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祖國寄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前方有一盞燈
即便絕望的人也看見了
它的小,熒火一般的光
可是,它常常讓我們忽視、淡忘
就像面對這路邊的草芥、樹葉、露珠、螞蟻……
日復一日,它們散發出氧、綠、光
在不起眼的地方工作、勞碌
沒有任何語言,也沒有流露過任何情感
一盞油燈一樣的光點,它時刻懸掛在空中
在你生活的航道上指引、導航
驅除你內心的恐懼和黑暗
它從不需要說出什么
也不需要誰去感恩、膜拜
一盞燈靜靜地打開
一盞燈在風中搖曳、顫抖
一盞燈終將隱去所有的光芒,但不會熄滅
草木
這些草木之于我,有時在腳下
有時在與月光的對視中
感受出生命的輕
仿佛二元的對立,一次愛意的觸摸
與機器利齒的切割
輕快的搖曳和滿地淌溢的汁液
哪一個都不曾打上
平等的標簽
像我看到土地之上的陽光
伸開的巨手
因為高高在上,那么隨意地,葉子被鍍上了金
因為生長在地,它們離天空太過遙遠
即便是我們淺薄的目光
常常,也隔著遺忘和淡漠
對大地上的事物而言
草木一秋,代表一年走至盡頭
對祖國而言
它們紛飛的汁液,與卑微的葉片、綠
有著不可言說的重
我們一起,合成到它奔騰的血管
和遼闊版圖
寫詩
那么多的漢字、詞語
匯集,融合到一起
像多年漂泊在外的兄弟,回到了家里
家,就是一首溫暖的詩
我寫下:屋檐、庭院、菜園以及清晨的露水
晨曦遠道而來,嶄新的一天又將開始……
——寫詩,是一件溫馨的事
仿佛琴鍵上跳躍的音符
一首詩在我的書寫中躍然紙上
它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就像剛出生的孩子。當我閉上眼睛
傾聽,孩子們就在園子里游戲、唱歌
白色的蝴蝶飛來飛去
——寫詩,是一件奇妙的事
像這一天,我做著簡單的家務
挑水,劈柴,鋤草,洗衣
清水的味道,野草的味道,風吹著晾曬的衣服
還有淡淡的茉莉花香飄過來
——寫詩,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這是在我的故鄉孫家灣,三組四號的院子
這是在祖國的土地之上
我播種、耕作、收獲……
我寫下每一個字、每一首詩
我所做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關鍵詞:高考;改革;基本國情
中圖分類號:R179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247-01
一、公平性、公正性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國情的基本要求
現階段我國高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教育領域,高考是對基礎教育的測評手段,引導基礎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這是高考的教育功能;二是在社會領域,高考是一種人才選拔的制度,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的合理分層和流動,昭示社會公正公平,維護社會穩定,這是高考的社會功能。
1、我國的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通過高考選拔人才的局面,而對人才選拔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公正、公平。
社會生產力決定著教育,而教育對生產力有反作用。我國目前正處于也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尚未高度發展,由此決定了我國教育資源、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的匱乏,優質教育資源不可能被絕大部分人充分擁有,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需求不能得到滿足,這就注定了通過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來爭奪該項稀缺資源的的激烈競爭將會長期存在。而高考作為一種社會分層的測試手段,實質上是國家對結束了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的青年進行的合理社會分流,提供自我分層的機會,是實現社會流動的重要途徑,而且主要是為社會絕大多數的中下階層服務的。
當前,一些專家學者在探索高考改革的出路時,過分強調發達國家的經驗,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視本土實際,試圖用人家的藥方解決自己的問題,結果事與愿違。問題的癥結就在于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資源早已擺脫稀缺的狀況,絕大多數考生順利進入高校成為常態,高考的選拔性、淘汰性弱化直至消失。基于此的高考評價考試制度自然難以適應我國的實際。2、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脫離高考的人才選拔制度將會加劇教育的不公平現象。
我國高考制度根植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之上。改革開放恢復高考以后,高考制度不斷發展完善,取得長足進步。然而,由于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城鄉教育資源失衡,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偏遠落后地區的教育投入,但由于歷史形成的城鄉差別、地區差異巨大,教育資源總體稀缺、分布不均的狀況解決起來非一日之功,城鄉教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觀,農村考生在先天社會資源和后天教育資源方面均處于弱勢。
3、我國是人情社會,脫離高考的人才選拔制度必然導致走關系成風,腐敗滋生,引起不公。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重人情、講關系”的傳統文化習慣根深蒂固。在推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不足,需要在發展的進程中予以解決,尤其是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時間不長、還不健全,監督機制也不夠完善,太多的人為因素必然影響競爭的公正公平,導致弄虛作假、流弊叢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搭建公平的競爭平臺就顯得尤其重要,而高考正是從制度上排除了考試之外人為因素的干擾,保證了考試的公平與健康發展,使全體國民享有平等參與爭奪高等教育的機會,才能夠實現相對的公平合理,才能夠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由此可見,以統一高考作為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是基于中國現階段國情之上的必然選擇,是實現高考公正公平的需要。與高考的科學性相比,高考的公平性是第一位的,公正公平是高考改革的首要追求。?
二、實行多元化、綜合性的考試評價制度和多樣化、多層次的選拔錄取制度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國情的現實需求
現行的高考評價制度,從教育測量的角度看,用一張試卷對報考各層次院校的學生進行測量是很難區分的;而從學生發展個性化、多樣化的角度來看,用一種模式對學生進行測量也是不夠科學的。同時,以高考分數作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也導致了重才輕德、遠離素質教育、壓抑考生個性和求異思維等種種弊端。
1.從單一考試到多元評價,是高考改革的重要途徑。傳統的單一的分數報告和“一考定終身”已經不符合時代和教育發展的要求。目前存在著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教學傾向,這主要應由教育評價制度來糾正,考試更側重于技術手段,評價更強調價值取向。現代社會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評價,事實上這也是當代重要的教育和評價理念。社會發展多元化、高等教育發展多元化、高考錄取率的顯著提高、高等教育辦學形式多樣化為高考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考試資源,使考試具有較多的評價內涵,加強和深化對人的能力、學力和潛質的測評等。
2.實施有條件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現階段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應該是有條件、有限制的“自主”。這種“自主”是統一高考的有益補充,一定要加強監督、嚴格管理,實施陽光招生:一應嚴格控制招生學校,除重點綜合性大學(如進入“985工程”的高校)和有關國家重點建設高職高專學校以外,其他學校一律不得進行自主招生;二應嚴格控制招生比例,自主招生比例不得超過1%,主要是面向在相關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人士和在中學期間各類教育部門認可的各種全國性或國際性競賽中獲獎的學生,而且這類特長生也必須參加高考并達到相應的錄取分數線;三應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考試成績的使用,通過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必須參加統一高考并達到相應的分數線,絕不允許高校通過自主考試直接錄取考生;四應嚴格監督自主招生過程,實施陽光招生,即采取一定措施,將招生錄取各環節置于有效監督之下。北京大學2010年自主招生試點推出的“中學校長推薦制”雖然引起了很多熱議,但的確是多元化招生的一種有益的嘗試,需要在實踐當中不斷地探索和完善。
3.實行不同類型或層次的高考多樣化改革。不同層次的大學及高職高專院校對學生要求各有不同,為適應高等教育多樣化和人才需求結構立體化的需求,招生入學應根據不同類型或層次進行多樣化改革,實行分層次、多元化的考試錄取會更加有利于他們選拔適合的人才。可將高考分為普通大學及獨立學院的本科統考和高職高專的專科統考兩種類型。兩種高考各司其職,本科層次的高考著重考測學術發展性向和能力,專科層次的高考側重考測理解和運用能力。此舉不僅可以使不同類型或層次的高校招收到合適的生源,而且給了考生更多的選擇機會。
4.實行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綜合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現代經濟、社會、人才發展要求的選拔機制。高考不僅僅是考試,還包括錄取。高考的改革不僅限于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的改革,考試的主要目的是錄取新生,所以必須在更大的范圍、更廣的視野里研究系統的、配套的招生考試制度綜合改革,進行整體的制度設計。首先,要深化考試內容和方式的改革,統考科目設置要符合高校人才選拔需要和學生學科性向特點。強調命題內容的改革,使考試內容進一步貼近時代、社會、考生的實際,注重對考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為人的全面發展發揮積極導向的作用。其次,建立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合作精神、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等方面對高中畢業生給予客觀、全面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把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與國家統一考試相結合,從文化知識、能力水平、成長過程、綜合素質等幾個方面共同構成普通高等學校錄取的依據。
總之,建立更全面、綜合、多元化的考試評價制度和多樣化的選拔錄取制度,可以改進目前“一考定終身”的局面。把考知識與考能力相結合、統一考試與學業水平測試相結合、統一考試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考試改革與高校錄取方式改革相結合,可以為高校全面、客觀地選拔人才提供科學的依據,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推進素質教育起到積極作用,使高考制度更趨公平、公正。
三、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地推進改革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國情的有效途徑
高考改革作為一項整體的制度改革,必需從復雜的社會環境、教育及考試制度自身的規律出發,通過增加教育資金的投入,不斷豐富我們的高等教育資源,使更多考生有條件接受高等教育,才能從根本上逐步解決應試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
1.從宏觀上協調高考與維護社會公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大眾化人才培養的關系,進一步明晰高校招生的責權關系。從招生管理體制改革來說,關鍵是要明晰政府、高校、考試機構和中學等各自的責權關系。其方向應是政府負責制定宏觀的招生政策、完善監督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考試和招生環境;高校自主確定適合本校發展的錄取標準;中學負責提供學生的過程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供不同類型的高校參考使用;地方考試機構逐步向社會公共機構轉型。具體來說,高校應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學校類型及辦學特色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招生簡章,考試機構逐步向專門服務性機構過渡,成為服務考生和社會的社會公共機構。
2.向高校自主招生逐步演變。從長遠的角度看,實行高校自主招生應該是高校招生錄取的發展方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不久的將來,經過努力,我國的社會制度將會逐漸成熟,法制建設將越來越健全,誠信機制、監督機制也將不斷完善,一個高度穩定、和諧的社會必將到來,這些都將為全面實施自主招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法制基礎。
3.逐步建立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素質立意高考內容改革,使命題指導思想由知識立意逐步轉為素質立意。對于一個國家的考量來說,人才是必須的,但關鍵更需要高素質的國民,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我國將進入全民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就不再有高考這個分配教育資源的工具的存在,高考的功能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再局限于選拔,而是成為一種為高校和考生之間的“雙向選擇”,具有了適應性考試的功能,這就需要對學生的素質進行更全面的考測。相應地,高考的命題也應從目前的知識立意進一步提升到能力立意和素質立意,用以引導和培養我們的中小學生成為會學習、會生活、會創造和勇于創新的人。到那個時候,我們的高等學校所培養的學生,才是名副其實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和創造者。
4.通過高校改革來彌補高考制度的不足。繼續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增加彈性學習制度,加大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轉專業學習制度的改革力度,使高校改革成為高考制度改革的延伸。如對錯報專業的考生以及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仍然不能適應某專業學習的大學生,給予重新調整專業學習的機會。
おげ慰嘉南祝
[1]
關鍵詞:設計;多元化;民族特色;國際化語言
一、設計的發展趨勢――國際化、多元化
上海世博會上極具民族特色的的場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中國館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為主題下的,極富中國建筑文化元素的紅色“斗冠”造型;盧森堡國家館以 “亦小亦美”為主題下的“袖珍”的森林和堡壘造型;俄羅斯國家館“城市與人”為主題下的,類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造型……這些無不體現各民族的特色。這些民族元素即是設計元素,參與了宣傳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給人美的視覺享受。
語言是人類思想表述、情感、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任何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平面設計的語言是設計師借助一切手段來尋找一種視覺上的“參照物”,以此參照物來“傳譯”一種思想觀念、信息、文化。
世界交流帶來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在設計中,國際化語言和民族特色共同構成了其精神內涵與圖形基礎。設計師通過國際化的語言和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合,推廣民族文化的同時,也用一種平等的對話方式向世界詮釋了交流的含義。
設計國際化,也稱設計全球化,是設計師在掌握不同國度、民族、宗教、哲學、歷史、文化背景的同時,用自己的設計語言表達方式,表達具有一定民族思想意識之內的文化,這種文化是獨特的,區別于其他文化的。但設計師所采用的設計語言又是被世人所能正確理解,具有認知共性的,其表達的思想觀念能被世界認知和接受。
設計的本土化是設計的民族精神的繼承、發揚、運用和創新問題,它要求我們設計師立足于本土文化同時又要求在國際設計的對照下,設計出具有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設計。
我們深知民族特色與國際化語言在設計中的重要性,但處理好兩者間的融合問題仍值得我們設計師商榷,有時民族的也不一定就是世界的。
二、民族特色設計中的國際化語言
1.刻意強調民族特色設計而產生的誤讀
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是人類有意識的行為,而精神的形成又促使了這種行為的產生。文化是精神物質化積淀之后的一種時空關系;《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頁曾提到“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的文化就是建立在這些基本特征之上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面貌。因此,所謂“民族特色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指的這個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內涵。我們也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嚴格來說,民族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有些民族文化不能代表積極的人類思想,有些民族文化的推廣需要借助于一種與世界相通的共性語言才有可能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設計師在民族特色設計時所運用設計語言的不當也會造成人們對一種民族文化的誤讀。
2010年南非世界杯時,可口可樂公司也推出了它的新廣告,廣告的表現很具有非洲特色。廣告中的人物都在做一個同樣的動作,雙肩顫抖,同時嘴里發出“啵樂樂樂樂”的聲音。這之前,這個發聲加顫抖動作已成為非洲人表達酣暢淋漓、開心激動的常見動作。對于非洲民眾來說將此作為元素融入廣告,的確是好的創意,能引起人們的共鳴。這則廣告在中國一播放卻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對廣告要傳達的意思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讓人摸不著頭腦。究其原因是中國與非洲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又沒有找到具有共性的認知切入點去表現這種民族特色。
就中國設計而言,與世界的接觸交流日漸密切,如何在世界設計的大環境下真正體現出民族特色,的確值得深思。筆者認為有些設計已經讓人們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誤讀,很多民族特色的東西被拆分:幾抹紅,幾個古老的紋樣或符號被生硬用于設計中,僅僅為了追求一種視覺效果,這些不能真正體現中國核心精神和主流價值觀,卻讓不少人對中國真正的文化產生誤讀。
莊子說:“道通為一。”他暢想的是一種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人生境界。當然,對傳統的珍視,并不是一味地沉溺與審美的情感體驗,不是盲目裁切古代圖形中的優秀片段嫁接到我們的設計中,中國的民族設計應理性地學習西方,融合古代傳統,創造出宣揚中國文化精髓的設計。
2.民族特色與國際化語言的融合
筆者認為設計不僅僅要體現民族特色,也要運用國際化的語言進行表現。設計語言國際化的觀念,使設計師在傳達某種思想理念、信息時,必須跨越所有的時間與空間概念,消除文化間的沖突,尋求普遍性、共性語言。
西方設計由于發展早,它必定成為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對象,這種“學習”不代表設計語言 “拉丁化”,更不是平面設計作品全由英文來表述,全盤接受國際化,“本土化”也不等于喪失國際化。設計語言的國際化,這一點,日本平面設計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日本的平面設計兼具民族特色與現代感,創作出很多優秀的設計范例,是因為,面對設計語言的國際化,日本平面設計界保持冷靜思考,不背離自己的文化,又探討國際化的新語言,雙軌并行的發展模式。
設計師在面對多元文化傳統時,常會采用到比喻、雙關語、象征物,這些手法也要隨著不同國家的文化而變化。中國香港著名的設計大師靳埭強先生曾說過:“我們不一定要畫上京劇的臉龐,穿上龍袍,才能讓人認出自己是中國人,這是中國的設計,我們完全可以用非常國際化的元素,符號是國際化的,可表達的思想可以是中國的,是中國的文化。”他主張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與西方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而這種相融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在把中國的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他設計的“中國銀行”標志,整體簡潔流暢,極富時代感,標志內包含了中國特有的古錢幣作為設計主體,暗語貨幣流通之意,也包含了“天圓地方”之意。中間一個“中”字凸現出中國銀行的地域屬性。這個標志可謂融貫東西方理念的經典之作。
因此,我們設計時把握的不僅是形式與內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國傳統視覺符號所蘊含的精神方式與審美內涵,將其用于設計之中,轉化為一種現代的視覺語言表達方式。
三、結論
設計的民族特色和國際化語言問題不僅僅是設計的形式表現問題,一個民族的文化要通過設計展示給世界,實現的條件是這些民族特色要有積極的精神價值,能夠采用共性的表達語言。設計沒有本土化如同沒有地基,會導致設計的畸形發展。國際化接軌也應是理性的精神層面的,我們應該避免兩種傾向:一是完全抹殺民族特色,走向所謂的“全球化設計”,追求表面形式的“洋化”;另一種完全走向“本土化設計”,盲目排外。設計師必須,達到全球化與民族特色之間微妙協調,擺脫狹隘的意識,用開放的心態,多元化文化共存的方式達到設計的發展。
筆者認為,中國的設計應該做到傳統和現代并重,民族特色和國際化語言相融合。本土化和國際化的統一,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才能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和語言形式,才能增強民族設計具有持續的創新能力及對世界的衍射力。
現代設計中,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應該既蘊涵民族特色民族精髓,又融合了強烈的現代意識,是民族特色與國際化語言的統一體。
參考文獻:
[1]彭德.《中式批評》.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湖南
2002.5
[2]李硯祖.《設計的“民族化”與全球化視野》.設計藝
術,2006(2)
[3]孫美蘭.《美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
關鍵詞:國際化與民族化;人物形象;設計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5-0090-01
一、國際化的重要性
起初,國際化這個詞隸屬于經濟領域范疇,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各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也逐漸趨于國際化,人物形象設計的國際化正是在此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發展至今,國際化已經成為了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可以說既有內部的變化,又包含外部的變化,既有橫向變化,又涵蓋縱向的變化,各行各業都具有面向世界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需求,但是怎樣使之既能適應本國的需要,還能適應國際上的發展形勢,而且能在發揚民族特色的基礎之上吸取國際上先進的理念則是相關從業人員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從以上看來,國際化與民族化的確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總體來說,實現人物形象設計的國際化要保持:面向世界,取之所長,立足民族,多向發展。
二、人物形象設計國際化的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設計的國際化必須要面向世界,從其他國家吸取先進的理念,汲取別國人物形象設計的有益成分來完善我國的人物形象設計專業,第二個方面主要指的就是我國的人物形象設計一定要立足于民族根本,發揚本土特色,進而走向國際,走向世界,得到別國的肯定。
第一個方面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物形象設計國際化的基本途徑,同時這也是人物形象設計國際化的表層現象,而第二個方面則是人物形象設計國際化的根本和內涵,是人物形象設計國際化的深層次意義,可以理解為人物形象國際化的目的就在于向其他先進國家學習新的思想和理念,并且運用這些先進的思想和理念進行發展創新,之后把新思想、新理念推向國際。然而現實是比較殘酷的,就目前我國人物形象設計的發展現狀而言,很難找到好的汲取外來理念和思想的途徑,把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展現給世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目前我國人物形象設計的當務之急是應該將我國與國外的一些職業性組織或是專業建立國際性聯系,創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這就需要我國相關從業人員通過外事機構參加歐洲先進國家的相關活動,比如一些時裝周等。
三、民族化的定義
國際上對民族的定義很多,普遍認為,民族是在同一部法律之下,由一個立法機構代表人們的聯合整體,它是具有自己國家情感的共同整體,斯大林認為,所謂民族,指的就是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文化、共同經濟的一個穩定的共同體,其具有相同的歷史淵源、生產生活方式、民族風俗習慣、心理認知。從根本上講,所謂民族,其核心內容是民族與民族之間相互區別的根本性特征,人物形象設計的民族化指的就是使形象設計具有本民族的特征,使之區別于其他民族,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在任務形象設計的國際交流過程中,相關從業人員必須要以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民族特征為基本點,以促進人物形象設計的時尚性為最終目標,對別國的理念進行篩選和創新改造,讓這些理念與我國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進行融合,形成具有本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理論和制度,使人物形象設計的國際化和民族化高度融合,既具有統一性,同時還要具有獨立性,從而使人物形象設計的民族化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四、人物形象設計國際化與民族化之間的關系
人物形象設計國際化是民族化的主要手段,所謂國際化必須要具有開闊的視野,面向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經過細心挑選,從而選擇出符合我國文化和國情的理念和方法,民族化則必須要立足于我國原有的傳統,汲取歷史文化的精髓,站相處本土特色和民族本質,只有將國際化與民族化進行了有機的融合,才能真正展現出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要想使人物形象設計得到長足發展,二者缺一不可。
總結:人物形象設計的國際化與民族化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需求,在我國,要想使之發揚光大,就必須要具有民族化的內在要求和國際化的開闊視野,并且需要高度認識到兩者的辯證關系,絕不能流于形式,要采取認真、積極的態度,借鑒世界發達國家人物形象設計的卓越成果,進而實現推動中國人物形象設計發展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陽榮威.論國際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后發優勢[J].復旦教育論壇,2003 年第 6 期.
【關鍵詞】 國際租賃會計準則; 案例分析; 企業應對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 F2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2-0075-03
2016年1月13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下文稱IASB)《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租賃》(下文稱IFRS16),該準則將取代現行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7號――租賃》(下文稱IAS17),將于2019年1月1日開始生效。
一、現行租賃會計準則中存在的問題
現行租賃會計準則(IAS17、我國會計準則)規定,租賃業務需要區分經營租賃與融資租賃,并分別進行會計處理。對承租方而言,融資租賃需要確認相關資產、負債,經營租賃不確認相關資產負債;對出租方而言,融資租賃不確認相關租賃資產,經營租賃則需要繼續確認相關租賃資產。數據顯示,在現行會計準則下,企業85%以上的租賃業務被歸類為經營租賃業務。
(一)資產負債低估,鼓勵表外融資
根據資產的定義,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資源均可確認為資產。租賃交易中,對承租方而言,租入的資產是由過去的交易產生的,而且可以通過控制該資產獲得經濟利益,因此,從概念上而言,租入的資產符合資產的定義[ 1 ]。同時,租金支出也是企業必須按期償還的現時義務,在概念上也切合負債的定義。
但是,現行租賃會計準則規定,經營租賃承租方不得因此確認資產和負債。對承租方而言,尤其是航空業、運輸業等對租賃資產依賴性較強的企業,大量的租賃資產游離于資產負債表之外,而這些資產卻為企業帶來主要的經濟利益,導致賬面資產與利潤配比失衡,資產收益率虛高。同時,資金不足的企業為解決融資問題,會傾向于采用經營租賃方式獲得資產的使用權,卻并不因此增加賬面資產負債規模,形成表外融資。
(二)租賃會計核算導致財務報表數據可比性較差
現行會計準則規定,根據租賃期限、租賃付款額與資產價值比例、租賃期滿后資產的處置情況,將租賃交易劃分為經營租賃與融資租賃兩類。這種劃分方式在一定情況下不能反映交易事項的經濟實質,影響財務報表信息質量,不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作出正確決策[ 2 ]。比如,某行業中A、B兩企業選擇租賃方式擴大生產規模,A采用10年期的融資租賃方式購進設備,B采用每兩年簽訂合同的方式租賃同樣的設備,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A企業資產、負債規模將大于B企業,上述交易的經濟實質并沒有得到一致反映,兩者之間的財務數據可比性降低,不利于投資者對財務報表的使用。
(三)實務中會計處理復雜
現行會計準則下,企業進行租賃交易后,財務人員需要先根據準則判斷租賃性質,然后根據不同租賃性質進行區分后,分別進行會計處理;同時,企業在租賃前,相關人員需要根據企業自身情況進行租賃模式的選擇。因此,在現有租賃準則中財務人員的實務處理過程比較復雜,不利于業務的開展。
二、IFRS16租賃會計準則主要變化與影響
(一)承租人會計處理主要變化
IFRS16規定,對所有的租賃業務承租人需要采取統一的會計模型,不再區分經營租賃與融資租賃,此外,還作出豁免性規定。
新準則規定,承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確認相關資產和負債。相關資產是指與租賃資產相關的使用權資產,以調整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進行計量;相關負債是指租賃期內應當支付的租金總額,即未來應付租金義務,按照金融負債進行計量。
在后續計量中,承租人應當對使用權資產計提折舊,同時,對相關金融負債計提利息。支付租金時應當減記相關金融負債;當租賃合同相關事項變動時,應當對相關使用權資產和金融負債進行重新計量,并作出相應調整。
除上述規定外,新準則還作出豁免性規定,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的相關租賃業務,承租人可以按照IAS17中經營租賃的會計模型進行相關會計處理,不確認相關資產和負債。(1)租賃期限不超過12個月的租賃項目;(2)總價值較低的租賃資產。
(二)出租人會計處理主要變化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在征求利益相關者建議之后,認為出租人會計處理變動成本將高于所帶來的收益。因此,在IFRS16中,對出租人會計處理的規定與IAS17相比變動較小,仍然要區分融資租賃與經營租賃,并分別進行會計處理。但是,新準則要求出租人披露與租賃資產剩余價值相關的風險。
(三)新準則對承租企業財務報表的影響
新租賃會計準則中對承租方會計處理作出較大變動,承租方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主要財務報表都會因此受到較大影響。
資產負債表方面,如前文所述,新準則下承租方需要在租賃開始日同時確認相關使用權資產和金融負債,資產總額與負債總額同時增加。此時,與財務報表相關的財務比率將會受到較大影響,其中,資產負債率、財務杠桿比率將會上升,資產周轉率、資產利潤率將會下降。
承租企業損益表在租賃準則變動后也會受到影響。在現行準則下,經營租賃主要通過按期支付租金影響損益;但新準則中,租賃業務通過每期使用權資產的折舊與金融負債的利息兩個部分影響損益。其中,折舊金額通常采用直線法計提,每期金額固定;利息支出是按照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計量,隨著租金的支付,攤余成本會逐年減少,利息支出也會隨之降低。因此,折舊金額與利息支出的合計數,即總體租賃成本將會逐年遞減,租賃業務對損益表的影響也會隨之遞減。
新租賃會計準則同樣會對承租方的現金流量表產生影響。在現行準則中,經營租賃業務相關的現金支付屬于與經營活動相關的現金流;在新準則中,對于租金支付需要區分成本返還和利息支付兩個方面,分別計入與經營活動相關的現金流、與融資活動相關的現金流。
三、承租企業案例分析
案例:甲公司為航空公司,2015年12月31日資產總額為25 000萬元,負債總額為12 500萬元。為了實現公司經營擴張,2016年1月1日以租賃方式租入飛機等多項機器設備,租期為五年,每年租金2 000萬元,租金應于每年年底支付(假設租入的設備使用壽命均為10年,無其他相關費用,折現率為10%,相關資產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
(一)會計處理比較
在現行準則下,甲公司租賃屬于經營租賃業務,在租賃開始日不需要進行會計處理,租賃期間每年年末支付租金時,將租金支出計入成本類科目。
按照IFRS16規定,在租賃開始日2016年1月1日,甲公司需要將未來租賃付款額的現值計入“固定資產――租入資產”科目,按照租賃付款總額確認的金融負債金額計入“長期應付款”科目,差額計入“未確認融資費用”科目。租賃期間每年12月31日,根據攤余成本確認“財務費用”,按照支付租金沖減“長期應付款”科目,同時按照直線法對租賃資產計提折舊。
2016年不同準則下甲公司上述租賃業務會計處理對比如表1所示。
(二)資產負債表項目比較
在現行準則中,如表1所示,根據甲公司2016年租賃業務相關會計分錄,甲公司資產總額與負債總額并沒有受到租賃業務影響,因此,資產負債表相關項目以及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指標受租賃業務影響較小。
若按照IFRS16規定進行會計處理,甲公司需要確認相關使用權資產(固定資產)7 580萬元,同時確認金融負債7 580萬元(10 000-2 420),資產與負債總額也因此同時增加7 580萬元,權益總額不變。
在不同租賃會計準則下,甲公司2016年1月1日資產負債情況對比如表2所示。由表2數據可知,在新的租賃會計準則下,甲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為61.63%,與現行準則相比上升11.63%,財務杠桿率高于現行準則。由于租賃資產在表內得到體現,與甲公司利潤直接相關的資產負債情況得到真實反映,避免了企業利用經營租賃進行表外融資、粉飾財務報表的行為,有利于提高企業財務信息質量。同時,由于在新租賃準則下資產負債率明顯上升,甲公司償債能力可能會因此受到質疑。
(三)損益表項目比較
在現行租賃會計準則中,甲公司上述租賃業務對其損益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每年期末支付租金時,計入相關成本類科目的租金費用,每年金額為2 000萬元。因此,在五年的租賃期間中,現行準則下甲公司每年的租賃成本為固定的2 000萬元。
在新租賃會計準則中,上述租賃業務對甲公司損益表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按照直線法,在五年的租賃期間,每年計提固定的折舊金額為1 516萬元;另一方面是按照攤余成本法計算的財務費用,其金額會隨著長期應付款本金的償還逐年降低。新準則下,與租賃相關的成本費用核算情況如表3所示。
表3中測算數據顯示,新準則下,甲公司在整個租賃期間,每年的租賃總成本逐年遞減;在租賃開始的前三年,每年的租賃總成本高于現行租賃準則下的相關成本數據;而租賃最后兩年,每年的租賃總成本則低于現行租賃會計準則下的相關成本數據。因此,在新準則下,甲公司租賃業務會對其期末凈利潤產生影響,在租賃前三年企業期末凈利潤會明顯低于舊準則下的相應數據,租賃期的后兩年期末利潤數據則相比舊準則偏高,企業盈利能力的穩定性可能會受到影響。
四、企業的應對與建議
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規定IFRS 16將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提前采用新準則,但是需要同時采用新收入確認準則(IFRS 15)。對上市公司而言,為適應全球化競爭環境,需要提前準備以應對新租賃準則的到來。
(一)調整租賃業務模式
在新準則實施之前,上市公司應當分析其現有的租賃業務合同,預測未來租賃業務需求,并根據新準則的特征合理規劃未來期間的租賃業務模式,以便于更好地適應新租賃會計準則的要求。新準則對上市公司租賃業務模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租賃期的確定。由于新準則中豁免規定的存在,上市公司為了采用原有的租賃會計核算方法,需要合理規劃租賃期以適用豁免規定。
第二,租賃業務與服務業務合同的拆分。新準則對合同拆分作出明確要求,上市公司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租賃與服務的捆綁合同進行拆分,分別進行會計處理。
第三,租賃業務較多的上市公司應當合理確定租賃合同期限結構。如前文所述,新準則下,單一租賃業務合同在租賃初期和租賃后期,其租賃成本存在較大差異,影響承租方的收益穩定性。但是,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對不同租賃業務合同期限結構進行配比調整,避免各期之間租賃成本的較大波動,促進收益穩定性的實現。
(二)完善企業相關內部控制制度
在新的租賃會計準則下,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應當針對新準則提前完善其內部控制制度。一方面,新租賃準則在折現率的確定、所有權資產減值測試、所有權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等方面給予業務人員較大自主性,因而企業需要完善與此類會計判斷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新租賃會計準則會對企業資產負債情況、利潤情況產生影響,企業應當變更其績效評價指標,以適應新準則的要求。
(三)分析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加強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
企業應當與投資者、監管部門、業務合作方等外部利益相關者保持及時有效的溝通[ 3 ]。重點分析新租賃會計準則對企業業績、資產負債情況、業務模式的變化、新準則實施成本等方面的影響,并及時將分析結果傳達給利益相關者。
【參考文獻】
[1] 唐紅娟.我國租賃會計準則面臨新挑戰:基于租賃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的分析[J].財會月刊,2011(20):25-26.
【關鍵詞】民族文化;中華文化;漢語國際教育;傳播
一、概念定義
1、傳統的中華文化
傳統的中華文化大多是指漢文化。不論中國學生還是外國學生所學習的都是漢族文化,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中華文化。因為中華文化除了漢族文化外,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的文化。
2、民族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許多少數民族也有其自身豐富多彩的文化。筆者認為,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漢語國際教育者對此應該有明確的認識。
3、多元的中華文化
在文化方面,我們現代的追求是提倡文化多元主義。追求文化互惠式傳播和具有主體性平等的文化傳播。就世界而言,就是國各民族的文化共同發展,互相傳播和融合。就中國而言,就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共同發展繁榮,形成獨具特色的多元的中華文化。
漢族開創了中華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時間,文化亦逐漸擴散至周邊民族和地區,并與其共同發展。因此,中華文化的范疇大于漢文化,它亦包含滿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華文化是一個豐富多元的文化系統,是中華民族整體智慧的結晶。
二、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播的原則
1、總原則
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民族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傳播也要遵循中華文化傳播的一些原則。
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該傳播怎樣的文化有兩條原則可以參考(朱瑞平,2006)①第一,介紹傳統文化應以那些對現實仍有意義或重大影響的觀念、習俗等為主,這些傳統文化被證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內容,比如名勝古跡、禮儀習俗、審美觀念、傳統節日等。第二,文化課內容以現當代為主。全世界關注中國,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有其最現實的考慮。中國的現代社會的情境,也我們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內容。
2、具體選取文化點的原則
(1)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原則
文化的民族性是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交際文化、傳統習俗、哲學思想等在文化中的體現。它體現了一種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性,是本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活境遇中累積下來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也是一個民族得以存在的文化根據。
教師在選取文化點時要以當代的文化視角,去關照民族文化,選取那些具有鮮明時代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給外國人呈現一個豐富多彩的、時下的中國。就中國的節日文化來說,既要選取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有時下比較盛行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例如,中國節日介紹時除了漢族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還可以適當選取一些有意思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的節日。比如: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藏族的藏歷年等。
(2)系統性原則
漢語國際教育者在選取和教授文化點時,要有選擇的最終成系統的教。不能想到哪兒就說哪兒。那樣不利于學習者很好的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
(3)語言為主文化為輔
這是漢語國際教育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在語言教學中一直講文化難免會引起學習者的反感,甚至抵制。因此,教師應該注意適時適當地進行文化傳播。除了專門的文化課以外,教師不能大談中華文化。應該在語言教學中適當加以文化的教學。比如,在講詞匯時可以加以簡要的文化說明。如,“餃子”這個詞,除了固定搭配外,教師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中國冬至吃餃子,北方過年要包餃子等飲食習慣。這樣既方便學生記憶,同時傳播了中國文化,也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三、傳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漢語是中國的官方語言,中國推廣普通話已經很多年。除了極少數偏僻的民族地區外,絕大多數地方的官方機構都會漢語。因此,漢語也可以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介質,而并非要使用少數民族自身的語言。當然,這其中可能也會出現一些文化誤讀的現象,就像看中文版的英語作品一樣,會遺失甚至誤解許多文化內涵。但總體來說,由于中華各民族互相融合,許多少數民族都開始用漢語交流。文化誤讀也就沒有用漢語看英文作品那么明顯。
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有助于外國更好的了解中國。比如,湘西的苗族文化走向世界就給世人展示了更加富有神秘感的中華文化。
語言與文化是互為載體的。語言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工具,文化可以以語言的形式呈現。漢語國際教育者是漢語的教學者,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因此,在教學中應當適當傳播中華文化。《孔子學院章程》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指出孔子學院的宗旨和使命是“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 ②民族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漢語國際教育者也該適當適時傳播。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育偏重于語言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涵義。正如任繼愈先生所言:“只教授語言的應用,而不是深入到文化的內涵,只能學到中國文化的表層,無法認識中國文化的本質”。③語言傳播的目的是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由此看來,漢語國際教育者既是中國語言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也是中華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中介。
四、民族文化傳播對漢語國際教育者的要求
作為傳播者,漢語國際教育者應該做到“深入了解,簡易傳播”。在此,借用“深入淺出”來進行概括。“深入”是針對教師而言的,盡量豐富自己的文化修養。“淺出”是針對教授學生來說的。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素養,足夠的知識儲備,在教授學生時才能找到相對簡單易懂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習者的效率。
1、深入了解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該培養三種能力:漢語教學能力,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民族文化傳播對漢語國際教育者的要求所體現的主要就是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其中,對于傳統的漢族文化,一般教學者比較熟悉。對于民族文化這一部分,學校卻很少涉及。因此,作為漢語國際教育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知識結構的不足,及時補充。加強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應對以后的對外漢語教學,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
2、簡易傳播
作為教學者和傳播者,教師自身必須有豐厚的中華文化素養。但是,并不等同于在傳播過程中要將所有知識都交給學生。教師必須把有些比較復雜的東西簡單通俗化,然后再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才能積極有效的接受。
注釋:
①朱瑞平.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文化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6,(6).
②參見《孔子學院章程》第一章總則
③任繼愈.任繼愈談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0.34
【參考文獻】
[1]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
[2]鄧時忠.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2(6).
[3]李鴻亮,楊曉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選取與教學建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0).
[4]李劍恩.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傳播[J].語言文學研究,2011(11).
[5]任繼愈.任繼愈談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0.
企業在進軍國際市場的時候會考慮欲進入國家的經濟條件、政治條件、文化條件、技術條件等各個方面,在一國政治條件較為穩定和目前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決定是否要進入一個國家以及進入后采取何種手段進行經營的決定性因素,是該國的經濟條件和文化條件。經濟條件不同,消費者的消費意識不同,因此企業就應該采取不同的經營策略,在經濟條件相同的狀況下.不同國家或區域的文化條件也不同,因此,企業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經營策略。
中國市場目前存在著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中國區域之間存在著比較強的非均衡性,第二,中國各區域之間又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性。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在做中國市場的時候,按照經濟、文化兩項指標將中國劃分為幾個獨立的區域,然后對每個區域按照單獨的“國家”來運作,以此取得良好的業績。
一、經濟條件影響銷費者行為的規律及營銷4Ps組合
按照區域經濟學的最新觀點根據存量(GDP)和發展水平(人均GDP)將中國劃分為4個區域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其中,東部存量6.25萬億元,人均GDP為14205元;中部存量2.25萬億元,人均GDP為6545元,西部存量1.83萬億元,人均GDP為5335元,東北存量1.16萬億元.人均GDP為10841元。
根據上述數據,我們至少可以按照經濟條件將中國劃分為3個區域欠發達區域、一般發達區域和較發達區域。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具有明顯差異的消費特點,因此,找出不同區域的消費特點就為我們對于不同的區域采取不同的營銷組合提供了依據。
欠發達區域: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較低,其消費特點呈現兩種極端的發展趨勢,一是只消費那些能滿足其基本功能的產品,二是該區域的居民又對品牌產品有著強烈的向往,這種向往是建立在消費品牌產品所帶來的虛榮心的滿足上。為此,從長期發展方面分析,在該區域我們需要建立品牌,建立品牌的基礎靠大量的廣告鋪路,廣告的訴求點在于其轟動效應,不在于情感以及高技術等方面。由這一點,我們可以分析,外界對哈藥集團大量的比較大眾化的廣告的批評是不完全正確的,哈藥集團的廣告放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還是很有市場的。如果我們將體現品位、情感等方面的廣告在欠發達區域,效果反而不會很好。從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我們可以很好地把握這一點目前國內較為發達的區域正是依靠這些現在看來比較庸俗的廣告才實現了由不發達區域向發達區域的轉變。
1.在產品方面,企業在做欠發達區域市場的時候,不需要刻意追求高技術含量,而將重點放在產品的附加功能并對附加功能做超過其實際所應該具有的功能方面的炒做,以起到轟動效應。
2.在價格方面,企業可以從兩個極端入手,對于欠發達地區的小部分較為富有的消費者,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品牌產品價格定得較高,以滿足此部分消費者的虛榮心理.而對于大部分較為貧窮的群體,則可以將產品的價格定得很低,并將產品設計成只有簡單的使用功能。同時,為了防止品牌稀釋行為的發生,企業可以對于不同檔次的產品采取不同品牌的做法。
3.在促銷方面,傳統的戶外以文藝節目為主的活動模式依然奏效,并且可以采取與當地有一定地位的人員聯合的方法,通過此種人物的消費示范作用以對其他消費群體起到拉動作用。
一般發達區域: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欠發達區域逐漸轉化為一般發達區域,經歷了欠發達階段的消費者普遍開始追求品牌,但是處于此階段的消費者對品牌的追求是理性的追求品牌的高性價比。為此
1.在品牌方面,建立品牌的基礎是產品的高質量,并且價格要低。這個階段企業要盡可能減少廣告量,因為經過第一階段廣告的轟炸后,消費者普遍對廣告產生了不信任感,即使要做廣告,內容也要體現在產品的高性價比方面。
2.在產品方面,企業要將所有的附加功能去掉,只保留核心功能,以降低成本,同時保證質量。因此,在此階段,企業通過炒作附加功能以此提升品牌的目的將不會達到。
3.在價格方面,在不危害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產品的定價要盡可能壓低。
4.在促銷方面,盡可能減少戶外促銷活動。在此階段,理性、有購買欲望的消費者不會參與此類促銷活動,參與此類活動的消費者大部分是沒有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的人群,同時,將節省的費用主要用于產品的打折促銷等方面。
中國目前大部分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處于此階段,之所以目前很多企業反映市場不好做、廣告打了水漂,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的營銷組合沒有與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消費特點相適應,包括許多名牌企業仍然在大量炒作產品的附加功能,仍然將產品的價格制定得較高,企圖實施差異化戰略。而中國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因此,按照波特的產業內競爭的戰略理論來將企業或者定位于成本領先戰略、或者定位于差異化和目標集聚戰略是不合適的,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只能實行成本領先戰略。
較發達區域:該區域的消費特點是,消費者普遍重視品牌的作用。從表面上看,欠發達區域的消費者追求品牌,較發達區域的消費者也追求品牌,但是,此階段消費者對品牌的追求卻與欠發達區域的消費者追求品牌發生了質的改變――消費者重視品牌的真正內涵,或者是高的技術含量,或者是產品所帶來的情感方面的滿足等。為此
1.在品牌方面,企業需要廣告的扶持,廣告的訴求點在于產品的真正的高技術含量以及情感利益的滿足等方面,拋棄傳統的庸俗廣告的形式。
2.在產品方面,注重新產品在技術方面的研發,實施真正的差異化戰略。
3.在價格方面,實施高價策略.因為此區域的消費者比較富有,產品的價格彈性較低。
4.在促銷活動方面,改變戶外促銷以及打折等模式,將重點放于各種俱樂部方面,通過俱樂部會員進行企業的品牌宣傳以及產品的推介活動。
二、中國區域文化與營銷組合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特別是近二三十年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原有的文化受到沖擊,新的文化正在形成。目前,我們可以將中國的文化分為四派,不同派別的文化不同,因此,配合以當地的經濟發展所處的水平,我們需要設計相應的區域文化差異化營銷組合。
吳越文化:主要指長江三角洲區域,該區域文化特點――開放性、實用性較強,實業報國,工商并重。
嶺南文化:主要指珠江三角洲區域,該區域文化特點――具有強烈的開放性和冒險進取心,崇尚商貿,義利并重。
吳越文化與嶺南文化是有區別的,但其中同質的成分比較多,在設計營銷組合的時候,由于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同時屬于較發達區域,我們可以將兩者合并,根據其文化特點,我們可以設計相應的營銷組合:注重品牌的真實含金量,高價格策略,優先在該區域引導新的消費潮流,與國際接軌。
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生活節奏比較快,生活比較富裕,同時重實效,因此根據此種文化特點所設計的營銷組合不適合于全國的其他區域。以廣州和北京的比較為例廣州一實力強大的裝飾材料公司,在廣州的辦公室位于繁華地段的豪華寫字樓里,用戶到辦公室里看樣板并設計,用戶滿意后,不太在意價格,直接成交,當這家公司去開發北京市場時,最初采取廣州的策略,但是幾個月后,業績一直不是太好。后來,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北京的經濟水平不如廣州,人們傾向于在集貿市場購買裝飾材料,同時,北京是中國的文化中心,居民的審美觀念和設計能力比較強,但是,卻很難成交,北京收入水平比廣州低,一套12萬元的設計經過討價還價后,只剩7萬元,導致廠商無利潤。
齊魯文化:主要指環渤海以及京、津、唐區域、該區域文化特點――保守、務虛、工商觀念淡薄、菩政治不善經濟。其中,齊魯文化中的善政治不善經濟與全國的其他區域相比有著明顯的特色。國內許多連鎖企業進軍環渤海區域時要比進入其他區域難度大,這種難度主要體現于當地政府對當地企業的保護方面,而政府對當地企業進行保護的原因,在于目前政府官員的選拔機制以及環渤海區域眾多的國有企業。大部分政府官員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首先要在自己所管轄范圍內的區域做出業績,業績主要體現于當地的GDP,當地GDP的高低主要由當地企業的實力所決定的。為此,政府為了出業績就會扶持當地發展較為不錯的國有企業以及為了鼓勵外地的企業在自己區域內投資建立子公司而給予額外的優惠政策,譬如貸款、稅收等方面。同時,當地政府亦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阻止外地企業的進入(除非以子公司的形式)。2002年,某城市一新建四星級賓館準備采色電視機,某知名家電制造商與其進行洽談,該家電制造商總部已下達命令,無論價格怎樣都要將該訂單拿下。但是,最后該訂單卻被另一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家電生產商拿下,原因在于該家電制造商在當地兼并了一家電視機廠,當地政府從就業、稅收等方面考慮,還是將訂單給了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公司。
為此,為環渤海區域設計營銷組合的前提是首先處理好與當地政府的關系,然后,根據該區域大部分城市屬于一般發達區域的特點進行營銷組合設計。
中州文化:主要指中原區域,該區域的文化特點――封閉、保守,市場觀念差,商業素質低。同時,該區域屬于欠發達區域,面子文化比較嚴重,在設計該區域的營銷組合時,除了要按照欠發達地區的消費特點進行設計外,還要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面子”消費。筆者的一位朋友曾在該區域的某一城市從事滾筒洗衣機銷售,4000多元的高檔洗衣機購買后,常年不用而擺在客廳里只是為了起到炫耀的目的。曰本空調企業進軍中原地區時,原以為柜機沒有市場,只做壁掛式空調,但日本人沒有想到的一點是,此地區的消費者購買空調不僅僅是為了空調的使用功能,而且將柜機放置于客廳里本身就起到一種身份提升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教育;宗教活動;文化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0
隨著全球化、現代化的發展,越來越多不同民族或不同種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世界民族文化也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復雜和多元的文化格局。面對這一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發展,成果相當顯著。然而,還是存在著部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人口分布不均、多民族聚居等現狀,這些都成為了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瓶頸。長期以來,為了消除民族地區和漢族地區之間的不平等,相互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的縮小成為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徑之一,由此也導致了少數民族地區在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照搬照套漢族地區發展模式,有的民族甚至開始講漢話,寫漢字,將自己的文化拋之腦后。
中國不僅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具有多文化長期并存的立體文化生態區,同時還是一個文化交融和沖突比較集中的地區。中華民族文化在整個國家的56個民族中的傳承效果是直接關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立足于世界的千秋萬代的大業。正因為如此,少數民族的教育絕對不能僅僅依靠學校來完成,更多的教育模式是要建立在少數民族自己的文化基礎之上。
民族文化的核心基礎是民族的,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信仰本是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明確了各民族宗教文化傳承的社會心理基礎,就找到了作為國家共享文化傳承的基點,學校教育在此基點的示意下就能找準自己的著力點,使每個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內涵成為國家意識和中華民族認同的基礎,對化解并消除與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建設相抵觸的各民族文化糟粕都在積極的意義。
對于少數民族來說,其宗教文化的傳承是民族文化延續之重要線索,尤其是民族傳統宗教活動,里面所蘊含的文化真諦是中國最古老的文明。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不僅對少數民族的世俗生活起著重要影響,還通過持續規范少數民族民眾的觀念和行為,進而影響著少數民族民眾的價值觀等,并最終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穩定和發展,乃至民族、國家的凝聚力等產生重要地整合與促進作用。人是社會的人,是文化的人,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價值形態給予人以安全、自尊、認同、延續,其發展和演化又形成民族共同的價值認定,這對民族的形成、民族特征的形成,包括民族心理、思維模式、社會習俗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構成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作為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少數民族宗教文化是特定民族的價值觀、信仰和社會認同體系的典型代表,是這些民族的精神皈依,它因此成為特定民族的民族認同基礎。它是少數民族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緊密聯系的內在動力,也是少數民族宗教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內在基礎。
長期以來,人們始終認為,人類描繪的世界和自身的最初表現體系起源于宗教。如果說哲學和科學產生于宗教,那是因為宗教起初代替了哲學和科學,特別是原始宗教,它不僅促進了人類智識本身的形成,同時形成了讓這些知識得以闡發的形式。“和諧”是宗教與社會有機構成中的主題,和諧一詞所體現的無疑是事物協調的生存與發展的狀態,它被視為是天底下最珍貴、最美好的狀態,是人類的永恒價值追求。我們之所以將其作為研究的重點,是我們可以在組織得最簡單的社會中找到它,而且似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宗教更適合我們理解人的本性,或者說,它似乎更便于我們展示出人生的本質的、永恒的方面。實際上,任何宗教都不是虛假的,就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而言,任何宗教都是真實的,是活生生存在于人類的生活中的,它和人類的生活更加貼進,安排得更加合理,似乎已經溶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今,更多的研究者開始從少數民族傳統生活出發,探尋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基本模式,從研究宗教儀式活動過程,進而研究教育如何通過儀式進入人的心靈,理解教育對人的生命意義,有利于讓人們重新認識民族文化,并保護這些以特殊形式出現的民族教育資源。民族宗教活動研究的指導思想建立于和諧社會構建和中華民族共享文化建設的背景之上,分析宗教文化存在和延續的社會心理要素及其作用形式,思考其延續的內在和外在機制,為構建多元共融、和諧共生的西南民族文化提供參考。隨著外在社會的現代變遷,包括少數民族宗教文化在內的少數民族文化面臨著“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強烈的互動矛盾,有些少數民族宗教文化也面臨著消退的危機。事實上,少數民族宗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是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命題,也是關系到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由于文化的傳承既包括顯性的、物質和行為的傳遞,還包括了內在隱性的、為少數民族群體成員所內化的觀念、態度和價值觀的傳承。所以,從少數民族宗教活動的視角來思考少數民族教育的實施,有利于剖析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內在機制,這在全球化背景下將不僅可以促進文化多樣性的保護,還可以促進少數民族宗教文化價值的現代實現。從理論價值來看,將為解釋民族宗教傳承的文化心理基礎的構成要素及其結構方式做出新的探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有效供給;市場體制;改革
一、引言
供給與需求本來應該一致,有需求才有供給,有供給才能需求。然而,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供給和需求常常處于不平衡狀態。供給絕不只是適應需求,它對于需求有很強的能動性。宏觀經濟政策絕不能只側重于需求推進,還應該注重加大有效供給,這不僅可以消除那些無效供給,而且可以在需求創新方面拉動需求。這樣的話,怎么才能加大有效供給呢?
二、有效供給的含義
文章的開始,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有效供給。
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有效供給要求物品具有使用的價值,這種物品通常是常見的、受到認可的產品。像那些缺乏滿足購買者需要的品質和性能的劣質商品,不能夠滿足購買者日常生活的需要,不符合有效供給的特點。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形成有效供給的使用價值,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使用價值,而是社會的使用價值。社會的使用價值是指產品不只可以滿足社會需求,而且能反過來創造和推動社會需求。只有這樣的產品的買與賣才可以構成有效供給。
三、有效供給不足的表現
談及有效供給不足,我們應該明白它是指在一定的消費品市場空間內,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內,也許待以出售的產品很多,但符合廣大消費者購買力水平的、能被大多數消費者認可與接受的商品供給不足。有效供給不足的最直接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供給理念未完全改變
傳統的廠商一直追求產品的產量及數量,而不以服務市場為主,因此在供給觀念上有所落后。
(二)重復建設嚴重,粗制濫造現象頻頻發生
在過去,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經濟市場的競爭壓力較小,人們忽視了固定資產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導致工廠內部大多數的設備陳舊,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十分的單調,重復建設的現象相當普遍,影響了有效供給。另一方面,很多工廠和企業的領班人缺乏工作經驗和改革意識,粗制濫造,高投低效,不積極為企業探索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方向,導致商品的質量欠缺,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三)量少價高
大多數的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單調,劣質簡單,技術含量不高,和購買者的實際需要不符,導致了很多消費者產生了不愿購買的情緒。另外,還有一些產品定價過高,與大部分購買者的消費水平脫節,因此產生了產品過剩的問題。
四、有效供給不足的原因分析
現在,導致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的原因是紛繁復雜的,例如中國經濟市場體制陳舊、買賣雙方的觀念落后、產品生產環節創新力度不夠等等,接下來就讓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體制陳舊是造成有效供給不足的根本原因
受幾千年來封建思想的影響,中國的體制改革仍然處于不完全的狀態,而這種情況也嚴重制約了有效供給的增加。按照傳統的思維,資源按照市場需要向需求方向移動形成約束,社會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與市場需要不相符合.從而使有效供給不足。商品在政府直接管理下生產銷售成本極高,消費者無力承受較高的價格,反過來導致了產品的銷售難問題。隨著產品不斷的積壓,其制造和儲蓄成本更是持續上升,價格進一步增加,這樣的循環最終導致了有效供給的嚴重不足。
換一個角度思考,和那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創新意識略顯薄弱,企業的制度創新也一直不見起色。另外,企業的市場化進程較慢,企業持有者缺乏創新和改革意識,企業約束和管理機制也未完善建立,政企不分、產權不明等等問題大量存在。
(二)買賣雙方的觀念落后是造成有效供給不足的直接原因
市場是由供給和需求兩個部分組成的,因此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的要將視線分到兩個角度,一是生產者,另一個就是消費者。對于產品供給方――生產者而言,他們大多缺乏正確的營銷觀念。現在活躍在中國市場的企業和消費者普遍沒有樹立起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從而導致了真正符合大眾需求的產品在數量上嚴重不足,這便加劇了有效供給與無效供給之間的矛盾。
第二就是消費者,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落后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影響,再加上較低的收入水平,我國大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與市場經濟所推崇的觀念間產生矛盾,嚴重導致了有效供給的不足。
(三)企業技術水平落后和人力資本含量低是有效供給不足的重要原因
中國目前的企業大多數技術落后并且有著創新力薄弱的缺點,這直接導致了有效供給的基礎不牢。與此同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資本含量低,中國的勞動力整體水平較差,并且高素質人才不足,缺乏領導者和企業家,造成有效供給的增加在人力資本方面缺乏堅實的基礎,宛如空中樓閣。
五、增加有效供給的方法和策略
(一)針對體制陳舊問題進行創新和改革
針對幾千年來的大家習以為常的體制,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有效性供給不足的問題,必須要深化改革,優化體制,強化市場的調節能力。真正適應時展的市場體系,不僅僅是發達而健全的,更重要的是要不斷的進行創新和改革,使其能夠與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相適應,從而使得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另外,我們需要積極應對我國供給結構的缺陷,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加快體制轉型、建立新的市場制度等等。
(二)致力于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文化水平,改變陳舊觀念
為了改變市場風氣和人力資本基礎,我們應全力改革教育制度,提高生產者、勞動者和消費者的素質,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我們需要將書本上的知識投入實踐,學以致用,積極探索為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創新道路,響應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真正提高現代勞動者的素質,從而為經濟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三)提高產品質量,淘汰過剩產品
在中國,供給大于需求的問題屢見不鮮,生產能力過剩對經濟增長的反壓作用日益凸顯。因此,我們必須要提高產品質量,對一些劣質的、不符合消費者實際要求的產品進行減產和停產行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產品的有效供給,也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對于一些性質相似的企業,政府可以有計劃的進行整合,鼓勵企業間進行聯合生產;而對于一些“垃圾工廠”,可以進行改制和兼并,優勝劣汰。
(四)積極研發新設備、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