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以下幾點:第一,小學生的心理發育還不完全,心思比較單純,如果不順著他們的想法,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使性子、發脾氣。第二,小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不知道該如何學習,再加上性格活潑好動,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小學生在上課時很難保持注意力集中,學習成績較差。第三,小學生在看到教師表揚其他學生時,會產生嫉妒、自卑等復雜心理,課堂提問時會因為不會題目產生自厭情緒。第四,小學生缺乏考試經驗,在遇到考試時,精神始終處于緊張狀態,導致記憶力變差,將原本熟悉的題目遺忘。第五,小學生的好勝心較強,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和其他學生有效合作。小學生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因素。由于父母的疼愛,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寵溺,小學生養成了極大的依賴性,而且即使做了錯事也沒人指責和糾正,使小學生的心理發生了扭曲,經常為了玩耍而故意搞破壞,做錯事。同時,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也對小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沖擊,使其產生了錯誤的思想。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教學目的不僅是培育人才,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所以學校應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正確辨識是非對錯,并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以實現小學生身體和思想上的茁壯成長。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小學語文與心理健康教育看似沒有多大聯系,可是實際上,小學語文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學科。學校設置的每個學科都能夠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培養學生的專項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語文是學習所有學科的基礎,只有學會習文識字,才能正確理解各個學科知識的內涵。而且語文學科中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文章,每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深刻的情感,是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學生學習課文,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內涵,還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課文中包含了各種性格的人物,通過正、反面人物的對比,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強化學生記憶,使學生向著正確的行為學習,同時厭惡、排斥錯誤的行為,對小學生的行為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具體措施
1、挖掘教材,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小學語文課文中包含了大量富有哲理的文章,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些文章,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以約束自身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并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例如學習《看電視》時,小學生看到的只是家人都放棄了自己喜歡觀看的節目,選擇了其他人喜愛的節目,他們會對這種行為感到困惑,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思考和發言,并對學生的答案給予點評和總結:這是因為家人之間存在濃厚的感情,他們都想讓別人開心,所以放棄了自己的喜好。不僅是長輩對晚輩存在疼愛,晚輩對長輩同樣要敬愛,這樣才能組成和諧的一家。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會改變以往的自私心理,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成為一個心理積極健康的小學生。
2、營造平等的談話氛圍,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
小學教師擔負著重要的責任,不僅要規范學生的行為,還要讓學生明辨是非,學會為人處事。小學生對教師有極大的依賴性,會模仿教師的言行,將教師當作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應嚴格要求自身,給學生留下正直、可靠的印象,使學生樂于向教師傾訴心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了解學生的性格、習慣,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談話,深入學生的內心,感知學生的需求。教師要理解、包容學生的缺點,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彌補學生的性格缺陷,而且要經常用微笑鼓勵學生,并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使學生樹立自信,進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在學習中不斷的提升自我,塑造良好的品格。
3、探索多種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能夠使學生形成樂觀的心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教師應靈活運用心理教育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提高心理素質。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走進人物內心小學生天性好玩,喜歡做游戲,而且對角色扮演情有獨鐘,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例如《小貓釣魚》、《皇帝的新衣》都是極佳的素材,學生可以在表演過程中走入角色的內心,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同時,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還會不斷思考所扮人物的行為是否正確,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
(2)設置問題,在逐步分析中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小學生由于年齡特征,對于一些消極的心理不知道該如何來避免和排解,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結合具體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消極心態產生的不良后果,引導他們學會正確排解消極的心態并培育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小結
1.1.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閱讀是語文學習水平升華的基礎,因此,我們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讀,并且在讀中能夠體會文中的情感,能夠通過審美能力的提高,來把握好文章的主體,明白創作者的寫作意圖。但是,現階段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生怕哪一個知識點沒有講到,而整堂課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造成學生朗讀能力不高,無法通過自己的閱讀來熟練掌握字詞句的內涵。
1.2.教師在傳授知識時不能與生活相聯系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存在不同,其與生活息息相關,即在生活中對語文學科知識的應用最為廣泛,同時,在新課標中也有明確規定,語文教學要打破傳統與生活隔閡的模式,將生活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縱觀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知識的融入非常有限,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有效,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語文學科知識無法深刻的理解,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小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而由于小學生具有濃厚的好奇心,且對生活中的人和物非常感興趣,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融入生活常識,就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小學生對課文知識更深一層的理解和學習。與此同時教材的內容與中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如果不一致的話,很容易造成中小學生認知上的分裂,進而對其人格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1.3.第三,教學方式過于枯燥
由于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大部分教師還在沿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導致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接受學習中,同時由于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又增加了教學課堂的枯燥無味感,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導致小型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遲遲得不到提高。
2.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
2.1.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做到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論教學與小學生的生活互為印證。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尋找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生活的契合點,來使教學內容與生活進行有效融合,這樣可以大幅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小學語文課有這樣一個課文《小馬過河》,講述的是一匹小馬要渡過一條小河,但是卻不知道河水的深淺,于是就問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結果兩個截然相反的結論使得小馬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之中,沒辦法就去問自己的母親,母親告訴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淺,必須自己去嘗試。語文教師在講授這一節課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生活化的任務,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親身體會小馬所悟出的道理,從而使得語文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2.語文教學手段多元化趨勢
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小學生天生好奇,種特性我們不應該抹殺,而是要善于引導和利用,通過對小學生的引導來讓他們可以進入學習狀態。課堂中我們除了簡單的板書外,使用圖片、表格、影音都是非常好的教學方式,要增加對他們的感官刺激,讓信息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他們的頭腦中。
2.3.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常出現唱讀的現象,這不僅破壞了原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也影響了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課文朗讀教學過于隨意性,且教師還不能及時予以學生更正。所要,我們教師一定要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問題重視起來,同時教師在進行課文閱讀教學中要給學生進行范讀,讓學生從中發現自身閱讀時與教師范讀時存在的不同,并從中找出差距,同時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中注意向學生傳授閱讀方法、閱讀技巧,來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得到升華,同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結語
“做對事情”則需要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把事情做對”與“做對事情”是不同的,每個人都希望把每一件事都做對。換句話說,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達成,而我們要選擇其中最適當的一種,這也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事實上,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即我們要去“做對的事情”。那么,我們首先就要問自己:“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也就是要能夠分辨是非善惡。而這里面就包含了許多價值上的抉擇。以前,老一輩人認為孩子上學就是讀書、認字、明理。這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根本。物質世界的學習研究和人類心靈的成長體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把事情做對”與“做對事情”也是不一樣的。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又是辯證統一的。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就更為復雜,就是要打通截然不同的領域,使學生主動探究根本的、完整的知識。教師就是要幫助學生打通、整合不同的領域,引領學生自主成長、持續發展、全面進步,既要“把事情做對”,更要明白“做對的事情”。所以說,有靈魂的課堂就是學生在運用一定方法,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中,不斷端正態度、豐富體驗、形成價值觀。
二、關于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再認識
中職教育屬于中等階段的教育,既有基礎性,又有職業性。因此,中職學校既要重視教育的基礎性,又要重視教育的職業性。如果忽視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職業教育的發展必然緩慢;但如果忽視了職業教育的基礎性,一味強調職業性,則把職業教育推向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一邊。而教育一旦充斥功利性,其崇高性、理想性必然喪失殆盡。中職學生應該有兩種身份,一種身份是學生,另一種身份是準職業人。相應地,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也應該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學生的培養,其培養方向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二是對準職業人的培養,其培養方向是讓學生未來成為用人單位滿意的員工。通過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我們要完成三項任務:為學生的一生發展打基礎、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打底子、為學生的謀職就業做準備。這三項任務如何協同推進,需要廣大職教工作者的創新實踐。筆者認為,就基層職業學校而言,應該在以下兩方面進行積極的創新實踐與探索。
1.將培養準職業人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準職業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職業學校從教育和教學兩方面共同作用。而目前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普遍重理論、輕技能或重技能、輕素養。這兩種情況都陷入了“見物不見人”的誤區,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培養準職業人,既是為學生的就業做準備,也是為學生的一生發展打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對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所要求的素質、能力、知識、態度、價值觀等加以分析、歸納、提煉,形成具有較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人才培養方案。比如,如何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吃苦耐勞、堅韌毅力、善于表現等基本的職業素養?如何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精細準確、誠實守信的職業素養?如何把這些內容內化為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只有對這些問題予以回答并加以解決,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才是完整的。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文章
摘要:從實施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的必要性出發,闡述了目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模式的現狀,從體系理論研究、教學一體化、自評與他評、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等四方面分析了當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做好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進行了探討,從發展性、全面性、動態性和特色等方面闡述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評價
0引言
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扶持,職業學校數量日益增加,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問題給人帶來不少擔憂。回顧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許多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都經歷了“數量增長—質量下降—控制數量—提高質量”這樣的發展過程。目前相當多的職業學校教育資源匱乏,辦學條件落后,無法確保教學質量。對于學校而言,教學質量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通過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能夠有效保證教學質量,因此,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教學質量評價。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是通過監控與評價的主體采用一定的運行機制和標準作用于客體,然后收集所產生的各種信息,全面評價教學工作、診斷與更正教學過程的偏差等活動,從而改進教學工作,最終實現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結構系統[1-3]。
1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各類院校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通常都是通過學生評價、督導專家評價、同行評價、管理者評價和教師評價等幾種形式進行,這種監控和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質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還不夠理想。
1.1欠缺對體系理論的研究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構建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必須建立在大量、充分的理論基礎之上,諸如體系架構、環節設置、實施部門、評價標準及反饋處理等均需要反復論證,認真思考研究。然而,目前國內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大都來源于高等教育,關于職業教育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并不多見。如果長期缺乏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很可能由于缺乏理論支撐使評價體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進而直接影響到監控和評價效果[4]。
1.2注重“教”,輕視“學”
目前的職業教育過于注重抓“教”的方面,而輕視“學”的方面。因此,導致現行教學評價模式的重點就成了評價教師的“教”,評價指標過多地關注了老師教這個過程,即使有對學生的評價,其目的也都是為評價教師服務,缺少學生對于教學的主觀感受、缺少學生對于“學”得的反思和評價。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忽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被動接受,忽視發現創新。這種只追求結果而輕視過程的作法,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影響他們的創新。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應該更新教學理念,更加注重教學過程的優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判斷一堂課是否是好課的標準應該是學生是否從中學到了東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學生的素質是否得到了提高[5]。
1.3重視“他評”,忽視“自評”
現階段教學質量評級的方式主要以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評價等為主,這些評價方式都屬于“他評”。以定期的教學檢查和不定期的課堂聽課采用“評價表”、“聽課打分”的方式進行。對于“他評”,學校通常非常重視,投入大量資源以期能夠獲得良好的結果。因為評價結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聲譽、招生和學生的就業等。但是對于“自評”關注度不高,這是因為“自評”不會學校造成較大的外部影響,很多學校采取的態度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教職工之間都是同事關系,很難不被人情左右,導致評價工作流于形式,無法真正的發揮作用和優勢[6-8]。
1.4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現階段多數職業院校采取的都是靜態的一次性操作方式,通常的方式是在課程結束和學期結束時,給各個學生一個百分等級分數,作為學生該課程的學習成績。這種評價方式只考慮到了結果,缺乏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過程的評價,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9-13]。應該更新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利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的評價方法,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鼓勵學生發展自身的興趣和愛好,盡量激發學生的發展潛力,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
2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思考
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必須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采用合理的評價手段,基于廣泛的支持和參與而進行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2.1統籌發展性
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只是院校的手段,并不是目的。院校應采取有效措施盡量滿足教師的發展需求,將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調動起來,使教師真正投入到自身崗位中。以促進教師專業和能力發展為目的,以實現學校的教學目標為導向,充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僅僅關注眼前,更應該考慮未來發展,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優劣勢,使其更加了解自己,提升其綜合實習。
2.2注重全面性
教學評價應包含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研究者,學生應自覺學習、獨立思考。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不能僅僅把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為依據,而應以學生的發展為衡量尺度。課堂教學成功的標志在于學生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能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保持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2.3重視動態性
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的內容應該是相對穩定,但其過程應該是動態的。在日常管理中,院校應在自然、常態的條件下,對于影響教學質量的有關因素進行歸類分析,有明確的和便于操作的指標和標準,建立起一個教育內部與外部相結合的監控與評價體系,對于其指標體系根據時代進步保持動態性。
2.4突出特色
由于各院校辦學歷史不同、情況不一,教學工作評價模式不可能統一。不管采用何種機制與形式,只要管用,能達到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效果,就是合理的。在建設過程中要敢于創新、勇于創新,注重探索新途徑新方法。同時,也要繼承和發揚過去行之有效的傳統辦法,在繼承與創新的互動中持之以恒、長期堅持。構建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既是一個教學工作的實踐問題,也是一個院校管理的理論問題。院校實施教學質量監控,其終極目的是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并最終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應當通過規章制度的制定、加強過程監控、完善考試方法及評價模式等,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包括評價過程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考試內容多元、成績構成多元、考試管理全程監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董文銀,劉金榮.完善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思考[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
[2]張耀嵩.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
[3]薄錫年,張新愛.高職高專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評價指標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
[4]凌華,安江波.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
[5]唐仕榮,劉恩岐,陳尚龍,巫永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驗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3(27):11233.
[6]陳惠惠.形成性評估中學生自評與他評體系探析[J].淮陰工學院學報,
[7]丁瓊.形成性評價在小班化教學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
[8]覃隸蓮,莫麗平.從他評走向自評———論中職教師評價機制的重構[J].衛生職業教育,
[9]高驚生,錢軍平.高校教學質量監控中存在的問題及其修正[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10]周旭清,鄧春生.富校課堂教學質量監控與諢價的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11]許帥,李亞寧.“管工結合”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分類評價的研究[J].科學與財富,
1.1懲罰是為教育目的服務的
懲罰是一種不得已使用的教育方法,所以必須具有教育性。懲罰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促進學生更好發展,在懲罰方式上必須是以教育為目的的,在懲罰時學校和老師要做到對事不對人。此外老師懲罰的方式要結合學生的性格、年齡、性別等,要在學生接受的范圍內。在懲罰教育中老師要明確的一點就是懲罰不是讓學生痛苦,而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錯誤,達到教育的目的。懲罰是為了維護正常教學的管理秩序,老師在懲罰學生時必須一視同仁,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要充分的發揮其教育功能,不僅是對犯錯的學生進行教育,也是對其他的學生起到預防的作用,讓學生不再違反學校禁止的行為。在我國的懲罰教育實踐中,還存在很多懲罰目的違背了教育原則,老師懲罰學生完全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還有部分老師將懲罰作為提升學生成績,強迫學生學習的工具,忽視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還有的老師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犯錯時可以被原諒的,對成績差的學習懲罰力度就會很大,這些和教育為目的相違背的懲罰,都沒有將學生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這些缺乏教育目的的懲罰會讓學生厭惡學習,憎恨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正在人格形成階段,不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會給學生今后的發展帶來影響。
1.2將愛作為基礎進行教育懲罰實踐
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就是要熱愛自己的學生。懲罰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擊和傷害學生,而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并在今后不會再犯。要想讓學生在內心中接受老師的懲罰,老師必須要具備一顆愛學生的心,只有愛,才能在懲罰時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所做的都是為了自己好,心甘情愿的改正自己的錯誤。老師只有愛自己的學生才會深入到學生中間,去和學生交流溝通,認真地去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每位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麻煩,由此還能夠創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防止產生一些誤會和隔閡,走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老師的溫暖和關愛,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到新的學習環境,接觸到新的同學還有很多的不適應。包含愛的懲罰教育會將懲罰圓潤,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老師懲罰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并且懲罰之后,老師也要關心被懲罰的學生,不能不理不睬,讓學生感覺老師對自己已經失去信心了,甚至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壞學生,受到懲罰的學生心里會很復雜,老師要關注他們情緒的變化,發現學生有負面情緒就要及時的去溝通,用自己的情感去開導學生,鼓勵學生不斷進步,在班級上不能讓其他學生嘲笑他們,還要引導全班學生多關心他們,讓他們沒有失落感,在懲罰中以情來感化學生,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1.3教學懲罰是德育方式而不是智育方式
素質教育已經倡導了數年,但是現在學校和家長還是將成績作為學生能力的衡量標準。在教育中學校重視學生的智育發展,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觀的發展。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老師會采用各種教育手段,懲罰當然也就包含在其中,成為了逼迫學生學習的工具。在智育方面學生受到的懲罰非常常見,比如,學生回答不出問題就會被罰站;一個字聽寫錯誤就會要求寫上一百篇。懲罰是對集體或者是個體出現的違規行為進行批評和更正,目的是制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為德育教育采取的一種方式。小學生的智育程度由于各種環境的不同本身就是存在差異的,小學生的思想還沒有發展成熟,如果由于學生成績不好就一直受到懲罰,學生會不自覺的產生自卑感,并在學習上喪失積極性,對學生才生畏難情緒。在小學教學時老師要尊重學生智育上的差異,不能發現問題就用懲罰去打擊學生。學生是因為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上出現的問題導致成績一直不好,老師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懲罰教育。
2結束語
小學體育教學中所用的體育教材與其他教材不同,它是保證體育教學活動理論聯系實踐的一種教材,教材內容所具有的理論部分有著較為鮮明的思想特征。通過這種理論部分,教師能夠對小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想教育,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各種體育活動,樹立不斷鍛煉的良好心態;還能夠幫助小學生形成科學穩定的鍛煉原則、方法,不斷提升他們對各種自然以及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對各種體育教材進行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教學內容的范疇。每個體育活動都具有自己的特點,體育教師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德育。例如,通過排球、籃球等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維護集體利益、團結合作等優良品質,通過跳躍或者機械體操等活動,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利用體育教學內容進行滲透
體育教學具有其他教學所不具備的特點,例如,范圍廣、內容多、思想性強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開展德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體育教學項目所具有的不同特點,讓教師開展的各種教學項目所達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師要能夠不斷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挖掘,從而保證德育的順利進行。例如,各種球類活動不僅能夠讓小學生養成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頑強勇敢的精神,還能夠讓他們在實際比賽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田徑活動則可以培養學生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主題來開展各種體育游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教育。
三、利用體育教學課堂進行德育
教師在體育教學課堂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活動,通過課堂各種常規類的教育活動,能夠保證整個教學課堂朝著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通過教學課堂向小學生貫徹文明禮貌、組織紀律、安全教育以及思想作風等德育。在體育教學開始之前,就要提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在結束之后,還要進行相應的總結和評價。通過隊形隊列等相關的練習活動,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朝氣蓬勃以及組織紀律,從根本上提升他們動作的協調度以及準確度,讓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各種動作做出反應。
四、通過創設游戲情境來進行德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語文教師素質的要求更高了。不少教師深切地感受到,對新語文課程標準難以適應。這不單表現在教學觀念的落后上,還表現在學科素養、文學修養、審美能力和語言功力的不足上。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鉆研教材和錘煉語言,不斷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勝任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人文素養是指人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質、人生態度、道德修養等豐富的精神世界。一個人人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反映著這個人的整體素質。擁有人文素養的教師,情趣高雅,精力充沛,語言文明,愛好廣泛,平易近人;他們熱愛生活,有著高度的工作責任感,有著十分豐富的精神世界。因而,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對生活充滿熱愛。
二、創新人格是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適時調控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營造學生、教師之間情感最佳融合境界。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是以激發學生情感為誘發因素的。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性格、能力、意志等方面均有著不同的特點,教師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以便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發展軌道上有所發展、進步,讓每個學生的進取精神、意志力、責任心、求異性等創新人格,都能在課堂上得以培養。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要滲透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熱愛,使學生的情感在一種樂學的情境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和升華。對于小學語文這門具有豐富知識和情感的學科來說,教師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小學語文教學面對的對象是兒童,兒童情感豐富,教師正確的情感引導會使學生興趣盎然,對學習、對課堂、對生活充滿熱愛,能夠滿懷熱情地參與到學習中去。這樣的課堂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情感教學應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盡可能地多讓學生接觸一些優秀的文學精品,讓學生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其文學素養。
三、課堂教學要充滿人文魅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要多設計一些學生自主探究的題目,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還要設計一些需要小組合作才可以完成的題目,以充分讓學生參與交流、討論,讓他們在一種自主、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中,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凈化、個性得以張揚,使課堂教學充滿人文魅力。另外,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有人說,課堂上的40分鐘,就是學生生命中的40分鐘。作為教師,每一堂課上都應該考慮是否能給學生的心靈留下點什么,讓他們生命里的這40分鐘過得充實、精彩。只有讓語文課在充滿情趣和關愛的氛圍進行,才能讓語文課充滿人文精神,發揮出更大的教育意義。在漢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用硬筆、毛筆書寫漢字的過程中體會漢字的優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強調課內外結合,鼓勵學生在閱讀敘事性作品后,能表達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在寫作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善于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有意識地通過觀察周圍事物來豐富自己的視野。在口語交際中,要培養學生聽他人說話時認真、耐心的態度,注意表達時語言要優美,要尊重、理解對方。總之,注重人文滲透的課堂才是充滿了活力的教學課堂。
四、人文教育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關鍵詞:作文教學;小學語文
在作文教學中,我嘗試作前準備指導、課前作文指導和作后修改指導三個步驟,循序漸進地培養小學生的作文能力,使作文教學過程優化,效果顯著。
一、深入生活,搞好準備指導
作前準備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它主要是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能力,使學生在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的過程中,把大量的素材儲存在自己的腦子里,需要的時候可隨手拈來。怎樣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積累呢?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幾點做起。
1.激發觀察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觀察要讓學生有興趣。如教師帶領學生去實地觀察,親臨其境,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如觀察牡丹,學生通過感知牡丹的顏色、形狀、味道有什么特點,學生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如果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多去觀察幾次,學生慢慢的掌握了觀察的方法,養成了觀察習慣,提高了觀察能力,他們就會發現觀察的對象就在自己身邊。
2.觀察要有序
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要指導學生掌握好觀察的切主點。可以從整體到部分,也可以從部分到整體或由上到下,由下而上或由表及里,由外到內;或由近及遠,由遠及近有順序地進行觀察。
二、觀察要選準角度,盡力接近生活
觀察要選擇小學生熟悉的事物,這就是要讓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或自己能夠親身感受到的事物。如課前活動做游戲,跳皮筋,踢足球,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的、聽到的事情,廚房里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事物,教師要提出一些要求,指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使學生積累大量的素材,就可避免“無米之炊”的苦惱了。
三、充分醞釀,加強課前作文指導
課堂作文指導要傳授給學生必要的作文知識。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教學要和閱讀教學緊密配合,閱讀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基礎。”因此搞好讀寫結合,在改革小學作文教學中占有重要作用。
1.把傳授作文知識滲透到作文教學之中
現行教材是按“講讀課――閱讀課――獨立閱讀課――讀寫例話――基礎訓練(包括作文訓練)”這一編排的。這是一人由導讀到自讀,由讀到寫,讀寫結合的訓練體系。因此,作文指導應滲透在每節語文課之中。在教學工作中,每進行一個單元的作文教學,我都根據課文本身的特點,本單元作文訓練的要求各學生掌握作文知識的具體情況,確定讀寫結合的聯結點。讓學生獲得一定的作文知識。
2.發揮“習作例文”作用
“習作例文”顧名思義,就是給學生提供范題。因此教學習作例文時,我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再組織學生討論例文的重要寫作方法是什么,從中可以學到哪些寫作知識,使寫作例文真正發揮作用。
3.搞好讀寫例話的教學
讀寫例話,是以本單元的重點課文為例子,對本單元讀或寫的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讓學生對本單元閱讀教學中所學到的讀和寫知識的一個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讓學生讀懂全文內容,找出關鍵句子,牢記讀寫知識,并讓學生聯系實際談體會,提高讀寫能力。
四、善始善終作好作后修改指導
培養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是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的,也是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葉老說過:“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但傳統的做法是“老師改學生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老師雖然花費了很多勞動但收效甚微,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我讓學生根據以下方法修改文章:
1.糾正錯別字
我指導學生改正錯別字時,學生先自改再同桌改正。如遇到不知對錯的字,可爭論,查字典,問老師,切不可大概可能地寫下去。
2.診斷病句
我經常在學生的文章中挑出病句指導學生修改,從具體的例子中知道病句的病癥,改正錯別字。標點不正確,詞語搭配不當,重復羅嗦,前后矛盾,詞序排列混亂等順序檢查修改。
3.指導學生修改病段
學生有了修改病句的知識和能力,指導學生修改病句就容易多了。主要是讓學生注意每段的邏輯順序,使句與句之間上下連貫成為一體。
4.指導修改全文
小學數學新教材中編入了不少“小常識”,為學生展現了悠久的數學歷史文化,我們應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在《圓周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用“繩測法”、“滾測法”等原始實驗,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使學生在體驗中發現數學規律,然后通過“小常識”向學生介紹祖沖之發現圓周率的過程及對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會到為什么要統一度量衡,并介紹我國從秦朝開始就實行統一度量衡,以及加入世貿組織(WTO)后為了與世界接軌,將原來的“重量單位”改為“質量單位”等,實行新的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同時,在對數學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在適當的地方插入一些有關數學發現與數學史的知識,如在空間與圖形部分,可以介紹七巧板的有關史料,特別是古人給出的七巧板構圖,使學生感受到幾何構圖的優美和我們祖先的智慧。我們還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如在學習了較大數的讀寫后,以環保來作背景材料:一個人如果在刷牙時不關水龍頭,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費一杯水,請你計算你們班級一天會浪費多少水?全校的同學一天共浪費多少水?全國一天會浪費多少水?這個數一定是一個很大的數,由此,學生就對這個大數有了實際的感性認識,同時也有了節水意識。所以,這種“生活化”的情境創設,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受生活化
縱觀數學的發展與形成歷程,數學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新課程改變了傳統學科課程之間過分學科本位、互相割裂的弊端,注重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更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在數學人文教育中,一是要把數學訓練與語言積累訓練相結合。發展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感悟和表達能力。如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有位教師從一年級抓起,學了數的認識,讓學生觀察家中、校園以及上學路上的事物,每次上課前用2~5分鐘時間交流,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又如,在應用題、文字題教學中以及試題講解的過程中,可通過分析題中的語言表達,用抓關鍵詞的方法進行數學語言訓練;二是要把數學與社會、自然、體育等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如在《統計》教學中,結合本地實際,讓學生對本地人口、新建房屋、家電使用,各種車輛購置、社區建設等進行調查統計、分析,使學生對計劃生育國策、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國家對地方建設的投入等有所了解和認識,從中感悟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再如,在體育教學中鉛球、鐵餅場地的畫法,也讓學生感到數學與各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三是學數學與用數學相結合,如在學習小數應用題時,可為學生創設超市購物的情境與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能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三、讓學生在思維訓練中滲透生活化
數學新課標前言中要求“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在“實施建設”中指出:“使學生感受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領略數學命題和數學方法的美學價值。”數學的美體現在符號、公式、邏輯、語言的簡潔美、數和形的對稱美、統一美,還體現在數學命題、解題的方法巧妙、靈活、有趣的美等方面。不管是誰,每解開一道有趣的難題,心中總會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成功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力展現數學的美學價值,通過利用數學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地感受數學美,追求數學美。例如,在一次考試中,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一個正方形地里設計了一座花壇,使花壇的面積占正方形的三分之一。小小設計師們各盡其能,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花壇,不少學生在設計中注重了對稱美。又如,在教《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筆者安排了一節“24點游戲”的活動課,要求學生分別抽取四張撲克牌,其中紅色表示正數,黑色表示負數,計算±24,列出算式并寫出計算過程,然后公布在游戲期間采取多種比賽方式,使學生在游戲快樂、競賽的氣氛中感到樂趣無窮,學得輕松、玩得愉快,同時滿足了他們的好勝心,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讓教師在引導探究中貼近生活
從數學方法看,要堅持啟發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它們自己發現和掌握有關規律。教師要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都應緊密結合數學內容,并編抓成科學的探究程序,使學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如在應用題數學中,把應用題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再去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然后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如數學《工程問題應用題》可以補充這樣的題目:老師帶了一些錢去買一套上、下兩冊的書,帶的錢如果只買上冊,恰好能買20本;如果只買下冊恰好能買30本,那么老師帶的錢能買幾套這樣的叢書?這道題能使學生領悟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從數學手段看,要重視綜合實驗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嚴肅認真、實事求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習慣。還要盡量使用先進的數學手段,增加數學的現代氣息,使他們感受到現代科技成果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五、讓教師在多元評價中應用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