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論語名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13
雖然高考涉及《論語》名句默寫,但是由于它沒有作為教材統一使用,內容又比較多,想讓學生比較全面了解《論語》是困難的事情。加之學生課業繁忙,升學壓力大,尤其是一些理科班的班主任非常不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抽出時間讓學生品讀《論語》便是奢想。為此可以制定一個長遠規劃。
一、設定目標
根據高考要求并結合今天喧囂浮躁的社會現實,設定兩個教學目標:能夠熟練背誦《論語》中重要句子,并能正確默寫;能夠正確理解《論語》中重要句子的內涵,學習用儒家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課堂導入
用幾張幻燈片:華美的席夢思床墊里面填充著黑心棉;無良開發商用瘦身鋼筋,嚴重影響建筑物的質量。然后總結道:“農民說,我種的菜你們去吃吧,我不吃。工人說,我生產的產品你們去用吧,我不用。建筑商說,我建的樓你們去住吧,我不住。作家說,我寫的書你們去看吧,千萬不要讓我的孩子看到……也許你會說,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怎么了?其實我們只是陷入了一場精神危機!國學大師南懷瑾曾將儒道佛三種文化比作三家店鋪。佛學像百貨店,偶爾去逛逛。道家則像藥店,只有生病了才去。儒家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今天我們要去儒家那里找尋精神的食糧。”
三、討論交流
選取學生最能理解并且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六組句子,先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概括,然后討論《論語》中告訴我們的為人之道。這六組的內容分別是夫子之道、求學之道、君子之道、孝悌之道、為政之道、仁者之道。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筆者將自己總結理解的意思展示給學生。
夫子之道:通過夫子之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又可愛的儒者形象,他孜孜不倦,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他能夠安貧樂道,但是不排斥富貴,“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他也樂意去做,但是“不義而富且貴”,對他就像浮云;他志向很簡單,“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但是又充滿了仁者之愛。
求學之道:孔夫子自己敏而好學,特別贊賞勤奮好學的學生,像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關于學習,孔夫子也有許多好的建議,比如學習要善于溫習;應注重思考;學習態度端正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時要不畏艱難,更應持之以恒,不可功虧一簣。
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論語》中一百多次提到君子,特別是君子與小人的鮮明對照,更讓我們印象深刻。那么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呢?君子為人坦蕩,不慕名利,做事勤奮敏捷,言語謹慎,可以托付給他六尺之孤,可以承擔百里之命,面臨大節而不改變自己的志向。君子不憂不懼不惑;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孝悌之道:對儒家來說,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所謂孝,就是善事父母;所謂悌,就是善事兄長。弟子應該“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真正的孝應該是對父母充滿了深深的敬意;真正的悌應該是孔懷(孔,很,非常)兄弟,因為同氣連枝。
為政之道:在儒家看來,為政者是靠著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德服人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樣老百姓才會有羞恥之心,并且能夠自我約束。即使百姓有錯,那也是自身有錯在先,“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們看到,為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但是今天,作為一個法治國家,除了為政者的高尚人格,更需要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
仁者之道: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就是仁。“仁”的境界是很高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樣高遠的境界,是不是就讓一般人望而卻步了呢?其實,孔子也強調,“我欲仁,斯仁至矣”,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做,而且能夠做到“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四、熱點評論
選擇有違孝道的社會現象,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這則現象是:《今日說法》報道,北京市通州區張辛莊村,80多歲的老人柴玉吉,一生含辛茹苦養育了5個兒子。老人的最后結局是被活活餓死。根據法醫結論,柴玉吉老人在被發現死亡的前半個月,就已經餓死了。法醫對記者說:“老人營養不良是長期吃不飽,饑餓導致的。老人的口唇已經風干,指端、足都已風干。”
明代前期是明代戲曲的低潮時期,也是戲曲理論緩慢發展的時期,成就遠不及明后期批評界的百家論爭,眾說紛紜。皇室藩王朱權的《太和正音譜》一枝獨秀,是明初唯一一部完整的曲學理論批評著作,其他論曲見解則散見于筆記雜著,或與戲曲作品共存。受政治思想氛圍的影響,明代前期的戲曲理論體現出明顯的道德教化色彩。明代國初,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大倡程朱理學,思想道德領域教化氣氛濃郁。與此相應,不論是帝王勛臣,還是一般文人,他們在論曲時都強調戲曲的社會教化功能。關于明代前期戲曲教化劇,學者關注較多,而對于戲曲理論批評方面則論述較少。本文力求系統地審視這一時期戲曲理論受時代影響而呈現出的教化傾向。
一明代前期的戲曲理論,在批評傾向上主張戲曲應具有道德教化色彩、倫理教化功能,在戲曲政策上規定了“義夫節婦”的演劇方向,藩王重臣論曲時提出了“有禆世教”的主張,文人論曲也表現了道德教化的傾向。
(一)戲曲政策的教化傾向
在上層統治者那里,從維系封建道德出發,戲曲的倫理教化功能首先得到了強調。明太祖朱元璋標舉《琵琶記》:“我高皇帝即位,聞其名,使使征之,則誠佯狂不出,高皇不復強。亡何,卒。時有以《琵琶記》進呈者,高皇笑曰:‘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富貴家不可無。’既而曰:‘惜哉,以宮錦而制鞵也!’由是日令優人進演。”[1]240正是因為《琵琶記》如四書五經般具有教化意義。高則成《琵琶記》副末開場表明創作宗旨“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2]1,寫出了符合封建道德的“全忠全孝”“全貞全烈”的人物,正符合太祖皇帝以道德倫理整治天下人心的目的。不僅如此,明太祖朝和成祖朝都從政治政策上來推行道德教化戲曲演出。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榜文規定:“倡優演劇,除神仙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及歡樂太平不禁外,如有褻瀆帝王圣賢,法司拿究。”[3]14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刊刻《御制大明律》,重申了這一法令,并注明:“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妝扮者同罪。其神仙道扮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3]12洪武三十年更定《大明律》規定:“凡師巫假降邪神書符況水扶鶯禱圣,自號端公太保師婆及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云宗等會,一應左道亂政之術,或隱藏圖像、燒香集眾,夜聚曉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若軍民裝扮神像、敲鑼擊鼓,迎神賽會者,杖一百,罪坐為首之人。里長知而不首者,各笞四十。”[4]25將強制性戲曲政策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祖朝又有律令:“但有褻瀆帝王圣賢之詞曲駕頭雜劇,非律所該載者,敢有收藏傳誦印賣,一時拿送法司究治。”[3]14
戲曲律令中所提倡的戲劇,無疑表現出統治者對戲劇創作和戲劇演出的明確思想導向,即大力揄揚符合儒家思想、有助于封建教化的戲劇。反之,那些有犯上誣賢內容的劇作,必遭官方的嚴厲禁毀;那些有礙風化的戲曲,必為官方道德所不容。這等于給戲曲的主題思想、題材、主要人物形象等設置了,只有歌頌“歡樂太平”及贊揚“義夫節婦”的戲曲,才是受到鼓勵的。這種政策使得不管是上層還是下層文人在論曲的時候都有濃厚的教化傾向。
(二)藩王重臣“有禆世教”的教化曲論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表達了他對戲曲的認識。從儒家的“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的詩教傳統出發,他把“太平之盛”、“禮樂之和”、“人心之和”統一起來,認為“聲音之感于人心大矣”,并進而認為“雜劇者,太平之盛事,非太平則無以出”[5]11,強調了戲曲反映社會、粉飾太平、感化人心的功用,把雜劇看作太平盛世必不可少的點綴。
朱元璋的孫子朱有燉一生創作雜劇33種,大多是神仙道化和忠孝節義的倫理道德題材,他的戲曲理論見于他為自己戲曲所作的序引之中。他的戲曲創作目的大多為“表其節操”(《劉盼春守志香囊怨》序)、“制作傳奇以佳其行”(《李亞仙花酒曲江池》引)、“令后學以廣其異聞”(《豹子和尚自還俗傳奇》引)、“予以勸善之詞,人皆得以發揚其蘊奧”(《貞姬身后團圓夢》傳奇引)[6]35―38。他將戲曲視為替封建統治階級宣傳倫理道德的工具。
深受理學思想影響的文人如臺閣重臣邱濬創作了《五倫全備記》,在副末開場里說“這本《五倫全備記》,分明假托揚傳,一場戲里五倫全,備他時世曲,寓我圣賢言。”[7]87他的戲曲完全從宣揚倫理道德的目的出發,來虛構人物和塑造人物,違背了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緊步邱濬,邵璨“因續取五倫新傳,標記香囊”[8]341,創作傳奇《香囊記》。正如邵氏歸納全劇的宗旨:“忠臣孝子重綱常,慈母貞妻德允臧。兄弟愛慕朋友義,天書旌異有輝光。”[8]472其創作目的就是為了宣揚封建倫理道德。
(三)文人論曲鮮明的道德傾向
明前期文人陸容論到南方江浙一帶戲曲題材的時候,認為以婦人為主角的傳奇作品,“此蓋南宋亡國之音……士大夫有志于正家者,宜峻拒而痛絕之”[9]124,不但鄙視這些傳奇作品,視為亡國之音,而且認為傷風敗俗,有損家風,于治家不利。祝允明《觀〈蘇卿持節〉劇》中云:“勿云戲劇微,激義足吾師”,也是看到了戲曲的教化作用。在北方讀者那里,“北人喜談如繼母大賢等事甚多。農工商販,鈔寫繪畫,家富而人有之;癡呆女婦,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為女通鑒,有以也。甚者晉王休征、宋呂文穆、王龜齡諸名賢,至百態誣飾,作為戲劇,以為佐酒樂客之具。有官者不以為禁,士大夫不以為非;或者以為警世之為,而忍為推波助瀾者,亦有之矣”[10]213―214。以繼母大賢、歷史上名士賢達等為題材的倫理道德劇在當時很受歡迎,統治者因為此類題材的教化作用,對此不但不加禁止,反而推波助瀾。
二明前期戲曲理論具有濃厚的道德教化傾向,究其原因,與明代國初思想界濃厚的教化之風分不開,是明初教化思想影響的結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實行了一系列堅決的政治與經濟措施,極力鞏固皇權統治,最終確立高度成熟的君主極權政治。朱元璋又推行了強有力的思想文化措施,在思想文化上實行嚴酷的控制。他確立了程朱理學的權威,明確倡導尊經崇儒,同時制定了嚴格的八股取士的科舉考試制度,欽定朱熹的《四書集注》及程、朱的其他解經著作為科舉經義考試的標準。程朱理學成為思想文化領域的無上權威。理學對人們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獨斷統治,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相對于元代社會“禮崩樂壞”的時代,明初思想界已是程朱理學一統天下,再容不得逸出規范,戲曲理論批評的道德教化傾向也成為必然。
關鍵詞:局域網;名稱解析;優化
在局域網(LAN)環境中,存在大量的廣播傳輸。例如:服務器通過MicrosoftLANServicesBrowser使用戶可以獲取網絡上所有計算機的列表,每個WindowsNetworking客戶通過發送廣播周期性注冊自己的NetBIOS名,每臺計算機也發送廣播,為網絡選舉一個主瀏覽器。主瀏覽器(和若干備份主瀏覽器)負責維護計算機和地址的列表。當用戶瀏覽網絡時,客戶發送廣播請求,然后就有一個主瀏覽器做出響應,主瀏覽器響應避免了所有設備都對廣播請求做出響應的需求。大量的廣播不僅占用了帶寬,而且效率低下。
在WindowsNetworking環境中名稱解析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允許PC在僅知道它希望連接的設備名稱的情況下與設備進行通信。如果沒有某種形式的名稱解析,每臺PC必須知道網絡上其他任何設備的全部信息。幸運的是,WindowsNetworking客戶有四種方案可實現名稱解析:
一、廣播
廣播是所有Microsoft產品的默認操作,通過在子網上發送廣播,Windows客戶引起瀏覽器選舉。指定的主瀏覽器維護子網上的可用資源列表。由于注冊、瀏覽器選舉和名稱查詢都會產生廣播,因此這種方法的可縮放性不好。強烈推薦所有客戶端關閉默認廣播特征。力求在局域網(LAN)中減少不必要的廣播。
廣播的優點:Windows系統默認操作,無需人工干涉系統設置,也不需要配置IP地址等。在實際應用中,一般情況下,只要兩臺或兩臺以上Windows系統PC連接在同一HUB或Switch上后,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在網上鄰居里發現其他Windows系統PC。
廣播的缺點:占用帶寬,效率低下,故障排除比較難。在實際應用中,由于Windows98系統不處理NT服務器和NT域信息,而Windows98系統客戶端默認設置是要作瀏覽主機。如果Windows98系統客戶端在錯誤的聲明為瀏覽主機后,就會阻撓對整個子網中每臺計算機的瀏覽。也就是經常出現的有的Windows98系統客戶端在網上鄰居中看不到某些Windows2000系統客戶端,反之亦然。
廣播的一些解決辦法:添加NetBEUI協議,重啟客戶端。在WindowsNTServerResourceit中包含一個應用:BROWSTAT,在受影響子網中的某臺WindowsNT計算機上運行BROWSTAT,可以用來查找子網中偽劣廣播員。
對廣播方案的建議:廣播方案已經過時,應在客戶端上禁用廣播特性。對于不同的Windows系統有不同的禁用方法。
禁用廣播的方法:
1、對于WindowsforWorkgroups3.11:修改SYSTEM.INI,設置MaintainServerList=No
2、對于Windows9x:網上鄰居屬性/Microsoft網絡上的文件和打印機共享屬性/瀏覽主控服務器,默認為自動,更改為禁用。重啟客戶端。
3、對于WindowsNT3.51Workstation和Server:配置成采用WINS名稱解析后就不發送廣播。
4、對于NT:采用默認設置,注冊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
servicesrowserparameters域中的條目采用如下設置:MaintainServerList設為Yes,IsDomainMaster設為False。MasterPeriodicity設置(以秒為單位)規定子網瀏覽服務器多長時間向域主管查詢一次瀏覽列表。當子網瀏覽服務器和域主管被低速或change-per-packet鏈路隔開時,需要將這一項設為1小時或更長。
二、LMHOSTS
客戶查詢由PDC維護的一個靜態表。為了使該方法具有可縮放性,PDC不僅需要維護當前所有計算機和域中IP地址的靜態列表,而且還維護該網絡所有其他域的計算機名稱和地址。所有客戶機必須使用一個LMHOSTS文件進行配置。其中包含本地PDC的IP地址以及到LMHOSTS文件的路徑。
LMHOSTS優點:見效快,故障排除容易,配置簡單。
LMHOSTS缺點:需要手工干涉進行相應配置,可縮放性不好。適用規模有限。
對LMHOSTS方案建議:僅在小型網絡中可使用。在特殊情況下對特殊客戶端可以使用。只能作為一種臨時或測試解決方案。
三、WINS
WINS允許客戶機在不發送廣播的前提下在不同的IP子網上動態注冊和瀏覽網絡。客戶機向具有公認地址的WINS服務器發送單播包,WINS服務器為客戶機實現NetBIOS到IP地址的轉換。
WINS優點:消減了NetBIOS內部的固有廣播,配置簡單,效率高,故障排除容易。
WINS缺點:WINS只適用于局域網(LAN)。
對WINS方案建議:WINS是可以實現MicrosoftNetworking縮放性的最好方法。
四、DNS
DNS是提供Internet名稱到IP地址轉換的常用TCP/IP應用程序。WINS服務器和DNS服務器必須位于同一臺WindowsNT計算機上。
DNS優點:快速解析域名或主機名到IP地址轉換。效率高。在Internet上廣泛使用。
DNS缺點:對局域網(LAN)中的Windows9x和NT4.0系統不支持。
對DNS方案建議:廣域網上使用。局域網上最好配合WINS使用。
五、優化方案
WINS和DNS相互協同工作,從而提供最終用戶設備要求的快速有效的DNS到NetBIOS到IP地址的查尋。在同一臺服務器上建立WINS和DNS服務。
1.禁用所有客戶機廣播特性。
2.強烈建議每一個有條件的地方都應該建立DHCP服務器,在DHCP分發的信息中包含WINS和DNS、網關、域名、WINS/NBT節點類型等。
WINS/NBT節點類型有四種:0X1(B,廣播)、0X2(P,WINS)、0X4(M,混合,先廣播再查找WINS)、0X8(H,混合,先查找WINS再廣播)
3.客戶機從DHCP服務器獲得IP配置信息。
4.客戶機在WINS服務器上注冊NetBIOS名稱。
5.配置DNS服務器使其在WINS服務器上查尋名稱。
6.在大型局域網中為WINS配置推/拉復制伙伴。
7.根據具體情況調整WINS刷新時間間隔。穩定的網絡間隔可稍長一些。
8.定期備份WINS和DNS,定期檢查WINS版本ID的一致性、數據庫的一致性和清理數據庫。
參考文獻
關鍵詞:悲劇性;高中語文;樂觀;擔當
人一生的發展要經歷許多的關鍵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高中生個體的生理、心理發展逐漸接近成人,道德感、理智感與美感都有了深刻發展,但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仍面臨著分裂的危機,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時常發生沖突,因此健全人格的培養尤為重要。悲劇性作品是最能震撼人們心靈的藝術,高中語文教材中選用了大量的悲劇性作品,成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一個重要陣地。《哈姆萊特》《浮士德》《離騷》《竇娥冤》《孔雀東南飛》等這些中西方經典悲劇藝術的動人之處,恰恰就在于悲劇主人公在悲慘命運之下毫不退縮,用他們竭力的抗爭顯示出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彰顯著對生命個體的期待——樂觀面對、勇于擔當。
一
悲劇似乎總在描寫一個悲慘的結局,但消極的悲觀主義絕非悲劇藝術家創作的本義,讓讀者領悟到悲劇主角骨子里的積極樂觀才是他們的苦心。偉大的悲劇作品無不洋溢著一種樂觀精神,悲劇的根源在于對生命的敬仰,對美好的、有價值的事物的摯愛。尼采說:“人生充滿痛苦,但面對可怕的痛苦世界,我們不必悲觀絕望,因為悲劇可以拯救人生,幫助我們脫離苦海,讓我們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痛苦并不是悲劇中唯一的東西,“悲劇在征服我們和使我們生畏之后,又會使我們振奮鼓舞,在觀賞悲劇中,隨著感到人的渺小之后,會有驚奇和贊嘆的感情”,悲劇主角面對不可避免的災難與毀滅時所表現出的勇氣、意志和偉大的人格,帶給讀者強烈震撼,給人無窮的生存力量,鼓舞我們保持樂觀的精神和積極面對的態度。
人生在世,沒有一帆風順的道路,失敗、痛苦、災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這一切所嚇倒,“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俄狄浦斯的偉大便在于他敢于接受悲慘的現實,在對自我的懲罰中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幾乎所有的悲劇主角都曾竭力以自己的努力來否定命運,雖然有的仍未能躲過命運的操縱,但他們的努力和反抗本身正體現了那種對無情命數的否定和摒棄,用自己窮竭生命的偉大抗爭,摧毀一切看似可怖而神秘的力量,使其所遭受的苦難、痛苦有了意義,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高中生即將獨立面對人生,在踏上漫長的人生旅途之際,給他們的生命注入積極樂觀的血液,這無疑比給予他們其他任何財富都更有意義。
二
亞里士多德說:悲劇是對好人的模仿。在悲劇作品中,正義被一代又一代的悲劇主角延續和發展著,他們在同邪惡勢力反反復復的斗爭中,克服重重困難和阻礙,為爭取正義和理想的勝利進行百折不撓的抗爭,無論勝利還是失敗都能鼓舞人,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與恐懼相抗的精神和力量,它強大了我們的內心,使我們不做精神上的侏儒,而一個精神上的強者,必是一個行動上的巨人。
人類生活在現實缺憾中,注定要面對無法逃遁的種種不如意,并經受由此帶來的各種痛苦與折磨,只有敢于承擔的人,才是生存的強者。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神性的火花,他不允許我們自甘失敗,卻極力激勵我們熱愛冒險。高中生已經具備了“審美”和“自省”的能力,就應讓他們“置身”到魯迅先生的《祝福》《藥》中,到的《雷雨》中,到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孔雀東南飛》《竇娥冤》等中,讓他們在“電閃雷鳴”的恐嚇下感受到生命的威脅,感受到生命無堅不摧的力量,體會到自己作為青年的“社會擔當”。
悲劇人物的毀滅,反映出的正是人的不甘毀滅,孩子們只有在悲劇作品中歷經了內心的煎熬,歷經了心靈的糾結與折磨,才會找到他們生命中缺失的東西,才會產生對生命的敬重與思考,才會真正地敬畏生命。這份激勵、震撼和動容的力量,讓他們敢于直視苦難,更有信心面對苦難,征服困難。那么,就讓他們“到悲劇中去”吧,去痛苦,去掙扎,去重生。
“哭泣過,再歡笑,這歡笑才更燦爛。”
在悲劇中痛苦過又重生了的人,一定會是一個善良、樂觀、正義、擔當的人。
參考文獻:
[1][德]尼采.悲劇的誕生[M].謬朗山,譯.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關鍵詞:華茲華斯;《丁登寺》;明顯含義;連詞句式;詩歌主題
一、引言
勃蘭兌思曾說在浪漫主義運動蓬勃發展的英國,其國家“氣質本原追本溯源,它們全都可以歸結到一個明顯的本原上,即生機勃勃的自然主義”。[1](P6)而且當時的民族精神本身便是一種自然主義精神在詩人身上的透射。當時的“英國詩人都是大自然的觀察者、愛好者和崇拜者”。[1](P7)而這種英國自然主義精神的一個顯著特征,便是洋溢在作家作品中的自然美學思想。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更是當時最杰出的代表。其《丁登寺》一詩說明大自然在他身上產生了什么作用,詩人成長過程中對于大自然的反應變化的三個階段,“是真正的壓倦之作,無論在內容和詩藝上都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2]在《丁登寺》一詩的主體中,華茲華斯成功地構造了三個不同的連詞句式,并巧妙地將隱性的詩歌主題置于顯性的連詞句式之中,不但傳達了自然美景對他心靈的巨大影響,而且表達了他對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神秘體驗。本文嘗試從帶有明顯含義的連詞句式入手逐步解讀《丁登寺》,以期最終揭示詩歌主題;希冀能為浪漫主義詩歌解讀提供一種新的方法,以避免因過分注重語法而略顯死板之作和因過分發揮理論而略顯隨意之法。
二、連詞句式的明顯含義
在《丁登寺》的詩歌主體中便存在著一個由三個連接性副詞引導的連詞句式,它們相互依托構成了具有明顯含義的表層文本。從第50行的“If this be but a vain belief”①開始到第62行的“While here I stand”再到第102行的“Therefore am I still a lover of the meadows and the woods”結束,整個連詞句式經歷了一個從輕微假設或推斷(If)到順承遞進(While)到最終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Therefore)的發展過程。三個連詞句子的連用呈現氣勢恢弘、結構緊密、富有邏輯和一氣呵成之勢。“If”句式不但上承詩人舊地重游和睹景情生時的感官之悅,而且下啟道德思維和理性思辨之情。“If”句是一個輕度假設或是一個暫時性推測,王佐良先生的翻譯“也許這只是一種錯覺”②是再貼切不過了。它不僅形成對眼前景物所誘發的激情與沉思的追問,而且主要是為詩人如何從直接的愛好和官感階段進入到深層次的情感回朔和道德思維作誘發和準備。輕度的假設和暫時性的推測構成句法層次上的第一層。“While here I stand” 一下子將詩人從心靈之思帶回到眼前觀瞻上來。行文不但流暢自然毫無斧鑿之跡,而且“While”的先后繼起和逐層遞進的句法功能表明,盡管“昔日思想的余光”仍帶著些許“模糊朦朧的記憶”和“一點悵然的困惑”,但畢竟“心靈的圖景”回來了。只有“心靈的圖景”先回來,才能進而誘發詩人對大自然的三種不同反映。“While”的句法含義和詩歌的明顯文本意義非常明確地表明“心靈圖譜”的首要性和激發性。由此便展開了從眼觀之景到心靈之思再回到眼前的第一次輪回。“故地重游風景依舊,而詩人自己的感受與昔日已有所不同,于是發為深遠的幽思”。[3](P663)反思兒童時期和青年時期對自然的反映之后,一個自然而合乎邏輯的現在心情狀態在“Therefore am I still a lover” 的明顯句法含義下顯露無遺。“所以我仍然熱愛”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它是在歷經推測假設和層遞反思之后的頓悟式自然情懷。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三聯式連詞句式中還內嵌著有兩個“and”引起的過渡句。它們是自第58行起包含兩個“with”短語滑行到第61行“And now the picture of the mind revives again”和第84行的“And all its aching joys are no more。”一個肯定一個否定,一個是對“心靈圖景”的歡迎一個是對“半帶痛苦的歡樂”的剔除。兩個并列連句鑲嵌于由假設、遞進到結果的三聯式從句中,不但對主要連詞句式的自然過渡和銜接起著作用,而且對詩人最終的自然哲學思想的形成起著闡釋和解析作用。
關鍵詞: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
一部《論語》,前人早已奉為經典,批解評注,汗牛充棟。今天,隨著儒學漸呈復興之勢,特別是藉著所謂“學術平民化”的風氣,《論語》又風靡一時,“心得”、“新解”、“正解”層出不窮,似乎定要把這兩千多年前一幫落魄文人的閑言碎語再尋覓探究出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嶄新的深刻內涵或理論體系來不可。
這本來或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好書不厭千遍讀,常讀可以(也應該)常新。只是一些“心得”、“新解”、“正解”,在“最為完整、最為客觀、最為嚴肅的《論語》通俗本”的旗號下,卻依舊多是些堆砌舊說、望文生義、不得甚解的招數,甚至有些連對基本字詞語句尚含混不清,卻動輒子云詩曰、旁征博引、招搖唬人,彎彎曲曲、洋洋灑灑,叫人云里霧里、頭暈眼花、不辨東西。而一些伴隨新課改橫空出世的語文教材,似乎也趕上了這一時髦。
就說《論語》開篇名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段中,“說”即“悅”,意為喜悅、快樂,這似乎沒什么不清楚的。但稍稍深究一下,孔夫子究竟說(悅)什么?何以為“學”?何以謂“習”?答案似乎并不那么簡單明了。
請看引文一:
【注】……(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譯】孔子說:學過的知識,再常常地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
仔細數一數,上段引文中,編著者一口氣列舉了“習”字的“演習”“復習”“溫習”“實習”“練習”五個意項,那么,孔子口中的“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正是“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涂”了。更何況“復習”與“溫習”又該如何區分呢?
而且,根據上面的譯文,孔子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卻僅僅以能夠把“學過的知識,再常常地溫習它”就當作很快樂的事,那孔子的快樂也太容易、太廉價了吧。再則,表示“復習”“溫習”意思,在《論語》中是大多用“溫”字的,比如“溫故而知新”。
再看引文二:
“‘習’,原指小鳥頻頻扇動翅膀,練習飛行的樣子。后引申為練習、學習,主要強調的是技能方面。在此是指,每日為學而不停廢,如雛鳥拍翅練飛,相繼而不間斷也。”(王孺童,《孺童講論語》,花山文藝出版社,(以下簡稱《孺童講論語》),第5頁)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不斷獲取新知識的同時,還能不斷溫習它,使它真正轉化成為自己的成果而不忘失,這樣的‘雙重’收獲,怎么能不令人高興呢?”(《孺童講論語》,第6頁)
王先生這里的講解,大體循《朱熹集注》而略加發揮,將“時習之”概況為“保持每日研習而不間斷”(《孺童講論語》,第9頁),應該說也是有根有據的,似乎確有一定道理。但是,也確如王先生所說:“古代并不以獲取知識為‘學’的第一要務。古人以‘求道’為學,此‘道’即指修身、處世之法也。”(《孺童講論語》,第4頁)那么,孔子“每日研習而不間斷”的對象(內容)是什么又究竟為什么呢?為“獲取知識”?顯然不妥。為“研習”“修身、處世之法”?好像是的。但是,“每日”“不間斷”“研習”“修身、處世之法”,好像就是在研究學問(知識)的樣子。如果這樣,繞了一個圈子,不又回到“獲取知識”上去了嗎?所以,王先生先留了一個伏筆,然后又給出了一個有趣的所謂“‘雙重’收獲”說。只是這“‘雙重’收獲”說僅從反問句式的目的上附會而來,似乎說服力并不強。
其實,這“學而時習之”的“習”,原本的確是指“小鳥頻頻扇動翅膀,練習飛行的樣子”,后來也確實“引申為練習、學習”等意思,只是應該注意,這里的“習”原本已含有“反復的”“不間斷的”“練習”的意思,孔子為了強調,又特意加了一個“時”字。這樣,“反復不間斷的練習”的意思一再強調,便有了更深的意義,也就是――實踐;把所“學”到的東西,通過“習”,加以實踐檢驗或用以指導實踐。
將“習”解為“實踐”,文言文中不乏其例。比如,韓愈《師說》一文,有“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一句,若將“六藝”理解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典籍,則該句中的“習”可以解釋為“學習”;若將“六藝”理解為“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則該句中的“習”最好還是解釋為“反復練習”“反復實踐”。
又比如,還是《論語?學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乎。’”這里的“習”必須解釋為“實踐”“反復實踐”,這樣就強調了“凡是傳授給別人的東西,都是經過自己實踐的”,是真實有效的。這也與孔子十分看重“行”,強調言行并重是一致的;而其他的一些解釋都可能文理不通。
因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應該翻譯成“學習并且經常地去實踐,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概而言之,“求知”也好,“務道”也好,“學”側重于接受、吸收、繼承,“習”著重于研究、檢驗、運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面說了這么多,并不僅僅是為了糾正一個字的解釋翻譯問題,而是覺得這里其實關乎怎樣認識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問題。如果一味糾纏“學習”并“保持每日研習而不間斷”,那很可能滑向“讀死書,死讀書”的路子,又哪里會有真正的“快樂”可言呢?只有堅持“實踐”的觀點,在反復不斷的實踐中檢驗、運用、豐富、發展所學的東西,才能真正領會孔子所說的“快樂”,而這也正是孔子一貫主張的“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另外,《論語》的這一組開篇名句,如果更多地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孔子其實是在強調“為學”的三要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學以致用的實踐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強調切磋、交流、問難,也就是今日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合作探究”意思;“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主張存疑,主張學術民主、學術自由。這些要求和主張高懸在《論語》的開篇首句,值得我們細細玩味,只是限于篇幅,這里不作贅述。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論語今讀.三聯書店.
1、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2、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4、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5、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6、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7、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記》
8、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9、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系辭上》
1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11、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左傳》
12、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1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1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15、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6、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8、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19、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20、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韓愈·調張籍》
2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2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2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4、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25、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26、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27、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唐·王勃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3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31、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32、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33、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3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35、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3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37、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38、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試《后赤壁賦》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2、天意伶幽草,人間重晚情。——李商隱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4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45、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4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雜詩》
48、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49、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0、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5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于。——李商隱《無題》
52、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5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4、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5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56、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5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58、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調張籍》
5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60、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
61、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6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枚乘《上書諫吳王》
6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適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6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鳳所破歌》
6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6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67、生于優患,死于安樂。——《孟子·告于下》
6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原道》
6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7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7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72、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7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74、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75、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7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77、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
7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79、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
8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8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8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3、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8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8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86、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春江晚景》
87、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88、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試《水調歌頭》
8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90、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李頻《渡漢江》
91、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92、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
93、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2、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4、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趙翼
6、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7、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9、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10、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1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1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1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1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15、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1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17、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1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19、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
20、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21、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22、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2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24、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25、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26、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27、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2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9、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30、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31、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32、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33、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不須多。——王安石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我學了這句名言警句以后,我都會放下身上的架子,虛心地去向老師、向同學、向朋友請教我不會的地方。我從來都不會不懂裝懂,濫竽充數,我會時常提醒自己“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我學會了這句名言警句以后,我就會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必要我還會對不懂得這句話的同學說。記得那一節課,有位同學不想聽課,就時不時地用筆戳一下我,過了一會兒就扯我衣服,他以為我不知道是他,他三番二次的這樣,最后我忍無可忍,火冒三丈地對他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當我學了這句話以后,我看到品德高尚、樂于助人等人,我就會發自內心地向他們看齊,學習他們的良好品質,完善自己。而看到那些亂扔垃圾、說臟話、欺負弱者等人,我都會立刻進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跟他們相似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