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規則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盈余管理的含義、性質和特征
(一)含義美國會計學家雪普(Karherine Schipper)1989年在其發表的《盈余管理》一文中對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義:盈余管理是指為了獲取某些個人利益(而并非僅僅為了中立地處理經營活動)而對對外財務報告過程進行有目的的干預。美國會計學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一書中認為,盈余管理是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經濟后果的一種具體表現。他認為,只要企業的管理人員有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自由,他們必會選擇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或使管理經濟學論文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這就是所謂的盈余管理。美國另外兩位會計學教授玻爾·哈利(Paul M.Healy)和詹姆斯·瓦倫(James M.Wahlen)在1999年聯合發表的《盈余管理文獻的回顧及對會計準則制定的意義》一文中通過對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獻的回顧,對盈余管理的定義作了如下的歸納和總結:盈余管理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構建經濟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的后果。
(二)性質和特征從上述盈余管理的定義可以大體歸納出盈余管理的性質和特征:
1、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要將企業的財務報表從其“應有”狀態轉換為編表者所“期望”呈報的結果,以滿足編表者或部分人的利益需要。改變的結果將會使部分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失。在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高度分離的現代市場經濟生活中,尤其是在證券市場中,會計信息已經成為一種公共產品。隨著上市公司的股權的高度分散化,能夠參與并影響公司對外報表呈報過程和結果的參與者主要是企業的管理層和有關的利益集團的代表,而廣大的中小股東一般只能依賴公司對外呈報的財務報表來獲取有關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轉方面的信息并據以做出自己的判斷和經濟決策,從而造成事實上的信息不對稱。盈余管理的結果將會使公司的真實狀況不能全部反映在對外呈報的財務報表中,這必將會使廣大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對公司的判斷發生錯誤,從而做出非最優甚至錯誤的決策。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盈余管理是與公共利益背道而馳的。
2、盈余管理和對外財務報告過程的中立性運作是相對立的。雖然目前學者普遍認為盈余管理是在公認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之內,是合法的,但是,盈余管理是有悖于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有悖于會計信息的中立性,從而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在雪普對盈余管理的定義中,提到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某些私人利益,這顯然是與財務報告過程的中立性運作相對立。現代財務報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則以及由此而來的財務報告的不偏不依。盈余管理的結果將背離中立性原則,由此造成對外財務報告有所偏向。
3、盈余管理行為的主體是公司的管理當局,即公司的經理、董事會以及其他有現實和潛在利益關系的參與者,包括為擬發行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提供中介服務的券商、會計師和律師。作為企業會計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上述主體有權利和機會選擇會計政策和方法,有權利變更會計估計,有權利安排交易發生的時間和方式或對上述選擇施加影響等。而信息的不對稱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為他們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條件。另外,我國一些地方政府把每年上市企業數作為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工作業績的考核指標,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對企業的干預力度會明顯加大。
4、盈余管理的客體主要是會計準則、會計方法的多樣選擇性、會計估計事項的不確定性,此外,時間特別是時點的選擇也是盈余管理的對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時,我們必須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等屬于盈余管理的空間因素,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則可看作是盈利管理的時間因素。在一定的目標導向下或利益驅動下,對上述客體進行組合就可達到預期的要求和目的。但是,上述行為最終的著眼點在會計數據本身。因為無論采取何種方法,最終的結果都要使損益表中的利潤金額發生預期改變。
5、盈余管理得以實現是因為會計準則中存在漏洞、會計計量和會計披露存在多種可選擇性,從而為盈余管理行為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間。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來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減少企業的實際盈利,但可以通過對會計方法的選擇、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的會計期間的反應和分布。盈余管理行為主體只不過通過對經濟交易的事前人為安排和策劃將這種潛在的條件轉化為現實的經濟行為,它只不過利用了這些漏洞和選擇性而已。
二、盈余管理和利潤操縱
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層為實現自身的效用或公司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目標,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從而調節公司盈余的行為或過程;利潤操縱是指通過違規違法的手段弄虛作假而人為造成利潤的增加或減少。論文庫盡管盈余管理和利潤操縱都會使企業的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受到損害,但是二者之間存在諸多區別:
(一)法律法規的認可不同鑒于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有關政府部門或機構在制定會計準則或規范時,都保留一定的靈活性,其目的是使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會計政策,進行會計處理以提供客觀、真實的財務信息。這種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企業以合法的手段調節利潤成為可能。盈余管理行為盡管不是準則或會計規范制訂者最初所期望的,但是其至少在形式上沒有違反會計準則或規范,沒有超出現有法律法規范圍,它是在現有的會計準則和法律框架之內進行的,具有合法性和合規性;利潤操縱則是通過采取違規違法的行為達到改變企業的盈余信息,其目的是欺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獲得不當利益,因此該行為為法律法規所禁止。
(二)運用的手段不同由于盈余管理是以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為前提條件,所以手段的應用是在會計法律法規和準則的范圍內進行的。主要是通過利用應計制中存在的會計判斷,進行盈余管理;通過安排交易發生或交易方式進行盈余管理;通過營運資金的管理進行盈余管理,達到修正企業盈余的目的。利潤操縱則是以不合法的手段來粉飾企業的財務報表,如提前確認營業收入與推遲確認本期費用,利用銷貨退回的會計處理在年終搞假銷售,長期潛虧掛賬等。利潤操縱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為不合法的操縱行為。
(三)行為的動機不同盈余管理和利潤操縱都會使企業的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受到損害,但兩者的動機有較大的不同。盈余管理作為一種合乎法律規范的利潤調整,是管理者希望通過該管理而使企業的盈利能趨于預定的目標,其目的不外乎滿足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要求、合理避稅、使自己的管理業績和管理才能得到認可。而利潤操縱則是管理當局利用信息的不對稱,采取欺詐手段不合法地調整企業的盈余,實現不當獲利的人僅是企業的管理者,而大多數股東和其他信息使用人則成為受害人。
(四)導致的后果不同盈余管理和利潤操縱兩者動機和手段的不同,使得兩者導致的后果有明顯的差別。盈余管理可能導致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在現代委托關系下,由于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作用,企業的管理當局須以股東財富的最大化為目標,同時為了自身和利益安全會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措施,這些措施運用得當,常常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正面效應。而利潤操縱的后果恰恰相反,利潤操縱者由于不顧有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弄虛作假,虛構利潤,最終將會損害企業誠信,坑害股東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同時也必然會使自己受到行政法律的處罰和制裁。
三、研究盈余管理的現實意義
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規則的制定和規則的執行在某種程度上是規則的制定者和規則的執行者之間的一種博弈行為,通俗地說就是實際生活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由于受到一定空間和時間環境條件的制約,任何一項規則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因此,當一項新的規則出經濟管理畢業論文臺后,規則的執行都將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尋找規則的漏洞和缺陷以謀求局部和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當這種利益關系現行規則難以調整的時候,規則的制定者就會充分吸收規則執行者的“智慧”對規則做出修訂以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當經濟環境發展變化到修訂后的規則無法規范的時候,一套嶄新的規則也就為期不遠了。會計準則的制定和修訂也遵循上述博弈規律。盈余管理能夠幫助會計準則制定者發現準則的不完善和漏洞,這一點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對盈余管理行為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推動會計理論的發展,而且還將對公認會計原則的制定和會計實務變革,甚至企業的會計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助于會計準則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西方國家對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20年的歷史。盈余管理的研究不僅對會計實務和公認會計原則的制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是還大大地促進了現代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其意義主要有:
(一)盈余管理的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應計制會計的認識,對現金流量表的推廣應用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現金為王”的觀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現金流量表和“現金為王”的觀念為什么會在80年代末期開始流行開來,自然有其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但也與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密切相關。因此,通過研究發現了大量的人為地操縱盈利的行為,會計數據成為數字游戲。通過研究還發現了操縱盈利的行為主要是來自企業管理層小心翼翼對應計制會計的局限性的過分利用,鉆了很多應計制會計的空子。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將現金收付制發展成現金流量基礎。
(二)盈余管理的研究加速了公認會計原則的完善和發展,尤其是表現在增加對外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方面。溝通摩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發表經濟管理論文為什么會有溝通摩擦,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要改善這個問題,增加對外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各國公認會計原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修訂、新準則的立項和制定都是朝著這一方向發展的。
(三)盈余管理的研究不僅自身成為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大大促進了現代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盈余管理研究本身在現代會計理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促進了會計與資本市場、審計、盈利預測、行為會計以及所得稅會計等領域的研究。實際上,在研究這些領域時,也常常會遇到盈余管理的問題,即有許多交叉的地方。
參考文獻的格式是有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參考文獻應該參照GB/T7714--2005著錄,我們在精選相關的著名的文獻資料,按順序編碼標注,依次列在論文的末尾。關注學術參考網查看更多優秀的參考文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給大家閱讀欣賞。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艾孜海爾江·艾合買提.基于Web數據庫的數據庫挖掘技術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2,24(27):217——219.
[2]劉霞,趙鑫,呂翠麗.數據庫挖掘技術在網絡安全防范中的應用[J].動畫世界,2012,20(06).
[3]尚世菊,董祥軍.多數據庫中的副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及發展趨勢[J].計算機工程,2009(05).
[4]呂安民,林宗堅,李成明.數據庫挖掘和知識發現的技術方法[J].測繪科學,2010(04):123——130.
[5]曾霖.基于Web數據庫的數據庫挖掘技術探究[J].軟件,2013,27(02):174——176.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宋安,習勇,魏急波.基于μCLinux的NAT設備的設計與開發[J].電子工程師,2005-05-15.
[2]徐葉,袁敏,李國軍.嵌入式Web服務器遠程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3-02-27.
[3]王俊,郭書軍.嵌入式Web服務器的實現及其CGI應用[J].電子設計工程,2011-11-05.
[4]高建國,崔業勤.ARTs-EDB的內存數據存儲管理[J].微計算機信息,2010-01-25.
[5]陳嘉.嵌入式主存數據庫索引機制的研究與改進[D].湖南師范大學,2006:278-282.
[6]劉志東.基于嵌入式Web技術的遠程射頻識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04-01.
[7]賀永恒.基于IAIDL的信息家電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9(04):154-156.
[8]陳一明.嵌入式數據庫的智能家居網關設計[J].微計算機信息,2009-04-15.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余明輝,胡耀民.基于SQLServer2008決策支持系統模型的研究和應用[J].微計算機信息,2010,26(2-3):178-180+192.
[2]張克友.基于SQLServer財務數據庫安全技術的探討[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1(4):587-590.
[3]胡家漢,李景峰.對SQLServer數據庫的安全和管理策略探討[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2):101-102.
[4]胡登衛.高校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SQLServer數據庫安全策略研究與實施[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25(3):96-99+106.
[5]吳可嘉,姜莉莉,劉昌祺.Delphi下利用ADO技術實現對MSSQLServer數據庫存取[J].西北輕工業學院學報,2002,20(1):75-78.
論文關鍵詞:股權激勵方案,上市房地產企業,設計要素
公司的股權激勵,是指激勵的主體授予激勵對象以股份形式的現實權益或是潛在權益,目的在于激勵經營者或是員工的工作,實現企業的價值最大化和股東利益最大化。作為重要的激勵和約束工具,股權激勵是公司員工全面薪酬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股權激勵機制有助于公司所有者與經營者形成利益共同體,目標趨于一致。
我國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中,房地產企業所占的比例較大,從近幾年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來看,房地產行業的市場風險較大、市場化程度高、人才競爭激烈,所以這些企業較多采用股權激勵方案。由于股權激勵機制一般都是要經過一年以上的封鎖期后激勵對象方可獲得股票,而且還必須在滿足考核條件的基礎上才能行權獲得收益,所以房地產上市公司采取股權激勵方式也是為了穩定經營團隊、留住和吸引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保障公司的持續經營。
一、股權激勵方案的核心設計要素分析
股權激勵能否真正激勵經營者為提高企業的績效努力工作,實現其目標,關鍵在于股權激勵方案各個要素設計的合理性。
1.激勵對象
通常來說企業管理論文,股權激勵計劃的激勵對象是對企業未來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的公司雇員,包括公司的高層經理人員和其他對公司發展有著直接影響的關鍵員工,如核心技術人員,營銷骨干。
2.激勵方式
國際上最常見的激勵方式為股票期權,股改后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上市公司實行股權激勵的基本模式,應當“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及法律、行政法規允許的其他方式實行”。
3.行權價格
限制性股票的價格一般較低或者為零,行權價格的制定沒有特定的標準。上市公司可以根據股票期權激勵機制規定,股票期權持有者可以在規定的時期內以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購買或賣出本公司股票。在行權以前,股票期權持有人沒有任何的現金權益,行權過后,其個人收益為行權價與行權日市場價之間的差價。
4.行權的績效條件
通常使用的股票期權注重股價與會計收益的直接掛鉤。倘若激勵對象的收益完全由股價來決定,其操縱股價的動機就會增強。為減少股價提高帶來的收益的不合理性,應更多地使用會計指標衡量經營者的業績。現在,上市公司設立的行權指標多以財務指標為主。上市公司也可采用更為嚴格的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設定成適合于其本身的績效考核指標。
5.激勵期限
激勵期限是激勵計劃所涉及的有效時間長度,通常由公司在規則之內自主設置。一般來說,行權期越長,激勵強度越弱,但有利于激勵高級管理人員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考慮;行權期越短,激勵強度越大,容易引致激勵對象的短期行為。為了兼顧長短期激勵效果,公司通常選擇分批行權的安排,同時,可因受益人的具體身份及情況而有所不同。經理人員一般在受聘、升職和每年業績評定后授予股票期權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6.授予數量及比例
在制定股權激勵計劃時,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是要考慮公司究竟應該向激勵對象提供多少數量的股票。股票授予數量直接關系到激勵對象的未來收益,直接體現股權激勵計劃的激勵效果,而且,過多或過少的數量均對企業不利。
二、我國房地產行業股權激勵實踐
1.數據來源與樣本選取
滬深兩市的數據全部來自巨潮咨詢網。由于上市公司行業分類不時會發生變動,本文參照了證監會2011年4月15日中國上市公司行業分類表,選擇的屬于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行業的企業。
在證監會2011年4月15日的中國上市公司行業分類表中,屬于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行業的企業一共有143家,其中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后詳細披露股權激勵方案的房地產企業有17家。綜上企業管理論文,本文共研究17家房地產企業的17個股權激勵方案。這17家企業是:萬科A、榮盛發展、泛海建設、名流置業、福星股份、中糧地產、深長城、廣宇集團、陽光城、新湖中寶、華業地產、金地集團、蘇寧環球、南國置業、中國寶安、臥龍地產、萬業企業。
2.房地產企業股權激勵各要素設計情況
(1)激勵對象
表1 房地產企業激勵對象
激勵對象
數量
比例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
監事
中層管理人員
業務骨干
17
5
6
15
100.00%
29.41%
35.29%
88.24%
合計
論文關鍵詞:財務信息化科研院所,應用
一、科研院所財務信息化應用現狀
1、傳統財務理念與會計核算模式,影響財務信息化的深入應用。
我國科研院所財務信息化建設普遍起步較晚,許多院所在財務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手工記賬模式遺留下來的不規范的業務流程和核算流程,財務人員對信息化的認識不深入,致使財務信息化應用過多停留在表面層次,很多重要的項目還是通過手工作業。這樣不但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還不利于激發企業學習適應信息系統的積極性。
此外,科研院所自身的特殊項目難以通過財務信息化軟件實現。目前,多數科研院所正處于科研事業會計核算模式向企業會計核算模式轉型階段,仍有較多的個性化業務和特殊的項目核算,通用的財務信息化軟件很難滿足這些業務的需求,從而導致了“想用不能用”、財務信息化作用不顯著的尷尬局面。
2、實施與應用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影響財務信息化的運維與推進。
財務管理是一門比較專業的學科,科研院所信息化內部實施人員大都沒有財務管理的經驗,不知道如何參與到財務信息化管理的項目中去,在軟件應用培訓、業務問題的處理、系統的配置以及日常運維管理等方面,就有點力不從心。
財務會計人員信息化應用素質是財務信息化建設能夠順利推進的關鍵,沒有懂技術、會操作、信息化觀念新的財務會計人員隊伍,財務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深入實施等都將成為空想。同時財務管理論文,科研院所財務信息系統尚處于利用計算機模仿手工操作階段,在客觀上也對財務會計人員信息化應用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院所財務會計人員還沒有達到這一要求,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財務信息化的推進。
3、財務信息化的信息安全風險的大大提高,影響科研院所對財務信息化的深入使用。
信息安全性對于科研院所財務信息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首先,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對于院所內部使用者來講,如果使用權限劃分不當、內部控制不嚴,容易造成信息濫用和信息流失。其次,實施財務管理信息化后,科研院所的科研生產經營活動幾乎完全依賴于網絡系統,如果對網絡的管理和維護水平不高或疏于監控,導致系統癱瘓將嚴重影響院所的整體運作。再次,如果科研院所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是依托Internet TCP/IP協議,就容易被攔截偵聽、身份假冒、竊取和黑客攻擊等,這是引起安全問題的技術難點。上述種種管理與技術問題大大提高了信息安全風險,影響科研院所對財務信息化的深入使用。
二、科研院所財務信息化建設對策
1、財務信息化要求管理觀念徹底更新,采用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
財務管理信息化體現著現代企業管理思想,是—個極其復雜的多系統組合,其作用不僅僅局限于減輕財務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帶來了管理觀念的更新和變革,不能將追求信息化流于形式,這就要求科研院所在加強財務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注重基礎性財務管理,注重信息化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同時,要克服延續下來的潛在的慣性思維,要充分的認識到信息化對于院所生存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廣開思路、更新觀念,大力推廣信息技術,提高財務信息化系統的效能。
財務管理模式上,財務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想就是協同集中管理。在這種財務管理模式下,科研院所需設置一個中心數據庫,在院所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的子系統與中心數據庫相聯論文的格式。當采購系統、科研與生產系統和銷售系統有物資流發生時,中心數據庫通過內部網自動收集并傳遞給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系統進行動態核算,然后把處理過的會計信息傳回中心數據庫,決策系統和監控系統隨時調用中心數據庫的信息進行決策分析和預算控制。這樣,整個科研院所的科研、生產以及經營活動全部納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財務管理論文,各部門之間協作監督,解決了信息“孤島”問題,同時也能解決個性化核算項目的問題。
2、打造新型高素質財務管理與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提高財務信息化的應用與管理水平。
財務信息化是科研院所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礎,財務信息化的關鍵在人,院所是否具有一批復合型信息化管理與技術人才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信息化建設的成敗。
對于財務管理人員,要加強引導,在院所內部促成一種學習、使用信息化的良好風氣,加強團隊之間的交流探討,梳理業務流程,整合財務信息化管理知識,深化財務管理人員對于信息化的認識水平。同時,要注重人才培養,建立財務信息化人才培養長效機制。通過短期培訓與人員自學相結合等方式,輔以薪酬、獎勵等考核激勵模式,促進財務人員融入財務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提高財務信息化的應用水平。
對于技術管理人員,首先要熟悉財務管理的具體業務。財務管理是入門容易精通難。但是,對于財務信息化技術管理人員來說,需要掌握的就是入門知識而已。因為技術管理人員不需要利用財務管理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只需要了解一些業務的具體處理方式,如采購進貨成本是如何結算的;先進先出、移動加權平均成本、月加權平均成本核算方法有什么區別,該怎么操作;憑證的填制規則以及憑證更改的流程等等。在這個基礎上,了解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運行機制,才能維護好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其次,在了解財務日常處理業務的基礎上,技術管理人員應該知道,各項業務在財務管理系統中的處理流程。只有熟悉系統處理的基本流程之后,才能夠當財務用戶在處理具體業務遇到問題的時候,給與他們幫助,而不需要去請教外部的實施顧問,而且,這也是技術管理人員對系統進行維護與測試的前提條件。
3、建立完善財務信息化的安全保障體系,降低財務信息的安全風險。
財務信息管理系統不是與其他管理系統相獨立的子系統,而是融入單位內部網與其他業務及管理系統高度融合的產物,其安全實質上對整個信息系統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所面臨的外部和內部侵害,要求我們必須構建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
一是建立科學嚴格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制度,從系統設計、系統集成到系統認證、運行管理財務管理論文,從組織機構設置到人員管理,從系統操作到文檔資料管理,從系統環境控制到計算機病毒的預防與消除等各個方面都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度上保證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
二是采用防火墻、VPN、入侵檢測、網絡防病毒、身份認證等網絡安全技術,使在技術層面上對整個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各個層次采取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在財務管理中應用,能夠解決傳統財務管理模式中許多原來無法逾越的困難,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如財務數據安全風險、道德風險等。因此,財務人員與技術管理人員應該一方面研究解決信息技術如何與傳統財務管理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完成結合過程之后,要不斷研究,發現解決信息化后出現的新問題。我們應該在傳統的系統理論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財務管理的創新工作,建立與時代相適應的財務管理模式,在確保財務信息安全受控的前提下,滿足科研院所自身科研生產管理與經營發展的需要,為院所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大的價值。
摘要:本文從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課程測試評估三個方面,在對我國目前職業教育會計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目前我國會計學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財務會計教學 現狀 教學模式
一、財務會計學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職校財務會計教學模式以初級財務會計和其他會計為主要課程體系。從教材上看,初級財務會計著重對會計循環、會計基本理論的講解,各章節之間互相孤立,會計原則與會計實務互相分離,教材編寫側重規則條文和制度講解。從教學觀念上看,普遍存在著“重規則輕原則,重實務輕理論、重技能輕素質教育”的現象,迫于各種考試和就業壓力,教師以教會具體的操作技能和規則制度為己任,學生則沿襲了應試教育下的傳統學習習慣,被動接受,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從教學方式上看,教學形式陳舊,講課依照是呆板的教學模式,各類考試也均側重考核規則的記憶程度。在這種從教材到考試均側重規則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系統地理解會計知識和會計思想,缺乏足夠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很難適應會計日益發展的職業要求。
二、教育理念的的內涵
心理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使得人們對于智力的認識不斷深化。最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則從20世紀末開始引發了教育的大變革,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影響。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20世紀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將智能定義為:在個人所屬的文化和社會中提供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創造產品的能力,并將智能歸納為九種。加德納教授認為,個體的智能狀況是不同類別的智能因素組合的結果,個體之間的差異體現為智能類別的組合差異和強勢類別的表現差異,因而單個個體往往能突出各異的一兩種智能。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個體之間的智能差異往往不在于高低的差別,而一般在于其特長表現在不同方面,因此不能以單一的模式來評判個性化的智能狀況。
適當教育方式的要義在于,以多元化的模式去挖掘、提升個體的智能,彰顯強勢智能,提高弱勢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發揮至最高水平。多元智能理論蘊含著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給傳統的教育理念帶來了巨大沖擊。我國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與該理論的內涵充分吻合,在注重學生多方面素質均衡提高的同時,培養學生個體的強勢智能類別,使其在未來能勝任某一方面的工作。然而,在高校的財務會計教學方面,我們卻很少借鑒國外的經驗。本文基于我國高校財務會計教學思想比較混亂的現狀,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為理論基石來構建我國的高校財務會計學教學模式。
三、普通職業學校財務會計學教學模式設想
1.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財務會計學教學蘊含著多維的智能發展契機。財務會計學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會計教學,使學習者掌握會計專業知識,追蹤國際學術前沿動態的同時培養其在專業學科領域中綜合運用財務會計知識的能力。多元化目標不但符合多元智能理論的要求,有利于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滿足學習者的多維智能發展需求,而且提升了弱項智能、強化了優勢智能,促進學習者智能的綜合提高。
2.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1)教學工具的多樣化。多樣化的教學工具是實現多樣化教學方式的前提。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現代社會為教學工具的多樣化提供了實現的可能。多樣化的教學工具不但可以給學生帶來較為強烈的視覺沖擊,誘導其無意注意,培養其有意注意,而且往往意味著多渠道的信息源,符合會計學科本身知識更新頻率高、技術運用關聯度廣的特征,能夠給學習者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原始材料,容易產生更為直接的正向學習遷移。
(2)課堂教學的互動化。在財務會計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習者可能會產生差異較大的主觀情感體驗,因此設置互動的教學情境尤為重要。在經過精心設置的教學環境中,學習者不但可以體驗到知識運用的成就感,產生愉悅的學習經驗,而且根據Vroom的期望和價值理論,可以在各種互動合作教學活動中,明確并修正其學習目的,激發學習熱情。在這一教學氛圍下,更易于會計專業邏輯思維智能的綜合提高。但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教材選擇的首要標準應滿足學習者智能發展的需求。高等院校的生源各不相同,智能層次和特點有較大的區別。對于起點較低的班級,如果盲目地追求使用難度較大的教材,反而會弄巧成拙。因此,應緊密結合教學對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用難度適中的教材,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程測試評估的多元化
傳統的課程測試主要以筆試為主,有的輔以一定的平時作業和課程論文,主要測試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識記與解題能力,存在智能評估范圍狹窄的缺陷。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必然要體現在課程測試當中,因此測試評估的多元化成為必然的選擇。
眾多的財務會計學教師由于認識上的缺陷或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課程測試中往往簡單地以筆試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但這種方式顯然淡化了會計教學綜合智能的培養特色,忽視了對學習者綜合智能發展狀況的檢測,使多元化的智能發展取向簡單化,從而抑制了有著不同智能發展特點的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一部分具有個性化需求的學生逐漸被“邊緣化”,嚴重損害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評估測試模式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1內部管理的問題
(1)決策、監督、執行缺乏約束。
尚未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體系來加強對決策、監督和執行進行約束,換言之即對決策者缺乏合理的規則約束和有效的監督,對執行者更是缺乏約束,執行表面化、形式化現象較為突出,陷入有章不循或是無章可循的困境。
(2)內部控制失靈。
不少集團公司對于其內部管理并不重視,從而導致公司內部控制失靈。內部控制是否有效,這將關系到一個集團公司是否能長期健康地發展。并且,在我國現階段,集團公司內部控制的失靈還將導致會計信息的準確性與真實性。
(3)決策不民主
民主決策意識不夠,群眾參與性不廣,決策者主觀能動性較為突出。
1.2相關人員素質欠佳
(1)缺乏稱職的專業能力;
有些集團公司派遣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稱職的專業能力,不具備專業知識,致使其難以發揮在財務管理中的作用,從而影響管理的質量。
(2)職業道德水平不高;
一些具備專業職稱專業能力的工作人員,工作態度與職業道德水準并不高,這使得其無法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貢獻于財務管理的實施過程。
(3)合作與溝通精神不足;
財務管理的實施需要良好的合作和溝通,有些工作人員因為怕麻煩而忽略了這點,繼而導致其在實施的過程中頻頻出錯,影響財務管理的效果。
1.3責任追究制度的缺陷
(1)責任不明確,扯皮現象;
由于長期缺乏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又無相對的激勵機制,因此,責職不清導致工作推諉和扯皮現象時有發生。
(2)責任追究規則不合理,權責不對稱、副手現象;
對于已過時的責任追究規章制度未作修改,故權責明顯不對稱,一個正職,多個副手的現象更加重工作失誤頻發,更無從追究責任人;既浪費納稅人的錢財,更損害國家利益。
(3)責任追究的執行不力,大事化小現象,既執法力度弱化部分。
由于上述兩點,因此,對于責任的追究執行的力度便會弱化,往往將該追究的責任事故不了了之。規則配置不當的表現為:①報酬過低,而義務太多;②權利太多,而義務太少;③利益與權利過大,而責任太少;這些表現會改變人與物質對象的結合方式和人們的行為方式。
二、內部審計的三個步驟
2.1計劃
計劃階段是整個審計過程的起點。對于任何一項審計工作,為了如期實現計劃目標,內部審計師都必須在具體執行審計程序之前,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科學、合理的計劃可幫助內部審計師有的放矢地去審查、取證,形成正確的審計結論,從而實現審計目標;可以審計成本保持在一種合理的水平上,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
2.2執行
實施審計階段是根據計劃階段確定的范圍、要點、步驟、方法,進行取證、評價,借以形成審計結論,實現審計目標的中間過程。它是審計全過程的中心環節,其主要工作包括:對被審計公司內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況進行控制測試,根據測試結果修訂審計計劃;對會計報表項目的數據進行實質性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評價和鑒定。上述兩項工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2.3糾正機制
核定違反項、不符合項。
擬定違反項的整改意見和不符合項的糾正措施。
進行后續檢查,以確定對不符合項是否采取了恰當的糾正措施:確定糾正的措施是否已經實施并正在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內部審計方案的對策與建議
集團公司可以結合實際的情況將集團公司規定的流程設計方案進一步具體細化,科學有效的實施內審計劃,切實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與服務的作用。
3.1計劃階段
在準備階段中,審計計劃的編制是內審項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審計計劃的編制應由集團公司內審機構項目中的有關人員進行負責,然后經由相關項目管理人員探討。作為整個項目審計的重要的一項,審計計劃應該在項目結束后進行對其歸檔。在審計計劃編制好后,還要對其進行初步審核。公司的內審機構組織專門人員可以對審計計劃進行審核,外部審計機關也可以被委托對其進行審核。審計計劃的審核內容主要集中在審計目的、范圍是不是得當,項目審計進度是不是合理,一些審計程序根據重點審計領域和重要會計問題所擬定的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項目財務風險評估在有關方面是不是準備的很充分等。
3.2執行階段
在內審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內部審計工作發揮它控制與監督的兩大職能。并且和內審項目一起被實施,內部審計機構必須要做好審計控制的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每一階段經濟業務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只有通過內部審計的有效監督,才能對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財務風險。其中,在這一階段的有關內部審計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內部審計財務預算,審計計劃在時間預算上的安排,內部審計控制質量以及按照審計計劃執行相關財務支出和收集審計證據以及在一些內審項目的審計疑難問題的咨詢等等。
3.3結束階段
內審項目管理最后的結束階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整理審計證據和工作底稿、對項目審計報告初稿進行編制、和項目相關負責人交換對項目審計報告的意見、報告的定稿、報送以及與相關證據、工作底稿和審計記錄檔案建立等內容上。其中,底稿是整個審計工作的核心部分,是審計師作出結論的直接依據,同時也是審計質量控制與質量檢查的主要依據,而且對以后的審計業務做出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其中底稿主要包括被審計公司沒有進行審計的情況,過程的記錄和有關人員對其下的結論。在底稿形成之后,要進行復查,其中主要包括所依據的資料是否可靠;所得到的證據是否充分;判斷是否合理;結論是否下的恰到好處。在底稿形成后,審計小組應當按一定的標準對其進行歸檔。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M·朱蘭主編,焦叔斌等譯,(Juran`sQualityHandbook)《朱蘭質量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2][日]水野滋著,孫良康、梁寶儉譯,公司的全面質量管理,公司管理出版社,1988
[3][日]石川馨著,李偉明譯,日本的質量管理,公司管理出版社,1984
通過論文所需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論文實證部分的描述性統計以及財務負責人相關文獻的回顧可以發現,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存在稱謂多樣化、職能定位不清、能力不到位等現象。本文提出推行財務負責人資格認證制度,作為完善財務負責人選拔機制的重要一環,以提升其綜合素質和職位的含金量。資格認證是財務負責人選拔任用的“準入證”,只有具備相應資質的財務人員才有資格作為選拔對象。實行資格認證既可以增強我國財務負責人市場規范化和透明化,也可以更好地規范該行業人員的素質,培養出能力強、資質高的職業財務負責人。根據本文研究結果,目前我國財務負責人的選拔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財務負責人學歷代表財務負責人所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代表其綜合素養高,能夠針對市場經濟下千變萬化的復雜經濟交易和事項做出正確職業判斷和決策,進而提高財務信息質量。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上市公司的治理環境在逐步改善。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的學歷也在逐步提高,由最初的中專、大專學歷到現在平均學歷高于本科,碩士、博士學歷正在逐漸增多。本文實證研究得出高學歷的財務負責人所在公司更有可能產出高質量盈余信息,因此在財務負責人選拔上應該積極在其學歷上設定具體限制,比如要求大學本科學歷以上。其次,財務負責人性別代表了其對風險的反應差異,女性相對于男性往往屬于風險厭惡型,而男性相比于女性在風險面前表現的更為興奮。然而,上市公司在財務負責人這個職位選拔中女性往往容易受到歧視。可能的原因是財務負責人除了專業能力方面的要求外,更多的是要求善于交際、善于溝通。職場上女性大多由于家庭原因無法在交際應酬方面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本文關于財務負責人性別與盈余信息質量的相關性研究結論表明:女性財務負責人所在公司相比男性財務負責人所在公司的盈余信息質量更高,因此在選拔財務負責人時應破除性別觀。最后,我國財務負責人整體年齡偏大(平均年齡48歲),年齡最大的在60多歲。在會計行業中,普遍認為年齡代表著一個人的閱歷和成熟度,年齡越大在做會計政策選擇和相關決策時所表現出的穩健性就越強,進而有利于提供質量較高財務信息。本文關于財務負責人年齡對盈余信息質量影響的研究結論表明財務負責人年齡對盈余信息質量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于我國特殊公司治理環境下,影響盈余信息的因素過多,財務負責人年齡所代表的穩健性優勢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抑制的原因。因此,上市公司在選拔財務負責人時也要大力破除年齡觀。
2 改進財務負責人薪酬激勵機制
評價、考核和激勵是公司內部治理的重要組成內容,是解決公司委托關系的重要措施。現行的企業內部業績考核制度和管理者報酬、聘任制度等往往和企業當期盈余直接掛鉤,這種過分關注短期盈余指標的行為,必然導致公司管理者為了個人的利益去進行盈余管理。論文研究發現,高薪酬的財務負責人所在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質量反而低。這一現象的合理解釋是:一方面,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和其他高管的薪酬分為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和獎勵年薪。其中基本年薪只是其薪酬中很少的一部分,以公司盈余為指標的激勵年薪和獎勵年薪才是他們薪酬的主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會計報告的盈余包括了非經常性損益和經常性損益兩部分。經常性損益是公司日常活動產生的損益,是企業的主要經營業務產生的收益,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投資者可以據此預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以及判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非經常性損益是企業非日常活動產生的損益,具有不穩定、偶發性等特點,故此不能可靠衡量企業經營業績方面有明顯的不足。經營性損益又包括應計項目和經營現金流。經營性現金流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更能代表高質量的盈余。顯而易見,單純的以會計盈余指標作為判斷是否激勵財務負責人的唯一標準,不區分盈余各構成部分對盈余持續性和穩定性的不同影響,可能會造成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為了自身利益最大與其他高管合謀進行盈余管理。
因此本文建議在制定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薪酬激勵制度時,不僅要對盈余中的經常性損益和非經常性損益授予不同的權重,同時要對經常性損益中的應計項目和經營性現金流加以區分。與此同時,上市公司應該建立企業長短期盈余考核指標相結合的薪酬激勵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財務負責人為了高薪過度盈余管理以至盈余信息質量下降現象出現。薪酬激勵機制也才能真正達到促進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提高盈余信息質量的初衷。
3 提高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
已有文獻和本文研究發現,隨著財務負責人任期的增長,其所在公司盈余信息質量下降;在財務負責人離任前一年,存在顯著的盈余管理現象。顯而易見,作為會計信息質量外部監管重要力量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并沒有通過年報審計發現并減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現象。此種現象存在是由于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內部人控制”現象,原本所有者委托會計師事務所考核經營者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三者之間委托關系變成經營者和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二者委托關系。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即使發現了上市公司有惡意盈余管理跡象,可能迫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和行業競爭壓力讓步甚至可能與上市公司合謀。由此可見,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外部監管,對于提高其提供的年度審計報告的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監管:①加強行業監管。行業主管部門對發現會計師事務所讓步或者與上市公司合謀進行惡意盈余信息管理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性質嚴重的可以聯合有關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做出停業整頓的處罰。對于當事的CPA和相關審計人員視情節嚴重可以做出記入其誠信檔案、暫停執業、吊銷其注冊會計職業資質等處罰。②加強媒體監督。媒體監督也是加強會計師事務所外部監督的一支重要力量。注冊會計師簽字的審計報告代表對被審計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方面信息的真實性、完善性、公允性提供合理程度保證。一旦出現審計舞弊,新聞媒體的曝光會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聲譽產生重大負面影響。由此可見,從外部加強對會計師 事務所的監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財務負責人隨任期的增長而盈余管理嚴重的現象。
4 完善上市公司的監管規則
我國公司的上市、退市和再融資條件、上市公司對財務負責人以及其他高管人員的評價、考核和激勵機制、稅務契約的履行都是以會計盈余為核心指標。在各方監管都已盈余作為重要衡量標準的情況下,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激發上市公司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高盈余信息質量,治理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必須不斷改進和完善上市公司的監管規則。目前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主要以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和凈利潤作為考核指標,總體而言二者都屬于短期考核企業業績的盈余指標,沒有能有效考量企業持續盈利能力。為了使衡量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時的考量指標更加合理有效,改變現行的單一依賴盈余指標的監管政策,應適時建立一套綜合上市公司長短期業績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
李常青和張兆偉對研究發現,投資者用上市公司盈余信息做出相關決策時,已經甄別了盈余信息中的經常性損益和非經常性損益的區別。然而,大多數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主要來源是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年報,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沒有甄別經常性損益中的應計項目和經營活動現金流這兩個細分指標的專業能力。因此,證券監管部門也應要求上市公司類似“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一樣,把應計項目和經營活動現金流兩個指標在年報中作為核心會計指標單獨披露。只有進一步完善證券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業績考核評價標準和財務報告披露要求,才可能從根源上解決財務負責人為了薪酬最大化和保住職位與上市公司高管合謀進行盈余管理,降低盈余信息質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ASB.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ASB,1999.
[2]陳國輝.會計理論研究,第1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56-70.
[3]葛家澍.建立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總體設想[J].會計研究,2004(1):9-19.
[4]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16-122.
[5]夏立軍.國外盈余管理計量方法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
(10):35-40.
論文摘要:本文從公司治理問題產生的根源著手并深入分析了公司內部專門監督機關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的必要性,從不同角度進一步論證了我國引進獨立董事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公司治理問題的產生
現代公司制度源于英國,隨著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所有權和控制權的矛盾開始出現,公司治理問題隨之產生。隨著資本市場的形成,發起人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份進行融資,而投資者通過認購股份參與投資,出資者不參與公司經營,而是將公司的經營管理委托給他人負責,這種情況下公司治理問題更加突出。18世紀,資本市場出現了投機和欺詐,投資者的錢被發起人卷走或揮霍,投資者得不到回報,也無法向他們索賠。1880年,經濟蕭條席卷英國,英國工業和貿易遭到沉重打擊,英國成立了一個皇家委員會專門進行了調查并在1886年提交了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把問題歸結于公司治理上的失敗,即現代公司制度的確立,導致了所有權和債權對公司約束的軟化。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司監督與控制機制來實現對股東和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是最至關重要的。
二、公司治理結構中監督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現代企業之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主要基于以下三種原因:
(一)利益沖突
企業的資產由兩部分構成,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債權人和股東共同為企業提供了生產經營所必需的資源。現代企業制度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及債權人三方有著不同的利益。對于企業的所有人股東來說,他們冒風險投資企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對于債權人來說,他們把資金借給企業,是要求按期足額的收回借款的本息;對于企業經營者來說,是為了達到預設的經營目標并獲取獎金和報酬。按照經濟學中對人的行為規律的基本認識—自利行為規則,即人們總是在進行決策時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自利行為規則的依據是理性的經濟人假設,即人們對每一項交易都會衡量其代價和利益,并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來行動。自利行為規則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委托理論,根據該理論,企業被看成使各種自利的人的集合。毫無疑問,如果企業只有業主一個人,那么他的目的和行為將會十分明確和統一,也就完全不需要一套內部監督制度。但如果企業是一個大型公司,情況將會變得十分復雜,因為各個關系人之間存在利益沖突。為了在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中尋求一種平衡,讓每個利害關系人都有合理理由相信自己的利益沒有受到他人侵犯,建立一套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是必然的。
(二)間接性
隨著規模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公司融資規模越來越大,股權日益分散,企業的股權被掌握在大量中小股民手中,千萬筆小資金匯集成了一個企業經營發展的必須資金。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股東都遠離他們投資的公司,股東們不可能接觸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更無法了解企業的運營狀況,事實上是企業管理層控制著公司。以美國為例,早在20世紀20年代,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公司都是由那些經驗豐富的專業經理層們管理著,他們往往在其任職的公司持有少量股份,但不受大股東的的意愿左右,他們選舉自己的董事會并任命自己的繼任者。現代企業制度發展進程中的經理革命導致了公司管理權從企業主向職業經理人轉移。美國學者赫爾曼曾對1975年美國最大的200家非金融公司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有82.5%的公司處于管理層控制的狀態。經理革命結束了股東們對公司管理層的控制,而使公司的股東們為了自身利益,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內部監督體制來約束管理層,以化解投資風險,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
(三)財務信息的重要性與復雜性
現代企業制度強調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管理層受托經營管理企業及資產并負有受托責任。企業管理層所經營管理的資產均為投資者投入或向債權人借入形成的,管理層有責任妥善保管并有效運用。企業的投資者和債權人需要及時了解企業管理層保管使用這些資產的情況,以便于評價企業管理層的業績狀況,決定是否需要更換管理層,而投資者和債權人做出決策的依據只能是企業的各種財務信息,為了借助公司內部之間的權力平衡和制約關系保證財務信息的質量,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往往要求治理層對管理層編制的財務信息實施監督,財務報告則是股東和債權人決策的信息來源。以上市公司為例,對于股東,需依據企業的財務報告來了解公司經營效率和效果,以決定是否投資;對于債權人,需通過企業財務報告來了解企業的速動比率、流動比率等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償債能力,以決定是否發放貸款。然而,由于現代企業會計處理及財務報表編制日趨復雜,報表使用者因缺乏會計知識而難以對財務報表的質量作出評估,甚至無法辨別出一張被粉飾過的有著“良好業績”的報表,而企業卻在連年虧損。
關鍵詞:財務風險,防范,風險
1.民營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
1.1宏觀環境
1.1.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盡管最新的憲法修正案,以國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法律地位、權利和作用。但是由于尚未頒布《私營企業法》,民營企業合法財產和其他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和矛盾,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公有制產權和非公有制產權的實際地位不完全相等,保護個人財產的法律規定不夠明確,非公有制企業財產權的保護水平比較低,市場主體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以后,缺乏完善的民法規則支持,特別是缺乏對物權、債權的完整規定。
1.1.2不公平的國民待遇。由于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長久以來國人看重企業“出身”的觀念還未完全轉變,喜歡把企業分等級來對待,在政治和理論上解決了民營經濟的地位問題,但由于政策和觀念上的慣性,至今還有不少人歧視民營經濟,這就使得民營企業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本應享受的“國民待遇”,甚至在很多方面還不如外資企業。免費論文。
1.1.3金融市場不完善。民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金融機構貸款是民營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仍處于轉軌過程中,為民營企業服務的地方金融體系尚不完備,民營企業的融資投資環境不佳,融資渠道、融資規模和投資領域都受到限制。
1.2民營企業自身
1.2.1籌資風險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籌資風險是指由負債籌資引起且僅由主權資本承擔的附加風險。企業承擔風險程度由于負債方式、期限及資金使用方式等不同其面臨的償債壓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籌資決策除規劃資金需要數量,并以合適的方式籌措到所需資金以外,還必須正確權衡不同籌資方式下的風險程度,并提出回避和防范風險的措施,一些企業在進行生產時候沒有足夠的認識到籌資風險的危害。免費論文。
1.2.2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和管理機制,我國民營企業財務制度普遍不健全,報表不統一,有的民營企業甚至不編制財務報表,財務上存在嚴重不實問題,對外提供虛假的財務報告,隱瞞企業的財務狀況,財會人員的職責不分明,經常聽命于經理、老板的個人意志做賬。賬簿的設置、記賬、核算、調賬、銷賬等會計行為隨意性較大,會計信息失真等等,這些狀況加劇了信用環境的惡化,破壞了市場經濟運行基礎,動搖了投資人的信心,也使得銀行不敢貸款給民營企業,這些都直接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融資和貸款。
1.2.3人才機制不靈活,財務管理人員業務素質低下。大多數民營企業家都非常重視人力資源,但現實條件下大多數民營企業卻面臨著嚴重的人才危機和信任危機,其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家落后的“資本雇傭勞動力”觀念。他們認為員工和企業的關系只是勞動力的雇傭關系,缺乏人才關懷,企業員工沒有歸屬感,缺乏安全感、進取心和獻身精神。很多民營企業家認為只要有高薪,市場上多的是優秀人才,而沒有從思想意識上真正重視過人才及其人格尊嚴,更沒有考慮過這些優秀人才的職業生涯問題。民營企業大多是家族式企業,任人唯親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使優秀人才難以真正融入民營企業。免費論文。民營企業還普遍存在財務管理混亂、信息披露不規范、會計工作不完善等現象。由于民營企業任人唯親的觀念嚴重,認為企業的財務狀況只有“自己人”做才可靠,而這些“自己人”的財務知識欠缺,對財務風險的客觀認識意識不強,這也是造成企業財務風險的另一大原因。
2.民營企業財務風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對財務風險認識不足
許多企業日常營運資金不足、缺少基礎性的資金管理,對財務補償的滯后性嚴重認識不足,許多企業一沒有資金計劃、二無現金流量管理,平日里不能對進貨與銷售中的資金結算實施有效控制、對銷售客戶缺少信用管理,企業產品暢銷亦不作其他投資時似乎一切太平,一旦經營稍有不順就會引起應收帳款風險、存貨風險、收支平衡困難亦是時有發生。
2.2片面冒進的經營行為
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業主既是投資者者又是經營管理者,他們的素質直接影響企業決策、影響企業發展或成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企業家憑借其強烈的進取意識和擴張欲望、抓住機會不懈努力,在中國計劃經濟末期和市場經濟創立初期的特殊年代里實現了資本原始積累,這給許多中小企業業主以鼓舞、甚至被視為奮斗的標向,這也使得一些人產生了片面的認識,喜歡選擇走捷徑快發展的經營方式,當看到企業資金利潤率高于資金成本、特別是行業資金利潤率高于社會平均投資報酬率時,往往容易產生激進、甚至是冒進的經營行為,忽視財務安全,試圖實現與其財務能力不相符的經營目標。
2.3沒有長期規劃,缺乏有序的資金運作
由于民營企業缺乏約束與激勵機制、任人唯親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企業難以集聚、沉淀科學合理理財文化氛圍和財務運作。許多民營企業因處在競爭的弱勢地位,沒有清晰的發展規劃,多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會計利潤(即絕對數額)的多少判斷經營業績,風險意識薄弱,未能將長短期目標的有機銜接;由家屬或親屬擔任的會計和管理人員平時只是進行經營活動事后的會計核算即簿記工作,疏于會計資料分析及其運用,缺乏預算管理,資金調控余地小,風險防范意識差,不注意企業融資與再融資能力的培育與維護,在企業之間資金結算中存在不規范或難以準確預期情況下,極易導致企業現金風險,影響企業連續經營。
3.民營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對策
針對民營企業財務風險的特點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民營企業在適應市場經濟、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強化內部管理,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3.1從家族制向現代企業制度的管理模式轉變
家族式的管理最終決策權是在“家長”手中,缺乏科學有效的民主管理機制,容易導致企業戰略決策的失誤,使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產生專制和集權化傾向。無法適應企業對人才的更高要求。民營企業應按照國際通行的原則建立新型民營企業,規范其經營行為,改善其經營機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的水平。特別是要逐步開放財務,讓社會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以獲得社會的信任,緩解或解決民營企業的財務信用風險問題。
3.2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加強財務運作的規范化
加強財會隊伍建設, 健全財務監管體制,企業要建立內部財務監督管理體制, 要對財會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思想教育,特別是加強財會人員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教育, 增強財會人員的監督意識; 加強企業財會人員的專業素質教育,民營企業應依據《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制定適合本單位的會計制度,明確會計工作流程, 建立崗位責任制,充分發揮會計的監督職能。加強職能分工,貫徹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中小企業按照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合理設置財務會計及相關工作崗位,明確職責權限, 形成相互制衡機制。
3.3健全企業財務制度
民營企業要依法建立賬目,并嚴格地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進行會計核算,不設賬外賬,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嚴格執行國家財務管理制度,按時如數償還銀行貸款, 在金融機構保持聯合好的信用,加強應收應付賬款的管理,按時如數支付客戶貨款,提高在客戶中的信用。
3.4加強企業自身信用管理
在當前的信用環境下,民營企業應該加強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自己的信用知名度,而提高自己的聲譽,立自己的守信形象,這樣更容易贏得客戶和消費者的信賴。因此,民營企業首先應該為自己構建一套完整的科學信用管理體系。企業全體員工包括業主都要明確信用管理對企業的重要性,企業要建立一個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以利于對客戶的信用進行評估,使應收賬款的管理專門化,減少應收賬款的變現風險。其次,與顧客進行交易的過程中,爭取做到按約行事,不要拖欠貨款,按時交貨,保證產品質量等等。
3.5建立財務風險預警體系
首先, 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 編制現金流量預算,準確的現金流量預算可以為企業提供預警信號, 使經營者能及早采取措施。其次, 建立長期財務預警指標系統。長期財務預警系統的主要指標有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發展潛力等。通過分析這一系列的指標, 企業管理者可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長期監控, 從而及時地防范財務風險。再次,在企業內部設立財務風險管理組織。包括由專家組成的財務風險管理委員會、由財務部門人員組成的財務風險管理中心, 其目的是集中處理和消除威脅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財務風險。
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財務風險是無法避免的。但風險不僅給企業形成了壓力和威脅,同時也給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因此,企業不應一味對風險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是應該對財務風險具有清醒的認識,從而提高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的能力,以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魯愛雪等.企業財務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構建[J].現代管理科學,2008,(9).
[2]謝艷云.財務預警系統初探[J].黑龍江財會,2009,(4).
[3]企業經濟.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