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敘事記敘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記敘文,是文章寫作當中運用的一種文體,記敘文這種文體所含括的內容一般都是以描寫人物或者事物的發展、變化經歷為主,可以記人敘事,另外也可以寫景狀物,為了使記敘文更加具有可讀性,我們一般會在當中運用恰當的表達方式。
一片完整的記敘文當中,一定會包含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過,以及結果這六個方向的內容,這六點也被我們叫做是記敘文的六個要素。另外,在記敘文的寫作當中,通過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以及說明這物種表達手法,也能夠讓記敘文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在進行記敘文的寫作時,我們一開始要明確好寫作的對象,再來選擇恰當的記敘方式,從順敘、倒敘、插敘、敘、平敘這物種形式當中選擇最適合的表達方式。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將記敘的事件表達清楚,將中心思想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當中。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學習鏡頭抓拍,優化敘事。
在記敘文寫作中,敘事最常見的毛病是“流水賬”,它平淡、松散、冗長。有位同學寫《長大》,18歲競寫了18段。要想徹底根治這種“流水賬”的毛病,就要學習影視中的鏡頭抓拍。“抓拍”,指影視拍攝時不是特意擺設場景、安排人物姿態等,而是抓住時機把現場實際發生的事情攝入鏡頭。
把這種技法用到記敘文寫作中,就是“抓拍”生活中既蘊含著豐富內涵又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特寫式“鏡頭”,并將其“定格”于敘事之中。只有這樣,才能收到化平淡為震撼、化松散為緊湊、化冗長為凝練的構思效果。對此,閱卷專家如是說:“由于只有幾百字,篇幅有限,作者所敘說的故事不必太復雜,開端、發展、、結局也不必太完整,只要集中筆墨推出一兩個有內在聯系的生活畫面即可。”著名作家柳青也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只有幾步。”其實,記敘文的寫作就是要通過“鏡頭抓拍”,抓住這“緊要,,的“幾步”,讓它來“包孕過去,啟迪未來”(萊辛《拉奧孔》),昭示命運,彰顯主旨。陳德林的《腳踏大地》就是通過鏡頭抓拍來寫人敘事的:
芒種時節,地里到處是忙碌的“螞蟻”,我坐在田埂上,呆呆地望著不遠處的爺爺,白亮亮的水田里,筆直地插著兩根“柱子”,上面沾著稻須和草葉,偶爾也會叮上去一兩只飛蟲,但僅停留片刻,便自覺無聊地飛去。沿著卷起的褲子,明狀物在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濺起圈圈漣漪,不知是汗還是水。繃緊的腰帶,早將皮膚磨得锃紅,好似菠菜的根。這時可以確定那“明狀物”應該是汗了,沿著汗水淌下的紋路,迂回而上,便是另一片天地了。上面滲出的密密的汗珠,像剛剛煮沸的開水,快要脹破的樣子,在陽光的照耀下,更晶瑩,更燦爛。迎著溝壑往前走,便是久違的“平頂頭”了,零星地夾雜著些銀絲。最耀眼的便是那一串串滑落的“珍珠”,使黝黑的皮膚更顯一點亮白。爺爺就像一頭駐足在水田里的老牛,忠實而堅定。
作者在“抓拍”這個烈日夏種“鏡頭”時,沿著“腿——腰——臉——頭頂”的文脈,為我們“雕刻”出了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爺爺”形象。他一身泥,一身汗,辛苦勞累,但忠實堅定,無怨無悔。這個“鏡頭”不僅帶給我們強烈的“視覺沖擊”,而且將“腳踏大地”的主旨——“爺爺”帶給我們的不僅有飽滿的谷粒,而且還有豐贍的精神(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而正是這些樸實得像泥土一樣的農民,在用他們的勤勞和汗水,濡養著“我”,也濡養著我們的民族。
二、學習道具設置,優化抒情。
也許是受到時下一些“純文學”期刊散淡、空靈之風的影響,有些中學生在記敘文寫作中也搞起了無厘頭的“純抒情”,動輒來上一句“啊……”。這種無病的“純抒情”只會讓人覺得你在“為賦新詞強說愁”,而絕不會讓人“心有戚戚”。
要克服這種“純抒情”的流弊,就要學一學影視劇中的“道具設置”。“道具”,指演劇或攝制影視片時表演用的器物。較為典型的如蘇聯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的那個道具“鬧鐘”,影片正是通過它的設置來抒發主人公“不向命運低頭”的抗爭之情的:卡捷琳娜在安頓好孩子睡覺后,上了鬧鐘,睡下后輾轉反側,最終又起來,把鬧鐘又往前撥了一下,哭泣著翻身躺下……
在記敘文中進行“道具設置”,其目的就是讓主人公“睹物‘生;’“情”“借物”抒“情”,從而使“情”生有其“因”,“情”抒有其“依”。
在話題作文“羞恥之心”的寫作中,潘家馨的《飛淚之舞》就是通過“襪子”這個道具來“生情…‘抒情”的:“她”在校舞蹈訓練班是一只心高氣傲、目空一切的孔雀——事事都要比別人強。一次雪天送飯,媽媽脫鞋進訓練室時競把一雙破襪子“露”了出來,一下子引來了同學的冷嘲熱諷。她用仇恨的目光射了媽媽一眼便沖了出去,媽媽在后面怎么追也追不上,最終跌倒在了血泊中……
醫生從手術室里出來了,一臉疲倦的表情,輕聲說道:“病人的病情剛剛穩定,家屬探視,不能出聲!”這次她沒有哭,因為淚腺早已干枯。她來到母親身邊,盯著母親腳上的那雙破襪子,再次感到了羞恥。她沒有向母親道歉,只在心中默默地祈禱:“媽,你要好好地活著,下個月我去參加比賽,一定要為你拿回金牌。”離開病房時,她悄悄地脫下了媽媽的那雙破襪子,放進了自己的懷里。
接下來的時間里,她比以前更加認真了,盡管同學們仍是冷嘲熱諷。
這是一個市級的舞蹈比賽,而她卻穿著那雙破襪子上場了,觀眾們笑成一團。而她卻以高超的舞技征服了觀眾,并最終奪冠。領獎時,她對著天空含淚默念著:“媽媽,你看到了嗎?”
這雙破襪子,就是作者著力設置的一個道具。“破襪子”一現為“露”,使她頓生羞恥——在同學面前丟盡臉面;“破襪子”二現為“盯”,使她因羞而生悔——“羞”的是自己不能深味“正是母親這雙襪子的‘破’,支撐起了她舞姿的‘美’;“悔”的是母親卻在為“我”的無知埋單(為了追我而受傷);“破襪子”三現為“脫”,她要化悔恨為力量——后果已經無法挽回,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破襪子”四現為“穿”,她要“知恥而后勇”——以“奪冠”來為自己的無知贖罪,告慰病中的母親。
三、學習“戲中戲”,優化說理。
在記敘文寫作中,最難的是“說理”。因為它不是記敘文的主流語言,而是議論文的主流語言,稍有不慎,就會觸到“文體不清”“四不像”的“高壓線”。“理”又得“說”,“體”又得“清”,面對這兩難問題,何不學一學戲劇中的“戲中戲”呢?“戲中戲”,指一部劇作之中又套演本劇故事之外的其他戲劇故事、事件。其典型莫過于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那出套演的謀殺案《貢扎古之死》了,哈姆雷特正是借此確認了克勞狄斯就是謀殺父王的兇手。
將“戲中戲”移植到記敘文寫作中,就是在主體事件(簡稱“主事”)的推進中穿另外一個小故事(簡稱“輔事”),將須“說”之“理”寓于“輔事”之中,從而以“輔事”來啟迪“主事”。“戲中戲”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兩點:“輔事”必須是“主事”發展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應有“插柳”之“隨意”,而不應有“栽花”之“做作”。“輔事”必須比“主事”更生活化、常識化,從而讓人更易感知、感悟,它應有“醍醐灌頂”之妙。
劉文生的《生活中的減法》是這樣來構思“戲中戲”的:文章的主體事件是“我爭年級第一”,但取消一切休閑,一心苦讀之后競把“班級第一”都弄丟了。老爸見我垂頭喪氣,便陪我出去散心,不知不覺,就走到了王叔的瓜攤前。老爸為表對我的同情,提議買個瓜解解渴,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出“戲”:
王叔是我的鄰居,以賣瓜為生。他有一手絕活:賣瓜從來不用秤,用手一托,瓜的重量就出來了。(第一段:鋪墊)
我挑了一個瓜遞給王叔,王叔單手一托:“六斤七兩!”我還是習慣性地將瓜放在電子秤上驗一驗:“哇,王叔,你真厲害!”
這時,老爸從懷里掏出兩張“老人頭”擺在攤前。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買個瓜哪用得著這么多錢?老爸開口道:“王叔,你要是把我手中的這個瓜估準了,這二百塊就是你的了,你敢不敢!”眾人一看有戲,“呼啦”圍了過來,起哄聲一浪高過一浪:“王叔,應了,拿這錢請我們喝酒去!”王叔本來還在支吾,可被眾人這么一激,就應下了!老爸遞過瓜,王叔先用單手托托,好像為了保險,又用雙手托托,眾人催他快報斤數,可他就是開不了口。他不斷交換著手,甚至摸起了自己的后腦勺,斤數就是報不出來!“王叔,這可不是你一貫作風啊?”我詫異道。王叔的臉逼得通紅,最后硬著頭皮說:“七斤半!”我把瓜放到電子秤上一驗,“啊!”大跌眼鏡,整整相差一斤!“哦!”眾人一哄而散。
關鍵詞:記敘文;寫作方法;四步進階
記敘文是初中生寫作訓練中極為重要的一種文體,記敘文寫作是初中生必備的語文能力之一。記敘文寫作貼近生活、素材豐富,但是記敘文寫作也存在許多問題和難點。如果把初中三年視為三個不同的寫作訓練階段,從布局謀篇的角度看,這三個階段的記敘文寫作中都分別存在著一些的通病:七年級學生的記敘文寫作,不懂得選取作文的角度,以致千人一面,內容松散,詳略不當。八年級學生的記敘文寫作,其問題主要是平鋪直敘,表達方式單一,不懂得利用人物細節的描寫和環境描寫進行渲染烘托,缺乏“動情點”和感染力,難以撥動讀者的心弦。九年級學生的記敘文寫作,主要問題是立意平淡,思想缺乏深度和高度卻喜歡 “就事論事”、“指點江山”,無法讓讀者產生讀后有所回味的感覺。
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生還沒有掌握一定的布局謀篇的寫作方法,導致作文時隨意性大。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寫作方法的指導。
寫作方法包羅萬象,關鍵是要有針對性——要針對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要有階段性,即要循序漸進地、有層次地進行指導,而不能忽略學生的學情、教材的編排和寫作的規律,不能泛泛指導。這樣的寫作方法的指導才能使學生的作文不斷升格。
我們應該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寫作方法的指導,就可實現記敘文寫作的四步進階。
一、精選角度構思文章
七年級的學生作文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選材單一,雷同現象多發。如對《珍藏 》這樣一道半命題作文,全班大部分學生的題目不是“珍藏母愛(父愛)”,就是“珍藏友情”,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寫作視角單一,思維不開闊,不懂得從多個角度去審視生活。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訓練他們思維的廣闊性,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引領學生獲得對生活、事物較全面的認知,幫助學生打開寫作的源頭活水,有意識地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地分析主題、挖掘素材,運用全方位的視角去審視一個敘事主題,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鮮活的寫作素材,學會探尋寫作之源。讓人物形象鮮明,讓小事“出彩”。
1、巧選角度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寫人,學生往往只懂得直接通過寫人物的言行舉動來展現,但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寫人,除了寫人物的言行舉動之外,還可以通過寫人物最突出的、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點,如背影、手、頭發、眼神、微笑、印痕等來表現,也可以通過人物的身邊之物——衣服鞋帽、包、手表、手機等來表現。
經過點撥,有位學生在習作中寫道媽媽左手的大拇指很是扁平難看,從而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媽媽的手因大風刮動家門的同時,把媽媽的拇指也夾傷了,但媽媽依然像往常一樣,如約地在周三的晚上做了湯送到學校來看望我,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只是爸爸一個人來的。周五回到家,發現媽媽的拇指用創口貼包扎著,還在給我做晚飯。詢問后才得知她的手受了傷,但卻不告訴我,是想讓我在學校安心。而我從這件事里終于領會到母親無言的愛。
2、繪制思維導圖,選擇最佳寫作角度。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近年來,思維導圖被廣泛運用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包括作文教學。
在下筆寫作之前,繪制思維導圖選材、構思作文,能夠幫助學生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去開掘學生的寫作源泉,引來學生的思維活水,把思維引向開闊。它的靈活性和獨特性,引導學生運用多向思維,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元化、多形式地思考問題,打破常規,變換思維,創新選材立意的方法,架起一座座溝通生活與作文的橋梁,開拓寫作思路,激發寫作興趣。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能尋求到更多更新的寫作素材和寫作角度,便能達到多中選優、多中選新的效果,從而選取最佳的寫作角度,寫出具有獨特體驗和感悟的文章。
二、詳略得當選取材料
中學作文評分標準里面往往有“中心明確,內容具體”的要求,實際就是要求作文要做到詳略得當。是的,作文只有詳略得當,才能做到重點突出。但執教多年,發現七年級的學生作文最大缺點就是詳略不當。他們的作文往往是事件各個階段平均用墨,眉毛胡子一把抓,敘述流水賬,把需要詳寫的內容淹沒在整篇文章之中,文章沒有主次之分,導致中心思想被淡化。因此,指導學生根據文章中心確定詳略,恰當選取、處理材料,就成為初中作文教學的一個重點。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逐漸學會詳略得當選取材料呢?我主要從兩方面進行指導。
1、從文本中找規律,從優秀的范文中學招式。
課文中有許多詳略得當的例子,七年級教材中的《第一次真好》、《走一步,再走一步》、《木蘭詩》、《最后一課》等都是詳略得當的典型。在分析這些典型課例時,可以引導學生一起體會文章是如何剪裁材料的,為什么要這樣剪裁?在指導寫作時回顧它們的妙處,讓學生實實在在明白其中的規律。
再者,就是利用學生的優秀范文作為學習的例子,讓同學們賞析、點評。這些來自身邊同學的范文,更具有親近感、真實感,也更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超越的欲望。能起到不錯的指導效果。
2、擬寫作文提綱,確定寫作的中心和主次。
學生寫作文通常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寫作前沒有明確的思路,想到什么寫什么,其結果就是作文中常常出現層次混亂 、詳略失當的現象。鑒于此,可以指導學生從七年級起就擬寫作文提綱。
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選擇最佳的寫作角度,下一步還需要通過草擬提綱,指導他們圍繞中心選擇幾個能比較充分地表現文章中心的材料——具體的事件、細節,然后根據材料的主次來安排層次,并在大層次下擬編小層次:先寫什么、后寫什么、詳寫什么、略寫什么。實踐表明,好的提綱,能使學生的寫作思路清晰而有條不紊,從而使學生比較正確地解決“怎樣寫”的關鍵問題。
三、細膩描寫渲染烘托
八年級學生的記敘文寫作,其問題主要是平鋪直敘,使文章顯得單調,缺乏“動情點”和感染力。
為了讓描寫生動形象,許多老師都會對學生進行描寫方法的指導,但往往都會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在指導學生進行描寫的片段訓練時,學生都寫得不錯,效果明顯,但一旦進行全篇習作的訓練時,學生就把所教的方法都忘了,并不懂得實際的應用。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指導學生進行細節描寫的修改,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路徑。方法包括:先由老師讀范文、老師評點,然后同一作文學習小組的同學互相評改,指出對方需要修改的錯處,然后學生再各自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
1、刻畫人物細節,為文章添神韻。
學生在長期的互評、修改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物細節描寫的注意點:細節要有深刻意義,庸俗無意義的不能寫;必須典型真實,有廣泛的代表性;語言要精煉,要抓住最傳神的點去描寫,細節描寫不等于啰嗦。從而也漸漸懂得用特寫鏡頭細致而凝煉,準確而生動地展示人物的外貌、動作、情態、心理和語言等細小情節,使人物性格鮮明,使內容具體真實,情節富有感染力,讓文章倍添神韻。
2、點綴景物描寫,為文章添情韻。
長期堅持指導學生進行景物描寫的修改,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作文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他們有時用景物描寫開篇,真實而生動的景物描寫能讓讀者身臨其境,很快融入文章情境;如《感動》一文的開頭寫道:“清晨,縷縷和煦的陽光穿梭于綠葉間,流淌在湖面上,把天地間一切空虛盈滿,一切黑暗拂去,不知不覺間,便溫暖了我的心。”有時在文中借景抒情,通過對景物有意識的點染摹寫,渲染或鋪墊主人公的心情或者思想,婉轉含蓄且余味雋永,情感深沉,如一位學生在《柳》一文中寫道:“雨漸漸停了,風兒也去無蹤了,薄霧也消散了。柳像是剛剛梳洗了一番,清新而亮麗,鮮妍明媚得如同豆蔻少女朝氣蓬勃的臉龐。水滴還停留在葉尖,然后歡快地滴入池中。那相互纏綿的柳葉娟然如拭,乖巧地垂在水面上,好像在自憐自愛,低垂眼眸對著鏡子孤芳自賞。”有的甚至以景為線,用景物描寫來表示時間的流逝, 將不同階段的事件剪裁組合,渾然天成。
四、議論抒情提升立意
隨著學生年齡特征、認知水平、思維水平、表達能力的發展,以及作文訓練的不斷深入和學生寫作能力的漸進提升,要求九年級的學生應該能寫出一些有一定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的文章。然而,客觀事實卻恰恰相反,九年級學生的記敘文寫作,主要問題卻是立意平淡,思想缺乏深度和高度。
然而,要想議論抒情深刻、有深度和高度,還得要依靠“文外功”。陸游有詩云:“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學詩是這樣,學寫文章也是這樣。知識積累是“文外功”最根本的一個因素,也是學生提升作文立意的源頭活水。而知識積累主要靠讀書。
1、經典閱讀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立意能力。
九年級的學生,應該引導他們由讀故事性、虛構性作品轉而讀反映社會、人生的寫實性作品,如《林清玄散文集》、《劉墉精品書坊——花季卷》等作品;由消遣性、娛樂性作品轉而讀知識性、哲理性的作品,如于丹的《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守望的距離—周國平散文集》、《周國平人文演講錄》等作品;由一般性作品轉而讀經典名著。
經典閱讀能滋養學生的思想、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而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精神財富能幫助學生在習作立意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達到另立一面的效果。面對《咀嚼_______》這一半命題作文,有學生寫的是《咀嚼快樂的思想》,這一立意來源于林清玄的作品。文章利用日常生活小事——母親送我上學時一路遭遇紅燈,而我和母親則持不同的心態去看待這一遭遇,從而悟出人應該用快樂的思想主宰自己的生活。這樣的立意,使文章有深度,思想深刻有哲理,在初中學生中是比較難得的。
2、針對性閱讀積累快速深化學生習作立意。
除了推薦讀物之外,我還常常要求學生做一些針對性的閱讀積累。即在進行寫作訓練之前,布置學生利用周末時間查找與文題有關的資料,資料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美文佳句等,并把資料摘錄到讀書筆記本中。寫作時,指導學生可以把摘錄的句子適當地用到文中進行議論抒情,特別是用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處。
這樣的開頭或結尾往往能立竿見影地使立意達到深入一層的效果。一位學生在《咀嚼幸福的味道》一文的結尾寫道:“生活本就不是一場悲劇,它亦喜亦悲,就如同黑加侖子一樣,即使是再酸澀的果實,也有屬于自身的糖分,就如同我們的生活一般,再苦的日子,我們也能從中咀嚼出許多美好,當我們細嚼慢咽后,便能驚喜地說道:‘這就是幸福的味道’!”
葉圣陶說:“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能塾之功彌深。”對學生進行記敘文寫作方法的指導,需要長時間的連續性的、漸進性的、針對性的指導。以上所述就是從構思、選材、細節描寫和立意四個方面對學生習作進行階段性的、循序漸進的指導,引領學生逐漸領悟寫作規律,并在實際的習作訓練中不斷改進,從而不斷升格自己的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 馬蘇云,淺議語文作文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0.3
[2] 劉勝利,作文本不難,師者善導之,[J],華章,2010.13
[3] 王標,初中語文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6年
[4]《創造性思維在作文訓練中的運用》(碩士學位論文),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 2006年。
[5] 張國生,作文需要文外功,[J],語文教學通訊,2007.7-8B
但是,小木偶想了想,自己已經有了爸爸了,為什么沒媽媽呢?
現在,他決定去找一個好媽媽!小木偶開始找媽媽了。
小木偶出發了,看到雞媽媽,小木偶走了過去。
“雞媽媽,雞媽媽,你能當我的好媽媽嗎?”小木偶好奇地問雞媽媽。
“不行,不行!”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小雞說道。
小木偶傷心極了,只好板著臉皮離開了。但是,小木偶一點也不灰心。
小木偶看見了蝴蝶媽媽,對它說:“蝴蝶媽媽,你能做我媽媽好嗎?”
“不行,你這么丑,不配做我兒子!”蝴蝶媽媽惡狠狠地說道。
小木偶傷心極了,心里想,為什么它們都有爸爸媽媽,而我卻沒有!
小木偶搖搖擺擺地到了森林里,好像喝醉似的。走著走著,突然從前面來了個姑娘,她無比漂亮。小木偶走了上去。
“姐姐,你能當我的媽媽嗎?”小木偶問道。
“可以,但是,小木偶你沒有媽媽嗎?”
“沒有,因為我是木偶!”
“哦,從現在起,你就是我的兒子!”
“真的,太好了!我要請伙伴們來為我祝福!”
第二天,小木偶找伙伴們去了。在路上,小木偶遇見了小松鼠桃兒、小老鼠偷偷、小灰狐猾猾。它們都非常愿意和小木偶做朋友!
蕭乾的《棗核》,是當代鄉愁系列中的經典之一,文章設懸精妙,情節生動[1];語真情深,天機自流[2];以棗核為線索,索棗核――見棗核――話棗核――議棗核[3];以小見大,小小的棗核寄托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4]。
然而這小小的棗核為什么能承載友人的思鄉之情?除棗核外,友人的思鄉愛國情還寄托在哪些事物上?這些物象是否是雜亂無章地堆砌?
細數高君純女士的后花園,思鄉的物象俯拾皆是,從手栽的兩株垂楊柳,草坪中央的睡蓮池,到假山石堆起的北海,再到準備試種的生棗核。這后花園,分明是海外游子書寫在異國土地上的一首層次清晰的思鄉詩:
試問鄉愁都幾許?垂柳睡蓮,紅廟白塔,總布胡同一棗樹。
一、垂柳睡蓮(留念)――中國元素
垂柳睡蓮是中國文化中的兩大重要元素。
柳,原產我國,《詩經》中就有“折柳樊圃”的記載。柳多種于檐前屋后,常作故鄉的象征,“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書寫的是陶淵明歸園田居的閑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抒發的是李白對故鄉的無限牽掛[5]。“柳”字諧音“留”,民間有插柳、戴柳、折柳送別的習俗,柳枝輕拂,撥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折柳相送,蘊戀戀不舍之纏綿;他鄉栽柳,含游子思鄉情感之長盛!而在豐子愷的《楊柳》中,柳樹的倒垂形態又被寄予飲水思源、不忘根本的情感。一襲煙柳,在歲月的長河里,默默青澀著依依別情和濃濃相思,穿越秦風漢雨,唐詩宋詞,裝飾了古往今來多少游子的夢境。
“蓮文化”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蓮在漢樂府中綻放;“唯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霞包霓荷碧,天然地,別是風流標格”,荷在唐詩宋詞中盛開。周敦頤的《愛蓮說》更是膾炙人口,燭照古今。“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古往今來多少君子的宣言,超凡脫俗而又積極有為。蓮,花之君子者也,既不像凡夫俗子,追名逐利;更不像勢利小人,媚上欺下;既有隱士的清高,窮則獨善其身;更有志士的積極入世,達則兼濟天下。另一方面,蓮,吉祥清凈,能悅眾心,又是佛教文化的一個化身。蓮文化兼有儒之正、佛之和、道之清,是中華文化的典型。
“柳”、“蓮”諧音“留念”,這是海外游子對祖國的思念,是炎黃子孫對中華文化之根的留念。垂柳睡蓮這抹中國風,在友人的后花園吟唱著東方神韻、中國味道。
二、紅廟白塔(北海)――北京符號
北海公園位于北京市中心,在故宮的西北面,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1925年開放為公園。全園以北海為中心,瓊華島臨水而立,島上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的藏式白塔為全園標志。對于老北京而言,這北海公園實在可以算是最具象征性的北京符號。
花園一角,一座假山石,一所泥制的小涼亭,一座紅廟,一尊白塔,這就是友人家的“北海”。石本無意而游子有心,石雖有價而鄉情無價。這假山石,是友人開車到幾十里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的。這泥制的小涼亭、紅廟、白塔,朋友解釋說,“都是從舊金山唐人街買來的”。這看似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閑筆,其實透過這樣的交代,我們可以推知,正因為有需求才有這樣的買賣,用這富有故土特色的小小裝飾物來筑就自己精神家園的,絕非友人一家。這小小的物象讓我們觸摸到的,不僅僅是這一個人的心跳,更是這一群人的脈搏。“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這是以小見大,更是由點及面。
北海,是北京的符號,后花園中的“北海”當然就是故鄉北京的象征。它能讓友人穿越時空,回到當年北海泛舟的場景,追憶半個世紀前的青春歲月。
三、總部胡同一棗樹――老家印象
蕭乾在《老北京的小胡同》里說過,“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長大的”,“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時,每當思鄉,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個角落。我認識世界就是從那里開始的。”,“我這輩子只有頭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闖北了。可是不論我走到哪里,在夢境里,我的靈魂總在那幾條小胡同轉悠。”蕭乾如是,他的同窗好友亦如是,他們生于胡同,長于胡同,離開胡同,便時時惦記胡同,惦記穿梭于胡同中的歲月,牽掛屬于北京的胡同文化。
而棗樹是北京胡同、四合院中常見的樹木之一,很多懷念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名篇都會提及,誘使人們童年飛檐走壁的金絲小棗或是長長的、尖尖的馬牙棗[6]。相信總布胡同的那棵棗樹,于舊時同窗而言,正如王維綺窗前的那株寒梅,蘊涵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種種情事。因此,這棵棗樹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家的一種象征,成了舊日時光的一種象征,被詩化、典型化了。
棗,自古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栗、杏、棗)之一,歷史悠久。《詩經》中已有“八月剝棗”的記載,《禮記》上有“棗栗飴蜜以甘之”。果皮和種仁藥用,果皮能健脾,種仁能鎮靜安神。如此看來,友人的棗樹恐怕亦如季鷹的“莼羹鱸膾”,千年之前的張翰在洛陽見秋風頓起“莼鱸之思”,“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千年之后的高君純在異國見圣誕想故國的舊歷年,想家鄉的那棵棗樹,怕也是“佳節來兮圣誕節,吾家鄉兮舊歷年,總部胡同一棗樹,恨難見兮望洋嘆。”
細細分析這些思鄉的物象,柳蓮(中國元素)――北海(北京象征)――棗樹(老家印象),故鄉的地域坐標越來越精準,猶如帶著放大鏡在記憶的版圖中逐層深入。中國,北京,總部胡同里的那個家,這不是思鄉情感的狹隘,而是友人的思鄉之情隨著年華的流逝,淘洗得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細微。這種精準細膩的情感雖不似黃鐘大呂振聾發聵,但恰似一聲笙簫,一管弦,輕輕撥動心弦,足以讓人心顫甚至落淚。
《棗核》抒發的是海外游子的思鄉情,其實更是作者蕭乾的愛國情。1979年8月,已近古稀之年的蕭乾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創作計劃”主持人聶華苓夫婦的邀請踏上了赴美征程,此刻,看什么想什么寫什么,認識與選擇都是需要眼力和定力的。因為出訪的前半年,即1979年2月,中國作家協會才正式為蕭乾,確認1957年的“資產階級分子”實屬錯劃,經過這長達20多年的坎坷磨難,蕭乾筆下流淌的不是對祖國的埋怨,而是對民族的摯愛與贊美。蕭乾以老新聞記者的眼光,以一生只講真話的赤子之心,冷靜客觀地審視,真切精巧地記載了海外游子的思鄉愛國情。
到不了的是遠方,回不去的是故鄉。不知從何時起,這句話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集體感喟。“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這樣文藝的詞匯第一次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及。而當我們在解讀鄉愁文藝作品的時候,是否更應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讀得懂這山山水水的自然物象背后的文化意蘊。
注釋:
[1]吳喜萍.一個棗核大不大[J]語文教學通訊,2011,(7).
[2]金予.語真情深,天機自流――簡析蕭乾的《棗核》[J].中學語文,1988,(04).
[3][4]董旭午.文本解讀: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究――讀《一顆棗核該有多重》[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2,(10).
[5]陳培德.異國他鄉后花園,別有一番家鄉味――品〈棗核〉中高君純后花園的家鄉味[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2,(02).
虛擬經濟周期短,變動快,在經濟發展中,虛擬經濟中的股票和債券關系容易實現了企業預期收益。股票分紅、債券分紅等衍生經濟產品都可以用數據符號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經濟受整體資本流動以及國外經濟變動的影響,資金和衍生產品的利用,實現金融合作共贏。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也隨著發生變化。良好的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協調發展。
二、會計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的作用
1.會計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的角色及傳導作用
投資者在進行實體經濟或者虛擬經濟的投資時,都要評估投資對象的價值,而在這個評估決策的過程中,會計提供與投資相關的信息給投資者,方便投資者作出決策判斷。目前,大都數的投資者投資信息的來源渠道多樣化,但是在眾多渠道中,會計信息披露是最穩定最安全可靠的信息來源。會計準則定位會計目標,這強調了會計在經濟運行中發揮信息支持作用。第一,會計向決策者提供實體經濟主體和虛擬經濟主體的相關財務信息,提供支持信息可供決策者使用。第二,經研究證明,會計所提供的實體經濟相關信息是決策者定價虛擬經濟符號的重要信息。會計信息還有利于評估企業的償還能力,從而為企業投資債權和金融衍生產品提供信息。第三,企業會計信息的匯集為衍生金融產品如基金、股票及證券等提供了板塊化、行業發展狀況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信息。因此,經濟運行離不開會計信息的引導,結合上文,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會計傳導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互動。
2.會計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中的傳導過程
匆匆用過早飯,大家開始忙碌。大人們帶上鋤頭和水桶,趕著黃牛耕地去了。我們幾個孩子帶著竹編的蟈蟈籠子,飛快地來到小溪邊捉蟋蟀。
游戲開始了。大家分頭尋找蟋蟀。在灌木叢后,我們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小洞,那是蟋蟀的住宅。不一會兒,兩只蟋蟀從洞了跳了出來。我們靜靜地躲在灌木叢后面,觀察它們的動靜。“噓,大家安靜,準備開捉!”表哥對我們說。大家一下子鴉雀無聲,蓄勢待發。姐姐一拉草,這是示意我們開始的暗號。說時遲,那時快,大家猛地一撲,蓋住了兩只蟋蟀,我們立刻歡呼雀躍起來。可是,那兩個“調皮鬼”趁我們不注意,從我們的手指縫里爬出,迅速跳走了。我轉過身來,忽然發現兩只蟋蟀不見了,大事不妙!我大叫:“蟋蟀跑了!大家快追啊!”可蟋蟀早已跑得無影無蹤。大家的努力白費了。我們沮喪的坐在搭石上,悶悶不樂地反省著自己。過了許久,一個同伴跳起來喊:“大家不要灰心,我們再捉一次!”我們一個個又興奮起來。
游戲繼續進行著,大家都吸取了上一次的經驗,做好充分的準備。片刻,我們又找到了四只在一起玩耍的蟋蟀。大家各瞄準一只,各自準備著。我暗暗下了決心:我一定能捉到一只,絕不讓他跑了!表哥隨手摘了株蒲公英,輕輕一吹,潔白的小傘騰空而起。還是那樣迅速,還是那樣安靜。不過只安靜了片刻,繼而又是一片歡樂的笑聲。大家都成功了!我們把手中活蹦亂跳的蟋蟀放進蟈蟈籠子里,又拔了些雜草放進去,好讓他們玩耍和覓食。我們看著自己的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路邊那金黃的波浪,被調皮的晚霞染紅了。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聽著黃牛發出的“哞哞”聲,心情是那樣舒暢。一切都十分和諧。大家玩累了,大人們也收工了,哼著歌兒往回咋走。天空中的縷縷炊煙,是一陣急促的晚餐鈴。早已餓壞的人們,不禁加快了腳步。夜幕降臨,我們伴著蟋蟀演奏的催眠曲,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
可是我想在這里我還是有很多事情不能夠理解,也聽不懂,說不明白。甚至有時候覺得和你們都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你能很多事情都隱瞞這我。我覺得你們可能會在另一個世界里有一個很好的前途。只不過在這里,因為很多原因限制了你們的路,所以你們只能淪為普通的凡塵俗子。
只不過在現在這個時候,這個地方,我們還是有很多的理由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的。我不知道為什么這個世界要有那么多的規則存在限制著我們的生活真是舒服著我們的行為,可是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這個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康復。
或許這個世界上的統治者才是最強大的,最值得人敬佩的,因為他真的擁有一種很強大的力量才能夠讓所有的人都屈服在她的腳下。
或許我們不能夠看清這個同志角到底是誰在我們的頭頂還是在外面身邊。但是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真實的存在著,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他們始終都是存在著的。
就像我曾經很想看一個故事一樣,我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能夠繼續發展下去,因為在這個故事里面,它的結局并不是他一生的心說他之后還會有他的故事繼續發展,但是我看不到了,所以我就想繼續尋找,繼續看到她的故事的續集。
夜晚,男人斜靠在沙發上,看令他著迷的外國大片,女人用著最舒服的姿勢半躺在男人懷里。這類片子女人一向是不喜歡的,覺著無聊,于是拿起男人放在茶幾上的手機翻看。
女人翻到那條信息的瞬間有點恍惚,原本并沒有準備要發現什么的。但出現在她眼前的是“已發信息”一欄里這樣的一句話:“你的身體真讓我迷戀!”一時思維模糊,她下意識地往下翻,又有一條,同樣是發給那個號碼的:“真的,比我老婆好。”
發出時間是三個多月以前。兩條信息隔了十幾分鐘。女人不知該如何是好,轉頭看看男人,男人正全神貫注看電視,絲毫沒注意她的反常。她把手機拿給男人看。男人心不在焉地接過來,然后看到了,扭過頭來盯著女人:“怎么回事?”女人也在盯著他:“你的手機,你問我怎么回事。該我問你吧,怎么回事?”男人說:“我不知道啊,我從來沒發過這種信息。怎么回事?”他的眼神是很無辜的。
女人簡直哭笑不得了:“我在你的手機里發現這樣的一條信息,你總要給我個解釋吧?”“怎么解釋?”男人說,“我根本不知道有這個信息。”“對啊,”女人的聲音不知不覺問在提高,“你要知道你早就已經刪了!”
男人堅持:“我從來就沒見過這個信息。”“不可能!”女人氣得語結,“就存在你的機子里,而且是已發。你怎么解釋?”
“我沒法解釋。”男人開始不耐煩了,“我不知道!”
(二)
女人獨坐沙發,想理個頭緒出來。男人堅持他的無所謂,連證明一下這個信息是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某位朋友發出的都不肯。
那么女人能做的,無非有三種:一,揭穿他,給那個號碼打電話。結果不過就是兩個女人互相謾罵、彼此攻擊。女人不想這樣做,沒有意義,自己在乎的是自己的老公。跟這樣的女人對罵,平白失了身份。二,跟他吵,跟他打。吵得天翻地覆,打得風云變色。然后呢?然后就是無休無止的冷戰,漫長無際的黑暗。再然后,離婚,或者重歸于好。三,相信他的說法,讓事情悄無聲息地過去。寂寂的黑夜里,女人愣愣地坐了好久。
(三)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男女,每天受到的誘惑都太多太多。不管你是誰,一不小心,就可能會站錯了道,拐錯了路口。但男女畢竟還是不同的,女人的感情出軌,多半會投入真心,飛蛾撲火不管不顧地愛一回。到頭來,也多半會撞得頭破血流,面目全非。
而男人卻是理智的,你見過很多男人紅袖招搖、暗屋藏妾,但你見過有幾個男人為了外邊的女人拋妻舍子、放棄家庭的?男人所要的婚外情,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情濃時再怎么樣的山盟海誓,該揮手時,男人也會做到漠然轉身、云淡風輕。說到底,家庭,還是男人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