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實習教師自我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實習生;教育實習;終結性自我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073-02
一、問題提出
教育實習中的自我評價是指實習生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自己在教育實習中的表現作出適當的價值判斷,以期調控和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促進教育能力的提高。根據實習的進程,實習生自我評價可以分為實習前診斷性自我評價、實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自我評價和實習結束階段的終結性或整理性評價。終結性或整理性自我評價是實習生在教育實習任務結束后所進行的自我總結。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本科生實習終結性自我評價的調查,分析學生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高校教育者角度提出相關建議。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研究資料是抽取08級學前教育本科生(40人),此外,對部分實習生進行了訪談。問卷內容涉及實習支教生的教育態度、教育觀念、保教能力與師幼互動四個方面,每一方面細分為8到9個自我考核項目,項目內容取自步社民主編《幼兒園教育實習指導》第六章第二節教育實習評價。自我考核結果采取五級制(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研究投放問卷40份,有效問卷38份。
三、結果及分析
1.實習生終結性自評結果特點。研究者發現實習生自評結果以良為主,中次之,不及格率不明顯,分別為:優秀率21.3%,良好率41.8%,中等率28.6%,及格率6.7%,不及格率1.6%。實習生對實習整體結果自評普遍較好。為顯示實習生在實習過程及結束后反映的諸多問題,研究者對上述四方面各項優秀率進行分析,力求呈現存在的問題,下述分析都采取這種方式。
2.實習生終結性自評過程性分析。①實習生教育態度自我考核分析。實習生要以虛心的態度,接受指導教師的指導,遵守園方與校方的一切規章制度,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研究將教育態度細分為以下8個項目:a、明確高校實習任務并保質保量完成;b、制訂完整、可操作的實習計劃并能按照計劃行事;c、熟悉本班幼兒活動的常規要求、作息時間和一日活動的安排;d、了解本班的教育目標、工作重點以及階段性的主題教育內容;e、設計的教育活動方案及時請教原任教師,經審核后再實施;f、尊重和虛心接受其他教師提出的建議并妥善處理出現的矛盾;g、遵守實習幼兒園的各項規章制度;h、穿著打扮儀表舉止符合幼兒園教師身份。實習生對上述8項自我考核為優的情況:g項遵守實習幼兒園的各項規章制度,此項自我考核為優的人數最多,占27.7%,其他各項依次為:c項占26.9%,h項占21%,f項占11.8%,d項占6.7%,e項占4.2%,a項占1.7%,b項制訂完整、可操作的實習計劃并能按照計劃行事,此項自評為優的人數最少,占0%。教育態度方面反映的突出問題:一是實習生制訂并實施實習計劃方面尤為欠缺。實習計劃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由高校制訂的,幫助實習生了解實習目的、任務、時間安排、組織結構等,需要每位實習生遵照執行的;一種是個人實習計劃,這個計劃要有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可操作性。教育系每次實習前除召開實習動員大會、給學生發放實習計劃書、明確相關的規章制度外,很少要求實習生做個人計劃,對學生個人制訂實習計劃缺乏指導,有些學生甚至不知道實習需要制訂個人計劃。個別學生制訂了計劃,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導,實施中一旦遇到困難就放棄。二是漳州師范學院教育系自2010年起將支教并入實習,支教地匱乏的師資力量及物質設施,與實習生期待的實習相差甚遠。沒有計劃下的實習只能是隨波逐流,加上大部分支教幼兒園教育觀念及措施存在問題,給實習生配備的指導教師形同虛設,實習生在腦中一片模糊的狀態下直接頂崗,其結果不僅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不出他們的自我價值感。②實習生教育觀念自我考核分析。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而影響著幼兒學習和發展。研究將實習支教生教育觀念細化為以下8項考核項目:a、面向全體,關心照顧每個幼兒,為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對特殊的幼兒給予特別的關心;b、滿足幼兒合理要求,善于發現幼兒點滴進步,予以鼓勵、肯定;c.、注意挖掘一日生活中幼兒感興趣或關注的事物作為教育內容;d、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對幼兒具有潛移默化作用;e、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注意讓幼兒通過藝術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體驗;f、經常對幼兒微笑、點頭、撫摸,與孩子進行積極的目光接觸,讓幼兒感到安全、支持和鼓勵;g、根據幼兒不同特點做好保育工作、教育工作,保教結合;h、幫助家長改善幼兒教育環境及家庭生活文明程度。實習生對上述8項自我考核為優的情況:f項經常對幼兒微笑、點頭、撫摸,與孩子進行積極的目光接觸,讓幼兒感到安全、支持和鼓勵,此項自我考核為優的人數最多,占31.0%,其他各項依次為:a項占18.4%,b項占15.5%,d項占14.1%,c、e與g項均占7.0%,h項幫助家長改善幼兒教育環境及家庭生活文明程度,此項自我考核為優的人數最少,占0%。教育觀念反映出的問題有:一是缺乏具體指導,教育教學內容一般是按照幼兒園既定的安排實行,在缺乏指導的情況下,實習生基本是自己摸索,即使發現了一日生活中幼兒感興趣或關注的事物也不知道怎么整合到教育內容中。較多問題的積壓而無從解決,不僅扼殺了實習生在實踐中思考的積極性,還助長了一些不良的習慣,如懶散、拖沓。二是實習生藝體技能較弱,缺乏發掘農村鄉土資源的意識和方法,無法做到讓幼兒通過藝術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體驗。三是保教分離,保育工作僅限于日常的整理和清潔。實習生從事這種保育工作的居多,有些實習生甚至日常做的僅限于此。四是保教方式單一,雖了解農村家庭教育特點,但無法對其產生積極影響。③實習生保教能力自我考核分析。保教能力是幼兒園教師的基本能力,每個實習生都必須實踐操作,具體可以分為以下9項:a、根據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和班級幼兒實際,有針對性地制訂保教實習計劃;b、觀察分析幼兒發展水平的意識和能力;c、根據觀察幼兒的結果對其作出相應的教育對策;d、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保育教育活動;e、幼兒日常生活的護理工作,有意識地去關心體弱兒童;f、按照教育保育要求,有目的地吸收幼兒積極參與,共同創設安全整潔美觀的教育環境;g、為幼兒提供開展各類游戲的時間、場地、玩具和材料,并積極參與幼兒游戲;h、具有開展幼兒藝術教育的基本技能(包括彈、唱、跳、畫、制作玩具);i、開展家長工作,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情況,傾聽家長意見。實習生上述九項自我考核為優的情況:e項幼兒日常生活的護理工作,有意識關心體弱兒童,自評為優的人數最多,占40%;其他各項與之相比,懸殊較大,依次為:f項占15.6%,d與g均占11.1%,c與i項都占6.7%,a與h項均占4.4%,b項觀察分析幼兒發展水平的意識和能力,此項占0%。
保教能力方面反映出的問題有:一是大多數實習生沒有保育計劃,即使自己制訂了,也因為支教幼兒園條件限制,無法實施。實習生向幼兒園反映保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也不受重視,只能按照幼兒園既定的安排行事。二是不知道如何從事幼兒的觀察與分析。三是在觀察幼兒狀態提供教育對策方面,實習生顯得束手無策。四是僅限于幼兒園班級原有環境,并沒有發掘周邊可利用的物質材料創設環境。五是實習生在顧慮幼兒安全,對突發事件的處理經驗與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幾乎少有戶外游戲活動。六是不知道如何在物質資源不豐富的情況下開展藝術活動。七是家園互動較少,缺乏與家長積極溝通的主動性與有效策略。
師幼互動方面反映出的問題有:創設物質環境顯得比較被動;基本上以照本宣科教學為主,很少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和現有的水平以及教育目標制訂教育計劃、選擇和調整教育內容,沒有生成性課程;無法做到引導幼兒富有個性發展。
四、建議
鑒于調查分析的結果,研究者就支教形式下的實習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改進建議:
1.就宏觀方面說,重新調整實踐課程計劃,支教并入實習后,在實習幼兒園無法提供指導教師的情況下,安排多樣化的見習形式,制訂學期見習目標和方案。在實習支教前有一次正規的、為期3~4周的集體實習。聘請市區公立幼兒園優秀教師為本科生作長期的實踐指導。
2.從微觀方面來說,加強對本科生個人實習計劃的指導,要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與自我調控性特點。實習指導者可以是高校專業教師,也可以是市區公立幼兒園優秀指導教師。實踐課程方面增設兒童觀察分析方面的課程、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課程。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課程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演示家庭教育指導方法與策略,加深學生印象。
參考文獻:
[1]步社民.幼兒園教育實習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關鍵詞】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改革
安徽三聯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管、經、藝、文、醫、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內第一所民辦高校。學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輻射長三角,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著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服務于中小微企業工程技術、管理崗位的應用型人才。辦學20余年,累計為社會培養人才近60000人。學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樹立“生為本,師為根,質量促發展”的辦學理念。為深入貫徹教育部《關于加強和規范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安徽省教育廳《關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學校高度重視實踐教學,近年來以深化實習教學綜合改革為抓手,遵循實習教學規律特點,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大力促進產教融合,積極進行實習教學管理體系的重塑和實踐探索,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提升。
一、遵循教育規律,樹立以生為本,抓實實踐教學
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牢固樹立以“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確立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堅持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4321”核心內涵的基礎上,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隨著本科專業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得到重視,全校進一步更新思想觀念,緊緊圍繞本科教學基礎地位這一主線,強化“抓教學就是抓育人”的理念,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落實改革實踐、重視實踐育人工作,出臺學校政策和方案,加大和深化實習實踐改革力度,鼓勵實踐教學管理改革試驗,圍繞實習實踐教學管理積極探索。對教學內容優化更新,體系設計科學合理,著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習教學體系進行改革與探索。結合學科和專業特點、實踐教學的目標、環節、方法等要素,學校陸續出臺《安徽三聯學院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總體實施規劃》《安徽三聯學院關于加強實施“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見》《安徽三聯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的若干規定》《安徽三聯學院本科教學實習工作管理規定》等文件,不斷加強實習教學及管理的投入,以省校級教科研項目為抓手,聚焦實踐教學體系的頂層設計,積極地推動實習教學體系的重塑與改革,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實習教學環境。
二、強化校企合作,搭建實踐平臺,突出能力培養
按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優化實踐教學體系,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形式和途徑,處理好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關系。積極推進產學研、校地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加強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綜合運用校內外資源,建設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實習實訓平臺。加強校內實習教學資源建設、構建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開放充分、運作高效的教學平臺。建設學生實習崗位需求對接網絡平臺,企業和學生實習需求信息,為學生實習實踐提供服務。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大力推動與行業部門、企業共同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切實加強實習過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贏、開放共享的實踐育人機制。不斷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學校制定《安徽三聯學院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等文件,規范和完善實習實訓基地的管理與建設。采取依托、聯合、共享等方式,與惠而浦、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訊飛、合肥美的、三聯交通、上海聯岸、安徽晶奇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三聯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160余家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互惠互利,資源共享,大大增強了實習安排的保障性,走出一條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特色之路。對應用型本科民辦高校來說,積極主動尋求校企合作的機會,打破地域界限,充分利用校內校外的教育資源,在實習管理過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線上線下,分段分治教學管理”的模式改革,即充分結合線下調研走訪和線上智能過程管理,根據實習前、實習中、實習后期不同階段任務,分別采取側重管理,利用管理模式的改革,帶來實習成效的提升。
三、有計劃分步驟、線上線下結合,推動實踐教學體系重塑
學校把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實踐育人的目標,構建了“四層次、八模塊”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構建了實習實踐課程的質量標準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了校內外實習教學資源、實習教學相關制度、師資隊伍的實習教學保障體系。從2017屆畢業生起,為解決實踐教學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改變實踐教學的從屬地位,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按照學校統籌、學院主體、部門聯動、分工協作的原則,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實習教學改革,結合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制定了適應實踐教學改革發展的教學大綱和實訓指導書。在深入探索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實踐過程中,對省內多數高校進行了調研,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原則,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注重實踐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力求通過綜合教學改革、實習教學改革,提高實習教學質量。啟用全國領先的信息化實踐平臺,通過平臺實現實習課程編排到學生個體、實習實踐教學過程規范化管理,實習質量大數據反饋,有效改變了過去的實習虛化的問題。另外,平臺有效整合全社會資源,共建優質企業資源庫,協同校內、校外多個主體,促進企業主動參與高校人才培養,解決了實習課程安排不到位、實習崗位落實不到位、實習過程監管不到位、實習質量保障不到位的困境,構建了實習管理的協同育人平臺。以學生實習實踐課程落實、過程管理為抓手,以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為保障,實現了學習者在實踐中學習和能力提升,并通過實習實踐全過程數據的有效反饋實現與人才培養方案的緊密結合,促進教學改革與產教融合。
四、利用大數據平臺,有效服務管理,助力實踐教學改革
根據實習管理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了實習申請與實習信息填報的信息化、過程管理信息化、數據統計信息化。互聯網背景下,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實習基本信息、學生實習地點簽到、學生統一信息管理、學生外出實習突發狀況等進行一系列管理,及時應對高校實習階段給實習管理教師工作帶來的不便,及時與外出實習學生、企業導師進行溝通,利用互聯網的發展,應用一套適合本科實踐教學需要的移動實習信息管理系統。借助“互聯網+”實習實訓平臺,建立過程管理監控的信息化、一體化實施機制,基本實現了實習全過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實現了師生全程互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個專業試點運行基礎上,經過充分調研和訪談,將九個學院全部納入信息化平臺進行管理。規范化、透明化、信息化的操作和管理,逐步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實習實踐過程難以監控、“放羊”的難題。以2020屆畢業實習為例,截至2019年10月25日,共有9個學院在平臺設置了4170名學生的實習計劃任務。其中2016級3329名學生,2017級737名學生,2018級104名學生。累計提交了23618篇周志,有效解決了過程監管難的困境,實習過程管理成效顯著。通過實習教學管理改革,實現了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管理,有效改變了過去實習虛化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實習課程難編排、崗位難落實、實習過程難監管、實習質量難保障的四大痛點。從對學生實習跟蹤觀察看,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應用知識、鞏固知識,把書本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企業的鍛煉、崗位的實踐,從實習前的迷茫到實習中的實踐獲得感再到實習后的成就感以及自我總結與反思的轉變,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加強實習過程的“實化”管理,學生的心智進一步成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提升管理效率,改善實習質量,重塑管理體系
積極引進管理平臺,引導和推動了實踐教學改革,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建設,強化過程管理,大力支持信息管理項目的創新實踐,利用信息系統加強對實習的全過程管理。通過項目建設,實現實踐教學資源規范管理,實現實習實踐質量量化管理。1.管理制度和教學規范得到進一步完善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實習實訓教學的要求,制定了《安徽三聯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的若干規定》《安徽三聯學院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安徽三聯學院本科教學實習工作管理規定》《安徽三聯學院實習實訓經費管理辦法》《安徽三聯學院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及評價辦法》《安徽三聯學院分散實習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實習實訓教學工作規范,對各教學環節進行了明確要求。2.實習管理工作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面對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階段,通過互聯網提高工作效率變得越來越重要,基于實習管理系統而言,不僅暢通了在外實習學生與實習指導老師和管理老師之間的溝通方式,避免了紙質材料的煩瑣,也提高了整體實習工作質量與效率。應用信息化平臺,利用大數據挖掘,結合云計算技術、構建智能化的實踐教育管理平臺,將系統應用的結果與之前實習管理模式相比,在管理工作效率方面提升效果明顯,不斷完善持續改進計劃,實習管理工作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3.學生實習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以往學生實習容易出現“放羊式”現象,學校從實習前調研、動員、過程監管、后期實習評定等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做好組織與安排,形成閉環管理,不斷強化學生的實習教學質量管理。特別是在應用實習管理系統后,學生使用手機APP,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學生在實習實踐中能快速得到教師的專業指導、師傅的實戰指導,并實現跨院校、跨學科、跨專業的溝通分享與交流,從而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快速成長,學習方式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相結合,學習效果得到明顯提升。4.教師指導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傳統實習管理中教師對實習學生的指導鞭長莫及,學生在校外實習,教師一般以電話、QQ等方式聯系,溝通不全面、不及時情況,影響到實習質量。運用實習管理系統后,教師可以通過手機APP及時與學生聯系,查看學生崗位落實情況、考勤簽到情況以及過程指導方面都會有極大的改變,教師的指導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5.過程管理材料得到進一步完善根據《安徽三聯學院本科教學工作管理規定》,需做好實習過程各個環節管理,包括實習組織領導、實習教學的實施與管理、指導教師、管理教師職責、學生實習紀律、實習考核、經費管理、檢查與評估等,實現全過程管理。在學生實習實訓前制訂具體方案,明確全過程的安排及時間節點,做到全過程有任務、有監督。制定實綱,編制實習計劃,過程管理材料齊全完備,為相關工作提供研究資料。
六、結語
實習實踐教學管理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企業、師生之間的合作溝通。在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注重實習管理規范化、過程化、信息化、科學化,為學生搭建協同共進的實習環境,營造良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環境,實現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能力的不斷提升。積極響應國家及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號召與規定,倡導和推動“邊參考、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邊宣傳、邊推廣、邊執行、邊行動”的教育研究方式方法,做好相關調查、問題分析、對策研討和經驗分享,充分重視實習實訓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摸索了一套適合新建應用型高校特色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使得破解實習實踐“三難”困境的實踐成效得到進一步顯現。
【參考文獻】
[1]向智林.基于“雙能力”的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1).
[2]李秀坤,萬建,高明生.高校本科畢業實習模式建設與實踐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4).
[3]王靖,李慶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4]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EB/OL].
[5]王蕊,陸璐.工科專業大學生實習現狀及改進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4(2):72.
為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全面考核,檢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完善學生德育的評價體系,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開展了德育答辯活動。實踐表明,德育答辯不失為構建大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平臺,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辯的實施過程
德育答辯是指應屆本科畢業生將自己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紀、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規定的格式,以總結報告的文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形成個人德育狀況論文,并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答辯會的形式,向班級的同學、答辯委員會成員宣讀,同時接受提問,回答問題,由同學和答辯委員會就其德育表現作出評價。
(一)精心組織、嚴格要求,確保德育答辯教育效果
為了上好德育答辯這堂“課”,理工學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了德育答辯實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領導、學工部(團委)負責同志、學部書記、輔導員、“兩課”教師為成員的畢業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按照學院的總體部署,德育答辯分為撰寫論文、審核評閱、現場答辯三個階段。
撰寫論文階段。學院要求每個畢業生認真回顧自己四年的學習、生活,對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行全面總結,尋找并彌補不足,調整發展方向,達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目的。
2010屆2196名畢業生全部撰寫了德育論文。
論文評閱階段。學院專門安排了德育答辯論文導師,對畢業生德育論文進行指導、審核、評閱,并寫出評閱意見。大部分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從思想認識、道德品質、人際關系、未來發展等方面做了認真總結,寫出了有質量的論文。
現場答辯階段。在德育答辯會上既有畢業生們的真情告白,也有獻給學校建設發展的合理建議。學院畢業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成員分組深入各學部,聽取學生陳述,進行現場提問,根據德育答辯評分標準評定現場答辯成績。
(二)根據學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現,評定德育答辯教育成績
學生德育答辯的成績由現實表現、書面總結、現場答辯、畢業離校期間表現四部分成績組成。其中,現實表現的成績占50%(輔導員打分)、德育論文的成績占20%(指導教師打分)、現場答辯的成績占30%(答辯評委打分)。
德育答辯的成績分為四個等級:優(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對于成績評定為待考察的學生,指導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進行二次答辯;二次答辯不及格的,按結業處理。
2010屆有2196名畢業生,其中有248名畢業生因工作需要(頂崗實習)不能回校答辯(但均提交了德育論文),在校答辯1948人,占畢業生總數的89%;有81名學生第一次答辯成績不合格,進行了二次答辯。
(三)發動低年級學生參與,延伸德育答辯教育效果現場答辯階段,學院鼓勵低年級學生旁聽。對于畢業生本人來說,這是對自己大學四年的總結和人生的升華,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是最好的心靈雞湯,為他們的大學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辯結束之后,德育答辯委員會評選出優秀德育論文,將其集結成冊,提供給在校學生閱讀,進一步擴大德育答辯的影響力。同時,學院圍繞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畢業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把優秀畢業生在德育答辯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感悟傳遞給新生,進一步促進了學院優良學風、校風在高低年級間的傳承。
二、德育答辯的實際成效
實踐證明,德育答辯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對大學德育實施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對畢業生在高校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個綜合性、總結性的考核評價環節,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思想狀況的全面考核,是大學畢業生德育狀況評價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德育答辯成為加強畢業生離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對于專業答辯,德育答辯形式更加靈活,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因此更具吸引力。這種新穎的畢業教育方式在畢業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畢業生的感觸頗具代表性:“在離校前夕,能有這么一個機會與教育、幫助、關心我們四年的老師進行一次坦誠的溝通,實在是很難得。老師們不僅幫我分析了優缺點,還給了不少中肯的建議,對我走向社會大有益處。”
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全面考核了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表現,進一步掌握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全面檢驗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效果,進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學校德育答辯工作還吸引了其他專業課教師和“兩課”教師,德育答辯的過程成為師生真情話別共敘情誼的過程,進一步密切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及時疏導了離校前學生中存在的各種不良情緒,2010屆畢業生成為歷年來畢業離校期間表現最好的一屆畢業生。
(二)德育答辯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為學生提供一個量身定做的教育環境是德育答辯工作的出發點之一。按照教育規律,大學教育是通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終以學生自我教育來實現的。而畢業生德育答辯活動的形式特點是,它從畢業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出發,充分反映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答辯會的時機、內容及形式為畢業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個性互動的教育環境。學生有機會自我總結、交流、答辯、闡述,使學生在濃郁的人文氛圍中自覺地投入。經過學生入腦、入心的理智思考獲得的心靈體驗、思想升華的效果是任何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同時,學校注重將德育答辯理念加以推廣,發動低年級學生現場旁聽畢業生德育答辯,以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德育答辯成為貫穿所有年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紐帶,成為學校德育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的載體,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徑。
(二)德育答辯成為構建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的重要載體
如果說專業答辯是學生完成學業的檢驗,那么德育答辯就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綜合考核,是學習期間思想狀況的展示和總結。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檢驗關,改變了以往學生重專業、輕德育的思想。與專業答辯相比,德育答辯更多的是一種思想與實踐的總結和展示。通過這種“出關”,更增強了大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學生畢業走向社會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的安排,在2010年畢業生德育答辯的基礎上,已組織新生結合入校以來的所感所想,在輔導員和個人成長導師的指導下,撰寫德育論文開題報告,認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為自己4年的大學生活打下基礎,也為學習4年后的德育論文答辯積累資料。從入學教育時的“德育論文開題”到畢業教育時的“德育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同時輔以二、三年級德育論文的階段答辯,一個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體系正在該校逐步形成。
事實表明,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以德育答辯為載體,以學校德育理論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為核心,以學校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為支撐的模式,成為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臺,“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為學院畢業生的普遍特點。學院2010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4%,受到社會、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廣泛肯定。
三、德育答辯的實踐啟示
科學合理的德育評價對于高校優化育人過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評價缺少人性化、動態化和多元化,影響了評價結論的客觀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進而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高校德育評價體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學德育答辯工作的實踐表明,德育答辯正是實現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改革的重要平臺。
(一)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人性化
重視人的差異性,突出人的主體性,這是人性化評價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辯認可了個體的差異性,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德育論文的開題報告、中期答辯、畢業答辯組成一個完整的道德評價過程。這個過程立足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評價前、評價中、評價后的全過程跟蹤管理,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積極性,提高他們自我檢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學生由對德育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的動力,促使評價活動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有效載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評價的導向功能、調節功能、啟動功能和激勵功能,實現德育評價育人育才的真正意義。
(二)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動態化
長期以來,高校德育評價注重靜態取向,重視的是評價的判斷和鑒定功能,并進一步異化為片面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作用,以終結性評價結論來區分學生道德素質的高低,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與生理還處于成長的動態過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須以發展的目光、前進的觀念來看待每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行為表現,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看最終結果,而應關注其成長過程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指引他們看到自己發展過程中的成功方向。通過對學生階段的、單元的和局部的道德發展水平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全面發展,也能對德育工作進行不斷調整,改進德育體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構建。這樣,在學生自我發展和學校德育評價的互動中,學生不斷取得進步,德育工作目標也能夠最終實現。
(三)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多元化
關鍵詞:青年教師;汽車維修;企業實踐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汽車維修人員緊缺,汽車維修專人人才培養被列為教育部實施的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工程重點之一,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出一批,專業強,素質高,技術高超的維修人員。高職汽車維修專業培養的學生必須在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上,能夠熟練地自行進行汽車配件更換、汽車故障檢測、車身修復、汽車美容等技術操作。這就需要理論和實際操作兩手都要硬的專業任課教師。但目前,汽車維修專業青年教師并不具備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實踐教學中出現力不從心、實際指導技能缺乏的現象。2016年5月份,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教師[2016]3號,其目的是建設高水平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進一步加強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實踐教學水平。
1青年教師企業實踐存在的問題
1.1資源匱乏,企業難找
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教師[2016]3號,要求建立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鼓勵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以及有規模的企業,積極接收教師企業實踐。但是目前來看沒有一個獨立行政機構或組織,搭建這樣的資源共享平臺,組建優質汽車維修企業,提供教師進行企業實踐活動。青年教師本人由于入行時間短,社會資源少,不能短時間找到合適的實習實踐單位。
1.2實踐內容針對性不強
汽車維修,大體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汽車檢測與維修(維修方向),一個是汽車車身維修與涂裝美容(鈑金噴漆方向)。由于沒有一個有效優質資源的提供,實踐企業難求,所以很多青年教師,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只能降低標準,導致校內所承擔的教學任務與實際企業實踐內容脫鉤現象。比如說教師去實踐的汽車維修企業主要從事汽車檢測、維修的業務的,以更換配件、給車輛做保養收稿日期:2017-03-13作者簡介:翟靜(1982-),女,遼寧遼陽市人,碩士,講師,現在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任教。為主,但是這位老師承擔的主要校內課程是車身維修的,主要授課方向為鈑金和噴漆,而實踐企業的這項業務量很少,就導致教師企業實踐針對性不強的問題。
1.3企業不愿配合指導
雖然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教師實踐需要企業支持配合的規定,但是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鼓勵政策,企業不愿因為指導培訓教師而耽誤自己的業績,更不愿因為需要培訓指導教師而擔負更多的責任,一般都把教師安排到比較容易的崗位,學習形式也僅限于觀看、考察,輕易不讓動手實際操作。這樣就導致實踐流于形式,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技能增長。
2青年教師企業實踐的保障措施
2.1學校應整合資源,搭建資源平臺
學校作為青年教師企業實踐的組織者和倡導者,應積極為教師提供優質的企業進行實踐活動。一方面,學校可以與上級主管部門溝通,以官方形式,與汽車維修行業主管部門溝通,組建一批不同資質、不同規模、不同維修性質的優質汽車維修企業。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和各個系部聯系,通過個人渠道,找到能提供教師企業實踐的優質汽車維修企業資源,從而真正解決教師尋求有針對性實踐崗位難的問題。
2.2教師企業實踐能力應納入職稱評審范圍
對于每個教師來說,職務職稱評聘都關系到教師的切身利益。好的政策措施可以促進教師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師的潛在能力,從而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在教師評聘制度上,依然采取重視學歷、科研項目、學士論文、專利,很少把實際實踐能力納入教師評聘工作中,這無疑會削弱教師下企業實踐的積極性,阻礙汽車維修人才的培養。因此,改革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把實踐技術能力納入教師職稱評審中。
2.3提高企業實踐教師工資福利待遇
鼓勵教師更好地進行企業實踐,必須有一系列的工資福利待遇制度,以消除教師的后顧之憂。首先,由于企業實習占用大量的時間,不能很好地完成學校教學任務,應在學時上給予一定補助;其次,學校應給予企業實踐教師一定的補助,如,差旅費、公交補助、餐飲補助等;三是,實踐期間享受學校在崗人員同等的工資福利待遇,不影響職稱評聘。
2.4建立合理的實踐考評體系
教師實際技能的提高跟合理的考評制度有很大關系。學校應組織相關專家實地考察實習單位的設施水平、實訓能力,與此同時,更要注重考察企業實踐教師在具體汽車維修實踐崗位上的技能操作以及設備使用情況,更換配件的連續性、熟練性等情況,以及考查獨立檢測汽車故障的能力。學校應定期抽查教師的實踐工作日志,查看記錄維修內容是否完整,是否有自我總結過程。在企業實踐結束后,及時收取相關考核表格。最終結合對教師的實地考察、維修日志檢查、企業意見的反饋等進行綜合評價教師實踐質量等級。
3總結
教師企業實踐能夠加強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職業教育質量。要想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技術人才,只有政府、行業(汽車維修行業)、企業(汽車維修企業)、職業學校要高度重視,相互扶持,才能有效推進教師企業實踐工作,從而才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作者:翟靜 單位: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 籃球裁判員
高校籃球是我國籃球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籃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對學生籃球裁判員的培養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制,各種級別、類型的聯賽都需要大量的臨場裁判人員,因而培養一批有一定籃球基礎和籃球裁判能力的學生裁判員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大學生籃球裁判的現狀
我校近幾屆學生實際裁判工作的情況并不理想,表現為在臨場裁判時概念不清,對規則理解不深,職責分工不清楚,在場上不懂得如何跑動,跑動少、速度慢、站得多、不到位,經常出現錯判、漏判現象。有的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一場比賽中很難聽到他們的哨音;有的卻“喧賓奪主”,不清楚什么情況該判罰,該吹哨;甚至有的裁判法考試理論成績優秀的學生竟然不會裁判,造成比賽缺乏公正合理性,容易造成運動員傷害事故的發生,影響比賽的順利進行,以致影響一些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
二、影響大學生籃球裁判的不利因素
1.教學中組織競賽和裁判法課時少
根據體育課教學大綱規定,普通高校學生經過籃球普修課的學習后,應基本具備籃球比賽的初步裁判能力。依據教學計劃,普通高校籃球普修課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主要以基礎技、戰術教學為主,有關組織競賽和裁判能力的教學課時所占的比例較少,所以要在短時間內使學生掌握籃球比賽規則及在比賽中的初步裁判能力具有一定的困難。
2.教學觀念上的偏差
多年以來在籃球教學中教師只注重技戰術的教學,要求大學生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在戰術上跟上時髦的現代潮流,希望每一名大學生都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而籃球規則的學習和裁判法的實際操作,往往被忽略或安排少量的裁判法理論課打發。在這樣的教學觀念的驅動下,學生為了提高身體素質和籃球技、戰術水平,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暇顧及自身裁判能力的提高。
3.現代化教學設備跟不上
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多媒體輔助設備進行技術分析、戰術學習或籃球比賽的內容,特別是有關籃球裁判手勢、哨音和移動、規則等具體錄像比較缺乏,不能豐富和提高學生對裁判工作的感性認識。
4.缺少社會實踐機會
由于學校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學校和社會上的單位、企業等交流的機會不是很多,這便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在比賽中上場執法的機會。雖然校內比賽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大學生的裁判能力有較大的幫助,但是校內比賽和社會基層比賽卻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比賽的性質,比賽的規模,隊員的素質等。這樣使學生失去了很好的交流鍛煉機會,影響了裁判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三、培養大學生籃球裁判員的方法與途徑
1.加強學生對籃球規則的理論知識學習
籃球規則是籃球比賽的法規。它不僅規定了籃球裁判員的職責、權利,而且闡述了如何進行比賽和比賽中運動員與教練員應遵循的要求。裁判員是規則的執行者、實施者和維護者,裁判員要根據規則的規定和精神,衡量和判斷運動員與教練員在比賽中的行為、動作正確與否。所以,規則是裁判員判罰的唯一依據,如果對規則不精通,就不能正確地執行規則,也不能發現運動員和教練員違反規則的行為。裁判員要正確執法,就要對規則的本質、作用和目的有透徹的了解,精確掌握規則的理論知識。我們要培養大學生籃球裁判能力,首先必須加強大學生對籃球規則的理論基礎知識學習。
2.抓好對學生基本功的練習
籃球比賽越激烈越緊張,對抗性越強,拼搶越兇猛,對臨場裁判員的要求就越高。一名稱職的籃球裁判員,除了必須具備專業裁判知識和臨場判罰技巧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以及果斷、自然的手勢等裁判員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大學生裁判員的基本功是指在籃球比賽臨場中起作用的最基礎的專門動作,包括手勢、移動跑位、鳴哨、拋球等。裁判員沒有扎實的基本功,臨場就不可能表現好。
3.移動跑位
裁判員抓好比賽中第一違犯動作最關鍵的是移動跑位。因此,裁判員在移動跑位時,要根據區域分工明確各自的職責,該快下的快下,該跟進的跟進,根據攻守雙方戰術的變化和球的轉移,要不停地移動,積極主動地搶占理想的觀察位置,尋找最好的判罰角度。
4.提高大學生裁判的方法和技巧
(1)突出重點,精選細講。理論課重點講解經常出現的違例、侵人犯規和裁判員基本移動位置和分工配合方法;實踐課講解裁判手勢時,簡要穿插講解相關規則和裁判法,并用實例幫助學生系統理解和掌握籃球競賽規則與裁判法。
(2)運用多媒體課件組織學生觀看籃球裁判方法與臨場籃球裁判錄像,加深學生對規則和裁判法的理解和掌握,并利用網絡技術,要求學生課外自習規則與裁判法,鞏固學習成果。
(3)加強心理承受能力,要做到情緒穩定、沉著、冷靜、頭腦清醒、臨危不亂、泰然自若。裁判員經常會碰到來自運動員、教練員的指責,這時候裁判員要表現得有修養,有克制,有原則,有分寸。作為裁判員,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沉著冷靜,不慌不亂地處理好發生的事態,特別要有自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在比賽關鍵時刻過分緊張的心理。
(4)重視臨場實習。學生只有通過多次的臨場實踐,才能鞏固對規則的記憶,建立起規則概念與具體動作的聯系,從而形成完整動作。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吹哨、多練籃球“三人制”的教學比賽,加深體驗。臨場后還要由學生就工作環境、裁判經驗等進行講評,最后由教師總結,指出每人臨場實習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增強教學效果。
四、結論與建議
1.建議學校體育主管部門重視和支持裁判的培訓工作,將此項工作列入學校體育工作計劃,同時加強與地方體育部門的協調,爭取聯合培養,使裁判員等級審批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2.大學生應該在平時一點一滴中累積經驗,及時地自我總結,發現自己的不足,以有助于進一步的提高,成為一名合格的籃球裁判員,真正起到推動籃球運動發展的作用。
總之,裁判員是籃球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裁判的觀念、尺度和技巧是隨著籃球運動的發展和規則的修改而變化著的,裁判員的臨場能力也必須隨著這種變化而改變,才能與籃球運動發展相適應。
參考文獻:
[1]王錦明.籃球裁判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化工學院出版社,1990.
關鍵詞:德育答辯;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德育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張立忠: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河北石家莊050018
多年來,高等學校堅持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等全方面教育,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對于智育、體育的評價手段與體系而言,德育的評價體系相對薄弱。如何評價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是長期以來擺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問題。
為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全面考核,檢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完善學生德育的評價體系,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開展了德育答辯活動。實踐表明,德育答辯不失為構建大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平臺,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辯的實施過程
德育答辯是指應屆本科畢業生將自己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紀、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規定的格式,以總結報告的文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形成個人德育狀況論文,并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答辯會的形式,向班級的同學、答辯委員會成員宣讀,同時接受提問,回答問題,由同學和答辯委員會就其德育表現作出評價。
(一)精心組織、嚴格要求,確保德育答辯教育效果
為了上好德育答辯這堂“課”,理工學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了德育答辯實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領導、學工部(團委)負責同志、學部書記、輔導員、“兩課”教師為成員的畢業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按照學院的總體部署,德育答辯分為撰寫論文、審核評閱、現場答辯三個階段。
撰寫論文階段。學院要求每個畢業生認真回顧自己四年的學習、生活,對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行全面總結,尋找并彌補不足,調整發展方向,達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目的。2010屆2196名畢業生全部撰寫了德育論文。
論文評閱階段。學院專門安排了德育答辯論文導師,對畢業生德育論文進行指導、審核、評閱,并寫出評閱意見。大部分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從思想認識、道德品質、人際關系、未來發展等方面做了認真總結,寫出了有質量的論文。
現場答辯階段。在德育答辯會上既有畢業生們的真情告白,也有獻給學校建設發展的合理建議。學院畢業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成員分組深入各學部,聽取學生陳述,進行現場提問,根據德育答辯評分標準評定現場答辯成績。
(二)根據學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現,評定德育答辯教育成績
學生德育答辯的成績由現實表現、書面總結、現場答辯、畢業離校期間表現四部分成績組成。其中,現實表現的成績占50%(輔導員打分)、德育論文的成績占20%(指導教師打分)、現場答辯的成績占30%(答辯評委打分)。
德育答辯的成績分為四個等級:優(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對于成績評定為待考察的學生,指導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進行二次答辯;二次答辯不及格的,按結業處理。
2010屆有2196名畢業生,其中有248名畢業生因工作需要(頂崗實習)不能回校答辯(但均提交了德育論文),在校答辯1948人,占畢業生總數的89%;有81名學生第一次答辯成績不合格,進行了二次答辯。
(三)發動低年級學生參與,延伸德育答辯教育效果
現場答辯階段,學院鼓勵低年級學生旁聽。對于畢業生本人來說,這是對自己大學四年的總結和人生的升華,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是最好的心靈雞湯,為他們的大學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辯結束之后,德育答辯委員會評選出優秀德育論文,將其集結成冊,提供給在校學生閱讀,進一步擴大德育答辯的影響力。同時,學院圍繞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畢業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把優秀畢業生在德育答辯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感悟傳遞給新生,進一步促進了學院優良學風、校風在高低年級間的傳承。
二、德育答辯的實際成效
實踐證明,德育答辯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對大學德育實施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對畢業生在高校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個綜合性、總結性的考核評價環節,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思想狀況的全面考核,是大學畢業生德育狀況評價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德育答辯成為加強畢業生離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對于專業答辯,德育答辯形式更加靈活,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因此更具吸引力。這種新穎的畢業教育方式在畢業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畢業生的感觸頗具代表性:“在離校前夕,能有這么一個機會與教育、幫助、關心我們四年的老師進行一次坦誠的溝通,實在是很難得。老師們不僅幫我分析了優缺點,還給了不少中肯的建議,對我走向社會大有益處。”
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全面考核了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表現,進一步掌握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全面檢驗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效果,進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學校德育答辯工作還吸引了其他專業課教師和“兩課”教師,德育答辯的過程成為師生真情話別共敘情誼的過程,進一步密切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及時疏導了離校前學生中存在的各種不良情緒,2010屆畢業生成為歷年來畢業離校期間表現最好的一屆畢業生。
(二)德育答辯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為學生提供一個量身定做的教育環境是德育答辯工作的出發點之一。按照教育規律,大學教育是通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終以學生自我教育來實現的。而畢業生德育答辯活動的形式特點是,它從畢業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出發,充分反映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答辯會的時機、內容及形式為畢業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個性互動的教育環境。學生有機會自我總結、交流、答辯、闡述,使學生在濃郁的人文氛圍中自覺地投入。經過學生入腦、入心的理智思考獲得的心靈體驗、思想升華的效果是任何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同時,學校注重將德育答辯理念加以推廣,發動低年級學生現場旁聽畢業生德育答辯,以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德育答辯成為貫穿所有年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紐帶,成為學校德育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的載體,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徑。
(二)德育答辯成為構建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的重要載體
如果說專業答辯是學生完成學業的檢驗,那么德育答辯就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綜合考核,是學習期間思想狀況的展示和總結。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檢驗關,改變了以往學生重專業、輕德育的思想。與專業答辯相比,德育答辯更多的是一種思想與實踐的總結和展示。通過這種“出關”,更增強了大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學生畢業走向社會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的安排,在2010年畢業生德育答辯的基礎上,已組織新生結合入校以來的所感所想,在輔導員和個人成長導師的指導下,撰寫德育論文開題報告,認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為自己4年的大學生活打下基礎,也為學習4年后的德育論文答辯積累資料。從入學教育時的“德育論文開題”到畢業教育時的“德育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同時輔以二、三年級德育論文的階段答辯,一個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體系正在該校逐步形成。
事實表明,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以德育答辯為載體,以學校德育理論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為核心,以學校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為支撐的模式,成為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臺,“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為學院畢業生的普遍特點。學院2010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4%,受到社會、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廣泛肯定。
三、德育答辯的實踐啟示
科學合理的德育評價對于高校優化育人過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評價缺少人性化、動態化和多元化,影響了評價結論的客觀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進而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高校德育評價體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學德育答辯工作的實踐表明,德育答辯正是實現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改革的重要平臺。
(一)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人性化
重視人的差異性,突出人的主體性,這是人性化評價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辯認可了個體的差異性,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德育論文的開題報告、中期答辯、畢業答辯組成一個完整的道德評價過程。這個過程立足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評價前、評價中、評價后的全過程跟蹤管理,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積極性,提高他們自我檢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學生由對德育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的動力,促使評價活動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有效載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評價的導向功能、調節功能、啟動功能和激勵功能,實現德育評價育人育才的真正意義。
(二)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動態化
長期以來,高校德育評價注重靜態取向,重視的是評價的判斷和鑒定功能,并進一步異化為片面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作用,以終結性評價結論來區分學生道德素質的高低,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與生理還處于成長的動態過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須以發展的目光、前進的觀念來看待每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行為表現,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看最終結果,而應關注其成長過程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指引他們看到自己發展過程中的成功方向。通過對學生階段的、單元的和局部的道德發展水平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全面發展,也能對德育工作進行不斷調整,改進德育體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構建。這樣,在學生自我發展和學校德育評價的互動中,學生不斷取得進步,德育工作目標也能夠最終實現。
(三)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多元化
關鍵詞: 任務驅動 項目帶動 《食品分析》 教學改革
近年來,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猛,隨著高校的擴招,招生規模和畢業生人數每每攀升,已連續多年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緣由固然是復雜的,深究其根,創新意識和綜合應用能力的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高校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更加突出學生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學生競爭力的同時為社會提供專業技術性人才。
1.研究背景
《食品分析》是我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質量安全專業的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能夠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提高專業素質,除了在課堂上獲得堅實理論基礎之外,課外實踐及應用能力的培養也不容忽視。目前該課程教學及學習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為:①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過于傳統。該課程教學主要以課堂講解、傳授知識為主,教學中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夠重視,學生學習被動,課堂氣氛沉悶;教材內容很難跟上知識快速更新的腳步,學生思維局限性強,學習積極性不高。②學生缺乏科研意識,創新能力不足。在目前的培養體系下,大多數學生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僅限于專業理論知識的接收和深化,缺乏科研實踐的意識和氛圍,能夠積極參與科研和第二課堂活動的學生只占很少一部分,且參與過程中科研態度不夠嚴謹,成果甚微,這樣的結果反過來影響了學生參加科研的積極性。③在科研管理上重教師、輕學生,學生科研經費不足,科研平臺建設不夠完善。
筆者具有多年食品分析課程教學經驗,針對目前食品科學專業高等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食品分析》課程為例,提出“課內任務驅動,課外項目帶動”的食品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理念。
2.主要研究內容
2.1《食品分析》課內任務驅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理論教學效果是評價課程教學體系的基本手段,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任務之一。《食品分析》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出課內任務驅動,即在課內以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模式提高接受知識的趣味性,通過課堂作業、課堂提問得分制度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該教學法是一種 “以能力為本”的新型教學模式,其特色在于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主動用腦、用心、用手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完全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完成了角色的對調,把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實施者、參與者,教師只是作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學生不再單純地從教師的授課中獲取知識,而是從親身參與的行為(實驗、實踐)中自覺地獲取信息,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識、技能和能力結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進行自我總結和客觀評價,從而轉化為學習和再學習的動力,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該教學法的這些特點,特別適合于《食品分析》教學實踐。該課程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很多檢測方法、實驗原理及實驗步驟等單調的知識點,如采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若能引導學生在已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采用邊復習、邊思考、邊引入新知識的方式,同時在學習中融入一些學科發展動態、企業文化及教師自身科研經歷等方面的知識,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教學組織手段上,不局限于傳統的教授,而是結合課堂內容應用一些提問、討論甚至辯論等教學方法。總之,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如果能貫穿于該課程教學中,就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
2.2以教師科研課題為載體,搭建學生個性發展空間,實現理論體系的強化和升華。
《食品分析》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僅僅通過該課程32學時的實驗課時,學生很難把握課程的精髓。因此,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及實踐機是食品科學學科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近五年來,在學校的支持和學院的努力下,我院科研平臺建設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提高,已經形成了濃厚的科研氛圍。與此同時,我院教師積極進行課題申報,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課題、校級課題申報上碩果累累,我院整體科研實力不斷增強。
《食品分析》教學改革提出的“課外項目帶動”模式要求以院、系、專業方向為基礎,以教師科研課題為載體,擬組建多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旨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與綜合運用能力的興趣小組,鼓勵學生按照個人興趣開展科研活動,支持學生進行自我設計、促進個性發展。實施過程中,可以我校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P)、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挑戰杯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引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科研訓練。通過此類項目的申報及實施,學生在資料查閱、申報書撰寫、實驗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及項目管理等各方面都得到鍛煉,為今后更高層次的課題執行及進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礎。此外,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搭建了師生之間學術交流的平臺,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科研方法與專業知識,而且可以從教師身上學到嚴謹的治學態度、真誠的處世之道。
2.3建立和完善校外實習訓練基地,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的學習是工科院校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要培養該專業綜合性人才,必須做到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組織學生真正下企業,通過參觀學習甚至是一定時間的生產實踐。目前,我院已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并連續多年組織學生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生產實習,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近幾年我院與兵團很多食品企業構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且聯合企業進行了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研究。
如果能在原有實訓基地的基礎上,新增與該專業緊密相關的校外創新基地,為本專業的實踐教學提供保障,使理論與實踐得到較好的銜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的技能,最好能夠聯系有合作關系的企業提供學生學習、培訓的機會,對我院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來說將是錦上添花。借此機會,學生通過親自參與企業生產,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提高動手能力,而且在工作經驗、企業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積累,并對企業的生產及管理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3.成果與成效
該教學改革的設想及實踐以石河子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為依托,目前已在食品學院2013級學生中得以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課內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構建,在該課程的理論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新的教學模式明顯調動了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反饋較好。在“課外項目帶動”模式實踐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2013級學生中已有65%的學生參與各類科學研究,學生普遍反映通過參與科研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鞏固課堂理論,而且對科研課題的申報、立意及科研執行有了一定的認識。
該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升,預計在我院2014級、2015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中持續開展,對《食品分析》及其相關課程如《食品化學》、《食品工藝學》、《畜產品加工工藝學》、《果蔬貯藏及加工》、《食品生物化學》等的教學改革起到示范和指導作用,期望對我院乃至我校相關及相似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輻射和借鑒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新愛.關于食品分析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3,9:85-87.
[2]徐聃.食品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林區教學,2008,7:16-17.
[3]易翠平,程云輝,劉瑞興,等. 基于信息化時代的教學改革模式探討[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3,6:76-78.
[4]李雯昕,蔣玉梅. 食品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5,6:17-18.
[5]方蕾,趙全,卞春,等. 《食品分析與檢驗》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5:58-60.
[6]陶永霞,黃文書,馮作山. 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大學教育,2014,08:99-100.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創新精神,讓學生形成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質量是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核心,大學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有效教學是為了提升教師的工作效益,是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新形勢下,教師積極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積累了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活力。果樹栽培學課程包括理論教學環節、實驗環節、實踐環節三部分,既有抽象、理解難度較高的理論知識,又有操作性很強的實踐技能,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課程。近年來,河南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學教學團隊結合果品產業發展現狀和現代果園新技術,堅持教學改革,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逐漸完善了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采用大班(2~3個行政班級)分專題集中授課、小班分組(2~4個學生一組)實踐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近年來,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十分短缺,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本科院校要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型高質量人才。因此,積極探索適應農業院校發展的果樹栽培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在有限的課時下,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實現新型農林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1有效教學策略在果樹栽培學課程中的實施
有效教學的內涵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
1.1更新教學內容,銜接社會需求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課程內容主動對接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銜接現實需求和就業需求,加強農林實踐教育和科學研究,讓更多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
(1)在理論教學中,根據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每年更新的數據,制作餅狀圖、曲線圖等,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世界果樹以及中國果樹發展的最新動態,奠定堅實、寬泛的專業基礎。借鑒《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果樹學報》等專業學術期刊的文章,擴展學生的專業視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在實踐教學中,利用“果樹栽培”“病蟲害防治”“新技術應用”等公眾號,向學生介紹果樹生產中的新品種和新技術,讓學生學習農業管理措施。在課程實驗和實習環節,深化實踐技能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3)在課外創新訓練中,根據學生興趣成立多個興趣小組,如果實品質調查、果樹物候期調查、果園綠色防控、網絡銷售等小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總結能力。
1.2培養職業素養,加強“三農”服務
教書和育人是高校教師的雙重職責。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貫穿農林人才培養全課程、全過程,是高校教師不容忽視的責任。果樹栽培學教學團隊結合院團委開展的“我為什么上大學”“園藝文化節”“參觀現代化果園”等一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農、愛農、知農、為農,全面增強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3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用課前三分鐘展示幾張圖片或者播放一小段視頻,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更好地融入課堂,而教師則變成學生的“聽眾”和“評委”。
(2)合理運用“四疑”探究法。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能觸動學生的思維,引發他們思考和探究,避免設計只要回答“是”或“否”的問題。例如果樹的疏花疏果技術,首先設疑——用不同石榴花類型圖片提出問題:“石榴花有幾種類型?生產中應當如何管理?”然后析疑——結合花的發育特點,從花的形態特征分析保留正常花、疏除退化花的原因。接著解疑——解釋學生可能提出的新問題,如“所有正常花都要保留嗎”“一棵樹應留多少朵花”。最后置疑——引出如何確定果樹的負載量、如何理解滿樹花半樹果和半樹花滿樹果等問題。通過有層次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構建動態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法是以書本為核心、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為中心的一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應對傳統教學法進行改革,比如在講解“秋施基肥”時,先進行實例分析和講解,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利用啟發式教學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秋施金、冬施銀,春天施肥是爛鐵?”讓學生透過事物的現象抓住其中的本質。
1.4豐富拓展活動,提高實踐技能
立足課堂內容,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利用豐富多樣的拓展活動推動課堂教學向社會實踐延伸,實現專業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統一。
(1)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通過學校實踐教學基地和校企合作平臺,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如利用水果網絡營銷、果園修剪、綠色防控等活動,強化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責任感,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拓展學習的途徑。設立相關科研項目、創新實踐項目,提高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2)以賽促學、以賽促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專業競賽,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果樹栽培學課程組培訓的四名本科生,在2019年全國高等學校果樹嫁接與修剪技能大賽中,獲得果樹修剪競賽團體特等獎、理論知識競賽團體特等獎、果樹嫁接技能競賽團體一等獎等七項大獎,達到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實現了師生均有提高的良性效果。
1.5全面考核,有效測評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強調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促進從知識向能力的轉變,培養新型農林人才,是果樹栽培學課程有效測評的目標。
(1)章節結束后進行口頭測評和在線測評。每一章節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幾個簡單的小問題,對學生進行口頭測評;利用在線平臺進行線上測驗,試題不應過分偏重知識記憶類,建立測評大數據,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2)實踐環節進行項目實測。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以任務為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點評為升華,為小組或個人布置相關任務,測評完成任務的質量。例如果樹疏果實驗,要求學生拍攝同一個枝條疏果前和疏果后的照片,以實驗報告的形式上交,教師根據圖片精準把握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領悟程度和實際操作水平。再如葡萄扦插實驗,根據兩個月后扦插苗的成活率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聚焦學生的優點,引導學生從整地、插條處理、扦插后管理等多方面進行自我總結,并提出優化方案。
(3)期末考試進行書面測評和書面反饋。試卷分析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果樹栽培學教學團隊借助微信平臺和在線教學平臺,將試卷分析以書面形式反饋給學生,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新型農林人才培養目標。
2實施效果與分析
果樹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對園藝專業教學的重要改革實踐,是對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索。河南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學課題組通過多年改革和實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完善實踐環節,有效測評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了預期目標。
(1)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果樹栽培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案。通過春季實習周和冬季實習化學生的實踐技能,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實現了新型農林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設計和有效教學策略具有推廣、普及和應用價值。
(2)構建了有效的教學情境和豐富的課外拓展活動,推動課堂教學向社會實踐延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果樹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有效教學策略在2016—2019級園藝專業本科生教學中的實施,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結語
關鍵詞: 大學生 朋輩心理輔導 模式
朋輩心理輔導(馬歇爾夫,1981)是“非專業心理工作者經過選拔、培訓和督導向尋求幫助的年齡相當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人際幫助的過程”[1]。朋輩心理輔導不同于專業的心理輔導,它是同齡人(朋輩指的是朋友或同輩)之間開展的為他人提供心理幫助、支持和關愛的互助活動。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的有利助手,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在模式的探索過程中,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對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宏觀探索上[2-3],對于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培訓、考核,以及督導方面具體實施過程的探討還比較少。本文將針對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建立的具體程序問題進行探討,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高校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必要性
有學者曾對1340名大學生進行過調查,題目是“在你遇到煩惱時,會選擇哪種渠道尋求幫助呢”。有66.5%的同學選擇向朋友傾訴,15.3%的同學會向父母征求意見,7.1%的同學會選擇專業心理輔導,4.5%的同學會向老師征求意見。由此看出,大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時,首先求助的對象是他們身邊的同學和朋友。[4]可見,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要。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和多校區合并的形勢需要,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多,校區面臨分散、專職心理老師配備相對不足等問題,傳統的心理咨詢方式形式化、單一化,只能針對極少數自愿前來咨詢的學生起到暫時的輔導效果,但學生一旦又出現心理問題時,心理老師還是難以及時發現并及時進行干預或輔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顯不足,已無法滿足全校大學生多層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輩心理輔導具有友情效應、時效性強、簡便易行的特點[4],朋輩心理輔導便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專業心理咨詢和輔導的一種重要補充,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建立勢在必行。
二、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
在選拔前首先要開展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招生宣傳,在海報或通知上將朋輩心理輔導員的素質要求、考核標準、考核方式、培訓目的、工作職能、報名時間地點、培訓所需時間、培訓要求、培訓費(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報名學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數。
由于朋輩心理輔導員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素質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選拔后培訓的模式,即先通過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過小組面試),將符合考核標準的同學留下來培訓,培訓結束后,再經過一次考核,選出符合標準的同學擔任朋輩心理輔導員。
一般可以一個二級學院為試點來開展,一年舉辦兩期(每年的三四月份與九十月份)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和培訓,再推廣到全校范圍內。借鑒香港浸會大學朋輩輔導員訓練計劃和崔建華教授實施的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計劃的經驗[5],高校可通過學校學生工作處或二級學院下發招生海報或通知,由學生自愿填寫報名表,報名表除個人資料外,同學還要列明參加朋輩心理輔導培訓的原因及自己具備的條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協助二級學院輔導員老師完成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個人面試,在選拔中主要考慮以下標準。
1.幫助他人的動機和參加培訓活動的目的。2.適應社會的能力。3.擁有健康的心理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時間參與培訓及有關活動。8.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成績必須在及格以上。
最后對符合標準的同學張榜公布錄取結果、培訓時間地點等信息。在錄取時也應盡量考慮到不同的專業或學科、不同的年級或地區、男女生人數平均等。
(二)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
培訓和考核是開展朋輩心理輔導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時間,培訓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內容,加上開始與結束兩次共安排主題,如表1,每個主題4―6課時,總共約30―50課時,培訓均在多媒體教室里進行,且有活動桌椅,以便團體小組活動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的主要內容
在培訓時要注意:1.在培訓大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及其輔導時,要注意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的心理問題,培訓內容要有彈性;2.要注意讓學員撰寫個案報告和學習體會,以便于檢查培訓中的收獲,以及對今后工作的思考。學員在完成培訓規定的全部課程和實踐操作內容及其他指定活動(如自我成長分析報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頒發《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結業證書》和上崗胸卡,在胸卡上加蓋印章,同時召開結業儀式,合影存檔。并通知所在二級學院,學員可持證參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或活動。
(三)考核
針對朋輩心理輔導員在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期間,會出現情感枯竭、缺乏熱情、情緒低落、工作有壓力等現象,對上崗的朋輩心理輔導員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與考核體系,這是朋輩心理輔導員個人成長與保持工作熱情、保障隊伍穩定與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指標體系
考核指標體系主要是圍繞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和思想情況來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輔導效果如何;職責分工是否明確;工作內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開展工作;個人成長情況;在培訓、例會、工作記錄、信息反饋等方面來考核。一般,對于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管理與考核要有專人(最好是心理培訓教師)負責、定期檢查,以便定期進行評比表彰。
2.定期進行評比表彰
每學年要進行一次評比表彰,通過評比獎勵本人,激勵他人,帶動大家的工作熱情。評比形式要注意多樣化。可根據工作分工表現的不同而設立不同的表彰稱號。如:“優秀班級(或宿舍)學生心理保健員“、“優秀學生心理健康信息員”,對有突出貢獻的還可授予“最佳學生心理輔導員”稱號。亦可設單項稱號,如:“最佳接待員”、“最受學生歡迎的貼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結果都要及時通報各二級學院。評比表彰要與學校的獎學金、評優等掛鉤。
(四)專業督導
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朋輩心理輔導員仍需不斷學習提高、不斷加強鍛煉、定期不定期地接受專業督導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專業督導可以通過專業老師團體督導,朋輩心理輔導員小組自身督導,以及個人自我督導的形式來開展。專業心理老師可定期舉行團體督導以解決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擾,幫助其澄清、面對、分析和提升。朋輩心理輔導員小組也可定期舉辦小組成長訓練營,學習最新咨詢技術、探討疑難個案、專業心理老師做講座等來督導。自我督導是每一位朋輩心理輔導員定期學習、自我總結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導對自身成長、提升工作質量與效率有重要意義,它是朋輩心理輔導員提升的最主要途徑。
(五)建立朋輩心理輔導的四級工作網絡
經過選拔、培訓、考核和督導,學校就組建成由“校學生工作處―校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二級學院黨團總支、輔導員―朋輩心理輔導員”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級工作網絡組織。校學生工作處主要行使其全面統籌和行政治理職能;校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主要發揮其專業咨詢和對學院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與督導功能;二級學院黨團總支、輔導員主要是面向本院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并主動與校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的教師合作,給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礙的學生以及時必要的幫助;通過建立朋輩心理輔導員,廣泛開展心理知識宣傳,在同學與二級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及時發現同學存在的心理問題并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充分發揮朋輩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預警機制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建設成一支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反應及時的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隊伍。
三、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在建立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建立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問題以待進一步完善朋輩心理輔導模式。
1.心理輔導老師的專業水平需要不斷提高和完善;
2.培訓內容所覆蓋面廣,應根據培訓效果評估結果不斷調整培訓的重點內容;
3.可考慮進行崗前實習環節;
4.考核指標體系要建立相應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制度化、經常化和規范化;
5.督導自身的過程還應建立客觀的評估指標。
參考文獻:
[1]許素萍,呂冬詩.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交往?互助?成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0.
[2]蔡瑩,楊雪龍.朋輩輔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5):42-44.
[3]張泉,賈楠.朋輩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顏農秋.朋輩心理輔導理論與技巧[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6-9.
[5]崔建華,李石,蘇兆成.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