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在高三歷史二輪復習中老師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一)老師遇到的問題
首先,由于全國卷考試內容涵蓋了高中歷史必修三冊和高中歷史選修四冊,涵蓋的內容廣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國卷,沒有經驗可循,很多老師是認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課本教學,致使新課占用時間多,沒有合理安排一輪復習時間,導致二輪復習時間很緊張。在藝體生的復習方面,這一問題尤其突出。
其次,因為全國卷分為一卷和二卷,其難度是不同的,對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國卷時,其難度如何?并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很多老師對于二輪的復習資料無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為全國卷的難易程度無法正確估量,所以,很多老師還存有這樣的疑問:對于二輪復習應該怎樣過知識?是對重難點、延伸加做題講題就可以嗎?
第四,對于很好的把握歷史框架,構建完成的知識體系是在高三一輪復習時還是二輪復習時?或者是貫穿整個高三復習?
(二)建議與對策
首先,任課老師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課程都結束以后,適當的逐步開展一輪復習,復習時可以將選修內容按時間段穿插到一輪復習之中,這樣既可以縮短新課課時,又可以為二輪復習爭取時間,同時,為保證復習中的提升,復習時可以選用高考5十3歷年真題進行訓練。
其次,二輪復習時主要應該是對已有的基礎知識進行綜合概括,把握總的歷史時代背景,在此基礎上突破重點和難點。二輪復習資料中可多選用材料分析題,尤其是考察大的時代背景的題型,很適合訓練綜合知識。
再次,對于構建知識體系,這個問題目前是最讓高三老師頭疼的,因為復習過程中,發現學生根本沒有知識體系的概念,一輪復習的知識點完全聯系不起來,在做題時已掌握的知識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輪復習至三輪復習時,老師應針對學生情況,適時的幫助學生或者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二、在高三歷史二輪復習中學生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一)學生遇到的問題
復習知識時遇到的問題。首先,因為高中歷史必修課是分為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三大專題來設置課程的,其歷史時間是零散的,所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記憶不清,對歷史時間的延續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學生在復習時還停留在一輪復習階段,對于歷史知識點的記憶是零碎混亂的,沒有框架和體系。再次,在知識的梳理上,學生們對老師過分依賴,不愛動手動腦。第四,很多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復習方法,如不總結已經做錯的題和復習過的知識;不及時的翻閱課本;不背誦重知識點。
做訓練題時遇到的問題。首先,很多學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題時喜歡做選擇題,材料題隨便寫寫,然后就對答案。其次,有些學生做題時不注重審題,不研究問題,看一遍題目就開始答題,往往準確率很低。再次,學生們做選擇題時,遇到有關聯詞的題目,如只有……才……等,不能準確的把握住題意,而此類題型在高考題中又比較常見。第四,大部分學生看不懂文言文題,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題,而文言文材料題又是高考的常見題型。
(二)建議與對策
復習知識時的建議與對策。首先,對于歷史時間,任課老師應該從高一開始要提醒學生記憶,使學生養成看到歷史事件自然反映出歷史時間的好習慣。此外,在高三一輪復習時更要求學生必須背誦時間點。其次,老師在復習時應該幫助學生構建較完整的歷史時間段的知識體系,并要求他們要自己動手且要不斷的復習知識體系。再次,教師在復習時可以適當的提問學生,或抽查作業,督促他們動手動腦。第四,對于高考真題或大型考試,必須要求學生總結做錯的題目,可以把錯題抄寫在作業本上,老師按時查閱批注。此外,一定要求并z查學生重點知識點的背誦。
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開發者不應該是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但也不能隨意發揮總要有所依據池就是要立足《高中歷史學科課程標準》的解讀;另外就是要認真地研究實行新課標以來的歷年高考真題從中分類整理每一個模塊的重要知識點和高考常考點,以及命題方向和設問技巧;另外在平時上課時還需重視課文中出現的圖片及小字部分。只有這樣在教學時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基至做無用功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筆者認為這是高三老師的教學前提和必備素養。
二、充分掌握基礎知識
古人說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就要求進行高三第一輪復習的時候切忌回圈吞棗。而是首先要求學生熟悉或記住教材單元的知識點目錄弄懂文中的每一個歷史概念理清重大歷史事件發展的主要線索,區別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啟己整理每課的、每單元的知識結構。對三本必修中的重點、難點、盲點、易錯易混點等進行總結與分類分析原因并逐一解決不要留下任何漏洞。否則第二輪、第三輪的復習學生就會跟不上不知所云。此外還要整合三本必修和兩本選修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有時間的話肩必要整理一下教材中涉及到的廣東地方史的相關知識點便于在目前命題注重歷史情景的情況下學生少丟分。這也不是要求教師平時面面俱到段有主次等而是要做到知識點之間必修和選修之間的有機的統一。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老師教學必須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赴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和答題技能。這樣剛開始的時候老師比較辛苦越到后來就越輕松。往往會形成一種老師越教越想教學生越學越想學的良好局面。于是教師在專題復習時一定要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板書設計合理充分體現學科的主干知識。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同時力求讓學生做到多思考肩層次的去掌握知識肩規律的去學習。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學習要達到不看課本和筆記都能基本回憶出主要內容。還要求學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高效的練習量。每周自己動手進行一次知識小結等。這些措施重在堅持才會穩定和有效。
四、分層處理因材施教
教學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尺度,兼顧到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聽得懂肩所收獲。老師要高度重視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典型錯誤及時有效的幫助學生進行歸類整理錯題碰到一個解決一個。此外還要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優勢利用一些小故事把人生的大道理表達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對老師的信任特別是要擁有一雙慧眼多發現后進生的閃光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池要及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而是時時關注著他們這樣不僅維護了正常的課堂秩序班級的學習氛圍也逐步濃厚起來了。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河以將其分為多個不同的層次始他們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并適時加以跟蹤和輔導赴基礎較好的同學來帶動。鼓勵后進生向基礎好的同學看齊調動學生內心的自尊和好勝心形成你追我趕凈先恐后的濃厚學習氣氛。
[關鍵詞]歷史教學高考備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10112
細節一:通讀教材
歷史一輪復習歷時6個月之久,這一過程如何復習、怎樣展開,各學校在大方向的把握上是大體一致的,所以筆者不再多加贅述。但是筆者認為在一輪復習中,“通讀教材”這一細節工作尤為重要。所以“通讀教材”就成為我們歷史組一輪復習中的一個重要工作。其具體實施辦法是這樣的:通讀范圍是3本必修加選修二,按次序通讀。通讀時間是每天早自習5分鐘閱讀加上每節晚自習的10分鐘閱讀,每周總計50分鐘的閱讀時間。早自習由班主任監督,晚自習由任課教師監督。閱讀方式是學生大聲齊讀。閱讀細節是通篇閱讀,從教材正文到書下注釋,從知識鏈接到歷史回顧,只要是有字的地方通通閱讀。整個一輪復習中,通讀教材一直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通過閱讀學生了解了教材的所有細節點,雖然會有遺忘,但是通過做題也能勾起對相關知識的回憶點,覺得很有效果。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實施通讀教材這一細節工作的決心。
細節二:我們的小考制度
狠抓基礎早已經成為所有學校歷史備考中的共識。狠抓基礎的最有效辦法就是讓學生記憶知識點,這也是所有歷史教師的共識。我們學校的學生尤其是平行班的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很差,如果不考、不批、不罰,就幾乎沒有學生背,這樣一來,想抓牢基礎那都是空話。為了能把抓基礎的工作做實做牢做出效果,我們歷史組從進入高三以來,無論是一輪復習還是現在的二輪復習,或者是剩下的64天,都在堅持小考制度。具體實施辦法是這樣的:每班繪制當月小考滿分一覽表并張貼在墻上,每名學生準備一個小考本。教師在講正課前利用3到5分鐘對上節課講述的重點知識點進行小考,一般都是5到10道小題,要求學生閉答在小考本上,一次一頁,考完即收,收完課下教師及時進行批改,并利用當天的自習課給學生做出及時的反饋。每次得滿分的學生記在滿分一覽表上,不得滿分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罰寫處罰,考得特別不好的學生課后單獨到辦公室背。這樣一個月下來,統計滿分前10名,計入班級的整體考核。為了得到滿分,學生已經習慣在課前把知識點背好。半年下來,學生用完的小考本已經有5本之多,學生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細節三:我們的錯題反思
進入高三以來,學生做過的題可以說浩如煙海,做錯的題也是數不勝數。但有一些學生做同一道題做錯了,再做還錯。針對這種狀況,必須進行有效的錯題反思,這也是我們所有高三歷史教師的共識。我們的錯題反思是這樣進行的:要求學生準備一本錯題反思本。一本分成5部分,分別是時間錯題、關鍵字錯題、問法錯題、純材料錯題、大題。要求學生把做錯的題分類記入錯題本,并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上對該題的解析。教師每周收一次錯題本,以監督學生對錯題進行及時總結。每月要求學生翻看自己的錯題本,并統計自己錯的題哪種類型錯得多。這樣學生就能發現自己在哪類題型上是薄弱的,可以有針對性地練習相關的題,也可以在以后的做題中注意同類題的做法,吸取教訓,減少錯誤率。同時每個月我們會把學生集中錯的題重新組卷,再讓學生做,這樣保證做過的題不易再錯,也就保證了多做題的意義。
細節四:攻克歷史時間
高中歷史老師也是一個競爭壓力很大的崗位。高中歷史對于高中老師而言,現在都要求寫論文評職稱,特別是對于研究成果看的越來越重,關系到老師的收入。對于高中歷史老師而言,歷史課作為高中生的必修學科之一早已擁有了悠久的歷史,如今的高中歷史不僅涵蓋內容廣闊,而且還是一門文理兼容并且與社會熱點結合緊密的課程。
在對話教學討論激烈的現今,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面臨的挑戰也十分巨大,對歷史教學工作者自身的學科基礎知識,社會熱點分析能力,以及教學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對話教學中,歷史教師需要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然而,并不是所有歷史教師都能夠在課堂上輕松地運用對話教學。課業進程和升學考試等多重壓力使得教師很難兼顧到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同時高中歷史課程又是一門發散性思維很強的學科,面對不同的學情,對話教學的實施很有可能會遇上各種問題,比如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無法得到控制,教師與學生由于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使得無謂的話題占用了上課時間,導致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等情況。其次,現在的學生面對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理解會形成價值觀上的偏差,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教師在學習生活上沒有做到及時正確合理的指導。
為了有效地調查當今歷史課堂對話教學的情況,筆者翻閱了相關文獻,并結合實際的教學,采用訪談分析方法進行整理研究。教師訪談的內容總結為以下四點:(1)采用對話教學時如何展開師生對話?(2)如何調動學生討論問題的積極性?(3)如何引導學生,使討論不偏離主干內容?(4)如何加以正確價值觀的滲透?首先,在如何開展師生對話方面,受訪歷史教師認為需要依情況而定。課堂師生對話以問答為主,而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沒有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情況。因此在備課時就需要提前設置問題,并且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從而預定下問題的難度;在上課過程中,根據現實情況對難度進行適當調整,防止出現無人應答,無人能答。若學生對問題表示費解,則將問題拆分為若干步的小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循循善誘。最后再進行課后的教學反思,找出課堂對話過程中學生產生錯誤的關鍵,也就是對某方面知識理解的偏差,在之后教學中加以調整。其次,在調動學生討論問題的積極性方面,受訪教師均表示,課堂討論得以開展的前提是學生對知識點有一定的認知與熟悉。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由教師提出討論項目,在規定時間內安排小組討論。故而課前準備工作需要合理設置討論的問題而且要求學生對討論的內容必須熟悉。討論形式一般以小組形式或者同桌之間進行,由代表發言,采用適當的獎懲制度,提高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再次,對于課堂討論的控制方面,受訪教師認為,在學生討論問題時教師需要深入學生中間,深入小組中間,了解各方面意見,以便當發現學生討論方向發生偏差時能夠做到及時的引導與指正。最后,時間一到及時停止討論,聽取各代表發言,然后做出總結。總結包括明確被討論的問題,同時對學生得出的不同結論進行點評,最后歸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最后,在如何使得學生樹立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較多年長的教師對此主要采取傳統的說教模式,結合實際例子,以情感化,并且集中向成績落后的學生進行課后談話。而年輕教師的方法則是為學生播放有關圖文影片,讓學生通過直接的感觀自己體味。
關鍵詞: 政治教學 三輪復習 基礎性 專題性 高效性
不知不覺中我們進入了2012年的備考階段,指導高三復習的教師和許多高三考生一樣在不斷總結思考:努力增強高考復習的高效性,必須對高三復習作出科學規劃。科學備考不僅是對高三教師學科素質的檢驗,而且影響到政治學科復習效率,更直接關系到高考文綜成績。因此很多學校和教師都高度重視,精心安排備考的復習順序、階段劃分、時間準備、內容安排。一般認為高三復習分為三輪:一輪復習打基礎,第一年的8月至第二年的3月強化基礎知識復習;二輪復習講熱點,4月至5月強化時政熱點與教材基礎知識整合;三輪復習抓練習,5月至高考前強化綜合模擬訓練。但是僅僅靠這三輪復習備考或界限分明的階段劃分是遠遠不夠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摸索出了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的復習策略,簡述如下,以供廣大師生借鑒參考。
一、一輪復習突出基礎性,夯實基礎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注重對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的考查是高考命題一貫的原則。高考試題會選取大量的課本以外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素材,創設新的問題情境,設立新的問題角度,但知識的落腳點都在構成學科基本內容的主體知識范圍內,高考主觀試題答案幾乎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據。因此,在高三全程復習中,我們要始終關注基礎知識、主干知識。突出基礎性、夯實基礎知識更是一輪復習中最重要的任務。
1.時間準備。一輪復習時間可以從第一年的8月開始到第二年的2月底3月初結束。
2.復習順序既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的模塊順序,又可以先從必修四開始,用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指導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內容復習。
3.復習內容以上一年的《考試大綱》為依據。《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重要依據,教師和學生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確定的復習方向和重點,以《考試大綱》為綱,以現行教材為本,以重點、難點、疑點、盲點為切入點,明確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理解基本原理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本輪復習主要從微觀上把握高考考點的內在聯系,堅持全面覆蓋,把知識點把準、夯實,不留知識死角。這就要求學生在復習中不心存僥幸,不僅要重點復習主干知識,還要兼顧非主干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在復綱中的考點時也要關注考點表述內容和順序與教材不一致的地方,做好知識的銜接、延伸和補漏。如:《經濟生活》中“貨幣與財富”、“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稅收的作用”、“市場與計劃”;《政治生活》中“我國政府關于人權問題的觀點”;《文化生活》中“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生活與哲學》中“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等考點。
4、精心挑選一輪復習輔導用書,這本書的基礎知識最好可以由學生自己填寫,里面的知識點復習是按照高考考點順序安排的,每個考點都有典型的例題和練習,有以往的高考試題和各地的模擬試題。
5、本輪可以進行3―4次政治單科模擬考試,試題最好自主命題,結合復習實際滾動式出題。
在第二年新大綱出臺后,教師要密切關注考點內容上的增刪,可在一輪復習接近尾聲后調整復習側重點,處理好新舊考點的關系,對于新增考點,要有高度的敏銳感,善于捕捉考點變化背后的信息,并指導學生做好復習。要讓學生通過這一輪復習,全面、準確、系統、扎實地掌握每一模塊,每一個考點,并且做到學以致用,渡過基礎關,消滅知識盲點。
二、二輪復習注重專題性,優化結構
第二輪復習對基礎知識的復習更加注意知識結構網絡的梳理,強調從宏觀上把握知識結構體系,通過梳理,把學過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和網絡化。
1.時間準備。二輪復習從3月初到5月初。
2.內容安排上可以同時進行兩個專題復習:理論專題與時政專題復習。高考文綜政治試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而專題復習是把握政治理論體系的好方法。通過專題復習,考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全面準確地掌握大量知識點,明確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答題效率。
(1)理論專題學習。主要強調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與知識遷移。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指導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整合,學會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復習中可以打破章節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識網絡,構建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學科內跨模塊的知識滲透,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和聚合思維能力,答題時也能防止知識零散、答題片面、丟三落四、張冠李戴的毛病出現。如:《經濟生活》可分別以消費、生產、分配、交換為單元繪制體系圖,或者重點梳理國家、企業、個人三大角度知識;《政治生活》可分為國體、公民、政府、政體、政黨、民族、民主、外交理論;《文化生活》可整合為文化的基礎性(文化的含義作用)、文化的規律性(文化多樣性、文化傳播、文化繼承、文化發展、文化創新)、文化的特殊性(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文化的時代性(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四大單元知識;《生活與哲學》分為緒論、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五大板塊,其中唯物論又可分為物質觀、運動觀、規律觀、意識觀等,辯證法分為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否定觀,認識論有實踐觀、真理觀,歷史唯物主義包括歷史觀、價值觀等。
理論專題復習時繪制的知識體系圖,可以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關系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來,從宏觀上界定學科理論的主干線索,使考生思考問題時清晰地再現學科理論之間的淵源關系,為答題提供堅實的空間基礎。
此外,還要適當拓展和深化教材知識,如:對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教材只講了是什么、為什么,卻沒有講怎么辦,而有的題目恰恰考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針對教材、模擬試題、高考試題幫助學生整理出答此類題的一般規律。又如“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如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何體現矛盾分析方法”,此類的設問都有規律可循,要善于總結,學會舉一反三。
(2)熱點專題復習。高考從不回避熱點,積極反映當前國內外熱點問題正是政治學科高考的命題原則之一,把握時代性、關注熱點就成為此輪復習的重要任務之一。哪些問題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呢?從內容上看主要有國際國內重大案件、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一般社會現象和大家熟知的自然現象等,這就要求備考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搜集整理熱點資料,以國內外形勢發展中的重點和熱點問題為載體,把社會生活和基礎知識有機聯系,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熱點專題復習切忌猜題押題,而是把握高考“題在書外、理在書內”的原則,整合出熱點背景下教材涉及的主要知識專題,再根據題目設問角度,選擇理論知識,聯系材料實際,轉換語言作答。
3.二輪復習的模擬訓練應以文綜訓練為主,從單科向文綜考試轉換需要一個過程,要引導學生很快適應分值、題量、題型等的變化。
以上兩輪復習既從微觀上準確把握每一個知識點,又從宏觀上把握教材,在縱向復習和橫向復習的基礎上,5月初可以進行第三輪復習。
三、三輪復習強調高效性,提高效率
一般復習把此輪稱為“沖刺階段復習”,集中進行模擬試題演練,分析高考題型,進行高考試題的訓練,掌握答題技巧,提高應試能力,強調知識的實際運用和融會貫通。但我認為這樣的訓練應始終貫穿三輪復習的全過程,因此第三輪復習還應側重這樣幾個環節。
1.根據練習反饋,及時查漏補缺,進行反思創新。抽出一段時間分析整理歸納前一段的練習和模考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彌補知識漏洞,實踐證明在練習模考中查缺補漏更具有針對性。學生會發現有的是基本功不扎實、有的是答題思路不明確、有的是知識有盲點、有的是不注重書寫。教師可以采用集體評講與個別輔導相結合,通過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互評互動,體會考試對知識掌握與運用的要求,也可以讓學生對標準答案進行討論,是否有商榷或調整補充的地方,從而挖掘試題價值,爭取一題多用。
2.研究高考試題,注重技巧方法,適應應試要求。精選幾套近兩年新課程文綜成套試卷,利用半個月的時間讓學生集中訓練,通過對高考典型題目的練習和剖析,讓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應用規律,強化解答試題的基本能力,掌握高考常見題型的一般思路、方法和技巧,使復習盡可能與高考命題的思路合拍,從而增強備考的高效性。比如常見計算題的解答,讀圖讀表題的規律,“體現類”“原因類”“措施類”“啟示類”題型都是這輪復習集中研究總結的問題。
3.重視探究題型,科學準備應對,樹立創新意識。體現開放和實踐精神的綜合探究題在高考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近兩年安徽考試說明都指出試題將加強探究性。如論證和探究目標中增加了“論證和探究,得出合理的結論;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的表述,這種變化就要求教師和學生梳理并演練此類題型,掌握“確定研究課題類”、“選擇研究方法類”、“設計活動方案類”(聽證會、主題班會、辯論會、演講稿、倡議書、建議書)、“繪制數據圖表類”等基本類型的答題基本要求。
關鍵詞:高校;公共歷史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很多在外人看來高校里“高、大、上”的專業知識走出“象牙塔”,走上了向社會“布道”之路,高等教育的專業知識傳授對象由學生逐步擴散到社會人士。其中,人文社科專業的歷史課程頗受大眾的歡迎,百家講壇的興起、淘課的流行即是典型,關于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和網絡劇也讓人眼花繚亂,甚至公務員考試以及許多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中都不乏對歷史知識的考查。與全民“歷史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校公共歷史教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育的尷尬:學生興趣的缺乏以及實效性不強。
之所以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列為高校公共歷史教育,筆者認為,雖然2007年開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作為一門全新課程被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授課對象為所有本科層次學生。該課程從課程性質上看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相關通知文件也界定了該門課程的政治理論課屬性。但是,由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內容的弱理論性、偏史實性,其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完全不同于“基本原理”以及“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些理論性較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時,為了便于和美國高校本科通識類必修課程美國史教育對應比較,筆者在本文中稱其為高校公共歷史教育(該課程從性質上分析仍屬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范疇)。
一、我國高校公共歷史教育的普遍問題
首先,我國高校公共歷史教育中,學生歷史學習意識缺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大部分學生眼中是一門基礎知識學科,有不少學生認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開設沒有必要,他們認為在高中時已經學習過歷史,本科階段不需要重復學習。更多的學生則認為該課程的學習對日后的工作與生活沒有幫助。學生沒有正確的歷史學習意識,對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通過考試拿學分。特別是對理工科學生而言,幾節專業課的學習能夠讓他們學會設計出一個小零件、一個程序,而對歷史的學習似乎不能起到這么直接的實際效用,“歷史無用論”觀點在高校學生中普遍存在。龔自珍曾指出:“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為史。”歷史承載的知識和技能是非常豐富的,歷史知識與政治、教育、經濟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歷史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生對于人類社會變化的認識,培養他們對于現代文化的透視力。這些都是學生無法主動意識到的,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樹立歷史學習意識。
其次,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高校公共歷史教育的要求。我國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方式主要還是以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為主。雖然教學手段有了很大改善,大部分教師早已運用多媒體教學,但是教學內容還是一樣局限于書本,一些基礎的歷史知識學生在初中、高中時就已經了解熟悉,到了本科階段,變動不大的教學內容和傳統的教學模式,必然會使大部分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最后,高校公共歷史教育考核的方式比較單一,需要作出改變。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考核還是傳統的考試形式。考試試題類型固化,內容固定,對學生的歷史理解、思考方面的考查較少。學生學習歷史的意義并不在于記住一個時間點或者一個英雄人物,更在于了解這段歷史的意義和對現代的啟示。對學生歷史知識的考查與數學、物理、化學等理工類基礎學科不盡相同,記住公式,套用解題不是歷史學習所需要的結果。
二、美國高校公共歷史教育的啟示
美國的高等教育極其重視公共歷史教育,美國高校一般把美國史設置為通識類基礎課程,要求本科生必修。根據近幾年對美國一千多所四年制本科大學的調查,美國史作為公共歷史教育課程是美國大學本科中必修比例最高的。一般來說規模大的州立大學,如加州大學體系、馬里蘭大學體系等,統一把美國史設置為本科必修課程。即使在那些不要求美國史必修的全美頂尖的三十所文理學院,本科必修課的選課目錄中依然保有美國史。
事實上,對于這些不必修美國史的全美頂尖學院來說,由于進校學生的素質極高,學生在美國史方面的素養已相當不錯,傳統的公共歷史教育課程――美國史對這些學校和學生來說顯然不適合,因而這類學校一般以其他美國史領域的專門課程作為必修課,這種其他課程,很可能是關于美國歷史文化或經濟、政治方面等更為專門的課程,如清教、天主教、新教等基本的宗教知識以及這些教派對北美殖民地的塑造作用。這些課程需要相當的美國史訓練,許多選擇該類課程的學生高中時在美國史方面的訓練就極其過硬。
美國高校為什么如此重視公共歷史教育?從根本上看是以“通識教育” 為根本理念的教育原則和精神決定的,而歷史教育是“通識教育”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所謂“通識教育”,即不管是文科、理工科抑或其他學科,把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與科學知識以及思維方式作為主旨,使學生對人類的物質、精神文明有系統和深入的認識理解,養成學生科學與人文兼具的思維方式。美國高校一般不將自己視為培養技術專家的地方,專業技能和技術的教育在美國高校教育中并非首位,美國高校重視的是歷史這類人文社科知識的培養在技能與專業學習中的基礎地位,本科階段許多技能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專業一般不設置,必須要等學生在本科階段打 下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才能去學習。
另外,由于美國高校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非常注重在公共歷史教育中讓學生理論結合實際,比如在課程實踐環節安排學生到政府、社區、企業等工作單位實習,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了解如何研究材料、編輯報告、收集文獻等,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研究和應用能力,促使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研究中鍛煉了思維、收獲了方法。
三、我國高校公共歷史教育的改革
第一,明確高校公共歷史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歷史是記錄了過去、現在、未來的整個全人類的生活。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1840年之后中國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又一步步完成實現國家解放和民族獨立以及在此基礎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事實,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啟發學生習得的歷史經驗、激發學生的歷史意識。所謂歷史意識,意味人類在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對自身歷史的記憶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進而運用于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觀念和要求。現階段高校公共歷史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樹立歷史意識,讓青年人能夠彰往察來,學會運用歷史經驗,應對現今社會生活。
第二,教學聯系實際,幫助學生實現“學以致用”,提升歷史知識的轉化率。筆者認為,高校公共歷史教育應該注重以下幾點:其一,增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科的界限已經不像以往那么明顯。高校學生特別是人文社科類的學生,通過接受公共歷史教育可以增強其對專業學科的理解。文學專業,需要學生了解相關的文學史,理解特定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歷史環境,以理解該文學作品的核心;旅游專業,更是需要學生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知曉當地古跡的歷史內涵。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各科文化交匯相融的過程,只有弱化歷史學科的專業意識,才能幫助學生找到公共歷史教育的意義所在。其二,公共歷史教育不應該與社會生活、社會工作割裂。公共歷史教育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幫助學生更好地步入社會、接軌社會,為實現“四個全面”戰略服務。在公共歷史教育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要注重分析歷史事件與現代事件發生的關系,探討其中的歷史規律,增強學生對于歷史和現實關系的理解。
第三,改變考核形式,讓學生從心里接受歷史、學懂歷史。高校公共歷史的教學目標,更多的在于教導學生如何理解歷史、運用歷史。所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考核方式應該以考核學生的能力為主,以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為輔。在考核形式中,不僅可以采用試題的方式,還可以采用課題討論、撰寫報告或者論文的方式,多方面考查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以及撰寫報告的能力。考核還應結合平時課堂的表現和作業的完成情況。學生課堂討論是否積極參與,對于教師每次布置的思考作業是否有獨特、新穎的想法,這些都是最終考核結果的重要參考標準。
除此之外,公共歷史教育的考核內容應該從一些基礎知識點的考查向靈活運用能力的考查上轉變。比如,以往考試試題都會考查的主要內容和意義問題,現在的試題可以轉變成對于中國近代社會發展變化以及對于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有何借鑒意義方面的考查上來。單純的對知識點記憶背誦的考核轉變成了對歷史知識理解與運用的考核,如果學生對此理解透徹并有著獨到的見解,那就真的學“懂”歷史了。
參考文獻:
[1]解學慧.美國歷史教育的特點之一:收集和使用第一手資料[J].歷史教學,2004(7):57-60.
[2]陳靖豐.現代化與國民的歷史教育――戰后美國歷史教育述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5):93-97.
[3]李守常.史學要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
[4]瞿林東.歷史?現實?人生――史學的沉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魏久堯.中國傳統大學精神與民族精神――關于中國現代大學教育改革的歷史反思[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6]王小麗,肖守軍.美國公共歷史學教育對我國高校歷史教育實踐改革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
關鍵詞:新課程;歷史高考;特點;備考策略
一、強調重要概念的闡釋與理解
高度重視對歷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幾年來高考的突出特點。此類題目主要有兩種形式:一在“題干”中提出歷史概念,在選項中表述對概念的闡釋;二是在“題干”中進行闡釋,在選項中列出相關概念。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實質、含義、目的、標志、特點、表現、反映、性質”等。解答這類題目,關鍵在于復習備考中正確把握和理解相關歷史概念的實質和內涵。
二、注重中外歷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的比較能力考查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中外歷史的結合點和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和世界。一方面要注意全面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準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三、試題與答案呈現開放性
這種開放性試題能夠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又利于拉開不同水平考生的距離,較為準確地確定考生的學習水平,區分度較好,信度和效度較高。由于試題沒有設定參考答案,便于考生自由發揮,考生只要緊扣題意,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回答,能夠得到較高分數。既能準確檢測考生的思維水平,考生又有話可說,容易得分,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間,這樣的試題,真正凸顯了對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考查。這種在考試中讓學生充分體現主體性和建構性的命題,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最好的詮釋。
解答的時候只需要針對一個方面進行回答即可,這就給我們同學很大的發揮空間。所謂仁者見人,智者見智,只要觀點不偏,針對材料的分析準確,就能夠得到分數。根據圖表,我們能夠發現法定假日天數變多,傳統節日作為法定假日開始增多。這是最容易發現的變化,也是同學最好回答的。針對原因,我們用四個字概括“合理即可”。所以這類題就看同學的發揮是否穩定,邏輯是否嚴密。總之,開放性試題的解題思路首先應該確定主題,圍繞主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歷史信息,轉換成答題語言。
四、注重史觀、史法、史學理論與史學常識考查
當下國內外史學界的主要史學研究范式有如下幾種:即唯物史觀統領下的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等。
解答這類題首先分清史料類型、理解影響史料解釋的幾個主要因素、確定史料選取和運用應注意原則或方法。以史觀引領,對考點進行解讀或整合。
五、突出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時空觀念、發展意識、多元聯系、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評判、歷史認同感。
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歷史教育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設計教學目標,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倡導合作探究是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實現情感體驗是培養核心素養的立足點。構建多元評價是培養核心素養的支撐點。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靠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六、命題視角體現新的學術觀點
從近幾年各省市歷史高考試題所引用學術專著或觀點的數據表來看,全國卷所引用專著或觀點的次數和程度均高于各省市。近年來,把國內外學術專著引入歷史高考試題中,使高考“學術味”越來越濃烈。以學術背景資料為教材知識考察的“切入c”,通過對這些學術背景資料的認識來提高考生對歷史多角度,廣范圍的分析能力,把教材知識內容融入到學術背景的資料中,實現歷史考察“小切口,大內涵”的定性要求。
七、選修熱蕕目疾槎匝生超越教材的能力要求更高
新課程全國卷選考命題趨勢“遠離教材、漸行漸遠”。具體表現為選考超出教材范圍、選考難度大于必考、選考側重史學研究方法的考查。
做好選修題應該精講兩本選修教材;有重點、有策略地強化選修教材與必修教材知識點的統合,一、二輪復習必修知識可有機結合滲透補充選修知識內容。對于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和班級,選修教材的講授,采用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結合法。在高考復習備考的過程中,進行專題訓練,歸納總結答題規律和技巧。
從2008年秋季到現在,我已把從人教版的歷史三本必修及選修一和選修四完整地教了一遍。在教學中,我發現了諸多問題,也存在較多困惑。
一是發現學生初中歷史知識掌握得太少了。由于許昌市初中歷史教學的現實,中招考試采取開卷形式,對學生的要求較低,導致學生初中歷史知識的儲備十分有限。如對簡單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分不清。這對高中歷史教學是十分不利的。
二是高一新教材內容的時間跨度過大、體例新、容量多、學術性強、難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內在邏輯嚴密。它給歷史教師展示才華帶來了機遇,但也給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一節課45分鐘根本講不完,不是內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內容好似壓縮的太空餅干,再加上學生初中知識的“膚淺”,前后內容無法銜接。如在講解必修一第三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我們要介紹北宋為何要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鏟除地方割據的基礎,那就必須講解唐中期是如何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國是如何形成的,這就必然會花費不少時間,但如果不介紹這個過程,而大講特講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其結果事必無法培養出學生的能力,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不符合。
三是教師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未更新。這個問題較為復雜,不是一兩句可以說完的。在教學上還表現為“滿堂灌”、“填鴨式”的舊的教學方法,這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聽課的積極性。即便有討論,也會由于學生對初中歷史知識掌握的膚淺,而無法深入地進行討論。
最初接觸課改第一年,歷史老師們普遍反映:講好歷史課,難;講好新課改中的歷史課,更難。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內容的老化和知識點的瑣碎,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準確傳授知識、把握重難點的同時把歷史課這份粗糧精工細作成宮廷御宴。
非常榮幸的是,在校領導的倡議和重視下,課改第二學期即2009年秋季我們許昌高中開展了“高效課堂”活動。我聆聽了一些走在課改前沿的老師們的課,領會了一些教育專家們的課改精神,認真閱讀了《高效課堂二十一條》,在教學中開始轉變教學理念,對高效課堂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先后在學校公開講了三次“高效課堂”模式課,既有成功之處,也有遺憾不足。現總結一下,懇請領導和同行指正。
真正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說實話,對于我這個有十五年教齡的教師來說,一下子把講臺讓位于學生,做起來很不適應,關鍵是很不放心,擔心學生一知半解,知識掌握不到位。但是現在的新課程形勢和教材編寫特點都促使我們教師必須轉變思路,再搞“一言堂”、“填鴨式”必將下課!特別是我閱讀了李炳亭的“高效課堂22條”之后,終于下決心嘗試這種模式。最初,在講到“分封制”、“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國的三權分立制”“戊戌”“俄國農奴制改革”等內容時,我讓幾名學生提前編歷史短劇,學到這些內容時就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盡情展示,結果出乎我的預料,不管學生是以歷史短劇、新聞會還是以辯論會的形式展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融會貫通以及語言組織、表演才能都讓我佩服,在贊賞、鼓勵中,學生在課堂上淋漓盡致地展示自己,體會學習的快樂。
采用多媒體授課,課堂內容豐富,感染力增強。本人克服重重困難,初步掌握了PPT的制作方法,通過網上查詢、搜索相關知識、提供更多的圖片、視頻和文字資料,讓學生除了提高提取歷史信息能力外,還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堅持不懈、認真細致地編好導學案。在接觸高效課堂之前,我曾講過歷史必修一、必修二的內容,當時我就嘗試讓學生預習,至于怎樣預習、達到什么效果就沒去細想。直到看了杜郎口中學的預習提綱,我才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每學期,幾位歷史老師能始終如一地編寫導學案,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改、總結,逐步形成了一套更有效指導學生預習的學案,其流程是:課程標準——重點難點——知識梳理——相關鏈接——難點突破——檢測結果——反饋信息。這些導學案一課課地及時編寫、及時發放,在高效課堂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課下在征集學生評價時,反映良好。
解放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誠然,教育的對象是學生,當我們教師的理念和方法轉變時,學生也應該轉變。然而,在我所了解的高一大部分學生中,認可“學習成績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教師講課水平”的大有人在,老師的講解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從而造成這部分學生被動學習、自主性差、知識面狹窄,在組織一些討論時一部分學生一言不發,在大屏幕打出相關知識時,先慌著抄寫,甚至不想漏掉一個字。傳統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師生配合“默契”,效果也是有的。但經過八次課改,若課堂還是“濤聲依舊”,我們培養的學生何時才能創新?解放學生,關鍵還要看教師的引導。這一方面,我感到建立平等、和諧、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是基礎,課堂“放權”是可行的,在知識的海洋里,讓學生成長為劈風斬浪的舵手,我們只做航標!
1全面貫徹和推進新課標的實施,推進教學改革的開展
新課程標準為各學科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可為課堂教學的全面實施奠定基礎。新課程標準包含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許多先進的教學理念。這是教師最有用的信息。它可以為學生打開學習的大門,增加學生的思想和意識的開放性,使他們自我發現。學科知識促進學生表現和學習質量的全面提高,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建設。因為“初中必修史課程標準”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任務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開辟了教學史的新天地。只有深入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理念,了解歷史教學任務的重要性,才能達到理想的歷史教學效果。歷史教學的主要方式是傳達書本知識,要求作為文化導師的歷史教育者對教材進行充分的研究,并能夠根據教科書的特點制定教學方法。此外,歷史教育者還應具備深入的歷史知識基礎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這要求歷史教師自己進行更高水平的培訓,獲得更多的教學知識和歷史理論,以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優秀的教師將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2創新教學的內容,強化橫向聯系
為了使教學更具邏輯性和組織性,許多教師按照他們的寫作順序進行設計。歷史不是關注某個歷史事實的解釋,而是關注歷史事實的回應,確認研究的概念。這對初中生的一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是許多初中學生今天所缺乏的。觀察學生的歷史情況不難發現。許多學生沒有學會從知識的橫向關系中滲透認知,孤立地分析知識點,導致對主觀問題的誤解,不知道如何回答。這方面是由學生的學習不良習慣造成的,另一方面與教師不注意壓力有關。初中歷史教學不僅旨在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還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適當創新,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鼓勵學生比較和分析不同的知識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可以養成總結和概括的習慣,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自然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