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聲樂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中語文 現代文閱讀 教學策略
如何真正提高中學生閱讀能力,學生們在多次考試之后,總有不盡人意之處,老師們也往往苦不堪言,勞動與所得不成比例,學生也大失所望,怨天載道。那么,究竟怎么樣才能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能力呢?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培養學生現代文閱讀能力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雖然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已經經歷了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語文學習歷練,但在小學與初中階段,很多教師在指導學生研讀現代文的時候還是以自我分析與感知為主,學生只是顧著做筆記,被動消化。這種學習方式其實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益處不是很大,到了高中階段,我們教師一定要堅決摒棄這種不良的教授方法,積極放手,給學生以最大限度的時空自由,讓他們用魯迅先生所主張的對待祖國文化遺產的態度來對待現代文閱讀。首先,他們選擇自己喜歡讀的,有的女生喜歡瓊瑤,喜歡畢淑敏,喜歡鐵凝,就讓他們讀去好了,在他們沉浸在這些作家所創設的氛圍中的時候,他們的語文素養與閱讀能力便在不自覺地提升當中。有了這些做鋪墊,再利用合適的時機,讓他們開始接觸余秋雨,接觸賈平凹,接觸莫言,他們的能力自然能夠接受,并且能夠做到以自己的眼光和情感審視作品,拿自己的一套閱讀方法來應對不同風格的作家作品,可以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所想達到的學生現代文閱讀水平,以及他們的整體語文素養與能力便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我們要拿出這樣的勇氣和魄力,很多老師反映與擔心,那要是最后高考成績不佳怎么辦,試想,你想以前那樣死講活背地,一言堂地澆灌著,學生就能考得一個好成績了嗎,與其怎樣都不行,不如放手一搏,干脆來一個自斷后路,將課程改革切實進行到底的好。
二、掌握方法,鞏固訓練
即使是對于現代文來說,也存在著種種不同的類型,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就是要激發學生對于現代文的閱讀興趣,然后給他們以一定的閱讀方法的指導。那散文教學來說,筆者就主張學生針對題目,先找出與文題有關的段落與句子,反復研讀字里行間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聯系作者的生平背景,寫作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聯系作者的同類作品與文章風格,得出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來。有著最為基本的中心主旨,再指導學生延續這一脈絡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以情節取勝的,就一定要理清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與結局,是以情感取勝的,就一定要把握準確作者的情感跌宕路線與起伏脈絡,這樣更有利于升華學生對于作品主旨的把握,有利于學生現代文閱讀水平的提高。
三、延伸積累,提升能力
不客氣的講,提升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教師長期的積極引導與氛圍創設,需要學生付出長期的努力與堅持。筆者以為,單單靠我們的幾本教材就想達到目的是不現實的,我們還需要在具體地拓展學生閱讀范圍與拓展學生視野方面做出積極的回應與努力。譬如筆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在每一周的語文課中拿出幾節來讓學生走到圖書館、閱覽室自己選擇讀本,這樣他們課上的興趣與疑問沒有完全得到解決的情況下,他們就會主動地將其延伸到課下,無形中提升了他們的現代文閱讀能力。
四、體味、品評、鑒賞
1、悟篇章結構技巧。結構技巧的作用在于把寫作內容巧妙排列,使中心突出,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讀時要看它的行文順序、自然段起訖,層次間銜接、過渡、照應等,體會其精妙之處。比如,學習《項鏈》這篇文章,就要思考文章在哪些地方暗示了項鏈是假的,文章結尾為什么要揭示這掛項鏈是假的。
2、悟開頭、結尾技巧。開頭看其選用開門見山、宕開一筆、環境切入、巧妙鋪陳、抒感、恰切比興、設疑吸引等方法中的哪一項。結尾看其運用了呼應篇首、啟發聯想、卒章顯志、意外結局等方法中的哪一種。
3、悟語言。好的文章語言或詞采華麗、激情澎湃;或簡潔樸實如行云流水。體會其語言時關鍵看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使敘述條理清晰、脈絡分明、詳略得當;描寫形象逼真,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議論簡明扼要、畫龍點晴、振聾發聵的。
五、重視名著閱讀,厚積才能薄發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閱讀名著的重要性,并將名著閱讀訓練系統化、科學化。每學期伊始都要求同學們購買名著或借閱名著,并做好不少于20篇的讀書筆記。由于學生素質不同,教師可以給語文底子稍差些的同學規定閱讀任務。也可以讓這些同學口述某些章節的內容和自己讀了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或者問問,讀了這篇文章,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在同學口述的過程中教師給予指導。對于文學功底較好的同學,老師要求這部分同學詳細地寫出自己的讀書筆記,及時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鑒于此,我挑最精彩的名著情節,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開展講名著的活動,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欲望,提高大家對名著的認知度。
總之,只要我們在工作中勤于總結,積極探索,不斷進取,定會找到更好的方法、途徑,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趣,才能快速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師 聲樂 教學模式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迅猛發展與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學質量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作為高師音樂教育中的技能性學科,聲樂課程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高師音樂教育的現狀來看,學生數量較為龐大,生源基礎卻明顯參差不齊。高師聲樂課程采用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方式,已不再適應高師音樂教育的發展。因此,對高師聲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明確教學理念
現階段高師聲樂專業的學生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整體學習成績較好;二是文化課與聲樂技能較好,但音樂理論知識較差;三是音樂理論知識與文化課較好,但聲樂技能較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明確“聲樂技能、理論修養與文化課并重”的教學理念,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專業素質及興趣愛好等進行研究,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將聲樂技能、理論修養與文化知識有機結合,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進行分層次教學。如教師在教授聲樂集體課時,不僅要重視聲樂技能的教學,還要將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音樂人類學、聲樂美學等融入其中,形成立體化教學框架,讓學生掌握該節內容的整體框架結構,進而明確自己的學習結構,全方位掌握聲樂知識的內涵。
二、制定教學目標
筆者曾對某高師音樂院校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組織管理、實踐等綜合能力較差,在學習期間僅以某一專項為主,如鋼琴、聲樂等。也就是說,擅長歌唱的學生在樂器演奏方面相對薄弱。這樣的學生在畢業后不能適應基礎性教育工作,背離了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針對這一實際情況,需要制定“講、唱、研、導”綜合能力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應當規定學生每學年必須精唱中外傳統民歌、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創作歌曲等不同風格與體裁的曲目,鼓勵學生舉辦或參加演唱會、比賽、文藝演出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并將學生參加活動的次數、表現與期末成績掛鉤,作為學生評優依據,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定期組織說課、講課比賽,結合全國音樂課堂教學的獲獎視頻進行教學,及時找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再次,要求學生在課后將感想心得以論文形式寫出,重視對學生科研能力的鍛煉;最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及社會各種文藝演出的策劃、編排當中,要求學生根據主題與節目內容選配適合的燈光、音樂等素材,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編導及策劃能力。
三、構建教學內容體系
(一)重視必修課,加強選修課,拓展地方課
將必修課內容調整為四個模塊,即聲樂理論修養與技巧訓練方法、優秀聲樂作品與賞析、聲樂藝術實踐、聲樂論文寫作。在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對每一個模塊的深入闡述,并從中發現問題,進行邏輯思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選修課方面,應強化人文社科類、教育類、文史類、美育等課程,采用跨學科學習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整合能力與滲透能力,促使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前沿理論成果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理論深度并豐富其文化含量;同時,地方音樂文化與當地文化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教師應拓展地方民歌與戲曲,并邀請民間藝人走進課堂,使學生親身感受地方音樂的魅力。
(二)創新教學內容,規范教材建設
以中外經典聲樂作品為基礎,將富有時代感且思想內容健康的優秀音樂劇、民歌、流行音樂等添加進教學內容中,并采用多種演唱形式,如對唱、重唱、小合唱等,編寫突出高師聲樂特色的聲樂教材,結合聲樂教學實踐經驗提出新穎的見解,進一步創新教學內容。同時,要將所選曲目進行透徹分析,設問答疑,以開闊思路為目標給予學生指導性建議。
(三)在實踐中教學
熟悉小合唱、重唱和獨唱等主要聲樂演唱形式,從聲樂演唱的角度提出不同演唱形式的審美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教學內容的不同標準可以分別提出,但有些重復的要求是由聲樂的共同規律決定的。教唱的最終目的就是改變學生的聲音概念,隨著聲樂教學事業的發展,其使用價值和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此外,聲音概念的內涵廣泛存在于聲樂教學的不同內容中,是所有課程的共同標準。由于聲音概念只是一個習慣用語,不便在正式文本中使用,但其獨特的內涵應該在高師聲樂教學各環節中有所體現。
四、聲樂教學體系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必須明白高水平的演唱標準是什么,確切來講就是對世界著名歌唱家的歌唱體系和感覺進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因此,聲樂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的演唱特點進行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將復雜的概念性的東西解釋為簡單的具體的感受。對不同學生要區別對待, 好的教師不但講授技術,同時也懂得如何將技術和音樂感覺巧妙地協調成整體。因為對聲樂的困惑并非在于方法,而在于整體的協調。如氣息和歌唱的協調,氣息和關閉的協調,高音和低音的協調等,都和氣息的運用有關。氣息的恰當運用甚至能夠引導學生走向真正適合本人發展的道路。
結語
綜上所述,要改革高師聲樂教學模式,首先需要明確高師院校音樂專業的教學目標,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完善與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通過教學手段、方法的革新,進一步拓寬高師聲樂教學的實踐渠道,創新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傳達思想情感是藝術表現的目的,在創造聲樂藝術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美的追求,更需要重視聲音中表現出的思想感情。教師應培養學生在熟練運用聲樂技能的基礎上,具有表現作品內涵的能力,達到聲音與情感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田甜.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探索[J].戲劇之家,2014(5).
[2]李朝陽.探究高師聲樂教學模式與改革[J].音樂大觀,2014(15).
[論文關鍵詞]傳統音樂;倫理思想;啟示
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們,在思考社會文化、探討音樂作用時對音樂倫理問題多有論及,只是論述的角度和程度不同而已。以儒家為主流的傳統禮樂思想特別強調音樂的倫理功效,強調音樂在移風易俗、陶情冶性、教化百姓、安邦治國等方面的獨特意義。在此后的兩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等時代,也有不少思想家、哲學家闡釋他們的某些思想。但是對于傳統音樂倫理思想的系統性總結與梳理,卻鮮有學者給予專門性研究。
在目前散見的有關音樂倫理思想記載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論語》、《茍子-樂論》、《呂氏春秋》、《樂記》;后來直至宋明理學的有關音樂倫理思想之闡述,如《文心雕龍》中的《樂府》,《通書》中的《禮樂》、《樂上》、《樂中》、《樂下》等,大都是承襲《樂記》而來。系統梳理和剖析我國傳統音樂倫理思想,將會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音樂倫理在現代意義上的價值。
一、樂通倫理,樂與政通
以倫理政治為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傳統文化中的“樂”不止是單純的歌唱鐘鼓之類,它的意義也決不僅僅限于音樂本身,而是關系到政治的隆替,國家的興衰,以至個人的禍福等。先秦諸子尤為強調音樂與政治、倫理的關系,曾就“樂”的社會作用和意義展開過激烈的論爭。
1.儒家賦予“樂”豐富的倫理內涵,把“樂”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明確提出“樂通倫理”、“樂與政通”。在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樂記》中,最早將“倫”、“理”二字合用,指出音樂與政治、倫理相通:“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樂記·樂本篇》);“是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樂記·樂施篇》),是“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樂記·樂論篇》)。因而察樂便可知政,審樂可明人倫之理,合禮用樂就可以使人有德。孟子也主張樂通倫理,日:“聞其樂而知其德。”(《孟子·公孫丑》)《呂氏春秋》中多次論及樂與政治的關系,認為考察音樂便可了解一國之政。所謂:“凡音樂,通乎政而風乎俗者也,俗定而音樂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觀其音而知其俗矣。”(《呂氏春秋·適音篇》)
2.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由于片面地認識到音樂亡國的事實而主張“非樂”。墨子論樂集中反映在《墨子·非樂》中。他站在小生產者的立場上,主張非樂:認為“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樂上》)。而要為樂就必須制造樂器,這既費時又費財,費用無非是剝削老百姓。而擔任演奏的樂手必是“耳目聰明,股肱之畢強,聲音之和調”的壯年,雖滿足了王公大人的享樂,卻浪費勞力,妨礙生產,必然虧奪百姓之財。這種非樂主張,一方面表明他是承認音樂的美感以及人們對于音樂的需求和社會作用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反對的是統治者“不節制用樂”的享樂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因此,他的思想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3.法家代表商鞅和韓非則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上,堅決反對儒家的音樂主張。商鞅直接把“樂”斥為導致國家削弱的原因之一,指出:“六虱:日禮樂,日詩書,國有十二者,上無使農站,必貧至削”(《商君書·勒令》);“國強而不戰,毒輸于內,禮、樂、虱官生,必削;國遂戰,毒輸于敵,國無禮、樂、虱官生,必強”(《商君書·去強》)。韓非則反對“新聲”,認為“新聲”是靡靡之樂,是亡國之音,并得出“不務聽治,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韓非子·十過》)的結論。以他們為代表的法家從“齊之以刑”的政治觀出發,認為音樂具有腐蝕人心的作用,不利于政權鞏固,不利于富國強兵,所以反對“禮樂”。這種思想和理論都是時代和社會的產物,反映了當時客觀政治形勢的激烈變化。
4.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由于看到了當時統治者“用樂”所造成的危害,因而不僅否定“禮樂”,而且將世俗的音樂本身也全否定了,這是他們思想的局限性。老子在“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下,從“無欲”出發,認為“五音令人耳聾”(《老子》第十二章),反對音樂。指出真正的音樂是形而上的、與“道”合一的音樂,即“大音希聲”。主張治亂最好的辦法是“無欲”。莊子從哲學的角度,提出“至樂無樂”的命題,主張真正的快樂是“無為”。他把“形色名聲”的“樂”和“鐘鼓之音”,看成是“樂之末”,日“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莊子·天道篇》)基于以上認識,道家否定了一切人聲之樂,并以此剝奪了人們享受音樂的權利。雖不利于音樂的存在和發展,但有利于當時統治者的統治。
從墨家、法家、道家的“樂論”分析,盡管他們反對儒家“以禮樂治天下”的主張,但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他們是承認音樂的社會作用、強調音樂與倫理、與政治之間的關系的。他們之所以反對音樂,除了有認識上的差異外,更多的是社會歷史與政治環境的影響。儒家則因強調“樂”在治國和協調人倫關系中的地位,能夠迎合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和人性的審美需要,使得其“樂論”思想占據了主流。
二、禮樂并舉與音樂的等級名分
在傳統禮樂制度中,禮,指人倫關系的“應當”,樂,在當時是音樂、詩歌和舞蹈相結合的綜合藝術的總稱。在《論語》、《茍子·樂論》、《禮記·樂記》中有許多關于禮樂關系的記述。其共同特點是:一方面將禮樂并舉,主張禮樂同功;另一方面主張禮樂互補,認為禮與樂應相互配合才能達到和諧有序的倫理功效,同時也凸顯了音樂的等級名分之倫理特點。
1.禮樂并舉。在傳統禮樂制度中,不僅重視
“制禮”,也注重“作樂”。主張禮與樂二者要統一起來,互不偏廢,禮要用樂來調和,樂要用禮來節制,最終達到社會、人事及天下的和諧。
其一,孔子強調禮樂并舉的作用。在《論語》中有二十多處是將禮、樂二字分言或合言論及的。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不難看出,“禮”在其“樂”的思想中有著極為突出的地位,認為樂與禮都是塑造仁人君子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只有“禮”、“樂”結合,才能相得益彰,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同時他也主張必須給禮、樂注以“仁”的精神,以達到“以樂化民”,避免“犯上作亂”,求得社會穩定的目的。
其二,《禮記·樂記》中系統論述了儒家的“禮樂”思想,一方面強調“禮”和“樂”的基本精神是“和”與“序”,指出禮樂的根本目的是用來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如“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公孫丑》)另一方面又強調樂與禮功能各異,指出“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樂記·樂論篇》)。認為“禮”的作用在于規定天地、社會、人事的等級秩序,而“樂”的功能是“和同”人心,在“禮”的等級秩序之對立關系中起到調節和同的作用。
可見,我國傳統禮樂思想是奠基于孔子,成熟于茍子,至《樂記》而集大成,其特征是從社會倫理和政治需要考察音樂,要求樂要受禮制約,與禮配合,教化百姓、治理國家。因而必然顯現“以德抑情,以道制欲、重德輕藝”的弊端。
2.音樂的等級名分。我國傳統禮樂文化強調樂要合乎禮,由禮節制樂,樂要符合儒家所謂的等級名分。早在音樂的起源時代,“樂”就成了與“禮”密不可分的禮樂文明之重要組成部分。到西周已形成了較完整的“六代樂舞”,它們是對帝王創業及文武功德的歌頌和對天、地、神、祖先等不同等級的祭祀和頌揚。周統治者為了吸取商統治者因沉迷于鄭國“樂”而亡國的歷史教訓,制定了統一的禮樂典章制度,把上層社會的人分成許多等級,再依照等級地位的不同規定所施行的禮樂。如規定王使用樂隊可排列在東南西北四方,諸侯可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排列兩面,士只可排一面。樂舞的規模也有所規定:王的樂舞隊列可有八行,稱“八佾”,每行8人,共64人;諸侯只可6人一行,排6行,共36人,以下逐層遞減。這些不同等級的禮樂在當時形成了“樂以象政”、“審樂知政”的社會局面。
孔子極力維護這種禮樂等級制度,對現實生活中不符合等級名分的“用樂”行為堅決反對,并以“樂”的等級名分作為規范和協調人們倫理關系的基本準則。在《論語》中,多處記述了孔子對“用樂”的看法和主張,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日:‘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論語·八佾》)在這里,孔子把禮、樂、仁緊緊聯系起來,主張“用樂”應該是有等級名分之禮的。
三、樂和民性,移風易俗
傳統音樂思想中強調音樂的社會作用,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和”字,如“樂和民性”、“樂者敦和”,認為從個人至天下國家,音樂都能起到“和同”作用。
1.先秦儒家強調樂的“和同”作用,認為由音樂“和”,可以帶來民風民俗之“和”:“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論語·為政》)那么,音樂為什么能起到“和”的作用呢?茍子認為,音樂不僅能陶冶人之性情,而且能調和矛盾,使之不亂:“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荀子·樂論》)在他看來,好音樂對改善社會風尚有積極作用。
2.儒家深刻地認識到了音樂足以“善民心”,“和民性”,“移風易俗”的特點。孔子充分認識到了音樂的移風易俗之功用,主張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必須用音樂進行修養:“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孝經·廣要道》)茍子也強調音樂在感化人心、移風易俗中的作用,指出:“夫聲樂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茍子·樂論》)孟子還主作樂應體現“仁”、“義”之德,認為仁德的言論不如仁德的音樂更能深入人心:“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上》)不難看出,在儒家以仁義治天下的“王道”之政治主張中,是很重視“樂和民性”之功能的。
3.儒家強調“樂”不僅有娛樂人心之作用,而且是重要的道德教化之手段。《樂記》載:“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茍子日:“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樂之術也。”
(《茍子·樂論》)儒家倡導以樂來教化民眾,認為好音樂既能表達情感又能確立道義,人的德行也能受到熏染,正所謂“感動人之善心”,“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四、以“和”為美,美善相樂
“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范疇,儒家將“和”貫穿于音樂的內容、風格和形式的方面,既指音樂本體的“和諧”,又指音樂中情感和內容的“中和”。在以“和”為美的前提下,主張“德音之謂樂”(《孟子·盡心上》),強調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審美價值與倫理價值的“美善統一”。
其一,孔子最早提出了“盡善盡美”的音樂評價標準,指出:“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關睢》樂而不,哀而不傷”(《論語-八佾》);“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論語·為政》)他強調音樂要美善統一,要符合儒家倫理規范。《論語·衛靈公》記載:“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佞人殆。”其中“鄭聲”指春秋時鄭國的民間音樂,是新興音樂,有要求變革的內容,與表現中庸之德、體現中和之美的《雅》、《頌》之聲大相徑庭,故被他排斥,更被后世統治者作為“樂”、“靡靡之音”、“亡國之音”的代名詞。可見,孔子的“中和”音樂倫理觀是與其治國之道緊密聯系的,他崇雅斥鄭,是為了用雅正之樂來培養仁德之人,為仁政服務。
其二,荀子繼承了孔子“美善統一”的思想,明確提出“美善相樂”之音樂評價標準:“故樂行而志清,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荀子·樂論》);《呂氏春秋·適音》指出:“夫音也有適,何謂適?衷,音之適也。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
關鍵詞:高等音樂教育 和聲學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
隨著高等音樂教育事業的普及與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培養目標也由長期以來單一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培養方向。于和聲教學而言,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在教學資源、課時設計及教學手段的改革等各方面均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而集體課及自主學習比重的增加已經是高師和聲教學中不爭的事實。
一、和聲教學現狀的思考
高師和聲教學現狀的第一個方面是音樂教育生源的結構層次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目前我國師范教育生源分類復雜,可以簡單地分為專科教育、專本科分段式教育及本科教育三種形式。專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小學師資,本科教育的培育目標主要是中小學師資;本科教育中有些學校又往往將有特殊培養前途的學生在一定學習階段轉為作曲、聲樂或器樂主修生,這類學生的教學計劃類似于音樂學院相關科系的設置。
和聲教學現狀第一個方面是培養目標的改變。現實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音樂教育專業的很多學生都面臨著就業的幾手準備。即便是從事音樂教育,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在適當時機選擇攻讀各類碩士學位。培養目標的的多元化要求高師教育階段必須打好各門理論課程的基礎,包括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和聲學》。第二個方面是師資力量的不足。一對一教學可以因人施教,增強教學的目的性。但僅僅與十五年前相比,各音樂院校及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招生人數早已呈幾何級數增長,教學資源根本無法滿足一對一教學的需求。同時,互動式學習、自主式學習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方面。因此,現在大部分高師和聲教學都取消了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代之以集體課答疑。和聲教學現狀的第四個方面是教材選擇的多樣化。高師和聲教學普遍采用了發源于德國,并經前蘇聯教材傳入中國的功能和聲體系,各類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比如,[蘇]伊?斯波索賓等著《和聲學教程》主要以兩行譜的四部和聲為基礎,對于主修作曲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和聲基礎非常適合。該書把傳統和聲歸納得科學、縝密,為這門音樂學科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而上海音樂學院桑桐著《和聲學教程》既有古典和聲部分,又有現代和聲部分,可以讓學生比較著來學習,既能學習古典和聲,又能了解現代和聲,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提高學生的和聲學習水平;中央音樂學院吳式鎧著《和聲學教程》中則標記為“SVI”,認為主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VI級和弦主要以下屬功能為主等;上海音樂學院桑桐著《和聲學理論與應用》又在承認功能性的基礎上采用數字化標記體系,學生要做到心里想著功能,譜面標記數字。和聲教學現狀的第五個方面是和聲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落后。在數字化教學手段已經普及到中小學及大學的絕大多數學科的情況下,和聲學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口傳、心授、單純鍵盤演示的階段,現代化技術手段及由此帶來的互動性教學方法還沒有與和聲教學真正結合起來。和聲教學現狀的第六個方面是和聲教學內容的設置。許多院校的和聲教學仍以四聲部寫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缺乏對學生分析、應用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和聲知識僅停留于書本之上,沒有形成基本的音響概念,甚至由于內容枯燥、繁瑣,學生不易理解,學習感到吃力。
二、和聲教學改革與創新思考
保持各階段和聲教學的相對獨立性,即各階段教學有各階段的特征,應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各階段的理論知識,打好扎實的基礎。根據不同學制,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保持各階段教學的相對獨立性,避免貪多求全,突出基礎學習作用。
1.注重教學改革與創新。改變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強化創新意識。和聲學課堂教學首先應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必須從單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脫出來,還和聲豐富多彩、多聲部音響、縱橫思維的本來面目。
2.相關學科的融合與協調。和聲學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它與曲式分析和鋼琴伴奏等課程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分析曲式和為歌曲配奏鋼琴伴奏的時候,都離不開和聲知識。而音樂院系的教學往往各自為戰,互不通氣,這就加大了和聲教學與相關課程協調的難度。
3.開發新的教學手段。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進入了電腦時代,電腦集各種電教媒體功能為一體,可以根據需要使用這些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和聲教學的內容與形形式變得更直觀、更有效、更有吸引力。
多媒體種的現代化和聲教學軟件,可以制作出美觀而清晰的四部和聲譜和各種鋼琴、樂器組合譜,大大提高了樂譜的可辨性,避免了在黑板上抄寫譜例的筆誤。多媒體教學消除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形成了和聲教學的基本保證。利用電腦多媒體進行和聲教學,可以將和聲聽覺訓練、和聲分析、寫作、鍵盤和聲等諸多內容,在同一種教學模式中得到出色的完成,必將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雖然近年來高師音樂教育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和聲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確實值得認真思考。改革總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和聲基礎知識及寫作、分析技巧的靈活掌握,提高分析、處理作品的能力,進而提高走向工作崗位后的專業素質。針對新的教學指導綱要,認真地分析目前和聲課教學現狀,立足于本學科、本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與教學計劃的制定,放眼于教學內容的革新與教學方法的改進,實現教學觀念上統一思想,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為新世紀的高師和聲教學譜寫出新的樂章!
參考文獻:
[1]李虻/姚蘭編著.音樂論文寫作[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2]伊?斯波索賓等 合著《和聲學教程[J].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1月北京第1版
河南省發展(成長)最快高校
河南省高等教育質量社會滿意高校
中原經濟區建設服務高校
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改革戰略研究試點院校
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河南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校
值得推薦的20張河南教育名片
黃淮學院簡介
黃淮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綜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改革戰略研究試點院校,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
學校位于駐馬店市經濟開發區,交通極為便利,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連通東西。占地2460畝,校舍面積57.8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區、體育活動區、師生生活區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已經形成了集數字化、信息化、園林化、生態化于一體的現代大學園區,是河南省高校數字化校園示范學校。教學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75億元,圖書館藏書265萬冊。設有15個教學院系,5個公共教學部,42個本科專業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萬余人。師資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304人,博士碩士71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省管優秀專家、省級骨干教師等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7人,從國內外大學和科研院所聘請91名兼職教授,從行業企業聘請兼職教師119名。依托學科專業,建有26項、省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和18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學校秉承“厚德、博學、篤行、自強”的校訓,牢固樹立“育人為本、質量立校、學科交融、特色取勝”的辦學理念,堅持“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和“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強力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專業集群、項目帶動、開放合作”五大發展戰略,以“合作、發展、共贏”為宗旨,組建“黃淮學院合作發展聯盟”,與國內191家大中型行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深度合作,通過“開放式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國際化合作牽手世界知名高校”,與英國、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3所知名大學和臺灣地區4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和個性發展,近3年,學生在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計算機軟件設計大賽等各類競賽活動中獲省級以上獎勵632項,其中獎項98項,5個學生社團被命名為優秀團隊,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河南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近年來,學校獲得“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行風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中原經濟區建設服務高校”、“河南發展(成長)最快的院校”、“河南高等教育質量社會滿意院校”、“河南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校”、“值得推薦的20張河南教育名片”等榮譽稱號 。
專業介紹
視覺傳達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數碼影像、圖形設計、版式設計(一)、招貼設計、標志設計、版式設計(二)、廣告策劃、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方向:為專業設計機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廣告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書籍裝禎設計、印刷品設計、網頁設計等各類高級人才。
環境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制圖與透視、技法表現、室內設計原理、人機工程學、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設計與工程管理、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方向:為新聞出版、各大建筑設計院、環境規劃局、室內外裝飾設計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建筑設計、房產策劃、城市環境規劃、展覽會場設計、室內設計及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各類高級人才。
美術學(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造型基礎、色彩、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裝飾基礎、裝飾雕塑、材料工藝等。
就業方向:在中、小學校以及相關部門從事美術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報刊、宣傳媒體等從事美編、美術設計工作。
動畫(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動畫概論、游戲概論、視聽語言、動畫劇本創作、角色造型、原畫設計、場景設計、運動規律、動畫分鏡頭設計、游戲道具與場景設計、游戲美術創作、數字合成、特效制作、二維動畫創作、三維動畫創作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各類文化宣傳部門、文化創意類公司、影視公司、游戲公司、電視臺、動漫雜志編輯部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動畫設計制作、影視特效、后期合成、虛擬空間表現、動畫應用、動畫推廣、游戲策劃、游戲開發、游戲設計、游戲美工和游戲制作、動畫創意與策劃、編劇與導演等工作。
音樂學(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基本樂理、視唱練耳、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音樂作品分析、基礎和聲、音樂教學法、聲樂基礎、鋼琴基礎、中外樂器、歌曲編配與彈唱、音樂論文寫作、合唱指揮、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語言基礎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應到大、中、小學從事音樂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也適合在政府職能部門、公共事業單位從事文藝宣傳、群眾文化等與音樂有關的工作。
音樂表演(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聲樂基礎、鋼琴基礎、聲樂表演、鋼琴演奏、舞蹈、舞蹈編導、中外樂器、鋼琴即興伴奏、表演與臺詞、合唱指揮、小樂隊編配、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應用和聲、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表演藝術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應到專業文藝團體、藝術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相關的部門、機構從事音樂表演、編導及教學等工作。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紀錄片創作等。
就業方向:在地方廣播電視系統、宣傳和文化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策劃、編導、攝錄、制作及新聞采編、影視創作、廣告創作、信息傳播等方面工作。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播音與主持藝術導論、普通話語音、播音發聲、播音創作基礎、新聞采訪與寫作、廣播節目播音主持、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語言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
就業方向: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新聞網等新興媒體行業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傳媒公司從事商業策劃、禮儀主持、拍攝制作等工作;在平面媒體從事采訪、寫作、編輯、策劃等工作。
美術學(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 設計基礎、造型基礎、設計與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用戶研究方法、商業攝影、著色與色彩表現(Painting And Colour-based Representation)、繪畫表現(Graphic Representation)、視覺基礎(Basic Visual)、版畫(Printmaking)、雕塑(Sculpture)、制陶(Ceramics)、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產品設計表現技法(sketchbook)、插畫(Illustration)、產品設計專業項目實踐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設計公司、美術館、各類媒體、策劃公司、各地方中小學校等單位從事產品視覺設計、藝術活動策劃與管理、中小學美術教學等工作,或在國內外高等教育機構或研究所進一步深造。
廣播電視編導(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戲劇藝術概論、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紀錄片創作、媒體研究(Studying Media)、電影研究(Studying Film )、媒體制作(Media Production Workshop )、電視制作(Television Production)、媒體粉絲學(Media Fandom)、短劇形象設計(Imagining The Short)、兒童與媒體(Children And The Media )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以到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傳媒公司、文化宣傳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記者、策劃、節目編導、攝像、編輯、撰稿、后期制作、剪輯等工作。
招生計劃
我校2016年本科藝術類專業擬面向全國部分省、市招收新生1210人。其中包括美術學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音樂學專業、音樂表演專業、美術學(合作辦學)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專業。
藝術類(計劃1210人)面向全國招生計劃如下表:
專業名稱
學制
招生計劃
美術學
4
100
視覺傳達設計
4
200
環境設計
4
100
動畫
4
180
廣播電視編導
4
150
播音與主持藝術
4
80
音樂學
4
70
音樂表演
4
80
美術學(合作辦學)
4
150
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
4
100
注:各省、市自冶區分專業招生計劃詳情,屆時請參閱本省、市招生辦公布的我校藝術類招生計劃。
錄取原則
文化分達到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本科最低控制分數線,專業分達到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聯考(統考)本科控制分數線。高考后根據文化分和專業分參照以下錄取原則報考專業志愿:
(1)音樂學、音樂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按專業分排序從高到低依次擇優錄取。
(2)美術學、動畫、廣播電視編導、美術學(合作辦學)、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專業:按文化分與專業分相加后的總分從高到低依次擇優錄取。
(3)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按文化分排序從高到低依次擇優錄取。
填報志愿
專業成績合格,在普通高校文化考試報名時間內到戶口所在地的招生辦公室報名,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參加美術類校考的考生可根據專業分與高考文化成績參照錄取原則綜合考慮同時兼報美術學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專業、美術學(合作辦學)專業。由于我校多年來藝術類專業優先錄取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熱忱歡迎藝術類考生填報我校第一志愿。
學費標準
關鍵詞:高職高專;藝術教育;課程建設;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12-0207-03
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顯示但比顯示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形、曲藝等。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修養,更為重要的是,藝術以提升人生境界為目標,為此,發揮它的人文教化功能,可以通過藝術教育課程這一審美活動來提高文化修養,使學生成為一個有精神、有境界、有胸懷、有教養的高尚的人。
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與高校其他公共課程一樣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素質人才培養過程中有著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明確指出,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目前高職高專藝術教育課程存在諸多如有名無實、課時量不足、開課形式單一、考核評價不規范等情況:
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現狀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在開設及教學質量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1.課程設置有名無實。在高職教育急劇發展的大背景下,有些高職院校在自身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的情況下,往往只是迫于政策要求,在教學計劃中設置了公共藝術課;在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往往只注重于學生專業技能訓練,沒有給公共藝術課留下必要的時間。
2.課程管理不夠規范。公共藝術課大都是任意選修課、限選課或通識教育選修課。大部分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的開設都是由教師本人申請課程,所在教學系審查同意后上報,院教務處組織專家組聽講后審批,但在審批后,基本上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而且上課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學生缺課現象嚴重。顯然,對公共藝術課的管理很不規范。
3.課程內容雜亂無章。公共藝術課的課程管理機制導致課程內容沒有章法,隨意性很大,一般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有些任課教師上課往往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基本沒有教學大綱、沒有講義、沒有教案。
4.課程師資力量薄弱。有些非藝術類高職院校在專業教師都配備不齊的狀況下,更加缺乏藝術類教師,公共藝術課教師都是外聘的。從整體看,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任課教師都比較年輕,大多畢業于藝術專業院校,文化底蘊欠缺。
5.課程教學設施稀缺。有些非藝術類高職院校在保障專業課程教學設施都自顧不暇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會考慮公共藝術課教學設施建設的。很多學校缺乏專用的藝術教室,公共藝術課訓練像打游擊,到處找地方,經常在樓道里、遺棄的舊實驗室里進行。藝術活動場地更是匱乏,沒有禮堂,沒有劇場,沒有普通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空間。
二、藝術教育課程的目標定位
藝術課程在目標定位上,要以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體發展為總目標。在多藝術門類、多學科綜合的藝術教育活動中。通過藝術活動使學生達到藝術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藝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要運用藝術感人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從某種程度上講:藝術教育就是“美育”,是當代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藝術教育課程的管理
1.應當把藝術課程教育納入學校計劃應當納入到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當中,計劃的作用在于指導行動。藝術教育只有正式地納入人才培養計劃當中,才能保證內容進程和質量的落實。
2.還要拓寬實踐途徑,加強學生文藝杜團建設。
普遍開展學生中的群眾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多學、多看、多做、多想,對于教師來說,由偏重藝術知識技能傳授的逐段遞進,轉向強調學生藝術整合能力和多種文化素養的培養。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前提,強調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文化背景、科學認識的緊密聯系。藝術課程要改變學習內容單一、高深、繁多的專業化傾向,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他們的藝術視野,通過生動的教學活動及其他形式的活動,使學習內容變得鮮活充實.易被學生掌握。
3.加強校藝術團的建設,請進來,走出去。
把學校的各類藝術尖子學生分類輔導、集中訓練、精心排練、請校內外專家做講座、面對面進行輔導,然后經過精心編排的一些藝術作品再到企事業單位進行慰問演出,這樣使學生感受到企業文化、又能夠體驗到藝術實踐的魅力。
四、藝術教育課程的設計
藝術課程的設計強調不同藝術門類、不同學科之間的連接與相互滲透。高職院校藝術課程的教學可以選擇不同的切入點,既可以從一個藝術門類切人,達到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綜合;也可以從設計上就是多個藝術門類的兼容互通,甚至可以打破學科的界限,圍繞藝術課程的內容,同非藝術學科連接,進行更廣泛地綜合。在圍繞人文主題的藝術學習中,使學生衡夠同時輕松、快樂地獲得藝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藝術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形成藝術經驗和藝術能力,同時培養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和發展。課程設計立足點的變化,將會使藝術課程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講,傳授給他們的都應該是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知識,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懂得和欣賞美,從而發現美。學校以開設選修課、講座,校團委牽頭舉辦一些相關活動及社團活動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自行選擇,既尊重學生的意愿,也給了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
五、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
高職高專的學生注重于實踐課教學,由偏重教師為主導的知識技能的傳輸和訓練,轉向強調教學中的“雙主體”互動關系以及學生體驗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家質和教學的需要,組織多種形式的綜合藝術教學活動。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對打破統一固定的教學模式.廣泛開發教育、文化資源,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發展個性化的教學等,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教學中,藝術課程強調在輕松、愉悅、民主的氛圈中,在師生、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共同參與中進行教學活動。以音樂教學為例:一直以來.談到音樂教育,人們便會很自然地與是否識譜、會樂器、會唱歌等具體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即把音樂教育看作是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其實這種傳統的音樂教育觀是十分片面和狹窄的,它既忽視了音樂教育在培養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質方面所具有的諸多功能,更忽視了學生個體多方面的價值,只把學生當作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見物不見人,因此,教師首先應著眼于對學生學習方式上的研究和改變,改變以往那種只重視教師“教”,而忽略了學生“學”,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那種教學棋式。其次,教師應該改變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音樂藝術在培養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探索出一套新的方法和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六、藝術教育課程的評價
高職高專藝術教育課程是高校實施和深化全面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內容。公共藝術教育必須緊緊抓住藝術欣賞和審美欣賞這個關鍵,加強人文精神的傳播和滲透;同時,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強化課程的改革創新,以創新求發展,將創新精神的培養貫穿全部的藝術教育當中;將能否成為促進全面素質教育總體目標的實現和達成的重要手段,作為評價體系的基本支撐和核心指標。
(一)綜合性原則
在學校藝術教育評價中既是綜合的,也應該是多維的,這樣才能促進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
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我們認為學校藝術教育注重的不是學生掌握其技術的精湛程度,而是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評價中要體現出對學生在藝術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能力、創新意識、原有能力基礎上的提高程度等方面綜合評價,形成對于學生在藝術教育活動中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準確到位的實作參與、分析評價的表述參與的多維評價體系。
對教師的綜合性評價:每學期主要通過教務部門與學校藝術教研室的教學常規檢查以及通過校園網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評價,結合對教師的工作成績等方面的考核作出綜合評價。
(二)實踐性原則
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藝術教育,從本質上講,他不屬于理論學科,而應該是屬于感受藝術為主的實踐性學科。因此,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作為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應該結合對學生評價構成的“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準確到位的實作參與、分析評價的表述參與”評價方式,創設盡可能多的藝術實踐活動和多種活動途徑,包括可以在課堂的說一說、動一動、學一學等實踐活動、課外的或者是由課堂向課外延伸的藝術實踐活動,因地制宜地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生動活潑的藝術實踐氛圍,在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的各項實踐活動中形成實作性評價。
(三)發展性原則
“以學生發展為本”,學校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能讓學生終身親近藝術,因此,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年齡特征、實際藝術基礎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藝術素養的內化。并以此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為每一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潛能的發揮,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
(四)制約性原則
在藝術教育的大背景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的情況下,要有效實施藝術教育,學校領導對學校教育質量構成的認識是相當重要的。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理應是由學校所有的課程來體現的,因此,學校具有超前意識的教學決策有利于對藝術教育形成相應的制約性。
七、藝術教育課程的設置
高職高專藝術教育課課程設置較為單一,基本上以音樂基礎知識課和欣賞課為主,如《音樂基礎理論》、《怎樣識簡譜》等,而且程度較淺。由于學生的樂理基礎知識較差,有些程度較深的如《歌曲創作》、《和聲》、《浪漫派音樂》、《爵士樂》、《現代音樂》以及高級課程《計算機音樂創作》等課程難以開設。在開設的音樂欣賞課中,歐洲古典音樂占的比例很重,中國音樂及關于世界音樂如印度音樂、歐洲民間音樂、日本音樂等的課程所占比例很少或者干脆沒有。其它藝術門類如舞蹈、戲劇、美術、電影等課程也很少涉及。另外,目前大多數院校音樂素質課的設置都是根據現有教師的特長,而不是根據音樂素質教育自身的規律和要求。由于沒有統一的音樂教材,大學音樂課程教授的內容多為教師自己控制,在課程內容、教材選定、考核分數的隨意性和主觀性很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也不是非常明確,有的甚至簡單模仿或照搬,很多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有“重技能,輕修養”的跡象。
根據調研、考察,高職高專院校,開設課程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音樂基礎。如《鋼琴入門與音樂基礎》;《小提琴入門與音樂基礎》;《西方音樂簡介》、《世界音樂簡介》、《音樂基礎》、《作曲導論》、《音樂基礎理論與視唱練耳簡譜)等《書法導論》;
第二類是音樂史論。如《1750年以前的西方音樂》、《爵士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從舒伯特到》、《莫扎特、威爾第和瓦格納的歌劇》、《20世紀音樂》、二十世紀中國歌曲史概祝;傳統與現代音樂;美術與人類文明史等。
第三類是理論作曲。如《和聲與對位》、《調式寫作》、《高級調式寫作》、《爵士樂和聲改編》、《音樂創作》、《復調音樂》等。
第四類是音樂表演。如《音樂會合唱》、《室內合唱》、《聲樂技術與表演》、《音樂會鋼琴》、《交響樂隊》、《室內樂隊》、《鋼琴即興伴奏》、《書法》、《播音與主持》《軍樂演奏》《民樂演奏》等。
第五類是專題或高級課程。如《計算機音樂創作》、《媒體音樂設計》、《音樂論文寫作》、《音樂劇場監督》等。
第六類:賞析類課程鍵盤。如《藝術賞析》、《戲劇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外名劇欣賞》、《歐洲歌劇知識與賞析》、《大學生音樂知識與賞析》、《交響音樂賞析》、《中國音樂與傳統文化》、《國際標準舞表演美術與藝術欣賞》、《美術作品賞析》等
八、藝術教育課程的教材建設
高職高專公共藝術教材建設是藝術課程整體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課程建設的侮一個環節郡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互相制約的……課程教材的建設是藝術教師上好公共藝術理論課的基礎保障,也是公共藝術教育向外拓艘技能實踐環節的依據,藝術課程教材從宏觀規劃判其體編寫的步驟實施,最終編撰出適應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建設與發展灼典有時代特色的系列教材。
對于教材的定義般為:“泛指教師用于教學的所有材料。包括教學大綱、講授提綱、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指定的書目等。”除此。與大學公共藝術教學相匹配的“聲樂”“器樂”“美術”“書法”的技法類書籍以及影視類、舞蹈類等書籍均屬高校公共藝術教材范疇,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面向全院學生,普及藝術教育;二是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核心課程和選修課,滿足學生輔修藝術的要求,三是課程交叉化。
公共藝術欣賞教材的編寫可以分二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將音樂、美術、舞蹈、戲期欣賞教材的編寫,共同構筑在相同的個平臺,就是說將這四大門類藝術教材分別編寫出套自身相對完整的課堂教學用書,這樣單冊編寫也是通常采用的一種方式。這樣的編寫方案比較適合我因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藝術選診課一學年課程安排的教學需要。將四大門類的教材編寫在同本書內,把音樂欣賞編寫內容的比例適當大一些,因為這四大藝術門類相比之下,音樂的聽覺藝術給人帶來的感官沖擊更具有直接性,生活中弄歡和涉足音樂的人群也是嫩龐大的。美術是視覺的、靜態的.它也是有著不問群體層而的龐大隊伍.似同音樂相比,參與美術的人群似乎小于音樂,所以美術欣賞編寫的內容稍次之。舞蹈和戲劇常常受著藝術特點的制約,所以舞蹈和戲劇欣賞編寫的內容則再次之。
第二種方案是藝術電子教材的編撰制作,電子教材是采用現代科技手段應用到教學當中的種新興教材形式。電子教科書具有容量大、教學直觀和聲音、圖文并茂的立體交叉應用的特點,并且不受時空的限制,既可集中教學,又可以進行網上分散的教學,尤其是藝術類學科更需要音像教學的直觀配套手段,即使一般常規的藝術教學不使用電子教材授課的話,制作電子課件和配套音像資料也是非常必要的。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全能型人才,在人才競爭的潮流中,優勝劣汰,多一種技能或者多一方面的知識優于戰勝其他竟爭者.那又何樂而不為呢?而且學校里的藝術教育不是商業化的產物,學生所學到的藝術還是純粹的欣賞,少有雜質。就高職院校學生的藝術課程教育而言,作為普通教育的藝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的藝術教育。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而是著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素質和促進受教育者的審美發展,服從于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總體教育目標。近幾年來,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藝術教育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相信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人類認識方向的轉移,藝術教育在促進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探索過程中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唐小娟.高職院校音樂藝術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J].黃河之聲,2013年第12期.
[2]蔣晨宇,張健,李文博.對加強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思考[J].北方經貿,2011年第五期.
[3]宋蓓,李紅菊.中美藝術教育評價之比較研究[J].藝術研究,2008年04期.
[4] 涂維民,劉燕平.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目標、課程改革及評價體系初探[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