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竹石古詩詞的意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古典詩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瑰寶,有著博大的精神力量。讓學生誦讀大量古詩文,可以啟迪學生的心靈,增強原創力。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曾說過:“所有好詩,都是從強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來的。”在誦讀過程中可以感受詩人的心靈,從而培養自我高尚的情感世界與健康的人格。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學古典詩詞教學方面談一點淺薄的見解。
一、創設良好學習氛圍,點燃學生學習欲望
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才會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才會盡顯自己的個性。“學海無涯‘樂’作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帶著濃濃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累也不覺得。因此,我認為學習詩詞必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這個樂園中隨意采擷,有滋有味地、有意識地學習古典詩詞。
二、倡導多維詩詞誦讀,促進學生語言積累
小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黃金期,讓他們多背一些古詩文,不僅能豐富語言,而且能陶冶愛美的情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1.根據意境背
根據詩詞的內容把詩分成言志詩、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勸勉詩等類,讓學生分類進行背誦。當遇到能讓孩子“播種理想、放飛希望”的教學情景時,讓他們背起于謙的《石灰吟》、鄭板橋的《竹石》、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言志詩;當帶領孩子們觀賞自然風光、游山玩水時,讓他們背起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杜牡的《山行》、王維的《山居秋暝》等寫景詩;當學生面對友情難忘、地久天長時,讓他們背起李白的《贈汪倫》、高適的《別董大》、崔顥的《黃鶴樓》等送別詩……總之,引導學生據意背,能促使學生分清類別,能讓學生從詩句中體會出生活的真諦。
2.結合時令背
就是根據古詩文所反映的時令進行背誦。依照春夏秋冬及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找出相應的詩句,理一條線索,讓學生從背誦中體會時令的變化,感受詩句中季節的優美,從而使學生們更能理解古詩的意思。例如三年級學生在春天,讓學生背誦《早春》、《春江花月夜》;夏賞綠荷邊,讓學生背誦《夏日》、《小池》;秋觀黃菊時,讓學生背誦《秋思》、《秋浦歌》,冬遇白雪時,讓學生背誦《冬景》、《江雪》,讓學生細心感受多彩的四季,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調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3.創設情景背
在學生背誦時,充分利用各種手段,為他們創設一種背誦的氛圍,引導他們入情入境地背誦。如利用音樂、動畫、圖片等方法創設一定的詩境,造成特有情境氛圍,促進學生背誦。同時還可以采用兩人賽、小組賽、男女賽、師生賽、接龍賽、問答背等靈活且富有變化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采用靈活多變教法,培養學生感悟能力
我們在教學時要采用符合兒童特點的教法,不求精講精析,只求學生在快樂中能對詩詞有一些朦朧理解,培養一種感悟詩詞的能力。
1.多多欣賞,促進審美體驗
作為藝術形式之一的古詩詞,營造了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它是通過語言在主體心中直接喚起審美意象的。譬如蘇軾的詩就是由對“大江東去”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自然景觀的審視觸發起壯闊豪邁的心情的。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魅力,能融入詩歌的美妙意境中,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古詩,我們探索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組織學生觀看詩詞類配音動畫,讓學生進入到詩景里,體味詩的優美。如《山行》一詩,就出現這樣一幅畫面: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徑直通深山,在云霧繚繞的深林間,隱約有幾戶人家,那滿眼的秋意,讓人無限遐想,學生時而隨著典雅的古箏曲低吟高誦,進入杜牧所描繪的美妙意境中……。
2.畫演古詩,交流形式創新
在中外藝術史上,許多人把畫與詩相提并論。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達?芬奇把繪畫比做“啞巴詩”,把詩比做“瞎子畫”。 如教南宋楊萬里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化無處尋”兩句詩時:怎樣在畫面上表現出“無處尋”的蝴蝶呢?要求大家開動腦筋,展開想象。
四、展開豐富多彩活動,喚起學生成功快樂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娃”聲一片。每天清早,教室里就傳來了瑯瑯書聲:“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是我班搞的一項特殊活動,每天都請一個學生當小老師,將自己學到的古詩文講給大家聽,指導大家朗讀。這樣的活動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弘揚民族文化。
每周我都能欣賞到孩子們依據詩詞的意境表現出的繁花錦繡般生動的“美”,然后評選出優秀作品,將其張貼在“學習園地”欄目里。
每個月,我都要利用一節課作為“展示課”。課程以競賽形式展開,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參賽組,教師精心準備形式多樣的題目,有搶答,有必答等,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古詩知識。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品味;意境;文化
一
提到中國古典園林,我們常常會想到翹角的小亭,綠樹屏風,悠然湖面,荷塘月色,曲折回廊……我們都會有同一種感受,就是“美”“有意境…有韻味…有味道”。那么到底它美在哪里?它的味道在哪里?如何體會它的味道呢?
二
1.中國古典園林的美是一種綜合的效果,即整體的營造方法。
中國古典園林的營造思想不僅在于個體景物的美,而在于整體的布局與規劃,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態、材質、色彩的對比與協調。“橋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魚,池邊有柳,柳旁植桃,墻邊有竹,竹中有梅”是對中國古典園林整體造景手法的完美寫照,景與景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的整體聯系。
2.它的美還在于意境的創造,這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境界。好的景觀不但要視覺好看,更要能打動人。中國古典園林在“意境”方面的打造可謂把園林設計推到了極致。“境”指環境,可以造出來的物體或場面,可以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這里有兩次意思,一是把環境當成安身之所。二是把環境當成抒情立意之所。而“意”則是指的是精神層面。指精神的,可以回味的一種感悟。可以指對園林景觀的感情、態度以及對這一地區的文化理解注入到環境當中去;也可以指在特定的環境基礎上園林給人的無限遐想,總之是“由景生情”是人思想層面的境界。
3.中國古典園林的美也在于“互借的關系”
鄭板橋的“十芴茅廬,一方天井,修竹數桿,石筍數尺,其它無多,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非我獨愛竹石,竹石亦愛我也。”其中有很多“互借”的關系,也正是由于這種互借關系由景生情,使人遐想聯翩。另外,計成在《園冶》里也講到“借景”。通過互借的借景手法可以營造氛圍,使情景結合,使景更加“鮮活”。古人在這方面的處理一直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古人在建造園林的時候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注意整體的規劃,除了園林本身以外還注意園林周邊關系的處理。這一點也是我們后人所不能及的,例如“大唐芙蓉園”的建造,周圍的借景居然是一幢幢高樓林立的大廈,雖然這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可長期這樣下去是否會喪失我們西安的本土特色?
另外,古人的借景,講究園林各個要素之間形成呼應關系。才能使欣賞者在風、雨、日、月之中為之所感染,形成“有伴”的忘我境界。
三
人們常說,好茶需要慢慢來品味,在我看來我好景也是要慢慢品味的,好的園林亦是如酒如茶讓人陶醉,需要慢慢品味,細細體會,才能沉醉于園林意境當中,才能品到園林的真正味道。中國古典園林獨特味道又該如何體會呢?還要看看鄭板橋的那一段話:“十芴茅廬,一方天井,修竹數桿,石筍數尺,其它無多,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非我獨愛竹石,竹石亦愛我也。”雖然是簡單的幾句話卻讓我受益匪淺,頓悟中國古典園林的真諦。
四
這句話雖然很簡短,卻把中國古典園林的美提煉到了極致。細細品味我嘗出了四種味道,我稱之為“園林四味”。
首先,先品到的是“聲”,風聲、雨聲、鳥語花香、天籟之音、地籟之音、潺潺流水、鳥鳴雀唱、田間蟋蟀、樹上鳴蟬,總之來自于大自然的一切聲音都可以為園林所用。如果你去過蘇州園林,你就會知道,欣賞蘇州園林的時候如果遇上下雨的話其實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是因為下雨的時候看蘇州園林更別有味道。在綿綿細雨下綠色看起來更潤,更青翠欲滴,映襯著微微翹起的亭子角,白墻、灰瓦、微波蕩漾的湖面、沙沙細雨、雀唱鳥鳴、蟋蟀彈琴、蟲兒歌唱……蘇州園林在這個時候顯得格外精巧典雅,雖然景色盡收眼底,卻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我想這就是我們的祖先在設計園林的時候給我們留下的“聲”的味道吧。
其次,品到的就是“影”。這里的“影”不單單指“影子”,這里的“影”可以來自天上、地下、水中的倒影、隨風而動的樹影、花影、翩翩起舞的蝶影……等等。“影”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應用其巧妙直至使中國古典園林在審美上更加讓人回味無窮。著名的大理三塔就是運用“影”的美妙,使三塔在湖面不同的角度下可以映出“六塔”效果,至今都是一種奇觀吸引著中外的眾多游客;另外西子湖畔的“三潭映月”據說也是利用“影”的美妙變化,可使天上的月亮變成32個。我們不得不驚嘆古人的偉大智慧,僅是一個“影”便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運用到了極致,甚至到現在,我們設計師還在學習古人“影”的運用,例如,商場門口大型不銹鋼柱子的運用,可以反射街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就是一個中典型的“影”,它可以使商場街頭顯的個更加熱鬧、繁華,我們不得不感謝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大智慧。
再次,通過這段話品出中國園林的另一味就是“情”。這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也是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方園林的一個重要區別。西方園林講究“唯理”,道路花壇基本都是幾何形狀,連樹木都修成幾何形狀,一覽無余。而中國園林卻是“重情”。談到中國古典園林,我們想到的都是迂回曲折、步移景異。空間多變化,建筑布局匠心獨運。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到中國古典園林,都為其“情”所感染、所打動,甚至同樣的人在不同的特定時期,如細雨綿綿、千里飄雪或者朝陽升起、夕陽西下……在不同的情景中結合游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感染著游園的文人墨客,置身于好的園林當中能讀出“詩情畫意”來,用這些為園林所打動的“情”給我們不少古詩詞文,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
最后一“味”就是“伴”。這里的“伴”不單只具象的“伴”,可以是風、是雨、是日、是月、是影、是詩、是酒……可以是人造出來的“伴”,也可以是人心中所想的“伴”。故李白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經典詩句,意思是說,雖然他行單影只其實他并不覺得寂寞,即使是一個人在喝酒,其實也還有月亮和影子做伴,并不覺得冷清。當然,古人之所以能想象出這樣的“伴”,還是因為有好的園林,好的景色,由景生情,真正能打動欣賞者才會給感悟出這么經典的詩句。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民族,這一點在造園上也有體現,并且成就了我們中國園林特有的美。
總之,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含蓄、溫文爾雅、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很多東西,只要我們細細品味,都能耐人尋味,令人回味無窮。欣賞中國古典園林猶如品茶,每個人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來,每個人都能體會出不同的感悟。作為一名設計師來說,要懂得去“品”園林的“味”,才能設計出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風景園林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老子[M]四川:大學音像出版社2006
[3]園枝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
[4]中國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5]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6]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