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作品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校座落于重慶市萬州區。有沙龍、百安兩個校區,占地1980畝,校舍面積49余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45萬余冊,儀器設備總值近1.3億元。設有17個二級學院,9大學科門類,54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近1200余人,專任教師近900人,其中正教授89人,副教授240人,博士102人(不含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9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重慶市名師2人。學校緊扣“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形成了以工為主,文學、管理學為輔,理學、藝術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農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學科體系。面向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連續六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穩定在85%以上,年終就業率穩定在95%左右。
重慶三峽學院美術學院創建于1987年,有教職工60人,其中教授5人(另外聘教授8人),副教授12人,碩士49人,有校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15人。開設有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服裝與服飾設計五個本科專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00人,2015年擬在教育碩士類別學科教育(美術)領域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美術學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藝術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學生多次參加省級及全國美展,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設計大賽中獲全國一等獎,獲獎的作品共計36余件、省級獎100余件,發表美術作品論文100余篇;教師出版學術專著、教材21部,發表美術論文100余篇,作品入選全國省級美展300余件,有150幅作品獲得全國和省級獎,2項教學成果獲重慶市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二、三等獎,“三峽民間美術”課程為重慶市級精品課程。共計培養了10000余名專業合格的美術人才。畢業生就業范圍廣泛,受到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達到90%以上。
美術學(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美術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繪畫創作和現代藝術設計的實踐技能,能在美術創作、美術編輯、美術教育、藝術設計和管理、以及美術宣傳和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等領域的專門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有:美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透視學、解剖學、構圖學、素描、色彩、中國畫、油畫、雕塑材料學、版畫、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美術教育心理學、應用美術設計、計算機應用設計等課程。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設計文化視野,有創新設計思想與能力,適用于時代視覺傳達發展需求,有傳統平面(印刷)媒體和現代數字媒體設計技能,并在專業設計領域、企業、傳播機構、中等院校、研究單位從事視覺傳播方面設計、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中外設計史、設計概論、素描、色彩、字體設計、圖形創意、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數學媒體設計制作、企業形象策劃、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
環境設計(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當代環境設計理念,現代設計思想,為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發展需要而具有環境設計綜合知識和應用實踐動手能力的設計師,能在各大裝飾公司、建筑行業、中職院校、設計單位等從事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教學和管理的專門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中外設計史、設計透視、素描、色彩、手繪表現、建筑裝飾材料與概算、室內空間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展示設計與模型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
動畫(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動畫的基礎理論知識及相應的影視知識,熟練掌握動畫設計、動畫制作,動畫產品開發等實踐技能,能在設計公司、游戲公司、傳媒公司、藝術教育等單位從事動畫、影視制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有:藝術設計史、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繪畫設計、動畫場景設計、攝影、網頁設計、卡通雕塑、二維動畫制作、三維動畫制作、后期合成技術、DV短片制作、動畫造型設計、影視聲音、三維動畫技術、動畫分鏡創造等課程。
服裝與服飾設計(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國際流行文化視野與民族服飾文化底蘊、兼備創新設計與工藝技能、能在服裝設計、教育、研究、媒體、生產和管理等企業單位從事設計、開發或管理工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有:中外服裝史、服裝材料學、服裝效果圖、服裝結構設計、工藝基礎、服裝CAD、流行成衣設計、職業裝設計、創意裝設計、配飾設計、形象設計等課程。
一、報考對象和條件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身體健康,無色盲、色弱;年齡不限;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者。
二、2015年美術類招生專業、學制、分省招生計劃、收費標準
招生專業
層次
年
學費
學制
校考(170)
合計
河北
江蘇
江西
廣西
甘肅
山西
黑龍江
合計
4
350
30
25
20
20
30
30
15
環境設計
本科
10000
4
100
10
9
6
6
10
9
5
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
10000
4
73
8
6
4
5
7
8
3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本科
10000
4
32
2
2
2
2
2
2
2
美術學
本科
10000
4
84
6
5
4
4
7
6
2
動畫
本科
10000
4
61
4
3
4
3
4
中國藝術批評歷來受政教文化的影響,比較注重倫理道德的評價。以人論藝的藝術批評觀念可謂源遠流長,如孟子的“知人論世”、《文心雕龍》的“體性”篇等,對后人藝術批評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而宋代尤其重視作者的內在品格,在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后》指出:“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這是對宋人評書論文的總體寫照,而作為理學大師的朱熹,在其藝術批評實踐中對藝術作品工拙層面的忽略,最終導向了以人品論藝品的藝術價值批評觀,而其對人的道德人格的重視,又在此基礎上將以人論藝的批評理念推向了頂點,對后世藝術批評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理學大家朱熹不僅理學思想博而有統,且廣涉博覽,他在藝術方面也多有涉獵且造詣很高,留下了豐富的藝術批評思想。朱熹的藝術批評思想是建立在理學基礎之上,他認為文藝作品根源于“理”,道德價值因此就成為其批評的重要標準,他在對書法、繪畫和音樂的批評中,都強調了其德性價值的一面,在此筆者將結合書法、繪畫、音樂批評,來探究朱熹在藝術價值批評觀中是如何逐步彰顯“觀乎德性”的藝術價值批評觀。
一、“書關德性”論
朱熹在書法藝術上提出了“書如其人”,關乎“德性”的觀點,把書法賦予了強烈的倫理道德意識,使書品與人品的關系更加緊密。
因被認為其人品不佳而書法遭到朱熹貶抑的人如曹操,從早年學曹操法帖到后來認可劉共父“篡位”之說而貶低曹操書法可見一斑。在《題曹操帖》中朱熹提到:“余少時曾學此表。時劉共父方學顏書《鹿脯帖》,余以字畫古今誚之,共父謂予:‘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耳。’時予默然亡以應。今觀此謂‘天道禍簦不終厥命’者,益有感于共父之言云。”朱熹早年學書追求“毫發象似”,可見其對曹操書法之推崇,而《唐人書評》中亦有對曹操書法的評價:“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巖璀璨。”可見曹操書法本身的精工絕倫,因朱熹認可劉共父的“篡位”之說,以及朱熹后來形成“書如其人”、關乎德性的觀念后,轉而對曹操書法大加撻伐。
被朱熹大加贊賞的書法作品往往也出自那些在“德性”上被他所認可的“盛德君子”。如朱熹眼中的胡安國書法,也是人品與書品的高度統一者。“方生士繇出示所藏胡文定公與其外大父尚書呂公手帖,讀之使人凜然起敬,若嚴師畏友之在其左右前后也。嗚呼!是數君子者,其可謂盡朋友之道而無所茍矣。其卓然有以自立于當年,而遺風余烈可傳于世者,豈徒然哉!三復嘆息,因敬書其后,以致區區尊仰之意云。”朱熹對其書法的評論是圍繞其德性修養,表達自己的尊仰之意,而非以書法本身之工拙來論。對黃庭堅書法品評時亦是如此,如在《跋山谷宜州帖》中指出:“山谷宜州書最為老筆,自不當不以工拙論。但追想一時忠賢流落,為可嘆耳。”朱熹提出了“自不當不以工拙論”的觀點,而是從其“老筆”中讀到了黃庭堅的“忠賢流落”。
由此可見,朱熹將以筆墨為表現對象的書法賦予了社會倫理含義,對書法藝術世界的品評深入到對作者的人品世界的品評,使書品與人品達到高度的統一,讓書法真正成為了觀乎“德性”的藝術。
二、“畫關德性”論
在朱熹的思想中,藝品即人品,人品亦可定位其作品。朱熹對繪畫的品評同樣落實到“德性”的價值上。如朱熹這樣評論吳道子的繪畫:“吳生之妙,冠絕古今,蓋所謂不思不勉而從容中道,茲其所以為畫圣與。”朱熹以《中庸》之圣人標準來評價吳道子的作品,亦是從其人品來定位其作品。
在繪畫藝術中朱熹提出了“心畫”概念。如他在《跋陳了翁則沈》中寫道:“心畫之妙,刊勒尤精,其凜然不可繁犯之色,尚足以為激貪立儒之助。”在他看來,繪畫藝術是人的精神氣度人品在筆墨中的體現,所以他稱筆墨為“心畫”,并以此來品評繪畫作品。
朱熹的“畫關德行”論在其對蘇軾繪畫品評上亦多有體現,如朱熹雖對蘇軾的繪畫藝術風格上頗多微詞,但對其在繪畫方面所展現出來的精神氣節又多有贊賞,如在《跋陳光澤家藏東坡竹石》中,朱熹贊曰:“東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堅確不移之姿,竹君石友,庶幾似之。百世之下觀此畫者,尚可想見也。”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朱熹看到的更多的是蘇軾流露出的傲骨英氣,對其繪畫的品評完全舍棄了其技法形似層面的較量,而直接將其與蘇軾的人格操守聯系在一起,對蘇軾推崇備至。
三、“樂關德性”論
就音樂本身來談,它自身不僅具備特有的藝術形式,且能夠凈化心靈,影響行為,激勵人們向善之心。從孔孟到朱熹,他們對音樂都極為重視,并形成了一套系統的音樂文化觀念,而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音樂思想的同時,更進一步闡發了音返謀硐止媛杉捌淠諍,并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觀。
音樂作為一個文學藝術上的重要范疇,在朱熹看來,乃是指音樂是情感的,又是超情感的,指既要負載道德教化功能,又要滲透人性本真的內容,其意義不在于音樂的悅耳,也不止于情感的表現,只有超越外在的音樂形式,體會到天地間生命的和諧,鍥入到人與萬物合一的忘我境界,才是真的音樂,也才是音樂的真正境界。朱熹對詩歌音樂的品評同樣離不開其對“德性”的品評,認為音樂的美是聲音節奏與功德相稱,而“善”才是音樂美的根本。
朱熹認為,音樂與倫理相通,認為音樂的情感表現必須做到情與理和諧統一,才是最理想的。如在《語類》中有指出:“古者教必以樂……蓋終日以聲音養其情性,亦須理會得樂,方能聽。”由此可以看出他欣賞的不是音樂的藝術形式,而是蘊含在其中的圣賢氣象,音樂能刻畫出優美細致的情韻,創造幽遠深婉的意境。但從總體上來說,音樂的目的仍不在于聆聽美音美聲,更重要的乃是從音樂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具備了充實的道德內容,在“理”的領悟中去感受“樂”的美,又由美的感受引導出道德情感才是音樂美的正真體現,而要領悟音樂內在真實的道德情操,又需要深厚的音樂修養,使內在的善和美,通過音樂的形式彰顯出來。當然,音樂也可以“蕩滌邪穢,斟酌飽滿,動蕩血脈,流通精神,養其中和之德,而救氣質之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變化人的氣質,提高生命的素質,而達到音樂的境界。所以,對于音樂的觀賞,亦是修養心性的過程,誠如朱熹所說:“古人學樂,只是收斂身心,令人規矩,使心細而不粗,久久自然養得和樂出來。”可見,對于音樂的學習與道德的追求是一致的,終極目的都是明心見性,涵養人生,體認道理,興發志趣,使人們在音樂與“德性”的調和中,達到真善美的和諧統一。當然,也并非所有的音樂都能擔負起德道教化的作用。在朱熹看來,只有恬淡平和的音樂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由此可見,朱熹“觀乎德性”的藝術價值批評觀,無論是對書法的品評、繪畫的品評抑或音樂的品評,除了對其藝術本身進行考究外,更多的是把關注點放在對人的“德性”之光亮的深入挖掘上。可以說,朱熹的藝術世界是人之“德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