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愛有許多種愛,他們代表不同的意義,朋友之間的愛,那是純潔的;善人對窮苦人的愛,那是真誠的……但是誰對我們的愛才是最無私最真摯的呢?——那當然就是父母了!!!
我們將心比心一下,如果在某人生病的時候,讓你去照顧她,你會愿意嗎?不!你肯定不會,你可冷會想“他生病管我什么事?我憑什么去照顧她?”可是,當那個某人是你的時候,那個照顧你的人又是你父母的時候。他們會那么想嗎?不,當然不會。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愛!是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愛!是父母對你的責任!所以說嘛,我們一定養對父母更十倍的加以呵護和孝敬。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是法律規定子女應盡的義務。竟然這樣我們為什么還要在家中充當小皇帝小公主呢?父母讀我們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可以說我們生活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父母的教會呵護和影響……而我們對父母的愛呢?屈指可數,所以說我們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對父母更加的疼愛以及更加的孝敬,不要在父母面前撒那無謂的嬌,我們要理解自己的父母。不要等父母年過百十的時候才發出你那微不足道的孝敬之心!
所以說!孝敬父母要在現在不要在以后。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發出以十萬分的愛與回報吧!
萊陽市實驗中學初二:嵇奐超
作文 zuowenku.net
真愛到底是什么?這是很多父母都困惑的問題。
愛是一門學問,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去糾正“愛”的錯誤觀念,而懂得真愛。
有了孩子,只是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機會,去學習如何去愛。
因為愛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第1課:學會尊重
1、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與他平等對話
有一對愛逛超市的父母,每次逛超市時都愛帶上孩子,可孩子都不愿意去。這是為什么呢?這對父母很好奇。終于有一次在逛超市時,當他們蹲下時找到了原因。原來孩子個子小,無法看到超市里五顏六色的商品,他能看到的只有大人的腿、手、屁股和包。為此父親想出了個好主意,就是每次逛超市時讓孩子騎在自己的肩上,這樣孩子就能和大人一樣看到很多商品了,孩子自然就愛上了逛超市。
由此可見,孩子的視線、視野和我們大人是不同的。因此,愛孩子就必須要尊重孩子,站在他的立場上,和他說話。這也是父母要蹲下來和孩子溝通的原因。
給爸爸媽媽的話
我們要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來看待,不要以為他是什么都不懂的小不點。和孩子說話時,眼睛要看著孩子,眼神要認真,讓孩子有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請注意:不要以為你是大人,高高在上,在孩子面前顯示你的權威,這通常會收到事與愿違的效果。
2、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你不可能,孩子更不可能。因此我們要尊重孩子人格上的平等,因為他是一個有獨特天賦、潛能、獨立的人。不要把孩子理想化,把他當作你的附屬品,按你的意志去生活,我們要無條件地接受他各方面的特點,不管他是否漂亮、聰明都要尊重他。
其次,你可以努力把你對他的希望和要求要轉化為尊重他的要求,使他樂于接受。尤其是要允許孩子犯錯、做錯事,因為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特別是當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時,我們要試著冷靜地去觀察、了解原因,并加以改善,而不是用打罵去解決。
3、讓孩子學會選擇和獨立
你是這樣愛孩子嗎?當你覺得冷時,就給孩子多穿些衣服;當你餓時,就讓孩子吃東西;當看到別人的孩子學習小提琴時,也要幫孩子報個名。也許這是你所認為的愛,但是這種愛卻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真正興趣,讓他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沒有選擇的機會。這種過度的保護或包辦,常阻礙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長、能力提升。
愛,不是代替孩子去感受、去生活,幫孩子安排一切,更不是讓孩子處處依賴你,讓他覺得沒你不行;而是你不斷給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讓他快樂地成長為像你一樣獨立、自信、樂觀的人。所以建議你在生活中多給孩子選擇、嘗試的機會,允許他犯錯、去體驗、去感受。
第2課:學會理解
理解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了解孩子的思維、行為方式。以下的例子是個很好的說明:
案例1: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的門一會開、一會關,玩得十分開心。你會如何反應?
A 大聲責備他:“你在干嗎?”
B 一把把他拉走:“這有什么好玩的。”
C 走過去對孩子說:“你玩得很開心吧。”
如果你是選擇A和B的父母,結果只會對孩子起到負面強化作用。而選擇C的父母則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覺很溫暖。
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理解孩子的關鍵就是去設身處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他究竟是在對什么感興趣?這樣我們就能對孩子有個好的回應。用我們成人的思維去代替孩子的思維,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案例2:有位媽媽抱怨:“我家寶寶才2歲,動不動就打我,我很生氣,這么小就這樣,長大還了得?我該怎么辦?”
其實,孩子是不明白打的含義的。當他重復某一個動作時,其實是在表明:他對這個動作感興趣,但究竟是對拍打這個動作本身感興趣呢,還是對拍打后媽媽的反應感興趣,這就需要父母去仔細觀察了。
如果寶寶是對拍打這個動作感興趣:你就可以通過轉移孩子的興趣點來解決,比如教孩子拍打皮球、拍打鼓的樂器,將這個興趣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
如果她是對每次拍打后媽媽強烈的憤怒、生氣的情緒感興趣的話:你就需要練練內功,保持冷靜,不做反應,或悄悄走開,時間一長,孩子覺得無趣,就自然不會有這樣的動作了。
理解孩子的需求對父母而言,十分重要。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給予孩子的,和孩子渴望得到的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會產生問題,但如果你認識到孩子的天性就是對這個、那個好奇、感興趣,自然就能和他有效地溝通了。
第3課:學會鼓勵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喜歡被鼓勵,而不是被指責。當孩子遇到困難或犯錯時,你都應該積極地鼓勵孩子。常常鼓勵孩子,你會發現他就會自然地朝你所希望的好的方面發展,反之,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的還糟。
有兩位媽媽,他們的寶寶都不小心跌倒了,A媽媽鼓勵孩子:“你看,地板正看著你呢,看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來!” 于是A寶寶花了很長時間終于自己爬了起來,得到了A媽媽的熱烈贊揚。
而B媽媽則這樣安慰孩子:“地板壞,地板壞,讓我們寶寶跌倒了,我來幫寶寶打地板。”結果B寶寶哭著由媽媽抱了起來。而且更糟的是:B寶寶還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遇到問題時,都把原因歸結于外因,而不是從自身來找原因。
可見,同一件事,媽媽的反應不同,對孩子的影響也就不同。你會發現:你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態度和他的發展方向。積極、樂觀、鼓勵型的父母造就積極、樂觀的孩子;消極、埋怨的父母培養消極、壓抑的孩子。
第4課:愛要完整和平衡
完整的愛塑造完整人格的孩子
愛孩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對孩子的生理需求敏感,知道他是餓了、尿了或病了,并滿足他的需求,這是愛;用柔和、充滿愛意的聲音跟寶寶說話,給孩子情感的滿足是愛;孩子喜歡玩游戲、玩玩具,父母參與到其中,也是愛。愛的內容無限寬廣,包括生理、心理、性格、情感、智力,乃至精神等各個層面。只有完整的愛,才能塑造完整人格的孩子。因為只有身體、心理、情感、性格、智力和精神等方面得到平衡發展,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如果只重視孩子的一個或幾個方面的發展,而不忽視全面發展,就會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完整。
做孩子的玩伴、朋友和同學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
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務平臺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研究院曾以抽樣方式向本市2000戶有未成年人的家庭發放調查問卷,今年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3.1%的家庭可能存在關愛不足的問題,47.3%的家庭關愛適中,29.6%的家庭存在關愛過度的現象。
為人父母,當然愛自己的孩子!事實上,由于社會、家庭和自身的原因,眼下很多年輕父母雖然愛孩子,卻并不知道怎么來愛。
Where不會愛孩子,問題在哪里?
來自社區學校的報告――
那些平時忙于工作、疏于關心孩子的家長,是不會承認自己不愛孩子的;那些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長,是不會承認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有問題的。可是,如果等到孩子將來產生學習障礙、心理問題,乃至罹患精神疾病再來檢討,恐怕為時晚矣。
社區學校里有不同年齡、不同情形的孩子,每天放學后,孩子們會一起做功課,接受輔導;那些遇到育兒問題的父母,也樂于與老師溝通,以期找到問題癥結,尋求解決之道。
例1:什么都“無所謂”
奇奇小時候一直隨爺爺奶奶生活,“無所謂”是他的口頭禪,也是他的“行動指南”。爸爸媽媽覺得主要是由于他們工作忙,對孩子一直關心太少才導致他自顧自、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的性格。媽媽說,“幼兒園時,老師為了不讓奇奇影響上課,就讓他坐在班級的最后面,和其他小朋友隔離開。”
上小學后,媽媽將奇奇接到身邊,發現他喜歡自言自語,不愿和人交流,好像活在自己世界里;他對榮譽有追求,但不想努力,如果達不到就會表現出什么都無所謂的態度。
分析:“工作忙”不是父母疏于照顧孩子的借口和理由,既然生養了孩子,就要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和愛。“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這樣的話形容孩子是很可怕的。孩子好性格的養成是需要父母言傳身教的。如果父母對孩子事事“無所謂”,孩子自然也就“什么都無所謂”。
例2:“爸爸,我怕!”
王奕佳怕水是出了名的,教練和小朋友都知道,她是迫于爸爸的“”才來上游泳課,只玩不游。爸爸自己游泳很棒,出于安全的考慮,一定要女兒學會游泳,“孩子水性好,我們就不用擔心她溺水了。”兩歲的時候,奕佳就跟爸爸進泳池了。可能是一次嗆水的經歷,讓小奕佳對游泳望而卻步。爸爸說她不是真怕水,因為在淺水區玩一點兒沒事,把她扔進深水區就怕得要死,只要堅持一定行的。
分析:很多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因為怕孩子凍著,就給穿得暖暖的;因為擔心孩子的將來,非要他現在就學這學那。這位爸爸,因為怕女兒溺水,所以一定要她學會游泳。想法似乎有那么點道理,但爸爸太自信,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做法也過于偏激。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恐懼心理,不是偶然的。如果早期處理不當,其影響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成年,相信這是愛女兒的爸爸最不愿意看到的。
例3:大棒打出“笨”孩子
劉振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來上海生活。因為沒有戶口,家里也沒有很多錢,他沒有上過一天幼兒園,基本上就是在父母的小攤旁自由自在長大的。
今年,7歲的劉振踏進上海小學的大門,因為以前沒人教,很多習慣都沒有養成,他上課打瞌睡,一下課就瘋玩,自己的東西不知道保管,還時常把同學的東西放進自己書包里,同學們害怕,不愿意和“小偷”同桌。爸爸得知兒子在學校的種種不是,回家不是打就是罵,“偷別人東西?我打死你!”劉振邊哭邊說:“人家拿錯了嘛。”
老師說壞習慣可以慢慢改,但這個孩子反應太遲鈍(教他寫自己的名字要花兩個小時),成績總是全年級最差,怎么辦?老師的信心和耐心被一點點磨去,“是智力低下吧?!”
分析:孩子的錯,不是他的錯,錯在父母早年的疏于教養和發生問題后的打罵相加。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這個孩子,他不是小偷,拿人東西是物權概念沒有建立,好習慣的養成落后于同齡人;他也不是弱智或笨蛋,只要家長和老師愿意付出時間和愛心,他的進步會很明顯。
對于如何才是愛孩子,相信100個人會有100種說法。幾乎所有的父母(包括上述忙于工作的爸媽、逼女下水和恨鐵不成鋼的爸爸在內)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問題出在
對真愛的認識存在偏差,以及愛的方法不當。
What真愛是什么?
愛是什么?很多人會回答,愛是一種美好的感情。然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派克醫生(Dr.M.Peck)說,“愛不是一種感覺(感情),而是一種行為。光有感覺的愛還稱不上是真愛。很多懷有愛的感覺并且基于愛的感覺而行動的人,會做出各種各樣非愛以致毀滅性的行為。”
原來,真愛不是一種讓我們神魂顛倒的感覺。真愛是一種忠誠堅定的、經過深思熟慮后的理性決定。
真愛是付出
我們愛孩子,就需要延伸自己以撫育孩子的心靈成長,同時也撫育我們自己的心靈成長。這就要求我們克服懶惰心理、驅除內心的恐懼、摒棄固有的思維慣性、接受新的觀點和挑戰,我們需要勤奮努力地勞作,多花時間和精力來陪伴、照料孩子,這是真愛的前提之一。
這種付出是心甘情愿、不求回報的。
真愛是一種自律
這是真愛的另外一個前提。愛本身需要自律,不自律的愛不是真愛。真愛孩子的父母會嚴格把握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刻為撫育孩子心靈的成長做出最大的貢獻。
真愛是關注
真愛最重要的付出手段是關注。關注是一種源于意愿的行動,是一種抵抗我們思維慣性的工作。只有通過關注,我們才能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捕捉到孩子隱蔽的細微的需求,及時滿足和訓育孩子。我們需要放棄一些原有的計劃、重新安排我們的時間、積極地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并且心甘情愿、毫無怨言。
真愛是傾聽
付出關注的最重要手段是傾聽。傾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它是一門需要用心學習才能掌握的藝術。真正的傾聽,無論時間多短,都需要巨大的努力。真正的傾聽需要全神貫注,而不是一邊處理自己的事情,一邊捎帶著聽。你愿意付出這樣的努力,是告訴孩子你珍惜他的最好最確鑿的證明。
真愛是一種勇氣
當我們從未育之人變成父母時,我們走進了一扇嶄新的人生大門。我們需要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們需要改變自己。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到緊張、焦慮甚至害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反抗我們、讓我們生氣或者失望;最終他們成熟之后,會離開我們獨立生活,我們則會感到失落和痛心。真愛的代價是痛苦,收獲卻是無與倫比的快樂,你準備好承受這樣的風險了嗎?
真愛是鼓勵獨立
真愛的核心是讓對方進行自由的選擇,而不是對自己言聽計從。依賴型的父母恐懼孩子的心靈成長,會想方設法阻止孩子的獨立。具有真愛能力的父母則鼓勵孩子邁向成熟、把握自己的命運,而把握自己的命運往往會令人面臨痛苦的抉擇,需要極大的勇氣。只有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會有足夠的勇氣直面生活,不受他人、社會或者傳統勢力的左右,敢于改變自己。這種愛自來源于父母無條件的接納――“你是一個美麗的可愛的人,做你自己非常好,無論你做什么,我們都愛你,只要你對自己以誠相見。”
真愛是接受分離
小寶寶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有著獨特個性的、完整的人。中國傳統文化最根深蒂固的養育誤區之一就是“親子一體性”,即父母不將兒女當作獨立的、與自己分離的個體,而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生命的延伸,通過孩子來生活、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為了養育出身心健康、幸福成功的孩子,我們必須打破傳統,認可并接受孩子與我們是完全不同的、獨立存在的個體這一事實,尊重他們的個性和選擇。
真愛是履行諾言
履行諾言是所有真愛關系的內在基礎。父母對孩子的愛必須貫穿如一、始終一致。父母對孩子做出愛的承諾,并且保證履行這個承諾:無論如何,我們永遠無條件地愛你、認可你、接納你、支持你。
真愛是改變自己、促進自我以及對方的心靈成長
既然孩子不斷地在成長,他們的需求不斷地在改變,我們也必須跟著他們一起成長和改變。有些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期,他們是稱職的父母,然而一旦孩子步入青春期,他們就變得束手無策,因為他們不能夠針對已經長大、已經變化了的孩子來改變和調整自己的態度。從孩子身上學習,是大多數人保障自己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晚年的絕佳機會。令人痛心的是,大多數人拒絕這個機會。
真愛是律己的質問
對于孩子,父母擁有強大的權勢。當面質問孩子,告訴他:“你做錯了,我是對的,你應該改變,聽我的。”這個舉動在多數父母來說,不假思索、信手拈來。撫育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我們時時刻刻采用最有效的手段來完成這項任務。我們首先要進行嚴格的自我檢驗,檢查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檢查自己的言行舉止和道德水準,確認我們知道什么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其次我們必須體貼入微地考慮孩子的個性和承受能力,選擇對孩子最有效的方式進行面質和訓育。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感到壓力很大:原來真愛這么麻煩!要求這么高!這多困難啊!我做不到怎么辦?一位媽媽就曾問我,“你能每時每刻做到你所列舉的那些真愛行為嗎?”
我回答她,“我每天都在努力。我不能保證完全做到,但是我不會停止或者放棄我的努力。派克醫生說過,生活多難,愛不是容易的事情。這不要緊,只要我們努力,就是最好的結果。”
揭開“非愛行為”真面目
1.有條件的愛
“你必須服從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設計去成長,否則我就不愛你。”一些父母為了控制和占有孩子而犧牲掉了愛,他們的收獲是孩子對未來懷有過度的恐懼。
2.不負責任的愛
無休止地包辦孩子的生活起居,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很多人把這種感情當作一種富有犧牲精神的值得稱贊的“愛”,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毒害。這種“愛”,遠非無私,而是極端自私。深深隱藏在“愛”的旗號背后的,是施“愛”者對受“愛”者強烈的控制欲望。
3.依賴的愛
人們通常對愛最大的誤解之一就是將依賴誤認為愛。孩子萬一有個閃失,父母就活不下去。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就顛倒了,孩子變成了父母的精神保姆。
4.永遠無法滿足的愛
孩子考試得了98分,“怎么沒得100分?”孩子謙讓,“你怎么這么窩囊?”孩子打架,“你怎么這么野蠻?”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父母的期望像一個黑洞,永遠填不滿。
5.犧牲者討債的愛
父母把自己放在一個“烈士”的位置上,整天嘮叨自己為了孩子“犧牲”了什么,抱怨孩子沒有償還這些“債務”,而且還動不動就被孩子“氣”病了,“你這個沒良心的東西,要氣死我啊?”生育子女是父母自由的選擇,養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職責,為子女而放棄一些事情也是父母自由的選擇,談不上“犧牲”。
6.要求回報的愛
溫柔一些的對孩子說“爸爸媽媽養育你多不容易啊,你可不能辜負我們的期望!”嚴厲一些的則要求孩子“我們養著你、供著你、伺候著你,你可要給我們爭口氣!我們這輩子就指望著你呢!”這些父母把對孩子的愛和養育當作一種投資,期待著高利率的回報,這樣的愛不是真愛。
*以上內容摘自《和孩子劃清界限――成功訓育兒童自律的法寶》,作者小巫,美國Rutgers大學教育學碩士,國際母乳會哺乳輔導,兩個孩子的媽媽。近年來致力于兒童發展、家長心理及親子關系方面的研究和咨詢工作。
How怎樣做到真愛?
現在,我們知道了真愛不易,真愛是需要付諸行動的。為了孩子,也為了你自己。請從今天開始努力吧!
第一步:自我測評
請逐項打“√”,看看能得多少分!
第二步:自我成長
平時多翻閱一些科學育兒的書籍和雜志,是父母自我提高較方便的途徑。你們可以此填補自己的知識盲點,提前預知孩子一兩年后可能發生的心理、生理的變化,因為通過觀察別家孩子的情況來預判自己孩子的將來,是不科學的。
此外,每個月定期參加社區交流、集體親子游戲等活動,能及早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及時地尋求解決之道。市圖書館、社區學校會不定期地舉辦“家長講座”,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安下心來聽聽專家的解析,不要等遇到育兒困擾或問題了,才來思考和尋求良策。
關于孩子,你需要知道的――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生理變化,不同季節可能遇到的健康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會有所變化,能力將有提升,家長須及時跟進。
認識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和不同時期的心理需要。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院長桑標教授說過,孩子有“玩的權利”和“犯錯誤”的權利。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請寬容孩子的小缺點,不要事事包辦;請允許孩子玩耍,將快樂的童年還給孩子。
孩子出現心理或精神問題,多半是由于父母的不良情緒轉移或波及到孩子身上,使他過早體會到沮喪和焦慮。因此,發現孩子存在心理問題時,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時,不要諱疾忌醫,很多心理疾病可控可治。
第三步:嘗試溝通
溝通其實不簡單。“今天你在幼兒園里學了什么呀?”“中午飯都吃了些什么?”如果你認為這噓寒問暖的兩句話就能代表與孩子有溝通的話,那就錯了。真正的溝通是學會仔細聆聽孩子說的每一句話,于細節中找到閃光點和問題。
溝通需要技巧。漫無目的的溝通效率極低,我們不需要。你可以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你認為……好么?”“你覺得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循循引導之下,孩子一般都能侃侃而談,盡管答案可能是我們已經預知的,但這么做的好處是給一個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的效果,遠比“媽媽代勞”“爸爸告訴你”有效得多。
在民主與尊重的前提下,與孩子親切溝通,可以導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愛的方式。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就“專斷”、“強橫”、“民主”、“平等”、“自由”、“回避”6種育兒態度,征詢了7000名孩子的看法,結果是“民主型態度”受到普遍而熱烈的擁護。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下,孩子一天天成長,于父母潤物細無聲的關心中,習得真愛的技巧與內涵。
可以嘗試的小妙招――
科學研究證明,兩人一起吃飯9個月以上,情感就會變成感情。工作再忙,也要和孩子一起共進早餐和晚餐哦!
定期開小型家庭會議,讓孩子擁有團體歸屬感。
每天,請向孩子大方地表達你的愛,“早上好”“謝謝”“我愛你”……話語簡單卻很有力量。同時,別忘了在孩子面前贊美你的丈夫或妻子,3個人一起擁抱一下,撫摩一下,讓愛流入孩子的心田里。
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感
心理專家認為,“嫉妒”這個詞是用來形容成人的,在孩子的世界里,類似這樣的行為源于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有兩方面原因。首先,一個很自信的人是不會嫉妒別人的。嫉妒是因為他不自信,不自信根源于他得到的認可度不夠。“孩子年齡小,對自我的認知來自于別人對他的肯定,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肯定較少,一旦肯定別的孩子,孩子就會認為‘爸爸媽媽覺得我不夠好,所以他們肯定別人,而不肯定我’。”心理專家說。某小學特級老師王格勝也認為,出現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對他們的認可不夠,或者過度依賴父親或母親,他認為表揚自己是應該的,表揚別人是不應該的。
其次,一些父母雖然給孩子愛,但孩子卻不能感受到,或感受到的愛不足,因此,當父母對別的孩子好時,孩子就會認為“爸爸媽媽愛的是別的孩子。而不是愛我”。心理專家表示,孩子的“嫉妒”心理,主要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讓他獲得安全感,所以孩子才會想要表現自己,證明自己是足夠得到別人關注的,這個關注就是愛的延伸。
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也反映了他自我價值感沒建立好。父母在表揚別人時,如果孩子沒有自我價值感,他就會貶低那個受表揚的孩子,說他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如果孩子有比較好的自我價值感,他就會認可這樣的評價。因此,心理專家建議,父母在給別的孩子肯定時,要注意自己的孩子反應怎么樣,如果孩子很坦然,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對別的孩子的贊揚,就說明他的自我價值感很充實;如果父母一表揚其他的孩子,孩子就出現強烈的反應,那么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給孩子的愛沒有給到點上、沒有讓孩子感覺到被愛?
給孩子穩固的自我價值感
要想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父母首先要學會愛孩子,讓孩子形成穩固的自我價值感。一個人只有被愛,才能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小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一定來源于父母與他的關系。如果孩子從小得到很多愛,那么當他自我價值感穩固后父母再批評他時,他也不會懷疑爸爸媽媽的愛了。
怎樣的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呢?心理專家表示,愛是說不清楚的,但可以透過結果來看。真正的愛是會有呈現的,如果孩子又與父母有親密關系,又非常地獨立,那么父母給孩子的愛就是真愛。
不要老拿孩子與別人比
心理專家表示,家長千萬不能有比較的心理,父母如果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拿自己孩子的不好比別的孩子的好,就會教育出自卑的孩子。常常被拿來比較的孩子一般有兩種反應:一是你一說他不好,他就說自己很好很好,表現為非常地驕傲;二是你說他不好,他就會覺得自己真的不好,表現為非常地自卑。但這些都不是自信,自信的孩子就是你說他好或不好,他都會很坦然,不會驕傲,也不會自卑。父母可以說孩子做的事對或者不對,但不能說他這個人是好還是不好,父母要堅信,孩子永遠都是好的。
先肯定,再指導方向
一、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
“小時候不管我,現在管我有什么用。”這是15歲的孩子在我勸他要理解父母時嘴里迸出的抱怨的話。這是模范遵紀的孩子課后聊天時憤怒地說出的話。一個個活生生的叛逆的孩子就在眼前。幼小的孩子為什么發出如此不理智的話語?正如鄭委先生所說,“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問題。”。父母外出打工,把第一個孩子丟給年邁的老人照顧,后來小學一年級輾轉讀了三遍,本該讀高二,她才上初二并覺得丟臉,除了破罐子破摔,更加責怪起父母。第二個孩子是在斷奶后就丟給了老家的老人撫養,上幼兒園回來過,因為哭鬧,沒耐心的父母再度將他扔回老家。一直到讀小學的年齡又被硬生生地‘騙’回到父母身邊。父母照樣沒時間多陪孩子,孩子成績的高低決定了他們對孩子的態度好壞。正如幼苗更需要精心澆灌,幼小的心靈更需要父母的呵護。可剛學會叫爸爸媽媽的嬰兒,卻很快失去父母的懷抱。他們渴望啊,可是盼不到。總算盼到了卻很快又消失。他們即使見到了日思夜想的爸媽,卻心驚膽戰何時這溫暖又消失。他們有“被拋棄”的陰影,沒有了安全感,多了心慌與焦慮。他們由渴望到失望,由失望到絕望。鄭委遇到一個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就因3歲到5歲時被寄養到親戚家成了“問題孩子”。年銷50萬冊新書,當下最賣座的兩性情感作家曾子航,5歲到7歲被父母丟回老家,導致幾乎兩年時間不與父母和同學交流,患上自閉癥。本人曾因病與未滿兩歲的女兒分開一個月,相見時女兒對我卻如同的陌生人般。種種警鐘為年輕父母們敲響:千萬別把幼小的孩子丟開!
二、用科學的方式,以最大的耐心與愛心去關愛孩子
曾被父母拋開的孩子,回到父母身邊難免會產生陌生與不適應。如果父母不能科學地改善與孩子的關系,只認為“老子我怎么說,你就該怎么做”,那么你不配為人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期待你們了解嗎?上文提到的模范生,雖然高又帥,卻一臉憂郁,不自信。和孩子的母親交談,問她是不是幾乎沒表揚過孩子,回答說是的,幾乎沒有。見孩子成績不佳就大聲斥責,幼小而不安全的心怎么能不受傷?積累久了就是爆發,甚至是惡性事件的發生。當然也不可溺愛、放縱孩子。有的父母認為要彌補愛,對孩子有求必應,就恨摘不到天上的月亮。熟不知這是在害孩子啊。從此孩子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不如意,撒潑放肆,無所不能。父母害了孩子,苦了自己。所以年輕的父母們,要學會科學地教育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一起成長。從身體到內心,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育孩子,讓他們健康地生活,善良地長大。
三、真正愛孩子,就應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1.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支持者,而不是支配者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父母和孩子是彼此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品,不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母與孩子之間有邊界。
由于父母和孩子成長的社會環境、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程度和生活經歷各不相同,父母們一定注意在教育孩子時的自我定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做一個支持者,而不是支配者。不要把自己的成長經驗強加給孩子,不要讓自己盲目的愛給孩子造成傷害。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的想法與自己不同,允許孩子對生活有不同的感受,允許孩子可以不像自己,比如不像自己的性格,不像自己具備某些優點。孩子身上有可能沒有父母的優點長處,但一定會有一些地方比父母更好。父母尊重、接納了孩子的不同之處,孩子才會接受父母對他的看法和建議。
有這樣一對父母,在工作中認真負責,上進要強,事業都很成功,人人都夸獎他們是一對成功的夫妻。因為自己很成功,所以生活中這對夫妻用自己對人對事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高標準的要求,使孩子總不能讓父母滿意,結果孩子被父母認為是不努力、不上進、不要強。最終,強烈的逆反心理成了這個孩子自我保護的手段,孩子不再聽話,家庭戰爭不斷升級,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離父母的期望越來越遠。這件事表面上看是父母為了孩子好,對孩子負責,其實在心理層面上這種做法卻是一種親子教育的陷阱。
心理學家說:每個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來的信念、價值觀及行為準則的綜合產品。父母的生活經驗只能作為孩子的參考資料,不一定在孩子的人生里也是正確、可行的。
2.父母是孩子成長中的協助者,而不是替代者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有的父母常常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與孩子是有邊界的,常常把孩子納入"自我范疇",認為孩子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孩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替孩子作決定,替孩子作選擇,用成人的觀點和情感去評價孩子的事情。
著名咨詢大師李中瑩先生說: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情就是企圖替代孩子成長。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在孩子的身上產生負面效應。
有一位母親,把孩子的學習當作自己的事情,每天都要把孩子的功課逐科做一遍,孩子在家里學習的每一分一秒都在她的監護下。可是,這個孩子離開母親的視線后在學校里卻是一個拒絕學習的人。
3.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尊老愛幼,尊重他人
尊老愛幼,尊重他人,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每個家庭都會有老人,作為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從自己身邊做起,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主動關心老人,尊重老人。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中父母也要做生活的熱心人,與鄰居和睦相處,當鄰居遇到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
4.父母應該教育孩子遵紀守法,文明做人
不依法規不成方圓。生活中人人都遵紀守法,按各種法律條例辦事,那么社會就一定和諧。人類就會進步!對于小孩子來講,他們需要遵守的就是身邊的各種規則;比如與鄰居孩子相處的規則,過馬路的規則等。父母要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
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
有專家說,孩子的學習來自父母的行為和情緒,而不是父母的指令。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兩位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在公園里玩耍,當看到美麗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時,兩個孩子奔跑著去追趕,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媽媽趕緊跑過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說:"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媽媽則站在一旁,淡淡地說:"沒關系,自己爬起來。"這個孩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又繼續奔跑著玩去了。同樣是摔跤,兩個孩子一個顯得脆弱嬌氣,一個卻表現得堅強勇敢。可見父母處理一件事情的行為模式和情緒反應,直接影響著孩子面對相同情況時的情緒和行為。
孩子可能不聽父母的話,但不可能不效仿父母的行為。如果父母遇事顯示出自信、自愛、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會這樣做。如果父母面對事情表現出堅定并及時作出決定,孩子便也會當機立斷。如果父母表現出對事情的結果承擔責任,孩子便也會愿意承擔責任。如果父母禮讓謙和,孩子便也愿意禮讓謙和。
6.父母是愛的使者,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
孩子從出生時不能獨立生存到成年后能獨立生活于社會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生理、心理都要經歷從被照顧、保護,過渡到獨立、自主的變化。孩子從依賴,包括感情依賴于父母,到不再需要這種依賴,是自然而然的。男孩的成長更是如此。心理學研究表明,男孩社會化及個性成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逐步斷裂和母親的依戀般的感情聯系。換句話說,母子之間不再有孩提時代的親熱,男孩對母親產生陌生、距離感,這是男孩成長為男人的一個重要步驟。所以,父母特別是母親在養育子女過程中應有意識地鼓勵、預演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分離。許多母親卻用過多的愛將孩子長時間地留在自己溫柔的保護圈內。在這種氛圍下,孩子一方面由于自己未成熟而需要這種感情紐帶,同時也會感到無名的憎恨和壓抑。正如一位學者所說:"這也是一種,是比性的更危險的精神。因為它不易被察覺,故不易令人感到其可厭。"確實,由于母愛的光環,這種愛甚至會顯得愈發偉大而且熠熠生輝,使得這種不的愛更具有隱蔽性,其危害不易被發現,但它的破壞力卻是很大的。它阻礙了孩子的個性成熟,限制了孩子的人格獨立。
因此,父母過多的感情投入是一種自私的愛,也是一種教育偏差。
分析產生這種教育偏差的原因,恐怕不能以"家長素質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蓋之。深入地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看到這里存在著家長育兒觀的落后和家長心理世界空虛這兩種內部原因。
把孩子看作父母的延續,還是一個獨立于父母的個體,這是父母教養子女態度和方式上的起點。魯迅先生曾寫道:"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氣的材料,并非將來人的萌芽。"許多父母也沒有認真想過"為什么生孩子"的問題,有的認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或只是抱著養兒防老的想法,甚至有養個孩子填補自己無聊生活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有的父母就有了把孩子視為自己私有財產的想法,并對他握有絕對擁有權和控制權。
實際上,社會是由一個個的社會成員組成的,而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是家庭中培養出來的。所以,每一個孩子不僅僅只是父母血緣的延續,也不僅僅是父母的福氣和老來幸福的保障,他更是社會中未來的成員,需要在社會中獨立生存和發展。所以孩子不是父母自己的,更是孩子自己的,孩子必須被培養成有自我人格意識,有獨特個性、獨立的一個人。
案例背景:
獨生子女的現狀,造成了絕大多數家庭把幾乎所有的愛和關注給予了孩子,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由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圍著他轉。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包辦代替,并且認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父母親無原則的愛,客觀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的習慣,不知道自己還需要去愛別人、關心別人,更無法體會到愛別人的樂趣。
在我們班,就有很多這樣不會愛的孩子。在幼兒園里,他們并不讓人覺得是個不會愛的孩子,但在家里就是一個十足的小霸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誰都不怕,反而是他們千方百計的依著他,怕他不高興。
案例過程:
一、翔翔的奶奶來接他了,本來翔翔是很開心的在和小朋友玩,一看到奶奶,問奶奶:“帶什么好吃的了?”奶奶說:“呀,今天來的匆忙,沒有帶。”翔翔的臉立馬多云轉陰,奶奶呢,則對著孫子點頭哈腰……
分析: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種各樣的愛包圍了,孩子沒有得不到的要求,所以,在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孩子是不能接受的,也不會體諒父母,只會埋怨。試想,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是一個愛父母的孩子嗎?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他又會去愛別人嗎!適當的對孩子說“不”,其實是對孩子的愛。
二、今天是笑笑媽媽來接她的,媽媽今天看起來臉色不太好,笑笑說放學了要去超市,媽媽說:“孩子,今天就不要去了,媽媽今天身體不舒服”,可是笑笑根本沒想著媽媽的身體,而是想著自己要去超市,哭哭啼啼,結果,媽媽還是答應了。
分析:在很多孩子的家里,父母把孩子愛的機會壟斷了。如:爸爸下班回來了,孩子想給爸爸掛衣服,放東西,可是爸爸說:“算啦算啦,你還小,自己去玩吧!”孩子處于萌芽狀態對別人愛的意識被爸爸的一句不用擋了回去。因此孩子變的愛不愛別人無所謂,不再關心別人,也不懂得愛別人了。所以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可憐一點,多給孩子一次對他人施舍愛的機會。
反思:
在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對人友善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其感受行為的積極結果。有一些孩子很有愛心,對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別人,有好玩的先讓給別人,看到別人有困難了總能主動地去關心......,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關心,得到的卻是消極的結果,如:自己總也玩不上喜歡的玩具等。時間久了,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會有一種“好心沒好報”或“吃虧”、“窩囊”的感覺,以后就不再愿意這樣做了。這時,需要成人,包括家長和教師有意識的引導,積極肯定孩子的友善、關愛等行為,并在同伴面前給予及時的表揚,讓孩子知道這樣做父母、老師、同伴都很喜歡,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滿足。這樣,孩子體驗到積極的行為結果,其良好的行為才可能得以保持。
一個會愛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愛是一種感受。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同樣一個人關愛別人、關心他人的過程中也同樣能感受到無窮的快樂。
讓孩子學會愛,比學會更多技巧更重要。
關鍵詞: 親子教育 愛的教育 教育方法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父母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無私、無限的愛,其影響和作用不可估量。愛是教育的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家長在親子教育中如何更好、更有效愛孩子顯得尤為重要。
一、什么是親子教育
所謂親子教育,是以親緣關系為主要維系基礎的,根據我國特有的家庭狀況,這種關系被擴展為所有與幼兒密切接觸的人――看護人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看護人與幼兒之間的以互動為核心內容的親子關系。“親子教育”是以愛護嬰幼兒身心健康和開發嬰幼兒潛能及培養嬰幼兒個性為目標,以不斷提高新生人口的整體素質為宗旨的一種特殊形態的早期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親子教育中父母成了最重要的執行者。親子教育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和“兒童教育”,它是一種特殊的、專業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強調父母與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雙向互動,以促進嬰幼兒形成健康的人格,也使父母自身素質得到不斷提高。應該說,親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礎與保障,對嬰幼兒個體發展將會終身受用,對家庭幸福和民族發展更具有無法估量的作用。
二、親子教育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0-3歲是人生的最初階段,也是人生成長的第一關鍵時期。有些家長認為這時期嬰幼兒主要任務是生長發育,等他們會說話會走路之后再進行教育也不遲。
(二)有些家長根據自己的理解、喜好和興趣對孩子進行所謂教育,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三)有些家長盲目攀比,望女成鳳,望子成龍,對孩子過分嚴厲,而不注重教育方式。
三、親子教育的核心目標和主要特點
為了保障親子教育的順利開展和取得應有效果,必須進一步明確親子教育的目標和特點。親子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指導家長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以科學的方法實施早期教育,進而促進嬰幼兒的整體素質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為后續的教育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它的主要特點是以教師、幼兒、家長的互動為基礎,以游戲為基本內容,體現多主體參與、多向互動、家園一致、課程具有開放性。
四、親子教育的方法與步驟
(一)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聯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并養成樂于助人的習慣。
(二)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而且會讓孩子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緩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并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并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三)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四)有創意的贊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贊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但是,贊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五)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而且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五、在親子教育父母需遵守的幾個原則
(一)親子教育中父母要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1.父母每天要花半個小時和孩子交流。
2.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多用點耐心、愛心、開心。
3.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要多和孩子一起歡笑。因為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多引導孩子積極、輕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4.結合孩子的表現,每天思考至少一個關于孩子成長的問題。
5.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同時給一定的壓力和責任。
6.要常換位思考,對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長應常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話,我將會怎樣?
7.不要對孩子過分嚴厲,以免孩子懼怕、害怕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面善心惡的性格。
8.教會孩子微笑,微笑面對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
9.讓孩子正確樹立心目中的偶像。
(二)親子教育中父母要培養孩子在生活方面的獨立能力
1.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一些錢,讓孩子學會理財。
2.給孩子一個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間或者房間的一部分。
3.幫助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正常交往。
4.鼓勵孩子與各種年齡的人交往。
5.給孩子留出真正玩的時間和空間。
6.教會孩子騎自行車、游泳,這些是孩子進入社會的一種基本技能。
7.不給孩子留有太多的物質遺產,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給他一個健康的快樂的人生。
8.不要太關心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以免孩子養成以“我”為中新的壞習慣。
9.生活中的困難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時間可以和孩子商量。
10.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一會晴,一會陰。
(三)親子教育中父母要和愛孩子一起感受孩子的成長
1.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燒水煮飯等,讓他們能認識到自己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分子。
2.把孩子當做成人一樣,和他平等相處,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
3.隨時關注孩子的進步,并讓孩子自己知道自己的進步,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4.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與孩子同行。
5.要學會真誠地贊美孩子,而不是像對寵物一樣說句“你真聰明”。
6.在生活中設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過。
7.鼓勵孩子盡量不要依賴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