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什么是隨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條涓涓小河,一條流著歡樂也流著痛苦的河,一條兇險而又興味無窮的河。苦難里可以找到生活的密汁;困境里可以發現真正生活的通途;失敗里可以求得避免失敗的經驗。生活得最具有價值的人,不是那些年齡很大的老者,而是活得最有感受的人。生活中既然有陽光,當然也就會有陰影。但是陰影會帶來涼爽。知道生活的價值,就是知道自己活著的價值。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自己美好的未來。只有看得更遠,才能發展的最快。只有每一天,每一時,都笑一笑,才是美好的生活。僅僅活在世上并不值得稱道,值得稱道的是生活的美好,有價值,當然,還有快樂。一個好好地過生活的人,他的時間應該分為三部分:勞動,享樂,休息或者消遣。朋友們,站起來,去勇敢的面對生活吧!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附詩一首:
生活是多么廣闊 作者:何其芳
生活是多么廣闊,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去參加歌詠隊,去演戲,
去建設鐵路,去做飛行師,
去坐在實驗室里,去寫詩,
去高山上滑雪,
去駕一只船顛簸在波濤上,
去北極探險,去熱帶搜集植物,
去帶一個帳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過極其尋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發現心。
生活是多么廣闊,
生活又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
無論你還有幾個記憶的夏,無論你還有幾個悲傷的秋。
我們都在這變化中,慢慢失去短暫。除了永恒的時間,沒有什么是不變的。感情是記憶的一道風景線,隨時想起,隨時淺忘。
你的一切終究是獨特的,別人在也模仿不來第二個你。
教師首先要誠心誠意地表現出理解學生習作水平,理解學生存在諸多不足的心情,表現出熱切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愿望,建立合作信賴的師生的關系。其次了解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與學生有共同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生活,注意寫作經驗而不是單純寫作理論的傳授。教師寫“下水作文”,是貼近學生,表現親近意愿的一種形式。這樣,學生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消除畏難情緒,激發寫作興趣,學生在情感上和教師親近,在寫作實踐上與教師平等的真誠的交流體會,不僅是教師的指導更具體,更有效,也更具有親和的作用。
還要多激勵學生。學生從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教師的積極扶持和大膽鼓勵,教師表示理解的面部表情,善解人意的語言,信任鼓勵的眼神,中肯褒揚的評語,耐心細致的指導,都是激勵感染學生的有效手段。我在寫評語的時候,多肯定學生作文的亮點,使學生發揚優點。講評時,不只注重寫作文的尖子生,而是面對全體學生。中等生尤其是作文較差的學生,他們更渴望被老師認可。所以,我講評的時候,對平時作文較差的學生,努力發現他們寫得較好的,哪怕是一句話,一小段,都加以肯定、表揚。對較差的習作存在的問題,拿來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原因,讓學生來出謀畫策,看如何改進,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踐證明,這樣做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很有用處。我的學生在周記中寫道:“聽到老師評析我的文章,我很感動!我會更加努力的。”情感激勵還可產生期待效應。
二、培養學生平時留心生活,觀察生活,將作文情感融入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產物,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留心周圍的事物,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觀察對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來源。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去感悟人生,關注社會,豐富自己情感生活閱歷。
中學生的生活圈子本就不大,如果高于他們的生活太多,那也只能是一些空話、套話、假話。教師可要求他們從身邊小事中捕捉情感火花,其實學生有許多的情感是既真實又感人的。寫母愛不一定就要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感人事跡,深夜學習時的一杯清茶,離家時的不舍眼神,甚至是不經意間的一句溫暖話語,都可是情感的觸發點,為何非要母親病重或潦倒呢?路途中看見兩位老人相互攙扶著行走,能看見什么是幸福與真情;一片樹葉盤旋落下,能看見什么是依戀與不舍,能了解什么是春華與秋實……生活中的小事卻往往能感動人性,而且這些瑣屑小事之中更見普通人間的真情,也是最能打動人心、最能引起共鳴的情感。
于瑣屑之中見真情,于平凡之中顯高尚。教師應該更多地去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中去發現普通中的真情,平凡中的偉大,讓學生提煉生活中的事例,捕捉瞬間的感動,融合自身的閱歷與經驗,提煉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的“情商”,讓學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于思考之中顯深刻,那么學生寫出上佳之作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多種方式,增加學生的情感積淀
1、注重誦讀,以情感人。充分利用語文早自習的時間,讓學生學習、誦讀一些意境豐富的詩詞,精美的時文。對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華、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健全,起著無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美文共賞。“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好的文章不但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而且能觸發讀者的情感,讓它一瀉千里。因此,讓學生多讀、多看、多聽好文章,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有極大幫助的。朗讀的文章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自己班學生創作的佳作;文章體裁不限,可以是幽默、童話、散文、小說……但不要太長,要控制在3―5分鐘內完成。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迅速平靜下來,進入到學習的良好狀態中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讓學生欣賞別人的佳作,為自己平時的寫作積聚材料,再者,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及朗讀水平,給每個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此外,如果朗讀的是自己班上學生的佳作,可以給予學生一種寫作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
3、在作文教學專門訓練中培養情感。在專門的作文訓練課上,語文教師可以有意引導學生寫作有情感內容的題材,借此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震撼全國的“愛心大使”叢飛“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帶走之前,他把所有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筑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教師可以借此題材讓學生寫作,引領學生理解生活的真諦,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真情。
恕我孤陋寡聞,沒有讀過西方文體史,也不知西方是否有所謂“雜文”這種體裁,但憑直覺,西方長盛不衰的文體大概是隨筆吧。幾百年前,西方人就獲得了言論自由,說話寫文章,不必曲里拐彎、諱三諱四的。
中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先生以曲折、隱晦的手法,轉彎抹角地針砭時弊、諷刺現實,乃至把篇篇短文比作“投槍”和“匕首”,開創了一個雜文鼎盛的時代。其實,在我看來,雜文越是發達的時代越是黑暗可怕的。當年的魯迅,盡管被譽為“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語),但他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文字“吞吞吐吐”、“含糊的居多”,自稱是“上了鐐銬的跳舞”,類似于“植物被壓在石頭下,只好彎曲的生長”,“一說開去,是連性命都要送掉的”……有話不能直截了當地說,說得不好還要賠上性命。這是什么時代,還用多說嗎?
雜文昌盛的時代不是好時代。雜文昌盛,言論就必然淡出了。何謂言論?傅國涌先生說:“言論就是直接的、公開的批評,而不是影射或隱喻,不是‘石頭下彎曲的生長’。”
追求好時代,是每個公民的期望。這樣的時代,應該是人人可以暢所欲言的;不會因為寫幾篇小文章,說幾句不中聽的話,或者在別人的文末簽個什么名,就要送掉性命,或送進監獄,或被傳訊革職。魯迅生在那個時代,但畢竟沒進監獄,畢竟死于肺病,而不是死于扼殺。記得當年魯迅先生在某地被“盯上”了,搬搬家,又可照樣做他想做的事。那時候,往往封了這家報館,另一家報館又開張了。即便有嚴密的審查制度,魯迅先生的文章不照樣頻頻出現在報端嗎?所以有不少今人倒羨慕那時的魯迅先生:文網雖密,卻密而有漏。
當今言論不振。許多紙媒雖曰重視“時評”,但太多寫得“像雜文”,要么躲躲閃閃,要么成了過濾的、刻板的“據報載”,了無新意。
什么是好文章?見仁見智。竊以為,作者首先應對生活的當下有一個最基本的判斷,有公共知識分子的獨立意識,不輕易妥協,不茍活;然后是不把簡單的事情(或道理)復雜化,不把復雜的事情(或道理)說得云里霧里。
應當承認,文章是有大家、小家之分的。所謂“大家”,就是能把最深奧的道理、最復雜的事情,用最簡潔明了的話語說清楚。這里要特別說明一句:我比較偏愛學問家的小品,如老一輩的有鐘叔河、朱正等,晚一點的有葛劍雄、沈敏特、丁東、張鳴、景凱旋、謝泳、于建嶸、黨國英等。這些學者不僅在書齋里,而且心憂天下,行走在田野,往往小文章見大道理,普及了常識。當然,我也很喜歡那些帶血性的文字,如常年活躍于言論界的邵燕祥、陳四益、黃一龍、鄢烈山、劉洪波、笑蜀、長平、熊培云等。
末了想起一本書,是薛涌的《直話直說的政治》。我覺得這書名很好。只有政治誰都可以直說了,那才是真正的公民社會。曾經有人擔心“雜文已死”,“直話直說到處奔流”。其實,這樣的境界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如果說話不必再忌諱什么了,那才是真正的民族之大幸。因此,我倒希望告別雜文時代。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到諸多文化常識及相關內容,例如豐富的優秀文化典籍,《史記》《漢書》《后漢書》《詩經》等。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對文化常識進行滲透,必須深層次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充分利用古詩文教材,傳承傳統文化
中學語文教材為傳統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經典型的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非常明顯,有傳統美德、傳統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愛國主義等。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本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教學《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引出孔子的“禮治”,就要對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疇和概念、術語,像“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強化。在《勸學》和《師說》的教學中,抓住古人勤學、尊師的美德,結合目前的現狀,潛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學《陳情表》時,讓學生趁機接受“孝”的教育。在教學《蘇武傳》時,利用朗讀和引導的方法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古文經典篇目,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社會,把關注的意識投向人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學中,讓學生走進屈原、陸游、杜甫,理解什么是愛國;走進蘇軾、李白,理解什么是豁達、豪放……特別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詩歌教學中,對那些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古詩文篇目,就傾心傾力,有意識讓學生從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學生就可以形成一種強大動力,最終積淀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
深入挖掘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語文教材中蘊藏著非常多的文化常識。例如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汪蓉、劉伶等。如果不注重學生的體驗和領悟,學生停留于表面的認識,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識的真正滲透與傳播。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化常識進行深入剖析,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常識。以“北宋文化四大家”蘇軾的文化作品為例,選其作品《赤壁賦》展開討論,蘇軾以獨特的筆觸,將人生觀娓娓道來,既包含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也包含隨緣而安的人生態度和忘情塵世的灑脫。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發掘漢語文化的豐富內涵,提煉出促進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教學語文教學內容表達的深刻內涵和感情,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除此之外,通過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識,還要求學生對其語言進行了解。例如《赤壁賦》一文先后呈現出了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于課文的字里行間,這就需要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和魅力。
三、巧用課外誦讀實踐,弘揚傳統文化精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該如何滲透傳統文化呢?通常情況下,教師要通過課外誦讀和實踐這兩個途徑來進行。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其要鼓勵學生在閑暇時間多閱讀文化經典,誦讀經典詩文,將傳統文化與道德實踐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傳統文化教育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起來,合理的指導、規范學生的行為活動,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與初中生相比較,高中生的認知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作業:閱讀文化名著,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詩經》等。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其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并且也會將傳統文化精神繼續弘揚下去。
四、利用作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
作者:吳曉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盡管任何一段歷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國,卻是最不可能重復的。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里,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場,它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向商業社會轉軌。
吳曉波以寫實的手法和犀利的風格,描繪了1993―2007年部分國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艱難歷程。其中有柳傳志、張瑞敏、王石、馬云、吳仁寶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長孔、沈太福等曇花一現的悲劇人物。本書采用編年體的寫法,將1993年以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繪,其中有政府的決策,有高層領導的指示,有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更多的是企業界人士臺前幕后的種種作為。
他在書中說:“過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輝煌,特別對于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它是幾乎一代人共同成長的全部記憶。”
《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歷險》
作者:(美)邦焦爾尼,閭佳等譯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中國遠東之獸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這并不意味著真實情況與民眾感知相吻合。那么,中國真的成了我們以為的經濟火車頭嗎?更重要的是,沒有了中國產品,我們真的沒法活嗎?這就是薩拉?邦焦爾尼在本書中所提出的問題。
書中記錄了這場有趣又充滿挫折的冒險,講述了龐大的全球經濟中一個個發人深省、樂趣十足的生活片段,也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圖片,并從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闡釋。
《色彩的性格》
作者:(德)海勒,吳彤 譯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為什么綠色象征萌芽的愛情而褐色象征隱秘的愛情?為什么銀色是代表禮貌的色彩?為什么象征生命喜悅的橙色也是佛教中代表徹悟的色彩?20世紀以前新娘為什么穿黑色禮服呢?為什么粉紅色是女性的象征色而在基督教繪畫中代表瑪利亞的顏色卻是藍色呢?哪種顏色代表權力呢?
本書并沒有理論性的教義,只有妙趣橫生的色彩逸事。在漫不經心的閱讀中,可以輕松掌握色彩在其典型性意義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效果、象征效果、文化效果、政治效果等等。
《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一份屬于消費價格與日常生活的經濟學》
作者:(日)吉本佳生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不同價格的瓶裝茶飲料,我們應該買自動販賣機的還是超市的?
為什么電視機和數碼照相機的價格不斷降低?
為什么大片DVD的價格不斷下降?
為什么移動電話的收費標準非常復雜?
在星巴克買的咖啡有大小杯之分,買哪種杯子的咖啡最劃算?
一元店的便宜秘密何在?――有某些時候,追加成本也能決定價格。
這些生活方面的經濟學在書中都會找到答案。這不僅僅是對星巴克咖啡的一種思忖和探討,更是對生活和社會的深入理解。
《一個經濟學家的良知與思考:當前社會問題隨筆》(小袁這本書為主)
作者:茅于軾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為中國當前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茅于軾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是當今中國最值得尊敬的知識分子之一。他做的工作,他的存在狀態,是在給今天的中國示范一種真實的生活。他不是斗士,他只是個不肯說假話的經濟學家。 不肯說假話的經濟學家,彌足珍貴的茅于軾:一個思考的人、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愿意為人民代言的人,關于當前社會問題的隨筆。本書是他獻給為和諧社會奉獻的人們。主要內容包括“也談人生的意義、什么是和諧的基礎、認清中國自己的位置、金融壟斷和非法集資、建設新農村的前后左右、替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
茅于軾在后記中這樣說:“人生一世順利不順利,快樂不快樂,往往不僅僅取決于自己,更多地也取決于環境,或者說取決于別人。如果別人處處跟你搗亂,你就過得很不順利。別人希望日子過得快樂一點,大家就應該幫助他實現這個理想。所謂“君子成人之美”,這是孔夫子留下的格言。如果大家都懂得幫助別人快樂,我們就有了一個創造快樂的環境,大家都比較容易實現快樂總量極大化的目標。所以得到更多快樂的方法,從全社會來看是幫助別人快樂。幫助別人快樂既是為了別人,其實也是為了自己。這一點兒也不矛盾。”
卓越網經管類圖書暢銷榜
1、《杜拉拉升職記(新版)》
2、《貨幣戰爭》
3、《馬云點評創業》
4、《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5、《野蠻生長》
6、《破冰》
7、《影響力》
8、《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9、《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下)》
10、《時間的玫瑰》
當當網管理類圖書暢銷榜
1、《用腦拿訂單―銷售中的全腦博弈》
2、《貨幣金融學(第七版)》
3、《管理的實踐―德魯克管理經典(中英文雙語典藏版)》
4、《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冊)》
5、《不對稱創新:挑戰者的成功之道》
6、《目標:簡單而有效的常識管理(第3版)》
7、《貨幣戰爭》
8、《商戰:20周年紀念版》
一、反思性教學理論與幼兒教師的反思性教學
要使反思性教學真正發揮其擁有的價值和作用,我們首要探討的問題是要明確什么是反思性教學及其真正的內涵是什么?而探索反思性教學的關鍵問題是“反思”。為此,我們查閱了許多相關的研究資料,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有關“反思”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最早把“反思”引入教學領域的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他認為: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教學反思是“能夠使我們的行動具有深思熟慮和自覺的方式……是一種面對問題的主人翁方式”。除了杜威之外,許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根據他們的研究和經驗對反思性教學也提出了一些見解。綜合諸多學者的研究與觀點,使我們對新《綱要》解讀中馮曉霞教授關于“反思性教學指教師在先進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借助于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漸實現專業成長的全過程。”這一闡述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促使我們對幼兒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結合我們的教育教學實際,我們不斷摸索,逐步形成并開展了“以了解研究幼兒為基礎,恰當地預設保教計劃、制定教育目標,然后在教育過程中思考并尋找你的教育內容、方式、策略、環境條件等是否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內容與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功感等問題;之后反思你的指導是否有利于幼兒主動、探索、合作、創新有效地學習,所提供的情感、材料和策略的支持是否及時準確,確保每一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等”具有實質性和針對性的各種形式的反思性教學活動。因此,也就有了我們的“一課多研”、“觀摩研討”“教育觀察記錄”、“反思筆記”、“學術沙龍”等。
二、加強理論學習,注重知識經驗積累,提升反思能力
要開展反思性教學,首先要明確的是要反思什么?怎么反思?為什么要這樣反思?通常,教育理論文獻它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規律,能夠幫助我們解釋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為我們開展反思性教學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對解決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減少行動的盲目性。比如:教師要如何適時地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如何設置關鍵問題,進行有效提問?如何解決活動過程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凡此種種,如果教師觀念陳舊,方法落后,沒有一定的理論支撐,那么反思起來就會覺得“捉襟見肘”,顯得惘然或者形式。
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應以新的教育理念來審視和反思自己的保教活動,自覺地調節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幼兒教師的反思性教學,其實就是一個把教學與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過程,教師的專業素質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的循環往復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從而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學習型、研究型教師。教師不僅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學習,參加各級、各類、各種專業(技能)培訓或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等來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技能,同時還應該注重做好平時的教育工作經驗的積累與交流。如:撰寫教育隨筆、反思筆記、每學期期末開展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教學反思札記”交流與分享、“教育教學工作經驗”總結與交流等活動,老師們通過對自己一學期來工作的梳理回顧、總結反思獲得經驗積累的同時,提升了反思能力,也分享了其他同伴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從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逐步實現由“經驗型”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師轉變。
三、提高教學實踐合理性,拓寬園本教研形式
有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講寓言故事。小時候我也聽過很多的寓言故事。最近看教育隨筆的時候,總是回想起《狼來了》的故事。
回來百度了一下,才知道《狼來了》來源于《伊索寓言》。相傳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亞黑人奴隸所作。是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了解了背景之后我才明白了現在為什么還會對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
《狼來了》是個諷刺性的故事,雖然本意是教導人們不要撒謊。但我認為并不適合講給孩童聽。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先來重溫一下這個故事吧。
有個放羊娃趕著他的羊群到村外很遠的地方去放牧。他老是喜歡說謊,開玩笑,時常大聲向村里人呼救,謊稱有狼來襲他的羊群。開始兩三回,村里人都驚慌得立刻跑來,被他嘲笑后,沒趣地走了回去。后來,有一天,狼真的來了,竄入羊群,大肆咬殺。牧羊娃對著村里拼命呼喊救命,村里人卻認為他又在像往常一樣說謊,開玩笑,沒有人再理他。結果,他的羊群全被狼吃掉了。
小時候聽完這個故事我就問媽媽,那個放羊娃最后怎么樣了?媽媽當時被我問懵了。可能她也沒去想過放羊娃的命運吧。想來不是僥幸逃脫便是被狼吃掉了。雖然只是個故事,卻感覺太過殘忍。這個故事有點急功近利了,不過說急功近利也不太合適。應該說這個故事感覺過于想“畢其功于一役”了。通過殘忍的后果讓人明白說謊的壞處,從而讓人不去說謊。
比較而言,我更喜歡匹諾曹的故事,說謊時鼻子就會變長,后來經過一系列的考驗最終讓他明白了誠實的含義。
作者:董橋
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城郭如故,明月依舊,燕子來時,關心的是昔日的黃昏深院,不是日月換了的新天。”
――董橋《回去,是為了過去》
董橋的散文集《這一代的事》,說的是些這樣的事:十六歲的兒子在父親節送了父親一張賀卡,這讓古老得好像唐詩宋詞一樣的父親心生感嘆:在這樣一個時代,還能收到一位十六歲的時髦少年手寫給自己的卡片;十八歲的少年將要離開南洋,獨自下臺灣求學,在一個蛙鳴冷雨的夜,與父親對坐,父親潸然說道:“國家有難,生活應該樸素。專心向學。”
但在這個一切求“微”求“新”求“關注度”的微時代,舊事還沒有“說”的必要?“你不一定要懂董橋,如果你不懷舊。”然,讀董橋的,不盡然是為了懷舊。就好比你家里有電視看,但照樣會去電影院貢獻票房,你可以輕而易舉地用手機下載鈴聲,但讓你魂縈夢牽的歌星開演唱會,依舊會掏錢買票;這個時代即便有了微博微電影微小說,但人類天生有享受音樂、享受閱讀、享受綿延流長的情感撫慰的生理需求,你如將一切“快捷”掉了,那實在糟蹋了這一份情懷。
什么是情懷?情懷是你離開故里幾十年的胃,忽有一天,嘗到家鄉熟悉的味道,那份深藏的記憶系統陡然的觸發;是你少年時喜歡過的一個人喜歡聽的一首歌,忽在眾多年后,與你偶然相逢,那一瞬間被擊中的醍醐灌頂;是你在旅途勞頓后,偶然出到客棧外,抬頭看到的柳梢月色,星空朗朗……是這么一抹情懷,喚起你日漸機械,重新做人的感覺。生而為人,可不要糟蹋了這一份情懷。
董橋一生與文化作伴,情懷可謂多,內地所見出版的集子中,《青玉案》、《記得》多是與古物古董結下的情懷;《舊時月色》的舒雅美文被眾多文人雅客拿去學習寫作;而《這一代的事》則猶如一件件華麗端雅的舊時旗袍,在心中掀起漣漪。這樣的書,讀著讀著,仿若你也沾染了情懷。
而有情懷的人是幸福的。
新書速遞
《水知道?神奇的波動》
作者:[日]江本勝
出版:新世界出版社
通過對水結晶實驗,江本勝博士發現,人體每個細胞都在不停波動,人體就是由100萬億個細胞組成的交響樂。當人體內和諧的交響樂被擾亂時,疾病和負面情緒就會降臨,但音樂卻可以撫平體內扭曲的細胞,從而達到幫助我們恢復健康的功效。
《金成淑的幸福料理》
作者:[韓]金成淑
出版:新世界出版社
66道圖文并茂的精美菜肴,無論是簡易的小泡菜,還是豐盛的私房菜,無論是日常的粥面飯,還是接待客人的一品料理,都一應俱全。其間,還穿插了作者對于生活和中韓文化的點滴感悟,更能幫助讀者透過一個普通在華生活的韓國人的視角,了解韓國文化。
《手繪巴黎戀愛本》
作者:[著]長谷川 [繪]米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