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總會計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會計盈余功用; 價值相關性; 盈余質量
一門學科的發展和演化,尤其是革命性的巨變,其直接的動因是研究者“設問方式”的改變。縱觀會計學科的發展史,其“設問方式”大致經歷了三次角度的轉換:第一階段,側重于從“語法”(syntactical)角度對會計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回答“怎么做會計”(how to do)的問題;第二階段側重于從“語義”(semantic)角度對會計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是最好的和應該采用的會計方法”(what to do)的問題;第三階段側重于從“語用”(pragmatic)角度對會計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回答“會計信息是否有用,有什么用”(why to do)的問題。在此階段,會計盈余功用理論得以產生并迅速發展。信息觀(information perspective)、計價觀(valuation perspective)、契約觀(contract perspective)就是會計盈余功用理論的代表性觀點。目前,會計盈余功用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研究
自1968年鮑爾和布朗(Ball & Brown,1968)在《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發表“An Empirical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一文以來,實證研究范式就被廣泛應用到會計學領域當中。目前有關會計盈余有用性的實證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上。Holthausen & Watts(2001)指出,雖然這些研究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從理論上看,“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種證券定價模型,而且,無論采用何種定價模型,最終都能轉換成會計盈余和股票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模型。例如,信息觀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而計價觀下的價格模型則是由現金股利折現模型演化而來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現金股利折現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干凈盈余”假設(clean surplus)推導出股票價值與凈資產賬面價值及未來盈余的關系。此后有關“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通用模型――證券定價模型的基礎上展開的。
最早對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的文獻仍然是鮑爾和布朗(Ball & Brown,1968)的那篇經典文獻。該文采用事項研究(event study)方法,將1957~1965年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261家上市公司按照盈余未預期增長分為“好消息”和“壞消息”兩組,通過觀察兩組上市公司的市場反應發現在盈利公布前后一個時窗內,資本市場確實能對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做出反應。應當注意的是,Ball & Brown(1968)在進行研究時假設所有公司在收益與報酬率的關系是同質的,即不考慮樣本公司的報酬/收益關系在橫截面上的差異。同時他們也指出,在平均意義上市場未預期盈余對股票的非正常報酬率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通過統計技術的處理后,也許掩蓋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市場是否會對某家公司的盈余“好消息”或“壞消息”比另一家公司報告的盈余“好消息”或“壞消息”反應更加強烈?Beaver、Clarke & Wright(1979)選取1965~1974年(NYSE)276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對市場未預期盈余和股票超額報酬率進行回歸(即收益回報模型)。研究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盈余的市場反應實際上是不同的,開創了盈余反應系數(ERC)研究的先河。此后,有關盈余反應系數的研究逐漸成為信息觀下學者們進行會計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主流方法,但也備受質疑。Lev(1989)研究發現,已有研究文獻所得出的可決系數(R2)普遍偏低,短時窗(2~3天)收益回報模型的可決系數(R2)通常在2%-5%之間,長時窗(一個季度或不到兩年))收益回報模型的可決系數(R2)也只有5%-7%。對于可決系數(R2)偏低的原因,學者們給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非理,這顯然有悖于資本市場有效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價格模型(Ohlson模型和Feltham-Ohlson模型)打開了股票估價的黑匣子,確立了會計盈余在決定股票內在價值中的直接作用,對從計價觀視角進行會計盈余是否具有價值相關性的實證檢驗產生了深遠影響。Frankel & Lee(1998)采用不同國家的數據對價格模型進行檢驗后發現,絕大部分國家價格模型對股價的解釋力度都超過了70%。此后,國內外學者嘗試使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兩種研究設計對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進行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Francis & Schipper(1999)同時運用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對1952~1994年間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變動趨勢進行了研究。價格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呈逐年遞增趨勢,而收益模型的回歸結果則得出與之相反的結論。Ely & Waymire(1999)對APB會計準則時代(1960~1973)和FASB會計準則時代(1974~1993)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差異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支持了Francis & Schipper(1999)的觀點。Lev & Zarowin(1999)的研究卻得出了相悖的結論,他們發現無論使用收益模型還是價格模型,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均呈下降趨勢,Lev & Zarowin(1999)將出現這種差異存在的原因歸結為研究區間的不一致。
國內對于此問題的相關研究主要有,王躍堂、孫錚、陳世敏(2001)采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對1997年、1998年自愿執行三大減值準備政策和未執行三大減值準備政策的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從價格模型來看,三項減值準備政策的執行并沒有改善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但是從收益模型來看,這一政策的執行降低了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提高了每股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趙春光(2003)運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變遷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在1995年至2001年經歷了一個先升再降的過程,并且在1996年或1997年達到頂點。其中,每股收益和收益與凈資產聯合的價值相關性、當期盈余和當期盈余與盈余變化聯合的價值相關性均存在上述趨勢。可以發現,獨立進行盈余質量價值相關性研究的文獻非常之少。國內首次把盈余質量價值相關性從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中分離出來進行獨立研究的文獻是柳木華(2003)發表的《盈余質量的市場反應》一文。柳木華(2003)在借鑒Lev & Thiagarajan(1993)和Haw et al.(1998)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了3類共8個基本信號對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進行計量,并以此為基礎對盈余質量是否具有價值相關性(或者說市場反應)進行了實證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市場反應與基于財務報告基本信號的盈余質量計量正相關,即盈余質量高的樣本組的盈余反應系數比盈余質量低的樣本組的盈余反應系數大,并且盈余質量對未來一年的盈余變化具有顯著預測力。
二、以價值相關性作為評價標準對會計準則有效性進行實證檢驗的研究
以價值相關性作為評價標準對會計準則有效性進行實證檢驗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了解不同準則下會計信息(主要是會計盈余)的作用,并為不同準則之間的比較甄選提供可量化的證據。Amir,Harris & Venuti(1993)選取在美國境內上市的來自20個國家的外國公司作為混合樣本,他們分別采用事件研究、收益模型分析以及賬面市值比分析三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與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相比,按照美國GAAP調節后的會計盈余和股東權益不僅在總體上具有增量價值相關性,而且對調節數據進行分解后的一些項目也具有增量價值相關性。Auer(1996)選取從瑞士會計準則改用歐洲準則(EC)和IAS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結果發現EC和IAS下的會計盈余具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不過Eccher & Healy(2000)卻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結論,即本土會計準則優于國際會計準則。Eccher & Healy(2000)以同時發行AB股的中國上市公司為樣本比較CAS和IAS的有用性,研究發現在B股市場,IAS下與CAS下的會計盈余和應計項目具有相似的價值相關性,而在A股市場,CAS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更高。
國內學者基于同一市場對不同會計準則下會計信息的相對價值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想為我國進行會計國際協調有無必要提供實證證據,但結論并不一致,有些學者認為會計準則體系應當保持中國特色。如潘琰、陳凌云、林麗花(2003)研究發現,按照中國會計準則提供的會計盈余數據比按照國際會計準則提供的盈余數據具有更強的信息含量。因而當前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仍應考慮國情,不應當全盤照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洪劍峭、皮建屏(2001)研究發現從會計收益和股票回報的關系來看,1994年至1999年間,國際會計準則下會計收益和股票回報的相關性并不比國內會計準則下會計收益的價值相關性高,經過國際會計準則進行調整的調節數據也并沒有為投資者帶來增量信息。但是也有部分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我國走會計國際協調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王立彥、馮子敏、劉軍霞(2002)在Amir et al.(1993)的基礎上,研究了19家同時在A股市場和H股市場上市的公司根據不同會計準則編制的兩套報表的信息差異,結合市場回報率/會計盈余相關模型和市價與賬面價值比分析模型對報表中的關鍵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兩套報表之間的會計盈余數據調整值和股東權益數據調整值對股票市場年度平均回報率和市價與賬面價值比存在顯著影響,即這些調整值能夠增加會計數據與市場回報率之間的相關性,從而進一步驗證了海外資本市場要求中國國內公司在其市場上市必須披露不同財務報表的合理性。此外,李曉強(2004)采用回報率模型(Return Model)和調整后的市值模型(Adjusted Market Value Model)所進行的研究也支持這一結論。遺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以盈余數量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單獨進行盈余質量與會計準則國際協調關系的文章并不多見。王建新(2005)對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化問題進行研究時,以是否提高盈余質量作為中外會計準則的比較標準。在文章中,王建新(2005)對會計準則國際化協調進程及效果兩個方面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形式上基本實現協調的情況下,實現了一定程度實質上的盈余質量協調,或者說由于兩種會計準則體系本身的原因導致的盈余質量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同時還表明了在我國目前的制度環境條件下,即使完全采用國際會計準則也不能顯著改善會計盈余質量,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三、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有關會計盈余有用性的實證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上。雖然這些研究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從理論上看,“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種證券定價模型,而且,無論采用何種定價模型,最終都能轉換成會計盈余和股票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模型。例如,信息觀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而計價觀下的價格模型則是由現金股利折現模型演化而來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現金股利折現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干凈盈余”假設(clean surplus)推導出股票價值與凈資產賬面價值及未來盈余的關系。雖然證券定價模型對檢驗會計盈余是否有用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完全以證券定價模型作為通用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會計盈余功用理論發展的桎梏,以致到現在我們對該理論的研究仍然無法找到新的突破口。根據對現有文獻的分析,筆者認為會計盈余的有用性不應僅局限于會計盈余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研究,還應當體現在會計盈余能否提高以及如何提高證券市場的資本配置效率上。基于此,筆者提出會計盈余功用理論的實證檢驗應當有兩個分支:一是檢驗會計盈余在股票定價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證券定價模型;二是檢驗會計盈余在引導資本配置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資本配置效率模型。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躍堂,孫錚,陳世敏.會計改革和會計信息質量[J].會計研究,2001.7.
[2] 王建新.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協調進程及其效果研究――基于滬深AB股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5.6.
[3] 李曉強.國際會計準則和中國會計準則下的價值相關性比較――來自會計盈余和凈資產賬面值的證據[J].會計研究,2004.7.
[4] 柳木華.盈余質量的市場反應[J].中國會計評論,2003.7.
[5] Holthausen,R.W. and R.L. Watts,2001,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No.1-3,pp:3-75.
[6] Ohlson,J. A.,1995,Earnings,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1,661-687;Feltham,G.A. & J.A.Ohlson.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on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689-731.
[7] Frankel,R.,Lee,C.,Accountingvaluation,market expectation,and cross-sectional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8,25:283-319.
孫寶珩,男,1956年生,高級會計師,中國注冊會計師和中國注冊稅務師非執業會員,會計學副教授,北京會計專修學院董事、兼職教授,北京總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現任北京城鄉建設集團總會計師。
獲獎理由
夯實會計基礎工作,改善財務狀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加強人員培訓……孫寶珩實行的一系列有效措施,為北京城鄉建設集團財務管理注入了活力,推動了集團系統整體理財水平的全面提高。
孫寶珩同志于2001年經北京市委組織部公開招聘來到北京城鄉建設集團任總會計師。近五年來,他兢兢業業,銳意進取,為提高集團的財務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加強會計基礎工作,集團的財務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孫寶珩來集團后,反復強調誠信意識,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細心梳理集團內部的債權債務,有針對性地解決了有關不良擔保、歷史舊欠等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同時,他利用一切機會向集團領導及二級公司領導講授《會計法》、《稅法》和閱讀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的重要性,給集團帶來了重視財務管理的氛圍和重視誠信的理念,使財務管理工作得到了管理層的高度重視,為促進集團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努力改善財務狀況、提高整體的財務管理水平創造了條件。2003年度集團的財務決算指標在北京市國資委進行的經營績效綜合評價中獲得了第28名(屬中上水平);2003年度的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在市國資委系統獲得了第3名(屬優秀水平)。集團領導把2004年確定為集團的財務管理年,這在集團20多年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其次,努力改善理財環境,集團公司的信用等級和籌資規模取得了歷史性突破。2001年集團公司的信用等級是BBB級,籌資困難成為制約集團發展的瓶頸。孫寶珩來集團后,在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努力改善財務狀況的同時,大大推進了與金融機構的溝通與合作,他以互利雙贏為前提,勤溝通,講誠信,使集團公司的信用等級連年上升,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集團公司在2005年5月取得了AAA級信用等級證書,理財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為滿足集團建安工程保函業務的需要奠定了基礎,為集團生產經營業務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孫寶珩還成立了集團資金結算中心并運轉良好,有效地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為二級公司及眾多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
第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為加強對國有資本運作的有效監控,堵塞漏洞,防范和控制風險,孫寶珩主持制定和了一套完整的集團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包括:會計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委派財務總監管理辦法、貸款及擔保管理辦法、費用支出審批辦法、財務審計暫行規定和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等。這套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加強集團系統的規范化管理發揮了并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集團兩個內部審計暫行規定的實施,集團的內審工作得到了明顯加強。孫寶珩大力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為集團主要領導了解下屬單位實情和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促進了各二級公司加強管理、規范經營。
第四,精心組織年度財務決算,充分展示企業形象。在每年初進行的上年度財務決算工作中,孫寶珩都帶領財務管理部精心組織、周密安排、高標準、嚴要求、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集團2003年度和2004年度的財務決算工作分別被市財政局和市國資委評選為北京市企業財務決算報表編制工作先進單位。集團2005年度的財務快報被北京市國資委評選為財務快報工作先進單位。
參考文獻
[1]梁慧.基于云計算的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會計信息化探討[J].財經界,2015(14).
[2]劉兵.基于云計算技術的企事業單位檔案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機電兵船檔案,2015(2).
[3]楊雯.云計算環境下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會計的信息化發展[J].經營管理者,2015(10).
[4]李善貴.淺談基于云計算的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會計信息化[J].中國總會計師,2015(2).
參考文獻:
[1]曹鋼.財務管理與會計的關系及發展趨勢[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27:395-396.
[2]劉清.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比較分析及其發展趨勢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0,04:260+258.
[3]楊瑞青.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之間的關系及發展趨勢[J].企業研究,2012,16:64+68.
[4]樊林堉,何世鼎.淺析管理會計的未來發展趨勢——基于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對比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5,16:225-226.
【參考文獻】
[1]張愛民.中國公辦和民辦高校會計制度改革研究[J].新會計,2009(9):4-6.
[2]劉芳.政府會計和非營利組織會計的界限——基于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的會計比較[J].現代經濟信息,2010(12):120.
[3]孫瑩.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財務運作模式異同比較研究[J].當代經濟,2011(9):108-109.
[4]徐梅蘭.美國公立和私立高校財務報告要求之比較[J].事業財會,2003(6):23-25.
參考文獻:
[1]廖家生.管理會計:企業應對經濟“新常態”的重要工具[J].財務與會計,2015(01).
[2]智建成.分析企業財務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外資,2013(09).
【關鍵詞】 財務治理; 財務轉型; 組織變革; 財務共享中心
中圖分類號:G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1-0111-04
長期以來,大學的財務組織架構是按照行政體制設計的,學校財務管理的改革,無論是在體制、內容還是組織形式上,都難以革新。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大學“去行政化”的趨勢更加明顯,這也為大學財務組織變革提供了外部環境。同時,隨著現代大學治理制度的逐步建立,學校的財務治理也提上了議事日程,財務管理無論在空間、時間和效率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也就需要對財務組織的角色重新定位和會計功能的再認識。顯然,大學財務轉型也是大勢所趨,相應的財務組織變革也是理所當然。
一、財務治理:財務組織“二元責任”的平衡
教育體制改革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建立一個能夠產生足夠信任的治理制度。對高等學校而言,如何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財務治理結構顯得更為必要。高校財務內部治理結構需要處理好“核心”利益相關者問題、“兩權”合力問題、財務“分層”治理問題以及財務“三權”分配問題。而大學財務組織是財務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一環,是實施財務治理的組織基礎,是履行管理職能的重要組織結構安排。因而,大學財務治理更加強調財務組織的監督責任和管理責任之間的平衡。
(一)目標愿景:重新定位大學財務組織目標
大學治理制度要求建立科學的財務治理結構,需要重新定位財務組織的目標愿景,進而重構財務組織的流程和結構。那么,大學的財務組織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組織呢?這就需要從財務治理理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現代大學財務組織的幾個問題:
1.大學財務組織的任務是什么?傳統意義上,大學財務組織的主要任務是組織收入、編制預算、會計核算,即“籌錢、分錢、花錢”,也就是突出會計流程控制任務。顯然,這與現代大學的法人主體和法人產權地位不相匹配。現代大學制度將賦予大學更多的資源配置權力,同時將進一步強化大學的財務責任。大學財務組織不再是政府出納角色的延伸,而是需要維系更多相關者的利益關系。從這個角度出發,大學財務組織除了傳統職能以外,還需要承擔財務治理功能即協調相關者利益關系的任務,也需要突出會計信息高附加值任務即財務價值信息增值目標,進而更加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追求資源績效。
2.大學財務組織的服務對象是誰?現代大學制度下,大學財務組織服務對象可分為外部對象和內部對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門、債權人、內部管理者、教師、學生等。可見,大學財務組織服務對象也就是各利益相關者。當然,各利益群體所需的會計信息是不一樣的,利益沖突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就需要財務組織進行協調管理。
3.什么對大學財務組織最重要?大學財務組織的終極目標就是助力大學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功能。大學財務組織的使命就是幫助大學實現這個目標,為大學功能的實現合理配置資源,提供條件支撐和保障。可見,大學的財務組織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處理組織,而是一個決策支持者,一個績效管理的指導者,一個成本控制的分析者,一個學校戰略實現的助手。
可知,大學財務組織的愿景是財務組織要從會計信息數據的提供者轉變為會計知識的提供者,能夠幫助學校“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也就是大學財務組織要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維系者和學校事業發展的決策參與者、參謀者。
(二)財務困境:財務組織監督與管理服務平衡
在委托理論下,大學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因此必須完善財務治理結構,以維系利益相關者的核心利益。在財務治理體系下,大學的財務組織承擔著“雙重責任”。從宏觀層面上講,大學的財務組織是代表政府執行相關財經政策,是財務治理重要的組織結構安排,在財務治理方面表現為監督大學的責任。另一方面,大學財務組織在微觀層面上是大學的重要管理服務機構,在財務管理方面表現為服務于大學管理層,體現為更多的管理受托責任。
那么,大學財務組織如何才能既履行好政府賦予的監控責任,又可以有效地為大學管理層服務呢?這個問題可能就是大學財務組織面臨的財務困境。顯然,這兩大責任是相輔相成的,前者是以傳統的會計職能為主線,強調監控責任,而后者是以財務職能為主線,強調決策相關責任。在現代大學治理體系下,比較有效的措施就是追求大學財務組織監督與管理服務責任之間的平衡,重新對大學財務組織架構進行現狀分析,以實現大學財務組織的轉型升級。
二、財務轉型:組織結構現狀與轉型路徑
目前,很多大學的現行財務組織結構與大學財務治理所需要的財務組織架構并不匹配,還存在諸多缺陷。這就會使利益相關者對組織制度安排產生不信任危機,從而成為誘發利益相關者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那么這就需要財務組織的轉型。
(一)大學財務組織狀況和面臨的問題
筆者通過對四川地方高校財務機構設置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地方高校財務組織結構設置的基本狀況是:學校都設置了一級財務機構,配置了財務部門負責人2人的占64.71%,3人的占17.65%,4人的占17.64%。財務組織內設架構大致是:設置了綜合科的占58.82%,計劃管理科的占88.24%,會計核算科占100%,收費管理科占68.82%,資金結算中心占58.82%,財務稽核中心占17.65%,另外還有的設置了基建財務科、后勤財務科、產業財務科等內設機構①。通過分析比較數據,挖掘內在的因素及其運行機理,可以推理得知地方大學財務組織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財務職業經理人缺乏:總會計師制度未有效實施
大學需要進一步優化財務內部治理結構,而總會計師制度的引入將是完善大學財務治理的有效工具。大學利益相關者需要財務組織監督管理層財務執行的過程和行為,而這個監督責任就落在總會計師身上。總會計師的監督責任就是大學財務的治理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總會計師首要角色是監察官,其治理責任要大于其履行的其他管理責任。但是從相關數據分析來看,大多數地方高校沒有真正建立起總會計師制度。不過,各地方主管部門都在積極探索建立總會計師制度,還有的大學章程里面也明確規定了要實施總會計師的財務治理體系。
2.財務機構任務機械化:直線型的任務驅動架構缺乏活力
高校財務治理結構是實施財務治理的組織基礎,是確保正確處理高等學校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系的組織結構安排,而大學財務組織架構是財務治理體系中相對重要的組織制度。可是,從目前調查的地方高校數據來看,大多數高校的財務機構設置基本上是任務驅動型的,是建立在簡單專業分工基礎上的部門化。從調查統計的幾十所高校的情況來看,基本上也是以會計核算、預算管理、收費管理、資金結算、會計輔助工作為主線的專業分工來設置相應的財務組織架構。雖然各學校直線型財務結構的名稱各異,比如管理預算的機構設置有:預決算管理中心、計劃科、綜合財務管理科、預算管理科等,但從財務機構的職責來分析,基本上都是簡單的任務驅動型的組織設計。這些簡單職能化的組織設計缺乏相互協作和活力,目的只是滿足上級主管部門的管理需求,對相關者利益的服務也是任務型的,無法有效地提供各利益相關者真正需要的財務報告和會計信息。
3.財務組織責任失衡:財務角色與財務組織職能偏好
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高校應該建立起參與決策的多邊治理體系,而大學財務需要從核算型財務的泥潭中脫離出來,轉向實現支持與控制、運作與規劃的財務功能,滿足財務治理的要求。目前,大多數地方高校的財務組織架構設計基本上是“事務型”的,實現的是簡單的“標準化”“流水線”的組織制度,完成的是“低價值”的財務工作,沒有較好地提供決策相關的財務信息,來滿足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大學財務組織職能也是失衡的,其基本工作責任是以政府經費管理和會計流程為主,其主題是會計控制,沒有較好地提升會計信息的價值,難以為管理決策服務。而且多數大學財務組織也是偏好滿足關鍵利益相關者即政府的會計信息需求,而忽視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責任。
(二)大學財務組織結構轉型路徑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貫穿于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迫切需要財務發揮其應有功能。大學財務轉型也是勢在必行,以期望在大學管理和財務治理中充分發揮作用,這就必然要求大學的財務組織架構進行必要的調整。
1.功能轉變:財務組織角色的重新定位
大學財務轉型將賦予會計更多的功能,將由會計核算型轉為管理決策型、戰略績效型。大學的財務管理也需要由經驗型轉變為規則型,事務型轉變為管控型(主動),專業型轉變為綜合型,財務報告型轉變為綜合績效型,分散型轉變為集中型,事后型轉變為即時型,實際型轉變為虛擬型。可見,大學財務轉型將更加趨向于由會計核算、報表與控制轉變為決策支持功能,在財務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轉型后的大學財務部門還是實現學校事業發展的戰略助手,而不僅僅是一個“賬房先生”和“管理參謀”。
2.契約規則:組織結構是利益相關者的契約制度
轉型后的大學財務部門是核心管理層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組織結構設計將是利益相關者重點關注的部分,是實現共同治理的有效手段。利益相關者期望各方利益都能實現最大化,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這就需要對財務組織架構進行必要的調整。利益相關者希望在機構設置上大力推行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分離,對可以標準化的會計核算及報表等業務,可以通過各利益相關者達成的契約規則運行,確保各方利益的均衡。而涉及規劃與控制、決策與支持等會計功能則需要相應的財務機構去實現,以便提供更加相關的會計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有效實現財務治理。
3.轉型路徑:財務流程再造與業務流程融合
轉型后的大學財務組織需要建立面向利益相關者的大學財務組織,按照“分離與融合”“信息價值鏈”原則對財務流程進行再造,重新梳理財務業務流程,聚焦財務活動高價值信息鏈領域,以構筑完成各財務功能的組織架構。這就是大學財務組織結構的轉型路徑。大學財務組織之所以存在,原因在于能夠實現合規和績效的職能,提供會計信息和財務信息,既能滿足治理監控的需要,也能夠提供管理績效的信息。然而,會計流程產生的信息所具有的價值含量是不同的,對大學功能實現的貢獻度也是不一樣的。那么,從信息價值鏈的角度看大學的財務活動,其中會計核算活動主要是事后的會計信息處理,起監督功能,而計劃、預算和預測、資源績效等活動則有助于績效管理,節約組織的交易成本,從而具有更高的信息價值含量。那么,大學的財務活動如何創造高價值的信息含量呢?可以肯定的是大學財務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業務的融合將是提升財務信息高附加值的源泉,是實現大學財務組織愿景的最佳途徑。
三、流程變革:業財融合提升財務信息價值
大學財務組織愿景決定了財務組織要成為什么樣的組織,迫切需要財務組織的戰略轉型升級,也決定了財務流程的變革方向,進而對傳統的財務組織架構提出了挑戰。加之,轉型后的大學財務組織不僅僅是管家角色,更是學校相關者利益關系的維護者和事業發展的戰略助手,那么財務組織不再是獨立的職能部門,而可以定位為業務的最佳合作伙伴,只有這樣才能夠融合業務信息,發展績效會計,以更好地實現財務組織的目標,并且可以預測的是大學財務將是業務財務。當前提到的“業財融合”,是指財務要走進業務,業務要緊跟財務,并進行實時的業務反饋和信息傳遞。
(一)價值分離:聚焦高價值信息鏈財務流程
大學的財務活動長期受到受托責任目標的束縛,會計的功能主要表現為收費、會計核算、資金結算、會計報告等,而這些是一般的事務型會計活動,主要提供事后監控型的信息產品,其決策管理信息價值含量不高。在現代大學治理體系下,大學的法人地位和法人產權將得到進一步的明確,也將賦予大學更多的資源配置權利。那么,大學的財務組織當然是聚焦高信息價值含量的財務活動,比如:預算管理、資源配置、成本控制、資源外取能力分析、戰略分析、內部客戶服務中心能力、利益相關者協調能力等。顯然,實現這些職能,在財務機構設置方面需要樹立信息價值理念,以設置相應的財務機構來從事高信息價值鏈的財務活動。
(二)流程管理:交易性財務工作契約化
大學財務流程活動是可以分類管理的,一般事務型的會計活動可以標準化、流程化和契約規則化。這里將大學的收費活動、會計核算、資金結算等視為交易性財務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交易性的財務工作作為行業化流程的一部分,它不是深層次財務,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和契約規則運作,可以視為一個流程。那么,大學財務機構設置可以將這部分業務流程予以標準化、流程化,按照利益相關者的契約規則運行,并且可以通過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實現職能融合,建立一體化的教育財務客戶服務中心,避免多職能分離,實現團隊融合管理。當然,也可以將這部分業務外包,實行財務交付管理,節約財務交易成本。
(三)融合模式:財務團隊參與業務服務
在財務活動流程分離為交易性財務和非交易性財務工作后,大學財務工作的主要方面是聚焦高信息價值的財務活動,這就需要與業務活動的融合,以實現財務的內在價值。大學財務可以定位為學校業務最佳的合作伙伴。轉型后財務工作的重點應從過去主要被動地為政府提供會計信息服務轉變為主導性地適應大學財務治理的需要,變過去事后的經濟業務核算為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服務,亦即把學校管理會計在業務層面的運用植入學校的議事日程,使學校的管控工作落實到具體業務層面。大學的財務機構可以實行團隊管理模式,將財務的重心下移,實現扁平化、柔性化的組織結構。大學財務可以向每個學院指定財務經理進行客戶服務,參與業務管理,實現會計價值的最大化;也可以派遣職業會計經理入駐科研團隊,參與科研計劃預算的管理等。總之,大學財務不再是履行事后監督職能,而更多的是融合業務的全過程管理,真正地實現財務支持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功能。
四、財務共享中心:大學財務組織結構變革的現實選擇
大學財務管理轉型勢在必行,轉型后的大學財務組織必定面臨變革。大學財務職能和流程的再造,為財務組織的變革指明了方向。大學財務組織建構在財務流程的基礎之上,應該是流程化、集中化、共享化、虛擬化和扁平化的組織。而且大數據時代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換的成本,提高了組織間交易的效率。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財務組織創新要求共享服務,而共享服務也是大學財務組織的發展趨勢。
(一)內部客戶服務中心:財務游戲規則的改變者
大學財務如何實現“業財融合”,提升財務信息價值呢?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的財務組織是條件支撐保障中心,單一的信息難以提升財務信息的價值含量。那么,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融合就相當重要,而實現這種融合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并且大學的財務運行也符合財務共享中心的運行條件,能夠實現會計集約運營,將收費管理、會計核算、資金結算等低附加值的作業趨于集中,將重復性的業務按照相同的契約規則批量處理,進而可以鞏固財務會計的基礎。大學可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處理標準化的業務,收集績效評價所需的基礎信息,進而為其他財務職能的實現提供數據。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大學財務的內部客戶服務中心,它依托信息技術,以財務業務流程處理為基礎,進一步的“去職能化”,從而優化組織結構,緩解組織的“邊界摩擦”,減少“內耗”,降低財務組織的交易成本。
(二)組織結構變革:高端信息價值鏈的組織架構設想
傳統的大學財務組織結構是職能式、任務型的財務組織形式。未來,為了實現核心業務轉型,打破信息壁壘,要向共享中心這種組織形式進行轉型,將一些事務型的財務工作通過信息技術條件進行高效快速的處理,從而節約時間和精力,讓高端財務人員參與學校戰略目標的制定,進行業務流程再造,為學校事業發展提供決策數據。
學校財務組織是以財務共享中心為基礎架構,建立契約制度建設中心、資源配置中心、財務運營分析中心、客戶服務中心、內部管控中心。其中契約制度建設中心主要履行的職能是以大學治理、相關者利益訴求以及契約關系為基礎,對財務治理的基本契約制度進行管理,也是財務共享標準化、流程化的設計機構。資源配置中心主要履行的職能是學校資源外取、資源分配、投資決策、資源績效指標的設計等。財務運營分析中心主要履行的職能是教育成本控制和分析、流動資源運營管理、資金運轉分析等。客戶服務中心主要履行的職能是利益相關者利益訴求協調、柔性團隊業務融合管理、校內客戶關系維護、信息處理報送等。內部管控中心主要履行的職能是條件保障服務、會計后勤服務、協調監管運行服務,財務治理效果評估等。
總之,財務工作價值分離管理和業務伙伴合作模式可以讓整個大學財務部門解決跨職能工作的難題,進而大幅提升財務工作的信息價值。當然,大學財務組織的變革也存在信息溝通不暢、財務人員轉型、變革管理、信息技術條件支撐等問題。不過,這些問題是財務轉型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可以進行協調的,而且,大學財務組織結構轉型后財務組織的首要任務并不會改變,反而使達成這些任務的手段發生了變化。
【參考文獻】
[1] 張育強.會計行業變革:共享集約運營及未來路徑探析――基于企業集團的看法[J].會計之友,2014(30):27-30.
[2] 何瑛.基于云計算的企業集團財務流程再造的路徑與方向[J].管理世界,2013(4):182-183.
[3] 陳峰,宋瑋.基于管理型財務模式的高校財務組織機構設置研究[J].會計之友,2013(2):106-108.
[摘要]中國證監會在2007年開展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中,江蘇省上市公司披露了審計委員會很多問題,影響了上市公司的質量。為了規范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運作,筆者在分析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規范審計委員會運作的對策。
[關鍵詞]江蘇省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反思;對策
一、江蘇省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存在的問題
2007年,江蘇省證監局貫徹《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開展加強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有關事項的通知》,開展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各上市公司在網上披露了《關于加強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的整改報告》。江蘇省境內確認上市公司為117家。其中1家已依法注銷。2008年7月后上市的兩家未披露《關于加強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的整改報告》,因此最后確認研究江蘇省審計委員會運作的上市公司為114家。
(一)江蘇省未設審計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未正常運作的上市公司較多
在江蘇省境內A股上市的114家公司中,未設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為37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32.5%。具體見附表1。
在江蘇省境內A股上市的114家公司中,審計委員會未正常運作的上市公司為33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28.9%。這里提到的“未正常運作”,是指“工作未獨立展開”,“尚未正式運作”,“無實質性運作”,“運作沒有正常化”,“尚未召開過會議”等。具體見附表2。
在江蘇省境內A股上市的114家公司中,未設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為37家,審計委員會未正常運作的上市公司為33家,共70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61.4%。具體見附表3。
從表3可以看出,江蘇省境內A股上市未設審計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未正常運作的上市公司中,2003年占92.3%,1997年占91.6%。2006年占80%,1993年占75%,2004年占66.7%,2005年占66.7%,2008年占66.7%,1999年占62.5%,1998年占50%,2001年占50%,2007年占50%,2000年占375%。1996年占36.4%,2002年占33.3%,1994年占20%,1995年占0%。
(二)江蘇省審計委員會設置不規范問題不少
1公司財務總監(總會計師)擔任審計委員會成員
從我們收集的資料分析,公司財務總監(總會計師)擔任審計委員會成員共18家上市公司,占整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15.8%。
應該指出,華西村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作了改正,該公司《第三屆第二十一次董事會決議公告》和《第四屆第一次董事會決議公告》都披露了財務總監為審計委員會成員,但在2009年3月9日的《第四屆第九次董事會決議公告》中審議通過《關于調整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人選的議案》。議案修正為:“鑒于XXX先生為公司財務總監,不適合兼任公司審計委員會委員,現將審計委會員成員調整為YYY擔任。”可惜其他17家還未調整。
2審計委員會成員中的獨立董事無財會專業人士
從我們收集的資料分析,審計委員會成員中的獨立董事。無財會專業人士的共有5家上市公司,占整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4.39%。
3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未占多數
從我們收集的資料分析,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未占多數的共有8家上市公司,占整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7.02%。所幸的是在8家上市公司中已有3家在江蘇證監局開展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得到調整,其中兩家在2008年,1家在2009年。
4大學在職的主要校級領導擔任獨立董事,有的還是審計委員會成員
從我們收集的資料分析,大學在職的主要校級領導共有6位在上市公司擔任獨立董事,占整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5.26%。
2004年9月30日,教育部黨組的《關于部直屬高校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六不準”規定的通知》第五條規定:“主要領導不準擔任社會上經營性實體的獨立董事。”“以上規定,其他普通高等學校可以參照執行。”江蘇境內最著名的兩位主要校級領導在《通知》后相繼辭去了獨立董事職務。
5獨立董事超期履職,審計委員會不及時更新
某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報告》中披露,兩位獨立董事分別從2000年9月和2001年6月擔任,上述兩位獨立董事到2009年換屆,明顯超過證監會規定的六年任期,其中2001年6月擔任的獨立董事為審計委員會成員。
(三)江蘇省審計委員會運作不規范問題很多
前面已涉及到,在江蘇省境內A股上市的114家公司中,審計委員會未正常運作的上市公司為33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28.9%。此外還有:
1外部審計機構不是由審計委員會而是由財務總監提議聘任
某上市公司2008年5月9日的《2007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披露:“XXX總監作如下報告:董事會續聘安永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為本公司審計機構的議案。”同時,在《2007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顯示:“XXX,2004年至今任江蘇永鼎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2審計委員會與會計師事務所的溝通由公司財務總監負責協調
某上市公司2009年4月10日的《第六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公告》顯示,通過的《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議事規則》修改事項是:原第十五條:“公司財務負責人負責協調審計委員會與會計師事務所的溝通事宜。”修改為“第十五條公司財務總監負責協調審計委員會與會計師事務所的溝通事宜。”
3未成立內部審計機構,審計委員會與之如何溝通
從收集的資料分析,未成立內部審計機構共有20家上市公司,占整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17.5%。
4內部審計機構與財務機構合設,或由財務總監領導而非審計委員會領導
從收集的資料分析,內部審計機構與財務機構合設,或由財務總監領導的共有7家上市公司,占整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6.14%。
5未成立審計委員會卻審計委員會的履職情況匯總報告
據某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報告“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的履職情況匯總報告”項目中披露,該公司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于2008年3月5日向董事會提交了“關于江蘇公證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對公司2007年度審計工作的總結報告。”而該公司《第四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決議公告》顯示,在2008年4月17日召開的第四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才成立公司董事會審計委員會。
此外,該《公告》還顯示:“本公司第四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于2008年4月17日以通訊方式召開,”但接下來又披露“同時經新當選的各委員會委員的現場討論,選舉產生了各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暨召集人。”這里,究竟是“通訊方式”還是“現場討論”?
實施企業新財會制度需要正確的思想政治工作導向確保新財會制度的順利實施。
實施新財會制度首先要核實調整國家資本金的入帳價值,有利于勘察設計單位公平競爭。并根據新財會制度的原則要求制定相應的內部財務管理辦法和內部會計制度,規危內部財務活動,加強成本核算,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勘察設計單位實施企業新財會制度,根本上改變了勘察設計單位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模式,對其改企建制和對外開放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財會制度、勘察設計、注意問題及對策
[論 文]:為適應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需要,規范勘察設計單位財務會計工作,財政部先后頒發了與國際接軌的勘察設計企業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于96年元月l日全面實施。由于對新制度的認識、理解和存在財會人員業務素質的差異,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既有執行中的,也有制度本身不完善而引發的。現結合工作與學習的體會,對實施企業新財會制度中應注意的一些共性問題及對策談幾點看法。
一、實施勘察設計企業新財會制度需要正確的思想政治工作導向
勘察設計單位長期在事業管理體下運行,執行預算會計制度,財務管理與企業財務管理有較大差距。目前,勘察設計單位還沒有改企建制,基本還是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執行新企業財會制度,改企滯后沒有配套措施,具有超前勝;產生一些與實際不相適應的問題。新舊制度、新舊體制、新舊觀念交替過程中的沖擊十分激烈。勘察設計單位一般沒有設總會計師,矛盾反映在財會部門,使得執行新企業財會制度有一定的阻力。
在上述情況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配合,貫穿其間。通過正確的導向,幫助領導干部和財會人員對企業新財會制度強理解和認識;進一步解放思想,在觀念上換腦筋,克服計劃經濟的財務管理模式在思想觀念中形成的思維走勢,逐步確定企業新財會制度的新觀念。通過正確的導向,使領導干部和職工自覺配合財會部門執行企業新財會制度,確保企業新財會制度順利實施。
二、應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和內部會計制度
大中型勘察設計單位應設總會計師。總會計師要根據財政部《關于工交企業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的指導意見》,結合本單位生產經營的特點以及內部管理的需要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報主管財政機關備案并組織實施。在執行企業新財會制度的現在,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尤為重要。
我院制定的內部財務管理辦法己于95年2月經我院職代會討論通過運行,又結合企業新財會制度的有關規定修改完善。這是我院加強財務管理,規范內部財條活動,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我院還統一制定以會計科目為主要內容的內部會計制度。一級科目按《勘察設計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二級和三級科目根據分類原則、經營管理及編制報表的需要制定。財會人員入手一冊。執行前先組織財會人員學習,進行必要的業務指導,使之能正確使用。以規范會計核算,使核算工作有章可循,避免處理業務中的隨意性,方便會計報表指標匯總。會計科目全面、直觀地展示本單位會計核算的內容和范圍,有利于各崗位財會人員全面掌握業務。
此外,勘察設計單位應制定和逐步完善適合本企業的內部報表體系。以保證領導決策的需要,增強單位的經濟應變能力和預測能力。
三、建立資本金制度后必須核實調整國家資本金
資本金是指企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注冊資金。資本金制度是國家圍繞資本金籌集、管理以及所有者的責權利等方面所作的法律規范。
勘察設計單位設立時一般都有一定的國撥資金,其中用于固定資金部分按當時購建各種固定資產的原值入帳。實施企業新財會制度后,將原固定資產基金轉作國家資本金,未對原有固定資產基金按現值進行調整。形成各單位實收資本中的國家資本金與現值嚴重背離。加之,有的勘察設計單位很少進行清產核資,調入、調出、報廢、毀損的固定資產不及時進行帳務處理,使轉換后企業的國家資本金與現值嚴重不實。在以上情況下建立起來的資本制度,勢必弱化其應起的作用。這是新制度實施首先暴露出來的問題。勘察設計單位應當全面進行清產核資,,核實現有國家資本金的入帳價值。以保證企業新財會制度執行后資本金應起的作用,也有利于勘察設計單位公平競爭。
95年下半年,我院對固定資產進行了全面清理。按新制定規定重新劃分固定資產標準,逐臺(項)建立明細卡片,做到了帳卡物相符。根據院的實際情況分別進行管理,按部門配備固定資產實物責任人,做好固定資產實物管理工作。
目前,我院還有待于按市場價格重估、核實固定資產的入帳價值,調整國家資本金。
四、必須按企業新財會制度要求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新制度改革了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分類方法,適當提高了折舊水平。并規定了折舊年限的彈勝區間。勘察設計單位應在國家規定的彈勝區間內選定適合本單位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折舊年限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確需變更,應在變更前報主管財政機關批準。
95年下半年,我院清理固定資產后,按經濟性質進行分類。分為建筑物、電算設備、通訊設備、勘察專用設備、運輸設備、其他設備六類。其他設備又分為辦公用具、聲像設備、機械動力設備、曬圖復印設備四個小類。固定資產折舊采用平均年限法。在新制度規定的彈性區間內根據院的承受能力確定折舊年限為:房屋40年。電算設備8年、通訊設備7年、勘察專用設備10年、運輸設備10年、其他設備6年。
凈殘值率確定為4%。
我院在清理固定資產、建立明細卡片的同時,按規定逐臺補提了折舊。
現在,按季編制固定資產折舊計算表計提折舊,列入使用部門成本。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單位為避免按新制度計提折舊加大虧損,可能以行業特點為由不按新制度要求核算固定資產折舊。人為地把折舊當成調增利潤或減少虧損的手段,使單位經營成果在新制度執行后趨于不真實。這種隨意性是制度不允許的。
五、實施企業新財會制度要加強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反映企業管理工作質量、管理水平和領導水平。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競爭能力。勘察設計單位領導必須切實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加強成本管理。
執行企業新財會制度影響利潤的因素有:
1.改革資金管理辦法。按規定原在專用基金中列支的獎金等項目改在成本中列支,減少利潤。
2.改革固定資產折舊。縮短折舊年限,折舊額增加,減少利潤。
3.改革長期負債核算辦法。將長期負債發生的利息和匯兌損益計入當期損益,引起利潤減少。
4.改革壞帳處理辦法。允許在年終按應收帳款余額的一定比例(3—5%)計提壞帳準備金,當期利潤相應減少。
5.實行資本保全制度。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不能沖減資本金,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將才相應減少利潤。
綜上所述,實施企業新財會制度將會使盈利單位利潤減少,微刊單位潛虧暴露,虧損單位虧損增加。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成本降低措施,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年終將有不少勘察設計單位出現虧損或嚴重虧損。
目前,勘察設計單位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有:
l.成本觀念淡化。對降低成本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忽視利潤的來源。
2.核算制度不全。沒有嚴密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核算體系及考核辦法。
3.成本貢任不明。成本沒有明確的責任界限,沒有降低成本的考核指標,職工的收入沒有與成本掛鉤。
4.損失浪費現象嚴重。
以上是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也是勘察設計單位管理的薄弱環節。采取措施改善,是當務之急。建議措施如下:
1.增強全員成本意識。勘察設計單位全員職工都要關心成本,為降低成本盡心盡力、獻計獻策。發揚節約一個銅板的風氣,為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在抓收入的同時,抓好以成本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經濟核算,把工作重點放在健全原始記錄、降低成本上來。
2.加強必要的基礎工作。首先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原始記錄。實行定額管理,嚴格計量驗收和物資收發領退制度以及成本開支范圍和開支標準,保證成本核算的統一性和真實性。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價格和必要的修訂工作制度。
3.改進成本核算方法。財會制度改革,指出勘察設計單位應按項目進行成本核算,這是勘察設計企業成本核算的方向。勘察設計單位應根據自身生產經營特點,選擇適合的成本核算對象、成本項目及成本核算方法。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應按成本核算對象和成本項目分別歸集。
4.實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依據有關標準,對實際發生的生產經費進行嚴格的監督,及時發現和糾正偏差,把各項耗費限制在預先確定范圍之內的一項管理工作。”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對成本進行預測、計劃、核算和分析的全過程。成本控制的主要內容:
(1)制定費用限額。在上年費用實際平均水平的基礎上,考慮當年生產條件和管理水平的變化,以及節約的潛力,采用平均先進水平,制定先進合理的費用定額。費用定額可以按單項制定,也可以歸類制定,或兩者結合制定。
我院對機關職能部門制定有辦公費、差旅費、文印費、業務招待費等單項費用定額。
(2)編制費用討戈。編制費用計劃,由院財會部門組織,各職能處室、設計所、分院以費用定額為基礎,根據生產計劃,考慮節約費用的要求編制。經院財會部門會審、平衡后,匯編成全院按季分月的成本費用計劃,經院務會討論,主管財務院長批準后下達執行。
(3)實行定額管理,嚴格費用開支。各職能處室、設計所、分院,根據落實的費用指標實行定額管理,按費用定額嚴格控制開支,月份(或季度內費用支出數額不能超過定額。
建立審批制度。費用開支應分級確定審批權限,按費用計劃發生的費用,經相應權限領導批準、審核無誤后才準予報銷。
2004年我校專升本以來,會計學專業提出了通過四年本科教育,打造出一大批“A型會計人才”。即我校培養的畢業生能夠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Adaptability),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Adventure)、 應用型(Applicability)的高級(Advanced)會計師(Acc-
ountant)。“A型會計師”培養模式為剛升本的會計學專業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2005年財政部啟動全國高級會計人才培訓班,以及2006年我國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息,我國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業務、熟悉市場規則和國際慣例、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的高素質、復合型的高端會計人才。現在的大學生都是80后、90后,個性張揚,突出自我,針對會計教育環境的變化,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不斷做出調整和完善。在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之際,筆者對浙江省、特別是寧波市的會計專業人才供需情況進行了調研,同時組織相關專業負責人到杭州、上海、深圳、重慶、成都等著名高校進行專業調研,并邀請財務總監、總會計師、會計學者等共同組成專業改革咨詢委員會,提出了新環境下會計人才能力、素質要求,在保留吸收“A型人才”模式中素質、能力培養特色的同時,又增加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個性”且具備“國際化視野”兩大特色,從而使我校培養的畢業生成為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具有“國際化視野”、 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 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應用型的卓越會計師(Excellent Account-
ants)。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得以不斷完善,培育“卓越會計師”會計專業人才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卓越會計師培養目標及培養模式構建
(一)卓越會計師培養目標及規格 根據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寧波經濟外向型發展趨勢以及新會計準則頒布后對于熟悉國際會計準則、掌握國際資本市場慣例、能夠承擔國際業務、精通外語的國際化會計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當代大學生個性突出、善于張揚自我的特點,我校確立了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會計專業人才應充分發揮學生個性,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慣例,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應用型的卓越會計師。在對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準確定位的基礎上,提出會計學專業畢業生業務規格就是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會計準則、掌握國際資本市場慣例、能夠承擔國際業務、精通外語具有系統的會計、信息、運籌、管理、經濟、法律等知識,具備較強的會計核算與分析、財務管理與投資理財、審計與稅收籌劃等方面的能力,具備一定工程素質的應用開發型的會計管理人才。通過四年本科教育,本專業將打造出一批卓越會計師,即個性鮮明,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慣例,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應用型的卓越會計師。使本專業成為寧波會計師的“搖籃”。
(二)卓越會計師的涵義 一個人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才能極大的激發創造力,才能高超出眾,而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立足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個性、特長,要求學生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慣例,具備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同時又能適應多變的經濟社會需求,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應用型會計管理人才。其具體內涵如下:(1)培養的是國際化會計人才。會計師不僅要精于會計實務,而且要科學認識會計實務的理論基礎。不僅要精通外語,而且要熟悉國際慣例。畢業生經過一段不長的實踐,能勝任各種行業和企業單位的會計工作,能滿足各種行業和企業單位對外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需要。(2)培養的人才要適應性強。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不僅要系統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更要培養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環境的能力,學會根據客觀現實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解決新的問題。(3)“應用型”也是人才培養的主要特色。會計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離開會計實踐,學生將很難準確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從而難以勝任會計工作。會計應用型人才強調“高素質、強能力”,理論聯系實際,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社會實踐能力。(4)具備了上述專業功底扎實、適應性強、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強能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自然就有了將來成為會計職業界的高素質人才的潛質。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針對每個學生不同興趣愛好提供四個可選擇的專業方向,為學生塑造自我、發展個性建立科學合理的機制。培養的畢業生既能潛心從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又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為將自身打造成卓越會計師有意識地努力和準備,永不放棄,直至到達金字塔塔尖,成為會計職業界的佼佼者。
(三)卓越會計師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卓越會計師扎實的理論和實踐素質是通過“五類知識融合,校企內外聯動”的人才培養路徑實現的。該人才培養路徑是指通過具體人才培養方案,將卓越所需的“自然人身心素質”、“社會人綜合素質”、“職業人道德素質”、“會計人專業素質”和“職場人可持續發展素質”五個方面的知識有機地加以融合,并通過實踐環節將知識運用于實踐,與企業進行有機的契合,在有效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既可以引進其他學校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企業界最新的發展動態,也可以將滿足企業現實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輸送出去。這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實現從社會需求出發,最終接受社會檢驗的循環。
三、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保障
及其實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g2013064)研究成果
摘要:為推動高校內涵發展,2010年教育部啟動了卓越本科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卓越人才培養標準有通用、行業和學校三個層次,高校應根據內外部環境制定適合于自身的卓越人才培養目標。浙江工商大學結合自身歷史發展與環境特點,提出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界定了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的內涵,并構建了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路徑體系。
關鍵詞:管理型 卓越會計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
為推動高校質量內涵建設,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改變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創新實踐能力不足的現狀,教育部2010年啟動了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批準61所高校為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試點高校,標志著我國高校“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開始。
作為一種較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卓越人才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以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為方式,通過理論與實踐全面而深層次的結合,達到培養卓越人才的目的。時至今日,教育部卓越人才計劃仍處于探索階段。目前關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卓越人才計劃涉及甚少,財會專業作為商科中應用性最強的專業,建設卓越會計人才計劃有著迫切的社會需求,本文將參考現有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浙江工商大學財會學科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創新性地提出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界定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的內涵,并構建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路徑體系,本文將對地方高校如何培養富有特色的卓越會計人才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一、“卓越會計人才”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卓越會計人才計劃盡管尚未實施,但是不少高校已經著手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探索工作,也有部分論文對卓越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設計以及人才培養的實施方案進行研究。
(一)卓越會計人才實踐探索。上海外貿學院將大一的基礎課程、大二的ACCA課程與大四出國“3+1”項目相結合,構建了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124”模式以及“基本能力職業能力創新能力”三層遞進的課程目標模式體系。長沙理工大學卓越會計人才培養以“校企”聯合教學為特色,集“課程改革、企業實踐、雙師指導”于一體。其中課程改革實施“班―組”互補的課堂教學,每4位學生為一組,實行“雙導師制”,突出學生的個性;“校企”聯合的實踐教學強調實踐資料的真實性與實務導師對學生實踐的指導。寧波工程學院的“尋找明日CFO――寧波市大學生財務案例分析大賽”為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搭建一個用人單位與高校零距離交流接觸的平臺。云南財經大學卓越會計師班則強調國際化能力培養,與ACCA項目聯系在一起。
(二)現有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總結。目前關于卓越人才與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為高校因地制宜設計卓越會計人才計劃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一是卓越會計人才的培養必須以能力為導向,以校企聯合為主要方式,應注重以會計知識與理論為基礎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國際化能力的培養。二是各高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與內外部環境特點設計富有特色的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卓越人才素質的構建需要設計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層次的培養標準,每個層次的培養標準又分為通用標準、行業標準和學校標準三個層次。三是“卓越人才計劃”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革命性變革,需要從一種全方位、系統性視角去設計教材、案例、實習實踐、教學方法等。
二、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的內涵
卓越會計人才是卓越人才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高校應以提升學生的會計實踐能力為核心,以校企聯合培養為方式,在全面達到國家通用人才培養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本校會計學科的內外部環境及優勢,設計具有本校特色的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實施路徑。浙江工商大學根據五年來建設國家級“管理型財會人才”創新實驗區的經驗,提出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的培養構想。
(一)管理型財會人才。管理型財會人才是浙江工商大學的財會人才培養特色,2007年學校獲得“管理型財會人才”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學校的財會專業具有悠久辦學歷史,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動站三位一體的學科平臺,面向外國留學生的全英文授課會計專業本科班,五項國家級教育質量工程(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級實驗示范中心、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十二五”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以及國家資源共享精品課程)和二十余項省級教育質量工程項目;學校還擁有中國民營企業內部控制研究中心(中國會計學會設立)。
所謂管理型財會人才是與核算操作型財會人才相對應的。在我國1 200萬會計人員中,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會計核算工作的“核算操作型”財會人員占多數,而能勝任企業資金管理、會計管理、稅務管理、成本管理、內部控制等管理工作的“專業管理型”財會人員較少,能適應企業綜合、全面管理的“綜合管理型”財會人才就更少。因此,學校提出了培養管理型財會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管理型財會人才是系統掌握會計理論與方法、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知識、通曉國際慣例,具有戰略思維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財會專門人才,具有未來成為企業管理團隊中財會專家的潛力。為培養管理型財會人才,我校實施了“646”模式,構建了與管理型財會人才對應的六大勝任能力框架(宏觀形勢理解能力、會計信息處理與分析能力、制度設計能力、戰略執行能力、價值創造能力和財會工作組織能力),以及圍繞六大能力培養的四大培養體系(知識優化體系、能力強化體系、協同培養體系、考核評價體系)和六大建設工程(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工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工程、會計教育國際化工程、信息化會計教學平臺建設工程、財務總監進校園工程、學生“第二課堂”工程)。
(二)從管理型財會人才到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基于對卓越人才計劃的研究和對財會人才未來能力與素質的把握,我校提出要在管理型財會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建設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我校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為:系統掌握宏觀經濟理論、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和會計理論與方法,具有寬厚的理論功底、國際化的視野、開闊的戰略思維、扎實的會計專業技能,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不斷進取的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高級財會專門人才。
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是我校管理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化,在管理型財會人才素質和能力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與通用的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我校的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更加注重管理型特征,即我校將定位為未來CFO的搖籃。我校提出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管理型”特色,有著較為充分的現實環境與條件的支持:
1.我校聘請的實務導師都在政府部門、大中型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擔任財會領導崗位。目前我校實務導師已頗具規模,總數已達到30余人。而且,由于我校財會專業辦學歷史悠久,擁有十分豐富的校友資源,同時,浙江省經濟發達,有近300家上市公司,實務導師庫潛在資源較為充裕。
2.我校開展財務總監進校園活動已有多年歷史,近五年累計有四十余位財務總監進校園、進課堂。財務總監還深度參與我校財會本科生教學工作,如教材編寫、學生成績評價等。
3.我校進行“管理型財會人才”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建設已逾五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管理型財會人才的培養經驗。
三、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
我校以雄厚的財會教學改革力量與科研力量為基礎,利用與浙江省財政廳、審計廳、省會計學會、省總會計師協會的良好關系,利用MPACC(會計專業碩士)、MAUD(審計專業碩士)、現有的會計實務導師資源以及豐富的校友資源,構建全方位政、企、校聯合協同培養體系。以校外實務導師團隊構建為引領,進行教學實踐基地、師資隊伍和課程資源的建設,進而全面推進培養方案優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培養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具體培養路徑框架如圖1所示。
(一)協同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在卓越會計人才培養體系中,以構建實務導師團隊為特色的師資隊伍建設起到引領作用,它是其他系列教學改革項目的基礎。我校擬聘請36位左右的財會類本科生實務導師,每個三、四年級班級配備2-3名實務導師。實務導師的工作任務包括:(1)實務導師進課堂,與學校教師共同組織課堂教學;(2)實務導師給本科生做財務會計實務講座;(3)擔任本科生班的成長導師,通過參加本科生班會,幫助學生完成人生職業規劃。
(二)協同推進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學校優先聘請擁有實務導師的企業或單位作為學院的教學實踐基地。學生在實習時能得到學校指導教師和實務導師的共同指導,學生在實務導師指導下選擇與企業實務相關的應用性研究課題,在實務導師和學校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課題研究。
(三)協同推進培養方案優化。學校安排實務導師參與的財會教學改革研討會,對原有的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將第四學年的課程全部改成實踐類課程,由實務導師與學校教師共同承擔實踐類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在培養方案設計上,適當增加財會課程的實踐課時比重,增加財會實務課程;為提升學生國際化能力,學校安排了國內本科生與外國留學生的全英文課程學分互認,使本科生有機會與國外學生一起學習討論,全面提升英文聽說讀寫能力。
(四)協同進行課程資源建設。實務導師與學校財會課程負責人共同編寫以上市公司真實業務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實務教材;編寫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管理等課程的教學案例;建設完善課程BB系統。與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將記賬業務引入學校會計實驗,在實務導師指導下完成賬務處理、報表制作與納稅申報過程,使學生熟悉在真實業務環境下的財務會計業務。
(五)協同推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根據管理型卓越會計人才的要求,由課程主持人、課程組教師與實務導師對現有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討論,重新確定教學的重點、教學的內容體系,使教學內容與企業財務會計實踐相銜接,同時將實務導師進課堂在教學大綱中得以體現。引入實務導師之后,課程教學將由學校教師與實務導師共同完成,廣泛應用基于真實業務的案例教學將是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同時在教學方法改革中,增強學生互動環節的設計,開展啟發式、設問式的教學方法,推進課程考試方式的變革。
(六)以項目為載體,協同推進課外教學改革。通過省會計學會、總會計師協會牽頭,由學校教師與實務導師一起指導學生進行面向實務的課題調研與研究,引導學生結合畢業論文的選題在實務中尋找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課題,使學生通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環節,進一步增強實踐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通過參加ACCA組織的就業力大比拼、IMA和CMA組織的管理會計案例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浙江省財會信息化大賽等競賽,提升學生在國際化情景下復雜問題的應對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慶石,劉偉.卓越人才的內涵與素質標準構建[N].光明日報,2012-10-16.
2.崔茵.卓越人才培養與素質教育[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11):98-99.
作者簡介:
自去年以來,在組織和領導的關心下,在同志們的大力幫助下,我走上了總會計師兼黨組秘書的工作崗位。新的崗位對我自身提出新的要求,在工作中我緊緊圍繞“學習、實踐、自律”的工作思路,加強自身建設,提升自我修養,較好地完成了領導和組織交辦的各項工作。
一、把學習當責任,在學習中提高自己
一是向書本學習。不僅在工作中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政策法規,還堅持做好學習筆記,聯系個人思想,寫好心得體會,把學習與改造主觀世界、增強黨性修養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政治素質;二是向實踐學習。在工作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摸索規律,學習新的方法和技能,不斷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向身邊人學習。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周圍的領導和同志們給予我很多的幫助,在此給予衷心的謝意。一年來的時間里,我從周圍的領導和同志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使我很快地進入角色、適應角色,適應當前的工作。但我感覺到自己目前還是停留在學習表面的東西,深層次的東西還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挖掘。
二、把實踐當契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
一是深入實踐,強化知識認知。多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充分認識到,只有深入實踐,才能掌握知識的真諦,才能學有所用。作為黨組秘書,綜合文稿書寫是一項重點工作,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公文寫作技巧,留心他人寫作之所長,并與自己的工作實際相結合,將所學方法用于自己的寫作過程中,使綜合文稿寫作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是勇于實踐,實現工作目標。無論是全市系統史志工作還是從事綜合文稿撰寫以及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我都一一制定相應的工作預案和工作計劃,通過研究新情況、積累新經驗、創造新成績。一年來,我所從事的史志工作被省局評為先進單位,所撰寫的××工商行政管理志被評為全省系統優秀志書;所撰寫的綜合文稿多次被省局和有關單位評為優秀論文。應該說,通過對工作目標的實踐和把握,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把自律當追求,在自律中嚴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