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歷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確立學校德育目標
1.將高遠的志向作為德育培養的目標。
志向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內心對某一事物或者目標的向往,并為這一向往而付諸努力的過程,能夠突出展現學生對未來美好生活不斷追求的一種積極昂揚的精神。高遠的志向,不僅能夠體現現代社會的內在層次性,同時還能夠體現時代具有的前瞻性特征。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論發展中,要將自強不息、不懈努力、奉獻祖國等作為培養學生高遠志向的主要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懷有遠大抱負。
2.將高雅的情趣作為德育培養的目標。
情趣是一個人擁有的情調趣味,或者是這個人內在的情意、志趣,高雅的情趣和低俗的情趣對于一個人道德影響巨大。高雅的情趣是積極的、文明的、健康的,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科學性和文明性相得益彰,同時也與法律規范和道德要求相符合[2]。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論發展中,要明確地將培養學生高雅情趣作為辦學目標之一,積極開辦學校禮儀教育、文化藝術節、讀書節、志愿服務活動等人文娛樂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健康審美觀,增強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養成高雅的情趣,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的同時,也能將未來的世界創造得更加美好。
(二)明確學校德育內容
學校德育內容的明確要求學校能夠充分利用學校的物質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促進其在教育理論中的發展。
1.物質文化資源層面的利用。
物質文化主要指的是學校的建筑設計、空間設計、人文景觀設計以及園林綠化情況等所展現的風格形態。一個學校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樣式主要通過物質文化資源呈現出來,因此可以說,物質文化資源是學校文化存在的基礎。只有對學校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才能夠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凸顯出學校本身及學生的自身道德價值取向。由此可見,學校德育的建設離不開物質文化資源的建設,學校應從各個場館、校舍、廣場、雕塑等文化建筑開始,豐富學校精神內涵,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使學校德育能夠充分融于教育理論發展之中[3]。首先,在建設學校場館及校舍等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將古典因素與現代元素結合起來的方式,展示學校濃郁的人文教學氛圍,更新陳舊的配套設施,營造出新的教學精神風貌。通過建立學校博物館、陳列館、紀念園等能夠展現學校發展歷程的館區、園區,充分凸顯學校長久以來積淀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有效促進學校文明的繼續傳承。同時,學校還可以在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文化的優秀內涵,進一步豐富學校的文化底蘊。學校廣場的建設也是有講究的,可以在廣場的適當位置設置一些與學校校訓、校風等密切相關的雕塑,凸顯學校文化主元素,營造良好的辦學氛圍。另外,還可以通過積極成立心理咨詢室、網絡實驗室、自動錄播室、演奏廳、體育館、創作室等能夠充實文化內涵的專用教室,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德育情操,為學生的德育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其次,還可以對校園內的植物種類、園林廣場、道路建筑等命名,充分展現出學校辦學的“生態文明”、“和諧開放”、“開拓創新”等價值追求,例如可以將學校的主要道路命名為“致遠路”、“求實路”、“思源路”等,將學校的主要建筑物命名為“格物樓”、“育才樓”、“知行樓”等。另外還可以在學校辦公樓、行政樓以及宿舍樓等樓梯間的墻面上張貼一些能夠展現學校校訓、學校精神的名人格言以及學校美術班學生的畢業創作作品等,同時也可以在教學樓的樓梯間墻面以及教室墻面上將一些能夠體現學校優良學風的人生格言、勵志格言等張貼上去,通過營造良好的辦學氛圍,時刻陶冶學生以及教師的情操,從無形中幫助學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樹立高遠的志向[4]。最后,學校可以通過提倡學生對校園環境進行自主設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學校的德育辦學理念很好地灌輸到學生的思想理念中,形成學校與學生在道德精神層面上的統一和融合。
2.精神文化資源層面的利用。
精神文化資源層面主要包括學校發展歷史文化的沉淀、學校校訓以及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首先,一個學校可以將其辦學的理念濃縮在校訓之中。校訓能夠很好地將一個學校的辦學傳統體現出來。校訓不僅是一個學校文化與歷史的積淀、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更是校園文化與教學理念的體現。校訓作為校園核心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在制定校訓時應該結合校園文化突出校園特色。以某高校的校訓為例,“飲水思源,寧靜致遠”。[5]該校訓主要蘊涵三重含義,自強不息、精忠愛國、勇于承擔。這種校訓不僅能夠激勵師生的愛國情懷,更他們讓對未來懷一種積極寧靜的心態去創造。這對于學校、對于師生都是有積極的作用的。其次,歷史是學校的根,文化是學校的魂,學校應該傳承歷史,豐富文化。將學校的歷史文化價值不斷地挖掘出來,建設以校友名人榜、校史課等為重點的課程,打造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突出體現老校的文化韻味,扎根文化基礎,進一步發揮出文化的勵志、繼承作用。另外,還可以通過建設校史陳列室,將校園風云史、傳奇故事以及名人校友提詞等呈現出來,同時還可設置貴賓接待室,接待一些外賓或是歷史研究人員。再者,還可以修建一些名人墻磚,將對學校有貢獻、捐助者、優秀師生以及杰出校友的名字刻在墻磚上,介紹其光榮事跡,表彰其精神,讓師生以此為榜樣。除此之外,還可以開設相關的校史教育課程。把校史中經典的故事、人物事跡提煉出來,編排整合,作為教育新生的入學課程,為新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激勵學生傳承優秀的文化。最后,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是一個學校辦學的核心和信念所在,體現了一個學校的辦學方針及靈魂,是一個學校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以某高校的辦學理念為例,“發展教育”,該教育理念總的來說,囊括了四個發展觀。即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觀、綜合且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及增長極限觀。從理念的操作層面來講,可以將學生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嘗試發展、自覺發展以及超越發展階段[6]。但就學生個體而言,“發展教育”的理念應該重點以學生為核心,讓學生做到不斷地挖掘自我、超越自我。從一個新的起點出發,去嘗試、去發展、最后超越自我,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創新發展,達到學校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學校德育在教學實踐中的發展途徑
(一)構建學校德育教育體系
首先,聯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三種力量,建立起開放的德育體系。在學校方面,要成立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來統籌領導學校的德育工作,小組應當由校長擔任組長,組員包括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德育處領導、團委領導和年級部主任等。在社會方面,學校應該充分利用政治資源、法律資源、科技資源、環保資源、軍隊資源等,促進各種社會資源協調發揮作用,如可以聘請法律專家擔任學校的法制副校長等。在家庭方面,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通過學校開放日、家長會、家訪等途徑加強與家長的互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中來。其次,將團委、學生會和社團聯合會三股學生自治力量聯合起來,建立起學生德育管理的自主體系。依靠團委、學生會和社團委員會的力量,充分發揮三者對學生事務的管理協調作用,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來,通過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一些大型活動,如讀書會、人文沙龍、體育競技、藝術展覽、志愿服務、科技大賽、暑期實踐等活動,將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學生活動中。此外,在學生自主組織的學生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校行政人員的管理協調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要鼓勵家長和其他社會成員參與到活動中來,以形成全員參與德育教育的局面,將德育精神普及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個角落,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構建學校德育辦學模式
1.架構學校德育教育管理平臺。
學校德育教育要發揮學校德育教育管理平臺的作用,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師管理層面上要建立起三級平臺的管理架構。第一級平臺以班主任為核心進行班級管理,第二級平臺以年級部為核心進行年級管理,第三級平臺以學校德育處為核心進行全校范圍的管理。三級平臺協調發揮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德育管理。要盡量避免包辦式德育教育,重視激發學生自我德育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在學生管理層面上要建立起由團委、學生會、社團聯合會聯合管理的學生自我德育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以學校中學生自治的各個組織,如學生會、團委、學生社團、學生協會等為主力,立足于學生的利益,在學校的指導下和教師的協助下,進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自我管理。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相結合,共同促進、共同進步,有利于學校德育教育的成功開展。
2.營造學校德育教育資源網絡。
德育網絡營造的關鍵在于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學校、家庭、社會等都是德育資源的重要來源。首先,在校內資源方面,要充分重視校訓的作用,注重校訓的內涵,將勇于承擔、自強自立、精忠愛國等理念融入校訓之中,通過校訓感染學生;此外,編寫相關讀本,講述校訓精神、學校歷史等等,作為學生德育課程的必讀書目。選拔德育骨干對校訓進行專題研究,開展校訓解讀課堂講解研究成果也是發揮校訓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在學校推進德育主題教育,可包含多個主題,如責任意識教育、法制知識教育、公民意識教育、感恩父母教育、愛護環境教育、公德意識教育等等。最后,將家庭和社會的德育資源與學校的德育資源相結合,建立起德育資源網絡,讓德育工作在家庭和社會中持續開展。
3.鑄造學校德育教育特色品牌。
首先,要重視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心理輔導活動和心理知識培訓活動。依靠學校負責心理教育的專職教師,建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打造有學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重視學校師生的身體素質,規范體育鍛煉活動和課間操活動,在體育鍛煉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紀律意識和團隊意識,增強他們的體質,打造有學校特色的陽光體育;最后,注重學校德育主題教育的針對性,增強其時效性,打造有學校特色的德育教育。
三、結束語
科學研究表明靠視覺獲得的知識記憶率能達到30%,靠聽覺獲得的知識記憶率能達到20%,靠想象獲得的知識記憶率能達到25%,將視覺、聽覺與聯想結合起來,知識記憶率能達到65%。教學幻燈制作時如能參考上述數據,利用大腦的各部分感官協同合作共同接受和處理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長,以提升學習質量,提高課時內授課質量。另外,幻燈色彩的運用也可參考色彩心理學相關內容,選用視覺上舒適、心理上親切的顏色,比如藍色系,以象征希望、理想、獨立的天空藍作主色,以暗示誠實、依賴、權威的深藍色突出重點,同時,如果學校沒有統一著裝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藍色系服飾以加強親和性,暗示學生更專注傾聽你的授課內容。
2.充滿引導性的文字語言暗示
教學幻燈中文字內容的設計可以參照文字對心理的暗示選擇,同時授課時生動的語言、起伏的語調可以緩解因授課內容過于學術而引起學生乏味、心理疲勞及注意力分散,具體操作可以參考保加利亞心理醫生喬治•洛扎諾夫建立的暗示教學法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利用環境和學生之間經常不息卻不知不覺的交流,建立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強烈的自主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接受程度、記憶深度。例如:授課時以穩重但愉快的語調為主,強調重點時與原有語速相比稍微放緩,等等。語調的調整要自然而不能過于夸張、輕佻,避免過于戲劇化而減少學生對授課者的信任度、降低授課者在學生印象中的權威感。
3.適時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肢體語言暗示
人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時,單純的語言成分只占7%,而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語言的體態,即肢體語言來傳達。授課過程中可采用適度的肢體語言暗示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突出授課重點,或者在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時重新引導注意力回歸授課內容。同時,授課時盡量保持微笑也可以引導學生的心理愉悅感覺,從而增強自主學習性;以短時間的目光交流增加學生的被關注度也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手段。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肢體語言表現也是授課者獲得學生對授課內容認知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信息反饋的有利途徑。
4.結合記憶規律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德國心理學家H.Ebbinghaus發現的遺忘曲線直觀描述了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過程,而且提出理解了的知識較無意義音節來說能夠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的理論。這就要求授課者在設計授課內容時盡量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興趣所在,加強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學。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溫故知新的習慣基本摒除,知識來源大多只依靠上課時間,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記住、理解更多的知識點一直是授課者的難題。依據遺忘曲線,合理安排復習、小結、總結的時間點應該可以改善上述難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以及對授課內容真正掌握程度。
5.以適當的競爭刺激學生學習積極性
“鯰魚效應”常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是企業用來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具體包括競爭機制的建立、能人的啟用、領導風格的變革等等。這一有效的激勵手段是否能運用到本科生教育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消除因大學學習生活相對穩定狀態引起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當然,鯰魚效應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影響學生間的團結,所以這一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還需慎重考慮。
6.總結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陣地,課外教學是課堂的延伸和擴展。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雖然集中在課堂中,但是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作為德育教育實施的主要渠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利用地理知識來滲透德育,實現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互動,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將學科中的德育內容加以展示。然而,為了更加有效的進行德育教育,通過結合地理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課外活動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可通過讓學生體驗地方的風土人情,體驗社會建設的情況,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德育,這樣還可以因避免空洞的說教而無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因而,高中地理教師在實施德育教育時要切實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
2.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2.1體驗生活實踐
在地理教育中,有這樣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2]。地理學習本身就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著很多的同地理相聯系的案例。我們以首都北京為例,這個城市的水資源問題、旅游問題以及農業發展、交通等等社會問題都同地理學科息息相關,可以作為實際的案例進行地理教學。再將范圍擴大,地球上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情和現象只要同地理相關都可以作為地理學習和德育教育實施的案例,而且這些實實在在的案列對于德育教育的實施更具有說服力。另外,情感價值的實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形成的。在高中地理教學當中,德育的滲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通過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2.2結合地理教材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貫穿德育教育要在不沖淡地理知識傳授的基礎上點出德育素質,而這個過程不是幾堂課就可以實現的[3]。地理教材中的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德育內容。例如,中國地理突出了國情教育,世界地理突出了國際主義教育,等等。高中地1.2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途徑創新的必要性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將理論與高校理中國情教育的體現在:我國的資源盡管在世界中列于前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卻很少,讓學生認識作為公民應該有保護資源的思想。
2.3榜樣示范
(一)在改進教學組織形式中的啟示
高校體育教學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雖然有過突出表現,但對于現階段的教學環境來講,固有的教學組織形式已經不再適用于新的高校學生,倘若堅持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會對高校體育的教學發展,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為此,本文認為,交往教學理論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啟示是非常大的,可嘗試將該理論應用到教學組織形式當中。第一,交往教學理論比較強調師生交流與溝通,而固有的教學組織形式都是教師為主導,這就為交往教學理論的應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此,在日后的教學組織當中,可以首先播放相關的資料或者是闡述數據,之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與學生互相討論,之后決定訓練方法。第二,在課堂教學當中,不乏有些學生會按照錯誤的方式去執行,此時的教師應抱有“創新”的態度與學生展開交流與討論,應從知識上、技術水平上、訓練方法上與學生探討,讓學生自己認識到訓練的錯誤和動作的失誤,之后積極按照正確的方法去訓練,完成知識點的理解和動作要領的領悟,這要比強硬的規定和言辭過激的批判更加有效。所以,交往教學理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啟示在于,促進教學組織的優化和重構。
(二)在進行體育教學評價中的啟示
體育教學評價是依據一定的體育教學目標及其有關的標準,對整個體育教學過程進行的調查,并評價其價值和優缺點,以求改進的過程。在實際的工作中,體育教學評價主要是劃分為評價學生學習、評價教師教學兩個部分。首先,交往教學理論對評價學生學習的啟示在于,不再過分強調體育成績的指標,而是從學生的實際訓練強度、學習態度、個人能力等情況出發,為學生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并非單純的強硬訓練。第二,交往教學理論對評價教師教學的啟示在于,告別過去的純成績比拼,同時促使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增多,幫助更多的高校體育教師放棄“高高在上”的地位,能夠站在與學生相等的平臺上對話,這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個人教學能力的領悟,都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從目前的教學評價來看,很多高校體育教師都在不斷的努力,一方面會實行積極的教學手段,變相體罰等措施得到禁止;另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學的框架和實際成果,都得到了提升,總體上的教學趨勢還是比較積極的。所以,我們在未來的體育教學中,應積極推行交往教學理論,與學生更好的溝通,從而實現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二、總結
1.1體育在高職院校職業教育中的地位
國家頒布的有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相關文獻中明確提出,青少年只有擁有了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為祖國和人民提供服務,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延續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戰略思想,嚴格把握通過體育教學提升素質教育和健康教育這一重要途徑。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體育教育是新時期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內容,并且也是促進學生能夠實現全面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與此同時,作為高職院校提高學生素質教育與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學也為高職院校大學生奠定終身體育觀念打下良好的基礎。
1.2體育在高職院校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高職體育僅僅圍繞著教學特色,將整體目標定位、作用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之中,有效地服務于學生專業的特點和職業工作的特征。全面提升第一職業崗位工作的群體技能和特殊性的崗位技能,將工作任務定為終身體育鍛煉和職業綜合素養的發展。在進行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工作時要嚴格地按照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以社會崗位需求而設置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理念,體現出高職體育課程的改革創新與特色。
2項目教學理論的基本闡釋
項目教學課程理論是指教學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來順應崗位能力設計需求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項目課程理論中明確規定了高職課程的改革理念要以社會需求來設置專業、以職業崗位的能力來設計課程,并且要對工作崗位的知識點、能力點、技能點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最后一再進行課程的體系安排,將課程模塊和課程內容設計地更加高效、合理,實現項目課程利益的最大化。同時,項目理論的教學要緊緊圍繞高職體育的本質特征,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形成最大程度上彌補傳統體育教育中教學分離缺陷的統一整體。其次,高職體育教學要體現出其在學生學習生活和職業生涯中的不可忽視作用,激發學生們的熱情與學習興趣。
3項目教學理論下教學內容的構建與實施策略
3.1教學內容的構建
3.1.1教學內容構建的依據
國家相繼出臺了貫徹《體育鍛煉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關于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法律政策,明確地提出了要開展新一輪的高職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并且要科學地轉變原有的教育理念,將高職教育的特點轉移到體育課程改革上,在構建教學體系時要考慮到職業崗位勞動的特點與技能,將體育教育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3.1.2教學內容構建的原則
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生產一線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性人才的使命,而體育教育承載著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身體健康和專業技能素質的重任。因此,高職體育教育必須積極地進行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順應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技能的特色課程,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體系的優化,規范項目課程教學的具體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職業技能培養的課程,逐步提高高職體育教學的質量。同時,在改革教學課程的方法與手段時,要重點培養學生職業綜合素養與職業能力,將高職體育的教學特色與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
3.1.3教學內容構建的終身性
相對于其它體育教學來說,高職體育教學充分地將學校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有效地銜接在一起,保留了體育教學中的統一性、連貫性和完整性特點。高職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在不同專業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基礎之上來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體育需求,讓他們能夠樹立強身健體的意識與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在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以及基本知識和方法之后,不斷提高和健全學生的體育道德和心理素質,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實現個人的終身發展。
3.1.4高職院校應根據不同的專業和職業崗位進行針對性的教學
例如,對手腕、手指以及關節靈活性與觸感能力較強的崗位學生,可以進行高強的乒乓球、射擊、按摩、體操等體育項目的鍛煉,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腕以及關節的靈活性與精確觸感,提高人體的耐疲勞能力;可以通過長跑、爬山、障礙跑、攀登等體育項目來加強人體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能力,在培養吃苦耐勞的基礎之上能適應高空作業、困難條件作業給人帶來的影響;通過射擊、籃球、武術等項目來培養學生反映能力,以便在實際的崗位操作中能夠具備隨機應變的靈敏素質與良好的視覺能力;還可以通過學習氣功、太極拳等運動項目來大幅地提高學生穩重、細致、耐心的習慣;其次,在航天航海類的職業崗位中,往往需要特別高的味覺感受穩定性以及良好的方位判斷能力和反應能力,這就可以通過學校體育項目中的跳水、體操、鐵餅、花樣游泳、特殊設備空間的定位練習等,幫助學生克服恐懼的心理以及身體協調性。當然,培養學生在實際崗位中各方面能力的體育項目還有很多。
3.2實施策略
3.2.1為職業崗位技能做好技術準備
在進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規劃時,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專業的特點以及各技術崗位的職業要求,再根據不同體育項目的特性進行有針對的職業選擇,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們在實際的體育課程學習中感受到真正的為自己所用,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主動練習的習慣。
3.2.2為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做準備
在進行教學內容的選定時,要充分考慮到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特殊身體要求,例如手腳協調能力、平衡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選擇性、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并且科學合理地安排訓練,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應激能力來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為以后的崗位實踐做好充分的準備。與此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保健操、按摩、保健氣功等放松性的體育項目學習,讓學生們懂得在經過高強度的學習與勞動之后,能夠有效地進行保健休息,消除身心疲勞。
4.2.3優化職業體能訓練路徑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功能所在就是為了強化學生的職業體能,通過具有針對性的體育項目鍛煉來有效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質健康水平。按照有效的價值閾理論和身體機能恢復原理來進行合理的訓練,通過創設合理的職業體能訓練路徑來選擇高效的訓練手段。
3.2.4確定教學目標與考核評價
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要深刻地理解基本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目標,在經過系統的學習研究和調研了解之后再進行不同專業和不同崗位職業的教學目標的設計,并且要充分地體現出教師對知識核心體系的理解以及核心技能、價值觀的掌握。
3.2.5強調終身性
教師在進行日常的體育知識、技能的指導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耐心地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體育項目的選擇,在進行選擇時一定要經過認真分析,挑選符合自己專業特點以及身體素質的項目。在確定了自己的體育項目后,要根據自己專業以及身體條件的變化來制訂出科學合理的鍛煉方法和運動方式,提高自我鍛煉的能力,并且要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編排和掌握有效地預防職業病的保健方法,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
4結語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高技能人才加入高職院校教師行列,案例教學已被廣泛的教學實踐證明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增強教學效果等方面成效顯著。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案例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案例教學資源缺乏,效用性不高
具體表現在缺乏大量實際案例素材,現有很多案例注重與教材基礎理論的聯系,缺乏代表性、典型性、吸引力,降低學生對學習的投入程度,影響案例教學效果。
(二)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案例教學對教師的水平要求較高,近年來,雖然案例教學被廣大高職院校教師普遍采用,但是不少教師缺乏對新的教學方式的運用和駕馭能力,運用起來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在這種情形下,實施“案例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一種考驗。
(三)缺乏有效激勵措施和配套機制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案例教學的準備、組織,再到實施,工作量較大,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精力。因為沒有足夠的相應措施激勵教師通過教學方式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甚至教師運用案例教學工作量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教師運用案例教學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
(四)組織討論形式單一,缺乏有效性
在上課過程中,由于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在分組討論中不配合,參與度不高,不愿意表達見解。另外,由于學生人數多、組數多,大大降低了部分學生的參與度,削弱了案例教學效果。
二、改進高職教育案例教學的對策
在高職教育教學中進行案例教學,必須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操作。針對當前案例教學在高職教育中應用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一)整合運用資源
建立一個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可供教師選擇的案例庫,更好地增強教學環境和過程的實操性。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案例教學中涉及的問題都是現實中真實的問題,在案例庫建設時必須考慮到案例的真實性、典型性、針對性和問題性。學校可以為教師創設平臺,到企業掛職鍛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在企業或他人在具體實踐工作中的經歷撰寫案例。
(二)實現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融合
理論教學是開展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案例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兩者互不可分。根據高職院校教學特點和“校中廠”、“廠中校”的優勢,依托教學工廠中實際企業環境,面對全真的生產任務,一方面,教師結合課堂理論教學,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將教學與生產實際融為一體,在實踐中把生產任務轉換為教學任務,把生產工藝流程轉換為教學過程,把生產管理轉換為教學場景管理,把生產產品的考核轉換為學生成績的考核,通過實施全真實訓環境下的教學工作,提升教師專業技術水平,提高教師一體化教學能力和生產經營素質。另一方面,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進行實戰訓練,能切身體驗企業的生產過程和接受企業管理文化的熏陶,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能強化職業素養教育,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滿足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需求。
(三)建立案例教學的有效激勵機制
案例教學要求教師付出更多時間與精力,如果沒有健全的激勵機制,愿意采用案例教學的教師就可能缺乏積極性。因此,有必要通過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鼓勵教師加強與企業實踐的聯系,主動學習和運用新型的案例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案例教學的積極性。
(四)合理設計案例討論環節
高校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是研究的熱點與實踐難點。近年來,以講述歷史的方式,弘揚傳播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為目標與內容的央視節目《百家講壇》,自開播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功,這為高校歷史教學改革提供了積極的啟示。作為一所匯集各路精英教師(學者)的“開放式大學”及其“歷史科目”,其“教育教學”成功之處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講述我國著名的歷史內容為載體,在專家、學者和廣大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應。講師們都是在學術界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學術大腕”,通過《百家講壇》,實現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聽到他們講座的心愿。
3.語言通俗易懂,表達幽默風趣,一改歷史語言中艱澀難懂的術語、文言。
4.選題的“可講性”,史文學類題材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時也突出時代性。
5.多種電視手段的綜合運用,講座提綱制作成課件,演講時投影演示,圖、文、語、手勢同步進行,立體感強。
電視節目和歷史教育教學固然有區別,但在如何有效地傳播歷史文化的宗旨上卻是一致的。因此,高校歷史教育應借鑒《百家講壇》的有效經驗,找準歷史教育的目標定位,從課程體系到治學態度、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進行積極的改革。一是要借鑒其合理定位,明確歷史教育的目標。要明確區分非歷史專業的歷史教育和歷史學專業教育課程的差異,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二是要借鑒其多元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盡量減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將教學內容、引用的材料、圖片、文字、聲音等通過多媒體設備傳遞給學生,讓歷史知識“活起來”。三是要借鑒其“一家之言、百家爭鳴”,給學生創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現在高校的歷史教學,限定性的結論太多,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少,固定的結論又讓學生對歷史產生逆反心理。倡導學術自由,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在允許范圍內形成自己的觀點。
二、構建立體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推動高校歷史教育發展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增強自主學習方式的運用。高校歷史教育教學方法中,最容易忽視的是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開發。因此,要增強自主學習方式的運用,鼓勵學生圍繞教學難點與社會熱點,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其性格、愛好、知識面等方面差異,自由組合、組建成不同的歷史學習小組,注重自主學習與分組合作學習的高度聯動。
2.利用網絡技術,增強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現代化的網絡教育技術具有生動性、即時性等便捷性優點,這種手段在高校歷史教育教學的運用,從多個角度、跨越時空提供聲、像、文等信息的歷史“再現”,讓學生在課堂中也能領略到聲音、圖像帶來的歷史沖擊力和歷史厚重感,生動形象的圖片和歷史故事會鐫刻在學生的腦海里,使他們的歷史觀、想象力、知識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網絡教育為依托,構建歷史教育網站、論壇等互聯網平臺,也有利于學生自我探索。
3.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拓展研究性教學方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雖然能讓教師更好地傳播知識,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動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也是不爭的事實,導致大學生歷史意識和表達能力不夠。因此,要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鼓勵大學生在歷史教學與歷史體驗中,進行研究型的學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開設“歷史沙龍”、“尋根問底”、“以史為鑒知天下”等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研究型的學習,帶著問題、帶著任務、帶著思考去學習,進一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提高自身歷文獻閱讀能力、質疑能力、論文寫作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技術的不同主要體現在教學范圍擴大。教師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得以體現。同時,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實現因材施教,可以合理地對教學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實現了互動教學。另外,現代教育具有將個別化與協調型相結合的特點,即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個性發揮,教學具有針對性,形成了全新的網絡教學模式。放寬了對教學時間、地點和環境的需求,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方式都能夠得到進一步改善。因此我們說,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是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物理教學應推行的教學方式之一。
2探析物理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實踐
2.1教師創設問題場景,實現現代化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背景下,要求物理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角,為學生提供和創設與教學相關的問題背景,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物理教師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學生興趣如何得到提高;其二,課堂氣氛如何營造。實際上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現代教學技術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手段,如視頻、圖片等。使傳統教學中生澀難懂的物理概念變得十分清晰。通過問題創設,學生能夠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多媒體技術進一步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使其為學生創設的背景更符合物理教學的目標,也使物理教學更加動態化和直觀化。問題的創設是現代教育技術在物理教學中應用的首要條件,需要物理教師改變自身的觀念。
2.2現代化教育技術平臺的構建
在問題背景創設后,教師應將現代化教育技術平臺的建立作為教學任務。結合物理教學的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育技術平臺的構建進行分析。
2.2.1實現物理教學由抽象化到具體化的轉變
物理教學中概念較多,較為抽象。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要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將其具體化,這是現代化教育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如在物理中力學基礎的講解中,教師不僅要進行相關課件的展示,還要將其具體化。這要求物理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物理教學中應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要目的,將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作為教學重點。其次,在二者結合的實踐過程中,要以物理教材和教學目標為主要依據,并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在情景創設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特點,重視學生角色的分配,使其在主動思考和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這是物理教學中,現代教育平臺構建的基礎,學生是教學主體,他們能夠接受的教學方式才具有可行性。
2.2.2重視物理教學中的動態過程
物理教學涉及大量的實踐,因而具有動態特征。受限于課堂教學的空間性,一些大型教學模型無法在教學中進行展示,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引導下,可建立相關概念的動態模型,并且可建立可視化的物理教學平臺,通過動態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相關物理概念。其優勢還在于能夠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其具有整體上的物理觀念,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物理教學中,空間思維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力學學習中,空間思維決定了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因此,想要構建完善的現代化教育平臺,就要注重物理教學中的動態過程。
2.2.3實現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新
物理教學中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接受。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科技帶來的教學變革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個性思維,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提高。但在現代技術應用過程中,要不斷地實現創新,以使學生真正接受這一種教學方式。另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現代化教學的要求,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物理的實踐性與學生的特點和興趣結合在一起。當然物理教學中的現代化技術應用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包括不能忽略物理實驗的作用,掌握多媒體課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頻率等問題。
3結語
使教育管理更具有美學價值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斷調動各種因素開展音樂美育教育,進而又影響音樂教學,推動音樂教學理念更新,而這個過程恰恰值得教育管理工作借鑒。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與教學結合得越緊密,就越能體現教育發展的規律。而將音樂教學中美學教育加諸在教育管理過程,既能體現出音樂教學管理過程中的美育作用,又能反映出教育管理藝術化的動態進程。教育管理工作事務性繁多,各種突況和有關部門的教學檢查也時有發生,使得有的教師認為教育管理工作會影響到教學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可以借鑒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加以改進,將美育功能引入到教育管理過程,使事務性工作按一定的原則如輕重緩急有序化管理,將各種突況預案逐一落實,并把教育管理責任目標明確到管理者個人,那么教育管理工作就呈現出有序化美學藝術管理的狀態。各施其職又相互聯系,猶如音樂中每一個音符律動所承擔的功能一般,有機連接在一起,就能演奏出動聽的樂章,而失之其一則韻味全無。音樂教學經驗的轉化,直接消化了音樂教師的教學心得,作用于教育管理工作,是音樂教學工作者即音樂教師走向更高舞臺的必經之路,也是音樂教師由優轉變為仕的過程。音樂教學是音樂老師成長的立足之本,立足教學才能可能得到同事和領導們的認可與信任,才有可能進入到教育管理者行列,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所作為。所以,音樂教學的經驗尤為寶貴,在教育管理藝術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美育功能的發揮能有效使教育管理工作效果更有藝術美感。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音樂教學固然能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更強烈的審美意義,賦予了教育管理更多的美育元素,但實際上教育管理也對音樂教學產生了更深更廣的影響。
二、教育管理促使音樂教師的個體成熟
使音樂教學與音樂學科的發展具有更廣闊的視野教育管理工作雖然壓縮了音樂教師的備課時間和教學時間,往往會造成影響音樂教學的負面印象。但事實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工作能使音樂教師跳出音樂學科的范圍,更深刻地認識高中教育,從而摸索出高中教育的規律。這就使音樂教師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音樂教學,進而推動音樂教學的方法得到完善,授課語言日益凝練風趣,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多元,教學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這種交互式影響帶來的提高,能使音樂教師個體迅速成長起來,能更深邃地思考個人的價值與教師崗位的結合,思考教育管理對學生成長帶來的影響,從而成熟起來找到自己在教育職業上的人生價值。而這種學習與思考的沉淀,又作用于音樂教學過程中,使音樂教學所承載的美育功能落到實處,并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實現美育的教學目標。教育管理不僅促使音樂教師個體越來越成熟,還增強了音樂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教學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音樂教師的專業能力往往受到學生認可,但教學管理過程往往被人詬病,這主要是源自音樂教育重專業而輕教學管理。而教育管理特別是行政工作能夠增強音樂教師的管理能力,使教學管理更科學合理,更富有人性化。這包含了教育管理對音樂教師個體的管理能力訓練,又是音樂教師個體自覺成熟并接受教育管理影響的結果。因此,從教育管理上來看,管理目標對象成為管理者本身,即是教育管理的成功。對于音樂教師來說,能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中積極承擔一定的行政工作,也是教育管理使音樂教師獲得成就感的表現之一。所以,教育管理對音樂教學的影響更不可小視。
三、音樂教學與教育管理藝術的交互影響
產生了一系列積極的效果音樂教學與教育管理藝術的交互影響,產生了一系列積極的效果,給教育工作者特別高中教師帶來了很重要的啟示。一方面,音樂教學是教育管理藝術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音樂教學中的美育功能,能有效的補充、完善語文美學、繪畫藝術所帶來的影響,從而打破學科間的樊籬,打通了一條通過美育教育將語文、美術、音樂結合在一起的教育研究之路,更好地推動了高中基礎學科的融合,從而達到美育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給更多的音樂教師有了夢想啟航的機會。將教育管理和行政工作的大局觀和開闊視野帶到課堂教學及教學管理,教學效果會發生驚人的化學反應。這必然促使音樂教師需要獲得更廣闊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實現自己對音樂教學孜孜以求的目標。這兩方面的影響,會給高中教育者帶來較大的沖擊,促使他們去思考如何將學科教學與教育管理結合起來,進而從單一學科中解放出來,將多學科特別是基礎學科融會貫通并找到高中教育的本質,讓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獲得教育的快樂,進而實現高中教育的目的。這種啟示,使高中教師獲得了除高考成績之外所帶來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僅是來自于教育、教學本身。不僅如此,這種啟示更能讓教育管理者認識到,教育管理工作是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堅強保障,使廣大優秀教師認清教學與教育管理的關系,并能正確處理和對待。這不僅有利于和諧同事關系的構建,也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和和諧校園的建設。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