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The Empirical Study on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 Engin 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u Sha, Li Zhenshan, Yang Yingchao, et al. D ivision of student Administr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K unming 65009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Meth ods To choose 1 07 students i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subjects. The eff ects of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y the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 l guidance. Results Reflectivity, meta-cognition, creativity an d motivation of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 tween before and after guidance. Conclusion Group psychological g u idance can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 ance; Empirical study
什么是大學生心理素質呢?許多心理學家都給出了各自的見解。2002年,王滔[1]對已有研 究進行嚴格篩選和分析,列舉了10個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并對其成分進行了分析。由此,王 滔等[2]在問卷調查收集的實證數據和對心理素質基本涵義進行的理論分析的基礎 上,構建 了“大學生心理素質三維結構模型”。他們認為,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由認知特性、個性及 適應性3個維度10個因素26個成分構成的三維立體結構。認知特性是個體在認知活動中表現 出來,直接影響個體認知活動的機制和水平的特質因素。個性是人們行為的內部傾向,表現 為人們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的穩(wěn)定的個別差異,也表現為個體獨特的行為模式。適應性是 個體認知特性維度和個性維度的基礎上,通過與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習慣 傾向。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好壞就取決于個體的認知特性、個性和個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 力3個方面。
理工院校大學生群體是我國大學生最重要的1個組成部分,由于其獨特的專業(yè)特點、發(fā)展方 向及校園文化氛圍,具有區(qū)別于一般大學生的心理特點[3],因而其心理健康問題 也有其特 殊性。2001年,陳文莉等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4],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社會支 持是影響 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陳文莉等指出,理工科大學生在對社會支持的主觀尋求 和客觀給予方面,客觀給予對心理健康水平的調節(jié)作用更大。許多研究都表明[5],只有優(yōu) 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才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因此,積極探索 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模式,顯得更為重要。
心理素質訓練(或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6,7]。基于對大 學生心理 素質概念的科學理解,借用具有較好信效度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結合以理工院校學生特 點自編的訓練課程,在以班級(40~50人)為單位的大團體下,本研究實證考察心理素質訓 練對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否有明顯改善。
1 對象與方法
1.1 被試 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學107名自愿選修“大學生心靈成長課堂――心理素質訓練 ”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一、二、三年級分別為47人、42人、18人,男、女生分 別為74人和33人,工科類、理科類和文科類分別為87人、14人和6人。
1.2 工具 調查工具采用西南大學張大均、王滔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1]。該問 卷分為3個維度和10個因素,共130個項目。其結構是:認知維度,包含反映性、創(chuàng)造性、實 踐性、元認知4個因素;個性維度,包括動力特征、情緒特征、意志特征、自我特征4個因素 ;適應維度,包括自我定向適應和社會定向適應2個因素。該問卷各個維度及因素的一致性 信度在0.61~0.80之間,重測信度在0.65~0.81之間,說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問卷的 題項和因素的擬合情況經多位專家考察,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經相關分析也獲得較好的結 構效度[7]。問卷采用Likert5點記分,從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別給予5~1分的 評定。本研究中,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是0.895,這說明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較佳。
1.3 研究過程 前測:在實施心理素質訓練之前,對研究對象團體施測“大學生心理素質 問卷”。干預訓練:對研究對象實施心理素質訓練。后測:訓練課程結束,再次對研究對象 團體施測“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1.4 數據處理 所有研究數據處理方式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
2 結 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心理素質訓練對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否有明顯改善。為此,以訓 練課程對受訓學生心理素質各個維度及因素得分的變化,作為訓練課程對受訓學生心理素質 提高是否有效的評估指標。本研究對受訓學生訓練前、后心理素質各個維度及因素在“大學 生心理素質問卷”的得分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見附表)。
根據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的結果(見附表),此107名學生受訓后在“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的3個維度上的變化如下:在心理素質的認知維度上,結果表明,訓練前后有十分顯著的差 異,F(1,106)=31.995,P
分析心理素質之個性維度的變化,結果表明,訓練前后差異不顯著,F(1,106)=0.871,P=0. 353。說明訓練前后受訓學生心理素質的個性維度沒有明顯變化,這符合個體個性相對穩(wěn)定 性的特征。其中,在個性維度的各因素上,動力特征[F(1,106)=6.757,P
而在心理素質的適應維度上,結果表明,訓練前后差異也不顯著,F(1,106)=0.010,P=0.91 9。說明訓練前后受訓學生心理素質的適應維度沒有明顯變化,這可能與對受訓學生缺乏真 實社會生活情境訓練有關。其中,分析認知維度下各因素的變化,個人定向[F(1,106)
3 討 論
本研究再次驗證心理素質訓練對于促進受訓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維度及因素的發(fā)展是有效的 。
研究結果發(fā)現,經過10次的心理素質訓練對受訓學生最為顯著的發(fā)展是在認知特性上,因為 課堂是認知活動的場所,作為一門課程的心理素質訓練使學生在此認知活動的過程中獲益。 認知維度的反映性和元認知特性在訓練后的顯著提高,其原因可能是團體中溫暖、信任,使 受訓學生在團體中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不斷嘗試自我探索,由于得到團體的支持, 使得受訓學生更加認識自我并愿意接納自我,使他們看問題更加客觀,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更 符合實際,為其元認知的發(fā)展提供了內在動力和發(fā)揮認知潛能的機會,同時為元認知的發(fā)展 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和心理環(huán)境。而心理素質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訓練后有明顯改善,這可能與訓 練活動的設計中涉及了思維模式改變的訓練有關。這些都顯示出心理素質訓練的有效性。
元認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個體對個性的自知力[8]。因為心理素質訓練課程的目標 指向于目 標取向行為的動力性,所以包含于個性維度的動力特征有顯著提高。而個性維度的情緒特征 和意志特征,在訓練后無顯著性發(fā)展。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這一結果符合個體個性 相對穩(wěn)定性的特征;二是訓練課程沒有很好地將個體的認知與行為結合起來。對個性的認知 必須轉化為實際行為,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內化的個性特征,在相互轉化過程中,要注意反思自 我的認知和行為,在元認知水平上進行信息加工[8];三是參與本次訓練課程的107 名學生被 劃分為3個班,分別由3名教師作為領導者和3名教師作為協同領導者(兼觀察員),且每個 班以8至10名為單位,分成了4或5個小組,由于團體太大,無法保證每個小組由1名教師全程 帶領分享,受訓學生很可能對交流私人事件感到猶豫或根本沒時間進行較深入交流,故造成 開放自我、剖析自我深度不夠等問題。此外,包含于個性維度的自我特征之所以較訓練前降 低,其原因可能與訓練課程時數過長有關。
大學生的適應性水平比其它基本的心理素質維度,更有可能受到成長經歷和發(fā)展環(huán)境的影響 [5]。雖然心理素質訓練創(chuàng)設了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但由于更多的只是 藉由課堂 內的小組訓練活動開展,而沒有與外在真實社會環(huán)境相聯系,故無法發(fā)展受訓學生的社會心 理適應過程。所以,包含于認知維度的實踐性和適應維度上均無顯著改變。這不同于以往類 似研究中指出的,經過心理素質訓練后成員的適應性增強[9,10]。為此,我們建議 ,為提高 心理素質訓練的長效性,除了保證課堂內的小組訓練活動外,還應增加受訓學生在應對真實 生活學習環(huán)境及經歷中的實踐性和社會心理適應性訓練。
有研究指出[11],文化環(huán)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情感反應及其 表達方式 。所以,我們認為,對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改善可以考慮將心理素質從文化的角度 來建構,真正融合校園生活情境和真實社會生活情境,將心理素質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進 一步探索更快捷實效的培養(yǎng)高素質理工人才的途徑。
受訓學生在心理素質訓練后感到自己的改變是 多個方面的、多個角度,是整體的,這也表明 心理素質可以互相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受訓學生在訓練后更加明確了生活目標,在對問 題的知覺和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有所增強,對問題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 、自我調節(jié)顯著提高。
4 結 論
綜合以上討論,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第一,與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在理工院校背景下, 通過心理素質訓練的實證研究,得到了心理素質訓練對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有明顯改善 ;第二,在本研究實驗條件下,心理素質訓練只能提高理工院校大學生認知特性中的非實踐 性成分和個性的動力特征。
本研究雖然顯示了心理素質訓練在短時間內對于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具有一定的促 進作用,但其遠期效果及臨床驗證仍有待進一步追蹤觀察和深入研究。
5 參考文獻
[1]王滔.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的研究.西南師范大學教科所碩士論文 ,2002
[2]王滔,陳建文.大學生心理素質三維結構模型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8 1-85
[3]史永安,王東莉,裴學進.科學認識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37-39
[4]陳文莉,王光狀,褚慶柱.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 2):64-70
[5]王滔,張大均,陳建文.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發(fā)展特點研究.心理科學,2003,26(5 ):847-850
[6]陳華.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實踐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4,12(6):455-458
[7]洪鴻,楊鳳池,李梅.應用團體輔導技術對醫(yī)學院校新生心理素質的干預研究.中 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11-13
[8]丁立平,姚樹橋.“大五”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中國心理 衛(wèi)生雜志,2003,17(2):122-123
[9]劉欣.團體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素質中的作用.醫(yī)學教育探索,2006,5(3):280 -282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
心理素質主要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中形成的各種心理品質,是一個人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的必要條件,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大學生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保障自己以飽滿的熱情、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中去,具有重要意義。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學會針對自身常出現的心理問題,從分析其不良心理產生的原因著手,尋找對策。
一、目前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
1.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心理障礙
踏入大學校門的學生許多都曾是中學時代的佼佼者,進入大學后發(fā)現“山外有山,樓外有樓”,自己在學習、社交、文化等方面不如別人時,過去的優(yōu)越感受到了沖擊,新的自我位置尚未擺正,有些人就會懷疑自己,產生自卑心理。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不良心理癥狀如焦慮、抑郁、強迫、等。另外,有部分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缺乏學習興趣,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沒有發(fā)展前途,而缺乏學習熱情,久而久之也喪失了學習信心。
2.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礙
進入大學后,人際關系與以前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方面他們不再得到老師的細致關心和照顧,另一方面,同學都來自四面八方,各方面的背景不一樣,生活和行為習慣也不同,因而交往相對比較困難。加之同學之間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生活方式等等,不容易協調相處,導致心理壓力。另外,有些學生由于性格內向及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和不協調,再加上隨著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范圍日益擴大,交往的動機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許多學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感情不純而不愿與人交往,最終導致一系列心理為問題的產生。
3.對實現自我價值存在的心理障礙
當前社會發(fā)展迅速,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等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特別是社會競爭機制對人們的影響更大。高校處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社會的變化必然影響校園,使深處期中的大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沖擊,社會種種現實,對大學生平靜的心靈沖擊是巨大的,社會競爭的壓力侵擾著每一個人,大多數人都有強烈的表現欲和參與意識,都想在各種活動的競爭中顯示出自身的價值。這對于意志薄弱的學生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一旦遇.到考試失敗,評獎落選,就業(yè)遇挫等情況,極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出自我價值懷疑的傾向。
二、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心理素質的必要性
1.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大學生的成長進步具有重要作用
大學生在成長進步過程中,必須以良好的心理作為前提和保障。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整體素質賴以存在和提高的重要基石。具體表現在: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實現成長目標的基礎。心理素質在支配和制約人們選擇行為方向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才成長的動力。當大學生培植起對自己專業(yè)、事業(yè)的濃厚興趣時,便會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活力,從而推幼約旱目燜儷沙ぁH是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就事業(yè)的保證。因此,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時代和未來事業(yè)的需要,也是大學生成才和成就事業(yè)的有力保證。
2.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內在需要
大學時代,是人成長發(fā)育的成熟時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和經驗閱歷對今后人生發(fā)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大學生從家庭進入社會,各種角色的變換,使大學生在擴大自己社交范圍的同時,也增強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但是,這個時期由于心理發(fā)育不成熟、情緒不穩(wěn)定,在面臨一系列問題時,易產生各種心理困擾,這些困擾,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及適應社會都十分不利。因此,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幫助他們逐步走向成熟與獨立。
三、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心理素質的方法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人生觀、世界觀處于個體心理最高層次,在心理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影響一個人的認識、情感、意志、需要、興趣、能力等,是個體行為模式的最高調節(jié)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是復雜的,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少、閱歷淺,當理想與現實發(fā)生沖突時,常常會在思想上、情感上產生困惑、苦悶和不滿。而這種負面效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心理素質。因此,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助于自己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念和良好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使自己懂得人生的價值,從而消除心中,的疑惑和不滿,自覺抵制不良因素的影響。
2.注重挫折教育,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之路不總是一帆風順,挫折對每個人來說也是難免的,區(qū)別在于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強,在面對挫折時能夠堅強的挺過去,而有的人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就只能臣服在挫折的腳下。但是,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質一樣,可以通過學習,和鍛煉而獲得提高。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大學生應有意識的培養(yǎng)面對挫折時的忍耐力及樂觀的心理,要記住所有的挫折都是暫時的,沒有挫折是不能戰(zhàn)勝的,只要你有勇氣戰(zhàn)勝它一次,以后它就會淪為你的奴隸。
3.重視心理素質的自我培養(yǎng)
環(huán)境、教育雖然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它們只是影響心理素質的外部條件,對心理素質的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的還是大學生的自我培養(yǎng)。對于大學生來說,一是要自覺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在??陕犎∠嚓P專題講座,參加學校心理學教育機構開展的各類培訓活動等。二是培養(yǎng)興趣、豐富生活。積極參加各類學生社團活動、從而達到松弛身心,消除疲勞,保持健康;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
總之,新時期的大學生應該具有良好心理素質,這是社會發(fā)展對未來個人素質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個人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學生才能適應現代社會,才能擔負起時代和社會所賦予的歷史重任,在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 心理素質 團體心理咨詢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受國際金融危機、經濟蕭條以及國內就業(yè)結構調整、高校擴招、人才市場不成熟、人口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引發(fā)了大學生就業(yè)形勢的改變。“就業(yè)難”使在校大學生在離開校門后就必須面對生存與發(fā)展的考驗。
目前,社會各界已經對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給予了關注與支持。而做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重要場所之一的高職院校,必須在對大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之外,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因為良好的心理素質狀況將決定大學生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如何有效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將所學發(fā)揮最大效能,以達到創(chuàng)業(yè)成功。而團體心理咨詢活動則將在這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所需心理素質的必要性
心理素質,是指表現在人的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個性方面比較穩(wěn)定的品質。它并不是一種遺傳素質,而是在其基礎上,在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通過各種文化傳遞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活動的品質。
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就業(yè)難帶來的問題、學校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以及貧富差距問題這些現實因素,使很多的大學生都無法正確面對這些人生考驗,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壓力,并且這些不可逃避的壓力源導致了不良情緒體驗,產生了“學再多也是畢業(yè)就失業(yè)”的錯誤理念,這種不良情緒已經嚴重的波及到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積極性,并有了混日子的不良行為出現,偏離了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的人生軌道??梢哉f,大學生的心理是矛盾的心理,有著來自于現實的常形沖突。他們一方面在社會和家長的高度期望中成長起來,也有著強烈的成才的欲望,但是其心理發(fā)展的不成熟性、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差等等因素,又使他們在迎接挑戰(zhàn)時卻步。如果只依靠他們自身的努力,可能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夠完成環(huán)境變遷下的社會適應過程。
大學生從學校這個環(huán)境步入社會,是在經歷他人生中重要的文化變遷過程,是否能夠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們的心理文化適應過程。創(chuàng)業(yè)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人生舉措,并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決定創(chuàng)業(yè)成功與否的前提和基礎,并可以為創(chuàng)業(yè)之路保駕護航。
二、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所需的心理素質
綜觀大量的大學生心理調查的統(tǒng)計資料,在當前的大學生中,存在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等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大約占大學生總數的20%,所以我們在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心理素質之前,首先要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行為是心理的外顯,心理健康狀況決定了行為的方向與方式。
關于心理健康水平,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其是就包括了:能充分了解自已,并能恰當估計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實際;不脫離周圍現實環(huán)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具備中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內容。一個人的心理狀況是否達到健康標準是保證其正常完成社會化過程的前提和基礎,而想要最大化的實現人的發(fā)展,對于面臨以創(chuàng)業(yè)為就業(yè)方式的大學生來說,還要具備創(chuàng)業(yè)所需的心理素質,其中包括了:做人做事之本――誠信、創(chuàng)業(yè)動力――自信、成功創(chuàng)業(yè)捷徑――社交能力、創(chuàng)業(yè)團隊關鍵――合作能力、在失敗中不斷積累經驗財富的勇氣、敢于冒險的魄力、抓住機遇的敏銳眼光等。
三、團體心理咨詢在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心理素質中的作用
團體咨詢,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咨詢的形式,通過團體中的人際交互作用,團體成員探索自己內心,尋找有效的問題解決途徑,擬訂具體可行的目標,并在團體中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其與和柯瑞在《20世紀90年代心理咨詢展望》中,詳細列舉了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性,例如,在團體中發(fā)展信任的氣氛以促使彼此態(tài)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將這種信任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增進自我接納和自我尊重;能容忍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個體;學會問題解決和正確決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這些決定的后果;能敏銳地感知他人的需要;增加關心他人的能力;學會將團體中學習到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等。
根據團體咨詢的功能,可分為成長性團體、訓練性團體、治療性團體。
1.治療性團體:側重利用團體的治療因素減輕或消除已經表現出來的心理及行為偏差。
2.成長性團體:通過團體成員的主動參與,培養(yǎng)出一種信任、尊重、關愛、自由和安全的氛圍,在此氛圍中自由表達自己,進行自我探索、體驗、反饋等活動,最后達到掃除各人成長和發(fā)展中的障礙,促進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3.訓練性團體:注意人際關系技巧的培養(yǎng),其主要功能在于為團體成員提供一個實驗室,幫助成員學習新的行為,改變不適應的行為,并通過練習使新行為得到鞏固。訓練性團體咨詢強調此時此地而不涉及過去的行為,強調過程不強調內容,強調真實的人際關系,重視團體發(fā)展過程中成員的互動方式,引導成員觀察并改進自己的行為,強調通過團體環(huán)境中的行為實驗來幫助成員解決問題,做出決定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通過團體成員相互作用的體驗,學習對自己、對他人、對團體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處理這些人際關系的技能。
正如美國的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所提到的三種類型文化:前塑型文化、互塑型文化、后塑型文化。其中前塑型文化指的是長輩的引導與幫助,而互塑型文化則指的是同輩之間的學習。那么,在團體心理咨詢活動中,心理咨詢的指導老師扮演的是前塑型文化中的長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對年輕人的心理及行為進行引導與幫助。而團體心理咨詢活動中的群體成員,則是互塑型文化中所指的同輩群體。團體成員在參加團體的過程中,能在一個真實的人與人相處的環(huán)境中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探索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并學習有效的社交技巧。當團體成員在年齡、興趣、背景、社會經濟狀況、問題的類型等方面不同(異質)時,團體作為一個社會的縮影,提供了一個真實生活的模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往產生的動力,促使大學生在參與中觀察、學習和體驗,從中不僅可以確認自己存在哪些問題,而且還可以發(fā)現沒有從未意識到的問題或可能產生的問題。他們可以在團體活動中適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也可以對自己的一些困惑進行驗證。此外,團體咨詢的輔導老師可以針對同學們在活動中表現進行適時的引導與幫助。這些效果是其他活動無法比擬的。
可以說,團體心理咨詢活動的積極開展可以有效地幫助高職院校完成對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工作,一方面可以調整同學們在校期間的學習態(tài)度,樹立奮斗目標;另一方面可以保證為社會輸送一批高素質的建設人材。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素質;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我國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任務,高等院校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求,修正自己的辦學理念,為社會輸送綜合素質強、專業(yè)能力高的合格人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性學習,即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主要角色,將“要我成才”,變成“我要成才”,真正激發(fā)和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高校應當以這種人本主義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1]。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當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教學模式,提倡開放性、彈性學制的靈活教學模式,同時采取內容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2]。
一、當前教師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方法
1.高校應將引進人才消化吸收,促進教師快速成長。當今高校為了提高辦學水平,大力引進碩士、博士、教授、院士。這些做法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更應當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加大對人才科研-教學的軟硬件支持以及制度保障。讓科研人才在工作中,不斷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帶動學科從教育型教學方式向研究型教學方式轉變,從而促進本學科的發(fā)展。同時引導教師將科研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使學生能夠在掌握專業(yè)基礎知識的同時,快速地把握最新的科技理論成果,真正達到向研究型大學轉變的目的。另外,高校應采取多種方法促進教師的成長,應適當開展青年教師講課比賽,讓富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老教授和教育學專家做評委,指出具體的教學不足,這樣可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快速成長。針對學歷層次低、知識面窄、能力差的教師,鼓勵他們繼續(xù)深造,并從制度上保障進修或深造教師在深造期間的工作和學習能夠順利完成。
2.摒棄僵化的教學目標和陳舊教學形式,努力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方式和教學目的仍然非常傳統(tǒng),傳授給學生書本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教學和考試任務,學生完成升學目標。隨著社會對高學歷的不斷重視和就業(yè)壓力的逐漸加大,不少學生只能選擇進一步考研、考博,因而,讀書的目的就變成為了升學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教條化、條塊化,學習過程中背死書、死背書的情況普遍存在。這種學習目的產生的效果離真正透徹領悟知識體系,利用已有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3]。從當前高校教學形式的角度講,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專業(yè)主干課程教學方面,都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不能靈活地運用研討式、問題式、情境式等教學方法。這種模式雖然也能達到傳授學生知識的目的,但是,使學生不能靈活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即教育教學內容或方式與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相脫節(jié),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畢業(yè)生的實踐能力差、就業(yè)困難。
因而,教師應當教育學生首先端正學習態(tài)度,最終學習的目的是要解決實際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問題,是要適應未來國家的科技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而不是死背書、背死書。教育學生徹底摒棄為了升學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學習目的,這樣才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再者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教學活動都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展開,采取一切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辯證地、批判地思考實際問題,形成真正有效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
二、高校改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努力營造創(chuàng)新型大學的校園環(huán)境
1.高校加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訓練力度。高校應當鼓勵學生主動增強科技創(chuàng)新技能的訓練。為了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中去,使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高校應對學生開放各類教學資源,包括開放各類實驗室、圖書館、會議室,也包括各種實驗儀器設備;同時,通過對學生實踐需求的調查,不斷更新和更換新的實驗儀器設備、各類圖書資源以及網絡數據庫等軟硬件資源。并且鼓勵學生可以在實驗室進行相關的課程設計,切實鍛煉和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活動,并為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軟件支持;建立健全各種制度切實保障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的高效有序運轉,加強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的評估和考核力度。定期給予工作任務并確立驗收標準,并組織有關專家、學者或相關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尊重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為他們提供符合自身特點的創(chuàng)新實踐環(huán)境,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創(chuàng)新實踐氛圍[4]。
2.增加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支持力度。以研究型教學作為課堂和實踐教學的轉變方向,以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作為依托,增加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加大各項投入,同時設置適當的評估標準,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數量。具體措施有:首先,建立健全鼓勵教師改進教學質量的獎勵制度,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增加經費支持;適當減少非必要的專業(yè)課的課時量,留出更多時間組織學生更多地進行有探索性的專業(yè)課程設計與研究。使學生真正能夠得到獨立思考、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鍛煉。另外,在學校師資資源允許的前提下,組建學術團隊去開展一些科研目標適中、探索性強的學術前沿性研究,并鼓勵本科生參加進來,讓他們體會科技創(chuàng)新的具體過程,這樣也使高校能夠逐漸打造有自己專業(yè)辦學特色的學術團隊體系,吸引更多的學者加入,從而發(fā)展和壯大本校的學科隊伍結構。
三、結束語
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不同性質的高校和教師一定要依據自身的特點,分析學生的具體特點,因材施教。避免同類院校專業(yè)特色相同、培養(yǎng)學生的方式相同、專業(yè)課的設置完全相同。應當做到即使同類工科院校的相同專業(yè),側重點和培養(yǎng)方式方法均不相同。在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面,不同高校和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經驗,揚長避短,而最應當避免的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和僵化式的管理和學習模式。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必須依靠教師、高校和全社會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馬斌,李中斌.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思考[J].經濟與管理,2011,25(10):85-88.
[2]馬彥周,孫勁松.對大學生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思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5):169-171.
論文摘 要:體育已逐漸成為學生個體全面成長的教育途徑的必不可缺的途徑之一,尤其在學生心理成長中發(fā)揮著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通過研究體育與校園文化、體育與心理素質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如何發(fā)揮體育在推進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中的優(yōu)勢,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引 言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有不同之處。體育本身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與教育功能,決定了體育運動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實施于人際交往的環(huán)境下,使學生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它能夠通過多種多樣的身體活動方式滿足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提高他們的體質、調節(jié)他們的情緒、磨煉他們的意志、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使他們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與個性品質,也增強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幾乎任何體育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情感。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fā)展,增進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yǎng)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yǎng)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2 提高體育心理素質的意義及必要性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所面臨的學業(yè)、升學、各類等級考試、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嚴重。再加上現實生活中學生獨生子女的比重越來越高,學生個性越來越強,心理問題漸趨嚴峻。這種心理危機現象蔓延下去,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響社會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
2.1國內高校學生體育心理素質的發(fā)展現狀
據對我國大學生相關調查發(fā)現,80年代中期23.25%的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20世紀初上升至約30%,其中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約占10%。從總體水平看有超過60%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并呈現出繼續(xù)上升的趨勢。2004年,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陳志霞等人運用“自殺態(tài)度調查問卷”,對101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有過輕生念頭的學生占10.7%。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校園體育心理素質的提高越來越被重視重視,強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體育心理素質的而提高對于促進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搞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反而普遍存在在縮減體育課程的學時數的現象。
2.2體育心理素質的內涵與特征及現實意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體現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有:(1)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2)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3)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與自我認知度;(4)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5)完善的情感與情緒控制;(6)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等方面。
體育心理素質簡言之,就是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較高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個性和意志品質、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等。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活動,而體育則是人腦的思維通過作用于身體,來實現完成各種運動動作的過程。在運動的過程中心理健康發(fā)展,必須以正常健康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fā)展的神經系統(tǒng)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體育鍛煉能促使學生身體正常、健康地發(fā)展,為心理發(fā)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對于體育促進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初步的認識,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提高,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愈加明顯。尤其是體育心理素質的提高對促進學生個體的過渡、成長、社會與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的作用。
2.3利用校園體育促進良好體育心理素質養(yǎng)成的可行性及意義
學校體育對學生個體心理和生理的發(fā)展的積極影響是其他教育內容不可代替的。這點在我國教育改革的歷程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認識和肯定。廣東河源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邱遠教授基于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先后于1999-2000年、2001-2003年、2002-2004年,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其主要采用了SCL-90測試量表、實驗組對照法、文獻資料法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呈明顯下滑的趨勢,已經嚴重的影響到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正常的校園學習生活。該研究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了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并對學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進行了有利的探討,為我國體育心理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國內還有其他一些專家學者在該領域的調查和研究,也在體育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方面提出了許多值得借鑒的建議與對策。(1)利用體育教學的直觀、實踐性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發(fā)展與提高;(2)利用體育競賽的公正性、公平性,推進學生個性品質與心理水平的完善與提高;(3)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各種壓力、愉悅心情、調節(jié)情緒,促進學生情感發(fā)展;(4)利用體育活動的緊張性、競爭性、靈活性提高學生的應激性和適應性,完善與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5)利用體育運動參與中體驗勝利與挫折,有利于培養(yǎng)和樹立學生的自性心與成就感,尤其是性格比價內向型的學生;(6)利用體育活動的集體性、協作性、感染性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7)利用體育的參與性、娛樂性、積極進取性,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養(yǎng)成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2.4校園體育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的優(yōu)勢
(1)適用群體廣泛;(2)能夠有效彌補常規(guī)心理咨詢室咨詢工作的不足;(3)實施便捷,成本低;(4)效果明顯,實用性高;(5)尤其適用于高校弱勢群體。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專利意識;專利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089-02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專利申報的重視,為實現專利倍增計劃,各級政府都出臺了相應政策。地方高校作為對方的人才小高地,是最有可能實現專利倍增的突破口。除了要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專利實用化,也要將學生們的課外科技活動轉化為實用新型專利。而目前大學生在申報專利方面還存在很多誤區(qū)和不足。因此在大學生中開展專利素質教育,增強大學生專利意識,對于學校的內涵式發(fā)展多有裨益。在過去的幾年里,電氣學院通過逐步的探索和改革,在培養(yǎng)學生專利素質方面總結出來一些很有借鑒性的經驗和方法。
一、營造良好的專利意識氛圍
專利素質教育的氛圍營造,不應該是嚴肅地、緊張地,而應該是輕松地、愉快地、與時俱進地,這樣才能夠迎合當下90后的年輕人。因此加強大學生專利意識教育,必須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的方法。可行性強、易操作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邀請專利公司的專利人到課堂開展專題專利課程教育。針對學生在專利方面存在的疑問,重點解讀、全面分析。教授學生如何保護自身權益不受侵害、尊重他人的專利。為了更好地拓展專利素質教育,把專利知識教育納入培養(yǎng)計劃,從根本上解決專利素質教育的課程定位。從學校角度考慮,積極與地方知識產業(yè)局和專利事務所等組織聯系合作,邀請其從實戰(zhàn)角度指導大學生如何申請專利、如何使用和保護專利進行指導,提高大學生專利意識和專利申報的成功率。
2.使專利數字教育課程穿插于在學生的創(chuàng)新科技活動中。為了讓專利數字教育課程更加生動、易學,專利素質教育相關課程需要穿插于在學生的創(chuàng)新科技活動中。使得學生在進行創(chuàng)新中思考,在創(chuàng)新中接受專利知識的普及和熏陶。日積月累,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意識和專利意識就慢慢培養(yǎng)出來。
3.在專利素質教育過程中,專業(yè)的師資隊伍尤其重要。組建既懂科技知識又有專利特長的專利教研室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專利教研室老師承擔專利教育任務、專利申請事務、開展專利管理研究,他們屬于文理交叉的知識結構的專利人才,只有既精通科技又熟悉法律的人才才有希望成為專利工作的專家。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其豐富的經驗,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學術研究、轉化專利有機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參與專利申請過程。
4.通過參加相關的學術活動,指導學生學習專利知識。為了讓學生可以和專利“親密接觸”,可以通過參觀相關展覽、觀看專利事務所業(yè)務流程、參加各種學術活動等途徑,組織、引導學生學習專利相關知識,掌握專利法律法規(guī)。在小組內開展模擬申報專利活動,讓學生熟悉專利申請的流程。舉辦模擬法庭審理專利權侵害案,組織學生旁聽,學生可以在在唇槍舌劍的法庭辯論中,學習專利知識,認識侵犯專利權的危害性,從而增強遵守專利法律法規(guī)、依法保護專利的自覺性;同時學長們要發(fā)揮好模范帶頭作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分組輔導、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以老帶新”體制,實現合作團隊可繼續(xù)發(fā)展。
二、創(chuàng)新高效的專利素質教育方法
通過營造專利氛圍,可幫助學生建立專利意識,從而積極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發(fā)明的設計水平。除此之外還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針對90后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高其學習興趣。
1.組織學生開展多各級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電氣信息類專業(yè)學生在創(chuàng)新科技鍛煉方面很有優(yōu)勢,學院每年都會組織參加多種創(chuàng)新科技活動:如校級競賽、校級大學生科研立項、區(qū)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立項、國家級競賽、國家級項目立項等環(huán)節(jié),這些競賽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是大學生專利實現的平臺,也是加強大學生專利意識教育的實踐載體和手段。另外學校還組建了相應的創(chuàng)新基地,針對大學生進行一些創(chuàng)新項目的實施。通過各級科研活動的參與和創(chuàng)新基地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逐步被發(fā)掘出來。在培養(yǎng)過程中,還可按照學生能力的強弱分類,分別參與各種級別的科研活動,拔尖水平的學生進入深層次的培養(yǎng),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產學研項目,鼓勵其發(fā)表高水平論文、申報專利。在申請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發(fā)明專利申報過程,對專利保護、專利使用也有更加深刻的概念。多年實踐證明充分發(fā)揮好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在創(chuàng)新中培養(yǎng)學生專利意識,非常有效。
2.邀請校外專家講解實際專利申請成功案例,舉例引導。學生可與專利實現距離接觸,現場對專家提問,消除疑惑,促進創(chuàng)新思想的發(fā)育和成長。實踐證明該方式可以高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3.建立學生專利促進激勵機制。對成功申請專利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學分獎勵和物質獎勵,在綜合測評、獎學金評比中都要有所傾斜。以鼓勵學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提高學生申請專利的積極性。
4.設立大學生專利申請專項基金和專利申請指導部門。用于對申請專利的學生提供指導幫助和專利補貼。該舉措可以解決學生在申請專利過程中的后顧之憂,保護學生申請專利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創(chuàng)新科技活動轉換為專利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構建豐富全面的專利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專利信息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在學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非常重要。創(chuàng)新專利課程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類課程四年不間斷教育,是當前大學發(fā)明創(chuàng)造培養(yǎng)方案的一個新亮點,該舉措可以極大促進專利信息素質教育的縱深發(fā)展。研究電氣信息類學生專利信息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見圖1),在電氣信息類學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專利課程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類課程四年不斷線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查找、收集、分析專利文獻和專利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和提升學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
在選擇專利素質教育課程內容時,需本著“精簡、必要”的原則。課程內容立足于學生當前申請專利的需要。在課堂上,專利教研室老師需要把專利的含義、專利的功能、專利制度與作用等基本知識講清楚;這樣學生就具備了基本的能力要求。其次為了擴展學生的專利實戰(zhàn)水平,可將《專利法》、《著作權法》等內容納入授課體系。另外教師可以通過教授學生如何撰寫申請專利文件時,如何應用《中國專利公報》、《世界專利索引》等專利檢索工具考慮進來,提高學習效率。
另外,為了加深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以典型案例作為載體,模擬專利糾紛讓學生開展維權活動,利用法律法規(guī)進行專利訴訟。通過文件的撰寫學習,學生對專利的含義理解會跟上一層。這些鍛煉對學生以后申請、使用、保護專利和防止專利被侵權,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此類實踐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專利觀念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 論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其教育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實證研究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剖析及提升心理素質初探 論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 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及其教育 論武術運動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促進作用 論舞蹈實踐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積極影響 論音樂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問題 淺論當代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 儒家經典文化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啟示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教育淺談 影響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與價值取向的因素分析 關于提高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實效的研究① 當代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與分析 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與評估 論大學生素質拓展在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中的應用 體育舞蹈訓練在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中的作用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百度百科-心理素質-簡介部分.
[2] 儒家修身九講(第二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1.2.導言部分.
[3] 儒家修身九講(第二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1.2.導言部分.
[4] 《傅佩榮譯解孟子》東方出版社2012.4.1.〈告子篇 上〉.
【參考文獻】
[1] 方朝暉.儒家修身九講(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傅佩榮.傅佩榮譯解孟子.東方出版社,2012.
[3] 傅佩榮.傅佩榮譯解孔子.東方出版社,2012.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素質 教育
心理素質是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素質之一,是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的“合金”。簡單地說,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逐步發(fā)展和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韌性等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環(huán)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
進入大學階段,對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都是人生的重要轉折,他們遠離了家鄉(xiāng)和父母,來到全新的環(huán)境學習和生活,難免會產生許多的困惑和不適應,無論是學習方法還是為人處事方面,都會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同時,在大學時期,正是學生們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否能夠培養(yǎng)高尚、堅韌的意志品質,是否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處事方法,都關系到他們未來的就業(yè)和發(fā)展。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應變能力,往往比掌握專業(yè)知識更為重要。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
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容易產生不同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正確地面對和克服,將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經過調查和分析,我們了解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高中的時候,老師和父母時刻都在身邊督促,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有的家長甚至包辦一切家務,生怕占用了孩子的學習時間。這樣的學生進入大學后,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對較差,不僅生活上會遇到很多問題,諸如不會合理安排生活費,不會洗衣服,愛丟東西等等,在學習上也容易因為缺少了父母和老師的監(jiān)管而產生懈怠情緒,導致學習成績下滑。
2.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的人際關系要比中學時期復雜許多,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也不像高中時候那樣簡單,需要具備一定的交往技巧和能力,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寶貝,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忍讓,難免會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和同寢室或者同班級的同學發(fā)生矛盾,造成心理上的困擾。
3.無法面對學習和生活上的挫折
在大學里面,人才濟濟,眾多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一些在高中學習成績出類拔萃的學生,在升入大學后,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原來備受關注和贊揚的寵兒,突然變得很普通,不受人關注,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別人,很容易產生失落和沮喪的情緒。在生活方面,學生的家境和背景也存在很大差異,一些學生家境貧寒,在經濟上會遇到很多困難,有的學生會因此變得自卑、沉默,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有些學生還會產生怨恨和報復的心理,甚至走向犯罪。
4.就業(yè)焦慮
隨著大學擴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的就業(yè)形勢也日趨嚴峻,經過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最后卻一職難求,許多學生不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在擇業(yè)的時候,一些畢業(yè)生會因為面試的失敗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有的還會因為急于就業(yè)而草率簽約。就業(yè)心態(tài)的不成熟,會導致人才的配置嚴重不合理,也讓畢業(yè)生背負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
1.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大學生心理檔案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建立起來的檔案材料,主要包括個體學習與生活的部分背景材料,心理發(fā)展變化特點簡介,心理咨詢記錄,心理檢驗結果等。建立并充分利用大學生心理檔案,對全面客觀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的放矢地開展扎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快大學生個體與整體心理素質的切實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對學生進行全程心理疏導
目前,許多院校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但整體來說,還是缺乏比較成熟的服務體系,也缺乏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和指導人員。教育部門應考慮盡快培養(yǎng)和培訓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教師,在上級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在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心理閱覽室,心理活動室,開設心理咨詢電話熱線。定期為師生舉辦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專題講座。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輔導,就業(yè)指導等等,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從學生入學到就業(yè),進行全程的心理干預和輔導。
3.豐富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
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及良好的學習風氣和氛圍,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學校應該經常安排一些心理學知識方面的學術講座,安排一些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社團等各種學生團體,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間,也可以獲得更多和其他同學交往的機會,培養(yǎng)自信力,提高自我效能,從而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養(yǎng)。
總之,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心理輔導教師和學校的管理部門密切配合,并長期堅持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心理輔導和引導,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曹露,邢慶.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J]. 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9(04)
[2] 徐素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應對策略[J]. 文教資料. 2011(14)
[3] 李世芬,辛欣.論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與教育對策[J]. 長春大學學報. 2006(01)
當今的世界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已逐步從從知識能力向心理素質轉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當代大學生正處在重要的心理轉型期,面臨學習和就業(yè)等多重壓力,這些壓力給大學生心理帶來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心理素質教育課的開展,不僅能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問題,還能幫助大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保持客觀開朗的心理狀態(tài),使大學生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質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開展也是實現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在現代社會中面臨各種壓力,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就業(yè)。心理素質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幫助大學生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前途和命運,也關系到我國的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所以,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是實現我國繁榮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課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之一是理論闡述遠遠多于實踐指導。為了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和滿足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我國很多高校開設了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但是這種課程一般都是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以教授講解心理學知識為主,課程缺乏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理論闡述遠遠多于實踐指導,尤其是在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操作層面上,還未得到更多的重視,所以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滿足社會發(fā)展對高素質大學生的需求。我國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主要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強調心理咨詢多于重視心理教育發(fā)展。目前,國內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課堂教育,而忽視了大學生心理的教育發(fā)展,高校每年時有發(fā)生大學生自殺事件,這反映了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必要性。與此同時,畢竟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還是正常的,作為高等教育機構,不僅僅要在課堂上開設課程和重視心理咨詢工作,還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主動和學生溝通,化解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困境,采用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的方法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tài),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課的教學方式
有針對性的精選課題。大學生在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中很難集中注意力聽教師講解枯燥無味的知識,為了提高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實際效果,就必須在心理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把心理教育基本理論與心理素質拓展相結合,開展對大學生個性化與社會化有實質性幫助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精選對大學生有實質幫的課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選擇上要貼近大學生實際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人際交往訓練、情緒管理訓練、心理疾病預防、戀愛心理教育以及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訓練等,通過貼近現實生活的課程,能使大學生在課堂上達到鍛煉的目的,提高大學生在實際面臨這些問題時的心理素質。開展情情景教學方式。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應注重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學生在特定情景下更容易激發(fā)自身潛在的心理機能,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在常規(guī)心理理論知識教學外,要更多的采用心理拓展的形式進行教學,充分利用情景教學的優(yōu)勢,在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使大學生得到鍛煉,提升自身健康水平。在情景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設備,這樣更容易使大學生融入到情景當中,其次,還要充分利用戲劇、表演以及情景劇等豐富的情景表現形式,創(chuàng)設出貼近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的情景,使大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得到鍛煉,提高其面對這些問題時的心理素質。不管運用何種表現方式,都要突出心理素質教育的主題,通過情景教學使大學生心理素質得到訓練和提升。開展個性化教育,提高大學生認知水平。為了讓大學生全面發(fā)展,使教育效果向縱向發(fā)展,就必須有意識的針對教學內容對大學生開展個性化教育。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針對不同學生開展不同的個性化教育,要鼓勵大學生以他們不同的個性和認知來彰顯自己的特點,讓他們認識到人生的多角度發(fā)展和個性化色彩。認知水平的提高對大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認知水平是指人們對外界事物認識、判斷、評價的能力,認知水平的高低與知識水平、思維能力、信息儲量等因素有關,是影響人們思想形成的主觀因素之一。在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提出各種現實問題,比如學習壓力、重大喪失、戀愛失敗、經濟困難以及生理缺陷等,通過這種十分現實的問題來引發(fā)大學生內心的認知沖突,引發(fā)其正確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心理需求。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討論,與其他同學交換看法,還可以結合表演和辯論等形式,使學生在表演中享受心理素質提升后帶來的變化,這不僅能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還能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