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林業助理工程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家好!
我名叫xxx,xxx業助理工程師。今天我有幸來這里是參加競選xxx副鄉長職位的。面對大家,我想講兩點:第一點,向大家匯報一下這次參加集中調研的體會;第二點,講一下在xxx副鄉長這個職位上我將如何履職。首先,我向大家匯報一下這次參加集中調研的體會:這次,我到xxx參加集中調研,主要任務是在認識xxx了解xxx同時也確定了一個調研主題——即關于增強xxx經濟發展后勁的思考。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論文)府的正確領導下,xxx鄉帶領一萬兩千九百多勤勞淳樸的xxx人民在經濟建設核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上取得可喜成績。農業發展初步形成了食用菌、錐栗、無公害蔬菜三大農產品基地,鄉鎮企業方興艾、各項事業長足發展,社會治安穩定,人民生活在實現基本小康得基礎上,正向寬裕型小康邁進。
所有這些,都為xxx鄉今后發展奠定了堅實得基礎。通過一天得集中調研,加上以前對xxx感性認識,我就如何增強xxx鄉經濟發展后勁作了初步思考,認為xxx鄉發展經濟必須重點抓好四項工作。
一是壯大特色農業生產基地。要進一步加強食用菌、錐栗、無公害蔬菜這三大農產品得質量安全宣傳,充分利用農村社會服務聯動網得信息資源,加強市場研究,通過注冊農產品品牌整合生產要素、培養營銷大戶及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組建專業營銷公司,引導種植大戶向經濟實體轉變,把三大農產品扶上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的發展軌道。
二是做活庫區經濟這篇文章。要積極引進客商,開發休閑避暑旅游項目,同時要加強與水庫業主的協商,大力發展庫區養殖業。
三是立足資源開發,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要依托現有竹木加工廠和根雕廠,充分合理地開發竹木資源。大力扶持竹木資源深加工、高山種球、花卉開發等項目。
四是唱響邊貿這場大戲。特別是梨洋村邊貿活動十分活躍,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引導和規范運作,努力建設我縣第一以食用菌、木材為主地邊貿市場。
這些膚淺地思路,有待我就任副鄉長職位后進一步的深化,我懇請大家提出指導。
接下來,我講第二點。
如果我有幸當選為xxx鄉副鄉長,我將如何履職:
首先,我將把學習放在突出的位置。
在學習內容上,我將側重于學習馬列主義、毛澤(論文)東思想、鄧小(論文)平理論和江總書記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論述,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同時,認真學習領導科學和農業農村政策,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科學安排學習時間,確保學習與工作兩不誤。在學習方式上,我將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農業農村工作第一線,了解鄉情,吃透鄉情,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
第二,力足職責分工,當好鄉兩委主要領導的助手。
一是擺正位置,嚴格服從鄉兩委成員分工決定,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黨的農業農村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認真落實縣委、縣政(論文)府和鄉兩委的工作部署,自覺接受鄉人大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二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在鄉黨委、政(論文)府的集體領導下開展工作,做到講團結、講大局、講工作,講風格,實實在在地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三是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誠心誠意與農民兄弟交朋友,虛心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確保分管工作都能做到順乎民意,貼近民心。
四是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想辦法、重服務、勤協調,認真實踐江總書記關于“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論述”,努力促進xxx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
樹立濃厚的項目經濟意識,做到勤想、勤跑、很落實,切實協助鄉兩委主要領導抓好分管的主要工作。
各位領導、同志們,作為一名年輕的涉農技術人員,我一直在基層林業站工作,經常與農民兄弟打交道,積累了一些農村工作經驗。
(1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勘測規劃院,重慶400020;2重慶欣榮土地房屋勘測技術研究所,重慶400020)摘要:地表覆蓋分類數據是地理國情普查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以重慶市墊江縣為例,結合項目區特點及基礎資料情況、地表覆蓋分類數據的內容、采集基本原則、影像判讀等,對數據采集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總結,解決了在地表覆蓋內業分類解譯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以及在外業調查及樣本建立過程中應該遵循的程序和注意的事項,以更好地保證成果質量,為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 :地表覆蓋;分類數據;采集;研究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asb14110043
第一作者簡介:劉張霞,女,1981 年出生,四川蘆山人,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土地調查、耕地質量評價等工作。通信地址:400020 重慶市江北區洋河二村3號附1號滿堂紅商務樓6樓,Tel:023-67718303,E-mail:627477509@qq.com。
通訊作者:韓蕾,女,1986 年出生,四川廣漢人,助理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土地調查、耕地質量評價等工作。通信地址:400020 重慶市江北區洋河二村3號附1號滿堂紅商務樓6樓,Tel:023-67718303,E-mail:hanleiooo@163.com。
收稿日期:2014-11-07,修回日期:2015-01-12。
0 引言
地理國情主要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相互關系,是基本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也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快速變化的時期。如何科學布局工業化、城鎮化,如何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國土發展空間,如何有效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地理國情監測至關重要。為全面掌握中國地理國情現狀,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通知》(國發[2013]9 號),決定于2013—2015 年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1-4]。地表覆蓋分類數據是地理國情普查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地表覆蓋分類數據的采集工作,是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基礎。本文以重慶市墊江縣為例,結合項目區特點及地表覆蓋分類數據的內容、采集基本原則、影像判讀等方面,對地表覆蓋分類數據采集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1 研究區域概況
墊江縣位于重慶市中部,屬川東平行嶺谷區的一部分。界于東經107°13′—107°40′,北緯29°38′—30°31′之間。地理優勢突出,兩條國家級高速公路主干線G50滬渝高速、G42滬蓉高速縱橫貫通,區間干道聯接四方,陸路交通較為發達。主要河流有高灘河和大沙河,由東北縱貫本縣境內,向西南流去。墊江縣屬川東平行嶺谷區的一部分,地質構造位于四川盆地邊緣;最高點峰頂山,海拔1183 m,最低點長壽湖湖濱,海拔320 m。縣內嶺谷相間,地形復雜,但變化比較明顯。四季的氣候特點是:春早冷暖多變,夏熱常有干旱發生;秋涼多陰雨天氣;冬冷無嚴寒、光照不足。墊江縣屬四川盆地東部濕潤森林植被區,常綠闊葉林植被帶。縣內森林植被主要為馬尾松,柏木林和慈竹林組成。部分區域有規模化種植的果園和經濟林,主要有桑樹、柚子、牡丹、柑桔、核桃、板栗、蘋果、桃、杏、李子、油桐等;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玉米、甘薯、冬小麥、馬鈴薯、蔬菜等。
2 基礎資料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2.1 基礎資料基本情況
本次收集到的基礎資料主要包括遙感影像資料、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及行業專題數據。其中遙感影像資料采用重慶市普查辦提供的航攝時間為2012—2013年,0.5 m分辨率數字正射影像,該影像是地表覆蓋分類數據采集的基礎地理底圖[5]。已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包括1:10000 DLG 數據、1:50000 DLG 數據和1:10000 DLG數據,此數據作為地表覆蓋分類的輔助資料;行業專題數據主要包括水利、交通、林業及國土等部門的數據資料,行業部門資料主要用作地表覆蓋分類數據采集的重要基礎參考資料。精度達到要求的通過定位處理、相關提取、數據組織重構、分類代碼轉化等可直接作為輔助參考和屬性信息提取的來源。
2.2 基礎資料存在的問題
遙感影像資料因地形高差大、拍攝季節和時間等原因,部分影像存在陰影較大、云層遮擋多以及影像拉花、模糊等現象;已有部分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因成果時間較早,時間跨度較長,經轉換套合后,數據與影像存在較大差異,利用率相對較底。行業專題數據因其數據提供部門較多,同時各個部門各執行各的行業標準,因此數據的統一性、規范性較差,坐標系和精度達不到要求,多數無法直接利用。
3 解譯中存在的問題
按照技術標準要求地表覆蓋分類數據主要內容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區)、道路、構筑物等12個一級類[6-10]。
3.1 解譯樣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對內業解譯起著重要的作用
地表覆蓋內業解譯過程中,由于選擇的樣本代表性較差,對內業判讀造成差錯。在外業采集樣本的過程中由多人同時進行,由于人員認識的差異導致解譯樣本采集不到位、不具有代表,造成內業解譯人員不能準確地對地表覆蓋類型進行準確的判讀。
3.2 區域內地表覆蓋二、三級分類較為困難,影響解譯效率
其主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林地、園地交錯分布,且林種差異較小不宜分辨,直接影響到地表覆蓋解譯過程中林地、園地的區分,特別是細分到林地三級類的難度更大;二是加之農業結構調整較大,特別是耕地近期內調整為園地、溫室大棚、魚塘較多,直接解譯不能滿足要求。三是區域內當地農村居民外出從業人員較多,農村勞動力大大縮減,大部分耕地被撂荒,從而導致耕地、草地不易區分;四是區域內退耕還林(園)范圍較大,新栽種的小葉桉、松柏、竹林較多,因部分未存活且郁閉度不高,影響了地類解譯判讀的準確度。
3.3 土地政策對地表覆蓋要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隨著重慶市地票制度改革的進程,許多廢棄、遷建的農村居民點被復墾為耕地的情況也較多,同時區域地理位置離主城較近,經濟比較發達工程建設多地貌變化快,交通用地、城鎮用地、農民新居建設用地增長較快,基礎影像資料與實地差異較大,增大了外業調查的難度。
4 相關問題的處理
4.1 加強解譯過程中影像判讀
在采集過程中,熟悉影像判讀依據,是提高數據采集精度和速度的關鍵,影像判讀主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11]。
4.1.1 要素形狀要素形狀指物體的外部輪廓,如線狀的河流、道路、水渠和面狀的房屋、湖泊、水庫等,容易識別和區分。相同形狀的影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地物(水田與池塘、水渠與道路),形狀不能作為判別地物的唯一的特征[12]。
4.1.2 要素大小要素大小即地面物體在影像和像片上的尺寸,一般來說,大的地物影象就大,小的地物影象就小。如鐵路和高速公路形狀相同,但寬度有明顯的區別。利用構像的尺寸和像片比例尺可以大致確定物體的大小和距離。由于地形起伏,相同大小的地物位于高處的比位于低處的構像要大些。
4.1.3 要素色調不同色調是影像判讀的重要特征,物體不同的顏色,在影像上能呈現深淺程度不同的黑白影象,影象的黑白程度稱為色調。影響色調的因素:物體本身的顏色:如綠色的樹,藍色的塑鋼屋頂等。物體的亮度系數:如灰白的水泥路面,黑色的瀝青路面等。物體的含水量:干燥物體的亮度系數比濕潤物體要大2~3倍,含水量少,色調就淺,含水量多,色調就深[13-14]。4.1.4 攝影季節春季攝影時,闊葉樹的樹葉為淺綠色,色調較淡,夏季樹葉為綠色,色調較深,秋季樹葉變黃,色調最淡。
4.1.5 要素紋理地物在影像上的色調出現規律性的重復。如:闊葉林呈現葡萄束狀紋理;針葉林呈現針點狀紋理;草地具有平滑的絲絨狀的紋理;灌木林呈現沙點狀紋理。
4.2 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加強已有基礎資料的分析和利用
提供的基礎資料當中,以遙感影像資料為基礎,輔以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行業專題數據為參考,對于遙感影像中影像不清晰、太陽陰影較大,云層遮擋的部分,可利用交通部門、林業部門、水利及國土等部門提供的相關專題數據,經比較分析后利用。尤其是市國土部門提供“二調”數據,現勢性相對較好,圖斑分類與地理國情分類較接近,采集過程中可作為重點參考對象。
4.3 試點階段增大影像解譯樣本的數量和種類
遙感影像解譯時,對地理環境的正確認知是保證解譯結果正確的基本前提。利用具有對照關系的地面照片和遙感影像為主的解譯樣本數據,可以為遙感影像解譯者建立對相關地域的正確認識提供支持,也可在解譯結果的質量控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為長期監測積累實地參考資料。遙感解譯樣本數據包含兩類,一是地面照片,二是遙感影像實例數據[15]。兩類數據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地物影像形態特征,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可以幫助解譯人員更高效地認知遙感影像所蘊含的信息(圖1)。
4.4 加大外業調查與核查力度
雖說本次地理國情普查方式是以內業解譯為主,但若現有基礎資料不能滿足內業解譯條件,只能通過加強外業核查與調查力度來解決。墊江縣因經濟發展快,地貌變化快,變化較快部分內業解譯受限制,因此,只能通過此方式來解決地類現勢性問題,但同時也增加了生產成本。
5 部分重點地類的處理建議
5.1 水田與旱地的區分
水田和旱地都有明顯的季節特征,水田尤其明顯,一般而言,影像色調相對較淺(在3—5 月份會呈現水體和植被混合的特征,依稀可辨田間淺水,6—8 月份可見淺綠色,9—10 月份可見淺黃色,11 月份以后主要表現為淺水特征),紋理細膩均一,影像上可見田坎等灌溉設施,地形平坦,一般位于一定區域內的地勢較低處,比如常見于河流兩側以及坑塘周圍連片分布,一般而言,在影像上大量連片分布、地形平坦、地勢較低,田坎完整或有灌溉系統等水利設施,能關水,周圍或附近有河流或坑塘的,色調相對較淺,紋理相對細膩均一的可判斷為水田;季節特征明顯,有明顯的人工耕種痕跡,田間能見明顯的壟、條帶狀耕種痕跡的,種植作物種類較多,色調相對多樣,紋理較為粗糙的可判定為旱地(圖2)。
5.2 水田與坑塘的區分
坑塘的水一般比水田深,在影像上色調較水田深,坑塘一般用于蓄水灌溉、水產養殖等,因此坑塘中一年四季都有水,水面較少被植物遮蓋(圖3)。
5.3 堆放物與露天堆放場的區分
人工長期堆積的各種礦物、尾礦、棄渣、垃圾、沙土、巖屑等(人工堆積物)覆蓋的地表應歸入堆放物一類中;以短期或臨時存放貨物為主要目的,其堆放的物料和數量經常發生變動,應歸入硬化地表一類中的露天堆放場類型中,即堆放物是棄置不管或永久堆放的,堆放場上的東西是會經常裝卸的(圖4)。
6 建議及結論
6.1 地表覆蓋分類數據采集前應全面了解項目區的概況和已有資料情況
項目區的概況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征、植被狀況、交通及居民點等,生產前全面了解項目區的概況有助于進行生產設計,安排生產進度;資料收集是開展地理國情普查的基礎性工作,包括遙感影像資料、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及行業專題數據的收集整理,了解已有資料的情況后,對已有資料進行分析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節約生產成本。
6.2 遙感正射影像數據和作業流程對地表覆蓋分類數據采集的準確度和效率有直接影響
地表覆蓋分類數據采集是以遙感正射影像數據為基本信息源,熟悉影像判讀依據,是進行數據采集的基礎。同時,按照《重慶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實施方案》的要求,先基礎框架要素,再其他的作業工序的順序進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采集框架,避免圖幅中要素的漏采漏畫,提高生產效率。
6.3“首張圖”試生產工作是做好本項工作關鍵的第一步
地表覆蓋分類數據是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主要數據成果,也是普查統計分析的基本數據源,為了更準確的獲得采集數據,應進行“首張圖”的試生產工作,以獲取典型遙感影像解譯樣本,幫助內業判讀解譯;同時“首張圖”工作也有利于熟悉生產流程和采集軟件,為后期正式生產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實施方案》[R].重慶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3:5-10.
[2] 《關于下發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使用方法說明的通知》[R].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4:6-9.
[3] 《地理國情普查常見問題解答(一)[Z].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4:1-2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1999:1-3.
[5] 《數字正射影像生產技術規定》[Z].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4:2-5.
[6] 《地理國情普查內容與指標》[Z].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4:6-42.
[7] 《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Z].全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06:1-7.
[8] 《林業資源分類與代碼-森林類型》[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10:1-3.
[9] 《土地基本術語》[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3:2-10.
[10]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07:3-5.
[11] 《地理國情普查數據規定與采集要求》[Z].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4:2-25.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線路名稱代碼》[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10:2-7.
[13] 《地理國情普查內業編輯與整理技術規定》[Z].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