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原經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獨立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的定位應當是“一個以生態美學為指引,以環境科學為基礎,以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為目標的環境設計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建立將是必不可少的”。獨立學院環境設計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并輸送室內外設計施工及管理、建設,服務第一線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伯頓•克拉克在《建立創業型大學》中提道:“創業型大學很像高科技工業中的企業,開發一種涵蓋變革的文化。”由于現代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自己周圍的環境,而不僅僅只是關注溫飽問題,環境設計行業體現的是新的生存觀念和審美情趣。在經濟和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過程中,社會需要大量的環境設計應用型專業人才。
二、現狀分析
(一)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設置雷同
從現行專業培養方式及課程設置來看,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在辦學之初的一套培養模式及培養方案,均復制于母校。建校之初的模仿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顯現出弊端,在市場的導向和學院及專業本身的發展過程中,社會對專業的原有培養方式,提出了必須變革的要求。環境設計專業借此契機尋求其他路徑,改變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社會對于獨立學院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不僅需要其具備環境設計理論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在環境設計實踐中發揮創作的靈感,培養出更多具有創作靈感的應用型專業人才。這就需要獨立學院根據自己的特點與母校在環境設計專業“錯開定位,配套發展”方略,建立屬于獨立學院特色的人才培養方式。
(二)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環節現存問題
畢業設計是獨立學院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校實現培養專業目標要求的重要階段。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本專業范圍內相關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就是畢業的一種計劃、規劃、設計、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達畢業設計活動的過程。”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本科畢業設計,不僅是一個完整的設計創作過程,還是一個畢業生對本科四年學習的總結及展示的機會。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環節的現存問題總結為以下幾點:
1.從培養方式和選題特點來看,無法與其他普通高校相區分
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選題都是沿用母體高校多年的教學經驗,沒有創新,選題內容偏學術研究型,而不是應用實踐型。由于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方面的雷同現象,導致獨立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選題偏理論化而非應用,使獨立學院畢業設計環節的應用型特點未能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也使學生的專業性質和特點未能與其他普通高校有明顯的區分,直接導致就業的困難。
2.題目寬泛,質量不高
由于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題目來源均是由指導教師獨立給出,大部分為模擬工程題目,未能完全考慮和照顧到學生的實際興趣和動手能力,其實踐性較弱、造成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類型趨向單一。并且題目都較為寬泛,學生不易深入完成。
3.研究內容多缺乏創新性和前沿性
傳統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模式因為需要,由教師給出多個模擬工程題目,而大部分教師從事的項目實踐不足以滿足多個題目的制訂,從而導致部分題目所涉及的技術創新性不足,同質化情況嚴重,甚至出現很長時間重復使用同一過時技術的題目。
4.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脫節
傳統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一般是在大四下學期學生畢業前四至五個月開題,學生接受題目后自行進行畢業設計創作及撰寫論文,期間教師與學生互動較少,溝通不足。此期間,學生可能處于求職或考研階段,所以存在學生對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質量重視程度不足,投入精力較少。在畢業設計完成之后,用少量時間完成畢業論文,論文拼湊現象嚴重,抄襲內容較多。
三、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應用型”選題
環境設計專業涵蓋面較廣,而獨立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其應用型特點應當在畢業生進行選題之初就和其他類型高校區分開來,這樣才能在畢業之后的就業中有一席之地。畢業生和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在進行畢業設計階段時的選題,可以從環境設計專業內容的分類著手,從選題方向、選題范圍、題目確立等方面出發,使畢業設計選題具有應用型實踐特色和創新性。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選題,更應考慮其應用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以有助于學生畢業后就業。綜上,解決獨立學院畢業設計的應用型轉型第一要務便是選題。選題是否得當直接決定了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的質量。通過選題可以看出作者的畢業設計研究的方向和理論掌握水平,選好了論題,就等于完成畢業設計的一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選題是直接向大家展示畢業設計方案的研究方向以及內容的精確闡述。畢業設計選題范圍的確立是指導畢業生如何使一個畢業設計的題目具有特色和個性。如何體現其畢業設計的實踐性、應用性和獨特性,是先決性條件之一。環境設計專業本身的涵蓋面廣泛,畢業生在起初進行選題時,就會遇到較大困難。而針對獨立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定位,在畢業設計選題之初,就應當以應用型和技術型為方針進行選題,這也是和其他院校培養類型進行區分的一個關鍵。從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性特征出發,其專業涉及內容包括建筑的內部環境(建筑內部功能的規劃、室內景觀、色彩、空間、材料等建筑基本元素的構成設計),外部環境(建筑之外與之直接聯系的廣場、綠地、水環境、交通組織等項目的組織與規劃設計),小建筑設計(輔助主體建筑使用的小環境構筑物,如會所、活動中心、茶室等設計)的相關設計內容。畢業生的選題均以室內、室外或建筑設計為主,而無論哪一種類型,均應以實踐、應用、技術為方針,教師進行指導,畢業生進行設計實施。以景觀設計選題為例,景觀設計的設計應用型內容選題可以分為宏觀型和微觀型兩大類。從宏觀角度來講,景觀設計中場所設計的紅線范圍和尺度大小,決定其所屬性質。尺度較小的一般以場地布局為主,而尺度較大的地塊一般就以生態理念考慮為先。從微觀角度來講,景觀設計可供選擇的題材較多。如小品設施、公共設施類,都是屬于微觀應用性角度來看環境設計的領域。
四、結語
關鍵詞:石油能源 中國經濟
論文正文:
石油能源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石油供給和需求現狀分析
1.石油資源的供給
當前世界石油的主要產地在中東地區。如果按照國家來劃分,石油資源的主要產地在中東、美國和俄羅斯;根據美國能源部情報署網站的數據可以看出,石油的供給主要操控在中東和俄羅斯手中,美國大權旁落。而對中國來說,我國石油的自產量僅僅是世界總產量的5%,遠遠無法滿足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因此我國的石油資源主要靠進口。
2.石油資源的需求
發達國家的石油資源需求主要靠自己的供給。但是中國石油資源因中國經濟的增長消耗量也在擴大,增長的速率每年5%。從1999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間,中國石油資源的使用量達到了全球的50%;在2009年中國因自身經濟的需求,先后向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巴西等地簽署了貸款換油項目,涉及花費金額400億美元。
二、石油能源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1.石油能源影響中國的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石油資源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而且中國現在面臨石油資源短缺的狀況,而且這個能源缺口很大。一組數據顯示,在石油資源的價格提升了100%以后,我國石油加工業和煉焦業的綜合平均價格為53.03%和6.89%。對于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政治軍事以及海上空中交通運輸業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當今的中國還是以工業化產業為主導,促進國家經濟的增長,這就導致了工業耗能高,沒有合理的預警機制,導致了中國石油市場的反應緩慢,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2.石油資源影響社會產業鏈的完整發展
石油資源是社會的主要能源,為社會提供必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對生產行業來說,石油資源是主要的工業原料,對社會生產有著重大影響,首先是對石油石化行業的影響,其次是對石油作為能源燃料對整個社會生產的影響。事實上,石油的產業鏈條從石油的開采、煉制,都是基于一定的技術手段,并對其實行提純分餾,會產生出許多的化工原料,主要的包括醫學藥品、溶劑、化學肥料和聚乙烯塑料等等。對社會生活行業來說,石油通過煉制,生產出柴油、汽油等油氣產品,運用于汽車消費、交通運輸、民航等等的各種相關產業的發展。
3.石油能源影響中國國家安全
石油能源會影響到國家的戰略安全。一個國家的石油儲備不足,就無法實現長期有效的維穩。隨著時代進入21世紀,世界反恐戰爭的背后都有著爭奪石油資源的影子。一則材料指出,2006年11月日本最大的敷島號巡邏船啟航奔赴印度,并打著積極打擊海盜的口號與印度妄圖控制馬六甲海峽,保障其石油資源的安全運輸線。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石油資源作為世界上主要能源的現狀不會改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石油都依賴于進口,如果一國斷絕了與供應國的關系,那么遭遇到的資源安全和國家安全的窘態不容忽視,這也就是石油資源對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土安全的重要作用。
三、中國應對石油危機的解決策略
1.有效保護國內石油市場穩定發展,并實施廣泛的石油外交戰略
中國國內的能源消耗過度,導致我國能源危機日益凸顯。因此,國家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點,實現我國石油資源產量和使用的均衡化發展,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小康經濟的需求。同時,也需要實施以石油為核心的新一輪的外交政策,并與周邊國家和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關系,推動中國石油進口的多元化?,F在,中國雖然在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有著能源不足的危機,但是與中亞、西亞等石油儲量豐富的國家進行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互動,在這個戰略發展的機遇期,應該加強雙方的經濟與貿易合作,從而實現雙贏。
2.建立健全國內的石油的戰略儲備,保障國家安全的國防需求
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規劃,我國在2050年到2060年間實現經濟繁榮和領土主權統一的中等發展國家,在這個戰略機遇期,中國的國防隊伍必須實現現代化建設,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由于中國戰略資源主要依賴于進口,這就要求我國國家國防力量必須對我國國家的海上資源輸送線路的安全。同時也要求我們國家建立健全國家的石油戰略儲備,做到物盡其用,地盡其利,實現能源安全。
3.實施新能源發展戰略,實現以新能源代替石油的戰略構想
在石油資源儲備量日益減少的今天,世界上各國對資源的敏感度也隨之提高,因此各國政府依據自身經濟的發展現狀已經開始相應的對新能源進行開發與利用,旨在緩解國內的石油危機,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起著很有效的推動作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不斷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環境惡化的種種裂變,使人們不斷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高品質、合理的風景園林設計。這樣不僅可以給人帶來一種視覺、精神上的享受,它也是一個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綜合反映,是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實際上“生存”和“生態”的延續是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最終為人們生活提供合理居住環境,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目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素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而改善環境同時,也是環境心理學科的基本任務。而觀者具有的主觀性、社會性、現實性、獨特性遭到了無視、遺忘,一些與現實生活、心理相關的重要課程體系也被排斥在設計范疇之外。而環境是客觀性、變化性、自然性的相對于觀者主觀性而言只能是被受限制的,在格式塔心理學中—對人的心理、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做出了新的詮釋,但這種理論并未給心理學帶來根本性的變化。由此便凸顯了獨立的理論教學方法論的弊端所在。因此,單純地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關系的方法論雖然在理論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從來沒有變成環境心理學方法論的唯一選擇。那么以環境心理學教學基本任務為中心,結合風景園林設計要素特殊、固有地表現手法。最終打造未來的設計者目的、思想、理念和情感化轉化;已經成為實際藝術形態的方法和過程,更好的加強在人際交往中人與環境之間的互通關系,強調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在實踐教學內容與人所處環境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先進性。環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和他們所在環境之間作用和聯系的學科。它主要研究的是環境和人們心理的相互關系,用心理學的方法去分析人們的生活與這個社會、所處環境等各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揭示人的心理在各種環境下發生發展的規律。實驗證明,這門學科也是探索人類自身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不斷去詮釋環境及自身,同時也不斷整合環境,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當下,城市環境破壞日益嚴重問題不可回避,,協調并改善人、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勢在必行。通過《環境心理學》這類課程,不僅需要提高未來的環境設計者—風景園林設計師,這是形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了適應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以及生活節奏和生活理念不斷更新,應培養具有實踐性環境設計和理論知識的創新型人才為理念,構建與城市環境日益變化的趨勢相適應的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打破單一研究人的行為與人所處的物質環境之間的相互關聯教學體系的束縛。
二、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在環境心理學中的應用初探
每當清晨看到潔凈的露水,聽到動人的鳥叫聲。人的聽覺和視覺同時感覺到它們的存在。人們通過五官的作用受到了客觀對象的刺激,這一過程稱為“感覺”。通過感覺,不僅能夠了解客觀事物的各種形態、屬性。如物體的形狀、色調、味道、質感、凹凸感等。而在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創建中,也會通過感覺反映當前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不是事物的整體。在具體的風景園林專項設計中,如庭院設計;廣場設計;公園設計等,應考慮到環境心理學的應用。園林中的各個節點、道路、水體、植物、及坐憩設施等設計都應該根據人的感覺、知覺、認知的關系去創建。對園區的節點及各個要素位置及朝向進行考慮,例如:園中的水體彎曲、自如、收放有著規律可循,正所謂“收之成溪澗,放之為湖海”。人們向往詩情畫意、波光粼粼的精致的美景—水面荷花,水里魚兒游來游去,身在園景中聞到了花香,看到了五顏六色的魚群,給人親近宜人的感覺。同時水體與建筑、山石、設施、植物構成圍合的邊界,突顯著物體的個別屬性。深受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影響,園中的植物講究高低錯落有致,樹的種類及色彩搭配合理,增添趣味感,重現生機昂然那一幕,更希望觀者看到“步移景異,曲徑通幽”,感受到曲線美、韻律感。與觀者的路線、視覺方向設置有關,認知為“宛如天成”。仿佛沉靜在大自然中一樣,生動有趣、無限想象。人的行為與情感的變化與環境心理學的要素是密不可分的。風景園林設計合理的教學體系應依托于環境心理學體系建立的,從而利用交叉領域的作用是一種必然。如何實現兩個學科必然交叉與聯系呢!在教學培養計劃的指導下,打破了原有的理論式教學方式,將關鍵理論節點進行分類教學法,利用認知地圖法、綜合評估法、人類行為與環境體交互.體驗法。根據方法的特點,進行重組穿插。首先,引導學生認識風景園林設計設計要素與環境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重要性。其次,分成不同小組對周邊環境當中的設計要素進行感覺、知覺、認知體驗的過程。然后,小組進行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現場詢問及調研,根據參數化的結論繪制出認知地圖,加深對設計要素與人的行為、環境之間的必然聯系的重要性。因此,合理運用兩種學科的理論創建人們日益需求的景觀環境。要對論述與之密切相關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和環境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兩種理論進行綜合研究及探討。
三、結語
(海寧市高級技工學校 浙江 海寧 314400)
摘要:基于對文化含義和多元文化內涵的理解,分析了多元文化對技工院校學生道德發展產生的影響,探討了多元文化環境中技工院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及策略,以期提高學校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多元文化;技工院校;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4-0013-04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交往程度的加深,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作為世界文化的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也隨之逐漸形成。多元文化的形成無疑對文化本身的繁榮與發展,對個體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豐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但不可否認,文化形態的多元分立與沖突,也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文化價值觀念的轉變,出現了主導價值觀的失落與終極價值觀的迷失現象。探索多元文化這一特殊環境中的道德教育問題,使學生不斷積淀道德素養,不受不良文化的侵蝕,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應承擔的教育使命。
多元文化的內涵
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產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起著規范、導向和推動人及社會發展的作用。關于文化的含義,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不同的學者從自己所屬學科和研究對象出發,賦予其不同的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筆者從德育教育的角度出發,傾向于從狹義的范疇中將文化定義為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長期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學藝術、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模式、態度取向、價值觀念等內容的總和,其中價值觀是其核心。
多元文化的內涵 “多元文化”源自于美國一些學者提出的多元文化主義思想。目前,關于多元文化的定義學術界尚未完全達成共識??v觀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多元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多元文化意指人類社會在一定時期存在并相互聯系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復合體;狹義的多元文化則是指多種精神文化的集合體。本文探討的是狹義的多元文化,是指古今中外多種文化交織、兼容、共存和發展的系統,其“多元”不僅指文化類型的不同,也指價值取向、道德趨向的差異。
多元文化對技工院校學生道德發展產生的影響
多元文化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由此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理解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獨立、自主、進取、競爭、民主和市場經濟意識,使他們的思想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活躍和富有創造性。然而,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由于傳統道德思想不再獨占意識形態領域,而是與不同文化的思想和價值觀碰撞交融,導致人們在價值觀念、思想意識、道德規范上的分歧和沖突,給缺乏成熟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學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致使他們在道德素養的“知、情、意、信、行”幾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道德認知偏差 道德認知是對道德價值與規范的認識。部分學生價值觀念迷失,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傾向,虛榮心強,不愛學習,缺乏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認同“及時行樂”的觀念,出現了相互攀比、貪圖安逸、熱衷享受、好逸惡勞、見利忘義的現象。
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部分學生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的空間里,以個人為中心,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師長,不關愛同學,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對人對事總是抱懷疑、冷漠、怨恨或無所謂的態度,不明辨是非善惡,遇到不平不公之事奉行“明哲保身”的信條,袖手旁觀,缺乏正義感,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意志是指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做出抉擇的頑強毅力和堅持精神。部分學生性格缺陷較為明顯,如任性、懶惰、固執、驕橫、敏感、脆弱、耐挫力差、依賴性強、報復心強等,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差,碰到困難就退卻,只能聽表揚,不能聽批評,經受不起挫折的考驗,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感覺前途渺茫,生活沒意義,甚至漠視生命。
道德信念危機 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理想、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內心的確信。部分學生在精神上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獨立思考、評判和選擇的能力,不能用正確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言行,盲目地去追求和迎合他人的言行,沒有堅定的信念,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無責任意識,在理想和現實、物質和精神、個人和集體之間不知如何選擇,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目標。
道德行為失范 道德行為是指人們按照一定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關系上,從本人意志出發自主選擇的行為。部分學生缺少最起碼的文明禮貌,粗言穢語,亂扔雜物,破壞公物,大聲喧嘩,浪費水電,紀律渙散,不服管理,弄虛作假,考試作弊,迷戀網吧,抽煙酗酒,打架斗毆,有的甚至觸犯法律。
基于多元文化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內容構建
面對多元文化對學生道德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技工院校在選擇和確定道德教育內容時,應注意在比較和鑒別中認識和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優秀成果,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學校的道德教育內容豐富多彩,讓不同文化所蘊含的高尚道德觀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傳承傳統文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深刻的蘊含、高遠的意境、恢弘的氣概凝聚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和氣質,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現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論特質和人文價值。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等。這些優秀的道德理論和文化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予以珍視并將其納入道德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奉獻精神、責任意識、憂患意識、誠實守信、以義為上、正直善良、仁愛孝道、謙遜好禮、修身律己、自強不息、勤儉樸素、積極進取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是非觀、責任觀、審美觀、財富觀、消費觀,從而使學生在中華優秀道德文化的熏陶中吮吸傳統精華,滋養心性品德。
借鑒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燦爛的文化,其優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應大膽吸收借鑒之??v觀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道德教育,我們應進一步創新學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充實道德教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的道德價值觀、義利統一、自我完善、尊重生命、國際主義、種族和諧、生活準則、生態責任、競爭意識、規則意識、效率意識、團隊意識、民主與法制意識以及對自由的尊重、對個性的崇尚等教育,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種族、國家人們的人格,培養學生對人類的博愛精神,學會選擇正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
開發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帶有特殊的地域性。有道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方水土不僅是自然資源為人們提供財富,其地方文化也為人的成長提供滋養。如利用地方文化中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壓迫和分裂,抵御外敵入侵,共創中華文明,推動人類進步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樂于助人、熱心公益、重情尚義、謙和好禮的優秀社會公德資源;以質取人、履行契約、遵守諾言、熱情服務的從商準則教育資源;強調“人與自然是兄弟”,用各種禁忌、習俗和道德規范去引領人們積極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利用文字詩詞、戲曲表演、歌曲故事等各種載體的文化教育資源,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應予以充分挖掘。
引入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員工所普遍認同并自覺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優秀的企業文化能有效地為企業的戰略實施提供行為導向,具有獨特的激勵、約束、凝聚、調適、教化、維系和輻射功能。如北京同仁堂的堂訓“同修仁德,親和敬業;共獻仁術,濟世養生”,這一理念影響著員工的行為,陶冶了員工高尚的情操,培養了員工優秀的品質。吸收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對學生進行企業使命、企業愿景、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社會責任及企業倫理道德、生態道德、行業道德、職業道德等內容的教育,無疑體現了技工院校文化育人的特色。
應對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不分國界、地域的信息文化。它一方面以知識的豐富性、傳播的快捷性、參與的直接性成為學生獲取各種知識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又以傳播的虛擬性、隱匿性和多元性給學校的道德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此環境下生成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點。因此,學校要對學生加強網絡道德的宣傳力度,指導學生將社會需要、歷史責任、人類理想等轉化為自身的內在需要和動機,進行上網規則、網絡禮儀、網絡安全、網絡道德規范、慎獨思想、忠恕之道、心理健康、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以確立學生的網絡道德責任意識,提高對網絡信息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形成健康的網絡行為習慣,踐行“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
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對策
直面多元文化環境中的道德教育,作為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應清醒認識到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正視多元文化的挑戰,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達到提高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的良好教育效果。
樹立道德教育新理念 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原有的一些道德觀念和教育理念不能適應現代社會道德學習和教育的要求。為此,學校的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確立換位、合作、溝通、共贏、對話、分享、多元、自新、超越等道德新觀念,使學生自由、和諧、文明并富有創意地生活;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樹立“以人為本”、“情境化”、“生活化”、“活動化”、“雙主體”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在具體教育活動中服務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從批評學生轉變為培養學生,從單向灌輸轉變為雙向互動,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活動中領悟、在生活中體驗道德的魅力和力量,在實踐中提升道德能力,實現由接受道德到體驗道德、發現道德、建構道德的飛躍。
堅持一元導向和多元價值取向的統一 道德教育應體現時代精神,符合當今先進文化的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學校要將堅持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靈魂和方向,將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道德教育的內核和主題,將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道德教育的精髓和主旋律,將確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道德教育的價值準則,充分發揮德育課程的育人導向作用,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道德教育原則,加強社會實踐與志愿者服務工作,創新道德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同時,要樹立“和而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元導向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包容文化的多樣性,尋求古今中外文化的交匯點,在多樣中求共識,在多選中找優勢,促進新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建立實現一元主導多元融合的既反映人類共同愿望又符合世界文明進步的道德價值體系。
創建校園道德文化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也是誘導、激發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空間,在這里他們可以得到心靈的凈化、精神的提升、情感的陶冶。學校要通過構建涵蓋價值目標、辦學理念、教育理想、校風、教風、學風、校訓和校園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校園網站等體現學校精神的校園文化體系,建設班級成員認可思想、行動、言論、價值取向、思想導向、行為準則和公共輿論的班級文化,創建包含物質、制度、行為和精神四個層面內容的能提升學生道德品質、促進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校園道德文化,讓道德價值和道德追求成為學校文化的核心,營造出具有尊重、公正、平等、友愛、贊賞、協作、開放、和諧、積極、向上、健康和豐富等特點的良好道德教育環境。
實施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 主體性道德人格,即獨立、理性、自覺、自為、自由的道德人格。它使個體的道德行為植根于明敏的心靈、無畏的勇氣、堅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之中。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圖培養學生自律、自主的道德,其目標體系建構為:提升學生的需要層次,使學生擺脫狹隘自私的愿望,崇尚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任以及獻身真理的生活;培養學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鼓勵和引導學生對現實的社會和道德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并參與正義的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具有信仰、責任、誠實、民主、公正、良心、愛心、自由、平等、寬容、團結、尊重等普遍化道德。學校的道德教育應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認知和情感平衡發展、智力和道德協調發展的具有時代精神、精神世界完整而豐富的人。
關注學生的道德困惑 學生是成長中尚不成熟的生命個體,在價值多元化的復雜社會環境中,其個人道德形成和發展時期出現一些問題是難免的。對此,學校應密切關注學生的道德困惑,要在教育實踐中設法創設矛盾沖突情境,引導學生勇敢面對現實,在困惑、焦慮、猶豫的心態中尋求正確的道德認知,糾正認識上的偏差,確立合乎社會規范的道德標準,澄清非道德的、不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高道德判斷水平,從而在是非善惡面前做出明智的選擇。同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理解、寬容、善待學生的過失,善于發現蘊含在其道德失范行為中的積極因素,采用深情提示、反面警示、心理疏導、變管教為交流的方法,為他們指點迷津,喚醒他們迷途知返,耐心期待和幫助他們內省、進步。
重構道德評價方式 傳統的道德評價方式大都以社會對人才的最終道德要求為標準,按照具體的條目分段實施。此種評價方式以道德認知代替品德形成,以孤立的行為代替品德發展,以終結性評價代替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存在重他主、輕自主,重約束、輕發展,重結果、輕過程,重外顯、輕動機,重知識再現、輕實踐行為的缺陷,顯然難以滿足多元文化環境中學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構建自主評價、反思性活動評價、情境評價、案例評價、激勵性評價等新的更為有效的道德評價方式,是實現學生道德主動、自主發展的必然選擇。
提升教師的道德人格魅力 教師職業決定了教師道德人格的典范性,教師優秀的道德人格是豐富的教育資源,也是一種最有效的隱性教育力量。因此,教師應注重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以忠于職守、愛崗敬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兢兢業業、誨人不倦、積極進取、淡泊名利和崇高的理想,高度的責任心,廣博的學識,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精良的教育教學藝術,開朗的性格,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情緒情感,對學生的慈愛、尊重、信任和寬容,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等優秀的道德人格去影響和教育學生,促使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健敏.道德學習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如才.主體體驗:創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4]呂田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校道德教育[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中國經濟論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對明清經濟的影響”怎么寫呢,請看求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國經濟論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對明清經濟的影響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經濟論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對明清經濟的影響”,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為0.4,就是說,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就增長0.4個百分點。據此,中國在考慮長期發展戰略的時候,曾設想到2020年以前能源彈性系數為0.5,但由于近年來能源消費增長率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去年和前年的能源彈性系數已經分別上升到1.32和1.6。這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標志。
一、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呈逆轉趨勢
90年代初,在工業產出中,輕重工業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業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個月又進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業單位產出的能耗是輕工業的4倍,工業化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必然會帶來能源消耗強度的上升。這一點與其他工業先行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后的能源消費特點沒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在各國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后,從能源消費結構看,都出現了從以煤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轉變。由于石油和天然氣被稱為“清潔能源”,熱值高而有害氣體排放少,雖然在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后能源消費的增長率會加速,但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卻不會隨著能耗的上升而顯著增強。
反觀中國今年來的情況,進入重工業階段后卻沒有出現能源結構的轉換,從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看,1999年為24.6%2004年卻下降到22.7%。雖然從2000年以來原油進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長,到去年以超過1.2億噸,但由于同期國內原油產量的增速明顯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費結構的這種逆轉,是暫時的還是反映了一個長期趨勢呢?我認為是個長期趨勢。因為,主要有兩個因素將長期限制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
首先是世界資源的不可能性,中國是一個石油資源稀缺國家,根據目前預測,中國在未來石油的最大年產量只能在2億噸左右。從國際比較看,在工業化完成階段,按桶計算的石油消費量,美國為人均28桶,日本和韓國為人均17桶,中國目前只有1.7桶,僅相當于美國的1/16,日本和韓國的1/10。
美國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國家,日本和韓國卻是工業化國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如果按日韓的石油消費水平計算,到2030年中國基本上完成工業化的時候,每年的石油總消費量就要增加到36億噸,這意味著將有34億噸石油需要依靠進口。但是,世界石油資源并不豐裕,目前每年世界全部的石油生產量約為45億噸,其中可貿易的量為22-23億噸。即使今后世界石油產量和貿易量還會增長,相對于中國的巨大需求,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日本和韓國也沒有什么石油資源,是依賴世界資源完成從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的。但由于從人口看它們是中小國家,雖然人均石油進口量很高,可石油需求總量卻不大。而中國是人口大國,沒有可能依靠世界資源完成這個轉換。2003年中國原油加成品油進口已達1.2億噸,2004年又上升到1.5億噸,已經把世界當年新增石油貿易量的40%拿到了中國,許多人甚至把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歸結到中國的需求。即便如此,還是難以擋住石油消費在中國能源總消費中的比重下降,這已經充分說明了中國依賴世界資源轉換能源消費結構的困難。
其次,中國大量進口石油還可能導致越來越激烈的國際沖突,使進口石油的增長受到嚴重限制。事實上,在目前的世界石油可貿易量中,超過2/3為世界工業發達國家所占有。2004年,美國的石油進口量為6.4億噸,歐盟為6.2億噸,日本超過2億噸。如果中國的石油進口超過了國際石油貿易的新增量,就會影響到發達國家已經占有的國際石油貿易份額,從而引發同發達國家的石油矛盾。因此,中國在未來的石油進口量肯定還會上升,但是進口達到一定規模,不僅有經濟的可能性問題,還有政治和軍事安全問題。
由于石油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所以在大國的國力較量中,石油就成為國家經濟、政治和軍事較量中的焦點。美國自2001年以來已經對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了軍事占領,目前又在中亞一些國家不斷策動“”,還以反海盜為名,在馬六甲海峽建立了軍事存在。通過這些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國近年來的軍事部署是圍繞中東和中亞石油資源區進行的。如果中國的石油需求高度依賴從這一地區進口,不僅未來的經濟安全度難以預測,甚至政治上的獨立都會受到威脅。因此,依賴海外資源實現能源結構轉換,即便經濟上可行,政治上也不安全。
所以,從長期看,中國的工業化將很難實現與其他工業化國家同樣的能源結構轉換。由于中國的煤炭資源相對于石油比較豐富,在未來發展中,中國必將更多地依靠煤炭來支持,因此,煤炭在能源消費比重中的持續上升和石油消費比重的下降,將會是一個長期趨勢。
二、未來10年中國環境將持續惡化
如果中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后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為主,就將面臨日益艱巨的環境挑戰,因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是在以煤為基礎的能源結構上完成工業化的,而在目前的中國,燃煤所導致的有害氣體排放,已經占到各種有害氣體排放量的65%--90%,每年排放總量約8000萬噸。
如果按2000年以來中國能源消費的增長率和石油消費比重下降的情況來推算,到2020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90億噸標準煤,而煤炭消費的比重將不得不上升,且占全部能源消費的75%,折合煤炭產量就是近95億噸,由煤炭燃燒所排放的有害氣體按目前的環保水平來推算,也要達到近4億噸,即比目前增加5倍,這當然是一個災難性的后果。
有人說,既然能源消耗與環境災難是因為進入重工業階段所產生的,那么中國是否可以繞開這個階段呢?由于重工業化還帶來了其他許多諸如資源與投入等方面的問題,目前許多人正在爭論中國是否應該走重工業道路。
中國進入重工業階段的原因是由于在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已經引發了居民對住房和汽車等新一代高檔耐用消費品的需求,而這些耐用消費品都必須以重工業來支撐。所以,中國應不應該、走不走重工業道路的問題,實際上是在未來中國居民應不應該提高消費檔次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本來就不應該有爭論。因為這是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否則中國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搞現代化還有什么意義?
也有人舉出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的例子,說明本國的重工業產品需求可以通過國際交換來滿足。但是與石油的情況一樣,對于只有幾百萬乃至幾千萬人口的小經濟體來說,通過國際分工與交換,的確可以滿足國內需求,使本國經濟發展繞開重工業階段,可是對中國這樣有著巨大人口的經濟體來說就不可能。石油不可能,鋼鐵、化工和機械都不可能。所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還必須走過重工業階段才行。如此,能源的消費就減不下來。
也有人說,中國不是要建設“節約型社會”嗎?走“循環經濟”的路子是否可以大幅度減少能源需求呢?例如,用廢鋼鐵就可以減少9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有害氣體排放。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于循環經濟是對已經加工使用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因此發展大規模的循環經濟,必須是大量社會產平已經到了使用壽命的終結期才有可能。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可以很發達,而在發展中國家卻規模有限的原因。
在目前的中國,以鋼材消費來說,房地產占了一半多,機械工業占了20%,汽車工業占了5%,而從2004年看,城市房屋建筑面積中有60%以上是近5年建造的,社會汽車和機械保有量中,也有近60%是只使用了5年的。如果房屋的平均使用年限為50年,汽車和機械的使用年限為15年,那么至少在未來10年之內都不會有大量報廢的鋼鐵進入可回收期。其他有色金屬和塑料的情況與鋼鐵是一樣的。所以,至少在未來10內,我們不能指望依靠發展循環經濟來實現大規模節能。
有研究表明,以大氣環境來說,目前的環境容量空間只剩下25%,如果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還要繼續上升,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會達到環境容量的極限。如果中國不可能繞開重化工道路,國際資源又不能支撐中國實現從以煤為主向以油為主的能源結構轉換,則中國的工業化就必須選擇新的道路。我們現在經常說中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前的含義是指要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然而從能源和環境的制約關系看,這個“新”字更應該是指中國必須走上一條世界各國從未走過的技術道路,即必須在新的能源與原材料基礎上完成工業化建設。因此,中國的新興工業化道路,不僅對自己的過去是“新”,對世界來說也是新的。
正因為中國的新興工業化是前無古人的工業化,因此中國在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必然充滿了各種困難,肯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在成功地轉向新的工業化道路前,則必須繼續依靠傳統能源和原材料,即必須在傳統工業化道路上繼續相當長的時間。因此,至少在未來10年,中國的環境由于煤炭燃燒比重上升,會持續惡化。我們對此必須有前瞻性,必須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以使中國經濟能依靠煤炭,在傳統工業化的道路走出足夠長的時間。
三、建設節約型社會重在生產而不在消費
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瓶頸使中國社會各界深感節約型社會的緊迫性。節約資源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生產,二是消費。從生產方面節約資源,主要是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消費方面節約資源,則要求人們減少對各種產品的消費。這兩個方面,哪個應該成為節約型社會的重點呢?我認為是生產而不是消費。
從消費入手,無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這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抵觸。日本是發達國家中資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節約型社會的典型代表,但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轎車擁有率超過600臺。當然還是要培養居民的節約意識,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的習慣。
有人說,為什么不可以用稅收等經濟手段限制對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車的需求呢?由于稅收是價格的組成部分,加大對消耗資源多的消費品稅收,當然能抑制對這類產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場價格已經可以反映出資源的稀缺程度,消費者自然可以從自己的收入水平和與產品價格對比中做出理性選擇。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漲價,許多消費者認為如果每升價格超過4.5元,就會放棄買車的打算,或者選擇小排量車型。所以,只要市場價格機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沒有必要通過干預價格形成來影響消費。
還有人提出為了節約資源使用,應通過稅收等手段提高資源的價格,這個觀點我不同意。以中國自身的資源稟賦不足以實現現代化,中國已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資源與市場體系之中,如果中國對世界資源的需求增加,則世界資源產品市場的邊際價格就會上升,等于所有從世界市場進口資源的國家都在共同分擔這個價格上升水平,中國的負擔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國在國內單獨拉高資源價格,等于在自動放棄充分利用國際便宜資源的好處。同理,如果因為印度等其他國家對世界市場的資源需求度上升,中國也要為其分擔資源產品價格上升的結果。所以,只要資源價格是正確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中國就沒有必要主動拉升國內價格。
中國目前在生產中浪費隨處可見,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中的設備技術落后,企業規模過小,在鋼鐵、水泥、電力、機械、建筑等許多生產領域,每單位實物產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節約潛力。所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絕不僅僅是個觀念問題,更重要的是個物質基礎問題,要通過立法和經濟手段,強制報廢一批落后的生產設備,采用財政補貼和國家對貸款貼息的辦法,以及加速折舊的辦法,支持企業盡快淘汰和更新設備。還要嚴格限制企業所使用設備的技術水平與規模水平,大力提成規模經濟。
四、生產節約的重點是“增量”節約
生產節約可分成增量節約與存量節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資源,“增量”節約就是指如何提高資源的開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存量節約是指已經被加工成產品的資源,如何回收與再利用,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循環經濟”。
發展增量節約與存量節約,都需要政府和社會投入大量才力,在財政和社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也需要選擇重點。而從中國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看,至少在未來10年內,生產節約的重點應放在增量節約方面。因為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定的社會產品積累,才有較大空間。以鋼鐵為例,建設工業化國家一般可以用兩個鋼鐵指標來衡量,一個是鋼鐵生產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個是人均鋼鐵蓄積量。從工業發達國家看,當基本上完成工業化時,人均鋼鐵生產能力大約為700公斤到1噸,人均蓄積量則在10噸左右。
當人均鋼鐵蓄積量達到10噸,鋼鐵的生產能力就會逐步衰退,這是因為在工業化完成階段,居民對物質產品的消費已經基本上滿足,消費開始轉向服務業領域,鋼鐵工業主要是負擔居民對原有產品更新的要求。而更新產品是以新頂舊,被淘汰和報廢的產品,如汽車和房屋建筑,都包含著大量金屬材料,而在報廢的金屬產品中,金屬回收率一般都可以達到80%,這就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發達國家的鋼鐵工業之所以電爐煉鋼占到全部鋼產量的80%,就是因為發達國家的爐料是以廢鋼為主。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鋼產量也剛過200公斤,人均鋼鐵蓄積量只有1.5噸,所以,目前鐵礦砂煉鋼仍要占到粗鋼產量的85%,其余15%用廢鋼煉鋼,其中還有60%的廢鋼是靠進口。
所以,生產節約的重點應放在提高對增量資源的使用效率方面。由于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例如從金屬蓄積量來看,目前已經等同于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空間很大,現在就開始起步了。
五、最應節約的是土地和水:
不可貿易的資源才是經濟發展中真正難以逾越的瓶頸,警惕中國經濟走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歧途!
生產的節約就是要節約各種生產要素的使用。由于各國生產要素的天然稟賦條件不同,在生產中各類生產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不同。國際貿易的存在,對某些國內稀缺的生產要素可以通過貿易方式獲得,但是,有些生產要素不能通過貿易,例如土地和水資源,所以,不可貿易的資源才是經濟發展中真正難以逾越的瓶頸。
中國雖然號稱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人均平原面積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工業化過程中必須留足農業用地。因此,節約土地是比節約其他可貿易資源更為重要和緊迫的問題,同時也是以較少生產要素投入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最重要的途徑。發達國家的實踐說明,一國的財富形態約有2/3是房地產,食品吃了就沒有了,衣服穿舊了就得扔,汽車也是減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產是可以保存財富的最主要形態。
對中國來說,由于土地資源極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國經濟走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歧途。例如,中國近年來新建的許多建筑容積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積率”來說,即城市建筑物面積與城市建成區面積之比,全國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東經為2,香港為1.6,臺北為1.2,即便在珠三角、長三角這些土地資源已經極度緊張的地區,在大城市中心區內,五六層的建筑物也隨處可見。
我最近到浙江的一個城市,聽說這里的土地開發都已經碰到“紅線”,但在最近城市改造后新建的房屋中,大多還是6層左右的建筑。今年國家給浙江審批的土地利用指標只有23萬畝,其中還有40%是給中央項目預留的,分到一個地級市只有2-3萬畝,再分到縣只有不到1000畝,這是造成今年浙江投資增長率猛烈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福建、廣東和上海也面臨著同樣情況。以至于有人說中國經濟增長的區域格局正在變臉,出現了東冷西熱的局面。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環境藝術設計;創新
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明底蘊內涵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指的是一些意象的東西,如建筑、服裝、繪畫上的意象等。把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精髓與現代藝術設計完美融合,打造出屬于自己本土文明繁衍出來的建筑環境概念和形式。中國傳統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也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范疇,講究和諧統一,建筑與環境的完美融合。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對于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來說,要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就需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完美結合,完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上的建構,做到設計理念與建筑技術的完美契合。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的運用策略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度,有著屬于自身的建筑理念,古老的文化必須積極與現代科學技術理念相結合,才能展現在人們面前本土的民族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其運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用形。傳統圖形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直接應用,主要是將傳統文化元素重新依附在一個新的載體上,為其重新設定一種視覺語言環境,繼續發揮原有的圖形信息。這種直接使用是一種重新整合的概念,是一種積極的表現和創造,它需要考慮到與環境具體的工藝和載體相適應的材質等一系列因素的配合,采用最恰當的組合才能增大圖形的價值,表現出獨特的韻味。
2、用意。在中國古代建筑和室內藝術裝潢中,人們習慣使用較多含蓄的呈現手法來傳情達意,從建筑的外部形態設計到室內外空間布局,選擇合適的文化圖案和陳設,讓這些特定環境承載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代環境設計藝術稱這些手法為隱喻?,F代環境設計藝術中的隱喻,即通過一定的環境構成元素和組成方式來表達環境本體以外的精神,比如文化內涵、寓意、價值取向等較高層次的文化信息。
3、形神并舉。用全新的現代審美視點去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在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傳其神,延其意,讓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得到更新和發展。對于中國傳統而言,線條不僅有長度寬度和方向,更有厚重感,表現出速度和力量,促進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比如中國古典詩詞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的應用就是形神并舉的最好表現。將詩詞落實為具體的環境設計藝術,使環境設計藝術更富有詩情畫意,這種將精神構想實現于現實的三維空間設計藝術就如同實現美夢一般極具魅力。如著名的蘇州博物館,其設計絕對有傳統的東西,但是又絕對有現代審美概念。從這個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構成的應用。這是一個博物館內部的情境,充滿著中國情調,是用的好幾層石板做成這樣山水的組合,非常的漂亮。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很自然的流露在設計里面,這是一個古代的山水畫卷,形神并舉。
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1、吸取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精髓融現代觀念構建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審美理想。我國是有豐富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之大成,并對周圍國家和地區的思想觀念影響極大。我國的文化注重人與人的關系,崇尚仁義和禮樂,注重家庭倫理,提倡調和持中。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學和美學的完美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張人與自然要建立起親密和諧的共存關系,講究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默契和形式內容的和諧,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現,重意境,以美為最高準則,怡情于志,強調美善的結合,注重審美的認識和教化的作用;求氣韻生動,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韻外之致,深深地滲透到中國藝術的創作實踐中,形成具有獨特中國文化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在我國的傳統審美系統中,禪宗意識有其極重要的地位,我國的禪宗,滲入了濃烈的審美成分,具有深厚的審美追求的內涵,成為審美追求的創構,培養了設計師獨特的審美觀,因而,形成了禪意風格的當代眾多設計藝術流派。
2、培植現代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土壤,構建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形成的文化氛圍。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處在文化國際化時代,文化的國際性催生了新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和審美需求等,改變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環境。所謂的全球化,應該泛指經濟,而不應該是文化,文化不可能統一呈現出一種格局,應該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個性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在設計中自然運用到傳統的因素,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征,取二者之精髓。現代與傳統的完美契合,來共同促進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
3、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構建豐富的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源泉。傳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拿來,通常所說的繼承傳統,是在傳統文化多年的積淀下,形成自有的一套建筑手段和技術。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繼承發展一切優秀的傳統,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繼承保全作為傳統精神的創作者的理念,即創造設計師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進行的創造性的設計文化,目的是為整個建筑的過程和最終效果以及現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務。
創作適合和展現中國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傳統元素要與現代環境設計完美融合,把傳統文化的精髓在藝術設計中自然體現出來,滿足居住者內心對現代建筑與傳統文化的內心深層次的需求,設計師需要充分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設計的理念,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完美作品。
參考文獻
[1]于蕾.談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創新[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論文關鍵詞:資本市場,產業結構
一、引言
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要求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順利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河南作為中部大省,正處于實施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如何推動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在保持“三化”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利用資本市場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是目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問題。
從目前對資本市場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來看,盡管有較多的學者開始探討資本市場與產業結構升級二者之間的關系。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國外關于資本市場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李建偉( 2009) 研究證明股市融資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在區域性資本市場與產業結構的研究中,范方志(2003)把我國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區域,得出金融發展水平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結論。葉耀明(2004)得出長三角城市群的金融發展能有效促進該區域的產業結構升級。張文云(2004)對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金融支持的效應進行分析, 得出珠三角調整產業結構的進程中, 金融支持體系在有效聚集和高效配置金融資源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的結論。但是,這些研究更多是對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影響的一種事后檢驗,對資本市場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事前規劃有所欠缺。并且,在地區選擇上,偏重于資本市場較發展的經濟發達地區和全國范圍的研究。
因此,針對中部地區,尤其是河南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這一關鍵時期,提前規劃和利用資本市場,促進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經濟結構順利轉型,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河南省產業結構的特點
從河南省產業結構的狀況來看經濟論文,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 三大產業結構比例不合理,第三產業占比嚴重偏低。
從表(一)幾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近10年期間,河南省的產業結構與全國相比,第一產業在經濟中占比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卻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從全國各省份連續幾年的數據對比來看,第三產業一直都處于全國最后一位。而伴隨著經濟發展,要求越來越多的就業人員及產出從第一產業逐漸轉移到第二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從2009年的數據來看,即使經過了10年的經濟發展,河南GDP總值已居全國第5的水平,但是,經濟增長并沒有帶來經濟結構的有效轉變。直到2009年,河南的第三產業占比不僅在整個GDP中的產出比沒有增加,反而不斷下降,并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第三產業占比低于30%的省份,不僅與沿海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也明顯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這種產業結構發展結果,使得河南的第二產業占比過高,也成為了全國第二產業占比最高的省份。因此,從河南省十年經濟發展的狀況來看,盡管總量數據有了大的突破,但是,并沒有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
2000年
2005年
2009年
地區
一產
二產
三產
一產
二產
三產
一產
二產
三產
全國
15.1
45.9
39
12.1
47.4
40.5
10.3
46.3
43.4
河南
23
45.4
31.6
17.9
52.1
30
14.2
56.5
29.3
湖北
15.5
49.7
34.9
16.5
42.8
40.7
13.9
46.6
39.6
湖南
21.3
39.6
39.1
19.4
40.2
40.4
15.1
43.5
41.4
安徽
24.1
42.7
33.2
17.9
41.6
40.6
14.9
48.7
36.4
江蘇
12
51.7
36.3
7.6
56.6
35.8
6.6
53.9
39.6
浙江
11
52.7
36.3
6.5
53.5
40
5.1
51.8
43.1
廣東
10.4
50.4
39.3
6.3
49.5
44.1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