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風家訓小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語文 融入 家訓家規 研究 弘揚 傳統文化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今后我國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
指導綱要明確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方向,即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要求“在中小學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
為了貫徹落實指導綱要和語文新課標精神,我們將開展“初中語文教育中的家訓家規研究”。圍繞研究目標,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研究:
一、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
1.分類搜集家訓家規中具有家國情懷的古詩文。要分類搜集家訓家規中具有家國情懷的古詩文,編纂成冊,作為學生課外讀物,引導青少年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夢是每個人的夢,以祖國的繁榮為最大的光榮,以國家的衰落為最大的恥辱,增強國家認同,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2.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融入家訓家規教育,發揮語文教學育人的獨特作用。結合初中語文教材中具有家國情懷的課文,如《木蘭詩》中木蘭這一巾幗英雄身上體現的愛國精神,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的“與民同樂”的感人情懷,以及《土地的誓言》、《最后一課》,都讓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熏陶。
3.讓學生拓展學習溫總推薦的《錢氏家訓》,感受更豐富的家國情懷。
二、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
要分類搜集家訓家規中具有“仁愛共濟,立己達人”情懷的古詩文,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愛幼、扶殘濟困、關心社會、尊重自然,培育集體主義精神和生態文明意識,形成樂于奉獻、熱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風尚。
三、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
要分類搜集家訓家規中具有“正心篤志,崇德弘毅”情懷的古詩文,引導青少年學生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堅韌豁達、奮發向上,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通過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三個層面的教育,要培養青少年學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的中國人。
四、開展綜合研究性學習
1.開展優秀家訓家規故事征集活動。我們在全校組織開展了百條“好家規、好家訓”主題教育暨征集評選活動,以推崇既符合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又體現時代精神的“好家規、好家訓”,進一步倡導弘揚良好家風,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征集要求:
“好家規、好家訓”應體現家庭教育中為人、勸學、勸善、警世、勵志等方面,既要反映我國傳統道德,又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并在家族或家庭上下代之間實踐傳承的箴言(不包括名人警句、成語、歇后語等)。
(1)語言精練,富有內涵,健康向上,便于傳誦;(2)每篇家訓(家規)文字在50字以內,并結合家庭實際,附上500字左右的小故事予以闡釋說明;(3)內容要求原創。
關鍵詞:弟子規 技校生 語文教學 育人功能
隨著免學費政策的到來,技校生的學習狀態每況愈下,無心學習的現象覆蓋面比較大。教師課堂管理難,學生玩手機游戲、QQ聊天等違紀現象嚴重,教師在糾正學生問題時遭到學生謾罵、頂撞,致使教師放棄管理的現象時有出現。這種種亂現象,源自于學生失去了孝道的教育,失去孝道教育的學生生活無方向、無理想、無目標,不會做人,不會處事,大腦里只有錢、色,滿腦子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歪理邪說,這也是大環境熏染的結果。語文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弟子規》融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增加語文教學的多元性,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促進其自身的精神成長。
為文先做人,把一個學生培養成一個人、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是第一位的,所以育人功能是語文教育的首要功能。下面就談一談《弟子規》運用于語文教學中的幾點見解:
一、《弟子規》運用于課前五分鐘
一開學,筆者就布置任務給學生,在課前的五分鐘時間里要準備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要體現兩點思想――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并為學生提供了一本《弟子規》以作參考資料。每次語文課堂的課前五分鐘,學生很自覺地進行有準備的演講,與同學們分享故事。學生的口才與膽量正一點點累積,育人思想正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
有一次,演講的學生與大家分享“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一方面,我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父母擔心;另一方面,要注意我們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規范,不要讓父母為我們感到羞愧。學生能結合身邊的事例,道出部分學生經常通宵泡網吧以及當面頂撞父母、傷父母心。學生演講完后,筆者把剛發生的社會新聞告知學生:中山大學一碩士生因工作、畢業論文等壓力,選擇自縊,其父母悲痛欲絕。通過活生生的時事新聞,讓學生知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中國古代是宗族制社會,很多大家族的家訓上都會將“孝”放在首位,“孝”是做人的第一步。“首孝悌,次謹信。”要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孝道的教育,做一個孝敬長輩的人。
二、《弟子規》運用于閱讀教學
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適時地融入《弟子規》的教學。《項鏈》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向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借了一串鉆石項鏈,回家后卻發現鉆石項鏈不見了,結果他們整整花了十年工夫來還清鉆石項鏈的債務。后來才知道她借的項鏈是件贗品,而她卻賠了真的項鏈。課上我們可以引用“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所以要誠實守信,許下的承諾就要想方設法地去實現,不要總是說到做不到,給人留下言而無信的壞印象。瑪蒂爾德借了別人的東西,弄丟了,哪怕付出一生的代價,就是應該還給別人,那是她講誠信的表現,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同時,我們還需引用“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做事應該謹小慎微、鎮定從容,不可冒冒失失、魯魯莽莽。如果說“謹”是對自己而言的,那么“信”就是對他人而言的了。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學生對社會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別能力,無法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體性與高尚的道德人格。
我們要告誡學生:如果像瑪蒂爾德那樣崇尚功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那將會導致他們精神失落、信仰缺失,道德判斷存在各種缺陷,也將會為之付出沉重代價。最后讓學生總結出:要踏實做事、誠信做人。
三、《弟子規》運用于作文教學
寫作文,對于技校生來說是一件極其頭疼的事情。技校生的文學功底薄弱,尤其男生班級,寫二三百字已經很為難他們了。哪怕逼出來的作文,內容單一,缺乏真情實感,說空話,說假話。“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部曲的傳統作文教學模式需打破。
比如作文題材是“爸爸,我想對您說”,筆者通過《弟子規》的小故事作為導入,引導學生自由表達想對父親說的話,然后觀看《弟子規》的相關錄像視頻,通過圖、文、音,生動地反映出每一個故事情節,學生的寫作靈感不斷涌現。《弟子規》里面的“孝”、“謹”、“信”、“勤”等都活躍于作文紙上,情感得到抒發,內容也豐滿。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弟子規》,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搜集有效的視頻資料。
四、《弟子規》對語文教師的要求與啟示
1.堅持身教,從小事做起
《弟子規》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長期堅持學習《弟子規》,這樣潛移默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而90后的技校生一直缺乏傳統文化的渲染,單靠教師苦口婆心地教育,收效甚微。這就要求教師重視身教,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學習《弟子規》精神,并實踐于生活。比如擦黑板這樣的事,有些值日生工作不認真,黑板隨便一抹就了事,黑板上字跡依然清晰可見。筆者如遇到這種情況,不是張嘴就批評值日生,而是靜站一會兒,接著拿起濕抹布,把黑板擦得干干凈凈,轉身對學生說:“我喜歡這樣干凈的黑板。希望值日生能做好本職工作,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某些班級,筆者擦黑板多次。教師多次的擦黑板換來學生的責任心,是值得的。再如教師看見課室地上有垃圾,可不動聲色地拿起工具清理干凈。教師的身教行為,給學生的是心靈上的觸動。
2.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不要在公眾面前揭穿;對于別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 愈思勉。”贊美是行善,學生得到教師的稱贊后,會更加勉勵自己表現更好。“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最要緊的是誠實講信用,“信”不僅是對學生的訓誡,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弟子規》的學習,能提高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更能監督語文教師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3.良好的學習態度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如果所學的不實踐力行,一味讀死書,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性,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教師永無止境地學習,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更適合技校生的教學。
五、結束語
教書育人,是對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身為語文教師,在“教書育人”方面更是任重而道遠。而技工院校的學生即將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語文教學中更要注重“育人”,把傳授科學知識與《弟子規》的育人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杜甫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育人任務。
參考文獻
[1]陳德春《弟子規》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啟示.都市家教[J],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