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評估標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教學質量的可行性PDCA循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Ed-wardsDeming)博士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在進行任何一項工作之前首先要制訂計劃,然后將制定的計劃付諸實施,再根據實施的情況進行檢查,最后根據檢查反饋的結果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由此不斷循環往復,提高工作質量或水平,即是“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反饋處理(Action)”工作循環的方法[9]98-101。任何一項有目的的、有過程的活動都可以按照PDCA循環理論的P(Plan)—D(Do)—C(Check)—A(Action)4個環節進行循環轉動,整體呈現螺旋上升狀態,同時,PDCA循環又是一個遞歸的體系,P-D-C-A的每一步驟又可以再細分為一個完整的PDCA循環,這樣就形成了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不停地向前移動的螺旋上升體系,如圖1所示。每次循環都把活動的目標或標準推向一個更新的高度,如此往復不斷,活動的目標或標準將會不斷地得到提升[2]920-926。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管理過程是在首次制定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將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計劃付諸實施,在實施的整個過程中總結經驗,檢查發現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最后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并將本屆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的問題在下一屆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進行解決,如此循環往復達到不斷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的目的。由此可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管理過程與PDCA循環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邏輯上的一致性。由此可見,本文認為,PDCA循環理論為解決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途徑。
(二)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評價中的PDCA循環
依據PDCA循環理論,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管理過程分為4個環節:(1)計劃環節: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開始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教學大綱、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如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對指導教師和學生要求、寫作規范、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時間安排、答辯程序、成績評定辦法、畢業設計(論文)資料保存等一整套規章制度以及與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有關的評估標準,即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評價階段性成果的標準和要求,如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標準、寫作規范標準、評分標準等一系列質量評估標準文件;(2)實施環節:指按照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大綱以及規章制度的要求開展具體的工作,主要包括組織學生選題、進行任務書的下達、學生撰寫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課題的設計及論文的撰寫、論文的評閱、論文答辯、成績的評定等工作;(3)檢查環節:主要是對畢業設計(論文)的工作進行檢查,以發現其不足之處,該過程貫穿于畢業設計(論文)的全過程。如對任務書下達情況的檢查、學生開題報告情況的檢查、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檢查、教師指導情況的檢查、成績評定合理性的檢查等;(4)處理環節:主要是針對本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進行總結,發現不足之處,提出改進的意見或建議,并以此作為下一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改進的依據。圖2描述了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管理過程。根據圖2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管理過程模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評價的PDCA循環包括:畢業設計(論文)計劃的評價、畢業設計(論文)實施的評價、畢業設計(論文)檢查的評價以及畢業設計(論文)改進處理的評價,這樣的循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實現了對畢業設計(論文)前期、中期、后期不同階段的有效評價,從而使得對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的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完整性。
(三)基于PDCA循環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1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
1•1研究目標
研究的目標是,研究開發出科學、規范的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評審模型,并通過與另一應用軟件開發課題配合,實現論文評審的電子化操作,努力使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并與國際接軌。
1•2主要研究內容與流程
(1)研究《標準》,建立評審指標體系。通過調查研究,結合《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標準》,建立學位論文評審指標體系。(2)借鑒國際先進評審模型,構建學位論文評審模型雛形。借鑒、引進、消化國際先進的項目管理評審模型,結合我國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考核特點,構建我國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評審模型雛形。(3)依據科學原理,構建模型。依據系統工程理論以及系統模型的構建原理,運用聚類分析、層次分析、對比分析等方法開發出滿足我國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評閱和答辯考核要求的評審模型。(4)研究量化的評審方法。(5)對指標的權重進行設置,采用加權法等綜合評審方法,系統設計定量評審方法。(6)設計科學公正的評審流程。(7)試運行,驗證。(8)為實用軟件的設計預留對接接口。本研究成果具有開放性和多適應性,也可以運用于解決類似的評估、評審問題。
2課題研究的開展
2•1主要技術路線
(1)明確目標、確定范圍。(2)調查研究,收集信息、數據,進行統計分析。(3)找出主要因素,確定主要變量。(4)識別和分析各種關系(內含的科學定律,管理關系、規則等)。(5)形成系統模型雛形。(6)進行“驗證、符合試驗”,檢查模型是否反映所研究的問題。(7)簡化和規范模型的表達形式。
2•2研究工作重點
(1)重在調查研究。設計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和重點調查我國現有在崗的與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教育相關的專家、教授,已經通過論文答辯的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企業界的項目管理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在讀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以盡量掌握足量的、必要的、有代表性的信息。(2)精心構建模型。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應用現代項目評估的相關原理和方法;②借助社會上項目管理評估方面專家的智力;③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的相關評估模型,結合實際,改造創新,構建本模型。
3模型的構建
3•1模型構建的原則
在具體操作時充分考慮以下7個方面:(1)真實性。反映系統的本質。(2)簡明性。反映系統的主要特征,簡單明了,容易操作、求解。(3)完整性。系統模型全面、完整,應包括目標與約束兩個方面。(4)規范化。盡量采用教指委現有的《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標準》和《論文評審參考標準》的相關內容,模型與現有標準互動和對應,在創新和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盡量使之適用并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軟件開發。(5)創新性。通過模型的建立和應用,克服原有標準的某些弊端,在模型體系結構、指標設置、綜合評審等方面注意范圍明確,盡量量化,以克服參與評審的教師、專家的隨意性,專業關注的局限性;引導與規范教師、專家在發揮其專業水平的同時,注重全面、客觀、公平、公正地按模型標準范圍進行評審。(6)開放性。使模型系統化、模塊化,參數可選擇,可更改,有利于改進和拓展。(7)可操作性。為開發實用、可操作性的計算機管理軟件奠定基礎。本課題組和國內的軟件開發公司做了溝通和交流,可以開發出簡單可操作性的軟件。
3•2評審模型結構設計特點
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評審模型系統結構采用模塊式,包括四個子系統模塊:(1)評審目標設置。(2)評審指標(標準)與權重體系設計。(3)子準則和評審量表設計。(4)評審程序與制度設計。同時,給出可以選用的空間,以備選擇應用。
3•3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評審模型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分為類、指標、子準則3個層次,如圖1所示。指標層用于綜合評分的累計,子準則層用于量化計分,采用100分制。通過對子準則評分得到其分數,再乘以相應的權數,然后累計加和(采用加法規則),即可以得出被評審項目的評審分數。圖1中的子準則只是通過一個例子進行了示意,評審流程如圖2所示,詳細的量化評分表如表1所示。
3•4模型特點及用到的方法
從上文可知,這一模型具有如圖3所示的特點,并分別用到了以下方法:①充分運用了信息搜集的方法;②運用聚類分析法對評審標準(指標)進行了分類;③用層次分析法進行了指標分層;④充分應用對比分析法篩選量化評審指標;⑤在整體指標的確定上采用邏輯框架法考慮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邏輯框架關系;⑥在各指標的關系處理時采用了指標綜合的方法。
>> 基于CNKI論文庫的古詩英譯研究理論視角述評 基于CNKI的濱海旅游研究綜述 基于常模和標準參照模型的高職英語教學形成性評估的研究 基于“行動導向”教學的高職英語形成性評價研究綜述 基于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的形成性評估策略研究 基于形成性評估的英國高校計算機教學模式分析 基于CNKI的國內檔案學博碩士學位論文研究 形成性評估模式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 形成性評估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證性研究 形成性評估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立體教學模式中的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問題研究 形成性評估在口譯項目教學中的應用 高職英語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估 基于CNKI文獻分析的合作穩定性研究綜述 基于CNKI文獻分析的城市經濟空間演化研究綜述 形成性評估體系構建研究 分析研究基于思辨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寫作形成性評估體系構建 形成性評價及其研究綜述 形成性評估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形成性評估在藝術類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Cowie B.Bell B.A Model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J].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9,(6): 101~116.
[3] Genesee F.Upshur J.A.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王文佑.應當重視形成性評估在課程質量評估中的作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2(2).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培養質量;質量保障體系
G643
近年來,隨著市場對職教碩士需求的不斷增長,職教碩士的教育規模也迅速的擴大,其教育質量問題也在日益凸顯出來。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因此,如何通過建立健全的質量保障體系來保障職教碩士教育的健康發展,成為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職教碩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內涵
2010 年7月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如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質量保障與評價體系,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確保教育質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體制機制的總和,包括教育質量標準體系、條件保障體系、教學管理體系和評價監測體系等各個環節。加強職教碩士教育質量保障建設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強高等教育質量建設的舉措。
二、職教碩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基本要素
1.生源質量
生源是研究生培養的基礎材料;生源質量是研究生教育質量形成過程的起點,是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基礎保證。近年來,盡管近些年來招收研究生的數量與日俱增,但是數量的增長并沒有伴隨質量的同步提高。一方面,“非科班”出身的學生占生源比例的大多數,導致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出現“本科化”傾向,碩士學位的攻讀相當于在自身原有專業的基礎上多修了一門專業;另一方面,其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參照其它文科學科的培養模式,沒有體現出職業教育自身的特色。有學者提出,“碩士研究生生源質量是指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開始時,學生掌握的與未來研究方向有關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知識以及科研精神和學習態度滿足碩士研究生培養要求的程度。”“在招生中選拔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生源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基礎和前提。”正是如此,才引發了對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審視,而優質生源是培養優秀人才的前提,生源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水平。
2.師資隊伍
導師隊伍建設是提高職教碩士教育質量的關鍵。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教育碩士培養高校最基本的教學建設,是建立一支人員精干、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對提高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職教碩士教育決定研究生教育質量好壞的是“竹竿原理”,即決定職教碩士培養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現階段,研究生對導師的滿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導師對學生的投入不足。研究生教育是一種個性化教育,導師對研究生的個性化指導是研究生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古今興盛皆在于實,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如何使教授靜下心來做學問、認真指導研究生,是現階段研究生教育發展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
3.課程設置
所謂課程, 即學校對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據調查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教育仍然屬于學術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其課程設置“學科”導向的味道濃重。課程設置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方面的課程上, 如“職業教育原理”、“職業教育心理學”、“比較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史”等課程, 教育類課程占主要成分, 而凸現職業教育特色的“職業性”、“技術性”課程很少涉及; 只注重學生師范性能力的培養, 忽視了學生將來的職業應用能力, 無法做到與相關專業的結合, 造成了學生的片面發展。
4.學位論文的質量管理
學位論文是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生獨立完成的作業,是研究生為獲得學位而撰寫和提交的論文。而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學位論文,通過學位論文可以衡量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學位論文的質量是影響到研究生教育|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的選題、綜述、論文成果、寫作能力,反映了其在研期間所學的基礎知識和科研能力。因此對于學位論文質量管理是影響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個核心因素。
三、職教碩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是保證系統目標實現與完成的基本程序與手段,是系統或組織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彼此聯系的規則所形成的制度,包括系統的運行過程及在各個運行階段與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等。我國職教碩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機制可以概括為:政府宏觀調控,培養院校自主保證,社會參與監督,市場自主調節。具體來說:(一)外部支持系統輸入。接受政府的委托(或社會的資助),外部在資金、項目及人員上提供支持,構成外部輸入系統。(二)教育評估機構評估:第一步,高校質量綜合評估一般程序;第二步,評估機構接受政府、高校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委托;第三步,政府、社會、學校代表參與一的專家組;第四步,根據政府或社會用人部門制定的政策及標準,結合學校的自我價值取向研制評估議案;第五步,對學校實施評估;第六步,專家組提出評估意見;第七步,高校根據專家意見作出整改。(三)向社會、政府、高校輸出。(四)反饋信息。評估機構提出反饋信息,政府利用評估結果作出決策。提供決策咨詢,對政府的相關政策起到輿論監督及促進政策的作用。以上構成政府、高校、社會和評估機構之間的有效運行機制。
四、完善職教碩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舉措
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實質就是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建立質量監控系統和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所有可控環節進行監控,及時發現和改進存在的問題,使人才培養質量達到規定的標準并保證質量逐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系統包括內部質量管理和外部質量管理兩個子系統。
1.完善外部質量保障的探討
(1)明確培養目標,樹立正確的職教碩士教育質量觀。
職教碩士培養院校必須樹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質量觀。因此,培養的學生是否受社會歡迎、用人單位的評價以及畢業生在崗對社會的貢獻,是判斷其教育質量的主要標準。目前,職教碩士招生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生源不足,如果沒有足夠的優秀生源,那么加大招生規模和提高生源質量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由此可見,加強招生宣傳、提高中職學校師資水平勢在必行。加大宣傳不僅要宣傳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還要上層管理部門出政策支持、招生學校出特色辦學。上層管理部門要加強同相關行業的聯系,將學位與從業資格、職稱評定等掛鉤,在政策導向上進行扶持,培養實際需要的人才。另外,招生單位還要積極爭取優秀生源,主動與中職學校和相關部門聯系,加大宣傳力度。同時,還要針對中職學校和各行業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和相關課程的設置,為學校培養用得上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2)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公共治理作用
構建我國職教碩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需要由政府、學校、行業協會、評估機構及社會各界等齊抓共管,并促進管辦評分離。具體地說:(一)是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多中心治理要求政府轉變自身的角色與職責定位,涉及教育公共管理方面的具體職能應盡可能向社會組織轉移;(二)是加強對全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的統籌協調。亟待成立“國家職業教育標準與質量監測評估委員會”,制定職業教育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認證評估制度,建立全國職業教育數據信息平臺等;(三)是支持學會或協會(學校聯合體)加強自律管理。支持協會以吸納會員的方式開展職業院校資質認證,并對全國職業教育評估機構進行資格認可,鼓勵專業學會開展相關專業評估等;(四)是鼓勵社會行業組織開展專業認證。結合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鼓勵相關行業組織對職業院校開展專業認證,并加強與國際相關專業認證組織的合作。
2.完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探討
(1)招生制度改革,控制生源質量
生源質量是職教碩士教育質量獲得保障的最基本前提。生源質量控制可從國家和培養院校兩個層面來保障,建立起國家基本質量控制與學校特色質量控制有機結合的選拔機制。首先,被錄取的研究生應是達到國家的一些基本要求。其次,被錄取的研究生應在報考學校所設學科的專業方面具有學習和研究的能力,這主要是通過考試和面試來甄別。無論是國家組織的入學考試,還是學校組織的考試和面試,都要通過嚴密的制度設計確保入口競爭的公平與公正,尤其是主觀性極強的面試環節;近年來部分學校采取的同學科或同專業統一面試、統一閱卷、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安排在正式錄取之后等做法,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研究生招生過程中長期存在的道德風險和學術腐敗,但這只是部分學校出于責任與公平考慮的自發行為,并沒有形成一套具有普遍約束力和可操作性的保障制度,而且沒有形成具有實際效力的問責機制。因此,職教碩士招生環節期待有利于保o公平、有利于甄別與競爭的選拔機制。
(2)加強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導師隊伍建設是提高職教碩士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是決定職教碩士教育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一,制定合理的導師隊伍發展規劃,形成由專業課老師、校內導師、校外導師等構成的導師團隊,并考核導師團隊的指導方案、指導工作量和指導效率。專業課教師可以在校園內選拔實踐經驗豐富,兼具課堂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或者聘請企業與公司內業務精通的綜合素質高的技術人員擔任職教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課教師。第二,明確和強化導師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主導地位。構建導師負責制和以科研究課題為引導的導師資助制度,將科學研究與研究生培養緊密結合,促進職教碩士教育質量的提高。導師的招生數量主要由其所承擔的科研任務來確定,導師注重在科研活動中培養人才,研究生則從科學研究的實踐中不斷增長知識,提高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賦予導師在研究生招生、培養、科研和資助等方面更大的自的同時,也強化了導師對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責任。強調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導師對研究生既負有培養的責任,也負有資助的責任;研究生導師既有責任指導學生從事創新活動,也有責任關心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3)嚴格學位論文標準,控制“出口關"
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學位論文的撰寫。是研究生能否順利畢業、獲取學位的核心依據。畢業論文在遵守學術規范的基礎上,還要通過論文評審、論文答辯等實質性審查以確保其質量。目前,很多學位論文流于形式,評審程序與方法需要進一步改進。因此,要正確把握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的規格和標準,嚴格控制“出口關”。職教碩士的學位論文應當達到碩士水平應有的技術難度、深度和先進性,也應體現一定的工作量。論文不應忽略其職業性,選題應注意結合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所從事的教學實踐。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畢業論文評審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實行網絡匿名評審。從技術上來說,這點不難實現,且成本較低。
參考文獻:
[1] 高先燕,職教碩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3年5月.
[2] 周文輝,李明磊.基于高校調查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機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3] 來茂德.今天該怎樣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N]. 中國教育報.2008年2月.
近年來,隨著對科研評價的日益重視和量化評價方法的普遍運用,學術論文數量和質量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可回避的事實是,轉型后的中國社會彌漫著一種浮躁的氛圍,這種習慣也侵襲著學術界的清凈,影響著部分學者的良心和操行。在此情形下,許多人拋棄了嚴謹的學風,部分人的投機心態滋長,科研欺詐之風日盛,從而導致學術腐敗。可以這么說,“學術造假”事件頻出,與科研教育體制的一些弊端有關,官本位的體制導致學術評估權力掌握在行政人員手里,他們沒有能力或沒有精力對學術成果做具體的評估,他們會數論文的數量,卻不看科研工作的質量,從而刺激了各種各樣的浮夸、造假。
在論文寫作中編造數據捏造事實,抄襲剽竊他人成果,請人捉刀等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近年來身陷“抄襲門”者,多半頂著顯赫的光環,或是教授、院士,或是校長,而且在剽竊案中,大多是他們的學生執筆操刀。由于論文數量和質量作為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大都與科研人員的職級晉升、學位申請、榮譽地位、獎金待遇等掛鉤,與相關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也較普遍地存在,致使以論文數量衡量學術績效的評價制度也飽受詬病。甚至有輿論認為,在目前的學術評價體制下發表的論文大多是“學術泡沫”、“學術垃圾”。因此,為論文“減負”,讓論文價值回歸學術本位,就必須轉變評判標準和考核機制,只有把論文考核由“量”轉到“質”,才不失為維護學術風氣的治本之策。
如果我們不是嚴肅地對待和處理這類學術不端與腐敗的行為,甚至熟視無睹,不僅會使中國學界喪失信譽,使學術喪失尊嚴,而且也會阻礙中國學術傳統和學術評價體系的建構,更會摧毀學術以及學術界本身存在所具有的意義。目前,備受詬病的是我國SCI論文數量國際上排名靠前,但平均被引頻次卻遠遠靠后。對此,我們不否認,論文質量并非與數量成正比。筆者的思考是,多有兩種情況,一是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從事創新性研究,取得成果多;二是為而發表,低水平的跟蹤模仿,也容易發表較多數量的論文。近年來,中國內地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基礎科研的產出率仍然很低,反映在每年發表的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數量很少。因此,不能僅以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應有更科學的評價標準體系。
確定核心期刊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項,其一主辦機構的權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權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獻的半衰期(測定文章內容新穎性的指標,一般科技文獻半衰期較短,社科文獻則較長)。簡單地說,核心期刊是學術界通過一整套科學的方法,對于期刊質量進行跟蹤評價,并以情報學理論為基礎,將期刊進行分類定級,把最為重要的一級稱之為核心期刊。
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一)ESI概念和具體指標
⒈論文收錄數。
論文收錄數指10年來被累積收錄在ESI數據庫的論文總量,它反映了該研究機構對全球學科交流的貢獻度。由于收錄論文來自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且經過同行評議,ESI收錄論文數成為評價研究機構科研績效,考量學科水平的重要指標。
⒉論文被引量。
論文被引量指10年來累積收錄在ESI數據庫的論文被引用的總量,根據論文被引量可以排出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領域。論文被引量體現了全球學術同行的關注度,被引量越高,說明該學科受到的關注度就越高。論文被引量是評價學術表現、鎖定全球位置的關鍵性指標。
⒊篇均被引頻次。
論文被引量除以論文收錄數即為篇均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是學科論文在一定時間內的質量體現,也是該學科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志。
⒋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
高被引論文指10年來被引頻次進入全球排名前1%的論文。高被引論文反映了學科是否存在真正優秀的帶頭人狀況,往往大師和人才新秀方可產生高被引論文,這對于一個學校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熱門論文指近2年內各研究領域中被引頻次在最近2個月內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論文。熱門論文的產生說明該論文適應學科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凸顯了高校的科研創新性,引導著科研發展的熱點和前沿,是衡量科研生產力的重要指標。
(二)ESI全球學科排名在學科評估中的作用
作為一項國際性評估指標,ESI全球學科排名在我國科研績效和學科評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數據權威。SCI和SSCI期刊論文質量高,ESI數據的權威性和客觀性不容置疑。二是針對性強。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反映了學科水平在全球同類學科領域中的位置,相對主要針對學校綜合實力排名的大學排行,它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三是領域齊全。ESI推出的排名涉及22個學科領域。四是國際性。國際上公認進入ESI前1%的學科屬于國際領先學科,ESI全球學科排名為衡量各高校學科在全球學科領域的位置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ESI全球學科排名受到關注
作為衡量學科影響力的評價工具,近年來ESI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ESI排名成為評價科研績效和高校學科發展的重要指標。《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國際論文被引量進入世界前5位”作為五個重要硬指標之一。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將“牽頭高校以及主要參與高校,依托的主體學科原則上應進入ESI學科排名的前1%”作為申報“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的評審要求。江蘇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印發創新型省份建設推進計劃(2013—2015年)的通知》提出,“至2015年,高校院所ESI論文篇數超過7萬篇”。2014年1月,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管理協調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考核驗收的通知》,“對本校某學科領域進入ESI最新排名全球前1%作出最主要貢獻”成為重要成果驗收標準之一,體現了ESI排名在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各高校也將ESI全球學科排名作為衡量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
二、ESI視角下的江蘇高校學科建設與發展
(一)江蘇強勢推進學科建設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工作。《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加強能力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在我省高校建設一批高水平優勢學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核心競爭力。2010年江蘇省政府啟動實施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在全省31所高校立項建設優勢學科122個,省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建設。2014年初,江蘇省管理協調小組對一期項目進行考核驗收,100個立項學科考核驗收結果為A等,優秀率達82%。在一期項目考核驗收基礎上,江蘇省政府及時啟動了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經專家評審,全省30所高校的137個學科正式立項。除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外,江蘇省省級重點學科繼續得以重點發展。截至2014年5年共有省級重點學科204個,其中省重點序列學科28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88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培育)學科40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建設學科48個,省政府每年投入2億元用于省級重點學科建設。江蘇已經形成了省優勢學科、省重點學科、學校重點學科協同發展的格局。
(二)江蘇ESI全球學科排名日有所進
1.進入ESI前1%的學科數大幅增加。
據統計,2011年4月全省有13所高校的40個學科進入,2012年8月有16所高校的52個學科進入,2013年8月有17所高校的60個學科進入。截至2014年3月,江蘇高校共有63個學科進入,占中國大陸高校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總數的11.71%,排名全國第三。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17所高校均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項目責任高校,63個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中,超過3/4的學科為省優勢學科立項學科。
2.論文被引量逐步增加。
截至2013年8月,江蘇17所高校近10年來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論文被引用量達686760篇,較2012年8月的513237篇增加了173523篇,增幅達33.81%。南京大學的論文被引量在全省位列第一,在全球5349個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的機構中位列第255位,全球位置為0.05%。其中化學學科論文被引量在全球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的1111個研究機構中,排名第32位,全球位置為0.03%,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正向世界頂尖水平靠近。
3.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和高被引論文、熱門論文數有所增加。
江蘇17所高校的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平均值為5.65,其中南京大學的篇均被引頻次達8.83,生物化學的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達14.78,遠高出全省平均值。截至2013年8月,江蘇高校在ESI數據庫中被認定為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達936篇,較2012年8月底的684篇增加了262篇,增幅達38.87%,增長明顯。
三、ESI全球學科排名的缺陷及其使用中的矯正
(一)ESI全球學科排名缺陷
1.覆蓋面不廣。
ESI學科領域主要偏重于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ESI并不收錄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數據,藝術和人文學科在ESI中得不到體現。
2.對應度不夠。
ESI 22個學科領域中除了數學、化學、物理、計算機科學等外,其余學科領域無法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110個一級學科直接對應。通常是ESI的一個學科領域對應我國多個一級學科。這樣就給考核驗收中的成果歸屬帶來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具體哪個學科為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作出最主要貢獻難以斷定。
3.代表性不足。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包括優質資源建設、創新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諸多方面,ESI收錄數據僅反映了學科建設中的科研創新成果,對于科研成果評價的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不能全面反映學科建設的實力和水平。特別是在社會服務方面,省屬院校的特色學科,更多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學科所取得的成果無法在ESI中得以體現。
(二)ESI全球學科排名缺陷的矯正策略
1.細分監測數據。
針對ESI排名缺陷,我們可采取定量分析方法,進一步細分監測數據,提高ESI在學科評估中的科學性。一個可行的辦法是通過分析ESI前1%學科的論文被引量,測算各個一級學科在ESI學科領域中的貢獻度,精確計算所占百分比,占比最高的學科即為ESI前1%中最主要貢獻學科。目前江蘇已有機構對高校ESI全球前1%學科進行動態監測,定期動態監測報告,有些高校已著手ESI前1%學科領域的數據細分工作,這對于更好地運用ESI排名促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完善評價方法。
在ESI22個學科分類基礎上,參照InCites分析數據庫中其他分類方法,對各學科作出較為全面的評價。由于InCites數據來自于SCI、SSCI和A&HCI,除ESI22個學科分類外,另有Web Of Science中250+學科分類等多種分類標準,學校通過定制數據、預置數據等功能,對多個指標對比分析,確定各學科在全球的學術表現和定位,明確學科發展重點。
3.拓展評價渠道。
[關鍵詞]SCI論文;醫院;價值定位;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R-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721(2016)12(b)-0162-03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享譽全球的文獻檢索工具[1],其作用是幫助科技人員查閱最新科技文獻,跟蹤最新學術前沿,了解最新學術動態。然而,近年來相關文獻[2-3]紛紛報道我國科技領域逐漸把SCI泛化、異化,以SCI收錄論文數量來衡量單位或個人科研學術水平的高低,并作為職稱晉升的重要評價指標,出現了前所未有的“SCI熱潮”。就連國外Nature雜志也報道SCI在中國學術界存在不良現象和弊病[4]。本文就SCI在醫院的價值定位進行相關調查和討論。
1資料與方法
其一,選擇河南和山東14所醫院、2所療養院、2所衛生研究機構為單位調查對象,采用電話咨詢所在單位是否將SCI論文列為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是否對SCI論文有重獎措施。其二,選擇上述兩省4所三甲醫院221名醫療技術人員為個人調查對象,采用匿名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SCI論文的看法、對SCI論文引入評價指標(職稱、學術、獎勵)的看法、對SCI論文收錄數量與醫療水平關系的認知、SCI論文能否實踐轉化的認知。
2結果
2.1單位調查結果與分析
18所醫療單位均將SCI論文定為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在獎勵措施上,18所醫療單位在2013年前全部有經濟獎勵。之后,14所醫院取消了經濟獎勵,而是在職稱晉升上加大了分值,說明純潔學術風氣正在醫院興起,4所醫療單位仍有經濟獎勵。
2.2個體調查結果與分析
4所三甲醫院發放問卷240份,收回有效問卷221份,回收率92.1%。其中,本科42人,碩士141人,博士38人,分別占19.0%、63.8%、17.2%;醫類152人,藥類21人,技類48人,分別占68.8%、9.5%、21.7%。
2.2.1對SCI論文的看法從選項統計看,“為職稱晉升做準備”占50.7%,與單位調查中“SIC論文列入職稱晉升指標”相符,說明被調查人員在某種程度上背負著單位指標的壓力。其次是“為醫院科研做貢獻”占12.7%、“為臨床服務”占7.7%、“提升自己能力”占4.6%,其他為多選次數占24.3%。
2.2.2對SCI引入評價指標的看法從選項統計看,選擇“有合理性但不是唯一”占59.3%,說明多數被調查人員能理性看待SCI。其次是“不合理”占13.2%,“合理”占7.2%,“不做評判”占4.5%,其他為多選次數占15.8%。
2.2.3對SCI論文數量與醫療技術水平關系的認知從選項統計看,“SCI論文數量不能反映醫療技術高低”占45.2%,“SCI論文數量與技術無關”占39.3%,說明多數被調查人員明白SCI論文與臨床實踐的區別。其次是“SCI論文數量能反映醫療技術高低”占6.8%,“SCI論文數量多技術越好”占4.2%,其他為多選次數占4.5%。
2.2.4對SCI能否實踐轉化的認知從選擇統計看,“不知道”占49.7%,說明多數人對SCI的認知還停留在只是發文,沒有理解其實踐轉化的意義。“沒有轉化”占19.9%,說明SCI論文并沒有完全運用于臨床實踐。其次是“轉化”占17.3%,“個別轉化”占13.1%。
3討論
3.1SCI論文在醫院價值認知調查反映出的問題
其實,“SCI熱”之現象是全球性的,并逐漸蔓延和加劇[5]。但是,在SCI論文價值認知上,國外多數醫療機構沒有刻意將SCI論文設定為指標,而是更加注重通過SIC論文對某種疾病、某項研究的評估,注重其實踐轉化[6]。本次調查并結合相關文獻報道,發現以下問題。
3.1.1以SCI論文論英雄國內多數醫療機構把SCI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醫院之間的競爭、個人進步的評價,都與SCI緊緊捆綁,把SCI論文列為“剛性指標”[7]。在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能看病、能解決疑難病癥的醫生,只是沒有SCI收錄的論文,在職稱晉升中被甩在后面,嚴重挫傷了積極性。這種以SCI論文論英雄,必然在醫院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
3.1.2對SCI基本概念的認識不足不少醫院盲目“崇拜”SCI,對其發展歷史、收錄特點、評價方法并不了解。本次調查中的某院對全院科主任進行考評,把SCI列為評價指標,結果管理、信息、情報、工程等科主任排在末尾。這就暴露醫院管理者對SCI基本概念認識不足。SCI是一種文獻檢索工具,收錄的重點是自然科學,也就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而信息學、情報學、管理學屬于社會科學。這種“一刀切”式的評價不科學、不合理、不公平。
3.1.3SCI價值本質的扭曲2013年前多數醫院對SCI論文給予經濟獎勵,吳咸中院士報道有的醫院SCI論文可得到幾萬乃至十幾萬、二十幾萬的年終獎勵[8]。此外,也有根據影響因子系數進行獎勵,如影響因子系數0.3獎勵3000元,系數1獎勵1萬元,以此類推。這種誘惑式獎勵條件,扭曲了SCI的科學價值定位,把醫務人員引向金錢的誤區,最終導致醫院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價值觀的滑坡。
3.1.4優質論文相繼外流國家自然基金成果都是以論文形式呈現,各類基金成果對SCI收錄的論文給予優先,加之各醫院優厚的獎勵條件,導致優質論文大量外流,造成國家花錢資助的研究成果被外國人享受,受益的首先不是中國人[9],導致國內核心期刊高質量論文組稿困難,影響力較低,最終使國家科技實力受到影響。
3.1.5由SCI論文引發的學術造假在國內把SCI論文過度化的影響下,帶來的是SCI產業鏈,出現了一批打著知識創新的網站,明碼標價提供從、翻譯、刊用“一條龍”服務。于是,造假、剽竊成風,學術腐敗、欺騙泛濫成災。有報道2009年國內銷售額達10億元[10]。試想,脫離了臨床實踐的論文,談何促進醫學創新的發展。
3.2SCI的價值定位
3.2.1充分肯定SCI在醫院的作用價值其一,我國科研成果產出形式之一是,所以,醫院SCI論文產生得越多,科研成果獲獎率相對就高,對醫院科研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二,把論文投向被SCI收錄的國外醫學期刊,既可得到國際專家對論文的指導,也有助于英文寫作水平的提高[11],對提升個人素質有一定的幫助。其三,在同等條件下選拔人才,必須有一套評價系統為依據,以體現公平公正,SCI作為評價指標之一具有合理性。
3.2.2SCI論文要有但不是唯一國家應積極推進科技政策導向的改制,SCI論文要有,但不是唯一。不能將SCI論文成為逐利的工具,作為衡量醫務人員的砝碼。提倡開展醫療績效評價方式,SCI要有,但臨床實踐、業務能力和醫療安全不能忽視,才能充分調動各層次醫務人員為臨床服務的積極性。
3.2.3科學了解和評價SCI2014年,韓啟德、吳孟超、吳咸中等33名國內著名醫學專家聯合倡議“正確對待SCI,盲目熱衷有弊病”[12]。其實,SCI自身也存在弱點和缺陷,如影響因子就是造成評價偏倚和失真的例子。影響因子是指該期刊被引用情況的相對均值,并不是某篇論文的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為4,并不代表論文的影響因子為4。因此,在正確了解和認識SCI的同時,取其精華,融合本國特色制訂出更加科學、合理、公正的評價標準,使評價機制回歸本源。
3.2.4遏制由SCI引發的學術造假2014年某網站報道了《科學美國人》雜志對國際期刊進行抄襲調查,結果所調查的百人名單中,96篇來自中國[13]。當然,學術不端的行為并非我國特例,國外學者報道2047篇被撤銷論文中,抄襲和偽造占撤銷論文總量的67%[14]。上述現象應該引起我國科技領域的深思和注意。首先,醫院要加強科研的規范化管理,遵循科研倫理,注重醫務人員的學術道德教育,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有效預防。其次,政府要整頓網絡,取締論文中介組織,堅決遏制學術造假的不良風氣。
3.2.5明確SCI論文與醫療實踐的相互關系SCI論文的終極目標不是獎勵刺激,而是能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醫療實踐,在臨床上得到推廣應用、解決疑難病例,為人類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貢獻。如果只是為了SCI論文去科研、去提升職稱,就是混淆了SCI論文與醫療實踐的相互關系。因此,SCI論文在醫院的價值定位關鍵在于將研究成果進行醫療實踐轉化,提高臨床疑難病例的診治和預防水平。
“SCI之父”Garfield博士曾說,SCI是一個國際標準數據庫,用這個標準衡量科研人員,或以收錄論文數量評價科學研究不合適[15]。雖然SCI對促進我國科研學術、衡量醫務人員學術水平具有參照價值,但是國家科技領域應注重政策導向宣傳,醫院也要辯證看待SCI利弊,制訂出科研與臨床績效相結合、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成果與轉化相結合的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多維性的評價體系。值得欣慰的是,隨著國家反腐倡廉的深入,醫療機構正在逐步整頓,通過調查筆者看到不少醫院取消了對SCI論文的重金獎勵,而是更加注重臨床實踐與成果轉化。“以SCI論英雄”的局面必將得到改善,醫院的學術風氣也將逐漸正本清源。
[參考文獻]
[1]楊勇,欒嘉,冷懷明.以學術影響力為中心的辦刊策略——以《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5):532-536.
[2]殷忠勇.告別SCI崇拜:重塑文化自信和變革評價制度[J].醫學與哲學,2015,36(1):10-14.
[3]姜瑩.SCI論文過熱帶來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探討[J].醫學與哲學,2014,35(12):91-92.
[4]Lai DY.Rule on papers puts China′s PhDs at risk[J].Nature,2011,476(7359):152.
[5]劉雪立.SCI及影響因子用于科研績效評價的局限性[J].眼科新進展,2008,28(9):654.
[6]張超杰,肖薔,張志功.SCI論文在醫療領域價值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4,35(7):1-6.
[7]何權瀛.泛化或異化SCI評估體系的利弊思辨[J].醫學與哲學,2014,35(7):10-12.
論文摘要: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原理構建了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內部保障體系由教學設施、導師隊伍、研究生、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創新基地、學位論文、管理機制等8個要素組成,外部保障體系由政府、市場、高校(科研院所)等3個要素組成,提出了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的具體措施,對當前研究生教育質量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從1999年開始大幅度的提高,1998年招收研究生7.2萬人,其中碩士生5.8萬人;1999年招收研究生8.5萬人,其中碩士生6.5萬人,研究生擴招比例連續幾年保持在26.9%,博士生在15%左右;到2009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達到47.5萬人(比1998年凈增40.3萬人),其中碩士生人數41.5萬人。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畢業生人數日益增加,使得許多培養單位出現了教育資源短缺,同時畢業生就業難也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如何在擴招形勢下達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目標,保證學位授予水平,以科學的發展觀實現研究生教育的規模、質量、效益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是擺在研究生培養單位面前的迫切而艱巨的任務,急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
1內部保障體系
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由其內部保障體系和外部保障體系兩個子系統構成的一個有機的開放體系。其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由教學設施、導師隊伍、研究生、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創新基地、學位論文、管理機制等8個要素組成。
(1)教學設施。教學設施是辦學的必備條件,它包括校園占地面積、校舍建筑面積、固定資產、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圖書館(館藏圖書、電子圖書、中外文期刊等)、校園網(各類中外文全文文摘、全文數據庫)、實驗室、實習基地、體育館、田徑場等硬件條件,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必要的校內外環境。
(2)導師隊伍。導師是高等學校或研究機構中經過某種遴選和聘任程序,指導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學習、研究的教師。導師隊伍是研究生教育的主體因素,導師隊伍結構(學歷、職稱、學緣、專業、年齡等結構)和水平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研究生。研究生是高校本科畢業后(或以同等學力考人),按照學制要求繼續在高等學校或研究機構學習研究的學生。研究生是其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主體因素,是教育的對象,即受教育者,研究生自身的基礎與努力程度決定其培養質量的優劣,其畢業生(碩士、博士)是高校或研究機構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即“產品”。
(4)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課程體系由學科專業、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6個主要要素組成。優化課程設置,構建結構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對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是至關重要的。
(5)教材體系。教材體系一般是指遵循教材編寫的原則將選編的內容按一定的順序要求組成整體,它是大綱與體現大綱精神的主要部分。這里的教材體系是指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遵循教學用書的基本原理,構建的立體化的教材、教學用書、教學參考書(包括紙質的、電子的)的結構整體,它是由教材編寫、教材使用、教材評價與反饋等要素組成的一個子系統。研究生教材建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它會影響研究生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6)創新基地。創新基地是研究生培養的實踐平臺和科研平臺,它包括校內創新基地和校外創新基地,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創新基地,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7)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要素,是對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業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對研究生知識、能力的全面考查。學位論文的質量是衡量研究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又是研究生取得學位的重要保證。
(8)管理機制。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管理要依據持續質量改進的指導思想,把質量管理的重點放在建立一種不斷提高培養質量的管理機制上,其核心是充分調動研究生、導師、各學科及其各基層培養單位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之在保證培養質量方面能盡職盡責。研究生管理機制包括管理體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培養模式、培訓機制等要素,在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保障與監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外部保障體系
研究生教育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由政府、市場、中介機構等3個要素組成,它對研究生教育起著宏觀、微觀調控和監督作用。
(1)政府。政府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因素,政府需要以長遠的眼光,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確把握研究生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方向,它主要通過立法、規劃、撥款、評估、監督等進行宏觀調控。政府的職能主要包括:制定指導性教育質量標準;建立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權威的教育質量評估、認證制度;通過立法、撥款、獎懲、參與獨立評審機構決策、任命部分評審機構決策人員等途徑和手段,主導和影響評枯過程;對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整體評估,并建立認證制度;建立質量評估專家隊伍和信息網絡;指導、發揮社會教育評估中介機構的積極作用;組織評估人員培訓;推動高校教育質量評估研究,促進學術交流。
(2)市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深人與完善,高等教育也呈現出市場化的特征,因此,市場也成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要素。
(3)中介機構。教育評估中介機構是介于政府、學校、社會三者之間,以提供教育評估服務為主要形式,堅持多元價值取向或有價值主體廣泛參與,輔助政府進行宏觀管理,保障學校合法權益,加強教育與社會聯系,促進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不斷提高的一種相對獨立的專業組織。它具有獨立性、公益性、溝通性、協調性、公正性等基本特征;其主要職能表現在評估服務、監督管理、公證鑒定、社會溝通、信息咨詢。
3質量保障措施
3.1樹立持續發展質量觀,確立多樣化的質量標準
研究生教育質量是一個多維的概念,應包括下面幾個方面:一是培養的高層次人才滿足社會需求和人的發展需求程度(即人才培養質量方面),二是研究生培養單位創造的知識滿足現在和未來的學校需要、社會需要和人的需要的程度(即科研成果的質量方面);三是研究生教育所提供的服務滿足社會需求和人的個性發展需要的程度(即服務社會的質量方面)。研究生教育這三方面質量構成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內涵。從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內涵可以看出,它具有適應性和多樣性的特征.因此要適應變化的條件,樹立研究生教育持續發展的質量觀。
持續發展的質量觀是全面質量管理觀的發展,是按照持續質量改進的思想,通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管理,使向社會輸出的“產品”—即優秀的人才能夠滿足社會的合理需要。所追求的研究生培養質量目標,也應該是通過不斷尋找不足和差距,積極發現改進的機會并實施有效的改進措施,以最經濟的教育投人成本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持續質量改進的主要原則有:過程改進、持續性改進、預防性改進、全院自我控制等4個原則。
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眾化,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更多地取決于社會需求,研究生教育質量必須更多地與具體目標、需求、興趣、特色等個性化概念和指標相聯系,確立多樣化的質量標準,以適應社會多層次、多類型的需求。遵循培養多元化人才的觀念,構建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型等質量標準體系,其目標體系應在主導目標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擴展,以體現研究生教育價值多元化的理念,滿足各行各業的不同要求。
3.2樹立精品意識,加強過程控制
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積極發展戰略的實施,規模的日益擴大,無疑會給研究生教育的各方面都帶來深刻的變化。但無論怎樣轉變,研究生教育應該始終堅持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把握培養精英這一本質特征,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上都要盡可能追求更高的水平。可見,高等教育階段大眾化,不是“化”掉精英教育,而是要進一步凸顯精英教育的價值,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樹立精品意識,優化培養過程,從招生、課程學習、科學研究、生產實踐、學位論文、學位授予等6個環節都嚴格把關,并且重點抓好以下幾個環節:建立高水平的研究生課程體系,特別重視跨學科課程以及反映學科基本理論和前沿問題的課程;強化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訓練,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科研能力和嚴謹的科研態度;注重實驗、實習和實踐鍛煉,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對學位論文提出嚴格的創新要求,要求必須在理論上有獨創性的貢獻,或在實踐探索方面有創新性;堅持“三雙制度”(雙導師、雙基地、雙盲評審),控制學位論文的評閱和答辯兩個環節,嚴把學位授予關。
3.3創新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益
在擴大研究生規模的同時,又要保證研究牛培養質量_這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既要有普遍要求,又要有利于個性的發展;既要嚴格、規范,又要科學、可行,做到管而不死,嚴而有度。研究生的培養、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著力創新管理體制、手段和方法,保證研究生質量管理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以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
(1)推進三級管理體制,明確責權利關系。積極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健全學校一學院(系)一導師三級教育管理體制,突出學院和導師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在這種新的三級管理體制中,學校的職能更側重于宏觀調控與目標引導,學院(系)將承擔更多的具體組織工作,而導師則成為教育管理的主體。
(2)創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在新的培養機制和三級教育管理體制下,隨著管理重心下移、管理層級增多、管理對象擴大,僅靠行政手段難以達到教育管理的實效。為此,必須創新現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
3.4強化法制規范,構建評估體系
為了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必須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是研究生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必須構建研究生評估監控體系,加強教育評估與監督,保證研究生教育和諧、科學發展。
(1)建立研究生教育和諧發展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為研究生教育的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加強教育法律法規建設,主要包括:一是完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如盡快出臺教育經費法、社會力量辦學法、教育行政法等;二是要針對教育法律實施細則出臺滯后的現象,加快實施細則的制定工作;三是提高教育法律法規的質量,主要是從立法技術上提高教育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