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導演職稱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領導力及其構成要素
領導活動是在一定客觀環境制約下,為實現組織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標而采取行動的一個創造性實踐過程。領導者作為領導活動的主體,在一個組織內可以對個人和集體施加影響力,這個影響力就是現代管理學上的“領導力”。
(一)領導力的涵義。領導力是作用于領導資源配置過程的力量,是指組織的領導者在確立的組織目標與發展方向下,引導和管理組織全體成員及其相關方,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所發揮的能力和影響力。不難理解,組織的領導作用就是其“領導力”所產生的效率和結果。
(二)領導力的構成要素。研究者過去常把領導力作為領導者的自身能力內容來看,認為作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包含創造力、容納力、智源力、影響力、心健力、學研力、團隊力、溝通力這八項個人特質,但都還沒有將其上升到“領導力”概念上來。
王革非在研究企業決策者時,站在了領導力的角度,對決策者的領導力加以解構。將領導力拆分為思維力、決策力、想像力、創新力、執行力、變革力、預測力、評估力、結構力、控制力、溝通力、學習力等十二個構成部分。
本文認為領導力發展至今,深受領導力的作用特征影響,因此在上述對領導力研究的基礎上,將領導力的構成要素歸納為戰略決策力、權威力、評估力、溝通力、學習力和創新力六個要素。同時,對比傳統組織,現代組織領導力的作用特征的內涵有所擴大。本文認為,在現代組織中,以上六個要素還不足夠,還應引入社會責任力這一新要素。
二、現代組織領導力的作用特征
組織中領導力的作用特征包括內部作用和外部作用,內部作用包括配置領導資源、治理組織、評審改進創新,外部作用則包括公共責任和公益支持。
過去的傳統組織忽略了領導力的外部作用特征,認為領導力有配置領導資源、治理組織和評審改進創新的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管理體制的健全,本文認為現代組織(包括公共組織)面臨的環境發生改變,其作用特征不僅限于內部作用,更多的是體現在可決定組織形象的外部作用特征上。現代組織的領導力對內起著傳統組織領導力的作用,對外則起著公共責任和公益支持的作用。
公共責任是指組織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和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組織在產品、服務和運營中產生的社會影響,包括對環境保護、能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安全生產、產品安全、公共衛生的影響和風險。組織的這一影響使領導力要擔負起公共責任,發揮公共作用。因此要履行公共責任、恪守誠信經營等道德規范和相關的法律法規;要分析產品、服務和運營中當前和未來對環境保護、能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安全生產、產品安全、公共衛生等方面已經或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和公眾隱憂,為此采取積極措施。
同時,現代組織要求領導力發揮公益支持的外部作用,引導組織為社會做貢獻,關注回報社會。組織積極關心社會公益事業,可使組織員工在這樣的氛圍中有很強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激發員工的主動性,提高效率。
現代組織通過外部作用的發揮,一方面可以贏得聲譽和組織的認同;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為組織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幫助組織保持生命力,獲得長期可持續發展。
三、現代組織領導力構成要素新組合
受作用特征的影響,現代組織的領導力構成要素也發生了變化。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領導力新的構成要素組合,認為領導力由傳統的領導權威力、戰略決策力、溝通力、評估力、學習力、創新力這六個要素和社會責任力這一新要素構成。
(一)傳統組織領導力構成要素。傳統組織強調領導力的內部作用,本文將受配置領導資源、治理組織、評審改進創新影響的傳統組織領導力構成要素歸納為領導權威力、戰略決策力、溝通力、評估力、學習力和創新力六個要素。領導者借助建立在領導者品格、才能、知識等因素上形成的權威力來配置領導資源;戰略決策力和溝通力是治理組織所必須具備的領導力構成要素。戰略決策力分析環境、制定目標;溝通力有利于良好的組織內、外環境的形成,有利于決策的實施;領導評估力、學習力、溝通力、創新力是實現評審、改進創新作用的領導力構成要素。評估力包括領導者對員工、組織事務的正確評估;學習力是領導力的保障,促使領導者建立學習型組織,培養組織的學習氣氛;包括技術、思想意識、文化精神上的創新力,是使組織持續發展的最根本推動力。
(二)新領導力構成要素——社會責任力。隨著現代組織的發展,其關注點已不同于傳統組織。傳統組織重視領導力對內部的作用,現代組織更加注重領導力對外部的輻射作用。在外部生存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組織要獲得持續競爭力,就必須以推動社會進步和提升人類生存質量為目標,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所以,本文在傳統領導力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加入了社會責任力這一新要素,認為現代組織的領導力由七個要素構成。
社會責任力使現代組織的領導力,對社會承擔起了應當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包括公益責任、道德責任、教育責任和環境責任。它會促使領導者自覺維護組織信譽,要求組織誠實守信,并關注回報社會。同時,還會引導組織為社會做貢獻,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論文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改革,職業能力導向,多元化的趨勢
1.前言
近幾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高職院校發展迅猛,據2002年的統計,高職學生已占高等教育人數的一半,學校總數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從最初的中專類或大專類院校的轉型,及新建院校到近幾年的重整,到100所國家示范院校的確立,高職院校經歷了不斷的改革和發展。而且近幾年來高職教育的改革也是搞得轟轟烈烈,以適應高職發展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是持續不斷,如任務型教學方法,項目化教學,倡導以就業為導向,以任務來驅動的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等。但其中英語課程的設置及教學模式大多數仍然是沿襲了學科體系的舊模式,以知識傳授、人文素養提升為重點,雖然近幾年的教材改革已經一改以往的文學味重的傾向,增加了一些實用文的寫作,但仍然與學生的專業、職業沒有什么緊密聯系,與高職高專教育實用性極強的職業教育相去甚遠。
2.當前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現狀
2.1、課程設置滯后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現存教學體系尤其是課程設置已不適合發展的需要,現有的英語教學課程基本上是圍繞培養學生英語基本功(聽說讀寫譯)來設置的,嚴重忽視社會需求的變化,缺乏就業方向的指導;(郭強,2008)無法滿足學生對提高自身英語素質和應用能力,以及社會(行業)對學生應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改革高職英語課程設置,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內外環境,是高職院校英語改革首當其沖的問題。(王偉,2006)
2.2、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單一,我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設置成英語一門課程,包含精讀部分、泛讀部分和聽力或視聽說部分的這種模式。學生學習的重點,集中在英語知識方面,學生所上的英語課大部分都側重于閱讀,而聽說技能在英語課程中所占比重不高,有些甚至是難以體現。教學內容由各個領域匯聚起來的聽說讀寫譯等語料組成,以閱讀文章為主。教學內容體系不能按職業崗位和技術領域的要求來設置教學項目和組織教學。(王偉,2006)
2.3、教學模式,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沒有明確與職業需求掛鉤,高職高專大多數院校還是沿用學科體系加實踐環節的組合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仍以書本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小論文,以理論講授為重點,(王偉,2006)忽視學生的社會方面的這塊需求,忽視學生畢業后在崗所需的英語方面的語言機能的培養,尤其是職業相關的一些語言知識和交流技能,或者今后職業發展可能所具備的英語相關基礎的培養。(郭強,2008)
2.4、課程考核方式不全面,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考核仍是以期末或結合期中考試為主,再參考作業,出勤和紀律等平時分來對學生做出評價,沒有對學習的整個過程進行考核,學生往往出現只注意針對考試的復習,而忽略學習過程,而我們知道知識學習和技能的培養是要日積月累的,舊的考核方式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本校英語課程改革實踐
《基本要求》要求英語以應用為目的,高職的英語教育應是為學生今后的崗位工作服務的,以提升學生在行業中應用英語完成各種工作任務的能力為目標。因此,我們遵循學以致用這一理念,在2009年開始嘗試高職英語課程開發,實施個性教學,打破各個專業同一的狀態,結合不同專業就教學內容進行相應地調整, 開發有特色的公共英語課,為學生職業發展服務。在大量的學習與討論后,我們充分理解“工學結合,深度融合”的教育思想,制定出“以典型涉外工作任務(或情境)為導向”的這個原則,來進行課程實踐改革。
首先,根據學院的具體情況,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開發。相應設立《機電職場英語》、《物流職場英語》、《生化職場英語》、《旅游職場英語》和《文秘職場英語》五部分。每個部分分別有課程組負責,相應進行開發。
第一步進行企業調研,調查課程開發的必要性。課程組相繼與專業所在系老師、學生,及進入企業與企業專家、一線工作人員和歷屆畢業生進行訪談、調研,來確定與行業相關的應用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從調研中我們得出企業希望英語能起到一個過渡的作用,在學生上崗后能直接上手,也就是能熟悉一些基礎行業相關的詞匯等英語相關的表達。而且由于學生相關行業及畢業后的從事的崗位特征,工種的不同,所學內容中各種技能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不同系的改革方向也就不同。
第二步:培養目標的制定。根據前期的調研,我們制定了新的課程培養目標,除了基礎英語語言技能的培養外,我們強調了學生在畢業后,處于專業崗位上或行業中應用英語的能力的培養,會使用(包括聽、讀、說、寫、譯各種技能)相關行業相關崗位上的常用職業英語用語,具備常規的基礎工作交流能力。
第三步:教學摘要)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能力。接著各個課程組教師在行業專家和英語專家共同的指導下,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相關語言知識能力的語料,盡量以簡單的語料為主,避免過于專業化的英語語料的選用,(但專業詞匯不可替換。
第四步:實踐嘗試。在教學內容開發完成后,我們在3個相關專業進行了教學實踐。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模擬典型工作任務,設計教學任務,讓學生來完成。為主。實踐教學完成后,我們進行調研,反饋表明,學生對于這類的課程內容并不排斥,相反認為這會有助于畢業后的工作適應,對專業相關知識與英語語言的結合感到很好奇,語言基本技能的培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大部分同學持滿意的態度。但在實踐過程中,課堂教學的管理與考核評分機制還有待完善,需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參與度不均現象的研究,以期獲得更好的效果。
4.關于高職高專英語課程設置的思考
基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對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解讀,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設置總體上將呈多元化的趨勢。
4.1、課程設置定位要準確
劉黛琳教授指出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是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我們應該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在設立教學目標時,要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主,尤其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在職場環境下的語言交際能力。因 此,我們應突出英語這門課程實踐性強的特征,抓英語基本功的訓練,應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把課程教學與職業需求相結合;加強英語教學與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吻合度,提高教學質量,讓英語教學取得實際成效,在培養學生在職場環境下英語交際能力的同時,注意加大對學生就業后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并與畢業后可能從事的專業相結合,因需設計教學內容;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應用為導向的教育觀。(郭強,2008)
4.2、融合基礎英語和職業英語
楊黎明教授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同時承擔著雙重功能,一方面它要為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做出貢獻,另一方面它又要為學生專業課學習提供支持。”因此,高職公共英語課可以原先的語言學習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再加上與專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訓練小論文,在此基礎上進行融合,也就是將基礎部分與職業相關應用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質,也為學生以后的專業課學習,為以后職業中英語應用做準備。
當然,在強調行業職業能力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英語語言習得的規律和對學生人文職業素養的提升。高職學生入學時的英語基礎普遍不是很好,因此,基礎英語知識的習得還是必須的,基礎英語課程是職業英語的前提,行業英語是職業英語的延伸。我們要保留原有的英語課程,但要加強綜合語言技能訓練,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在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應用能力的掌握,及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后,再進行職業英語的學習,強化學生在行業中應用英語的能力。但需注意兩部分教學內容的自然銜接。
4.3、創建立體化教學模式
除去上文提到的課堂教學以外,還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構建適合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新的教學模式。英語課程設置中,在必修課之外,還可設立各種選修課,這樣不僅能較好地滿足不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要,彰顯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加強學生的實用性語言技能的培養和提高。甚至還可以根據市場就業形勢的新需求,增加實踐類新課型。
4.4、引入多元化評價體系
在教學要求方面《基本要求》規定:“本課程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實際應用,加強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以往的考核雖然在形式上做了些變革,但還是側重于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難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全面考核,同時,對不同學生也難以做到細化的分層分類考核。高職公共課應嘗試多樣化的動態性的課程考核方式,做到過程考核和終極考試(或考查)相結合,對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實踐創新精神和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組織活動表現等進行綜合評價,做到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考評,同時又能促使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改變以學生掌握知識多少來評價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質量的知識質量觀。(盧文豐,2010)
5、結語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是以高等技術應用能力為主,以適應外向型經濟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該適應這一趨勢,“改革公共英語教學理念,建立與行業、企業聯系更緊密的高職英語體系”。(劉黛琳,2008:264)因此,高職公共英語的課程建設應體現《基本要求》提出的:“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這一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目標,圍繞如何使學生獲得相關崗位所必須具備的英語技能而展開。
參考文獻:
[1]劉黛琳.高職高專外語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楊黎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中待解決的若干技術問題[J]. 高等職業教育,2008,(1):4-7.
[3]盧文豐.對高職公共課動態教學建設的思考[J]. 北京:教育與職業,2010-4中(11).
[4]王偉.淺析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發展應遵循的幾個原則[J]. 北京:中國高教研究,2006,(3).
[5]郭強.從學生就業競爭力看英語教育改革[N]. 《光明日報》2008-2-20(10).
[6]教育部高度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 2004年.
【關鍵詞】《奔跑吧兄弟》傳播特性粉絲效應營銷
《奔跑吧兄弟》是浙江衛視于2014年10月推出的一檔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節目,一經播出收視率便居高不下。該節目引進韓國版《Running Man》,并由浙江衛視和韓國《Running Man》主創團隊聯合制作而成。
《奔跑吧兄弟》是繼《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節目之后,我國內地電視臺又一次引進韓國的電視節目。與韓國版《Running Man》相比,《奔跑吧兄弟》在保留原節目固定游戲環節的同時也融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在其中,比如《白蛇傳》等故事情節。節目從開播起便引起高度關注,至2015年1月16日第一季收官,連續15周拿下周五綜藝節目收視第一的寶座。
一、《奔跑吧兄弟》的傳播特性
1、創意獨特,故事性強
《奔跑吧兄弟》改變了以往中國戶外節目慣有的闖關形式,每期以不同的故事情節為主線,分小組進行比賽,獲勝一方獲得寶物或獎品。節目中的撕名牌環節是其標志性項目,節目播出后廣受歡迎,并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被模仿。《奔跑吧兄弟》冒險與益智相結合,整個節目幾乎沒有完整的臺本,每一集只有一個整體的構思,是在半策劃半發揮地進行,這是節目的一大看點,即使是導演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隨機性很大,這也是真人秀節目的“真實性”所在。在整個節目中笑料百出,嘉賓也毫不避諱在鏡頭面前暴露自己的丑態,還原了一個個更親民、更接地氣的明星形象。這種真實的表現手法最近幾年在電視屏幕中大獲成功,例如《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等,原因在于,相比較以往明星“修飾”過的形象,觀眾更愿意看到一個去掉光環的、真實的明星呈現在自己面前。可以說《奔跑吧兄弟》顛覆了觀眾對傳統戶外競技綜藝節目的印象。
《奔跑吧兄弟》的成功之處還在于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整個節目隨處都在設置懸念,改變了娛樂節目只為博觀眾一笑的目的,而是在講述故事,吊足觀眾胃口的同時,將觀眾引入到故事情節中來,讓觀眾一起參與到劇情中。嘉賓在節目中的比賽并不是毫無目的的,而是為了完成某項任務,讓整個故事更加完整。一期節目大約90分鐘,也就是一部普通電影的時長,在整部“電影”中有競爭,有懸念,有猜疑,有勵志,有笑點,不到最后一刻,永遠不知道最后的結局。再加上后期制作中音效、字幕、鏡頭剪輯的處理,使整個“故事”緊湊、搞笑,具有故事性和懸疑性,充分調動了觀眾的好奇心和觀看欲望。節目中心策劃推廣部主任王征宇說:“全片采用了大量的電影、電視劇的剪輯手法,通過各種倒敘和插敘的表現,懸念感和邏輯性會更強。這也是韓國版《Running Man》節目的精髓,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在之前的國內綜藝節目中是前所未有的。”①
2、成員特點鮮明,吸引觀眾眼球
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鄧超的數學陳赫的腰,祖藍的大笑baby的嬌,少林寶強會功夫,黑牛李晨體格好,鄭愷一屁全撂倒。”在這個段子里傳神地描繪了七名成員的特征以及在節目里給人印象深刻的表現。可以說,節目組選取明星時也煞費苦心,每個成員都有自身的特點,或幽默搞笑,或百變賣萌,或力大如牛,或嬌柔可愛,所有成員在節目中都發揮了各自的優勢與特點,隨著節目的進行,七名成員的特點也越發鮮明,例如王寶強招牌表情“傻笑”,陳赫被封“撒嬌王”,Angelababy的女神形象等等。有了鮮明特點,在節目前期宣傳中便可以“大做文章”,播出后期可跟進宣傳,吸引觀眾眼球,聚集更多粉絲觀看。
作為真人秀節目,看點就在于將明星安置在陌生的環境中,讓其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看明星的真實表現。不僅考驗明星的體格,也在考驗明星在游戲中的情商和智商,要求明星在節目中能夠放得開,大膽玩。可以說,《奔跑吧兄弟》完美的消費了明星,也將明星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觀眾眼前。不矯情、不做作,告別刻意煽情,突破宣傳個人魅力的無底線“秀”的怪圈,注重明星在競技中的真實表現,讓觀眾眼前一亮。比如一向以女神形象出鏡的Angelababy在節目中素顏亮相,一時在網上大獲好評,拉近了明星與觀眾的距離。作為娛樂節目,最重要的就是要搞笑,而這一點,《奔跑吧兄弟》表現得淋漓盡致,除了后期的搞笑字幕之外,演員的出色表現功不可沒。表情夸張,語言詼諧,各種搞笑動作貫穿其中,觀眾在看節目時笑聲不斷。根據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電視節目的功能之一是心緒轉換功能,《奔跑吧兄弟》正是在觀眾結束一周工作后的周五晚上播出,輕松搞笑的娛樂風格深得人心。
3、大制作、高投入
《奔跑吧兄弟》是浙江衛視節目中心與韓國SBS團隊聯合制作,韓國版《Running Man》本身就是高投入的節目,在韓國頗具人氣,遠赴北京、香港、泰國等地,在設施及布置上也是“毫不吝嗇”。在制作與投入上,中國版《奔跑吧兄弟》比韓國版《Running Man》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節目組介紹,中國版《奔跑吧兄弟》特地邀請了兩位韓國“大拿”加盟節目,其中一位是紅遍亞洲的《來自星星的你》的主編劇。韓國團隊在前五期盡全力為《奔跑吧兄弟》保駕護航,不僅全員參與前期節目錄制,并在后期制作中把關,首期節目便是由韓國導演曹孝鎮親自剪輯的。除了導演、編劇,韓國版《Running Man》的七位明星也加入其中,在節目中與中國“跑男”展開激烈的撕名牌項目,賺足了中韓觀眾的眼球。
后期制作的精良也是《奔跑吧兄弟》走紅的一大原因。緊湊的剪輯技巧,懸念的設置,蒙太奇手法的運用,某種程度上說,《奔跑吧兄弟》是在用做電影的技術和思維做一檔娛樂節目。
二、《奔跑吧兄弟》的營銷策略
1、跨屏營銷
《奔跑吧兄弟》不僅收視率節節攀升,節目的成功也使七位固定成員的身價迅速飆升。四小花旦之一的Angelababy成為全民女神,更是接到了羊年春晚的邀請函,受歡迎程度 可見一斑;隊長鄧超受到關愛,以至于一條簡單的關于其妻子、兒子的微博便能引來上萬的關注;王祖藍更是在節目期間求婚成功,與女友的最萌身高差也引來無數關注和祝福;鄭愷因在第三期節目中放了一個“屁”,娛樂了觀眾,鄭愷本人也在微博里自黑到底,人氣爆棚,粉絲數量一夜間增至8萬。
在節目播出的四個月里,“跑男”們不僅穿梭于各個城市,更是從電視屏幕跑到了電影院。由陳赫和Angelababy主演的《微愛》以及由陳赫、鄭愷主演的《匆匆那年》都是在《奔跑吧兄弟》播出期間上映。趁著三位明星的“跑男”熱,兩部電影均取得不錯的票房。《微愛》上映第一天票房就達到3600萬元,上映三天票房過億元,《匆匆那年》總票房近五億元。李晨與范冰冰緋聞不斷,帶動了《武媚娘傳奇》的熱播,鄧超微博活躍,發孫儷劇照成功宣傳《羋月傳》。“跑男”成員借助高人氣成功進行粉絲變現,實現了跨屏互動,帶來了豐碩成果。
2、粉絲效應
“粉絲”是“對某事物之狂熱者,迷”,常用來指代流行文化現象的積極參與者與狂熱者。②隨著媒介的發展以及大眾娛樂節目的多樣化,粉絲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他們瘋狂而執著地追逐自己喜愛的明星,利用一切傳播工具展開追星活動,粉絲一族已然成為了當下的一種社會現象。
粉絲們為追逐明星,不惜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進入互聯網時代,移動媒體的發展為粉絲們的狂熱追星提供了便利條件,貼吧、論壇、微博,無處不存在粉絲們的身影。粉絲具有一個鮮明特性便是參與性,著名學者詹金斯指出,不斷發展的媒介技術使普通公民也能參與到媒介內容的存檔、評論、挪用、轉換和再傳播中來,媒介消費者通過對媒介內容的積極參與而一躍成為了媒介生產者。③如今,無論我們是在刷微博還是在逛論壇,由粉絲創建的內容比比皆是,媒體已經不再被專業媒體人壟斷,粉絲逐漸參與到明星話題的制造中來。
作為真人秀節目,選擇具有較高人氣的嘉賓參與節目是節目組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奔跑吧兄弟》中的七位固定成員中除了鄭愷名氣稍遜于其他明星之外,其他成員幾乎在參加節目前便已經具有了較高人氣,這便給節目帶來了一定數量的觀眾基礎,試想,喜歡女神Angelababy的粉絲怎么會錯過這樣一檔盡顯女神動人可愛的節目?在節目播出期間,成員微博與粉絲互動,發表觀看節目后的感言,拉近了明星與觀眾間的距離,同時也帶動了粉絲繼續觀看節目的積極性。
3、延伸大銀幕
《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剛剛結束,同名大電影的廣告已經鋪天蓋地。趁著余熱,大電影已經于1月30日上映,這不禁讓依舊沉浸在“跑男”中的粉絲們歡欣鼓舞。繼《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喜獲成功之后,《奔跑吧兄弟》又搶在今年賀歲檔走進電影院,可以說是電視節目成功跨屏的兩個典型案例。《奔跑吧兄弟》之所以可以走向大銀幕與之本身具備的故事劇情不無關系。擺脫以往綜藝節目主持人講話,嘉賓做游戲的呆板格局,《奔跑吧兄弟》更具有戲劇性,從開始到結束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并且這個“故事”講述的真實,結局不可預估,這才是觀眾愿意買票走進電影院看一檔電視節目的原因。
對于電視節目走向大銀幕,自《爸爸去哪兒》開始評論便是兩級分化,有叫好者,也有吐槽者。《奔跑吧兄弟》大電影宣傳陣勢已經展開,有關的微博、新聞層出不窮,無論是拍手叫好,還是嗤之以鼻,都在無形中讓“跑男”們加速度“跑”進了電影院。當然,票房如何,還要看觀眾是否買賬。
參考文獻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各種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
①楊雯,《〈奔跑吧兄弟〉:比快樂更比勵志》[J].《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11-20
②胡瑛,《媒介重度使用者“粉絲”的受眾特性解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