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師生關系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于****年**月份,對我實習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
問卷調查在六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三、調查結果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1、教育價值觀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征。他們認為,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占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于我們以后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本文出自課堂作文網kt250.com4、學習目的調查結果表明,對于高中畢業后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愿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調查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于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中學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關鍵詞:“五年一貫制”;專轉本;報考綜合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0-0057-02
一、調查問卷設計
本問卷針對該系統在使用過程中的整體體驗、操作功能、流程設計、改進意見等方面,對220名調查對象進行了詳細的網上問卷調查,共有10個客觀題,2個主觀題。參加問卷調查的對象中,有1名為省教育廳主管部門領導,7名為接收高校的招生教務相關部門領導或者老師,52名為高職校相關部門的領導或教師,160名為報考學生。
二、調查結果和結論
1.系統使用整體的滿意度較高。在問到使用者對該管理系統整體體驗如何,調查者中認為“好”和“較好”的達到了87.27%,僅有12.72%的認為一般。此問題在省教育廳和接收高校調查中,“好”和“較好”的比例達到100%,高職校中的調查者達到96.15%。在調查該系統界面設計情況時,有71.82%的調查者認為美觀和很美觀。有83.18%的調查者認為系統的可操作性強(包含很強、較強)。在系統穩定性的調查中,回答非常穩定和比較穩定的高達88.18%。這說明了該系統在各方面的使用者看來,無論是體驗感、便利度、設計感,還是操作性、穩定性都處于較好的狀態,整體滿意度較高。
2.該系統在使用上完全能滿足多方使用對象的需要。在問到“總體來講,您認為該系統能否滿足您的需要”時,33.64%的調查對象認為完全能滿足他們的需要,48.18%的人則認為能滿足,僅有16.36%的人認為基本滿足。其中高校和高職校調查人員對此問題回答時,認為“完全滿足”和“能滿足”的占91.38%。在回答“系統與之前相比是否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時,認為“很方便”和“較方便”平均達到了85%,排除報名考生數據外,接收高校認為“很方便”和“較方便”的達到100%,高職校的52名調查者中,僅有1人認為一般外,有98.08%的教師認為“很方便”或者“較方便”。
3.系統使用方對系統整體使用較熟悉,系統功能使用率不一。今年是系統正式使用的第一年,高校和高職校中有41.38%“非常清楚”操作功能和流程,39.66%的人員“很清楚”,18.96%的“大概了解”。作為系統直接使用方,對系統的操作流程和功能較熟悉。了解系統使用的途徑按照從高到底排列為“省里集中培訓(33.33%)、閱讀使用手冊(25.64%)、自行在使用中摸索(25.64%)、其他教師幫忙(13.68%)、其他(1.71%)”,說明省里集中培訓對高校和高職校系統使用中的重要作用。整個環節中,系統各個功能環節使用情況的調查為,數據查詢(94.83%)、報名審核環節(91.38%)、數據統計(84.48%)、打印準考證(39.66%)、公布成績(22.41%)、安排考場(12.07%),說明系統各種功能使用時,基本功能或者必須的功能使用較多。在高校端調查時,安排考場、打印準考證和公布成績三項功能,接收高校僅有兩所學校使用。從這些調查數據中可見,該系統一般功能的使用率不高。
4.對系統的主觀意見建議分類提取。調查問卷中主觀問題“您認為該系統還有哪些功能急需完善”的回答中,對所有答案進行梳理,合并同類意見,分不同使用對象將意見建議匯總提取如下:(1)報考學生意見建議。系統中增加發放錄取通知書時間和單號的流程;增加網上交報名費的功能;報考專業希望可以直接下拉菜單選擇;成績公布是否可以短信通知;系統中增加來院線路安排;增加分數出來的進度和錄取、錄取通知書寄送的進度;最好有個窗口詢問是否確定報名;各學校的通知、招生簡章和各項情況系統可見;查看成績希望更詳細;各學校的成績日期各有不同,但系統只有一個日期。(2)高職校意見建議。成績和錄取查詢第一時間應該在該系統中公布,方便查詢和統計;高職校要能查考生成績、各科目分數;最好考生照片由考生個人來傳;報名信息審核修改功能需完善;考生報名提交、審核等需要進一步加強,要讓考試通過手機實時知道報考進度;學校管理員應有更高的權限;成績查詢最好有短信通知功能,這樣就不用每天都去查詢了;提供各校報名人數,錄取人數的統計分析,方便今后報名有所選擇;各校的錄取分數線可以公布;照片輸入時候容錯性增強;能自行將不考試的學生刪除;學生基礎信息導入后,成功報名的學生最好有數據列表顯示一個個學生的信息,而不是顯示所有學生的照片;未錄取考生,高校也需導入進來;相關高校能否及時公布成績及錄取情況,便于一線工作人員查詢后作統計匯報;數據統計,可以按報考院校進行統計;希望加強職校與本科院校的聯系,使得職校可以與本科院校實現無縫對接。(3)接收高校意見建議。增加收費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報名人數和實際參考人數的誤差;準考證打印的時候,有批量打印功能;在系統里給高校一個權限,是學生打印準考證還是高校打印,如果高校打印,學生打印權限關閉。在今年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學生未繳費拿自己的打印準考證參加考試;在系統中,接收高校把成績導入后能夠有個預覽功能,在預覽功能下,考生無法看到預覽信息,也便于高校核對,防止導入出現異常;多點高校的錄取數據統計功能;加入高校的宣傳資料及招生宣傳鏈接;通信地址后面加上郵政編碼一欄。
5.對報考流程的意見建議分類提取。調查問卷中主觀問題“此次報名考試中,您認為還有哪些環節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回答中,對所有答案進行梳理,合并同類意見,分不同使用對象將意見建議匯總如下:(1)學生意見建議。成績查詢和錄取查詢應該統一安排,各個學校時間相差太大了;報名程序簡化,數據同步及時,加快審核時間和出成績的進度;可以網上確認信息,不用要交紙質材料了,很麻煩;考試繳費能更人性化一點,大老遠去排隊時間太長了;省里出報名的通知過晚。(2)高職校意見建議。能否在提交經報考學校審核后的學生獲獎證書及考生報名信息電子文件的前提下,勿須再寄紙質稿;匯總表招生院校自行打印統計,郵寄比較麻煩;成績和錄取查詢第一時間在該系統中公布,方便查詢和統計;培訓時應該在機房培訓,在下面看不清大屏幕;增加考試成績板塊、院校整體錄取情況統計便于比較;專業代碼統一。(3)接收高校意見建議。應增加讓生源學校將五年級所學專業及人數提前導入系統,并注明所屬大類,方便錄取學校能在限定所報專業類時參考;既然沒有專業可以讓學生服從,建議取消“是否服從其他專業選項”;生源校與招生校所掌握的高職階段專業要求不一致,希望在后續報名中,生源校與招生校的“對報考者專科階段所學專業”的專業目錄一致;不需要寄報名表;可以利用系統整體宣傳各個高校。
三、調查結果的思考和改進
1.系y完善。省“五年一貫制”專轉本報考綜合管理系統經過2016年的第一次使用,系統的設計思路、功能流程、用戶體驗,完全能滿足省五年制轉本工作的需要。經過調研,仍有許多功能使用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如:增加系統繳費功能,增加部分使用人員的權限,增強信息互動的推送消息等服務功能,是否能增加各種統計信息的共享,等等。
2.報考優化。經過本次調研,對于使用網上報名后,報考流程優化完善,向省教育廳主管部門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意見。如:全省是否可以提早啟動五年制轉本的報名工作,是否可以取消紙質材料的寄送工作,是否可以加強對系統各功能的使用率,是否可以從紅頭文件規定統一的報名、考試、公布成績、錄取的具體時間。
3.工作提升。由于啟用了五年制轉本報考綜合管理系統,拉近了高職校、接收高校和省教育廳主管部門的距離,對于今后的五年制轉本的工作研討提供了平臺和基礎,有利于省教育廳主管部門了解全省的數據信息,尤其對于五年一貫制畢業生進入本科學習,提供了更好的服務,提高了全省的相關工作的滿意度。因此需要進一步進行系統的資金投入,開發完善系統的同時,保障系統穩定安全運行。
《江蘇省“五年一貫制”專轉本報考綜合管理系統》是在全省職教體系工作滿意度不斷提升過程中的創新環節,下一步的工作目標是根據調研的結果,對可以完善的功能流程、系統設計、穩定安全等進行分步驟開發升級,為今后全省五年一貫制專轉本的相關工作做好系統支持。
《教育測量與評價》2011年第12期刊發遼寧師范大學呂憲軍副教授的文章:《反思: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劑》。作者指出: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和總結,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要想讓教學反思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劑,教師就要經常從以下方面出發多問幾個問題。反思一:是否具有明確的教學理念?第一,是否擁有廣博的知識。第二,是否認清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擔當的角色。第三,是否關注了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反思二:是否講授與時俱進的課程內容?精選和組織好課程內容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第一,依據什么選擇課程內容。第二,選擇什么樣的課程內容。第三,是否經常對課程內容進行適度的加工、整合、調整和更新,做到課程內容常授常新。反思三:是否建立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多要考慮的是:如何使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如何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學生問“道“,教師傳“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相互欣賞,教學相長。學生期盼的正是這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當然,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還體現在教師課下對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關注和關懷上,體現在教師與學生的主動溝通與交流上。
有效教學幾種形態的教學動力
《課程·教材·教法》今年第1期刊發西北師范大學焦彩珍的《有效教學幾種形態的動力問題探討》,摘要如下:教學協作、教學交往與教學競爭是有效教學的幾種形態,它們具有不同的教學動力。教學協作產生向心力,確保有效教學順利進行,產生啟智力,確保教學根本任務的完成;教學交往產生教學觀念轉變力,這是有效教學的思想前提,產生推動教學范式轉型力與感染力、帶動力,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學競爭產生壓力、表現力和張力,形成更加合理的教學系統。
幼兒喜歡的教師的特征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今年第1、2期合刊刊發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中心幼兒園金鈺等的對幼兒喜歡的教師特征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顯示:(1)幼兒喜歡性格溫和的教師,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教師應常常面帶微笑,說話和藹可親,多與幼兒近距離接觸,如常和幼兒交流,撫摸幼兒,輕聲地與幼兒說話等,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讓幼兒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中成長。(2)幼兒較為關注教師的外貌特征,因此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儀表。教師平日穿著打扮應大方美觀,可以適當穿一些顏色鮮艷、搭配恰當的衣服,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和熏陶。(3)幼兒看重交往因素,教師應構建和諧的師幼關系。教師應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兒游戲中,與幼兒一起商量規則,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像幼兒一樣盡情游戲的教師更能得到他們的喜愛。(4)幼兒關注教師的知識技能水平,教師應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幼兒更喜歡以感官、肢體動作作為技能學習的主要途徑,如美工、舞蹈等。皮亞杰的觀點也證明動作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心理、智力、思維都起源于主體的動作,主體通過動作適應客體,是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以有效引導幼兒健康發展。
兒童“被電視”有損語言能力
《新華社每日電訊》2011年11月1日發表黃敏的題為《被動看電視,有損兒童語言能力》的特稿。摘編如下:
不少父母知道看電視不利嬰幼兒語言能力發育。美國兒科學會發表報告,認定家中開著電視,即便不讓嬰幼兒看,電視背景也有損寶寶語言能力發育,日后難以融入學校生活。報告認定,父母開著電視,帶孩子的空隙看幾眼,等于讓嬰幼兒被動看電視,減少了父母與孩子互動交流的時間,不利孩子語言能力的發育,給孩子日后適應學校生活增加了難度。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備課;師生關系;分層教學;實踐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啟蒙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然而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卻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基于此,如何使教學在45分鐘內獲得最大的效益,就成為了思想品德教師積極思考和不斷探索的問題。對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一、精心備課,優化教學設計
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思想品德課綜合性、時代性很強,教師必須抓住其特點,精心備課,從而優化教學設計。在具體的備課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最重要。教師要在深入領會教材精神、意圖的基礎上,在認真分析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制定具體授課內容的“三維”目標,特別要注意目標的整體性、可操作性和切實性。而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容量、深度和廣度要恰當;教學重點要明確,要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內容上;教學難點也要明確,要設計好解決難點的方法;教學內容的組織、排列、呈現方式,既要按知識的邏輯結構排列,又要按學生的認知次序來排列;精心設計練習的量和質,以及練習的方式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平等、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
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間有效交往的基本原則應是平等和諧、相互尊重。只有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而良好的關系,才能產生良好的課堂活動氛圍,學生才會有安全感和愉悅感,才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個性,自由地深入思考問題,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轉換角色,從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一切為了學生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援助者。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傾注滿腔愛心,喚起學生對老師的愛,從而延伸擴展為對所學知識和學習活動的熱愛,進入“我要學”的佳境;同時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再次,教師要抓住時機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允許學生質疑問題,允許學生對問題的爭辯,允許學生保留意見。對學生的心聲,盡量做到多一些接納少一點排斥;對學生的評價,教師要盡量做到多幾分表揚少幾分批評;對學生的引導,多一些激勵少一些責備,從而讓學生在民主平等、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快樂成長。
三、更新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多年來,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模式與其他文化課一樣,采用“傳知”和“育能”相結合的“智能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容易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成為應考型模式,背離了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規律,對于要將品德素養內化于學生心靈來說,不是最佳和最有效的。要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質量,應變“智能型”教學模式為“知信行”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觀點,明白道理――教師引導學生激疑、質疑、辨析、解疑,使學生在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基礎上解除疑惑,堅定信念――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努力踐行所學理論和行為規范,按照思想品德課教學基本規律的要求,使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統一于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活動,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信念、行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諧發展,從而收到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四、結合學生實際,實施分層教學
因各自生活環境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態度、基礎水平都會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要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發現學生學習的獨創性,使不同資質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設計上可以預設高、中、低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到。同時教師要認真做好課堂提問工作,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較難的問題讓優等生回答,中等難度的問題讓中等生來答,基礎性的問題讓學困生回答,確保所有學生跳一跳都能摘要“桃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課堂提問的面越廣越好,但教師不能為提問題而提問。
五、增加社會實踐活動內容,鞏固、深化所學知識
《課程標準》第一次提出了教學“活動建議”,明確指出“課堂的知識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進行”,要求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以及引導學生搜集名言、諺語、格言,舉辦展覽、壁報,觀看電影、電視、錄像等活動,并安排高年級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總結等”。《課程標準》中的這一規定為思想品德教師改進、豐富教學內容指明了方向。無疑,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增加,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既有利于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吸引力,又有利于鞏固、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如教學“共同富裕”時,為把先富與共富關系講深講透,教師可嘗試社會實踐教學法,把一個班級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參觀工廠,訪問先富的私營企業主,調查農村走向共富的現狀,然后各小組撰寫參觀訪問記、調查報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討,這種方式既鞏固深化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以上僅是筆者對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質量的幾點粗淺看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教師從實際出發,大膽改革,敢于創新,就一定能找到適合初中學生的教學方法,進而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鮑傳偉.淺議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08(02).
2.張勃.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J].新課程學習(下),2012(01).
關鍵詞:職校數學 課題研究 思考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以親身體驗為宗旨。這種學習方法有以下一些特征:自主性、廣泛性、問題性、研究性、過程性、實踐性、創新性、協作性、綜合性、 開放性等。
一、強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主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研究性學習貫徹“自由選題、自主探究、自由創造”的原則,即由學生自主選擇確定研究課題,由學生自主開展探索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在研究探索過程中要強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生了變化,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教學中也將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甚至從未見過的新問題,在心態方面,教師也有一個調整和適應的過程。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權威”,教師牽著學生走,而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只是“指導者”,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選擇,幫助學生選題,給學生以點撥引導、提供信息和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觀察、關注,做好記錄,并進行評價。
二、課題研究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通過課題研究可以培養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科學態度、科學道德和科學方法,使學生獲得參與研究探索和情感的體驗,使學生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
三、課題研究強調合作學習
1.學生與學生合作
課題研究小組以4~6人一組,在課題研究中大家分工合作,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討論、共同切磋、相互爭論、相互補充,能者為師,在爭辯中激發思維的火花,在爭辯中獲得真理。每位學生在小組中均可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智力特點,取長補短。
2.學生與教師合作
教師要引導學生虛心向同學和老師學習,要引導學生樂于把自己的經驗與同伴分享,要發動學生始終全員參加。
3.教師與教師合作
無論是學生的調查報告、小論文還是教師撰寫的課題實施計劃、教學計劃、教案,還是教學總結、教學評價、課題階段性總結,都需要課題組內教師齊心協力、互相配合,僅靠一個人單槍匹馬是很難完成的。
課題研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的課題研究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即“教學相長”,它為全新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途徑,有利于教師知識的更新。
四、課題研究是綜合過程
課題研究有益于各學科知識的整合。課題研究是一個提高學生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過程。三年來,筆者學校學生共撰寫了500多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和小論文、數學作文,其中收錄在學生論文集中的就有94篇。學生們還制作了100多件立體幾何模型,充分展現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學生小論文題材十分廣泛,既有教科書中的課題研究題目如: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線性規則的實際應用、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多面體歐拉定理的發現、楊輝三角等,又有教科書以外的課題,如《鉛球問題》,利用數學和物理知識獨立地研究出推擲鉛球的最佳角度是38°~42°,乃至推廣到火炮上應用,實現“數字化炮兵之夢”,在實現我國國防現代化方面有重要意義。從《太陽傘的撐法》到《蕩秋千的奧妙》,從《圖論和染色問題》到《奇妙的紙帶》,從《你了解足球嗎?》到《一張紙可以重復對折多少次》……學生小論文題材廣泛,異彩紛呈。
五、課題研究的評價
對學生課題研究的評價,應將重點放在同學們的參與程度和交流合作的態度上。先由學生自評、互評,然后任課教師給予點評。通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討論來評價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成績。評價主要是正面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肯定學生的創造性勞動,同時也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六、課題研究的收獲
第一,通過課題研究,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數學要“做中學,研中學”,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寫作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第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數學素質。第三,課題組的教師通過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及課題研究、教學實踐,轉變了教育理念,推進了素質教育。同時,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得到了最佳結合與落實。老師們通過課題研究也取得了一大批教科研
一、融洽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課《老師伴我成長》明確規定“新型師生關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即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教學相長。我國長期以來引導學生將老師看做權威,讓學生感覺老師是高高在上的,這種傳統的師生關系將導致學生在畏懼老師的心理暗示下很難保持創新欲望。思想品德課教師應當淡化說教者的身份,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以朋友的身份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給學生構建真誠、寬松、愉悅的心理空間,營造平等、尊重、民主的創新氛圍,堅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正面鼓勵和積極引導,允許學生在探索中出差錯,不求全責備,努力成為學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討者和知心朋友,讓學生的創新思維進入自由馳騁的領域。
二、改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當前各地都在大力推進高效課堂,以提高教學效率。各類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但核心都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因此,不管是什么教學模式,只要能達到這一要求,都可以靈活運用。
需要說明的是,當前各地普遍使用的導學案教學,雖然可以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但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為它只是讓學生根據教師的預設學習,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經常使用勢必會使學生喪失敢問“為什么”的勇氣。因此,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態,讓學生在自學教材文本的情況下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教學目的。這樣做雖然教師難以駕馭課堂,會出現很多老師無法預設的問題,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教師只要在備課上多下工夫,在課堂上多引導、指導、總結,學生才會不斷提高能力,提出的問題才會越來越有質量,最終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以課堂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創新能力才可能擁有成長的土壤。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和設置問題,把學生引入情境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主動思考。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八課《對不良誘惑說不》中,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你的好朋友小剛原本成績非常優秀,也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但自從沉迷網絡之后,成績急劇下滑,和同學漸漸疏遠。你應該怎樣幫助小剛走出迷途,告別不良誘惑?將學生置身于此情景中,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探索,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鼓勵學生發表獨到見解,使《對不良誘惑說不》的三維目標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得到實現,也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在積極思考中得到培養。另外,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還強調:善于開發和利用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正面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規范。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及既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又便于聯系社會實際的問題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合作討論的欲望,培養他們討論問題的興趣,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啟發學生從各個方面審視、思考和剖析同一問題。當然,在課堂上要學生做出某種絕對的“新發現”是十分困難的,許多令他們欣喜若狂的“發現”往往是別人早已知曉的常識,但思想品德教師對此應該積極評價,只要這個“發現”相對于中學生的已知而言,是經過探究獲得的就可以視為創新。
四、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現代科技的發展打破了“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格局,更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音、投影、電視、錄像、電子網絡等被引入課堂。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創設讓學生思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現代網絡的高速發展更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比如在講述九年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但有翔實的文字材料、精美的圖片,還有形象的視頻解說。學生通過這些不但了解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還體會到了智慧和創造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了創新能力。
五、在實踐中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
實踐出真知,真知是一切創新的基礎。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情境創設、社會調查、分組討論、知識競賽、主題演講、查閱資料等課內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教中學”轉向“做中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受和思考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彌補思想品德課傳統模式中的枯燥與乏味,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會面對一些相對尖銳和復雜的問題,從問題的出現到探索出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確的措施解決問題,都需要創新思維,這一過程正是對學生創新能力開發和培養的過程。例如九年級第四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我設計了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星期日就自己的社區、學校或者其他地方的環境資源現狀進行調查,并且以書面形式寫成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包括現狀描述、原因分析和提出建議。學生接到任務后,參與積極性特別高,寫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調查報告,不乏一些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創新性建議。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接近社會和自然,并從中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和有價值的新知識,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進行對照、比較,逐漸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實踐中拓展新的理論和知識,增強創新意識,充分挖掘自身的創新潛能。
六、在激勵中提高創新的自信心
任務驅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以任務為驅動,以實例為導向,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具體的任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任務,積極探究,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新知識和技能的建構。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應用寫作課程中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具有如下優勢:第一,在課堂中植入任務,使枯燥的應用寫作理論講授變得歡樂、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有利于改善師生關系,由傳統課堂的教師講、學生學轉變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生學習提供指導和幫助,師生之間進行交流和討論,形成一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第三,不僅傳授了應用寫作知識,培養了應用寫作技能,達到了教學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因此,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經過多年改革探索,我院應用寫作課程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可概括為“任務設計三對接、任務實施四部曲、任務評價多主體”。
一.任務設計三對接
任務設計是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基礎,即教師把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巧妙地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中,引導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任務來掌握學習內容。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我們采用三對接原則精心設計應用寫作任務,即對接學生生活、對接學生專業、對接學生未來職業。一是對接學生生活,設計任務時須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校外生活實際,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應用文能服務自己的生活,如寫作調查報告,設置的任務是在學院開設自行車租借行的調查報告、大學生手機使用習慣調查報告,使學生在任務實施中感受到應用寫作技能的價值。二是對接學生專業,任務設計應本著為學生專業學習服務的原則,以引起學生的“專業”注意,使學生感受到應用寫作對其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完成學習任務。我院所有專業都屬藝術設計類專業,如學習邀請函,設計的任務是為母校三十五周年校慶設計圖文并茂的邀請函,這樣的任務能發揮學生的專業優勢,使學生樂意完成,達到鞏固應用寫作知識、掌握應用寫作技巧的目的。三是對接學生未來職業,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高職應用寫作教學也應體現這種思想,任務設計應著眼于學生未來職業,如學習合同,設置的任務是撰寫產品設計(或廣告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等)項目合同書,使學生在掌握寫作知識、技能的同時,熟悉未來職業崗位任務。
“任務設計三對接”彰顯了應用寫作課程的實用性,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魯納說過:“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精心設計的教學任務使學生認識到該課程對其生活、學習及未來工作都有著重要影響,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課程學習。
二.任務實施四部曲
任務實施是任務驅動教學的主體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是解決一個個實際寫作任務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扮演的角色應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支持者,是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我院應用寫作課程的任務實施過程一般可分為如下四個步驟。
一是創設情境、導入任務。教學情境是教師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出發、依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創設符合教學對象特征的“問題”情境。在教學情境的引發下,使學生明確本堂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如學習應聘書,上課伊始,即展示真實有趣的問題情境,拋出撰寫任務:“華天大酒店因工作需要,需招聘大堂經理、公關助理、餐飲、客房部領班、服務員、保安員數名。35歲的下崗女工王曉彤前往應聘,她認為自己有如下優勢:在原單位擔任過保衛干事,熟悉保安工作的規律與特點;女性善于察言觀色,第六感覺特棒,非常細心;受過專門訓練,學過擒拿格斗的基本技巧,而且還業余學過柔道;體格健壯等。王曉彤應聘哪個崗位最為合適?為了確保應聘成功,她該如何寫作應聘書呢?”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自覺接受學習任務。
二是分析任務、明確問題。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分析任務是該模式的激活階段,即學生根據教師導入的學習任務,積極發掘和調動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儲備,理順任務中隱含的問題,提出完成任務的各種假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發現一些問題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要通過新知識的學習才能解決,而這往往正是該堂課要解決的學習要點。分析任務旨在引導學生梳理完成任務已經具備的知識、能力和尚不具備的知識、能力,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這正是任務驅動學習的關鍵所在。
三是學習理論、效仿范例。針對任務分析中發現的問題,采用教師講述或學生自學然后分組陳述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解決問題所需的新知。就應用寫作課程而言,需學習的新知包括相關文種的理論知識和例文。寫文章離不開借鑒模仿,在把握文種特點、格式要求、寫作技巧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他人的范文,用心去“悟”,歸納范文觀點提煉、總體思路、結構設計、材料運用等方面的特色,發現規律,掌握精髓,為完成撰寫任務奠定基礎。
四是學以致用、完成任務。即運用新的知識、例文完成上課時布置的應用寫作任務,實現知識的遷移,真正做到學做一體。一般來說,簡單的任務,如通知、邀請函等以個人形式課堂完成,較復雜的任務如調查報告等是以小組形式在課堂上討論,形成寫作提綱,小組課余完成,第二次上課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PPT展示。
三.任務評價多主體
學生完成任務之后,總會滿心期待著教師等的評價,而且,學生完成了任務并不等于完成了知識技能的構建,因此,教師須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提煉,使學生加深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針對傳統教學僅由應用寫作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主體單一性局限,我們將應用專業教師、學生也納入評價的主體,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任務完成情況。
據統計,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實驗教材為例,和原教材相比,其中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新教材加大了“活動”的力度。上、下冊“活動”欄目近九十處,并且“活動”內容的功能已經從簡單的復習鞏固本節課知識,轉變為承擔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這就使得我們的地理知識從原有的單一文字和圖表傳授,變成有一大塊時間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消化。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題目中暢游知識的海洋。那么,作為一名一線的地理教師,該如何正確把握新課程地理“活動”的原則,讓學生做真正的主人呢?本人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開放性原則
所謂的開放性原則就是擯棄傳統的“老師說的就是標準答案”說法,鼓勵學生:“大家說的只要言之有理,就是答案”,“這些問題,回答時有差錯是正常的、回答出來就是超常的”。我們要允許學生提供多元化的答案,允許學生“異想天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學生。在此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①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活動題目和活動方式。②鼓勵學生在“活動”中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及時贊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到創新的喜悅。這種贊揚方式有“很好!”“你真了不起!”“有新意!”等。③對學生不太恰當的回答,也要給予尊重,決不能全盤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學生主體性原則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課堂。因此教師應該放手,大膽地把“活動”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新教材、新課改下的“活動”欄目大幅度增加,就是要為學生盡可能多地營造一個鼓勵創新和想象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積極思維,馳騁想象,敢于標新立異,打破陳規,懷疑一切。實踐證明,人腦的創新潛能是無窮無盡的,如果經常把“活動”時間留給學生,你會驚奇地發現――學生敢于說話了,敢于提出問題了,甚至敢于提出和教師意見不同的見解了,敢于由此事物聯想到彼事物了。
3.“活動”形式多樣化原則
對“活動”內容的處理,要求形式多樣,以便于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何利用這個舞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盡情施展創造才能,就需要我們教師把“活動”方式導演得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在設計“活動”方式時,教師可以根據每一節課的內容要點和特點量體裁衣,選擇不同方式。根據本人教學積累,我認為“活動”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①學生演示和表演法。如學習七年級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運動”時,“地球的自轉”活動題1、2和“地球的公轉”活動題1、2適于采用此方法。②課堂討論法。如學習第九章第一節“美國”時,針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世界能源可持續利用的影響及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讓學生展開討論。③課外調查法。如學習第三章第一節“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時,我就請學生調查當地近一個星期的空氣質量,并寫出調查報告。④動手制作法。如在學習第一章第一節時,讓學生分組根據活動要求制作簡易地球儀;在學習本章第三節時,讓學生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等。⑤同類事物比較法。如在學習第八章第二節“歐洲西部的氣候”時,讓學生比較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4.人―地關系和諧原則
現代社會,處處講究“和諧”。社會穩定要和諧、師生關系要和諧,而我們地理學科所指的人―地和諧,其中“人”指人類,“地”指地理環境,即人類要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當師生在“活動”中完成教學任務時,作為教師,應該持續不斷地引導學生;自然環境影響人類活動,反過來人類活動也將改變自然環境,只有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和諧發展,才有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在八年級上冊《地形復雜多樣》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來引導學生,設計教學思路,讓學生正確理解什么是人―地和諧關系。
【關鍵詞】高中生物 心理氛圍 有效課堂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從“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三個方面提出了課程的具體目標,這要求教師不但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還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關注學生良好個性的養成和健全人格的發展,這些都要以日常每一堂生物課的有效教學為基礎。據此,筆者結合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就營造和諧心理氛圍,創建生物有效課堂作了持續的探索與實踐。
一、營造和諧心理氛圍的內涵
心理氛圍又稱心理氣候,心理氣氛。《中國教育大辭典》對課堂心理氛圍的解釋是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創造的心理、情感和社會氛圍。課堂心理氛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益、人格發展及社會化進程。研究表明,積極、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心理氛圍能促使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有利于學生心智活動的展開和心理表象的建構,這時學生精力旺盛集中,思路開闊深刻,思維敏捷主動,聯想豐富活躍,記憶積極有效。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有智慧地營造生物課堂和諧的心理氛圍,以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二、創建生物有效課堂的內涵
有效課堂就是有顯著教學效益的課堂,即師生雙方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分別獲得專業教育水平和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新課改視角下的生物有效課堂是以建構知識與技能、體驗過程與方法、內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課堂,也是以營造和諧心理氛圍、構建融洽師生關系、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為基礎的和諧教學課堂。生物有效課堂的教學過程就是用教師的智慧發展學生的智力,在師生對話互動中實現教學相長,在師生協同合作中提高綜合素養,在師生智慧碰撞中促進共同發展。
三、營造和諧心理氛圍,創建生物有效課堂的策略
1.營造和諧氛圍,讓課堂靈動有效
營造平等、民主、寬容、和諧的心理氛圍,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課堂活躍而有序,靈動而有效。實踐證明,精心設計導入情境是營造和諧心理氛圍的有效策略,它能使師生展現智慧,給教學增加動力,讓互動增添主動,使課堂增強生命活力。它還能使師生雙方的意圖、觀點和情感融會貫通,以師生的情感體驗生成融洽的課堂心理氣氛。例如,在學習“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時,筆者設計的導入情境是:先通過多媒體演示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于1993年在蘇丹拍攝的照片,再告訴學生因照片作者親眼目睹了饑餓的慘狀,在心理上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傷痛,于是,在照片獲獎后的三個月,他選擇了自殺。這告訴我們,解決溫飽問題是個人乃至國家的頭等大事。在生物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完全可以運用生物科學與技術來解決全球面臨的糧食危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物育種方面的知識。在此導入情境中,震懾人心的照片和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解,讓師生真切感受到糧食危機的存在,從而自覺內化愛惜糧食的情感,激起學好育種知識,報效國家的正能量。
可見,教師的積極情感有助于良好課堂心理氛圍的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分析學情,了解學生需求,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與學生的心理合作。教師還要更多地傾注積極的情感和真誠的愛心,與學生一起以豐富而快樂的情感體驗實現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
2.融洽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質疑
融洽的師生關系體現在教師熱愛、了解、包容學生,用個人魅力去感化學生;學生尊重、理解、信任教師,用積極參與來配合教師。這種尊師愛生、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可促進師生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鳴,從而形成一種和諧、寬松、愉悅、自由的課堂心理氛圍。在這種平等、民主、信任、互尊的新型師生關系下,學生就不會畏懼教師權威,迷信書本知識,就會消除心理障礙,敢于質疑問難,形成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良好學風。例如,在探究果酒、果醋、酸奶的制作時,筆者是這樣和學生坦誠相見的:“果酒、果醋、酸奶我們平時都在享用,但關于它們是怎樣制作的,我也只是在書本中、在生活里了解到一些,我知道的可能還不及你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共同探究、互相學習。”就在這種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下,開始了富有情趣的探究活動,也真是在這種師生互相包容的氛圍中,學生能勇躍提出種種問題。
學生缺乏質疑能力,除了不會質疑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敢質疑。這一方面是受長期的師道尊嚴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學生心理因素所致。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與學生平等相處,如果教師能與學生一起互動交流,一起分擔困難,一起體驗成功,學生肯定就會敢于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