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美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美術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美術學知識,為學生以后更好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美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要和學生的審美特征以及認知習慣相適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學生好學、樂學。美術教材上的內容雖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學生接觸的太多,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教學活動。
2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教學過程
新課改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作品的創作和產生過程,以讓學生體驗真實感。比如,可以根據美術作品的產生過程編排相應的故事或情景劇,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情感,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加深了對美術知識和歷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激發了求知欲。另外可以組織學生到真實的場景寫生,如讓學生觀察下雨時大自然的景象、下雪時的雪中美景等。通過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場景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欲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情趣。新課改提倡體驗式教學方式,但這種體驗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的觀察,而是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在體驗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和體驗,增加教學過程的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對體驗式教學方法進行有益探索,讓學生在通過體驗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趣。
3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一般是教師先對上堂課的內容進行提問以鞏固舊知識,然后講解新知識,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最后布置課后作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起著主導作用,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學習,這種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與新課改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欣賞、討論、講解和訓練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和困難。欣賞美術作品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鼓勵學生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對學生存在的疑問要進行有針對性地解答,同時要加強課堂練習,并把課堂訓練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通過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主動投入到美術學習中來,從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4提高教師的美術專業用語水平
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美術教學中來就必須要改變這種對立的師生關系,努力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距離,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好感,使學生實現積極情感的轉移,使學生對美術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正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對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對師生關系進行重新審視。教師并不只是傳道授業,是知識與智慧的化身,而且要發自內心地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讓教師能夠真正地走進學生,與學生敞開心扉,進行心靈對話。這樣自然能夠換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喜愛,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也就在無形中形成了。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增強學生求知的欲望
學習環境以及學習氛圍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時的心情。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種舒適、愉悅、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就會以一種十分歡快的、積極的心情投入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中來。對知識的掌握和占有欲就會凸顯出來,由此表現出來的就是強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學氛圍緊張、枯燥,學生自然也會產生消極的情緒與不安的心理,而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來。這樣的教學即使教師付出再多,學生依舊是游離于教學之外,成為教學的附屬,教學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著力為學生營造愉悅而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處于積極、良好的教學氛圍之中,這樣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正面情感效應,使學生對教學產生高漲的學習熱情與強烈的求知欲,這樣的教學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要改變以往教學中黑板加粉筆的單調式教學,教師要學會運用優美的教學語言、高超的教學技巧、先進的教學工具來為學生營造愉悅而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鳥畫的欣賞》這堂課的教學,我在教學伊始就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兒盛開、鳥兒起飛的美麗畫面,讓學生拋棄單純學習的沉重心情,敞開懷抱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此時在沒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導的情況下,學生便自己欣賞起了教材中的花鳥圖畫,并且津津樂道地用自己的美術知識來描述和進一步學習。這樣我就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和諧的、輕松的、優美的學習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這樣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發和提高,從而自主而積極地投入到了學習之中。因此,我們想要輕松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的情趣,就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教師用自己的知識和素養來精心地為學生創設和營造適宜學習的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設計有探索性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
初中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通過提出富有探索性的問題,不僅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得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到教學中來,展開積極的探究活動,這樣的教學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一味地說教,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與機械地記憶,使得學生失去了展現個性與展開思考的權利。我們要為學生設計富有探索性的問題,以問題來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將學生帶入求知的憤悱狀態,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參與教學的空間,使得學生的個性得以展現、潛能得以挖掘,不僅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教學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與教學內容的密切關聯,加強問題本身的針對性與目的性,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兼顧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才能實現問題面向全體學生,激起全體學生學習的激情、參與的動力,使教學成為全體學生共同探究的平臺。
四、結語
(一)教學理論基礎
基于電子白板的中學美術教學理論基礎包括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思維發展理論等。其中,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強調知識觀、教師觀、學生觀,倡導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思維發展理論強調思維的重要性,指出了問題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相關的問題也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基本原則
基于電子白板的中學美術教學需要堅持多項原則。具體為:第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第二,堅持啟發引導原則;第三,堅持實踐性原則;第四,堅持分層性原則。
(三)處理好三種關系
基于電子白板的中學美術教學需要處理好三種關系,具體為:第一,處理好基礎知識與實踐創新能力兩者之間的關系;第二,處理好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第三,處理好學生和學生多個個體之間差異的關系。
(四)形成科學的教學結構
基于電子白板的中學美術教學需要改變教師以往的使用粉筆和黑板進行語言講授的教學方式,而應該形成科學的教學結構。具體表現為:第一,教師活動。教師的活動包括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確定課堂學習的主題與重點、組織與指導學生進行具體的課堂學習實踐、評價學生反饋回的學習信息等等。第二,教學流程。教學流程即為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導入、呈現課堂學習的主要目標、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互動探究性的活動、教師促進自身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等等。第三,學生活動。學生活動為思考所學與所見問題、提取相關的學習信息、進行知識的分析和綜合、實現創新應用等等。第四,白板作用。白板作用即為呈現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重點性的記錄學生發言、存儲相關信息、實現學生的練習和教師批改活動等等。
(五)形成新的教學流程
基于電子白板的中學美術教學需要形成新的教學流程。新的教學流程可以總結為: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呈現教學目標,開展探究性學習;聯系實際,使用規律;教學拓展;課堂總結。
二、基于電子白板的中學美術教學實例——以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為例
(一)教學設計部分
1.大綱、教材、學生三部分分析
教師要分析美術教學的大綱,分析學生學習活動使用的教材,分析當前學生的基本知識基礎及基本技能與能力,以及學生的差異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進行學生學習特征的分析,具體而明確的指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差異性以及學生學習是否善于使用探究性的教學方式等。
2.教學目標
使學生對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認識,開闊眼界、提高認識、增進知識,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藝術美的能力。也可以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設定三維目標。
3.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藝術成就及藝術特點。陵墓雕塑重點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點是四大石窟藝術。教學難點:分析雕塑藝術的藝術成就。
4.教學工具
黑板,電子白板
5.教學方法
探究性教學法
(二)教學活動部分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教師和學生通過共同觀看視頻進行互動,并導引出: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成就非常高,尤其體現在中國古代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上。
2.呈現教學目標,開展探究性學習
教師指出,本節課需要了解中國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藝術成就及藝術特點,本節課還需要了解相應的雕刻藝術作品。
3.聯系實際,使用規律
第一步,介紹陵墓雕塑。教師分析:古人認為,人有靈魂,靈魂不死,通過陵墓,進入天堂。然后使用電子白板展示出思考題:中國古代的歷史傳統是什么?然后,使用電子白板播放作品《漢霍去病墓雕刻》,學生欣賞:(內容)雕刻的是什么?(主題)為什么這樣雕?(理解)霍去病墓雕刻的特點是什么?之后,以《秦始皇兵馬俑》為例使用同樣的方法歸納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第二步,介紹宗教雕塑。教師使用電子白板動態性地介紹宗教雕塑的含義。
4.教學拓展
讓學生選擇某一經典作品進行實例講解。
5.課堂總結
[ 摘 要 ] 本文論述了美術欣賞中“模糊層面”的特點、研究意義,以及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相應地進行一些教學嘗試的研究和建議。
美術是人類創造的一種精神產品,它有別于聽覺藝術的音樂、語言藝術的文學,是具有造型性、可視性、靜態性、物質性的一種空間藝術。正因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術作品首先應該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們視知覺觀照的空間形式;其次,它通過其物質媒介向人們展現一個靜止狀態的相對理想的客觀世界,進而觸發人們二次創造特定的情感情緒。
波蘭著名的哲學家、文藝美學家英伽登在現象學文藝理論中提出了“未定點”的概念,盡管美術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視覺形象,但它絕不等同于現實,而是作者觀念的意象化,實際上也不可能通過有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把理想無限豐富的性質毫無遺漏地表現出來,總會留下許多“未定點”,在美術欣賞的二次創造中可以稱之為“模糊層面”。
一、“模糊層面”的特點和研究意義
在實際的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不能給美術作品以單一的確定性,認為作品內涵的理解應該趨于統一,認為不應該有爭議。隨著對“模糊層面”的研究和認識,它將促進美術欣賞教學的效果。
1、“模糊層面”的特點
美術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視性、靜態性、物質性的基本特征,美術形象自然成為了藝術家在美術作品中實現某種理想的終端形態。“藝術作品的目的是表現基本的或顯著的特征,比實物表現得更完全更清楚。藝術家對基本特征先構成一個觀念,然后按照觀念改變實物,經過這樣改變的物就‘與藝術家的觀念相符’,就是說成為‘理想的’了”,盡管它也屬于客觀存在,但與我們生活中的客觀現實是有許多不同的,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說明,藝術家灌輸在作品中的觀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層面”,筆有盡而意無窮,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在《拾穗》中以現實主義的手法真實地刻畫了三位普通的法國農婦,她們彎著腰在收割后的麥地里撿拾被遺落的麥穗。盡管藝術形象真實,但也無法表現完盡作者對生活的理想觀念。現代雕塑家葉毓山的《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組雕,其藝術形象的監獄背景是模糊的,敵人的野蠻殘酷是模糊的,唯一具體的是一種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讀者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所感知和體驗的深度和豐富性也有所差別,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個性特征會使讀者產生多元的解讀,我們不能執迷于一種“建構”,主觀武斷地將對作品的“統一認識”灌輸給學生。比如,20世紀抽象主義畫家康定斯基的《即興》,不以自然物象為范本,有的只是線條、色彩、塊面、形體以及構圖等繪畫要素,不同的讀者視覺感知后被激發的情感想象和精神思維程度千差萬別。
事實上,面對一幅全新的美術作品,不同的讀者進行欣賞時的差別往往取決于對“模糊層面”的認識程度,因而研究美術欣賞中“模糊層面”,有助于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研究“模糊層面”的意義
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存在著“模糊層面”(當然也包括美術欣賞),有許多東西是無法趨于統一化或者具體化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很注重教師課堂上對于美術作品的闡述和分析,換個時間和地點,學生的反應卻沒有一點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種移植,這是老的教學模式的弊端,聽任這種勢態的發展,將大大地不利于我們現時代的美術教學。
研究美術欣賞中的“模糊層面”,有助于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調整課堂教學模式,讓美術欣賞教學真正起到素質教育的作用。中國古代文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意象”,在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藝術家的內心,并借助自己塑造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讀者在欣賞感知象的同時,根據藝術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積極地調動感情因素,還原或者填補藝術家所見所感,滲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體驗美術作品“模糊層面”的意象之美,起到提高自身審美能力的積極作用。還將有助于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審美知識體系,使學生學會運用多元思維方法進行創造性地學習。
二、“模糊層面”對美術欣賞教學的啟示
1、 讓學生成為欣賞主體。
在美術欣賞“模糊層面”,學生經常扮演著一個“理性”的旁觀者,是一個欣賞客體,程式化地敘述著藝術情感,諸如“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達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殘酷”等等,一點都沒有自己真實的情感想象,徹頭徹尾的被動欣賞。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將課本和教師的知識簡單地裝入學生頭腦的過程。美術欣賞不能成為教師把單一確定的相關知識灌輸給學生的過程,學生不能成為欣賞的旁觀者和接受者。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扭轉“一言堂”的模式,積極創設情境,挖掘教學內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學生心理的東西,吸引學生參與到美術欣賞的過程中來,主動感知藝術形象和體驗藝術情感,讓學生成為美術欣賞的主體。
2、 注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
學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并且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同一件藝術作品,一個學生以前、現在、將來的欣賞結果是變化著的,即使一個偶然的生活經歷也會改變其對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美術欣賞的內容中,往往都是既往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會背景離今天實在太遠了,學生又缺乏相關的經驗,無法進行情感通融。鑒于此,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興趣趨向和心理變化規律,注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生活經驗,以及具體的情緒情感變化,適時地以學生為欣賞主體,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3、 發展學生想象創造力,培養多元思維習慣。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美術欣賞教學中應該積極發揮“模糊層面”在學生欣賞過程中的作用。以美術作品的“模糊層面”為立足點,創設一定的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藝術形象,不要讓教師的審美表述成為唯一的審美標準。比如在《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欣賞過程中,除了組合、體量、造型、色彩、裝飾等藝術手法的欣賞外,可以增加一個“宮殿建筑中藝術與文化思想的關聯?”的討論題,充分調動學生展開討論,不管是贊美還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據,盡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師幫助學生進一步闡述明白,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自信,發展學生創造力,培養其多元的思維習慣和審美能力。
4、 進行“對話式”欣賞教學,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
課堂中的欣賞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的,是師生之間的一次審美合作,是平等的參與和交流的過程,對于學生在欣賞時的表現,教師不能象法官一樣給予是與否的判定,在美術作品的“模糊層面”多作交流和探討應該是欣賞教學的理想態勢。只有在平等互動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擺脫其他先驗的窠臼,在討論和相互觀照的過程中真實地抒發他個人的見解和情感。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廣泛吸取相關領域的知識,從美學和哲學中尋找切合點,在與學生的對話交流中去影響和完善他們的審美素養。
5、 著重關注學生健康的審美個性。
美術作品中的“模糊層面”留給讀者廣闊的思維空間與情感聯想的余地,每個讀者的個性發揮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發掘每個學生的感悟潛力,多給學生一點主動參與的機會,對于發展學生的審美個性是非常有利的。
記憶與聯想相結合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法。如,幼兒的繪畫作品大都是憑借印象進行創作,而認知是印象的主要來源,此時幼兒是沒有主觀意識的。大部分學者也對幼兒的繪畫作品進行過研究,并且給予高度評價,因此,教師可以借鑒兒童畫的創作理念,挖掘學生的潛能,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記憶與想象進行美術創作。教師在指導學生創作作品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影視作品以及圖片、視頻,使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這些場景的現實性,通過記憶與想象結合的方式構思作品。這樣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就能充分發揮主體地位,激發潛力,逐漸提高創新能力。如,作品《豐收》的畫面呈現了一位漁家女孩曬漁網的情景。畫家采用裝飾、拼接和夸張的手法,采用漁民生活的各種材料,用柴桿和鐵絲做草木樹葉,用蛋殼做魚,用沙粒紙鋪成沙灘,為觀者呈現出漁家女孩善良、勤勞的優秀品質。此作品的創作理念就是記憶與聯想的結合。
二、學會欣賞和評價美術作品
欣賞課程是中職幼師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之一,美術欣賞是其從事幼兒教育事業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幼兒的美術作品充滿天真和童趣,幼兒在創作過程中往往呈現出大膽、粗放、生動形象等特點,這是成人所缺乏的。評價幼兒美術作品有兩個關鍵要素:第一,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相一致,主要體現作品的童真。一幅優秀的幼兒作品能夠表達幼兒的思想感情,呈現出幼兒與其他年齡階段的人不同的思維特點,這也是幼兒作品評價的主要方面。第二,對藝術性的評價,如線條的力度和連貫性、圖形的清晰完整度、畫面的合理配置、色彩的搭配以及內容的豐富程度等。因此,在中職幼師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要從以上兩方面引導學生評價幼兒作品,逐漸提升學生欣賞和評價作品的能力。
三、結語
1.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來的內容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并且能夠實現圖文并茂的效果,教師還可以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教學內容等等.這樣學生會對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產生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再稍加進行引導,學生很快就能夠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進而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會顯著的提高.
2.有效的創新了教學模式
在過去的傳統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學生記憶知識,而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途徑就是黑板,教師在黑板上書寫相應的教學重點,學生看著黑板記筆記,這種教學模式嚴重的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教師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聽到聲音,看到顏色,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知識,提高學習的水平.
3.強化學生的創造性并且形成有效的教學反饋
由于初中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奇心非常強,進而想象力和創造力都非常的豐富,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的教學內容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進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學反饋,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進行等腰三角形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和教學課件在教學屏幕上制作出三角形ABC和其角A的平分線,CB邊的垂直平分,,然后拖拽點A,保證三角形的三條線保持依存的關系不斷變化,引導學生總結出點A能夠使得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三線重合.學生通過看到運動中的三角形能夠進一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有助于擴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習的效果.
二、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在構建教學情境中的應用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實際的教學情境的構建中.例如,教師在教授圓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相應的圓形物體,并且將圓形物體設置成運動的狀態,使學生能夠通過運動中的圓形物體的相關形態,了解圓形的相關性質,這樣比教師單純的講授圓形的性質能夠更加有效果,學生的記憶力也會更加的深刻.
2.多媒體技術在展現圖形變化中的應用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圖形的變化.由于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要想展現圖形的變化非常的困難,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的理解圖形的相關變化,進而也影響到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而教師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在展現圖形變化的過程中,可以放慢速度,讓學生真正的了解到圖形的變化過程,進而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更好.例如,在進行四邊形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幾何畫板中的相關功能,利用鼠標拖動圖形,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四邊形的變化情況,這樣學生在學習四邊形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以了解到其四邊形變化的相關規律,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更好的掌握.可見,多媒體技術具有很大的優勢,教師只要合理的將其進行有效的利用,能夠更好的促進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3.在教學難點的突破中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
一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還有更高層次的社會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這些社會性需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陸續產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的內容與層次就會更加發展,成為心理活動的一部分。而賞識教育正是根據兒童這一心理特點,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而產生的一種良好的教育方法。
通過賞識,可以維護孩子自尊,建立孩子的自信。其實每個孩子在學畫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逆反心理,明智的老師鼓勵孩子,從不挖苦孩子。當學生畫了一張很糟糕的畫,不忘拍拍孩子的肩膀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若再認真些就一定畫得好!”這既給孩子留了面子,又讓其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問題。WwW.133229.CoM在這樣寬容的老師面前,孩子一般不會出現心理問題。針對膽小的孩子,要鼓勵他大膽畫、不要怕畫壞,在不斷的鼓勵和肯定中,孩子會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勝任。久之,將具有獨立創作的能力。
賞識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繪畫的潛力。奧蘇伯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類為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現在的少兒美術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專業技術的訓練成為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的潛能受到限制,把技術混同于藝術,使教學成為毫無興趣可言的機械運動。我認為,對少兒最好不要進行“嚴格的專業訓練”,而適合進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勵發現的趣味練習,這也是培養孩子繪畫興趣的關鍵所在。如果對兒童進行一絲不茍、循規蹈矩的繪畫練習,就會用“像不像”的標準來要求他,兒童就會為“不像”而苦惱,最終會因為“不像”而對繪畫失去興趣。賞識教育有利于學生興趣的鞏固,可以在少兒繪畫中適當地進行以線為主的靜物寫生訓練。既不失兒童繪畫的趣味性,又為以后的專業訓練打下基礎,作一些有必要的銜接。在素描的初級階段意在建立素描觀念,不要進行長期正規的寫生訓練,應以短期小幅的畫為主,畫好的可能性更大,給孩子一種“馬到成功”的感覺。但不能時時、事事都讓孩子“馬到成功”,因為興趣的鞏固需建立在繪畫技能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只有提高孩子對繪畫內在規律的理解與掌握,才能使他們對繪畫興趣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一時期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要多為孩子提供展覽、比賽、交流、發表的機會。這種“賞識方式”能讓孩子受到獎勵和好評,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滿足,做到了初步的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使孩子自主創作的欲望強烈,繪畫興趣得以持續。
二
有人把“賞識教育”推至“無批評教育”,顯然不合理。賞識教育應以表揚、肯定為主,批評為輔。在少兒美術教學過程中筆者有以下淺見。
用寬容、和善的心面對孩子,不要吝惜贊賞。賞識要有一定的藝術性,適時運用肢體語言。當孩子畫畫取得成績或遇到困難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送去一個贊賞的目光、對孩子報以會心的微笑,這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慰和鼓勵;也可采用將畫全班傳閱或是貼在墻上等宣傳形式,讓孩子感到成人對他的尊重、信任,使之充滿信心。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會鼓勵孩子,但要具備耐心、方法得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時,批評是必要的,切記情急之中不加鼓勵、反倒譏諷,用敏感的語匯如:“這么笨,別再畫了”“你真沒記性”等,挫傷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對自我的評價。
適當把握賞識度。主張對孩子多肯定、多鼓勵,但不等于孩子畫得多糟糕也不去批評,盲目賞識。若賞識不夠,對孩子不屑一顧或訓斥指責,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產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現懦弱或有攻擊行為,以至于破罐破摔;反之,頻繁的表揚和獎勵也會使學生的興趣發生偏離,使學生對繪畫本身的興趣異化為對老師表揚的虛榮追求和既得的物質利益,從而導致孩子自滿自傲,任性,不能客觀正確地評價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教師應正確客觀地認識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態。面對內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勵,少批評指責;聰明、任性的孩子適當賞識,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幫助他克服任性的行為。
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予以強化。以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作品,因人而異、避免用統一標準評判學生。調皮好動、坐不住的孩子偶爾也會畫得不錯,在常人看來這也許微不足道,但作為老師或家長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表揚、鼓勵。以后只要他稍有進步都及時肯定,而不是當孩子興沖沖地說:“老師表揚我的畫了”,家長卻說“你得意什么,寓畫好的標準還差遠了”。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對繪畫失去興趣或缺乏信心。而貌似不經意地說句:“你進步了”“老師希望你畫出更好的畫”,將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良好的效應,對孩子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實踐證明,在少兒美術教學活動中適時運用賞識激發孩子,不但能開拓繪畫題材的空間,有效激發少兒進行美術創作,還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關注兒童心理狀況,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因此,該課題的研究價值不僅僅在于美術的本身。讓我們慎重地對待每個孩子,為培養創造型人才,走好這關鍵的一步,使孩子將來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著《人類動機論》,《心理學評論》1943.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多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如領讀、跟讀、自己讀、翻譯重點詞匯、課文中重點的句子,這些內容常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漸漸地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由于傳統教學有許多限制,一些教學內容涉及到的事物和現象無法直接呈現給學生,這些都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利用多媒體的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綜合功能,及其交互式特點,創設與主題相關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置身其中,把抽象靜態的內容變得直觀、生動、具體,縮短了學生與認知材料之間的距離,容易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某些事物與詞語之間的聯系。因此,多媒體技術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改變傳統教學的單調模式,起到了激趣導學的作用,有利于“好學”“樂學”落到實處。
二、提供豐富課外閱讀素材,擴大學生的視野
按照新課程標準五級目標中對“讀”的要求:“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從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于課本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由以上可知,英語教師在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同時,更應該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增加學生的詞匯積累。利用多媒體技術形象、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優勢,在閱讀課中適當地出示形式不同、難度各異的練習短文,可以大大增加課堂的信息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多媒體技術也給學生提供了較多的語言實踐的機會,有利于他們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再者,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閱讀課中的“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完成了課內的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一些與所學知識相符的課外閱讀材料。另外,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查詢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如故事發生的背景,主人公所屬國家的文化與社會習俗等。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與課堂上教學內容相關的拓展語篇,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可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創設情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英語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少,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大多時候都是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然而多媒體技術打破了教師作為唯一知識傳播者的格局,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互動、共同學習的良好學習環境。教師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創造教學情景,設計出不同的閱讀要求,并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與幫助,使學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閱讀方法與技巧,能夠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效果。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光是教給他們怎樣答題,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要善于運用多媒體技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表達欲望。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考,鼓勵他們標新立異、大膽質疑,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同時要鼓勵他們充分利用豐富的詞匯和句型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例如,學習Goforit!八年級下Unit1Willpeoplehaverobots?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于未來生活、工作的圖片,然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未來,讓他們展開聯想,預測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的情形,這個過程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的時候,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尋求和發現新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鍛煉自己的思維,進而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
五、結語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其中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就是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在這一教學目標的培養過程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合作技巧。通過探究,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尤其是利用網絡資源,極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思路,方便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索取,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原理、數學規律,綜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比如,在進行“立體圖形的認識”的教學時,面對數學教材知識點相對較少,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等問題,教師在新課教學之后,可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再學習。學生可通過學習小組進行“立體圖形的認識”的探究式學習,挖掘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通過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自我總結了認識立體圖形的規律和方法。如通過“點、線、面”來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通過側面展開圖來認識立體圖形。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和探究學習,很多學生掌握一些特殊情況,如有的立體圖形沒有點和線,只有面,并且面也不是平面,而是曲面,如球就是這樣的立體圖形。這樣的學習,有效豐富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途徑和方法,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探究、總結歸納的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運用電子備課系統打造智慧課堂和文化課堂,全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
隨著“三通兩平臺”的普及與推廣,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但不管是哪種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是一定的,都是為了學生能夠掌握學科知識、掌握一些技能和方法。教師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課程資源的有機整合,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性。其中,電子備課系統的使用,極大豐富了教學形式,通過教學資源的共享和教學模式的最優化,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將數學課堂教學打造成為了智慧課堂和文化課堂。這些課堂教學模式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探索能力和對知識的梳理能力,全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比如,在進行“平面圖形的認識”的教學時,教師可利用電子備課系統進行教學設計,然后有效利用習網、題谷等網站資源,讓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如,通過電子備課系統鏈接習網,在習網上自主學習,學生總結了很多圖形是由“線段、射線、直線”組成的,并能給一一舉例。如角就是有兩條射線組成,長方形是由四條線段組成……師生通過電子備課系統進行交流和討論,共同總結了圖形的基本特征,并通過這些特征挖掘出很多數學內涵。如長方形、正方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所以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長方形。這樣就將數學課堂打造成為了智慧課堂和文化課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