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管理概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概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管理概論論文

        第1篇: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PCM作為國際上普遍采用的一種項目立項分析的邏輯方法,結合中日技術合作在景電工程一期灌區節水改造示范項目為例,介紹了PCM在項目周期操作過程。

        1概況

        1.1PCM的概念

        一個項目周期一般分為立項、實施和評價三個步驟。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一種項目立項分析的邏輯方法,稱為項目周期管理,它包括項目相關者分析、問題分析、目的分析、項目選擇、項目優化設計PDM表制作、項目計劃制定等一系列過程。

        景電工程一期灌區節水改造項目確定為示范項目以后,由國家水利部門、甘肅省景電管理局與日本農林水產省共同合作執行。通過現場考察,對景泰川電力提灌管理局一期灌區已運行30多年,機電設備老化、渠道滲漏嚴重,能源單耗大,渠系利用率低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專題討論、問題分析、項目基本計劃等PCM參與式管理模式。

        1.2主要工作模式

        1.2.1形成問題分析樹。按照因果關系將相關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問題分析樹,確定中心問題。

        1.2.2形成目的分析樹。根據問題分析樹進行目的分析,針對每個問題找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措施和途徑,形成目的分析樹,從中確定中心目的,并在目的分析樹上分析、選擇可行的子項目。

        1.2.3形成項目框架。在確定項目后,對選擇的項目編制PDM表(即項目優化設計表),形成一個完整的項目框架。確定項目的期間、項目的活動內容、取得的預期成果、項目目標、上位目標、評價指標及獲取指標數據的方法、項目的投入、項目實施的前提條件和外部條件等。

        1.2.4編制活動計劃。在完成PDM表的基礎上,編制相應的活動計劃表。

        2立項階段的操作管理

        2.1項目相關者分析

        針對水的利用率低這個基本問題,對參加人員進行分析,分析援助框架中人群:灌區管理單位、農戶、施工單位、水利廳、國家設計部門、國際協力機構等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再選取幾個嚴重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決定選擇對象組:灌區管理單位、農民。

        2.2問題分析

        問題分析首先要提出中心問題,然后根據其直接原因和直接結果,從上下兩個方向展開進行說明。

        2.3目的分析

        目的分析是要通過采取怎樣的手段,看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必要,是否有希望解決這個中心問題,將原因與結果關系轉換為手段和目的的肯定關系。

        2.4選定項目

        通過目的分析,從需求、技術水平、投入以及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等進行綜合判斷,確認援助內容及可行性,進而選擇項目,上述小虛框圖為選定項目。

        2.5PDM表編制

        進行上述一系列討論分析后,對項目內容進行邏輯分析和歸納,并將結果整理在項目設計邏輯框架(PDM)表中,最后確定中日技術合作“景電一期灌區節水改造示范項目”,制定項目起止日期、項目目標等。

        3實施及監測評估階段的操作管理

        3.1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

        項目立項后,在PDM表基礎上制定更詳細的活動計劃表,即整體計劃和分年度的年份活動計劃。

        3.2項目計劃實施

        按照計劃,結合景電一期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實施,景電管理局首先對機電設備進行更新、各級渠道和建筑物等基礎設施進行襯砌、改造。然后對示范工程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對在調試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JICA專家與項目實施機構反映,以便對計劃做出及時調整、變更,以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3.3項目實施的追蹤監測

        在項目實施期間進行追蹤、監測,定期核實項目是否如期進行,是否取得了預期成果。每年定期對灌區技術骨干進行培訓及技術交流、問卷調查,同時為提高灌區農民的節水意識,召開灌區農民節水灌溉知識普及說明會,發放節水灌溉知識卡通宣傳冊。利用示范工程安裝的調查器材對基礎數據每年進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便進行示范項目實施前后及實施后各年度之間的成果評估。制定了自動化工程操作規程及管理辦法,編寫了《灌區節水改造規劃》。

        3.4評估分析

        中日技術合作景電一期灌區節水改造示范項目經過4年多時間的建設和實施,取得的成效如下:

        3.4.1泵站運行效益顯著提高,能源單耗由2000年的5.19kW·h/(kt·m)降低到2005年4.43kW·h/(kt·m)。

        3.4.2減少渠道滲漏損失,總干渠、干渠水的利用率由2000年0.874提高到2005年0.909,支渠利用率由2000年0.879提高到2005年0.903。

        3.5.3實現了干渠和支渠水量的總量控制和公正、準確、合理,提高了水量計量的實時性的準確性,為水管理工作的量化考核提供了科學依據。

        3.5.4提高了泵站機電設備、壓力管道及渠道、渠系建筑物運行的安全可靠性,有效地促進了工程設施的平穩安全運行。

        3.5.5提高了灌區管理人員的素質、灌區農民的節水意識和節水積極性,提高了灌區科學化管理水平。

        3.5.6項目實施以來,到景電灌區參觀、考察、交流學習的團體和人員逐年增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4結語

        第2篇: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作者】高小平/靳江好/沈榮華

        【摘要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正文】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在許多方面都有較大突破和發展。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規范中央與地方的職能和權限,推進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決策機制、權力監督和制約機制,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等項內容。

        (一)建立服務型政府

        建立服務型政府是近年來理論界和各級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提出的一個目標選擇。服務型政府本質上是社會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全看社會和公民是否需要,并以此來作為政府職能定位的依據,它與傳統的以官本位、權力本位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較,是兩種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將建立服務型政府作為新時期行政改革的一個目標選擇,將有助于從新的視角,把行政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引向深入。在實踐中,已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認識到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必要性,著手改革以往“重管理、輕服務”的政府管理方式。上海、南京、珠海等地政府紛紛提出創建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并在創新服務、社會評議、減少管制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我國中央、省級政府的主要功能要于決策和宏觀調控,在管理上具有宏觀性、調控性和間接性的特點,同時在決策和管理上也要體現我國服務型政府的本質要求;省以下地方政府直接面對社會、企事業單位和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因此,不同層級政府的職能定位應有所不同,中央和省級政府可以作為以宏觀管理為主的“決策——服務型政府”,省以下地方政府應為以公共服務為主的“服務型政府”。

        (二)建立面向市場的政府

        建立面向市場、親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等提法的涵義大體相同,都是指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凡是市場能發揮優勢或能做的事,都應當由市場來做,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強調政府要面向市場,將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政論要起好“掌舵”作用、催化作用、促進作用,而不是“劃槳”作用、大包大攬作用;也有助于將政府發揮職能作用的主要方向,放在加強宏觀調控上,放在創造有效率的市場環境上,圍繞市場行使好調節、培育、監管和服務職能。

        (三)建立責任政府

        責任政府的提法,主要是為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強化政府責任。在以往權力高度集中的行政體制下,政府權力與責任嚴重脫節和失衡,強調權力配置而忽視追究責任,重視行使權力而忽視承擔責任,注重虛置監督形式而忽視追究責任。

        現階段推行依法行政的關鍵,在于強化政府責任,使權力的責任掛鉤,建立責任政府。為此,下一步行政改革應力爭取得以下突破:一是賦予權力的同時必須明確責任;二是健全政府責任制度,制定落實法定質詢、罷免等追究責任的具體程序,創設引咎辭職、責令辭職等易于實施的責任制度;三是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并與政府外部評議制度相掛鉤;四是加大執法監督的獨立性、公開性和民主參與。

        (四)依照公共管理理念轉變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從發達國家引進的管理理念,核心涵義在于公共性,突出強調管理主體的多元化,管理導向的社會化,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等新的觀念,與傳統意義上的“行政管理”有較大的差別。

        在實踐中,各級政府開始運用這一理論,轉變職能,改進管理,推進改革。例如,財政部門提出了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目標,人事部門提出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深圳等地政府提出了政府職能從無限到有限、從部門性轉向公共性、從政府單一治理轉向社會共同治理等項改革目標,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五)借鑒企業經驗提高政府效能

        第3篇: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論文內容摘要]建設文化大省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奮斗目標,河北省的出版業在文化大省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四個方面就出版社在競爭中改革創新發展進行了分析。

        建設文化大省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奮斗目標,并相繼出臺了《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環境。河北省的出版業在文化大省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出版改革的深化和出版事業的發展,出版社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抓好經營管理已成為出版社發展的永恒主題。出版社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出版事業的成功與失敗,決定著出版社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選題策劃是出版社發展的核心

        1.選題策劃要創新。選題策劃是出版活動中創新的重要環節,只有選題創新,圖書才能創新。在選題策劃工作中增強創新意識,使每一個選題都具有獨創性,這是出版社創知名度、樹立品牌、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策劃選題要求迅速抓住市場需求與選題要素之間的關系,形成新的選題構思和鮮明的個性特色,避免雷同,不斷開拓選題領域,從而占領更大的市場,才會給出版社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

        2.創造圖書品牌。競爭的手段就是創品牌,品牌是一個出版社的企業形象,是無形資產,它會給出版社造成一種形象效應,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出版社必須自覺地以創造品牌為導向,品牌的創造固然靠好的圖書,但并非任何好的圖書都能給出版社創造品牌,更多地體現在重點書上。重點書代表著出版社的圖書質量和工作成就,反映著出版社的出書宗旨和風格特色,對于提高出版社的聲譽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3.培養策劃人才,優化資源配置。出版社的發展趨勢使得策劃人才的培養更顯重要和迫切。因為選題策劃是一種完全個體化的高級腦力勞動,選題策劃的質量,體現了編輯創造性勞動的水平,體現了編輯創造性思維的品質,體現了編輯對出版資源的整合能力,體現了編輯的職業素養。應在現有條件下,制定完善的培養方案,加強對專業水平高、事業心強的年輕編輯的引領,培養出本社的策劃骨干。

        任何一個出版社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關鍵在合理配置,發揮其最大效能。要改變在選題策劃上的守株待兔現象。目前,一些出版社編輯坐等稿件,不經過選題策劃及深入的選題論證,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出版社要想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就要考慮自身資源的合理配置,做到內部及外部資源的統一,才能真正做到優化。

        二、市場營銷是出版社發展的必然

        長期以來,出版業的壟斷性生產帶來的高額利潤掩蓋了出版社在管理上的低效率。進入市場經濟以后,出版社實行了“企業化管理”,但沒有實現“市場化經營”,這是制約出版社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1.建立營銷活動的信息系統。建立市場營銷信息系統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確定市場營銷活動對信息的需求,包括圖書的出版發行和銷售信息以及出版社外部的營銷環境信息等。對出版社的內部信息,要及時進行記錄、整理、輸入信息系統。對外部信息,如出版發行通訊目錄、書評及圖書宣傳廣告、讀者意見、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等,責令有關部門負責搜集并輸入信息系統。對出版社外部未發表的信息,如讀者狀況、競爭對手的營銷策略等,責成發行部門專門搜集、整理,進入自己的信息系統。建立和完善市場營銷信息系統,是出版社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2.加強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要增強憂患意識,提高對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重要性的認識。市場調查是擺脫目前圖書市場的低迷狀態,尋求新的目標、拓展傳統市場的“機會性”手段。首先,必須分清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確認競爭對手的實力,潛在的競爭者是誰。其次,根據有關圖書市場信息資料,預測未來圖書市場發展的方向,為出版社制定發展戰略和市場營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營銷源于市場經濟又反作用于市場經濟。出版社引入營銷機制,必將沖破束縛,拓展思維,建立全新的發行理念,推動圖書市場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三、做好經營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企業成本管理是經營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出版社經營管理決策抓住了圖書成本,就抓住了成本控制的核心。這就需要出版管理人員必須了解市場經濟規律,掌握市場價格,并指導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使所用的原材料、書稿排版費、印制費等處于同一地區、同一行業中的最低價。出版社必須把成本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環節,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圖書成本降低,出版周期縮短,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果。另外還要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對成本控制的深刻認識,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第4篇: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目前政府對農業管理機構的設置是沿襲過去的計劃經濟管理方式,存在著管理真空,并形成部門分割、行業壟斷的缺陷,使農業資源不能有效配置。在經營權上,外貿部門沒有內貿權,內貿部門沒有外貿權,一個產品經過幾個部門,參與國際競爭的成本就高了。過去由于我們的人多地少,糧食安全有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對農業的管理采取的是一種分段式的管理。比如某一個省,糧食生產由一個省長負責,糧食生產出來以后,就由另外一個省長負責倉儲,糧食要加工,可能是第三個省長,而糧食出口可能是管外貿的省長。從管理部門看,目前在中央一級有8-9個部委是涉農部門。農業局或者農業部管農業生產、農業科研推廣;糧食生產出來后,給糧食部門,棉花給供銷公司,還有輕工食品等等其它部門;如果要出口,得給外貿部門。這種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再加上地區封鎖,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形成地方保護主義;內貿外貿脫節,產供銷脫節。這種管理方式解決過去的短缺問題是很有效的,但今后的管理體制設計要以國際化為定位,以提升全民產業競爭力設置管理機構。

        大多數發達國家不管農業有沒有優勢,都是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的管理體制。也就是農業部門的管理,是從農產品生產的田間開始,最后配送到消費者的餐桌。像中國這樣一種分散的農業管理體制,要與對農業進行綜合管理的體制競爭,顯然是沒辦法抗衡的。

        農業政策存在巨大的效益損失

        現在的農業政策也是按照過去那樣一種計劃經濟的設計,也就是解決短缺問題,動用一切資源搞農業生產。我們的農業補貼,實際上是給了中間部門、流通環節。比如國家對糧食的補貼,不可能到糧食生產者的手上,而是通過國家訂購制度、保護價制度等等,補給了糧食企業、糧食流通部門,對農業的支持和補貼實際上是不到位的。

        生產政策與銷售政策不配套,與進出口政策也不配套,在這種互相隔離的情況下,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的效果與初衷是不一致的。農業政策目標實質是針對生產者的,但農民得不到好處,都被消耗到中間環節,實際上存在巨大的政策效益損失。

        過去的農業政策設計,主要是考慮解決糧食供給問題,沒有考慮農產品的品質,也沒有考慮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現在考慮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應對問題,要提高競爭能力,感覺在政策上缺的東西太多。比如歐洲的瘋牛病出來以后,騰出很大的牛肉市場空間,按道理我們有豐富的畜牧生產資源,我們的畜產品應該是具有優勢的,但是就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的畜產品標準、我們的整個市場體系都是按照國內市場與需求設計的,沒有考慮到歐洲市場的需要,也沒有考慮其他國家市場的需要,因此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我們沒有任何政策手段能夠動員資源,拿出具有競爭能力的、符合要求的牛肉進軍歐洲市場。今后我國農業政策的設計,要考慮如何提升中國農業的競爭能力問題,要由過去解決短缺問題,向解決質量問題、解決競爭能力問題轉變,現在到了必須大規模調整農業政策的時候。

        沒有全國大市場流通體制弊端暴露

        流通體制最大的缺陷是,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形成競爭有序、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這也意味著失去農產品的價格權力。

        從技術角度看,目前流通體制還存在下述問題:第一,市場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批發市場、期貨市場發育不健全,影響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機會,農產品沒有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雖然是糧食主要需求方,由于市場的隔離,定價權等于交給了外方,如果不能預先掌控價格變化,對營銷就缺乏一個制高點。我們開放程度較高的產品都應進入期貨交易,不能進行期貨交易的可進入批發市場。第二,沒有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到目前為止,往往是無標上市,無標流通。農民生產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農產品。對于農產品來講,沒有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的約束,怎能進入國際市場?怎么能符合人家的要求呢?第三,缺乏一個比較完備的、系統的信息體系。也就是農民種糧食或者是種蔬菜、水果,往往是馬路信息、鄰里信息,沒有辦法得到真實的市場反應與信號。不完備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極大制約了農業競爭能力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凡是開放時間比較早的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農產品,現在競爭能力已經開始形成。凡是國家管得比較死的農產品,現在面臨巨大挑戰。而且現在流通體系缺乏市場化的特征。所以在國內的市場全面開放以后,要抓緊時間進行調整,真正的讓它市場化、商業化,不能由政府管死。

        政府不是競爭主體

        以往政府管理的力量非常強大,在經濟中參與的程度比較深,但政府不是市場競爭主體。政府最多是提供一個競爭的環境,公平競爭的環境是政府該爭取的,競爭主體應是企業。靠農民是不行的,但是我們又有多少企業能夠參與挑戰呢?所以我覺得,在目前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制度下,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有一個制度上的缺陷,那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的農業的市場競爭主體。我們現在沒有大的糧商,也沒有大的油商、畜牧商,也沒有什么果商,我們這么多柑橘,但是似乎沒有一個柑橘協會,沒有一個組織來把這個行業組織起來。

        在這種分散的農戶和激烈競爭的大市場之間,應該有一個制度創新。創新的重點是:一要培育我們的龍頭企業,尤其要培養我們的航空母艦。二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行業協會。

        沒有好產品也談不上競爭

        產品是競爭的起點,也是競爭的終點。市場全面開放后,對農業的沖擊,最可怕的是來自國外企業的競爭,我們不怕美國的大豆、小麥到中國市場,而是怕它的跨國公司來分配和壟斷中國農產品市場,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競爭主體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有了企業,沒有好的產品也是不行,今后的農產品應該包含四個基本的競爭要素:

        第一,品質。要實現農產品的規格化和標準化,像做工業品一樣來做農產品。就像日本市場上的大蔥,不同的長度、不同的規格,有不同的價格,我們應該培養農民有這樣一個意識。

        第二,安全性。現在全球都對農產品的安全性提出懷疑,對農產品有信任危機,不敢吃。像歐洲出現瘋牛病以后,在歐洲吃牛排是很困難的。這意味著,今后中國農產品要參與國際競爭

        ,首先得讓全世界的消費者信任我們的農產品和食品。因此,我們必須抓好農產品的安全體系建設,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行業,以及我們的農民,應該樹立這個安全觀,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中國的產品放心。我們不僅要讓國內的消費者、城市的消費者放心,更重要的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中國的農產品放心。

        第三,外觀和風味。既好看,又好吃,這是農產品競爭的最基本因素。

        第四,均衡供應,通過技術手段分散上市。農產品是靠天吃飯的,農產品供應就有季節性,不均衡供應,比如說到收獲季節,是集中上市的,到淡季就沒有了。這樣,價格就有波動性特征,對農產品穩定的供給就產生一些風險。如果通過技術、設施能夠熨平這種波動的話,很顯然,這個農產品就能夠保持市場的穩定供給,相應就可以穩定市場份額。

        突破壁壘,讓中國的農產品走出國門

        中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國際市場的標準和要求。比如說禽肉,中國本來具有優勢,在國際市場中,價格上的優勢也比較大。為什么現在我們的禽肉進入不了歐洲等市場或者進入的很少呢?就是因為我們國內的很多禽肉生產的廠家,過去沒有考慮歐洲等國際市場的要求或者說它不知道歐洲市場、美國市場有何規定,而歐洲、日本、美國市場的技術壁壘也令人望而卻步。所以,一方面,我們的產品可能不符合這些市場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很難突破這些市場的技術壁壘,由此就難以進入歐洲等國際市場。他說,進入歐洲市場時,國內企業在商業運作時,要考慮與歐洲的營銷商合作,通過歐洲衛生檢疫部門的認可。一般歐洲官方會對養雞廠周圍的環境,水的質量,包括雞舍條件、飼料、殘留等等,都要進行檢查,如果符合它的標準,就意味著你可以得到進入歐洲市場的“通行證”。

        由于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在歐洲、日本非常盛行,因此,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也不一定能夠進入他們的市場。政府應在多邊、雙邊貿易談判中發揮巨大作用。某一個國家市場對你的某種產品不一定是開放的,我們的企業、行業組織就應向政府提出要求,讓政府積極談判,這樣才使產品出口成為可能。比如說禽肉,歐盟于1996年8月1日停止了中國產品進入其市場,經過雙方政府的艱苦談判,到今年5月份才僅僅開放了上海和山東地區的市場,對北京市場和其他市場還沒有開放。要想打開所有市場,還需經過政府部門艱苦的談判。

        受不了沖擊該怎么辦

        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我們可采取的貿易政策主要是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對于中國的農產品來講,可以使用關稅政策的產品,但不能采取比承諾條件更高的關稅。世貿組織也有一些配套的保障措施,如反傾銷、反補貼條款等。WTO《農業協定》對關稅化農產品還設置了“特殊保障條款”。日本限制我們三種農產品的時候就打了這個旗號。日本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這提醒我們,如果今后的某一個產品或者某一個產業遇到國外產品沖擊時,應該考慮動用世貿組織的這些保障措施。

        第二,關稅配額管理。關稅配額管理不是對所有農產品,對中國來說,主要針對糧棉油糖毛,這些所謂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點農產品。這種管理辦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為農產品設置了一個進口配額,配額內的進口是低關稅,超過配額采取高關稅。所以在管理方式上,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來搞一些管理辦法,盡量把可能的漏洞堵住。

        第三個,技術性的貿易壁壘(TBT)。主要是包括像動植物檢疫(SPS)、質量標準等措施。如果別國的產品不符合我們的標準,我們就不允許進入市場。現在爭論比較多的就是轉基因農產品問題,現在美國、加拿大,還有一些南美國家,支持搞轉基因產品。而歐盟、日本等國家,對轉基因產品有限制。這實際上是技術加政治問題。歐盟、日本就利用轉基因問題,限制美國的玉米、大豆進入其市場。TBT是非常復雜的貿易政策問題,要綜合使用,前提是必須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之內,不能超越世貿組織的框架,否則就會引起人家的。

        加入世貿后農民怎么辦?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戰略問題。對我們的農民來講,要提高科學種田水平,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甚至是全世界消費者滿意的農產品。盡可能的走出土地,轉向其他部門。對于基層政府來講,在我們的農業組織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能夠擔起保護農民利益的重任,目前最緊要的就是減少強加給農民身上的一些負擔。

        過渡期內的主要對策建議

        應對加入WTO給我國農業帶來的嚴峻挑戰,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要抓緊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1.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要抓緊改革目前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與內外貿脫節,管理部門職能重疊、管理環節過多的農業管理體制,針對加入WTO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的新形勢,統一設計和部署農業管理體制。要在明確界定政府職能的基礎上,加強中央統籌協調和宏觀調控的職能,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對外貿易一體化管理體制。

        2.加強農業國內支持政策,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加大對農產品科研、推廣、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服務、基建等“綠箱政策”的支持力度。應設立專項育種科研支持基金,加快農產品優質品種選育,縮小與國外農產品的品質差距。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市場信息體系、病蟲害防疫防治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競爭能力。

        第二,對進口敏感農產品及具有出口潛力的農產品,根據WTO“微量允許標準”建立價格支持制度,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但應調整補貼結構,由現在補貼流通環節,轉向補貼農

        產品生產者。

        3.盡快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建立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機制;有效利用WTO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機制,加強主要敏感農產品的進口管理,提高海關監管水平與效率,堅決打擊和防范農產品走私。

        4.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組與技術改造,重點扶持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要鼓勵建立幾個大糧商、畜牧商等農產品大企業,控制國內市場分配,參與國際競爭。

        5.鼓勵組建農業產業行業協會,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及外貿一體化管理。農產品行業協會主要負責:提供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信息、政策法規咨詢服務;農產品技術研發與服務;國際市場開拓;行業準入管理;國內市場價格及進出口價格協調與管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應訴,行業損害調查,貿易糾紛處理等。

        6.實施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

        完善農產品出口退稅制度,實現出口農產品的“零”稅率;提供農產品國外市場拓展國際博覽會、交易會參展費、裝修費,市場調查、廣告促銷等;對企業開拓新市場提供保險支持;資助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

        第5篇: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本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中,我院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按照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創建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能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使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一體化,學習情境與工作環境一體化,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一體化,集網絡、仿真軟件、多媒體課件綜合運用于一體,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對學習內容的深入理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使教師由“單一型”向“雙師型”素質轉變。

        2基于“一體化”模式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性質和企業管理崗位的需求,確定學習任務,按照任務設計教學過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一體化教學模式是由師生雙方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特點,把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真實的現場感知、現場操作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理解專業理論,培養專業操作技能,使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掌握,相輔相成、互相配合,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2.1教學設計理念與思路

        在教學設計中從企業需求出發,堅持以學生為主,以崗定教,以培養職業能力為重點,加強校企合作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使學生養成職業素質,鍛煉他們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按照市場調查與分析確定職業崗位群如信息管理員、系統管理員、系統開發設計和應用人員等,然后依據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如基本的管理技能、系統開發與設計、系統應用等來確定學習目標,同時加強校企合作,共同確定學習情境與任務,最后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加強監控以致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2教學內容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任務教學和實踐體驗相融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設計上依據企業管理類崗位工作的能力需求和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要求,理論和實訓內容相結合,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認識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和企業管理信息化平臺、初步開發管理信息系統、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與應用等任務模塊來學習,使學生掌握完成任務所需的理論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提升他們的實踐技能。總之,課程內容的設計要符合高職高專教學的要求和特點,緊緊抓住理論和實踐兩條線,將理論和實踐充分融合為一體,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3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的幾點建議

        3.1注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傳統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適應當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本課程根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要求通過采用案例、角色模擬、互動體驗、行動導向等轉變傳統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仿真工作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以學習任務為載體,組織和指導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行動中學習知識和培養技能,在學中做和做中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開發動手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比如網絡、多媒體、教學模擬軟件等。隨著課程網絡教學環境的日益完善,可利用校園網、互聯網、仿真模擬軟件、課件等指導學生學習與實踐。在校園網上建設精品課程,將課程相關資料安排到網上供學生查閱和參考,在學習任務實施過程中利用仿真模擬軟件如ERP、數據庫管理系統、MRP、財務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軟件使學生在學中做和做中學,從而提高實踐技能。

        3.2建立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為適應課程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的要求,提高教師素質和實踐技能,轉變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需要建立一支專兼職比例協調、校內校外互補,學緣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可通過定期選派教師參加專業課程的相關培訓,對新引進的青年教師讓他們進入企業參加實踐鍛煉,加大中青年教師培養,努力創造進修和培訓機會,定期組織教學活動研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等途徑建立適合本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師資隊伍。

        3.3形成多元化開放式的考核評價體系

        本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開放式評價體系。過程性考核不僅考察學生的出勤、學習態度、項目任務完成情況而且對團隊協作、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和學習方法等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考核主要是對項目任務完成的報告進行評價。在考核中應改變教師評價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評互評,這有利于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從而提高自身的認識和感知能力。

        3.4完善課程實訓環境,改善實訓條件

        第6篇: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1.1概念設計知識分類與表達

        概念設計是對設計問題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眾多解的設計階段[7].概念設計從不同的角度有多種定義[8].一般認為,概念設計是指以設計要求為輸入、以最佳方案為輸出的系統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個由功能向結構的轉換過程。

        圖1描述了一般概念設計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綜合與評價兩個基本過程。綜合是指根據設計要求,運用各種分析、設計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個方案,是個發散過程;評價則從方案集中擇出最優,是個收斂過程。概念設計是將所設計的產品看成一個系統,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設計。具體說,概念設計就是將設計對象的總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機聯系的若干功能單元,并以功能單元為子系統進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級的功能單元,經過這樣逐層分解,直至對應的各個最末端功能單元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實現的技術原理解。概念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功能到結構的映射,概念設計過程主要包括:功能創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結構設計、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確定、功能載體方案構思和決策。

        根據概念設計的過程及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將概念設計知識分為元知識和實例知識(其分類如圖2所示)。元知識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結構知識等。實例知識中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產品實例等知識。

        (1)功能知識。主要描述產品完成的任務,描述產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項。描述產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內容、實現參數、性能指標等;

        (2)技術原理解知識。描述產品功能及功能子項的原理解答。它的表達要復雜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數字表達它的說明、解答參數,另一方面,要有圖形支持產品原理解答;

        (3)結構知識。描述產品的結構設計狀況,是對原理域知識的細化和擴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結構載體,可描述產品關鍵部分的形狀、尺寸和參數。產品功能結構的映射(簡稱為功構映射)就是對產品的功能模型進行結構實現的求解,是將產品功能性的描述轉化為能實現這些功能的具有具體形狀、尺寸及相互關系的零部件描述。在這里功能是產品結構的抽象,是結構實現的目的;而結構則為實現某功能而選用的一組構件或元件。功能結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是多對多的映射關系。一個功能可能由一個或多個特征或元件實現,而一個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個或多個功能;

        (4)實例知識。已成功或失敗的設計范例,包括方案設計實例,產品結構知識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實際因素,是類比設計和基于實例推理設計的基礎。

        以工程機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總功能為攤鋪水泥路面,總功能可細分為滑模作業、控制作業等功能,滑模作業功能又可細分為提水泥漿、擠壓成型等功能。其中某個功能的實現可能會由幾個結構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滑模作業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幾個結構一起才能實現。圖3為該水泥攤鋪機的功能層次定義和功能分解結構舉例。該產品所對應的結構分解則如圖4所示。圖5中給出了對于滑模作業功能的技術原理解簡圖、技術原理解的評價、參考產品,以及實現該功能的說明等相關的知識。

        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概念設計予以支持,對概念設計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目前的知識建模主要是專家系統,最常用的知識模型包括框架、產生式規則、語義網絡、謂詞邏輯等。專家系統的知識建模主要側重符號層的系統實現,很少考慮動態的,非結構化的知識,造成專家系統解決問題的局限性,使得專家系統不能解決大型復雜問題。

        本體作為“對概念化顯式的詳細說明”[9,10],研究領域內的對象、概念和其他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很好地解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達、檢索和重用等問題。采用本體描述概念設計知識可以支持細粒度的產品語義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義特定領域的知識,如概念、事實、規則等;支持語義層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可以對知識作普遍的、無歧義的語義解釋,可以保證不同使用者之間進行語義層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體建模過程描述

        本體是某一領域的概念化描述,著意于在抽象層次提出描述客觀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兩個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本體的構建必須滿足以下的要求:對目標領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定義;一般性和綜合性原則。本體可以有多種表述方式,包括圖形方式、語言形式和XML文檔形式等。

        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建模過程包括3個階段:

        (1)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目標確定。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定位,概念設計知識的定位決定本體構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終用戶。

        (2)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分析與建立。根據需求分析,確定該領域的相關概念及概念屬性,并用XML語言進行形式化描述。這個階段是建立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整個本體的生成質量,同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階段。

        (3)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評價。對所創建的本體進行一致性及完備性評價。一致性是指術語之間的關系邏輯上應保持一致;完備性是指本體中概念及關系應是完善的。我們稱該3階段的組合為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建模的一個生命周期(見圖6)。

        1.3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

        在此我們以工程機械中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結合圖3~圖5中的實際知識,從概念實體、概念屬性及概念間關系等方面來說明產品知識、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技術原理解實例等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通過概念蘊涵、屬性關聯、相互約束和公理定義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間的本質聯系,形成一個語義關系清晰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語言描述。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繼承了一個產品的所有屬性,此外還具備了關系屬性:攤鋪能力,同時,又對屬性攤鋪能力作了限制:只能應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領域,且取值變化只能在攤鋪寬度中(省略了關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似屬性的定義,如攤鋪厚度和攤鋪速度等)。

        (3)功能知識類

        <owl:Classrdf:ID=“功能知識”>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名稱”/>

        <owl:cardinality>1</owl: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產品”/>

        <owl:mincardinality>1</owl:min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知識只有一個功能名稱,且最少具有一個相關產品(省略了功能知識類似屬性的定義,如功能編號、功能說明、創建人、創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4)功能技術原理解類

        <owl:Classrdf:ID=“功能技術原理解”>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知識”/></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技術原理解簡圖”/></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技術原理解具有對應的功能名稱,相關的技術原理解簡圖(省略了技術原理解類似屬性的定義,如評價、參考產品、創建人、創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類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兩個類(概念)之間的繼承關系,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是產品類的子類。在描述類屬性時,使用關系屬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類的某個屬性同時也表示了兩個類之間的某種關系,如攤鋪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的一個屬性,同時也表達了和攤鋪寬度類之間的對應關系。另外,使用屬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屬性的應用領域和屬性的取值范圍,如屬性攤鋪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攤鋪寬度數據集。

        1.4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的特點和優勢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可以讓設計人員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設計知識,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或優勢:

        (1)支持用戶定制知識類別。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如:功能類、功能技術原理方案解類等。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基于本體的設計知識建模允許用戶對設計中知識類別加以定制,針對每一類別定義其描述屬性,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概念設計中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識庫構建。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構造澄清了概念設計領域知識的結構,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示打好了基礎,而本體中統一的術語和概念也使概念設計知識更好地共享成為可能。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表示在區分不同知識類別的同時,建立起概念間的共享聯系。通過概念間的共享機制,避免了設計知識庫的數據冗余和數據不一致問題,方便了知識的建模錄入、檢索及統計處理。

        (3)多視圖和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在目前的應用系統中一般采用基于關鍵字的數據庫查詢方法,由于其數據庫組織不是建立在能夠表示概念之間的關系、事實和實例的領域模型的基礎上,因此無法實現智能查詢和信息推理,也就無法解決語義異構性問題。由于不同的組織和人員可能使用不同的詞語表示同一個含義,因此查詢系統得不到意義相同但用詞(語法)不同的內容。當需要對多個數據源進行查詢的時候問題更為明顯,多意詞和同義詞會使查詢得到許多不相關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中由于具有統一的術語和概念,知識庫建立在本體的基礎上,使得基于知識的設計意圖匹配成為可能。采用基于知識、語義上的檢索匹配,對用戶的檢索請求,通過查詢轉換器按照本體把各種檢索請求轉換成對應的概念,在本體的幫助下從知識庫中匹配出符合條件的數據集合,解決了語義異構的問題。

        從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出發,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還可以利用本體中已定義的概念定義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比如需求功能知識檢索視圖、軟件工具使用知識檢索視圖等,實現基于知識檢索的設計意圖的匹配。

        2、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

        2.1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

        結合工程機械行業的實際,本文提出了圖7所示的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系統按照知識產生、獲取和利用的流程來構建,系統結構主要包括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工具、數據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庫,具體由4個部分構成。

        (1)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概念設計知識的獲取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定義、本體之間關系定義、本體知識庫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整個過程。

        (2)概念設計知識維護。主要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維護、本體關系維護、知識庫重新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維護的過程,實現對本體的屬性修改,各類知識之間的關系維護,以及知識庫的更新等。

        (3)概念設計知識檢索重用。系統中提供基于多視圖的知識檢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及用戶定義的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此外系統提供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方式,通過本體映射庫,可以實現同義詞的檢索,保證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術語表示相同的設計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識幫助。

        (4)概念設計知識庫的構建。要實現基于本體的,支持客戶自定義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必須由足夠的柔性,支持各類知識的存儲,作為系統基石的知識庫的構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預先定義的方式,在系統中我們采用基礎數據庫加上在此基礎上經過本體定義工具動態生成的各類知識庫的方法保證基于本體的知識管理的實現。

        2.2概念設計知識管理關鍵技術及實現

        第7篇: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目前政府對農業管理機構的設置是沿襲過去的計劃經濟管理方式,存在著管理真空,并形成部門分割、行業壟斷的缺陷,使農業資源不能有效配置。在經營權上,外貿部門沒有內貿權,內貿部門沒有外貿權,一個產品經過幾個部門,參與國際競爭的成本就高了。過去由于我們的人多地少,糧食安全有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對農業的管理采取的是一種分段式的管理。比如某一個省,糧食生產由一個省長負責,糧食生產出來以后,就由另外一個省長負責倉儲,糧食要加工,可能是第三個省長,而糧食出口可能是管外貿的省長。從管理部門看,目前在中央一級有8-9個部委是涉農部門。農業局或者農業部管農業生產、農業科研推廣;糧食生產出來后,給糧食部門,棉花給供銷公司,還有輕工食品等等其它部門;如果要出口,得給外貿部門。這種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再加上地區封鎖,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形成地方保護主義;內貿外貿脫節,產供銷脫節。這種管理方式解決過去的短缺問題是很有效的,但今后的管理體制設計要以國際化為定位,以提升全民產業競爭力設置管理機構。

        大多數發達國家不管農業有沒有優勢,都是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的管理體制。也就是農業部門的管理,是從農產品生產的田間開始,最后配送到消費者的餐桌。像中國這樣一種分散的農業管理體制,要與對農業進行綜合管理的體制競爭,顯然是沒辦法抗衡的。

        農業政策存在巨大的效益損失

        現在的農業政策也是按照過去那樣一種計劃經濟的設計,也就是解決短缺問題,動用一切資源搞農業生產。我們的農業補貼,實際上是給了中間部門、流通環節。比如國家對糧食的補貼,不可能到糧食生產者的手上,而是通過國家訂購制度、保護價制度等等,補給了糧食企業、糧食流通部門,對農業的支持和補貼實際上是不到位的。

        生產政策與銷售政策不配套,與進出口政策也不配套,在這種互相隔離的情況下,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的效果與初衷是不一致的。農業政策目標實質是針對生產者的,但農民得不到好處,都被消耗到中間環節,實際上存在巨大的政策效益損失。

        過去的農業政策設計,主要是考慮解決糧食供給問題,沒有考慮農產品的品質,也沒有考慮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現在考慮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應對問題,要提高競爭能力,感覺在政策上缺的東西太多。比如歐洲的瘋牛病出來以后,騰出很大的牛肉市場空間,按道理我們有豐富的畜牧生產資源,我們的畜產品應該是具有優勢的,但是就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的畜產品標準、我們的整個市場體系都是按照國內市場與需求設計的,沒有考慮到歐洲市場的需要,也沒有考慮其他國家市場的需要,因此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我們沒有任何政策手段能夠動員資源,拿出具有競爭能力的、符合要求的牛肉進軍歐洲市場。今后我國農業政策的設計,要考慮如何提升中國農業的競爭能力問題,要由過去解決短缺問題,向解決質量問題、解決競爭能力問題轉變,現在到了必須大規模調整農業政策的時候。

        沒有全國大市場流通體制弊端暴露

        流通體制最大的缺陷是,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形成競爭有序、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這也意味著失去農產品的價格權力。

        從技術角度看,目前流通體制還存在下述問題:第一,市場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批發市場、期貨市場發育不健全,影響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機會,農產品沒有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雖然是糧食主要需求方,由于市場的隔離,定價權等于交給了外方,如果不能預先掌控價格變化,對營銷就缺乏一個制高點。我們開放程度較高的產品都應進入期貨交易,不能進行期貨交易的可進入批發市場。第二,沒有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到目前為止,往往是無標上市,無標流通。農民生產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農產品。對于農產品來講,沒有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的約束,怎能進入國際市場?怎么能符合人家的要求呢?第三,缺乏一個比較完備的、系統的信息體系。也就是農民種糧食或者是種蔬菜、水果,往往是馬路信息、鄰里信息,沒有辦法得到真實的市場反應與信號。不完備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極大制約了農業競爭能力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凡是開放時間比較早的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農產品,現在競爭能力已經開始形成。凡是國家管得比較死的農產品,現在面臨巨大挑戰。而且現在流通體系缺乏市場化的特征。所以在國內的市場全面開放以后,要抓緊時間進行調整,真正的讓它市場化、商業化,不能由政府管死。

        政府不是競爭主體

        以往政府管理的力量非常強大,在經濟中參與的程度比較深,但政府不是市場競爭主體。政府最多是提供一個競爭的環境,公平競爭的環境是政府該爭取的,競爭主體應是企業。靠農民是不行的,但是我們又有多少企業能夠參與挑戰呢?所以我覺得,在目前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制度下,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有一個制度上的缺陷,那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的農業的市場競爭主體。我們現在沒有大的糧商,也沒有大的油商、畜牧商,也沒有什么果商,我們這么多柑橘,但是似乎沒有一個柑橘協會,沒有一個組織來把這個行業組織起來。

        在這種分散的農戶和激烈競爭的大市場之間,應該有一個制度創新。創新的重點是:一要培育我們的龍頭企業,尤其要培養我們的航空母艦。二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行業協會。

        沒有好產品也談不上競爭

        產品是競爭的起點,也是競爭的終點。市場全面開放后,對農業的沖擊,最可怕的是來自國外企業的競爭,我們不怕美國的大豆、小麥到中國市場,而是怕它的跨國公司來分配和壟斷中國農產品市場,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競爭主體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有了企業,沒有好的產品也是不行,今后的農產品應該包含四個基本的競爭要素:

        第一,品質。要實現農產品的規格化和標準化,像做工業品一樣來做農產品。就像日本市場上的大蔥,不同的長度、不同的規格,有不同的價格,我們應該培養農民有這樣一個意識。

        第二,安全性。現在全球都對農產品的安全性提出懷疑,對農產品有信任危機,不敢吃。像歐洲出現瘋牛病以后,在歐洲吃牛排是很困難的。這意味著,今后中國農產品要參與國際競爭

        ,首先得讓全世界的消費者信任我們的農產品和食品。因此,我們必須抓好農產品的安全體系建設,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行業,以及我們的農民,應該樹立這個安全觀,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中國的產品放心。我們不僅要讓國內的消費者、城市的消費者放心,更重要的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中國的農產品放心。

        第三,外觀和風味。既好看,又好吃,這是農產品競爭的最基本因素。

        第四,均衡供應,通過技術手段分散上市。農產品是靠天吃飯的,農產品供應就有季節性,不均衡供應,比如說到收獲季節,是集中上市的,到淡季就沒有了。這樣,價格就有波動性特征,對農產品穩定的供給就產生一些風險。如果通過技術、設施能夠熨平這種波動的話,很顯然,這個農產品就能夠保持市場的穩定供給,相應就可以穩定市場份額。

        突破壁壘,讓中國的農產品走出國門

        中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國際市場的標準和要求。比如說禽肉,中國本來具有優勢,在國際市場中,價格上的優勢也比較大。為什么現在我們的禽肉進入不了歐洲等市場或者進入的很少呢?就是因為我們國內的很多禽肉生產的廠家,過去沒有考慮歐洲等國際市場的要求或者說它不知道歐洲市場、美國市場有何規定,而歐洲、日本、美國市場的技術壁壘也令人望而卻步。所以,一方面,我們的產品可能不符合這些市場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很難突破這些市場的技術壁壘,由此就難以進入歐洲等國際市場。他說,進入歐洲市場時,國內企業在商業運作時,要考慮與歐洲的營銷商合作,通過歐洲衛生檢疫部門的認可。一般歐洲官方會對養雞廠周圍的環境,水的質量,包括雞舍條件、飼料、殘留等等,都要進行檢查,如果符合它的標準,就意味著你可以得到進入歐洲市場的“通行證”。

        由于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在歐洲、日本非常盛行,因此,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也不一定能夠進入他們的市場。政府應在多邊、雙邊貿易談判中發揮巨大作用。某一個國家市場對你的某種產品不一定是開放的,我們的企業、行業組織就應向政府提出要求,讓政府積極談判,這樣才使產品出口成為可能。比如說禽肉,歐盟于1996年8月1日停止了中國產品進入其市場,經過雙方政府的艱苦談判,到今年5月份才僅僅開放了上海和山東地區的市場,對北京市場和其他市場還沒有開放。要想打開所有市場,還需經過政府部門艱苦的談判。

        受不了沖擊該怎么辦

        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我們可采取的貿易政策主要是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對于中國的農產品來講,可以使用關稅政策的產品,但不能采取比承諾條件更高的關稅。世貿組織也有一些配套的保障措施,如反傾銷、反補貼條款等。WTO《農業協定》對關稅化農產品還設置了“特殊保障條款”。日本限制我們三種農產品的時候就打了這個旗號。日本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這提醒我們,如果今后的某一個產品或者某一個產業遇到國外產品沖擊時,應該考慮動用世貿組織的這些保障措施。

        第二,關稅配額管理。關稅配額管理不是對所有農產品,對中國來說,主要針對糧棉油糖毛,這些所謂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點農產品。這種管理辦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為農產品設置了一個進口配額,配額內的進口是低關稅,超過配額采取高關稅。所以在管理方式上,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來搞一些管理辦法,盡量把可能的漏洞堵住。

        第三個,技術性的貿易壁壘(TBT)。主要是包括像動植物檢疫(SPS)、質量標準等措施。如果別國的產品不符合我們的標準,我們就不允許進入市場。現在爭論比較多的就是轉基因農產品問題,現在美國、加拿大,還有一些南美國家,支持搞轉基因產品。而歐盟、日本等國家,對轉基因產品有限制。這實際上是技術加政治問題。歐盟、日本就利用轉基因問題,限制美國的玉米、大豆進入其市場。TBT是非常復雜的貿易政策問題,要綜合使用,前提是必須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之內,不能超越世貿組織的框架,否則就會引起人家的。

        加入世貿后農民怎么辦?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戰略問題。對我們的農民來講,要提高科學種田水平,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甚至是全世界消費者滿意的農產品。盡可能的走出土地,轉向其他部門。對于基層政府來講,在我們的農業組織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能夠擔起保護農民利益的重任,目前最緊要的就是減少強加給農民身上的一些負擔。

        過渡期內的主要對策建議

        應對加入WTO給我國農業帶來的嚴峻挑戰,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要抓緊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1.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要抓緊改革目前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與內外貿脫節,管理部門職能重疊、管理環節過多的農業管理體制,針對加入WTO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的新形勢,統一設計和部署農業管理體制。要在明確界定政府職能的基礎上,加強中央統籌協調和宏觀調控的職能,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對外貿易一體化管理體制。

        2.加強農業國內支持政策,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加大對農產品科研、推廣、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服務、基建等“綠箱政策”的支持力度。應設立專項育種科研支持基金,加快農產品優質品種選育,縮小與國外農產品的品質差距。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市場信息體系、病蟲害防疫防治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競爭能力。

        第二,對進口敏感農產品及具有出口潛力的農產品,根據WTO“微量允許標準”建立價格支持制度,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但應調整補貼結構,由現在補貼流通環節,轉向補貼農

        產品生產者。

        3.盡快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建立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機制;有效利用WTO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機制,加強主要敏感農產品的進口管理,提高海關監管水平與效率,堅決打擊和防范農產品走私。

        4.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組與技術改造,重點扶持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要鼓勵建立幾個大糧商、畜牧商等農產品大企業,控制國內市場分配,參與國際競爭。

        5.鼓勵組建農業產業行業協會,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及外貿一體化管理。農產品行業協會主要負責:提供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信息、政策法規咨詢服務;農產品技術研發與服務;國際市場開拓;行業準入管理;國內市場價格及進出口價格協調與管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應訴,行業損害調查,貿易糾紛處理等。

        6.實施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

        完善農產品出口退稅制度,實現出口農產品的“零”稅率;提供農產品國外市場拓展國際博覽會、交易會參展費、裝修費,市場調查、廣告促銷等;對企業開拓新市場提供保險支持;資助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

        第8篇: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具體來說,西方的這種新的公共管理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會發展環境下的產物,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的發展。對于處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中國的經濟體制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正在向市場經濟不斷的轉型。從中國的國情來看,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時間雖短,卻有很大的成就,這不僅體現在世界各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認可和認同上,還表現在中國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上。但是,在此基礎上,政府怎樣進一步的發揮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怎樣進一步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從而實現公共行政管理的現代化是一大問題。所以,我們有必要對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進行借鑒。

        1.1進行企業化管理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是新公共管理中的基礎

        長期以來,我國的政府在效率上一直呈現較低的水平,其原因主要有: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實行,使得政府的權力過于集中,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冗官、冗兵的現象;組織機構的錯綜復雜使得職責不清也是以重要的原因;第三就是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這也使得政府的相關人員在工作上有所懈怠。所以為了使得我國政府的效率得以提高,使政府的相關人員具有一定的效率能力,并具有效率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為民眾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

        1.2競爭機制的引入可以為政府的服務增光添彩

        將西方的公共管理中的競爭機制引進我國的公共管理中,不僅可以為更多的企業提供發展的機會,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順應民心,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提高自身的服務效率和質量,成為合格的政府。除此之外,競爭機制的引入還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比如說,在具有壟斷性質的鐵路運輸、電力開發和銀行等產業中,政府在一定的程度上放手,將其交給有能力的企業來做,這樣不僅僅緩解了一定的財政危機,而且還能夠改變這些壟斷產業處于“瓶頸”期的現狀,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更有利于國家的發展。

        2.總結

        第9篇:管理概論論文范文

        財政局預算處副處長徐熙和畢業于統計專業、從事財政管理工作多年、現在預算處工作的劉星,根據自己的體會做了如下介紹。

        徐熙認為,此次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財權事權下移,區縣相應財權事權擴大;收入由原來的分級管理變成分稅管理,徹底分稅。以上兩項工作與統計部門有直接的聯系。他說,無論是財權事權下移還是實行徹底分稅制,其實質就是要打破所屬觀念,強化區域整體發展。與此相適應,財政指標已經先行一步,稅收統計上也做了相應調整,客觀上要求統計部門的核算要配套,即推行區域統計。

        推行區縣在地統計,這項工作作為2000年全市統計工作的一項重大舉措增在加緊準備。從統計管理范圍看,統計部門將由原來的條條管理走向客觀要求的區域化管理。但是,這次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對統計的要求還不僅僅在于實現區縣在地統計。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r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 亚洲男男gvv在线播放 | 三級亚洲人Av在线影院 |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