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央銀行學論文范文

        中央銀行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央銀行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央銀行學論文

        第1篇:中央銀行學論文范文

        (一)、教材內容的先進性

        教材內容應當反映本學科領域最新的發展現狀,對于經濟學類教材更是如此。隨著西方金融理論研究的不斷深人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貨幣銀行學》教材應盡可能選擇最新出版的教材,將新的、先進的金融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教材內容體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國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因此,在有關經濟理論的教材編寫方面,一般是將資本主義部分與社會主義部分分開編著。例如,《貨幣銀行學》只講述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理論,而《社會主義金融理論》則介紹我國情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以及銀行業逐漸與國際接軌,將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理論截然分開的教材體系顯然已不適應當前教學需要。所以,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二者結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選擇教材的標準之一。

        (三)、教材內容的難易性

        教材內容一定要深淺結合,如果內容過易,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就會覺得空洞乏味,調動不起他們的興趣;而如果過難,學生學起來吃力,同樣沒有效果。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有意選擇既有啟發性,又有一定難度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主動、自覺的學習。

        目前,《貨幣銀行學》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學都出版了自編教材,教師選擇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靈活性。根據兩年的摸索與實踐,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編著的《貨幣銀行學》,該書內容較新穎,重點突出,并在介紹各種貨幣銀行學原理、金融理論的同時,還講述了近幾年來中國金融業的一些改革情況,從教材使用效果看,還是比較理想的。

        二、區分不同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龐雜,主要包括:貨幣理論,信用、利息理論,銀行體系,商業銀行經營,中央銀行制度,通貨膨脹理論,外匯理論,國際收支理論等,所需知識涉及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由于內容豐富而課時又有所壓縮,單一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必然會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且知識點量大時,學生往往很難記住的現象。鑒于此,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重點、難點內容,以教師精講為主

        對于貨幣銀行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宜采用教師精講的方式。盡管這些年來,許多教育學者對這種傳統型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質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學證明等內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較適宜的。當然,要避免“填鴨式”、“滿堂灌”的現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學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課前提問環節。課堂提問,使學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逼”他們快速回憶起前一節課相關內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學。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學生,引導他們的思路。比如,在講授凱恩斯的貨幣傳導機制:MsRIGNP的時候,就要啟發學生,如果貨幣供應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還是下降?為什么?利率下降,投資上升嗎?投資增加,GNP如何變化?通過這種集體提問方式,使學生自己推導出作用原理。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方式,同學們能夠較快理解凱恩斯貨幣傳導機制,效果較教師單一傳授要好得多。最后,還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經濟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通過學習《貨幣銀行學》,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有關原理解釋現實經濟現象,同時,通過分析經濟現象,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所以,講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運用實例。例如,在講完中央銀行的三大傳統政策工具后,結合我國目前通貨緊縮、總需求不足的宏觀經濟情況,向學生講授了中國人民銀行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收購債券來刺激經濟的發展;再比如,在講授商業銀行資產業務時,結合了中國商業銀行現在新開展的各種消費信貸業務。通過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單純講授理論時的枯燥無味,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的興趣,使他們真正理解貨幣銀行學中的有關理論,活學活用,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死記硬背。

        (二)、學生已有所掌握的內容,采用教師、學生換位法

        這種方法也就是以學生講授為主。具體操作如下:(1)教師于下課前將講授內容列出,引導學生準備。(2)給予充分準備時間,學生上臺講課。(3)講完后,其他同學提問。(4)教師總結,點評。并對其中的難點重點給予正確解釋。

        教學實踐中,我在講述完凱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后,布置了一道題目:凱恩斯理論和弗里德曼理論的區別與聯系。規定下次上課時由學生主講。一開始,沒有人愿意上臺,經過一番鼓勵,一個平時成績較優秀的同學主動走上講臺,有了這個開頭,隨后的氣氛開始活躍起來,同學們也更加積極了,主講之后的課堂提問也非常精彩。顯而易見,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顯的,它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認真備課”,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當然,換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應選擇學生有一定掌握基礎的內容,或在以前相關課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過必要的講授;另外,教師最后的總結必不可少,避免主講學生中一些不正確的內容誤導其他同學。

        (三)、學生較易理解掌握的內容,采用討論法

        討論法一般是由教師提出論題,學生圍繞論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加深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相互啟發并達成共識。討論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7-8人為宜,教師在課堂內巡視,做輔導答疑,最后,教師要及時總結評價,并對問題進行概括小結。例如,在講授“利率對經濟的影響”一節時,我提前布置了討論題:降息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要求學生課后找資料,下節課分組討論。討論時,各組成員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別展開討論,我在巡視過程中,提示學生運用實證分析法,重點分析降息對我國就業、產出、儲蓄的影響。在隨后的各組發言中,小組代表運用相關理論,結合真實數據,得出了降息對我國宏觀經濟目前影響尚不明顯的結論。通過討論,加強了書本知識和實際的聯系,也使學生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建議與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新晨

        (四)、與熱點問題相關的內容,采用學生提問法

        由于教材受到編寫、出版等時滯的影響,往往很難將最新的東西容納進去,而我國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斷推出,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能僅僅滿足于課本內容,應將最新的金融發展狀況介紹給同學們,使學生獲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講完“金融市場”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暫不能組織學生去銀行、證券公司實地參觀,為了有助于學生對該章內容的理解,我將《中國證券報》上的“貨幣市場”、“股票市場”、“資本市場”專版分別復印下來,人手一份,指導學生如何讀懂金融類報刊,學會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專家寫的評論文章。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自由提問,例如股指的計算,銀行拆息的行情解讀等。通過接觸一些實踐性強的熱點問題,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助于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此法很歡迎,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三、合理設計作業,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第2篇:中央銀行學論文范文

        通常我們將中央銀行的職能分為三部分,即發行銀行、國家銀行和銀行的銀行。雖然也有其他歸納方法,如美國132 所大學的通用教科書《貨幣、銀行和經濟》認為中央銀行有兩個主要職能:一是控制貨幣數量與利率,即控制貨幣供給的職能;二是防止大量的銀行倒閉,即最后貸款人職能;此外,還有一些日常職能,如為商業銀行和政府提供服務,發行通貨,充當政府顧問等職能。〔1 〕我國青年學者陳曉先生的博士論文《中央銀行法律制度研究》,將中央銀行的法定職能歸納為公共服務、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三個方面。〔2〕顯然, 上述幾種觀點的區別更是明顯。無疑,中央銀行作為發行銀行和國家銀行的職能是沒有爭議的。但對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究竟應包含哪些內容存在著較大的爭論。

        從中央銀行的演變過程看,早期的中央銀行主要是作為政府(國家)銀行而存在的,如1668年的瑞典國家銀行,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稍后建立的中央銀行則更多地是為了發揮發行銀行的職能,如1816年拿破侖戰爭結束時創立的奧地利國家銀行,是為了恢復國家貨幣價值而建立的,以后德國、瑞士和意大利建立的中央銀行大多出于統一貨幣發行的需要。英國經濟學家查爾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elhart )指出:“1900年以前,有關中央銀行的作用的經濟分析主要集中于是否應當集中發行鈔票和進行國家黃金儲備,而如果集中,中央銀行又如何控制這個問題”。〔3〕可見,早期的中央銀行并沒有銀行的銀行這一職能。

        然而,中央銀行一旦擁有國家銀行和發行銀行的職能,它們在銀行系統內的中央地位,它們作為政府銀行的“政治”權力,它們對國家大部分的鑄幣儲備控制,以及最重要的是它們通過商業匯票的貼現而提供額外現金、貨幣的能力,使它們變成了銀行的銀行:商業銀行不僅持有它們自己的一大部分(現金)儲備,以同中央銀行取得平衡,而且在困難時刻還要依賴中央銀行提供流動資金。古德哈特指出:“在19世紀初創立的中央銀行的多數例子中,它們作為銀行的銀行作用的全部結果在初創時還只能模糊地察覺到,這些職能是從該系統內部各種關系中自然地發展起來的。”〔4〕我們知道, 英格蘭銀行的“最后貸款人”職能,還是白芝浩1873年在《倫巴特大街》里首次揭示的。

        那么,銀行的銀行職能具體內容是什么呢?古德哈特指出:“在歷史的經濟過程中,這種地位的建立是為了承擔起責任使中央銀行去發揮它自由決定金融管理的特定藝術,普遍地對銀行系統的健全予以全面的支持和負責。”而“這種管理有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個是同經濟中貨幣總狀況有關的宏觀功能與職責;另一個是同銀行系統(個別)成員的健全與福利有關的微觀功能”。〔5〕后來, 前一種宏觀職能我們將它稱為貨幣政策,后一種微觀職責則稱為金融監管(或銀行監管)。中央銀行的演進表明,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職能逐步得以加強,以致到紙幣本位制確立以后,銀行的銀行職能的兩個方面: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成為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能。若將中央銀行的職能界定為發行銀行、國家銀行、銀行的銀行,即使不能說其是錯誤的,但其至少也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只有當中央銀行具有銀行的銀行職能以后,它才成為一家真正的中央銀行。眾所周知,早期中央銀行有不少原來是商業銀行,即使當它承擔了中央銀行的部分職能如發行銀行、國家銀行,它也依然從事商業銀行業務。例如,在英國,《1844年銀行特許條例》將銀行分為兩個部:一是發行部,負責貨幣發行;二是銀行部,從事普通商業銀行業務。后來,出現了承擔銀行的銀行職能的需要。顯然,這種職能和它們同時具有的商業銀行身份存在利益沖突,并且這種沖突是根本性的和難以調和的,結果是,中央銀行只能放棄商業銀行業務,它們變成了純粹的中央銀行。限制或“剝奪”中央銀行私人股東的權利甚至將商業銀行收歸國有也出于同樣的原因。例如,《1946年英格蘭銀行法》將英格蘭銀行收歸國有(當然,先前的股東得到了補償),同時,該法授權英格蘭銀行管理商業銀行。根據該法第4條的規定, 英格蘭銀行有建議權、要求權和一定條件下的命令權。〔6〕

        早期建立的中央銀行大多同時具有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職能,英格蘭銀行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直到1997年5月以前, 英格蘭銀行的監管職能一直在強化之中,《1979年銀行法》、《1987年銀行法》的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授予英格蘭銀行更多的監管權力。根據1985年政府的《銀行監督》白皮書,在英格蘭銀行內部設立了由財政大臣和英格蘭銀行總裁共同組成的銀行監督委員會以協助銀行(該行設有銀行監督處)完成監督職責,〔7〕毫無疑問,金融監管是英格蘭銀行的法定職能。 其他如意大利、澳大利亞、荷蘭、葡萄牙、愛爾蘭、希臘等國也有類似情況。如1975年,對葡萄牙信貸機構的監管權也由財政部轉至中央銀行。1982年,希臘的金融監管權由通貨委員會轉交中央銀行。而修改后的《新西蘭儲蓄銀行法》擴大了中央銀行的監督權。〔8 〕但是有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一直沒有同時兼有上述兩種職能。如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士、瑞典等,究其原因,除德國中央銀行一向獨立性較強(二戰時除外),因而沒有取得金融監督權力外(這一點下面會加以討論),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大多從屬于財政部,財政部將其視為自己的下屬機構,金融監管就由下屬別的部門負責了。當然,僅有這一點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美國的情況比較復雜,美國聯儲有一定的監管權力,但美國還有一大堆政府監管機構,它們之間的職責在法律上是清楚的,在實踐中是相當不清楚的。如果嚴格歸類,應當說是沒有監管權力的。

        古德哈特指出:“在各國,中央銀行都在支持其商業銀行方面發揮某些作用,因為只有中央銀行才能提供最后貸款者的援助;但是,中央銀行同為此目的而專門成立的各種政府機構和私人機構如何分擔保險、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各國卻不盡相同,無論是比較狹義的銀行系統而言,還是就比較廣義的金融體系而言”。〔9〕當然, 這種不同本身不一定成為問題。但是,“由于在70年代和80年代期間各種結構變化表面上破除了銀行系統與其他金融中介之間的障礙,因此,以中央銀行為一方,同以其他政府管理機構和保險機構為另一方的職責分工問題,就成了主題”。〔10〕金融創新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中央銀行是否具有金融監管職能?

        概括起來,支持者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是兩種相互聯系的職能,金融監管職能是中央銀行有效實施貨幣政策的前提和必要措施。因此必須由中央銀行統一行使。如在澳大利亞,雖然承認在某些情況下,中央銀行的監管責任與其貨幣調控職能可能出現沖突,但“坎貝爾委員會”和“馬丁小組”一致認為只有中央銀行才能最有效地將這兩項職責協調起來。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不僅應繼續保留其金融監管職能,而且應通過立法擴大其監督權。〔11〕

        第二,強有力的金融監管機構是實施有效金融監管的前提,獨立的中央銀行是最強有力的金融監管機構,而分類設立只負責監管而無其他職能的金融監管機構只能造成監管的松馳,并造成極為不利的結果。美國聯儲前主席沃爾克就持這種觀點:“根據美國的經驗,最不利的選擇是讓一個除監督某一類機構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職能的機構來搞銀行監督。美國的儲蓄和信貸行業曾是這種情況……實際情況是,這種監督當局實際上被他們的監督對象控制著。……這個行業的很大一部分已破產。……大多數估計,今后幾年用于挽救存戶的支出,大約要在2500億美元以上。這就是監督不嚴格的教訓”。〔12〕沃爾克先生的觀點還可以找到實證分析的印證。英國學者古德哈特和斯哥梅克1993年對24國全國性的104家破產銀行進行了調查, 評價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和監管職能應該聯合還是分離,其中一個結論是:與實行貨幣政策和監管職能分離體制的國家相比,聯合體制國家的破產數較少。〔13〕不過這本身并不能說明問題,正如作者在隨后指出的那樣:“銀行破產數少的體制并不一定在福利上是有效的”。〔14〕支持者的其他理由還有諸如中央銀行擁有實施金融監管所必需的信息和充足的資源等。〔15〕

        反對者的理由主要是和前述的第一點理由相反,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雖然相互聯系,但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職能,并且這兩種職能是會存在沖突的,因此應加以分離,不宜由中央銀行同時兼有。例如,瑞士一個負責修改銀行法的專家小組,就反對把金融監管職能由聯邦銀行委員會轉交中央銀行。其理由是為維護債權人利益而進行銀行監管和實施貨幣與外匯政策是兩種不同的職能,這兩種不同職能必須由法律界限清楚的不同機構來履行,雖然這種區別不應妨礙它們之間的協調。〔16〕

        筆者認為,中央銀行不應兼有金融監管職能,除上述理由外,筆者還有以下理由:第一,中央銀行獨立于政府幾乎已達成共識,事實上各國中央銀行具有獨立地位已是大勢所趨。獨立后的中央銀行雖然也是公法意義上的法人,可享有公權力,但因為其獨立于政府的性質,如果兼有金融監督職能,意味著政府沒有金融監管職能,而這是任何一個政府都不會接受的。從法律上界定,金融監管職能無異屬于行政職能的范疇,因此只能劃歸政府行使。這也許是中央銀行獲得獨立的代價吧。就象當年中央銀行獲得金融監管職能時,要喪失商業銀行職能一樣。實踐也說明了這一點。德國、美國等從一開始就具有獨立地位的中央銀行,就缺乏法定的監管職能,而幾乎所有后來和現在兼有金融監管職能的中央銀行,都隸屬于政府。換言之,中央銀行只有在隸屬于政府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具有屬于政府行政職能范疇的金融監管職能。英國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在英格蘭銀行獲得貨幣政策決定權兩周以后,財政大臣就宣布:英格蘭銀行傳統的銀行監管職能將轉移到重組后的“證券和投資委員會(sib)”。 今后英格蘭銀行的職責將集中在實施貨幣政策和保證金融環境的穩定方面。總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和金融監管職能兩者在法律上是不相容的,上述沃爾克先生的觀點可能帶有一個老中央銀行家的職業偏見,但是筆者奇怪強烈支持中央銀行獨立性的陳曉博士怎么會對中央銀行同時兼有金融監管職能持同樣強烈的肯定意見呢?不錯,中央銀行實施監管比任何其他機構具有更多的信息資源優勢,但這決不能成為中央銀行應兼有金融監管職能的理由,如果以這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去設計和衡量一種制度,那么,專制無疑是比民主更有效率的一種制度。

        第二,正象古德哈特所指出的那樣,金融創新使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通常認為,貨幣政策僅通過銀行體系發揮作用,事實上,中央銀行即使具有金融監管職能,也只限于銀行監管。但隨著“全能化銀行”的出現和擴展,中央銀行就面臨兩種選擇,要么將金融監管職能涵蓋整個金融體系,要么完全放棄金融監管職能,日益龐大而復雜的金融體系決定了中央銀行只能選擇后者。我們可以從德國等實行全能銀行制國家的中央銀行無一具有監管職能這一點找到例證。同樣的例證是,最近宣布多種監管職能從英格蘭銀行分離出來的英國,傳統的分業經營制度已經打破,形成了全能銀行制度,這兩者不能說沒有聯系。

        第三,紙幣本位制的確立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貨幣政府的作用變得異乎尋常的重要,將本質上并不屬于中央銀行必要職能的金融監管職能從中央銀行分離出來,有利于中央銀行更好地有效地執行貨幣政策職能,古德哈特說:“中央銀行更具魅力的職能是指導實現貨幣政策的實施”。〔17〕總之,從本質上說,一家獨立的,專責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才是一家現代意義上的真正的中央銀行。

        應當指出的是,雖然中央銀行不應兼有金融監管職能,但并不是說,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是可以截然分開的,恰恰相反,兩者應當是密切聯系、相互協調的。例如,《德意志聯邦銀行法》第3 條規定:“德意志聯邦銀行運用本法律所賦予的貨幣方面的權力,以穩定貨幣為目的,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和提供給經濟部門的信貸量,并且辦理國內、外支付往來的銀行業務”。雖然,德國聯邦銀行是沒有金融監管職能的,但聯邦銀行仍參與了銀行監督工作。《聯邦銀行法》要求聯邦銀行與聯邦銀行業監督局之間進行密切合作。該局不專門設立自己的分支機構,而就近利用聯邦銀行對地區性業務的熟悉和專業知識。它們相互交換情報,這對于各自實現其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當聯邦銀行業監督局打算制定一般條例時,它必須與聯邦銀行達成一致,而在其他場合,聯邦銀行僅僅參與協商。聯邦銀行還通過州中央銀行以信用機構必須提供的報告、月報和年終決算報表為基礎實行連續的監督。聯邦銀行將這些材料和它的評論交給聯邦銀行業監督局,該局則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18〕

        在美國,雖然對聯儲是否具有金融監管職能的認識不盡一致,但對聯儲沒有對證券商和證券市場的監督職能這一點上是沒有爭議的。然而,盡管聯儲沒有這方面的明確授權,卻并不表明聯儲不參與對證券商和證券市場的監管,相反,聯儲積極參與有關監管活動。〔19〕根據《聯邦儲備系統法》第4條規定, 允許聯儲實施“該法所規定范圍內的金融業務的必要的附帶權力”。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業務和作為美國的財務機構是該法所規定的金融業務,這樣,監督政府證券市場和指定參與該市場的主要證券商(primary dealer)便成了“必要的附帶的權力”。進行這種監管的目的,是為聯邦儲備系統提供信心保證,保證政府證券交易由可靠的證券商進行,這些證券商能夠謹慎地從事業務活動。當然,聯儲的這種監管是以證券商接受主要證券商(即政府證券商)這一法定地位為前提的。1982年,負責執行聯儲公開市場業務指令的紐約儲備銀行,設立了證券商監督處(dealer surveillance unit),更密切地監控主要證券商的業務活動和市場行為。同證監會相比,聯儲對政府證券市場與證券商并沒有管理控制和執法的權力,但是,聯儲的確可以通過取消主要證券商的法定地位或報告制度等手段,確保證券商自愿遵守其要求。聯儲對非主要證券商沒有這樣的監督作用,但1984年,聯儲對于從事政府證券業務的非主要證券商,建立了一個自愿報告制度。1985年,聯儲了自愿性的資本適宜度指導準則,旨在為不屬于證監會、銀行監督管理機構或聯儲監管的證券商提供一個指導。這個指導性準則試圖通過附加性手段為未監管的證券商的客戶提供保護。總之,聯儲雖然沒有監管證券的法定職能,但卻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積極參與了證券監管活動。證券監管尚且如此,可以想象,聯儲會更積極地介入與其關系更為密切的銀行監管了。如審批許多銀行的合并申請,并決定銀行控股公司非銀行活動的許可范圍等,此外,還監督對禁止貸款歧視和不真實報表的法律實施。〔20〕

        還應當指出的是金融監管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這里所謂的金融監管,主要是指狹義的金融監管,即審慎監管,又稱預防性監管,廣義的金融監管,還包括存款保險和最后貸款者等,對于存款保險,各國作法不一,但對于最后貸款者職能,各國無一例外地均由中央銀行承擔。因此,筆者認為以下的結論基本上是正確的:“由于兩個相關因素,中央銀行有重返原先基本角色的傾向:(1 )監管功能從中央銀行控制轉向更為直接地服從于政府的獨立機構,這是結構發展的結果。由于銀行體系界定日益模糊,使中央銀行更不容易規勸銀行俱樂部成員在銀行救援中合作,所以,中央銀行更不易在自我調節的基礎上組織合作,更需要轉向政府的法規措施和終極金融支持;(2 )中央銀行作為唯一可獲得即刻的清償來源的角色意味著,即使貨幣政策和監管職能正式分離,兩個機構在實踐中還得有更緊密的合作”。〔21〕

        還是古人說得好,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關鍵在于順應時代潮流。

        二、貨幣政策規范的法律選擇

        貨幣政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政策,并且這種重要性正日益得到加強。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個法律的權威無所不在的法治社會,貨幣政策本身卻依然很少或幾乎沒有相應的法律控制,各國立法都沒有貨幣政策法,只有中央銀行法。中央銀行法雖然是貨幣政策法律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貨幣政策本質上是一種行為,對這樣一種重要的行為,僅有對行為主體-中央銀行的法律規范,而沒有行為規則本身,從法律的角度看,自然是不盡理想的。當然,中央銀行法中還規定了如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工具等內容,但對于貨幣當局如何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達到貨幣政策的目標這一最關鍵的問題,卻均沒有作出規定。這也是為什么長期以來,貨幣政策成了經濟學家的專利,而法學家們很少涉及的原因。其結果就象本節標題一樣,貨幣政策的法律機制實際上就成了中央銀行法律制度。雖然還有大量的中央銀行制定的法規,但那不是約束中央銀行本身的行為的。

        19世紀20年代英國的貨幣論戰中,通貨學派和銀行學派雖然都贊成應該有一個中央銀行,認為具備唯一發行權的中央銀行對于經濟的健康發展是必要的。但這兩個學派在調節紙幣發行規則的需要上存在著分歧,通貨學派堅決要求有一個受約束的權威機構,銀行學派則堅決主張有一個不受約束的權威機構。〔22〕這兩派的持續論戰后來成為經濟學中爭論激烈的一個理論問題,即貨幣政策規范理論,也稱貨幣規范理論。所謂貨幣政策規范,簡言之,“就是貨幣當局在制訂和實施貨幣政策時所遵循的行為準則”。〔23〕在西方,自50年代以來,主要存在著兩種影響最大的貨幣政策規范理論:一是凱恩斯學派所主張的“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即銀行學派所主張的不受約束的中央銀行;二是貨幣學派所主張的“按規則行事”的貨幣政策規范,即通貨學派所主張的“按規則行事”的貨幣政策規范。

        這兩種理論分別涉及復雜的經濟學理論,筆者在這里不準備作詳細闡述,只能作一簡單的介紹。〔24〕所謂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規范,其內容是貨幣當局為實現特定的貨幣政策目標而采用相應的貨幣政策工具時,必須根據對當時的經濟運行狀況的觀察和對未來經濟運行走向的預期作出權衡取舍,以使貨幣供給量的增減和利率水平的升降與經濟運行態勢相適應。從法律的角度看,所謂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規范就是給予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自由裁量權。所謂按規則行事的貨幣當局以特定的任務,事先制定為社會公眾所周知的固定規則,然后再由貨幣當局來執行以完成其任務。〔25〕從法律的角度看,是要求中央銀行依法辦理即根據法律的具體規定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弗里德曼進一步指出了其具體內容:由立法機構事先制定為社會公眾所周知的貨幣供給量穩定變動的固定規則,然后再由貨幣當局來執行這個規則(或是由貨幣當局自己實施,或是由立法機構指令貫徹),以使貨幣供給量逐季逐月甚至逐日地按照某一具體年率比例有比例增加。為此,需要解決兩個問題:(1)明確貨幣供給的定義。(2)說明什么是貨幣供給量的固定增加比率。實際上,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了弗里德曼貨幣學派理論的主要內容。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貨幣學派認為按規則行事的貨幣政策規范比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規范更為可行,但他們自己認為按規則行事的貨幣政策規范并不是一種最優規范,而是一種在現在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條件下最為可行的次優規范。隨著這種政策規范的采用和對貨幣制度認識的深化,效果更好的政策規范就能設計出來。為了使貨幣政策成為私有企業經濟的一根支柱,而不是對私有經濟基礎的一種威脅,按規則行事的貨幣政策規范是現時唯一可行的選擇。〔26〕

        周慕冰先生指出,相機抉擇與按規則行事之間的爭論,是兩種貨幣政策規范理論的爭論,更是兩種經濟哲學思想的爭論。前者的經濟哲學基礎是:考慮到因難以預料的不確定性未來而引致的需求擾亂現象,市場經濟的實際運行就會陷于周期性波動之中,從而與其理想運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必須授予政府當局以廣泛的權衡權力,進行相機干預,以使市場經濟的實際運行接近它的理想運行。后者的哲學基礎則是:考慮到不可捉摸的自然失業率現象的存在,市場經濟的實際運行和它的理想運行之間確實存在著差異,但這種差異保證了市場經濟的穩定運行,不應當用貨幣供給量的穩定增長來縮小市場經濟的實際運行和它的理想運行之間的差異,而政府的有限干預只能限定在保證貨幣供應量按固定規則穩定增長這一點上。

        任何一種經濟理論的目的都在于提出一種政策主張,而這種政策主張又往往會反映在立法上。19世紀30年代以前,通貨學派占主導地位,如《1844年英格蘭銀行特許條例》規定了英格蘭銀行的信用限額。但是,自30年代初世界性經濟危機直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規范占主導地位,而從70年代中期-通常以弗里德曼于197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為標志-開始,按規則行事的貨幣政策規范逐漸成為“國際時髦”,穩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政策主張逐漸被一些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的政府當局所采納,如美國、德國。但也有一些國家采用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規范,如英國。

        第3篇:中央銀行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所必須的。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專業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學》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5). 

        第4篇:中央銀行學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金融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

        [論文摘要]金融市場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發展的,本文通過對金融市場現狀的分析,闡述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并探討了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

        金融市場,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場所,如貨幣資金借貸場所,股票債券的發行和交易場所,黃金外匯買賣場所等等。它是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對經濟進行間接調控的依托,是以市場為基礎,在全社會范圍內合理配置有限的資金資本資源,提高資本,資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時也是發揮資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靈活的融資方式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和場所。國家和中央銀行根據金融市場發出的信息,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同時,金融機構和企業也可依據金融市場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

        一、金融市場的現狀

        金融市場按使用期限劃分,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作為短期資金融通場所,滿足了參與者的流動性需求;資本市場作為長期資金的融通場所,為參與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個市場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場體系。發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場體系,能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迅速、有效、順暢傳導,促進經濟穩定發展。要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必不可少。隨著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朝市場化方向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市場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參與主體日趨廣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規模、分工明確的市場體系,成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市場創新繼續穩步推進,已有創新產品發展迅速;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涵蓋面和影響力不斷增強;金融市場改革進展順利,市場功能日趨深化;金融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我國金融市場正在向以建設透明高效、結構合理、機制健全、功能完善和運行安全的目標邁進。

        二、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金融市場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仍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金融結構失衡。我國的金融機構雖然呈現不斷優化趨勢,但現存結構狀態仍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甚至嚴重制約了金融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二)金融創新乏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還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創新過于依賴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創新中,各領域進展失衡的狀況。這些都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競爭力。(三)金融監管存在突出問題。從內部看,金融機構面臨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決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從外部監管看,首先表現為金融法規建設滯后,中國現行有關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經過多年修改,已經較為系統,較為完善。但由于我國的整體法律基礎不牢固,金融監管經驗不足,法律的涵蓋面并不廣泛,法律的局限性嚴重,特別是一些臨時性的管理條件、實施辦法,缺乏一致性、連續性、權威性,對金融市場發展極為不利。(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塞不通,人為割裂,迫使資金變相暗通,阻礙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動效應,阻滯貨幣政策的傳導,減弱了貨幣政策效力,使貨幣市場的發展能有效地帶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且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造成了金融市場的一些監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場發展

        加快金融市場發展,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與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是資本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鑒于我國金融市場中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均衡現狀,筆者認為,應抓緊我國貨幣市場的發展,為各經濟主體提供一個發達的、高流動性、低風險性的短期資金融通市場;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其為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權制度的改革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一)加快貨幣市場的發展

        首先,要重新認識貨幣市場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業拆借市場。一是要規范、健全同業拆借市場交易網絡系統;二是充分發揮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場的前提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穩步發展我國的無形拆借市場,提高我國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能力;三是規范拆借市場行為,通過制定有關的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規范市場運作,嚴格市場管理和監控,使拆借市場運轉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擔保拆借比重,改變我國拆借市場上基本以信用拆借為主要手段的現狀,以此達到防范和分散風險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銀行的調控力度。

        第三,大力發展商業票據市場。

        (二)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首先,應調整非國有經濟與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適當擴大它們的投資需求;其次,進一步健全國債市場;第三、適當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第四,逐步使社會保障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第五、著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第六、完善資本市場的組織結構體系;第七、發展機構投資者。

        四、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趨勢

        (一)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在金融體制和金融市場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對國有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最終使其成為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控機制健全、按照市場化機制運作的現代金融企業。同時,也要對股份制銀行進行制度創新,真正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標準,建立內控嚴密、運轉規范高效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全面提升其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險市場運作機制。根據入世承諾,我國對保險業采取的過渡期保護措施2004年年底到期,取消對外資的地域限制,保險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要轉變經營模式,徹底改變依靠低賠付率來維持高增長率的現狀,完善市場運作機制,使保險公司的工作重點切實轉換到完善內控、強化管理、創新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上來,這種轉變應該是保險公司自愿、主動適應市場機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市場的發展一直伴隨并推動著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判斷一個金融監管體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則應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減少行政審批,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要切實把監管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通過行業規劃、政策引導、市場監管、信息以及規范市場準入等手段,調控金融市場,防范化解風險,促進金融市場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四)規范證券市場主體行為首先是投資主體。我國的證券市場正經歷著從散戶與機構投資者并存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要投資主體的過渡時期。發展和完善證券投資基金及逐步地允許保險資金等投資證券市場是投資主體深化的主要途徑。其次是融資主體。為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創造積極條件,逐步實現資產存量的流動;在規范化的基礎上,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戰略性重組;擴大國有企業的債券發行規模,完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改變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加大國有企業經營的外在壓力,促使其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管理質量。最后是證券公司。建立風險控制長效機制,在制度設計上嚴防證券公司挪用客戶資金,同時建立有效的融資融券機制;完善客戶保證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償制度,確保客戶資產安全;通過收購兼并的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曹龍驥,貨幣銀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篇:中央銀行學論文范文

        原因分析:1基于貨幣銀行學分析——貨幣政策效果

        美元泛濫下的公開市場操作是貨幣供應量循環增大

        人民幣升值預期無懸念

        匯率政策不合適新環境

        2基于宏觀經濟學的分析——經濟環境

        美國:次貸危機與美元的持續走軟

        中國與世界經濟:國際熱錢進來了

        結論:央行政策要更神秘——格林斯潘的語言

        參考書目及資料來源

        余論:四川大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論文主題:央行貨幣政策失效的分析

        一直以來,一連串的經濟數據令人沮喪。(葉檀,2008)以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為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屢次集體亮劍搭橋也難抑經濟高燒之火。中國經濟非但沒找到下行的梯子,相反,在那片增長速度足以登峰造極、“獨孤求敗”的高原上如《指環王》中人族法師甘道夫一樣被囚禁在高塔,苦苦等待解救他下來的禿鷹……

        中國經濟怎么了?央行金融調控政策本身又怎么了?為什么兩者作用下本應協同的效果從未得以實現?而我們看到的一連串的現實是:居高不下的CPI與GDP增幅,以及日益擴大的外匯儲備和一步一個腳印穩穩下降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什么中央銀行三令五申的——被西方世界認為是宏觀調控的重型武器——銀行準備金率政策在人民銀行的實施下啞了火?“猛藥”變了“紙老虎”嚇不走蠢蠢欲動的洶涌“熱錢”,個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們是否可以從央行貨幣政策本身開始反思?

        從貨幣政策效果分析

        近4年來,見諸報端談論最多的重大舉措包括5大方面:ⅰ6次加息,每次上調;利率0.27%(存款)——0.52%(貸款);ⅱ13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每次上調0.25個百分點;ⅲ創造和恢復央行票據與特種存款等金融創新工具;ⅳ匯率體制改革,擴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幅;ⅴ多次召集商業銀行主持“窗口指導會議”。

        公開市場操作是利率和基礎貨幣變動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而基礎貨幣又是基礎貨幣的重要來源,因此,在西方金融學中,公開市場操作是最重要的貨幣政策(米什金,198?)。所以,首先我們將要分析的貨幣工具是公開市場操作。

        ⅰ、ⅱ兩方面均屬能動公開市場操作。僅以調高存款準備金率來說,當今西方成熟國家均鮮有使用,而我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然而,從可看到的事實中可知相關政策并未收到良好的預期效果。(否則,央行也就不必三番五次地倒騰這項政策。)自98年以來,中國每月新增外匯約為300億美元,以現行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7計算,僅此因素下,2008年每月中國新增的外匯儲備是2100億元,這些外匯占款經央行購買再經銀行體系倍數原理放大后,增加的存款數額將是驚人而巨大的。這種存款的激增并不是我國居民創造積累的財富,而是國際游資追逐人民幣所帶來貨幣的膨脹效果(于學軍,2006)。那么,中國出口及外貿順差劇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跨國外包、全球化(外電評論:經濟的全球化就是全球的中國化)、獨立經濟生產鏈重組在IT革命的大力推動下處于加速階段,并且,不能外包的生產服務也能實現,FID在中國的投資大幅增加隨時也替代了中國進口(周小川,2006)。原來需要進口的可以不出國門即可得,進口放緩,于是進出口差額拉大。從這個角度也可得出與前文相同的觀點:巨額貿易順差并非是中國居民創造的真實財富,而是有相當水分。由此,我們可以質疑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在現行中國經濟條件下的有效性。

        值得提一下的是商業銀行在此政策下是受害者。無論是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其目的都是收回商業銀行剩余流動性。居民儲蓄的存款被存款準備金率牢牢拴住,——只能回歸無用不能創造應有價值,而此過程所造成的損失及成本都只能商業銀行默默埋單。據在《金融時報》披露的各大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中不難發現商業銀行凈收益明顯下滑,收益額最大的卻是中國農業銀行,而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國農業銀行在年前購買了央行的巨量票據,使其壞帳資產比率不想其他商業銀行那么觸目驚心。盡管這結果一部分是由于大地震使銀行壞帳呆帳迅速增加,但商業銀行本身受不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控制引發的久傷卻是根本。

        人民幣升值。即使在貨幣約乘數為4.4的情況下,2008年每月央行要增加的貨幣供應為477億元。央行增發的基礎貨幣沖擊這并不缺少流動性的流通貨幣市場。同樣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市場的貨幣供給增加,給人民幣升值壓力蒙上了一層難以再揭開的沉重黑幕。自2006年以來,人民幣因與美元匯率有緊密聯系而一直沒能按照市場變化要求的那樣及時升值。資金成本未能得到應有的提高,本可降溫的經濟沒有實現。時機的錯過使人民幣升值壓力空前。不得已,人民幣到了必須升值的時候。從微小頻繁調整變為近期升值幅度加大(盡管累計以達10%以上),總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什么呢?因為人民幣升值預期被認為是更加理性與準確的,國際熱錢則紛紛如磁針一樣緊緊依附人民幣套利轉出如蚊子飽足才狠狠拔出:那是人民幣價值和國民財富在流血。

        接下來要清算的大頭是匯率政策。中國匯率體系“管進不管出”已成為心照不宣的慣例從匯率改革之初延續至今。這是外匯激增的時代了,我們卻還沒有把陳腐過時的理論當作金科玉律奉行不二。進來的資本很容易,卻為熱錢的興風作浪打開道路。卻也能進一步加大央行管理資金貨幣的難度。不明來路的熱錢!它們浩浩蕩蕩地涌向高收益卻沒預期風險的股市、樓市抬高房價,引起股市泡沫。游資來去自如,加速脆弱不健全的中國金融體系。另一方面,兩個市場的非理性繁榮擴大了交易貨幣的需求量(注:根據人民銀行網站/diaochatongji/tongjishuju/公布數據繪制而成),使居民儲蓄從流動性較弱的M2轉向流動性較強的企業活期存款M1,M1增長加快,超過了M2的速度。剪刀口式的增長差距加大也進一步反映貨幣的流動性過剩,反過來繼續作用于兩個市場。所以貨幣供應保持高增長,M1和M2又不斷增強貨幣流動性,如此循環往復,流動性過剩將一直存在下去。可按照經濟學理論,人民幣對外升值提高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的價格,商品價格上漲將對進口產生抑制,從而導制國內總產出減少失業率增加,總需求減少,物價水平降低,流通市場的貨幣會自然降低。但事實物價在持續上漲,流動性過剩問題依舊突出,經濟學理論錯了嗎,還是經濟學理論給我們開了個玩笑?其背后有怎樣的深層次原因?

        美元持續走軟

        分析美國經濟走向將有助于判斷當下國內經濟。

        美國經濟剛從次貸危機的哀鴻中蘇醒過來,伯南克不顧一切的救市讓美聯儲為這次危機所造成的巨額資金缺口埋單。可以想見,美聯儲大量基礎貨幣將在未來陸續流通在市面上,這樣做的最終后果將可能進一步導致不斷走軟的美元繼續滑下并最終跌倒。這會給世界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呢,當然,這樣以來中國——這個不斷龐大的世界制造中心——受到的影響尤為首當其沖。在美元對人民幣貶值的同時,人民幣對英鎊亦貶值,美元自身對歐元、英鎊也持續下挫。作為最廣泛交易的支付貨幣就使得國際大宗貨物價格開始上漲。于是,全球背景下,美元的泛濫,在世界遭受美元貶值之害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人民銀行面臨以美元結算的巨額外匯占款只能結而又收、收而又結一直忙碌下去,這是造成央行貨幣政策有效性大減的根本原因之一。

        國際熱錢進來了

        國際油價已經突破130美元一桶。分析人士認為,由于中國大地震重建工作陸續展開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將遠不止這個數目,甚至有可能漲至200美元一桶。而其他大宗貨物如糧價也大幅度飆升。緬甸風災造成作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優質糧食產區將在未來幾年連續減產、近期則顆粒無收的局面,而緬甸本國呢,通過膨脹率將可能達到18.2%。這將使遭受重創的緬甸經濟雪上加霜,循環影響,難以振興。因此,同理糧食價格預期也將上漲。中國近二十年來的崛起與國際制造基地的再次搬遷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外資的膨脹注入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如果外資一旦撤離呢,中國經濟可能會嚴重受挫。但重振也并非不可,同樣,再用優惠政策套來那些游走的外資。

        終歸,中國經濟與世界越來越密切,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愈來愈大。原油及金屬等初級產品的外依存度:2007年1季度,進口鐵礦石依存度為54.84%,石油2008年前十月為49%(2020年預計近60%),硫資源已超過50%。糧油等原料的上漲使得中國輸入型通貨膨脹在所難免。糧油等價格上漲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會使經濟增長放緩嗎?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07年的統計是:2006年,世界貿易比上一年增長15.4%,達到118,742億美元。世界貿易已經連續四年以超過兩位數的增長率在擴大,輸入型通貨膨脹將進一步刺激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連續三年以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是80年以來最快的增長,中國和印度的GDP實現了10%左右的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7%,約占四成。(2007年版JETRO貿易投資白皮書)在國際經濟高速增長的趨勢下,中國經濟將何去何從呢?答案是肯定的。與世界腳步一起共鳴:中國經濟將繼續一路奔跑。

        在經濟持續過、熱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受到考驗。特別是作為貫徹十七大報告精神第一年,新領導集體關于控制經濟增長與CPI的目標的實現顯得格外重要。央行的政策調控如何在此背景下做好本職工作將是又一硬難題。央行會不會兼顧政府意志于不顧?強行為目標而作為,讓央行本來就很小心的“上調”政策更加細碎畏葸,僅貨幣還是松貨幣,這是一個問題。從緊的貨幣政策是銀行信貸減少,經濟增長勢頭將會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可外資,確切的說國際游資卻不這么想,他們只知道:預期不會下調的人民幣一直在升,此時不入,更待何時?利率工具要求的神秘性變得毫無根據,它如何發揮有效性呢。

        如此,中央銀行源源不斷地創造巨大流動性,緊縮預期的減少流動性還不足以彌補由此增加的流動性。中央銀行一面加緊的貨幣政策卻成為巨大熱錢涌動的風向標指導著國際熱錢滔滔涌入。貨幣來源的復雜性增大給管理帶來困難,并大大地削弱調控政策的效果。央行在現行中國經濟下政策形成矛盾嚴重制約了政策所能發揮效果的空間,這是央行金融調控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

        于是,盡管央行很明確地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很忙碌,結果卻很直接很無情:調控政策收效就像遠去的戀人的背影那樣決絕,且走且遠,最終杳不可見。

        結論:央行政策要更神秘

        第6篇:中央銀行學論文范文

        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不斷發展和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我國越來越需要知識面廣、數理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強的金融人才,這對金融學專業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相對于財經類院校來講,工科院校的重點學科是工科,金融學專業起步較晚,教學設施投入相對不足。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很多還是新建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大多參照發展比較成熟的財經類院校,沒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工科院校的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尤其是本科畢業生在金融領域的社會工作中的覆蓋率較低,學校知名度也遠不如財經類院校,這使得工科院校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在就業環節上相對處于劣勢。但現代金融學越來越注重數理模型和數量分析,很多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研究方法被應用于金融學領域,這也使得工科院校的金融學專業具備了很多資源優勢,如數理基礎雄厚、計算機及信息技術資源豐富、與實體經濟聯系密切、工作作風務實嚴謹等等。目前工科院校中的老牌名校,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金融學科已經躋身國內先進水平,其他的理工科大學,如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金融學也都具備了一定實力。隨著社會對金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尤其是對能夠使用數理知識和信息技術開發金融產品的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大,為地方工科類院校培養具有理工特色的、知識多元化的應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契機。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現狀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概述

        高等學校經濟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金融與保險學科組在《我國金融學專業教育的問題與分析》中指出,高校應依據自身優勢設置專業課程體系,理工類大學可發展數理金融和方法論特色。經過幾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學專業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突出工科特色,強調金融學與數理方法、工程思維相結合,強調定量分析與計算機應用能力,增加微觀金融課程開設的比例,不斷對課程設置進行優化。目前一些理工類大學的金融學課程體系已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優化,主要表現為強調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強調金融學與工程思維、數理方法的密切結合,以及強調金融實踐課程的教學。

        (二)遼寧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現狀

        從遼寧省來看,開設本科金融學專業的9所理工類高校也在進行著課程體系的優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連理工大學,依靠學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學和數學密切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數量分析能力,同時注重雙語教學,培養國際化金融人才。目前大連理工大學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已經形成逐層推進的包括數理基礎、國際化(英語能力)、金融專業知識、金融專業實踐和金融專業拓展的五大模塊。遼寧工業大學本科金融學專業是新設專業,也在不斷地進行課程設置體系的改革和優化。為了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學專業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成長創新型、國際視野型和綜合應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種專業基礎教育,強調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我校金融學本科專業將培養重點放在具備優良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專業復合人才。知識結構實現“經濟理論+金融理論+金融投資實務”三位一體,能力結構實現“獲取+應用+創新”層次遞進,以保證優良的綜合業務素質。在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下,我校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目前優化為四個模塊:綜合素質培養教學模塊;專業能力培養教學模塊;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教學模塊和創新能力培養模塊。綜合素質培養教學模塊包括外語必修、計算機、數理分析方法、管理學科基礎、法律基礎五個子模塊,共80學分,約占總體課程設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階段通識教育的要求,知識結構全面合理。子模塊課程依托學校公共基礎課平臺,逐漸從基礎教育必修課程過渡為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和專業課程。外語必修模塊課程包括大學英語、金融英語、經濟預測與決策(雙語)等;計算機模塊課程包括大學計算機基礎、數據庫技術及應用、金融電子化等;數理分析方法模塊課程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等;管理學科基礎模塊課程包括管理學、會計學、信用管理概論、企業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礎模塊課程包括經濟法、國際商法、金融監管學等。此外,學校其他院系和其他專業教師還未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公共選修課,目的是拓展學生視野和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專業能力培養教學模塊共75學分,由專業必修課模塊和專業選修課模塊組成,約占總體課程設置的39%,約占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設置的66%。由宏觀金融課程和微觀金融課程組成。宏觀金融類課程以宏觀經濟學、金融學等為核心展開,包括中央銀行學、財政學、保險學、國際金融學等,注重金融理論的夯實,微觀金融類課程以金融市場學為核心展開,包括金融投資學、投資銀行學、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國際結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信用風險管理、財務管理、公司金融、資本運營、基金管理、財產保險、人壽保險等。專業選修課的設置將根據實際需求,在規定的學分內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選修課程。專業能力培養模塊涵蓋了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投資、風險管理、金融產品等各類業務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專業基礎知識,形成適應性較強的、靈活的專業能力,為后續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教學模塊共36學分,由金融基礎技能和實務技能模塊組成,約占總體課程設置的19%,占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設置的32%。專業基礎技能模塊包括統計軟件實訓、會計模擬實訓、社會調查、商務禮儀等,金融實務技能模塊包括國際結算實訓、保險業務模擬實訓、財務管理綜合實訓、金融投資綜合實訓、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主要培養學生的金融實踐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模塊共2學分,重點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這個模塊約占總體課程設置的1%,約占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設置的2%。具體包括參加大學生科技競賽,如挑戰杯大學生學術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參加研究性學習項目;參加專業能力競賽;進行社會調研及學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參加開放性實驗;創業實訓等。這一模塊為學生進行創新活動,培養創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臺。經過幾年的研討與改革,遼寧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不斷地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優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現狀來看,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比改革效果好的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課程體系中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不夠突出,外語必修模塊和國際金融、國際結算、國際投資、國際信貸、國際稅收、國際經濟學等課程脫節,雙語課程開設不足。其次,數理分析方法模塊與計算機模塊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與金融學專業的融合度還不足。第三,專業選修課程雖在更新,但課程種類不夠豐富。第四,實踐和創新模塊比例有增加的空間。結合我校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情況,并借鑒老牌名校的建設經驗,提出優化工科院校金融學本科課程體的具體建議。

        三、進一步優化工科院校金融學本科課程體系的建議

        (一)總體思想

        工科院校優化金融學本科課程體系應立足于本科階段培養通識人才的大目標,突出綜合素質培養及專業基礎知識的夯實。同時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數理、計算機等資源優勢,努力培養具有扎實數理基礎、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后續可塑性強、適合不同層次需要的成長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二)具體建議

        1.注重金融學課程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強調知識結構體系的全面性。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傳統金融正在演化為以電子信息化、系統工程化為特點的現代金融。金融學科的發展特點要求金融人才的培養要強化外語、數學、法律和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學習,尤其是工科院校金融學專業,更要突出自身的數理優勢。同時,本科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基礎階段,僅僅通過四年的學習不可能掌握金融專業全部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后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很重要。建設金融學本科課程體系時注重專業知識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識綜合化程度,有利于增強學生走向社會后的再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遼寧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綜合素質培養模塊體現了金融專業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進一步優化時可以考慮在高年級開設一些與數理、計算機知識融合度更高的選修課程,如金融計量學等。同時提高英語與專業融合度,如國際金融、國際結算、國際投資、國際經濟學等專業課程開展雙語教學,采用國外原版教材,增強學生國際化程度。

        2.注重宏觀金融課程和微觀金融課程的平衡,突出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靈活性。金融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就是以宏觀金融課程為基礎,如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保險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等,培養學生宏觀思維和分析能力,夯實專業基礎理論;以微觀金融類課程為核心,豐富如商業銀行經營、金融市場運作、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風險管理等方向的課程,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從事設計、開發、經營、評估等實際工作做好鋪墊。

        3.注重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程的調整,體現課程體系的靈活性。金融學科涉及領域廣,發展迅速,因此金融學課程體系設計應具有靈活性,課程種類門數應具有可調性。金融學專業課程相對其他專業多,進一步優化時可以考慮壓縮專業必修課程門數,做到少而精,減少學生考試負擔。同時大大增加專業選修課門數,配合科學的考核辦法,讓專業選修課程成為學生提高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專業選修課程隨時更新,以增加學科的前瞻性。如果工作量大,師資有限,可以考慮借助網絡教學平臺,與其他院校合作,跨校選修,或者使用國內外的慕課平臺。

        第7篇:中央銀行學論文范文

        從各學校財務管理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大綱來看,金融學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與利率、外匯與匯率、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貨幣供求及均衡、通貨膨脹、貨幣政策、金融發展等。教學中一般把重點放在貨幣與貨幣制度、金融機構、貨幣供求及其均衡、貨幣政策等章節上。從教學實踐中看,并沒有區分金融專業學生和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差異。對財務管理專業而言,金融學按上述內容體系安排教學存在很大的缺陷。對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局限于貨幣與銀行的傳統教學內容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也落后于現代金融理論的發展。因此,如何在財務管理專業教學中改革金融學的教學內容,是財務管理專業金融學教學的當務之急。

        二、財務管理專業金融課程教學內容安排存在的問題

        (一)授課內容未體現出金融與非金融專業的差異

        從實際情況看,國內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和金融專業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學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對于金融專業學生而言,金融學只是其專業基礎課,后續還將進一步學習金融學專業的其他課程,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國際金融學、中央銀行學、保險學、金融市場、證券投資學等,會對在金融學中所學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對于財務管理專業學生而言,缺乏后續課程對相關內容進行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所以金融學的教學目標應該為使學生對金融運行規律和機制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對社會上廣泛存在的金融現象可以做出正確的解讀,并且對其本專業的學習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即可。但是,從目前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設計來看,顯然難以達到上述教學目標。另外,給財務管理專業學生講金融學的教師,一般是金融專業出身的。所以授課時基本都會按照習慣,用專業的大綱要求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沒有認真考慮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特點。

        (二)交叉重復內容多

        一般經管類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金融學的課時都在40學時以內,所以時間緊、內容多的矛盾較突出。而專業的大綱中,金融學的教學內容安排存在許多問題,尤其與先學的課程,內容上的重復較嚴重。這樣,既不能為學生搭建清晰的金融學框架,又浪費了寶貴的授課時間,還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從泰山學院金融學教學大綱與宏觀經濟學教學大綱比較中可以看出,40學時的金融學中,有12學時是在重復宏觀經濟學的內容,比重高達30%。

        (三)微觀金融運行機制的內容欠缺

        從金融學30%的內容與宏觀經濟學的內容重復就可以看出,我國的金融學教學中,更側重于宏觀金融運行機制,重視銀行體系、貨幣供求、貨幣政策等內容。而與我們日常理財息息相關的微觀金融運行機制,金融學教學中涉及較少。由于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一般不會再學習金融專業的其他課程,所以就出現了前面所說的,財經類專業畢業的學生不會運用金融知識的現象。

        (四)教學內容滯后于實踐的發展

        目前,財務管理專業的金融學教學中,理論教學仍占主體,實踐教學內容相對薄弱,教學環節相對分散。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性環節。高校教學改革是往往談得較多的是教學方法、教學條件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對教學內容本身的改革卻較少涉及。特別對于金融學教學而言,教學內容改革落后于我國金融實踐的發展。金融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務性較強的學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內模擬實驗室,使學生在校內就可以模擬到時實務工作情景,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

        三、財務管理專業金融學教學改革與模式建議

        (一)制定適合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內容體系

        針對課程內容組織形式與教學形式的錯位,適宜將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按專業和非專業劃分,降低標準,教學時保持一定的自由度,根據不同專業選擇適合內容和調整目標。這在客觀上要求各學校財務管理專業金融學課程教師加強團隊合作,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探討本專業的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布局,構建適應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體系。

        (二)適當增加金融微觀部分的教學內容

        20世紀50年代之后,金融學開始向現代金融學轉型,其特點就是金融學越來越微觀化、實證化、技術化。研究的內容包括資產組合理論、衍生產品的定價理論以及風險管理理論與技術等,其理論核心部分成為現代經濟學的核心內容。現代金融學越來越多地從微觀方面對金融進行研究,成為管理市場和指導微觀企業行為的重要手段。因此針對宏觀部分內容重復過多,可以適當增加現代金融微觀部分的教學內容。首先,金融機構部分,可以增加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介紹,特別是證券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證券投資基金、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基本業務及功能定位,使學生對我國日益發展的多樣化的非金融機構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金融價格部分,要增加與利率相關的計算、收益率的計算、利率的期限結構、資產定價、資產選擇行為等部分內容的教學。

        (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教學手段改革

        隨著金融功能的變革、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金融電子化、金融自由、金融工程化的進展,現代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國內過激金融熱點問題頻出,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不斷調整。因此,僅僅依靠傳統的理論講授無法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實際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運用生動的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思想,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金融思維的培養。教學中可以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講授為輔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講授過程中加強參與式學習,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可以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金融想法。另一方面,課程之外,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做一些輔助教學的工作,如:聘請校外專家來校給學生講授金融行業需要的專業知識及技術,指導學生如何將課堂所學的理論更好的運用到實踐中;推薦學生到金融行業實習,可以與某個證券公司達成協議,將其作為學院的一個實習基地,在實習中更有興趣學習專業知識。

        (四)適宜在教與學方面要樹立一種充新教學模式

        針對非金融專業的內容多、課時少的情況,可以在教與學方面要采用一種充新教學模式。即:“教”可利用案例教學法、分析討論法,并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提高教學的信息量,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學”可通過增強課程教學的開放性與金融熏陶方式,引導學生閱讀金融方面的課外書籍,如《貨幣戰爭》、《資本戰爭》、《偉大的博弈》、《財富千年》等課外書籍,一方面可以拓展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對金融學習的興趣。

        (五)構建更加科學的綜合考評方式

        第8篇:中央銀行學論文范文

        論文內容提要:匯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不可小覷,人民幣究竟值多少美元已成為匯率的核心問題。人民幣升值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人民幣被低估了,從實質上看, 則是美元被高估了。我們以購買力平價理論為基礎對人民幣匯率中長期趨勢加以分析,解析終結人民幣持續單向升值的幾種可能性,并強調中國應根據自己的貿易及國內經濟發展戰略來制定匯率目標。 

         

        一、人民幣價值處于低估狀態的購買力平價學說 

         

        1918年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首先提出了購買力平價學說的基本概念,這種理論認為兩國貨幣之所以能夠互相兌換是因為它們各自在其國內具有購買力,因而,兩國貨幣的兌換率(匯率)應該等于這兩國貨幣的國內購買力大小之比。由于一國貨幣購買力的大小與該國通貨膨脹率和物價的變動有關, 因此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理論實際上是關于如何決定浮動匯率的理論。 我國人民幣匯率自2005年7月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因此,購買力平價理論就中長期來說應適用于人民幣的匯率。簡言之,購買力平價就是購買同樣一件物品要用多少各自本國的貨幣。例如據美世人力資源咨詢公司2004年的調查,同樣吃1000克菲力牛排在紐約40美元, 在上海為190元人民幣,從而可知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4.75,又如1000克切片面包北京賣12.4人民幣,紐約則要5美元, 其購買力平價為2.48。但是,在采用購買力平價時,要求商品的質量和服務環境應大體相同才行,因此,英國《經濟學人》編制了一個巨無霸漢堡包指數來反映世界各國的購買力平價,這是因為各地漢堡包的用料質量、包裝、服務環境基本上相同。2007年2月他們采用廣州的漢堡包價格計算出的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2, 而當時的實際匯率為7.8。然而,單個商品是不能反映整體的購買力平價的,為此國際機構在編制購買力平價時要采用更多的一攬子商品,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是采用2500種貨物和服務(34種政府,教育和醫療行業,186種器材貨物和20項建筑工程)來編制各主要國家的購買力平價。 世界銀行按1000多種商品價格計算的2005年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倒是和漢堡包的指數接近,它與世界銀行以前在2001年計算的該項平價為1.74相比實際匯率更向購買力平價靠攏。然而, 不同的人會對一攬子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他們各自編制的購買力平價也不會一樣,如國內學者計算出的人民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1999年為4.57,日本學者計算的則是5.64,可見各方的這一數值有很大差距。 

        關于使用購買力平價學說的爭議,據學者指出這是由于它本身所嚴格的限制性假設條件所致,1.必須滿足一價定律成立的條件,即商品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商品交易市場是完全自由的,國際市場統一化且不存在各種管制和貿易保護;2.衡量商品的一攬子商品的種類一定要相同,而且同種商品在藍子中的權重也要相同;3.可貿易商品和不可貿易商品的假設,在購買力平價中不考慮不可貿易商品;4.國際商品的流動對匯率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即不考慮國際間的資本流動。而這些假設條件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尚不能被全部滿足,尤其是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包括從計劃商品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后者雖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但國內的市場化程度尚不發達,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尚不能全部市場化并和國際市場同步化,供求也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低,資本項下的外匯尚不可自由兌換,某種程度失真的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使購買力平價學說在使用上受到限制和批評。盡管如此,它仍有其合理和科學的基礎。有學者研究指出在國際交換中真正決定貨幣購買力的是貨幣價值,這里貨幣(紙幣)的價值不是貨幣本身的價值,而是貨幣所代表的,以其標價的商品的價值,并認為不論以什么貨幣來標價,或者說,不論其價格高低如何,一國一基準攬子商品的價值與他國一基準攬子商品的價值都是相等的,也即相同的商品具有相同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國際價值。看來,購買力平價實際是兩國商品價值之間的比值。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包括其國際價值學說是購買力平價學說的科學基礎。根據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必然產物,貨幣從一般商品分離出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的角度來看,在兩種貨幣之間的交換中,實際上一種貨幣作為世界貨幣仍起到一般等價物的作用,而另一種貨幣則是一種普通商品,例如,在美元兌人民幣的交換中,人們是用多少人民幣去買一件美元(作為單位商品),這時人民幣在執行貨幣職能的支付手段,而美元則是一件普通商品,反之,是人們用多少美元去買一件人民幣,這時美元在執行貨幣職能的支付手段,而人民幣則是一件普通商品。因此是否可以認為即時匯率是貨幣的價格,購買力平價是貨幣的價值。 

        按照價值規律的表述,商品的價格是圍繞著商品的價值在供求的影響下上下波動,當價格和價值相一致時,人們稱之為均衡價格。從貨幣也是一種商品的角度來看,那么貨幣的匯率(價格)也應是圍繞著貨幣的購買力平價(價值)在供求的影響下上下波動,當兩者一致時,可稱為均衡匯率。這里所說的“上下波動”就是指價格背離價值的一定幅度,學者們用“偏差程度”來表明購買力平價和實際匯率之間的差異。他們發現在發達國家中,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的偏差程度較小,大部分國家在20%以下(在1999年時日元為29.6%,加拿大為25.5%)。在經濟轉型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其偏差程度較大,多在50%以上,原東歐國家多在100-200%,俄羅斯為344% 。發達國家偏差小表明它們市場經濟高度發達,市場化程度高,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市場化,其偏離度通常只是貨幣本身受供求的影響所造成的方向上有上有下,即正偏差或負偏差,當超過一定幅度后會向價值回歸;而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府管制較多,商品機制不完善,商品價格扭曲現象較為嚴重,與國際市場價格脫離,其偏離度都是單向的,即其本國貨幣都是長期被嚴重低估的,中國的人民幣就是如此。根據世界銀行的計算,從2005年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實際匯率為7.77,其偏離度為128%,而2001年時世界銀行計算的人民幣購買力平價為1.74,按當時的匯率計算其偏離度高達380%。人民幣購買力平價的偏離度大幅下降,正是表明了我國改革開放正在逐步深化,市場化程度正在加快,可貿易商品品種和數量擴大和增加,其價格更接近于國際市場從而使購買力平價價值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的金融改革步伐在加快,外匯匯率機制形成正向適應市場需要轉換,人民幣開始逐步升值。更重要的是當一國經濟高速發展時往往伴隨著該國貨幣對其他國家貨幣的升值,這是一個普遍規律。

        二、美元本身的貶值要求 

         

        在匯率中一國貨幣的升值必然伴隨著另一國貨幣的貶值,反之,亦然上面是從人民幣自身升值要求來分析,現在要從美元本身要求貶值角度來分析。 從表面上來看,是人民幣被低估了,而實質上來看,則是美元被高估了,不是人民幣應升值,而是美元在貶值。 在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金融體系下,美元貶值表現為對其他貨幣的相對升值,在該體系中,美元總是處于多發行貨幣的狀態,美國可以開動印鈔機發行大量美元來適應其過高的國防開支(如伊拉克戰爭要花費4000多億美元)和提高其本國國民的福利待遇,從而形成其赤字財政政策。2005年美國的財政赤字達到4270億美元,2007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1628億美元,為了滿足其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國大量進口外國商品從而形成巨額外貿逆差。 據報道,美國貿易逆差2005年為7258億美元,2006年為7600億美元,2007年為 7116億美元,連續多年每年逆差高達數千億美元。據外國學者研究說美國的經常帳戶逆差早在幾年前已累計達到3萬億美元,美元本位制使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元的60%在境外流動,亞洲各國的的外匯儲備約為3萬億美元,而石油輸出國的石油美元增長速度甚至比亞洲更快。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6年底以前的統計,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美元頭寸約4.8萬億美元,過多的美元發行量必然會使美元有貶值要求。實際上自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協議崩潰以來,數十年來美元始終是處于貶值的狀態,也就是說長期說來是趨于貶值。 例如, 1972年時每盎司黃金為38美元,而2008年3月卻達到了1000美元,可見美元貶值幅度之大。歷史經驗表明當美國經常項目逆差龐大時美元就出現貶值,而每次美元貶值都存在一個特點,即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得快,誰的競爭力改善得快,它就對誰定向貶值。上世紀70年代的西德馬克,80年代的日元和臺幣都是如此。例如,1973年一美元兌換360日元,1985年廣場協議前為1:243,在日本被迫簽訂廣場協議后的1987年日元升值到1:150,1995年日元最高升值到1美元兌85日元。自2001年以來,這一輪由于連年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的趨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所引發的美元貶值,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把矛頭指向了人民幣。 

        美國2007年的經常項目赤字(逆差)金額達到7116億美元占其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8年美國該項比重為5.5%。有學者撰文稱:“很多人認為美國能夠承受的貿易經常項目逆差為占其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 3.5%”,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要使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過去30年的水平即3%左右,為此美元兌美國主要貿易伙伴貨幣必須繼續貶值15%,而更多分析師認為美國將因這一貿易的巨大失衡而貶值30%-50%。另據學者研究美國對其它國家的負債仍然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根據經濟學理論這種局面無法長期維持下去,必然要靠美元大幅度貶值來恢復正常,這意味著美元的貶值趨勢仍將繼續。 

        最近美國由于其國內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引發了次級債危機并由其延伸到信貸危機,這引起了世界對美國會進入另一次經濟衰退的憂慮,這種憂慮使原本由于雙赤字所引起的美元貶值更為嚴重,人們對美元的信心開始動搖。有消息說俄羅斯大幅度地削減外匯儲備中美元的資產比重,從85%下降到45%,瑞士央行也有同樣舉措。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顯示,2006年第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由第三季度的65.8%降至64.7%,2007年第一季度又降至64.2%,跌到18年來的最低水平。據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調查,2006年末全球47家央行中15家減少了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重,另外,在石油輸出國中也有國家主張不用美元計價,而改用歐元,由于信心的動搖,全球對美元的需求會下降,這更會加劇美元自身要求貶值的趨勢和幅度。 

         

        三、人民幣尚不具備長期大幅升值的條件 

         

        人民幣升值的終結會在哪里?會不會向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各國概況》(cia the world face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為3.51的水平不斷靠攏呢?筆者認為購買力平價的價值是表明一種趨勢,今后一年人民幣還會溫和持續升值,但在更長的時期中人民幣將會打破單向運行的趨勢,形成有升有貶的區間波動。 

        正如前面所述,購買力平價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兩國貨幣的均衡價值,它的運用具有很多限制條件,而這些理想狀態在現實中無法實現。 第一,購買力平價考慮的條件之一是國際商品的流動對匯率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即不考慮國際間資本流動,但在國際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的今天,國際游資及對沖基金非常活躍。國際市場中金融資本的流動所占比重并不遜色于國際間的貨物貿易。近幾年來,國際資本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幣升值,因此大量熱錢流入中國。今天的游資流入同樣會造成今后資金的流出,因為當中國資本市場不能給他們帶來高于他國市場的利潤時資金自然會撤離中國。第二,購買力平價的另一個理想狀態要求國際市場是統一化的且不存在各種管制和貿易保護。目前國際油價已高達130美元/桶,而我國為了控制cpi,抑制輸入性通貨膨脹,國內成品油價格一直沒有上漲。目前仍控制在55美元/桶左右的水平。另外,我國水價和電價都還沒有達到市場化。根據國家信息中心2007年11月的報告認為:“如果包括飲水和污水處理二項,中國水的全部成本將達到5-6元/立方米,部分地區可能會到10元/平方米。”但是現在中國36個大中城市的供水價格平均為1.67元/立方米,即使考慮到平均不到1元的污水處理費,保本水價應該在3元/立方米。同樣我國電價也是實行限價制度的,煤電聯動尚未實施,大部分電廠仍處在虧本生產的狀態,所以我國尚有一些商品未完全市場化。 

        由于目前我國的實際匯率與購買力平價概念中的均衡匯率差距較大,因此人民幣還有升值空間,但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以下幾種情形的出現人民幣單向升值之路將會終結。 

        1. 據估計,我國出口占gdp的15%-20%,應該說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是相對較高的。我國目前實施了以上一些限價措施,目的是為了控制國內cpi,但在無意中實際降低了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強了我國出口競爭力。同樣也是由于這些非市場化因素,延緩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從外向型轉向內向型,即轉向更加重視國內消費和服務的模式。這種延緩也使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形勢下變得比較脆弱。現在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美國國內需求下降。由于美國人習慣借錢消費,一旦消費需求下降,經濟增長亦停下來,因此美國經濟極有可能呈“l”形,即未來幾年gdp極低增長。同時歐洲經濟也有放緩趨勢,如德國工業訂單從2008年1月以來已連續四個月下降,這表明該國出口貿易正在失去增長動力。各國經濟衰退的出現必將加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到時中國出口增長會走向疲軟。這樣,中國經濟的一大塊利潤將會減少,這必將引起國內整體經濟的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為了維持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到時只有控制人民幣升值。 

        2. 另外一個終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是國際油價并非短期就會回落,這些持續的輸入性通脹國內無法通過增加供應的方法來加以消化,同時也不可能長期保持國內油價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如果讓油價,水價,電價全部市場化,那么國內的物價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按照相對購買力平價,人民幣國內購買力平價也需要向上修正,這將導致人民幣升值之路有可能被提前終結。 

        總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為了他們的本國利益希望人民幣大幅快速升值,但在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上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匯率變動要有利于國內經濟持續發展的原則,要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主動把握匯率變動的方向和節奏,爭取在“貨幣戰爭”中占優勢地位。 

         

        參考文獻: 

        1.項蘭捷 、張秉文 《購買力平價理論與人民幣匯率實證研究》[j] 中國外匯 20007.10 

        2. 戴世宏 《一攬子匯率的理論與實踐》 [m]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7-8 

        3.吳 言《漢堡包指數求解經濟迷團》[n] 國際金融報 2004-10-27 

        4.史萬鈞《國際金融業務》[m]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4-1 

        5.王 玲《基于購買力平價(ppp)的中外經濟實力比較》[j] 世界經濟2002-7 

        6.《200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world bank 2007-9-1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 先锋影音欧美在线 |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 |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 亚洲国产精品亚洲 | 亚洲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