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林下經濟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消化道息肉;病理學特點;內窺鏡檢查;臨床方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024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見疾病, 可致出血, 隨著的病情的發展, 可能會發生消化道腫瘤。因消化道息肉癌前期病變, 因此, 早期診斷與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由此, 本院對進行內鏡檢查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進行分析, 并在內鏡下采取多種治療方法(行活檢鉗鉗除, 氬離子灼燒、高頻電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 已取得較好效果, 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 均經內鏡檢查確診, 男124例, 女111例, 年齡2~78歲, 平均年齡(43.2±12.5)歲;疾病類型:①上消化道息肉139例(59.15%), 男74例, 女65例;常見癥狀有上腹部不適, 癥狀無特異性, 部分患者有反酸、噯氣、上腹部脹痛、灼熱等癥狀;其中食管息肉25例, 單發21例、多發4例, 胃竇39例, 單發21例、多發18例, 胃息肉54例, 單發41例、多發13例, 十二指腸息肉21例, 單發14例、多發7例。②大腸息肉96例(40.85%), 男50例, 女46例;常見的癥狀有腹瀉、便秘、上腹部脹痛不適, 且部分患者有便血;其中直腸49例, 單發31例、多發18例, 橫結腸19例, 單發13例、多發6例, 降結腸15例, 單發11例、多發4例, 升結腸13例, 單發8例、多發5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經內鏡及病理學檢查確診。術前行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及凝血功能檢查, 根據息肉大小行活檢鉗鉗除, 氬離子灼燒、高頻電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多種方法[1]。選擇型號為YHA300型氬氣高頻電刀, 于病變部位灼燒直至息肉整體變為灰白色, 套扎治療直至息肉組織變為青紫色。高頻電凝切割治療:在內鏡直視下, 全面探查息肉病變情況, 檢查完畢后退鏡, 并安裝由美國COOK公司提供的多連發套扎器, 再次進入內鏡, 于息肉部位處進行套扎, 直至帶蒂隆起, 并顏色變紫[2]。將高頻電金屬圈套器通過內鏡活檢孔插入, 將隆起的套扎環蒂部套住, 行高頻電切除術治療, 通電時間持續3 s/次左右, 經多次通電直至息肉組織切除, 若創面周圍組織與偶少量滲血, 可采用8%去甲腎上腺素局部噴灑止血或采用金屬鈦夾閉止血[3]。術后, 通過鉗夾夾取切除的息肉組織標本, 行病理學檢查, 應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常規石蠟包埋, 取3 μm切片, 參考相關文獻[4]對息肉組織的病理學特點進行分析。
2 結果
2. 1 病理學檢查結果 上消化道息肉中, 食管:狀瘤19例, 占13.67%, 鱗狀上皮單純性增生6例, 占4.32%;胃十二指腸:增生肉92例, 占66.19%, 炎肉11例, 占7.91%, 腺瘤肉6例, 占4.32%, 錯構瘤肉5例, 占3.60%。上消化道息肉伴不典型增生28例, 占20.14%, 且以胃竇多見。大腸息肉中, 腺瘤肉47例, 占48.96%, 伴不典型增生35例, 占36.46%, 其中管狀腺瘤31例, 占65.96%, 伴不典型增生26例, 占83.87%, 絨毛狀腺瘤11例, 占23.40%, 伴不典型增生11例, 占100.00%, 混合型腺瘤5例, 占10.64%, 伴不典型增生3例, 占60.00%;增生肉 21例, 占21.88%, 伴不典型增生1例, 占4.76%;炎肉 18例, 占18.75%, 均無不典型增生;其他類型息肉10例, 占10.42%, 其中息肉惡變為癌癥4例, 占40.00%, 鋸齒狀息肉3例, 占30.00%, 幼年肉病變2例, 占20.00%, 家族肉病變1例, 占10.00%。
2. 2 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情況 所有患者均在內鏡下治療成功, 成功率為100.00%, 手術時間為5~18 min, 平均時間(12.43±2.54)min。經電凝切割息肉組織時滲血32例, 出血量少者采用8%去甲腎上腺素局部噴灑止血, 出血量較大者采用金屬鈦夾夾閉止血, 并聯合靜脈滴注止血藥物。本組患者術后均無明顯不適癥狀, 部分患者有輕微腹痛, 經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術后有3例經電凝切割術治療后發生消化道出血, 有2例采取套扎術治療后因套扎圈脫落而發生消化道出血, 經止血處理后癥狀緩解, 無術后穿孔發生。所有患者術后均臥床休息3 d, 禁食禁水2 d后, 進無渣流食, 并采取靜脈補液支持治療。大腸息肉患者靜脈滴注抗生素3 d, 胃息肉患者靜脈滴注抑酸劑3 d。術后隨訪6個月~1年, 經內鏡復查無原位息肉復發。
3 討論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分為上消化道息肉和大腸癌兩類, 且主要以增生肉為主。有研究表明, 消化道息肉屬于癌前期病變, 其中大腸癌的發病率高達55%~70%, 絨毛狀腺瘤癌變率高達 60%[5]。
本研究病理學組織檢查, 發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病率與大腸息肉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其中上消化道息肉經病理檢查以增生肉為主, 占66.19%;伴不典型增生占20.14%, 且以胃竇多見。而大腸息肉以乙狀結腸、直腸多見, 其中腺瘤肉占48.96%, 伴不典型增生占36.46%, 且有4例息肉惡變為癌癥。由于消化道息肉有癌變傾向, 早期發現、早診斷與治療, 對預防消化道腫瘤的發生有重要意義。臨床多以外科手術治療本病, 但手術創傷大、并發癥發生率高且費用高[6]。目前臨床治療消化道息肉的方法較多, 根據上消化道息肉的大小、形態、數量, 采取的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隨著近年來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 內鏡技術廣泛應用于消化道息肉治療中。目前本院已逐步開展了直徑0.5 cm的息肉病變患者, 若采取氬離子灼燒治療, 往往會導致復發, 此時采用套扎術治療, 不僅操作簡單、安全可靠, 同時可完整切除息肉組織[9]。然而對于直徑>2.0 cm的息肉病變患者, 往往采用上述方法并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此時采取高頻電凝電切術, 術前常規行超聲內鏡檢查, 確定息肉病變部位及是否有大血管, 若無較大血管者, 采用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 首先應用套扎器套扎于息肉處, 使其形成帶蒂隆起, 待顏色變紫后, 再行息肉切除, 為防止套扎圈脫落而發生消化道出血, 電切治療時勿緊貼息肉基底部[10]。術后經6個月~1年后復查, 結果發現所有患者均無原發位息肉復發, 提示上述治療方法的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 內鏡下采取多種治療消化道息有微創、操作簡單、手術風險、費用低的特點, 且無復發現象,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胥賓芬, 范惠珍.內鏡下微波灼除術與高頻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較.廣東醫學, 2015, 16(3):444-446.
[2] 舒若, 章謙, 李穎, 等.采用 EMR技術對消化道息肉診療的效果臨床研究 .科技通報, 2015, 25(1):67-70.
[3] 張威慶, 李偉, 趙衛東, 等.內鏡下治療消化道息肉 260例體會 . 山東醫藥, 2011, 51(19):99-100.
[4] 陳麗珍, 陳萍, 曾麗芬, 等.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行內鏡治療的護理體會.實用醫學雜志, 2010, 26(18):3443-3444.
[5] 程華.內鏡下高頻電治療老年人消化道息肉56例臨床分析.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0, 30(12):1752-1753.
[6] 王斐, 韓樹堂.中醫藥治療消化道息肉的研究進展.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27(3):298-300.
[7] 馬春濤, 沈道明, 王興壽, 等.內鏡下治療消化道息肉58例療效分析.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1, 31(4):666-667.
[8] 屈銀宗, 黃景榮, 汪毅, 等.消化道息肉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圍術期預防性抗生素應用的臨床研究.臨床內科雜志, 2014, 31(10):712.
[9] 潘亞娟, 田霞, 王成, 等.消化道息肉高頻電切術后發生低血糖的護理干預.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4, 25(6):40.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思考
【前言】:亳州市是典型的平原地貌,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因素,加上水陸交通便利、土壤條件良好、氣候適宜等諸多因素,都十分適合林業發展。由此,也為林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目前,亳州市的林地面積有223萬畝,其中農田林網的建網率已經達到91%,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林下經濟系統,為當地農民創造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1、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林下經濟發展由國家倡導并支持,旨在“發展森林、白虎環境、惠及廣大農民群體”,為廣大山林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補充。對于林改后的山林地區,林下經濟的發展為山林地區的農民提供了一種有效致富的方式,林下經濟的提出,緩解了林農矛盾,以及人多地少的生產難題。目前多數地區的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由于認識不足,導致發展不平衡的狀況。當地政府不認可林下經濟的的發展前景,投資力度與補貼政策不到位,使得林下經濟得不到發展;還有些地區,由于缺少技術支撐,使得林下經濟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在林下經濟的建設當中,缺乏相關的技術服務支持和政策保障,使資源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
林下經濟發展,是森林與農業共同發展的一種科學、合理的途徑,但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當地的發展條件,因地制宜,科學的選擇發展模式。正確的發展模式,能夠改善林分狀況,并由此提高林分的質量,增加森林效能,使主、副業之間達到相輔相成的平衡關系,取得共同發展[1]。成功的林下經濟模式,能夠為全國各地的林下經濟拓展提供參考和借鑒。因此,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要以“尊重自然規律”作為發展準則,進行科學發展,最大程度的防治紕漏產生,避免惡性循環。為其有序、健康、良性的發展,需要不斷的思考與改進。
2、 林下經濟發展方式
2.1生態優先、科學發展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身寸法中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林業發展過程中,森林更是不可或缺的條件,發展林下經濟,需要以林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依托。只有在森林森林生態環境資源和諧穩定的情況下,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采集以及森林旅游等經濟生產才能有效進行并發展。尊重自然規律,是經濟長久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在發展林下經濟這項民生工程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適度發展,不能以犧牲森林生態系統為代價,換取林下經濟發展的一時利益。此外,林下經濟的發展,要在配合當地林業管理部門工作的前提下進行,因為林業的管理工作的責任,就是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林產品、培育森林資源[2]。林業部門的監督管理,能夠彌補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缺陷,提供短期林業產品、培育森林資源、實現持續發展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當貫徹“以林為本、生態優先、科學發展”的準則,實現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亳州市譙城區的2017年最新的林業生產意見中指出,要全面實施林業的增綠增效行動,提出工作重點就包括:實施水系防護林、道路造林、農田防護林、森林創建四大實施工程。在此之前,全區實行坡耕地退耕還林面積,累計達42500畝;荒山荒地造林面積達35000畝。在實行退耕還林的過程中,科學實行生態林與經濟林分別進行的方式,能夠有效維護森林資源的環境效益,同時保證農民的經濟收入。
2.2因地制宜、優勢發展
林下經濟的發展,需要根據地域條件、資源狀況的不同,選擇合理的發展方式。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最有效的發展方式,就是“因地制宜、優勢發展”。這張發展方式,能夠有效利用當地資源、以及產業基礎,而且,“因地制宜”的發展方式,更符合林農的認知程度,有利于鼓勵林農的積極性,同時還能有效減少投資成本。“因地制宜”的發展方式,需要當地領導與實踐者共同努力、開拓發展思路、探索發展優勢[3]。“適中選優,優中選精”,合理發展優勢項目。林下經濟的發展不能盲目進行,避免“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的失敗發展。此外,培養優秀人才,能夠在林下經濟發展的初期起到帶動發展的榜樣作用,帶領農民們,在抱哈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大前提下,最大程度實現經濟效益。
亳州市譙城區的主要林下經濟作物中有藥材這一種類,而在藥材的種植面積的18%,種植的品種是牡丹。在種植前期,首先調查了牡丹的經濟效益,由于牡丹油的成功開發,市場對牡丹鮮莢、牡丹籽以及牡丹苗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種植牡丹,有著良好的經濟前景。而且,在譙城區種植牡丹,有著天然的優勢。譙城的土地資源S富,氣候條件也極為適宜“鳳丹”品系的牡丹生長;譙城地區的藥農有將近20年的栽培和管理經驗,充分掌握先進種植技術,可以使牡丹的出產率得到很大提高。譙城區種植牡丹的藥農,還保持著傳統種植與育苗的種植習慣,使牡丹每年的育苗都能保持在4000畝左右,年產牡丹苗平穩保持在10億株左右[4]。
2.3完善法規、加強監督
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加以支持,只有在一個有序的、規范的發展環境下,林下經濟才能得到更加快速、穩健的發展前景。目前林下經濟的發展就面臨著法律法規不完善、林業管理只能不健全的嚴峻形勢。由于林地權屬、經營單位性質、林木權屬、和主管部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管理辦法、側重點、思路等也不盡相同;加之各項法規的不健全,存在著輕林木、重利益的錯誤思想,假發展只占地或不發展等錯誤現象;特別是在林改后,有些集體林地為追求眼前利益,以林糧間作的名義,做著“退林還耕”的實際。這些行為嚴重阻礙了林下經濟的發展,為此,有關部門需要加強相關法規的建設,制定完善的管理條例,字鼓勵林下經濟發展的同時,著重解決發展中的亂象[5]。加強監督依法執行,為林下經濟的穩步發展創造一個健康、有序的軟環境。
亳州市譙城區林業局依據林下經濟發展趨勢,積極開展學習型機關活動,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完善學習制度,使林業人員能夠在全面學習相關知識之后,能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來。要求完善政府的廉政建設措施,強化廉政意識,并將其與林業工作緊密結合到一起,全力促進林業工作的發展。并在實際工作中,有效監督實行了“退耕還林”的驗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對森林資源管理制定了相關規定,并在5年中有效查處違法案件120余起。
2.4引進科技、創新發展
發展是沒有止境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層面也會得到不斷地提升。林下經濟的發展也要遵循這種發展形勢,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及技術,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拓展發展領域。在加固原有發展基礎的前提下,發展更多的經濟模式,在保證森林生態資源的情況下,促進林下經濟的更大發展[6]。
亳州市譙城區,目前已經形成牡丹、桔梗等中藥材和林木、農作物進行套種的傳統習慣,隨著近年來林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亳州市成為了全國最大的藥材市場,該地區的林下套種產業也在不斷探索更大潛力、規模的發展模式。亳州市譙城區十八里鎮以楊樹林為主,進行了牡丹、桔梗、白芍的林下套種,在國家的支持與林農的積極努力下,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此后,隨著產業模式的不斷成熟,該地區,有進行了新模式的探索,林――藥模式增加了杜仲、女貞、國槐等中藥材的林下種植;林――農模式下進行了泡桐與小麥、西瓜的套種模式;林――菌模式下,采用楊樹與菌類套種的技術,在五月份至十一月份期間,林下種植靈芝、天麻等菌類,其余時間種植全年均可的食用菌,以此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在林――禽的經濟模式下,在楊樹林下養殖土雞,良性循環,林下養殖能夠使糞便為楊樹提供有機肥料,從而促進林木的生長[7]。
結束語:綜上所述,林下經濟的有序發展,是利國利民的良好經濟形勢。本文以亳州市譙城區的發展為借鑒,簡要總結了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及發展要求。亳州市譙城區的林下經濟發展,是一個較為成熟的發展案例,值得廣大林下經濟發展地區借鑒學習,總結相關經驗,開發科學合理的林下濟發展模式。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林下經濟發展,都有待科學、合理、創新的發展模式,希望廣大林業工作者,能以成功案例為藍本,進行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朱洪革,白雪,李海玲,米松華.大小興安嶺林區職工住戶發展林下經濟的調查與思考[J].林業經濟,2014,09:26-30.
[2]王莉.肅南縣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及林下經濟發展的思考[J].中國農業信息,2014,09:257-258.
[3]趙曉東.嵩縣林下經濟發展的調研與思考[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5,03:58-61.
[4]肖永青,孟憲平,李娟,劉志煒.河北省林下經濟發展的思考[J].河北林業科技,2013,02:81-82+88.
[5]劉桂新.伊春立足林下經濟促進綠色發展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3,22:58.
[關鍵詞]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創新能力;開放式教學
林下經濟資源利用課程是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在全國各大院校開設植物資源學課程基礎上,適應林業行業“發展林下經濟”而開設的具有林業行業特色的本科生課程。林下經濟資源利用是一門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林下種植業、采集業、森林旅游業等的課程。林下,主要指樹林中林冠以下的相對有限的空間。林業行業發展林下經濟,主要是發展林下林菌、林藥的種植業。廣義的林下經濟資源利用,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產業,還包括林上產業[1-5]。林下經濟資源利用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理論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相結合,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設計與實踐進行總結,為基于課程學習中心和翻轉課堂的東北林業大學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林下經濟資源利用》的混合式教學提供參考。
1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分類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1.1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分類教學設計的依據
2017年,全國首個“林下經濟”博士點學科在東北林業大學成立,主要研究方向分為林下動植物資源高效培育、食用菌資源撫育及利用、林下資源活性成分及深加工利用,依據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定義以及相關博士點研究方向,林下經濟資源利用主要是發展林下林菌、林藥的種植及其利用,涉及較多的是非木質林產品,非木質林產品、經濟植物學的含義[6-14]如表1所示。表1可為林下經濟資源利用的非木質林產品種類等提供參考。
1.2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分類的教學實踐
依據林下經濟資源利用的定義和表1,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分為林藥、林農藥、林果、林菜、林菌、林精油、林油脂、林樹脂、林樹膠、林纖維、林色素、林淀粉、林鞣料、林草、林花等15類,每一類細化為林下、林中、林上等3小類。主要參考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編寫的《中國植物志》講授資源植物的植物學名、科、屬、主要利用部位形態特征、資源分布與生境等,吉林農業大學楊利民主編的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植物資源學》的植物資源分類、張以山等的《林下經濟概論》講授,如林藥資源利用、林果資源利用等。
2課程論文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2.1課程論文教學設計的依據
林下經濟資源利用課程第4學期開課,第5學期學生將接觸到更多專業課,專業性和實踐性增強。第4學期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利用自己4學期所學知識申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來提高自己的創新實踐能力。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鍛煉,需要寫申請項目的申請書,設計實驗方案等。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學科歸屬植物資源學(經濟植物學)學科,所以課程教學可以參考植物資源學和經濟植物學課程教學。北京林業大學經濟植物學課程采用了課程論文的考核方式[15]。林下經濟資源利用課程應用性較強,比較適合鍛煉學生寫課程論文,來增強自己實踐能力。第4學期,學生具備了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和基礎實驗能力,依據課程內容鍛煉學生撰寫課程論文,是比較合適時機。能力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鍛煉過程,學生需要在文字表達、方案設計方面加強練習。第4學期依據課程內容鍛煉學生撰寫課程論文,增加學生自主學習體驗,對學生大四撰寫本科畢業論文也是一個很好的鋪墊。
2.2課程論文教學實踐
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工具查閱文獻,撰寫課程論文,理論聯系實際,具有國際視野、溝通、協作、自主學習的能力。課程論文,不占用教學學時,單獨組織。題目自擬,以林藥、林果、林菜等一種資源植物為例,綜述林下經濟資源利用研究,結合植物資源的特點以及林學專業特點(如森林植物資源等),談談你對林下經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建議(林下經濟資源利用,如林藥種植模式案例分析等或科研項目綜合性實驗方案設計等)。
3理論聯系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教學設計與實踐
3.1開放實驗及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能力培養的依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資源學課程在森林旅游、林學、林產化工等林學院、創新學院、農學院相關專業開設。將最新的學科動態及研究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中,保持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先進性[16]。開放實踐性教學在其他大學植物資源學課程均有體現[17-19]。
3.2開放實驗及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
通過開放實驗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實驗等(不占用教學學時,單獨組織),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能夠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實驗儀器獲取數據,提取信息,具有林特產品加工利用等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開放實驗主要是設計綜合性實驗,鍛煉學生利用自己學的理論知識去設計解決實踐中的科研實驗項目問題,為生產實踐服務。自己設計,自己利用業余時間,自己到實驗室驗證,可以預約,老師給予指導。驗證性實驗,已經在課程學習中心都有,課程學習中心有實驗關鍵步驟的微視頻(1-3min)、學生開放實驗照片,供學生網上在線學習。分層次教學,感興趣的學生就看一下,不做硬性要求,愿意實踐一下就預約去實驗室體驗一下。開放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驗證學生自己的實驗方案設計,每個人根據自己需要選擇。依據理論課程,增加學生設計綜合性實驗能力,以一種合適的方式,考核學生設計科研項目能力,還有網絡在線學習能力,可以在閉卷考試體現,加強這方面的應用題。理論課也一樣能培養學生能力,現在互聯網發達,學生可以多渠道獲得知識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累積實踐經驗。開放實驗等給學生提供一個利用所學理論,應用到實踐,尤其是綜合性科研項目設計中的一個體驗機會,閉卷考試時側重原理應用和方案設計。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大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板書輔助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手段,以課堂講授為主,采用啟發式、案例式、講解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結合案例分析、課程論文、開放實驗等教學環節共同實施。線上、線下、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每一種教學手段都有其特點和優勢,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相結合,百花齊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適合學生提高學習效果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以山,曹建華.林下經濟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國家林業局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司.全國林下經濟實踐百例[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3]李榮和,于景華.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新模式[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4]王海英.課程學習中心網絡資源的混合式教學研究[J].廣東化工,2016,43(24):162-163.
[5]王海英.課程學習中心在線學習教學實踐[J].廣東化工,2016,43(13):282-284.
[6]胡延杰.非木質林產品認證[J].森林與人類,2016(3):136.
[7]WickensGE,王維榮.什么是經濟植物學[J].世界科學,1991(7):18-21.
[8]楊利民.植物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9]楊雨晴,萬志芳.黑龍江省發展林下經濟影響因素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6(6):17-21.
[10]王孟生.淺談如何促進林下經濟的發展[J].中國林業產業,2017(1):119.
[11]梁珍海.新時期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研究[J].綠色科技,2017(1):83-84.
[12]張玉柱.黑龍江省林下經濟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5(12):101-102,104.
[13]黑龍江省院士工作辦公室.2013年院士龍江行暨林下經濟發展咨詢會在伊舉行[J].中國國情國力,2013(9):2.
[14]李婭,陳波.我國林下經濟發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3(3):36-38.
[15]賀康寧,趙云杰.進行開放式教學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水土保持經濟植物學”教學改革嘗試[J].中國林業教育,2000,18(1):48-49.
[16]蔡靖,張文輝.“植物資源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4):73-76.
[17]任玉鋒,魏玉清,周立彪.“主導—主體”教學模式應用于植物資源學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5(16):194-195.
[18]黃寶康,秦路平,張宏,等.《野生植物資源學》選修課程的教學策略[J].西北醫學教育,2010(6):1169-1172.
[關鍵詞] 平原農區 林下經濟 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106-01
林下經濟作為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新興產業,在林業生產中對鞏固造林成果、保護林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對于平原農區,如何做到不砍樹,能致富,合理利用林地,做大做強林下經濟,我們經過近幾年的探索,總結出了以下發展模式及建議。
一、太康縣基本情況及林地特點
太康縣位于河南省東部,是典型的農業大縣。現有人口139萬人,轄23個鄉鎮,768個行政村,耕地171萬畝,有林地面積50萬畝。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有28萬畝。由于地處平原農區,我縣林地主要有以下幾部分組成,一是圍村林下的林地。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6.1萬畝。這部分林地大多是在廢荒低、撂荒地的基礎上形成的,承包權分散,很少有承包權集中面積10畝以上的。且林相不整齊。受人為活動影響大,土質板結,地力低下。二是規劃農田林網溝、河、渠、路下的林地。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6.5萬畝這部分林地主要是集體所有,林相好,地力較好,人為活動影響小。三是縣境內十三條骨干河道的護岸林形成的林地。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3.3萬畝。這部分林地地力高,但隨人為活動形成不同的林種,離村莊較近的地方,多為楊樹中齡林或幼齡林,離村莊較遠保留很多刺槐純林。四是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栽植的經濟林。約1萬畝。這部分林地多地力肥沃,水分充足。大部分適宜發展林業經濟。
二、太康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截止2013年8月份,我縣發展林下經濟面積10409萬畝,其中種植面積7186畝,產值2108萬元。林下養殖面積2923畝,產值3650萬畝。森林旅游面積300畝,產值842萬元。
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根據不同林地的特點,以充分挖掘林地潛力為前提,以增加農民收入目標,我們因地制宜,區別對待,采取不同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1.圍村林地
對承包權分散的林地,鼓勵農民發展林——菜,林——藥模式。承包面積在五畝以上的林地,發展林——菜,林——藥,林——禽,林——畜模式。比如朱口鎮朱大千行政村,對圍村林地進行規劃,林下種植黃花菜200畝,畝收入800元,對承包權集中地兩片林地,發展林下養殖櫻桃谷鴨。
高朗鄉官莊村郭宏偉牽頭成立了“高朗鄉官莊林下養殖專業合作社”,年出欄柴雞4萬只,產值200萬元。
2.林帶林地
林帶形成的林地多為集體所有,權屬集中,易于發展林——藥,林——菜模式。林下栽植黃花菜,金銀花,易于管理,經濟效益高。
3.河道林地
由于河道林地地力較高,水資源豐富,可以發展多種林下經濟模式。一林——禽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林下雜草作為家禽的天然飼料,還可以利用水里的生物作為家禽的飼料,家禽飼料充足,活動量大,生長快,肉質好,見效快。城郊鄉蜜蜂劉村養殖大戶劉均義,承包200畝河道林養殖肉鵝,現存欄10000只,年出欄3000只,純收入20萬元。二林——藥,林——菜模式。利用河道林充足水資源,林下種植周期短,見效快的小青菜、生菜、菠菜。加快循環周。三林--游模式。利用圍繞城區的渦河自然河道風光,依托近郊優勢少康墓歷史文化景點,規劃出五公里的生態旅游區,年接待游客超過1萬人,直接經濟效益達100萬元。
4.經濟林地
經濟林地由于土質肥沃,耕作條件好,可以發展多種模式模式,林下種植大豆,辣椒,紅薯蔬菜等作物。比如老冢鎮港李村600畝石榴經濟林下全部栽種大蔥,經濟效益顯著。
四、發展建議
1.擴大宣傳,營造氛圍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通過技術講座、科普宣傳等方式,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技術模式和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廣泛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通過算對比賬、算效益賬,展示林下經濟的綜合效益與優勢,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激發廣大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
2.培育龍頭企業,示范帶動
要把培育壯大產業龍頭作為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鼓勵種植戶、養殖戶搞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盡快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格局。要充分發揮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優勢,培育種養大戶,促其上檔次、成規模,催生扶強一批專業化林下經濟發展龍頭,帶動更多的群眾投身林下經濟。
3.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講求實效原則,對林下經濟發展進行合理布局,確定中長期發展目標,科學選擇林間種植、養殖模式,拓寬林間種植、養殖類別,因地制宜,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提高林下經濟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4.加大政策、科技、資金扶持力度
關鍵詞:林下經濟;存在問題;對策及建議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宣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實現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更是鞏固全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綠色增長、提高林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迫切需要的有效途徑。
1發展現狀
1.1政策扶持
宣漢縣根據國家及四川省林業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結合“精準扶貧政策”規定,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一是將林下經濟發展區優先納入農村公路硬化、農網改造等項目,解決了項目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二是規劃了樊噲片區的林下地道中藥材種植、峰城片區的林下養殖業(養羊、養雞)、普光片區的林下菌菇業、茶河片區的林下野生動物(梅花鹿、野豬)馴養業、天生片區的森林旅游業,增加了農民收入,激發了山區農民的積極性。三是堅持“政府引導、合作社主導、示范帶動、輻射推廣、增加收入”的原則,堅持“一村一品一重點”,把林下經濟發展作為涉農單位職工“創新創業”的“實驗田”,架設下八鎮的萬畝核桃、三墩鄉的萬畝昌林中藥材等示范基地,為全縣林下經濟發展樹立了典范。四是整合縣級相關部門的人力資源,建立了森林資源保護、林下經濟發展科技人才、林下產品銷售、森林旅游等四支隊伍,定期對其進行學習培訓,要求持證上崗。五是利用互聯網建立了科技宣傳、產品銷售網絡。重點宣傳林下經濟品牌,電銷系列產品。
1.2發展成果
宣漢縣以林業產業帶布局為核心,輻射發展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形成林藥、林菌、林糧、林果、林菜、林茶六種林下種植模式和林禽、林畜、林蜂三種林下養殖模式,成片發展林下種植55萬畝、林下養殖65.2萬只(頭、箱)。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積極扶持利根葛業、恒祥木業等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培育、發展宣漢縣昌林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社75家。整合林業重點工程資金和扶貧資金1.5億元發展中藥材基地8萬畝、木本油料核桃基地5萬畝、工業原料林基地15萬畝。
2宣漢縣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
2.1缺乏資金支持,發展規模小
宣漢縣目前還沒有對林下經濟進行支持的項目,現有的種植戶、養殖戶,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資金支持,致使發展缺乏后勁。加之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分山到戶后,多數林下經濟是以單個家庭為單位,發展規模較小,且種植品種缺乏統一規劃,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優勢,不利于統購統銷。
2.2科技普及率低,產業水平落后
多數發展林下經濟的地方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致使先進的種養技術無法推廣,目前多數種養戶是摸著石頭過河只或依靠傳統習慣、經驗,形成不了品牌優勢,致使經濟效益低下,難以適應市場需要,甚至造成部分種養農戶以失敗告終。
2.3市場化程度低,難以做大產業
由于缺乏專業的行業協會進行統一調配,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平臺,農戶市場信息不靈通,在種養品種選擇上存在盲目性,在產品經營中,大多數只能坐等外地經銷商上門收購或者零散銷售,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主要對策及建議
3.1統籌規劃,差異發展
發展林下經濟既要統籌規劃,又要因地制宜,多種產業模式齊頭并進。規劃布局上要總體掌控、分區規劃、科學布局,積極引導,向“一村一品、一鄉(鎮)一特色、一區一優勢”的方向發展。宣漢東北部林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適宜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宣漢東南地勢相對平坦,應發展森林景觀旅游、農家樂等;西北森林資源相對豐富,氣溫偏低,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應以林下養羊、養雞、食用菌生產、林下養羊、養蜂為主;宣漢城區靠近達州市,而且楊家河風景區初具規模,應以立體栽培花卉苗木及各類林農間作為主,重點發展以苗安“清脆李”及毛壩的“梅花”及“農家樂”為代表的區域主導產業,帶動和影響周邊地區發展“特色”林下經濟,進而實現“點”、“線”結合的林下經濟發展產業鏈,逐步形成布局科學合理、資源效益充分發揮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3.2科技普惠,擴面融資
為廣大林農提供技術培訓,走科技興林的道路,是宣漢縣林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利用科技下鄉、專業培訓等形式普及科技知識宣傳。現場操作試點示范,開啟專家帶技術員,技術員帶家庭技術員等師徒培育模式,增加產業發展成效。在資金方面,應采取“多渠道注水”的辦法破解資金籌集難題,具體表現為以業主投入為主,農民土地(林地)入股,實施林權抵押貸款,充分發揮社會融資的主體作用,積極吸納民間融資。主動對接銀信部門,全面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險工作,幫助農戶解決林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
關鍵詞 平原農區;林下經濟;現狀;效益;河南鹿邑
中圖分類號 F32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9-0189-03
黨的十明確要求,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以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其中明確要求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森林是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具有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平原農區人工林在保護環境、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資源供給等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原農區相對人多地少,原生植被較少甚至絕跡,發展人工林是平原農區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發展人工林受土地資源有限、林業投資周期長、管護成本、林農爭地、林木脅地等多種因素制約,影響林業可持續發展及民間資本投資林業的積極性。
林下經濟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林上產業。林下經濟是農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學經營林地,實現增產增效,以短養長,解決林業生產周期較長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農業生產領域涌現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1-3]。“十年樹木”是林業生產的基本特征,相對漫長的林木生產周期,對林業發展、林農致富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只有讓林地早“下金蛋”、早產生效益,才能更好地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及產業發展,鞏固造林成果,在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
鹿邑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總結了鹿邑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預計到2015年,林下經濟發展面積4 400 hm2,占轄區林地面積的30%以上,林下經濟產值達18 862.5萬元,逐步形成林藥、林菜和林禽三大特色,成立多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帶動更多農民參與到林下經濟的建設中來,實現林農戶年均增收超過1 000元。
1 區域概況
鹿邑縣位于河南省東部,東鄰安徽省亳州市,北與商丘市柘城縣、睢陽區相連,地跨北緯33°43′~34°51′,東經115°25′~115°37′,東西長54.6 km,南北寬40.5 km,總面積1 238 km2,耕地面積8.27萬hm2,轄13個鎮、7個鄉、4個辦事處、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1個農場、554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118.7萬人,人口密度1 042人/km2,其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83.1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0%。鹿邑縣屬于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壤有潮土、砂姜土2個土類,境內渦河、惠濟河、清水河、黑河、宋河等13條較大河流過境后注入淮河,年均降水量900 mm,年均降雨日數98.6 d,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2.4 ℃,生長期年均283 d,無霜期年均222 d,年均日照時數2 252.5 h。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植物種類較多,資源豐富,水利、交通條件較好。2012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93.5億元,同比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6 941元,林業收入600元,是中部縣域經濟百強縣。鹿邑縣是全省第1批林業生態縣和綠化模范縣、全國綠化模范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60.8萬m3,林木覆蓋率22.1%。
2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2.1 林業資源
全縣現有林地1.31萬hm2,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10.6%,有林地面積1.104萬hm2。林地大多分布在河道、公路、鄉間生產路及村邊圍村林上。從實際情況看,除少量灌木林不宜發展林下經濟外,其他林地均可采用林藥、林菜、林禽等模式發展林下經濟,全縣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有1.24萬hm2,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95%。其中適宜林下種植的有8 666.67 hm2,適宜林下養殖的有3 466.67 hm2,適宜森林景觀利用的有266.67 hm2。
2.2 林下經濟規模
據調查,截至2013年,全縣發展林下經濟1 666.67 hm2,總產值達4 098.0萬元。林下種植面積400 hm2,產值1 956.30萬元,其中林下種植辣椒面積66.67 hm2,產值210.0萬元,林下種植牡丹面積266.67 hm2,產值1 520.0萬元,林下種植小麥、大豆面積53.33 hm2,產值96.0萬元,林下種食菌13.33 hm2,產值130.30萬元。林下養殖面積1 266.67 hm2,產值達2 141.80萬元,其中林下養雞600 hm2,產值1 000.0萬元,林下養鴨533.33 hm2,產值900.0萬元,林下養豬133.33 hm2,產值241.80萬元。2013年全縣林下經濟平均增收2.4萬元/hm2。共涉及農戶5 561戶,為7 754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2.3 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缺乏全面科學的發展規劃,各類主導產業不明確,自然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經濟優勢,發展規模小,產銷一體化的經濟鏈條尚未形成,林下經濟的發展還處于一種原生態,規模化程度低,產業分散,沒有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方式,沒有形成“龍頭”產業,沒有形成品牌優勢。
3 發展林下經濟的原則與目標
3.1 發展原則
堅持以林為主、保護第一的原則。在確保森林資源安全的前提下,重點開發利用經濟林地和用材林林下資源,在確保生態功能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利用生態公益林發展林下經濟;堅持集約化經營,產業化開發的原則。注重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配套發展,加快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體系;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突出特色,分類實施的原則[4]。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客觀選擇發展模式,聚集生產要素,重點培育區域化特色產業;堅持龍頭帶動,示范引導的原則。強化龍頭企業、示范基地、基層專業經濟合作社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引導林下經濟科學發展[4-6]。按照各地林業發展的實際和農民種養習慣,適時引導,把發展林下經濟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相結合,與農業科技推廣相結合。
(6)李關林菌種植基地。位于賈灘鄉李關行政村,利用林地面積53.33 hm2,分布在村邊太平溝兩側。林下種植平菇等食用菌,年產平菇500 t,產值100萬元。
6 投資產出效益測算與分析
6.1 投資估算
6.1.1 投資標準。投入標準:雞、鴨20元/只;豬1 000元/頭;羊500元/只;牡丹、白勺1.5萬元/hm2;辣椒1.2萬元/hm2;平菇7 500元/hm2;黃花菜7 500元/hm2;小麥、大豆9 000元/hm2;農家餐飲50萬元/處。
6.1.2 分項投資。牡丹、白勺1 666.67 hm2,2 500萬元;辣椒533.33 hm2,640萬元;小麥、大豆400 hm2,360萬元;黃花菜133.33 hm2,100萬元;平菇200 hm2,1 500萬元;雞、鴨74.5萬只,1 490萬元;豬4.6萬頭,160萬元;羊1.58萬只,790萬元;農家樂5處,250萬元。根據各模式面積和投資標準計算,全縣至2015年發展的4 400 hm2林下經濟共需投資7 880萬元,其中林下種植投資3 750萬元,林下養殖投資3 880萬元,森林景觀利用投資250萬元。
6.2 產出估算
6.2.1 產出標準。雞、鴨25元/只;豬1 200元/頭;羊1 000元/只;牡丹、白勺3.9萬元/hm2;辣椒3萬元/hm2;小麥、大豆1.5萬元/hm2;黃花菜3萬元/hm2;平菇1.5萬元/hm2;農家樂100萬元/處。
6.2.2 總產出。牡丹、白勺1 666.67 hm2,6 500萬元;辣椒533.33 hm2,1 600萬元;黃花菜133.33 hm2,400萬元;小麥、大豆400 hm2,600萬元;雞、鴨74.5萬只,1 862.5萬元;豬4.6萬頭,5 520萬元;羊1.58萬只,1 580萬元,平菇200 hm2,300萬元;農家樂5處,500萬元。合計總產出18 862.5萬元。
6.3 效益分析
6.3.1 經濟效益。至“十二五”末,全縣發展林下經濟面積4 400 hm2,年產值將達到18 862.5萬元,其中林下種植940萬元,平均增收32 040元/hm2;林下養殖8 962.5萬元,平均增收67 215元/hm2;森林景觀利用500萬元,平均增收37 500元/hm2;預計至2015年,林下經濟戶均年增收1 449.4元,投入產出比1.0∶2.4,平均增收42 870元/hm2。
6.3.2 社會效益。林下經濟建設作為一種新型的就業形態和模式,逐漸成為農民的新的支柱產業之一和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林下經濟建設,將有效解決近2萬個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時吸引大量社會資金投資,從而促進縣城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6.3.3 生態效益。發展林下經濟可顯著改良林地土壤,減少森林病蟲害,提高植被覆蓋率,對防風固沙、降低揚塵、改善微生態環景境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對森林群落良性循環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7 參考文獻
[1] 蘇蘭卿,趙道云,陶春清,等.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8):173-174.
[2] 杜硯明.新鄉縣林下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3] 翁翊.浙江省主要林下經濟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2.
[4] 陳裕鵬.林下經濟在上海的發展與實踐[J].林業實用技術,2013(9):88-92.
關鍵詞: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技術研發
中圖分類號:F32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157-03
1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在傳統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企業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但已經很難適應社會追求經濟、環境效益的發展要求。在生態環境中,生態林業作為我國生態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林農復合經濟經營模式被廣泛的推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傳統的林業生產經濟相比,其主要是利用有限的林業空間和土地資源,來進行林下養殖種植、采集以及森林景觀等來進行的一個復合型的經濟[1],林下經濟對于提升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和增加農民的收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做好林下經濟發展工作的重要意義
2.1 林下經濟是未來林業發展的方向
隨著我國的人口不斷劇增,造林的空間越來越小,而林地的空間越來越大,為林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對于廣大的林農來講也是一大福音,林農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林地空間來發展林下經濟,在有效的空間和林地上開展復合型的林下經濟,是林農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這也是林業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林下經濟的發展是農民發家致富、社會對生態環境的需求以及政府發展農村經濟目標的有效統一,這是未來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傳統的林業發展中,林地的種植單一、收益的周期較大和經濟效益的見效慢,這就大大的降低了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林下經濟的出現和壯大讓農民看到了新的希望,重新燃起了靠林業發家致富的夢想。因此,只有通^不斷研究創新,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提供更多的思路,才能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和生態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林業的進一步發展。
2.2 林下經濟是協調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新措施
發展林下經濟是協調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新措施。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復合型的林業經濟模式,將有限的林地空間和土地合理的利用起來經營一些周期短、見效快的項目,如種植業、養殖業以及旅游業等,不僅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還可提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林下經濟不僅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對于促進林業的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亦能不斷增加農民收入[2]。另外,在傳統的林業發展中,林地的種植單一、收益的周期較大和經濟效益的見效慢,這些缺陷大大影響到了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而林下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將彌補了這些的缺陷,提高了林業的經濟效益,對于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3 林下經濟是緩解土地利用矛盾的新途徑
林下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將可以有效地緩解我國土地緊張的局面。林下經濟利用有限的林業空間和土地資源來進行種植和養殖等多種經營活動,不僅充分利用了林地資源,而且還增加了林地中生物的多樣性,對于促進林間的生態系統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解決了我國目前人多地少的矛盾,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發展[3]。同時,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特別是林農的用地矛盾突出。那么林地的有效利用必須要尋找新的途徑,而林下經濟無疑就是最好的途徑。
2.4 林下經濟促進了就業和增加收入
林下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將會拉動周邊各種行業的發展,這樣就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了就業,緩解了我國目前就業難的問題。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對產品進行加工,也需要交通運輸和物流,更需要信息服務等,這些都是林下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這樣會增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城鄉的收入增加。另外,林下經濟作為一種綜合型的復合經濟,所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廣泛,其中包括有林業、農業、畜牧業、醫藥等多個行業,這就離不開當地農民的參與和支持,從而直接和間接地拓寬了其他相關行業的就業渠道,促進了林業整個區域內的人口的就業率,增加了當地的平均收入和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林下經濟帶動的就業率和增加財政收入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3 現階段制約林下經濟發展的因素
3.1 資金不足
林下經濟的出現給很多農民帶來了新的希望,大多數農戶對發展林下經濟都十分的感興趣,然而,資金不足成了他們發展林下經濟最大難題,很多農民想做又沒有錢,只能看著別人發財自己卻無能為力。即便是一些手頭比較寬裕的農民,但是家里有老有小,需要開銷的地方還很多,也不敢全部拿來發展林下經濟,也很難下定決心來做林下經濟,這將制約了林下經濟的發展。另外,一些正在經營林下養殖、種植農戶,也是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資金支持,在經營規模上也沒有多大的進展,也制約了林下經濟的發展[4]。因此,盡管很多農民都清楚發展林下經濟是一條發家致富的好路,但是資金不足卻成為了他們放棄的主要原因。
3.2 農民承擔不起經營風險
林下經濟中的種植和養殖業,特別是養殖業需要投入的資金比較大,而農民在技術和市場信息方面都是比較缺乏的,如果中間出現一些經驗風險,就會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讓農民傾家蕩產或者背負著巨額的債務,這些都是農民承擔不起的風險。因此,就會有很多農民在林下經濟的開展上存在顧慮。特別是技術上,很多農民還沿用著傳統的養殖方式和種植方式,對于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夠了解和掌握,這就會在種植和養殖的過程中出現各種不利的因素,從而加大了經營的風險,最后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很多農民一般選擇觀望或者猶豫的態度,不敢承擔風險。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很多農村的農民都選擇外出打工,不愿意在家里發展林下經濟。
3.3 基礎設施條件差
由于林下經濟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這樣就會加大農民的成本投入。目前,在我國很多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地方都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如公路沒有修好、水電等設施沒有完善,甚至有的林場都沒有通電,都是靠農戶自己拉電來維持生產活動。基礎設施不完善就會導致一些先進的種養方式難以實施,還加大了農戶的投入成本,嚴重制約著林下經濟的發展。林下經濟要想從規模上和技術上有所突破,是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如果基礎設施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就會影響到林下經濟往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發展,也會不斷增加農民的投入成本和打消農民的積極性,是非常不利于林下經濟發展的。
3.4 對市場信息不了解
要做好林下經濟離不開市場,而市場中存在著很多可變性的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林下經濟的發展。任何產品的流通都要經過市場,可以說市場決定著林下經濟的走向,也是指引著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方向。因此,可以說市場信息是林下經濟發展的方向標,市場不僅引導著農民的生產活動,而且還決定著農民生產的產品所帶來的回報。那么,如果農民不能及時掌握市場相關信息,就很難在林下經濟發展中把握住方向,就弄不懂生產什么能給自己帶來最多的經濟效益,久而久之就會市場所淘汰[5]。從目前的林下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很多農民在產品經營中,大部分人都是等著別人上門來收購或者到市場進行零售,這樣就把主動權交給了別人,經濟效益無從說起。
4 做好林下經濟發展工作的建議
4.1 加強政府扶持,落實林業改革配套政策
要想做好林下經濟發展工作,是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的,而目前在林下經濟政策方面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政策,很多政策都落實不到位。針對這些問題,應加強政府的扶持,認真落實林業改革配套的政策。在實際的工作中,政府應大力的扶持和引導發展林下經濟,積極的對林下經濟進行調查研究,對林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掌握,從而因地制宜的出臺相關的鼓勵政策,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另外,相關的政府林業部門也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來制定科學合理的林業改革配套政策,對于政策也要認真的落實的實處,讓農民真正的看到政府的態度,從而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4.2 加大對林下經濟的宣傳力度
要做好林下經濟,必須提高人們對林下經濟的認識,需要相關林業部門加大對林下經濟發展的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宣傳方式對林下經濟的重要性和優勢進行宣傳,通過有效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政府、企業和農民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性和優勢認識。如通過新聞媒體、到村里廣播、墻體廣告等。另外,還可以組織人們參觀學習一些典范的林下經濟經營戶,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并抓好示范典型建設,總結推廣示范戶經驗,不斷提高示范戶的經驗規模和科技含量,從而推動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6]。
4.3 加大資金的投入
要發展林下經濟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特別是其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哪殼暗牧窒戮濟發展的情況看,資金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地方的林下經濟發展基本都出現了資金不足的問題。為此,政府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和鼓勵信貸資金投向林下經濟,多樣化的為林下經濟吸引更多的投資。政府要不斷鼓勵金融機構對林下經濟發展進行支持,協調好金融機構并制定相關投資政策,放寬對林下經濟發展的貸款優惠政策,切實的解決農民的資金問題[7]。
4.4 加大對技術研發和推廣扶持力度
在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是制約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農民承擔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要想發展林下經濟,必須要不斷提高農民的技術手段,從而增強農民承擔風險的能力。因此,這就需要相關林業部分加大對林下產業研發的基礎性建設投入,并且不斷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依靠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力量,不斷提升林下產品的特色和傳統優勢。另外,還要派遣專家到當地農村對農民進行技術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技術,從而提高農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為林下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要努力地推廣一些市場前景較好的項目給農民,讓他們少走彎路,也認識到政府是支持林下經濟的,從而不斷促進林下經濟的發展。
4.5 完善市場信息服務體系
在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信息就像是農民和一些小企業的眼睛,如果連市場信息都不知道,那么農民和一些小企業就要承擔巨大的市場風險,這也是制約林下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各級政府必須重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成立專門的市場信息服務機構,使之成為一個官方平臺,積極地收集國內外新技術和產品市場需求等信息,然后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傳播媒體,及時向農戶和企業,農戶和企業也可以自行登錄到平臺中進行了解。另外,還要對轄區內林下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及時地在官方平臺進行更新,從而確保市場信息的及時、有效性,降低農民和企業的市場風險。
5 結語
隨著我國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林下經濟的發展對于促進我國林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阮進生.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初探[J].現代園藝,2017(6).
[2]趙恩梅,邱玉山.黑龍江省林下經濟問題及對策淺析[J].中國林副特產,2017(2).
[3]宋尚平.廣饒林下經濟實現2.5億元[J].國土綠化,2017(2).
[4]蔣澤平,孫體如,胡高瞻.掛縣強農結碩果林下經濟富泗陽[J].江蘇農村經濟,2017(4).
[5]吳 崗,李偉東.淺談沁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思路[J].農民致富之友,2017(6).
一、林藥模式
1.模式適宜地區和地類
太行山低山丘陵區山坡中下部荒山造林地,平原區。
2.模式配置
在未郁閉的林地內種植較耐陰的、牡丹、蘭花、金銀花和王不留等中藥材,金銀花、王不留株行距0.8×0.5米。株行距為0.25米×0.40米。
3.模式特點及效益分析
全市種植37597畝,主要分布在內黃、林州、龍安、湯陰等縣(區)。內黃縣六村鄉破車口村土地2100畝,林下種植,每畝5500株,畝產250斤,每斤可賣25元,畝效益達6250元以上,全縣林藥已發展到3萬余畝,產值達到1.87億元。金銀花栽后第二年畝可采摘干品14公斤,產值560元。也可采集林下野生的中藥材,主要有連翹、酸棗等,豐富的野生資源為林農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徑。尤其在山區,成為部分群眾固定的一項收入。該模式可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既達到林下經濟,改善生態的目的,又解決了林農收益,是一個較適用的模式。
二、林禽立體經營模式
1.模式適宜地區和地類
豫北地區低山丘陵區山坡中下部荒山造林地或平緩山地。
2.模式配置
以放養、圈養為主,是發展林下養殖的主導模式。
3.模式特點及效益分析
全市發展29480畝,內黃縣楊樹林下養雞每畝可養500~600只,共養柴雞8萬只,每只柴雞凈利潤50元,柴雞營養豐富,有滋補養身作用,柴雞蛋每斤可賣12元,柴雞蛋營養價值上乘,味道鮮美,對保護心血管非常有好處。每畝速生林可養殖2000只種鵝,一茬種鵝出欄期80天左右,一年可養殖2茬種鵝。每只成鵝平均出欄可達7斤,從鵝苗長到成鵝,成本大約25元,一只成鵝平均可賣35元,每只純收入10元左右。每畝地按養殖2000只鵝,每年2茬計算,一年養殖肉鵝純收益為:10(元/只)×2000(只/畝)×2(茬/年)=40000元/畝。養殖蛋雞3萬只,年收入達200多萬元,并且帶動了周圍100多農戶從事林下養雞,養殖規模達5000多只,年可創收400萬元。
三、林糧種植模式
1.模式適宜地區和地類
豫北地區種植業發達的鄉鎮平原、沙地林下經濟地
2.模式配置
棗樹-黑小麥、彩色玉米、黑花生、彩色紅薯等間作模式,棗-黑花生、彩色紅薯間作模式株行距3×10米,以棗單行,南北走向,間作地上第一茬全面種植小麥,第2茬間作黑花生、尖椒,尖椒提前在苗床育苗,在麥收后移入林下地間作。畝收益達到2500元以上。年產值達到680萬元。在棗樹下間作黑小麥、水果型彩色玉米、黑花生、彩色紅薯、金手指葡萄、金秋蜜桃等特色農產品,每畝收入可達8500元。該模式既可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又可增加退耕農民的前期收入,培植后續產業,經濟效益較高。
3.模式特點及效益分析
該模式既可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又可增加農民的前期收入,培植后續產業,經濟效益較高。尖椒每畝年產值可達1800元,黑小麥每畝年產值可達680元,間作模式前期年產值可達2480元,到棗豐產期效益更佳,棗農椒間作年畝產值可達5000元以上。
四、林菌一體經營模式
1.模式適宜地區和地類
豫北地區鄉鎮平地、沙地林下經濟地。
2.模式配置
豫北地區種植業發達的鄉鎮平原、沙地速生林下養殖。
3.該模式特點及效益分析
利用林蔭地,大力發展金針菇、食用菌。全市共發展3280畝, 9000萬袋,經濟效益達1.5億元。
五、林游模式
1.模式適宜地區和地類
豫北地區種植業發達的平原、沙地林下經濟地。
2.模式配置
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內黃積極發展森林旅游業,每年舉辦紅棗文化節、桃花節等。
3.該模式特點及效益分析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規劃;服務體系;普洱市
中圖分類號:S759.8;F31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168(2016)01-0120-05
Abstract: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including under-forest planting, under-forest breeding, forest landscape tourism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forest l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s, shorten forestry production term, promote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and form a good situation of mutual support and promotion for forest and human. The under-forest economic area of Pu’er City is 30.13 hm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planting and breeding modes, such as tree-herb, tree-fungus, tree-vegetable, tree-poultry, tree-livestock, etc., the forest integrated output value of the city is seven billion five hundred and thirty million RMB Yuan in 2014, which amounted to 44.3% of the city’s forestry output value. It believed that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had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Pu’er City’s economy and a leading industry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paper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overall development planning, unsound marketing circulation, insufficient funding, imperfect service system,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der-forest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planning; service system; Pu’er City
林下經濟指的是不以采伐木材為主要生產目的,而是依托森林資源開展種植、養殖,以及相關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的生產經營活動[1]。具有投入少、見效快、發展模式多樣,就業容量巨大,從業門檻相對較低等特點,既能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森林空間,又能加強資源保護,實現資源共享、循環利用,協調發展[2,3]。
在普洱市發展林下經濟,就是要充分發揮當地豐富的森林物種資源、多樣的氣候類型、獨特的自然條件等優勢,實現林產業發展從單一利用木材資源向綜合開發林木、林地和景觀等資源的轉變[4],深入拓展林業生產的空間和領域,緩解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挖掘林業生產潛能,提高林業生產力,增加林農收益[5],提升林業綜合效益,讓廣大農民群眾“不砍樹、能致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目前普洱市林下經濟發展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6]。為摸清林下經濟發展狀況,進一步加快發展,筆者在總結普洱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問題,探索符合普洱市實際的林下經濟發展思路和模式,為加快發展普洱市林下經濟提供參考。
1概況
普洱市位于祖國西南邊陲,云南省的西南部,國土面積為45 300 km2,山區面積占98.3%,全市海拔317~3 307 m,年均溫15.3~20.2℃,年無霜期在315 d以上,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全市現有林業用地313萬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0.6%,居全省各州市之首。森林覆蓋率達64.9%,林木綠化率67.2%,活立木總蓄積2.25億 hm2,森林覆蓋率、活立木總蓄積有較大幅度增長。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276.8萬 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8.4%;灌木林地20.3萬 hm2,占3.5%;未成林地7.5萬 hm2,占2.4%;疏林地0.8萬 hm2,占0.3%;無林地7.6萬 hm2,占2.43%。
2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
1)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是增加林農收入的重要途徑[7]。普洱農業發展潛力在山,希望在山,山區開發是解決普洱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普洱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由于農產品市場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可能性較小,傳統農作物單產增加的空間也很有限,單純依靠傳統的種植業已無法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所以只有通過發展林下經濟以帶動加工、運輸、物流、信息服務等相關產業的高效發展,才能吸納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就業和創業渠道,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2)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是發展綠色林業產業、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眾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不斷提升,綠色、低碳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大潮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順應了這一潮流,提高了農民經營森林的動力,增加了森林蓄積量,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林下經濟生產的是綠色產品,增加的是綠色GDP,實現的是綠色增長。
3)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發展林下經濟可以合理利用林業資源,為社會提供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和產品,滿足社會對林產品的需求,延伸產業鏈,加快農村林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8]。
4)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是深化林權改革的重要舉措[9]。科學發展林下經濟,既有利于森林資源保護,又有助于提高林地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壯大綠色產業,能夠持久發揮農民造林育林的積極性,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促進林業發展長效機制的形成,進一步釋放林業生產力,達到鞏固林改成果,實現生態受保護、林農得實惠的目標。
3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普洱市從2007年開始大量發展林下經濟,采用“山地經濟發展”、“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 “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 “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和“大企業獨立開發”等管理模式[10]。2014年實現林下綜合產值75.3億元,占全市林業產值的44.3%,比上年增長10.36%。共發展林下經濟開發公司68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6戶,市級龍頭企業21戶,發展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社115個。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經濟利用面積達30.13萬 hm2,據統計,林下藥材、林下蔬菜種植面積達0.75萬 hm2,林下動物養殖基地19.00萬 hm2,養殖規模353.5萬頭(只),林下采集面積達4.53萬 hm2,采集2.04萬 t。當前,林下經濟涉及農戶18萬余戶,從業人員30萬余人,成為林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林農增收的主導產業。
3.1林藥模式
在林下種植石斛、草果、砂仁、茯苓、黃精、白芨、重樓等藥材,對這些藥材實行半野化栽培,管理起來相對簡單,生產技術含量不高,但收益顯著[11]。林下種植中藥材年收入可達7 500~10 500元/hm2。例如,普洱天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針闊葉混交林發展仿野生石斛種植,其規模近400 hm2,并在樹下套種重樓和黃精等藥材,帶動了周邊百余戶群眾,實現年均增收200多萬元。
3.2林菌模式
在速生林下間作種植食用菌,大面積利用閑置林下土地,而食用菌采摘后的廢料又是樹木生長的有機肥料,二者互惠互利,實現了良性循環利用。目前,全市以黑木耳、靈芝、香菇等野生菌為主的規范采拾基地已達0.67萬 hm2,可實現純收入75 000元/hm2左右。
3.3林菜模式
林木與蔬菜間作種植是一種經濟效益較高的模式。普洱市林下蔬菜種植主要有刺五加、甜菜、香椿、樹頭菜、刺包菜等種類,種植面積達0.33萬 hm2,一般年收入可達10 500~18 000元/hm2左右。
3.4林禽模式
在郁閉的灌木林、林分、果樹等林下飼養肉鵝、柴雞、烏雞、肉鴨等,放養、圈養均可,每年可養3~5茬。還可養殖土雞、蛋雞、鴿子、野雞等生態禽類,技術簡單,群眾易接受,市場潛力大,收益可觀[12]。如寧洱縣磨黑鎮老馬箐咖啡場在13.3 hm2龍眼樹下養殖土雞,實現了龍眼樹生物防蟲的目的,每年還能銷售近10萬只土雞,產值100多萬元。
3.5林畜模式
主要利用林下野生或人工種植的飼料植物為牛、羊、豬、鹿等大型牲畜提供飼料,獲得綠色、安全的動物產品[13]。如鎮沅縣恩樂鎮團結村丙田組在經濟林下養殖種豪豬500多只,年收入達110多萬元。
3.6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模式
普洱市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及林下動物養殖部門科學合理利用現有的地形、地勢及林下資源,有針對性地指導開展科學馴養繁殖,努力提高經濟效益,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目前,全市共有70家野生動物馴養繁殖企業(養殖戶),馴養繁殖野生動物達30 000頭(只),主要養殖赤鹿、野豬、竹鼠、豪豬、七彩山雞、灰雁等,年產值超過5 000萬元。
3.7林下采集加工模式
大力發展林下產品的采集加工,不斷拓展林下經濟產業鏈條。普洱市林下采集加工主要是以野生菌、松脂、野生菜等的采集加工為主。可食用的野生菌有奶漿菌、大紅菌、牛肝菌、雞土從、黑木耳、靈芝、香菇等,全市年可采拾野生菌2萬 t,實現產值4億元。全市可采脂思茅松已達近5 000萬棵,年產松脂16萬 t左右,林農從中直接獲益15億元。全市年采摘野生菜1萬 t,實現產值2億元。
3.8林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普洱市發展最快、效益最高的林下經濟模式之一[14]。全市生態良好,大力發展森林旅游,通過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著力打造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不僅有效保護了資源,使游人在普洱這個原生態的天然氧吧里可以呼吸到最新鮮的空氣,而且大批游客為普洱森林旅游帶來了每年近2億元的收益。
4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4.1缺乏總體發展規劃
政府雖然對林下經濟發展較為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的激勵政策,但目前為止普洱市還未出整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缺乏長遠規劃和創新思維,思路不夠開闊。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引導與有效的林業科技投入,大多數林下資源仍處在低層次的初級開發階段,只是簡單的采集、出售初級產品,品種單一,導致產業牽引力不強,發展分散,缺乏規模效應,品牌不多,產量不夠,市場競爭力弱,即使是一些銷路較好的產品,由于規模小,只能滿足自產自銷或定單銷售,無法滿足市場的批量需求,造成經濟效益低下。
4.2科技支撐不高,貢獻率低
基礎研究薄弱,開發能力不足[15],程度不深;實用技術示范、推廣滯后;良種良法推廣應用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良種基地建設數量不足,良種供應能力較低。科技創新機制不健全,新產品研發能力低,產品開發層次低,產業鏈短、附加值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專利、新技術、新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不強;高素質科技和管理人才不足,科技研發與市場消費需求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4.3市場流通機制不健全[16]
非木材林產品資源配置低效,經營分散,缺乏有效組織,產品的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之間的競爭處于無序狀態,使得資源利用的經濟收益難以最大化。例如,當處于減產小年時,提早采收,影響產品質量;而當豐收大年時,競相壓價,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非木材林產品的生產者在參與市場交易時處于信息劣勢方面,難以了解價格變化的信息。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利用收益的不公平。非木材林產品的流通環節過多,大部分非木材林產品利用收益實現在流通環節,而非木材林產品的采集者、培育者獲取的收益較少。
4.4資金投入不足,整合不力[17]
長期以來,因發展觀念落后、規劃滯后,林下經濟的發展扶持政策尚缺乏,缺少支持優勢產品產業建設的專項投資,且有限的資金投入較為分散,難以滿足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需求,導致林下經濟布局分散,經營規模偏小的問題突出,地域產業特色不明顯,加工帶動力不強勁。加之行業投融資和保險體系、風險分擔機制的缺失,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多方參與的林下經濟產業帶建設長效機制尚未形成,雖然大多數農戶和企業對發展林下經濟抱有很高期望,但由于缺乏啟動資金,致使在規模擴大、產業鏈延伸等方面止步不前,阻礙了林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5林下經濟產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發展林下經濟涉及多個部門或機構,由于缺少相應的聯動協調機制,得不到必要的項目和資金扶持,加之相關的技術指導、種苗保障、加工銷售、金融信貸等服務不到位,尚未建立林下經濟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體現在質量監督體系和檢驗檢疫檢測機構不健全,標準體系不完善、宣傳貫徹執行不到位,林下種植的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和林下養殖的優質產品以及采集加工率工作認證未形成統一的標準,林下經濟信息服務網絡體系缺乏,生產供應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面對市場一體化的大局,基層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還遠沒有發揮出來,產業的鏈條還很脆弱。雖然有一些大型龍頭企業,但產品加工較為簡單、初級,產品附加值低,市場沒有得到充分的優化配置和有效組織,產業集群沒有發展起來。加之普洱市大多數林區的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普遍存在著路、水、電、通信等設施不配套的問題。這些都制約了全市林下經濟的發展。
5林下經濟發展對策
5.1加強林下經濟發展的科學規劃[18]
林下經濟發展以確保生態保護為前提,以促進農村林業經濟結構調整為方向,必須通過科學規劃,有效地配置資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保證利益最大化。制定林下經濟發展規劃要突出科學性,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調查,摸清區內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類型、面積、環境條件等。在此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水平、林地資源狀況、市場需求等信息,科學確定林下經濟的種類與發展規模,分區域確定符合實際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明確具體的規劃區域,確定中長期發展目標,因地制宜,突出普洱市特色。要突出具體的建設內容,提出指導性的標準、要求、模式,避免將規劃局限于政策層面上的概括性表述。近期規劃要目標具體,突出可操作性;中遠期目標要思路清晰,方向明確,突出前瞻性和戰略性,提出長遠戰略目標及相應對策;指標體系要科學合理,規劃指導標準要定性、量化,充分反映林下經濟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和發展要求。
5.2建立健全林下經濟發展推動體系
林下經濟的社會、經濟及生態效益的實現,僅靠單一、分散的農戶難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需要有政府及相關的生產合作組織進行推動和合理的引導。同時,需要進一步提高林下經濟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林權制度改革后,多數林地已確權到戶,然而可開發利用的林地大多處于偏遠山區,所以林下種植較為分散。如果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讓廣大林農參與其中:1)加大林下經濟龍頭企業培育力度[19];2)加大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力度;3)加大發展林下經濟專業協會發展力度;4)加大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力度;5)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方式。
5.3完善林下經濟市場體系建設
林下經濟發展關鍵在于產品是否具有廣闊的市場,有了市場才能增強農民參與生產競爭的信心,林下經濟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才能得到保證,農民的收入才能增加[20]。所以要不斷開拓市場、加強林下經濟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著力打造林下經濟品牌,推進林下經濟農產品超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