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四年級數學練習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⑴紅色車在第(
)列、第(
)行,
用數對表示為
(
,
)。
⑵黃色車在第(
)列、第(
)行,用數對表示為(
,
)。
⑶奇思家的車在(4,3)的位置,妙想家的車在(2,2)的位置,在圖中將它們標出來。
2.有兩只鳥分別從兩個鳥籠里飛出來。
3.“
”的下一步可以走到哪些位置?把它們用
數對表示出來。“
”呢?
[關鍵詞]數學教學 作業本 輕負高質 使用方式 提前 改編 分散 刪除 優化 合并 分層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1-030
浙江省《小學數學教學建議》中指出:“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具有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功能,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練習時間,可以將練習穿插在新知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練習的時間。”這里的課堂作業主要指與人教版教材配套的浙教版《作業本》,它是眾多教育教學專家的智慧與優秀一線教師教學經驗的結晶,是“減負”背景下學生必做的作業,自出版使用以來,一直未修訂過。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一線教師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作業題客觀地存在知識點超前、難度偏高、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完成作業的難度,延長了學生做作業的時間,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究其原因,主要為編寫《作業本》和教材的不是同一個專家團隊,所以不一定與教材的編寫意圖無縫對接,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實屬正常,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改進的空間。
因此,我們要認真解讀《小學數學教學建議》,正視缺失,行為跟進。我經過實踐嘗試,認為要推廣“輕負高質”育人模式,可通過以下方法改進《作業本》的使用方式,以彌補不足,實現“四基”“四能”的目標。
一、提前
指將《作業本》中的練習穿插在新知學習過程中,減少學生獨立作業時間段內的作業量。簡單的復習性作業可以提前安排在課始完成,如四年級上冊《作業本》第44頁單元復習的第1題“直接寫出得數”,可以安排在復習課一開始時完成;與課本例題類似的模仿性作業可以在例題教學結束后完成,如四年級下冊《作業本》第20頁第1題(見圖1),可以安排在課本例4(見圖2)教學后,作為嘗試練習完成,以彌補教材缺少的“做一做”內容。這樣,除了分散作業外,還可以強化將一個因數拆分成兩個數相乘,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策略,消除學生習慣于將一個數拆分成兩個數相加(減),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負遷移。
二、改編
指將《作業本》中知識點超前、難度偏高、操作性不強的練習題,進行取舍、改編、細化。經過教學實踐與思考,我根據學情和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梳理出四年級上、下冊《作業本》中27個頁面存在的缺失,并提出改進建議。如下表為浙教版四年級數學《作業本》的修改建議。
如此改編,使《作業本》更加符合“緊扣目標、促進思維、形式多樣、分層要求”的作業設計要求,從而提高作業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三、分散
指根據教學內容,把一頁《作業本》的習題分兩次或兩次以上完成。例如,四年級上冊“筆算乘法”的練習,課本與《作業本》第19頁提供的習題練習量都較大(見圖3),可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作業也分兩次完成:第一次完成《作業本》第1題和第2題的豎式計算,側重于熟練算法;第二次完成第3題和第4題,側重于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
又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一課的《作業本》第9頁共有3道題,其中第1題和第2題與課本的例3配套,教學兩地相對位置的描述;第3題與例4配套,教學定向運動觀測點變化時位置與方向的描述,所以可分兩次讓學生完成作業。
四、刪除
指把《作業本》同一頁中機械重復的題目刪除,減少作業量。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前兩課時的作業都存在題量過大的缺失,《作業本》第18頁第3題(見圖3)、第19頁第2題(見圖4)都有8道計算題,可以分別刪除第二行的4題,留下前4題足夠了,這樣可以為學生多留出一些書寫豎式的空白,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五、優化
優化習題的呈現方式和結果的表示方式,便于學生答題。《作業本》提供的不少習題的呈現方式或解題結果的表示方式不利于學生答題,這就需要教師關注細節,站在學生的角度,優化習題的呈現方式和結果的表示方式,便于學生答題。例如,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第一課時的“平行與垂直”,《作業本》第26頁的第3題為:把下列圖形(略)中互相平行的線描成紅色,互相垂直的線描成藍色。
缺失:有的線段既與一條線段互相平行,又與另一條線段互相垂直,所以學生既要描紅色,又要描藍色,導致最后分不清顏色,且用彩色筆描顏色又很費時間。
優化:給線段標上序號(如圖5),互相平行的線用“∥”表示,互相垂直的線用“”表示。以第(1)題為例,②∥④,④⑤……
如此,可以為學生書寫解答結果提供方便,提高解題的速度,減少作業的時間。
六、合并
指將兩頁或兩頁以上的作業合并成一次完成。如四年級上冊“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一課的配套作業是《作業本》的第31~33頁,因為教學內容比較簡單,所以作業題也很簡單,且學生具備一定的口算速度,故可以合并成一次完成。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比較快,我在批改作業時發現前兩頁基本全對,只有少數學生在第33頁的第4和第5兩題中,因讀圖、理解有誤引發錯誤,這說明作業如此合并貼近學情,是有價值的。
七、分層
指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作業分層要求。學有困難的學生可以不做《作業本》中帶有“*”符號的拓展題,如四年級下冊第58頁第2題(見圖6)等。這樣直面學生的客觀差異,符合因材施的教育原則,使得“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自然會得到學生家長和學校領導的理解與支持。
所謂“分軌制作業設計”是指以課本知識為出發點,以生為本,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在課堂內外構建基礎性知識和拓展性知識的立體作業設計形式。“分軌制作業設計”從三個軌道對作業進行思考和設計――
積分制作業
由于每個學生來上海讀書的時間長短不一,對于上海教材的適應程度也因人而異,單一的練習設計會讓學有困難的學生無所適從,而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又會因為簡單的操練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于是,我們在作業中經常設計一些“積分制”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難度的題目。“積分制作業”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具有學習的主動權,能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適合自己”的練習,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我們根據教材內容,以一周、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單元為單位,設計一個作業單。通常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的作業單定位于“模仿”。我們在所設計的作業單的卷首加入“芝麻開門”,將一節課或一個單元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加以羅列,有時加入日常教學中運用的口訣、順口溜,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和再現,其后的練習題則是教師以教材中例題和練習為模板進行編寫的,最終希望學生能在這一層中的正確率達到100%。
第二個層次的作業單定位于“變式”。在“模仿”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如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五單元《幾何小實踐》中的例題:一個梯形的面積是68平方米,它的上底是6米,下底是28米,求梯形的高。讓學生踮踮腳、伸伸手就能摘到果子,最終希望有95%的學生能獨立完成。
第三個層次的作業單定位于“提升”。以前一些老師經常將難度較大的題目集中在這一部分里,使很多學生望而卻步。通過實踐,我們把這一部分的內容再分為兩層,既可以是易錯題、相似題的比較練習,也可以是下一階段學習的鋪墊練習。兩者之間要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握難度系數,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從而拓寬解題思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終希望有70%的學生能獨立完成,還有30%的學生能在同伴或老師的幫助下完成。
在完成這樣一個作業單時,我們采取積分制。第一層的習題每題積分為1分,占50%;第二層的習題每題積分為2分,占30%;第三層的習題每題積分為3分,占20%。如果當天的作業積分為10分,那么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自由選擇這三個層次中的題目,將做對題目的積分累加,達到積分即可。第二天做練習時,已經完成的練習不能再做,必須選擇新的習題,每滿10分則可獎勵1分,一周達到50分即可。此套作業單的完成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時間有選擇地加以完成,并且不斷地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積分制作業推出后,很受學生的歡迎。學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基礎題的操練累積分值,而學有余力的學生則適當提高難度,減少做題量,但同樣可以積累分值。在推行了一段時間后,學生作業的完成率由每日的85%提高至98%,養成了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欣賞型作業
這類作業的設計是希望通過查閱書籍、報刊或上網,廣泛搜集資料,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美,讓學生見識更多書本以外的知識。在二年級數學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一次欣賞型作業:尋找帶有數字的成語。學生的答案出奇地多:“一心一意、二分明月、三竿日上、四海為家、五行井下、六出奇跡、七竅生煙、八面玲瓏、九霄云外、十全十美、百發百中、千軍萬馬”……令大家開拓了眼界。還有的學生找到了這樣一道豎排從上到下是成語的算式:
雖然略有瑕疵,但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老師也以茶葉罐上的一首數字詩回贈他們:“一心兩葉山泉水,四月清明午采茶,六兩菁七碗露,八分情誼九巡盞,拾得茶盞滿園香。”師生的互動激發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操作型作業
操作型作業需要每個孩子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更需要團隊合作的精神。這對于來自五湖四海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
結合學校組織學生去上海動物園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數學組設計了一套可操作的數學作業。各年級分工如下。
二年級,針對二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游樂場統計圖》這一教學內容,布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記錄動物名稱、統計動物數量,充分體現“統計”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年級,在二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時、分、秒》中已學過時間的計算,要求三年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記錄出發及回程時間,計算乘車所需時間,參觀共需時間,將時間的概念充分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四年級,針對四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數學廣場》中關于方位的表示,布置學生設計旅游計劃,查找資料畫出游覽路線示意圖,強化方位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此次實踐,孩子們收獲頗多。低年級同學發現上海動物園的動物種類繁多,許多屬于珍稀動物。中年級同學則體會到游覽的時候需要合理地安排行走路線。高年級學生收獲最大,有的發現出發前預計的路線入口與按照設計的路線行走有出入;有的發現設定的參觀時間估計不準確,導致部分展館無法參觀到;有的發現拿到的游覽圖方位不明確,導致走錯方向;有的體會到計劃與實施過程中的矛盾,于是提出了修改方案,希望在下次活動中能有所改進。
總之,學校在“分軌制作業設計”探索中,積極尋找適合這些孩子學習的方法,希望突破以往作業布置時同一班、同一量、同一軌跡、同一內容和同一時間的單調性,讓不同程度的插班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盡快地、充分地融入新的學習生活,使這些孩子的學習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點評
上海市黃浦區曹光彪小學原校長、特級校長 金建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下面,本人結合數學廣角教學實際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環節中落實數學思想方法。
一、在導入環節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數學廣角時,課堂伊始,教師就要做到心中有明確的指向性,通過精心巧妙的設計,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思維的興奮點聚焦到數學思維方法上。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數與形》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同學們,剛入小學,我們大字不識幾個,老師是這樣教我們認識數的,(課件出示1-5數的認識);到了二年級,我們要學習乘法口訣,老師又是這樣來教我們學習5的乘法口訣的(課件出示5的乘法口訣);到了四年級,我們要學習植樹問題,老師通過線段圖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課件出示植樹問題的線段);到五年級,我們學習了分數加法,老師是這樣教我們分數計算的(課件出示分數加法計算的圖片);六年級我們要學習分數應用題,通常老師是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幫助我們分析。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大部分的數學學習都把數和圖形結合起來進行,可通過形解決數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數解決形的問題,我們的數學家華羅庚說得好: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割裂分家萬事休。說明數與形密不可分,本節課我們學習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數與形。”在這個導入中,教師歷數了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實際滲透過的數形結合內容,然后引用華羅庚的話,將學生的關注點直接導向數形結合思想。
二、在探究環節中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數學廣角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引領學生通過充分的探究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探究中體驗、感悟到其中存在的數學思想方法,為進一步的提煉、應用奠定堅實基礎。以教學《數與形》為例,教師借助“有趣的拼圖游戲”設計了自學提綱,讓學生用小正方形來拼出更大的正方形,從中發現數與形的奧秘。(1)觀察圖1,你能用哪一個數字來表示圖1中,正方形的個數?(2)觀察圖2,圖中有多少個方塊兒?如果用一個加法算式,該怎樣表示?你還會用什么方法來表示圖2中方塊的個數?(3)觀察圖3,圖中有多少個正方形?像圖2一樣,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還可以怎樣表示?(4)讓方塊的個數繼續增加,來看一下圖4,有多少個正方形?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還可以怎樣表示?(5)如果像這樣依次類推,你能夠繼續寫下去嗎?在這個自學提綱的引導下,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一步一步地將數與形結合起來,感悟到了數形結合的奧秘。
三、在拓展環節中應用數學思想方法
學以致用。數學廣角教學雖然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但在課堂上教師一樣要在完成授課任務之后,進行當堂的拓展訓練。在拓展訓練中,教師設計與所學知識暨數學思想方法相關的針對性題目,讓學生根據知識能力和數學思想方法方面的雙重收獲來思考解決問題,從而鞏固應用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加深對知識能力和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把握程度。比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搭配》,在拓展訓練環節,教師設計了如下練習題:(1)用紅、黃、藍三種顏色給地圖上的兩個城區涂上不同的顏色,一共有多少種涂色方法?(2)如果用0、2和3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能組成幾個兩位數?(3)照照片:三個坐姿最端小朋友站成一排合影,有幾種站法?(4)排漢字:大數人三個字,請選擇其中兩個組詞,比一比誰組的詞最多?這些習題都與《搭配》中蘊含的“排列與組合”有關,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練習應用,加深了學生對排列組合的理解。
四、在總結環節中升華數學思想方法
[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需要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效益 提高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的優劣,對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以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課堂效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課堂效益,就是在有效的時間內通過師生的默契配合,形成合力,從而達到取得最佳教育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獲。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學四年級數學課堂效益談一下自我體會:
一、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打起精神
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應從實際出發,科學的處理教材,靈活的駕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例題:學校有90本連環畫,每班 30本。可以分給幾個班?這個例題是有關書的問題。我覺得不如換成別的情景,便進行了嘗試。改為:為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學校買來90個氣球,每班30個。可以裝飾幾個年級?例題情景變化了,學生就來了精神,解決問題的意識增強了。另外為了更好地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給同學們出了一道練習題:過新年了,老師一共收到祝福短信160條,我們班有40名學生,平均每人發幾條?題目與本班的學生聯系著,就能讓學生打起精神來,同樣能夠達到訓練的效果。這樣的題目學生愿意做。教學中力求設計與自己班級和學生緊密相連的情景,尤為重要。
二、從實際出發,讓學生感受自身價值
首先讓學生懂得,他們的一言一行、方方面面,無不體現著自身價值。把好的方面展示給大家,得到大家的認可,是讓人多么高興的事啊!從現在開始,你們按照我的要求去做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們的進步會很大,進步就說明你們的價值提高了。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健康的情緒、積極的情感是產生課堂良好氣氛的前提條件。因為情緒、情感具有感染性。為此,教師從走進教室的那一刻起,所有注意力都應集中到學生身上,用熱情親切的目光環視學生,向學生問好宣布“上課”,每說一句話都得認真投入情感。課堂上教師的高度投入,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學生的積極參與又使教師不斷調整教學行為,以適合學生主動參與的情緒狀態,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最佳的教學環境。
四、形成良好的同學關系
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和諧、融洽的關系,能使學生在良好的交往中逐漸養成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真誠與他人友好相處的優良品質。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見解,拓展思維,既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學習中互相幫助、互相激勵,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益。
五、采用游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教學方式應該是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中,我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做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就都是好方法。
六、善于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手段
多媒體進入課堂教學,利用它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直觀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數學問題在計算機的演示下有聲有色地動起來,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加大了課堂容量,為學生的學習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益。
七、課后分層作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后續保障
一、 三種版本教材的對照
通過以上三個版本教材的對比,我們知道:
1.北師大版對《多位數讀寫》這一內容的編寫“跳躍性”最大。先學習含三級(個級、萬級、億級)的多位數順序表,然后將含三級的多位數讀與寫安排在一起教學。
2.江蘇版將這一學習內容分為兩個環節,即先學習含個級、萬級的數位順序表及讀寫,再學習含億級的數位順序表及讀寫。
3.現代小學數學版則相對折中一些。先學習含三級(個級、萬級、億級)的多位數順序表,再學習含三級的多位數讀法,最后學習含三級的多位數寫法。
筆者所在學校選用的是北師大版教材,學生具體學習情況如何呢?
二、 使用北師大版教材的實際狀況與分析
筆者親自參與了四年級上冊的教學活動,嚴格按照教材編寫的特點進行課堂教學,結果學生錯誤比較多,有些練習題的錯誤率高達90%,現呈現幾道典型錯誤題。
1.關于讀數出錯的分析
從典型錯誤題一、題二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多位數讀法的掌握并不如意,如果數位比較多再加上數中間有0,學生讀起來就更難了。題一的錯誤是學生連起碼的“分級再讀”也沒有掌握。題二雖然“億級”讀正確了,但在讀“萬級”時仍然發生了錯誤,其實質是沒有掌握“讀萬級的數先按照個級的數讀,讀好后加個‘萬’字”這一法則。
2.關于寫數出錯的分析
寫數實際上是讀數的逆向思考,如果學生讀數掌握得好,寫數也就容易了。題三中的錯誤是學生將萬級的“三千零五”寫作“305”;而題四的錯誤發生在萬級與個級,明顯地將寫數表達為讀數的最簡單的“直譯”了。
通過以上教材編寫的對比和使用北師大版教材教學后實際情況的描述,我們應該有哪些新的思考呢?
三、 應然思考
1.合理安排節奏,突破學習難點
如果在學生基礎比較好的情況下使用北師大版教材,學生對多位數讀寫的學習會更主動、更全面。但如果學生基礎一般,或者是基礎比較弱的班級,此時采用“跳躍性”大的教學安排則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
通過四道典型錯題的分析,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難點都集中在含有“萬級”數的讀與寫上。事實上,只要學生掌握含有兩級數的讀寫,再讓學生進行含有三級數的讀與寫就游刃有余了。
因此,我們認為將多位數讀寫這一學習內容安排兩個學習段落比較好,即先安排學習含有萬級、個級的數位順序表及相應的讀與寫;然后安排學習含有億級、萬級、個級的數位順序表及相應的讀與寫,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習難點的突破。
2.豐富學習體驗,切實理解概念
大家知道,多位數讀寫這一單元的核心概念是“數位順序表”,數位順序表是否內化為學生的“自動化”知識,直接影響到學生讀數與寫數的正確性。多位數的讀法可以從數位表中“抽取”出讀法,以題五為例:
事實上,寫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可以借助數位表將要寫的“數”從表中“對”出來。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加強數位順序表的教學,在學生充分理解數位順序表所蘊涵意義的同時,還需要內化數位表,在頭腦里形成一張“活”的順序表,為讀數、寫數打下扎實的基礎。
3.把握解題策略,形成學習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加強學生學習體驗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及時組織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形成學習方法,掌握學習策略,提高學生解題的自覺性與能動性。
比如在教學多位數讀法的時候,教師在讓學生學習三四個數的讀法后,就可以及時組織學生對剛才的讀法進行總結,即:
(1)讀數先分節,從低位起每4個數一節。
(2)讀數從高位讀起。
(3)讀萬級時先按個級的數讀,讀好后加個“萬”字。
(4)讀億級時先按個級的數讀,讀好后加個“億”字。
(5)每節末尾的零不讀,每節中間的零要讀,每節前面的零也要讀。
再如在學習寫多位數的時候,教師應該特別提出以下幾點:
(1)讀懂題目,要一節一節有間隔地讀出來。比如讀“一百億零五十萬零七百”就可以讀成“一百億/零五十萬/零七百”,且加框的字要讀重一點,以此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2)寫數從高位寫起。一級一級往下寫。
一、數據統計分析(見附表)
二、總體分析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全縣班級數
72
74
72
68
68
68
1、低年級從本校橫向比對分析看,教學點的成績比中心校好,在全縣班級排名中:錦屏小學二年級語文在全縣排名第一,數學排名第二,洋屯小學一年級語文排名第十,而中心校一、二年級語文、數學,無論是從平均分還是從優秀率方面都排在后面,從數據分析來看,一二年級和前幾名對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一二年級我們不止要保證及格率還應該保證優秀率。對于學差生的培養和提升是我們一二年級老師應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2、三年級英語相對較好些,數據顯示我們的各項統計都處于上游,五兩個班分別排名第七與十四名,和前幾名的優秀班級對比我們的平均分差距不大也就在5分左右,語文數學的及格率、低分率存在很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三年級老師把好及格率、低分率這一關。
3、四、五、六年級:語文成績從各項數據上看,都處于中上游,六年級兩個班分別第九名與十二名,六二班數學相對好些,其它班數學科從各項統計數據看不好,各項率值都比較靠后。英語學科處于中游。主要體現在平均分和及格率的差距上尤其是及格率相差很多。
學生成績總體來說考的不是很理想,平均分、及格率與全縣各校班級對比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四、五、六年級語文及三年級英語學科相對較好些,英語學科整體處于中上游水平,數學科一至六年級都不好,嚴重制約我校的整體教學質量。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不牢固,致使平均分、及格率偏低。考試的內容是面向所有學生的考試,題隨靈活但萬變不離其宗,一張試卷并不只是針對學習較好的同學的試卷,讓每一個學生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是我們老師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2、學生方面:學生從不同的地方來,參差不齊,教學質量一時難以提高。農村家長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學生不重視讀書,沒有意識到讀書能帶來的長遠利益。其次由于家長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學生數量較大,家庭教育缺失。
3、試卷分析中老師們普遍反映一個問題就是書寫潦草、答題不認真仔細,中高年級審題不清。這確實也是我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那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們平時要嚴格要求,使之形成習慣,尤其一二年級是小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一點很重要。
4、各班的中下等生偏多,致使我們的各項數據統計都很低。小學階段我們不能讓大部分學生掉隊,及格不應是我們對學生要求達到的最終目標,而應該是在85分優秀以上的人數占的比重大。如何抓中間、促學優、消滅不及格是我校全體教師急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5、通過我們觀看試卷語文寫作方面。學生的作文分數普遍較低。平常教師訓練的不夠,致使作文題學生對于作文的整體把握不夠,在寫作文的時候也是在一味的要求字數的多少。
6、通過看老師們的平時試卷分析,老師們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就是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差,所以很難形成能力,致使這方面丟分太多。各個年級在閱讀理解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也就很難答題。
總之基礎、習慣、能力是我們面臨提高的三個重點。
三、改進措施:
1、各位任課教師要狠抓基礎知識。認真督促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對于學生的作業要求一定要嚴格,今天要學生學會什么、要學生掌握什么、要學生預習什么、通過作業和檢查要做到心中有數。這一方面我們通過教師平常的做法和考試成績不難看出。
2、老師課上所教的知識除了我們的課上鞏固練習以外、課下的作業、練習同樣很重要。課上教師要精講多練,最大限度的實現課堂的高效性。教師每講完一個問題要輔助相關的訓練。所謂的精講多練,還需有教師在課下備課時多下工夫,今天我要講什么,要讓學生學會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另外我們在練習課和課下還應該有針對性的多做有效題,練習題的設計不能盲目性的貪多,更主要的還是應該有很好的針對性,從而培養學生在鞏固基礎的同時增長能力。
3、對于平時學生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嚴格把關,日日有檢查、周周有小結、月月有回顧。讓學生養成不拖欠的好習慣。
基于以上現狀,筆者認為,今天的數學教學要積極探尋如何以數學認知結構為基礎,引導學生從“點狀”地“學會”走向“結構化”地“會學”。所謂數學認知結構,就是人們頭腦中的數學知識(經驗)按照自己理解的長度、寬度和高度,結合自己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聯想等認知特點,組合成的一個具有內部規律的整體結構。下面試結合四年級蘇教版上冊《認識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一課的實踐來論述。
一、基于認知結構“長度”的自主整理
《認識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是整數領域的最后一節課。課前,老師先請學生自主回憶:“一到三年級,我們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四年級起認數第一課時,我們首先認識了整萬的數,接下來呢?你能分別舉例子來說一說嗎?”
課始,師生在課前研習的基礎上共同回憶整理認知結構,學生舉例后教師也請學生來讀一讀這些給定數“1259”“12590000”,以方便知識點的連接而用。教師將“1259”和“12590000”這兩張數卡巧妙地合并為“12591259”,請學生讀后指出“這就是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以此將“萬以內的數”和“整萬的數”這兩個知識點連接成“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同樣,教師在“12590000”后面添4個0使其成為“125900000000”,再次自然地將“整萬的數”和“整億的數”這兩個知識點連接了起來。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小動作蘊含著深意:縱向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橫向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些都是積極影響學習遷移的認知結構變量,是學習遷移時可利用、可辨別、具有穩定性的因素。
回顧了所有已經學過的數后,教師順著知識的連接點追問:按照這樣的順序,接下來可能會認識怎樣的數?學生有的說“認識含有億級、萬級和個級的數”,也有說“認識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繼續循著連接點追問: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是由整萬數和萬以內數組合成的,那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呢?學生自然能聯想到“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是由整萬的數和整億的數組合成的”,這就在新舊聯系中通過同化自然獲得對新知識的理解和生長點的有意義擴張。至此,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絡圖也就同步生成。
確定教學內容,教師要把這一課、這一單元局部的教學內容,納入整冊教材、整個學段、整個知識體系。我們需要站在數學認知結構的邏輯長度來著力眼前的教學:每一個“知識點”的“連接點”和“生長點”分別是什么?“知識點”要夯實,“連接點”要形成清晰的網絡,而“生長點”就是將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點”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解決問題的知識網絡。
從“知識點”到“連接點”再到“生長點”的形成,這是一個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重新整合的思維過程。當我們能夠從教材的知識體系以及學生的已有經驗等整體出發,準確把握住知識的“連接點”和“生成點”,就會創生富有數學韻味和思考價值的情境。它能使學習從局部、零散的認識以集腋成裘的方式走向整體結構化,能使學生整體認識和宏觀把握數學知識,獲得的知識就會像一串葡萄,學完能拎起來。
課前先行回憶,課上反饋交流,并反思“在回憶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么解決的?”這樣的過程正是在引導學生從“回憶整理”走向“學會回憶整理”。
二、基于認知結構“寬度”的自主遷移
在讀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前,老師先讓學生回憶已有的讀數經驗,師生一起歸納出讀數經驗:1.從高位起,一級一級地往下讀;2.讀億級或萬級數時,要按照個級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它的后面讀出“億”字或“萬”字;3.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其他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接下來先讀零在(每級)末尾的數,讀“125912590000”后,教師追問“兩個1259在讀法上有什么不同點?這么多0為什么都不讀出來?”再讀零在(每級)非末尾的數,讀“1220000000”后,要求“給1220000000萬級的數搬搬家,使它只讀出一個零”,然后追問“1202000000、1200200000、1200020000的哪些0讀了出來?為什么都只讀出一個零?”再請學生讀“1202020000”,想“為什么讀出兩個零?”在經歷了層層深入的讀數和反思活動后,再請學生從整體上反思:以前的這些讀數經驗,在讀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時,還能用嗎?
同理,在寫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前,也先讓學生回憶已有的寫數經驗,師生共同歸納出寫數經驗:1.從高位起,一級一級地往下寫;2.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考慮到寫數較之讀數有難度,所以課前就請學生嘗試寫了“五億九千萬”和“五億八千九百五十七萬”這兩個數。課上,請兩名學生先后板演這兩個數并說說寫法,教師結合課前研習集中出現的錯例“59000、590000、5000090000、59000000”請學生辨析。最后反思:以前的這些寫數經驗,在寫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時,還能用嗎?在寫這兩個數的過程中,你又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么解決的?學生在自主經歷了自己寫、辨析寫、反思寫的過程后能夠清晰地提煉出這樣的寫數注意點:寫數時要一級一級往下寫,要注意一個數級有四個數位;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一定要對準數位寫0,等等。
課尾再提問“你有哪些新的收獲”,并依次將活動數卡展開,請學生逐次讀出“12、120002、1200020002”,再次引導他們在自主反思的過程中形成關于整數的、相對完整的認知結構,并體會到數的無限和法的永恒――“無論數有多大、有多復雜,它們讀數和寫數的方法是一樣的。”
從縱向發展的長度來看,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在不斷擴充、完善中。從橫向發展的寬度來看,發展著的邏輯知識之間蘊含的經驗方法往往是不變的,這就為學習的正向遷移提供了條件。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經驗被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建立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其次要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做適當調整、提升與完善;接著引導學生經歷新的活動過程,以積累新的活動經驗;最后通過反思將新經驗與已有經驗有效對接,以實現方法的自主遷移。
三、基于認知結構“高度”的自主練習
在練習題的設置上,我們往往是教材教什么內容就練什么內容,教計算做計算題,教圖形做圖形題,教解決實際問題做解決實際的問題。長期這樣的封閉式練習,會使學生陷入只會做題不會思考的機械化誤區,不利于數學素養的長遠發展。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基于認知結構“高度”的練習,如果用數學課程標準來解釋,那就是在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內容來看,《認識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比較簡單。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僅僅只是定位在會讀數、會寫數嗎?在其背后,是否還可以隱藏更深層次的東西呢?怎樣讓簡單、枯燥的認數練習變得既實現鞏固功效,又有思維含量,更有趣味呢?老師巧妙地通過“感受成就”“了解不平衡”“懂得節約”這三個有意義的環節來實現。
“感受成就”環節先讓學生讀出其他三個年份的糧食總產量(表1),告訴學生“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在不斷增加,位居世界第一”,隨即激起第一個認知沖突,問:“但要知道這些糧食到底夠不夠吃?僅僅看糧食總產量,你認為合理嗎?應該怎樣看?”學生發現要根據糧食總產量和總人口數求出人均糧食量,才能知道這些糧食到底夠不夠吃。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這一練習情境就從單純的讀寫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它與認數之外的其他知識有關,與生活應用有關,與思維有關。
接著出示相應年份的全國總人口數,要求學生根據要求寫數。最后一個寫數需聯系數學要求和生活實際來寫,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思維挑戰,也能進一步感受大數目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從糧食總產量到全國總人口數,教師可以驕傲地告訴學生:“在總人口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我們還能讓人均糧食量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用占世界很少(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22%)的人口,這在世界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表2)
但“平均水平并不代表平衡”,教師緊接著出示2012年5月31日《羊城晚報》的報道《兒童節,有多少孩子餓肚子上學》和2013年初中央電視臺的報道《舌尖上的浪費》,這就形成了練習環節的第二次認知沖突。
在學生驚訝、驚嘆之后,教師請學生說說感想,他們由衷感嘆“如果每人節約一點就能救活很多人”,“光盤行動要從我做起”。順勢而下,教師設問“如果每人每天節省1粒大米,我們的力量會有大多呢”,最后請學生聽寫括號里的數。
如果每人每天節省1粒大米,全國13億人每天節省13億粒大米,大約重(520000000)克,合520噸。如果把這些節省下來的大米連接起來大約長(650000000)厘米,合6500千米。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這些節省下來的大米可供(1300000)名學生吃一天。
讓學生在數字、數位、數級、讀數、寫數、想數等過程中反復地積累經驗,這是培養數感的基本途徑。通過感受大數目的實際意義來培養初步的數感,這是另一個途徑,“如果每人每天節省1粒大米,全國13億人每天節省13億粒大米”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三個聽寫題將“13億”和質量、長度、人數架起了看得見的聯系,學生在一定的情緒體驗中鍛煉了數感,接受了教育。
一、導學理念及相關概念概述
1.導學理念概述
導學理念是一種相對廣泛的數學教學理念。導學理念提倡教師在數學課程的教學之前布置給學生預學的任務,同時又不拘泥于原有的預學和上課教學,利用導學手冊、導學案例、教學引導等手段,豐富了原有的數學教學體系。該理念主要是通過構建學生預學為基礎、教師引導為主體、導學手冊等工具為數學教學載體的立體化教學體系,提高教師教學過程中對教學難點的講解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而言,導學理念又分為“導”和“學”兩部分。
2.導學理念中“導”的概念
導學理念中的“導”在小學中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圍繞小學數學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引導。其目標學生一般是一至四年級的學生。在該階段,導學需要強調學習目標的設定,要具有明確和可接受性兩個特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則是教師引導和培養的重點。比如,可以借助導學手冊、導學課件、設置問題等方式,一步一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思維和學習習慣,掌握學生“預學”過程中的正確方法,提高預學效率。第二階段主要是針對高段小學數學的教學,在這個階段,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嘗試在教學之前分析解決難題,培養其獨立思維的意識。比如,掌握“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方法,也可以通過分組預習的方式,嘗試團隊合作。但是在該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方向引導和督促,保證教學效率。
3.導學理念中“學”的概念
導學理念中“學”的概念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方面是教師的引導教學,另一方面是學生的預學。教師的引導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將教學難點導入到課堂教學的節奏中;學生的預學是指學生如何在課前進行合理的預學,以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生的預學過程中,還可以借鑒美國教育學家Maureen Lage的“翻轉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提高課前預學、課堂聽課、課后檢驗的效率,帶動新一輪學習熱潮的良性循環。
二、導學理念在當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義
導學理念在當前教育改革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于需要嚴密邏輯思維能力的數學課程,更是一種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理念。
1.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需要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數學教師雖然知道導學和預學對于提升?W生學習質量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學方式和重視程度的限制,導致教師很少對預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目標以及學習時間進行輔導。因此,學生不會預學、教師引導效率低下就成為預學一直缺少相應效果的原因。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導學理念通過有效的導學目標設置和預學學習方法教學,充分利用了導學手冊等預學工具,幫助學生掌握預學的基本學習方法,提高預學的質量,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
2.積極響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雖然我國的素質教育已經正式開展多年,但是素質教育的效果卻一直沒有完全呈現出來。這一方面是教學體制、考試體制的影響,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教學理念沒有及時轉變。導學理念的推廣,帶動了教師教學理念從原來“授人以魚”向 “授人以漁”的轉變,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習而不是固定、機械地去“解題”。通過學習目標的轉變提升學生的自學、研究和創新能力,積極響應國家教學改革的要求。
3.提高教學硬件設施利用的需要
當前,我國不少小學投入大量資金對校園硬件設施進行升級,但是從實際效果上來看,其利用效率并不高。導學理念的推廣,將帶動一系列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創新,比如“翻轉課堂”中的視頻教學,就是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利用提前錄好的視頻將教學難點引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實現掌控學生學習節奏的目標,將預學與引導教學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對校園教學設備的綜合利用。
三、導學理念下小學數學預學引導教學的具體措施
1.豐富導學教案設計
教案是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基礎,教案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出色的劇本對電影的影響。因此,對于小學數學的預學引導教學,最重要的是完善教案的設計。教學教案的設計首先要分清教學對象的年級層次,對于低年級數學教案的設計要以鞏固和興趣教學為主,降低復雜知識的填鴨式教學;對于高年級數學教案的設計要從知識的實際應用出發,通過計算體驗,結合學生的預學進行引導教學。還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設計好導入機制和導入時間,把握好課堂教學節奏。
2.提高引導教學的針對性
對于數學預學的引導教學還要進行不同的課程設計,比如新課預學教學就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公式的內容。具體而言,可以讓學生建立針對導學手冊所涉及的教學內容的預學單,比如在三角形面積計算預學中,由于難度較低,可以設計出所學知識的聯系內容、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以及形狀對比(引出形狀不同但是面積相等的教學內容)、自我舉例等。至于練習課的引導教學就是通過課本或者導學手冊中的練習題來催化學生解題思維的成熟以及對公式的熟練使用。學生的練習課可能是一節正課,也可能是一堂課的一個小模塊,對此要利用好課堂時間,提高引導教學的效率。最后是復習課引導,在該階段教師不僅要對上節課教學內容進行簡單檢查,還要對學生的預學效果進行檢查,比如讓學生進行知識梳理的圖形總結等,還可以設計出具有一定難度的練習題,對學生拔高。
3.提高對教學設備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