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李白的詩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任真淳樸,著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雕蟲喪天真”,為了做到這一點,李白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了嘗試。
1.善于向民歌學習,從樂府民歌中點化而來。
李白的一生漫游從未停止過,他每到一地都會學到當地的知識,為他向民歌學習打下了基礎,尤其是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對李白的詩歌創作具有很大影響。
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等,顯然受到南朝樂府《西洲曲》里“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的啟發。
李白還有大量以樂府舊題創作的詩作,如《蜀道難》《將進酒》《長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時歌》不管是從選材還是藝術表現手法上,都極具樂府色彩,明代王世貞評得精當:“青蓮擬古樂府而以己意己才發之。”
2.善于錘煉詩的語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詩歌創作時,經常會力求精選最具表現力的語言。如“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秋浦歌》),表達了詩人游寓秋浦欲達揚州,而又留戀長安的愁悶心情。“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聽蜀僧睿彈琴》),此句寫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卻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
這種精煉的語言,在五言詩中運用的最為明顯,例如:《靜夜思》床前明月光,低頭是故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在這首詩中毫無掩飾吞吐之語與矯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語言,喚起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
3.善于將怵目驚心的自然景象,寫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詩歌既有雄渾的意境,讓人領略到奇險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曠神怡,情緒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詩人寫道“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詩人用優美的筆調寫出艱險壯美的景象,使詩既有雄渾的意境,又給人以優美的感觸。
二、散文句式的語言應用,比較自然,不受拘謹
詩歌語言要求嚴謹,散文語言比較自然,不受拘謹,而李白卻能將詩歌語言散文化,決不讓格律束縛感情,當感情達到的時候,就會很自然的沖破格律的限制,運用一些散文化的詩句。
如“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陽歌》),這句詩用散文化的語言說那清風朗月可以不花一錢盡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樣倒在風月中,該是何等瀟灑、適意!表現了李白的生活作風雖然很放誕,但并不頹廢,這樣的語言描寫非常生動而富有戲劇色彩。
這樣散文化的語言還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詩這樣寫道:“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孤竹延陵,讓國揚名。高風緬邈,頹波激清。尺布之遙,塞耳不能聽。”此詩沈德潛評曰“末一節促節繁音,如聞樂章之亂”。可見,這幾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沒有讓文章的結構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詩的藝術感、音樂感更強。
三、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遠大,希望為國立功,是個典型的愛國詩人。他這一腔愛國之情,從不掩抑收斂,而是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當平常的語言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他就用大膽的夸張;當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時,他就借助非現實的神話和種種奇麗驚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俠客行》),用五岳的輕,來襯托然諾的重,來寫俠客的豪俠性格。“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寫人生短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觀事實,否定功名富貴的永久存在。
李白還善于將夸張和想象兩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創造出詩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今鄉送韋八之京》),把思念長安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神奇別致而又形象貼切。“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膽夸張;寄與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對友人的思念便在詩中得到最好的表達。
這種運用大膽的夸張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詩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說用得最好的,當屬《蜀道難》一詩。詩人寫道:“連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聽此凋朱顏”。為了強調“秦”和“蜀”之間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用到了數字上的夸張“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蜀道之艱險,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話故事中太陽神的座駕都因這蜀道之雄奇而無法通過,極言蜀道之高。為了強調青泥嶺山路之盤曲,詩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極度的夸張,配以作者從頭到尾對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險,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關鍵詞:李白 詩歌 逸氣
在歷代對李白詩歌的評論中,“縱逸”“逸氣”“逸態”“奇逸”“飄逸”“豪逸”的字眼俯拾皆是。如“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數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河岳英靈集》),“李太白詩逸態凌云,映照千載,然時作齊梁間人體段,略不近渾厚”(《西清詩話》),“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滄浪詩話》),“李翰林天才縱逸,軼蕩人群”(《唐詩品匯》)。再如,胡應麟《詩藪》云“李才高氣逸而調雄,杜體大思精而格渾”,《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亦云“青蓮雄姿逸氣,變化無方”等等。
通過對歷代論者評品的解讀,我們發現“逸”與“氣”是李白詩歌的鮮明特點。實際上李白詩歌確實以“氣”貫穿其中,有仙氣、豪氣、酒氣、骨氣、奇氣、怨氣,更有逸氣。詩人因受主客觀原因的影響而形成逸氣,詩中的逸氣不僅是追求自由精神的體現,還是一種平和淡然心境的反映。
一、“氣“與文學創作的關系
“氣,云氣”(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曰“象云起之貌”,“氣”原指自然界大氣之意。后來“氣”漸與文學創作有關,被注入了人的生命意識,與創作主體緊密相連。孟子稱“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曹丕亦云“文以氣為主”,劉勰則謂“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等。“氣”已成為“作家、藝術家在進行文藝創作時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調,以及創作的激情、沖動、勇氣等心理準備”。“太白以氣為主”,甚至“以氣奪人”,展示了其詩作無窮的魅力。
二、李白詩歌“逸氣”的表現
“逸,失也。從辵兔,兔謾訑善逃也”(許慎《說文解字》),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常有“逃跑”“隱逸”“釋放”“安逸”“放縱”之意。李白詩中“逸”與“氣”的結合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首先,“逸氣”是一種舒卷自如、淡然平和的心境。“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文中李白的詩歌若無特別說明,均出于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寧靜的心態與敬亭山形成了相互默契的對話。“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悠然獨步溪月的形象,仿佛生成了一機禪趣。“明朝掛帆席,楓葉紛紛落”(《夜泊牛渚懷古》),停泊牛渚的夜晚滲透著一絲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沖淡平和之美。詩人以一種平和淡然的心態,舒卷自如地表達心中情懷,飄逸而靈動。
其次,“逸氣”是一種對自由追求的精神體現。詩人常以“大鵬”自喻,不愿做“蓬萊之黃鵠”、“蒼梧之玄風”、“殷勤于銜木”的“精衛”、“警曉于蟠桃”的“天雞”,因為它們“不曠蕩而縱適,何驚攣而守常”,“未若茲鵬之逍遙,無厥類乎比方”(《大鵬賦》)。以“大鵬”自喻是對“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自由精神的向往與追求。詩人的自由精神,在其筆下高出天外的峰巒,一瀉千里的江河,手弄白日的仙境中得到體現。詩人筆下的名山大川是飛動飄逸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理想中的仙境是飄逸靈動的,“美思欲望等蓬萊,極目四海,手弄白日,頂摩青穹,揮斥幽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對自由的追求,詩人在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靈動自如的舒卷之氣;正是此種逸氣貫注于詩歌,才使得詩歌“率皆縱逸”,呈“逸態凌云”之勢。
最后,詩中“逸氣”形成了飄逸自然之美。詩人以其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適的氣質、天真純樸的心態,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自然天成的詩作中流露出飄逸風神和爽朗情韻。“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在生活與自然中所得的剎那感悟和情思,詩人興到神會,一揮而就,形成了自然天成之作,富有無窮的韻味和情味。“忘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羅大經先生在《鶴林玉露》中肯定了詩人“胸襟闊大”,詩作“自然流出,不假安排”。詩中飄逸自然之美,正是詩人淡然平和、追求自由的“逸氣”體現。
三、李白詩歌“逸氣”形成的原因
“逸氣”的產生一方面與盛唐時代環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詩人自己獨特的氣質。
盛唐時期是一個朝氣蓬勃而又充滿希望的時代。這一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思想文化兼容并包,民族高度融合,尤其是南北文風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對“逸氣”的產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此時的交流與融合是空前的,是無所顧忌的包容,是自由的創造和革新,突破了傳統的束縛和限制。充滿朝氣的時代蘊含著解放氣質,“在施行封建禮教的精神禁錮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松懈”。生活在精神領域較為解放時代中的李白,他脫略小節、自由使氣、飄逸歡樂,吟唱出一首首富有自由精神的逸氣之歌。
當然,詩人舒卷自如“逸氣”的形成也離不開道、俠思想的熏染。李白信奉道教,以得道成仙作為自己的一種人生理想,“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他“十五游仙山,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其五),追求道教大師——司馬子徽的超脫通達之境,道教對其影響幾乎伴隨著他的一生。詩人甚至認真地煉丹服食,追求自由的神仙境界。詩人的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于是他在詩歌中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月下獨酌》其二)詩人通過飲酒排遣現實中政治失意的痛楚,在飲酒中找尋失落的自由,以達到人與自然合一的生命真趣,獲得一種超越政治、超越生世的樂趣。
同時李白的思想也受任俠風氣的浸染,“少以俠自任”,“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豪俠笑盡一杯酒”等,俠氣的浸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李白自由逸氣的形成。“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俠客行》)俠客獨立不羈、豪邁仗義的氣概正是詩人受俠氣熏染而形成的自由逸氣。道、俠思想給予了他極強的自我解脫能力,詩人在內心深藏著對人生自由的向往,在詩歌中則顯露為舒卷自如的逸氣。詩人企慕神仙、任俠之氣,其終極目的是要達到一種無拘無束、獨立不羈、飄逸灑脫的自由人生境界。
總而言之,詩人在盛唐時代環境的影響下,受道、俠思想的熏染,形成了獨特的逸氣。詩中的逸氣是一種舒卷自如、平和淡然的心境,也是一種追求自由精神的體現。詩人在“逸氣”的貫注下進行詩歌創作,形成了飄逸自然之美。正可謂“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滄浪詩話》),“其為文章,率皆縱逸”(《河岳英靈集》),“太白詩豪邁清逸,飄然有凌云之志”(《讀四家詩選》四首序)。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M].濟南:齊魯書社,2005.
[3]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關鍵詞:詩歌;浪漫主義;夸張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清蓮居士,出生于中亞碎葉城,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
李白留給后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向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①。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于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借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郁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②。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后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的詩作,不僅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其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他在《江上吟》中說自己寫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洲。”詩圣杜甫也高度稱贊他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③(《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他的浪漫主義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性化的形象,強烈的主觀色彩 李白的生活經歷很廣,思想很復雜,他那強烈的個性在表現各種生活時不可磨滅地留下了濃厚的自我表現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其二) 李白的主觀感彩,往往也表現在敘事或寫景的詩篇中,讓人感到有詩人的形象活在其中。他的《蜀道難》是他最富于浪漫主義奇情壯采的山水詩。這首詩從蠶叢魚鳧說到五丁開山,全用渺茫無憑的神話傳說,烘托奇險的奇氛;高標插天可以使“六龍回日”,然后又用黃鶴、猿猱、悲鳥、子規作夸張的點綴,最后才敘述正題;在詩的開頭、中間、結尾處三次發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回旋往復,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
2、大膽的夸張、驚人的幻想、瞬息萬變的感情
李白常用大膽的夸張和驚人的幻想來表達他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的感情。如《秋浦歌》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借有形的發來抒發自己無形的愁;用“千里江陵一日還”寫歸舟從上游順流而下的神速,抒發了他遇赦獲釋途中輕松歡快的心情;又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④。以高度夸張的比喻,贊嘆飛瀑從高處騰空而下的恢宏壯觀的景象,也展現出自己開闊的胸襟和氣概。 李白有的詩在極度的夸張和驚人的比喻之外,給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如《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通篇處處隱著一個“高”字,到底有多高,讀者自己可以去充分想象。又如《北風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載”沒有“黃河可塞”這樣夸張的比喻,我們也就想象不到陣亡將士的妻子那種深刻絕望的悲哀。再比如用“抽刀斷水水更流”來比喻“舉杯消愁愁更愁”本是極度的夸張,卻讓人感到高度的真實。
3、語言質樸、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李白對自己詩歌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首詩的普通的景物普通的比喻顯示了李白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的深厚友情,語意極其真摯自然。 李白的詩歌,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風格,反映了盛唐時代樂觀向上的創造精神以及不滿封建秩序的潛在力量,擴大了浪漫主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這些成就,使他的詩成為屈原以后浪漫主義詩歌的新的高峰。杜甫極為佩服地說他“筆落驚風語,詩成泣鬼神”,在表達感情上,他強烈的浪漫主義特色還表現在其壯浪縱恣的抒情形式。
在燦若星河的古詩人當中。李白毫無疑問是最耀眼的一顆,他以豐富奇特的思緒,奔放雄健的風格,瑰瑋絢麗的色調,清新自然的語言,用手中的筆不停地抒發自己“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凌云壯志,暢談“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背豈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達“我本楚狂人,風格笑孔丘”的豪放灑脫,用手中的筆為自己鑄起一座后人難以望其向背的豐碑,成為我國詩壇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注釋:
① 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運熙
②杜甫《李十二白二十韻》
③唐詩三百首今譯《西安:三秦出版社》艾克利 王友懷
參考文獻:
1、 錢鐘書《談藝錄》中華書局
【關鍵詞】聯想;想象:心理基礎;個體差異
比喻就是打比方。比的過程就是一個主體與客體相結合的過程。本體被我們心中熟知的一種能喚起審美體驗的喻體所取代,讀者在欣賞候,就以作者從自身體驗展現給我們的這一喻體出發,順著作者向我們指引的方向對本體進行審美,在心理上最終指向本體。這個心理上的指向和回指的過程,便完成了對比喻的審美。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是兩類不同的事物。比喻就是找出這兩個事物的相似點來進行某種能引起我們心理體驗的處理。物理世界中的兩個事物之間一方面具有相異點——自異處觀之,萬物皆異;另一方面有具有相似點——自同處觀之,萬物皆同。那么怎樣才能讓兩個事物產生比喻,這就需要作者建立在一定的心理活動,藝術審美之上的藝術想象,其心理基礎在于“聯想”和“想象”。
“聯想”的狀態就是“感覺”被激起的狀態。“想象”就在于把已經被激起的感覺與另一感覺產生聯系。比喻就是通過作者大膽的創新,奇特的想象,突出物理世界中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舍棄彼此的相異之處,獲得藝術上的美。
比喻是在文學作品中用的最廣泛,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修辭方式。秦牧稱之為“語言藝術的藝術”;錢鐘書認為比喻是天才的標志。作為古典文學浪漫主義的代表——李白,他的才情在他的詩歌中通過比喻發揮的淋漓盡致。
李白《巴女詞》“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中“水流”與“箭”,“舟行”與“飛”是兩對不同的事物,然而在詩中,李白故意忽視了它們的差異,抽象出彼此的一個共同點一快,向我們傳達水流舟行之迅速。這個抽出的過程就是一個心理活動過程。“快”這個已經被凝固的抽象的乃至空洞的動作,由眼前具體的實景表明了,所以空洞的動作有了實在的具體的主觀體驗。《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古來萬事東流水”,借“東流水”一去不復返來比喻“古來萬事”不可再來。作者心懷萬事逝去的感傷,別人是無從得知的,但李白的那種感傷之情被這東流之水激活了,東流之水便成了李白心中一去不復返的感傷之水。詩中本體的情懷和體驗,被藝術的移植到了喻體中,同時又在喻體中呈現和進一步強化了本體帶給我們的情懷和體驗。這是一個作者的體驗從本體指向喻體,又從喻體回指到本體的過程,藝術美的產生便在這一去一回的心理活動之中。“昔日芙蓉花,今日斷根草”以芙蓉花來比喻后宮女子得寵之美,以斷根草比喻女子人老珠黃失寵之慘。既連用兩個比喻,又兩句形成對比。芙蓉之花開在盛開之時,如今比喻以色事君的宮女,無不體驗出其嬌媚。斷根之草,當然是根斷水絕,枯黃死去。作者在兩個喻體中滲入了自己的心理體驗,并且兩個喻體形成對比,也完成了本體的對比,這種對比也是由作者當時的心理活動分不開的。“月下飛天鏡,云升結海樓”以天鏡比喻月之明,以海市蜃樓比巧云之美;用“抽刀斷水水更流”來比喻愁思難斷;“疑是銀河落九天”以天上銀河比喻廬山瀑布等。
所有的這些比喻,無一不是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抽象出彼此的某點相似之處而產生的。聯想與想象是產生比喻是比喻的心理基礎,離開了這一基礎,是不會也不可能產生比喻的,更不要說一個好的貼切的比喻了。
然而依據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成果我們知道,人內心的活動是復雜的精彩的。因而建立在心理活動上的藝術活動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比喻是建立在聯想與想象的基礎之上的,然而藝術聯想又是千差萬別,它隨著個體、時代、民族的差異而不同。
《上李邕》前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在這里李白運用了借喻的手法來自比“大鵬”。“大鵬”的意象出于莊子《逍遙游》。在《逍遙游》中,大鵬寄托了莊子追求意志,徹底自由的理想。而在李白的《上李邕》中,“大鵬”經過了他以自我為中心的改造,這只“大鵬”是李白心中的大鵬,為什么這句大氣磅礴的詩出于李白,正是由其內心的豪邁,大氣,開闊而結成的。每當要表達內心那“似仙”的情懷時,李白的使用的喻體也結成了一種常人不見的有無限時空感的意象物了。
關鍵詞:狂傲;酒;豪放;悲哀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3-0004-01
他以縱橫寰宇的氣勢,將天地囊括于一己之胸懷;他用吞吐盛唐的氣概,把江山融匯于一己之詩篇;他憑借飛揚塵世的氣魄,竟敢狂言嘲笑孔圣人,于是他成為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史上自我意識最為強烈的狂傲之人。他的狂――言論上的自命不凡,在其詩文之中隨處可見,舉不勝舉: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與韓荊州書》)
“懷經濟之才,抗巢由之結,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為宋中丞自薦表》)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
他的傲――行為上的與眾不同,終其一生已是最好的解釋:他對政治成就的追求是終生的,他雖“報國有長策”(《贈從弟洌》),“欲獻濟世策”(《鄴中贈王大》),但他又偏偏不甘心“白首為儒生”只為考科舉;他想做官,但他只期望并且堅持著以謀臣策士的身份出仕而堅決不從小官做起。在封建專制體制十分牢固的唐朝,這種行為本身就很與眾不同。
自命不凡且行為不與集體保持一致,加上又狂又傲,這種人如果生活在我們周圍恐怕人見人厭。但是換作李白就不同,沒有人敢小瞧他的狂傲更沒有人會討厭他的狂傲。相反正是由于他的狂傲,李白才會獲得當時之人的欣賞和后世之人的贊賞。李白的狂傲以其遠大的政治抱負“奮其智能,原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為動力,以其“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樂府?江上吟》)的天才為資本,以其“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為宋中丞自薦表》)的自信為旗幟。可見,他的狂傲包含了他所有的理想,才華與自信。這些積極向上的因素疊加在一起,一個豪放不拘,樂觀向上的浪漫主義詩人形象便自然而然地誕生了。使情況更為糟糕的是,李白一生嗜酒如命的特點更加深了這個形象對后世大多數人的影響,而且這一影響就影響了一千多年。
我是先決定用“狂飲”這個不太雅的詞來概括李白對酒的作為之后才發現宇文所安也稱李白為狂飲者。看來無論是在普通人還是在名師大家的心目中,李白都注定是個豪放到喝酒都近乎于“狂”的人。所以才會有人說,李白對酒的享受與運用以及他嗜酒如命的傳奇最能體現他豪放的一面。李白與酒的詩句舉不勝煩,在此為了更有說服力,我僅舉兩個最膾炙人口的句子:首先是“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月下獨酌》),其次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一切與酒有關的詩句都充分證明了李白是個豪放不拘,甚至樂觀向上的狂飲者,但是我認為詩句中所表現的一切豪放行為連同那個豪放不拘的狂飲形象都不是真的李白,仔細想想吧,李白的那首詩不是有酒就有愁,有愁就有悲的呢?比如,許多人在看到前一句經典時都絲毫不會懷疑到李白當時的豪放與閑適,因為只有這樣的性格和心境才能想到以及敢于去邀請明月和身影并與之共飲。沒有人知道當時具體的寫作原因和影響因素,但在正常情況下一個獨自喝悶酒的狂傲之人能閑適到那里去?“天下無人知我心”(《悲歌行》),如果他真有知心的人又何必苦心塑造出這么一個“獨酌唯邀月與影”的悲涼形象而故意把自己變成一個孤家寡人?所以歸根到底,“舉杯邀明月”不是因為豪放閑適,而是因為愁――一個狂傲的天才沒有知己的孤寂之愁,以及由此引發的空落悲涼;再比如,那句最富有豪放情節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看似多么的豪放大氣p豪情沖天,但他真的喝的開心嗎?請不要忽略了《將進酒》的結尾“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明顯地他不使“金樽空對月”的目的還是要消一個愁字――人生苦短,古往今來所有英雄豪杰(自然包括狂傲的李白)來不及施展才華抱負的“萬古之愁”和由此引發的扼腕悲哀。舉杯向月,月下狂飲,飲以遣愁,愁盡余悲。多么深沉的愁,多么令人心疼的悲啊。可要知道,真正的豪放者是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而李白呢?“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是他自己的原話,李白深知這個道理卻依然放不下各種悲愁還要借酒來消,這么一個拿得住狂傲卻忘不了愁,放不下悲的人怎么可能是個豪放的人呢?他顯然是在強裝豪放,而這也正是李白最大的悲哀。
是的,關于李白的悲哀,有人說他的悲哀在于一生空有報國之心卻未受重用;也有人說他最大的悲哀莫過于以幼稚的政治頭腦去追求過高的政治成就;但我認為,李白最大的悲哀在于他分明不是個豪放的人卻硬要強裝一個豪放的人,一個不該他扮演的角色,他一演就演了一千多年。
說到這里,一個無法跳過的問題出現了:以他狂傲的性格,為什么要強裝一個不屬于他的豪放形象?我的回答是,他狂傲的性格正是他強裝豪放的原因之一。如前所述,李白狂傲的自命不凡,狂傲的與眾不同,在他包含了理想、才華和自信的狂傲中一顆強烈的自尊之心顯而易見,為此他近乎虛榮的粉飾自己。甚至不惜自我標榜、自我吹噓,不惜兩次屈就相門以使自己臉上有光,就連魏顥記錄的關于他的傳奇也大多出自李白本人之口。所以,當失意與失敗降臨在一個極度自尊又有著狂傲性格的天才頭上時,李白只好用強裝的豪放來自我掩飾,以保全他的苦心構建與經營。更何況如此自尊又狂傲的天才怎么能承認自己輸(無論是輸給現實還是命運)了呢?哪怕是為了最后的反抗吧,也要強裝豪放以豐富自己的傳奇。
這難道還不足以成為一個狂傲之人的最大悲哀嗎?如果你知道何為“悲”的話。我認為,悲者,非心也。李白的狂傲――他對自己的理想、才華和自信的充分肯定是不用懷疑的,就像他不加掩飾的對政治成就的追求不受懷疑一樣。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他――充分的狂傲,充分的追求。而當現實境遇沒有滿足他的肯定與追求時,他“豪放”的唱到“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蜀道難》)等等。如果換作一個一輩子夾著尾巴做人的知識分子這么說我也許會很欣賞,但換成一輩子都做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掌權成貴之夢的李白這么唱就顯得“醋意十足”而且“惺惺作態”,因為明顯與那個不受懷疑的真實的他差太遠了。瞧,一個充分狂傲,充分追求的李白非心的“豪放”了一千多年,這能不是他最大的悲哀嗎?
其實還有一點我們不應該忽略,李白的詩歌大多刻意地突出和創造自我形象,所以我們對李白“豪放”的印象大多也是由他創造,加上我們想象,雙方共同組合得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李白的“豪放”就真的很值得懷疑了。但無論怎樣,一個狂傲的天才花這么大力氣,下這么大苦心去維系一個非心的“豪放”形象并且小心翼翼的維系了一千多年,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度可悲的事。
參考文獻:
[1]裴斐.李白個性論.
[2]20世紀李白研究論文精選集[M].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
我們的雙手是美麗的白鴿(護士演講稿) 文章作者:lwj1 文章加入時間:2005年9月7日8:41 我們的雙手是美麗的白鴿 朋友們: 有人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不同的職業,就有多少種不同的雙手。石油工人的手,是鐵打的雙手,像鉆探機一樣,為祖國鉆來了用之不竭的石油;農民兄弟的手,是呼風喚雨的手,像地圖一樣刻滿了大地的渠道、豐收的田疇;而我們這些當護士的,雙手就是美麗的白鴿,盛滿著人間的情意、生命的溫柔…… 在我選擇職業之初,母親就跟我說:“孩子,去當護士吧,那是一個崇高的職業。”母親告訴我,說我出生的時候是難產,如果不是護士拼命忘我地工作,我就會窒息在娘胎,這個如花的世界就會少一個如花的生命。聽了母親的話,我滿懷著對護士的崇敬和向往
走進了護士學校。可是,當我完成學業走上工作崗位時,我發現,人們對護士這個崇高的職業并不是個個都能給予充分的理解。 就在剛剛當班的那天,我給一個穿金戴銀滿身珠光寶氣的老太太打針,那老太太有點緊張,肌肉收得很緊,藥水老是打不進去,我就將針頭拔出重新再扎,那老太太“哎喲”一聲,回頭大聲對我說道:“你這姑娘是怎么搞的,手腳這么重?”我就耐下心來,讓她放輕松點,針打完了,可這老太太卻將這事反映給了我們的護士長,并在醫院的意見簿上留下一條長長的意見。我因此受了領導的批評,還被扣發了當月的獎金,我委屈極了,跟護士長說:“我情愿去掃廁所也不當這個護士了。” 護士長笑了,說:你才當班,手重點兒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手是聽心使喚的,護士的心,天使的心,先得有這份心,手也就自然會溫柔如水了。她送給我一本《林巧稚的故事》,林巧稚既是醫生的榜樣,也是我們護士的榜樣,我看了深受感動。我跟在護士長后面當過幾次班,我親眼看她為病人擦洗膿血,她用一付天使的心腸對待自己的每一個病人,她的動作是那么輕,輕得就像白云掠過天際,她對病人的感情是那么深,深得如同家人。林巧稚是我遠處的榜樣,護士長是我身邊的榜樣,有了榜樣,我工作起來就顯得格外地得心應手。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醫院里住進了一個跌斷踝骨的病人,護理時我發現,這個病人竟是我上次給她打針被她提了意見的那個老太太,她可是難說話的呀。但是我不怕,我一定要通過這次護理,來改變我們護士在她心目中的印象。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而老人跌了,又何止一百天呢?每次給她打針換藥,我的手盡量做到輕得不能再輕,而且,由于冬天的手冰人,每次給她打針換藥之前,我總是將手在自己的胸前焐熱,除開打針吃藥必要的護理之外,我記不清自己多少次為她端茶倒水,也記不清多少次深夜起來,扶她去洗手間,甚至記不清我為她煮了多少次面條,洗了多少次飯碗和換下的衣服……直到陽春來臨,老人出院的時候,我拿下口罩,她才看清了我的真面目,她拉著我的手不斷地打量,萬分感慨地跟我說道:“孩子,讓我好好瞧瞧,你的手怎么這么輕柔又這么溫暖呢,我的兒子在美國念博士生,女兒也在北京上學,身邊沒有親人,要不是你的精心護理,我不知要受多少罪,我的腳還不知到什么時候才能好呢!”她褪下手上的一只金鐲子,要往我的手上戴,可是我怎么能收這么貴重的禮品呢,我要的只是人們的理解,世上又有什么比理解更為可貴的東西呢! 人們稱我們護士是白衣天使,可是在這崇高的贊美后面,有的是瑣細的工作和具體而繁重的勞動,我們知道怎么做才能不辜負這個崇高的贊美和這神圣的使命。一九九六年秋,東北《托起明天的太陽》劇組在我們廬江境內合銅公路發生了車禍,傷員送到我們中醫院來。那時,我們全體護士上陣,沒日沒夜地工作,當他們從昏迷中醒來,回報我們的是最誠摯的微笑。他們家在遠方,一個個傷勢都很嚴重,我們不僅要給他們療傷,還要給他們心理上的撫慰。那時我的母親也生病在床,可是我卻不能在家照顧母親,我萬分抱歉地跟母親說:“媽媽,女兒委屈您了。”可是母親不僅不怪我,反而說我做得對。家里做了一點好吃的,我都帶到醫院來送給我的病人。當他們康復出院,重新走上舞臺時,我們的高興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一個在病房里和我結下深厚感情的女演員,出院時和我難舍難分。她和我兩手相握,說了一段十分動情十分詩意的話:“我們在舞臺上演的是《托起明天的太陽》,可是你們護士的手,卻是美麗的白鴿,它托起的是人類生命的太陽。” 這句話我牢牢地記在心中,它是對我的鼓勵,也是
對我的鞭策,更是我工作的永遠動力。 文章出處: 【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
關鍵詞:家庭教育;失敗;南風法則;認知失調
2014年元月,一名職業院校大一女生放寒假后一直都未歸家。好在她還一直與家人保持著聯系。起初,這名女生說寒假與同學一起去打工,家人以為鍛煉一下也好,沒有多想。期間,這名女生讓家人向其銀行卡里存了一部分款。但臨近春節,仍不回家,引起家人懷疑,所有親人無不擔憂,輪番規勸。但直到大年三十,還是不回家,家人催急了,就不接電話,導致家人甚為不安。家人要求與其見面,這名女生也堅決不同意,甚至連從小看護自己,無比疼愛自己的祖父母的苦求也打動不了。這愈發加劇了其父母的內心痛苦,日夜垂淚,白發陡增。春節過后,臨近開學,父母以為女兒總是要上學的,結果卻是,這名女生不想返校,這更讓家人無所適從,悲憤難捺。以致脾氣暴躁的父親甚至惱怒地對她說,見到她要打斷她的腿,只當沒養這個女兒。
這個案例中,女生對家人的遠離,實在出乎其家人和校方的意料。這名女生中學階段學習成績也曾有過名列前茅,在家中,父母深知孩子不能嬌慣,管教比較嚴格,非常關注其學習成績,有時也有打罵呵斥,但其物質生活基本沒受過什么委屈。上大學后,父母不再嚴格要求,只關注花費夠不夠,每月都給與超出其他同學很多的費用。然而,這名女生出現有家不歸不愿上學的情況實在令家人費解,也令所有人扼腕唏噓。
無疑,這是一個家庭教育失敗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每一個來到世上的孩子,幾乎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冀孩子能承載和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光耀家族,并為之付出大量的心血,傾其所有,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有時卻會事與愿違,甚至難免傷心。兩者本無冤無仇,但孩子大了以后,有的父母之愛,卻化為了孩子的冷漠,甚至仇恨。但此時的父母,多半只會強調自己辛苦的付出,大訴冤屈,埋怨孩子的不領情,譴責孩子的過錯,很少反省自己的錯誤。這是家庭的悲哀,更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失敗的表象是,家庭教育者與孩子之間產生矛盾、隔閡、對立、反目、失望、絕望、無奈直至放棄。原因是家庭教育者與孩子溝通不暢、不能溝通、無法溝通,觀點相互不能理解、支持、融通。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認為,個體的態度與其行為間出現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引發心理緊張和內心的不舒服感,個體會通過各種方法來減少心理緊張和內心的不舒服感:改變行為、改變態度、找到行為好處和減少選擇感[1],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上面出現的現象,這是家庭教育失敗的本質。出現上述情況,家庭教育者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當然,誰也不愿意放棄孩子,仍然希望與孩子保持親情,這是肯定的。但家庭教育者該如何補救呢?
首先,應清醒認識到,家庭教育失敗的責任,主要在自己,而非孩子。是自己實施教育的方法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要求。是自己采用簡單、武斷、粗暴的方法,憑經驗、憑想象去教育孩子,孩子不順從,就批評、指責、呵斥、打罵,利用家長威權,壓制、強制孩子按自己意志行事。并且同時強調是對孩子好,不允許孩子爭辯,不太顧及孩子的想法、心理感受,使孩子感到委屈、憋悶、不解。孩子雖放棄行為抗爭,心里卻滋生出厭惡、自卑、自暴自棄,成為“問題”孩子,研究表明,此時的孩子會把教育者特別是父母視為“禍害”[2],令人不寒而栗。
其次,家庭教育者還應認識到,應當充分尊重孩子人格。暴力、語言暴力、冷暴力都會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孩子畢竟是孩子,盡管表現有些“差”,但他們也是想做好的。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是人類的一般心理。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告訴我們,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得到愛和尊重,得到社會積極與肯定的評價。所以,只要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是能夠使“問題”孩子“回心轉意”的。
再次,家庭的教育者應調整教育方法。放任肯定是不行的,要用鼓勵表揚的方法,充分利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古訓,化解孩子由于自己教育不當引起的傷害。有一個“南風法則”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它來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吹得人寒冷刺骨,行人卻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讓行人覺得溫暖如春,隨之脫掉大衣。“南風法則”提示人們南風力量強于北風,傷害造成的堅冰要像南風一樣,徐徐吹拂。教育是一門科學,不可主觀臆斷,要多了解學習有關家庭教育知識,多向老師、專家、心理咨詢師請教,發現問題及時求助。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舍得投入時間精力,而不是金錢和物質。畢竟,孩子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支點之一,沒有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一切都會失去光彩。
最后,不管家庭教育糟糕到什么程度,都要保持和孩子的溝通,千萬不可斷了聯系。上述案例發生后,經指導家長停用語言暴力,減少聯系頻次,讓家族中與孩子平時交往較多感情較深的成員與孩子保持聯系,從關心生活入手,減輕孩子心理壓力,成功化解了孩子的心結,使孩子又回到了親人的身邊。
總之,家庭教育失敗的家庭教育者要改變原有認識,找到好方法,耐心運用,“問題”家庭,“問題”孩子也就沒問題了,家庭教育是能夠轉敗為勝的。
參考文獻:
[1] 常逢錦.從認知失調理論看兒童的南風教育.文教資料.2005年28期
【關鍵詞】交互式電子白板 新課改理念 變革
新學年伊始,學校引進的多功能交互式電子白板帶給老師和同學的不僅是新鮮感,更多的是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沖擊。對于教師來說,如何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以更形象、更生動的方式傳遞更豐富、更實用的知識成為新的課題。對于學生來說,如何適應新的課堂呈現方式以獲取知識,就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也提出了很多解決這兩個問題的理念,其中被教師廣泛認同的建構性、多樣性、有效性、生成性這四個教學理念,如果能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過程中一一落實,就能加快老師學生從傳統教育方式、學習方式向新的師生互動學習模式的轉變步伐。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適時引入,為這些教育理念的更好推廣,提供了一個創造無限可能的平臺!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一種把投影機、實物展臺、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融為一體的新型計算機教學設備。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推廣,改變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它以實物、課件、視頻、音頻等教學方式,把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先進的新穎的教育教學方式雖然使課堂充滿了樂趣,但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加以分析。
一、交互式電子白板淪為PPT課件,甚至把“白板”當“黑板”用
對于很多工作經驗豐富、習慣“黑板+粉筆”教學模式的老師來說,交互式電子白板反而成為累贅,他們認為靠自己豐富的經驗講解,就能讓學生理解難點、掌握重點,不必耗費時間翻花樣。于是就拒絕了信息容量大,內容豐富多彩的交互式電子白板。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代表皮亞杰認為,人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知識是主動建構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如果沒有主體的主動建構,知識是不可能由別人傳遞給主體并被主體所內化的。因此,知識概念的學習不能靠機械地灌輸,必須靠學生根據其個人先前知識經驗自主建構。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與他人經由協商并達成一致的社會建構。學習是有意義的社會協商,學習環境要由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構成。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基本條件,師生、生生之間的協作與對話是意義建構的核心環節,意義建構則是學習的目的。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則為我們實踐這一理論提供了平臺。
語文課堂的導入,不再是幾張配圖和老師的深情朗誦,借助影音技術,可以構建更形象的情境課堂,使學生產生積極共鳴,從而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創造性的學習。綜合科目可以結合生產生活的具體事例,讓學生體悟自然科學的奇妙!
二、過分依賴交互式電子白板,忽視了教育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不是單一的、可量化的,它是一組能力,包括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空間智力、肢體―動覺智力、音樂智力、人際智力、內省智力以及自然觀察智力等。多元智能理論為,當今課程與教學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可操作的依據。就新課程的教學而言,確立了一系列新的觀念,如“差異就是一種資源、一種財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生本”問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重視“當事人”獨特的感受、體驗、主體性以及潛能的發掘,以及及時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因此,新課程教學中必須旗幟鮮明地體現“標準與多元”的統一。在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對話,幫助學生意義建構。
交互式電子白板提供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在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確實具有技術上的優勢,但我們也不能摒棄傳統教法。理科實驗課不能只是演示,走進實驗室動手操作既能培養興趣,又能在實踐中探究真知;基礎知識概念生成課利用交互式白板可以引入豐富的材料,但流動的展示卻也弱化了知識結構,若配上傳統板書勾勒知識結構網就相得益彰了!“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先進的設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但不是唯一的!
三、追求課堂容量,忽視了效率
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讓老師擺脫了黑板空間有限的束縛,書寫速度的束縛。老師可以借助多種手段在同一平臺,更快捷地傳遞知識!然而這種做法卻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必將與老師以大容量換取高效率的愿望背道而馳!
可以說現代教學論就是以追求效率為核心的“有效教學論”。在教學時要滿足學生情感、認知和升學的需求,讓學生具有最穩定持久的學習動機;教學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倡分類指導,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教學要講求適應性,教學模式的選用要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師特點相適應,教學方法的運用要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接受方式和個性特長相適應,反對整齊劃一,提倡獨具匠心、不拘一格;教學活動要重視教學反饋,提倡課堂教學節節有反饋,作業和測驗及時批改,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病歷”,準確診斷,有的放矢地進行調整。
所以說,有效學習應該是幫助學生花更少的時間,收獲更多的知識,讓學生“學一知十”;有效學習應該是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它不應該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應該“寓教于樂”;有效學習應該是非常有效地布置作業,它不應該是學生的題海戰術,而應該是做盡可能少的題就能掌握盡可能豐富和牢靠的知識,它應該是“有的放矢”的學習。
四、“新瓶裝舊酒”,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生成
固守在設定好的教學情境中,沿襲傳統的授課方式,不注重互動,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生成。
新課程要求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教學。基于生成性理念的當代課程與教學實踐表明,課程不再僅僅是那種預先設定好的內容(如教材、預定的文本等),而教學也不再僅僅是“預設”的活動,而是師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對話、互動,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活動。這是一種后現代的課程與教學觀,它強調課程要通過參與者的行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許學生與教師在“互動”“對話”中對課程進行“創生”“動態生成”和“改造”。因此,教師在預設的教學基礎上,還要充分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主體性、創造性以及節奏、語言、形象、機智、變通等等這些含有“生成性”的因素,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以上四方面的問題,在不斷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將逐漸得以解決。作為教師,面對新的教育教學方式,態度要積極,行動要堅決,抓住機遇,轉變教學觀念,才能適應新課改要求!
情人節的早上,她的辦公室鋪滿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香溢滿,惹得員工們竊竊私語,據說是一名“高富帥”送的。大家都等待看她吃驚而幸福的樣子,沒想到,她只是莞爾一笑,繼而,讓助理當作特殊“福利”分給了大家。
她究竟想找一個什么樣的男人呢?一時間,很多想追求她的人都望而卻步。
他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憨厚踏實。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他開始給她送早飯,有人說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也有人說他是巴結領導,就連她對他的這種行為也嗤之以鼻,告誡他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不要再做這種無聊的事。
他卻絲毫不為所動,繼續固執著,什么火腿雞肉卷、美味蔥抓餅、芝士牛奶玉米粥……經常變換著花樣。一周后,她再也不忍心把這樣的美食扔進垃圾桶,肆無忌憚地吃起來。
然而,在工作上,她絲毫沒有因此給他特別的照顧,甚至對他比別的同事更加嚴厲。有一次因為他的一個小小的失誤,她竟當著所有人的面把他罵得狗血淋頭。
大家猜想,這下這個“馬屁精”不會再送早餐了吧。結果,第二天早上一份蛋香土司雷打不動地送到了她的辦公桌上。
有人說他是傻子,有人說他瘋了,甚至有人說他沒有一點做男人的骨氣。沒有人理解他的這種行為。
日子久了,同事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她也習以為常,沒有人再去談論這件事。
一晃兩年多過去了,突然有一天,她和他竟然手牽手走進了公司,過了不久便宣布了他們結婚的喜訊,眾人一片驚愕。
結婚那天,大家起哄讓他倆講講他們的戀愛史,她竟激動得滿臉熱淚。
她說,因為工作的原因,她經常不吃早飯,時間久了,便經常胃痛,偶然被他得知后,他決定給她做早飯。每天下午下班后他便去學習廚藝,回家后再慢慢研究,直到做出自己滿意的早飯為止。無論遭到怎樣的非議,遇到怎樣的困難,他始終堅持著,因為他心中有一份再平實不過的愛。而今天正好是他給她做早飯的第九百九十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