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等數學認識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物理;課程有效性;課程實施方法
物理學的發展使得自然科學各個學科和領域的以突飛猛進的熟讀得到發展物理學在20世紀以來更是站在了科學的前沿,推動了新技術、新產業的進步,深刻地影響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可以說,物理學的發展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教育的搖籃,首先,物理是理工科學生學好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例如信息工程系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電學知識,建筑工程系的土木工程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力學知識基礎。其次,物理的學習過程會使學生掌握和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開闊思路、激發他們探索和創新的精神,真正提高人才素質[1]。
近年來,大學物理的基礎地位正面臨危機,教學時數逐漸減少,受重視的程度也在不斷降低。但物理學領域在高溫超導、納米技術等應用領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才向應用領域轉移。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大學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注重思維方法和科學素質的培養,重視實踐環節,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2]。
課程是高校實施教學過程的主體工程,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的有效性。課程是學生成長的養料,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性工程。課程的有效性程度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程度。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主旨,強調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有效教學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必須以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為前提,以合乎教學目標為實質,以實現教與學的統一為關鍵。
大學物理課程的有效性包括教學的有效性和教育的有效性,而教育的有效性是以教學的有效性為前提。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進步和成績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是否促進了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的全面發展。要求教師有能力判斷學生是否達到這些要求,而現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時極度被壓縮,教學大綱基本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需求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來適應現在的物理教學。對于應用型學院來說,高效低耗的課堂、有效的教學是十分必須的。高等院校也迫切需要改變這種教學低效的現狀,而爭取實施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方法有多方面的,僅在一下幾方面加以討論:
一、在教學設計或實施的過程中注重能力或者素質的訓練與培養
大學物理以知識為載體,探索物理方法、啟迪物理思維、滲透物理思想、培養科學精神。物理學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時空觀、運動觀、完整的物質世界圖像;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清晰地物理思想、系統的物理思維方法;創新素質能力:獨立思考、善于提問科學問題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基本物理思想為前提,利用猜想、類比、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物理結果,分析判斷物理結果正確性的能力;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于其他學科及實際問題的能力,獨立地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概括物理現象、建立物理模型、抽象物理原理的能力[3]。
二、教師苦練教學基本功,深度挖掘教材
要突出教學重難點就要深度挖掘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內容。不僅要發掘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授課時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還要發現不同教材的證明、推導和計算方法的區別。物理教師對這些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在課堂上能夠引導學生,訓練積極、發散的思維。每一個教師,上課前準備愈充分,教的會愈好。充分的準備還可以應付學生即時的需要。
三、在保證完成基本教學要求同時,突出重點內容
參照教育部高等學校非物理類專業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提出的《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課程基本教學要求》[4]。每節物理課在標題上就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同時教師要進一步明確對于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目標的要求,學生素質提升的要求。針對重難點內容有選擇性的進行分解,使得大部分同學能夠聽懂本次課,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內容是懂了的。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課上要用到的 生動、有趣、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圖片引出本節課內容,所選圖片要包含本節課所講物理原理,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大學物理教學中融合高等數學知識
大學物理與高等數學關系密切,從常量到變量、從標量到矢量,不少學生在第一次翻閱大學物理教材時,看到書中大量的高等數學符號,不由得對大學物理課程產生畏難心態[5]。大學物理最常見的思想是將載流導線、某一截面或位移分成無數多個無窮小的微元,從而等效達到已知的狀態”,其處理思想就是高等數學中的微分思想。凡是應用微元思想后,其疊加過程皆離不開積分,如果說微分更大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種思路,提供一種可行的解決問題的途徑,那么積分則是將思路轉化為結論,將過程推演出結果的手段。
五、增強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提高課程導入的藝術性。用物理學的最新進展與應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幽默的語言提高學生注意力。有效的課堂,師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的交流反映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課外交流可以是生活中的實際交流,也可以是不受時空限制的網絡交流。營造民主的教學作風,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是加強師生課外交流的有效途徑[6]。
大學物理教學要在教育理念上富有時代特色,課程設置上要新穎、實用,緊密聯系就業市場的需求與專業特點[7]。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的基礎和帶頭學科,作為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大學物理是其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程,它所闡述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的理論、邏輯基礎;同時,它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為了有效提高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主動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認識物理課程的階段性教學規律和教學特點,促進學生物理認識能力的發展,不斷優化教學,提高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效果[8]。
參考文獻:
[1]邊靜.地方工科院校大學物理教學內容改革探索.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朱小芹,唐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大學物理課程體系研究.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6(2),76-78.
[3]張晚云,陸彥文,曾交龍.提高大學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措施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33(4),119-120.
[4]教育部高等學校非物理類專業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非物理 類理工科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2010
[5]胡俊麗.劉興來.擴招形勢下提高大學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舉措.物理與工程.2012,22(4),53-54.
[6]郭穎,潘峰.營造良好課堂氣氛,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科技信息.416-418
論文關鍵詞:數學;教學;知識;教師教育
一、數學知識研究
傳統上認為數學教師至少要掌握他所教的數學知識。班級授課制成熟后,人們開始同意這樣一個原則:除了所教的數學知識以外,數學教師還需要掌握像組織教學、控制課堂秩序等一些教學知識。隨著教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教師僅僅知道他所教的數學的術語、概念、命題、法則等知識是不夠的。…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知道數學的學科結構。學科結構的概念最早源于Schwab。他指出了理解學科結構的兩種方式:一個方式是句法性地(syntactically),另一個方式是實體性地(substantively)。所謂句法性地是指從學科所表現出來的邏輯結構方面去了解學科結構。比如,引入無理數表示不可公度線段,引入負數與復數表示某些方程的解。前者可以看到,后者看不到,僅是為了保持方程都有解這個論斷的完整性和通用性所做出的一種假設與解釋。對這三個概念含義的理解,只能通過產生這些概念的前后聯系才能揭示。所謂實體性地是指從學科的概念設計角度去了解學科結構。比如,歐氏幾何與解析幾何有不同的概念框架。Ball把數學的學科結構知識稱為關于數學的知識。它是指知識從哪里來,又是如何發展的,真理是如何確認的,又將用到哪里去。
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約定與邏輯建構的區別。正數在數軸的右邊或者我們使用十進位值制都是任意的、約定的。而0做除數沒有定義或者任意一個數的零次冪都等于1就不是任意的、約定的;二是數學內部之問的聯系以及數學與其他領域之間的聯系;三是了解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活動:尋找模式、提出猜想、證明斷言、證實解法和尋求一般化。
對數學知識的研究,拓寬了人們對教學用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它顯示教學用的數學知識是很復雜的,除了術語、概念、法則、程序之外,還有數學學科結構或者關于數學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于教師確定為什么教、選擇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會產生影響。比如,約定的與邏輯建構的概念的教學策略會有很大的不同,邏輯建構的概念就必須講清楚它怎么來的,為什么要定義這個概念,怎樣定義,它會有什么用,它與其他的概念的關系是怎樣的,它的應用有哪些限度。而約定的概念就沒有這些必要。但是,有效地數學教學,僅僅具有上述知識還不夠。它缺少對學生的考慮,不能給教師提供教授一群特定的學生所必須的教學上的理解。比如,僅僅通過推導知道(+6)=a+2ab+b對有效教學是不夠的,教師還需要知道一些學生容易把分配律過度推廣而記成+6)=a+b,知道用矩形的面積表征可以有效地消除這一誤解。學生誤解的知識與消除誤解的教學策略顯然不能納入數學知識的框架,教學用的數學知識的復雜性要求更精致的框架來描述。
二、教材分析研究
有效的教學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知識呈現的最佳序列。在數學學科中,馬力平的知識包(Knowledgepackage)是國際上較為典型的此類研究。知識包是圍繞著一個中心概念而組織起來的一系列相關概念,是在學生的頭腦里培育這樣一個領域的縱向過程。(n知識包含有三種主要成分:中心概念、概念序列和概念結點,也包括概念的表征、意義和建立在這些概念之上的算法。下例是2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知識包(圖1)。在這個知識包內,中心概念是20至100數的“借位減法”,它是學習多位數的加減的關鍵前提。
馬力平的知識包實際上是我國內地傳統的教材分析研究。這類研究結果是教學參考書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一種課程知識,是教師對課程的分析,比對數學知識的分析更接近教學用的數學。但它也不是教師教學時使用的數學知識。它最多是教師對教學的考慮,沒有考慮師生互動時產生的數學需求。教師在教學時,能夠動員起來的知識不一定符合教學情境的需要。比如教師預期的一種學生的反應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沒有出現,教師以學生的這種反應為跳板的后繼知識就沒有了用武之地。馬力平概括出的知識包,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使用的數學知識還有一段距離,教師在教學時可能用得上,也可能用不上。教師在教學時所需要的數學知識遠遠超出教材分析所能提供的內容。
三、教學用的數學知識研究
Ball開創了教學用的數學知識研究。她通過分析數學教學的核心活動,直接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的數學知識及其影響。下面以Ball的一個課例來說明其研究方法與結果。該課內容是三年級多位數減法:Joshua星期一吃了16粒豌豆,星期二吃了32粒豌豆。問Joshua星期二比星期一多吃了多少粒豌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提供了六種解法。Sean從16的后繼數l7開始向后數數,一直數到32得到答案。ba認為,32的一半是16,答案就是16。Betsy把表示16和32的教具(豆子)一一配對,數一下表示32的教具中剩余的沒有配對的豆子得到答案。Mei的方法是直接從表示32的豆子中拿走16粒,數一下剩余的就行了。Cassandia提供了標準的減法算法,Scan受到啟發,提供了另一種解法:16+16=32,整節課,學生想盡辦法鑒定這些解法的異同。L6JBall認為,這節課教學的核心活動是處理數學知識的關聯和控制課堂討論。知識的關聯涉及到在具體和符號的模式中,減法和加法是如何關聯的、減法的“比較”和“拿走”的解釋是如何關聯的、教具的表征如何轉化為符號表征、Betsy的配對比較法如何轉化為Sean的向后數數的方法、Betsy的方法如何和Mei的方法協調,控制課堂討論首先表現在提供線索和解釋,推動正確的方法的發展;其次表現在擱置有問題的方法。比如擱置Riba的說法。Riba的論斷是正確的,但要使其他的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還需要添加幾步推理。但這幾步推理與用它來證明Sean的結論超過了三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
Ball對這節課教師需要使用的數學知識進行了歸納。除了傳統的教材分析提供的借位減法的符號算法及其背后的位值制之外,教師還需要其他知識。首先需要知道問題的兩種表征模式(如減法32—16:?與缺失加數的加法16+?=32)是等價的。其次,還要知道此問題的一些表征:比如像Sean的從17數到32,或者Mei的從32里拿走l6個等等。第三,教師還需要具有深刻的數學眼光去審查、分析和協調學生的多種解法。最后,教師還需要一些關于數學論證的知識。通過上述分析,Ball指出,教材分析只能提供教學用的數學知識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只能在分析數學教學的核心活動中才能得到。
四、啟示
1.教學用的數學知識是有效教學的知識基礎。它與數學家的數學知識、教材分析得出的數學知識是不一樣的。它具有一種教學上有用的數學理解,這種理解主要集中于學生的觀念和誤解上。學生對特定內容的理解是有差異的,教師需要調和學生不同的理解方式并在這些方式之間靈活自如地轉換,引導學生把知識進一步組織,促進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有效學習。
2.教學用的數學知識是高觀點下的數學知識,它聯系著更深刻的概念和方法。Ball的課例僅是小學三年級的兩位數退位減法,但是,通過對課堂教學核心數學活動的分析顯示,隱藏在退位減法之外的,是高等數學的等價、同構、相似性和表征之間的轉化等概念。從結構上說,前五種解法是同構的,前五種解法和最后一種缺失加數的加法是等價的。但前四種解法的解釋模型是不同的,有三種是“拿走”模型,一種是“比較”模型。只有從數學結構上理清這些解法的關系,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方法之間轉換并分清這些方法的異同,促進學生高效地組織自己的數學知識。香港的“課堂學習研究”也證實,數學專家參與的教研活動,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教學用的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的結構。首先是學生理解的知識。像Ball的課例所展示的,學生對退位減法的理解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層次和一些誤解,這些知識是教師教學的起點。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起點自下而上的講授使知識加以擴充,把新知識與學生已經構成內在網絡的概念和方法聯系起來,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奧妙;其次是教學策略。像Ball的課例所展示的,學生的理解各種各樣,需要教師使用相應的策略來控制課堂討論,協調不同的方法,促進正確的方法發展,擱置有問題的方法,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第三、控制與反饋的知識。教師需要提供線索和解釋,矯正學生的誤解,促進學生自我評價的參與,促進學生進一步精簡合理化知識;第四,課程知識。像馬力平的知識包概念所揭示的,特定課題呈現的最佳序列,它的來龍去脈及與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系,是教師用來教學的數學知識基礎。顧泠沅的研究也揭示,辨明一門學科各知識點的固著關系及其潛在距離,構建適合學生特點的、具有合適梯度的結構序列,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最后是教學目的的統領性觀念。像退位減法,是像Ball那樣對學生的經驗進行精簡合理化還是直接教授退位減法的法則,取決于教師對數學的理解、信念數學的認識論以及對特定學生最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的判斷。當然,這些成分是從不同的維度來說明教學用的數學知識的屬性,它們之間的關系及提高課題教學效率的機制還需從課堂教學的經驗出發進一步的概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