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流行病調查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流行病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1998年9月18日,欽州市欽北區長灘鎮連豐村公所發生了1例炭疽病,疫情發生后,欽州市欽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衛生院迅速組織人員赴疫點,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處理,使疫情得到了控制,未擴散流行。現將本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9歲,家住長灘鎮連豐村公所九隊。1998年9月12日,家人疑患者有癲癇病,到本村衛生室就診,醫生按家屬要求給予患者抗癲癇藥(癲癇寧);9月18日出現全身性皮疹,9月19日出現高熱達40 ℃,9月20~21日到鄉衛生院就診并住院,按過敏性藥疹治療無效;9月22日到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以過敏性藥疹入院。患者既往及家族無過敏史。入院體查:T 37.8 ℃,BP 105/75 mm Hg。急性病容,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清;雙眼水腫,分泌物多,結膜充血,耳廓水腫,唇周皸裂潰爛,口腔黏膜糜爛;全身皮膚可見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以面、頸、胸、腹部為多,間有淺潰瘍和水皰,無痛癢;心、肺、腹檢查無異常。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及生化均正常。9月28日由市二醫院取檢皮膚分泌物培養出炭疽桿菌,確診為皮膚炭疽。患者確診前按過敏性藥疹治療,確診后治療措施:按傳染病隔離患者;病原治療首選青霉素;對癥治療和局部處理。間隔5 d,經2次皮膚分泌物病原培養陰性,于10月9日痊愈出院。

        2 流行病學調查

        病家獨戶居住于一小山丘上。經獸醫部門現場調查鑒定:病家所飼養的兩頭豬健康;該自然村無家畜炭疽流行。患者病前一直在校上學,無外出史及可疑的接觸史。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現場調查證實:患者所在班級、學校及自然村,均無明確或可疑的傳染線索。

        3 防疫措施

        9月28日,欽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報告后,立即派員赴疫點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制訂防疫措施。劃定病家為疫區,并實行嚴格的封鎖管理;用20%漂白粉澄清液對病家進行了嚴格的終末消毒,包括患者用過的物品、排泄物污染的場所、畜欄等;對病家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12天,至10月12日,無二代患者及病畜發生便解除封鎖;因地制宜,開展衛生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

        4 討論

        4.1 誤診原因分析 炭疽病中以皮膚炭疽最多見,占98%,發病以夏秋季為多,人普遍易感。病變多在于手、面、頸、肩等外露部位,具有黑痂、淺潰瘍、周圍水腫、疼痛不顯著的特點[1]。但病初皮疹僅表現為紅色斑、丘疹,極易與其他皮疹相混淆。本例患者自鄉衛生院到市第二人民醫院確診止,被誤診誤治長達9天。誤診原因:(1)思路狹窄,對病情缺乏全面的分析和綜合的判斷。因患兒的皮疹是在服他藥后才出現的,這顯然是一個偶合的假象,加上患兒血常規、生化檢查均正常,無淋巴結腫大,使臨床醫生思維被局限,這是導致本例誤診最主要的原因;(2)無顯著的流行病學特征,使臨床醫師放松警惕性,忽視早期病原學的診斷;(3)對本病認識不足,缺乏臨床診斷經驗。炭疽病在欽州市極為罕見,已有10多年無病例發生。本病例從鄉鎮衛生院到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皮膚科醫師的會診,均未能抓住患者皮疹的一些特點,作出早期正確的診斷,因此誤診,不但錯過了患者最佳的治療時機,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4.2 傳染源 由于本例無明確或可疑的傳染源,因此,估計傳播途徑如下兩種可能性最大:由父母趕圩直接或間接接觸病源,然后傳播給患者;患者在校被間接傳播感染。

        4.3 治療 由于及時對疫點進行封鎖及消毒,對患者實行隔離治療,對病家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等一系列嚴格的防疫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無續發患者發生,說明“早、嚴、實”的防疫措施,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4.4 防止誤診的措施 加深本病知識的學習,熟悉掌握其早期臨床特點;要樹立唯物辯證的觀點,拓寬視野,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變經驗思維為理性思維。

        參考文獻

        第2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一、工作開展情況

        為搞好這次動物疫病流行狀態調查工作,縣畜牧局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全縣進行了大范圍地人員培訓,共培訓鄉、村兩級動物防疫人員289人,充分發揮了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網絡的作用,為順利開展這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調查結果

        (一)基礎情況調查

        目前,全縣牛、羊、豬、禽存欄分別為:71萬頭、70.3萬只、48.2萬頭、470萬只,規模養殖比例分別為45%、62%、75%、80%。

        (二)動物疫病發生情況

        1、出現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點1個,發病點為*鄉*村委吳莊組*養豬場,發病數為76頭。

        2、出現豬瘟疫點 6個,發病點分布在*鄉*村委、*鄉*村委、*鄉*村委 、*鄉*村委,發病數共為114頭。

        3、鏈球菌病散發點6個,發病數為23頭。

        第3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2011年7月3至7日,我們通過國家疾病報告管理信息系統實時監控發現:“上莊鎮衛生院在7月3日報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3例以后,又陸續報告:7月4日1例、7月5日4例、7月7日2例,且集中在一個班級。”看到信息后,我們立即和該學校取得聯系,核實相關情況,并及時組織專業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現將調查處理情況報告如下:

        1 學校概況

        上莊鎮中心完小,位于榮成市西南方向,該校共有5個年級22個班,在校學生1140名,教職工47名。

        2 流行病學調查

        2.1 自2011年7月3日起,該班學生中陸續出現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單側或雙側腮腺腫痛等癥狀的病例,截止到7月7日下午5時,累計發病10例,所發生的病例都集中在二年級三班學生,經調查發現,首發病例于心悅,于6月15日左右因身體不適請假在家休息。經詢訪家長:孩子在家期間腫過腮并進行對癥治療,未曾就醫。6月28日病愈后返校上課。

        2.2 發病學生分布在8個村,其中有兩個村發病2例,所有發病學生家庭中無發病史,并且發病學生均證實他們每天上學、回家都無外出史,學校方面近期班級之間也未組織過集體活動,該班所有的學生也都無流行腮腺炎接種史。

        3 調查分析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認為此次流腮暴發是由于該班同學之間密切接觸首發病例于某某而造成的。

        4 采取措施

        根據現場調查情況我們對上莊中心完小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4.1 加強學校的晨檢 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負責統計學生中具有發熱、腮腺腫痛等癥狀的學生數。每日上午8時將統計數告知學校衛生教師,整理匯總后報告我們;遇有特殊情況,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

        4.2 加強隔離 對出現發熱、腮腺腫痛等癥狀的學生勸告其暫停上課,建議在家隔離治療,至少要在發病9天以后才能返校學習。

        4.3 加強教室空氣流通,經常開窗通風 指定專人負責每日對教室進行空氣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無人時用過氧乙酸進行噴灑)。

        4.4 加強宣傳教育 利用廣播、校報等多種形式開展流行性腮腺炎等學校常見傳染病的健康教育。

        第4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 布魯氏菌病; 流行病學

        Analysis of 2004-2015 Epidemic Features of Brucellosis in Luoyang/ZHU Xin,LIU Ying,GUO Zheng-yi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59-062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and trend of brucellosis in Luoyang area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The data of brucellosis epidemic from 2004 to 2015 in Luoyang and related monitoring data were collected,epidemiolog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Result:A total of 2723 cases of brucellosis were reported in 2004-2015,the incidence rate was raising from 0.97/100 000 to 10.66/100 000,the coverage area distributed from 8 counties to all 15 counties,the incidence rate in male farmers of 30 to 60 years old was the firs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were multiplex,the mainly reas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imal brucellosis.Conclusion: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in animals and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are the key to control brucellosis.

        【Key words】 Brucellosis;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Luoyang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Luoyang 47102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5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桿菌侵入機體引起的共患的傳染性、變態反應性疾病,是國家法定的乙類傳染病,畜間布病為二類動物疫病[1]。染病的家畜是人間布病的主要傳染源,人由于接觸患病的牲畜及其產品或污染物而感染布病,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徑為經皮膚黏膜直接接觸感染,但經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經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飛沫、塵埃感染也時有發生[2]。布病不僅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同時影響畜牧業、旅游業、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洛陽市曾為以羊種菌流行為主的農業型疫區,上世紀后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進入新世紀后,疫情再度回升,持續擴散,疾病負擔嚴重,防控形勢嚴峻[3]。了解布病流行特征,為有效防控布病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對2004-2015年洛陽市人間布病疫情進行了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4-2015年通過中國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上報的布病確診病例,收集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醫療機構診療資料,畜牧業發展資料來源于洛陽市統計年鑒。

        1.2 患者診斷依據 參照衛生部頒布的《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WS269-2007)執行:(1)有流行病學接觸史;(2)臨床癥狀和體征符合布魯氏菌病的特點;(3)布氏菌血清凝集試驗陽性[4]。

        1.3 實驗室診斷方法 采取患者肘靜脈抽血3 mL,分離血清,對樣品進行虎紅平板初篩實驗檢查,初篩陽性病例用試管凝集實驗方法檢測布病滴度,血清滴度1∶100出現(++)或以上的凝集判為陽性,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定為確診病例上報網絡直報系統,并進行流行病學個案調查。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流行特征

        2.1.1 時間分布 2004-2015年洛陽市共通過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報告人間布病病例2723例,均為實驗室診斷病例。2004年報告布病62例,報告發病率0.97/10萬( 62/639.1752萬);2008年前病例報告較少,年發病少于100例;2009年后疫情快速上升,2009年123例,2010年116例,2011年

        155例,2012年205例,2013年443例,2014年670例,2015年報告701例,報告發病率10.66/10萬(701/657.5984萬),疫情呈逐年持續增長態勢,各年間發病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14 256.44,P

        2.1.2 地區分布 2004年15個縣區中僅8個有病例報告,至2015年15個縣區均有報告,9個縣顯著高于6個城市區。宜陽縣為本市布病老疫區,累計報告761例,占全市的27.94%,自2009年以來疫情快速擴散,嵩縣(347例)、偃師市(311例)、伊川縣(288例)、汝陽縣(262例)、洛寧縣(180例)、

        欒川縣(151例)、新安縣(121例)、孟津縣

        (112例)疫情增長較快,洛龍區(85例)、澗西區(40例)、吉利區(37例)、廛河區(14例)、老城區(8例)、西工區(6例),城市區分布明顯比縣少。

        2.1.3 人群分布與感染途徑 2723例患者中,男1997例,女726例,性別比為2.75∶1。從發病年齡看,各年齡組均有發病,最小1歲,最大87歲,平均48.6歲,發病主要集中在30~60歲年齡組,占77.40%。從職業分布看,農民2167例占79.58%,牧民329例占12.08%,兩組者合計占91.66%。與既往本市布病以成年男性農民養羊感染為主一致,但近年來城市居民、學生、散居兒童等發病逐漸增多,經流行病學調查,從原來的單純飼養擴展到養殖、販賣、宰殺、皮毛加工、餐飲加工等多個行業,布病感染方式未有明顯變化,感染者均有直接或間接羊只接觸史,感染途徑日趨多樣化,因食用肉、奶感染時有發生[5]。

        2.2 臨床特征與診斷 所有病例均有低熱,肌肉、關節疼痛等布病典型癥狀,文獻[6]報道急性期布病關節炎占76.09%,慢性期布病關節炎占55.84%。但由于布病非常見病,臨床醫生認識較少,確診依靠疾控中心實驗室,2723例患者由各級疾控中心診斷的為2358例占86.60%。由于診斷的延遲,臨床誤診、漏診經常發生,復發也較常見,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痛苦[6-7]。近年來,布病重型化的趨勢愈加明顯,脊柱炎等合并癥多有發生,少見布病性胸鎖關節炎,布魯氏菌病關節炎誤診為股骨頭壞死的病例時有發生[8-11]。

        2.3 危險因素

        2.3.1 畜牧業發展與人間布病疫情 布病為動物源性傳染病,人與人之間不傳染[12]。筆者收集了洛陽市2000年以來的畜牧業發展資料,與人間布病疫情進行分析,采用雙變量相關分析(r=-0.424,P>0.05),年末羊只存欄總量與人間布病發病不存在相關性,見圖1。2000-2005年畜牧業迅速發展,2005年羊存欄量高達141.02萬只,但此期間人間布病并無顯著變化;2007-2013年,畜牧業發展較為穩定,年末羊存欄量維持在75萬只左右,但人間病例數持續上升,推測可能為陽性動物數增加有關,也與羊只短期、頻繁流動有關。

        2.3.2 畜間布病疫情與人間布病疫情 洛陽市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13-2014年開展了對動物布病的監測,以患者為線索追根溯源,由患者發現病羊,進而淘汰。2013年累計檢測羊9621只,陽性828只(8.61%);2014年檢測2576只,陽性395只(15.33%),畜間布病陽性率與人間布病疫情上升趨勢一致,進行雙變量相關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1.0,P

        3 討論

        3.1 洛陽市布病疫情卷土重來,呈現分復雜化的趨勢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境內大部地處伏牛山區,適合農牧業發展,歷史上河南省為布病重點疫區[3]。20世紀60-70年代曾有嚴重流行,通過多方努力,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疫情曾得到有效控制。1996年后,隨著防控工作的放松及國內重點疫區布病疫情的全面回升,傳染源管理工作的失控,本市及周邊地區陸續出現散發病例,且發病人數有逐年增多的趨勢,與全國趨勢一致[13-15]。布病主要集中在2-7月,即春夏季節,高峰期在5月,這與其他布病高發區時間分布一致,也與Li等[16]的研究一致。患者多在家畜繁殖、生長旺季感染,這與季節放牧、羔羊接生等高發季節有關[17]。布病疫情漸趨活躍,再度卷土重來,并有復雜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疫情上升速度快,2015年疫情是2004年疫情的10倍;地域擴大,傳統的高發區宜陽縣依然高發,過去的低發區甚至歷史上從無病例發生的地區也有病例發生;雖然仍以成年男性農牧民職業接觸感染為主,但是其他人群發病日趨增多,食源性趨勢愈加明顯[18]。由于布病非本地常見病,隨著病例增多,誤診、漏診,慢性化、重癥化的現象也逐漸增多,疾病負擔嚴重,必須認真重視,強化防控措施。

        3.2 羊肉價格持續上升是人間布病疫情增長的最主要因素 洛陽市布病的傳染源主要為病羊,因此病羊的數量和分布決定了人間疫情的走勢。由圖1可知,2006年以來洛陽市羊只飼養數量并無明顯增加,與人間布病疫情增長不符,可能與統計年鑒僅統計規模養殖場飼養量有關。而洛陽市雖然為畜牧業發達地區,但從布病發生主要在農民而非牧民,可見本市布病疫情集中在羊的散養戶中,多以羊只養殖作為副業增加家庭收入,這與表1的結果一致。司智陟等[19]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自2002年以來羊肉價格經過了2002-2005年、2005-2008年及2008-2013年等3個波峰,羊肉價格持續上漲,并且第3個波峰還會進一步延長到2018年,羊肉價格持續上升帶動了畜牧業的發展,導致牲畜交易頻繁,流動性大,易造成傳染源擴散。與豬、牛、禽類的跨境運輸、交易、屠宰需強制檢疫不同,羊的流通和上市采取的是主動申報制,對于以散養為主,以快速致富為目標的地區來說,更增加了布病發病風險,預計本市人間布病疫情仍存在上升空間。

        3.3 應強化畜間布病疫情監測和傳染源管理為主的綜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 針對快速上升的布病疫情,洛陽市采取了高危人群宣傳教育加強防護,醫務人員培訓早發現,檢測能力提升早診斷,規范治療防止慢性化等綜合措施[20]。并與畜牧部門聯防聯控,采取以患者為線索,從患者找病羊,主動淘汰病羊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這些措施對于傳染病防控的第1關控制傳染源來說,仍存在滯后性,只有強化畜間布病監測,采取強制檢疫,傳染源早發現、早淘汰的綜合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人間布病疫情。

        參考文獻

        [1]楊曉華,朱鑫,郭正印,等.2012-2014年洛陽市城區布魯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6,27(2):142-145.

        [2]楊麗,畢振旺,寇增強.山東2005-2012年布魯氏菌病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公共衛生,2015,31(1):14-17.

        [3]王燕麗,李蓬,郝宗宇.2008-2012年河南省人間布魯桿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8):288-289.

        [4]衛生部.WS 269-2007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S].北京:衛生部,2007.

        [5]郭正印,呂家銳,郝宗宇,等.71例復發性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與臨床調查報告[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3,28(2):57-59.

        [6]姜順求.布魯氏菌病防治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241.

        [7]李艷艷,馬建新.淺談布魯氏菌病健康教育的幾個要點[J].中國醫學創新,2011,8(8):145.

        [8]王文卿,郭正印,閆素婷,等.111例布魯氏菌病性脊柱炎的調查報告[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5,30(3):88-89.

        [9]杜玉峰,李冬梅,任學東,等.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現[J].中國醫學創新,2012,9(9):72-73.

        [10]郭正印,閆素婷.3例布魯氏菌病性胸鎖關節炎調查報告[J].河南預防醫學,2013,24(6):497-498.

        [11]朱鑫,郭正印,李鐵川,等.5例布魯氏菌病關節炎誤診為股骨頭壞死調查報告[J].河南預防醫學,2015,26(2):186-187.

        [12]劉麗波,馮軍.20例布魯氏菌病診治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1):120-121.

        [13]郭正印,郝繼浩,閻素婷.66例血培養陽性布魯氏菌病臨床及流行病學調查報告[J].河南預防醫學,2011,22(5):359-360.

        [14]李曄,余曉花,賀天鋒.2004-2010年中國人間布魯桿菌病疫情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2,27(1):18-20.

        [15]李淑梅,李東春.綏中縣2004-2012年布魯氏菌病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4,30(2):237-239.

        [16] Li Y J,Li X L,Liang S,et al.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China[J].BMC Infect Dis,2013,13(1):547.

        [17] Earhart K,Vafakolov S,Yarmohamedova N,et al.Risk factors for brucellosis in Samarqand Oblast,Uzbekist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9,13(6):749-753.

        [18]徐立青,魏榮杰,崔步云.三江源地區布魯氏菌病空間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5,26(2):176-177.

        [19]司智陟,曲春紅.我國羊肉市場價格波動研究[J].現代畜牧獸醫,2014,43(9):44-46.

        第5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人民醫院 甘肅省張掖市 734000

        【摘 要】近年我們來對甘州區406 名3 ~ 8 歲現階段兒童口腔衛生狀況及齲齒有關因素進行分析,以期做好我區兒童口腔齲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 甘州區兒童;口腔齲病;調查;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WHO) 將齲齒列為全球第3 位需重點防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嚴重影響兒童身體生長發育與健康的口腔疾病之一[1]。2005 年全國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中,甘肅省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2] 顯示, 甘肅省5歲兒童患齲率55.8% 低于全國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的平均水平 66. 0%。近年我們來對甘州區406 名3 ~ 8 歲現階段兒童口腔衛生狀況及齲齒有關因素進行分析,以期做好我區兒童口腔齲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甘州區406 名兒童,其中男210 人,女196 人;3 ~ 4 歲102 人,5 ~ 6 歲177 人,7 ~ 8 歲127 人。自愿參加本調查,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檢查方法

        采用WHO 推薦的普查方法和標準。

        口腔保健醫師在自然光線下對兒童進行口腔檢查,按牙齒順序逐個檢查全牙列的方式進行,在檢查過程中對牙面的色、形質的改變以及窩溝間隙等齲病好發部位應仔細檢查,并做齲齒相關發病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 檢驗,以P<0.01或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性別因素分析

        兒童總患齲率為43.60%,且男女童之間患齲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年齡因素分析

        兒童齲齒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長,但不同年齡組之間患齲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 甜食因素分析

        針對兒童平時吃甜點、零食、水果、喝甜飲料及喝牛奶加糖的飲食習慣,吃甜食頻率每天多于2 次為喜食標準。結果顯示,兒童不同甜食進食頻率之間的患齲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2。

        2.4 牙齒排列、牙列、牙位齲齒分布分析臨床檢查發現牙齒排列不齊易患齲齒,與牙列整齊兒童存在明顯差別。乳牙以上切牙、下頜牙如磨牙最易患齲,其次是上頜乳磨牙,上頜乳尖牙,下頜乳尖牙,下頜乳前牙最少。

        3 討論

        本次調查中我區兒童總患齲率為43.60%,男女兒童間患齲率無明顯差異,但患齲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各年齡組間具有明顯差異。患齲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的趨勢其原因可能與小兒牙弓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擴大,生理間隙形成,牙齒之間的接觸點喪失,易嵌塞食物,便于菌斑的形成相關。致齲原因調查分析證實,愛吃零食、甜食,睡前有吃甜點或喝甜飲料習慣,都是兒童患齲病的危險因素[3-4]。常吃零食、甜食的兒童齲患率明顯高于少食的兒童。因為口腔環境中的多種產酸細菌可利用甜食中蔗糖產生有機酸,使牙釉質表面脫礦、軟化而出現齲洞。調查發現晚上刷牙與不刷牙的兒童組別患齲率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這與睡前吃零食、甜食后不及時、有效地清潔牙齒相關。兒童齲齒的發生具有牙列、牙位的特點,以上中切牙齲患最高,其次是上側切牙及下頜第一乳磨牙,下頜第二乳磨牙排在第三位,下頜乳前牙齲患最低,這與牙齒的部位清潔程度及食物停留時間長短有關。牙齒排列不齊的兒童易患齲齒,因為這類兒童其牙齒表面不齊整,使牙菌斑容易存積、不易清除所致。

        齲齒的發生與牙齒結構、排列整齊度、食物種類、微生物的種類以及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機制等多種因素有關。因此,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睡前不吃甜食及酸乳制品,控制飲食中糖的含量;其次培養兒童養成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衛生習慣,指導兒童正確刷牙,愛護牙齒;對于不同年齡采用不同的牙齒清潔方法是防止患齲病的重要措施。同時建議兒童多參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適當補充維生素和鈣,定期對兒童進行齲齒健康檢查和口腔保健、防治知識教育,早發現及早治療,維護和促進兒童口腔健康。

        參考文獻

        [1] 齊小秋. 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0.

        [2] 楊蘭, 馬力揚, 馮正虎等. 甘肅省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9,25(4):501-503.

        第6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上海市普陀區1993~2004年的登記資料,包括11年中登記的所有肺結核患者4 753例,其中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335例。

        1.2 統計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使用FOXPRO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

        2 結果

        2.1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從1993年到2004年,肺結核的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其間略有波動,2003年和2004年肺結核的新登記率明顯下降。同期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合并糖尿病患者占肺結核患者構成比從5.41%上升到9.73%,最高達11.71%,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見表1。

        表1 普陀區肺結核及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發病情況(1/10萬)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男女之比為2.32:1。隨著年齡的增大,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上升,男性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而30歲以下患者,均未見報告,見表2。

        表2 各年齡組男女兩性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構成(1/10萬)

        2.2.1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痰涂片結果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痰涂片陽性者177例,占52.84%,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痰涂片陽性者1391例,占32.82%。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涂片陽性率高于無合并癥者,見表3。

        表3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痰涂片結果

        2.2.1 病死率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死于肺結核25例,病死率7.46%,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死于肺結核141例,病死率3.33%,差別明顯。

        2.2.2 空洞分布 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有空洞者76例,占22.69%,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有空洞者612例,占14.44%,前者高于后者。

        2.2.2 初治復治分布 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復治患者62例,占18.51%,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復治患者771例,占18.19%,兩者基本持平。

        2.2.3 化療效果 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治愈266例,占85.37%,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治愈3747例,占88.41%, 兩者基本相近。見表4

        表4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愈情況

        2.3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發現

        335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由住院診斷的病例182例,門診診斷為153例,不同的就診狀態對合并糖尿病的診斷無明顯差別。

        3 討論

        結核病已成為傳染病中的第一號殺手和最大的死亡原因,而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急劇升高,從1979年約1.0%[1]增高到1996年的3.2%[3],預計到2010年糖尿病人數將有可能達6 300萬[4]。上海市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城市,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4.16%[5]結核病的發病高峰移向中老年人,與糖尿病發病高峰的年齡組接近。上海市合并糖尿病肺結核患者新登記率從1992年的0.70/10萬上升至1997年的2.10/10萬,年遞增率達到24.57%,占患者總數的構成比從1.64%上升至4.86%[6]。本次結果顯示,上海市普陀區1993~2004年肺結核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而同期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糖尿病對結核病疫情的影響應引起臨床醫生和衛生決策部門的重視。

        調查結果顯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隨著年齡增大,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發病率上升,男性合并癥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這些結果與天津市的研究結果相似,即糖尿病患者的性別與合并肺結核的危險有關,男性病情似乎較女性嚴重[7]。男性兩病合并呈高發,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對于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分析,發現痰涂片陽性率、死于肺結核的病死率的差別明顯,合并肺部空洞的比例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較高。以上結果均提示,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病程進展快、預后兇險,應引起臨床醫生及相關衛生管理部門的重視。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其治療效果與血糖控制水平有密切關聯,因此早期發現并有效控制血糖,進一步推進結核病的DOTS管理策略,將有助于提高合并糖尿病肺結核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感謝上海市肺科醫院肖和平主任對此文的指導)

        4 參考文獻

        [1]全國糖尿病研究協作組調查研究組.全國14省市30萬人口中糖尿病調查報告[J].中華內科雜志,1981,20(10):678-683.

        [2]張文康.在全國結核病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防癆雜志,2001,23(2):72-75.

        [3]向紅丁,吳緯,劉燦群,等.1996年全國糖尿病流行病學特點基線調查報告[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8.6(3):131-133.

        [4]Pan X R,Liu J,Yang W J,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 [J].1994,Diabetes Care,1997,20;1664.

        [5]盛正妍,劉嵋,王煜非,等.上海市市區9376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調查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1,9:214-217.

        [6]林松柏,沈梅,孫亞玲,等.上海市肺結核患者并發糖尿病流行病學特征〔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8,21(8):504-506.

        [7]羅茂紅,王擷秀,王建華,等.天津市男女兩性肺結核并發糖尿病特征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05,27(2):89-92.

        第7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 口腔健康調查; 齲病、牙結石、智齒冠周炎; 口腔衛生

        為了解大學生口腔健康狀況,做好大學生口腔預防保健工作,筆者從2008年9月~12月對中南民族大學1062名大學生進行了口腔健康狀況調查。

        1 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按照WHO《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第4版)[1]確定的方法,采取隨機抽樣方式,共抽查中南民族大學的1062名大學生,其中,男生424人(37.85%),女生638人(60.08%);年齡19~24歲,平均21.42歲。其中城市生源學生430人(40.49%),農村生源學生632人(59.51%)。

        1.2 調查方法

        按照全國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標準和方法進行[2],對1062名大學生的口腔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檢查項目包括齲病、牙結石和第三磨牙萌出情況。齲病包括患齲率、齲均、齲失補牙數和齲齒充填率;牙結石和第三磨牙萌出情況采用口鏡直視下觀察方法檢查。

        檢查者為筆者本人,標準統一,可靠度高,檢查器械采用平面口鏡、5號探針、定位鑷。

        1.3 統計學分析

        各項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無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患齲情況

        1062名大學生患齲情況見表1。患齲率為37.85%,齲失補牙數為1248顆牙(齲牙數628顆,失牙62顆,補牙數558顆),齲均為1.18,齲齒充填率為44.71%。男生和女生在患齲率、齲齒充填率和齲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牙結石檢查情況

        1062名大學生牙結石檢查情況見表2。牙結石檢出率為80.04%,統計分析表明牙結石檢出率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和性別差異,男生較女生嚴重(P

        2.3 第三磨牙萌出情況

        第三磨牙萌出情況見表3。第三磨牙萌出率為63.28%,第三磨牙萌出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農村生源略高于城市生源,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1062名大學生第三磨牙萌出情況比較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南民族大學學生的患齲率為37.85%,齲均為1.18,齲齒充填率為44.71%,此結果說明齲病是影響大學生口腔健康的多發病和常見病,同時較低的齲齒充填率說明大學生對齲病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缺乏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的觀念。女生患齲情況較男生嚴重,這可能與女生喜歡吃零食、飲料等致齲性食物有關。由于農村生活條件的明顯改善,目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的患齲情況較城市大學生嚴重,同時由于缺乏保健意識和防治措施相對落后,因此齲齒充填率也明顯低于城市大學生。

        大學生的牙結石檢出率處于較高水平,說明大學生牙周狀況不佳,特別是農村生源大學生,男性大學生更為嚴重,女生由于比較注重口腔衛生和容貌,因此牙周健康狀況好于男生。與齲病相比,大學生對于牙周疾病的了解和重視程度更加不夠,較高的牙結石檢出率表明大多數大學生沒有定期潔治的習慣[3]。

        第三磨牙萌出時間大約在20歲左右[4]。本組平均年齡為21.42歲, 萌出率為63.28%。下頜第三磨牙常因下頜骨的升支內側位置與第二磨牙遠中間隙不足出現阻生,許多學生常因第三磨牙阻生引起智齒冠周炎甚至間隙感染,影響學習和生活,因此要特別注意防治。

        筆者建議在高校進行愛牙宣傳活動和開設口腔衛生保健選修課,加強口腔健康教育,如宣傳普及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定期潔治的習慣,減少牙菌斑的附著機會,降低齲病和牙周疾病的發病率,預防智齒冠周炎及其并發癥,以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 4th ed.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1~21.

        2 齊小秋,張博學,張立,等.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1~207.

        第8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1疾控檔案的分級管理問題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業務檔案的劃分范圍,應本著總體性、綜合性、分析性及學術性的原則,將那些反映主要業務工作總體水平的檔案資料、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保管時限長的基礎監督監測檔案劃分為中心級檔案,以確保中心業務檔案能反映和概括本機構業務活動及工作水平。一是將疾病預防控制業務檔案納入疾控中心檔案管理體系,由疾控中心辦公室統一領導,疾控中心綜合檔案室組織實施。二是將業務檔案分為一級、二級檔案兩級。一級檔案:凡劃歸疾控中心管理的業務檔案,由各科負責整理,定期移交給疾控中心綜合檔案室歸檔,統一保管和提供利用。二級檔案:一般是指處、科、室檔案。凡劃歸處、科、室管理檔案,由各處、科、室收集整理歸檔,指定專人負責保管,提供檔案信息為現實工作服務。

        2疾控業務檔案范圍的劃分

        2.1一級檔案范圍。業務工作法規、標準及技術方法的研究檔案,重要的請示與批復、重要的證書、調研報告、研究成果等;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傳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學生常見病等疾病防治方案、流行病學分析、疫情流行趨勢預測、不明原因疾病調查等;年度或跨年度疾病監測總結分析;重大事故、重大疫情、中毒調查處理的有關資料,包括調查報告及現場調查分析總結;專題調查:包括調查設計、調查報告或總結、統計匯總資料。各項業務工作的統計月報、年報。全國、河南省、市級刊物上發表的業務論文。

        2.2二級檔案范圍。疾控中心處、科、室級檔案范圍對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所提供的報表、總結等資料。因疾病流行規律,防治措施來自長期、大量的日常性監測工作的積累,不僅對當年的疫情分析有用,更可能是若干年發現或分析疫情流行規律有用,不少資料需要逐年加以補充。一些資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確定,可隨需而定。因此,這些一般性、經常性業務活動形成的資料應作為二級檔案保管。二級檔案可劃分為:疾病監測報告,包括流行病學調查原始資料、調查方案;基層常規報表,包括月報、季報、年報等;重大暴發疫情的處理資料;疾病監測原始記錄、督導檢查記錄及總結等。

        3疾控檔案應當具有專業特色

        疾控工作發展到哪里,檔案工作就應該延伸到哪里。當前,隨著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科研、監測、檢驗技術服務職能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加強,疾控檔案和資料的收集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帶來了疾控檔案部門職能、機構、制度、人員的加強,也為進一步開展疾控檔案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因此,要特別重視疾控檔案資源體系、利用體系和安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疾控檔案信息的作用,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4加強新時期疾控檔案工作

        4.1加大疾控檔案信息化建設力度。要通過建立疾控檔案信息化中心為龍頭,切實提高資源體系的信息化程度。建立科學的信息化網絡平臺,加快信息化資金投入,實現疾控檔案數字化加工,真正把疾控綜合檔案室建設成為疾控中心信息保管和利用中心。

        4.2建立切實可行的疾控檔案管理體制。針對疾控檔案種類多、利用率高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單位主要負責人牽頭領導組織,制訂符合實際的檔案歸檔范圍和分類方案,要加大疾控檔案業務指導力度,科學標示,科學保管,切實提高疾控檔案標準化、規范化程度。

        4.3加強檔案干部隊伍建設。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總要求,加強對專兼職檔案干部的配備、管理和繼續教育,提高檔案業務技能和水平。要積極開展業務協作組交流機制,學先進,比創新,重實績。要關心愛護檔案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上給予幫助,充分發揮檔案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9篇:流行病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涂陽肺結核 統計分析 流行病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018-02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所致,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呼吸道傳染病 [1]。結核桿菌與艾滋病病毒的雙重感染以及許多國家結核病控制規則的不完善,使得全球疫情呈明顯上升趨勢,已對國際公共衛生提出嚴峻挑戰 [2]。結核病是一種可治愈、可預防的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及時發現傳染源。痰涂片陽性的肺結核病人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本文對寧縣2005~2010年的涂陽肺結核患者流行特征進行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寧縣疾控中心結防所2005~2010年登記的結核病登記表,均來源于正規的傳染病報告系統。

        1.2 方法 應用SPSS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的方法對疫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發病概況

        2005~2010年寧縣新涂陽肺結核患者新涂陽肺結核患者發病狀況如下,具體見表1。

        表1 2005~2010年寧縣新涂陽肺結核患者登記率

        年份 人口數(萬) 病例數(例) 登記率(1/10萬)

        2005 49.26 239 48.5

        2006 50.34 221 43.9

        2007 51.21 249 48.6

        2008 52.15 270 51.8

        2009 53.46 234 43.8

        2010 54.90 282 51.4

        2.2 流行特征

        2.2.1 性別分布 2005~2010年寧縣1495例新涂陽肺結核患者中,男性923例,占報告發病總人數的61.7%;女性發病數為572例,占報告發病總人數的38.3%,見表2。

        表2 1495例新涂陽肺結核患者性別分布(例)

        性別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合計 構成比(%)

        男 132 133 138 172 148 200 923 61.7

        女 107 88 111 98 86 82 572 38.3

        合計 376 356 498 512 466 513 1495 100

        2.2.2 職業分布

        寧縣2005~2010年新涂陽肺結核患者中,各職業均有發生,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寧縣1495例新涂陽肺結核患者職業構成(例)

        職業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合計 構成比(%)

        學生 10 2 10 11 4 5 42 2.8

        農民 135 63 125 104 126 174 727 48.6

        民工 55 16 44 41 40 69 265 17.7

        工人 24 13 33 47 22 38 177 11.8

        離退人員 6 9 15 26 4 31 91 6.1

        家政家務待業 5 5 8 18 8 13 57 3.8

        干部職員 0 2 1 1 2 2 8 0.5

        服務人員 2 1 1 3 2 3 12 0.8

        其他 2 8 9 17 23 43 102 6.8

        教師 0 2 3 2 3 4 14 0.9

        合計 239 221 249 270 234 282 1495 100

        2.2.3 年齡分布 寧縣2005~2010年各年齡組新涂陽肺結核患者中,60歲以上的老年組的病率最高,其后為20~30歲年齡組,

        表4 4239例新涂陽肺結核患者年齡分布(例)

        年齡組(歲數)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合計 構成比(%)

        20~ 42 35 43 53 44 50 267 17.9

        30~ 34 33 38 38 38 42 223 14.9

        40~ 51 32 30 51 34 45 243 16.3

        50~ 46 27 38 35 23 51 220 14.7

        60~ 56 87 84 77 85 82 471 31.6

        合計 239 221 249 270 234 282 1495 100

        3 討論

        痰涂片陽性的肺結核病人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尤其是傳染性肺結核病人,及時發現并治愈病人是防止結核病傳播流行的最有效途徑。由表1可以看出寧縣2005~2010年的新涂陽肺結核患者登記率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年來寧縣新涂陽肺結核患者登記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說明寧縣還要狠抓結核病防治工作。由表2可以看出,寧縣2005~2010年的新涂陽肺結核患者中,男女性別比為1.61:1,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與近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一致。男性肺結核發病率是女性的2倍左右,與其他文獻報道一致,性別的發病率差異與吸煙、酗酒和男性對結核病易感相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宣傳力度,仍以加大對男性的預防控制力度,加大對男性的干預措施當作是今后的工作重點。

        分析的結果同時還表現出,職業平均構成比最高為其中職業平均構成比最高為農民,這與寧縣市的務農人數較多,經濟狀況較差收入較低,居住集中,環境衛生條件較差,較大強度的體力勞動,使得該人群更易感染肺結核有關。其次的發病人數主要集中在青壯年,主要的原因是青壯年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壓力較大,流動性大,自我防護意識差,導致發病率較高有關。

        參考文獻:

        [1]張天華,郭劉家,艾仙琴,等.陜西省結核病防治規劃中期評估結果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09,31(4):210-213.

        [2]馬愛群,余保平.內科學[M].2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6.

        [3]丁文興.2006~2008年新涂陽肺結核流行特征[N].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5):630-63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 | 色久悠悠五月婷婷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区一 | 日本看片视频区一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