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物聯網應用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聯網應用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聯網應用論文

        第1篇: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引言 1 物聯網應用研究現狀

        1. 1 物聯網的應用研究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體育競賽與體育訓練、教育培訓、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多個領域[3]。

        1) 物聯網在社會經濟與生活中的應用 2) 物聯網在物流方面的應用 1. 2 我國物聯網應用研究現狀評述

        我國對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的研究非常多,這些研究豐富了物聯網的理論研究領域,對我國物聯網的理論體系完善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滿足了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獻中提出的主要觀點

        本文僅對物聯網應用方面的文獻作梳理,未涉及大量關于物聯網技術的文章。上述文獻從物聯網應用的各個角度展開,形成一些明確的、共識性的觀點: ①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將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稱為信息產業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聯網與物聯網的整合,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現全球 “智慧”狀態; ③物聯網帶來了新的產業革命,可利用物聯網信息通信技術改變未來產業發展模式和結構; ④作為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物聯網可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實現信息的共享、反饋;⑤物聯網將是一個新興產業,物聯網產業是具有萬億元級規模的產業; ⑥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障礙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標準化、整體規劃等方面。總體而言,文獻較客觀地描述了我國當前物聯網的發展現狀,闡述了發展物聯網的益處,對我國未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同時探討了物聯網在各行業、各領域的應用方向。此外,關于物聯網的應用研究角度非常豐富,研究人員眾多,不僅限于高校、企業,還包括政府人員; 同時研究視角奇特,既包括新興低碳經濟與物聯網的關聯,也包括傳統的科學發展觀、與物聯網的關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聯網畢竟是新興事物,因此,不可否認當前物聯網理論與應用研究的作用與貢獻。但是也應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總體表現為研究內容較空、雷同,學術界對此的討論非常熱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實踐應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僅著眼于物聯網的基本概念和細微的應用點,研究內容也不夠深入,僅是對物聯網技術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對題,對物聯網的分析、應用有些牽強附會。應用研究性的文章“為應用而應用”,缺乏應用的基礎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聯網應用性文章研究從點著手,但是也僅限于點,而非線、面。例如研究主題為“物聯網應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數論文僅是對采購、生產、配送、銷售、回收 ( 召回) 等供應鏈過程各個環節的監測,缺少全過程的協作,同時側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聯網產業鏈各主題對實物智能管理的協作。研究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監測,而無后續支持: 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處理。多數論文均將物聯網作為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分析,對物聯網商業模式與產業運營的研究較少、較淺。關于物聯網產業鏈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論研究較少。

        第2篇: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關鍵詞】銷售管理;物聯網;RFID;NET

        0.引言

        信息網絡產業是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未來最具戰略意義的當屬物聯網。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目前已被我國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和互聯網等技術,構造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Internet of Thing”。

        2010年,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所附的注釋中指出:物聯網是通過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各種網絡連接起來,進行此那次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隨著全球及國際以替換進程的快速發展和電子技術書、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標準化體系的物聯網系統迫在眉睫。2011年5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發表《物聯網白皮書》,力圖對國內外的物聯網發展進行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以作為各界發展和應用物聯網的參考;并指出: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內涵不斷擴展,現代意義的物聯網可以實現對物的感知識別控制、網絡化互聯和智能處理 有機統一,從而形成高智能決策[1]。

        另一方面,企業一直在尋找能夠持續提高利潤、降低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的創造性方法,而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繼續增長的成本和不斷提高的客戶期望,用物聯網技術來輔助上述目標的實現成為一個重要話題[2]。因此,將物聯網和計算機技術應用于銷售信息平臺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3]。

        1.平臺建設的需求分析

        按軟件工程的需求分析理論,需求工程中需求獲取和分析,為后續的系統設計提供依據[4]。該銷售信息平臺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平臺能使用閱讀器甚至手機為終端設備,輸入和讀取前端銷售數據并與后端的計算機系統實時進行信息交互。

        (2)平臺前端收集和處理的信息量大,要求在無線網絡環境下能有較高的響應速度和處理能力。

        (3)平臺提供的信息實時性強,這要求系統能實時收集、處理和發送前后端交互的信息。

        (4)平臺穩定性強、性能可靠、操作界面友好。

        1.1平臺的用例(功能)分析

        將產品銷售管理模式進行抽象,可以得到三層的結構:企業總部的銷售經理為高層,各銷售片區經理為中層,產品銷售代表為基層,各層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整體流程圖如下圖1所示。

        在企業的銷售數據采集與信息傳遞應用中,如何抽取業務并形成清晰的功能模型,是應用平臺需求的一個主要問題。最終將確定移動功能模型的工作分為了三個階段[5],它們分別是:

        (1)將之前已識別出的抽象的流程界定為具體的過程或功能。

        (2)將功能進行分類,定義移動應用的多種形態。

        (3)定義移動應用的信息結構。

        平臺建設目標通常就是其高層面的業務需求,一方面,企業日常銷售信息和銷售業務流程能通過移動終端進行準確和實時的收集與處理。另一方面,企業主管能更有效地進行動態查詢和統計各項銷售綜合數據,從而提高銷售業務的整體管理水平。將平臺日常性銷售業務進行總結和概括,可得到相應的用例圖,如圖2所示。

        1.2平臺安全性分析

        銷售管理平臺屬于典型的企業應用軟件,它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系統安全性、可互操作性、可靠性、易用性、可維護性、可移植性[6]。結合前端移動設備在屏幕大小、運行處理能力、存儲空間上的限制,確定了銷售管理系統的后臺將作為傳統信息系統的延伸和補充。安全性是最主要的非功能性需求。

        應用平臺安全是由多個層面組成的,程序內部要解決的安全包括應用程序的系統級安全、功能級安全、數據域安全。而程序資源訪問控制是相對獨立的,在訪問目標資源時,數據服務端進行權限判斷,在移動終端體現為界面視圖。在技術上,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保障移動銷售管理平臺的安全性:

        (1)移動信息傳輸和應用訪問中,利用可靠的密碼技術。

        (2)使用日志和閱文記錄來掌握特定的記錄或歷史數據集。

        (3)給不同的用戶分配不同角色,對應于不同的授權。

        (4)后臺的核心模塊用防病毒系統抵御非法入侵。

        使用本平臺主要角色有前端移動用戶、銷售代表、銷售主管和系統管理員等等。

        2.平臺功能架構與模塊

        從平臺的功能架構分析,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即RFID識別模塊、銷售業務管理及審批、數據分析與處理(OLTP和數據挖掘等),其中,RFID識別模塊指通過標簽和閱讀器讀取和識別銷售區域和實體。如商品進入銷售環節時,系統自動掃描RFID標簽,進行身份驗證,確認為合法標簽后與訂貨單核對;否則反饋信息并拒絕其入庫;搬運員用手持設備讀取在RFID標簽中的商品信息,在收到這些實時數據后,根據已有的知識庫確定存放地點,得到銷售的一手數據及基礎報表。而銷售業務管理及審批指日常的銷售業務管理,如訂單、發貨、開票等業務。基于數據倉庫上的數據分析技術主要包括:OLAP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

        依據平臺的用例圖和場景,將按軟件工程“高內聚、低耦合”的理論和原則[7],將平臺分解成銷售業務管理、業務審批、報表填報、統計查詢、計劃定制、內部通訊、資料中心和培訓中心、系統管理等模塊,幾個主要模塊功能如下:

        第3篇: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兩會更是把物聯網的發展列入了“十三五”規劃。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作為物聯網應用的核心支撐技術,無論是在科學研究還是在實際工程應用上都已有廣泛關注[1]。對于高校電子類專業,《射頻識別技術》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程,學生可以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了解行業發展情況和提升專業技術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用恰當的課程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公平的評價,才能讓學生能夠快速、有效地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并在畢業時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

        本文針對在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射頻識別技術》課程的實際教學情況,提出了在教學內容和學生評價考核方式的探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1 豐富的教學內容

        射頻識別這門技術本身涉及的專業學科知識就很豐富,例如: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數據傳輸、密碼學等[2],實際教學時需要結合其他學科知識進行串講,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多個學科間的關聯性讓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對于學生進行專業系統學習也有一定的幫助。

        《射頻識別技術》課程使用的教材[1]內容豐富,具體內容包括:RFID概述、系統組件閱讀器和射頻標簽的原理、無線通信原理、標簽識別和超高頻識別協議標準、系統設計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與應用情況等。課程采取的是“2+2”的形式,即兩節理論課加兩節實驗課的形式。由于專業課程涉及內容豐富,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驗課都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對于學科間聯系緊密的內容應該適當串聯引深,讓學生了解各個學科專業間的關系。

        1.1 理論教學內容

        理論課程往往比較枯燥無趣,教學時如果引入一些學生學習過的其他專業課程的內容,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提升學生專業學習的總體效果。例如:在教材RFID概述和研究進展部分有提到物聯網和傳感網的內容,而物聯網和傳感器都是學生有學習過的專業課程,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把物聯網、傳感器、射頻識別等相關技術進行結合串講,分析它們各自的原理、差異,列舉一些實際的應用案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專業課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的,從而加強教學效果。

        1.2 實驗教學內容

        實驗教學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實驗教學內容是依托于理論教學內容的。因此,《射頻識別技術》課程實驗教學內容是根據理論教學內容來合理安排的。理論教學內容豐富,實驗教學內容也應該相對多樣。本課程實驗內容主要分三大部分:

        1)RFID基礎實驗

        RFID基礎實驗主要是RFID技術所使用的125KHz、13.56MHz、900MHz等三大典型頻段的標簽數據讀取和寫入實驗。實驗內容相對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RFID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無線通信相關實驗

        無線通信的實驗內容包括三維電磁仿真軟件(HFSS)對天線的設計與仿真、SmartRF軟件對射頻芯片參數的設置、MATLAB軟件對信號調制的仿真等。這部分實驗內容是根據理論教學內容添加的。標簽組件原理和無線通信原理兩部分都有提到天線,特別是天線的性能與無線數據的傳輸有一定的聯系。引入天線設計與仿真和射頻芯片參數的設置實驗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天線的極化、增益、諧振頻率、發射功率等因素對于無線數據收發的影響。信號的調制仿真則算是學科間的交叉引申,讓學生回顧其他專業課程內容。無線通信的實驗涉及的軟件較多,但并不是都學習過,教學時需要對各種軟件的使用進行詳細說明。多軟件的學習使用也拓展了學生對于專業輔助工具的使用能力。

        3)RFID系統綜合實驗

        綜合實驗需要學生完成RFID小系統的組建,實現射頻識別的功能。實驗內容、步驟相對復雜,能夠呈現出學生學習本課程后的學習效果。

        2 多樣的考核方式

        《射頻識別技術》課程開設的專業和年級不一,根據不同的專業和年級課程的考核方式也不盡相同。物聯網工程專業主要采取閉卷考試的方法,其他專業則使用課程論文的方式。

        1) 閉卷考試

        《射頻識別技術》是物聯網工程專業在大三上期開設的核心課程,為了能夠讓本專業學生對該專業課程有更加深入的學習效果,采取理論期末閉卷考試方式。試卷題型應多樣并分值合理。可適當加入開放性試題,比如:“列舉生活中的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案例”。綜合、全面地考核學生課程學習情況。

        2)課程論文

        對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來說,《射頻識別技術》并不是專業核心課程,且在大四上期開設,主要通過期末課程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查。課程論文內容不限,只要是射頻識別技術相關即可,考核學生對于射頻識別技術的了解情況、材料分析歸納總結和論文寫作能力等[3]。

        第4篇: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國內外普遍公認的物聯網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時提出來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在 2005 年國際電信聯盟 ( ITU) 的報告 《ITU 互聯網報告 2005: 物聯網》 中,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術的物聯網[2]。從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國”的提出,從 “唐芯一號”的研制成功到無錫 “物聯網產業基地”的確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在政府、企業得到廣泛的認同與重視。在我國物聯網已從概念的炒作,上升到產業規劃與發展高度,在各行業獲得了一定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本文在物聯網應用研究文獻綜述的基礎上,辨析物聯網與物流管理的關系,從而為探討物聯網環境下現代物流發展的思路提供參考。

            1 物聯網的應用研究現狀

            1. 1 物聯網的應用研究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體育競賽與體育訓練、教育培訓、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多個領域[3]。

            1) 物聯網在社會經濟與生活中的應用

            楊子江 ( 2010) 提出物聯網對環境保護的推動作用,認為借助物聯網技術可對生產的節能減排進行全程監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聯網中無線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人體運動狀態監測系統的設計方案,以滿足老齡人護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設計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農業生產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在各農作物領域應用傳感器,實現各種數據的自動采集。李盧一 ( 2010) 基于對物聯網研究現狀的把握,探討物聯網在構建智能化教學環境、豐富實驗教學、輔助教學管理、拓展課外教學活動方面的作用。李勝廣 ( 2010) 提出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城市應急預警系統中,實現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聯網的出現催生了第四代生產業,提出生產業發展的 4 階段模型,其技術維度依次為數字計算機、微機、互聯網與物聯網。物聯網在企業方面的應用研究: 賈凱 ( 2005)搭建了物聯網在醫藥流通中的應用框架。劉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聯網的藥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溫平 ( 2010) 設計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設備運行狀態監測系統,監測設備的溫度、振幅,實現信息的及時上報與報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維編碼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統,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信息的采集與查詢和追溯。朱帥 ( 2010) 在 “物聯網對未來零售業的影響”一文中提出 “技術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點”、“機遇和挑戰并存”。此外,不少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就物聯網自身發展進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闡明物聯網與知識產權的關系,提出加快我國物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創新的思路。寧煥生 ( 2010) 提出中國物聯網網絡管理協議結構 ( RFID - MP) ,為中國物聯網的架構、信息服務系統和網絡管理協議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參考。顧晶晶 ( 2010) 設計了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拓撲結構的物聯網定位模型。楊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務架構 ( SOA) 的物聯網企業應用基礎框架,該框架利用射頻標識構建的物聯網對企業產品全流程進行監控,通過 SOA 實現海量數據資源共享和高效利用,為企業資源整合提供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張云霞 ( 2010) 對物聯網領域現有商業模式進行分析,指出適合電信運營商的物聯網商業模式。這些研究都為我國當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聯網在物流方面的應用

            物聯網在物流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物聯網對物流的影響以及物聯網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應鏈物流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關于物聯網對物流的影響,趙昱 ( 2010) 展望了物聯網對物流活動的影響。王繼祥 ( 2010) 提出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包括: 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企業的智慧供應鏈。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屬于物聯網帶動產業,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聯網時代物流企業的轉型升級為供應鏈網絡管理組織的主導企業,物聯網催生新的物流運作模式———專業化“物聯網服務商”。戴定一 ( 2010) 認為物聯網時代的 “智能”是基于網絡的,或者說是依托 “基于網絡的集中式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 物聯網促進物流智能化; “數據中心”是網絡經濟社會的一個創新的經濟主體,存在 “商務模式”運作等困惑。關于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操作中的應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務。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聯網技術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務。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術與物聯網的關系。薛飛 ( 2010)提出把物聯網融入物流園區的建設中,利用物聯網在不同物流園區間搭建一個互通互利的網絡結構。王曉亮 ( 2010) 提出物聯網可用于我國鐵路運輸的客票防偽與識別、站車信息共享、集裝箱追蹤管理與監控及倉庫管理。物聯網在物流信息系統中的應用,一方面表現為 RFID 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另一方面為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系統的設計。羅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產品電子代碼) 系統及其在現代物流中的應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電子標簽的物聯網物流管理系統。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術在軍事物流領域的應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設計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項目) 應用于供應鏈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與物聯網的關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發揮優勢物聯網助力春運,實現車票實名制管理。王燁(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術的物聯網在物流安全領域的應用。荊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系統體系結構。俞靈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聯網體系結構規劃設想。Antonio J 設計了基于物聯網的醫院智能信息系統,用于檢測過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標簽物流中泛在計算的應用。在供應鏈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討論物聯網對供應鏈管理的影響。李旸 ( 2010) 提出物聯網對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影響。畢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物流供應鏈研究。張佶 ( 2010) 提出物聯網提升紡織供應鏈管理水平。周受欽 ( 2010) 提出 “物流裝備物聯網”的概念,即物流裝備智能化加上傳輸網絡及管理系統與運營系統。

            1. 2 我國物聯網應用研究現狀評述

            我國對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的研究非常多,這些研究豐富了物聯網的理論研究領域,對我國物聯網的理論體系完善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滿足了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獻中提出的主要觀點

            本文僅對物聯網應用方面的文獻作梳理,未涉及大量關于物聯網技術的文章。上述文獻從物聯網應用的各個角度展開,形成一些明確的、共識性的觀點: ①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將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稱為信息產業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聯網與物聯網的整合,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現全球 “智慧”狀態; ③物聯網帶來了新的產業革命,可利用物聯網信息通信技術改變未來產業發展模式和結構; ④作為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物聯網可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實現信息的共享、反饋;⑤物聯網將是一個新興產業,物聯網產業是具有萬億元級規模的產業; ⑥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障礙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標準化、整體規劃等方面。總體而言,文獻較客觀地描述了我國當前物聯網的發展現狀,闡述了發展物聯網的益處,對我國未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同時探討了物聯網在各行業、各領域的應用方向。此外,關于物聯網的應用研究角度非常豐富,研究人員眾多,不僅限于高校、企業,還包括政府人員; 同時研究視角奇特,既包括新興低碳經濟與物聯網的關聯,也包括傳統的科學發展觀、與物聯網的關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聯網畢竟是新興事物,因此,不可否認當前物聯網理論與應用研究的作用與貢獻。但是也應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總體表現為研究內容較空、雷同,學術界對此的討論非常熱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實踐應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僅著眼于物聯網的基本概念和細微的應用點,研究內容也不夠深入,僅是對物聯網技術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對題,對物聯網的分析、應用有些牽強附會。應用研究性的文章“為應用而應用”,缺乏應用的基礎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聯網應用性文章研究從點著手,但是也僅限于點,而非線、面。例如研究主題為“物聯網應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數論文僅是對采購、生產、配送、銷售、回收 ( 召回) 等供應鏈過程各個環節的監測,缺少全過程的協作,同時側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聯網產業鏈各主題對實物智能管理的協作。研究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監測,而無后續支持: 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處理。多數論文均將物聯網作為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分析,對物聯網商業模式與產業運營的研究較少、較淺。關于物聯網產業鏈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論研究較少。

        第5篇: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關鍵詞:車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整體設計;綜合素質

        TN0-4;G642

        隨著物聯網產業的興起、移動互聯網業務的拓展、云計算等計算模式的應用、泛在服務的推廣,物聯網被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的預測報告中認為是12項顛覆性技術之一[1]。車聯網是典型的物聯網,涉及汽車業、通信業和信息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車聯網的發展,必然會帶動全新的產業鏈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該市因車而建、因車而興,不僅是東風汽車公司的發源地,而且擁有國家級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和國家商用車零部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汽車工業在十堰市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2]。因此,在我校專業建設規劃中,學校依據自身的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大工程背景優勢,緊密圍繞“汽車產業鏈”,優化專業結構,拓寬專業面,按照“調整結構,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注重內涵,提高質量”的專業建設與發展路徑,分層次、分類別的開展專業建設,并提出要圍繞“汽車產業鏈”積極培育汽車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急需的新專業,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車聯網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或專業方向。

        因此,我校結合當前車聯網發展的大趨勢和在科研、教研中積累的科研和教學資源,設置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車聯網工程方向)。在車聯網專業方向的綜合改革過程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對新生進行專業教育,激發學生對本專業方向的興趣,進而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導論課程將承擔這一任務[3]。《車聯網導論》課程首次對2011級學生開課。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借鑒了國外大學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經過4年的教學過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車聯網導論》課程整體設計

        (一)內容和方法并重

        《車聯網導論》課程是本專業方向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具有專業內容的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十分重要。不僅要能夠全面概括本專業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學四年的教學內容,而且要能夠清楚地說明大學四年的教學課程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本專業方向的專業相關課程有一個有機整體的概念。

        因此,設計本課程的目的和內容是“車聯網是能夠對車用信息進行采集、識別、傳輸、融合和利用的一種物聯網,能夠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被認為是最容易形成系統標準、最具備產業潛力的物聯網應用。本課程從車聯網的感知層、傳輸層、支撐層和應用層這四層分別進行闡述,使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車聯網工程)專業學生對車聯網的基本概念、技術框架、應用范圍具有初步認識,為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對教學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門課程中,對學生的考核方法是“課程報告(60%)+課堂匯報(40%)。”這個考核方法要求學生在課后發揮主觀能動性,查閱資料,針對一個主題,以正式的科技文獻的形式完成相應課程報告,同時,還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對課程報告進行匯報。這對學生來說,不僅具有很大的挑戰性,而且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挑戰性體現在,學生剛剛從高中被動式學習向大學的主動式學習轉變,課程考核要求學生從查、思、寫、講等多個方面全面挑戰自己以前的學習方法;趣味性體現在,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完成考核,不僅能夠在合作中找到樂趣,而且能夠在PPT匯報過程中,體驗評價他人和自我對比的樂趣。

        (二)前后知識貫穿

        《車聯網導論》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要清楚地說明本專業方向的專業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3]。為了能夠組織教學課程關系,本課程在感知層、傳輸層、支撐層和應用層等四層的車聯網分層基礎上,通過把專業相關課程和車聯網體系結構各層進行分學期的對應,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未來所學專業相關課程在車聯網中處于什么位置。專業相關課程與某層的分學期對應關系如下圖所示,其中,左圖分類課程中紅色字體的課程表示該課程與車聯網直接相關。

        另外,本門課程在大一上學期開設,同期,學生正在學習《計算機操作基礎》課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內容。本門課程要求學生用Word軟件完成課程匯報,用PowerPoint軟件完成課堂匯報的演示文稿。這不僅鍛煉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而且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養綜合素質

        在《車聯網導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了培養。這種培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學生文獻檢索和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由于課程考核要求學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獻的形式完成相應課程報告,因此,不僅需要學生在課外查閱大量資料,而且需要學生對科技寫作進行實踐。文獻檢索能力的培養過程以中國知網CNKI中的文獻檢索為例,給學生演示了如何從學校主頁找到圖書館主頁,進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庫并進行關鍵字檢索。盡管演示很簡單,但是學生了解了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為學生后續的文獻檢索工作打下了基礎。在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為例,給學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頁,進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論文撰寫要求。這里面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論文格式、論文組織方式、參考文獻,以及摘要、引言、結論等各個部分的撰寫要求等。同樣地,盡管演示很簡單,但是學生了解了科技寫作的基本要求,為學生未來的畢業論文以及科技資料撰寫打下了基礎。特別令人欣喜的是,通過任務式的教導方法,學生對文獻檢索和科技寫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認識,不僅能夠找到所需要的參考文獻,而且撰寫了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頗為專業的課程報告。

        二是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由于本門課程還要求學生以10分鐘PPT演示的方式對課程報告進行匯報,因此,學生還要準備正式的課堂匯報。這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清楚地表達課程報告內容,而且在匯報內容組織、課堂過程、儀態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設計。雖然部分學生是第一次以這樣的形式完成課程考核,但是都認真對待,順利完成了課堂匯報。每一屆學生的都能夠帶來驚喜,例如,有的學生充分利用圖文并茂、視頻穿插的設計,使得匯報內容豐富多彩;有的學生進行課堂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有的學生語言幽默,結合當前時事和網絡語言,提升學習興趣。教師對每一組同學的課堂匯報都要即時點評,包括PPT的內容和形式、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課堂組織等;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點評要突出優點,使得學生增強自信,但同時也不能回避缺點,但是要注意語言表達,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另外,還有一個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設計課程教學時所沒有想到的,即學生對站在三尺講臺的教師課堂教學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這并不是一件隨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夠真正上好一堂課。

        三是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本門課程要求學生分組完成課堂匯報和課程報告,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在任務分配過程中,學生也需要自己選擇主事人,分配各個任務。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夠出色地完成課程考核要求。在學生提交課程報告時,需要注明本組成員的分工,在考核成績上,會根據分工給予考慮。從對2011級學生開設本門課程開始,學生基本都屬于90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通過本門課程的小組任務,學生們理解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三、課程教學效果

        盡管《車聯網導論》只有16個學時的授課時間,但是課程信息量大,同時盡可能地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圖2所示。

        四、結束語

        《車聯網導論》課程是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車聯網工程方向)新生進行初步專業教育的重要課程。本文對該課程的課程教學進行了研究和實踐,主要包括課程內容和考核方法的設計,如何通^本門課程把前后知識貫穿起來,并闡述了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強調了學生課堂匯報的有益效果。通過上述方法,課程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未來還需要在學生自我評價方面進行改進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盧錫城;顛覆性創新與信息技術――兼談高水平計算機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 2015(8):4-8.

        [2]楊風.全力推進“國際商用車之都”建設――記十堰市汽車產業基地[J].專用汽車, 2015(10):72-75.

        第6篇: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關鍵詞:網絡傳播;效果研究;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G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09-0092-02

        一、研究設計

        本文以《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為研究對象,以2009年末為限,從中國期刊網上搜索到了網絡傳播論文579篇,其中158篇網絡效果論文構成內容分析的對象。由于選取的期刊種類有限,樣本篩選及歸類過程均為人工操作,因而在信度和效度上難免有一定損耗。

        1.研究者情況。包括姓名、身份、所在院系和合作研究情況。研究者身份分為正、副教授、講師、助教、博、碩士、本科生、研究員、業界人士、其他人員等。所在院系分新聞傳播、中文、信息管理等。按CSSCI的慣例,每篇文獻的分值被限定為1,多人合作時按一定權重來分配。兩人合作時第一、二作者比例為0.6U0.4;三人合作為0.6U0.25U0.15;四人合作為0.6U0.2U0.1U0.1。合作研究情況分獨立研究、學科內合作、跨學科合作、其他四類。

        2.研究主題。分為傳統效果理論、網絡形態、政治效果、經濟效果、文化效果、新聞傳播效果(網絡對新聞傳播業的影響和效果)、綜合效果、個人效果、其他九大類。

        3.研究方法。對研究方法的歸類一直存在實證、批判、詮釋及思辨、定性和定量分類法的分歧。思辨研究屬于人文方法典范,源于哲學思辨傳統,以操作概念為主;定性和定量研究均屬于實證方法典范,源自社會科學傳統,以操作事實為主。卜衛認為,批判典范更像一種類似結構主義、的方法論,而不像用于某種研究的工具。但在某項具體研究的過程中,批判典范研究綜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所以仍屬實證范圍。詮釋典范強調對文本意義的理解,直接操作的對象也是事實(文本),因此亦為實證方法典范[1]。本文認為第一種分類法更多是在方法論層面上對研究范式所做的分類,第二種分類法更為具體可行。其中定性研究包括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等,定量研究包含調查研究、控制實驗、文獻研究(內容分析和二手資料為主)等。由于實證尤其是定量研究歷來被認為是效果研究的最佳方法,故對其做了進一步細化,將研究方法分為思辨、定性、調查、實驗、內容分析、二手資料、定性和定量綜合、思辨與實證綜合。

        4.理論使用情況。據布萊恩特等統計,1956~2000年國際傳播學核心期刊上“議程設置”與“使用與滿足”在所有理論中使用頻率并列第一,“涵化”理論緊隨其后。2001~2004年對六本知名國際新聞傳播學刊物的內容分析發現,排名前六位的理論分別為架構、議程設置、涵化、中介模式⁄理論、第三人效果、使用與滿足。中國網絡效果研究在理論使用上是否具有類似特征?是否發展出自己獨有的效果理論?本文將“理論使用與否”分為無理論、單一理論、多種理論綜合三類,然后在“主要理論”這一變量下,劃分為框架、議程設置、涵化、第三人效果、沉默的螺旋、知溝、使用與滿足等多種理論類型。

        5.課題資助情況。分有資助和無資助兩類。

        兩位編碼員獨立完成了編碼,信度檢驗Scott指數=0.85。

        二、研究結果與發現

        1.論文數量。效果研究占網絡傳播論文總量的27.3%,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在2000~2002年達到第一個高峰,2003年開始下降,2005年以后又逐年上升,2009年呈井噴式爆發,這與《國際新聞界》及《新聞與傳播研究》近幾年的改版擴容有關,互聯網在社會生活中地位的快速上升更是重要原因。

        2.研究者情況。研究者73.1%來自高校和研究所,業界人士僅6.6%。論文的獨立和第一作者以正、副教授居多。對研究者姓名做頻次分析并根據合作研究的不同分值比例處理后發現,出現一次以上的研究者14位,二次以上僅4位。新聞傳播學研究者占絕大多數,其他學科參與度很低。獨立研究居多,合作主要存在于本學科內,可見此領域與其他學科之間應有的良好互動并未形成。

        3.研究主題。“新聞傳播效果”在日漸豐富的研究主題中成果最多且發展最穩定,其次是“個人效果”、“文化效果”及“傳統效果理論”,致力于探討個人在網絡環境下認知、態度和行為變化的“個人效果”和以驗證傳統效果理論在網絡中適用情況的“傳統效果研究”從2001年起發展較穩定。“政治效果”成為近兩年最受重視的領域。盡管研究日益深入細致,但對宏觀“綜合效果”的討論仍占一席之地。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博客、播客、SNS、網絡惡搞、網絡游戲、網絡語言等網絡應用和網絡形態風生水起、影響深廣,2004年以后的論文充分體現出緊跟熱點,關注現實的特點。

        4.研究方法。單一思辨法使用最多,2000年前幾乎一統天下。新世紀以來,傳播學在方法上向社會學借鑒之風日盛,實證方法越來越多被引入網絡傳播效果領域,定性研究占總數的14.6%,思辨與實證、定性與定量方法并用的比例分別為2.5%和4.4%。調查法在定量研究中最常用,占8.3%;其次是文獻研究,內容分析因資料搜集的易控性和成本較低受到青睞,占5.7%,也有少數研究者采用百度指數或國外權威機構的免費調查數據進行二手資料研究;在西方廣為使用的實驗法并未出現,可能因其對網絡傳播研究操作性較差。

        主題與方法的交互分析顯示,少數領域以實證為主。網絡興起后,許多學者對傳統效果在網絡環境下的應用和變革產生濃厚興趣,紛紛依循傳統效果研究的路徑,采用實證方法進行探討。問卷調查作為一種典型的自我報告法,非常適宜于評價個體感受和外顯行為,因而在對個人效果的研究中受到了重視。

        5.理論使用情況。未使用、使用一種及綜合運用多種理論的研究分別占60.8%、25.9%、13.3%。在理論使用中,議程設置理論居首,使用與滿足及第三人效果理論位居前列,一定程度上呼應了布萊恩特等人的研究。以信息社會所帶來的知識分化為研究旨趣的知溝理論和以新事物推廣為著眼點的創新擴散理論因與互聯網的天然契合受到重視。網絡的推廣普及程度與國家、地區的發展水平密不可分,一些學者注意到了互聯網在農村的推廣與地區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由于網絡去中心、自由匿名的特性,傳統的把關人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受到一定沖擊,成為研究者津津樂道的話題。麥克盧漢媒介理論、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伴隨網絡時代的到來再次流行。隨著網絡應用日益向縱深發展,作為工具與作為媒體的互聯網交相輝映,從“人與機器”的時代邁向“人與人”的時代,六度分離、社會網絡理論的價值被重新開掘。但除了2004年由《連線》雜志主編Chris Anderson提出的長尾理論外,并無專屬于互聯網的理論。

        6.課題資助情況。受資助論文為13.3%,總體比例偏低。但從02年起情況有很大改善,最近兩年更是呈明顯的快速上升趨勢。

        三、主要結論

        1.網絡傳播效果研究呈現出較明顯的階段性特征。1994~1999年,研究從無到有,緩慢上升。介紹解釋性的宏觀思辯研究居多且不夠深入。2000~2002年,多年醞釀后迎來第一個期。數量明顯增多,主題有所擴展,方法更為多樣。研究者開始注意到網絡對個體的微觀影響,有意識地將傳統效果理論引入網絡研究,加之實證方法的運用,使研究更顯嚴密、學術色彩更濃,受資助的研究開始出現,效果研究作為網絡傳播領域中的一個獨立方向初具雛形。2003~2005年,研究熱潮降溫。論文數量銳減,但主題分布較均勻,內容分析受到重視。2006~2009年,進入快速發展的第二個期。論文總數及受資助研究劇增,主題全面開花,某一具體網絡形態以及個人效果成為研究熱點,研究不斷深入。近兩年互聯網在重大事件中頻頻發力,“政治效果”研究急劇升溫,網絡作為改變當前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影響已不容小覷。實證與思辨研究呈分庭抗禮之勢,定量研究多于定性研究。

        2.研究者整體水平較高,但以單打獨斗為主,長期致力于網絡效果研究的人員不足。副高職稱以上教師構成了研究主力,包括閔大洪、彭蘭等知名網絡學者,但長期以網絡效果為主要方向的學者不多,影響了研究的連續性和深度。此外,合作研究尤其是跨學科合作明顯不足。事實上難度較大的研究常常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加之傳播學作為一門邊緣學科需要來自其他學科的滋養,但它在社會科學體系中又長期缺乏和其他主流學科對話的資本,因而網絡效果研究需要和其他學科進行合作以開拓思路,吸取新鮮血液,進而為提高傳播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貢獻一份力量。長遠看來目前的狀況對提升本領域研究水平極為不利。

        3.滿足于對已有理論的運用和測試,理論使用集中且缺乏創新。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發展到今天,似乎進入庫恩所謂的“常規科學”階段,效果研究領域更多地呈現以幾篇經典論文為基礎的“倒金字塔現象”――大量論文都直接或非直接地與處于塔頂的幾篇論文發生聯系,不斷重復驗證和發展著已有的少數經典理論或假設,只是將之應用于新的媒介、新的內容、新的國家和地區,或增加新的變量,影響了原創性理論的產生[2]。158篇論文共使用21種理論,其中6種理論被使用了5次以上,4成理論使用集中于議程設置、知溝、把關人三大經典效果理論。自1980年代以來,真正意義上的傳播效果原創理論僅“第三人效果”一種(長尾理論最早被用于描述亞馬遜和Netflix之類網站的商業模式,嚴格說來應歸入網絡營銷,算不上真正的效果理論),無怪乎《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作者德弗勒1998年曾發出“里程碑消失”的感慨,看來在網絡領域問題同樣十分突出。

        16年來中國網絡傳播效果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學術訓練、研究方法和經費等制約,相對西方而言實證研究數量仍然偏少,實證方法運用不夠熟練,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但總體發展勢頭良好。

        參考文獻:

        第7篇: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工程;學業導師;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1-0029-02

        隨著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型社會戰略的確立,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快人才培養的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校面臨的一個現實的問題。作為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業導師制的引入為人才培養的多渠道、寬口徑、重實踐的要求提供了可行的選擇。特別是專業導師的科研平臺和科研課題的真實氛圍的訓練,彌補了傳統學生培養模式在科研技能和專業發展上的不足。論文重點論述了學業導師制對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并對其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學業導師制對新興技術的前瞻引領

        學業導師制引入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學業導師專業技術上的優勢,在這一過程中,學業導師的專業技能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運用,學生的科研技能得到進一步的訓練,最終達到雙贏,特別是對工科學生的實踐技能培訓和科研基本素養的養成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1-2]。

        (一)學業導師制對新技術的適應

        學業導師制的引入是對新形勢下新技術發展的準確把握和應用。專業導師獨特的科研視角、扎實的科研基礎、寬廣的科研渠道,以及對科研動態的把握能力和對新技術的學習應用能力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所急需關注和迫切需要的,學業導師制的引入,可以充分發揮學業導師的技術優勢,通過創新平臺建設,能夠從源頭上實現學生與新技術的對接,對于他們快速把握專業前沿、深入理解專業內涵、快速掌握新技術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學業導師制是創新平臺的主力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目前高校加快人才建設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在高校推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一線專業教師承擔著重要職責,是創新的主體。通過學業導師制,可以快速搭建人才創新培養的通道,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成長的土壤與環境。加快創新平臺建設,不僅需要資金和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學業導師的項目課題作為學生實踐的實境平臺,使學生在真實的科研氛圍中快速提高創新水平[3-4]。

        (三)學業導師對人才培養的推動

        學業導師的引入對于加快創新人才培養的步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盡管高校在技術創新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必須清楚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這就要求科研訓練過程和創新培養的手段要提高效率,加快進度。在這一要求下,引入學業導師制,將學生的科研創新技能的培養直接劃入創新平臺的范圍,充分發揮創新平臺的育人優勢,無疑對促進學生在短期內的快速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特點

        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全新的思維,在目前的條件下實現新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充分重視專業前沿的深入研究,大力推進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實踐訓練,切實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實踐性

        物聯網工程專業與其他專業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實踐性的加大增強。眾所周知,物聯網的誕生就是實踐累積的產物,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它們在行業應用中的深入實踐,其為物聯網技術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極其深厚的基礎背景。縱觀物聯網技術,其發展脈絡與工程實踐的路徑不無重疊,特別重視實踐及基本技能的鍛煉。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的能力理論知識,更需要具備將掌握的知識熟練應用在實踐中。

        (二)應用性

        物聯網工程專業應用面寬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諸行業均可以成為物聯網的應用環境,無疑為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的技術視野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應用技能,更要求能夠快速針對行業應用提出解決方案和實施細則,物聯網專業應用的復雜性、進度的緊迫性、問題的現場性、解決法案的多樣性均對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新要求[5-6]。

        (三)創新性

        物聯網工程專業特別強調創新,其應用領域的寬泛性決定了具體的方案沒有現成的章法可循,必須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實際分析,要求專業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現場處理能力,特別是針對新問題的創新應用能力,這是其他專業所不具備的。物聯網工程專業本身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朝陽專業,其發展的速度之迅猛、覆蓋行業之全面、專業知識之寬廣是專業人才必須深入領會的。

        三、學業導師制下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復雜性和寬泛性為該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的目標。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因循舊路,故步自封,必須開拓新途徑、充分調動現有的資源優勢和綜合各方群策群力,只有如此方能較好地應對復雜問題。

        (一)以學業導師制提高物聯網專業的培養起點

        學業導師制的推行,為物聯網過程人才培養提供了更高的起點。學業導師立足于專業實踐,從更高、更專業的視角為該行業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新的起點。依托學業導師的科研經歷和創新思維,能夠促進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快速擺脫舊有思維的束縛,迅速提高專業思想和應用起點,快速實現在行業內的熟練運用。

        (二)以學業導師制拓展物聯網專業的創新平臺

        學業導師在自身多年的科研經歷中形成了特有的科研方向和創新平臺,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技能至關重要。通過學業導師的引導幫扶,學生可以在科研平臺內迅速成長,加快發展。創新平臺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物質場地、實驗環境,更重要的是通過科研平臺,學生獲得了與專業前沿直接對接的渠道。

        (三)以學業導師制加快物聯網專業的應用過程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應用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和實際項目的歷練。這一過程必須在學業導師的創新平臺引導下才能快速構建實現。物聯網不同于其他專業,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只有聽過實際項目,才能讓學生體驗真實的應用過程,并快速積累經驗,獲取第一手知識。在學業導師的引導下,他們能快速提高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發展的能力。

        四、學業導師制實踐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學業導師制作為新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過程中必然會面臨諸多新問題,如何保證科研平臺人才培養過程的時效性,如何確保學業導師在科研指導過程中發揮專長確保知識傳遞的可行性,如何在增加科研導師工作任務的情況下確保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受影響,如何通過科研平臺實現師生雙向共贏,應當充分考慮如下問題。

        (一)引入量化考核機制

        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切實實現社會急需的科研創新人才的培養,使人才能夠在畢業后直接對接社會創新體制下的大環境。為此,需要為在校生的培養質量設立量化考核指標,以實現對人才培養的原則指導。量化機制應當突出學生的項目參與程度、自主思考能力、科研實操水平,可以通過月度目標、年度目標加以范圍界定,以代碼量、論文等實際載體為考核依據,以社會認可、同行評價為評價標準進行量化設置,確保量化目標的實際可行。

        (二)健全激勵機制

        學業導師制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學業導師的精力投入。由于客觀原因,學業導師原本已經承擔許多科研任務和教學任務,社會壓力大,有些導師不愿意再次增加負擔,即使有些導師愿意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由于時間限制和工作精力不足,難以保證實際指導過程的質量。因此在引入導師制時,應當充分考慮學業導師的實際情況,適當減輕他們其他的工作要求,并適當增加激勵因素,保證科研導師的權益,確保指導過程的質量和效率,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貫徹和實現。

        (三)完善監督機制

        學業導師制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保證雙方的權益,應當設立雙方認可的指導監督機構,并將其作為日常管理和考核的執行方。其可以掛靠在教務處或者科技處,也可以由各學院的委員會承擔,該機制應當能夠及時與科研導師和學生互動,獲取第一手信息,作為科研創新平臺順利推行的保證。

        物聯網工程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促進物聯網專業人才的發展是個新課題。學業導師制可以為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指導,快速提升學生的創新技能。但是作為新興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的實施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學業導師的科研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科研導師的工作量的保證、科研教師的自身權益的維護以及客觀公正的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等,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戴長雷,孫思淼.大學生學業導師導學方法實踐與思考 [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4).

        [2]閆濤,李O,潘恒健.學分制下實行本科生學業導師制的 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9).

        [3]瞿啟發.本科生學業導師教育管理模式探討[J].管理, 2015,(16).

        [4]李琳琳.數字校園中學業導師平臺的搭建與研究[J].黑 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3).

        第8篇: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物聯網,IPv6,尋址,移動性,網絡質量,安全

         

        一、物聯網及其發展需求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 ID中心在1999年首先定義了“物聯網”的概念:把所有的物品通過射頻識別( RFID) 和條碼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 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功能的網絡。實質上等于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結合應用。在2010 年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所附的注釋中,對物聯網有如下的說明: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 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 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這有兩層意思: 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 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 第二, 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 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

        作為互聯網的一種延伸,將來成型的物聯網將基于現有的互聯網實現各種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智能通訊。可以想象,物聯網將要聯系的對象包括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人也包括在內),其數量之龐大是現有的互聯網節點數量所不能比擬的,為了實現這些事物之間的有效通訊移動性,物聯網必須為每個接入的對象設定唯一的標志符并提供統一的通訊平臺。這一點讓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下一代互聯網通訊協議IPv6。

        二、IPv4的瓶頸促成了IPv6的發展

        互聯網技術發展至今,從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到傳感器等,所有設備的通信都需分配到一個唯一編號,即IP地址。目前IPv4(互聯網協議第四版)地址總數為2的32次方,即大約43億,終于在2011年2月3日正式宣告枯竭。IPv6采用128位(2的128次方)地址長度,幾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實際可用的IP數量,幾乎可以給地球上的每個物體都分配到一個IP地址,這不但解決了網絡地址資源數量的問題,同時也為除電腦外的設備連入互聯網在數量限制上掃清了障礙。

        在IPv6的設計過程中除了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地址短缺問題以外,還考慮了在IPv4中解決不好的其它問題,主要有端到端IP連接、服務質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動性、即插即用等。

        三、IPv6在物聯網發展中的優勢

        互聯網TCP/IP協議簇正是一種統一的互聯網通訊協議標準,作為下一代IP協議IPv6的引入將使大量的、多樣化的終端更容易接入IP網,并極大地增強了網絡安全性和終端移動性。基于IPv6的物聯網,可以在IP層上對數據包進行高強度的安全處理,使用AH報頭、ESP報頭來保護IP通信的安全,其安全機制更加完善(相對于IPv4來說)。同時,終端移動性更有利于監測物品的實時位置。IPv6將促進物聯網向著更便捷、更安全的方向發展。

        1.IPv6在物聯網尋址中的優勢

        隨著互聯網本身的快速發展,IPv4地址空間已經很難再滿足物聯網對網絡地址的龐大需求站。IPv6擁有巨大的地址空間,同時128 bit的IPv6的地址被劃分成兩部分,即地址前綴和接口地址,與IPv4地址劃分不同的是,IPv6地址的劃分嚴格按照地址的位數來進行,而不采用IPv4中的子網掩碼來區分網絡號和主機號。

        IPv6采用了無狀態地址分配的方案來解決高效率海量地址分配的問題。其基本思想是網絡側不管理IPv6地址的狀態,包括節點應該使用什么樣的地址、地址的有效期有多長,且基本不參與地址的分配過程。節點設備連接到網絡中后,將自動選擇接口地址(通過算法生成IPv6地址的后64位),并加上FE80的前綴地址,作為節點的本地鏈路地址,本地鏈路地址只在節點與鄰居之間的通信中有效,路由器設備將不路由以該地址為源地址的數據包。在生成本地鏈路地址后移動性,節點將進行DAD(地址沖突檢測),檢測該接El地址是否有鄰居節點已經使用,如果節點發現地址沖突,則無狀態地址分配過程將終止,節點將等待手工配置IPv6地址。如果在檢測定時器超時后仍沒有發現地址沖突,則節點認為該地址可以使用,此時終端將發送路由器前綴通告請求,尋找網絡中的路由設備。當網絡中配置的路由設備接收到該請求,則將發送地址前綴通告響應,將節點應該配置的IPv6地址前64位的地址前綴通告給網絡節點,網絡節點將地址前綴與接口地址組合,構成節點自身的全球IPv6地址。

        采用無狀態地址分配之后,網絡側不再需要保存節點的地址狀態,維護地址的更新周期,這大大簡化了地址分配的過程。網絡可以以很低的資源消耗來達到海量地址分配的目的。

        2.IPv6對物聯網節點移動性的支持

        目前互聯網的移動性不足造成了物聯網移動能力的瓶頸。IPv4協議在設計之初并沒有充分考慮到節點移動性帶來的路由問題,即當一個節點離開了它原有的網絡,如何再保證這個節點訪問可達性的問題。

        IPv6協議的設計就充分考慮了對移動性的支持。針對移動IPv4網絡中的三角路由問題,移動IPv6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首先,從終端角度IPv6提出了IP地址綁定緩沖的概念,即IPv6協議棧在轉發數據包之前需要查詢IPv6數據包目的地址的綁定地址。如果查詢到綁定緩沖中目的IPv6地址存在綁定的轉交地址,則直接使用這個轉交地址為數據包的目的地址。這樣發送的數據流量就不會再經過移動節點的家鄉,而直接轉發到移動節點本身。

        其次,MIPv6引入了探測節點移動的特殊方法,即某一區域的接入路由器以一定時間進行路由器接口的前綴地址通告。當移動節點發現路由器前綴通告發生變化,則表明節點已經移動到新的接入區域。與此同時根據移動節點獲得的通告,節點又可以生成新的轉交地址,并將其注冊到家鄉上。

        MIPv6的數據流量可以直接發送到移動節點,而MIPv4流量必須經過家鄉的轉發。在MIPv6的網絡中,傳感器進行群切換時只需要向家鄉注冊,之后的通信完全由傳感器和數據采集的設備之間直接進行,這樣就可以使網絡資源消耗的壓力大大下降。因此。在大規模部署物聯網應用移動性,特別是移動物聯網應用時,MIPv6是一項關鍵性的技術。

        3.IPv6在保證物聯網網絡質量中的優勢

        網絡質量保證也是物聯網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IPv6在其數據包結構中定義了流量類別字段和流標簽字段。流量類別字段有8位,和IPv4的服務類型(ToS)字段功能相同,用于對報文的業務類別進行標識;流標簽字段有20位,用于標識屬于同一業務流的包。流標簽和源、目的地址一起,惟一標識了一個業務流。同一個流中的所有包具有相同的流標簽,以便對有同樣QoS要求的流進行快速、相同的處理。

        在物聯網應用中普遍存在節點數量多、通信流量突發性強的特點。與IPv4相比,由于IPv6的流標簽有20 bit,足夠標記大量節點的數據流。同時與IPv4中通過五元組(源、目的IP地址,源、目的端口、協議號)不同,IPv6可以在一個通信過程中(五元組沒有變化),只在必要的時候數據包才攜帶流標簽,即在節點發送重要數據時,動態提高應用的服務質量等級,做到對服務質量的精細化控制。

        當然IPv6的QoS特性并不完善,由于使用的流標簽位于IPv6包頭,容易被偽造,產生服務盜用的安全問題。因此。在IPv6中流標簽的應用需要開發相應的認證加密機制。同時為了避免流標簽使用過程中發生沖突,還要增加源節點的流標簽使用控制的機制,保證在流標簽使用過程中不會被誤用站。

        4.IPv6在物聯網安全中的優勢

        由于物聯網應用中節點部署的方式比較復雜,節點可能通過有線方式或無線方式連接到網絡。因此節點的安全保障的情況也比較復雜。在使用IPv4的場景中一個黑客可能通過在網絡中掃描主機IPv4地址的方式來發現節點,并尋找相應的漏洞。而在IPv6場景中,由于同一個子網支持的節點數量極大(達到百億億數量級),黑客通過掃描的方式找到主機難度大大增加。在基礎協議棧的設計方面,IPv6將IPsec協議嵌入到基礎的協議棧中,通信的兩端可以啟用IPSec加密通信的信息和通信的過程。網絡中的黑客將不能采用中間人攻擊的方法對通信過程進行破壞或劫持。即使黑客截取了節點的通信數據包,也會因為無法解碼而不能竊取通信節點的信息。

        同時,由于IP地址的分段設計將用戶信息與網絡信息分離,使用戶在網絡中的實時定位很容易。這也保證了在網絡中可以對黑客行為進行實時的監控,提升了網絡的監控能力。

        另一方面,物聯網應用中由于成本限制移動性,節點通常比較簡單,節點的可靠性也不可能做得太高。因此,物聯網的可靠性要靠節點之間的互相冗余來實現。又因為節點不可能實現較復雜的冗余算法,因此一種較理想的冗余實現方式是采用網絡側的任播技術來實現節點之間的冗余。采用IPv6的任播技術后,多個節點采用相同的IPv6任播地址(任播地址在IPv6中有特殊定義)。在通信過程中發往任播地址的數據包將被發往由該地址標識的“最近”的一個網絡接口,其中“最近”的含義指的是在路由器中該節點的路由矢量計算值最小的節點。當一個“最近”節點發生故障時,網絡側的路由設備將會發現該節點的路由矢量不再是“最近”的,從而會將后續的通信流量轉發到其他的節點。這樣物聯網的節點之間就自動實現了冗余保護的功能。而節點上基本不需要增加算法,只需要應答路由設備的路由查詢,并返回簡單信息給路由設備即可。

        四、結束語

        IPv6具有很多適合物聯網大規模應用的特性,雖然IPv6還有眾多的技術細節需要完善,但從整體來看,使用IPv6不僅能夠滿足物聯網的地址需求,同時還能滿足物聯網對節點移動性、節點冗余、基于流的服務質量保障的需求,很有希望成為物聯網應用的基礎網絡技術。目前,我國應當利用IPv6應用普及的大好時機,加大對IPv6技術在物聯網中應用的研究力度,爭取占領物聯網新技術、新應用研究的前沿陣地。

        參考文獻:

        [1]劉楚達.移動IPv6網絡及其QoS上下文轉接技術[M] . 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2]張玉軍.可信的移動IPv6網絡及協議[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第9篇:物聯網應用論文范文

        關鍵詞:智能家居;設計;多功能;人性化

        智能家居系統別稱智能家庭局域網,其基本功能包括防盜報警系統、網絡接入系統、消防報警系統、電視對講門禁系統、煤氣泄露探測系統等眾多功能系統。我國的智能家居設計起步較晚,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異。

        一、智能家居的概念

        智能家居別稱智能住宅,英文名稱為“Smart Home”。其是一個以住宅為平臺,兼備建筑、自動化,智能化于一體的高效、舒適、安全、便利,安裝有智能家居系統的居住環境。智能家居集成是利用網絡通信技術、綜合布線技術、安全防范技術、音視頻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備產品集成。它的目標是通過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手段,通過遠程控制終端來實現對家居電器等的智能控制,使其能夠按照人們的意愿設定工作運行,而不論距離的存在。智能化是智能家居的兩大特點之一,其另一大特點就是遠程控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智能家居系統可提供遙控、家電控制、防盜報警、電話遠程控制、計算機控制等多種功能和手段,讓生活變得更加舒適、簡單和安全。

        智能家居因為受產品生產商的限制。使其短時間內無法實現統一的標準協議,所以一般都是一個商家單獨做系統研發方案的。其中比較具有影響力的一次是2007年微軟推出的“未來之屋”的一個方案,是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日常家居生活的一個典型案例。當人們進人房屋時,安全系統會對進入者的面部進行掃描,確認身份后才會打開房門。冰箱的液晶顯示器能夠智能的列出保存的食物清單,廚房水槽可以能夠根據使用者身高不同而調節高度,而排風機可以檢測油煙濃度,已作出是否需要開啟的決定。除了這些,每個房間的裝修風格墻、壁顏色和溫度,都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喜好自由更換。

        二、國內外智能家居發展狀況

        智能家居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大量電子家用電器的面市,家居生活電子化開始實現;80年代中期,通過把家用電器、安全防范設備與通信設備各部分獨立的功能用途整合成一體,形成了家居生活自動化的概念;到80年代末,隨著通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利用總線技術把家居生活中各種家電、通信、安防設備進行管理與監控的商用系統,其在當時被美國稱為Smart Home,也就是現在智能家居的雛形。智能家居進入21世紀后,其發展是多樣化的,技術實現的方式也更加豐富了。總的來講,智能家居發展過程大概包括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利用兩芯線、同軸線進行家庭組網,實現了窗簾、燈光控制等功能。第二階段主要利用RS-485線、部分利用IP技術進行組網,實現安防、可視對講等功能。第三階段實現了家庭智能控制的系統化,控制主機產生,功能包括控制、安防等業務。第四階段全部利用IP技術,末端設備利用zigbee等技術,智能家居功能提供采用“云”技術,達到了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實現個性化,以及定制。近年來,物聯網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全球公認為其是繼互聯網之后最有價值的科技創新。物聯網通過射頻識別(RFID)、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制定的協議把所有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通訊以及交換,來實現智能化跟蹤、管理、識別、監控和定位。物聯網的科技創新也為智能家居引入了新的定義,也擴大了其展領域。

        在國內開發智能家居的公司中,其家庭內部組網中多采用有線方武(如X-10),但是利用無線通信的。 大多是自己制定簡單的協議,并沒有使用比較成熟的比較適用于智能家居的協議。國內早期典型的智能家具系統有:海信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科龍集團研制的智能網絡家居系統等。他們的產品因為帶有不同的標準,為產品的相互兼容帶來無法避免問題。2005年6月,以海爾為首的 “e家佳”和聯想牽頭的“閃聯”同時被信息產業部確定為推薦性標準,從而拉開了數字家庭競爭的序幕。到目前為止,智能家居系統的發展有了很大的進展,其功能也越來越多樣化,其產品的兼容性問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智能家居的特點

        1、節約能源:在不需要時,能源系統可以自動關閉,這樣可以減少能源的浪費,減低使用能源的費用。

        2、操作方便:智能家居系統提供遠程遙控接口。智能家居系統還可以把重復的工智能化。在您外出時,還可以控制家電。

        3、安全性高:智能家居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可以防御壞人或報警。您可以在任何地方可以監控家里的安全狀態,這樣可以保證您住宅的安全。

        4、改變生活方式:您可以在家辦公,進行遠程會議,孩子在家里上課,主婦在網上逛街等。生活中的大部分都可以利用互聯網在家進行,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智能化的生活工作方式與以往的生活工作方式有了很大區別。智能家居可以給人們帶來更為簡單快捷的生活,在現在這個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智能家居也可以為人們減少繁瑣家務、節約時間,讓人們有時間去休息,去教育子女,去鍛煉身體和進修,使人們的生活工作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智能家居的控制

        智能家居應該不需要依賴復雜的集成和布線,而是能夠感知環境、感知人,并且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人與物、物與物的溝通將變得不再困難。手機不應該是控制器,而應該只是這些“管家們”和人溝通的一個管道。智能家居控制系統是由各個子系統通過網絡通信系統組合而成的,要根據需要,減少或者增加子系統,以滿足需求。另外,可以設置各種控制模式,如離家模式,回家模式,下雨模式,生日模式,宴會模式,節能模式等,極大滿足生活品質需求,即插即用,特別用無線的方式,可以快速部署系統。

        通過上述內容簡要介紹了智能家居設計的內容,分析了其在國內外發展的現狀,詳細指出了其特點與有效控制形式,希望通過本論文能推動智能家居的發展。

        參考文獻:

        相關文章閱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在线另类 | 中国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男人的天堂1024 | 亚洲中文一区国产 | 中文字幕一本在线 | 亚洲国产91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