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雙邊貿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模型的建立
本文運用貿易引力模型,考慮到中韓兩國的貿易現狀,加入人口規模、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韓FTA等變量,建立模型如下:lnTij=α+κln(Yj)+γln(PiPj)+δln Dij +ρln CPIj+ηEA+λAPEC+μij(1)。其中,Tij表示兩國雙邊貿易總額,Yj 代表伙伴國的GDP總量,其越大,該國潛在的進口需求量越大,從而促進兩國雙邊貿易流量的增長。PiPj代表人口總量,即一國國內的市場規模,以往研究表明兩國的雙邊貿易流量與人口規模呈負相關關系。Dij代表兩國間的距離,即兩國的運輸成本,兩國間的距離與兩國的雙邊貿易流量呈負相關關系。CPIj代表消費者物價指數,即一國市場價格的基本動態,與居民的購買力相關。伙伴國的CPI越大,居民的購買力越小,需求降低,從而影響兩國的雙邊貿易流量。EA代表中韓兩國的一體化組織,理論上認為制度安排會促進兩國的雙邊貿易流量。由于中韓兩國的貿易伙伴國主要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APEC),所以APEC必定對中韓兩國各自的貿易流量產生積極影響。
二、回歸結果及分析
(一)中國與其主要出口貿易伙伴國的貿易引力模型回歸結果
中國與其主要出口貿易伙伴國的貿易引力模型回歸結果(見方程1、2)韓國與其主要出口貿易伙伴國的貿易引力模型回歸結果(見方程3、4)
由方程1的結果顯示,該方程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調整后的R2值為0.64,對于截面數據來說,擬合優度尚好。D-W值為1.988,說明不存在自相關。就各個變量具體來看,回歸系數符號均與預期符號相同。除伙伴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兩國的人口規模未通過檢驗之外,其他變量都達到了5%的顯著性水平。部分原因在于,影響一國國內居民對商品需求大小的因素有很多,CPI不能完全反映出伙伴國對進出口商品的需求狀況。鑒于此,本文依次對方程1中不顯著的變量進行剔除。為了分析EA變量對中國貿易流量的影響,最后在回歸中加入EA變量進行測量,得到方程2。從方程2可以看出,伙伴國的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中國與其主要出口貿易伙伴國的雙邊貿易流量將增加0.44%。APEC的促進作用較大,系數達到0.74。同時,EA變量的影響系數超過APEC,達到0.87。而兩國的人口規模、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影響卻不顯著。也就是說,如果中韓兩國建立FTA,將對中國的雙邊貿易流量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并可能會大大超過APEC對中韓貿易影響的力度。這進一步說明,中韓兩國間區域貿易協定簽訂的必要性和簽訂的長遠意義。
(二)韓國與其主要出口貿易伙伴國的貿易引力模型回歸結果
利用同樣的方法,對韓國與其主要出口貿易國的相關數據進行逐步回歸,得到表1中方程3、4。由方程4可知,韓國與其主要出口貿易國的雙邊貿易流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伙伴國的GDP總量每增加一個百分點,雙邊貿易流量將增加0.41%;兩國的人口規模乘積每上升一個百分點,雙邊貿易流量將減少0.38%;兩國間距離每增加一個百分點,雙邊貿易量將減少0.61個百分點。這說明中韓兩國對距離變化反應敏感。值得注意的是,變量EA的引入,使得距離系數的絕對值下降0.1個百分點。同時,回歸結果顯示,EA變量對韓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非常顯著,系數達到1.78,說明中韓簽訂區域貿易協定后,會大大增加韓國的對外貿易量,促進其對外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秀敏,李淑艷.東北亞國家貿易引力模型實證檢驗及潛力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6(2)
論文摘要:進入新世紀,隨著中歐貿易的迅猛發展,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雙邊貿易失衡已經成為雙方經貿博弈的焦點。首先列舉了中國和歐盟對貿易失衡原因的認識,然后通過比較雙方認識的異同,對雙邊貿易失衡問題進行了較為客觀、全面地分析。在此基礎之上,又從貿易失衡對雙方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中歐應該理性看待貿易失衡問題,積極做出互惠互利的讓步。同時,雙方還應該從戰略伙伴的高度看待這一問題,切忌因為急于求成而激化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矛盾,毒害雙邊貿易的良好氛圍,努力將這一問題對雙邊經貿關系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點。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歐貿易的迅猛發展,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快速增加,從2001年的51.7億美元劇增至2007年的1342.3億美元,年均增幅達到59.3%。其中,2002—2005年的增幅一直保持在90%左右。雖然2006年、2007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增幅明顯回落,僅為30.7%和46.4%,但由于基數很大(2005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為701.2億美元),這兩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分別增加了215.4億美元和425.7億美元。歐盟的統計數據更為驚人。2005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為1 085億歐元(約合1349.7億美元),甚至超過了中國2007年的統計數據,1 342.3億美元。嚴重的貿易失衡大大地刺激了歐盟本就敏感的神經,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公開指責對華貿易赤字“不可容忍”,強烈要求中國采取措施扭轉貿易失衡局面。中國也注意到貿易失衡給雙邊經貿關系帶來的消極影響,正在積極想辦法緩解雙邊貿易嚴重失衡的局面。目前,中歐貿易失衡已經成為雙方經貿博弈的焦點。
一、中國和歐盟對貿易失衡原因的認識
1.中國對貿易失衡原因的認識
中方認為,中歐貿易失衡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大背景下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地區對華產業轉移的必然結果。歐盟對華產業轉移使得中國對歐盟的出口盈余,有很大一部分是中歐貿易轉移的結果。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及東盟成員國也加快了對華產業轉移的步伐,在中國組裝、加工產品,然后再出口歐美,這樣歐美對這些國家的部分貿易赤字也轉變成對中國的貿易赤字。“這些逆差始于2000年(約400億美元),并一直呈現出不斷擴大的態勢;至2006年,中國對上述貿易伙伴的逆差總額已達1 539億美元,而同期中國對歐盟與美國的順差總額約為2 359 億美元”。中方還認為,中歐貿易失衡與歐盟歧視性的對華軍售禁令有關。
2.歐盟對貿易失衡原因的認識
歐盟承認在貿易失衡方面中國是“代人受過”,中國的順差部分是其他國家的順差。2006年10月,歐盟發表了《競爭與伙伴關系:歐中貿易與投資政策》文件,明確指出,“近十年來,亞洲國家在歐盟進口中的比例相對穩定在20%~25%。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中國已經部分取代了亞洲其他國家成為出口來源國的事實”。歐盟也承認,“產生這一逆差的部分原因是結構性的,因而這一現象還會繼續存在一段時間”。但歐盟更加強調貿易逆差反映了中國嚴重的市場準入問題以及中國未能履行世貿義務,強烈要求中國“完全履行WTO成員的義務,全方位地向其他成員開放貨物和服務業市場、放松對外國投資的限制和保護外國公司權利”。同時,歐盟還認為,中國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特殊的經濟增長鼓勵機制強化了中國的競爭優勢,抑制了進口需求,加劇了貿易不平衡。另外,歐盟還認為貿易失衡同中國充分利用了歐盟的普惠制有關。
二、中國和歐盟對貿易失衡原因認識的比較分析
第一,雙方均認同貿易失衡與國際產業轉移和隨之出現的貿易轉移有關,具有一定的長期性。但是中方認為,這是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而歐方則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國市場準入問題上。入世后,中國努力兌現承諾,將關稅總水平下調至9.9%,取消了包括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和特定產品招標等在內的所有非關稅措施,并加大了服務貿易領域開放的力度。2001年,歐盟對華出口為357.2億美元,2007年猛增至1 109.6億美元,在7年內增長了3倍多,是歐盟所有貿易伙伴中增長最快的,這表明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顯著提高。但是,中國確實保留了一些限制條件,如資本要求帶來的設立成本、限制投資規則、所有權上限,以及當地含量要求等。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只有堅持循序漸進的開放,才能有效地保護和扶植我國的戰略性產業,降低經濟運行風險,推動國民經濟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進而持續擴大從歐盟的進口,才能實現雙贏。
第二,歐盟認為,中國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特殊的鼓勵機制加劇了貿易失衡。近年來,盡管我國一直保持著10%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國內消費需求有限的狀況一直未有明顯地改善。目前,國內經濟增長一半以上都靠進出口拉動。對中國來說,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續的。不僅如此,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把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最主要評價指標。由于紡織、制造、生產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稅收以及就業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一些地方政府對這些行業的出口企業一直持鼓勵的態度,給予它們各種優惠政策和補貼,造成這些行業投資過度,產能大幅度提高。而且由于大部分出口產品差別不大、種類重復,壓價競銷的現象十分普遍,有些產品的利潤甚至只有2%~5%。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特殊的鼓勵機制確實給歐盟同類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貿易失衡。
第三,中國認為,歐盟歧視性的對華軍售禁令加劇了貿易失衡。入世后,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潛力被釋放出來,大量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涌入歐盟市場,深受歐盟消費者的歡迎。同時,中國急需的高技術產品、軍民兩用產品卻因歐盟對華軍售禁令而無法進行貿易,而歐盟的其他產品又因為價格太高無法獲得中國老百姓的青睞。在此情況下,歐盟對中國的很大一部分出口能力被擱置,自然會加劇雙邊貿易失衡。
三、貿易失衡對中國、歐盟影響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業的國際轉移和產業鏈條的全球配置使得貿易順逆差的原有內涵和經濟意義發生了改變,以國界劃分的貿易順逆差已經不能真實地反映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得失。因此,不能僅僅因為中國對歐盟存在巨額的貿易順差就認定中國在雙邊貿易中獲益,歐盟在雙邊貿易中受損。事實上,中歐貿易失衡給雙方帶來的影響各有利弊,必須要理性看待。
對中國來說,巨額的貿易順差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從好的一面來看,巨額的貿易順差使得我國的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到2007年末,我國外匯儲備已高達1.5萬億美元,居全球首位。巨額的外匯儲備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支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為日后服務貿易領域的全方位開放、匯率的更加彈性以及未來資本項目的更加開放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我國對歐出口企業大都集中在紡織、制造、生產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些企業對勞動者素質要求不高,為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中等技術專業人員提供了寶貴的就業機會,有效地緩解了低層次就業的壓力。從不好的一面來看,首先,巨額的貿易順差為歐盟對華實施貿易保護措施提供了借口,加劇了雙邊貿易摩擦。歐盟認為,歐盟的相關產業和就業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沖擊,為了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保護國內產業和就業的健康發展,歐盟有必要對中國進口商品設限。近年來,歐盟大幅度的削弱對華普惠制待遇,加強對華反傾銷調查,并設置了一些針對中國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打火機CR標準。其次,巨額的貿易順差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2007年10月,歐元區13國財長發表聲明,首次把人民幣匯率水平認定為“比美元和日元匯率更讓歐洲關切的事情”。歐盟一改在這一問題上較為謹慎、溫和的態度,積極仿效美國對人民幣匯率施加壓力,使得人民幣面臨著巨大的升值壓力。最后,巨額的貿易順差還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巨額貿易順差加大了國內市場人民幣的投放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內經濟發展過熱,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中國對歐盟出口的產品大都屬于需求價格缺乏彈性的產品,只能依靠不斷的降低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極易使我國對歐出口陷入“豐產不豐收”的尷尬局面。更為不利的是,由于這些產品的大量出口對國內經濟增長、稅收增長、就業的推動作用明顯,某些地方政府對這些產業的發展持鼓勵態度,導致這些行業不斷擴充,影響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歐盟來說,盡管存在著巨額的貿易逆差,但歐盟仍然從雙邊貿易中獲益。第一,通過將產業轉移到中國,歐盟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在中國生產產品,然后再返銷歐洲市場,獲取高額的利潤。就此而論,“中國的出口盈余,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在歐洲人的口袋里”。而且,對華產業轉移還有利于歐盟集中盟內資源,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第二,歐盟從中國進口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使得消費者、中間商、銷售商獲得了巨大的實惠,不僅增加了消費者剩余,而且還提高了中間商、銷售商的利潤。第三,歐盟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歐盟相關產業的不足,提高了歐盟市場的有效供給,彌補了消費缺口,有效地抑制了通貨膨脹的發生,為物價的穩定做出了貢獻。據OECD統計,2001—2005年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為-0.2%。從不利的一面看,巨額的貿易逆差引發了歐盟內部對其就業、工資以及一些傳統產業能否實現健康發展的擔憂。而且,中國產品在歐盟市場份額的快速擴大,也打破了歐盟市場上原有的均衡。“進口集中化的趨勢令歐盟感覺到自身的經濟安全受到了威脅”。
四、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中歐雙方應該理性的看待貿易失衡問題,積極地做出互惠互利的讓步:一方面,中國政府應該積極采取措施拉動內需,分擔出口壓力,盡量減少對歐的貿易順差;另一方面,歐盟也應該保持冷靜,改變動輒拿貿易逆差說事的態度,不能只是一味強調逆差的數額,也要正視雙方在雙邊貿易中獲利能力的差距,突出雙邊貿易的互補性和互利性。而且,由于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因素,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不能期待一蹴而就,只能寄望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努力之后有所突破。因此,雙方應該從戰略伙伴的高度看待這一問題,切忌因為急于求成而激化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矛盾,毒害雙邊貿易的良好氛圍,努力將這一問題對雙邊經貿關系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點。
參考文獻
[1]樊瑩.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失衡的原因及影響探究[J].國際經濟合作,2008,(2):27.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海外買主,占澳大利亞2013-2014年出口的32.5%。 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客戶――日本,不到中國購買量的一半。澳大利亞是中國第六大進口來源國。中國正在進行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需要澳大利亞鐵礦石為原料生產的鋼鐵。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澳大利亞鐵礦石占了中國鐵礦石進口總量的57.9%。
中澳自貿協定(ChAFTA)是主席在澳大利亞出席G20峰會時宣布的。在那次訪問中,在澳大利亞國會的演講廣受好評。兩國的外交關系上升到“全面戰略合作伙伴”。中澳自貿協定令各方滿意。關稅大幅削減。到全面執行之時,所有中國商品進入澳大利亞將免稅,而95%的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商品將免稅。
自貿協定還涉及到服務業。出乎所有人意料,澳大利亞養老業獲得尚無先例的進入中國這一利潤豐厚市場的機會。
別忘了,還有金融業。悉尼成為處理人民幣清算地點。澳大利亞對來自中國的私營企業投資審查門檻由原來的2.48億澳元,放寬到10.08億澳元。
雙邊貿易協定的利與弊
但是,所有中澳享受的便利,都不包括其他地區。這就是雙邊貿易協定的本質,最好的協定也不過如此。
成功結束的世貿組織(WTO)最后一輪貿易談判已經過去20余年了,多邊貿易領域仍然沒有進展跡象,亞太地區國家只好采取雙邊行動。如果簽署協議的數量是衡量表現的指標,亞太地區的確走在前列。根據亞開行(ADB)數據,2014年,119個FTA 簽署并生效,這是10年前的一倍還多。還有25個已經簽署,有待生效。另外還有69個正在談判中。
但是密集的貿易外交帶來的并不全是好事。《經濟學人》和匯豐銀行就50個FTA的利用情況,對80個國家的公司進行了調查,平均只有1/4的出口商能利用亞洲簽署的FTA。低利用率并不是因為FTA 沒有帶來實質利益。事實上,那些利用了FTA的被調查者中,85%表示其對協議覆蓋市場的出口,要么是有相當的增長(23%),要么有顯著的增長(63%)。
雙邊貿易協定也有負面效應。這個地區已經成為貿易條款的意大利面碗。弄明白層出不窮的貿易條款的成本之高,使商業機構只好放棄FTA。
亞太自貿區對全球經濟的促進大于TPP
所以,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提議很有意義。當然,要討論的不僅僅是貿易。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最近幾年備受關注,但只有12個參與國,TPP 不過是又給面碗里加了量。而亞太自由貿易區卻正相反:包括了21個APEC成員國。
考量經濟效益很清楚:要取得豐厚成果,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就應該同時包括美國和中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去年一份論文模型顯示,FTAAP對全球經濟的促進作用是TPP 八倍有余。
這不奇怪。WTO 認為中國已經在2013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而且中國一直驅動著世界貿易的增長。2010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進口增長了27.8%,7026億美元; 而美國增長了7.6%,4083億美元;日本增長8.8%,1637億美元;印度增長15.8%,1210億美元。
有人認為中國力推FTAAP意在攫取權力,試圖制定地區規則。這種判斷其實不符合基本常識。FTAAP 是唯一包括了地區全部重量級勢力的談判。中國的全力推動,使這一宏大議程更加有吸引力。至于降低貿易壁壘,中國能夠貢獻更多。WTO指出中國的平均關稅在10%左右,而美國僅3.4%。盡管經濟增長放緩,政府更加重質而非量,中國仍然會比其他經濟體表現出色。
亞太地區長期增長前景非常樂觀。根據OECD去年的報告,到2060年中國占世界GDP將從現在的18%達到24.3%。印度的份額將呈火箭式增長,從6.7%到17.7%。
[論文摘要]近年來,中美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問題,特別是中美貿易巨額順差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中美貿易平衡問題顯然已成為中美經貿關系的焦點。對此,該文分析了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相關應對策略。
1中美貿易現狀
自上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不斷擴大。據中國官方統計自中美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額增長86倍,年均增長17%。至2005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由1978年的10億美元增至2116億美元,中國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場,美國也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2007年兩國貿易額更是突破3020.8億美元。
然而隨著雙邊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也日漸凸顯。近年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斷增加。從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為逆差。此后美國對華貿易開始呈現逆差,并持續增長。據中國海關統計,1993年中方順差為63億美元,2000年中方順差297.4億美元,2001年則為281億美元,2004年為873億美元。2005年為1141.75億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別達到1442.6億美元和1633.2億美元。而據美方統計,1979年至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為3億美元,2000年為838億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億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貿易逆差高達1620億美元。2005年則突破2000億美元,2006年達到2325億美元。2007年1至11月,對華貿易逆差也已達2375億美元
隨著中美貿易順差的不斷拉大,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問題也日趨增多。自1980年美國對中國的薄荷醇進行首次反傾銷調查開始,迄今美國已對中國產品實施了100多項反傾銷措施,其涉及的中國產品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紡織品、自行車等多種產品。并且中美貿易摩擦正從初級產品向工業制成品、高技術產品轉移,從商品貿易向服務貿易轉移。貿易摩擦的對象由原來的初級產品轉向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如紡織品、服裝、鞋帽等又轉向資本密集型產品,如化工、輕工、鋼鐵、汽車等,更進一步向高技術產品轉移。美國已成為世界上對我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力度最大的國家。
2中美貿易失衡主要成因
2.1雙方統計方法和口徑不同導致雙方統計數據差異
(1)統計方法不同。中美雙方統計采用不同的貿易統計標準進行衡量。美方采用總貿易制,以國境作為統計界限,對進入美國境內存入自由貿易區和保稅倉庫的貨物均列入統計;而中方采取專門貿易制,以關境作為統計界限,存入保稅倉庫的貨物不作為統計,因此造成美方統計范圍略大于我方,使美方“逆差”加劇。美方因忽視轉口和轉口增加值而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中美兩國貿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經我國香港轉口的。據中方統計,中國對美出口的60%以上是經過以香港地區為主的第三方轉口的,而轉口到美國的商品額中的29%是在我國香港增值的。貨物離開中國后在第三方增加的價值,顯然不應計算為中國的出口。而美方的出口統計因忽視轉口而低估了對中國的出口。此外,美國還因出口統計不完全而低估了對中國的出口值。
(2)美國確定貨物原產地所采用的方法,導致雙方統計上的差異。美國確定貨物原產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對一般的進口貨物,通常是根據進口商的申報來判定原產地,被判定原產地為中國的貨物被記錄為來自中國的進口而不考慮是否實際上由中間方出口或者貨物在中間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國記錄成自中國的進口很有可能是應該記錄為自其他中間方進口的。
2.2中美兩國產業結構不同
2004年我國GDP普查數據顯示三大產業的GDP比重分別為l3.1%、46.2%、40.7%。顯然我國經濟是以制造業為主的國家。而2005年美國三大產業占GDP的比率分別為2.8%、23.4%和73.8%,到2005年則分別為23%,22%和75.7%。顯然美國經濟結構已經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而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具有本地化生產的特征,內需傾向突出,制成品的進口對本國生產、消費結構形成補充,因而進口需求旺盛,加之美國由于是過度消費國家,儲蓄率極低,從而導致國內投資和產出或者說供給不足,需要大量進口,而中國又因為自己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承接了大量由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地區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淘汰轉移的制造業,并且質量又明顯優于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國家和地區,因此美國必然大量進口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中國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家庭最終消費結構難以與之匹配,且居民收入水平較低,導致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進口需求也相對不旺盛。所以由此兩方面原因,所導致的兩國對貿易產品需求的不對稱是造成美對華貿易逆差的長期因素。
2.3世界產業結構調整
2.3.1東南亞國家對華的產業轉移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后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這些國家在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把他們在美國的一部分市場和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形成中國與歐美發生貿易順差,而與亞洲周邊國家發生逆差的貿易格局。
2.3.2美國對華直接投資
美國及西歐一些發達國家在其產業結構升級調整過程中也逐漸將國內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中國,其中美國跨國公司在華直接銷售和向母國返銷占據很大份額。有數據顯示,中國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國跨國公司向母國進行返銷,中國對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貿易,產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裝物件基本上是美國或其他國家提供的,加上其他運輸和管理成本,約占到該產品的85%左右,而中國獲得的加工費為數甚微,僅占15%左右。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中國出口商品80%以上來自外資企業以及跨國公司。
而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導致各國經濟國界日漸模糊,尤其是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布局,使得國際貿易已經完全擺脫了傳統的以國界劃分的模式,以往的原產地統計標準已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國家問的貿易關系的背景下,美方仍采用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家貿易統計制度,中美兩國在雙邊貿易統計數據上的巨大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2.4美國對華出口管制造成中美貿易結構扭曲,加劇中美貿易失衡
1949年,出于冷戰的需要,美國制定了“出口管制條例”,朝鮮戰爭爆發以后,美國商務部將中國列入全面禁運的國家名單。隨著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雖然逐步放松了對華出口管制,但在政策規定和執行過程中,仍保留有許多歧視性規定。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國會在美對華出口管制問題上的壓力加大,2001年布什政府上臺后,進一步惡意地實施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諸如通過制定相應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規、頒布出口管制目錄(如商業管制目錄CCL、美國軍用品管制目錄USML和核管理委員會管制目錄NRCC)、執行許可證審議程序、強化執行機制與懲處力度等手段來管理和控制軍民兩用物品和技術的出口.
高技術本是美國最重要的比較優勢之一,但這一優勢并未在中美貿易中體現出來。在高技術領域,美國一直保持生命科學、電子電機、柔性制造以及航空技術貿易上對華貿易順差,且在電子電機和航空技術貿易上美國對華貿易順差相對較大。然而在生物技術、光電技術、信息與通訊、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術貿易上,美國卻一直存在著對華貿易逆差。特別是在信息與通訊貿易上,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巨大且呈上升趨勢,2005年達了521億美元,這些舉措不僅未消除美中兩國貿易之間的不平衡,反而更進一步加劇了中美貿易順差。
3應對策略建議
3.1加快開放我國服務業,擴大美國對華服務貿易
由于美國在服務產業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并且對中國的服務業市場一直比較感興趣,而中國服務業根據WTO要求也應逐步開放,因此中國逐步開放服務業,不但可以引入競爭機制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國內服務業市場的發展,還可以減小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3.2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目前亞洲、北美地區一直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而歐洲,以及拉丁美洲、中東地區、非洲在我國出口地區結構中所占比例甚小,這使得我國外貿與北美、亞洲市場的依賴度過高。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一直保持在21%左右,對美國市場的過分依賴也導致了貿易風險的加大,美國國內經濟狀況直接影響了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而且由于貿易不平衡和貿易摩擦問題,中國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因此,為改變這一局面,政府必須積極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發展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
3.3對外商投資產業進行積極的調整
如上分析,中美貿易不平衡很大部分是由于加工、轉口貿易以及在中國境內的外資公司或跨國公司。外資的進入雖然有利于國內的勞動力和資源優勢的有效利用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重復投資,不僅不利于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還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壓力和破壞。對外商投資產業進行及時的引導和調整,不僅有助于緩解中美貿易之間的不平衡局面,也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3.4推動經濟結構升級
加強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產品以及以轉口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附加值產品,從而導致實際獲利小而兩國順差大的不平衡局面。我國應當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依靠科技創新和應用,以政府政策為依托,大力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企業;加快對相對滯后的醫療、教育、交通、環保、住房和金融服務等行業發展,并且適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資本市場和社會保障體制,以擴大內需,促進內向型經濟發展。
3.5完善人民幣匯率體制
在以一籃子貨幣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基礎上,增加反映市場供求變化的靈活性進;實施“微幅、雙向、穩中爬升”的調控;適當放大浮動區間;同時配合其他政策。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匯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調整。這樣不僅淡化給予美方在其國內定價過低的不良印象,也有利于我國對外購買力的提升,有助于緩解中美貿易不平衡局面。
參考文獻
[1]張燕.中美貿易逆差問題分析及對策[J].北方經貿,2007,(5).
[2]張璐,劉增濤.中美貿易摩擦分析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7,(7).
【關鍵詞】中國-東盟FTA 貿易創造 貿易轉移
FTA即自由貿易協定,是一種區域性的貿易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為了進行自由貿易活動,通過談判協商,逐步減少甚至廢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從而創造經濟圈而簽訂的協定。
中國與東盟地理相鄰,一直以來,經濟政治文化往來密切,所以中國與東盟建立自貿區有著良好的先天基礎,02年,中國與東盟之間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從此開始了共建自貿區之路,經過多年努力,到2010年,中國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正式全面啟動,東盟已取代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則成為了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本文擬采用1996-2012年雙方的貿易數據,通過貿易比重,貿易強度,以及巴拉薩模型來研究FTA的簽訂給中國和東盟雙方貿易帶來的影響。
在研究FTA對于中國與東盟貿易及經濟影響方面,學者主要采取了可計算的 一般均衡(CGE)模型、引力模型和巴拉薩模型三種模型進行研究。
薛敬孝、張伯偉(2004)應用CGE模型使用GTAP第五版數據庫對亞洲地區不同貿易合作安排所可能產生的效果進行分析。結論認為中日韓與東盟“10+3”在所有的貿易安排中效果最佳,但沒有明確區分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CGE模型本身結構復雜, 尤其是對數據要求非常高, 因而在推廣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楊歡(2012),運用巴拉薩模型,采取92-07年的相關數據,對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后對中國的進口貿易的效應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簽訂FTA后中國進口貿易存在貿易創造而不存在貿易轉移。蔣菡英(2008)選取了1985-2006年的相關數據,分析FTA的簽訂有助于區內貿易流量的擴大,但與歐盟,北美自貿區相比,區域內貿易比重仍然偏小,貿易創造有限,而且貿易創造效應對于東盟國家更為明顯。巴拉薩模型易于操作,克服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難以計算的問題,本文將采用這種模型。
陳雯(2009)選取2002-2006年期間中國和133個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運用引力模型的單國模式分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與東盟國家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通過分析發現FTA簽訂對中國與東盟的進出口有貿易創造效應 但是對中國從東盟進口的推動作用大于對中國向東盟出口的推動作用,另外,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紡勞動密集型產品織品(服裝和電子電器等)上存在著競爭,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對東盟的出口。
一、中國-東盟FTA對雙邊貿易的影響
中國與東盟建立自貿區以來,雙方降稅進程不斷向前推進,貿易隨之快速發展,07年中國向東盟出口941.8億美元,而到了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啟動,當年出口額增長到1382.2億美元,雙邊貿易達到2927.8億美元,更有分析稱,擁有6億人口的東盟,將在未來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對于簽訂FTA對于中國和東盟貿易的影響,可以通過貿易比重,貿易強度指數進行衡量。
(一)貿易比重
貿易比重,指a國向b國的出口占a國向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或a國從b國的進口占a國世界進口額的比重,本文從UN Comtrade中選取了1996-2012年中國與東盟五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的貿易往來數據,計算出了相應的貿易比重,通過貿易比重可以直觀的表現雙方貿易往來情況。
圖1,圖2顯示中國對東盟各國出口貿易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但上升趨勢較為平緩,相對于其他東盟國家,中國對新加坡一直保持較高的出口水平,但在金融危機后,出口比重下降到0.02以下,2010年后,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情況有所好轉。在進口方面,中國從五個國家的進口比重有升有降,與雙方在某些產品存在競爭關系有關。簽訂FTA后,對中國從菲律賓的進口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對其它國家則并不明顯。
(二)貿易強度指數
圖3,圖4顯示中國對東盟出口貿易強度指數在FTA簽訂后呈上升趨勢,在進口方面,馬來西亞上升幅度較大,在2009年相對于2002年上升了21%,而菲律賓在08年之后成為東盟主要五國中與中國在出口方面貿易關系最為緊密的國家。在進口方面,中國從菲律賓進口貿易強度指數在07年曾達到了6,在此之后雖然有所下滑,但截至12年,馬來西亞,菲律賓貿易強度仍然保持在3左右,明顯高于其他國家。
(三)小結
由上面幾張圖表,我們可以總結中國東盟FTA帶來的貿易影響有以下特征:
1)FTA簽訂對雙方貿易起到了促進作用,雙方貿易比重都有所提升,這說明雙邊在加大對彼此產品的市場需求,但相對于中國而言,對于東盟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FTA簽訂大力推進了東盟國家向中國的出口,使近幾年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逆差額不斷縮小,到09年時,雙方貿易額已經基本持平,這說明FTA簽訂后,東盟成為最受惠地區。
2)雙方貿易受國際經濟大環境影響較大。在2008年左右,中國與東盟貿易出現了較大波動,這是由于雙方貿易產品結構較為單一,而且雙方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綜合幾種因素,雙方貿易極易受到國際經濟形勢影響。
二、FTA對中國和東盟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
(一)模型的選取:
巴拉薩模型在1967年由巴拉薩建立,其基本假設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前,進口需求彈性不變,若在此之后發生改變,則改變是由于施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的,如果區域內進口需求彈性增加,則說明存在總的貿易創造效應,若區域外進口需求彈性減少,則說明存在貿易轉移效應。
α1為經濟一體化之前的進口需求彈性α1+α2為經濟一體化后的進口需求彈性,當α2大于0時,進口需求彈性增加,α2小于0時,進口需求彈性減少。
(二)數據選取
為了便于研究,將東盟視為一個整體,因為文萊,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數據不全且貿易量較小,所以以東盟主要五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的加總數據代替東盟的相關數據,本文選取1996-2012年的數據,中國與東盟五國進口總額由UNcomtrade數據庫獲取,人均GDP由UNdata數據庫取得,其他數據在此基礎上計算取得,回歸數據以2002年為劃分點,02年之前,虛擬變量d取0,02年之后d取1。
(三)實驗結果及分析
運用Eviews6.0對(5)(6)(7)進行最小二乘法估計,得到結果如下:從回歸結果結果來看,進口與人均GDP成正比,符合預期,由T檢驗值,調整R2,F檢驗值,D-W值可以看出模型模擬的較好,不存在自相關,各變量的系數都在10%顯著水平以上,變量能夠很好的解釋被解釋變量。
將回歸結果歸納為下表2,比較FTA簽訂前后的進口需求收入彈性的變化:
1)中國區域內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小于1,而東盟區域內進口彈性大于1,這是因為中國主要從東盟進口原材料和農產品,這些產品彈性較小,而東盟主要從中國進口機電產品與紡織品,彈性較大。
2)對于東盟,相對于中國,其區域內進口彈性要大于總的進口需求彈性,而中國則相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雙方在對方貿易中的地位,從東盟的進口占中國總進口額較低,這與事實相符。
3)對于中國和東盟,總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區域內進口,區域外進口收入彈性都有所增加,說明自貿區的建設不僅產生了總的貿易創造效應,還獲得了凈貿易創造效應,雙方貿易的擴大,使從區內其它國家的進口替代了一部分國內的生產。
而相應的凈轉移貿易效應很不明顯,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與東盟簽訂FTA后,04年實施早期收獲,05年推行全面減稅,直到2010年才全面落實0關稅,FTA發揮效用時間較短,而且雙方貿易在近幾年也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其次,許多企業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中國與東盟簽訂FTA后所隱藏的商機,在王玉主,沈銘輝關于中國與東盟的FTA實施情況研究中發現在中國企業中已利用FTA的為16.3%,計劃利用的企業占19.0%,這說明雙方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最后,中國在入世后,對于其他非東盟國家也實施了不同程度的降稅,致使貿易轉移效應不明顯。
三、總結與建議
采用貿易比重,貿易強度指數,巴拉薩模型研究FTA簽訂對于中國東盟貿易的影響,結論大體一致:FTA的簽訂促進雙方貿易的擴大,雙方貿易比重不斷提升,但FTA對東盟貿易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雙方發生了貿易創造,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雙方簽訂FTA后,貿易產品結構較為單一,不易替代各自與區外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因此沒有產生明顯的貿易轉移效應,這說明中國-東盟自貿區作為典型的南南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FTA的簽訂帶來的區域內貿易流量的增加有限。
為了進一步深化雙邊貿易互動,促進雙方貿易協調發展,提高整個自貿區經濟競爭力,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推進國內產業結構改革,增大雙方貿易互補性。隨著中國勞動薪酬提高,環境執法趨嚴,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變成了“越南制造”“印尼制造”等等,中國與東盟許多產品存在競爭性,對此,中國應該逐步調節產業結構,提高技術附加值較高產品的對東盟出口比重,加強從東盟進口所需原材料與半成品,增加
雙方貿易的互補性。
2)加強相關優惠政策的宣傳,提高相關行政工作的效率。應該讓更多企業了解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相關政策,為企業提供幫助,促進更多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對方的優勢資源,發展規模經濟,增強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優勢。
3)加強相關基礎設施以及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西南地區交通條件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東盟一些國家的貿易發展,所以要不斷推進相關交通以及通訊設施的建設,另外,建立可以共享互動的信息平臺以及相關金融服務體系,可以進一步促進信息流動,減少交易成本。
4)增強政府互信,使中國與東盟在更多層次更多領域開展合作。雙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該加強開展政治對話,增強互信,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開放、共同繁榮、協商一致”的區域合作原則,增進了解,促進解決相關貿易機制,運行選擇,南海等相關問題,并要協商一致抵制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干預,為雙方貿易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
參考文獻:
[1]薛敬孝,張伯偉.東亞經貿合作安排: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 模型的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2004,06:51-59.
[2]李榮林,趙濱元.中國當前FTA貿易效應分析與比較[J]. 亞太經濟,2012,03:110-114.
[3]楊歡.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進口的貿易效應研究 ――基于巴拉薩模型[J].對外經貿,2012,09:10-11.
[4]蔣菡英.基于巴拉薩模型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靜態 效益實證分析[A].2008湖南商務改革開放30周年征文獲 獎論文專刊[C].2008:7.
論文關鍵詞:區域貿易體制,多邊貿易體制,互補,競爭
一、 區域集團與WTO多邊貿易體制主體的同一性
從微觀的主體因素來看,許多區域集團中的國家同時又是世貿組織的成員,這賦予了他們一種事實上的雙重身份。雙重身份帶來的是雙重的權利和義務。就雙重的權利而言,這正是它們先后加入世貿組織和區域集團的目的所在。而履行雙重義務的國家既要遵守區域集團的貿易協定規則,又要履行世貿組織多邊貿易協議的義務。問題的發展可能有兩種走向,假設世貿組織與區域集團各自規定的義務并行不悖,則不會有沖突產生。第二種可能是世貿組織與區域集團各自規定義務有分歧,而現實情況只容許非此即彼的選擇,那么一國一般會以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作為取舍的標準。而一般來說,在利益天平兩端的區域貿易集團開出的價碼要比世貿組織所提供的重要的多。問題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因而,可以說世貿組織與區域集團主體的同一性所造成的雙重義務的交叉與重疊正是造成雙方產生沖突的根源。
二、 區域貿易體制對多邊貿易體制的促進作用
1、 區域貿易體制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的改革進程。目前,越來越多的發展中
國家通過與發達國家簽訂RTA來解決他們在多邊談判上的“時間不一致性”問題,這可以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國內貿易自由化改革鎖定在對RTA成員的承諾上,從而保障國內改革的持續進行。RTA將增加發展中國家政府放棄貿易自由化政策和國內改革所導致的成本,同時使其獲得了發達國家的市場準入,同時發達國家也增加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和技術轉移,從而使發展中國家國內產業轉向出口導向型,進一步堅定貿易自由化的路線。而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深化有利于推進WTO的多邊自由貿易化進程。
2、 多米諾效應。區域集團一體化的深化,會對非成員國企業的利潤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它們將面臨更多的歧視,另一方面他們無法進入一個更大市場所導致的機會成本增加,因而鼓勵出口商利益集團加強對政府的游說等政治活動來推動加入區域集團。隨著集團的擴大,非成員國的成本劣勢不斷上升,從而引發新一輪的非成員國內的“親加入”政治活動,從而導致集團的進一步擴大,產生“多米諾效應”。Baldwin 認為“多米諾效應”會最終實現全球自由貿易,但他的分析是建立在其他國家可以自由加入貿易集團的假設之上的。Yi (1996) 和 Goto and Hanada (1999) 認為貿易集團的擴張由于又有參加國的反對可能會停止吸收新的成員國,從而構成了“多米諾效應”理論的挑戰。Hioshi 和 Kentaro (2006) 則從“輪軸與輻條”型FTA這個角度分析了FTA是否導致多邊貿易自由化:當集團已有成員不歡迎外部某個國家的加入,集團中某一國A會和該國簽訂雙邊貿易協議,從而使得A成為“輪軸”,其他國家成為“輻條”,這種“輪軸—輻條”型FTA增加了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可能性。
3、 談判主體的減少和貿易自由化對象的廣泛化。RTA涉及的談判主體只有少數幾個甚至只有兩個,這樣的談判效率更高,更有利于各國選擇潛在的締約國迅速簽訂貿易協定,有利于相互的貿易自由化。同時RTA的締結后,成員國將作為單一的經濟體與其他國家地區進行談判,這樣將減少談判主體的同時增強多邊談判的效率。我們還會發現RTA的貿易自由化對象往往超越了WTO現有的自由貿易化進程。
三、 區域貿易體制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沖擊
1、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MFN原則的挑戰及保護的排他效應。區域經濟一體化主張貿易優惠政策,在區域內實行貿易自由化,消除貿易壁壘及障礙,推進區內自由貿易化進程,但在區域內的成員與區外的第三方貿易間的貿易,則實行歧視性的排他貿易保護政策。這種區域內部間的優惠政策使貿易自由化的范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種做法嚴重背離了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中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同時,對內自由對外保護的做法形成了貿易轉移效應,其不利于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區域集團在推進內部貿易自由化的初始階段,貿易轉移效應十分明顯,其經濟統一性越強,整體的對外排斥性也越明顯。
2、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貿易體制多邊性的削弱。多邊貿易體制有關協定把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予以規定的同時,并未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規定具有約束力的可操作性的認定標準。加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的事后審查,給一些成員方提供了借此規避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便利,造成了區域性貿易協定的猛增。任何參加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的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方均可以區域經濟一體化優惠為由,不將給予區域一體化內其他成員的優惠給予區域外的成員方。如果這種現象僅發生在少數成員方身上,尚屬例外,對多邊貿易體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如果這種現象發生在多數成員身上,就不再是例外,而會削弱多邊貿易體制的“多變性”。
3、 跨國公司投資行為與“潛行性區域主義”。企業的直接投資活動會產生沉淀成本的增加,這將帶來持續且不可逆的影響。即RTA生效后導致的更加自由化使得多邊的貿易自由化得以達成,但由于向新的貿易自由化市場擴大出口需要調整費用,企業最終可能無法開展向新市場深入的投資活動。結果即是從政策方面各國達成自由化狀態,但消除初期RTA締約國之間的貿易創造和針對初期非締約國的貿易轉移并不容易。而且由于RTA內部不可逆的關系強化,締約國企業關于多邊貿易自由化事先持有的支持,在事后可能撤銷。這種民間經濟主體的不可逆性的經濟活動帶來的RTA導致的事后性區域性模塊化稱為“潛行性區域主義”。
4、 “意大利面碗”現象。該術語由巴格瓦蒂在國際貿易領域內使用的,指一般的國際貿易規則的不統一會給自由貿易帶來損害,也是巴格瓦蒂反對區域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意大利面碗”的核心是原產地規則,在對58個RTA的原產地規則進行研究后發現,原產地規則呈現出區域性收斂,但在許多產品上還是存在廣泛的差異,平均起來只有1/3的RTA會在某個給定產品上具有相同的原產地規則。犧牲單一全球原則為代價不斷激增的雙邊和區域RTA給企業界帶來了混亂。由于貿易伙伴間透明度的缺乏以及部分貿易規則的復雜與重疊,給區域整合帶來許多負面效應。
參考文獻
[ 1 ] 宮占奎1區域經濟組織研究[M ] 1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01
[ 2 ] 張蘊嶺1世界區域化的發展與模式[M ] 1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4, 111
【關鍵詞】 中國東盟 商務與投資 翻譯
【Abstract】As a kind of applied translation, China-ASEA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Development Report contains two part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ASEAN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fruits of their bilateral trade and investm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the translation work has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translation rule .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 of report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grammar and texture, which aims at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publicity.
【Key words】China-ASEA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Translation
【中圖分類號】 H1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 1001-4128(2011) 09-0276-02
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在可能打破世界經濟格局的同時,已經開始形成屬于發展中國家特有的思維模式,而作為雙方合作和發展的重要的領域莫過于商務與投資了,因此,在對外宣傳中,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發展報告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
除了要遵循應用文體翻譯的可譯性和可讀性,還要兼顧報告閱讀的對象,本文從其時態、語態及其語篇上著手分析這類報告的翻譯,具體如下:
1 時態
漢語一般沒有太大的時態變化,其語序本身就能反映出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而英語必須借助時態的變化才能準確的展現相對應的先后順序。具體到商務與投資發展報告這類應用翻譯,要求譯者在各種變化因素中實現源文本的交際目的。它包含大量的信息性(informative)文本(Newmark 1988), 信息性文本強調“真實性”和語言外部的現實。通常為不帶個人特色的現代語言寫成,因此在時態處理上,要視其傳達的信息而定。
1.1 過去時態
過去時態是譯文中的主線,雖然是客觀描述,但是類似于此的報告基本上都是對于自報告以前的數據及其貿易狀況的描述,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多用過去時。現在完成時也是表過去的一種重要手段,特別適合描述完成了并對現在造成影響的貿易行為以及年度貿易成交量,方便報告閱讀者能關注到年度商務與投資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例1:近年來,中印經貿發展以20%的速度增長,2007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50.1億美元。中國成為印尼第三大貿易伙伴。
譯文: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20% in recent years,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onesia recorded 25.01 billion US dollars in 2007.China has emerged as the thir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1.2 現在進行時
現在時適用于說明文與議論文的英譯,在商務與投資報告中會有少量對于當前局勢以及中國與東盟各國之前關系現狀的說明。而且,如果這種狀況及發展趨勢具有持續性,適合運用現在進行時
例2:當前,東盟正在繼續向地區政治與經濟一體化發展。 目前,中國與東盟已互為對方的第四大貿易伙伴。
譯文:Today, ASEAN is continuing its step towards reg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two parties are currently both the fourth largest trade partner to each other.
1.3 將來時
例3:東盟的宗旨是共同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 加強同國際組織的緊密聯系與互利合作。
譯文:The objective of ASEAN is to take joint effort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Be to do sth” 的結構是用不定時表將來的用法,它用于表示按計劃或安排將要做的事,含有一定的必須性。用這一時態來翻譯東盟的宗旨就能恰如其分的反映出雙方合作發展的意愿。
2 語態
于科技類的應用文不同的是,在這類報告的翻譯中多用主動態,雖然使用被動語態比較客觀,不會給人以主觀臆斷的印象,但是主動句常用于直截了當的表達,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比較適合以交際為目的的語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發展報告中,施事者和受事者往往就代表了貿易雙方,多用被動態強調施動者能讓報告閱讀者掌握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具體雙邊貿易關系和投資動向,方便做出準確和適當的判斷。
3 語篇
3.1 專業性較強
報告主要是關于中國-東盟的經貿合作發展,涉及的翻譯內容專業性比較強,特別是一些協議和聲明的翻譯。
例4:2004年,雙方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和《中國與東盟爭端解決機制協議》……
譯文:In 2004, China and ASEAN reached the Agreement on Trade in Goods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and Agreement on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3.2 長句較多
報告語篇結構比較單一,句子偏長,并列短句較多,因此翻譯的句式大多比較機械,語言比較簡明準確,符合報告的客觀性的要求。
例5:礦產品一直是印尼對中國出口最多的商品,2007年出口額為41.4億美元,占印尼對中國出口總額的42.8%,印尼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其制品和化工廠產品,2007年合計出口額55.2億美元,占印尼自中國進口總額的64.5%。
譯文:Mineral products have always been China’s major import from Indonesia, which reached 4.14 billion US dollars in 2007, accounting for 42.8% of Indonesia’s total exports to China.64.5% of Indonesia’s imports from China in 2007 were machinery, electronic products, base metal and their products, and chemical products, which valued 5.52 billion US dollars.
3.2 信息性以時效性強
信息性(informativity)是句子構成語篇的必備條件之一,中國與東盟商務與投資發展報告中,時效和信息是交流合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合作以來逐年遞增的貿易額和擴大的合作的領域應該及時的公布,因此,準確及時地翻譯也顯得尤為重要。
例6:據2008年3月28日的“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國家報告”統計,2007年中柬雙方貿易額達到9.33億美元,與2004年相比增長了193.6%。
譯文: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in the National Report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released on March 28,2008, bilateral trade volum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taled 933 million US dollars in 2007, up by 193.6% over 2004.
4 商務與投資報告的翻譯特點
4.1 忠實通順 語言地道
根據我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制定的工作條例中對于對外翻譯標準的要求,譯文必須忠實于原文,而且譯文必須是流暢的外文。在商務與投資發展報告的翻譯上,因為涉及的關鍵詞是貿易和投資,而緊跟貿易和投資的是貿易方、貿易額以及貿易種類的翻譯,“信”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因為報告的閱讀者多為政府官員,投資方和記者, 語言是否“達”也舉足輕重。
4.2 注重內部邏輯 拒絕單純直譯
對于客觀性比較強的文字,特別是信息性文本,英譯一般采用直譯,能反映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增加讀者的信賴度。鑒于報告語篇結構比較單一,句子和句子之間邏輯關系不夠明確,因此在英譯時,不能照句直譯,要注重其內部邏輯,在找準主干成分和修飾成分的基礎上,按照英文表達習慣用通順的語言翻譯出來。
4.3 熟練掌握專業詞匯以及一些固定句型
伴隨著中國東盟的合作,也涌現了很多新詞,這些詞匯專業性較強,而且獨具特色,熟練掌握對于有關中國東盟合作類的外宣材料的翻
譯有很大幫助。在商務與投資報告中,出現的比較多的是對于數字的報告,如:比2006年增長了25.9%;提前三年實現了目標;貿易額增加至….; 這些句子的翻譯事實上都有固定的程式,掌握好了這些固定句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報告翻譯的失誤。
5 外宣翻譯的策略
5.1 苦練功底,熟悉專業領域翻譯
在著手翻譯前應該多方搜尋資料,杜絕一知半解和不求甚解,嚴肅對待外宣資料的翻譯,充分發揮自己嫻熟的翻譯技巧
5.2 根據具體材料的語言特點,靈活運用翻譯技巧
外宣材料究其不同領域和范圍有其不同的語言特點,漢語跟英語語法特點因其文化不同,差異較大,因此翻譯此類材料需要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運用適當的翻譯技巧對中文進行適當的加工,切忌生搬硬套
5.3 堅持外宣翻譯原則,保證翻譯質量
外宣翻譯需貼近中國國情,貼近國外讀者的信息需求,貼近國外讀者的思維 ,因此為了保證翻譯質量,此類翻譯必須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的同時,貼近具體實際本身,盡可能做到推敲好每個句子,甚至是每個詞的使用。
6 結語
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發展發展報告的翻譯,相比文學翻譯,它自成風格,作為宣傳雙方合作成果的一個窗口,了解其特點,不僅使我們的翻譯更專業化,提高翻譯水平,而且對推動中國-東盟各方面的合作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
[2] 金其斌.宣傳材料的翻譯策略初探. 中國科技翻譯,2003(4):25
論文關鍵詞:人民幣匯率,中美經貿關系,原因與影響
2005年美國財政部匯率報告認為,人民幣掛鉤政策“造成了全球市場的嚴重扭曲”。2006年報告提出,中國貨幣政策是美中關系的“核心問題”。2008年,美總統奧巴馬曾闡述了如下觀點:“若要實現雙邊經濟關系的均衡發展,中心問題是中國必須改變其匯率政策。”[①]2010年9月20日奧巴馬繼續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向中國施壓,稱中國在人民幣問題上未盡全力。由此可見原因與影響,人民幣匯率一直是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焦點。
一、中美雙方的人民幣匯率之爭
中美人民幣匯率之爭始于2002 年免費論文下載。美方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低估是導致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沖擊美方制造業市場,造成眾多工人失業。有鑒于此,美方要求中國升高人民幣匯率,改變釘住美元的匯率機制。經過雙方不斷的摩擦、對話,中國于2005年7月21日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性升值2%,同時,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美方積極評價中方這一舉措,但又認為人民幣升值幅度不夠大,要求中方繼續提升人民幣匯率。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進入2010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爭論更是愈演愈烈。2月,奧巴馬施壓人民幣,表示全年都將“勸說”人民幣升值;3月,美國考慮征收人民幣匯率反補貼稅,奧巴馬請人民幣采行“市場導向”匯率政策,美國130名議員上書奧巴馬政府,要求人民幣升值,美聽證人民幣匯率原因與影響,表示5月前投票;6月11日,美將審議針對中國匯率議案,議員再次強壓人民幣升值;6月19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三周之后,美國財政部公布了堪稱史上拖延最久的關于主要貿易伙伴國匯率半年度報告,未將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但9月15日,美國會就人民幣匯率展開兩天的聽證會,督促人民幣升值。歷時近十年,人民幣匯率之爭始終處于風頭浪尖。
二、美方為何抓住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放?
首先,政治需求:
當前美國失業率高居不下,民眾不滿情緒增加,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支持率直線下降原因與影響,奧巴馬急需轉移國內焦點,將制造業壓力大的原因歸結到廉價的國外商品上。而11月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在即,美國政府迫切需要為國內近10%的失業率找到借口免費論文下載。而議員們更希望操縱議題,為自己選舉拉票,進而掩蓋其自身未能有效防范和應對金融危機的事實。因此,在選舉的壓力下,立法者采取了更加強硬的態度。
第二,美國公眾認知偏差:
美國公眾認為美國貿易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匯率政策。典型觀點是中國匯率機制導致美國貿易赤字不斷上升。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順應市場供給的需要,則人民幣自然升值,中國出口商品價格自然上升,美國對華貿易赤字自然下降。[②] 因此,盡管從理論上講原因與影響,中美經貿關系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但美國公眾認為普通民眾是中美貿易的受害者,“美國人中的大多數認為貿易收益沒有在我們兩個國家之間公平分配。”[③] 在美國,持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影響美國制造企業及工人就業”的言論也越來越高。不少美國人認為促使人民幣升值是舒緩這一問題的“良方”。因為人民幣升值將會降低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優勢。
第三,轉移債務、轉嫁風險
中國擁有2.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又是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美國財政部3月15日公布,1月末中國持有美國國債余額8890億美元,日本為7654億美元),人民幣升值就意味著美元貶值,也意味著相應減輕了美國對中國的負債。這才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的真實意圖。同時美國對中國手中持有的美國國債也萬分憂慮,一方面,美國人擔心中國突然減持美國債會對美經濟造成重大打擊;另一方面原因與影響,又擔心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增加會使美對中國金融依賴加深免費論文下載。因此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轉移債務、轉嫁風險。
第四,中國崛起觸動美國危機感
美國表面上宣稱,美中關系并不是零和博弈,中國繁榮對美國也有利。但在實際外交策略中,美國總顯露出試圖遏制中國發展的跡象。首先,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其次,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逐步推進,讓不少美國人頓感壓力。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崛起之勢更加明顯;人民幣正朝著實現自由兌換并成為重要國際貨幣邁進。如此一來中國對美元的需求就會大大降低,美元國際貨幣的地位受到威脅。美國允許中國發展,但是絕不允許發展成為它強勁的對手原因與影響,更不允許中國崛起到美國之上。中國的發展和增長必須納入美元本位體制,要受美國掌控,緊咬人民幣匯率,逼迫人民幣升值,打壓人民幣,維護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是美國的必然選擇,也是美國的真實政治意圖。
三、人民幣匯率改革對中美貿易影響分析
(一)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化分析
2005年7月中國匯率改革以來,分析五年來人民幣匯率變化的情況(見表1),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幣的幣值對美元已經大幅升值23.5%。2005年7月21日 中國開始匯率改革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8.11:1;
2005年底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5%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8.07:1;
2006年5月15日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8.0關口 為7.9982:1;
2007年底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6.5%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7.30:1;
2008年4月10日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0關口 為6.9920:1;
2009年以來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 基本上在6.81-6.85元區間;
2010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宣布重啟匯改后的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6.8275。9月21日原因與影響,人民幣對美元一度升值至6.6997元,破6.7元免費論文下載。
表1 歷年人民幣匯率統計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1-7
匯率變化
8.07
7.9
7.3
6.99
論文關鍵詞:中國,澳大利亞,農產品貿易,互補性
澳大利亞和中國互為世界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和進口國,自2000年開始,中國自澳大利亞的進口額始終保持在10億美元以上,2009年更是達到了333億美元。同時,澳大利亞還是中國農產品逆差的主要來源國,2009年的逆差額為21億美元。近年來,隨著能源危機以及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加劇,澳大利亞越來越重視與中國之間的經貿關系,目前已經把中國列為全球經貿戰略的一部分。截止至2010年中國和澳大利亞已經舉行了14輪FTA談判澳大利亞,雙方一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將是中國與智利和東盟之后簽訂的第三個自由貿易協定,也將是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簽訂的第一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1]。從未來來看,澳大利亞農產品對中國出口規模將呈進一步擴大趨勢。深入研究中澳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將會有助于擴大雙方農產品出口,推動雙方進一步合作并走向共贏,也為提高中國農產品對澳大利亞的出口提供有積極意義的指導。
一、中澳兩國間農產品貿易概況
中國和澳大利亞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均占據了一定的比重,分別處在第五和第六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2009年澳大利亞對外出口農產品共234.49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出口26.78億美元,占總出口的11.4%,是1994年的2.6倍。中國農產品對澳出口額不大,2008年向澳出口貿易額5.92億美元的農產品,2009年則同比略微下滑,為5.74億美元,主要為谷物、蔬菜、動物飼料等產品,但兩年向澳出口均僅占中國農產品總出口的1.4%,澳大利亞不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從兩國貿易總量看,中國處于絕對逆差的地位。2009年中澳貿易逆差為21億美元,為1994年的3.56倍。
(一)中澳兩國間農產品貿易的結構特征
澳大利亞對中國主要出口的農產品較集中澳大利亞,主要為043類(未加工玉米)、112類(含酒精飲料)、211類(未加工獸皮)、263類(棉花)、268類(羊毛、其他動物毛)、411類(動物油、脂),這5類農產品占據了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農產品總額的近80%(具體情況見下表1)。自2002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澳大利亞對我國出口的羊毛、其他動物毛產品一直牢牢占據了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總額的近一半,但貿易額存在下降的趨勢。截止2009年貿易份額跌至45.41%,但貿易額仍近11億美元,占出口產品的第一位,其他產品份額則均較小。未加工獸皮、含酒精飲料產品則總體呈上升態勢,貿易額不斷上升。未加工獸皮的份額由2003年的9.2%上升至12.78%;含酒精飲料則從2003年的0.32%上升至4.35%。棉花、未加工玉米則近些年來波動幅度較大。動物油、脂則占據的份額較穩定,近7年平均達到5%左右。
表1 2003-2009年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主要農產品構成 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268
211
263
411
043
112
出口額
占比%
出口額
占比%
出口額
占比%
出口額
占比%
出口額
占比%
出口額
占比%
2003
611.31
55.03
102.25
9.20
44.39
3.99
56.57
5.09
91.81
8.26
3.65
0.32
2004
914.84
53.10
140.69
8.16
155.00
8.99
95.88
5.56
105.77
6.13
6.25
0.36
2005
1,012.6
53.34
129.54
6.82
285.08
15.01
80.43
4.23
121.77
6.41
11.78
0.62
2006
1,040.83
50.71
240.58
11.72
281.48
13.71
79.12
3.85
149.02
7.26
28.65
1.39
2007
1,431.5
59.26
303.29
12.55
157.63
6.52
147.18
6.09
55.28
2.28
47.13
1.95
2008
1,211.15
45.10
402.18
14.97
121.38
4.52
218.92
8.15
259.57
9.66
64.01
2.38
2009
1,084.89
45.41
305.33
12.78
141.08
5.90
132.57
5.54
120.11
5.02
103.95
4.35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數據庫統計數據計算編制而成。comtrade.un.org/
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農產品則比較分散,主要出口054類(蔬菜)、056類(加工、罐裝蔬菜)、058類(水果蜜餞、精制水果)、059類(水果汁、蔬菜汁)、062類(糖果)等農產品,這5種農產品占出口農產品的份額較平均,但5種產品的總體份額占據了中國對澳出口農產品的近一半(具體見下表2)。蔬菜、水果蜜餞、精制水果、糖果占據的出口的份額在不斷的上升,其中蔬菜從03年的6.1%上升到09年的9.25%;水果蜜餞、精制水果從03年的4.41%上升到7.34%;糖果從03年的7.59上升到09年的9.65%。加工、罐裝蔬菜則近些年較穩定,保持了9%的出口份額;水果汁、蔬菜汁在09年下滑較大,可能是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表2 2003-2009年澳大利亞對中國進口主要農產品構成 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054
056
058
059
062
進口值
占比
進口值
占
進口值
占比
進口值
占比
進口值
占比
2003
10.37
6.10%
17.91
10.53%
7.50
4.41%
13.89
8.17%
12.91
7.59%
2004
14.44
6.94%
18.10
8.70%
13.42
6.45%
23.53
11.31%
19.25
9.25%
2005
17.09
7.06%
21.96
9.07%
17.87
7.39%
24.33
10.05%
23.11
9.55%
2006
22.09
7.59%
27.31
9.38%
23.80
8.17%
28.12
9.66%
25.50
8.75%
2007
35.42
9.51%
35.53
9.54%
27.85
7.47%
42.63
11.44%
30.77
8.26%
2008
43.86
9.04%
43.46
8.96%
34.59
7.13%
56.53
11.65%
37.54
7.74%
2009
41.03
9.25%
44.03
9.93%
32.54
7.34%
32.80
7.40%
42.81
9.65%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數據庫統計數據計算編制而成。comtrade.un.org/
總的來看,兩國各取所需,向對方出口的主要農產品中并無相同的競爭性很強的產品。
(二)中澳雙方農產品貿易增長率情況
自03年以來,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農產品的貿易額變化幅度很大,如下表所示澳大利亞,09年主要農產品下降均在10%以上,其中未加工玉米的下滑幅度最大,達到了53.73%,僅有棉花的貿易額增長率為正。而在貿易額向上波動的年份中,未加工玉米在08年比07年增長了369.53%;棉花在04年增長了249.19%,增幅非常大。總體上澳大利亞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保持著增長的態勢,并且有繼續深入開展貿易的潛力。
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出口自03年以來一直保持增長態勢,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09年出口農產品出現下滑,出口到澳大利亞的大部分農產品貿易額也隨之減少,其中水果汁、蔬菜汁貿易額在09年較08年下滑了41.97%,而加工、罐裝蔬菜、糖果的貿易額仍在繼續增長,但增長率不高。
總的來看,雙方之間的貿易額增長勢頭迅猛,但不穩定,雙方的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潛力巨大,尚需彼此加強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雙方的貿易潛力。
表3 2003-2009年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主要農產品貿易增長率情況
年份
268類
211類
263類
411類
043類
2003
-
-
-
-
-
2004
49.65%
37.60%
249.19%
69.48%
15.20%
2005
10.69%
-7.93%
83.92%
-16.11%
15.13%
2006
2.79%
85.72%
-1.26%
-1.63%
22.37%
2007
37.53%
26.06%
-44.00%
86.01%
-62.90%
2008
-15.39%
32.61%
-23.00%
48.75%
369.53%
2009
-10.43%
-24.08%
16.23%
-39.44%
-53.73%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數據庫統計數據計算編制而成。comtrade.un.org/
表4 2003-2009年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主要農產品貿易增長率情況
年份
054類
056類
058類
059類
062類
2003
-
-
-
-
-
2004
39.22%
1.11%
79.09%
69.41%
49.10
2005
18.33%
21.31%
33.16%
3.37%
20.07%
2006
29.32%
24.34%
33.13%
15.58%
10.25%
2007
60.31%
30.12%
17.02%
51.62%
20.75%
2008
23.84%
22.29%
24.22%
32.61%
22.01%
2009
-6.47%
1.32%
-5.93%
-41.97%
14.05%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數據庫統計數據計算編制而成。comtrade.un.org/
二、中澳雙邊農產品貿易的實證分析
兩國間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決定了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當某國的主要出口產品類別與另一國的主要進口產品類別相吻合時,兩國貿易的互補性就強(于津平澳大利亞,2003);兩國出口在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上的相似性越高,出口上的競爭性越強(孫林,2005)。只有當兩國間的貿易的互補性越強時,雙方貿易才能達到共贏的目標[2]。
(一)研究方法與分析指標的選擇
確定兩國間的貿易關系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考察,本文主要從產品的角度來考察,選取了產業內貿易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來進一步分析中澳農產品貿易。產業內貿易指數主要反映了兩國間同類產品的雙邊貿易,通常產業內貿易指數較低說明兩國間某類產品競爭性弱,互補性強;反之則說明兩國間某類產品競爭性強,互補性弱。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主要考查某類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如果兩國在某類產品上比較優勢相似,則存在較強的競爭性,反之則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1、產業內貿易指數
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指數是衡量貿易伙伴之間貿易結構的重要指標,許多文獻討論了如何測算產業內貿易的程度。產業內貿易通常用格魯貝爾-勞埃德(Grubel and Lloyd,1975)指數來反映,該指數用比率的形式反映進出口是否平衡。計算公式如下:
(1)
上(1)式中,IITij表示國家i和國家j在某個產業(或產品)上的產業內貿易指數。Xij表示國j向國家i某個產品的出口;Mij表示國家j從國家i某個產品的進口。該指數的取值范圍是0-1之間,當該指數為0時,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均為產業間貿易;當該指數為1時澳大利亞,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都為產業內貿易 [3]。
2、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數是把一個國家農產品出口放在世界總的商品貿易的框架下,來考察農業部門的出口潛力。顯性比較優勢的概念是巴拉薩(Balassa,1965)提出來的,它表示的是一國總出口中某類商品出口所占比例相對于世界貿易總額中該商品出口所占比例的大小。國家j生產的s部門(或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計算方法是:
(2)
上(2)式中,Xsj和Xsw分別是國家j生產的s產品和世界(w)的s產品在一定時期t的出口量,Xjt和Xwt分別表示國家j和世界(w)在時期t的總出口量。RCA的取值范圍為(0,+∞)。日本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RCA≥2.5表示產業出口競爭力極強;1.25≤RCA≤2.5表示產業出口競爭力較強;0.8≤RCA≤1.25表示產業出口競爭力一般;RCA≤0.8表示產業出口競爭力較弱[4]。下表顯示了中國與澳大利亞部分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變化。
(二)測算結果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該數據庫按照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和協調編碼制度(HS)兩種商品分類的方法提供了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產品和流向的貿易統計數據。本文的農產品數據應用WTO對農產品的定義,采用SITC Rev.3分類中第0、1、2、4章中的所有商品減去第2章的第27、28類商品。得出的結果如下表5、表6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因篇幅所限,僅列出了中澳雙方主要農產品的指數數值。
表5 中澳2003-2009年主要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IIT)
商品類別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043未加工玉米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45其他未加工谷物
0.08
0.74
0.55
0.30
0.06
0.95
0.47
047其他谷類粗粉及小麥粉
1.00
8.40
14.19
16.91
9.80
0.95
0.00
054蔬菜
0.03
0.17
0.01
0.06
0.31
0.06
0.03
056加工、罐裝蔬菜
0.24
0.75
0.75
0.67
0.86
0.85
0.17
057水果、除油用堅果外的堅果
0.35
0.42
0.80
0.82
0.88
0.57
0.61
058水果蜜餞、精制水果
0.05
0.02
0.02
0.01
0.02
0.02
0.02
059水果汁、蔬菜汁
0.13
0.11
0.10
0.07
0.06
0.03
0.05
061糖、糖制品和蜂蜜
0.45
0.54
0.48
0.68
0.83
0.67
0.44
062糖果
0.03
0.02
0.05
0.12
0.01
0.01
0.01
071咖啡及其替代品
0.07
0.86
0.78
0.58
0.09
0.68
0.51
112含酒精飲料
0.28
0.27
0.19
0.10
0.06
0.08
0.05
211未加工獸皮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63棉花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68羊毛、其他動物毛
0.00
0.00
0.01
0.01
0.01
0.01
0.00
292未加工的植物材料
5.15
4.11
4.61
4.09
1.95
1.74
1.13
411動物油、脂
0.00
0.00
0.00
0.03
0.00
0.00
0.01
421不揮發、不刺激的植物油、脂
0.37
0.44
0.44
0.95
0.54
0.38
0.85
農產品總體
0.27
0.22
0.23
0.25
0.27
0.31
0.34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數據庫統計數據計算編制而成。comtrade.un.org/
表6 中澳2003-2009年主要農產品顯示性比較優勢貿易指數(RCA)
分類
澳大利亞
中國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043
3.32
3.39
3.24
4.06
0.99
2.81
2.38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54
0.00
0.00
0.00
0.00
0.01
0.00
0.00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5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58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2
0.02
0.02
0.03
0.02
0.02
0.02
059
0.01
0.02
0.01
0.01
0.01
0.00
0.01
0.03
0.04
0.04
0.03
0.03
0.04
0.03
062
0.00
0.00
0.01
0.02
0.00
0.00
0.00
0.04
0.05
0.05
0.04
0.04
0.05
0.06
112
0.01
0.02
0.02
0.05
0.08
0.08
0.15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11
1.95
2.57
2.19
3.86
4.73
5.79
5.85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63
0.60
1.63
3.07
2.80
1.55
0.98
1.3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68
13.83
19.02
19.95
19.33
23.05
19.85
21.40
0.00
0.00
0.01
0.01
0.01
0.01
0.01
291
0.57
1.04
0.92
0.53
0.25
0.24
0.42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0
411
2.92
3.79
3.12
2.78
3.98
3.34
2.72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數據庫統計數據計算編制而成。comtrade.un.org/
(三)結果分析與解釋
1.中國與澳大利亞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
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貿易屬于產業間貿易,近7年來產業內貿易指數均小于0.5,但農產品總體產業內貿易指數有增大的趨勢。03年時,產業內貿易指數小于0.5的僅僅有2種農產品,僅占所有農產品的4%,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0.5的農產品種類逐漸增加,近幾年來保持在8種左右,09年有8種農產品的IIT指數大于0.5,但也僅僅占了16%。雙方貿易額占前5的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幾乎都小于0.5澳大利亞,僅有056類在04到08年間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0.5,到09年又轉為0.17,這些同前文所述的基本相同,兩國間貿易互補性較強。
2.中國與澳大利亞顯示性比較優勢分析
澳大利亞與中國存在強競爭力的農產品很少,其中澳方出口到中國的僅有5種有極強競爭力的產品,但總體相對中國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而近7年來中國出口到澳大利亞的農產品中沒有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64%的對澳出口農產品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均小于0.01,不具備競爭優勢。
從分類農產品角度看,澳大利亞有較強競爭優勢的農產品有043類、211類、263類、268類、411類,其中043類的指數在不斷變小,表明澳方該產品的競爭優勢在逐漸變弱;211類和411類指數較穩定,澳方保持了該產品的競爭優勢;268類產品則是澳方競爭優勢最大的產品,03年到09年指數平均達到了20,遠遠高于其他產品;而263類則很不穩定,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RCA指數非常小具體表現為出口貿易額小,所占的市場份額很小,這同前文所述的情況基本相同。澳大利亞的農產品相對于中國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具體表現為中澳之間的農產品貿易持續逆差,短期內這種狀況不會改變。
3.資源稟賦的差異是中澳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強的主要原因
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且農業相對落后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087公頃,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中國農村目前大約有4-5億勞動力,城市流動人口近2億,勞動力資源的豐裕和勞動力的低成本相互關聯,直接影響了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國出口澳大利亞的蔬菜、加工、罐裝蔬菜、水果蜜餞、精制水果、水果汁、蔬菜汁、糖果主要農產品都為未加工和初加工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附加值很低。
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采礦業為主的國家。農業人口80萬,人均農牧業用地大約為27公頃,人均耕地面積近3公頃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澳大利亞人均耕地面積導致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產品具有極強的優勢,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則缺乏優勢。澳大利亞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農產品有未加工玉米、含酒精飲料、未加工獸皮、棉花、羊毛、其他動物毛、動物油、脂,5類產品均屬于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
三、結論及相關建議
(一)中澳雙邊貿易互補性強,競爭性弱,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中澳雙方各自出口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中國在某些具有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生產上具有一定的優勢,譬如水果、蔬菜等,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沿海一些主要出口省份應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將精力主要集中在優勢農產品上,扶持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澳大利亞,爭取中國優勢農產品的大量出口。農業科研機構應加強對于出口優勢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技術的研發、引進及推廣工作,實現產品的進一步多樣化與差異化。
(二)中澳之間發展潛力巨大,應加強雙邊農業貿易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農產品貿易不穩定,易受影響,但發展潛力巨大。中國和澳大利亞經濟發展水平,政策法規等之間的差異還很大,隨著貿易量的逐年擴大,雙方優勢農產品在對方市場的滲透,對于雙方相關企業及農民都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容易產生貿易爭端,因此,應該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協商和交流,拓寬農業合作的層次,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創立解決爭端的協調機制,進一步深化農產品貿易的合作,以便友好的解決貿易爭議問題。另外,澳大利亞在農業領域的許多方面均具有成熟的經驗,通過與澳大利亞的進一步合作與交流澳大利亞,充分發揮兩國間貿易的應有的潛力。
(三)中澳之間的貿易逆差短期間不可逆轉
隨著中澳雙邊貿易量的增加,貿易逆差短期間不可逆轉,要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關鍵還是要提高自身農產品的質量,可以通過借鑒澳大利亞的經驗,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完善農產品檢驗檢疫制度,通過與國際通用標準接軌,逐步化解技術性貿易壁壘,減少農產品貿易爭端問題給生產企業及農民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增強他們的應變能力,無論對于我國還是澳方都是有利的。在農產品進口方面,根據國內農產品受沖擊的程度,補貼受沖擊較大的澳方農產品(譬如羊毛、動物毛)主產區的農牧民,應對其受損部分提供補貼;在農產品出口方面,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保險制度,并積極探索農產品出口風險防范機制,從而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何立春,楊蓮娜.構建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對雙邊農產品貿易的影響[J].新疆農墾經濟, 2010 (2):38-44
[2]凌振春.中澳農產品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6(11):66-72
[3]何立春,楊蓮娜.解析中國與澳大利亞農產品貿易流量[J].國際經貿探索,201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