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專畢業生個人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職業生涯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 財會教育
隨著社會人員學歷的不斷提升,就業競爭更趨激烈。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中職畢業生在就業與擇業時,常常顯得不知所措。大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他們無法認清自己,無法辨別什么樣的單位更適合自己,什么樣的工作更能發揮自我的特長,什么樣的崗位更符合自我的興趣、能力。因此中職畢業生在就業擇業時,更多時候是事業的失敗,表現出的是沮喪、茫然或者是盲目的自信。這與學生缺乏一個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國,職業生涯教育起步較晚,教師們往往注重文化、技能課的傳授,忽略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教育。
一、中職財會專業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會計”專業選擇存在較大的盲目性
中職學生在初中考高中落選后,無奈才選擇報考職業類學校。在以“升學為目標”突然轉為“以就業為目的”時,學生多數聽取的是家長、老師、朋友的意見來選擇專業,而忽略了自身的興趣、愛好。往往聽到學生們在報考所學專業時常說的一句是“隨便”。專業的選擇對于學生個體將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和領域有較大的限制作用。如果專業不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在中職的學習生涯中,學生不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而且會為當初選擇了這個專業而苦惱不堪,喪失對自身職業生涯設計的積極性,人生目標無從談起。
(二)學校忽視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
職業生涯教育是指通過社會、學校的共同努力。幫助個體建立切合實際的自我觀念,并借助職業生涯選擇、職業生涯規劃,以及職業生涯目標的追尋實現與個人相適應的職業生涯目標。職業生涯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學校教育和勞動世界脫節問題,引導受教育者更好的從事自己的職業、實現確定的人生目標。在日本,從幼兒開始就對學生實施職業生涯教育,培養學生了解自己,積極主動地選擇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態度。
(三)社會對財會人員需求的變化對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據統計,全國各大城市熱門職位排行榜中,財會專業明顯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加,企業對財會人員需求的縮減,使中職財會專業學生畢業后,真正從事財會工作的就業率很低。職業學校設立的招生就業指導部門專門對學生的就業推薦,其服務重點放在如何為學生尋找就業“門路”,為了擴大學生的就業率,也就經常關注于學生的短期就業。而忽視了學生整體職業生涯的發展。
面對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財會專業職業生涯教育的諸多情況,會計專業的中職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在教育形式上。從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將會計專業知識與政治、經濟、文化、法律、道德等多學科進行整合,使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情感。在教育理念上,將職業生涯教育融入到中職會計教育體系中,幫助學生去規劃他們的職業理想和人生目標,確定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并設計實現各目標的步驟、方法,積極努力的為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奮斗。
二、中職財會專業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的構建
中職階段,財會專業職業生涯教育體系應從新生入學開始至中專畢業,針對學生的生理與心理,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認識專業,從自身條件和能力出發,分階段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目標,提出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順利實現就業,并為尋求更佳的職業發展目標不懈努力。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可具體分四階段實施。
(一)中專一年級階段
在一年級階段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設計職業生涯目標的能力,制定中職階段會計專業短期學習目標,并規劃實施方案加以執行。一年級中職學生。對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不曾有過認真與理性的規劃,對自身的優缺點缺乏理性的認識,獨立開展職業生涯發展目標設計的能力弱。針對這些特點,一年級階段的會計職業生涯教育目標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會計專業。會計專業教師在會計專業教學中除了介紹會計專業特點、滲透會計行業的道德標準外,平時請會計專業高年級的學生在班中做學習本專業的心得體會,請已經畢業的學生來校做經驗介紹,鼓勵學生利用寒假、暑假參加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會計專業課學習的感性認識。
(二)中專二年級階段
教師在本階段要讓學生總結前一短期目標實施情況,做到及時反饋與調整,讓目標的制定更切合實際,并在此基礎上開始設計自己職業發展的中長期目標。經過一個學年的學習,會計專業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會計知識,具備了對會計基本操作技能和會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這一階段,教師要讓學生充分了解社會的需求情況,搜集與就業相關的信息,以便學生能更為客觀的設計職業生涯目標。會計教師在職業生涯教育別要注意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比如會計人員必須熱愛本職工作、遵守國家法規、誠實守信、不做假帳等,使學生初步具備會計人員應有的職業操守,為第三學年的實習做好充分準備。
(三)中專三年級階段
中專三年級是職業生涯規劃重點實施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學生將在招生就業處的指導下,參加就業實習。每一位學生在中專階段制定的職業生涯目標能否順利實施,與這一年的就業實習將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選擇實習單位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善于發揮自我才能的崗位,同時教會學生求職、面試等技巧。在實習階段,教師多去企業看看學生的情況,要求學生多問自己“這份職業讓我學習到了什么?”、“這份職業是我喜愛的嗎?”、“這份職業是我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基礎嗎?…這份職業是否背離了我實現總的職業生涯目標”“我該如何調整下一階段的行動”等問題。
(四)畢業后的人生階段
這一階段。學生由在校期間的老師指導過渡到社會指導。根據社會與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學生利用在校學習到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進一步完善自我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在擇己所愛、擇己所能、擇己所需的基礎上,慢慢實現擇己所利。學生是否能夠有效的設計自我職業生涯目標,并通過自己的意志成功地勾畫出人生美麗的藍圖,是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生涯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個長遠評判標準。
三、實施職業生涯教育體系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職業生涯教育要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相結合
社會在不斷進步,稅法、會計準則等知識不斷發生變化。這要求財會專業學生為實現其在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時,善于自我學習、自我提高,才能成功。中職階段,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實現最終職業生涯目標提供有利保障。
(二)職業生涯教育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注重學生個體發展
黃炎培在其職業教育思想中提出過“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口號,表明職業要與個人的喜好相關聯。如果學生在中專會計專業學習一開始,就不喜愛這一專業,教師應當從人本角度出發,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根據學生特點,設法引導學生對會計專業產生興趣,或者幫助學生尋找其興趣、愛好,培養學生在學習會計的同時,選擇適合的其他專業發展之路。真正做到在教育中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讓職業生涯教育用于滿足人開發潛能的需要,幫助學生籌劃多元化的職業生涯目標,使學生朝著目標積極進取。
(三)加強教師與家庭的溝通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人格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要與家長多溝通,培育學生正確的職業觀、人生觀。同時,傾聽學生的思想、看法,鼓勵支持學生,使其樹立信心,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逐步實現職業生涯目標。
對于會計教育,中等職業學校的職業生涯教育只是學生人生中職業生涯教育的一部分。會計專業的教師,應力求在學生的中專階段,幫助學生理性的認識自我,找到人生的方向,作好職業生涯規劃,為社會培養有目標、有勞動觀、價值觀的有用人才,使他們在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實現人生的美好理想。
參考文獻:
[1]谷峪,日本的職業生涯教育及其啟示,職業技術教育,2006,(10):81-84
[2]楊秋萍,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中等職業教育,2005,(20]:20~23
[3]黎日葵,指導中職生制訂好職業生涯規劃,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1):151~153
[4]何存璋,構建中職學校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的思考,職成教育研究,2007:(1):151~153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教育;就業質量;策略分析
1 高職院校在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
21世紀之后高等職業教育迎來新的發展階段,關于配套的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正完善。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就業質量成為了社會各界研究和關注的熱點。全國各地的高職高專院校已經普遍的建立了校園就業指導、培訓部門,開展大量的就業指導工作。伴隨著各個高職高專的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也產生一些問題。現在全國的高職高專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中職中專升級而來,這些高職高專辦學時間不長,學院的很大工作精力在把學生招進學校,對于就業指導、就業能力的提升并沒有根據不同的學生進行差異化、精細化的輔導。許多的高職高專學校由于建校時間多,系統的就業能力指導提升工作缺乏,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就業能力提升指導課成了國家政策、用人單位信息的提供會,成了創業指導的宣講會。對只有3年在校時間的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缺乏職業規劃、職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同時,一些高職高專雖然能夠解決學生面試的常見問題,并沒有將就業指導、就業能力、就業發展等形式結合,學生雖然能夠走出去,但對于未來學生難以掌握。另一方面,高職高專院校就業指導部門和心理咨詢部門協調不夠,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不夠,即使有對應的老師,老師們大多忙于處理其它事物,無法深入實地進行一線調查,魏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進行有效引導。
2 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分析
高職高專的就業情況不僅僅反映的是學生能否尋找到工作崗位,還需是找到好的工作崗位,能夠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梢哉f,新時期的就業情況是需要在對社會需求準確預測的情況下,高職高專院校通過合理的招生,進行對學生個人的認識、專業的培養,再通過合理指導以及宏觀政策的把握,形成招生就業一體化。招生就業一體化,是對社會需求的準確預測的基礎上,建立高職高專院校市場分析部門,調整專業和人才的培養方案,從而避免招生時熱門,畢業時冷門的情況。縮小社會需要和高職高專技能人才需求質量之間的落差。具體如圖1所示。
“高就業率”是新時期高職高專院校就業的主要表象。這種“高就業率”是停留在畢業能找到一份工作的范疇上。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尋找一份一般性工作看似容易,就業也好于本科生,是因為高職高專尋找的工作往往工資待遇較差,工作穩定性較差,并且可持續發展前景較差。高職高專出現的“高就業率”,更多是指在社會市場中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崗位。這種崗位對于企業來說,缺乏不可替代性,不是不可或缺,大部分招工難的單位不需要復雜的專業技能,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夠上崗。缺乏專業性、專屬性的崗位缺少職業發展前景,長遠來說,不利于高職高專畢業生的發展。
高職高專的畢業生沒有學位證,雖然是高等教育文憑的持有者,大多數從事的是一線藍領工作。很多的崗位沒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高中畢業生,職高畢業生以及中專畢業生也能勝任。還有一些屬于次勞動力市場的工作,無需高等教育就能夠勝任。當然,不能排除一些只有高職高專文憑的畢業生能夠很好的可持續發展。但是,能夠進入中高級階層,工資高,福利好的畢業生還是少數。整體來說,高職高專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還停留在表面的“高就業率”上,離“高就業質量”還有些距離。高職高專把就業率當成了終極目標,把在校教育變成了入職崗前培訓,忽略了就業質量,學生未來的發展。
3 新時期提升高職院校畢業就業質量的策略分析
3.1 老師和學生共同從自身做起,提升就業能力
3.1.1 培養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校的高職學生和就業指導的老師大一就按照社會需求的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在校學生的生活實踐需要老師的及時指導以及迅速反饋。做到不斷的總結,分析不足,讓職業生涯規劃不再是形式,同時防止職業規劃落空。
3.1.2 扎實學習理論并掌握技能。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有些高職高專的學生注重理論學習,而有些高職高專的學生注重進行實踐、實訓技能忽視了理論知識。前者進入崗位需要長時間適用,后者進入崗位后發展后勁缺乏。新時期的高職高專的學生要既需要加強理論學習,又要提升實踐技能,提升職業技能,為以后的崗位打好工作基礎,儲備構建的完備的理論實踐體系。
3.1.3 利用社會資源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高職高專的學生在學校時間是3年,比4年制本科生(5年制的本科)要短,高職高專的學社得珍惜各種就業機會,才能有可能尋找的滿意的工作崗位。此時,需要學校給高職高專的學生構建合適的活動平臺,在社會實踐中分析處理各種問題。同時,利用假期專任老師可以到相關企業指導學生,利用企業崗位的員工的實踐之長彌補學校的不足,讓相關實訓教師能夠在學校進行理論教學的時間把實踐升華。同時,為了促進高質量的就業,高職高專還需利用社會資源開辟員工上升通道,完成自我價值的可持續發展。
3.1.4 合理安排崗前培訓。要完成高職高專畢業生高質量的就業,還需要有完整的崗前培訓。學校的崗前培訓,主要給高職的學生提供后勁,把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引導成有內容,有認識的自我。同時,給高職高專的學生提供社會市場的需求特征,讓企業和畢業生都能找到入職的合適點。
3.2 按照社會需求預測培養技能人才
3.2.1 理論教授與就業技能聯合。高職高專的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想和本科生一起競爭中取得成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許多的高職高專畢業生選擇的崗位也和本科生差距很大。雖然有一些高職高專的學生的待遇和薪酬能夠超過本科,但是畢竟是少數。高職高專在學校的教育需要和社會生產需要深入的結合,把技能型崗位落到學校實處。高職院校根據市場的需求開展崗位分析,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研,做到3年內能夠觀測,觀測畢業生的上升通道。同時,通過對畢業生的追蹤,根據社會的需要及時調整專業方向,防止學生3年后的技能不適應社會崗位的需要。
3.2.2 就業指導體系不斷完善。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普遍抽象能力較弱,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更適合把就業指導融入到實習,實訓,通過具體的活動和實踐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就業技能。通過每學期的就業實訓周進行集體協作能力以及協調能力的鍛煉,指導學生正確的自我推薦。專業就業指導老師通過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引導,讓學生利用合理的理論課余時間進行學習禮儀,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前能夠先學習這么重要的一課。
3.2.3 合理安排創業能力。進入21世紀之后,大學生創業成為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部分,雖然現階段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遠遠小于失敗者(高職高專畢業生創業成功案例也不多),但是還是有很多大學生會投入的創業的洪流中。于此同時,隨著國家相關創業優惠政策的頒布,扶持創業也起著風向標的作用。高職高專院校也可以積極貫徹大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政策,依據信息化時代的特點,優化創業課程的開設,進行模擬創業實訓,通過提升高職高專院校的創業教育,完善創新與創業課程教學體系的建設與評價。
3.3 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加強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3.3.1 提供就業能力提升培訓服務。高職院校的高職生就業教育是一項艱巨而系統的工作,整個系統的完善不僅僅需要高職生自身整體素質的提升,更離不開社會與政府部門的大力幫助和支持[4,5]。作為高職高專的教師,教師隊伍質量的本身的直接影響著畢業生就業的能力??梢哉f,高職高專的老師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為高職高專的學生,做到教學相長較為困難,更需要老師通過教學教育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通過過程導向型的任務讓學生的理論和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積極為走入就業崗位打下基礎。
3.3.2 加強高職院校自身建設。高職高專的院校和相關企業比較的優勢在與大量的老師具有特別強的理論。無論校內的實訓室如何修建,還是和現場存在一些距離?,F有的高職需要利用優勢互補,院校的老師通過帶領學生進入企業來抵消學校實踐的不足,培養出更合適社會需求的崗位。
同時,高職高專的院校依據自身的特色已經所在地區的優勢,把校內外的資源整合,做到能讓學生看到5年內的發展空間,實現批量式的高質量的就業。
3.4 促進就業考核導向的轉變
高職高專的學生還存在一些生活困難的學生,院校應該通過合適的渠道聯系單位,進行推薦;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加強輔導,幫助他們化解就業恐懼,引導他們積極面對生活。同時,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把高質量就業變為考核就業的方向。讓高就業率變成高質量就業。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變成高職高專的優勢[3,6]。
結束語
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面對我國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開辦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已經成為了新時期發展的重點。本文提出了高職高專院校要依據市場需求實現招生就業一體化體系。同時,對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分析,提出了新時提升期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策略,希望通過這些能為新時期的高職高專的就業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p>
參考文獻
[1]陳磊.高職院校就業困難學生群體就業指導探索[J].才智,2015(36):37-38.
[2]陳華勇.高職院校招生就業工作淺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1(4):153-154.
[3]謝志遠,余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質量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27-129.
[4]李玉蘭.高職生就業“難”在“滿意度”[N].光明日報,2012-2-8.
但目前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現狀令人憂慮,部分企業未能對學生進行跟進培養、長期培養,學生對企業缺乏了解和認同;技能培養上,校企不能迅速對接,畢業生發展空間狹窄。我們聚焦分析以下三點:1.校企合作要成功,如何贏得企業的信任和支持?2.校企合作要維護,如何獲得企業的持續關注和投入?3.校企合作要長效,如何固定成效、拓展優勢?
江蘇省丹陽中等專業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與全國最大的實木地板生產企業――圣象集團共同開發了“圣象模式”,將校企文化和技術優勢融合,以利益共同體為紐帶,走出校企合作的新境界。
江蘇省丹陽中等專業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是學校的“三有”專業(中等職業學校國家改革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有17位教師先后獲得省技能大賽表彰。但在實際辦學中還有“四缺”:一是“缺錢”,專業建設均依賴政府資金的投入,學生學習和技能訓練耗材多,設備越來越舊;二是“缺變”,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無法跟上市場和企業的變化,對于企業與市場的變化難以追蹤;三是教學環境“缺真”,機電技術教學設備和場地是真實的,但工作任務和工作環境卻是模擬的,這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素養訓練是一種“硬傷”;四是各專業知識之間“缺鏈”,知識點分散、孤立,沒有構建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
“辦職業教育要有氣場,要踏著經濟發展的脈搏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黃晨校長說。作為一所國家示范學校,丹陽中專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擁有普通車床、數控車床、PLC、單片機、傳感器、光機電一體化(機電一體化)、電器安裝與維修等各類實訓設備200多臺套,設備總值853.83萬元,這些資源必然要有職業教育對接產業、服務經濟‘一盤棋’的思想。丹陽是我國重要的木業基地,僅中國馳名商標就有“圣象”“肯帝亞”“合雅木門”“歐圣”等。借助這個區域產業發展優勢,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負責人帶領教研組長和“名師工作室”教師團隊先后六次走訪圣象木業,全面了解企業對畢業生專業理論、技術技能方面的需求,研究在教學、實訓中實現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在建設過程中學科鏈與地方產業鏈緊密對接,拓展了制造技術、控制技術和數控維修專門化方向。
2013年12月,學校召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2014年5月,學校召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兩會”穿針引線,主動促進政府、學校、企業構筑合作聯盟,將政府的引導與資源、企業的人才與技術、學校的教師與學生聚攏在這個平臺上,實現了政府宏觀、行業動態、企業技術、學校人力資源的共享。這一運作方式的創建與運行,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化融合為先導,以生產銜接為教學目標,以教學、研發、生產為基點。
2014年5月7日,江蘇圣象木地板制造企業和丹陽中專機電部舉辦了校企合作簽約儀式。校企雙方達成“五合一”“五對接”,形成利益共同體。
一、學校教育理念和企業生產經營理念合一
校企共商后認為:學生對企業不了解,對今后工作方向和方式不了解,那么就要消除學生對工作契約的陌生感,初步建構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企業以及企業生活產生興趣。我們采用了六個步驟:
開辦“圣象講壇”,培養學生“企業感”。企業高管、各部門負責人、優秀畢業生、成功人士定期授課,讓學生了解企業、認知企業、展望行業遠景、規劃個人發展。2014年5月起,已經舉辦了8場講壇,把學校教育理念和企業生產經營理念合一。
校企聯誼,帶學生接觸“企業人”。舉辦籃球、足球友誼賽、植樹造林等活動,切磋技藝、交流聯歡,讓學生接觸企業員工。活動前短暫溝通,活動中切磋技藝,活動后交流聯歡,讓學生認識企業人,消除陌生感,尋找共同語言。
參觀展廳,向學生展示“企業美”。學生參觀企業展廳,感受產品之美、藝術之美、風格之美。
組織座談,引學生增強“企業能”。企業各部門主管詳細介紹生產流程、技術標準、設備養護要求,引導學生開始思考自身怎樣苦練技能、適應崗位。
車間體驗,激學生營造“企業夢”。帶學生有針對性地走進車間,身臨其境地感受生產氛圍,逐漸消除畏難情緒,萌生“做做看”的念頭,激發學生的“企業夢”。
捐贈“圣象讀書角”,豐富學生“企業心”。圣象集團鼓勵員工“堅持每天讀書一小時”,在訂單班教室建了“圣象讀書角”、捐贈書籍,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促進校企文化的融合。
二、專業教育與企業管理合一
我校畢業生調研情況顯示:企業喜歡用中專生,中專生只要經過半年的磨合和培訓,基本上能成為員工中的骨干,并且中專生直接從學校到企業,始終在團隊里面成長,便于企業管理。因此,丹陽中專校從三個方面實現專業教育與企業管理的合一。
一是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其課程貫穿六個學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為主線,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創業教育等課程進行融合,構建教師、學生、企業共同參與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網絡,為職業生涯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實現學業職業的貫通。
二是組織勞模進校園。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宣揚勞動精神,培養學生崇尚科學、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品德。學校多次邀請市勞模和“圣象”企業勞模進班級,讓勞模生動地進課堂、有效地進頭腦。
三是將“7S”管理全面納入教育教學、實習實訓的每一個環節,結合校企共同擬定的教學計劃,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優、理論功底厚、技術技能精,企業意識強。
目前,“圣象機電班”涌現出幾名表現突出的學生。
袁子軒同學入學時綜合素質相對薄弱,且性格內向、不善溝通。在圣象機電班中,他積極參與植樹造林等公益活動,鍛煉了團隊精神,提高了身體素質,結識了很多新朋友?,F在的袁子軒,專業成績優秀、充滿自信,已經成為企業的陽光員工。郭俊杰同學口才甚佳,業余時間自學公關、營銷課程,在生產一線深得好評,經企業面試,轉崗銷售部,現參加“圣象黃埔訓練營”,結營后將被派駐福建分公司營銷團隊。
三、專業學習與企業生產合一,推動校企“五個對接”
課程建設是學生學習的關鍵環節,橫向上構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素質拓展課程”“三維”課程體系;縱向上開發“以典型工作為主線,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做到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與木材加工產業需求對接,鉗工、裝配鉗工、電氣設備安裝與調試等課程與木材加工職業標準對接,鉗工、電工實訓過程與木材加工生產過程對接,學生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及“圣象機電班結業證書”對接,企業出資鼓勵學生學歷進修和業務進修,將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課堂教學從創新教學生態入手,將項目教學法、微課、慕課引入教學中,構建了“先教后學,邊學邊做”教學做合一的“三階段五環節”教學模式。三階段即自主學習階段(自學)、交流討論階段(互學)、鞏固提高階段(好學)。五環節即設置情境――分配角色――情境模擬――評價總結――反思鞏固。課程體系的“三課型”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三階段五環節”解決了“怎樣教”的問題。
四、實習管理和企業指導合一
以“車間”為課堂,“企業導師、學校教師”攜手指導學生頂崗實習。
一是教師駐廠,會同“企業導師”從車間到餐廳、從崗位到宿舍全天候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管理。一方面鼓勵學生勇于吃苦,努力堅持,干出成績,爭取進步;另一方面指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技術技能上獲得提高。
二是校企共同為學生建立個人檔案,跟蹤記錄學生在廠表現,結合學生個體特質,為學生量身打造發展規劃,謀求學生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王星辰同學在崗位勤奮善思、表現突出,在實習教師指導下撰寫的《截鋸設備粉塵控制技術改進方案》被設備部評為優秀提案,其敬業精神和專業素質得到企業認可,被選拔為后備干部,送總部深造。
五、學生發展標準和企業培養目標合一
探索“中專后”培養模式,幫助學生開拓三個發展方向,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一是校企對學生頂崗實習工作進行資料匯總和分析,共同擬定下一階段、下一批次學生的教育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二是教師帶領、指導學生根據工廠設施設備運行的觀測數據,提出操作、維護、保養、維修的優化方案,謀求技術改進,促進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提高生產設備使用率。三是根據學生個體發展和意愿,結合企業需求,幫助學生開拓在崗晉級、橫向跨崗和離崗自主創業三個發展方向。四是企業出資支持簽約就業的學生參加在崗學歷提升和業務進修。五是校企根據自主創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表現,擇優頒發“圣象機電班結業證書”并提供支持。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圣象模式”被企業作為亮點多方推廣、宣傳,推動了大亞車輪、大亞濾材等企業與我校機電專業的合作。校企聯合舉辦“圣象地板鉗工技能大賽”,實現了校企設備資源共享。
經過“圣象模式”的“五合一”“五對接”,學生了解了企業、確立了目標、找準了方向,進入企業后能迅速上崗、熟練操作,縮短了成長期,順利實現角色轉換,成為企業生產的中堅力量。首批入廠實習20名學生中,18人被企業留用,另外兩人實現自主創業。其中王鵬同學頂崗實習期間積極參與創新實踐,善于捕捉商機,2015年初申請學生創業無息貸款,并多方融資,自主創業,開辦廣告公司,已獲得營業執照,目前正擴大規模,為圣象集團旗下的銷售商以及其他客戶提供廣告宣傳服務。
從“圣象模式”我們也歸納了幾條推進建設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的經驗:
政策激勵,讓企業主動熱。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有熱心,企業有熱情,還需要政府有熱忱。丹陽市制訂了《關于加強我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實行政策優惠”,給企業吃了定心丸。
協同成長,讓企業放心熱。校企合作雙方必須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約束。在法律約束的框架下,企業與學校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丹陽中專校制定和完善了實習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兼職教師管理制度、學生實習實訓管理制度等,通過完善制度,規范校企合作行為和學生實習實訓行為。同時,竭力維護企業的利益和形象,明確規定派到企業實習實訓的學生應自覺成為企業的一員,融入企業文化之中,按照企業規定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履行自身的職責。通過規范約束,讓企業放心參與校企合作。
情感投入,讓企業內心熱。校企合作的另一面是人際合作、感情溝通,情感機制是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投入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兩會”外,我們還成立校企合作聯誼會,定期舉辦;召開校企合作年會,邀請企業前來溝通,通報交流各自發展情況,了解企業發展規劃,獲得用工需求信息和往屆生的發展狀況。
對每個大學生來說,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奮斗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于不敗之地。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我們展開了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問卷。
調查對象:
調查者都是在校大學生,其中??茖W校的學生占64%。
專業有:
傳媒(新聞、文秘)
語言類(商務英語、應用英語、日語、德語)
經濟類(國際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信息管理、會計)
設計類(建筑設計、動畫設計)
技術類(計算機科學技術、園林工程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
管理類(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社會工作
調查形式:
調查問卷共104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高達96%,調查文件采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設計問卷。
調查數據分析:
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而事實上,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的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這使大學生就業時缺乏足夠信息,從而產生就業盲目性。
調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系;為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大學生盡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為同學們在今后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調查結論及建議:
一.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的比較少
在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只有24%的同學表示一直在關注就業信息,而71%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在看到時留意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同學們大都表示對未來的工作有擔心,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少了這種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現。
總結照成這方面的原因:1.因為學生現在仍在安逸,舒適的校園中生活,對激烈的社會生活沒有足夠的了解。在經濟上仍依賴父母,忘卻了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每天仍是如中學生活,上課、下課,對就業缺乏了準確的了解和認識。2.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到位。同學們表示,雖然學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只是泛泛的講些大道理,缺少了實際的操作能力。
二.大學生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
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情商、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能力、個人的生理情況等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對部分用人單位的了解,發現社會所需要的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綜合素質應該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講誠信,善于協調、容易與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
調查顯示,有60%的大學生認為造成就業難的狀況,除了社會壓力大,企業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問題還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經驗的缺乏,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現為相對缺乏社會實際工作經驗,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缺乏艱苦創業精神,在與人合作與溝通方面存在著障礙。在調查中發現,有57%的同學認為自我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關系是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職業生涯目標是指可預想到的、有一定實現可能的目標。而職業目標的選擇并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自己有所了解。通過個人分析認識自己,估計自己的能力,確認自己的性格,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來開發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興趣、職業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對職業生涯目標是模糊的。
三.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職業期望狀況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地理位置與單位性質、社會經濟因素),內在價值因素(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外在價值因素(家庭的經濟條件、薪水和福利、)。在調查中,被調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的決定、社會經濟因素、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選擇工作時所起作用從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職業選擇中考慮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況,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和父母的決定為同學們所所首先考慮下的,接下來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經濟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男女生沒有顯著的差異。
據調查發現,以往的學生對自己就業后工作的要求,無論是單位性質反面還是薪資方面,要求都比較高,但現在的就業形勢似乎不允許初出茅廬的學生有挑工作的機會了,大學生們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對于以后將從事非專業的工作,有61%的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單位給出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景。但在就業公司選擇時,有58%的同學希望可以再外資企業和政府部門工作,對那些民資企業只有極少部分的同學表示會考慮,這也是大學生好高騖遠的表現,似乎也有點不切實際。
幾點意見:
從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對就業的態度表現為:1.對就業形勢的關注度比較少。2.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因素,沒有準確的目標3.大學生的職業期望還是比較高。
(1)學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盡快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屬于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接受職業指導,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高等院校應通過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助。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并與全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聯網,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職業開發以及制定工作尋找戰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建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實施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等。
(2)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
一、關于中專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
中專教育的培養目標傳統的提法是為國家培養中等層次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且由國家統招統分作保證。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定位在不少地方尤其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其內涵卻發生了很大變化。
其一,由于“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科技水平均處于激烈變更之中,其趨勢是產業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加,產業組織形式趨于集約化,產業崗位趨于綜合化、智能化,因而,導致職業勞動中藍領與白領、體力與腦力、操作技能與心智技能分立界限愈來愈模糊。勞動崗位日益呈現出的邊際態勢,以及逐漸形成的一種主要崗位與多種可轉換崗位結合的崗位架構??復合型崗位架構趨勢,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愈來愈高。例如:在機電行業中,由于微電子和功率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監控檢測技術與主機深度的結合,數控原理與編程、數控機床及參數技術的CAD、CAM一體化通用軟件包的開發與應用,家用電器、電氣自動化成套裝備的快速發展等,需要大量安裝、調試、運行、操作、保養、維修,既懂機又懂電,兼會計算機應用的復合型、技能型人才,而按傳統中專培養目標培養的單一型人才是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化需要的。
其二,傳統中專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也存在著突出矛盾。根據中山市1997年人才規劃調查資料反映:“中山市鉗工、電工、車工、機械工缺口大,模具、電器、鍋爐、制藥、管道等工種的技能型人才嚴重不足。懂技術又懂市場經濟及其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比較少,比較精通外向型經濟的人才更少。而且,全市工業1900多個工種和36萬工人中,只有85個工種884人和13人分別獲得技師和高級技師資格,占技能型人才的0.7%。在12.4萬技能型人才中,初級的技工有12.31萬人,占99.3%;其中,初級、中級、高級技工比例為67.4%、29.9%、2.7%”,這與發達國家企業中中級技術工人一般在40%~60%之間,高級技術工人在20%~40%之間的目標相差甚遠,與國內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上海,1994年中級工已達47%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知,本地區急需的不是具有國家干部身份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而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實操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第一線的技術工人。如果中專教育仍將目標定位于培養具有國家干部身份的技術員,不切實際地與大專生,甚至本科生競爭,堅持走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的“獨木橋”,而不肯對培養目標做相應調整,轉而與技校生、職高生競爭,走技術工人??技師??高級技師的“陽光道”,無疑是放棄自身優勢,以短比長。這樣,勢必將中專教育引入死胡同。
由上可知,本地區的中專教育要想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首先要解決中專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問題。筆者認為,中專教育應定位于培養“高素質、強技能、寬適應、復合型”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才目標上,并以能力為本位,將其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夠用、會學”作為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翱细伞斌w現了德育標準;“夠用”體現了專業要求;“會學”體現了發展潛力。并按照“適應市場,服務社會,立足當地,適度超前”的發展思路,重點在培養寬基礎、復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構上下功夫,把學生培養成為“艱苦行業留得住,實操、管理都能干,轉崗換位適應快,經過努力上得去”的復合型人才。而且,要發揮中專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確?!盎A牢,后勁足”的優勢。只有這樣,中專才能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關于構建中專教育模式的思考
教育模式是人才培養的工藝設計,要實現培養目標,必須摒棄傳統中專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辦學封閉、管理過死、專業面窄等弊端。目前,許多中專學校在借鑒國外先進職教模式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改革實踐,已總結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教育模式。構建適合“珠三角”地區中專的教育模式,應該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1.活化辦學機制,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實施多層次、多規格的培養模式中專教育的主管部門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允許部分有條件的中專學校實施同門進、多門出、多層次、多規格、上下分流的三級(職高類、中專類、高職類)培養模式。以工科為例,應在統一招收初中畢業生(同門進)的基礎上,采用一年分流,兩年定位,三年定向,層層篩選的方式構建中專教育模式。即在前兩年的學習過程中,依次淘汰兩門課考試不及格的學生,按職高模式培養。成績好的,兩年后,據學生個性特長選定專業,按中專模式培養。三年后,成績中等的,繼續中專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學習,四年考核合格后拿中專文憑;成績優秀的,按高職模式培養,學習五年,考核合格的拿高職文憑(多門出)。這種因材施教的三級培養模式,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良好學風的形成,而且,還能開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達到人盡其才,智盡其用的目的。另外,也能滿足經濟社會對人才不同層次的需求。
2.中專培養模式的構建應立足于“前兩年打基礎,后兩年育專長”中專前兩年按“必需”、“夠用”原則,依專業大類構建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使學生具備“寬專業、厚基礎”的知識水平和基本技能。尤其要加強英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本地區經濟建設的需要。后兩年根據市場經濟人才需求預測提供的信息確定專業方向,按需增設專門化及新技術的選修課程,精選課程內容,強化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并結合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和擇業的可能性,進行專門化方向的崗位實習,以提高學生的就業上崗能力。提倡“一個文憑多個證書”,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進行實操訓練,使學生具備專業大類必須具備的操作技能和專業知識水平。
3.中專教育必須綜合考慮學生擇業、生存、競爭和發展的需要處于世紀之交的中專教育,培養的是跨世紀人才,而跨世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應是全方位、立體的,應把服務社會、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的第一要義,即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
針對學生幾乎全部是獨生子女的特點,中專教育應把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放在首位,尤要綜合考慮人才的擇業、生存、競爭和發展素質的培養,注意對他們進行憂患意識、責任心與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競爭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的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既有敬業精神,又有創業潛能的跨世紀人才。
三、關于中專專業設置的思考
近幾年,“珠三角”地區的一些中專學校,為了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同時也為了拓寬辦學路子,增強辦學活力,利用發達地區的經濟優勢,狠抓了專業調整這個教學改革的基本環節,花力氣改造了一批基礎長線專業,增設了一些急需專業,發展了部分優勢專業,搞活了一些短線專業,建設了一批骨干專業,并在探索專業設置的超前性和課程結構的模塊化,英語、計算機教育的長線化,以及一個文憑多個證書制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如下令人擔憂的問題:(1)專業設置重復,熱門專業過熱,傳統專業過冷;(2)專業口徑過小,覆蓋面過窄;(3)專業增設速度過快,片面追求多而全;(4)專業設置重“硬件”建設,輕“軟件”投資。因而,雖然本地區不少學校擁有一流的校園,一流的師資,一流的設備,但卻無法培養出一流的人才,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1.專業設置應重調查研究,面向經濟,適度超前專業設置應在充分調查“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演變狀況、社會職業分布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況和職業與專業特點的基礎上,認真研究經濟的發展趨向和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的變化規律,掌握哪些是社會迫切需要和正在發展的職業,哪些是勞動力過剩的職業。然后,根據學校自身的層次、特點、條件做好專業設置規劃,并適度超前確立專業方向,力求使培養的人才“學有所用,適銷對路”。
2.專業改革應堅持“寬口徑,多方向”原則培養“復合型”人才必須依賴“寬口徑”的專業。“寬口徑”專業的課程結構優點是彈性強、有后勁、上手快、轉崗換崗適應性強,既使學生畢業前與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離,但配以“多方向”輔助,即在同一專業中,針對就業市場分解出若干個專業方向,供學生畢業前一年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愛好,選擇一個專業方向,以完成上崗前的技能準備,也能使學生畢業后有較廣的擇業途徑和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就業市場格局的變化,高職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擺在各高職院校面前的一個突出任務就是如何提高畢業生的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的有著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高技能、高索質、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實用人才。因此,探索一條高職特色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已經提上各高校的議事日程,在近些年的實踐過程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課程建設、理論研究、專業化隊伍構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這其中也存在著師資隊伍匱乏、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實踐意識淡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還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大學生為實現人生奮斗目標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也是成長、成才、成功和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的擇業、就業以及個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個體發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結合自身特點,尋找具有自身特色的最佳職業路徑。很多大學生進了大學校門后還根本不了解自己,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畢業以后將會干什么,這使他們產生迷茫、焦慮等心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職業生涯規劃的各種測評系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價值取向,挖掘自身的職業潛質,為今后的個體發展鋪平道路。在確定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后,大學生應以該規劃為準線,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和措施,逐步實現職業目標。
2.有利于指導大學生的在校學習。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目標和措施,能有效地引導和鞭策學生,督促其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而做出不懈的努力。大學學習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的開始,有意識地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莫定堅實的基礎。
3.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認識。中國就業體制的轉變要求大學生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大學生認識社會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社會逐漸使他們認識到“文憑”不再是一張無阻的通行證,綜合職業素質在實現職業目標過程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職業生涯規劃能夠教會大學生社會需要什么,以便審時度勢,不斷調整自己的職業“風向”,“因時制宜”,努力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除此以外,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培養大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形勢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學習不只局限于校園內,只有不斷學習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職業生涯規劃能培養和強化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監督能力,通過終身學習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和思想意識,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1.師資成為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瓶頸。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授課教師大部分是行政人員或系部輔導員,他們的本科或研究生專業基本上都不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授課前后基本上沒有得到相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培訓或進修,課堂上所講的基本上是純理論,師生互動少,對學生缺乏專業化、個性化和可操作性、動態性的指導。教師缺乏職場的經歷或經驗,到用人單位、就業市場調研或參觀的機會很少,指導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時大部分還是憑經驗,與日趨變化的職業市場存在較大的差距甚至相脫節。另外,授課教師所使用教材是本、專科通用教材,沒有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特點的教材,教師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題研究和很少。
2.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職院校部分學生只是為修得學分而學習,沒有把它當作自己走入職場的準備或是職業成功的開始,所以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其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還不是很強,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有關知識還比較模糊,執行能力較弱,不懂得如何正確分析自我、職業特征和入職匹配,為自己做一份詳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學校組織開展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比賽、講座、創業活動或招聘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面不廣,成果不突出,特別是在自主創業中,鮮有成功的。
3.實踐教學體系不健全,評價機制不完善。目前,高職院校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尚沒有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教育體系和評價機制。雖然一些學校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列入教學計劃,但大多數其設為選修課,并沒有形成“理念導入―職業測評―個性咨詢―生涯輔導”的完整體系。部分學生以拿學分為目的,“功利性”掩蓋了其真實的意義。結課后,學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后期實施情況缺乏有效跟蹤監督和管理,無法客觀地評價其實施效果。完善評價機制,強化過程管理,是職業生涯規劃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
4.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普遍,輕個體。當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多側重于課堂集中授課和開展講座,缺乏針對特殊個體進行的單獨教育。尤其是當今的“90后”學生,他們有著強烈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意識,有著不同的性格、情感、成長背景,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專業知識的積祟和實踐情況不同,因而標準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不能也不可能滿足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需要。當前,高職學校由于職業規劃方面人才欠缺,經驗小足以及方法單一等問題,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體性,忽視了其能動性,使得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個性化缺乏,束縛著學生的發展,也難以給予學生具體有力的指導。
三、推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對策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灌輸與普及工作,定期組織教職員工認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引導教職員工,特別是學工隊伍、就業指導人員、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充分認識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基本方法,切實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指導、咨詢和服務。同時,要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系部學生工作考核指標體系,每年考核一次,考核結果與評先評優直接掛鉤。
2.構建職業規劃教育體系。高職院校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就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列入教學計劃,有具體的指導部門及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全面推行全程職業規劃,從學生一入校就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大一要讓大學生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加深對本專業的認識,形成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大一、大二要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職業選擇范圍,幫助學生正確進行自我認知,進一步思考和修正自身的職業規劃;畢業班主要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就業技巧等方面的專題輔導,引導他們對選定的專業進行實際的嘗試,做好職業目標修正和完善。
為激發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熱情,高校應實施“一根主線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注重職業式指導實施的全過程監控,通過加強過程監督和后續的跟蹤調查,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實施、修正、調整和效果評價的一體化?!耙桓骶€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能夠提高學生對終身教育的認識,實現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校內部有序、系統地開展的重要保證。高職院校要充分整合校內外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從業經驗的人員等多種資源,形成一支專兼結合、校內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優勢互補的職業生涯教育教師隊伍。選拔一批樂于從事職業生涯教育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和有相關學利背景的專業教師來從事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工作,并根據他們個人的優勢和潛力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尤其要加強他們的實踐鍛煉,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培養一支專業隊伍。擴大社會聯系,聯合更多力量,充分調動校友、相關領域專家、企業人士、人力資源專家、政府公務員、成功創業者等資源,加入到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工作隊伍中來,成為學生的“生涯導師”,或擔任兼職教師,或開展專業講座,或進行個別輔導等,為學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有益指導和經驗。
首先,擺正研究生教學管理的位置。明確好教學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對學校的有關規定與通知,做到上傳下達,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其次,對研究生教學和管理文件進行系統整理。健全各種規章制度,使研究生導師和學生在執行工作、任務時,能夠做到有章可循??山⒌慕虒W管理文件體系包括:教學類如課程教學安排(含教學大綱、教師授課計劃書、聽課記錄、課程試卷等)、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開題報告、科研情況等;管理類文件包括研究生推免工作章程、中期考核辦法、導師守則等。最后,制定教學工作安排。條理安排學期各階段事務,有條不紊開展工作,切實為師生服務,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二、加強學風管理
要嚴肅學風紀律,做好教學情況檢查,完善考勤管理制度??沙闪W院研究生教學情況檢查小組,由教學院長擔任組長。小組成員有:學科帶頭人、各導師、教學秘書、輔導員等。其中,教學院長重點負責對教師上課進行聽課檢查和評價;學科帶頭人重點負責對本專業的教師授課準備工作進行檢查;導師重點負責對學生專業學習、科研活動情況進行檢查;輔導員重點負責對學生報到情況、學風等方面進行檢查;教學秘書重點負責對學生上課情況進行檢查,并對相關工作進行協調和總結。任課教師加強上課點名制度,缺勤學生履行請假手續,限制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的出現。
三、加強研究生專業興趣培養、學術實踐及交流
在研究生入學動機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培養其對專業的興趣。研究生擴招后,在絕大部分學生追求學術理想的趨勢下,不乏存在學生為逃避社會壓力、獲取高學歷文憑等而讀書的現象。因此,培養研究生的專業興趣,將其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來,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首要任務。學術實踐和交流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鍛煉和檢驗其學習效果的最好機會。可采取措施有:(1)鼓勵學生加強學術實踐,定期參加各種讀書會、學術交流,在認真讀書的基礎上,撰寫各類學術論文,以此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2)加強學術交流。鼓勵導師帶領研究生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拓寬其研究視野和領域;在本學科和跨學科領域邀請海內外知名學者給研究生講學,通過與名師面對面的交流,幫助研究生了解治學途徑,掌握研究方法,熟悉學術研究的前沿領域等。
四、改革課程設置
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分為課程學習階段和學位論文階段。通過系統的課程學習,打好學術基礎,可以使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因此,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對研究生的培養至關重要。文科課程設置一般在一年內上完所有課程,論文寫作、答辯在余下兩年完成。第一年大量課程的設置使研究生缺少時間主動學習研究,后兩年的空閑又容易滋生惰性,不利研究生的健康成長。這種情況下,以一級學科下課程設置實踐為例,我院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學院情況及培養合格研究生的需要,對課時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中專業類課程進行整合、精簡,修訂后每生需修公共基礎課2門,專業基礎課2門,專業課2門,選修課6門(要求學生跨專業選修一門,跨學科選修一門),總學分達到34學分,符合學校要求。此外,專業類課程授課方式調整為講授與實踐兩方面,基礎理論課程講授課時精簡了三分之一,選修課程課時精簡了二分之一,其目的是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畢業論文的撰寫及理論實踐部分,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效。
五、加強研究生培養環節管理
加強對畢業論文開題、中期檢查、預答辯、答辯的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幾個關鍵環節。在進行培養環節的過程中組織學科進行自查。制定開題、中期檢查、答辯工作的時間表及工作步驟,定期召開學科帶頭人會議,通報各學科畢業生論文撰寫基本情況,及時布置學科進行自查工作。畢業論文的開題確定了論文的選題依據和意義、進度計劃等,是研究生學習生涯的立足之本。開題環節要求學生與導師反復調查和論證,確定選題,做好開題報告。論文中期檢查能夠及時發現研究生論文撰寫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加強論文工作的過程控制,保證論文的質量。論文預答辯、答辯的組織管理主要做到按時提交學位論文,評審人員認真做好論文評閱工作,答辯過程嚴格公正。抓好研究生培養環節的同時,還可在學生、導師、學科各個群體層面分別開展工作。針對不同年級研究生的培養進度對其進行教育。對處于課程階段的一年級學生,鼓勵其對自身嚴格要求,定好學習計劃和發展目標。對進入論文寫作階段的二、三年級學生,加強學位論文質量管理。強調論文抽檢不合格的后果,要求學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端正態度、盡心盡力,嚴格遵照論文規范,嚴禁剽竊、抄襲等。此外,可聘請相關博士,對碩士生開題、答辯、修改等環節進行輔導,幫助學生寫出優秀的畢業論文。學科之間進行經驗交流也是提高研究生培養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我院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設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7個二級學科。其中,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3個學科具有較為豐富的研究生培養經驗,在按照學校統一步調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從招生、訂立培養方案、論文開題、中期考核到畢業答辯等,都能根據專業特色及時進行培養措施的調整和加強,做到切實可行。在歷屆畢業論文抽檢中,被檢論文均順利通過檢驗。新增學科尚缺乏研究生培養經驗,學習老學科的經驗,努力提升帶教導師的個人水平,是順利完成研究生培養任務的良好途徑。
六、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發展性學習評價可以界定為以學生動態發展的進程為對象的學習評價,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改善。具體說,要求每位教師以學生為本,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運用現代教育評價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對學生發展現狀和潛能進行系統的分析與價值判斷,進而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不斷進步的教學評價活動。下面就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發展性學習評價的策略闡述如下。
一 注重差異,因勢利導
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堂的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方面:首先,從生源看,有以初中畢業生為起點五年制的學生外,還有以高中畢業生為起點的三年制高職生。學生的知識水平、綜合素質、年齡結構等存在極大差異。其次,教師體育教學觀念陳舊。一般而言,高職院校都是由原先的中專、電大或技術學校升級或合并而來。盡管在升級后,辦學層次上來了,但體育教師隊伍中缺乏新生力量的加入和體育新課程改革涉及高等職業學院體育教學并不多,使高職體育教學仍然處于中?;蚣夹g學校那種老的教師關注“教”,而忽視學生的“學”的觀念。教師僅僅滿足于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至于學生學得如何卻很少關注。致使體育教學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不能發揮其更大的效能。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智力具有多元性、文化性、差異性、和開發性等特征,各種智力只有領域不同,而沒有優劣之分、輕重之別。每個學生都有可挖掘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因此,多元智能理論向智力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并給教師評價學生提供新的理念。教師評價學生不是以體育考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而是要以學生未來職業需求相結合為最終目標,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視角去對待每位學生,促進其優勢智力領域向其他智力領域遷移。
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教師面對的是數十名學生,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個性、身體素質等基本情況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確保每位學生在自己智力優勢領域充分展示。如在大一男生跳馬復習提高課的教學中,我們教師讓動作技能掌握較好或身體素質強、但動作掌握存在缺陷的又不善言語的二類學生做動作“示范”;讓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對上述學生的示范動作進行歸納總結,提出不同問題讓其他學生思考、討論,這樣做可以更大程度地挖掘每位學生的潛能,培養其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相反,我們教師如果忽略了這些差異,堅持用同樣的方法教學,必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注意反饋,動態生成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不可預知的。教師再充分、再精心的預設都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需要教師在圍繞課程目標精心設計教案的基礎上,依循學生認知的曲線,以靈動的教育機智隨時調整教學進程,引領學生自主探索。建構主義理論也認為評價應該在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的過程中及時反映學生的進步和不足,并根據學生的實際調整授課計劃,幫助教師不斷地修改和提煉教學策略,使學生通過學習不斷發展并獲得進步。如我們在短跑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教學中,要求學生步長逐漸加大,身體逐漸抬起,二腳著地點逐漸合攏。但練習中學生一聽到起跑信號,往往第一步步長大,身體抬起過快。針對問題我讓學生觀看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教學掛圖,尋找原因及糾正方法。反饋時一名學生表述他的觀點:“產生錯誤的原因是有的同學思想上認為能盡快進入途中跑,或是二腿蹬地力量不夠,沖力小。如要糾正身體抬起過快,我們一是要加大蹬地力量,同時可以在該同學練習起跑時在他的背后讓一同學斜放一體操棒在練習者后面限制他?!碑斔f完后,另一同學說:“你的辦法太煩,我們只要在起跑線前拉一根橡皮筋就好了?!倍嗝从袆撘獾囊娊庋?大家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這樣一來,其他學生也興趣盎然。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場所,在不可預約的精彩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 關注個性,拓展空間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域、所處的環境不同,個人先天稟賦也存在差異。根據后現代主義理論,鑒于學生個體的獨特性,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以絕對、統一的標準來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程度,而是要在學生不違反科學原則的前提下,允許學生學習、掌握動作技能時保留個性特征。教師要把學生看作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因此,評價不僅要注意結果,更應該注重過程,評價不僅是對現時狀況的價值判斷,更是開展下一步學習活動的邏輯起點,其功能在于促進學生充分發揮個體能動性,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我們教師在三級跳遠教學中,講述三級跳遠技術動作的上肢技術動作,擺臂方法就有三種,第一種是單臂擺,第二種是雙臂擺,第三種是單雙擺臂的混合方法。其理論依據是三級跳遠技術第一跳是單足跳,在技術結構上說單足跳應該是單臂擺動;而第二跳跨步跳技術一般都以雙臂擺動。從動力學的理論來分析,雙臂擺動與單臂擺動的力量傳遞都有所差異(雙臂擺動力量比單臂擺動的力量要大);第三跳跳躍技術動作,它包括有平衡收腹落地的技術動作,所以也是雙臂擺動技術動作較為有利。但學生在實際掌握動作中,由于學生個體的獨特性,也有同學第一跳單足跳和第二跳跨步跳都采用單臂或雙臂擺動。依據多元智力理論,教育要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潛能差異,反對用同一目標培養人,同一標準評價人。從本質上講這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受到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學生得到了尊重,會感到寬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和強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大膽果斷而自主地決策和實踐,才可能創新和超越。
四 關愛學生,和諧發展
隨著現代科技、生產的發展和現代化企業的要求,職業勞動正向著復雜化、節奏快、強度大、高效率的方向發展,對人的身心素質要求更高。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今后從事職業勞動的身體活動部位、運動軌跡多是局部的、重復的。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確立“以人為本”,即強調發展人的潛能和樹立自我實現的觀點,不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身體訓練,不注重培養健康心理和有創造性的人,必然會影響其人才培養的質量。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的能力的表現和發展要求有相應的環境和情境,那種只單純要求統一、服從、規范和共性的環境,那種壓制個性、排斥標新立異的環境,都極不利于學生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才能充分地弘揚個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態度、意志、動機、需要等;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心靈才得到解放,學習自然地轉化為一種樂趣,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在體育課堂的學習評價中,我們教師首先要確立教中有人,為人而教,因人而教的理念,把每個學生當作朋友、自己的孩子來對待。特別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切不可教師說了算。如課堂上我們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坦誠交往,歡樂共處。使他們在共同學習的新型人際交往關系中,學會互相幫助、激勵、交流、啟發和合作。并在合作中發展,提高動作技能的掌握能力、思維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適當的評價方式,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也就是說體育課堂的教學設計必須體現尊重學生興趣和愛好,尊重學生自我實現的要求。強調學生本人在評價中的作用,使學生在評價自己當中,不自覺地根據自己所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去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及時糾正自己的學習行為,朝自己所訂立的學習目標前進。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可變動的,師生互動的關系。
總之,體育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適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要求,必須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而服務。這就要求每位體育教師不斷地加強理論學習與研究,及時反思我們的教學活動,確立科學的發展性學習評價機制,促進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全面提升學生素質,不斷完善學生的個性。
參考文獻
1 陳碧英,淺談職業技術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松遼學刊(自然科學版),2002(01)
2 顏曉輝,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4)
關鍵詞:就業影響;本科生;旅游管理;首都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王亞飛,女,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學生,碩士.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旅游企業管理.
0引言
2013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旅游業總體保持健康較快發展.國內旅游市場繼續較快增長,入境旅游市場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國內旅游人數32.62億人次,收入26276.12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數1.29億人次,實現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16.6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長3.3%;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9818.5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0%;全年實現旅游業總收入2.95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4.0%[1].旅游管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與工商管理并列管理學下的一級學科,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隨著國際經濟的全球化,旅游業更加繁榮,因此對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隨之提高,現在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學校也很多,對專業能力和素質也有一定的要求.
旅游行業產業鏈長,涉及范圍寬,決定了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多[2],但是高素質、創新型、實用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缺口很大,目前我國實際需要旅游專業人才達800萬人,旅游業人才缺口至少有200萬人,給各大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據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兩年(2012、2013年)全國和分省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其中旅游管理等十五個專業就榜上有名、列入其中.據統計,旅游管理本科畢業生的行業就業率約在10%~20%之間,5年后行業流失率竟達90%~95%[3].
1首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概述
1.1專業概況
首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依托的旅游管理系是北京地區最早培養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單位之一,是北京市旅游局指定的導游員資格考試培訓定點單位,同時也為區縣旅游局、旅游企業開展人才培訓工作,開創校企聯合辦學的新模式.
1.2培養目標及要求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旅游管理、旅游規劃開發及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城鄉企事業單位和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從事旅游研究、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工作的中高級專門人才;能夠勝任旅游資源開發、規劃設計、旅游導游、旅游經營管理、旅游職業教育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重點學習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及旅游業管理的基本理論.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可受到旅游經營管理、資源規劃開發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研究和資源開發、規劃管理的基本技能.
1.3課程設置
專業課程主要有:管理學、旅游經濟學、旅游學導論、旅游資源學、旅游開發與規劃、生態旅游、會展旅游、旅游英語、旅游信息系統、旅行社管理、旅游產品設計、飯店管理、財務管理、旅游電子商務、旅游心理學、導游學、禮儀學等.實習環節包括:黃山旅游規劃與管理實習、旅行社實習、教學實習等.
2研究內容
《首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就業情況調查問卷》內容涉及針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基本信息、目前就業選擇以及課程設置等研究問題.通過對首都師范大學2005級~2009級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現狀的調查訪問,發放235份調查問卷,回收203份,有效問卷183份得出以下結論.
2.1調查對象在旅游業就職的行業情況
通過調查,旅游行業84人,繼續深造讀研6人,企事業單位21人,其他行業72人.其中在旅游行業,有旅行社會展、計調、領隊、銷售、門市、人力等多個崗位,企事業單位包括有學校、政府、公會等文職人員,轉為其他行業的有策劃、投資顧問、編輯等崗位.
畢業后留在旅游行業的占49%,調查一直堅持在旅游行業發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63.3%的被調查者因專業對口選擇了堅持在旅游行業發展,而薪酬、個人發展也是較大原因之一,另外還有9人表示是由于旅游行業的穩定以及個人興趣等因素.
2.2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對就業形勢的態度
經研究發現對旅游行業發展前景的認知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是否進入旅游行業就業有顯著影響[4].由于近年來中國的旅游行業正處在一個上升發展的時期,政府日益重視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旅游業的帶動的經濟作用,因此旅游行業的發展亦得到快速發展,形勢較好.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由于旅游行業內人力資源認識的片面,缺乏對大學生進行適合的職業規劃等,使得很多學生對于旅游行業的發展并不看好.調查在各行業中就業者的對整體就業形勢的認知,具體分布如圖1所示.
在被調查的人員中,通過后期的反饋整理發現,其中59.02%的被調查者表示認為就業形勢較為正常及樂觀,而這一部分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主要進入旅游行業就業,另有40.98%認為旅游行業發展前景較為嚴峻或不清楚的被調查者,主要進入非旅游行業就業.
2.3離職原因
畢業后轉為其他行業的占51%,調查轉換行業發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有67.7%的被調查者表示,鑒于個人發展選擇離開旅游行業,而對專業、薪酬的不滿也是導致離職的原因.
通過對比兩個表的數據可以發現考慮在旅游行業就業的被調查者,進入旅游行業的原因歸結為與所學專業相對應,而離開旅游行業則是考慮到個人發展和薪資與預期的差異.
其中51.61%的畢業生是考慮到個人發展而轉行,有人表示就業前對行業的認知自認為比較全面,而工作一段時間后會發現,理論和實踐相差太多了,所做的事都是過于基礎的工作,長久下來發現根本不能把握自己的發展狀況,從而希望通過改變工作環境與內容.
而薪酬方面,現階段大學生已經比較能適應社會環境,對入職的薪資不是很苛求,然而進入旅游企業內,本科生和??粕⒅袑I鷨T工相比,在工作內容、晉升條件上幾乎沒什么差別.這種情況難免會使在職本科生產生“知識貶值”的想法[5],認為自己的能力沒有展現出來,從而轉而選擇其他職業.
2.4學校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在就業中的應用
2.4.1基礎課程
目前首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所屬院系為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在創立之初是依托于地理學科,在師資配備、教學理念、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受制于地理背景[6],在此調查“首師大旅游管理專業你認為不必要的課程”這一問題,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
其中旅游生態學、區域分析與規劃、自然地理學分別占36.07%、32.79%、29.51%.這幾項基于地理背景設置的專業課程,被調查者表示工作中不是很經常能用到,但是同時也有32.79%的人表示,這些是旅游管理的基礎學科,可以擴展知識面,有必要在大學期間研習.
2.4.2專業課程
國內很多旅游管理高校專業課程另設有語言類,經濟類等,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其他領域課程,在調查“你認為以下哪些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有必要學習的課程”這一問題,具體比例如圖3所示.
會議與會展策劃、第二外語、旅游企業戰略管理位列前三甲,由于可以與其他行業互通,超過50%的被調查者表示希望能夠在大學期間學到相應的知識.
2.4.3實踐課程
旅游管理是一門典型的應用性專業,各高校在低年級層次的理論學習后,高年級課程則會設置相應的實踐教學,而這一些課程在設置方面既強調對操作能力與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旅游管理本科層次學生就業質量較低與當前本科層次的實踐實訓課程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密切相關.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會展業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會展又稱MICE(會議Meetings;獎勵旅游Incentive;大會Conventions;展覽Exhibitions),在貿易往來、技術交流、信息溝通、經濟合作及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7].會展所涉獵的不僅是旅游行業,還會關聯到廣告,公關以及專業的會展策劃公司,因此會議與會展策劃這一課程有70.49%的被調查者希望學校進行相關的課程安排.主要原因是各行業對會展的需求量越來越多,會展包括會議、獎勵旅游、展覽,涉及行業多,同時也需要人際溝通,組織協調的能力.
問題“你認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應設置哪幾項”中各項所占比例如圖4所示.
實踐課程的調查過程中,多數人表示需要將理論知識變成可以操作執行的能力.所列出的旅游行業三大支柱的對應課程,需求也很多.如果說前幾項的實踐課程在工作中可能會有專門培訓,那禮儀和應用語言基本以作為基礎的能力,企業在招聘過程中直接考察,因此,畢業生表示這兩項也是必需的.
2.4.4基礎能力
除了專業學科的課程設置外,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學府,在整體的專業教育中也需要對學生的基礎素質進行提高,在“大學專業教育中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這一問題的結果如圖5所示.
分別有78.69%及70.49%的被調查者表示,學校應加強人際交往和組織協作能力、外語和計算機等使用技能這兩項.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單純的依靠學校進行課堂式的教學,恐怕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只有通過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學習理解,活學活用以便適應自己的工作環境.
2.4.5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因而課程體系設置雖然體現了本科教育對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但在實踐中卻存在著很多問題,具體比例如圖6所示.
其中72.13%的被調查者認為校企互動較少,校企互動是指高校同企業在科技研發、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這樣的形勢即保證了學生具備從事旅游業基層工作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增強了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確保就業渠道的暢通.企業員工亦可接受高校的培訓或到高校進修,解決了旅游市場專業人才匱乏的難題.67.21%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學校重理論,輕實踐.有研究表示大多高校開設的旅游專業比較偏重文化理論知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得不到有機的結合.
大量課程重復,設置學科交叉嚴重.旅游學科課程體系中不同層次課程重復設置的現象比較普遍.一方面在學科專業必修課中旅游學類中又涉及到一級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呈現“大而全”的特點.另一方面學科專業各方向內部及各方向之間課程重復設置,缺乏有效綜合[8].
3結論
3.1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行業內就業率偏低的原因
由表3所示,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行業就業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受個人、學校及社會三個因素的多重交叉影響.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就業率的提升也需要社會、高校、學生個人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有研究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專業認知較為清晰;就業意向明確,但就業目標與現實差距較大;專業忠誠度低,且受行業認知和專業認知的影響[9].特別是對于個人,如果學生能提前認知企業文化、行業需求,正確認識旅游行業,適應社會環境并調整心態,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主動吸收關于旅游行業發展的各種信息,進行判斷分析,正確認識旅游行業的發展前景.同時學??梢远ㄆ诨虿欢ㄆ谂e辦校友經驗交流會,邀請在旅游行業就業的校友回校,為在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講述工作經驗,增強畢業生對行業的整體認知.
根據Kristof提出的組織匹配模型,只有當個體與組織至少有一方能夠為另一方提供它所需要的資源或個體與組織在某些基本特征上擁有相似特征,才能實現員工與組織的相容.因此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招聘政策主要就是選擇合理的、匹配的員工[10].從前文調查可以看出,從求職者角度來看,個人能力是擇業的重要因素.這里的個人能力不單純是知識或實際操作,還包括交際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等等.同時個人能力不僅作為畢業生選擇工作單位的籌碼,同樣也是旅游企業篩選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標.因此提升個人能力要保證是在學生對自己能力、特點的認知的前提下,吸收企業文化并適應社會發展,提高基礎素質與專業素質.
畢業生可以嘗試多參與幾個不同崗位,學習并發現自己的專長和不足之處,提高對工作的適應性.
3.2解決旅游管理專業就業率低的建議
中國的旅游教育應結合當今旅游業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的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完善,科學設計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通過對問卷調查就業人群對課程的反饋,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
3.2.1基礎課程以旅游學為中心,其他學科交叉式設置
中國很多高校沒有獨立的旅游學院,旅游專業在地理、歷史、管理、經濟、園林、社會、建筑等專業的院系中皆有分布.其中分布最廣的是管理類院系,比例為39%;其次是歷史類院系,比例達20%;位于第三位的是地理類院系,有17%的旅游專業在該類型院系中開設[11].
現階段旅游管理專業應將所有相關學科以旅游學為基礎,加以規定、指導或限制,協調相關知識,擺脫當前旅游知識和專業依附于其他的尷尬局面[12]構建以旅游學為基準,將地理學、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交叉設置,發揮旅游專業特色的同時,啟發其他學科的支撐作用,實現學科的良好交叉和融合.
3.2.2擴展專業課程范圍,開展適用于各個行業專項課程
通過對“你認為學校應該重點設置哪些課程以更好地適應旅游企業的需求”這一主觀性問答題的反饋統計,整理出以下幾項適用于各行業的專項課程:商務英語、導游實務與技巧、文案撰寫、企業戰略管理、廣告學、商務談判技巧、會展與節事管理、管理溝通等.
這些課程可以作為專業必修課的補充,在擴展專業方向課的基礎上,擴展旅游相關的行業課程,達到拓寬視野,適應更多崗位.
3.2.3開啟“校企合作”模式,落實與專業相關的實踐課程設置
旅游院校應當改進傳統的課程設置,從市場需求出發,在市場調查、人才規格設計的基礎上進行課程設置、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既掌握旅游企業相關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理論,又能在這些專業理論基礎上把已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在相應職業崗位范圍內發生遷移.旅游行業中的管理者需要知識,也需要經歷,尤其是本行業最基本的工作經驗.否則,沒有經驗很難作好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