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日語自我介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家好?非常高興與您相見。我叫彼爾史密斯。
[Jeoneun IBM Seoul jisa-esoe geunmuhago isseoyo.]
我在 IBM 漢城分公司工作。
[ Jeoneun miguk sikago-eseo wasseoyo.]
我是來自美國芝加哥的,
[ Han-guge on ji ilnyeon dwaesseoyo.]
來韓國一年了。
[Anaewa du aiga isseoyo.]
我有太太和兩個孩子。
[Jeoneun golpeuwa tenisseu deung spocheureul joaheyo.]
我喜歡打高爾夫球和網球,愛運動。
[Jeoneun han-gugul cham joahaeyo.]
我非常喜歡韓國。
關鍵詞:曖昧 島國根性 儒家思想
一、日語曖昧性的諸多表現
1.自我介紹用語中曖昧的體現
大凡日本人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大都是彬彬有禮,十分講究客套,很有紳士風度。初次見面時,日本人往往一邊點頭哈腰,一邊做自我介紹。例如:「初めまして、私は田中ですが。(初次見面,我是田中。)從這短短的一句自我介紹,便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獨特的曖昧表達。若是這樣表達:「初めまして、私は田中です。讓人很容易理解。可是日本人偏偏為何又要在句末加上了一個助詞「が呢?作為日語學習者對此提出疑問是理所當然的。那么這個「が在句子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其實日本人說話時喜歡柔和的表達方式,這樣可以給對方留下親切愉快的印象。這也正是「が所發揮的作用。諸如此類的表達,在電話用語中頻繁出現。如:「もしもし、木ですけど、どなたでしょうか。(喂,喂,我是鈴木,請問您是哪一位啊?)
2.婉轉的曖昧表現
從表達方式講,日語可以算得上是很細膩、很豐富的語言。但是日語的表達方式也特別曖昧,這一點是毋庸質疑的。“任何國家的語言,包括漢語在內,都能明確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態度,唯有日語肯定與否定的差別只有在全句表達完畢時才能知道。這就使得日本人有機會根據上司的臉色巧妙地改動句尾”。①如,漢語:“我不想去上海。”否定詞“不”出現在人稱代詞后,讓人一目了然。而同一個句子的日語表達則為:“わたしは上海へ行きたくないです。”日語的否定在句末才出現,這就使得聽話人必須聽完說話人的整句話才能明白其說話的真正意圖。
(1) 委婉的拒絕方式
其實日本人極不喜歡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往往采用曖昧的表達方式,讓對方去心領神會。如,“今、いっしょに映畫をに行きませんか、が奢りますよ。”(今晚一起去看電影吧,我請客。)對方如何回答?“せっかくですが、今はちょっと……。”(謝謝您特地請我看電影,但是今天晚上……”一句話,日本人決不會這樣表達“いいえ、今は行きません。”這樣表示斷然拒絕的說話方式在日本人看來是絕對失禮的。
(2) 勸誘的表達方式
日語中表示勸誘的表達方式很多,其中“ませんか”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詞。如:一位學生想邀請老師一起吃飯,于是對老師說:“先生、いっしょに食事に行きましょう。”(老師,一起去吃飯吧。)這樣的表達方式很是失禮的,老師聽了之后定會不開心。因為“ましょう”這一詞的主觀性很強,往往表示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做事。所以這句話給我們的感覺是學生沒有征求老師的意見,自我做出的主張,因而對老師是失禮的。如果換成這樣的表達方式“先生、いっしょに食事に行きませんか。”這樣的表達方式就很有禮貌,因為“ませんか”往往用于邀請對方,但又不知道對方是否同意的情況。日語中諸如此類的婉轉的曖昧表達舉不勝舉,筆者不在此一一舉例。
二、日語語言曖昧性產生的原因
1. 島國根性的影響
應當說任何國家的語言都有曖昧的表達,然而日本人的曖昧表達也過于發達,以致于跟日本人打交道,往往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日本人說話的真正意圖。筆者認為日本人不是刻意去追求這樣的曖昧表達,這一特殊的曖昧的表達方式是由日本這一民族的特性所形成的。
眾所周知,日本四面環海,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不足4000個小島組成的一個島國。這樣一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日本民族的特性――島國根性。何謂島國根性?“普段、外國人(外部の人)との接觸が少ないため、野が狹く、獨善的で內うちの小さな利益にこだわりがちなこせこせした。”②(平時與外國人、外界的人的接觸很少,所以視野很狹窄,自以為是,拘泥于集團內部小利益的一種小氣的特性。)日本人生活在一個狹隘的圈子,幾乎處于封閉的狀態。集團內部人員之間的往來頻繁,具有同樣的特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需要太多的言語。話語只說一半對方立刻能夠明白什么意思。或許日本人追求那種所謂的“以心傳心”的境界吧,而這種曖昧的“以心傳心”的表達方式著實讓外國人感到棘手。這種曖昧的表達方式在日本人的日常會話中導致主語省略的現象尤為突出。例如:コヒと茶と、どちらになさいますか。(請問,咖啡和紅茶您要那一種?) おまえにスペインを教えてやろう。(我教你西班牙語吧。)以上兩句中前者省略了主語“您”,后者省略了主語“我”。這樣一種省略現象是由日本當時的封閉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一個集團內部的人幾乎每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很是了解,在會話中即便省略某些詞語對方也能明白。
2.儒家思想的影響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國,自古以來兩國在文化、經濟等諸多領域就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極大,其中中國的儒家思想幾乎已經滲透到日本整個社會,可以說,至今儒家思想還在日本發揮著深遠的影響。“以和為貴”等思想作為日本人的處世哲學,意義頗深。正因如此,日本人說話十分注意,為了避免說話時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感情,盡量采用婉轉曖昧的表達方式,因為他們追求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追求一種平和的談話方式。我們常常用“沉默的世界”來形容日本人所生活的社會,日本人不喜歡在公共場合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當不得已需要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往往采用曖昧的表達方式,讓人聽起來覺得模棱兩可,不著邊際。應當說,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加以規范,極大地影響著日本人的思維與行動。正因如此,縱使日本人內心憤怒,亦能表現得比較平靜。可以說,“中國的儒家思想給日本社會打上了一層難以磨滅的“烙印”,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日文化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淵源關系。”③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日語曖昧的表達方式的產生有其一定的社會根源,它的表現形式反映在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果不熟悉日本民族的這一特殊的表達方式,就無法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無法順利地與日本人進行溝通、交流,最終無法避免在中日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摩擦與矛盾。
注釋:
① 參見:高橋敷 《丑陋的日本人》.
② 參見:《新明解國辭典》 第613頁.
③ 參見:韋立新 《中國儒教文化與日本近世思想的形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2年 12月.
參考文獻:
我從xx的招聘廣告中獲悉貴公司欲招聘一名策劃助理,特冒昧寫信應聘。下面,我對自己進行簡單的個人 自我介紹 :
兩個月后,我將從XX學院XX系畢業。身高1.70cm,相貌端莊,氣質頗佳。在校期間,我系統地學習了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行政管理學、公文寫作與處理、禮儀學、專業 日語 等課程。成績優秀,對電腦操作非常熟練, 日語 達到三級水平,口語流利,略懂 英語 、普通話運用自如。
去年下半學期,我曾在XX集團辦公室實習三個月,積累了一些實際工作經驗。我熱愛行政助理工作,希望能成為貴公司的一員,和大家一起為促進公司發展竭盡全力,做好工作。
關鍵詞:語言;文化;省略現象
1.引言
日語是一種非常難以理解的語言,要真正弄懂它,不但要有豐富的詞匯量,還應對日語特點,日本人的風土人情,日本社會的歷史現狀有所了解,要能理解它的言外之意,這是擺在每個日語學習者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每個民族都有因民族歷史的沉淀和心里深層的構筑不同所造成的語言的不同表達方式。在進行語言的研究中,如何把握住我們自身對語言的理解狀態,將會回答程度影響我們對該語言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心態就會有不同的理解結果。在日語學習和研究中,較為明顯的就是對委婉語的理解。
一個中國人(甲)和一個日本人(乙)在初次打交道時會有如下對話,
甲:今ご都合がよければ一に映畫をに行こうか(今晚您有空的話,一起去看電影吧)
乙:もし殘がなければ…(如果今晚不加班的話…)
中國人會很自然的理解為:今晚加班就不去,不加班就去。當甲得知乙晚上不加班的消息時去候邀,卻總不見乙來。甲過后去興師問罪時,乙也會覺得很奇怪。實際上乙的回答有種回絕的心理,加班只是托詞而已。若是真心赴約,出于謹慎,乙會再給甲一個確認,確定今晚的約會。這個時候乙常常會在下班時說「今日は殘がないので、一に映畫をに行こうか。但也并不是事事如此,有時乙很愿意接受邀請,但為預防有事脫不開身而不能赴約,便事先向甲言明由此可能,讓對方有心里準備,以免屆時被動。甲對乙的這種模棱兩可的回答非常迷惑,不知乙到底去還是不去。其實這是日語委婉表現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拐彎抹角的說法。正如當對方鋼琴聲很吵而希望對方能夠停止這種行為時,往往是說「おさんのピアノは上しましたね。夜中の十ごろまでけっこうしていますね(您女兒練鋼琴真辛苦啊,都練到晚上十點左右。)而不直接去和對方說明。
這些委婉的語言都來源于委婉的語言思維,日本人的委婉的思維又與日本文化的柔性緊密相關。古代日本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關西及日本九州地區,哪里多丘陵,湖泊,河流,氣候溫暖,稱得上是日本的水鄉。在氣候溫暖的水鄉靠種水稻而謀生的農戶,受到了整日伴水勞作的影響,懂得以柔克剛的道理,是他們的心理活動充滿了柔性。
而公元前傳如日本的大陸文明,尤其是中國長江下游的水稻文化對日本民族的柔性也起了巨大作用。大陸江南水鄉的溫柔精明隨著水稻的傳播被吸收融合。這種外來的柔與原有的柔相結合產生了適合日本新紀元的心理結構。這樣,由于氣候條件,地理環境,水稻栽培,外來文化等諸要素的影響,日本民族的柔性逐漸形成。一定的語言重視和一定的文化相關聯,日本民族中的柔性也極大地影響了建筑,藝術和語言。
委婉語用以表達含蓄委婉,退讓等復雜的心情。這也是日語的一大特點,應視“語境”來確定它所略去的部分或蘊含的意思。否則就會覺得難以理解。
日語中還會出現主語省略。中國人自我介紹往往是“我叫田中,我是學生…”,而日本人在自我介紹時很難聽到主語的出現,如:「山田です。大學三年生です。中國を攻しています。よろしく…。中國人可能覺得很難理解。其實這正體現了日語中常說的「以心心,日本人之間常常可以不用語言交流就可以心心相通,這種心心相通之所以成立,就是基于日本人之間的語言表現形式上,這種形式常常有一種不用語言就可以相通的默契關系。這種默契建立在雙方共同的文化基礎上。如前面所說的省略現象,制藥雙方能夠互相理解,那么在很多場合下就可以省略一部分語言表達形式。如:「私はに反していませんが…(我也不是特別反對,可是…)、「どうでもいいことだけど…(雖然是件好事,然而…)這種語言上的特點實際上是建立在身后的文化基礎上的。表達上沒有必要就盡量省略,越簡單越好。在日語當中,人們將自己與他人嚴格區分開來,對于他人的「私的域(私人領域)是要「立ち入り禁止(禁止進入)的。說話人是不能對他人的內心世界進行主觀武斷的內心表述的。了解了這些,我們自然就可以理解日語中的省略現象。
2. 結束語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日語也不例外。在其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受到日本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日語的委婉語就是收到日本集團注意的影響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因此,對日語的研究離不開對日語文化語言學的研究。應該從大文化的角度對照異文化之間的差異,學會正確看待這些差異,隨時把握好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在對外交際中始終保持主動地位從而更好地使外語起到交際功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水谷修.日本の生.[M].京:拓社,1979
[2]金田一春彥.日本の言表.[M].社,1979
[3]木孝夫.言と文化.[M].京:巖波店,1987
自我介紹范本一:
我是XXX,X人,畢業于XXX大學,XX專業,畢業至今工作N年,擁有N份工作經歷,主要從事XXX工作,熟悉/擅長/精通XXXX,上一份工作是在XXX公司,從事XXX工作,現尋找XXX行業XXX崗位工作,以上是我的基本介紹。
自我介紹范本二:
我是XX大學XX專業畢業,這個專業與我所應聘的XX崗位非常對口,我也非常熱愛我的專業并希望在畢業后繼續在這個方向發展,我利用業余時間考取了相關的XX職業證書。畢業后我通過嚴格的考試進入XX公司,在XX崗位工作了3年,這3年對我的專業技能提升非常快,我掌握了XX技能、有XX項目的經驗。
自我介紹范本三:
在XX公司做銷售時,我工作特別投入,每月能完成XX元的任務,我們共有28名銷售,而我通常能完成總任務的10%,超過平均任務量的3倍左右,在工作中,我也經常幫助同事完成任務,因此,得到銷售總監的認可,僅工作半年,就提升我當了銷售主管。在XX年,我被公司評為優秀員工.
自我介紹范本四:
我叫XXX,來自XXX,年齡XX歲。于今年6月份畢業于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新聞出版學院,專業為市場營銷,我以前做過保險銷售和銷銷售,所以對銷售有一定的經驗。此外,我在新華書店門市工作過,對服務好顧客有一定的心得。我的英語基礎良好,已獲得了大學英語四級證書,也在外貿公司實習過。我奉行態度決定一切的原則,我相信只要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個細節,服務好客戶,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會在擁有出色的工作業績。請考官考慮給我提供一個試崗的機會,我有信心做好該崗位工作,愿服從貴公司的安排,隨時可以就任崗位,并在貴公司做長期發展的準備,因為是貴公司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
自我介紹范本五:
我叫XXX,來自****.****年*月份以專業考試得分第*的好成績畢業于****大學的XX專業。畢業之前,我曾在XX公司實習過,XX公司和貴公司是同類行業。我性格開朗,善于微笑,長于交際,會簡單日語及芭蕾舞。我相信,這一切將成為我工作最大的財富。我在很久就注意到貴公司,貴公司無疑是**行業中的姣姣者(將你所了解的公司榮譽或成果填上)。同時我又了解到,這又是一支年輕而又富有活力的隊伍。本人非常渴望能夠在為其中的一員,如果有幸獲聘,本人將以為公司創造最大利益為自己最大的利益,真誠做好每一件事,和同事們團結奮斗,勤奮工作,加強學習,不斷進步!謝謝!
自我介紹范本六:
本人經過三年多扎實的工作實踐,現已能夠獨立操作整個外貿流程.工作踏實、細致、認真。具有較好的文字組織能力,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能都熟練操作windows平臺上的個類應用軟件。本人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工作主動性,較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可以和各個部門的同事相處融洽,配合順利地完成工作任務。本人性格開朗,善于溝通,謙虛,自信。雖然新的工作和環境與以往的有所不同,但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已有的工作基礎可以很快勝任,對此我很有信心!
關鍵詞:省略表達 敬語 曖昧表達 否定表達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反映。用日語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文化的沖撞。如果單純地從文字意義上理解語言,就很難全面地,準確地把握文字背后的文化現象和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本文論述日語的表達特性―省略表達、敬語表達、曖昧表達、否定表達和文化現象以及對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探討。
一、日語表達中的省略語句―以心傳心
日本人使用很多省略語,話說到一半就不說,把真正的意思放在“言外”,他們之間不用直接的語言交流也可以達到交流的境地,不言之下讓對方揣摩出自己的心思和思想內容。日語的句尾經常使用「~が「~けど「~から「~くて「~て等。我們經常聽到日本人邀請別人,對方有事不能接受邀請時就說「今日はちょっと…這里省略了“だめ”“いけない”之類的詞。對方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不再追問。在臨別時常說「では、これで(那么就這樣)省去了后面的「失禮します(告辭了)。諸如此類的省略還有很多。比如:請求幫助時說「がありましたら…(如果你有時間的話)「お忙しいどころですが…(知道您很忙)「あのう、申しございませんが、テレビの音が…(恩,對不起,您的電視機聲音有點兒) 「あのう、ここは禁なんですけど…(這里禁煙)
日本人把以上例子中的交際方式稱之為“以心傳心”。話沒說完,對方已經懂了,不必把話所盡,目的就是讓對方心領神會。日語省略主語的情況也很多。「今、ちょっと伺いしたいですが。(今晚我想去拜訪您)…中國人自我介紹時常常會說「私は王です(我姓王)。私は日本科の學生です(我是日語專業的學生)。這是中國式的日語表達。因為,中國人在交往之中不怎么用省略形式,漢語加上主語才能表達清楚。而日本人自我介紹時「田中です。會社です。中國は初めて來るんです。 為什么日語中可以省略主語呢?筆者認為這是在別人面前表示謙虛,不強調自己,尊重對方的表現。
這種表達習慣跟日本民族的“島國根性”有關。日本人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對孤立狀態,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是鎖國政策,不對外開放。因此擁有單一的民族,單一的語言,單一的文化的日本,從來沒有受到過不同文化或者是不同價值觀的沖撞,于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有默契,心心相通。不像中國民族多,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總是不斷地接觸和摩擦,需要語言的解釋來化解彼此的誤會。
二、敬語表達―“內”和“外”的意識
敬語作為日語的獨特的特點,在日本上下級觀念分明的社會里,是日本人必須要知道的基本素養,是不可缺少的劑。敬語以身份,地位,年齡等為劃分上下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內,外,親疏關系。比如說:向他人講自己家人時,說“ちち”“はは”而不說“お父さん”越是親近的人,越是自己人,不使用或者極少用敬語。越是外人,使用敬語的意識越強。表現出了日本人的強烈的“內”“外”意識。
お客さん(客戶):田中社、いま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田中社長現在在嗎?)秘:社はいまさき席をはずしておりますが、(社長剛剛走開了)在這段會話里告訴外人自己的社長不在時,不說敬語,而是謙遜語。從親疏關系看聽話者是“外人 ”,而會話中的社長是對自己來說是屬于“內”,日本著名的語言學家大野晉認為,日本人的尊敬意識并非是建立在對對方充分理解、認識,并使理解和認識逐漸深入、成熟,最終達到尊敬地步的過程之中,而是從根本上采取的是一種敬而遠之的、待對方以“外”的方式。
從這種敬語的使用我們就能發現,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意識扎根于其國民性中。在強烈的“自己人”和“外人”的意識下面,盡量使自己溶入到“自己人”圈子了,拒絕外人的加入。
日本人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很在意他是自己所屬的集團內,還是自己所屬的集團外,在集團內部的行為必須符合集團中的地位和身份。否則,會受到集團中的排擠。日語有“村八分”一詞。它是江戶時代,日本的農村對違反村規的村民所進行的一種制裁,一旦有人被斷定為“村八分”,那么,村里的其他人就會斷絕與他的關系。受到“村八分”制裁的人幾乎不可能再被別的村落所接受,最后往往以自殺而告終。
日本著名教授擯口惠俊提出:歐美國家社會的基礎是個人主義,而日本是“間人主義”,日本人在社會行為當中都要考慮自己生活在人與人之間,以此作為言行的基礎。就是行動時充分考慮他人或所屬組織的立場、心情及相互關系,強調相互間的依存和尊重,這與那種強調自我的個人主義及唯我主義是不同的。
三、以他人為中心的語言表達―排外性
日本人在言語行動上處處謹小慎微,往往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尤其向對方打聽與對方有關的信息時非常顧及對方的情緒和感受,生怕使對方難堪而引起不滿。他們會根據對方的狀況選擇一些合適的表達方式。比如:邀請別人看電影時 “今日映畫をに行きませんか。(今天一起去看電影吧)”漢語可以用肯定的形式來邀請對方,但日語要是用肯定的形式,有種強加于別人的感覺,用否定的語氣給對方寬松的選擇的余地,避免對方的不快和尷尬。
日本是眾所周知的禮儀之邦,日常生活中經常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之類的語言。可是,像下面的場面,卻讓外國人迷惑不解。在電車上,有一個年輕人給老人讓了座位,于是老人對年輕人說了一句:“すみません(對不起)”,他沒有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老人為什么說“對不起”呢?這就是日本人為對方考慮的典型的例子。由于年輕人給老人讓了坐位,使年輕人沒有了座位,從而給年輕人造成了不適,得到坐位的老人雖然很高興,但更多的是內疚。 “ありがとうがざいます”注重的是自己的所得,而道歉更注重的是對方的所失。老人是站在年輕人的角度想問題,體察對方的苦衷。
四、日語表達的含糊性―“和”精神
一個民族的語言反映該民族的國民性,社會特征。日語的曖昧含糊性是日語語言文化的重要特點。日本人很多情況下少講多聽,即使說內容很曖昧,含蓄,很少直截了當地說。主要靠經驗來感知并把握對方講話的真正含義。這種經驗是對外國人講很難模仿。在路上見到熟人就問:“どちらへ行きますか你去哪里?”對方會說:“ちょっとそこまで(我出去一會兒。西方人聽了這種含糊其辭的話會很惱火,因為去那是個人的自由,中國人對這樣的回答,也會感到不愉快,被認為是不真誠,被冷落的感覺。日本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對此的解釋是“どちらへお出かけですか”是發問者對對方的關心,聽話者的心領神會。“ちょっとそこまで”成了不必擔心,謝謝你的關心的替代語了。
比如:日本人和美國人在談判席上,日本人對美國人提出的一些條件不怎么滿意,最后日本人就說「この件につきましては考えておきます。其實「考えておきます直譯過來是“考慮考慮”的意思。這一下,美國人苦苦地等回復,但日本人沒有音信。因為這句話的意思已經有拒絕的含義了。日本人不好意思當場拒絕,用婉轉地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了避開互相傷感情,給對方留有余地,求“和”的表現。
日本人根據對方的表情,自己的處境等各種因素做出判斷后才說。比如“ぼつぼつ”“そろそろ”等詞。“いまちょっと出かけておりますが、もうそろそろって參りますから、しばらくお待ち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意思是現在正巧出去了,差不多該回來了,您不稍等一等嗎?日本人之間心靈神會,不會再問等幾分鐘。但外國人覺得說話太含糊了,沒說清楚幾分鐘之后才能回來。雖然有確鑿的根據但是經常用“だろうと思う”“たぶん…でしょう”“…のようです” “…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等委婉,曖昧,推量的形式。
日本人以謙虛為美德,盡量避免直截了當的說法。因為直接的表達給對方造成傷害,以至于降低了自己的人格。用推量,含蓄的語言使語氣緩和,達到讓對方體會弦外之音的境界。 日語表達的委婉,含糊是要求對方“體察”“察知”。所以,有的人說日本是“察し文化”。日本人通過音聲語言進行的交流中,比起語言的依賴性,語言之外的察知的依賴性反而高。由此造就了日本人的敏感,細膩,容易受傷害的性格。
五、產生這些語言文化現象的社會背景
日語中的語言表達所反映出來的文化特征與自然環境與國民氣質有密切地關系。日本是四面環海的島國,地理位置相對獨立。自古以來從未受到過外來民族的侵略和統治。而且又是單一民族,使用的語言也是統一的,所以,他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具有很強的統一性,人與人之間交流有默契,心心相通。不像中國民族多,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總是不斷地接觸和摩擦,需要語言的解釋來化解彼此的誤會。日本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每一個人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比較熟悉,養成了敏捷的理解力和觀察力。所以,很多情況彼此之間心照不宣或用省略語,含蓄之類的表達。
日本是自然災害多的國家,臺風,地震,火山噴發等等,這就需要共同體成員利益一致,命運與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共同抵御來自自然界的威脅。日本又是農耕、漁業為主的民族,要求勞動者之間密切配合。這種地理環境和氣候,生產方式使日本人養成重視集體協調,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
六、結語
通過對語言表達的分析,我們不但能更好的認識日語,而且可以窺探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交際行為當中的一些規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成為當今日語教育的重要目標之時,了解其語言包含的文化意義將有助于圓滿、和諧的交流。
參考文獻:
[1]靳衛衛:《走進日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2]宋協毅:《論日語的“省略性性格”與日語的認知特點》,《日語知識》,2005.2。
[3]金田一春彥:《日語的特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5。
1 教學前準備
1.1 做好課前滲透,激發學生日語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就是興趣。對于學習而言,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創新力和持久力。當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相應產生高漲的學習熱情,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中職學校選擇學習日語的學生,大部分是因為英語成績較差,小部分是因為對日語有興趣。無論哪種情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日語學習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授課前,可以根據要講授的內容查詢相關的日本文化、禮儀或小故事,課余時間稍作滲透,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用以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講授交通工具的時候,利用互聯網提前搜索一下日本電車、新干線、公交車、地鐵等圖片用作課上展示,再擴展到日本交通現狀,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日本。也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看日文原聲電影或偶像劇,舉辦日本風土人情小故事展演,通過文化的學習,激發學生對語言的熱愛。
1.2 關愛學生,與學生做朋友
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需要讓學生接受你,因此你要努力與他們做朋友,不論課上課下,當你發自內心去尊重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會像你一樣,真正地接受你、喜歡你,然后去認真地學習你所教授的內容,這樣你在上課的時候,無論發生什么情況,學生都會積極配合,使教學開展順利。
2 教學中注意
2.1 教學目標要切合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情況
基礎日語教學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但是每個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力不盡相同,而且日語基礎也不相同,所以筆者認為應該把語法教學中的能力目標定為80%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所教語法并自由造句,而對語言理解力較差的學生定為基本掌握所教知識點,以達到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課上得到最大的收獲。
2.2 教學內容要適量,講解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一節課45分鐘,如果內容過多,則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反之內容太少,學生又會有吃不飽的感覺,所以教學內容是否適量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講動詞變形中規則最為復雜的“て”形的用法時,由于知識點較有難度,且連貫性較強,所以在講授用法部分時應該首先以學生為主體復習動詞“て”形的變形規則,然后再重點講解動詞“て”形的5個用法,并分別給予例句,再通過兩個簡單會話進行實際運用,最后通過練習題進行知識點的鞏固。這樣才能使得整節課內容充實,教學緊湊,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復習-新授-鞏固練習),使學生既不覺得疲憊,又學到了最多的知識。
2.3 日語授課,注重創造語言環境
外語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語境,試想若我們生長在日本,那我們的日語水平就會像我們現在的漢語水平一樣,可見,語境的培養對語言的學習是多么重要。
因此,在日語課上,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盡量用日語授課,將學生帶入日語語境中,并在授課中穿插日本文化和禮節,也可以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日語氛圍,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日語口語和聽力水平。
2.4 關注學生情感變化,鼓勵學生大膽實踐
中職學生正值青春期,雖然他們年齡小,卻自尊心很強,又很敏感,因此在課堂中要關注學生情感變化,為學生創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這樣才能使教學開展更為順利。
語言是實用科學,是交流工具,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能動性和參與性,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把教師填鴨式教學的“一言堂”改為“忠言堂”,鼓勵學生多說、多練。比如在講授問詢場景會話時,可以讓學生將前面學過的自我介紹、指示地點等知識穿插在一起做人物、地點的問詢會話,既復習了前面的所學內容,又加深了本節課程的知識點,同時給了學生更過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大膽實踐、學以致用。
2.5 及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
筆者認為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覺學生的進步,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改進的成績、反映的情感、態度等方面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如口頭評價等,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中職學生初中時多半成績較差,課上很難有發言的機會,更很少獲得鼓勵。教師及時進行有效評價可以使中職學生重新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比如在授課過程中回答問題正確的同學,可以給予表揚「すごいですね。 對有進步的同學可以給予鼓勵「だんだん上手になりました。
3 教學后反思
關鍵詞:集團意識;上下關系;內外關系;商務敬語
眾所周知,日本人從古至今都尊崇集團意識,并以此作為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核心。集團意識在日語語言中的體現,表現為敬語、授受動詞和委婉語等的廣泛使用。本文以敬語系統為研究核心,指出敬語表現不僅受到語言本身規律性的制約,更受到了與其相關聯的語言外部世界,即場面的制約。
一、日本人的集團意識
所謂集團意識就是在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上,時刻以集體為中心,將集體放在首位。在日本人心中,集團與個人不是對立的,而是融為一體的,只有置身于某一集團時,日本人才會覺得心安理得,并找到自我價值。日本人盡可能地謀求與集團的一體化,即使犧牲自己也要盡力為組織做出貢獻。
(一)集團意識的成因[1] (P33)
1.日本國土狹長,人口眾多
日本是一個南北狹長的島國,這一點限制了日本人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而在狹長的島國上,棲居著眾多的人口,使日本的電車十分擁擠,居住條件十分惡劣。近年來,“上學難”也成為一個顯著現象。如何在這種狀況下謀求社會和諧,安定團結,成為日本人集團意識產生的重要原因。
2.自然災害嚴重,自然資源匱乏
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和由狹窄的地理環境所導致的資源匱乏,日本人自小就充滿了危機意識,深刻感受到個人力量的渺小和集體力量的強大。集團意識逐漸深入日本人的心中。
3.稻作文化
彌生時代,日本開始接受由中國傳入的先進文化和農業技術,逐漸向以稻作為主體的農業轉變。在稻作過程中,無論是水稻種植,還是田地的開發灌溉,都需要集體成員共同勞動,這一情況使日本人的集團意識不斷增強。
4.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
重視忠孝的道德觀在江戶時代以后尤為盛行,這使得日本人的家族觀念逐漸加深。在這種“家”的制度里,家長握有絕對的權利,家人必須遵從家。久而久之,日本人的集團意識變得根深蒂固。
(二)集團意識的體現
集團意識在日本社會的各個領域中都有所體現。對日本人來說,集團的利益最為重要,在行動之前,必然會考慮別人的看法。一旦被集團排斥,就會產生空虛感,危機感和失落感。不過分強調自己的主張,而是盡量與他人保持一致,也成為日本人集團意識的典型表現。
1.集團意識在企業中的體現
(1)對上下關系的重視[2](P125-127):終身雇傭制度和年功序列制度的實施,是日本人在企業中集團意識濃厚的根源所在。在日本,被企業錄用后,只要遵從上司的命令,和同事和諧相處,按時完成工作,即使沒有取得明顯的業績,只要公司不倒閉,就不會被解雇。從就職到退休,都由公司提供各種生活保障。這意味著企業的延續,發展和成長能使員工更加安定富裕,企業和員工是命運共同體。而隨著工作時間的積累,員工的工資和地位待遇也會逐漸上升。所以,認清“上下”關系,尊重地位高、年齡長的人,就成為必然。而通過協商方式取得一致,也成為日本公司做決定時的慣用方法。如此一來,就能使集團內部和諧,自身發展得以保障。
(2)對內外關系的重視[3]:在日本,一個企業或一個部門本身,就是一個集體。相對其他部門或者企業來說,屬于這個集體之內的就是“圈內人”,反之則是“圈外人”。對待圈內人,日本人會表現出關心和親切,態度上不拘束;而對待圈外人,日本人則會從心理上保持一定距離,態度謹慎,語言表達非常禮貌。
(3)對參加各種活動的重視:很多日本企業都會定期組織活動來加強人際關系,如對新同事的歡迎會,為調職同事舉辦的送別會,年末的聯歡會等。公司內部也會開設很多興趣小組來鞏固人際關系。很多上班族下班后并不直接回家,而是和同事一起到小酒館喝酒聊天,聯絡感情。只要不是家里有特殊的事情,日本人都會盡量參加公司活動。如長時間不接受同事的邀請,或不參加公司活動,很有可能被排斥在集團之外。
(4)加班和“過勞死”現象的頻頻出現:日本人由于受集團意識的影響,視工作和勞動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有著特殊的理解。他們不僅將工作當成謀生的手段,更為重視從工作過程中獲得的勞動本身的價值。這也是總能看到日本人加班或辛勤工作的原因。近年來,媒體也不乏對日本“過勞死”現象的種種報道。這些情況,都是基于集團意識產生的。
2.集團意識在學校中的體現
日本的初高中生大多都被要求穿校服,用來明確區別自己本校學生和外校學生。校服分為從6月1日開始穿的夏季用校服和10月1日開始穿的冬季用校服兩種。除此之外,校園里常常能看到「仲間入り(加入團伙,成為一伙),「仲間外れ(被排斥,被當做局外人)這些現象,很多電影和電視劇也常常以此為拍攝題材。這類現象表明,學生在學校同樣渴望伙伴,希望自己屬于某個集體。
3.集團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1)贈送禮物:贈送禮物是世界各國都有的習慣,在日本,更是從古代就盛行。人們常常通過贈禮來表達自己的祝福和愿望,值得一提的有中元贈禮、歲末贈禮、喬遷贈禮、晉升贈禮、畢業贈禮、新婚贈禮等。贈禮反應出日本人的群體意識,想要與對方友好,想要融入對方社交圈子的心理,所以近年來,贈送禮物在日本逐漸成為一種人際關系的方式。
(2)日常教育[4] (P72):日本人對孩子的教育著重于如何與集團成員和睦相處。只有通過集團的協調一致,個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熱情關照,個人的愿望才能自然而然地實現。所以日本人常常這樣引導孩子:要做一個好孩子,不要吵著向大人要東西,只要乖乖聽話,大人自然會給你獎賞的。
(3)自我介紹:日本人在進行自我介紹時,先介紹自己所屬的“集團”,然后是自己的職業,最后才是自己的名字。這種獨特的自我介紹方式,根源于日本人的集團意識,表現出其對集團的優先和重視。
(4)讓座:在日本的電車中,很難看到讓座的情形。對日本人來說,即使站在身邊的是“老弱病殘”,只要自己不認識,就不屬于“圈內人”,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對其表示友善。而相反,如果站在身邊的是自己的上司,日本人不論多累,都會起來讓座。
(5)入座順序:日式房間與入口相對的位置屬于“上座”,接近入口的位置則是“下座”。通常,年齡長和地位高的人要就坐于“上座”,而年齡小和地位低的人要坐“下座”。只要是日本人,都會嚴格遵守這種習慣。
(三)集團意識的兩面性
集團意識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正如在生活中的種種體現,既有利也有弊。二戰后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無疑是集團意識帶來的成果。但集團意識的產生,也抹殺了日本人的個性,一味追求與他人的一致直接導致了日本人創新精神和自由精神的喪失。同時,由于是大家共同的選擇,在出現不良后果時,日本人往往會逃避責任。
二、集團意識下商務敬語的使用
語言往往能展現出文化的內涵。日本人在集團意識的驅使下,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日語語言系統。敬語在日語表達中十分發達,全世界幾乎沒有像日語這樣重視和使用敬語的語言。可以說,在日本如果不會敬語就無法和他人對話。
(一)敬語的含義和分類
敬語是說話人對他人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一般分為「尊敬語「謙譲語「丁寧語(尊敬語,謙讓語,禮貌語)三類。尊敬語是說話人對對方或涉及的人物動作以及物品和狀態表示敬意的形式;謙讓語是說話人降低自己身份,對自己或自己一方人(通常指家人,同一單位的人)的動作和狀態使用謙虛用語,由此表達對對方敬意的一種形式;禮貌語是說話人出自禮貌對聽話人表示尊重的形式。
(二)商務敬語的使用
敬語范疇中,最能體現日本人集團意識的,莫過于商務敬語的使用。
1. 商務敬語的使用場合:
(1)上下關系:面對職位比自己高的人,年齡比自己長的人,要使用敬語。如:
a李:課長、企畫書が出來上がりましたので、持ってまいりました。(科長,計劃書做好了,我給您拿過來了。)
課長:うん、見せてくれ。(好,給我看一下。)
這段對話小李和科長說的是自己的行為,所以使用了自謙語,將原本的持ってくる轉化成了對應的自謙語動詞持ってまいる。
(2)內外關系:“內”通常指與自己有相同利益的集團,反之則是“外”。對待集團內部的人,按照上下關系決定敬語的使用情況,而對待集團外部的人,則不分年齡地位一概使用敬語。特別是當對集團外部的人提起集團內部的人時,無論是上司還是長輩,只能使用自謙語。如:
b (社長秘書が他社の客に対して)社長はすぐ參りますから、ここでお待ちしてくださいませ。(社長秘書對其他公司的客戶說,我們社長馬上就來,請您稍等。)
c (來客に)吉田は席をはずしております。(對來客說,吉田現在不在。)
d (お客さまに)うちの上司は、 厳しい人なんですよ。(對客戶說,我的上司,是個嚴格的人。)
三個句子的共同點都是對集團外部的人陳述集團內部的人,所以b句使用自謙語動詞「參る來替代「來る,而對集團外部的人則使用「お待ちしてくださいませ來表達高程度的敬意。c句用“吉田”這種自謙的稱呼方式替代了表達尊敬的“吉田課長”,句末也使用ておる這種自謙表達形式替代了ている。d句則使用了“人”這個謙稱來替代“方”這個表示對人物敬意的詞匯。
2. 商務敬語的使用原則:
(1)禮貌語是商務會話的根本[5] (P17):商務會話中除了表達尊敬和自謙的用法,禮貌語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禮貌語旨在對聽話人表達敬意,使語言整體的印象柔和委婉,使整個談話溫和近人。下面就經常使用的句型進行舉例:
(2)對自己一方不使用敬語:正如上文談到的“內外關系”,日語中,在與顧客或客戶等圈外的人進行談話時,本公司的人都屬于圈內,無論職位高低,年齡大小,都不使用敬語。
(3)避免使用雙重敬語:商務會話必須合理,沒有用的措辭一定不要使用。如:「社長は何とおっしゃられましたか一句中,「おっしゃる本來就是「言う的敬語,而「られる使用在單詞末尾也構成對應的敬語,在敬語的使用規則中,如果一個單詞有對應的敬語單詞,就不再使用詞尾轉換「られる的形式,所以此句明顯是雙重敬語的誤用,正確說法應該是「社長は何とおっしゃいましたか。
3. 商務敬語的使用作用
(1)體現商務人員的素質:在商務場合中能否正確使用敬語,是反應商務人員素質的一面鏡子。優秀的商務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嚴謹的態度,流利的口才,更應對不同場合的不同措辭了如指掌。
(2)營造友好的商務氛圍:商務人員一旦掌握了敬語的使用方法,就能對上級和長者表達出應有的尊重,給上司留下良好印象的同時,更有利于同事之間的相處。這無形中營造出友好的工作氛圍,為自己在企業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3)促進商務目標的順利實現:商務人員代表集團和客戶進行洽談、在接待室或會客室接待客戶、應答商務電話時,正確使用商務敬語能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促進商務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總結
日本人集團意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更不是一成不變。集團意識滲透于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商務敬語的使用上有比較明確的體現。從二者的關聯上,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文化和思想意識會影響和決定語言的表達,語言則是文化內涵的一面鏡子。
[參考文獻]
[1]趙麗君,顧偉坤.日本縱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劉笑明.日本國家概況[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3]趙淑玲.日本人的內外意識與集團意識[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4):56-57
[4]陸譯軍,趙軍民.日本世情[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關鍵詞: 日語二外 教學方法 閱讀能力 聽力能力 日語歌曲
1.引言
第二外語(以下簡稱“二外”)在當前高校的外語教學中意義重大。對于外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二外是研究生入學考試必考的科目,同時也可以為自己的就業增加砝碼。大多數高校的二外只開設日語,所以日語二外的教學事關重大。但是在當前高校的日語二外教學中,大多只重視單詞和語法的教學,往往忽視對讀、聽、寫能力的培養,這是不科學的。教育部頒布的《大學日語(第二外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明確規定日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一定聽的能力、初步的寫的能力,使學生以日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要的信息,并為全面提高日語運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就如何在二外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聽、寫能力進行了探討。
2.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能力是個體通過閱讀方式進行學習的行為表現,以實現心理任務完成的目標。常見的閱讀法有:五步閱讀法和質疑閱讀法。
2.1五步閱讀法
五步閱讀法是英美等國流行的一種閱讀方法,它包含瀏覽(Survey)、發問(Question)、閱讀(Read)、復述(Recite)、復習(Review)五個步驟。這種方法適用于閱讀需要深入理解的讀物。瀏覽是為了把握文章大意;發問是為了抓住文章主要問題;閱讀(即所謂精讀)是為了回答問題;復述是為了記住文章的主體內容;復習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文章的內容。
2.2質疑閱讀法
這種閱讀法可以看做是五步閱讀法的簡化版,主要對應五步閱讀法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不過這兒的閱讀不是精讀,而應該是泛讀,以找出答案為主。這種閱讀方法很適合學生做閱讀題,方法基本同于上面的方法,只是側重點不同,在此不再詳述。
3.聽力能力的培養
聽力是指啟動聽覺器官、接收語音信息的一種能力,其能力運用的有效性一般取決于傾聽是否專心。聽力能力是指通過收聽語音材料獲得信息的一種能力。中國人學外語,聽力普遍差。日語的語速較快,情況更嚴重。大多數高校日語二外教學的課時少,根本沒有安排聽力課。這就導致二外學生的日語聽力水平非常差。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加強聽力的訓練,具體方法有:聽課文、聽新聞、聽日語歌曲。
3.1聽課文
聽課文是練習日語聽力的第一步。先一句一句地聽,聽上三遍左右就可以連續聽了。就聽的材料而言,先聽學過的課文,再聽沒學的課文,在聽的時候盡量不要看課文。
3.2聽新聞
對于二外學生來說,聽日語新聞是有難度的。可以讓學生先聽“慢速新聞”(ゆっくり),等意思聽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聽“普通語速新聞”(ふつう)。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試著挑戰“快速新聞”(はやい)。但這一點不推薦,畢竟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聽得懂普通語速新聞。因為做筆記可以提高聽力效率,所以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
3.3聽日語歌曲
日語歌曲中所用的詞句都是比較經典、文采比較好的,所以聽日語歌曲不但能夠鍛煉聽力,更能夠提高日語素養。就選材而言,可以先聽一些語速慢的、簡單的,例如兒歌、民謠等等;接著可以聽一些語速較快的、流行歌曲;最后可以聽一些諸如搖滾之類語速很快的歌曲。就方法而言,先泛聽上幾遍;再一句一句精聽,并寫出歌詞;接著找出原版歌詞進行校正;然后看著歌詞聽幾遍;最后就開始不看歌詞盲聽。
4.寫作能力的培養
寫作能力是對自己的積累進行選擇、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積累是寫作的基礎,積累越厚實,寫作就越有基礎,文章就能根深葉茂開奇葩。沒有積累,胸無點墨,是無法寫出好作文的。
提高寫作能力具體有四個方面:寫作能力,包括:①立意能力,能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和歸納,把其中包含的意思加以提煉,確定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②布局謀篇的能力,根據表達中心思想的要求組織材料,用什么表達方式,都能運用自如;③書寫能力,指書寫成文的能力。就日語寫作而言具體方法如下:
4.1日語寫作類型及寫作格式講解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文章的寫作格式是很重要的,也是寫作的基礎。要講寫作的格式,先要講寫作的類型。文章類型的分類方式很多,本文借用學校教學常用的一種分類方法分類如下:私用文(包括自我介紹、賀年卡、書信、日記)、記敘文(包括說明文、感想文、記錄文)、論說文(包括演講稿、研究報告、論文)、公用文(包括事務文書、實用文書、商務文書)。每一種類型的文章都有自己的寫作格式,這里限于篇幅就不詳述。給學生講清楚這些格式是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
4.2專題練習
有針對性的專題練習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可以讓學生進行各種類型文章的訓練,訓練時按照3.1所給的順序由易到難地練習。每一周練習一個類型(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這樣一學期后,所列的類型基本可以訓練完畢。
4.3情景練習
情景練習就是不給學生設定文章類型,只給個題目讓學生自選文章類型,自由發揮。經過前兩個,特別是第二個階段的學習與訓練,學生基本掌握日語文章的寫法。這時我們就應該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書寫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是寫作的終極目標。
5.結語
在第二外語教學中,全面培養學生的讀、聽、寫能力既是《大綱》的要求,又是社會對當代外語人才的要求。只有按照《大綱》的精神教授學生,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課程教學要求研訂組[編].大學日語第二外語課程教學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互動百科.閱讀能力[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