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化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致突變實驗,無。
3、Ames實驗,陰性。
應用二氧化氯的優勢:
易溶于水,但不水解,溶解度是氯氣的5倍
殺菌力強
能迅速地殺死病毒、細菌、原生生物、藻類和真菌
能有效地殺死賈弟蟲孢子、隱孢子和孢子形成菌
PH適應范圍廣,能在很寬的PH范圍內保持很高的殺菌效率
不會產生有機氯化物,不會形成三鹵甲烷
不會與氨反應
能快速去除水中鐵及錳
能破壞酚、硫化物、氰化物和其它許多有機物
具有漂白脫色作用
腐蝕性低
ClO2結構中有一個帶有孤對電子的氯氧雙鍵結構,極不穩定,光反應會產生氧自由基,具有強的氧化性。下表列出了二氧化氯與其它氧化類消毒劑的氧化能力,亦即殺菌能力的比較(用有效氯表示)。
氧 化 劑
ClO2
H2O2
NaClO2
KMnO4
Cl2
NaClO
氧化能力
263%
209%
157%
111%
100%
93%
國外大量的實驗研究顯示,二氧化氯是安全、無毒的消毒劑,更無三致效應(致癌、致畸、致突變),同時在消毒過程中也不與有機物發生氯代反應生成可產生三致作用的有機氯化物或其他有毒類物質。
由于二氧化氯具有極強的氧化能力,在高濃度時(500mg/l)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當使用濃度低于500mg/l時,其影響可以忽略,在100mg/l以下時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的影響,包括生理生化方面的影響,對皮膚亦無任何致敏作用。事實上,二氧化氯的常規使用濃度要遠遠底于500mg/l,一般僅在幾十mg/l左右。因此,二氧化氯被國際上公認為安全、無毒的綠色消毒劑。
穩定性二氧化氯通過活化釋放出游離態二氧化氯,游離態二氧化氯不穩定釋放出新生態氧原子;新生態氧原子具有強烈的氧化作用,其通過氧化微生物、細菌細胞中可溶性部分(包括酶系統)而達到快速抑制微生物蛋白質的合成,殺滅細菌、病毒的目的。
國內外許多的研究結果表明,二氧化氯在極低濃度(0.1mg/l)下,即可殺滅許多種諸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即使在有機物等干擾下,在使用濃度為幾十mg/l時,也可完全殺滅細菌繁殖體、肝炎病毒、噬菌體和細菌芽胞等所有微生物。而且二氧化氯的殺菌效果受環境條件(如溫度、pH和有機物等)的影響比較小,因此,二氧化氯被公認為是最新一代的廣譜、高效的滅菌劑。
作為第四代消毒劑的二氧化氯,高效、安全、無污染,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A1級消毒劑 。
二氧化氯是一種高效氧化劑,而不是氯化劑。它的氧化能力約為氯的2.5倍。二氧化氯對細胞壁有較強的吸附和穿透能力,可以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質的合成來破壞微生物。因此,二氧化氯除對一般細菌有殺死作用外,對芽孢、病毒、藻類、鐵細菌、硫酸鹽還原菌和真菌等均有很好的滅殺作用。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美國環境保護署(FPA)的長期科學實驗,二氧化氯被確認為是醫療衛生、食品加工、食品(水產品、果蔬)保鮮、環境、飲水和工業循環水等方面殺菌消毒、除臭的理想藥劑,也是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確認的一種安全、高效的殺菌劑,國際上公認的氯系消毒劑最理想的更新換代產品。
技術指標:
外觀:無色或淡黃色,無懸浮物。
含量:ClO2含量2.0%、4%、6%。
pH值: 8.29.2
二氧化氯(ClO2)含量的測定方法
1。試劑
(1)KI溶液:10%。
(3)H2SO4溶液:2 mol/L。
(6)丙二酸:20%溶液(100克丙二酸加無離子水溶解成500ml)。
2.實驗步驟
(1)硫代硫酸鈉溶液的標定
重復測3次,取3次平均值進行以下計算。
式中:M表示硫代硫酸鈉標準滴定溶液的濃度,mol/L。
V表示滴定消耗的硫代硫酸鈉溶液的毫升數。
W表示碘量瓶中樣液的毫升數。
工藝流程:
穩定性二氧化氯生產設備主要由供料系統、反應系統和吸收系統組成。氯酸鈉、濃硫酸和雙氧水(或甲醇)經供料系統進入反應系統,在一定條件下混合反應生成二氧化氯氣體,二氧化氯氣體進入吸收塔經穩定劑吸收,生產出穩定性二氧化氯水劑。
主要原料:氯酸鈉、濃硫酸、雙氧水、碳酸鈉或氫氧化鈉。
南京理工水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南京理工大學科技產業股份制企業。公司秉承南京理工大學在二氧化氯研究領域的系列成果,和近十年的產業化實踐,追求創新與活力,已快速、穩健地發展成為國內二氧化氯領域的龍頭企業。近年來,水夫公司又率先開發并生產出液體穩態二氧化氯、可直接溶水使用的固體穩態二氧化氯、能維持藥效58小時的長效緩釋型固體穩態二氧化氯等消毒產品,其技術性能、使用性能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應用前景十分廣泛。
設備投資1050萬元,不含土建工程。
【關鍵詞】調查報告 寫作教學 目標體系
調查報告是對某一事物或某一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后,將調查所得到的材料和結果,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報告。[1]目前,對于調查報告寫作教學的研究較少,需要通過學習借鑒和實踐研究予以明確。
一、現狀:教學實際與課程標準脫節
調查報告屬應用類文本,在語文教學歷史上有著比較高的關注度。夏丏尊、葉圣陶合著的語文學習經典之作《國文百八課》中,將報告書作為重要內容專門編寫了一課,選兩篇調查報告作為例文,還指出:“報告書的閱讀和寫作已和現代生活分離不開,所以應當加以詳切的注意。”[2]在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語文課程標準(或大綱)中也能發現它的蹤跡。1941年的《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第五學年”有“書信、報告等實用文的分析寫作”[3]這一要求;1963年、1988年及以后的教學大綱中有“小學五年級:寫簡單的計劃、報告等應用文”的要求。由此可見,小學生能寫報告是語文課程設計者的共識。
但調查報告在現實教學中的處境卻是尷尬的。筆者在日常調研中,對區域內的部分教師進行了訪問,語文課中進行調查報告寫作教學的幾乎為“0”,對130名左右的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是:調查報告的寫作是“寫得最少”和“最怕寫的”。調查報告在實際教學中形同虛設。
二、追因:寫作教學目標的缺失
調查報告為何在實際寫作教學中被擱置、被放逐?為何普遍達不到課程標準的“合格線”?這無外乎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如寫作測評標準“文學化”的導向,“應用文只是個格式問題,沒啥可教的”的觀念影響。內部的原因更為關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分類不清。教師對文體本身感到陌生,不清楚調查報告究竟有哪些樣式,該如何分類;二是指向不明。教師對調查報告這個寫作樣式歸屬的教學板塊感到疑惑,教材中它出現在“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三個部分,那寫作教學究竟要教什么?寫作之前的調查活動要不要納入教學范疇?
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以調查報告寫作教學目標的建構作為基礎。
三、借鑒:國外小學調查報告寫作教學參考
日本、美國、前蘇聯、德國、印度等國在語文教材中都編排了調查報告的寫作內容,其編排的形式和呈現的內容各具特色,日本和美國教材尤其突出。
1.日本:目標清晰、策略具體。
日本課程中,與“調查報告”高度相關的研究是以教育學者和實踐者野村芳兵衛為代表的“生活調查作文”。這項歷時八十年的研究,有“定位準、分類清”和“方法和程序明確”兩大特色(見表1)。其中,社會調查部分還緊扣語文的學科特點,把“語言課題”作為必選內容。[4]
表1:日本小學生活調查作文教材內容分類及舉例
我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調查報告”的內容也覆蓋了自然與社會兩大領域,但是內容的序列性不強,對難度的把握不準,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材中出現的調查報告例文《關于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難度過高,不好操作。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三年級下冊有調查學校綠化情況,六年級上冊有訪問家鄉名人這些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被當成狀物文或寫人文的寫作內容了。
2.美國:學生主體、綜合開放。
美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調查內容充滿趣味,他們強調將學生置于生活大背景中,啟發多元化思維,增強學生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實踐能力。
美國亞利桑那州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調查”專題[5]
認知測試 通常一個月你收到或掙多少錢?你是怎樣花的?制作一個如下圖所示的餅圖。
知識拓展 (略。主要講許多郵購銷售的產品作了虛假廣告。)
深層閱讀 讀《花和雀斑膏》(小說),把作者的經歷和感受與你自己的體會進行聯想。
閱讀反饋 (略。要求學生回答從概括內容、推想觀點與評價文本三個維度提出的問題)
選擇練筆 為雜志寫一則郵購雀斑膏的廣告;看自己制作的消費餅圖,寫下自己新預算的概要。
日本和美國“調查報告”教材的呈現方式,都力求用案例作為調查報告的內容目標;用身邊事反映社會現象的方式設計思維發展目標;用結構化的問題明示寫作的過程目標。這些均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經驗。
四、建構:小學調查報告寫作目標體系設計
建構小學調查報告寫作教學目標,緣于一線教學的需求。以下是我們通過學習課程標準和相關文獻,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整理出的各學段調查報告類型、部分寫作內容和寫作教學總目標,以期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見表2)。
表2:小學調查報告寫作教學參考標準·總目標
上表是教師在教學調查報告之前,選擇“教什么內容”、“教到什么程度”的一種參照,至于“怎么教”的實踐問題,我們還進行了操作化的建構,即借鑒SOLO分類理論①,開發寫作層級表體系(包括相關的寫作知識、層級表、案例和學生寫作升級策略)。課前,教師基于學情,預先制定A、B、C三個層級的評價表,選取與之相對應的多個案例。課上,教師先組織學生學習知識;再學習案例,通過比較和綜合,共同討論確定A、B、C層級的評價標準,給案例定級;而后模仿、內化,練寫片段。下一節課依據升級策略進行修改升級。教學中,我們不求“面面俱到”,堅持“一課一得”,下面以小學五年級的社會調查類型的報告寫作為例,介紹其總目標下“格式與規范”專項的層級表(見表3)和配套的案例。
表3:小學生調查報告“格式與規范”專項目標層級表
小學生語言調查報告(等級案例)
為了解小學生的寫作情況,我于2013年4月8日采用了網上問卷的形式,對常州市虹景小學五年級某班48名學生進行了調查。
1.20.9%的同學非常喜歡寫作文,60.5%的同學比較喜歡,16.3%的同學不太喜歡,2.3%的同學不喜歡。
2.有51.2%的同學能及時記錄下生活中的見聞與感想,58.1%的同學能經常積累好詞好句,65.1%的同學寫作前會先構思、列提綱,55.8%的同學寫作后會主動修改。
3.小學常用文體中同學寫得最多的:新聞稿占1.6%,倡議書占1.6%,看圖寫話占3.1%,書信占3.1%,寫人記事文占27.1%,兒童詩占0.8%,童話占2.3%,劇本占3.9%,解說詞占3.1%,寫景狀物文占16.2%,演講稿是0,日記占29.5%,讀(觀)后感占7.8%,調查報告是0。
4.同學認為寫得最少,甚至沒有寫過的:新聞稿占21.7%,倡議書占8.5%,看圖寫話占4.7%,書信占4.7%,寫人記事文是0,兒童詩占12.4%,童話占7.0%,劇本占14.0%,解說詞占3.1%,寫景狀物文占0.8%,演講稿占7.0%,日記是0,讀(觀)后感占0.8%,調查報告占15.5%。
分析及升級策略:這篇報告按照調查問卷的先后順序羅列了所有的統計數據,但缺少結論,對照層級表,此案例為C級。可以通過兩條策略進行升級:對數據進行篩選和合并,對數據集中反映的情況進行分析并形成結論。
(調查概述略)
1.喜歡寫作文的同學人數達到了調查總人數的81.4%。
2.通過問卷,可以知道有一半以上同學的良好習作習慣正在養成。其中,養成“寫作前先構思、列提綱”和“能經常積累好詞好句”這兩項習慣的人數最多。
3.日記是同學們寫得最多的一種文體,占29.5%;其次是寫人記事文,占27.1%;寫景狀物文寫得也比較多,占16.2%。這三種文體老師經常布置,所以寫得比較多。
4.同學們寫得比較少的文體依次是:新聞稿、調查報告和劇本,分別占21.7%、15.5%、14.0%。
通過調查,我知道因為老師經常布置寫日記、寫人記事文和寫景狀物文,所以這三種文體同學寫得比較多。
再分析:經過修改,這篇報告在運用數據時有了“加工”的意識,突顯了調查反映的問題,但結論部分過于草率,此案例為B級。
(調查概述略)
1.同學的寫作興趣較濃。調查中,81.4%的同學表示喜歡寫作,可見,大部分同學還是愿意寫作的。
2.能形成部分寫作習慣。通過分析調查數據,我發現所列四項寫作習慣,每一項都有過半的同學養成。其中,“寫作前先構思、列提綱”的習慣養成人數最多,因為平時訓練得比較多。
3.記敘類文章寫得多,而議論、應用類文章寫得比較少。通過調查,我發現近三成的同學認為日記、寫人記事類文章是寫得比較多的。而寫得最少的文體調查中,選擇新聞稿的最多,占21.7%。
基于以上調查,我認為我們平時的寫作,有些“偏食”了,偏向于寫人記事類,可能因為考試檢測中,這類文體比較多,所以老師反復訓練、教學。而對于議論類、應用類的文體我們寫得太少,甚至還沒有。我建議老師讓我們寫一些議論類和應用類的文章,讓我們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文體,鍛煉不同的寫作能力。
再分析:這篇報告在分析問題時采用了總起的結構,使數據反映的情況更為清晰。結論部分有原因分析和建議,邏輯嚴密,為A級案例。
調查報告寫作教學目標的建構,始終追求三性:①序列性:即總目標與專項目標之間,不同的專項目標之間,體現相互照應式的序列。②生活性:即內容設計體現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科綜合和社會發展需求。③指導性:即知識、層級表、案例與策略四者與學生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每個材料可以讓學生多次學習和對照,實現自主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小玉.現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夏丏尊,葉圣陶.國文百八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410.
[3]葉黎明.寫作教學內容新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1-27.
[4]張榮華,方明生.調查作文的比較、分析與反思——小學語文教材的中日比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5):40-46.
在中學生物教材中,有許多供教師進行生態觀教育的素材。在教學中我們應緊扣教材進行宣傳、講解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形成和建立生態觀。這不僅是素質培養的一個方面,同時也關系到這一代人以后在生活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教師如何緊扣具體教材進行生態觀教育?例如
(1)植物緒論中講到什么是生物?可結合花木叢生的秀麗山川,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張掛圖說明人類生存和發展依靠自然資源、自然環境。
(2)講到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時應給學生講明植物對生態環境的調節作用,植物為人類提供了食品、能源、氧氣;植物的根可固土防沙防風等。
(3)在講授《根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時,可滲透到重金屬污染物隨植物水分和無機鹽吸收進入植物體,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4)動物教材中海洋魚類一節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困境:近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態破壞已經比較嚴重。由于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沿海、近海海洋生物物種減少,漁業資源衰退,質量下降。
(5)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內容中,讓學生探討“生物圈2號”失敗的原因,使學生意識到進行環境保護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生物教師,應不斷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環保內容,進行擴充,適時的滲透環保意識,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
二、剖析我國環境保護現狀
我國以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著稱于世。我國土地面積約等于40個英國,17個法國,26個日本,位居世界第三。然而我們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3畝。為了生活,我們與植物爭奪地皮,與動物爭奪食物,使我國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為了生存大力發展工業,使淡水、海水污染,使土壤、大氣污染。結果,當今地球雨林正以每年175公里的速度消失,40多種魚類因污染和過度捕撈瀕臨滅絕,每年約有2.8億人淪為生活在空氣混濁的城市。環境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條件,人們在深受自然生態破壞帶來的苦難之后認識到:只有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平衡,才能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對環境保護日趨注重,1992年我國就出席了首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把每年6月5日定為環保日,并在每年的這一天以一定主題宣傳人與自然。通過對環境現狀的分析和環境保護的措施介紹,使學生懂得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樣一個環境,同時要讓學生明白我們國家關于環境治理,環境保護的決心和舉措。
三、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我們周圍環境現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調查生活周圍生態環境,在調查基礎上,撰寫“環境保護小論文”,“調查報告”或在學校內設立“環境宣傳專欄”。通過這些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進一步思考。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師結合實際確定“環境保護小論文”、“調查報告”等主題,確定調查的地點、時間、要求,讓學生實地調查,把調查結果和調查中自己的認識、體會以“環境保護小論文”、“調查報告”形式書寫出來。調查中可以請家長參與,一方面幫助學生完成調查,另一方面達到環境保護宣傳目的。例如在耿馬縣,可對糖廠等進行調查,了解污染物、污染源對水質、土壤、植被、農業的破壞和影響,并訪問環境保護局,了解我縣主要環境問題,防污措施及執行情況,從而寫出有據有理的小論文和調查報告,在小論文和調查報告中提出合理化建議,呼吁全縣人民重視環境保護。通過環保主題的各種活動開闊學生視野,增長見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在接受生態觀教育中,熱愛我們的大自然,在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生態意識。
四、聯系生活實際
一、研究動機
近年來,空氣污染非常嚴重,空氣污染就是其中之一。汽車、飛機、輪船排放的廢氣,工廠排放的煙塵廢氣……都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
二、研究目的
因為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所以我想知道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
三、研究內容
工廠排放的煙塵廢氣,汽車、飛機、輪船排放的廢氣,居民爐灶排放的煙塵廢氣,含有很多有害物質,是空氣的主要污染源空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很大。煙塵、廢氣中的有害物質能刺激人的眼睛,使眼睛發炎、疼痛;這些有害物質還能刺激人的氣管、肺,使人咳嗽、氣喘,甚至得肺癌。空氣污染對農作物、樹木的危害也很大。例如廢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能使農作物、樹的葉子變黃、枯萎、脫落。二氧化硫與云中的雨滴化合會形成酸雨,使大片農作物、森林死亡。清潔的空氣是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檢測了各種空氣污染物之后,發現直徑小于10微米的細微顆粒物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及死亡的增加關系密切。具體地說,就是這些細微顆粒物與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和中風(卒中)的發生及死亡的增加密切相關。
空氣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那么,空氣污染為什么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呢?
空氣污染越重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越大。
一項來自美國21個城市的研究發現:大城市空氣中,直徑小于10微米細微顆粒物的濃度通常為4-20微克/立方米,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將增加24%,由此造成的死亡風險將增加76%。
德國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兩個德國城市的3399位居民。結果發現: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內的居民與遠離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發生率增加了1.85倍。 美國曾對卡車運輸、紡織從業人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空氣中直徑小于10微米的細微顆粒物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發生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風險增加1.4倍,死亡率增加1倍以上。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項針對暴露于廢氣環境中的男性工人的實驗發現:空氣污染可明顯加重心肌缺血,如原有心臟病,則會引起更為嚴重的后果。
煙草燃燒時釋放的煙霧中含有多種細微顆粒物,包含一氧化碳和尼古丁等生物堿,以及胺類、酚類、烷類、醛類和重金屬元素等。其中與冠心病和高血壓有關的化學物質達十余種。研究表明:長期吸煙可使高血壓的發生率顯著增加,腦出血的發生率增加28倍,腦梗死的發生率增加2.5倍,中風的死亡率增加2-6倍。值得一提的是,被動吸煙者所吸入的冷煙霧中的細微顆粒物對健康的危害更大。
四、研究結果
調查后,我發現空氣污染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病,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會導致許多人因此而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五、建議
(1)應用環保產品,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
(2)改進工業生產的流程,減少細微顆粒物的排放。
(3)盡量不用煤炭、木材或植物燃燒的方法烹調或取暖。
(4)居民住宅盡量遠離交通要道。
(5)嚴格執行公共場所禁煙的規定,消除被動吸煙的來源。
(6)大力宣傳吸煙對個人的危害,尤其是被動吸煙的害處鼓勵戒煙。
關鍵詞:園林樹木;栽植成活率;技術措施
為保證綠化成果,提高樹木栽植成活率,采取多種提高園林樹木栽植成活率的措施,對各個施工單位所有栽植樹木進行全面統計,計算出各施工單位的樹木成活率,評定栽植效果。對新栽樹木進行成活與生長調查,分析成活與死亡的原因,總結經驗與教訓,指導今后的實踐。
1 樹種規劃原則
1.1樹種選擇的原則符合森林植被的分布規劃;以鄉土樹種為主;選擇抗性強的樹種;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結合。
1.2樹種規劃原則的具體應用一是要調查本地原有樹種的生態習性,對環境的適應性、抗污染性、生長狀況,發揮的效益等。同時,也要了解外地引進樹種的生態習性,對現在環境的適應性、抗污染性、生長狀況及發揮的效益等。二是在廣泛調查研究及查閱歷史資料的基礎上,針對本地自然條件選擇骨干樹種,包括城市干道的行道樹的骨干樹種和其他骨干樹種。三是制定主要的樹種比例包括喬木與灌木的比例(應以喬木為主,一般占70%,灌木占30%左右),落葉樹與常綠樹的比例,草坪的比例。四是樹種的抗性選擇通過各地樹種的分析,根據各地區不同環境、地理特點,以科學性原則、經濟合理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為指導,合理選擇不同樹種的種植,以便形成一個良好的地理生物群落。
2 樹木栽植方法步驟
2.1搶抓時間,適時早栽 早春溫度較低,苗木處于休眠狀態,土壤比較濕潤,加之土壤溫度逐漸回升,有利于早生根,容易成活,這是提高樹木成活率的關鍵時期。為提高樹木成活率,各個施工單位緊抓春季植樹的有利時機,搶抓時間,搶抓樹木栽植工程進度,爭取在夏季來臨前完成絕大部份樹木栽植工程量。
2.2狠抓栽植質量,保證栽植成活
抓質量主要采取以下四種措施:
2.2.1植前保濕,保證栽合格苗木 據調查,生產實踐中成活率的高低與植前苗木是否保濕有著密切關系。苗木出圃后,如不栽植要及時進行假植,以保證苗木體內水分的平衡。若苗木需長途運輸,要對苗木根部進行保濕護理,避免風吹日曬將根抽干。對失水苗木,存在病蟲害的不合格苗木,堅決予以清退,保證栽植合格的苗木。
2.2.2進行苗木處理,按實際情況適當修剪 苗木栽植前要進行根干修剪,用剪子把爛根、殘根剪掉,爛根剪到露白為止,好根也要稍剪一部分,一防病根處傳播病害,二利愈合,刺激萌發新根。同時修剪枝、葉、干,減少水分蒸騰,枝干剪口處涂漆以防抽干。有條件的工地樹木栽前根系可浸水,使苗木充分吸水,這也是保證成活的有效措施之一。
2.2.3嚴把栽植技術關 栽植樹木要求按要求挖坑,穴深應相當于苗木根系長的1.5~2倍;同時表心土要分開,盡量不打破原土層分布。苗木扶正人穴回土時,適當上提樹苗,使根系舒展與土充分接觸,再踏實千周的土。苗木栽植深度一般比在原苗圃內埋土深度略深。
2.2.4栽后及時澆水 苗木新植后,立即澆定根水,要求澆透澆足,待樹盤內略干時,可加細散土或雜草覆蓋,
減少蒸發,四月份可澆二遍水,五月份再澆一遍水就能夠保證樹木正常需水,提高成活。
2.3栽后養管保成果
2.3.1扶正培上 對于傾斜的樹木應采取措施扶正。如果樹木剛栽不久發生歪斜,應立即扶正。否則,落葉樹種應在休眠期扶正,常綠樹種在秋末扶正。
2.3.2水分管理 主要是灌水和排水。多雨季節要特別注意防止土壤積水,高溫干旱時注意抗旱。對于枝葉修剪量較小的名貴大樹,在高溫干旱季節有必要通過樹冠噴水增加冠內空氣濕度,從而降低溫度,減少蒸騰,促進樹體水分平衡。
2.3.3抹芽去萌與補充修剪 在樹木移栽中,經強度較大的修剪,樹干或樹枝上可能萌發出許多嫩芽和嫩枝,位置不合適的應盡早抹除;對受到損傷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枯梢應及時疏除或剪至嫩芽、幼枝以上。
2.3.4松土除草施肥 按樹木實際生長情況,可結合松土進行除草,每20~30 d/次。在移栽的第一個夏季可以在土壤中施用化肥稀釋液,但施用的肥料不能太多、太濃,防止過量。
3 結論與建議
在施工單位計算出自己所栽植樹木的實際成活率后,分析樹木生長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按樹種統計成活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清屬技術原因、責任原因還是不可抗力等原因,寫出調查報告,提出進一步提高移栽成活率的措施與建議。
對調查報告統計分析得出結論如下:樹木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栽植材料質量差,根系不發達,挖掘時嚴重傷根,假土坨,根量過少;其次是土壤干旱失水或漬水;第三是人為活動的影響。
針對以上結論建議如下:
第一,對栽植樹木嚴把質量關,對進場樹木的根系進行認真檢查,防止假土坨及嚴重傷根的樹木魚目混珠,影響樹木栽植成活率。
一、課題的選定與策劃
課題的選定是上好綜合實踐課的關鍵。現在小學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學習材料,綜合實踐課程有主題活動方案,但學習材料所提供的專題素材不一定符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老師必須根據學校的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定實踐課題。課題選定的原則,一是使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完成課題,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學生要相當熟悉。如在六年級第二學期的綜合實踐課中,我選定了這樣幾個課題:校園的綠化與設計;視力的健康和保護;“神六”與航天;惠州市三棟鎮的山林防火狀況的調查等。對這些課題,學生可實踐、可操作,都是學生較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完成的課題。實踐表明,課題選得好,就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
二、實踐活動的開展及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是老師的主要任務。在綜合實踐課中,老師的角色是指導者。筆者在實踐活動中根據不同的課題,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指導學生活動。如“校園的綠化與設計”專題中采用實地測量、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視力的健康與保護”專題是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神六’與航天”專題是采用介紹航天知識、由學生動手制作的方式;而對“三棟的山林防火狀況調查”這個專題,則采用實地調查、訪問、網上查詢、寫調查報告的方式。在活動過程中,老師要重視“導”。老師的工作是指導學生分活動小組、制訂活動方案、幫助學生聯系調查單位和人員。老師還要提醒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由于活動的方式表現為多樣化,活動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學生都非常樂于參與。
三、活動成果展示
在活動成果的展示中,我通過交流研討作品或實踐成果與學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并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并敢于進行申辯。在成果展示中,筆者常采用如下方法:1、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活動收獲;2、展示學生作品(制作作品、手抄報、調查報告等);3、讓學生演示實驗的經過;4、小組匯報。通過展示活動成果,讓每一個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有一種成功的感受,同時激發起學生參與實踐、追求知識的興趣。
四、合理評價
綜合實踐課要注重評價。一次實踐活動完成后,老師要安排時間進行評價,不能讓實踐活動虎頭蛇尾。對實踐活動進行合理的評價,可以讓學生發展自我,欣賞他人,同時能鼓勵學生發揮專長,施展自己的才能。筆者通常采用這樣兩種評價方法:一是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同時進行小組互評;二是老師評價。評價的內容是:參與活動的態度,在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等。
今年暑假,我們組織進行了一次關于江蘇省如東縣岔河中學校園及其周邊環境問題的專題調研活動作為社會實踐的內容。2019年8月2日至5日,我們利用這四天的時間,一起到如東縣岔河中學進行了相關的調查。我們主要運用了問卷和訪談兩種調查方法,隨機對30位同學和四位老師進行了調查。
8月2日,我們六個人約到掘港,討論實踐的方案和步驟。其實今天天氣不好,雨很大,但是我們都克服了這個困難,聚到一起。我們認為環境問題是如今的熱點,再考慮到環境對學生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家一致決定將研究課題定為校園及其周邊環境問題。談到調查方法,一般都是采用問卷法,這樣比較方便快捷,但是考慮到這個方法獲得的信息量很局限,所以我們決定再加上訪談法。現在正是暑期補課的時間,只有初三和高三的同學在校,而且時間很緊,所以我們決定對學生主要進行問卷調查,另外,選擇3-4位老師進行簡短的訪談,以便獲取更多信息。最后根據問卷和訪談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寫出調查報告。實踐步驟到這兒就討論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分配工作:問卷是大家一起出,先各自回去查資料,各人先設計出一份,然后在網上相互傳閱,把好的問題留下,合成一張問卷,這樣可以集思廣益,為了有足夠多的時間做準備,我們決定8號出發。安排完工作我們就解散了。
8月8日上午8點半,我們來到岔河中學。學生的時間真的很緊,幾乎沒有很長的休息時間,所以我們只能利用課間休息的短短十分鐘去發問卷。十分鐘當然發不完,所以又要等到學生下一個課間接著發。。小隊長和曹婷來到初三老師的辦公室,有幾位沒課的老師在辦公室批作業、研究試卷。她們找了兩位老師開始簡短的訪談。整理老師們的觀點,大體是這樣的:近兩年,學校擴建了,也重新規劃了,因此環境比以往好多了,沒什么大問題,還是比較滿意的。比如學校操場變成塑膠跑道人工草坪了,新建了一幢食堂樓,綠化帶更多了。但是,教學設施還有待改進,比如教室的投影設備現在還不是很普及,希望能在教室里用電腦上課。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讓知識更形象地反映到學生眼前,并且能減少粉筆灰,有益師生健康。其次,學校有時還是會看到有垃圾,一方面我們看到學生環保意識還欠缺,另一方面也看到學校的保潔工作還沒有做到位,這方面有待加強。還有就是食堂的問題,雖然有了新的用餐環境,但是并不表示衛生也有了保證,飯菜里出現蟲子的現象也不是沒有,這也導致很多同學不愿意在食堂就餐,有的干脆不吃飯,這樣嚴重影響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因此,希望學校在這方面一定要予以重視。至于宿舍問題,以為學校大部分是走讀生,尤其是初中生,所以宿舍問題不是特別大,但是也希望今后能逐步提高住宿水平,比如能安裝空調、熱水器。談到學生和環境的融合,老師們感到很復雜,因為很難絕對地說好還是不好,新的校園環境當然給學生帶來了激情和動力,但是仍然有學生不能做到保護學校環境,校園里不時出現的垃圾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如何激發更多的學生真心地熱愛、保護校園還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對于校方對環境的重視程度,老師們還是給予充分肯定的,這一點從學校的擴建就可以看出,不過環境的改善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所以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陳晨和王群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收回了十多份問卷,其余的下午再接著發。她們說同學們雖然課業繁忙,但是依然很配合我們的工作,我們非常感謝。下午三點多,我們各方面工作都結束了,解散回家。
8月9日。今天就比較輕松了,大家不用到處跑了,只要在家做整理的工作。我也開始準備報告了。
8 月15日,準備得差不多了,今天要完成報告啦,桑穎穎整理好了問卷。問卷統計數據顯示:對于學校環境保護,同學們的關心程度在“一般”和“很關心”兩個水平上的人數比例差不多,極少有人對環保持無所謂的態度,這個現象還是好的。在參加環保工作上,大部分同學都是有時參加,只有個別同學不參加,經常參加人數所占比例也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課業繁忙,當然也可能是同學們將環保由概念轉化為行動的意識還不是很明顯,有待加強。
在校內環境上,同學們認為學校綠化還不錯,當然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也有不太滿意的地方,學生們普遍認為校內垃圾問題很嚴重,另外有河流散發惡臭的現象。經過我們的調查,學校后面有一條斷流的河,上面漂滿了垃圾,亟待處理。對宿舍,同學們還是有很多怨言,根據老師的說法,學生宿舍并沒有安裝空調和熱水器,給學生的生活多少帶來了不便,我們認為同學們口中的“不滿意”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這兒。另外,由于現在很多學生口味比較挑剔,吃不慣食堂的飯菜,再加上食堂本身的問題,大部分同學更愿意在學校附近的飯館用餐而拒絕在食堂。根據我們的觀察,學校附近飯館每天生意都算不錯,但是某些飯館的衛生情況值得斟酌。
又是一年芳草綠,和著春天的腳步,樹木發芽了,花兒也含苞欲放。爸爸在五蓮山風景區管委會工作,春天是爸爸最忙的時候。他們單位每年春夏兩季都組織植樹種花,綠化美化五蓮山、九仙山,春季的任務最重,爸爸說他們今春每人要栽一米多高的黑松200棵,光挖樹窩就要好幾天呢!
汽車在山路上盤旋,一會兒就到了九仙山十八盤,這是今天植樹的地點。緊張而又有意義的勞動開始了,大家齊心協力在山坡上、道路邊挖樹窩,挖好后把黑松樹苗放進去,澆上水,培好土,就栽好了。初春的天氣還有點冷,可是他們卻一個個干得汗流浹背。不了重活,就幫著澆水。參
加植樹的每個人希望用自己的雙手為九仙山增添一份綠色,為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做出自己的貢獻。
休息時,爸爸給我講植樹節的來歷。他說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植樹節是一個營造綠色環境的節日,綠色是大自然的顏色,綠色孕育著生命與希望,沒有綠色,就沒有我們人類,保護地球,愛護環境,要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爸爸還給我講了森林的作用。在自然界中,森林是保持生態平衡的衛士,森林讓氣候變得穩定正常。有了森林,地面就不怕風吹雨沖,水土就不易流失。爸爸告訴我,我們五蓮縣是全國綠化造林先進縣,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全縣的森林覆蓋面積達到42.3%,五蓮山、九仙山的森林覆蓋面積更是達到了87%呢!
美麗的五蓮山、九仙山是五蓮人的驕傲,每年不斷的植樹種花將會讓兩山變得更加美麗。爸爸單位通過開展義務植樹活動,使大家增強綠化意識、生態意識,讓每個人明白植樹造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從而自覺投入到植樹造林綠化山川的活動中去,這些年他們單位每人每年都植樹400棵以上。
上午的勞動結束了,爸爸他們十幾個人共栽下了500棵黑松。一棵棵小黑松象一個個衛士一樣,頓時讓周圍變得生機勃勃。我們的勞動讓美麗的九仙山增添了新的風景。
關鍵詞:遙感技術 衛星影像圖 城市現狀綠地調查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深入,城市綠地的缺乏、景觀多樣性的喪失、城市生物的匱乏等問題日益成為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提高的障礙。為了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城市建設部門加強了對城市綠地的建設,國內外研究者從更多領域和更深的層次對城市綠地進行科學研究、規劃。目前,在遙感(RS)技術的支持下,使城市綠化空間格局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對城市綠化的分析與度量有了定量的認識,從原來的定性描述發展到定量分析的模型預測,借助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通過運用各種定量指標,分析城市綠地景觀的空間分布格局,并對景觀單元做出生態學評價,使人們能夠對城市景觀空間結構進行綜合的、多層次的分析,為全面進行城市綠地景觀空間格局研究以及建立城市綠地空間數據庫提供依據。
一、遙感技術在現狀綠地調查中的優點
1、綠地調查具有高精確性和可信度
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綠地調查,主要是在計算機內對衛星影像圖進行解譯,高精確度和高可信度主要來自綠地解譯時影像資料的高清晰度和解譯后面積統計的精確性。
經過數字化的遙感照片可以獲得大比例尺、高清晰度的影像圖,且在計算機內可以迅速縮放成不同的比例尺效果,例如,一幅原始比例尺為1:10000的照片以600dpi掃描轉換成數字化影像輸入計算機,在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的支持下,可以在1:10000~1:2000的比例尺效果之間迅速縮放(不出現馬賽克效果),這種數碼顯示比原先僅采用光學相紙顯示更為靈活方便。同時,利用數字化影像可對調查地點進行即時的放大察看,并可以對陰暗部分、模糊部分進行增強處理,以改善視覺效果,提高解譯的精度,這是僅采用照片解譯所無法做到的。由于有上述優點,在計算機內對綠地進行解譯時,就能把綠地覆蓋的邊界準確地勾繪出來,為統計結果的準確性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利用計算機對綠地面積進行統計,可以避免采用求積儀進行人工量算時的操作誤差,從而獲得精確的面積統計結果。
2、調查效率高
利用數字化遙感影像進行城市綠地調查,與人工實地量算相比,效率大為提高。由于使用數字化影像觀察地物,具有空間快速轉移的優點,即可以迅速地從不同的角度觀測到建筑物的不同側面,或迅速地從一個調查地點移動到另一個調查地點。這樣,既可以節省實地空間轉換所消耗的時間,又可以即時發現遺漏之處。根據以往在廣州市、河源市與湛江市的實際操作經驗,采用數字化影像進行綠地解譯,單人單機即可獨立負責一片區域,每天大約可完成2平方公里區域內的綠地解譯和面積量算工作;而人工實地量算,一般需要3人為一個工作小組,要完成上述面積區域內的綠地量算工作,至少需要3~4個小組。也就是說,采用數字化影像進行城市綠地調查,相對于人工實地量算而言,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
3、易于更新
調查區域內的綠地遙感信息經矢量化成圖后,各個綠地單元的邊界就被確定下來。將來綠地如果有增加和改造,只要在矢量圖上將相應的部分做修改,變化信息實時地在矢量圖上反映出來,并能很快獲得新的統計結果,從而實現綠地信息的快速更新。
二、采用資料
1、東莞市城區0.61米衛星影像資料,拍攝于2009年1月;
2、東莞市城區1:1000地形圖數據,為獨立坐標系。
三、技術流程
本次綠地現狀調查,采用“先制作正射影像圖,再進行綠地現狀調查”的作業流程。
1、正射影像圖制作
1.1、色彩調整
影像色彩調整,即影像調色,主要包括影像勻光處理和影像勻色處理兩項內容。
1.2、控制點采集
在地圖資料中找到對應的地物特征點,采集其坐標作為參考點坐標,對應地物特征點高程坐標值由軟件在DEM數據中自動讀取。采集的地面控制點應為在衛星影像中相應位置處明顯地物特征點,應總體上分布均勻,影像的邊緣和角點不應丟漏。對覆蓋面積較大的單景影像數據,地面控制點應布設25個以上;因裁切而導致面積較小的數據,其控制點數量不應少于15個,面積過小的數據控制點數量不少于9個。
1.3、影像糾正
衛星數據處理時,必須采用針對衛星數據處理的正射糾正模塊,選擇該模塊并引入衛星參數文件以正確建立糾正轉換模型。地物控制點采集完成后,應選取5個左右的多余控制點作為檢查點,通過平差計算,如果檢查點的誤差小于1個像元,才可以繼續重采樣。一般,影像數據的重采樣選用雙線性差值法。
糾正完成后,對結果進行檢驗,可以在兩個視窗中打開兩幅圖像,分別是參考影像和剛糾正的衛星數據,視窗地理連接后進行目視定性檢驗,比較匹配程度,觀測坐標數據的變化。
正射糾正過程中,同一景影像的全色數據和多光譜數據可以使用同一套控制點,有利于接下來的影像融合。
1.4、影像融合
經過正射糾正的多光譜數據中紅、綠、藍3波段按照一定的排列順序,可以表現出常景般真實的色彩,如果利用影像融合功能將表現真彩色的多光譜數據與全色數據融合,就得到高分辨率真彩色遙感影像。
1.5、影像鑲嵌
正射影像鑲嵌的主要步驟如下:
(1)按圖幅范圍選取需要進行鑲嵌的數字正射影像;
(2)在相鄰正射影像之間,選繪、編輯鑲嵌線;在選繪鑲嵌線時需要保證所鑲嵌的地圖影像完整;
(3)按鑲嵌線對所選的單片正射影像進行裁切,完成單片正射影像之間的鑲嵌工作。
1.6、圖幅裁切
按照內圖廓線(或內圖廓線的最小外接矩形)對鑲嵌好的正射影像數據進行裁切,也可根據設計的具體要求外擴一排或多排柵格點影像進行裁切,裁切后生成正射影像數據。
2、現狀綠地信息的獲取
1.1、綠地專題信息解譯
在Autocad map軟件中利用自主開發的MES程序,打開衛星影像資料,以這些影像為背景將其中的每一塊綠化沿著其邊緣矢量化成相應的多邊形。可根據要求將不同功能類別的綠化(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綠地、生產綠地、臨時綠地、行道樹等)的矢量多邊形分別以不同顏色表示,或者放在不同的圖層內。重點注意影像陰影內綠化的增強處理、綠地解譯等工作。
1.2、外業校核
采用遙感技術進行綠地調查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野外工作量,提高調查效率,但并不能完全脫離或丟棄實地調查工作。在綠地專題信息解譯后,需到實地有針對性的對各類綠地進行校核,將部分遺漏的綠地進行補充。
1.3、綠地專題信息屬性處理
在某一GIS軟件環境中,依據調查圖、表以及收集資料并進行現場踏勘調查,對各類綠地進行數據分類處理,同時輸入綠地的屬性。
1.4、綠地專題信息分類統計
待調查區域內所有的綠化都解譯完后,利用GIS軟件中的面積統計功能計算不同功能分類綠地、各公園、單位、道路等的綠化覆蓋面積和總的綠化覆蓋面積,再結合土地面積、人口數可計算出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以及人均綠地面積等綠化水平的評價指標。
1.5、綠地專題信息圖、現狀影像圖制作
為了直觀反映調查區域的綠化現狀分布情況,便于綠化管理和規劃,將解譯后的各類綠地專題信息、衛星影像資料做無縫拼接,制作各類綠地專題圖。
1.6、撰寫綠化調查報告
綠化調查報告詳細說明各類綠地的綠化覆蓋面積、總體覆蓋面積以及綠化覆蓋率、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等。此外,根據實際需要,還可統計各體系列指標,比如公園綠地指標、道路綠地指標、居住區綠地指標、單位附屬綠地指標等等。
四、分析與結論
采用遙感技術對東莞市園林綠化現狀進行普查,全面、精確地把握了東莞市園林綠化的實際面貌和建設水平,對促進東莞市綠化建設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從這次遙感普查成果表明,東莞市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較高。附屬綠地、居住綠地分布均勻。道路綠化水平較好,居住區庭院綠地較多,綠地養護質量普遍較好。莞深高速公路路側、東江南支流、東莞運河、萬江河等河兩岸防護綠帶較多。同沙水庫、水濂山森林公園周邊的大面積的風景林地,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樣性及改善了城市的小氣候,更好地發揮了其生態功能。
五、結束語
遙感技術城市現狀綠地調查方法,可以對城市各類綠地分布進行動態監測和綜合分析,大大減少了野外量測與核對工作,不僅省時、省力、成本低,且客觀和科學性強,具有常規調查方法不能比擬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