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互聯網時代紀錄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媒體; 紀錄片; 創新;
新媒體被譽為繼四大傳統媒體之后的第五大傳播媒體, 它通過移動通信、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手段來傳播文字、聲音與圖像, 帶來了全新的傳播環境。紀錄片作為時代的伴生物、現實的記錄者, 也應把握時代的脈搏, 做到因時而動, 常新常變。
一、新媒體環境對紀錄片創作發行的影響
(一) 生產方式
相較于傳統媒體渠道, 新媒體提高了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 一改僵化的單向傳播過程, 更使得傳播方與接收方界限模糊, 增強了創作方與觀眾的互動。創作者完全可以將紀錄片選題上傳至互聯網, 由網友自發討論、創作以及共同鑒賞, 借助網友的寶貴經驗完成作品創作。
同時, 新媒體技術發展促使全民記錄成為可能。無需采購價格昂貴的專業攝影器材, 群眾借助常見的DV、手機以及電子監控等電子產品便可完成錄制工作。而部分轉瞬即逝的精彩瞬間, 借助群眾的攝影設備也可有效留存, 作為紀錄片的重要素材, 例如交通事故及重大突發事件等社會題材類紀錄片的第一現場新聞畫面, 便是借助人民群眾之手。
(二) 創作理念
受新媒體環境多元化的影響, 紀錄片改變過去宣傳教育的姿態, 而著重把握對社會生活以及歷史環境的思考, 更為關注人的因素, 即以人為本。2012年上映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好評如潮, 全網點播量超8億, 其導演陳曉卿在采訪中坦言, 原定片名為《柴米油鹽醬醋茶》, 但自覺菜系劃分過于簡單粗暴, 說教意味過重, 便重新擬名, 最終將創作重心轉移至探討人與美食的關系。
此外, 為爭奪受眾關注, 提高作品的收視率并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 紀錄片的創作手法愈發重視美學元素。例如將戲劇沖突、懸疑敘事引入紀錄片創作, 或是利用新型拍攝技術突顯畫面質感, 給觀眾帶來極為震撼的視覺體驗。例如《舌尖上的中國》便采用SONY-F3高清攝像機, 運用大量的前景深鏡頭、微距鏡頭等拍攝技法, 讓人們在欣賞美食的同時盡情享受畫面的優美。
(三) 受眾心理
新媒體技術帶來信息量的暴增, 受眾的生活節奏得到明顯加快。同時,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也相應拔高了手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人們更傾向于在零散時間利用手機消遣。因此制作精良、短小精悍的視頻更能夠吸引受眾, 紀錄片也應積極探索新型節目形式, 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
新媒體的普及也促進受眾年輕化的發展趨勢, 年輕一代逐步掌握了網絡世界的話語權。而當代年輕人有思想、有主見, 更青睞于個性化、多元化的影片題材, 對傳統的、說教意味濃厚的主旋律紀錄片則缺乏興趣。
(四) 傳播渠道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毫無疑問拓寬了紀錄片的傳播渠道, 并提供更為寬廣的傳播環境。制作發行的紀錄片不僅可以在電視臺、影院等場所上映, 更可在互聯網、數字電視及手機等新媒體平臺傳播。而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截至2017年6月, 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人, 紀錄片憑借互聯網可覆蓋絕大多數潛在觀眾。
新媒體技術, 尤其是網絡通信技術, 有效打破信息傳播的地域限制, 推動了紀錄片創作發行的全球化日程。中國出產的紀錄片立足全球視野, 正為越來越多的國外民眾所接受, 例如賈樟柯導演的《海上傳奇》便于2010年榮獲蒙特利爾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大獎、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二、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與創新方式
(一) 挖掘多元創作題材
正如前文所言, 手持DV、智能手機等設備現已在我國群眾中得到普及, 視頻的制作發行再也不是少部分人的專利。基層民眾擁有獨特的視角、復雜的背景以及真摯的情感, 日常生活中隨意拍攝的內容, 卻往往是優秀紀錄片所必需的珍貴素材。
因此, 紀錄片創作人員需多聽、多看、多想, 從多種渠道獲取真實視頻材料, 并充分挖掘其潛在內容, 將其充實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創作素材的挖掘, 需著重把握其內在故事性及真實性, 這樣才能收獲觀眾的情感共鳴。劉遠祥的《西單女孩》、網絡紀錄片《老人與狗》便是此類創作典型代表。
(二) 強化影片美學特征
強化影片的美學特征, 是指利用綜合手段, 提升影片的故事性及藝術性。筆者認為, 紀錄片美學特征的把控, 可借鑒《沙與海》《故宮》等優秀影片的先進經驗, 從敘事藝術以及攝錄藝術入手。
敘事藝術包括敘事結構、方式以及空間上的把控, 僅敘事結構便有階梯遞進式、中心串聯式和板塊式等。紀錄片創作者需結合影片特點, 選擇最適宜的敘事方法, 吸引受眾眼球, 增強影片感染力及藝術性。而攝錄藝術中鏡頭的運用應把握特寫、空鏡、長焦鏡頭、主觀鏡頭、象征性鏡頭等技巧的獨特含義, 塑造契合影片主旨的精美畫面, 更可輔以必要的音樂, 烘托氣氛、渲染情緒, 增強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力。
(三) 注重觀眾實際體驗
注重觀眾實際體驗, 需要有意識地結合現代觀眾群體特點, 有針對性地開展紀錄片創作活動。上文分析中提到, 現代年輕人追求個性、多元與獨特的事物, 其觀影活動又表現出典型的碎片化特點。為此, 紀錄片創作選材需考慮觀眾興趣, 并把握好松弛有序的敘述節奏。
美食、寵物、網絡、文化等題材始終是觀眾的心頭好, 而政論、時事、傳記等話題也可能因輿論導向而激起人們關注, 因此若想收獲觀眾認可, 便可選取熱點題材進行紀錄片創作。同時, 為適應當前快節奏的生活狀態, 紀錄片敘述節奏有必要隨之加快。但也要張弛有度, 給觀眾留有喘息的余地, 盡可能利用其零散時間。例如, 賀州電視臺從2016年開始籌劃《古村物語》系列紀錄片, 2017年開始播出, 14集都是以古村落或古村落有影響的人物為題材, 精選控制在13分鐘左右,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創新影片拍攝技術
創新影片拍攝技術不僅可顯著提升影片的品質, 更能夠獲取新媒體背景下的宣傳優勢, 吸引更多潛在觀眾。以2016年11月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為例, 其采取了120幀每秒的超高幀率進行4K下的3D電影拍攝, 代表了電影技術發展的最新動向。可以說, 每一次電影拍攝技術的更新換代, 都將給觀眾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
作為專業的紀錄片創作者, 筆者認為在新媒體背景下, 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更應積極探尋新型拍攝技術, 增強影片的表現張力。紀錄片創作除應用水下攝影、延時攝影、高速攝影等較為常規的攝影技術外, 更應探索利用先進的CG (影視動畫技術) 、動作捕捉技術等, 從而更好地順應新媒體發展潮流。
三、結語
紀錄片作為重要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不僅真實記錄還原了重要的歷史事件, 更寓教于樂, 擔負著為人民群眾普及知識、豐富見聞的歷史任務。本文探討了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與創新方式, 以期輔助紀錄片創作者順應潮流, 創造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馬玉博.淺析中國紀錄片的新媒體發展之路[J].科技視界, 2014 (21) :132.
[2].姬麗紅.紀錄片在新媒體背景下的創作[J].新媒體研究, 2016 (4) :58-59.
關鍵詞:新媒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 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c)-0254-03
Abstract:Taking Xinjiang Tatar nationality ploughshare Festival as an example, this case study attempts to renew the previous traditional video production mode which used to give priority to record and take no account of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ew media user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Festival, this thesis aims at analyzing the communication ideas about the documentary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Festival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such as story-filled videos, numerous users, young age and large-scope spreading,to make the documentary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Festival to be the important means which the pubic can underst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Festival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Key Words:New Media;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Festival; Documentary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傳播技術、傳播方式和受眾的收看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紀錄片的傳播思路已經不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需要對傳播內容、傳播方式修改才能適應用戶的需要。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化以往都是以記錄功能為主,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非遺影像的傳播效果成為保護和推廣非遺的重要手段。
撒班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非遺節日的突出特點。首先具有民族性,撒班節是塔塔爾文化的代表。撒班的緣起是塔塔爾族先民對農具“犁”所帶來的增收的感謝。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撒班節的意義不再局限于此,但是是民族歷史文化變遷的縮影。其次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塔塔爾族與新疆其他少數民族有著類似的風俗習慣,伊犁的塔塔爾族由于聚居的較為集中,所以保留了撒班節的原始元素;塔塔爾鄉的塔塔爾族的衣著、飲食等方面也基本與長期同為牧民的哈薩克族保持一致。最后,撒班節具有極強的部落性。撒班節的慶祝方式就是一同載歌載舞,互相攀談,舉行傳統的體育競技活動。而且撒班節的慶祝時間是每年的春耕結束到夏收之前,具體日期完全由聚居部落自行決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塔塔爾族有3 556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撒班節是塔塔爾族的傳統節日,也可以說是極為小眾的非遺節日,研究撒班節的傳播思路不僅為非遺節日的紀錄片傳播思路進行探析,更為新媒體環境下小眾的非遺節日紀錄片創作提供方向。
1 新媒體視頻用戶的特征
1.1 新媒體視頻用戶的基本特征
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4.7%,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4%。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14億,網絡視頻用戶使用率為72.4%。其中,手機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為4.40億,手機網絡視頻使用率為67.1%。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新媒體環境下視頻用戶數量龐大,青少年用戶眾多,對受眾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使得視頻在新媒體環境中具有廣泛性。新媒體視頻的需求對非遺節日的影像化傳播提供了受眾基礎。同時針對青少年用戶,小眾非遺節日的影像對非遺本身有發揚和傳承的作用。
1.2 新媒體視頻用戶的收看習慣
新媒體視頻用戶碎片的閱讀習慣,所以影像呈現碎片化。影像的目的不再是遵循時間、空間的邏輯來具體地介紹事物的全貌,而是通過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引起受眾對這一事物的興趣,再通過新媒體的超文本鏈接功能將碎片化內容拼貼起來,使受眾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全貌。
視頻用戶普遍對影像的故事性要求較高,同時如今的影像進入短片時代。新媒體短片是依托新媒體技術,以影像為主要表現內容,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不長于30 min的影像短片。在這個前提下,受眾對影像元素的豐富性要求更高,單純的紀錄已經不能爭取到受眾碎片化閱讀的時間,而能滿足這一需求的最佳選擇即影像內容的故事化。
1.3 新媒體視頻用戶的收看渠道
由于媒介環境的改變,視頻播放渠道從電視、影院大幅轉向互聯網,更精確地說是轉向了移動互聯網。同時,受眾在不同的收看渠道下也具有著不同的閱讀習慣。以往的視頻都是在電視上進行單向的傳播,幾乎沒有反饋的過程,這就使得受眾缺乏參與感,而視頻通過新媒體傳播,更加注重的就是與視頻用戶的互動性,通過彈幕、在線直播等方式使用戶參與進來,利用網絡的多媒體特點輔助充實視頻的內容,拼合碎片化的傳播。
紀錄片作為新媒體視頻的一種,同樣需要符合新媒體用戶的特征,才能保證傳播的效果。
2 非遺節日紀錄片傳播思路存在的問題
2.1 傳統紀錄片的切口較大、時長過長
大眾傳媒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報道的時候,關注點放在了具有視覺沖擊效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層樣式之上。在傳統非遺節日的紀錄片中,影片的視角較為開闊,全面地從客觀角度展現了節日的歷史、由來、過程等,這種場面宏大的視角使受眾很少能感受到接近性,也就是說傳統非遺節日紀錄片不夠接地氣。而新媒體環境是非常強調平民化和大眾化的,由于傳統非遺節日紀錄片往往切口都較大,使受眾不能產生代入感。即使觀看過后,也只會對節日表象略有所聞,無法引發更大的傳播效果。
2.2 傳統紀錄片的創作思路老套
在內容的安排上沒有強調考慮如何引起受眾的興趣。非遺節日作為一種人文景觀,它需要的是受眾真正透過非遺節日這面窗,去一窺該民族的文化魅力。雖然目前有“故事切入”這種易于使受眾投入的敘事方式,還可以融合“客觀記錄、口述歷史”等多種敘事方式,但也導致由于將節日切分過多,不可避免地缺失一些信息元素,其中深層次的節日意義很難體現。故事性與紀實性之間的權衡也是這種敘事方式非常難以逾越的難題。以上的現象導致紀錄片大多進入故事太慢,富有沖擊性的鏡頭很少,缺失人文內涵。
2.3 傳播策略的失誤
目前大多非遺紀錄片都是以電視紀錄片的規格進行制作,直接投放在新媒體平臺上播放,在傳統的電視、電影播放平臺上,非遺紀錄片更注重展現節日的完整性,導致一部紀錄片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進行觀看,這在新媒體平臺是難以想像的,尤其是在移動客戶端。在碎片化的信息時代里,超長架構的影片內容難以保持對受眾的持續吸引。傳統非遺紀錄片展現全貌的特點會讓新媒體環境的觀影者望而卻步,或者在觀影過程中逐漸失去興趣,使得影片不能很好地傳達非遺節日的巨大魅力。同時,在新媒體傳播中,大眾更加期望提升自身的參與感。新媒體提供了民眾被賦權行動的渠道,除了分析新媒體大眾所變化的接受心理外,還缺少制造更多能讓大眾參與到影像制作過程中的環節。
3 新媒體環境下非遺節日紀錄片的傳播思路探析
當媒介發生變革,那么也就意味著人的需求已經改變。過去的非遺節日紀錄片在電視上更多的是一種教育作用,而新媒體環境下非遺節日紀錄片需要的是讓受眾能夠更多地了解、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來。所以新媒體環境對非遺節日紀錄片產生了分別來自于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傳播受眾的新要求。
3.1 影片內容的重構
非遺節日紀錄片所要傳播的內容不僅僅是節日的過程,還包括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節日的v史意義。大部分節日都具有民族性,即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深層文化心理,是民族文化全貌的重要縮影。以撒班節為例,它的緣起是對農具“犁”所帶來的增收的感謝。一個民族將這樣的感謝之情延伸出一個節日,這其中蘊含著塔塔爾族在數千年前的民族風貌,同時經由歷史的發展,撒班節也有了加深于其原始意義的民族意義。非遺節日也具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指的是其形成、發展均受一定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從而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這也是了解民族發展須知的大環境。但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影片又需要有故事化的特征以及不能過于冗長的要求,所以影片就需要平衡紀錄的完整性和時長。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一夜爆紅,人文類題材操作上沒有那么中規中矩,更易觸及“敏感”,那么從平凡個體的生活與命運入手,以個體反映時代是否是一個好的選擇呢?內容上更易于接受,達到以情感人的目的。《舌尖上的中國》每集會拍攝3、4個故事進行平行蒙太奇,這樣使得整個影片充實且不乏味,需要表現的元素都是每個故事的核心,時長也受到了有效地控制。100集紀錄片《故宮100》秉承“微紀錄”理念,每集用6 min呈現一個故宮建筑,講述一個空間故事,短小精悍,清新活潑,較好地滿足了廣大新媒體用戶快速瀏覽和定向檢索的需要。
在非遺節日紀錄片的內容布置上也可以參考這樣分割成幾個小故事的方法,不僅可以延續故事化的紀錄優勢,而且由一條故事線演變成多條故事線,情節更加跌宕起伏,視角也更加多元,能更好地展現非遺節日的風貌。這種拍攝方式取消了大面積對宏大場面的拍攝,采用多小組跟拍的方式即可完成,同樣滿足了快速、小成本的新媒體制作要求。可以說這種拍攝方式一舉兩得。紀錄撒班節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選擇幾戶塔塔爾族人家,確定紀錄片必須展現的要素,進行串聯。
3.2 對傳播渠道優勢的利用
新媒體除了內容碎片化的特征,還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交互性。雖然現在有很多非遺節日的紀錄片已經在網絡上線,但它們都沒有利用新媒體平臺的這一優勢。使得影片依然在“自說自話”,不能與受眾進行很好的交流。
目前,許多電影在上映前都會開設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及時地與影片有關的消息預熱,甚至進行片場直播讓觀眾對拍攝現場身臨其境。這些都可以運用到非遺節日的紀錄片創作中來。在微信微博上推送撒班節的相關背景介紹、節日介紹、人物采訪等,在撒班節當天進行線上直播,使受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節日的氛圍。
同時,更要利用好新媒體的交互性。從影片的籌劃到后期的呈現都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受眾互動起來,更好地了解受眾對這一節日的需求。甚至可以將拍攝思路在新媒體平臺上,讓受眾自主地進行完善和補充,使受眾參與到紀錄片的制作中來,這樣不僅能更好地了解受眾的需求,同時當受眾參與進來后,也一定程度上會促成對影片的二次傳播,通過第一批受眾的人際傳播擴大傳播面,以造成更加深刻有力的傳播效果。
3.3 迎合視頻用戶的閱讀習慣
從受眾的閱讀習慣來講,除了內容的碎片故事化和加強交互性之外,對非遺紀錄片的觀賞性也提高了要求。在傳統媒體時代,觀眾對一個信息的專注力是30s,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這種專注力縮短到15 s,傳統紀錄片習慣使用的長鏡頭,也將被大幅取代,以契合新媒體“短平快”的特點。除此之外,畫面的美感也是吸引受眾的原因之一。色彩鮮艷、構圖精美成了紀錄片更進一步的追求,除了帶來紀錄內容和內涵外,還能帶來一場美的體驗。撒班節是室外節日,人們歡聚在草地上載歌載舞,通過多變的鏡頭,豐富的節日色彩能更加吸引眼球,使影片畫面變得好看。
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大區”。目前“非遺”紀錄片的新媒體化轉型還處于起步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傳播效果在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及時抓住媒介環境和受眾的特征,將其應用到非遺節日紀錄片的傳播思路當中,通過影像與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方式有機結合,使紀錄片真正適應于媒介環境,能夠調動起受眾的興趣,使非遺節日紀錄片發揮出強大的傳播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6.
[2] 王琰,余秀才.多元與重構:論新媒體短片的影像傳播[J].電影藝術,2008(1):160.
[3] 劉壯,譚宏.傳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新聞愛好者,2007(12):173-174.
[4] 金毅.試析民族節日文化的特征[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4):182-183.
2010年11月12日國家廣電總局下發《廣播影視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意見》,針對網絡盜版劇集展開清理。合法版權是視頻網站成功營銷的基礎――不可替代性和針對性是其發展的重要特征,而紀錄片與新媒體網站的合作,為網站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契機,為紀錄片的發展也開辟了新的道路。
“新媒體”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以外的新興媒體,主要包括網絡、手機等一系列高科技的數字媒體。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帶來了一個與傳統媒體迥異的傳播平臺,受眾從傳統媒體分流也越來越明顯。中國網民的數量達到2.98億,約占總人口的22.6%。而網民的年輕化、高教育背景為紀錄片的網絡傳播提供了受眾基礎和潛在收視需求。在數字化和網絡化時代,紀錄片的觀眾細分化程度會更高,
中國紀錄片網絡新媒體發展現狀
2009年上線的搜狐高清紀實頻道,是中國首家正版高清紀實頻道。通過與國內外最權威的版權所有方及獨家版權公司進行合作,合作伙伴包括SAGA傳奇、鳳凰網、BTV北京、BBC WORLD WIDE、中國網絡電視紀實臺、金鷹紀實頻道,板塊分為人物、社會、歷史、刑偵、自然、軍事、探索、其它、傳奇紀錄院線及行業資訊、紀錄片社區。
2010年搜狐紀錄片上載總量為22476部,每月新增紀錄片350部,截止到2010年12月紀錄片頻道總點擊率189億次。搜狐高清紀錄片頻道的流量在搜狐網僅次于影視劇、體育、綜藝,位列第四。搜狐紀錄片頻道每天觀看總時長超過其熱播連續劇的總和,熱門紀錄片點擊量更是過億。
中國網絡電視臺紀實臺在原有中央電視臺大量優秀紀錄片資源的基礎上,集納國內地方臺、BBC、國家地理及眾多民間制作機構各具特色的紀錄片資源。而且紀實臺和國內外電視機構都有廣泛的合作,計劃繼續拓展獨立制作人、制作公司等資源,以豐富紀錄片的儲存量。
2010年中國網絡電視紀實臺上載紀錄片1300多部(截止到2011年2月16日),其中人物類、歷史揭秘類、軍事類、探索類紀錄片受網友關注度較高。與搜狐高清紀錄片頻道和奇藝紀錄片頻道不同,紀實臺提供的不僅僅是紀錄片的點播,還推行臺網聯動,跟進重點紀錄片的拍攝,從播出前的宣傳推廣到開播后的訪談解讀,再到紀錄片電視臺播完、映后的視頻點播,形成動態過程。依托中央電視臺的強大背景和紀錄片資源,中國網絡電視紀實臺在紀錄片新媒體傳播中逐步奠定了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重要影響力。
奇藝由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創立,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普羅維登斯資本(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參與投資,是國內首家專注于提供免費、高清網絡視頻服務的大型專業網站。奇藝紀錄片頻道開展多方合作,合作伙伴包括大陸橋、鳳凰網、 奧維恩影視、云南衛視、北京京視傳媒有限公司、旅游衛視 、珠影、中文發、陳氏傳媒、旅游衛視 、中影集團,受眾定位是高端白領階層,題材類型包括社會、軍事、探索、自然、歷史、人物、文化、地理、旅游、典藏。
2010年4月22正式上線之日起,奇藝網就意識到紀錄片內容資源對于網絡視頻平臺的重大意義。2010年12月,上線僅8個月的奇藝月度用戶覆蓋超過一億,增長速度在中國視頻行業中居于首位。奇藝網還關注獨立制片人及中國紀錄片的發展,于2010年12月舉辦“改變視界2011紀錄片發展論壇”,探討新媒體給中國紀錄片傳播帶來的積極意義。截止2010年12月該頻道總上載6000余集紀錄片,總時長超過3000小時,獲得了百余萬次的播放量。每人每天平均觀看時長為52分鐘。不少紀錄片作品引起受眾強烈關注,點擊量超過400萬次。
截止到2010年12月,國內知名門戶網站及門戶視頻網站,開辟網絡紀錄片頻道的除搜狐網、CNTV中國網絡電視、奇藝網之外還有5家,即網易、鳳凰網、騰訊網、激動網、酷6網。國內各知名UGC(全稱為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生成內容)視頻分享類網站,對于紀錄片的上載分享也高達上萬條。
相對于開設紀實頻道的各大門戶視頻網站而言,視頻分享網站網友上傳的紀錄片質量參差不齊,紀錄片視頻的來源也無從知曉。雖然原創紀錄片數量不多,但也并非無人問津,有些原創作品也引起了網友的關注。搜狐高清紀實頻道舉辦的2010中國網絡視頻盛典上,常州網絡人氣導演董雷的紀錄片《金婚》獲得中國網絡原創紀錄片獎,該片片長4分59秒,以常州一對結婚50周年的老夫妻為生活樣本,講述了86歲的張松寶和78歲的韓祥娣50年不離不棄的婚姻故事。所以紀錄片愛好者可以更加個性化,與門戶視頻網站的視頻產生良性互動。網絡紀錄頻道以購買正版高畫質、高品質的紀錄片為內容核心,吸引高端白領群體。兩種頻道采用不同的運營模式,一種以網民上傳視頻擴大紀錄片的影響,一種是通過頻道運營抓住紀錄片受眾,雙方的優勢在未來可以更好的結合。
外國紀錄片網絡新媒體發展現狀
2010年圣誕節前夕,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公布了對網絡中立性期待已久的裁決: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因為無法判斷上傳內容的合法性而阻止瀏覽者訪問的行為應該被禁止。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制造者開始使用網絡上的素材資源;更多的紀錄片制作者選擇在網絡上宣傳、發行自己的影片。
著名的紀錄片制作機構NHK、BBC、Discovery Channel、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除自身網站提供精選片段的短視頻播放外,他們還與知名網站合作,在YouTube開設專屬頻道,讓其紀錄片的影響力深入全球。2008年9月,Discovery在YouTube網站開播9個頻道,專門展映來自Discovery旗下電視網的視頻,通過全球性的視頻網站將其內容擴展到全球,吸引更多的觀眾群體。在合作之初,Discovery探索頻道結合網絡互動特點,在其系列節目《流言終結者》中號召觀眾幫助尋找新的流言或謎團以供破解,觀眾可以把想知道謎底的謎團以視頻形式上傳到Discovery在YouTube上的網址,頻道從網民提交的謎團中挑出精彩的,在節目中予以解答。
美國Hulu視頻網站,網民通過每月付7.99美元下載hulu plus軟件,觀看豐富的電影、連續劇、紀錄片等節目內容。付費用戶還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或PC機,甚至是蘋果公司新近推出的iPad平板電腦觀看視頻節目。該網電影頻道下開設documentary and biography專區,提供大量的紀錄電影在線觀看,并開辟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Discovery Channel等專屬頻道,提供電視紀錄片在線觀看服務。
200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 iPlayer正式上線,BBC iPlayer是英國廣播公司BBC開發的一種網絡服務,可以提供當前時間7天之前的幾乎所有的BBC電視節目以及廣播節目,BBC各頻道下播出的紀錄片也可以在線觀看。Channel4紀錄片《七天》(Seven Days)在網絡上有在線聊天功能,觀眾可以與制作人互動并影響節目的發展,每周的節目拍攝和編輯成為當下的話題。同時《10年10月10號地球一日》(One Day on Earth 10.10.10)與《一天的生活》(Life in a Day)都通過網絡收集全世界普通人拍攝的視頻片段,網絡為紀錄片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迅猛增長的潛在觀眾。
德國一家公司制作的講述蘇聯解體的紀錄片《同志》與相關網站同時上線,并且可以通過互動游戲了解蘇聯歷史。據《環球企業家》的報道,目前至少1/3的歐洲導演開始專門為網絡制作紀錄片。
英、美等國家完善的紀錄片市場也為其網絡紀實頻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國外紀錄片的網絡傳播受盜版影響的幾率更小,用戶通過交納一定的費用在線觀看視頻,紀錄片版權的合法性得到了保證。
紀錄片新媒體傳播特征
紀錄片的網絡傳播體現出更新快、時效強、靈活多變的特點。配合突發事件或是熱點時事,各網站紀錄片頻道會推出相應紀錄片以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如CNTV紀實臺每天都會有3-5部紀錄片的更新。
網絡紀錄片存儲量幾乎是無限的,并且觀眾可以自主選擇,反復觀看,與紀錄片的跨文化、跨時空傳播屬性正相契合。電視播放只能在規定時間一次性觀看,而網絡紀錄片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以每個觀眾喜愛的方式和速度觀看。網絡不受播出頻道資源與播出時段的限制,網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片子,自由點擊,多角度討論,為紀錄片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提供了制作人與受眾、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平臺,并促成了網上討論空間。互聯網不僅提供觀看紀錄片的渠道,更通過評論專區的設置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讓所有觀眾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形成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又能夠傳遞給更多的人,由此形成社會話題,發揮紀錄片的議程設置功能。
紀錄片《我的抗戰》于2010年9月14日在搜狐紀錄片頻道獨家播出,上線僅一個月在線收看就突破千萬。在形成巨大社會話題和影響力之后,《我的抗戰》才陸續登陸83家電視臺,并在全球華人紀錄片互聯網盛典中獲得“2010年度卓越貢獻紀錄片獎”。陽光衛視出品的《國殤1937―1945年中日戰爭正面戰場紀實》也是首先在網絡等傳播空間贏得巨大關注,形成社會話題,進而推動電視播出。網絡雙向傳播的特點,使得紀錄片制作人可以第一時間與觀眾交流,得到信息反饋,產生良好互動。《敦煌》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前夕,總導演周兵做客中國網絡電視臺紀實臺,與網友在線交流,解讀《敦煌》,講述《敦煌》背后的故事。
每一次技術革命往往產生觀念價值的變化,甚至引發內容革命。網絡新媒體的傳播將會為紀錄片帶來新的改變。
紀錄片新媒體傳播發展趨勢
網絡傳播將促成中國紀錄片從小眾走向準確受眾。以收視率為主的評估體系中,紀錄片注定是小眾化傳播的媒介形式。但是通過網絡平臺,網民可以隨時關注自己喜愛的紀錄片,沒有電視平臺播出時間和頻道覆蓋的限制,新媒體平臺將喜愛紀錄片的觀眾匯聚到一起,并在論壇中進行討論,逐步拉動紀錄片從小眾走向準確受眾。
網絡傳播平臺為原創紀錄片提供了展示平臺,并促成紀錄片的類型豐富和美學繁榮。收視率節目評判體系是制約紀錄片電視傳播的重要原因,片面商業化阻礙了具有文化品質的紀錄片類型的傳播和發展。各視頻分享網站上,原創專區了一定數量的原創視頻,雖然水平參差不齊,有些視頻也無法定義為紀錄片,但是確實也有一些優秀的紀錄片作品通過網絡得以傳播,這對于以宣教型和消費型為主的紀錄片格局,也是有益的補充與豐富。
網絡傳播將為紀錄片制作與營銷打開一個新空間。搜狐、奇藝等網站開辟紀錄片頻道,既是為了豐富自己網站片源,擴大影響力,也是網絡發展的新增長點。網絡傳播中,眾多潛在受眾因為紀錄片在網絡可以隨時點播、反復觀看的傳播特性而成為真正受眾,而紀錄片受眾往往是教育程度、收入和社會地位較高的男性人群,具有較強的話語權與消費能力,與網絡主要受眾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網絡平臺發揮紀錄片跨時空、跨文化的傳播屬性,紀錄片傳播積少成多,在逐漸具有人文品質和廣告價值后將形成傳播品牌。
新媒體對紀錄片的影響已經從傳播領域滲透到制作領域。網絡上的公眾集資方式成為2010年全球各大電影節的熱門話題。英國導演弗朗尼?阿姆斯壯(Franny Armstrong)通過自己的網絡籌集到150萬英鎊,拍攝了氣候變化的紀錄片《愚蠢年代》(The Age of Stupid,2009)。2010年奇藝網為加多寶集團的昆侖山礦泉水量身定制了一部名為《問鼎昆侖》的旅行紀錄片。與傳統紀錄片不同的是,它每集長度在10分鐘左右,更加符合互聯網用戶的觀看習慣。片中并未大量出現礦泉水的標志,而是通過呈現青海和昆侖山的美景、文化來進行隱性營銷。
關鍵詞 紀錄片;科技傳播;價值;要素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23-0001-03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與環境為創作素材,以客觀存在的人或物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發軔西方,從技術上來說,最早的電影幾乎全部是紀錄片,這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如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嬰兒喝湯》等。1901年~1906年奧地利民俗學家魯道夫?普契(Rudolf Pöch)拍攝了新幾內亞土著居民的生活,可以被看作是真正的紀錄片先驅。1922年,羅伯特?J?佛拉哈迪拍攝了第一部賣座很好的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至此,紀錄片開始步入發展和日趨成熟階段。
從紀錄片的發展歷史和定義來看,其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人和社會的真實記錄上,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上升,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從關注人轉向關注人所生存的環境和人想獲知的世界上。于是,一批有著鮮明的傳播科學知識和技術的科教類紀錄片應運而生。《沙漠奇觀》(1953年)、《遷徙的鳥》(2001年)就是關于環境和動物類科教紀錄片的杰出代表。此后關于人文的、自然的、生物的、天文物理的紀錄片層出不窮,其核心的意義在于揭示科學原理,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技術。
那么,現當代紀錄片為什么會在科技傳播領域大行其道呢?其承擔科技傳播的價值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1 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決定其傳播的價值
科學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科學是人類進步的“第一推動力”,而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則是實現這一推動的必由之路。
早在2006年,國務院就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旨在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盡快使全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在西方發達國家,對培養公民的科學素養歷來非常重視,相應的科技教育、傳播體系也非常健全。事實上,科學素質是現代社會人素質的核心,是每位公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同時公民科學素質的高低,其意義遠不在于單個個人的發展前景,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創新能力、發展潛力的根基。因此,不遺余力地傳播科技、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這種需求,直接推動了科技傳播手段的變革和體系的完善。紀錄片的科技傳播價值便在這種客觀需求推動的背景下得到了體現。
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國家或公共電視臺,對于制作、播放優秀科教紀錄片節目是非常重視的。英國廣播公司(BBC)以制作精良的科學紀錄片見長,“明日世界”(Tomorrow World)和“地平線”(Horizon)就是BBC著名的科教類紀錄片專欄節目,這些拍攝制作精良的科教紀錄片播出之后,還包裝成每集1小時的科學系列片向國際市場推出。在美國,科教紀錄片的攝制題材與傳播勢頭更是廣泛而迅猛。著名的國家地理頻道(NGCI)堅守自己的教育使命,其節目內容就涵蓋了最新科學與尖端科技、自然野生、歷史與人文、焦點事件調查等,以紀實為手段,致力于探索歷險、保護環境及教育方面的推廣工作,具有鮮明的科教特征,其《繽紛世界》、《科技尖端》等欄目都包羅了豐富的科教內容。而Discovery頻道更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教紀錄片制作及供應商,其節目主要播放流行科學、嶄新科技和歷史考古的紀錄片,內容涵蓋了科技、自然、歷史、探險和世界文化等領域。1997年,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還正式授予Discovery“人類探索特別貢獻獎”,以表彰其“對地球人歷史與未來的不懈追索和對人類科普教育視角與方式的突破性貢獻”。
在國內,為不斷滿足社會對科技傳播的客觀需求,科教紀錄片欄目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在各大電視媒體開設起來。最著名的是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的《探索?發現》欄目,它以紀錄片的手法,講述以歷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尋自然界的神奇奧秘,籍此達到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技術的目的;再如該頻道的《科學世界》欄目,主要是以編譯國外科技節目為主,同樣也達到了科技傳播的目的;又比如央視第一個大型科教欄目――《走近科學》,自1998年6月1日開播以來,生產、播出了大量優質的電視科技節目,已成為中國電視科普的一面旗幟。
以上這些節目,都同時具備了紀實和科教的雙重特征,以紀實為手段、滿足社會科技傳播需求為目的,不難看出,紀錄片的科技傳播價值,在當今全球范圍內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
2 傳播的廣泛性使其具備巨大的潛在價值
科教類電視紀錄片,首先以有線電視網絡為傳播平臺,具有得天獨厚的廣泛收視群體。
以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為例,自從1997年開播之后,不到10年的時間就在145個國家用超過25種語言播出了大量科教紀錄片節目,目前全球有166個國家與地區,超過3億5千萬個家庭用戶,可以通過34種語言收看到國家地理頻道。同樣,Discovery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非虛構類媒體公司,旗下擁有一百多家全球性電視網,目前到達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逾十五億累計訂戶。僅在亞太區,Discovery就有十種語言定制的節目,到達32個國家和地區的四億五千四百萬累計訂戶。如前所述,無論是國家地理頻道抑或Discovery探索頻道,以紀錄片為載體的科技傳播節目,在受眾群體數量上,顯然具有突出的傳播優勢。
在國內,以CCTV-10為代表的科教頻道,自開辦以來收視率逐年攀升,目前無論從收視覆蓋還是收視份額上看,已經位居全國10強左右。在擁有14億國民的中國大陸,其科技傳播的價值顯而易見,盡管這種價值只能代表一種潛在的要素,但是脫離了這種廣泛的平臺依托,一切的成效也就成為了空談。也就是說,從科教類紀錄片及其相關欄目的傳播平臺和到達率看,受眾的廣泛性已經到了無可置疑的地步,這種潛在的傳播價值是不容低估的。
其次,隨著互聯網的日益興盛,科教類紀錄片在網絡的傳播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在互聯網的各類搜索引擎中,只要輸入“科教紀錄片”、“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地平線”或者“探索?發現”等詞條,都會得到幾十萬、上百萬的搜索條目,從中可以大量下載或者在線觀看自己喜愛的科教紀錄片。互聯網作為一個擁有越來越廣泛甚至是最廣泛參與者的一個傳播媒介,其傳播科教紀錄片的潛在價值同樣不言而喻。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David Clark曾經這樣寫道:“把網絡看成是電腦之間的連接是不對的。相反,網絡把使用電腦的人連接起來了。互聯網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術層面,而在于對人的影響。電子郵件對于電腦科學來說也許不是什么重要的進展,然而對于人們的交流來說則是一種全新的方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可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我們來自哪里,不能忘記我們給更大的電腦群體帶來的巨大變化,也不能忘記我們為將來的變化所擁有的潛力”(RFC:第1336期)。顯然,從互聯網迄今的發展過程看,網絡的傳媒到達率及其功能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除了互聯網之外,到了后期人們還可以通過比較廉價的途徑,以購買科教紀錄片光碟的方式將科學知識教育課堂搬到自己家中,這就突破了知識水平、人才投入、場所投入等限制,確保科學知識和技術的順暢傳播。
3 無可替代的傳播功效使其價值得以凸顯
科教類紀錄片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最終還是要歸結到它的傳播功效上。為什么科教類紀錄片有其獨特的傳播功效呢?
首先,要歸結于紀錄片的本體特征。紀錄片以真實、紀實為本體,而真實(真切的畫面與受眾的真實感受)的魅力是無可比擬的。為什么?因為真實讓我們感同身受、真實讓我們情緒共鳴、真實(盡管這種真實還存在一些質疑)讓我們不得不信服。紀錄片本體的真實性,讓紀錄片之所以成為紀錄片。無論是浪漫的童話、跌宕起伏的小說,都無法與紀錄片的真實魅力相匹敵。紀錄片、尤其是科教類紀錄片,在真實、貼近、可信等品質上為大眾所公認,它區別于電影、戲劇、小說等傳播載體,最終贏得了受眾的信賴,這種因真實而獲得的信賴,也是科教類紀錄片實現科技傳播目的的基礎之一。
其次,紀錄片的表達方式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公民在娛樂的同時也接受了教育,而這樣的學習與教育,效果往往是最佳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類接受外界事物,從誕生之日起就以最為直接的形象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開始,所有直觀、形象、生動的表達方式,是人類最容易、最樂于接受的方式。而紀錄片作為視聽融合的藝術,其表達方式上的形象與生動是一般媒體無法比擬的。枯燥乏味的科研論文借助抽象的文字描述,并不能引起公眾的興趣,科教紀錄片卻以現代影像科技為依托,在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上受到了公眾的歡迎,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讓人們無法抗拒得了它的誘惑。就算撇開公眾傳播的層面,按照現在的拍攝、制作技術,科教紀錄片也完全可以在人類科學技術的繼承上一展宏圖,因為這種方式形象直觀、一目了然,即便是非常尖端、深奧的科技,后人如果借助紀錄片的形式來學習和繼承,同樣也會變得更為快捷。這種方式相信會在今后的科技傳承上受到越來越多的專業領域人員所歡迎。
再次,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讓紀錄片的科技傳播價值得以延伸。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紀錄片的拍攝制作手段和技巧也突飛猛進,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見、聽不到、無法領略的畫面與聲音,憑借技術的進步,在科教類紀錄片中都可以涉獵,這也正是吸引傳播對象、實現傳播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關于技術進步帶來科教紀錄片的變遷,將在下文中作出特別說明,此處不展開敘述。
紀錄片的科技傳播價值毋庸置疑,然而要真正實現其價值,還必須遵循內在的傳播規律。那么實現紀錄片的科技傳播價值,還需要具備哪些要素?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以下不妨就科教類紀錄片的拍攝制作要點做一些探討:
1)硬件要素
如前所述,科教紀錄片本身與科技發展提供的支撐密不可分,這主要體現在硬件要素上。
拍攝一部經典的科教紀錄片,首先需要配備相應硬件設備。現代電影電視技術,在基礎硬件上往往需要仰賴高清數字攝像機、軌道、搖臂、斯坦尼康、探頭等進行的拍攝。拍攝科教類紀錄片,很多時候需要還原日常生活中所看不到、聽不見的的圖像和音響,因此更需要仰賴特殊的專業設備。
(1)微光攝像系統。在科教類紀錄片中,夜間或黑暗條件下的拍攝經常會碰到,如拍攝動物夜間活動、動物在地穴中的活動等,這就需要借助夜視設備來進行。夜視鏡拍攝基本原理是將環境中“微弱光線”經過光電轉換放大后,成為肉眼可見的影像。現在的夜視鏡瘸I櫨兄鞫式紅外線光源來補光,以便在一定距離熱黑環境依然可見需要探索的目標,所以也稱紅外微光夜視儀,之后科技的進步又發展到更為先進的夜視設備,哪怕在漆黑的環境中也能看到需要看到的目標。夜視儀最初只限于軍用,如今已經拓展到科研、野外運動等各個領域。
(2)高速攝像系統。主要用于記錄高速運動物體的運動軌跡,捕捉人眼所看不到的物體動態過程,可以記錄下武器爆炸瞬間、物體破碎過程、人體運動機理變化等,在最初的高速或超高速記錄設備通常采用高速膠片攝影機,隨著CCD、CMOS感光元器件在技術上和生產加工上的進步,以及圖像處理技術和圖像處理芯片技術的突飛猛進,目前對于高速運動分析和瞬時狀態記錄變得簡單和方便。如國家地理頻道的“瘋狂實驗室”,Discovery探索頻道的“流言終結者”等節目,很多畫面都需要用到高速攝影技術。
(3)顯微攝像系統。在科教紀錄片領域,顯微攝像系統用于拍攝微觀世界,它主要由攝影成像設備、各類顯微鏡和相應連接設備構成,可以拍攝放大到幾萬倍甚至幾十萬倍的畫面。例如,英國BBC拍攝的“人體漫游”科教紀錄片中,借助電子掃描顯微造影技術,可以拍攝到聲音震動從耳內傳遞到腦部的媒介細胞,可以拍攝到人類受精卵如何分裂和發育,可以拍攝到舌頭表面細胞等讓人驚艷的畫面。
(4)水下攝像系統。水下攝影攝像主要解決的是防水和操控的問題,同時注意焦距、視角與曝光等問題。借助當時高質量水下攝影系統,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時候,路易?(Louis Malle)、雅克-伊夫?格斯特(Jacques Yves Cousteau)就成功推出了非常著名的紀錄片“沉默的世界”(Le Monde du Silence)。該片為了拍攝地中海、紅海、波斯灣、印度洋等海域探索海底奇妙景觀,其主要工具――水下攝影機也經過了特殊改良,工作人員跟隨潛水員深入海底從未到達的深處,依靠各種水下設備,探測海底地貌、珊瑚礁,調查沉船的殘骸,記錄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動人畫面。該片在1956年獲得第九屆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次年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獎。目前水下攝影攝像已非常普遍,例如Deep Sea水下攝像系統就已成功使用在電影《泰坦尼克號》和《深海幽靈》的攝像中。
(5)其它攝像系統
關于科教紀錄片的攝影技術設備根據需要層出不窮。比如具有延時拍攝功能的攝像機可以把相鄰的畫面之間的時間間距按照實際需要來調節,定時、間斷記錄和再現景物的影像;比如利用內視鏡拍攝,可以把人體或動物內部的情況用影像展示出來;比如利用紅外線攝影機,可以捕捉到人類和動物骨骼運動的情況;比如利用分段拍照技術,同一時間拍攝360度影像,連接起來就是繞物一周的畫面,看上去似乎將時間凝結不動,但畫面卻是連續繞周運動的;再如比如利用熱感應攝影機,可以拍攝到動物或人體動作和身體不同區域溫度的高低變化等等。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成像系統也將獲得長足的發展,最終呈現給我們的,將是更加奇妙、甚至是詭異的真實世界。
2)軟件要素
在拍攝、制作科教類紀錄片的時候,前期的拍攝設備固然重要,而后期的剪輯制作或者渲染系統同樣不可或缺,這就需要依賴特殊的電腦軟件來完成。
例如,英BBC拍攝的“人體漫游”(The Human Body),為了能拍攝到人體內的所有部位,首先采用醫學掃描造影技術――核磁共振,在得到黑白單調的醫學影像之后,通過邀請專家專門編制特定軟件,把醫學影像還原成電影電視影像,最后看到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所不能領略的多彩、立體、清晰的人體內部畫面。如果沒有后期的電腦制作軟件的幫助,最終呈現在觀眾眼前特殊畫面,那簡直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了。
再如,12集高清電視紀錄片《故宮》,在國內外受到了好評。在后期制作階段,首先運用了索尼HDCAM高清錄像機、松下的HD3700H高清錄像機將高清素材下變換為標清格式進行粗編。之后又進行高清成片的分組精編剪輯,由高清線性電編和高清非線性編輯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在長達4個月的后期剪輯過程中,共使用了4種高清非線性剪輯設備,即一臺 Discreet公司的Smoke、一臺Avid公司的MC、一臺Avid的DS兩臺蘋果公司的G5。借助后期的軟件編輯系統,也為《故宮》的最終成就作出貢獻。
又如,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系列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絕大多數畫面都是不可能做實際拍攝的,它所細致呈現的太陽系行星的神奇地貌、奇幻的氣象變化,更多地需要仰賴電腦3D制作效果。這一系列特別節目利用精心設計的電腦軟件合成影像,最終達到了帶領受眾逐步走出太陽系、飽覽宇宙神奇景象,有效地說明地球之外的環境。
3)結構要素
紀錄片以講述故事見長,而科教類紀錄片由于先天缺乏故事性而造成敘述上的缺憾,如何來結構與表達,讓科教類紀錄片變得更好看,是從業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科教紀錄片以表現科學知識和技術為第一要務,然而缺乏故事的紀錄片往往是單調而枯燥的,這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科教類紀錄片如何實現其科技傳播的現實價值。在此不妨以Discovery頻道為例作出說明。Discovery加拿大分部總裁、2006年北京國際科教影視展評委會主席保羅?路易斯認為:“我們得找到最好的講故事的方法,然后用它把最好的素材結合起來”、“我們的挑戰性就在于讓它變得有趣起來。科學并不只在實驗室里發生,也不僅僅是從月球到火星,科學可以包羅萬象――從DNA的排序、愛因斯坦瘋狂的發型、我手里這杯可樂是怎么制造的、你的錄音筆如何工作,到打印機如何把我的名片打印出來……人們會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科學感興趣”(中國青年報2006-12-06)。事實上,Discovery對節目有著非常明確的標準,“必須要在30秒內抓住觀眾的眼球。”在它的制片人指南中明確提出:“觀眾肯定不想從節目中聽到一場科學講座,他想通過節目身臨其境。因此,我們的工作就是給觀眾一種體驗,其中含有他未曾預料的科學信息”。除了講故事,組織素材是另一個重要手段。Discovery制作一部1小時的片子,往往會有數百小時的素材。制片人會先制作出一個草稿帶,包含所有他想講述的要素,然后由評審會審片。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意見:“不行不行,你給了太多信息”,“你偏離主題了”,直到很多次這樣的審片和修改,才會得到一個最終版。
因此,從科教類紀錄片的結構和表達模式上來看,人為地設置懸念、在不違背事實基礎上添加戲劇的要素、將創作者希望抒發的情感與故事節奏有機融合,這都可以成為結構科普類紀錄片常用的手段。法國紀錄片《遷徙的鳥》(Le Peuple migrateur)以記錄鳥的遷徙為主題,但是它在展開敘述的同時,也穿插了很多懸念與故事:它們可以安全到達終點嗎?它們在沿途會遇到些什么?還有誰會在遠方等待著它們?結合這些懸疑,節目的故事就能得到合理的闡述,這也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大利器。
4)人的要素
任何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都離不開人,排除技術手段之外,人在科普類紀錄片中發揮的作用才是最為核心的要素。人的專業素質、敬業精神和追去完美的的價值取向,是一部紀錄片拍攝成功的關鍵。
拍攝紀錄片本身就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科教類紀錄片則要求更加客觀嚴謹,為拍攝一部好的科教紀錄片,攝制人員付出的勞動是常人無法想像的。比如,自然史詩巨作“天?地?人”三部曲之一《微觀世界》(Microcosmos:Le peuple de l’herbe)的拍攝中,為了拍好這部片子,擔任攝影的一對法國生物學家夫婦單單是開發適宜的特殊攝影技術與設備就耗費了整整兩年時間,完成整部片子耗費了20年時間。《遷徙的鳥》(Peuple migrateur,Le)的拍攝更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他們組成一個有300多名成員的攝制組,花費整整四年時間來跟隨候鳥的遷徙途徑,橫跨五大洲,所用膠片長達460km,動用了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科學考察隊。《人體漫游》(The Human Body)為了拍攝一個鏡頭來呈現整個懷孕過程,從懷孕前開始,每隔3個禮拜對同一對象(準媽媽)進行同樣的拍攝,利用動態固定攝影機拍攝,最后花費9個月時間的拍攝才濃縮成45s的一段影像。
一部優秀的科教紀錄片,凝聚著攝制人員無數心血和智慧,而最終奉獻出來的,對公眾來說是一場科學與文化的盛宴,對人類社會來說是一筆精神與物質的遺產。
參考文獻
[1]任遠,彭國利編著.世界紀錄片史略.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出版社,1999-05-01.
[2]肖平著,譚天,陳強編著.紀錄片歷史影像的制作基礎及 實踐理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6-1.
[3][美]霍金斯(Hockings,P.)主編.影視人類學原理.王筑生,等譯.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8-1.
[4]譚天,陳強著.紀錄之門:紀錄片創作理念與技能.暨南大 學出版社,2007-9-1.
[5][法]馬克•費羅編著,彭妹t譯.電影和歷史.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8-8-2.
[6]吳保和著.當代世界紀錄片:概觀與讀解.文匯出版社, 2009-08-13.
首先,“電視無所不在”戰略取得實質性進展。“電視無所不在”即充分利用傳播新科技,把電視節目由單一的電視屏擴展到電腦屏、PAD屏、手機屏及各種客戶端。2014年6月Adobe的《美國數字視頻基準報告》指出,到2014年6月,美國主要電視機構的95個電視頻道共建立了160個“電視無所不在”網站或者APP應用。21%的美國家庭通過國際互聯網收看了“電視無所不在”所涉及的電視節目視頻內容。美國主流電視媒體節目視頻網上消費量增長了246%。①
其次,“第二屏”戰略有效提升了電視媒體的觀眾數量。建立社交網站賬戶,充分利用社交媒體與電視屏的互動,吸引年輕觀眾參與電視節目是美國電視媒體推進融合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2014年上半年,實施“第二屏”戰略的美國電視機構,其受眾數提升了49%。同時這些電視媒體的網上節目視頻,來自海外的點擊量達到了356億,比去年同期提升了43%。
再次,美國電視媒體的傳統用戶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2014年第二季度尼爾森跨平臺收視報告指出,ABC、 ESPN等美國電視媒體,為年輕一代受眾提供在線付費電視節目內容,引起了傳統電視媒體用戶模式的轉變,從而使傳統的電視觀眾轉變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傳統電視用戶,通過有線電視網或者衛星付費賬戶接收電視節目;另一類是互聯網用戶,通過互聯網在線注冊,獲取網上賬戶,或者下載APP應用接收電視節目。
新聞類電視媒體的CNN模式
2014年較為吸引眼球的是CNN的改革。一般認為, CNN此輪改革的實質,“是對一種老舊的商業模式的升級換代”。要理解這一判斷,可以參照CNN新任主席杰里夫?蘇克爾的一番講話,他說:“娛樂化、數字化,尤其是向手機新聞的轉型,這三者結合起來,是目前的電視趨勢。按照這種思路進行的電視改革將使CNN邁過時代的鴻溝,站在競爭的前沿。”②也就是說,CNN的媒體融合,是傳統電視媒體利用新媒體技術,以及新媒體平臺,而進行的一次覆蓋內容、技術、傳播、平臺、管理的全流程改造。其目標是把CNN由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電視機構,轉變為適應于多屏傳播的小而精的新型媒體集團。紐約商業品牌管理公司總經理喬希?費爾德曼就此評論說:“CNN正在進入一個所謂的‘你的時代’,CNN將提供適合受眾需求的、量身定做的、高度個性化的信息,CNN將很好地使其適配于當代信息消費者的需求。”
1.對傳統電視媒體進行改造
首先是對傳統電視采編部門與新媒體采編部門合并運行。2013年CNN裁撤了圖片和音頻部,人員被合并到數字新聞部門,增強了數字新聞部門的力量。2014年6月,CNN又將電視新聞部與數字新聞部合二為一,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電視與新媒體兩套采編系統不兼容的問題。
其次是傳統電視臺網站與多屏傳播平臺合并運行。在電視媒體概念下,CNN官網只是CNN作為一個電視臺的官方網站,而不是全媒體傳播的平臺,并不適配多屏傳播的要求。因此,CNN從2013年8月起對其官網進行徹底升級換代,使之成為一個多屏傳播的綜合平臺。
2.構造新型媒體多屏傳播的基本理念
改造后的CNN多屏傳播構架為:電視+官網+APP應用。在媒體融合體系下,CNN的新聞分發已經由“以電視用戶”為主,轉向“以電視用戶”+“移動互聯用戶”的H型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新聞多屏互動體系。
構造新型媒體多屏傳播的基本理念,即:一個品牌,一個標識,一套系統,一個產品,強化品牌統一性,彰顯媒體品牌價值。一個品牌,即無論是電視頻道、國際互聯網站、APP應用都堅持CNN品牌。CNN旗下的品牌節目、品牌主持人等品牌元素,無論在哪一個平臺上,都處于主打主推的核心位置。一個標識,即統一使用CNN商標識別LOGO,節目所使用的字體、LOGO、CNN主持人、記者的形象等標識要素,在CNN旗下任何一個平臺上都保持一致。一套系統,即是CNN唯一的官方互聯網傳播平臺。CNN電視不同語言、地區版本(CNN國際,CNN亞洲,CNN非洲等),以及特別節目,都集中在這個平臺上,其各自官方網站、社交賬戶等,都作為CNN官網的內部鏈接。一個產品,即任何一個傳播功能只有一個產品,比如國際互聯網站就是一個,觀眾新聞爆料上傳就是一個CNN ireport。另外,CNN新聞手機客戶端和PAD客戶端也只有一個,而不是擁有很多雜亂無章的同類產品。
體育賽事類電視媒體的WWE模式
美國電視專家認為,從媒體融合的趨勢來看,國際體育賽事類節目內容提供商將走向網上直銷模式。世界摔角頻道(WWE Network)被認為是2014年美國體育賽事類電視媒體邁進媒體融合的代表。
世界摔角頻道的前身是世界摔角聯盟旗下的點播頻道WWE 24/7 On Demand,入網康卡斯特、AT&T、Verizon等有線電視網,由于觀眾面狹窄,截止到2010年11月,頻道全部訂戶僅為115,000個。2011年,隨著摔角競技比賽的逐步升溫,世界摔角聯盟計劃在原有頻道的基礎上,開辦一個有線電視頻道,但是對于這個頻道的定位始終猶豫不決。2014年1月8日,世界摔角聯盟最終確定世界摔角頻道的定位是一個互聯網電視頻道,提供在線視頻訂戶服務。
2014年2月24日世界摔角頻道正式在美國開播。這一新型互聯網電視頻道采取了獨特的運營模式,由兩部分組成:一個24小時在線直播的流媒體頻道,以及一個在線節目點播庫,每月收費9.99美元。開播以來,在美國境內已經吸收了70萬家庭訂戶,預計2014年底將超過100萬戶,并在歐洲、澳洲等國家開播。2015年計劃將在德國等50個國家和地區開播。
從有線電視頻道轉型為互聯網電視頻道,世界摔角頻道的成功吸引了全球的眼球。2014年4月,《紐約時報》撰文評論,世界摔角頻道站在了世界互聯網電視的最前沿。
影視劇/紀錄片節目類電視媒體的HBO模式
HBO一直以來以影視劇及紀錄片聞名遐邇。出于保護版權的原因,HBO一直采取以衛星/有線電視頻道+ 版權出售(與亞馬遜、奈飛等視頻網站版權合作)的模式,新媒體僅占HBO節目播出的一小部分。
2014年,面對全球“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融合年”的大潮沖擊,HBO堅守多年的版權經營模式發生了動搖。尤其是WWE等互聯網電視頻道的興起,迫使包括HBO在內的電視內容提供商不得不考慮在傳統以有線電視/衛星電視頻道為主的基礎上,構建“有線/衛星電視頻道+ OTT+版權分銷”三位一體的新體系。
2014年4月8日到14日,HBO旗下熱播電視劇《權力游戲》第四季首播采取了全新的經營策略,即網上獨播。這次測試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首播期間每小時平均收視人數達到1000萬。在《權力游戲》網上獨播測試成功的基礎上,時代華納決定考慮HBO版權經營的轉型問題,從而抓住媒體融合時代的機遇。2014年10月,HBO宣布了HBO媒體融合的基本框架,③按照普萊普勒的設計,未來HBO的節目版權經營將采取“傳統衛星電視/有線電視+OTT+版權分銷道商”三者結合的方式:
1.繼續延續目前的衛星電視/有線電視方式,以保住現有電視觀眾。
2.繼續維護并擴大與視頻網站的戰略合作,如亞馬遜、谷歌或微軟。
3.效仿Netflix模式,通過其旗下自主OTT產品APP(HBO go),直接向網民提供在線節目視頻。
HBO的融合戰略引起很大爭論:影視劇/紀錄片節目作為原創性較強的產品,商業模式轉型,到底值不值?目前總的認識是:影視劇/紀錄片網上直銷模式越來越具有可行性,HBO向互聯網轉型的潛力巨大,特別是在那些年輕人中間,很多年輕人家里只有寬帶而沒有有線電視網,實施新戰略將為HBO帶來巨大的利潤。但是對于像HBO這樣擁有成熟而穩定的版權經營體系的老牌電視媒體而言,轉向OTT仍有很多陷阱。HBO每年僅從衛星公司及有線電視網這些渠道的進賬就高達數千萬美元,從其戰略合作伙伴――網上視頻銷售商店亞馬遜公司等渠道的收入也高達每年上億美元,如果HBO走向OTT,不僅以前由衛星公司和有線電視網所承擔的費用會轉嫁到HBO身上,而且以前的這些合作渠道營收將不復存在。此外,技術障礙也是一個問題,要實施“電視+OTT”模式,那么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也得投入大筆資金。
圍繞HBO轉型戰略的討論仍在持續。美國市場研究機構BTIG研究員理查?格林菲爾德預警:目前影視劇/紀錄片類電視媒體還不具備網上直播的完備條件,貿然轉向移動互聯投入巨大。但他同時認為,未來一到兩年間,擁有優質內容的電視媒體選擇網上直銷戰略是必須要走的道路。“內容為王”規律仍然主導著視頻世界,而平臺和渠道并不是視頻時代的焦點,誰擁有最有價值的視頻內容,誰才在市場上說了算。④目前,根據調研,美國近20%的寬帶用戶愿意在寬帶/衛星電視收視費的基礎上,為HBO的在線視頻點播付費,因此大多數國際電視理論家認為,HBO走向多屏是傳統電視的自我進化。
「注釋
①http:///tv-everywhere-really-everywhere-days/
②http:///2014/05/09/cnn-obsessed-malaysia-mh370-zucker/
訊:“南七道新媒”已經完成500萬元天使輪融資,估值3000萬元,投資方為易一天使。南七道新媒創辦人南七道說,要打造年輕人互聯網生活方式的平臺。
“南七道新媒”由南七道創辦于2015年,聚焦于科技和互聯網大事件的評論解讀,包括文字、視頻、音頻等形式,旗下包括南七道、《胡說七道》、《胡說啥呢》等新媒體品牌,同時為互聯網創業公司提供新媒體營銷、品牌公關等服務。
南七道曾先后打造了“騰訊創業系”、“90后創業者”等概念,全程參與了“臉萌”“Faceu”等明星創業項目的品牌傳播。2014年,南七道在擔任了8年產品經理的角色之后,開始新媒體創業,作為一名既懂媒體又懂科技的新聞人,曾獲虎嗅、騰訊科技多家主流科技媒體的年度作者。
他籌劃的科技大事件娛樂脫口秀節目《胡說七道》,以“脫口秀+動畫+微電影”的形式來解說科技或互聯網熱門事件。南七道稱,目前《胡說七道》在包括騰訊視頻的全網平臺上平均每集播放量在300萬左右,單集最高播放達900萬,點播總量超過8000萬,音頻在企鵝FM也以350萬的點擊高居行業榜首。
為了在內容、參與性上有所突破,南七道新媒開始啟動“全球年輕人互聯網生活方式體驗計劃”,通過聯合世界各地年輕人,以UGC+PGC的方式來解決內容創意不足與持續生產的難題,每期以不同的主題來展示全球年輕人與眾不同的移動互聯網生活方式,記錄移動互聯網時代世界各國的社會進程,視頻兼具自拍、直播和紀錄片色彩。最終,南七道希望將這些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匯聚成一個社群,形成一個關注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平臺。(來源:億歐網;文/陳霞)
一、紀錄片的誕生
20世紀50年代,隨著電視事業的起步,我國的電視紀錄片誕生;在十年動蕩時期,我國的電視紀錄片幾乎止步;80,90年代又獲得了重新的發展,而且90年展迅猛,可以堪稱是紀錄片時代,像《紀錄片編輯室》《生活空間》《記錄》等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隨著電視紀錄片的發展,基本上所有的電視臺都攝制了紀錄片編輯室,但是,隨著電視頻道、電視節目的增多,紀錄片的收視率越來越低,很多電視臺不得不減少紀錄片的制作和播放。
二、紀錄片發展新特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今天,隨著人們的鑒賞水平的提高,優秀的紀錄片再次得到人們的關注,很多受到了觀眾的熱烈喜愛,如最近播出的《故宮》《中華文明五千年》《再說長江》等等。紀錄片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
(1)創作力量多樣化。近些年來,隨著紀錄片創作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創作的隊伍,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個人創作的作品越來越多,很多民營的文化傳播公司、文化機構參與紀錄片的拍攝制作,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幾大視頻網站的建立為個人和機構提供了紀錄片視頻平臺,激發了廣大民間機構的創作熱情。
(2)多元創新創作理念。早期的電視紀錄片,似乎必須要符合直接的原生態拍攝模式才是真正的紀錄片,后來,隨著發展,紀錄片開始多樣化,形式上也不拘泥于概念上的理解,主流類紀錄片、精英類紀錄片、商業類紀錄片、邊緣類紀錄片等變得豐富多彩。像《抗戰》《百年光影》等反映主導意識形態的紀錄片類型,也有創作者意識很強的精英紀錄片,這些紀錄片深受觀眾的喜愛,保持著很高的收視率。創作理念的多元化,也表現在各種滲透著記錄風格的不同類型的作品出現,原生態紀實紀錄片、科技紀錄片、調查類紀錄片、歷史類紀錄片、文獻類紀錄片等,拓展了紀錄片的題材和領域。
(3)多樣化的藝術探索。近年來,一些如電影、戲劇等其他藝術樣式的表現手法,敘事策略被引入并運用到紀錄片的創作中。紀錄片也漸漸跳出固有的藩籬,努力開拓著自己的表現空間。首先,真實再現手法在許多作品中被大量運用。真實再現的使用,使歷史中鏡頭無法展示的畫面斷裂處被影像縫合起來,一些無法拍攝到的歷史變得鮮活,紀錄片的可視性變得更強。其次,科技手段的運用開拓了展示空間。由于很多歷史景象早已不復存在,可引用的史料也極其有限,為了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電腦動畫,特技等手段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紀錄片的創作之中。
(4)紀錄片的娛樂化。紀錄片的娛樂化以一種簡單、輕松的敘述方式、充滿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和懸念迭起的故事情節牢牢吸引住了一批忠實的觀眾。紀錄片娛樂化的實現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容上;另一方面是形式上。內容上主要是對故事化和戲劇性的追求。故事化強調的是過程的因果關系,用懸念來推進故事的發展。一個吸引人的故事成為一個紀錄片是否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紀錄片娛樂化在形式上的體現主要是對畫面可視性的追求以及在制作手段上的一些創新。
三、紀錄片發展中的問題
近幾年,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生產、創作和研究,在數量和質量上均有相當大的提高,獲得的國際、國內獎勵日益增多,電視紀錄片的技術與藝術水平也有了相當的進步,相關的評獎活動、學術研討也非常活躍。與此同時,在電視傳媒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紀錄片盡管可以獲得較好的美譽度和較為廣泛的社會效益,但是長期叫好不叫座、曲高和寡的現象,使主流電視媒體越來越不想增加投入,由此導致電視紀錄片在主流媒體中的位置趨向邊緣化。紀錄片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國際市場的被動地位。紀錄片是最具有國際化的節目樣式,但是一直以來,中國紀錄片創作卻沒有找到國際化的表述語言。隨著海外紀錄片市場對中國紀錄片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尋找被國際接納的表述方式越來越迫切。首先,中國紀錄片要走向世界的首要困難就是正視文化差異。面對這種差異,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不迎合,但不固守,想方設法多介紹文化背景知識,讓西方觀眾從我們的文化出發而不是從他們的文化出發看問題。其次,中國紀錄片在題材選擇策略上也存在著一定缺陷。反映邊緣、弱勢群體、少數民族等題材的作品過多,表現中國農村和城市人民生活的影片則付諸網如。如今,隨著中國在世界地位的提高,西方人對中國發展的現狀可能更感興趣,向世界展示一個更為真實的、全面的中國也該擺到新的重心位置。
對網絡文化的詰問由來已久。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9年1月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國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22.6%。落實到13億人口上,這個比例意味著中國的網友人數已接近3億。
在這3億網民中,一些年輕人自發地聚集起來。這些人或者在某一知識領域有著獨特的優勢,或者緊跟最新的資訊,并且樂于將擁有的知識和信息與更多人分享。他們成立字幕組、翻譯組,發行電子刊物,在自己的興趣領域之內傳播信息與文化。
曾有紙媒援引網友的評論:他們是這個時代真正的教育家,如果沒有這些人,中國青年腦中的知識將起碼喪失一半。
無論這個評價是否有夸大的嫌疑,不可否認的是,這群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正用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填平知識的鴻溝。
道蘭字幕組:
為大眾翻譯有用的信息
兩年多前美劇《越獄》的風靡,揭開了字幕組的隱秘面紗。包括CNN在內的多家外國媒體都曾聚焦中國的字幕組。《紐約時報》甚至以“打破文化的屏蔽者”為題,向這些網絡翻譯團隊們致敬。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易的,字幕組成員也不例外,所有的譯制都是我們擠出自己的業余時間義務做的。”道蘭字幕組組長藍旗營這樣感慨道。
這番話實屬有感而發。與其他翻譯美劇、電影的字幕組不同,道蘭專攻日本NHK電視臺的紀錄片。沒有可供參考的日語字幕,翻譯過程完全靠聽。一部50分鐘的片子,譯制時間是原片時長的36倍,從聽譯到,整個制作周期需要一個月。藍旗營曾經查詢過專業翻譯公司的報價,在那里,要譯制一部同樣的紀錄片,費用高達1.5萬元人民幣。而目前,道蘭成員獲得的唯一“報酬”是字幕組周年慶時用捐款給每位成員做的紀念衫,成本大約是15元。
道蘭字幕組的成立源于組長藍旗營的“激情澎湃”。自稱“80后宅男”的藍旗營在接觸到NHK的紀錄片后,頓時眼前一亮。本職是媒體從業人員的他既欣賞片中承載的豐富信息,更深深折服于這些節目的廣闊視角和獨到的敘事方式。
“有人西部支教,有人農村扶貧,我們沒有那么偉大,那就為大眾翻譯一些有用的信息吧,于是開始翻譯NHK紀錄片。”
NHK電視臺全天各個時段都有紀錄片播放,對于數量龐大的片源,字幕組并不逐部翻譯。每月月初,字幕組會參考NHK電視臺的節目播放表,制作每月翻譯計劃。遴選的標準不光是“好看”,更看重片子內容的價值。一般來說,道蘭偏重翻譯經濟、人文、科技類,特別是圍繞石油、全球化趨勢、金融危機等幾個熱點話題持續翻譯。一旦獲得有價值的最新片源,還會調整次序優先進行翻譯。
藍旗營很為他的字幕組感到驕傲。字幕組現役的翻譯有30多人,先后為道蘭紀錄片同好會出力的人員有一百多。依靠這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字幕組成立才一年多就已經翻譯了160多部紀錄片。經過字幕組的推廣,在中國,NHK紀錄片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不過藍旗營也承認,一個松散組織的字幕組之所以能凝聚這么大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網絡技術的高度發展。“網絡時代提供了全球分工協作的可能,因為共同的目標和愛好,大家圍聚在一起分工合作,跨越地理跨越時區,跨越國籍跨越膚色。”
【讀品】:閱讀記錄分享
數量龐大的字幕組和譯言類網站只是新興網絡傳播團體的一種體現。在此之外,諸如【讀品】、“科學松鼠會”之類的專業聚合體可以算是另一類“癥候群”。
“書籍就是讓人欲罷不能的上癮品。”帶著刻意為之的諧音名稱,電子書評期刊【讀品】已經走過了3年的歷程。能夠堅持到現在,創始人之一的李華芳表示他也沒有料到。
“上海灘歷史上有很多同仁小報,存續時間都不是很長。實際上我一開始認為【讀品】大概能做3個月,做完3個月之后,就沒有了。很多同仁刊物的命運都是如此。”
【讀品】一開始確實帶有同仁刊物的鮮明氣質。談到創刊的緣起,李華芳用了一個詞“飯局革命”。
2006年的情人節,幾位平時就愛寫書評的年輕人在上海徐家匯的一家火鍋店里“無主題亂彈”。“我們對媒體上的新書宣傳一面倒和學術期刊上佶屈聱牙的書評,都表示不滿。”一本電子書評刊物的輪廓在談話間漸漸清晰。
一個月后,李華芳做出了【讀品】的第一份電子小樣。3年多的嘗試,打造出了【讀品】獨有的氣質:不太關注暢銷書,而側重社會科學和思想文化類的書籍;不局限一本書發表評論,而是從多個維度進行擴展。
多少有些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被普遍認定的“速食消費時代”,【讀品】主張的深度閱讀卻收獲了熱烈的反響。點擊進入豆瓣網的【讀品】小組,可以看到小組人數已經過萬。而一些媒體也不吝贈送一些溢美之詞,甚至還有人冠以【讀品】“web2.0時代的活雷鋒”的名號。
創刊一年之后,【讀品】的輻射由虛擬的網絡世界擴展到現實生活。本來只是想“見面聊聊”的想法衍變成了讀書沙龍,每月一次,雷打不動。網上的熱烈氣氛也延續到了線下,每次沙龍都有很多人站著聽講,參加討論。
讀書沙龍之外,“金塘島公益圖書館”計劃是【讀品】新近推行的另一個網絡之下的項目。金塘島是東海上的一個小島,也是李華芳成長的地方。關于這個項目,李華芳在自己的博客里寫下過一段文字:“從金塘烏開始起步,與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有莫大的關聯。因為自己小時候想讀書而不得的窘況觸發了自己的一個小小心念――在有能力的時候,在島上建一個公益圖書館。”
這一步棋走得不甚明朗。不過麥德林圖書館的故事似乎可以作為李華芳這一舉措的旁證。哥倫比亞的第二大城市麥德林曾是人們公認“很毒很暴力”的地區、增加警力打擊犯罪的措施并沒有有效改善當地的治安、而成功解決麥德林地區治安問題的是――圖書館。
“圖書館美化心靈的各種傳說,對我沖擊很大。我也希望能帶給當地一些知識力量,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產出。當然,這也不違背【讀品】推動‘閱讀記錄分享’的宗旨。”李華芳補充道。
科學松鼠會:讓科學流行起來
與【讀品】的人文氣質相映成趣的是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的“科學松鼠會”。2008年11月,這個上線僅半年的科普群體博客,一舉奪得德國之聲國際博客大賽“最佳國際博客公眾獎”。
而僅僅一年之后,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科學松鼠會”又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科學嘉年華”。對于舉辦嘉年華的初衷,姬十三的解釋是:“讓科學歡樂起來,就像音樂節一樣。”
科學的狂歡究竟是什么樣的?兩天的嘉年華交出了一份“松鼠”們的答卷:在嘉年華的現場有以科學為內容的說唱,也有研究弦論的理論物理學家與音樂家大侃音樂,還有供科學愛好者交流的沙龍。
這是“科學松鼠會”首次舉辦大型活動,但并不是第一次線下嘗試。小雞看片會、小鹿讀書會、還有達文西行走中隊……“松鼠會”的活動花樣繁多,總能讓人大呼驚喜。“品牌活動”小雞看片會人氣極高,往往定額200人的活動,報名開啟后幾個小時就超員了。
“從網上走到網下的過程很重要。”“松鼠”張崢評價道。張崢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副院長,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松鼠會”的成員們,被拉入了伙。他自謙自己只是一個比較的“松鼠”,發文不多,更多是支持這群可愛的年輕人。
張崢口中“可愛的年輕人”就是肩負“剝開科學堅硬外殼”任務的“松鼠”。這些“松鼠”們大多數是理科的博士,還有一些是科學記者和編輯。一年多前,神經生物學博士畢業的姬十三將一群喜愛科學寫作的同道中人聚集起來。“松鼠”楊楊打了一個很“科學”的比方:就像一群無序運動的分子,剛好氣場相投,就凝在了一起。2008年4月,“科學松鼠會”群博上線。主題為科學的群博并不單一,“小紅豬”翻譯小分隊引介外國的優秀科普文章,Dr.You進行有趣的科學問答,不過最主要的還是“松鼠”們的原創文章。
對于他們的工作,姬十三一直避免使用具有居高臨下意味的“科普”一詞,而更多以“科學寫作”定名。中國科學寫作力量的薄弱并不是什么秘密,張崢向記者介紹道:“在國外,科學發展很前沿,有很多科學寫作作者本身就是科學家。相比之下,中國的差距還比較大。”為了發掘有潛力的作者,“科學松鼠會”舉辦過幾次專題征文活動,在北京、上海兩地還舉辦了科普寫作進修班。雖然優秀的科學寫作作者培養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但“松鼠會”愿意花力氣把一批有興趣的年輕人領入門。
web2.0時代的小眾傳播
“網絡最大的力量就是能夠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聚堆之后,故事就發生了。”張崢饒有興趣地回味道。早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1994年,張崢就參與創辦了網絡雜志《新語絲》月刊。
網名“紅心殺手”的王佩是另一位堪稱前輩的資深網絡參與者。他的“聚堆”故事發生在1999年,當時他和張廣天、王小山、張路等朋友一起創辦了黑板報網站。鼎盛時期,他們《黑板報文藝》電子周刊有12萬訂戶。在網民只有2000多萬的當時,這實屬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互聯網只是一種媒介。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一些自發的、非盈利的文化團體,只不過在網絡時代,他們換了一種傳播方式。”中國人民大學新間學院的匡文波教授表示新團體的出現不足為奇。他同時指出,雖然【讀品】、“科學松鼠會”已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沒有跳出小眾交流的圈子。匡文波所言非虛,就在今年10月,“科學松鼠會”剛剛獲得“年度小眾網站獎”提名。
王佩對于“小眾”的稱呼相當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這些“小眾”傳播團體的終極目標是為生機勃勃的民間文化爭取話語權。雖然是“小眾”,但并不意味著影響力就小:“如果放在傳統社會,小眾團體的傳播半徑也就方圓幾百里。但是,別忘了現在是web2.0時代,小眾傳播的途徑不再受時空局限,小眾不需要改變屬性,只需要掌握twitter、facebook、開心網等種種現代傳播工具就行了。”
而去年的一份讀者調查問卷顯示,“科學松鼠會”的讀者本科以上(含本科)學歷者占了83.1%。面對相當精英化的趨向,張崢有自己的看法:“每個團體對社會的影響力總歸是有分布的。如果能影響一部分人,而他們在將來可能會造成強大的社會效應――即便這是很小的一群人,那么影響他們比拯救大眾來得更有效。”
藍旗營的想法與張崢有相似之處。這也就解釋了道蘭字幕組為什么堅持在資金并不充裕的情況下,還將翻譯的片子刻成盤贈送給大學老師做教學參考資料。
不過讓藍旗曹相當憤懣的是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道蘭會贈送免費的光碟,接著就對這種超出一股理解的行為提出惡意揣測。
類似的體驗也出現在李華芳身上。最初他認為建立一個圖書館更多是硬件上的問題,但讓他始料不及的是,硬件并不是最大問題。當地人并不將籌建圖書館當成一件好事情,流言蜚語都認定,不收錢做好事,那是傻子的行為。大部分金塘人經受過市場的考驗之后,已經無法相信還有這樣的“傻瓜”存在了。
這一幾乎令人沮喪的開端并沒有打倒李華芳和負責這個項目的志愿者,他們決心將頭3年作為打基礎的時間。“從樂觀的角度看,這未嘗不是一個刺激當地觀念的契機。”
在很多方面,李華芳都表現得相當樂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曾提出“自發秩序”理論。李華芳深受這一理論影響,他也將【讀品】的發展過程看作由“自發秩序”走向“擴展秩序”的絕佳案例。
“盡管今后可能會有不同的子項目發生變化、人員流動更新等,但我相信【讀品】會以其他的姿態呈現,來繼續推動‘閱讀記錄分享’的擴展。”李華芳這樣總結道。
相比之下,藍旗營的觀點要謹慎得多:“我們也擬好了5年發展計劃,有一些讓人熱血責張的目標,可是事實上我們能夠存在多久,我們自己心里也沒有數。我們是夾縫中求生存,不確定因素太多。”
如何把團體當作一份事業做下去?這是這些新興網絡文化傳播團體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一直研究新媒體的匡文波教授看來,現在維持一個網站或電子雜志,技術門檻和運作成本都不高。單看生存條件,這些新興團體要存活下來并不是一件難事。
[關鍵詞]T2O模式 電視 融合
媒體融合成為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電視人紛紛運用互聯網思維探尋新的電視節目形態,“T2O”模式應運而生,這是電視節目互聯網化的產物,是傳統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的新路徑。
“T2O”模式(TV TO Online/offline),即從電視到線上或線下,將電視節目的內容傳播到電子商務終端,進行即時消費;或者將電視節目內容帶到線下產業鏈,進行即時體驗。 “T2O”模式最初是在O2O模式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O2O 模式,即 Online To Offline,又被稱為線上線下的電子商務,把線上的消費者帶到現實的商店中去,即消費者在線支付線下或預訂商品、服務,再到線下去享受服務。從互聯網O2O概念中延伸出來的“T2O”,成為電視人踐行互聯網思維的一種新嘗試。
2014年5月,旅游衛視和淘寶網“阿里旅行?去啊”一起,第一次提出了“T2O”的概念,雙方以《魯豫的禮物》試水,共同探索旅游節目電商化的全新商業模式。觀眾可以邊看節目,邊感受旅游產品,淘寶網同步上線《魯豫的禮物》欄目活動,內容包括互動及出國蜜月游等產品售賣。隨后,東方衛視《女神的新衣》、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2》紛紛試水“T2O”。
進入2015年,“T2O”模式迅速升溫。江蘇衛視的《一票難求》東方衛視《女神新裝》、旅游衛視的《超級旅行團》等欄目全面融入“T2O”。不僅如此,電視劇開始試水“T2O”,東方衛視的開年大戲《何以笙簫默》、四川衛視的古裝大戲《華胥引》等紛紛與淘寶天貓合作,觀眾邊看邊進行互動消費體驗。
一、T2O:互聯網+電視的融合新思維
過去,傳統媒體是社會各種信息的主要生產者、傳播者。當新媒體浪潮滾滾而來時,電視媒體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手機客戶端,以電視+互聯網思維方式辦節目,借助互聯網平臺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殊不知,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新的社會需求、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更促生了人與人之間以互動、分享、交流為主要特點的新的傳播關系。當我們以主體思維模式辦節目時,不是以市場為中心,以用戶為中心,而是電視主渠道內容在新媒體平臺的延伸,這種以“電視+互聯網”為主導的方式很難立足于市場。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電視如何融合新媒體?如何運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渠道改造傳統媒體?去年以來,東方衛視、湖南衛視等一線衛視紛紛開啟“T2O”模式,無疑為電視融合新媒體找到一個很好的融接點,這是在互聯網+電視新思維主導下的媒體融合新突破。
旅游衛視總監韓國輝談到T2O運營模式時,提出了旅游衛視欄目新的評判標準,“第一,有沒有產業鏈條;第二,有沒有新媒體氣質;第三,有沒有線下活動。”基于這一思路,旅游衛視去年底推出了一檔旅游體驗式欄目《超級旅行團》,欄目中四位主持人運用真人秀的表現方式,在旅行顧問的帶領下開始一場半自由行狀態的旅行,欄目配套相對應的旅游產品線路,同時上線旅游衛視“年假旅行App”。旅游衛視通過《超級旅行團》《瘋狂星旅行》《我家廚房》《魯豫的禮物》等一系列節目,和淘寶等電商合作,實現“所看即所買,所看即所行”。
“T2O”模式是電視節目互聯網化的成功嘗試。我們用互聯網思維運營電視節目,不是僅僅只開通節目的微博、微信,而是將電視節目內容和電商、用戶消費緊密結合,運用互聯網構建欄目新平臺,將平臺、產品與用戶進行鏈接。當我們用“互聯網+電視”的方式運營電視節目時,電視節目的價值判斷和形態發生了質變。
二、T20:內容+消費的場景新構建
在傳統媒體時代,觀眾通過看報紙、電視選擇信息,面對的是一個有限的媒體競爭環境,但是當今互聯網將信息連接到一個無限的市場時代,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方式多元化,電視、報紙、網絡、微博、微信。當受眾將智能手機作為終端,從朋友圈、消費圈中根據自己所需定制信息來源時,電視、報紙可能是受眾被選擇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傳統媒體面臨渠道失靈的窘境。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認為,解決傳統媒體渠道失靈的當務之急,就是將“內容+形式”的兩要素模式升級換代為“內容+形式+關系+場景”四要素模式。他認為,傳播的內容再重要,必須要和傳播對象發生實際關聯,嵌入各種環境因素,構造場景。
2015年東方衛視的開年大戲《何以笙簫默》出現的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邊買邊看”。東方衛視和天貓合作,在《何以笙簫默》播出期間,觀眾可以在天貓手機客戶端上購買與電視劇同步播出的男女主角同款服裝,劇中涉及的家居、護膚品、手包等各類消費品,十多個品牌,都在天貓手機客戶端在線銷售。《何以笙簫默》的T20運營模式將電視劇劇情與消費內容融為一體,為用戶提供了身臨其境的互動購物場景。
T20模式最初始于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無心插柳”。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播出,掀起了人們對地方特色美食的追捧,一時間,觀眾紛紛在各大電商平臺尋找紀錄片中的美食。2014年4月18日,當《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開播時,天貓出現了《舌尖2》的身影,天貓食品“舌尖上的中國”頁面同步更新,從林芝野生蜂蜜,到四川的煙熏香腸,再到三門灣小海鮮,甚至陜西的臊子面和紅油潑辣子,一系列產品都能在這個頁面中尋找到。《舌尖2》通過美食和觀眾發生關聯,營造讓觀眾及時消費的新場景。
“T2O”模式為電視媒體融合之路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今年,電視媒體紛紛發力“T2O”模式。四川衛視與阿里巴巴影業合作,在古裝大戲《華胥引》播出期間,推出手機淘寶“搖一搖”參與領淘金幣、競拍片中道具等活動。江蘇衛視推出電影映前宣傳欄目《一票難求》,邀請演員、導演在該電影上映前進行宣傳評論,激發觀眾的觀看欲。與以前電影評論類欄目不同的是,《一票難求》與電影票預訂網格瓦拉聯手,觀眾可以邊看電影預告邊在“微信搖一搖”里贏取格瓦拉發放的電影券,另外,觀眾還可以在格瓦拉APP《一票難求》專區中搶票。《一票難求》集電影預告評論和票務互動消費于一體, T2O運營模式更清晰。
“T2O”模式將電視節目內容和消費連通起來,彌補了電視和電商兩大平臺的不足,滿足雙方的不同需求。電視融聲畫于一體,生動形象,但缺乏互動分享,電商平臺傳播雙向互動,但宣傳形式單一。電視通過“T2O”模式實現了內容與觀眾的互動,滿足了觀眾的消費需要,彌補了傳播單向性的不足。而對于電商來說,特別是在美食、服裝、旅游等消費領域,以生動、豐富、直觀的電視表達形式,通過紀錄片、真人秀等電視欄目營造消費場景,極大地增強用戶的購買欲,實現對不同產品的有效推廣。
三、T20:電視+電商的跨界新營銷
“T2O”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去年8月在東方衛視開播的《女神的新衣》,每期節目出現六位明星女神和服裝設計大咖,圍繞著一個主題創意,每組設計一臺T臺秀,舞臺現場有四位服裝買家競價,天貓網上同步發售同款服裝。在每期節目中,節目內容變商品,觀眾變成用戶,《女神的新衣》開創性地勾勒出電視+電商的跨界新營銷方式。
今年8月,《女神的新衣》第二季《女神新裝》再次亮相東方衛視。升級版《女神新裝》的T2O盈利模式更加清晰。首先將欄目收看人群定位在18―30歲都市女性,并圍繞著這部分人群喜歡的服裝品牌、類型及明星訂制節目內容;另一方面,將合作電商由天貓換成京東和微信,觀眾的互動性更強,只需要用微信“搖一搖”和“微信支付”功能即可實現邊看邊買。據微信數據顯示,節目播出期內微信“搖一搖”互動量峰值達到10萬人次/秒,多款“女神新裝”一上線便遭到搶購。截止10月31日《女神新裝》收官之時,《女神新裝》十二期節目共獲近10億的拍賣銷售總金額,創下電視T2O營銷模式的業界奇跡。
電視節目是電視臺的主要產品。過去,電視節目營銷以廣告為主,盈利模式過于單一。媒體融合促生新的營銷方式。以T2O模式為代表的跨界營銷轉變了傳統的電視節目生產與營銷方式,營銷途徑多元化。《女神新裝》集電視廣告、買家競價銷售、電商銷售及通訊渠道流量費于一體,成功實現了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及節目價值的即時轉換。現象級欄目《爸爸去哪兒》的廣告冠名雖然從第一季的2800萬元猛增到每三季的5億元,但是湖南衛視的經營目光瞄準了《爸爸去哪兒》的全方位產業開發,拍攝同名電影、開發同款手游,與攜程網等網站建立合作關系,適時推出旅游產品,在許多地方建《爸爸去哪兒》兒童樂園,賺得盆滿缽滿。一直致力于探索實踐T2O的旅游衛視今年也終于嘗到了甜頭。截止目前,旅游衛視在旅游產業鏈上下游的收益將過億,產業收入與電視廣告收入比從去年的1:9大幅提高到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