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司馬光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發(fā)表見解“追求無忌”,偏離了文章原意
聾生認知水平不高,在學習語文時,大多以自己對生活的直觀認識形成的經(jīng)驗,或以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思考作出天真無邪的發(fā)言,這本無可非議。可近年來,一些語文老師“疑問讓學生提,見解讓學生說”,課堂上也常聽到“沒關系”“不要緊,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在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時,不少老師同樣親切有加,以表揚為主。附摘錄于某聾校的《司馬光》一文的教學實錄:
師:你覺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嗎?
生: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來,只有司馬光的辦法又快又好。
生:不好,砸壞了公園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傷。
師:你覺得第二個同學說得有道理嗎?
生:對,小石頭都會砸傷人,這么大的石頭還可能會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缸片飛出來,也會把外面的小朋友砸傷。
師:這位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得真周到。
這位老師對這“無忌的童言”可謂是格外保護,表揚有加。其實,本文是贊揚司馬光在危急時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而對司馬光評價在老師的“慫恿”下嚴重偏離了對課文原意。教者應充分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二、朗讀教學“主觀臆想”,淡化了朗讀指導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感情朗讀,需要情感的投入、語調(diào)的變化、停頓的轉換,需要內(nèi)行的老師在朗讀基調(diào)上的準確引導。把握不準課文基調(diào),朗讀教學就慘了。附摘錄于某培智學校的《一夜的工作》的朗讀課例:
師:此時此刻,你能讀讀最后一段話,表表你的心意嗎?(語調(diào)親切地引導)……
師:帶著你喜歡的語氣讀,你認為該怎么讀,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讀?
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出現(xiàn)了好多種讀法。
生:(讀)“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學生始終用低沉緩慢的語氣讀前三句,最后一句用親切詢問的語氣讀)其實,這段話是作者看了總理一夜工作后發(fā)自肺腑的贊美,朗讀時的語調(diào)是“高聲”贊美,可在老師“親切地引導”下,學生只能循著親切的基調(diào),低沉地讀書了。
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fā)展語感。因此,閱讀教學的整體構架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jīng)”,以字詞句的訓練為“緯”,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1)充分誦讀,觸發(fā)語感。讓學生反復接觸語言、感受語言,將誦讀貫穿于課的始終,采用靈活多樣的誦讀方式。諸如,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個體自由誦讀、同桌之間互相誦讀、選點誦讀、根據(jù)自己的領悟誦讀等。(2)潛心品讀,領悟語感。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3)積累運用,積淀語感。積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學習方式“一味合作”,取代了獨立感悟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于是,合作學習成為部分教師追求的標桿,成為實踐新課改的課堂標簽。然而,我們經(jīng)??吹竭@樣的場面:教室里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似乎人人參與其中。但仔細一看:A組學生壓根兒沒有合作討論,是在閑聊;B組學生圍坐在那里,聆聽個別好學生的主講,充當“陪坐”或“聽眾”的角色;C組學生合作正漸入佳境,但時間已到,只得打住……這樣的合作學習,或蜻蜓點水,或干脆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沒有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并解決問題,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倡導新的學習方式?(1)鼓勵質疑,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出自己的見解;(2)恰到好處地運用討論、探究等合作學習手段,允許實話實說,甚至允許有爭論。讓學生在獨立感悟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在掌握知識的重難點處開展合作,在合理有效的指導下進行小組合作,以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習慣與合作精神。(3)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把自主、合作、探究變成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需要,習慣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一是歷史教學缺失了問題意識。易中天先生品三國,一般是先提出問題,由問題來引發(fā)人們的好奇,然后易先生再來“品”,通過問題來加強與觀眾間的互動。如第十六集《得寸進尺》中,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又進行了三次戰(zhàn)爭,即破馬、韓,征孫權,伐張魯。三次戰(zhàn)爭時間都不超過一年。曹操甚至寧肯半途而廢,也要返回鄴/,!/城。那么,曹操為什么要這樣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趕了回去,究竟要做什么?是什么事情他一直在牽掛著呢?這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方法,每一集的開頭都這樣引入,即先敘述相關的史事,創(chuàng)設一個矛盾的情景,再從史實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中,我們往往缺乏教師跟學生間的互動,或者設置的問題太簡單,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有些教師把問題設置成了填空題的形式,把本來豐富多彩、給人以智慧的歷史搞成了干巴巴的“木乃伊”,在有些學校,歷史課成了“雞肋”,什么人都可以教,兼職的、年老的、體弱多病的,使教歷史成了“福利”,這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歷史教學,使歷史教育的作用沒有發(fā)揮出來,問題意識正在悄然流失。
二是歷史教學缺失了個性解讀,缺少“品”的意識。雖然我們也強調(diào)“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往往不能“跳出教材看教材”,仍然存在著照本宣科的現(xiàn)象。比如有的老師在講解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必將實現(xiàn)時,往往只局限于課本,從一國兩制和發(fā)展兩岸關系符合人民的利益方面來講解,這兩個問題課本上明確的答案,教師再來講解,往往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講解這個問題時,應該有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可以再從國際社會角度來“品”,國際上,普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像美國、日本等國家,沒有一個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的,這些國家的支持為我們維護國家統(tǒng)一掃除了外部障礙;二是從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價值觀方面來“品”,誰想分裂國家、破壞統(tǒng)一,誰就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中國人歷來以維護國家統(tǒng)一為已任,這種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約束力;三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的認同感,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同祖同根;四是應跟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品”,臺灣同大陸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臺灣經(jīng)濟的振興對大陸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從房地產(chǎn)價格的攀升、大陸觀光團對臺灣旅游業(yè)的影響等方面來加以說明。老師如果能從以上方面來講解,在課本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拓展,相信會引起學生的興趣,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三是缺失對歷史故事的重新解讀。易中天先生講故事,往往是為了說明一個觀點,教給人們一種為人處事之道,而我們許多歷史教師往往是為故事而故事,講故事就是為了增加點趣味,博得一點廉價的笑聲。如有的教師在講解司馬光與《資冶通鑒》時,往往會補充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借以說明司馬光聰明,聰明是不可復制的、是學不了的,僅僅知道司馬光聰明是不能讓我們的學生聰明起來的。教師在講解這個故事時可以換一種角度:從理清做事的方法入手來講解,即救人的方法有兩種:讓人離開水,或讓水離開人,我們一般想到的是讓人離開水,即把人從缸中拉出來,而司馬光急中生智,運用了讓水離開人的辦法──砸缸,讓水流走,從而達到了救人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解決問題時應回到問題的“原點”,然后再想辦法解決問題。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品”,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技能,為他們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老師也應該學會運用這種方法去解決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如我們現(xiàn)在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的能力,我們就可以考慮我們的備課存在哪些不利于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設置成這樣一個檢核表:(1)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問題有哪些?(2)學生的興趣點是什么?(3)講解和點撥的問題是什么?哪種講解和點撥方式更好?(4)需補充的史料是什么?(5)強化訓練和檢測的問題是什么?通過上面五個問題,來解決傳統(tǒng)備課中忽視學生的現(xiàn)象。再如,學習孝文帝遷都時,通過課本中提供的遷都洛陽的故事,通過師生的“品”,讓學生學會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互相退讓、實現(xiàn)共贏。
四是缺失了必要的史料教學,歷史教學要“論從史出”,易中天先生常常讓史料說話,通過史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而使他的品三國很有歷史的味道。而我們許多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結論,而沒有告訴學生結論是怎樣得出的,缺少說理性,沒有起到“授之以漁”的作用,就像《西游記》中的算命先生袁守誠,只告訴漁夫“在涇河灣頭東邊下網(wǎng),西岸拋釣”,而沒有告訴漁夫 “定獲滿載魚蝦而歸”的原因。
【關鍵詞】小學語文 對話理論 核心素養(yǎng)
通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正確使用對話理論的方式,可以在課堂上建構出實施對話式的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模式。教師將課堂教學和對話理論在教學的時候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們可以通過對話的形式來開展對課文的解讀。重視在語文課堂上使用對話理論,可以給學生們提供一個新的情境,學生們的積極性和興趣都被調(diào)動起來?;趯υ捓碚摰脑瓌t,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貫穿開展,將能夠在語文教學的各方面取得成效。
一、平等對話,尊重個性理解
在以往學生和老師的認識中,往往將作者和作品本身的位置尊放得過于高遠,在品讀文章的時候總是懷著一顆敬畏的心,這樣的劣勢地位會導致學生們不敢質疑。學生們本能地認為教材中的一切知識都是完全正確的,作者的思想是不容置疑的。
為了不讓學生們有盲目從眾的心理,教師應該給他們創(chuàng)建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們不再只是死記老師的講解,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可以對文本意義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理解。教師根據(jù)課本的內(nèi)容,給學生們搭建一個平等的與課本對話的平臺。在講《》的時候,我讓學生們?nèi)ツx課文,然后去思考:當年,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什么樣的災難?我讓學生們提出一些對文章的疑問?我給學生展示了幾張當時的人們在煙房抽鴉片的圖片,我希望他們能思考出文章中沒有提到的內(nèi)容。我問學生們鴉片會怎么害人?學生們說出了體力衰退、意志萎靡、喪失勞動力、家破人亡、窮困潦倒這幾點。然后我讓學生們自由地發(fā)揮,并將自己的任何觀點都提出來。有的學生說,當時鴉片那么害人,可是剛開始幾乎沒有人愿意去阻止它,說明當時的官員已經(jīng)變得麻木,這個時候林則徐站出來了,進行了,但是其他地區(qū)的官員并沒有響應,這說明清朝的氣數(shù)已盡。
所以教師在學生們閱讀文章的時候,給他們搭建了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可以讓學生們有自信、有感情地與文本進行交流。教師是所有參與者的組織者,有如交響樂的首席一樣,教師是參與者中的核心和靈魂。
二、圖文結合,放飛多元想象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閱讀知識、能力和方法上都較缺乏,對話方式和思路都比較單一。教師可以借助圖文結合的方法,借助教材中的插圖,幫助學生拓寬思路。
在講《游子吟》這首詩的時候,我給學生配了一張柳樹旁,一位老母親送別兒子的圖片。然后我讓學生們結合圖片來理解詩的主旨,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僅僅30個字,就寫出了孟郊對母親的感恩和思念。然后我讓學生結合詩文和圖片來寫一寫當時送別的景象。學生認真地思考過后,開始在紙上進行創(chuàng)作。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在深夜的時候還在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縫補衣裳,她心里還想著,這次兒子離開,還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當孟郊與母親分別的時候,母親告訴兒子早點回來,孟郊點點頭就走了。孟郊撫摸著衣服上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母親的慈愛,就像是太陽的光輝。他將自己比作小草,無論如何都無法報答太陽的恩情。學生在這樣的方式中,放飛自己的想象,既深刻地理解了文章要表達的感情,還訓練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
學生們借助文章的插圖,通過閱讀文字,仔細品味,可以了解到文中人物的內(nèi)心,感悟古詩詞中的意境。在教學的時候,通過多種方式,不同角度的解讀,都能豐富文章的意義。
三、小組合作,強化口語交際
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們站在同一個地位、同一個水平上進行交流。他們對某個話題進行交流談論,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們的知識積累,提高思維辨析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強化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人生閱歷、知識積累、性格特點、生活環(huán)境,所以他們對文章的內(nèi)容肯定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既能幫助他們迸發(fā)靈感的火花,還能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獲得新的情感體驗。我通過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成為對話的主體和主人,在對話的時候有心理安全感,充分體現(xiàn)語文教學對話的精神。在講《司馬光》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給學生們出示了幾組圖片,讓他們通過討論,然后嘗試去編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處在伙伴群體中,能夠放松心情,靈感也會更多,對于提高學生們的專注力很有幫助。學生們通過理解圖片的含義,然后在組內(nèi)進行討論,我在旁邊聽他們討論的成果。學生們討論出來的是,司馬光看見小伙伴掉進水缸內(nèi),旁邊的人都不知所措,只有司馬光沉著冷靜,他分析到如果等到大人過來后小伙伴可能有危險,他們又不能將水缸放倒,于是他萌生了將水缸砸破,讓水流出來,進而解救小伙伴的計策。學生進行對話的時候,就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他們通過相互討論、相互借鑒、相互啟發(fā)、相互完善,暢所欲言,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思維在碰撞中綻放火花。
每個人對事情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學生們在一起討論的時候,可以將不同的觀點進行整合,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還可能想到一些新穎的觀點。
四、批判反思,引導積極創(chuàng)新
反省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批判反思是學生們與內(nèi)心對話的最好的方式。學生們具有批判反思的意識以后,在閱讀教學對話的過程中就能夠去檢查思維辨析的過程,就不會對他人的理解有盲目的隨從性。它和傾聽是有所不同的,是無法根據(jù)肉眼的觀察來判斷的。
這種批判反思的意識在學生對話中是十分重要的,當學生們具有這種意識之后,就不會盲從地相信別人的見解,而是會敢于提出自己內(nèi)心的質疑。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讓學生們?nèi)ソY組討論,教師的本意是讓學生們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在小組中能夠結合他人的意見,共同努力來解決問題。在講《臥薪嘗膽》這節(jié)課的時候,吳王夫差為復仇,努力練兵終勝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最終夫差命喪姑蘇山。我告訴學生們蒲松齡的一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边@句話的后部分就是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成大業(yè)的稱頌。我問學生們越王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打敗吳國?我讓學生們?nèi)ビ懻撊缓蟮玫阶罱K的結論,在學生們討論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在聽到自己的見解和別人有出入的時候,特別是和一些好學生的意見不統(tǒng)一的時候,會出現(xiàn)沉默不語的現(xiàn)象,對自己的見解不自信。我不希望這樣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成為少數(shù)學生的發(fā)言途徑,這樣一來,那些學生以后就會一直去盲從他人的意見而沒有自己的見解。我特意去問那些不敢發(fā)言的學生,令我意外的是他們想到的是其他同學想不到的,但是分析得都很對。其他的學生基本都在去分析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性格特點,勾踐忍辱負重、勵精圖治,夫差驕傲自大、沉淪墮落。我特意問的學生,說出了君王聽取謀事意見的重要性,勾踐如果沒有范蠡的幫助,肯定不能打敗吳國,吳王正是沒有聽取伍子胥的意見留下后患。
我希望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盡情地發(fā)言,學生們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盲從、不輕信。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們才可能有創(chuàng)新的觀點,才能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
對話理論和語文教學已經(jīng)受到教育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師將對話理論自然、充分地融入平時的教學中,讓課堂充滿希望、生機和活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案例A :媽媽的爸爸叫“dada”
期終測試剛剛結束,我校一位一年級小學生在答品德試卷時所填的答案讓閱卷老師笑出了眼淚??碱}是這樣的“媽媽的爸爸叫( )”孩子的答案是“dada”( dada是右玉方言,普通話是“爸爸”的意思)
孩子的答案讓人捧腹大笑,可是我們這些搞教育的人面對這樣的答案,是否應該進行反思呢?反思一下孩子出現(xiàn)這樣的答案的現(xiàn)實原因——難道僅僅反映出孩子“對標準答案不記”嗎?不是,孩子出現(xiàn)這樣的答案還反映出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我們細細的思考一下,在我們右玉縣,我們的媽媽怎么稱呼我們媽媽的爸爸呀?對呀!不就是稱呼“dada”嗎?孩子錯答該題的原因是:第一:審題時,錯誤地理解為“媽媽的爸爸媽媽稱呼什么?”第二:孩子受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順理成章地寫下了“媽媽的爸爸媽媽稱呼‘dada’”
2 案例B: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造句
我家孩子這次考試中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造句時,竟然寫下了我常常指責她的一句話:“你有的新橡皮,有的新文具盒,還有的新書包,還要花錢亂買文具?!蔽铱粗⒆拥脑嚲砜扌Σ坏谩W鳛榧议L,我生氣的是:孩子學習《司馬光》一課時不認真,以至于沒有體會了“孩子們有的嚇哭了,有的不知該怎么辦,還有的跑回去找大人。”這句話中“有的….有的….還有的….”的意思。作為家長,讓我可笑的是,孩子對于我這句常常責罵她亂花錢的話還是記憶很深的。對于孩子我不知該怎么去告訴孩子——此“有的….有的….還有的….”非彼“有的….有的….還有的….”
【摘 要】生成性教學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生成性課堂教學所關注的是教學過程中瞬間生成的教學資源,是從傳統(tǒng)的說教式的課堂中解放出來的新的課堂形式。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維特羅克(Wittrock,1986)對生成性學習模式進行了最早的研究,時至今日,生成性學習理論對當代教學過程觀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本人現(xiàn)處于小學語文教育的第一線,此文主要以課堂實踐為案例,提供生成性教學課堂實踐中總結的實操技巧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 生成性教學;小學語文;動態(tài)生成
一、生成性教學的觀點
生成性教學研究者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積極參與其中并非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構建自己對信息的解釋,并從中做出推論。后現(xiàn)代教育理論代表派納(William F.Pinar),他認為課程由靜態(tài)的預定性和限制性轉向動態(tài)的過程和經(jīng)驗,是“一種內(nèi)心的旅行”。多爾認為“人們應當認識到最后的目標和最初的預計有可能不一樣”,知識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和認知取向而建構起來。因此,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參與,倡導師生對話和尊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注重課堂教學的開放性、生成性特征,認識到課堂的非線性和非確定性特點,充分認識預設和動態(tài)生成二者之間的內(nèi)在和諧關系。
二、生成性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指導意義
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每個學生,他們的遺傳素質、家庭條件、學習水平、生活經(jīng)歷完全不同,因而也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個性心理世界,正是這種差異性使課堂教學充滿了變數(shù),同時也隱含了更大的生成性。生成性教學的理論強調(diào)教學的過程性,突出教學的個性化建構,追求學生的生命成長,形成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和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變化,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經(jīng)歷被激發(fā)、被調(diào)動、被欣賞、被尊重的過程,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課程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的過程,因而,教學是在“精心預設”基礎上的“絕妙生成”。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中的瞬間動態(tài),并有效運用新型課堂教學生成,把握好連續(xù)興奮點和教學生長點,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把封閉的課堂變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開放課堂。
三、在實踐中開發(fā)生成動態(tài)課堂
一堂課無論教師如何預設,在課堂實際生成過程中,一定會出現(xiàn)新情境、新問題、新思路、新過程,甚至衍生出新內(nèi)容。而學生在課堂個性化生態(tài)表現(xiàn)活動中,更是促使課堂生成的關鍵。如何結合二者,激發(fā)課堂的生機與活力,讓課堂在師生對話中追求生命的快樂,我從自身的課堂實操中略作反思探討。
(一)引導參于:讓學生從“發(fā)現(xiàn)學習”中體驗動態(tài)課堂
案例:《找春天》
教學預設:創(chuàng)設情境——自讀——交流感悟
實際教學過程:
A.自讀之后,談談“你在哪里找到春天”時,學生大多從“課文中能看見的春天部分”來回答,這不算意外,但發(fā)言的同學十分踴躍,每一個同學都想說出自己看到的春天。于是我盡可能地記錄并板書:
小草從土里鉆出來,桃花開了、杏花開了、杜鵑花開了、小溪解凍了……
B.隨后,教師讓學生看一段春天的視頻,提問:除了我們所看到的春天美景,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感受、尋找春天呢?
C.問題一提出來,大家又七嘴八舌地進行交流討論后,許多同學都發(fā)現(xiàn)還可用聽、聞、觸等方法。有同學提出:“我發(fā)現(xiàn)課文中也可以用這些方法來找!”我立刻抓住了這個動態(tài):“好!同學們用剛才自己發(fā)現(xiàn)的方法,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春天。”結果大家都認真自覺地再次去感悟課文。
這堂課在孩子們自主感受發(fā)現(xiàn)的樂趣中進行著,自然而又流暢,一氣呵成,連我自己也沒料到會如此順利,而這種始料未及就是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特性。
(二)重新生成:以課堂突發(fā)事件為引子推動課堂教學
案例:《三個兒子》第二課時
教學預設:復習——讀悟——探究——討論
實際教學過程:
A.在讀悟后,發(fā)現(xiàn)孩子對孝順父母這個主題只停留在認識層面上,沒有帶入感情,于是我念了一段錢志亮的閱讀視頻《父母的告誡》。認真聽著看著的同學越來越多,越來越靜,當讀到結尾“扶我一把吧!用愛跟耐心幫我走完人生?”時,班上有個別同學眼眶中盈滿了淚水。一切就順其自然的發(fā)生了。
B.這時有一位男生站起來:“老師,我想問一下視頻中的老人是不是老師的媽媽?”我遲疑了一下說,“這個人就是我的媽媽!隨后我哽咽著,娓娓地講起了一段母親與自己的故事。在我閃閃的淚光中,孩子們都流下了眼淚。我說:“父母的確不容易,他們關愛我們,為我們付出了一切,同時,他們也需要我們的關心、幫助和體諒。同學們,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C.接下來,有8位同學聲淚俱下地講述了自己的感想。有的說親人關愛自己的事,有的說我要回家?guī)蛬寢屪黾覄栈?,有的說我想告訴爸爸我很愛他……聽完后,我說:“在這世界上有這么愛我們的人,是多么幸福?。?,快擦干我們的小花貓臉吧!回家用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焙⒆觽冇侄计铺闉樾?。
在這節(jié)課上,本來用母親的照片是為了自己能讀得更有感情,可孩子的偶然發(fā)現(xiàn)并提問,成了整堂課的引子,反而不用刻意去按照預設來進行,而是順應了這個偶發(fā)事件。整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孩子們也在淚水中快樂地感悟到父母的愛。
(三)主動構建: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獨立性,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案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課時
教學預設:課前資料收集——六人小組展示——進行知識搶答
實際教學過程:
A.在小組展示時,有同學說:“老師,剛才展示的兩組在野外迷了路怎么辦所用方法相同?!蔽伊⒖虇柕溃骸澳怯惺裁锤玫霓k法呢?”經(jīng)大家討論后,決定兩小組合作歸類后,再集體匯報。
B.在進行野外知識搶答時,又有同學提議說:“老師出的題都是課文中的,太簡單??刹豢梢晕覀冇米约菏占馁Y料出題考其它小組,互相比賽,優(yōu)者為勝?”我對提議表示贊許,全班一片歡聲雀躍。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活動不僅需要大家的積極參與,更需要有小小的領頭人。在這次教學中,我數(shù)次“隱藏”了自己,而讓學生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積極開動腦筋,從而促成快樂動態(tài)課堂在學生的自主建構中自然形成。
(四)開放交流:在學生“言之有理”時,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并因勢利導,助其通,暢其流
案例:《司馬光》
教學預設:初讀——分析——交流感悟——拓展
實際教學過程:
在交流“你覺得司馬光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品質”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說出聰明、機智、勇敢。然而,一位學生卻發(fā)表了出乎意外的見解。
生1:“從課文的圖片看,缸又高又大,我覺得司馬光用石頭砸,會很危險,砸碎的片會傷到自己,我以前也被玻璃片傷過?!?/p>
師:“你說得有道理,又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真不錯!”
然而,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位學生的感受竟然引起了不少學生的共鳴。
生2:“我覺得司馬光那時候小,可石頭那么大,他可能無法搬起石頭砸缸?!?/p>
生3:“我想可以找一根棍子,它比石頭輕,也可以砸破缸?!?/p>
……
師:“同學們不迷信書本,善于思考,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真是太棒了!不過大家不能光停留在發(fā)現(xiàn)問題上。我建議,這一次的班級議會主題:‘遇到危險緊急事件時,小學生應該怎么做?’”
生(齊):好!(臉上一副躍躍欲試的表情)
在這一次的教學案例中,我以學生即興提出的生活經(jīng)驗為起點,順水推舟,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致疑,使學生體驗到思考的快樂。在新課程的具體實操中,教學預設往往與課堂的真實情景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師要能敏感地捕捉教學過程中的價值點,通過瞬間生成加以智慧的教學技巧重構教學,這必將會生成較之“基礎知識”更具有再生力的環(huán)節(jié)。正因為有了如此靈活有效的課堂,“茅塞頓開”、“怦然心動”、“心領神會”、“浮想聯(lián)翩”這些美好的境界才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
(五)矯正反饋:出現(xiàn)“認識誤區(qū)”時,要機智地“撥亂反正”,幫助學生領悟根本
案例:《酸的和甜的》
教學預設:回顧——研讀——交流——演讀
實際教學過程:
生1:“狐貍很狡猾,騙了小松鼠,我們不要像狐貍那樣去騙人?!?/p>
生2:“小松鼠和小兔子太容易相信別人的話了?!?/p>
生3:“我覺得這只狐貍很聰明,很會動腦筋,我聽了許多故事都證明狐貍很聰明,我媽媽說,只要聰明動腦筋,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p>
聽了此回答,我發(fā)現(xiàn)必須馬上調(diào)整教學環(huán)節(jié),就給學生講了《動腦筋致富》和《騙子沒有好下場》兩個故事,使學生明白真正的聰明、有用的聰明應放在何處。聽完故事后,孩子們又紛紛站起來,大膽地發(fā)表了自己的新見解。一堂課在同學們的輕松討論中結束。
在此案例中,家長的片面之詞,使孩子對“狡滑”與“聰明”混淆不清,并暫時產(chǎn)生了錯誤的價值觀。我沒有馬上否定和指出,而是拋出兩個小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矯正了自己認識上的誤區(qū),并在笑聲中領悟到課文的深意。
(六)靈活調(diào)整:當出現(xiàn)不同“聲音”時,采用迂回戰(zhàn)術,從個人經(jīng)驗中提煉“大智慧”
案例:《淺水洼里的小魚》
教學預設:復習——讀文——拓展——實踐
實際教學過程:
一位學生質疑道:“這個男孩的力量太小,他這樣是徒勞無功,一個人在海邊也很危險?!?/p>
師:“你能在讀中體驗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做很好。對于他提出的問題,同學們是怎么看的?”我不急著表態(tài),而是將問題拋給學生,引發(fā)了一場唇舌之戰(zhàn)。
生1:“不能因為力量小,就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p>
生2:“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他應該叫他的家人和好朋友一起來做這件事?!?/p>
生3:“可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來小男孩是在爭取小魚生命的一分一秒?!?/p>
生4:“可他一個人最多只能救幾十條魚,如果利用這個時間先叫更多的人來,是不是可以救更多的魚。”
……
師:“同學們的爭論很精彩,對問題的認識越來越充分,感悟也越來越深。大家覺得小男孩保護小動物的想法有沒有錯?”
生(齊):“沒有錯──應該保護動物。”
在此案例中,我既沒有把課文中心直接拋給學生,也沒有讓學生太脫離文本,而是“欲擒故縱”、“迂回包抄”殺了一個漂亮的“回馬槍”。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把個體感悟帶入到集體互動中,從而加深感悟、明辨是非,從而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對大自然的有益啟迪。
四、在實操中反思總結生成動態(tài)課堂
學習研究專家萊夫(J.Lave)和溫格(E.Wenger)認為:知識蘊藏在實踐共同體中,蘊含在社會實踐中,即“知識的位置在于某一實踐共同體之中”。學習就意味著參與共同體和成為共同體的一部分,個體和共同體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互生成。隨著新課標理念被更多教師所運用實踐,現(xiàn)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勢必會擦出五彩斑瀾的亮麗火花。一線教師日常教學課堂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許多的“意外”,如一個笑話、一個冷不丁的質疑問題、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促成新的課堂構建的產(chǎn)生,而如何利用好這些“拐點”,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多次的實操中反思并總結,關注語文課堂的變化,關注學生的情緒波動,以臨陣不亂的心態(tài)、幽默機智的語言,洞查瞬間,重組動態(tài)生成,使學生“活”起來、課堂“亮”起來,從而使語文學習綻放出瞬息萬變的魅力。有了這樣的互動輕松氛圍,語文課堂自然就會生出神奇的魔棒,點化無限的奇跡。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修訂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版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6第9期
[3]汪霞.《后現(xiàn)代異域的課程話語一多爾建設性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理論評析》.《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6期
[4]施良方.《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7
[5]李曉紅,任慶世.《做創(chuàng)造的教師》.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關鍵詞:小學生 問題意識 培養(yǎng)
“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笨梢?,發(fā)問在科技進程中的重要性。事實上,正是一個又一個問題的產(chǎn)生與解決,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前進?!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彼?,問題是一切思維活動的源泉,也是我們教育研究的重中之中。尤其小學階段,我們必須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們早已形成的共識,而且已取得喜人的成績,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很好的依據(jù)和范例。但是由于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學生的認知也不同,這些成果在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我們不斷反思,不斷完善,不斷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
一、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先要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只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了,才能引導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個別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比較敏感,總是會問一些問題,尤其愛問幾個為什么。這些問題其實就是他們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值得我們教師關注,但在農(nóng)村教學實際中,這些問題往往被教師忽視或擱置,何況,絕大部分學生也不敢發(fā)問,不愛發(fā)問。所以,如何抓住機會,適時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在農(nóng)村的小學教育中尤為重要。
(一)積極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外部環(huán)境,即創(chuàng)設一個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寬松人文的教學環(huán)境
事實證明,在寬松、自由、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才能大膽地提問和討論。可是,由于受農(nóng)村學校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課堂中,更多的是維護教師個人權威的規(guī)定:必須保持安靜,不許隨便講話,不許打斷教師講課,不許問與課堂無關的問題……太多的“不許”制約著學生的思維,也遏制了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所以,我們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積極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的想法,保護他們的自尊,讓他們敢于把自己的疑問表達出來,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并且盡可能地給他們科學合理的評價,給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機會,這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和保障。而要做到這些,教師就必須積極更新教育觀念,認真踐行新課改理念,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實踐者。
(二)積極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內(nèi)部環(huán)境,要催生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自覺意識和濃厚興趣,喜歡問這問那,教學就成功了第一步。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問的興趣?一是引入相關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述愛因斯坦凡事總愛問個為什么終于成為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因為看見蘋果落地就要問個為什么而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瓦特因為看見水壺開了壺蓋會跳起來,就要問個為什么,最終發(fā)明了蒸汽機的故事,引導教育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努力去想一想為什么。
二是開展專題活動,催生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興趣。結合幼兒園的專題學習經(jīng)歷,在小學低年級,我們可以選擇具體的生活場景,開展專題活動,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并通過討論等方式解決,如找朋友、玩游戲等,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如何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等,為他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新問題,找到更多的新方法來創(chuàng)造機會。
三是借助教學內(nèi)容,增進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興趣。教學過程就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傳統(tǒng)教學中,這個過程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然后通過講解,讓學生接受、理解知識。新課改要求教師創(chuàng)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并鼓勵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得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借助教學內(nèi)容,增進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興趣。比如,在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發(fā)現(xiàn)問題,猜測字意。在看圖識字、看圖說話練習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學生的積極討論和思考來解決問題,這樣他們就能很好地完成識字、說話任務。
四是建立評價機制,增強學生興趣。有效的評價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昂煤⒆邮强涑鰜淼摹?,的確,學生的問題興趣也是夸出來的,沒有教師的正確評價,就沒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給教材和教師挑錯,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另一方面要大力表揚敢于發(fā)表并堅持自己意見的學生,適時評選有獨特見解的“小問號”,予以表揚、加分。通過不斷的實踐,使學生發(fā)問的興趣越來越高漲。
二、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解決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興趣問題,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敢問、愛問、善問的問題,而引導學生從敢問、愛問到會問,這是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又一關鍵環(huán)節(jié)。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角度,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如教學生在自學中質疑:學生預習課文時,要求“提出一個你覺得最有意思或是最關鍵的問題”;在審題中質疑:“看到課題,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在課中質疑:在詞、句及標點符號運用上、文章的內(nèi)容上,以及課文矛盾處質疑……也就是在學生想知道處、易出錯處、理解片面處引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狼和小羊》時,學生提出:狼直接撲上去吃掉小羊就行了,為什么故意找借口?這個問題其實正是課文的寓意所在,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也就理解了課文的寓意。
所謂體驗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學情境進行體驗,并在體驗中形成和發(fā)展正確的認識和情感,從而成為真正自由獨立、情知合一、實踐創(chuàng)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學活動。呂叔湘先生的大語文觀表明,語文教學只有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拓展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智力。要達到這一目的,體驗性教學是重要的途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體驗性學習。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課程目標”中提出要“注重情感體驗”;在“實施建議”中提出,編寫教材要“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專題”,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評價要根據(jù)“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而進行。“體驗”一詞,貫穿于“課標”三個部分的各主要方面。由此可見,“體驗”既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在具體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受各種主客觀條件制約,我們不可能一學到某篇課文,就開展與之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更多的時候,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曾有的實踐經(jīng)驗或體會,通過操作、實踐、朗讀、聯(lián)想和想象等方式,用自己的心靈和文本對話,去體驗、感悟作品的內(nèi)涵。體驗性教學,強調(diào)教學中體驗情境的創(chuàng)設,強調(diào)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建構,尊重學習主體的個性差異,可以更好地彌補課堂教學的諸多不足,是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二、語文課堂體驗性教學的實施現(xiàn)狀
體驗性學習,突出的是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強調(diào)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發(fā)揮。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偏頗。
1.體驗目標不明確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目標是否清晰適切,決定著教學效果的達成與學生素養(yǎng)提升的程度。我們經(jīng)??吹浇處煹膫湔n本上常常出現(xiàn)“感受”“理解”“養(yǎng)成”“了解”等字詞,但并不意味著課堂上我們的教師真正有效地引導學生體驗了。將體驗引入教學,必須要有明確的體驗目標、體驗目的,否則很可能會造成盲人摸象的結果。
體驗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具體細化,彰顯體驗的特色內(nèi)涵,要把體驗目標與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區(qū)分開來。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識字5》為例,教學目標可以這樣呈現(xiàn):(一)認知目標:(1)通過資料和圖片認識夏天常見事物,如臺風、雷雨、桃子、梅子、西瓜、蟈蟈、青蛙、知了、葵花、茉莉、荷花。(2)知道它們的特點,了解它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二)技能目標:(1)朗讀詞串,初步感受詞串的韻律。(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記住字形,能正確書寫。(3)知道這些詞語都圍繞著第一個詞語“夏天”來說,這是一種總分關系。(4)能圍繞夏天特點,在所學詞語中挑選幾個說幾句話。(三)體驗目標:(1)就生活中接觸過的這些事物,談談自己的認識。(2)搜集關于夏天的資料,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夏天天氣、植物、動物、水果的認識。(3)說說夏天的生活感受,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有了清晰的體驗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從容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讓學生自然進入情境,感受情境,生成學習認識,達成學習目標。
2.體驗情境創(chuàng)設不到位
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可能憑空產(chǎn)生,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更為匹配、適應的體驗情境。
大多數(shù)教師在實施體驗性教學時注意到了這點,但是仍然出現(xiàn)了不少生硬的做法。如有的老師在教到《司馬光》一課中的孩子掉入水缸時,立即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小朋友掉進了水缸,你是怎么著急的?學生面對這樣突然而來的問題,有些茫然,不知如何應對:我為什么著急?我會怎么著急?這件事與我有關嗎?應該說教者關注到了學生的內(nèi)在情感體驗,可是由于缺乏有效體驗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的提問與學生學習心理的距離比較遙遠,自然激發(fā)不了學生進行體驗的熱情。
3.體驗內(nèi)容選擇不恰當
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nèi)容都需要體驗的,如果學生整體認知水平較高或者學習內(nèi)容比較容易,過多的體驗設計反而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
教學《識字“燕子、布谷、蜜蜂”》時,一位老師這樣引導:同學們,大家對小燕子都很熟悉,我們重點學習這三個詞中的“燕子”。誰來說說燕子的外形,模仿一下它是怎么飛的?學生踴躍表達,積極模仿燕子飛行。看似熱鬧的學習氣氛,實際上是低效的,因為這個詞串中,“燕子”是春天的象征,而學生對于“燕子”的外形早已熟知。此處的說外形、模仿飛行,只是學生對燕子認知的再現(xiàn),并不能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體驗內(nèi)容選擇的不當,必然影響體驗性教學的效果。
4.體驗過于注重形式
有些教師設計了所謂的課堂體驗環(huán)節(jié),唱唱跳跳、表演、操作等體驗形式連番使用,看起來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學生嘰嘰喳喳、開開心心,但是如果我們追問一下:學生圍繞著什么內(nèi)容進行體驗?體驗到了什么?他們是否全身心投入了?他們產(chǎn)生了自己的想法或感受,還是僅僅在接受老師安排的指令?這些追問,可能不少教師心中都沒底,因為事前他們并沒有仔細想過這些問題,僅僅是把體驗當成了一種調(diào)動學習氛圍的簡單的教學活動方式罷了。
三、提高語文課堂體驗性教學有效性策略
1.創(chuàng)設有效的體驗情境
拉近文本與現(xiàn)實距離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與學習內(nèi)容相似或相近的教學情境。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的不同,學生年齡的差異,可以創(chuàng)設不同的體驗情境。例如,對低年段孩子,可以出示實物,在觀察中引起思考,使兒童因好奇而要學,或描繪畫面,呈現(xiàn)形象,產(chǎn)生美感,使兒童因愛美而想學;對中年段孩子,可以聯(lián)系兒童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使兒童因貼近生活產(chǎn)生親切感,形成關注而想學;對高年段孩子,需要觸及兒童的情感領域,喚起心靈的共鳴,使兒童因情緒的驅動而想學。
為體驗而創(chuàng)設的情景要典型有效,能夠還原知識產(chǎn)生的背景,能夠將書本內(nèi)容和生活世界真正關聯(lián)起來,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情緒體驗。
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司馬光》一課時,可以進行這樣的嘗試。
出示文字: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慌了”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學生茫然)
師:(問一位同學)你看見好伙伴掉進水缸里,生命有危險了,旁邊的小朋友哭了。你能給我們展示一下這個哭的小朋友的樣子嗎?
學生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師:(再問其他同學,語氣慌張)怎么辦,怎么辦?好伙伴掉進水缸了,有小朋友喊起來了。你能告訴我們,這個小朋友會怎么喊,喊什么?
生:快呀!快來人啊!小東掉進水缸里啦!……
師:(轉向第三位同學)不能站在這兒等呀,你趕緊去找大人幫忙呀!
生:(立刻邊跑邊喊)快救人啊……
此時,班級中一個孩子哭,一個孩子喊,一個孩子邊跑邊找大人,秩序有些混亂。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好伙伴掉進水缸都著急了,有的哭,有的喊,有的找大人,大家都――(學生齊說)慌了!
“慌了”是人內(nèi)心的感受,很難用語言準確表達出來。上述片斷,展現(xiàn)了當時孩子們發(fā)現(xiàn)有人掉進水缸里的真實狀況,與后面司馬光的“沒有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對“慌了”這一只能內(nèi)心體會、難以言語表述的詞語有了直觀而具體的理解,進一步提升了體悟品析語言文字的能力。
2.合理選擇有效的體驗類型
體驗有各種類型,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目標和需要,有選擇地開展體驗性教學。
(1)實踐體驗和心理體驗
實踐體驗是學生在實踐中親身經(jīng)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識和情感,心理體驗則具有回顧和反思的性質,是學生在心理上重新“經(jīng)歷”別人或者自己以前的經(jīng)歷。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埃及的金字塔》的時候,對于墓穴大小的文字體驗,可以讓學生以學校的籃球場為參照,或者到附近比較大的廣場進行實地測量,然后將數(shù)據(jù)和課文對比,學生在體驗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欽佩之情。
(2)成功體驗和挫折體驗
教學中的成功體驗,一般是個體完成某項學習或活動任務后產(chǎn)生的一種自我滿足的、積極愉快的情緒狀態(tài)。挫折體驗則是通過一系列有一定難度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意識到生活或者學習的艱苦,鼓勵他們在困難面前多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付出相應的努力以完成學習或生活體驗的過程。例如在教學《微笑著承受一切》一課時,老師讓學生把自己的板凳當成輪椅,在保證上身不動的情況下?lián)炱鸬厣系墓P,仿照桑蘭完成各種原本對他們來說很容易的小動作。學生在體驗之后說了自己的感受,老師再追問:“桑蘭這樣要生活多久才能康復?”學生說:“一輩子。就算康復了也不能離開輪椅,不能在賽場上展示風采了。”這和她健康時的出色形成了對比,所以桑蘭承受的不僅是暫時的疼痛,還有永久告別賽場和不能站立等痛苦,這一切都是對一個人意志的考驗和折磨。這樣的挫折體驗,學生的感觸頗深。
(3)期待體驗和現(xiàn)實體驗
期待體驗指的是學生憧憬未來的體驗,這是自覺產(chǎn)生的一種向往。例如教學《雨后》,孩子們特別希望能像文中的小伙伴們一樣痛快地在雨后踩踩水。老師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日子讓學生去雨中適當?shù)劓覒蛞环?。在真實情境的體驗后,學生有感而發(fā),紛紛寫出了精彩的習作。
現(xiàn)實體驗是指學生對當前正從事的互動產(chǎn)生的體驗。例如教學《世界多美呀》中“母雞蹲著孵小雞,一蹲蹲了許多天?!?/p>
師:請大家做個蹲的動作。
生:(做動作)感覺很好玩。
師:誰來說說自己怎樣蹲的?
(學生介紹,教師幫助歸納重要詞語:屁股不著地,留有一定空間,因為要孵小雞。)
師:再做做這個動作。
(學生做動作,以為一會兒老師就會讓他們起來。沒想到兩三分鐘后,學生開始抱怨蹲累了,老師還是沒有吱聲。五分鐘后,老師才讓學生站起來,學生開始體會到蹲并是舒服的姿勢。)
師:母雞要蹲多少天,你們知道嗎?(板書)21天。
學生驚呼。
在現(xiàn)實的體驗后,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母雞的不容易。
3.尊重學生體驗的差異性
由于學生主體性水平不一,興趣愛好各異,對事物的理解不同,體驗的程度與收獲也各不相同,因而體驗便帶有很強的個體差異色彩。教師應正視并珍惜這種差異性,在學生體驗的歷程中,起到適切的引導和幫扶作用,同時留給學生各自不同的空間、時間,鼓勵他們在各種體驗中獲得成長。
(1)倡導互動,實現(xiàn)整體融合
有效的體驗教學的重要特征是學生的高度參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各種體驗的機會與可能。當學生在體驗中開始形成自己的理解時,教師要通過解釋、提問和其他方式,引領學生將各種體驗形成正確的聯(lián)系,使得相互獨立的零散的體驗融合起來,形成整體的認知,從而升華體驗。在體驗教學中,教師不能預設并規(guī)限太多,而應是學生體驗的組織者、推動者、引導者、支持者、評議者,并努力和學生共同體驗、分享體驗。
(2)保持節(jié)奏,促進能力發(fā)展。
體驗的節(jié)奏必須符合體驗任務的難度,適應每個學生的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室后排指導和參與一個小組的體驗活動,必須也能關顧到前排學生進行的體驗活動。當教師很好地組織課堂,將干擾降低到最小,課堂節(jié)奏就快了。教師應該避免在無關緊要的話題上“陷入僵局”,避免離題萬里,以及花太多時間指導一個或者一組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兩頭學生為代表,同時關注中間階段多數(shù)學生的感受。
(3)實踐操作,提高體驗效能。
為學生提供的體驗要有可操作性。例如一節(jié)作文指導課,課前教師讓學生準備一些物品,如綠豆(紅豆)、裝滿沙子的瓶子、臉盆(塑料或者不銹鋼)、鈴鼓、搟面杖、桶等等。教師先讓學生欣賞以雨為主題的音樂,給學生簡單介紹一些樂器知識,欣賞完后問學生從音樂中聽出了哪些樂器,它們在樂曲中分別有著怎樣的作用。接著讓學生把帶來的物品拿出來,說說自己手中的物品可能會制造出大自然中的何種聲響,并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再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相互合作,創(chuàng)作一首短曲,用語言描述出來。最后學生傾聽各組創(chuàng)作的樂曲,想想在什么時候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樂器”進行呼應,全班學生和樂伴奏。課后的作業(yè)是學生自由組合成小樂隊,用自制“樂器”演奏一段樂曲,并用文字描述樂曲內(nèi)容。
這樣的體驗設計取材廣泛,操作性強,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契合學習內(nèi)容,最大程度地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是行之有效的。
4.激活潛在的體驗因子
體驗是個持續(xù)的過程,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進行的體驗,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反復進行,不斷強化。很多時候,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的感受是“心知肚明而說不出”的,他們對有些內(nèi)容只是一種感覺,而不能清晰地表述出來。這部分的體驗進入學生的潛意識,在未來的某次體驗中,這些潛在的體驗因子可能被喚醒、激活。因此,體驗的效能不僅表現(xiàn)在某一節(jié)課或者某次活動上,更對學生的素養(yǎng)形成有著長遠的影響。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文內(nèi)容;學生成長
一、從課文中汲取涵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進步,并不斷超越自我。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把學生帶到課文中的意境中去,體會作者的心理、思想、意識觀念,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文的獨特魅力。
比如對《山雨》這篇課文的指導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從景色中看到作者的萬千思緒,將朱自清那種“潤物細無聲”的筆觸與情感世界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朱自清那種細膩的情感、文人騷客精銳的觀世眼光。在課堂上還要給學生朗讀這篇課文的經(jīng)典段落,對景色描寫一段的朗讀,要注意忽而平穩(wěn)、忽而深沉、忽而急促的范讀節(jié)奏感的呈現(xiàn),閱讀時要把自己融入當課文環(huán)境當中,一邊朗讀一邊還要用精編的解釋語言呈現(xiàn)那種富含詩情畫意的境界思想,讓學生深刻地領會文章的主體概念。
對《靜夜思》這首詩進行講解時,必須對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講述出來,對這首詩的惆悵的思鄉(xiāng)之感情講述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偉大詩人多愁善感的一面,達到與古人心與心的近距離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
對于《小壁虎借尾巴》、《司馬光》、《烏鴉喝水》等課文來說,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人、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各自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不要給他們下某種定義,先要聽聽學生心中的想法,讓他們大膽講出自己的疑惑,再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循序漸進地解決,讓學生不斷理解課本內(nèi)容。
二、給學生講述課文內(nèi)容,要講到學生心里去,不能讀讀就算,讓課文里的人、事、物上找到鮮活的靈性,將這些閃光點抽絲剝繭,抽離出適合學生閱讀、學習的重要的知識體系,這個只是體系必須具有“人文科學”的一面,教師正確解讀課文,學生準確接受課文信息,才能學到更好的東西。
現(xiàn)代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巨大發(fā)展、巨大變革的時代,金錢至上、物質第一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學生從小就接觸這些信息,將來也會調(diào)入“拜金主義”的深淵,所以教師要課文中“仁義道德”、“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內(nèi)容展現(xiàn)給學生,還要正確解讀文學作品產(chǎn)生的年代,對那個時代背景能夠全面了解,通過閱讀、學習課文,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將來才能找到更好的“人生軌跡”。
《伯牙絕琴》、《詹天佑》、《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課文都是非常經(jīng)典的文章,里面展現(xiàn)的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人物,教師需要解讀他們身上“心懷天下”的精神魅力,從細節(jié)上處理一些閱讀困難,俞伯牙與鐘子期為什么可以培養(yǎng)出“無言勝有言”感情、詹天佑是怎樣通過努力建設鐵路的、魯迅叔叔是在怎樣的狀況下尋求救國之路的,這些內(nèi)容都可以讓學生大開眼界。
三、因為文學是比較注重感性效果的,而人的感性思想正是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一個法寶,必須將學生的感性的一面激發(fā)出來,用文學作品中的經(jīng)典句子、經(jīng)典人物內(nèi)心描寫等內(nèi)容感染學生的心,教師既要成為凈化學生心靈的“透明水晶”,又要給學生指明一條通往“精神圣地”的道路。
同時,對于《只有一個地球》、《大瀑布的葬禮》、《草蟲的村落》這樣的“科教”文章來說,它具有教育意義,怎樣讓學生從中學到科學知識是語文教師的主要責任,必須深入到這個科學領域之內(nèi),可以在課堂上將圖畫、模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近距離的感受科技的魅力,將課堂“打扮”成更加鮮活的教育圣堂,利用現(xiàn)有資源,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實惠”,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語文教學環(huán)境當中,讓學生善于通過自主學習來建立自己靈活的知識體系,才能取得獲得更大的進步。
總結:教師只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展開深入的分析與關注,才有可能真正弄清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學習興趣所在,從課文內(nèi)容中找到更多的趣味性的東西,將其活力激發(fā)出來,才能確保學生能夠從中“受益”。在把握困難和興趣的基礎上開展的教學,才會有針對性,進而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1]蔣呈隆;;基于學習需要的校正式語文閱讀教學流程[J];新課程學習(中);2011年05期
[2]步進;;如何確定教學內(nèi)容――“依據(jù)文本體式”和“根據(jù)學生學情”的統(tǒng)一性[J];語文學習;2011年Z1期
一、形成思維定勢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擾。
例如在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學生往往易受詞的生活意義的影響,如果詞的生活意義與幾何概念的科學意義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則起負遷移作用。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總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當學生在接受“自線外一點向直線作垂線”時就由于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干擾,只能理解“點在上方,線在下方”這一種情況,以致產(chǎn)生認為點在其它方位時作垂線是不可能的錯覺。
2.常見熟題和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干擾。
通過教師講、自己練等形式,許多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經(jīng)驗題”,學生一旦遇到類似問題,便不假思索,以偏概全地分析問題,按原來形成的“熟路”解答和得出“答案”。同時,初中生受年齡和認知心理的局限,對數(shù)學的本質屬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質屬性所迷惑,由于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積累限制,對后面新知識容易產(chǎn)生思維障礙。
如:若方程4x2-(m-3)x+1=0的左邊可以寫成一個完全平方式,則m=________。許多學生在解決此題時會很輕率地認為m-3=4,m=7。而造成錯解的原因是被一次項前的“-”所迷惑,其實不然,m-3也可等于-4,因此m的值為7或-1。
3.已有認知策略的干擾。
學生利用遷移規(guī)律通過已有知識的推導學習新知識,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不失為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捷徑。思維過程中的正遷移固然對學習有啟迪作用,但已形成的認知策略對后繼學習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反思與評價的習慣,善于從策略上、方法上評價與反思,方可使學生不拘常規(guī)、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維的優(yōu)化與暢通。
4.教師教學習慣的干擾。
某些教師的教學習慣有時也會成為思維定勢的根源?;A年級的教師往往因知識比較簡單,教學中總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講課,學生被動地按照一定的程序機械重復地進行某種練習。心理學實驗表明:某種單一的信息反復刺激大腦,就會產(chǎn)生思路上的慣性,勢必造成知覺偏差,這樣會抑制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活動,扼殺學生的解題思路,妨礙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
那么面對思維定勢我們應采取哪些策略呢?
二、克服思維定勢的應對策略
1.建構促進調(diào)整。
消極心理因素的影響是隨著認識結構的擴充和更新而產(chǎn)生,并又隨著認知結構的更新與完善逐漸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只有建構才有利于“同化”、“順應”,有利于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如教師教學“周長與面積”時,可讓學生比較圖中甲和乙誰的面積大?誰的周長長?以防學生受“面積大,周長也較長”這一不正確的經(jīng)驗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擴充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
2.變式練習與題組教學同行。
教材知識的單線型發(fā)展,也是造成學生思維定勢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為此,我在對新教材的處理上,常采用題組進行教學。選取的題型一般為基本題與變式題整體出現(xiàn),使學生不因結構的定型化而產(chǎn)生思維定勢。這也有利于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
3.比較掃除障礙,反思克服惰性。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避免定勢的負效應,把干擾及時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之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方法,通過比較分析、找出異同、發(fā)現(xiàn)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進行辨析,這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變換思維方向,由于學生解題時常會按習慣的單一思路去思考數(shù)學問題,因此教師應及時地糾正學生的不良思維習慣,強化正確的思維方法。
4.剖析錯例,及時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