利益沖突,且對其主動管理以確保客觀性。

        (3)身份公正:獨立于與合格評定活動的結果有利益關系的任何其他組織或個人。

        3.2 提高審核員的問題分析解決能力

        在一次實施審核的過程中,組織非常相信認證機構能夠幫助組織解決倉庫管理混亂的現狀,組織的管理者只知道倉庫帳物不符,但不知問題出在哪里,審核員在倉庫查電子賬目時發現帳存數量出現小數位和負數情況,在查庫存存貨卡時發現,卡存數與實存清點數不相符。經詢問是由于入庫與出庫倉管員為不同人管理所致,由于該組織生產產品數量很大,入庫倉管員只管入庫數與存貨數的存卡數量相加,出庫倉管員只管存貨數與出庫數存卡數量相減,一個月盤點一次,中間環節是否少了實物不得而知,造成實存與卡存總是不相符。電子賬目出現小數位是由于計數單位不統一造成。該產品是以箱為單位入庫的,一箱中有十袋,一袋中有十包,包是最小單位。有時出庫作為樣品只出幾包,存貨以箱為單位,如果出庫5包,用5包除以一箱100包,庫存就是0.05箱,這個數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電子帳為負數是由于先出庫再入庫所致。審核員詳細分析了倉庫管理混亂的原因,庫存貨物數量非常大,應經常抽樣查點實存數量與卡存數量是否一致,電子帳要保持計數單位一致。經過審核,審核員為組織提供了改進的機會。認證機構是通過具體的審核發現,以事實為依據,使組織相信認證過程的科學性。通過認證審核,組織非常感謝認證機構能為組織查找出問題所在,并制定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倉庫帳卡物一直保持一致,使組織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3 加強審核員對專業知識和制度的學習與掌握

        實施管理體系認證審核,不僅要求組織的運作符合管理體系標準,最主要是實施結果的有效性。審核員不僅具有公正的審核,還應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及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得到組織的信任。現在經濟社會的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審核員只有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才能適應認識審核的發展。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節能環保等領域均有一系列法律法規,產品的生產也有產品標準、技術規范規定了產品或服務一定要有依據可尋,不達標的產品不能投放市場。另外審核員還要對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生產許可制度,食品安全制度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贏得合格評定結果使用方的信任,必須將充分的信息提供給對方,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使用方還會對這種信任進行判斷,對機構屬性的判斷是否客觀,對信息的真實性程度的判斷,信息量是否足夠的判斷,這樣才會贏得使用方的信任,才能傳遞信任。

        3.4 保持信息的公開與保密之間的均衡

        在信息保密與信息公開之間需要達到一個均衡,全公開合格評定對象的信息,提供者將不滿意,如果不公開,合格評定結果將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合格評定結果價值無法體現。因此說,信息即要保密又要公開,信息保密與信息公開都有相應的程序,要保證公開的信息不保密,保密的信息不公開。保證保密的工作程序與公開的工作程序都是滿足要求的。只有實現了這兩個方面的均衡,才能實現合格評定活動即能取得合格評定對象提供者的信任,又能取得合格評定結果使用者的信任。

        3.5 加強對組織情況的了解

        在審核員進行現場審核前,對組織的基本情況的了解非常有必要。組織所生產產品所屬行業情況,產品依據的國家標準,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生產的主要工藝流程及特殊過程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在一次對鋼鐵廠現場審核時,在審核生產過程檢測記錄時發現鋼板常出現角裂現象,不合格頻次較高。審核員經過對生產設備,生產流程等因素查找原因,通過對結晶器的冷卻水水質化驗結果發現水質偏硬,噴水嘴有較嚴重的結垢現象,至反滲透裝置經常工作在非標準區,造成鋼水冷卻后角裂現象。正是由于審核員具有鋼鐵生產的專業知識,從源頭分析找出了產品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才能對癥下藥,解決生產不良問題。審核員就是通過對生產過程不合格記錄審核,發現了組織生產的管理短板,找準原因,實施有效的措施,使組織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管理,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同時組織對認證機構的信任程度也不斷提升,也提升了社會公信力,認證審核的價值也得以體現。

        3.6 加強管理體系的建立

        管理體系是支持和確保機構及其活動持續符合要求的公認的工具和內部機制,管理體系建立后將發揮整體作用。

        作為管理體系基礎的國家標準GB/T19001,它的使用能使組織系統地確保合格評定要求的持續符合性,并可以使機構組織獲益,已實施GB/T1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組織可降低成本,能提供系統地確保合格評定要求持續符合性的有效證據。要建立管理體系,就要在整個機構中識別管理體系所需的過程及其應用。確保這些過程的順序和相互作用。確定所需的準則和方法,以確保這些過程的運行和控制有效。要獲得必要的資源和信心,支持這些過程的運行并進行監視,測量和分析。以達到持續改進。管理體系要形成文件化,文件能夠溝通意圖,統一行動,有助于滿足客戶要求和質量改進,有助于對重復性和可追溯性提供客觀證據。

        4 結束語

        信任是一種雙向的關系,只有認證機構與組織相互信任,所有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雙方的社會價值才能充分體現,認證審核才能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服務。

        參考文獻:

        第4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關鍵詞:戰略聯盟;合作風險;信任;控制

        盡管戰略聯盟作為一個很有潛力的價值創造選擇,許多聯盟還是失敗了,研究表明聯盟的失敗率高達50%,這一比率大大高于內部投資和公司購買的失敗率,因此需要發展一個對戰略聯盟風險的好的理解和解釋,學習系統的處理方法。

        以Das和Teng等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了聯盟的管理中存在兩種風險,績效風險和關系風險,績效風險是指在充分合作的情況下戰略聯盟無法達到預期目標,風險來自于合作之外的因素,如環境變化、合作者能力的缺乏;關系風險指其他合作者的機會主義行為,風險是聯盟所特有的,是合作者實施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本文稱其為合作風險,聯盟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作風險的控制不力,因此分析如何降低合作風險是聯盟管理研究中的核心問題。

        按照傳統經濟學的觀點,限制機會主義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正式的手段進行控制:①契約和監控,Williamson(1975)稱其為“法律安排”;②激勵,如分享專用投資的所有權,為保證合作未來所創造的利益而對機會主義行為的限制;③聲譽機制和抵押,Williamson(1975,1985,1993)稱其為“私人安排”,盡管相關學者也認識到“氣氛”的作用,但在以后的工作中沒有進一步發展這些想法,因為他認為信任只有超過計算性的利益才有意義,其研究維持了計算性利益的中心地位,沒有空間來發展信任的研究,另一個極端情況,如IMP(Industrial Marketing and PurchasingGroup)的研究中,把信任作為一個核心變量,信任被認為是普遍的,以至于自利的作用和機會主義的誘惑被忽視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相信,信任是維持商業合作關系的主線(Barber,1983;Killing,1988;Lorenz,1988),綜合這些研究,我們認為信任對合作風險會發生作用,控制在其中也發揮著不可缺失的作用,三者間的關系對戰略聯盟來講猶如三角形的三邊,缺一不可,又相互制衡,因此在戰略聯盟管理中研究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缺少其他因素的引入,只有在三者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研究才有意義。

        本文從分析這些要素的分類維度著手,建立關于不同維度的信任、控制和合作風險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和假設,并進行實證,明確三者之間的關系.

        1 定義與分類

        1.1合作風險

        關系風險是關于合作公司對聯盟缺乏投入和可能不利于聯盟發展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根據基于資源的觀點,公司參與聯盟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得到其他公司的資源,為現實創造競爭優勢;是維護自己有價值的資源,保護公司以后的競爭優勢,相對應,聯盟的合作風險可以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方是否會不公平地使用或占用己方的資源,可稱之為侵占風險;二是對方能否向聯盟投入其所承諾的資源,可稱之為投入風險。

        1.2信任

        信任是關于一個人相信另外一個人的話、行動或決定,并愿意以此為基礎行動,信任不僅包括人們對其他人的信心,而且包括他們愿意以此為基礎進行行動,信任的建立有三種機制:①由聲譽產生信任,即根據對他人過去的行為和聲譽的了解而決定是否給予信任;②由社會相似性產生信任,一般來說,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③由法制產生信任,即基于非個人性的社會規章制度,如專一業資格、科層組織、中介機構及各種法規、契約等的保證而給予信任(zucker,1986),因此,從信任動機特征的角度來看,可以將信任劃分為兩個方面:①理性信任,即另外一個或團隊將實施一個特定的影響自己行動的主觀可能性水平;②感性信任,主要由雙方間的感情紐帶組成,合作者問相互進行感情投資,表達出真誠的關心和對合作者伙伴的關注,相信這種關系的內在品質,以及這些關系是互惠的信心。

        1.3控制

        控制是一個限制過程,用以使一個系統的要素通過在追求某一期望的目標和狀態的過程中聽建立的標準而變得更加可以預測。

        從管理學的觀點來看,控制從其基本特征上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外在的基于措施控制和內在的基于價值控制,第一種控制強調建立和利用正式的規則、程序和政策來監控和激勵期望的行為,要借助于法律或社會制度等強制性力量實現,因此稱其為權力控制,交易成本經濟學所設置的控制方式大部分都屬于這一范疇,第二種控制依賴于建立組織標準、價值、文化和內在的目標來鼓勵期望的行為和產出,就是說用來減少組織成員目標的不一致性和偏好的多樣性,使受控者實現自我控制,可稱其為社會控制。

        2 結構模型與假設

        2.1信任與合作風險的關系

        在理性信任的情況下,由于被信任者往往對信任者有著較強的依賴關系,信任者往往會充分意識和利用這一點,保證合作者有著較好的表現,具有較低的主觀投入風險,使對方在進行機會主義決策時有更多的顧忌,從而資源對聯盟進行有效的投人。

        資源依賴的觀點認為,組織在網絡中的地位和權力是由其所掌握的關鍵資源的多少決定的,組織都在爭取獲得對關鍵資源的控制以降低對外在單位的依賴,同時提高其他組織對自己的依賴,研究者還發現無論一個組織相對于其他組織地位的高低是否相同,都可能采取機會主義行為。

        H1 對合作者的理性信任水平與其對合作的投入風險是負相關關系;

        H2 對合作者的理性信任水平與其對合作的侵占風險是正相關關系。

        感性信任是對合作者好的信念、意圖和忠誠度的信心,是表明合作者是否具有一個公平交易和關注聯盟中其他合作公司利益的聲譽,如果對方具有這樣一個聲譽,合作者將會更加確信對方將會以好的信念和目的,而不是進行機會主義行為,許多理論觀點都認為隨著合作歷史的增加機會主義風險隨著其對立面——信任的增加逐步減少,總的來講,感性信任暗示著好的意圖才能使聯盟更好的運作,合作者將會不太擔心合作問題。

        H3 對合作者的感性信任水平與其對合作的侵占風險是負相關關系;

        H4 對合作者的感性信任水平與其對合作的投入風險是負相關關系。

        2.2控制與合作風險的關系

        適當的聯盟控制(如整合機制,管理者的社會化,利益聯盟激勵計劃的使用)可以支持信息流的管理,滿足聯盟和個體合作者的需要,為了防止對方侵吞自己的資產,合作者將會制定盡可能完備的契約來規定合作中的資產利用方式和過程,保證己方的利益。

        投入風險主要是關于合作者投入資產、努力以及產品和服務質量和數量的不確定性,因為合作者至少某種程度地依賴他們的主要合作伙伴,這一合作伙伴至少具有實施對合作者決策的能力,限制交易者的自主權,如在經銷商與供應商的關系中,大多數經銷商會嘗試維持他們的自主,可能會采取一種方法,就是機會主義行為,Brehm(1966)的心理反應理論認為個體的自由受到的限制,他們可能拒絕抵抗,采取行動改善他們的狀況。

        H5 對合作者的權力控制水平與其對合作的侵占風險是負相關關系;

        H6 對合作者的權力控制水平與其對合作的投入風險是正相關關系。

        合作者間正式的契約只是將合作中的一小部分義務條文化,而更廣泛的內容是非正式決定的,本質上合作者要維持合作關系必須既要履行正式的也要履行非正式的義務,在組織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規則中,都蘊含著某種不言而明的知識,共同的工作風格和價值取向會有助于雙方在工作標準上達成一致的意見,因此為了獲得對方較好的投入,合作者將傾向于共享組織價值、慣例和文化來鼓勵預期的行為,使對方能夠自覺按照合作者的預期行動。

        H7 對合作者的社會控制水平與其對合作的投入風險是負相關關系;

        H8 對合作者的社會控制水平與其對合作的侵占風險是負相關關系。

        2.3信任與控制的關系

        在理性信任的情況下,由于雙方的合作主要是基于一種利害關系,如Williamson(1983)意識到可置信的承諾部分來自于形成共同的抵押,如不可回收的投資,這些投資在聯盟失敗后會失去大部分的價值,理性信任還意味著己方掌握了某些關鍵資源,按照資源依賴的觀點,資源越關鍵,資源控制者的權力就越大,實施權力控制的能力就越強,同時由于這種利益性的關系可能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處于優勢的合作者為了保證雙方關系的穩定性會傾向于通過外在法律等措施將這種關系加以確定和固化,保護自己的長期利益。

        在理性信任的情況下,雙方間往往有著一種比較強的依賴關系,為了保證雙方合作順利,進行良好的溝通,保證雙方在合作上的認同也非常有必要,因此雙方將盡可能通過文化、關系等因素對合作者進行滲透,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本位的社會里,雙方既有很強的利害關系,如果又沒有達成良好的默契,那樣會導致合作的不穩定。

        H9 對合作者理性信任水平與對其實施的權力控制水平是正相關關系;

        H10 對合作者理性信任水平與對其實施的社會控制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Vryza和Fryxell發現公司問的(感性)信任中非正式控制和合資企業績效的關系,Das和Teng(2002)認為善意信任便于控制機制的實施,通過較為簡單的措施實現控制目標,從而降低了實施高的權力控制的必要性,在感性信任的情況下,合作者對對方的品質與動機有著較高的信心,這意味著實施高的權力控制假設前提難以立足,因此沒有必要實施很高的權力控制。

        社會控制往往借助于長期的合作培養起來的感情因素來發揮作用,導致成員問的更好的相互理解和價值共享,通過行為標準因素來影響其他人的行為,引發期望行為。

        H11 對合作者感性信任水平與對其實施的權力控制水平是負正相關關系;

        H12 對合作者感性信任水平與對其實施的社會控制水平是正相關關系。

        因此可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參見圖1)。

        3 實證分析結果

        (1)問卷設計,借鑒國內外有關度量合作風險、信任和控制的有關指標,結合本研究中的具體分類內涵和特點,采用了18個具體指標來度量模型中的6個要素(具體指標略)。

        (2)數據收集,在陜西(70家)、山西(45家)、河南(134家)、四川(51家)、上海市(30家)、深圳市(98家)、山東(105家)、遼寧(52家)等10個省市對各類企業(主要包括國有獨資與國有控股、三資企業、集體(合伙)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等)進行了大規模的問卷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585份。

        (3)模型驗證結果,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對描述各要素的具體指標進行了檢驗,18個指標分別在各自的要素中幾乎都有較高的因子載荷,都能夠非常好地描述其相關的要素,而且各要素的可靠性系數也都超過了0.70,符合統計檢驗應該具備的基本要求。

        本文使用AMOS軟件包對預期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檢驗,模型與實證數據的擬合情況較好(見表1),可以采用這一模型,并具體分析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

        (4)假設驗證結果與討論,假設1的通過證實了交易成本經濟學、博弈論等學派關于理性合作者行為的一些判斷:合作的本質具有交易的一面,要保持己方的存在價值,有必要維護己方資源的安全。

        假設2的通過證實了博弈論對合作風險的判斷,在合作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偏離制度規則的激勵的條件,合作者在不影響合作進行的情況下,會盡可能地利用對方資產,學習對方的知識,獲得對方的資源(即使以一種不公平的方式)。

        假設3、4的通過說明對對方品質、價值觀的信任是聯盟中降低風險的重要因素,是雙方對合作信心的源泉,因社會相似性而產生的人際關系網絡特別講究內外有別的差序信任格局,內部核心交易利用信任,而外部非核心交易主要利用價格,越到外層信任越低,相應地,越到內層契約和抵押的需要也越低。

        假設5沒有得到實證數據支持,說明即使進行了很高的權力控制,實施侵占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這一結果也表明中國企業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公平、公正合作的原則仍然沒有深入人心,企業在合作中不能實施自我控制,自覺地保護對方的合法利益。

        假設6的通過進一步證實了Brehm(1966)的心理反應理論,也說明了交易成本經濟學以及博弈論的觀點對于合作控制的觀點有所偏頗,他們的研究局限于正式的權力控制,忽視了權力控制的副作用,把合作者純粹看作是一個理性人,只受利益驅動,沒有充分認識到人的感情、心理特征等因素對合作管理的影響。

        假設7、8的通過表明我國企業提高合作質量主要依賴于社會控制,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或關系來固化合作,這證實了社會學的相關研究,尤其是在中國這種東方古老文化傳統的國家,

        假設9的通過證實了理性信任下交易成本經濟學以及博弈論的關于控制的觀點是成立的:合作者是理性的,而且是自利的,需要通過權力性的手段來管理他們的關系。

        假設10的通過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色——中庸之道,即便出于較有利的合作地位,仍然會采取“懷柔”的儒家風范,來感化對方更好的合作,另外處于有利地位的合作者更具有文化輸出的傾向,將自己的價值觀和行動風格灌輸給對方。

        假設11沒有通過,這可能與實驗方法有關,在感性信任較高的情況下,雙方已在很多方面達成了默契,只需簡單的契約就可將雙方的責任義務規定清楚,無法明確表達出來的東西則由雙方的這種默契來解決,這實際上給人們一種假象:合作問題都已經通過契約、行事規則或其他包括心理契約方面的約定所解決,形成了權力控制很強的錯覺。

        假設12的通過進一步證實了社學研究的一些觀點,如關系模型所闡述的各種組織內、外的社會關系和管理體系對人際信任行為的產生和泛化過程的作用,以及心理學關于社會性動機的觀點,如自我表現欲、社會角色的需求和動機等因素,都能促使人際信任行為的產生。

        4 結論與建議

        從整體上看,本文的實證結果基本支持了預期結構方程模型和相關假設,綜合分析所得到的實證結果,可以明確以下一些結論。

        理性信任與感性信任下合作風險的程度是不同的,感性信任下合作風險較低,說明感性的信任有效加強了合作者的關系;建立理性信任對控制合作風險的效果較差,而且由于雙方關系的不均衡,人處于不利的合作地位,導致侵占風險更高。

        相對于權力控制,社會控制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實證結果表明,權力控制不但沒有很好地控制侵占風險,而且還可能引發投入風險,其主要作用表現在可以提高聯盟績效;社會控制獨立地擔起了控制合作風險的重任,成為企業解決合作伙伴的忠誠和守信等問題的主要手段,這體現了中國企業經營中人情因素或關系的重要作用,與西方的管理哲學有著很大的區別。

        第5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教師的心理狀況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和注意,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人們發現那些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師,對人對己、對社會都能夠保持良好認知及良好心態,能夠協調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有良好的社會適應及自我發展能力的教師,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同時在他的班級里,學生們也會感到輕松愉快,往往學習成績也好。反之,心理失衡的教師,易使學生產生害怕、說謊、缺乏禮貌、違抗、挑釁等不良心理反應。可見,教師的心理狀態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很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健康心理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而社會是各種人際關系的綜合,馬克思說:“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和間接進行交往的一切人的發展。”對學生來講,教師在其成長的軌跡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師生關系的本質不是知識的傳授關系,而是教師人格和學生在教育中的相遇。建立在教師的心理健康基礎上的師生關系不僅使傳授知識更為有利,也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良好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尊重、理解、信賴以及對學生愛的基礎之上的,而良好的師生關系依賴心理健康的教師。心理健康的教師往往是一位利他主義者,有顆包容與仁愛之心,“心理換位”是其思考問題的主要特點。無論在指導學生學習時,還是在解決學生問題時,或是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都能從對方角度出發,理解學生、幫助學生。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就樂意與教師接近、交往,學生的心理總是有種溫暖的情懷。這樣使得悲觀的學生變得快樂,受挫折的學生建立信心,懶散的學生變得勤奮,內向的學生變得活潑,固執的學生變得靈活。反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易產生極端行為,如諷刺挖苦、打擊報復。它不僅僵化了師生關系,淡化了師生情感,使學生處于惶恐與不安中,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學生心理的發展。

        二、教師的健康心理為學生健康心理產生和發展樹立了榜樣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學生,尤其是處于心理突變期的學生。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是初中畢業生,年齡多為15-18歲,他們幾乎沒有什么社會經歷,心理發展不成熟,好奇心強,容易沖動,周圍的一切對學生的影響都是很大的。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會成為學生最直接、最可信、可敬、可親、可學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嚴謹務實的求實精神、廣泛的興趣愛好會使學生變得樂觀向上、克服學習困難、踏實肯干,日常生活變得有條不紊。由此可見,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的健康心理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榜樣。

        三、教師的健康心理有助于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成長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我們也都知道“環境造就人”的道理。一個學生生活在誠實與正直之中,就會知道什么是真理與公正;生活在友愛之中,就會去愛護別人;反之,生活在批評、敵意之中,就會偏激和爭斗;生活在諷刺之中就會自卑;生活在恐懼之中就會憂慮。教師是學生一生中無法回避的,是學生生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而言,教師的心理狀態是他們成長的重要環境。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能為學生營造適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心理環境,教師的人格魅力使身處環境之中的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而有人格障礙的教師會使環境變得緊張,使學生惶恐不安,還談什么學習和心理健康發展。

        四、教師的健康心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第6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關鍵詞]信息檢索 認知范式 社會認知范式 整合認知理論

        [分類號]G353

        依據庫恩(Kuhn)范式理論,貝爾金(Belkin)把情報學理論劃分為物理范式和認知范式兩大類。研究范式從系統驅動轉向認知驅動意味著情報學對用戶及其認知研究的深化。而信息檢索作為情報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樣具有系統導向和用戶認知導向兩大發展階段。情報學與信息檢索發展的歷史證明,離開對用戶的研究而僅僅依靠技術不可能最終解決用戶信息需求和利用問題。認知范式從認知視角研究信息檢索參加者(包括信息生產者、信息處理者、信息檢索者及信息用戶)的認知結構、信息行為及人機交互、情境、多元表示等。從1977年德梅(Marc de Mey)首次提出認知觀(Cognitive Viewpoint)概念至今,出現了眾多的需要進行梳理和總結的研究成果,本文在認知觀理論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探討信息檢索用戶和認知研究的相關問題,試圖給出一個相對系統的描述和解釋。

        1 認知信息檢索的歷史沿革

        1.1 認知信息檢索相關概念

        1.1.1 認知觀及認知信息檢索 認知科學認為,人類具有感知、認識外界的認知能力,認知行為是人從外界環境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調整自己行為適應環境的過程。認知理論應用到情報學(包括信息檢索)領域即形成情報學(包括信息檢索)的認知觀。情報學中的認知觀最早由德梅提出:“任何信息的處理,無論是知覺的或符號的,都是通過信息處理設備,由人的世界模型系統或概念體系實現的”。對信息處理主體而言,德梅所說的概念體系是對世界的描述,即世界模型。世界模型由個人的認知結構組成,認知結構在特定情境中受到個人或組織的經驗、教育等多種因素制約。

        德梅認知觀提出后即受到福爾曼(Forhmann)、霍蘭德(Hjorland)、泰迦(Taija)等學者的批評。泰迦指出,其缺陷在于缺乏宏觀社會視角和信息處理的社會文化背景,沒有形成明確的問題概念化方法。由此,在德梅認知觀基礎上融合社會認知維度形成社會認知觀理論。社會認知觀傾向于在社會文化、組織、工作任務情境中研究用戶的認知結構、信息需求等方面。

        社會認知觀代表人物為英格沃森(Ingwersen),他與賈維林(Jarvelin)等提出了認知信息檢索的概念,繼而在研究交互式認知信息檢索模型之時提出多元表示準則(the Principle of polyrepresentation),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社會認知觀的情境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研究模型,進一步豐富了社會認知觀的概念內容。

        認知信息檢索發展歷史并不長,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本文認為,認知信息檢索是認知觀和社會認知觀/整合認知理論在信息檢索中的應用,以認知科學方法研究信息檢索者認知空間、信息檢索系統的信息空間及交互界面,是與傳統系統導向信息檢索和用戶導向信息檢索相區別的檢索范式。

        1.1.2 相關性及情境相關性(relevance)是認知信息檢索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就目前的信息檢索系統和行為而言,可簡單認為,相關性主要是指檢索系統針對用戶的信息需求從文檔集合中檢出的文檔與用戶需求之間的一種匹配關系。關系、直覺、多維和動態是其特征。薩拉薩維克(saracevlc)以認知理論為基礎提出信息檢索相關性的5個層級:系統相關性、主題相關性、認知相關性、情境相關性、情感相關性。考斯金(Cosiin)和英格沃森從社會和組織的感知與策略方面分析相關性的維度。盡管相關性研究有待深化,但可以說相關性研究推動了認知信息檢索的發展。

        情境(context)是認知信息檢索的另一個基本概念。認知信息檢索研究把用戶看作動態的變量,即用戶是在其感知的工作任務和信息獲取行為的情境中進行檢索行為。情境是指包括檢索者具有的知識結構、信息檢索交互經驗等內在的信息素養以及檢索者所處時間、地點、社會文化、組織環境、工作任務等外部環境的集合。情境與檢索所涉及的工作任務、動機、情感、偏好、系統以及領域相關,用戶處在與其積累的經驗、文化、組織等情境和當前檢索交互的情境之中,產生認知層面的交互才是有效的信息檢索交互。因此,可以說情境是影響檢索者認知行為和檢索效果的重要外部變量。

        1.2 系統導向、用戶導向與認知信息檢索的分野與融合

        英格沃森在其1992年出版的專著《信息檢索交互》(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中,把信息檢索研究方法劃分為三類:傳統信息檢索(即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和信息檢索交互的認知方法,這三個方法也映射著信息檢索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是把用戶需求作為常量,用戶須按照系統的程序進行操作。它的核心要素是文本表征、系統對象和檢索技術,形成嚴謹的信息檢索系統,側重于通過實驗研究改進算法提高檢索系統性能。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將計算機技術與檢索技術融合取得了豐盛的成果,仍然是目前人們生產和使用的主要信息檢索產品,但在用戶和相關性方面的深化上遇到瓶頸。

        第二階段,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把用戶由信息檢索系統常量變為具有多種需求、信息行為的變量,從數理統計、社會調查等方法研究用戶信息需求、查詢和獲取行為,代表人物有泰勒(Taylor)、霍溫斯(Hewins)、斯賓克(Spink)等。

        第三階段,認知導向的信息檢索主要研究信息檢索過程中用戶認知行為、影響因素及檢索模型。認知信息檢索在某些方面帶有濃厚的用戶導向范式色彩,但多數情報學家認為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與認知信息檢索在研究內容和方法上存在區別。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是把用戶作為客觀對象,而認知導向的信息檢索則是把用戶作為信息吸收和利用的主體。

        當然,認知導向與系統導向、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發展和繼承的關系;同時,前者也不可能取代后者,在信息檢索系統實際應用中三者應該是相互融合的,共同促進信息檢索系統檢索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1.3 認知信息檢索的理論研究歷程

        正如前文所述,信息檢索發展初期主要以系統觀為核心,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認識到系統觀存在“過分關注系統,而缺乏用戶研究”的缺陷,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與此同時,認知科學迅速興起并被引入到情報學,給信息檢索帶來新的生機,產生了基于認知觀的信息檢索。本文認為,認

        知信息檢索的理論研究經歷了三次較為明顯的歷史階段:認知觀形成、認知觀發展成熟、社會認知觀和整合認知理論興起階段。

        認知觀形成階段是指認知心理學應用于信息檢索研究中的初始階段。此時,認知觀處于萌芽狀態。1977年德梅、1978年貝爾金分別從認知角度分析信息的概念,德爾文(Dervin)以信息使用為核心提出意義構建理論等。可以說20世紀70年代是認知信息檢索的理論研究的起始階段,最大的貢獻是將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中用戶需求作為常量的假設轉變為變量的假設。

        20世紀80年代是認知觀發展成熟時期。此時,德梅、德爾文、布魯克斯(Brookes)、貝爾金、英格沃森等眾多學者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在形成階段提出的認知觀理論,取得了一大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認知觀逐漸走向成熟,對于信息檢索的影響為提出相關性、情境等概念,進一步深化用戶作為變量的屬性研究。

        20世紀90年代進入社會認知觀和整合認知理論階段。認知觀研究從個體信息行為轉向社會整體信息傳遞過程。1995年霍蘭德(Hiodand)和阿爾布蘭森(Albrechtsen)發表《領域分析:情報學的新起點》,引入領域分析方法并以其作為社會認知方法的基礎。英格沃森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將認知信息檢索與系統導向信息檢索進行融合的整合認知理論,推動認知觀及社會認知觀理論在信息檢索理論研究與系統實現中的應用。

        2 基于認知觀的信息檢索主要理論

        認知信息檢索是情報學認知觀理論的應用領域之一。德梅的認知觀概念為認知信息檢索提供了基本假設:信息檢索過程存在交互作用,信息傳遞與接受都存在知識結構的變化,并以改善知識結構為目標。信息檢索的實質是用戶認知結構的改善。下面針對相關理論和模型分別進行分析。

        2.1 德爾文的意義構建理論

        特定情境中的需求是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產生的驅動力,而信息問題的解決需要進行意義的構建。1972年,德爾文等提出意義構建理論(Sense Making Theory)。德爾文重點研究信息利用中用戶的“意義構建”過程,建立“特定情境一(時/空)認知差異一信息使用”三階段模式,可以描述為:用戶信息需求存在于某一特定時空范圍內,用戶信息查找行為是在特定情境中進行的,斷層是信息行為構建的意義即信息問題,需要建立溝通的橋梁才能出現滿足用戶需求的結果。如圖1所示:

        德爾文主張用意義構建方法研究和理解用戶、構建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系統。她的觀點在20世紀末期不斷發展,結合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形成了對用戶信息活動整體理解的比較成熟的理論,是推動認知信息檢索的發展的最初理論基礎。

        2.2 貝爾金的ASK理論

        信息檢索研究離不開對用戶知識狀態、信息需求及其關系的研究。用戶知識狀態是貝爾金的重要研究方向,他于1982年提出“知識非常態理論”(AnomalousState of Knowledge,ASK),認為檢索者的信息需求產生的原因是認為自身存在著知識非常態,但通常檢索者不能準確描述這種狀態,即用戶的知識結構與其信息需求之間存在“鴻溝”,正因如此用戶無法準確查找到其所需要的信息。

        ASK理論認為信息需求是產生認知不確定性的原因。根據ASK理論,為了解用戶知識狀態,需要研究用戶所處的情境(包括知識背景、經驗等),加強與用戶的溝通。ASK理論在認知觀發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理論作用,是認知信息檢索的理論基礎之一。

        2.3 威爾遜的信息行為模型

        研究認知信息檢索必須考慮到用戶的信息行為。信息行為是與人類信息來源和渠道相關的主動或被動行為。20世紀80 90年代,英國學者威爾遜(Wilson)提出多個信息查找和檢索行為模型。其中1996年的信息行為模型較具代表性,如圖2所示:

        信息行為模型的核心是信息需求和信息獲取行為,實際上是用戶針對信息需求的問題解決模型。人的行為離不開特定時空的情境,情境是人類信息需求產生的背景和環境。信息需求產生后,激發機制導致信息查詢、利用行為,同時信息行為受到中介變量的影響。威爾遜在模型中提出了中介變量、激發機制、信息查找行為的概念,對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的發生過程與機理具有較好的解釋作用。其中,中介變最是指影響特定情境中個人的信息需求的變量,如心理方面、人口方面、人際關系和環境方面的影響要素。激發機制包含兩個階段:①信息用戶由于特定情境產生信息需求,在工作、生活情境壓力下是否產生信息查找行為;②在中介變量的影響下權衡內在風險/回報、追求自我實現的心理努力,最終在中介變量影響與激發機制作用下產生信息查找行為。信息查找行為包括注意和檢索兩種行為,而檢索則經歷被動檢索、主動檢索和持續檢索三個不同層次。查找得到的信息被用戶使用,并反饋到情境中。

        2.4 薩拉薩維克的相關性層級模型

        薩拉薩維克認為,信息檢索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在穆爾斯(Mooers)信息檢索基礎上增加用戶交互和情境因素,并研究提出信息檢索相關性的5個維度,分別是系統、主題、認知、情境和情感。其中,系統相關性通過算法實現,揭示查詢請求與系統中信息標引的匹配程度;主題相關性揭示查詢的主題與檢出文獻的主題間的關系;認知相關性揭示用戶知識狀態和信息需要與檢索到的文獻的關系;情境相關性揭示環境、任務、問題域與系統檢出文本之間的關系;情感相關性則揭示用戶的意圖、目的和動機和系統檢索到的文本間的關系。相關性5個層級的劃分實質上為基于認知觀的信息檢索系統設計指明了方向和最高的標準――信息檢索系統要滿足用戶認知需求,促進用戶認知改善。

        相關性的5個層級之間存在由系統導向到認知導向程度之間的遞進關系,如圖3所示:

        也就是說系統相關性是相關性最低層級,也是最低要求;認知相關性、情境相關性和情感相關性是信息檢索評價的高層,更深入檢索者認知心理需求。在系統實現方面,傳統的信息檢索系統基本上是利用布爾模型、概率模型和向量空間模型等算法實現的,實質是按照關鍵詞詞頻確定權重進行詞的字面匹配運算,只能完成系統相關性要求。對于主題相關性,采用關鍵詞匹配的一些系統也可以部分實現,但由于標引等問題,關鍵詞的匹配并不意味著主題相關性,也不意味著認知相關性及以上層次的相關性。因此,實踐中,信息檢索相關性問題僅僅在最底層的相關性層次得到實現,認知、情境與情感相關性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2.5 英格沃森的認知觀理論

        英格沃森認知理論受到布魯克斯知識方程和貝爾金ASK理論的影響,其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潛在信息(Potential Information,PI)。英格沃森在《信息檢索交互》中引入“潛在信息”概念。PI是信息理解與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新信息,對信息接收者(包括處于不確定狀態的信息接收者)的認知是潛在的。

        英格沃森在布魯克斯知識方程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認知方程:

        PIδI+K(S)K(S+δS)PI

        該方程假設信息接收者感知潛在信息。其中,PI是信息接收者對δI的感知,δI受到真實的知識狀態(包括問題域和不確定性狀態)K(S)影響。上述作用將K(S)轉化為新的知識狀態K(S+δS)。知識狀態轉變創造的信息對其他信息接受者是新的潛在信息PI’。

        ?五維度。英格沃森在貝爾金指出的情報學5個領域基礎上提出5個維度的概念,包括處理正式信息與非正式信息的交流、社會內部及個人信息需求的產生和發展、信息系統研究方法和技術、知識創造和信息系統表達方式、相關性和信息價值五個領域,如圖4所示(5個領域分別用數字表示):

        提出五維度的英格沃森已經開始關注用戶信息需求產生與外界的關系以及信息檢索交互過程中用戶所處的不同社會內部環境的影響。

        ?認知信息檢索交互模型。1996年,英格沃森形成認知信息檢索交互理論,他在《信息檢索交互的認知觀:認知理論的要素》一文中引入信息空間多元表示概念。多元表示概念描述用戶當前的信息需求、問題狀態與領域工作任務或興趣結構之間的因果關系。信息檢索中全部交互活動和信息查找都可以視為認知過程,認知行為在全部信息處理要素中均有體現。英格沃森在特德(Turtle)和克勞夫特(Croft)信息空間網絡模型的基礎上整合用戶認知空間的描述和界面功能,建立了如圖5所示的多元表示的全局模型。

        信息檢索多元表示全局模型由3部分構成:用戶的認知空間、系統的信息空間和用戶查詢的交互界面。用戶認知空間的多元表示要素垂直排列、自下到上顯示了信息需求產生的原因及過程。認知空間的多元表示包含用戶認知結構、檢索交互經驗、知識狀態、問題域、信息需求等方面。系統的信息空間表示中,s1-sn表示不同的語義實體/集合,rl-rn表示語義集合的不同描述方法,ql一qn。表示針對語義集合描述的不同查詢式,pl-pn表示不同的問題,w表示用戶所處的工作任務情境。語義實體S通過描述r形成信息特征化表示,而查詢q的對象就是這些特征化表示,從而實現信息空間和用戶查詢的匹配與交互。查詢界面是信息檢索交互功能的體現,包含查詢模型建模、用戶模型功能。用戶認知空間與系統信息空間通過查詢界面實現信息檢索的認知交互。

        2.6 霍蘭德的領域分析框架

        1995年,丹麥學者霍蘭德與阿爾布蘭森為解決認知觀中社會維度缺失的問題,將領域分析方法引入進來,并把領域分析范式作為學科的基本理論。領域分析方法主要是從社會角度理解用戶信息需求、行業或學科的信息系統功能。霍蘭德認為領域分析是一個認識論的框架,是知識組織、知識結構、合作模式、語言交流形式、信息系統和相關性標準在社會信息交流及其角色中的反應。2002年,霍蘭德描述了領域分析的11種方法,主要包括文獻規則和主題,分類,信息標引,經驗用戶知識,文獻計量,信息結構和服務的歷史研究,文獻類型研究,不同范式、假設的認識論和批判研究,語言和知識領域研究,交流結果和機構知識研究,認知、知識表示研究等。可以說,領域分析方法將信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以社會研究方法結合領域分析方法研究信息需求、處理和利用問題。

        2.7 整合認知理論

        2005年,英格沃森和賈維林在《轉折:情境中的信息查詢與檢索》中對傳統認知觀進行修正,提出整體認知理論(Holistic Cognitive Theory)的概念。2008年,

        信息處理發生在信源與信宿之間的不同水平上,認知參加者的信息交流受到過去和現在的經驗及社會、組織、文化環境影響。因此,信息傳遞和交流總是在特定情境中的進行的。在信息檢索整合框架的6個要素中,認知參加者要素可以細分為:參加者類型、感知的工作任務、感知的檢索認知3個子要素。這樣,圖6的信息檢索整合框架增加至9個維度。這9個維度可以分為3類:社會組織任務維度(包括自然工作任務維、自然檢索任務維2個維度)、參加者維度(包括參加者特征維、感知工作任務維、感知檢索任務維、文獻維4個維度)、算法維度(包括算法搜索引擎維、算法接口維、獲取和交互維3個維度)。該框架實際上是認知信息檢索與系統導向信息檢索的整合,為基于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系統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3 基于整合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系統

        基于整合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系統是以計算機為物質基礎,利用認知理論設計具有智能化檢索功能的人機交互檢索系統。這樣的信息檢索系統具有更加符合用戶認知行為特征、與用戶信息需求相關度更高、用戶為中心、人機交互等優勢,對信息檢索系統理論研究、開發與設計、用戶服務等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近年來,信息檢索出現很多新的發展趨勢,如跨語言信息檢索、語義信息檢索、基于本體的檢索等,但是多數的信息檢索系統仍然利用傳統信息檢索模型,即布爾模型、向量空間模型和概率模型及其改進模型作為算法基礎。其中向量空間模型在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可以說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他們在《論信息檢索的整合認知理論》中在擴展系統導向信息檢索模型的同時,把整體認知理論改為整合認知理論(Integrated Cognitive Theory)。

        整合認知理論是在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界面基礎上增加社會文化、組織情境,用戶信息檢索是在特定的信息查找、工作任務過程、與工作相關或不相關的情境中進行的,在圖6左側的2個要素中體現:并沒有退出信息檢索實踐領域,相反仍然占據信息檢索系統的核心領域;認知信息檢索理論和模型仍處于發展的初期。但也應看到,認知觀理論給情報學、信息檢索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角度,揭示出信息檢索絕對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物理或機械式的匹配活動,更需要從用戶認知視角建立整合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模型。而且,隨著認知科學、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的發展,存在突破系統范式真正建立認知檢索系統的可能和具體的實現方案。

        整合認知信息檢索系統的實現需要長期的發展過程。目前的突破是在系統導向信息檢索模型基礎上,在模型設計、系統構建、檢索交互中增加認知維度和社會認知維度的情境要素。英格沃森提出的嵌入情境和評估標準的信息檢索模型,可以看作是整合認知理論信息檢索模型的雛形,如圖7所示:

        信息用戶在特定的社會組織文化情境、工作任務情境、查找任務中根據特定的工作任務或興趣,并針對特定的信息檢索情境進行信息查找和獲取行為。該信息檢索模型實際上是整合認知信息檢索與系統導向信息檢索模型的綜合,是基于認知觀的信息檢索模型系統實現的初步嘗試。

        第7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關鍵詞:控制信任成本供求關系彈性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1-028-02

        一、引言

        隨著Y理論和z理論的提出,信任與控制及其相互關系成為了研究的熱點。無論是互補還是替代關系,信任在管理控制中的影響已經確立。由于信任是動態變化的,控制就必須努力以動態變化的姿態與信任相匹配。當控制與信任水平相匹配時,可以實現控制機制和信任建立成本的最佳水平。而且,如果控制度一定,信任水平不斷發展并且超過與控制相匹配的均衡點,它會給組織帶來額外的收益,這些收益源自更高的任務績效組織公民行為、組織承諾和工作滿意度。本文試圖運用微觀經濟學中供求關系原理和彈性概念分析信任與控制匹配的成本。

        二、控制與信任

        1.控制,控制既是一個組織設置,又是一個調整過程。還是一個組織結果,由此控制就是通過權利、權威和層級的、文化的和非正式的機制。在組織層面,控制被理解為經理們使用的任何機制以確保組織中的單位以一協調和合作的片式行動,以便于所獲得資源得到最佳地分配以達成組織的目標。控制機制和控制水平是另外兩個重要的概念。控制機制是要求和影響組織成員要做的組織與社的計劃和安排;控制水平是控制過程的直接結果,即一方對另一方適當行為的確信程度。控制系統有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組成。

        2.信任。在組織管理中,控制和信任的出現都是為了防范風險。所以,信任是信任者在風險性的環境中對被信任者的善意和依賴性所持的積極態度。人際信任不是一個靜止的精神狀態,它能夠隨著時聞而變化。Lewit,ki和Bunker指出,信任是動態的,其特征在任何人際關系的不同階段是清晰的。Elofson還指出信任作為一系定的觀察結果能夠隨時間的變化而發展,這一變化也可被稱為動態信任。

        3.信任與控制的關系。很多學者已經將信任看作是控制的替代,但是從大量的文獻中可以看出,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因此,Reed把信任和控制置于一個連續體的兩端來解釋它們的關系。在控制端,任意決定的內容和行為的自主被完全從工作關系中剝奪了。而在另一端信任端,它們被晟大化了。

        信任和控制之間無論是替代關系還是互補關系,都使我們發現當信任發展變化時,控制也必須隨之進行動態調整,才能與之相匹配,從而實現績效最優和成本最低。

        信任的建立和與控制機制的匹配可以降低控制成本,但是由于信任的建立而減少的成本仍然顯而易見。由于動態信任具有固化特性,一旦建立,不需增加更多投入,也可保持較高水平。監控成本的來源之一就是監督行為。人際信任可以帶來收益是因為它可以降低監督他人行為的需要、去除正式程序的需要、使完整的個別性的契約不再必要。

        如同關系績效和組織公民行為對組織的貢獻是隱性的一樣,由于信任的建立而帶來的控制成本的降低也是隱性的。本文余下的部分將試陶用微觀經濟學中供求關系原理分析信任與控制不匹配帶來的成奉和信任建立到來的收益。

        三、信任與控制成本的經濟學分析

        已有研究提出對于組織來說控制機制和信任的建立都不是無成奉的。所以,Crreed和Milea明確指出管理者必須要同時考慮控制機制的成本、未達到最低水平信任的成本和信任建立的成本。雖然信任建立需要花費組織的成本(人、財,物和時間),但是由于信任的建立而節省的監控成本以及由于信任的建立而帶來的其它收益,如:組織公民行為,高水平的組織承諾、高工作滿意度等,比花費在信任建立上的成本要大的多。相反,由于信任與控制不配配而付出的昂貴的監控成本和由于缺乏信任而產生的其他損失也遠比信任建立所花費的成本要大得多。

        1.控制與動態信任匹配的成本分析。在自由競爭市場中,供求關系永遠在動態的博弈中尋求著價格和產量的平衡。借用供求關系的分析方法和模式,本文將信任和控制用曲線表示。其中信任曲線移動,控制曲線不變。產生控制機制和信任建立成本的是控制投人(人、財、物)和時間。所以本文將坐標系中的縱軸定義為控制投入,將橫軸定義為時間(見圖1)。當信任與控制機制匹配時,信任曲線m和控制曲線線CO的交點A是均衡點。當信任水乎提高,信任曲線向右移動,信任曲線T2與控制曲線c0的焦點C就是新的均衡點。不同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信任水平的提高,對控制機制上的投入降低了,控制度下降了。控制隨著信任的變化在新的均衡點上實現了新的匹配。從而保持了成本的最理想水平。當信任水平處在較低水平,信任曲線T1位于如的左側,信任曲線T1與控制曲線CO交于B點。B點成為均衡點。與A點、c點不同,由于信任水平較低,所以對控制機制的投入相對較大,控制度自然也相對較高。可見,控制度隨著信任的變化與之進行動態匹配,可以實現信任建立和控制成本的最優水平。信任水平的增加,可以幫助降低控制機制的成本。當控制度不變,信任水平的提高可以帶來額外的收益。如果控制度保持在A點。而信任水平已經發展到T2,那么三角形ACD就是信任水平超過控制度帶來的額外收益。這些收益來自于更高的任務績效、組織公民行為、組織承諾和工作滿意度等。

        但是,如果控制與動態信任不相匹配,就會造成無謂的成本損失。信任曲線TO和控制曲線CO均衡點A仍然是起始點。當信任水平增加時,信任曲線向右移動到他。如果控制度隨著的提高下降到c點,那么就達到了均衡。信任建立和控制機制的成本就是矩形OGCK的面積。但是如果控制度沒有隨信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而是保持在A點的水平,那么信任建立和控制機制的成本則是矩形OFDL的面積。很顯然,矩形OFDL的面積比矩形OGCK的面積大,而超過的部分就是由于控制度與信任水平不匹配造成的無謂的成本損失。再來討論另一種情況。由于上下級之間交往的時間短或者管理者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建立信任關系,信任水平仍然處在較低水平的曲線T1。如果控制度處在B點,那么控制與信任處在匹配的均衡狀態。然而,如果控制度已經下降到A點的水平,那么三角形BMA就是由于控制與信任水平不匹配造成的無謂損失。這個損失源自控制不足導致的機會主義行為或背信行為。由此看來,由于控制與信任水平比匹配,不僅提高了監控成本,還能夠導致其它的無謂損失。

        2.控制與信任匹配的彈性分析。彈性告訴我們:一個變量發生1%的變化將會引起的另一個變量的百分比變化。當彈性的數值小于1時,則說明彈性。如果彈性越大,曲線的斜率就越平緩;如果彈性越小,曲線的

        斜率就越陡。在討論控制與信任匹配關系時引入彈性概念,目的就是借以分析當信任發生變化時控制對這種變化的敏感性和反應。

        從圖2不難看出,由于控制的彈性呈剛性,當信任水平較低時,控制成本相當高。但是,只要花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建立和發展信任,信任水平的提高會很大程度地降低控制成本。如果輸出可測量度和任務可程序化都低,那么結果控制和行為控制均不適合使用。較適臺的選擇是輸入控制或者社會控制。在這種情況下,信任缺乏彈性,信任曲線斜率很陡。與信任存在互補關系的控制則富于彈性,控制曲線的斜率很平緩(見圖3)。同樣不難看出,由于控制富于彈性,即使信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控制成本的降低仍然不顯著。反過來看,正是由于控制富于彈性,對工作任務缺乏可量化的剛性的控制手段,管理者必須多投入時間和精力建立和發展信任,以避免由于機會主義行為和背信行為而導致的損失。

        四、管理實踐的應用

        本文運用供求關系原理和彈性概念對控制和信任建立的成本進行理論分析。據此對管理實踐提出建議。

        1.評估信任水平,謹慎降低控制度。信任水平的提高是降低控制度的重要參考因素。只有當信任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控制度才能做相應的向下調整,使控制度與信任水平相匹配,以實現控制機制和信任建立成本的最佳水平。從而降低控制成本。然而,如果信任還未達到降低控制度的水平,管理者便盲目地降低控制度,對下屬進行授權和委派,那么,管理者便會將自己置于風險的中心。

        2.建立和發展信任。降低控制成本。上下級之間以及員工與組織之間建立和發展信任可以幫助降低上級對下屬、組織對員工的控制度,減少監控行為,簡化控制系統。而這些就是控制成本的主要來源。降低控制度帶來的控制空白帶由信任來填充。因為信任本身就是一種控制機制。信任的背后并不是毫無依托的。信任的背后是組織的制度。

        第8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1、淺層的賞析

        淺層次的賞析一般以外在悅目為滿足,如有人關注漂亮不漂亮——漂亮的人物、場景、顏色等;也有人關心像不像,如果一幅畫兒畫得“簡直比照片還真”就十分滿意了。當然,漂亮也是一種美,但美絕不僅等于漂亮。至于“像不像”,這只是作者的一種技巧,而重要的是手段背后作者的意圖、情感等深層內涵,如果欣賞僅止于淺層,說明還沒有完全進入門徑。

        2、深層的賞析

        深層次的賞析不僅“悅目”,更可“賞心”。所謂“賞心”,就是精神上的體驗、共鳴、心靈的震撼,以及所引起的生命意義等哲理性的追問、思考等。

        有的作品未必悅目,卻能賞心。比如《父親》,畫中的老農絕沒有如今掛歷上的“大美人”漂亮,但這個形象在1980年問世時,卻曾激動過千百萬中國人的心,在他那勤勞、溫順、善良又透著幾分遲鈍和木然的精神狀態下,深蘊著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中國農民的心境和命運。

        那么美術欣賞的方法有哪些呢?

        ①先賞后析,“賞”“析”不可分割。

        “賞”,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直覺感受。第一,要靜下心來,這時借用古人的“澄懷味象”(去掉雜念,心境澄明地品味物象)四字,再合適不過了。第二,要善于捕捉一瞬間的整體感受,并敢于明確、肯定下來。

        “析”,就是把對作品的直覺感受進行理性追究,多問些為什么。所得的結論如果合理,必然也能經得住眾多同類作品的檢驗,這就是找到了某個具體規律。

        關于“賞”與“析”的關系,《傅雷家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值得我們體會:“感性認識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認識,理性認識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質。但是藝術的領會,還不能以此為限。必須再深入進去,把理性所認識的,用心靈去體會,才能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經的震顫都在你的神經上引起反響。否則即使道理說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層”。

        ②在比較中提高賞析能力

        這里建議三種具體方法:

        (1)進行“縱”的比較。比如,把某位大師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擺在一起看,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變化,同時也會感受到一種內在情愫的發展脈絡。有人談過這樣的體會:當單獨看齊白石的某件作品時,雖然知道好,卻總是似懂非懂。有一次在齊白石的大型紀念展覽上,同時看到了畫家從青年至晚年的許多作品,他忽然開竅了,在平日里看到評論文章時雖是屢見的廉潔,但只有在此時,才對上了號,才有了屬于自己的體驗。

        進行“縱”的賞析,還可以把某個國家或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擺在一起觀賞。

        (2)進行“橫”的比較。即把不同作者、不同流派、不同畫種或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在對照中,能夠更鮮明地看出其間的反差,從而加強對藝術的領悟能力。除了自己思考外,若再參照一定的書本知識,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3)把自己的感受與專家的評論進行對照,特別是公認的定論。平日應注意收集這類資料,再找來作品,邊看邊想:哪些地方自己看出來了,哪些地方自己全然沒有與日俱增或領悟錯了,而經人家一提才似有所悟。當然,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真正感受。

        ③反復賞析,找準賞析“焦點”

        學游泳必須“泡”在水中,學賞析也要多“泡”在作品中。

        多賞析作品是為了求廣度,反復賞析某一件作品則是為了求深度。兩方面結合進行,視覺經驗不斷豐富,審美能力自然就會提高得快。

        史書上記載了唐代畫家閻立本對六朝大畫家張僧繇的作品反復賞析的故事:“唐閻立本至荊州,觀張僧繇舊跡,曰:‘定得虛名耳’。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天下無虛士"坐臥觀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從這里可見,有些作品確實非一次能看進去的,必須反復琢磨才行。

        反復琢磨的問題之一,就是尋找賞析的“焦點”。這個“焦點”是畫家最精心做文章的地方。有的比較隱含不顯露,有的雖很明顯,但由于欣賞習慣所致容易忽略,甚至不愿接受。比如看印象派的畫,“焦點”在光色之美,這是印象對油畫的最大貢獻之處。如果用觀賞古典油畫的習慣去尋找它構思立意的巧妙,或是人物內在精神刻畫的深度等,往往會大失所望。而有些現、當代作品焦點在觀念。

        第9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范文

        關鍵詞:人才特質;信號機制;斯潘塞模型

        目前,我國的人才市場信號體系卻面臨著諸多問題,如高學歷失業;而員工內在的情商、逆境商等隱性特質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如何完善人才市場信號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斯潘塞(spence,1973)開創性地研究了將教育水平作為“信號傳遞”的手段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作用。賀尊(2012)認為須阻止文憑信號的模仿與復制行為,使信號發送成本與其生產能力形成負相關,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信號傳遞與甄別的作用。勞可夫,劉思華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要加強社會公眾人才質量觀念和人才市場信號觀念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與人才市場信號相關的法制體系,建立各種人才市場信號的評估和鑒別機構,逐步建立多層次寬領域的專業人才評價體系,并在高等院校實行“寬進嚴出”的學術考核機制。上述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研究,但沒有從人才本身屬性上研究導致信號機制失靈的原因,而人才的本身屬性是人才市場信號機制失靈的根本原因。

        目前,關于人才特質的研究,本文并不對此做過多贅述,本文認為人才的特質是由顯性特質和隱性特質構成。本文將人才的隱性特質作為一個信號納入人才市場信號機制建立起基于人才特質的勞動市場信號模型。

        1 人才特質

        人才特質是指人們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經過后天學習和社會實踐形成的基本穩定的生理特點和思想行為以及潛在能力的總稱。本文認為:人才的特質分為顯性特質和隱性特質。

        顯性特質,就是可以通過教育程度、工作職位等表現出來的能力。主要包括學歷、等級證書、職稱等。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的時候常常以顯性特質作為招聘的依據。

        隱性特質,就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檢驗才能辨別出來的特質。主要包括情商、逆境商。隱性特質一般來說難以培養,或者培養的成本遠遠大于顯性特質的培養。

        由于人才的隱性特質引發人才市場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人才市場信號機制部分失去應有的功能。我國高校擴招后,大學門檻日益降低,本科文憑代表的高能力信號功能日益弱化。高能力者為使自己與低能力者區分開來,會尋求更高層次的教育信號。所以,高能力者選擇接受更高的教育水平,將其以前的位置讓給了低能力者,結果是雙方都選擇追加教育投資,從而導致資源浪費。

        人才市場信號機制不僅要實現人才的鑒別,更重要的是使人的才能與市場的需求相一致,單一的以文憑為信號的機制并不能實現這種導向作用。

        2 人才市場信號博弈模型

        員工的受教育年限和成績等對雇主來說僅僅是反映其能力的一個信號而不是能力的全部。在現實中,即使名牌學校學習本身并不一定對生產率提高有特別的效果。即使選修課程多、成績好對從事特定工作的效率也不一定有幫助。僅僅將受教育程度作為能力的信號定然會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下邊我們討論將納入人才隱性特質的勞動市場信號模型。

        按照信號博弈的表達方式,該博弈可以表示如下:

        員工的隱性特質用r表示。員工清楚自己的隱性特質屬于高還是低,然后選擇自己的顯性特質。有兩個廠商同時觀察到員工的顯性特質和隱性特質,然后同時提出愿意支付給員工的工資率。員工接受工資較高的一份工作。若兩廠商工資相同,則隨機決定為誰工作。用w表示員工接受工作時的工資率。員工的顯性特質和隱性特質共同構成了員工的生產能力v(r,d),c(r,d)代表員工的能力成本。

        均衡需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給定w(r,d),雇員選擇凈收入最大化的顯性特質,即

        顯性特質的邊際生產力小于能力邊際成本。也就是說,如果僅以顯性特質作為支付工資的評判標準,即能力成本過大,而在低能力員工中隱性特質成本遠遠大于顯性特質成本,因此應聘人員均選擇高教育而忽視隱性特質的培養。若加入隱性特質信號,則低能力員工即使選擇培養顯性特質也不會去培養隱性特質,對于用人單位來說仍可鑒別高能力員工和低能力員工從而實現人才的識別。

        因此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顯性特質的員工收益都要高于信息完美市場;因此需要將隱性特

        納入,構建相對完全信息市場,實現員工收益與效率的均衡。

        結論

        本文通過對人才特質的闡述,將人才的隱性特質納入新號機制從而將人才市場不完全信息博弈轉換為人才市場完全信息博弈,從而實現不完全信息轉換為完全信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人才市場信號機制對于公司的招聘有著重要作用。招聘中遇到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況種情況,其他情況暫不討論。

        第一種情況,該應聘人員顯性特質與隱性特質都比較優秀。此類應聘人員可被稱為“金子”,是公司急需的人才。

        第二種情況,應聘人員的顯性特質不是很弱,隱性特質比較強,該類應聘人員應被稱為“鋼”,此類應聘人員可以招收并加以以鍛煉。

        第三種情況,顯性特質很優秀而隱性特質比較差。此類應聘人員可以稱為“鐵銹”,不予招聘或予以辭退。

        參考文獻

        [1]勞可夫,劉思華.當前我國人才市場信號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6(11):18-20

        [2]寇宗來,基于文憑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和高學歷失業.南方經濟,2012(12):69-83.

        [3]spencem.signalinginretrospectandtheinformationalstructureofmarket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2,92(3):434-459.

        [4]賀尊,生產能力與工資合約的交互關系:基于文憑信號視角.蘭州商學院學報,2012.28(6):22-27.

        作者簡介: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在线视频国产99 | 亚洲一级aⅴ在线免费播放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 | 亚洲成年轻人天堂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专区 三级网站免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