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科德育滲透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重視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意識和現代德育意識。
學科德育滲透,關鍵是各級行政領導,基礎是教師。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學德育大綱》、《小學德育綱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學各學科教學大綱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離德育于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必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滲透意識,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識,現代教育教學方法、技術手段、環境的意識。為此,要組織教育工作者認其學習《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學德育大綱》、《小學德育綱要》和各學科教學大鋼等。通過學習和討論,使教育工作者從培養跨世紀人才和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的高度,學科教學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經常的地位,來,認識學科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認識現代教學方法、技術手段,優化育人環境,對學科德育滲透的重要作用,統一認識,自覺地有計劃有目標地在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更好地教書育人。
二、加強組織管理,制訂措施,保證學科德育滲透的正常進行,落到實處。
為保證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全面、正常的開展,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中學德育大綱》、《小學德育綱要》指出,學科德育滲透,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為了使學科德育滲透規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學實施德育大綱細則》、《佛山市小學實施德育綱要細則幾把中小學的德育實施細則中有關學科德育滲透,按階段、分年級,根據不同學科特點;提出了具體要求。由于行政部門制定了措施,促使學校的學科德育滲透正常進行,落到實處。
佛山三中在學科德育滲透上做得較好。他們采取如下措施加強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長主管學科德育滲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學科滲透領導小組”,專門組織、研究這項工作。第二,把學科德育滲透的教學納入《佛山三中教師崗位責任制》,作為考核教師履行崗位職責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凡是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編寫《佛山三中“中學德育大綱”分年級實施細則》,明確規定中學階段各年級的教育要求和任務;做到中學教育的層次化、系列化,使教師明確任務,掌握尺度,做到適度。第四;圍繞“在學科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課題,組織全校教師研討,根據各學科的特點,找出結合點,并把每章節的滲透點列舉出來,整理匯編成《佛山三中各學科德育滲透綱要》,作為教學中教育滲透的依據,使德育滲透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和保持經常性。第五;組織“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公開課、研討課”,同時請有經驗的教師上全校性的德育滲透示范課,通過聽課、評課活動;研究滲透的方法、技術手段及其與內容的有機結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編輯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滲透教案集》(各學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編輯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滲透論文集人并組織評選優秀教案與論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領導、機構、制度、要求、計劃、目標、總結、科研、檢查督促評比,并包含所有學科,全部文化課,使“離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深入了一個層次,邁出了新的一步。
為了及時總結和推廣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織青人”經驗,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開了““佛山市在學校‘依法治校,依綱育人’現場會”,佛山三中介紹了“依法治校,依綱育人”的實踐與思考,加快了學校“依法治校,依綱育人”工作的進程。
三、注意教學內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學生進行深層次思索。
教師除重視把握基本觀點和思想方法,專題教育,知識結構及其內在聯系外,還注意教學內容的深層意義,堅持知識、能力、思想認識有機統一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唐朝對外關系時,講述唐代的中國,經濟、政治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呂、吉備實備、空海等到唐朝學習,但他們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學,而是學成回國后,傳播、消化中華文化,在創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中國鑒真、玄奘兩位高僧,為了弘揚中華文化,為了尋求學問,放棄較為安逸的生活條件,長途跋涉,飄洋過海;忍饑挨餓,擔受風險。這種為了求學,為了文化交流,不顧個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實給人們這樣的啟示:一個國家,只有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才會受人敬仰;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開放政策,有一個比較寬松和諧的環境;文化交流對于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來說,是學習的好機會,好方法。只有善于學習,才會有所收益和進步。
又如;在講香港失而復得的歷史時,教師講述自從17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一個科技的高速發展期。與時俱進的則國運興隆,抱殘守缺的則江河日下。中英兩國相碰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功而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而中國則因閉關鎖國而停滯不前。在這背景下;兩國相遇必以中國失敗告終。百多年來,志士仁人,都沒有忘記收回香港;以圓振興中國的理想。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決定收回香港時,中英的相對國力已倒過來,所以在整個談判中基本上是中國定調。失而復得,正是這種力量對比變化了的結果。它給人們三大啟示:改革開放是強國之本;歷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發展的歷史大潮;上一個世紀的較量,是物質力量的較量,下一個世紀的較量,將是知識力量的較量。
又如,音樂教師在教唱《南泥灣》、《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歌曲時,介紹歌曲產生的時代背景,歌詞的含義,旋律的欣賞等方面進行德育滲透。教師講解: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秧歌隊到了南泥灣,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戰員,用勤勞的雙手,使南泥灣變成了莊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陜北江南,學員們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們獻上了新編的秧歌舞《桃花籃》。《南泥灣》就是這個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時,教師后發學生用學過的表現音樂的手法,用領唱、齊唱的方法,通過優美的旋律;描繪陜北江南美景,禮贊勞動模范的功勛。前半段是兩個優美柔婉的柔情性長句,用領唱方法;后半段用齊唱,同時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節奏跳躍部分,加民族打擊樂來烘托歌曲,產生歡快愉悅的氣氛,使學生既得到音樂美的享受,又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由于學生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內容;再哼上優美動聽的旋律,感情上會產生共嗚。
四、挑戰二十一世紀,隨時代前進,努力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技術手段,教書育人,提高學科德育滲透的實效性。
在此,以歷史學科為例。佛山市中學歷史學科開展了“方法、手段、內容、目標與德育實效性”的教學實驗,我市歷史教師稱之為“促成‘觀念內化’的教學實驗”或“知識、情感、能力、理論與思想認識有機結合的實驗”。我們運用整體性觀點和綜合性方法,緊緊把握住促成“觀念內化”的教學方法、手段、環節及其總和,處理實驗變量及其各種因素。這包括四個變量(方法——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指導思想的啟發式教法,或“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啟導式教法;”技術手段——多種傳播媒體(含多媒體計算機)的綜合運用;內容——知識結構、圖式及其內在聯系的教學;目標——知識、能力、思想認識的有機結合的教學),四個因素(知識、情感、能力、理論)和十個方面或環節(教綱、考綱、教材、教學目標、方法、技術手段、練習考試、評講、評價、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把握其總和。并加強歷史室、電教室的建設。它促使佛山市中學歷史教學走向“四個轉變”(即“變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為“啟發導學式的能力型為主的教學”;變“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指導思想的啟發教學;“變傳統的講解、板書、掛圖等手段的教學”為“傳統媒體手段與現代媒體手段,含多媒體計算機手段優化組合的教學”;“變單一的班級課堂教學”為“班級課堂、歷史室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教學”),力求達到“二個五要點”(①知識、情感、能力、理論、思想認識有機結合;②在“整體、主體、現代、優化、深層”上體現學科的德育滲透),改變“五點狀況”(學科思想教育的隨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層性和說教式),在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與教學方法,建構能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能達到知識、情感、能力、理論與思想認識有機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實效性,回答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中學歷史教學”的若干問題,回答了“教學方法、技術手段、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德育實效性”的若干問題。(《促成“觀念內化”教學的實驗報告》獲1997年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三等獎,1997年《德育報》中小學德育論文一等獎,廣東省中學歷史教學優秀論文二等獎,該《實驗報告》刊登在《中學歷史教學》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學科教學為主渠道積極開展德育滲透的研究和買踐活動》一文,介紹了生物、英語、地理、語文、歷史、物理、數學等學科教學,在“構建教育框架,明確目標、內容、步驟,把握住結合點”和“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等方面,加強德育滲透的研究和實踐,進一步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經驗。
五、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情緒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學習方式方法的影響。在一定的學習策略指導下培養、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動機、進取性格、豐富的情感、創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訓練,“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潤物細無聲”,并持之以恒。講究方法;采用激勵法,如目標激勵、興趣激勵、競爭激勵和榮譽激勵等;采用識別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礙、情緒障礙、思維障礙、語言表達障礙、文化、環境的消極影響等的識別與排除;采用調節法等,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堅毅等品格。
目前,德育與學科教學的關系主要表述為“滲透”或“融入”。“滲透”與“融入”的本意何在?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問題有哪些呢?
(一)“滲透”與“融入”意在兩物之交融
“滲透”一詞產生于近現代,在我國古代并沒有出現。古代一般都將“滲”和“漉”連在一起表達意思。《說文》曰:“滲,下漉也。”[1]370“滲”指液體向下滴流。而“透”作為動詞,有兩層意思:一是取跳躍之意。《說文新附》曰:“透,跳也。”[1]347二是取穿過、透過之意。《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中有“漸漸透出”,這里“透”即為漸漸穿過的意思。《漢語大辭典》中“滲透”被解釋為: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從某一方面逐漸進入到其他方面。科技上,將“滲透”定義為:當利用半透膜把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隔開時,濃度較低的溶液中的溶劑(如水)自動地透過半透膜流向濃度較高的溶液,直到化學位平衡為止的現象。它強調的是不同的物體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見,“滲”是指某一事物從一個區域范圍向另外一個區域范圍慢慢進入,而在此之前,后面的區域范圍并沒有這一事物。“透”是指某一事物穿過或跳過一個區域范圍進入另一區域范圍。“滲”“透”意思接近,兩者連在一起使用,意在強調兩種不同事物通過運動而交融。從詞源上來看,按照《說文》的解釋,“融”本義為冰雪等化為水(如“消融”),引申指蒸汽升騰。“融”又引申指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如“水融”。[1]629“入”本義為進來、進去之意。《說文》曰:入,內也。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融入”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基本詞意是融合,混入、混合。一是指有形物質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種物質融入另一種物質。二是指非物質形態的融合,如一個人或群組從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個群組,成為一個更大的群組。在用于人的范疇時,更多的是指精神層級的融合和接納。由此來看,“融”本身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同一事物不同形態之間的變化,二是指不同事物合為一體。而“融入”一詞的基本涵義則完全傾向于后者,即有形的或無形的兩者的融合和彼此接納。
(二)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將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
將“滲透”與德育相連,形成了“德育滲透”之說。對德育滲透的界定,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如“所謂滲透性,是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灌輸而言的,是指結合教學、管理等業務工作一道進行并貫穿和滲透其中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徑和原則”[2],如“德育滲透是指將德育目標通過各種途徑,依據德育與其它領域的聯系,運用各種手段與措施以不易察覺、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德育內容緩慢地傳遞給學生的過程”[3],等等。據此理解,德育和學科教學是兩種不同的事物,滲透是德育進入學科教學原則、方式、途徑。德育融入是另一種對德育與學科教學關系的理解。如,高校學科德育滲透要把德育目標融入教學目標,要把德育內容融入教學內容,要把德育過程融入教學過程,要把德育方法融入教學方法,要把德育評價融入教學評價中去[4]。在中小學,德育融入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最具代表性的比喻是“鹽說”,即將德育與學科教學視為“鹽與湯”的關系,將德育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鹽,將學科教學比喻成湯。在日常生活中,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單獨使用,融在湯菜中,方顯湯菜之美味、鹽之價值。由此來啟示教師,要將德育融入學科教學中,這樣教學才有意義。“德育是鹽,教學為湯”這一比喻還是將德育與學科教學看成了兩件事。由此可見,無論是德育滲透,還是德育融入,都是將德育與學科教學看成兩件事,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德育并不在學科教學之中,學科教學本身也沒有德育之意。德育滲透與德育融入的實質是德育與學科教學的“二分”。
(三)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之危害
德育與學科教學的“二分”帶來教師認識上與行動上的誤區,是學校德育實效難以真正提高的癥結所在。因為德育與學科教學是“二分”的,學科教學失去了德育之魂而降為單純的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因為德育與學科教學是“二分”的,一些教師心中、眼中只有教材、考試、分數,而沒有了學生、生命、成長。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導致教師難以從源頭上認識學科教學與德育的關系,導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將德育與學科教學分離開來。但為了完成三維課程目標,教師還不得不在學科教學中生硬地“加入”德育內容,生搬硬套、牽強附會、流于形式等現象廣泛存在。從表面上看,教學中是有了德育,但實質還是一種“無教育的教學”。因為德育與學科教學是二元的存在,一些教師對德育也難免不抱著可做可不做的態度。面對繁重的學科教學任務,教師已然沒有精力再去思考和實施德育滲透。教師會主觀認為,自己只要搞好自己教學就可以了。可見,由于在根源上將德育與學科教學“二分”,所以造成現實中無論是采用“滲透”還是“融入”的方式,都無法真正解決好兩者的關系。德育依舊是德育,學科教學依舊是學科教學,育人與教書仍在兩個維度下各自為戰,德育與學科教學難以逃脫“兩張皮”的命運。
二、學科德育是德育與學科教學的“一體共在”
赫爾巴特早就表達過“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麥克萊倫也曾說過,沒有道德性的“教”(如訓練、灌輸、建立條件反射等)是“教”的“贗品”,有道德性的“教”才是“教”的真品。可見,德育與學科教學是“一體共在”的,而非外在生生“滲透”進去。
(一)學科中蘊含德育
學科中蘊含德育元素,“文以載道”
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如,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在描述恩師給予無私的關愛和真誠的鼓勵的同時,還從側面反映了藤野先生作為一名教師高尚的師德。又如,在高中數學數列一章的教學中,可以介紹數學家高斯小時候不怕困難、刻苦鉆研的事例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再如,音樂教材中《黃河大合唱》《保衛黃河》等催人向上的歌曲,不僅從正面介紹歌曲內容可以鼓舞人的斗志,向人傳遞熱愛祖國的信念,而且從側面介紹作者生平也是一次德育機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藝術,特別是音樂,道德內容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義。”可見,德育不是學科教學的“身外之物”,而是其本身的“應有之物”。
(二)德育應在學科教學中“體現”出來
既然德育是學科教學“應有之物”,那么學科教學中就應該將德育“體現”出來。何謂“體現”?回到詞源來看,“體”本義指身體,引申指手腳、四肢,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體”即指人的兩手兩足。“體”用作動詞,表示親身體驗、實行,如成語“身體力行”[5]。“現”在古作“見”,本義為顯現、出現、實現的意思。“現”作動詞時又有顯露、表現之意。“體現”,謂本性表現于外,引申為某種性質或現象在某一事物上具體表現出來。“體現”比喻某一種事物自身內的某種性質或現象在某種契機下顯現出來的一種狀態。由此看來,所謂學科教學中體現德育,就是使學科本身所具有的德育之本性、德育之元素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顯現出來。可以說,德育體現是對學科德育的真正回歸和踐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滲透或融入。
三、德育體現如何在學科教學實現
學科德育是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將學科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挖掘出來,自然地體現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并促使學生感悟,從而實現其育人功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德育體現?這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處在主體地位,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其教育智慧“挖掘”“呈現”“促悟”。
(一)教師要將學科中蘊含的德育資源“挖掘”出來
在教學中,學科中的德育與學科的關系一般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顯性存在的關系,通常稱之為顯性德育;二是蘊含在學科中的隱性關系,通常稱之為隱性德育。前者可以通過學科內容的知識點直接反映出來,后者一般不直接與學科知識點掛鉤,而是蘊含于學科教學的組織形式、知識價值觀中。這就需要教師有強烈的德育意識、豐富的教學經驗,智慧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將其挖掘出來。朱小蔓教授曾從學科分類角度,將不同學科內容、師生關系、教師角色、教學方式等所蘊含的道德資源做了歸納與總結。[6]
(二)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將德育“呈現”出來
僅僅將德育內容“挖掘”出來,還不足以使學科德育在教學中體現出來。“挖掘”之于“體現”少了一個環節,即“呈現”。也就是說,教師在將學科德育的內容“挖掘”出來之后,還要使其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呈現”或“表現”出來。學科德育不止是“挖到”,更是使之“現出”。也就是說,學科德育體現,首先強調的是回到學科本身挖掘德育元素,是一種內涵式德育;同時,還應注重將所挖掘出來的學科本有的德育顯現、實現出來,是一種過程式德育。這是學科德育的核心環節。教師在這里需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三個環節上入手,依據德育目標和內容,結合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根據年級要求和學科自身特點將德育元素有層次、有側重點、有系列地體現出來,并貫穿教學始終。
(三)教師要在學科德育過程中使學生“感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引導各地各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教育部將組織開展全國中小學“學科德育精品課程”和“育人精彩瞬間”征集評選工作(具體方案附后)。
各地教育部門要高度重視,把全國中小學“學科德育精品課程”和“育人精彩瞬間”征集評選工作作為今年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使征集工作過程成為推動德育深化的過程,要做好活動的宣傳發動工作,組織廣大學校積極參與,并按要求及時高質地報送相關材料。
各省份組織開展全國中小學“學科德育精品課程”和“育人精彩瞬間”征集評選工作的有關情況,請以總結報告的形式與參評材料一起報送我司。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詳見)
附件1:“學科德育精品課程”征集評選方案
一、目標和任務(略)
二、參評對象及要求
(一)參評對象為體現學科德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堂教學理念的一節課。由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所列課程均可申報參評。
(二)參評的課堂要能夠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方面目標的有機整合。要能夠準確把握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較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并恰當處理文化知識和德育融入的關系。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所蘊涵的德育資源,把育人目標有機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同時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申報時應提供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和教學視頻光盤。教學設計以文字(含開發的PPT或課件)形式呈現;教學實錄主要記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以文字形式呈現;教學視頻光盤應包括現場教學錄像和專家或同行點評錄像,其中現場教學錄像可以是多機位拍攝視頻綜合剪輯而成,但應完整記錄該堂課的實施情況(小學40分鐘,初高中45分鐘),點評專家或同行不超過兩人(時長一共不超過10分鐘)。
(四)為保護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學校須事先告知參與視頻課拍攝的教師和學生有關課程視頻有可能網上公開等事宜。
三、報送程序及要求
(一)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組織學科德育精品課程的推薦和評選工作,確保質量,擇優申報。請于2012年10月15日前向我司推薦申報,每門課程每個學段(小學、初中、高中)推薦不多于3節課,其中綜合實踐活動、地方和學校課程總計不超過5節課。
(二)報送材料應包括以下內容:
1.學科德育精品課程推薦匯總表
2.學科德育精品課程申報表
3.教學設計(每節課一份)
4.教學實錄(每節課一份)
5.教學視頻光盤(每節課一份)
請將以上材料紙質版和視頻光盤報送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同時將精品課程推薦匯總表、學科德育精品課程申報表、教案電子版打包發送到郵箱lishuiping@ncct.省略。教學視頻光盤表面打印或粘貼標簽注明學科、年級、執教教師姓名、省份等信息。
有關電子表格可在教育部網站基礎教育一司主頁下載。
四、評選組織及程序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組織專家對參評的課堂進行評審。評審通過的課堂,教育部將其納入“全國中小學學科德育精品課程”,頒發榮譽證書,并在教育部網站和中國教育電視臺果實網上向社會免費開放,交流展示。
五、聯系方式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聯系人:劉長海陳文濤010-6609227566096369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聯系人:李水平010-58556767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4號富盛大廈1座11層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郵編:100029)
電子郵箱:lishuiping@ncct.省略
中國教育電視臺(果實網省略)
技術支持:楊楊010-58611815
附件2:“育人精彩瞬間”征集評選方案
一、目標和任務(略)
二、參評對象及要求
(一)學校在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典型做法、感人事例、精彩過程,均可以視頻、照片或短文的形式報送參評。
(二)報送材料應真實記錄中小學教育相關內容,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瞬間”背后的育人內涵,體現科學的教育方法,反映學校在日常教育工作細節中能精心設計,把握教育契機,達到較高育人水平,實現良好教育效果。
(三)視頻應反映連續的教育過程,可以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故事、教育活動或者常年堅持做的教育項目,如一次國旗下的講話、一次班團隊活動等,不能是學校各種教育活動的簡單拼接。視頻長度不超過8分鐘。片頭、片尾時長一共不超過10秒,應包括學校名稱、視頻標題、錄制時間等信息。
(四)照片應同時提供紙質版和數字版,并附不超過150字的文字說明。紙質版照片大小不超過10英寸,數字版照片大小規格控制在2-3M。
(五)短文應如實描述一件真實的教育故事,須同時提供紙質版和電子版,正文采用宋體四號字,篇幅不超過1000字。
(六)為保護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學校須事先告知有關資料有可能網上公開等事宜。文字描述內容如涉及個人隱私及其他敏感問題允許使用化名。
三、報送程序及要求
(一)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組織“育人精彩瞬間”的推薦和評選工作,確保質量,擇優申報。請于2012年10月15日前向我司推薦報送,視頻不超過20部,照片不超過50張,短文不超過50篇。
(二)報送的材料應包括以下內容:
1.“育人精彩瞬間”推薦匯總表
2.“育人精彩瞬間”申報表
3.省略。
相關電子表格可在教育部網站基礎教育一司主頁下載。
四、評選程序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組織專家對參評材料進行評審,優秀者將在教育部網站和中國教育電視臺果實網上集中展示,并頒發榮譽證書。
五、聯系方式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聯系人:劉長海 陳文濤010-6609227566096369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德育雜志社聯系人:劉燁010-62003990
寄送地址:北京市北三環中路46號中國教科院中國德育雜志社(郵編:100088)
農村小學學科教學怎樣滲透德育,怎樣把教學工作與德育工作有機整合談以下觀點:
1.制定切實可行的德育目標
目前,我國關于德育的綱領性、指導性的內容很多,各地也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德育工作者往往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此地的經驗拿到彼地去用,不一定能起到預想的效果。因此,如何探索有針對性的、符合本地實際的德育,是需要每一個德育工作者深思熟慮的一個問題。我認為在農村學校搞德育必須堅持本地化、具體化、生動化的原則,要把理論具體為行動,讓學生在行動中感悟,確定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可以達到的德育目標。比如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就要讓學生明白愛國不是空洞的口號,愛國就要從自己做起,從愛親人、愛學校、愛家鄉做起,培養他們一種由衷的情感,繼而拓展到愛錦繡江山、燦爛文化、杰出英雄和勤勞智慧的人民。在進行集體教育時,我們要從關心自己、關愛別人、關注集體,助人為樂出發,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集體的關系,讓學生明確"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離開集體,沒有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便無從談起,健康的集體要靠每個人去營造和維護。在進行社會公德教育時,我們要從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入手,從吃、住、用、行等方面開始,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關注他人,心存愛心,繼而培養他們救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品質和習慣。進行勞動教育時,就從洗手、洗腳、洗衣服,干力所能及的事件開始,讓學生既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又感受到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熱愛勞動的健康情感。
2.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1注意因勢利導,淡化德育痕跡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學科教師進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與效應相對應,注意改善與教育對象的關系。讓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進行,增強德育的滲透性和效果。
2.2不牽強附會,避免生搬硬套 。學科教學滲透德育,一定要按學科自身的教學特點,結合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自然地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切不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的硬性滲透,不要因為強調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節課都戴一頂德育"帽子",或栽一條德育"尾巴"。
2.3客觀、公正、尊重事實 。科教學在滲透德育的同時,還應注意客觀公正,尊重事實。客觀公正評價學生,客觀公正評價社會,才能增加學生對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們既要講古代燦爛文明,又要講當前四化建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既要宣傳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又要讓學生看到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既要講改革開放的意義,又要強調抵制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的必要性;既要贊美祖國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跡破壞的嚴重性等。讓學生既為之鼓舞,又為之憂心。
(一)德育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
體育特長生學習的學科相對較少,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是德育教育良好的天然途徑,也是培養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生動的教材。不同的學科在知識范疇上傾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這就給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育教學中提供了很多種可能及切入點。通過不同方面、多角度、多元化的學科德育滲透,將德育教育融入課堂本身,對于學生,特別是體育特長生的價值核心體系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所學知識本身內容融入有學科特點的德育教學。例如課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燭之武能退秦師?以此讓學生從知識的角度總結出智慧是比武力更好的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遇事要多動腦,少沖動地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偉大情操。課文講解結束后,通過課本劇的表演,讓語文基礎不好的他們記住課文情節,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既有利于達成背誦等教學目標,也有利于增強他們對原本認為枯燥的語文課的興趣。在數學等理科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現象背后折射出的原理說明了事物運動的規律。對于體育特長生來說,結合他們在訓練中的一些感悟,加上教師歸納出的原理法則,使他們懂得科學在運動訓練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科學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運動訓練成績等等。樹立他們尊重科學、探索科學的人生態度。英語學科在體育特長生中往往是不太受歡迎的一門學科。許多體育生都覺得英語像“神文”,根本學不會。但隨著一些運動員出國比賽經歷的增長,他們發現英語的學習很重要,但又不知從何下手去學習。對于他們,英語學科的教學從運動員日常會話入手,深入淺出,用最簡單的、即學即用的單詞、短語、句子來讓他們建立能夠學好英語的信心。同時,還應對他們在對外交往、看待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側重教育,培養他們的國家榮譽感與使命感。
(二)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教育相結合
全面性的德育養成,僅僅從教學內容上,滲透德育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用心承諾、用愛負責、用情溝通、用智施教”教師的心中應有對學生無盡的關心與愛護。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表情、手勢等的肢體語言、對突發問題的應變處理能力以及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延伸。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另一種方式樹立在學生中的權威。體育特長生往往講所謂“哥們義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思想根深蒂固。枯燥乏味的說教在多數情況下不能被他們接受,針對他們這些思想上的特點,教師應成為學生的“導航儀”與“大朋友”,以平等、寬容、多元的視角去看待他們,引導他們通過正確的方式合理地解決各個方面的問題。
二、體育特長生德育教育的創新與探索
(一)關注體育特長生的心理健康
在賽場上,運動員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運動員的心理素質的高低是賽出良好競技水平的關鍵。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及時疏導他們在學習訓練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訓練他們抗壓能力等多方面工作是創新與探索重要的方面。通過聘請有經驗的心理輔導員為他們開設心理課等多種方式對體育特長生心理教育的一種全新的嘗試。
(二)注重體育班級文化建設
對于體育特長生組成的體育班,這種特殊班級文化的營造和把握,是很重要的方面。倡導健康、文明、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樹立成功運動員榜樣,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他們刻苦訓練,努力學習文化課,需要學校、家長、教練、文化課教師多方面形成合力,對體育特長生進行全面的教育。
(三)創新型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基礎教育 中學物理教學 德育滲透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關于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體現了德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也設置了專門的德育課程。但是由道德教育本身的性質所決定,專門的德育課程根本不能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規定的德育目標。推動“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這一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各學科滲透德育”,充分發掘學校教育中的德育資源,是基礎教育中進行德育的必由之路。物理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在物理教學中充分發掘德育因子,無疑對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的德育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在此筆者就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特點
作為一種學科德育,物理教學中的德育與其他學科德育都具有以知識為載體的特點,但由物理的學科性質和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所決定,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又具有以下特點:
1.面廣、量大、時間長。物理課程貫穿著整個基礎教育過程,從一年級一直到九年級,課程內容涉及面廣、知識量大、學習時間長,其具備的德育滲透功能是十分強大的,遠非基礎教育中的其他課程相比。
2.有切實保證。同基礎教育中的其他一些課程相比,物理課一般具有相對穩定的教師和固定的教材,而且學生在物理學習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是占很大比例的,這些都保證了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實效。
3.細水長流、潛移默化。人的思想道德,從品德行為的養成、基本觀點的確立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過程中,需逐步形成一個對世界的理性認識。而在長期的物理學習中所積累的邏輯思維和理性認識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品德。
二、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可行方法
1.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然而學生所期待的教師形象如何?學生心目中喜歡怎樣的教師呢?許多國家的教育心理學家都對此作過調查,并對此進行了總結。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素質大致是三類:一是涉及教學工作的知識和能力,二是涉及教學和教育的心理品質,三是熱愛、關心學生并能用正確的方法育人方面的素質。教師不具備全面關心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是不會受到學生歡迎的。這些信息雖然來自國外,但對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一個教師若沒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高尚的師德師風和較高專業素質,就不會有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人們常說,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我想,作為教師,應“不以善小而不為”,應從我們親自彎腰拾起地上的一張廢紙做起,這種師表形象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靠教育,更靠示范。有時,我們見學生沒禮貌就生氣、著急。可是,我們靜思,這很可能就是對我們平時的若干“善小”而不為的懲罰。教師的某些不經意的動作,學生有時也會盲目地效仿。因此,作為青年教師在動態中樹立教師的形象也就十分重要,你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同時要用優雅的言表風格去影響、塑造學生的品行。如果你在批評學生時忘了語言美,尤其在怒氣之下失言,就要造成籃球比賽中的“技術犯規”,那時你的教育定會變得蒼白無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決定教師言語效果的主要東西是言語中的誠意。”批評學生幾乎每個教師都會,但批評后所得到的效果可能就有所不同了。有些教師批評后學生會欣然接受,會去改正;而某些則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不成功的原因,往往是教師言語中“度”沒有掌握好。同樣,教師的板書設計、教學過程設計、自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同類項”這一課,我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多媒體教學這一手段,并精心設計了引入情境:今天早晨,教師走進教室時,發現全班同學的物理、語文、外語的回家作業本都亂堆在講壇上,如果你是課代表,應該怎么處理呢?學生積極發言之后引出課題。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很好地掌握了所要學的知識,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華師大版的中學物理教材中,有多處涉及我國古今物理成就的內容,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挖掘,在講授有關知識的同時,適當介紹物理史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因此我在平時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我們可以通過教材中的有關內容編擬既聯系實際又有思想性的物理題目,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等有關內容,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激發他們為四化建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獻身的精神。例如在上“數據的表示”這一內容的時候,可以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國民生產總值、我國在各屆奧運會上所取得的獎牌數等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一方面掌握了知識,另一方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在“人人都能學會物理”這一節的閱讀材料中,介紹了華羅庚、陳景潤等很多有名的物理家。我在這里還介紹了祖沖之。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物理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數的人,并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物理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這樣的例子在物理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3.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這也是新教材所提倡的理念。在物理中,有很多規律和定律光靠教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了,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等能力。例如在圖形的初步認識這一章里,歐拉公式的得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等公理的得出,我并沒有為了節省時間而直接告訴他們,而是讓學生通過一起動手操作和討論最終自己總結得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到一種獲得知識的,并會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拿教學方法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有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例如在數據的收集這一節中有一個拋硬幣的游戲,我采取四人為一小組共同來完成這一活動,我最后通過收集全班的數據(1000個),讓學生總結出在大數次拋擲的情況下,出現正面和反面的機會都接近50%。這一過程如果通過個人獨立來完成,那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現在通過合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物理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物理活動課和物理主題活動。例如,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后,我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計算一個班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結合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物理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另外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物理知識競賽,講一講物理家小故事等,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向陽著.德育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檀傳寶.讓德育成為美麗的風景――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理念與操作.安徽教育出版社.
1.《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1-5》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教材是實施課程教育的必備載體和工具,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實施有效的情感道德教育,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并結合教材內容所涉及到的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人文、禮儀及風土人情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抱歉、寬恕、感謝、贊美、關愛)、社會文化(問候、告別、慶賀、就餐、看病)等等語言功能項目,在知識傳輸過程中重視情感態度的培養及道德教育。教材為這些目標的實施都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素材。參見表1:《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1-5》
2.在教學活動中,巧妙而有效地滲透,進行德育教育。新課程標準的三維教學觀,具體到英語學科就是要整合發展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素養。其實,教材文章的選取不僅要注重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道德培養也要有所側重。那么我們英語教師在備教材時,就應該不只是停留在語言知識的表面,而應該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巧妙而有效地進行課堂德育滲透。總之,只要認真思考和鉆研教材,幾乎每篇文章都能挖掘出更好的德育教育主題。
當講到Films and TV Programs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根據READING收集張藝謀所拍的重要電影,同時列出賣座率高及獲獎影片;收集李安所拍的重要電影;同時收集STEVEN SPIELBERG所拍的重要電影,同時列出賣座率高及獲獎影片;結合中國電影華表獎和好萊塢獎,列出三人得獎情況,進而從東西方比較的角度理解文化差異,同時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豈不是很好的德育教育嗎?
當講到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時,可以讓學生調查周圍同學的飲食結構,同時反思自己的飲食是否合理,尤其是以“洋快餐”PK“民族小吃”為主題進行一次英語辯論賽。通過這個活動,學生不但了解了我們本土的飲食文化,也受到了熱愛民族文化的品德教育。
在教學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時,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的豐富資源,利用POWERPOINT課件、圖片及視頻,首先給學生介紹西方國家的習得的“身勢語”,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關于不同文化中“身勢語”的情況。其聽力部分介紹到美國家庭做客的禮儀問題。我們可以挖掘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部分具體體現。
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必修外研版 高中英語必修5 MODULE 5
教學對象:高二(19)班、(20)班
教學目標:語言知識目標:詞匯;復習狀語從句;話題:體操王子、拳王阿里、球王貝利、馬拉松比賽。
語言技能目標:閱讀中根據文字表面意思對其深層含義做出準確合理的判斷;運用本模塊的詞匯和短語完成寫作任務,并能口頭介紹體育名人。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思路:本模塊的中心話題是:The Great Sports Personality. 關于體育、體育明星、體育精神,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非常好的素材。但是英語課作為語言知識為第一掌握要素;語言技能為第一訓練要素,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只能以滲透式進行,因此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要情感真切,并且圍繞我們的教學目標。
教學步驟及教學設計思路:如表2
教學實踐證明,將品德教育融入于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文化修養與道德素質的提高,都有相當的作用,同時也凈化了學生們的心靈。
通過這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英語知識,同時通過聽說技能的培養――體育話題的演講比賽,也讓學生在課前的導學案的準備過程中體會到體育精神的重要及我們祖國的偉大。
3.從學科的角度,德育教育應關注之處。首先,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外語專業素質是英語學科德育教育的關鍵。教師備課時要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其次,要注意課內外的互補和延伸,比如可以開展和學科內容相關的講座、比賽、課外活動等,來增加德育教育的效果和效應。
一、抓好師資隊伍建設,營造全員育人氛圍。
1、發揮德育領導小組的核心作用。
加強德育工作領導,校長負總責,德育處與各部門密切配合,以班主任隊伍為主,全員參與。
2、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實措施,大力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質。
3、加強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導,不斷提高班主任的素質水平。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1、精心布置宣傳陣地。加強了對“紅領巾廣播站”、櫥窗、報刊等文化陣地的指導管理,把好輿論導向。櫥窗、板報等力求主題突出,圖文并茂。
2、規范班級教室布置。在規范班級布置的同時,要求各班體現班級特點,營造生動活潑、潔凈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奮進的良好育人氛圍。
3、本學年開展了讀書活動,培養了學生良好讀書的習慣,思想匯報專題提高了學生的讀書能力;使校園文化環境得以優化,營造了和諧的書香校園,同時,被少年英雄們舍己救人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
三、重視載體建設,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德育工作。
1、抓好日常管理及常規教育。本學年,我校德育工作十分注重學生的常規管理,尤其是文明禮貌教育,全校以新的《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內容,開展“爭當文明之星”活動,以班級教育、自我教育為主,紅領巾文明監督員為陣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學校繼續強化了“文明班集體”的創建評比活動,通過衛生、守紀、做操、路隊等四項常規的評比,每周公布各班得分情況,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規范了學生的行為,為創建文明校園、平安校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之中。
抓好課堂教學,注重學科德育滲透。要求教師根據學科的教材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尋找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結合點。
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繼續加強少先大隊主陣地建設。
1、完善少先隊制度,促進少先隊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德育處完善各項制度,要求少先隊及早制定出學年工作計劃及活動安排,使少先隊活動有布置、有落實、有記錄、有總結。各中隊也都有各自中隊工作計劃,根據中隊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2、結合重大節日和紀念日,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活動是少先隊的核心,將少先隊思想道德教育和體驗教育活動貫穿始終,根據每月的時令特點,既注意傳統節日和紀念日,又抓住重大事件,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內涵,注重少年兒童的實踐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推動少先隊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本學年少先隊大隊部以學雷鋒、植樹節、婦女節、母親節、禁毒日等各種節日為契機,以征文競賽、校園廣播、板報、德育基地、主題班會等為教育陣地,寓教于樂,著重抓好了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德教育,弘揚民族精神,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文明、健康地發展。
五、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德育合力建設。
1、加強學校、家庭、社會的聯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做好家訪工作、開好了家長會議。在此過程中提出學生在家、在校的學習常規要求,使孩子在家長指導下,加快常規養成。
2、結合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校外教育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增長見識,了解社會,了解家鄉變化,感受祖國的騰飛。
1、發揮學校德育的主體作用。繼續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機制,以嚴格的制度進行常規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圍內創設“全員育人”的氛圍,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促進和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健康發展。
2、加強了班主任素質的培訓。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教育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力軍,擔負著為祖國培養“四有”新人的重任,而班主任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班級工作的成效,學校德育工作能否順利有序的開展,所以班主任必須具備勝任本職工作所必須的品德、能力、個性心理等方面的條件和素質。開學的第一個星期對全校的班主任進行一次短期的培訓,強調了班主任開學的班級常規工作、班主任的職責、家訪的藝術等方面的培訓,讓班主任明確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方向和具體措施。堅持每月召開一次班主任工作會議,通過班主任工作會議,全面總結一個月的德育教育工作,并指出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根據班級中出現的問題,讓班級管理優秀的班主任談班級管理方法,給全校各班主任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提高了各班的管理水平。
3、進一步加強德育常規工作的管理,加強檢查力度。
(1)、加強值周工作管理。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帶班領導宏觀調控;值周教師與學生檢查評比;安全衛士協助管理。嚴格執行值周工作的各項制度,繼續實施日查、周評、月累、學期末總評的管理方法,認真做好每周“文明紅旗班”的評比。
(2)、嚴格規范升旗儀式,(升起班學生必須統一著裝,提前準備好國旗下演講稿)進行富有成效的國旗下教育活動,根據每周安排及節厲或節日慶祝活動,用學生自己身邊的典型進行教育,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3)、繼續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學年,將繼續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各班通過召開家長會(要求每學期每班召開一次以上)、對家長輔導的內容、方式、方法進行指導,要特別重視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貧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導和該類家庭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做好評選“好家長”活動。與學校教育形成良好的合力。
(4)、擬定開展“警校共建”活動。本學期與甸子鎮派出所有關人員協商,聘請交警來我校講課,提升師生的法律意識。
(5)、繼續抓好就餐生“文明餐桌”評選活動,做到日檢、周匯、月評獎。
4、落實教育局“四位雙主體”有措施。按著要求,我校將“四位雙主體”內容分兩塊(班主任、科任)進行有機組合,把班主任手冊、班隊會、家訪、少先隊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有關理論等形成集子,從多角度、多側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形成特色。
5、對《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范》進行強化學習并測試。
6、開展了“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九月觀看了啟動儀式,各班召開了主題班會等。
7、各班“德育導師”常抓不懈,任課教師都有培養學生記錄。
8、各班均召開了誠信教育、感恩教育主題教育活動。
9、本學期,德育處繼續把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作為德育工作長期堅持的重點。嚴格按照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強化訓練,,以“四個一”的養成教育為德育切入口,強調四個狠抓:一抓活動、促養成(通過思品、德育課抓明禮導行;學科教育抓美育熏陶;班隊活動抓養成訓練;榜樣示范抓正面引導;校園文化抓環境陶冶;家庭教育抓輔導配合等途徑。從明禮入手、典型示范、訓練養成、檢查督促、評價表彰來提高活動實效)。二抓典型、樹榜樣(給學生以良好的示范,比如英雄人物事跡,教師的言行示范、文明學生的評選,禮儀規范等)。三抓重點、求突破(主要是規范語言,要求學生講普通話,正確使用文明用語,不說臟話、粗話,規范學生日常課間活動,不在走廊跑跳、喧嘩,不罵人、不打架,積極參加各興趣小組活動。隊列、間操、各種集會做到快、靜、齊)。四抓檢查、求深化(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少先隊員評選活動,學校加強對學生養成教育專項檢查評價,每周一評,每月一小結)。圍繞“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全體學生中開展“行為養成星級好少年”爭章活動。分為“文明禮儀星、遵紀守法星、勤奮學習星、團結互助星、環保衛士星”五星。德育處制訂詳細的評比要求,由班主任組織學生進行評議,每周評議要有記載,每月匯評一次上墻。評議結果期末上報德育處。學期末,學校將對一學年來獲得“五星級好少年”集中進行表彰獎勵并頒發獎勵卡。將評比結果列入學生學習成長記錄袋,也做為評選市、縣級優秀學生的依據。有突出表現的,由德育處研究決定直接授予星級獎勵。
10、繼續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識教育,知識教育的主題活動,通過辦手抄報、出專刊、圖片展覽、觀看教育片、召開主題班隊會等形式,把這些知識灌輸到孩子們心中,培養他們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二、工作突出六個方面
(一)加強各學科德育滲透,挖掘學科德育點,在授知的同時對學生潤物無聲。
(二)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保持學生行為習慣良好率為100%。
(三)深化德育課題研究,重視科研過程及資料收集,使課題具有輻射性。
(四)加強安全教育(活動安全、飲食安全、交通安全、防觸電等),確保學年內無責任事故發生(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加強法制教育,確保在校生違法犯罪率為零。
(五)深化少先隊教育活動,組織開展校內外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各種競賽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從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學校德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