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印刷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高職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一)畢業論文偏離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由于指導教師教學實訓任務重,沒有太多精力投入到畢業論文的指導當中,且很多教師沒有企業工作經歷,難以指導學生寫出理論聯系實際、能指導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故障的高水平畢業論文。
(二)選題不當
選題盲目追求理論的前沿性,忽略了高職學生自身的實際水平,缺乏明確的研究對象,與所學專業及崗位需求結合不緊密,不能充分體現高職學生的專業特長,脫離頂崗實習,缺乏實用性、崗位性,有悖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三)內容粗糙,格式不當
由于高職學生寫作畢業論文時間和頂崗實習時間重疊,沒有太多的精力花在畢業論文上,致使論文資料準備不足,生搬硬套,論點不明,論據不足,邏輯性缺乏。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做畢業論文時應付了事,格式五花八門,不符合規范性要求。
(四)態度不端正,抄襲嚴重
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進行論文撰寫時,態度不端正,以各種理由消極地對待這項工作,抄襲拼湊,敷衍了事。
(五)對畢業論文重視程度不夠
高職院校盡管出臺了畢業生畢業前需寫畢業論文的規定,但沒有統一的標準,對畢業論文要求不如頂崗實習那么嚴格,且指導老師平時教學與科研任務較重,每位老師應對十多位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有些力不從心,因此就放松了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持續認真的指導;系部對指導老師的管理以及對畢業論文的選題質量、規范性要求和答辯質量也是要求不嚴,過于放任。
二、 印刷媒體技術專業畢業論文環節改革與實踐
(一)加強畢業論文的規范管理,做好畢業論文管理模式頂層設計
一是加強學院、系部、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的三級管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鑒于畢業論文環節對高職學生在綜合實踐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學院應建立畢業論文質量保障體系,規范系部管理,嚴格指導老師職責,明確規定,對畢業論文答辯不合格的學生暫緩發放畢業證,直至畢業論文通過。在畢業論文寫作之前,系部可以組織專家、教授對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應當遵循的規范、寫作流程、寫作技巧做詳細講解;對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報告、資料收集、論文大綱、論文撰寫和答辯環節進行培訓,明確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強化指導老師的責任意識和指導力度,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是做好畢業論文管理模式的頂層設計。高職學生的畢業論文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其內容應契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緊扣頂崗實習的工作流程、崗位要求,將畢業論文內容與實習崗位上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緊密結合起來,突出職業教育過程的實踐性、職業性。
(二)先定崗再選題的高職畢業論文改革措施
結合高職教育實踐性、崗位性的要求,筆者所在學院印刷媒體技術專業采用先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確定崗位后,指導教師根據這些學生所在的崗位進行選題指導,強化了畢業論文選題與頂崗實習崗位相結合的針對性。印刷媒體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單位絕大多數是大中型印刷包裝企業,印刷包裝企業生產流程分為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個大環節。專業教研室根據專業教師在三個方向鉆研深度的不同,在各自熟悉的領域指導學生結合崗位實踐完成畢業論文。
(三)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高職畢業論文改革措施
系部應明確要求印刷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內容,必須將頂崗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常見故障、解決方案選擇其一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探討。一方面,通過生產中工人師傅對問題的發現、故障的排除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加強學習,查閱資料,與工人師傅探索其他的解決辦法,指導生產實踐,提高畢業論文的實踐性、崗位性、實用性。
(四)畢業論文答辯改革
關鍵詞:學生社團;實踐教學模式;印刷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9-0102-03
一、印刷技術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深度較淺,專業技能較弱
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專業課程一般放置在后兩年,由于專業課程較多,過于集中,每門課的學時分配較少,教學深度有限。學生短時間的學習所掌握的技能有限,操作能力達不到預期目標。學生開始學習專業技術知識時,由于對專業情況了解較少,整個學習過程處于被動狀態,學校安排哪些課程,就學習這些課程,甚至還抱著混學分、混待畢業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下,很難將專業知識學到一定深度。
(二)難于因材施教
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一樣需要因材施教。每個學生的專業特長不一樣,專業興趣點也不一樣,實踐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長和愛好進行。目前的實踐教學過程基本上是統一的,很難結合學生的特長、愛好進行。對于印刷技術專業,專業寬度較廣,有印前圖文信息處理、印刷操作、印后加工操作等專業方向,不同的學生所適合的專業方向不同。
(三)學生崗位目標不明確,實習實訓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學生對專業的了解不夠深度,因此對自己的崗位目標定位不明確,不清楚自己適合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技能的學習也就沒有目標性。進行實習實訓時,沒有崗位的選擇性,聽從學校的實習崗位安排。實訓過程中,企業也看不到學生的專業技能特長,只能安排低技能要求的普通崗位,實習實訓效果自然不理想。
二、基于“學生社團”的實踐教學模式
社團根據專業方向或者就業方向設置小組,新生入學就可以加入社團,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相應的小組,通過社團的活動及社員的交流了解專業的情況,自主學習專業知識,深入鉆研所選的專業方向,提升專業技能水平。社團提供學習平臺,組織社員相互學習交流,開展內部培訓,邀請學長、專業教師、企業技師舉行專業知識講座。社團直接由學生負責,按照社團運行機制運行,由專業老師提供指導。
三、“學生社團”實踐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解決專業課程學習時間短的問題
大一新生就可以參加專業社團,通過社團活動了解專業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學習功底好,精力充足的學生,可以利用社團平臺提前學習專業知識,解決專業課程學習時間過短的問題。同時也消除學生等待學習的心理,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有利于學生術業專攻
社團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課后學習平臺。課程開課學時較少時,學生可利用社團的豐富教學資源,選擇性地補充學習,深化專業知識的學習。
(三)有利于學生確定正確的崗位目標
新生入學后就通過社團的活動,提前接觸專業知識,了解專業的情況。進入專業課程學習階段時,完全可以發現自己的專業特長,找到自己喜愛的專業方向,確定自己的崗位和職業目標。
(四)有利于提升學習效果和效率
社員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專業發展方向后,學習積極性提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效率提升。同時,學習的方式多樣化,有討論、培訓、講座等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習效果。
(五)解決實訓效果不好問題
學生通過在社團的專業學習,一方面明確了自己的崗位目標,另一方面,學習到一定的專業技能知識。實訓時,可根據自己的崗位目標選擇實訓崗位,專業對口,提升實訓效果。另外,由于具有一定的崗位技能水平,深受實習單位喜歡,實習過程可直接進行該崗位的核心技術操作。
(六)提升技能大賽參賽水平
社團專業學習激發學生參加行業技能競賽興趣。“社團”就像體育賽事的“俱樂部”,通過社團培訓,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后,技能水平提高,可充分應對行業的技能大賽,提升參賽水平。
(七)勤工儉學,服務社會
社團可以組織社員勤工儉學,服務社會。當社員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后,可從事專業相關的勤工儉學工作。一方面學生可以賺取部分生活費,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實踐項目提升專業技能。同時服務于社會。
(八)提升就業能力
目前,行業崗位細化,對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于“精”。學生進入社團自主學習,可對某一專業技術點精耕細作,深入鉆研,掌握前沿技術,其專業水平可以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縮短就業試用期。學生就業質量高,工作穩定。
(九)奠定自主創業基礎
通過社團的勤工儉學活動,積累了專業技能和經驗,可以確定以后創業的目標,減少創業的盲目性。同時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樹立團隊意識,提高職業素養,為自主創業做好準備,大幅度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四、“印藝社團”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一)建立“印藝社團”
建立“印藝社團”,招收的社員為印刷、包裝、出版、設計、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印藝社團直接由學生負責,由校團委管理,按照學校社團機制運行。印藝社團下有7個興趣小組:圖文信息處理小組、印刷小組、防偽設計小組等。小組長由專業技能較強的高年級的社員擔當。社員可同時加入多個小組。每興趣小組選定擁有該專業特長的專業教師作為學習指導老師。
(二)社團的技能培養目標與學習內容
通過“印藝社團”平臺,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印刷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首先確定每個小組的崗位目標、技能要求、學習內容,如表1所示。
(三)社團學習的方式
1.每個小組的指導老師制定技能培養目標和學習指導書,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如參考書目、文獻資料、教學視頻、軟件等。
2.社員自主學習專業技術資料。社員根據技能培養目標和學習指導書,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并通過查閱期刊文獻,瀏覽行業論壇,以及查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技術文檔、產品說明書,鉆研軟件等方式,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專業技術知識,提升專業技能水平。
3.社團建立論壇或者QQ群,相互交流學習。社員之間交流學習心得,相互幫助。組織社員進行技術討論、研究,協同解決技術難題。
4.由社團組織培訓和講座。組織高水平的老社員對新社員進行培訓。邀請具有相關知識特長的老師、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專業知識講座。以社團的名義,向學校申請實驗設備、實驗耗材、場地等,開展專業學習。
5.以社團的形式組織課外兼職。比如印藝社團的印刷小組,可選擇印刷企業的相關崗位兼職。專業對口,有利于專業技能的學習,對于企業來說,也愿意選用擁有一定技術功底的專業學生兼職。
6.利用專業技能,承接相關的社會業務,開展勤工儉學,通過實踐操作提高技能水平。比如,防偽設計小組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能,為客戶開發、設計防偽版紋。
(四)實踐教學效果收益
開展“印藝社團”實踐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明顯。
1.學生專業技能水平提高。大部分社員通過自主學習,能在某一專業小分支上深入研究,技能水平達到企業的水平。“印藝社團”社員參加全國包裝設計大賽,獲獎多項,專業水平突出。
2.優秀畢業論文增多,社員將自己深入研究的專業知識點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部分畢業論文選題來自社團的勤工儉學項目,應用性強,實用意義大。
3.創新能力提升。掌握了很強的自主學習方法與技能,表現在專業文獻的查找,學習方法的改進等。創新能力大大加強。培養出技術創新型人才。社團成員申報新型外觀專利一項。
4.勤工儉學效益提升。社團成員的勤工儉學比例高,而且專業對口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與普通的勤工儉學項目相比,一方面獲得較高的報酬,另一方面,工作經驗價值大,通過項目提升專業技能,對以后的職業發展也非常有利。
5.社團成員畢業就業平均工資提高。社員的專業技能水平相對要高,深受用人單位喜歡,試用期短,薪資水平高。因為專業對口度高,畢業生工作崗位穩定,跳槽率非常低。
6.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增加。印藝社團數碼印刷小組的一個社員,在校時一直從事數碼快印的勤工儉學業務,畢業后直接開辦一家圖文店,無縫過渡,開業就進入盈利期。
7.有利于學生考研深造。部分學員,隨著專業知識的深化學習,研究水平提升,順利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
(五)“印藝社團”教學模式的可持續良性發展
基于“印藝社團”的實踐教學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因為“印藝社團”是一個學生社團,按照學生社團模式運行,不會因為指導老師、社團負責人的更換而終止。作為學生社團,可獲得學校一定的經費資助,同時可開展勤工儉學,承接社會業務進行創收,為社團運行提供經濟保障。印刷技術應用性很強,勤工儉學的機會非常多。圖像處理、圖文排版、防偽設計、數碼印刷、絲網印刷等,這些都是適合勤工儉學的項目,只要有技術,就可以獲得業務。
(六)“印藝社團”教學模式的改進
1.前期資源的缺乏。社團成立初期,積累的教學資源較少,特別缺乏具有指性的專業核心實踐教學資源。可學習的內容多為理論教材、參考文獻,這些資料技術深度相對較淺,對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幫助較小。比如防偽設計專業資料,相關的知識介紹較少,后來找到了專業防偽軟件以及操作教學視頻,才可以深入學習,通過實操練習達到高層次的防偽設計水平。另外,高水平的社員缺乏,缺少領軍人物,很難找到勤工儉學項目,需要指導老師投入較多的精力,提供較多的指導、培訓,幫助尋找教學資源和業務項目。
2.對小組的實時調整。“印藝社團”各個小組的發展不平衡,有的社員人數多,教學資源豐富、勤工儉學項目多,發展又快又好,有的則相反。因此,需要綜合考慮行業的發展前景、就業形式、教學資源等因素,對社團的小組進行調整,或取消、或合并、或新建。
3.實踐教學資源的改善。對于印刷小組、印刷實驗設備少,實驗條件有限,需要開拓校外學習資源。社團積極聯系印刷企業,采取雙休日到印刷生產車間兼職的方式來豐富實踐教學。
4.減少老師對社團的干預,增加引導。社團活動是一個自主學習過程,是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指導老師主要起引導的作用。印藝社團成立前期,老師對社團的活動做主較多,社團發展速度較慢,后來變決策為引導。讓“印藝社團”完全按照社團模式運行,社團進入良性循環,快速發展。
五、總結
將學生社團模式應用到專業實踐教學中,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社團”教學模式拉長實踐教學的跨度,拓寬實踐教學的廣度,提升實踐教學的深度,增加實踐教學的準度;將被動式大眾教育變為主動式精英教育,為學生技能學習創建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為以后的技能創新奠定基礎,為自主創業做好前期鋪路,是現有實踐教學體系的有力補充。“學生社團”實踐教學模式在印刷專業教學上的成功,對其他專業的實踐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娜,李小東.印刷專業頂崗實習管理模式創新探索[J].廣東印刷,2013,(04).
[2]牛一帆.印刷專業人才全新培養模式探索[J].印刷質量與標準化,2012,(03).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Printing Major Based on "Student Association" Mode
XIA Zi-you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0,China)
關鍵詞:相似論;藝術設計;專業群建設
成都工業學院于1913年成立時首次招生,只有染織科和應用化學科兩個專業,染織科即現在的染織藝術設計專業,我校著名校友和晏濟元曾就讀于該專業。至今藝術設計類專業已近百年歷史,從最初的工業實業救國到現在的藝術設計創新發展,專業的設置和人才培養隨著時代需求而變化著。我校現有七個藝術設計相關專業:影視動畫專業、工業設計專業、圖形圖像專業、人物形象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印刷技術專業、電子出版技術。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提出“從制造大國到設計強國”,完成“Made in China”到“Desing in China”轉變就需要靠大量的設計類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專業建設與交流。通過學習我校著名校友張光鑒教授的“相似論”找到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實踐總結出一些經驗,探索出一些新的思路:專業群的建設。
一、從“相似論”到藝術設計類專業群建設靈感
隨著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各個專業招生都非常好,但師資建設成為了困擾各個專業發展的瓶頸。通過教研室之間的交流發現,彼此缺的老師正是對方的優質師資資源。通過對專業的教學計劃研究,發現專業之間的共同課程很多,只是相互之間的課程命名不一樣。再進一步深入研究教學計劃,發現各個專業的主要課程為:繪畫類課程、設計基礎類課程、計算機軟件輔助設計類課程、專業課程,那么繪畫、設計、計輔的課程都是專業共同的基礎課程。“相似論”中提到關于相似規律性的研究,通過這個相同規律的研究,找到共同點,而這些共同點就是我們建設專業群的最初靈感。
通過幾年的摸索,協調好各個專業課程名稱、課時,基于“相似論”影視動畫和工業設計最先協調好,有了兩個專業的基礎,現在加入印刷技術和人物形象設計專業,通過實踐也能協調好。
二、藝術設計類專業群建設的思路
1.開發共同模塊。共同模塊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按照專業特點分,一是按照教學計劃模塊分。必修專業課程建設,比如動畫專業的:動畫概論、動畫設計、動畫創作;印刷專業的:印刷概論、印刷工藝;工業設計專業的:工業設計概論、產品設計等這種專業性課程,都安排在各專業的必修課程中。繪畫類共通課程特征化教學,比如動畫專業是藝招生,印刷專業是普招生,作為共通的素描、線描課程,那么就需要按照必修課程處理,根據不同專業和學生情況進行課程建設。設計基礎類課程,比如《設計思維訓練》這門課程,藝招生和普招生最大區別就是,藝招生繪畫功底比普招生好,藝招生能把想表現的設計繪制出來,普招生就相對困難多了。那么這種課程經過實踐表明,只有放在必修課程中,進行差異化教學。
2.通過學分制開發專業課程。我們的教學計劃是分為:集中實踐教學專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這幾個模塊。根據專業的不同,我們將各專業的專業課程都放在集中實踐教學專周和專業基礎課中完成。這樣就能突出專業的特征。然后就各個專業共同建設開發專業選修課。我們將專業選修課進行共通課號和專業交叉。這樣可以根據專業特征,根據教師資源,根據學生自己的專業規劃進行選課。在設置這類課程的時候,完全按照大藝術類專業的方式,以人為本,根據老師的教學特長進行課程安排,術業有專攻,這樣教師可以把自己最優勢的方面傳授給學生,也充分地利用了師資資源,學生也可根據自己喜好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
3.根據專業特征開發共通課程。按照相似論的原理,我們將各個專業共同的課程都梳理出來,比如素描色彩,有的專業命為美術基礎或者繪畫基礎,那么像這種課程我們就統一為素描和色彩課。像這樣我們把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都拿來研究,陸續開發出專業共同的課程,然后根據各個專業的特點和教學特點,做好課程的學時分配。根據師資情況再把課號分到各個專業系部去,這樣就根據教師的教學優勢進行教學,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各種師資資源。以“photoshop”這門課程為例,影視動畫專業分兩學期學習,一學期學photoshop軟件的應用,一個學期學習使用photoshop進行設計。這個方法已經發表的論文《高職高專影視動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分析過了。印刷技術專業命為“photoshop軟件基礎應用”,工業設計專業命為“計算機輔助設計Ⅰ(photoshop、coreldraw)”,經過探討這門課程安排在專業選修課中,由學生自己選,也是安排成兩學期教學,《photoshop基礎》和《photoshop平面設計》,《photoshop基礎》授課內容是photoshop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應用,由印刷教研室承擔這門課程的教學,《photoshop平面設計》是建立在《photoshop基礎》這門課程的基礎上通過軟件進行設計教學,這門課程由設計教研室承擔教學。這樣課程進行了合理分配,師資進行了合理安排,而這門課程也作為兩個教研室的基礎課程進行共建。這種課程也作為不同專業的學生選課以后相互交叉學習,作為設計類專業進行專業交叉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它他們具有“相似性”。
4.根據專業特征開發共通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課程和課時都排好了,那么下一步就是開發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如果我們按照各專業特征去安排授課計劃那么就失去了共選課的意義。基于“相似論”原理,我們以《photoshop平面設計》這門課程為例,在設置授課計劃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時候photoshop這門軟件用設計的教學思路,然后再平衡各專業的特征,安排了photoshop平面設計、photoshop動漫繪制、photoshop插畫設計、photoshop工造設計、photoshop廣告設計等設計教學內容。既兼顧各專業特點,又進行設計拓展,專業教學交叉互補。
5.同一門課程交叉教師授課。外出寫生時,由于是多個老師帶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繪畫教學,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每個老師的藝術風格不一樣,那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選擇風格學習,也可以各種藝術風格都嘗試學習,然后再綜合創作。我們將這種“相似性”規律用在課程中實踐,開設《旅游產品設計》這門課程,根據各個老師的專業特征進行授課安排,如:旅游產品設計的卡通化,旅游產品設計的包裝設計、旅游產品設計的工藝性等等。教師根據自己專業特征,結合到旅游產品設計上,開設授課內容,并由該老師執教該堂課。
三、專業群建設階段性總結
在“相似論”的基礎上,我們初步探索了專業群的建設方案和思路,但是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在實際中改革進步。同時通過近年來專業群的建設,我們也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達到資源共享,專業交叉互動互補,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廣,更精,更有利于社會對藝術設計類人才的需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場景;學術期刊;在線出版
作為學術出版形式的一種,學術期刊通常是指以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和綜合評述等為主要發表內容的期刊,其目的是向科學共同體報告新的發現,以獲取認可。因此,一般而言,學術期刊的內容必須經過同行評審認可后才能予以發表。由于作者和讀者對象往往是同一學科或領域的專業學者,屬于同一群體,學術期刊就具有者和接受者高度重合的特征。
學術期刊的功能大致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公示性,即要展示學科、學術前沿發展最新成果和成就,能發揮宏觀學術領域引領功能;二是交流性,即要為學術研究同行搭建權威、公平、公正的學術交流互動平臺;三是傳播性,即學術期刊要能增進學術傳播、推動學術研究。科學發現與發展的歷史表明,學術期刊是國家、民族、個體進行學術交往的工具,是體現基于社會實踐歷史累積并從中升華的國民思維,因此,學術期刊既是傳承學術思想的主要載體,也是國家軟實力和文化自信體現的重要媒介。就發展歷程來看,從1665年在法國誕生的《學者雜志》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學術期刊一直處于印刷環境之中。1997年湯森路透集團Web of Science電子資源網絡版,英美等國的學術期刊開始走向數字出版時代。
新的媒介傳播環境中國際學術期刊有哪些變化?我國學術期刊可以借鑒哪些經驗?本文試圖探討這兩方面的問題。
一、國際學術期刊三大變化
場景原本指電影拍攝的場地和布景,但在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的著作《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一書中這一概念則專門指向傳播,主要指同時涵蓋基于空間和基于行為與心理的環境氛圍[1],也就是互聯網場景,包括虛擬場景和應用場景兩個方面。所謂虛擬場景,就是網絡游戲、QQ秀之類的虛擬化情境。應用場景則指互聯網的一個應用(產品)使用或用戶所處的場景,在作者看來,它涉及五種要素,即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和定位系統。而且這五種要素會改變和提升消費者或用戶的體驗,從而改變企業組織自身。如果說傳統媒介環境下,人們主要看重媒介所承載的內容與呈現形式,內容為王和眼球效應受到強調;網絡時代到來后,社交成為媒介的中心要素,內容生產必須依附于社交動力才能進行有效傳播,關系網絡因而成為信息內容的主要傳播渠道。
據2014年度互聯網趨勢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5月,全球移動互聯網使用量占到互聯網使用量的25%,亞洲高達37%。另據2014年CNNIC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超八成。移動互聯網與手持終端的普及預示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隨之凸顯的移動場景就需要相應的適配信息或服務。正如彭蘭教授所說:“移動時代場景的意義大大強化,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于場景的服務,即對場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務)適配,移動互聯網時代爭奪的是場景。”也就是說,移動場景中用戶具有時間碎片化和場景變換性的行為特點,相適配的內容就必須簡要化、視覺化以與特定場景的閱讀需求相匹配。具體表現來看,除其他休息或閑暇時間外,原來傳統意義上屬于報紙和雜志的“衛生間”和“床”成為重要的移動傳播場景。同時,從交通工具乘坐到吃飯娛樂,移動終端的伴隨性特征也越來越體現出來。
那么,場景是如何構建的?暨南大學譚天教授認為可以從人性、社會和文化三個層面來進行設計,即要滿足欲望、響應需求和創造價值。互聯網不斷發展,用戶需求也在不斷發展,響應用戶的需求變化和場景需求就是文化內容產品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作為一種組織實體,國際學術期刊在這樣急劇變化的內外環境中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做出了應對策略與行為調整。
(一)出版環節融合化
在傳統的印刷環境中,出版產業鏈大致包含信息采集、加工、加載和四個環節,也就是寫作、編輯、印刷和發行環節。對于在線出版的學術期刊,在寫作和編輯環節,為使稿件能夠適應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網絡平臺和格式要求,作者自身往往需要對已寫作好的稿件進行加工、修改并做一些編輯工作,因此,相應的學術論文翻譯、學科專業內容審查、結構邏輯、格式編輯、參考文獻及語言校對潤色等服務應運而生,信息采集和加工環節協作更為密切、更加融合,并形成一個行業,如美國的Editage和Crimson Interactive Inc就是這樣的學術咨詢服務企業并深受作者和期刊歡迎。[2]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則早就采用高效的數字化編審系統,所有投稿、審稿和同行評議全部在網上進行。傳統意義上的印刷環節演變成為適用于數字網絡下載的數字化加載及各種格式的電子書或電子文件制作,編輯和合二為一,如eGloo Technologies開發的XML標準語言就大大促進了電子終端的信息加載,也加速了信息加工和流程。[3]即使要進入傳統印刷環節,美國赫斯特集團和《時代》雜志這樣以出版為主的公司也會利用數字技術做附加、增值服務。就編輯和流程來說,一方面,諸多編輯業務被融合到印刷部門;另一方面,印刷企業也擁有了文字編輯業務,信息加載過程同時成為信息過程。為適應這種產業鏈融合,美國康涅狄格州的Westchester出版服務公司應時而動,把編輯、信息加載和發行等環節協調統一,形成組合業務并根據需要Apple,Kindle,Nook及PDF等不同格式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就論文投稿、審稿和發表而言,國外一些學術期刊還實行了一種“先發后審”的出版模式。所謂“先發后審”,就是作者投稿的論文只要沒有實質性的技術差錯,在邏輯和行文上合理流暢,即可首先在線發表,論文學術質量由用戶或學術共同體即時在線進行評論。[4]美國物理學會所屬期刊最早在2011年開始嘗試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半年內即收到2000多篇論文投稿;美國化學學會則將未經排版的論文直接放在網上供用戶閱讀。這種先發后審的流程完全顛覆了傳統的論文三審制度,使作者免除了專家復審的漫長等候周期,加速了出版進度。事實上,先發后審的出版模式在2003年就已在中國進行實踐,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就是為論文快速發表和科研成果及時轉化而建立的學術出版平臺,用戶只需簡單注冊成為網站會員,利用模板在線投稿后,初審即可在線。作為傳統出版制度的有效補充,先發后審的在線出版模式對科學研究具有快速傳播和推進作用。
(二)存在形態在線化
2008年的一項數據顯示,國際學術期刊中,人文社會科學類數字化比例達到86.5%,科學技術醫學領域則達到了96.1%。[5]這一時期,學術期刊的數字版與印刷版共存,是學術期刊的“雙軌制”時代。目前,一些國際期刊開始進一步取消傳統印刷版,而只以單一的數字出版形態存在,如英國醫學期刊(BMJ)在線出版全文,印刷版僅提供論文單頁概述;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美國化學協會(ACS)、南非家庭實踐(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印刷版只提供論文目錄及摘要,《骨關節外科》(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雜志印刷版也只提供論文首頁內容。截至2012年11月,以e-only為基本出版形態的開放出版期刊超過8000種。[6]學術期刊在線出版使得用戶可以在頃刻之間即能獲取全球范圍內專業的文獻數據、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學術前沿進展,有效提高了科研工作和學術研究效率,還節約了大量紙張資源和存儲空間,具有環保功能。相比紙質學術期刊,在線期刊更快捷、更方便地滿足用戶需求,已從根本上動搖了紙質學術期刊的市場地位,成為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補充的是,一定數量的學術期刊還可以進行按需印刷,如上文所述,學術期刊在線出版論文全文,印刷版提供目錄、摘要或概述等簡要信息,重要文章全文印刷;一些期刊雖僅提供首頁內容,但在右下角卻提供快速識別OR碼,用戶利用手機掃描就可獲取在線全文及相關評論信息。按需出版的另一種方式是在線期刊出版的同時保留印刷期刊,但根據客戶需要運用JournalsXpress等數字技術小批量印刷紙質期刊,既能降低印刷成本,又可做到零庫存。
(三)營銷傳播社交化
借助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及社交媒體進行數字化營銷是學術期刊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從而達到傳播效果的一種新興手段,其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網站、博客、搜索引擎廣告、社交網絡、電子郵件、聯盟營銷以及網上新聞。[7]其中,所謂聯盟營銷是指網絡聯盟營銷,包括廣告主、聯盟會員和聯盟營銷平臺三大要素,也就是廣告主或商家(在網上銷售或宣傳自己產品和服務的廠商)利用專業聯盟營銷機構提供的網站聯盟服務拓展其線上及線下業務,從而擴大銷售渠道和銷售空間,并按照營銷效果支付一定費用的網絡營銷方式。數字化營銷不僅運行成本低廉,而且精準、快速、有效、曝光度高,讓學術期刊“無處不在”,同時實現了學術期刊對新市場的開拓和新用戶的挖掘,這就是學術期刊的“可見性”功能。所謂可見性,就是不管基于搜索引擎、社交網絡、零售電商還是其他數字媒體,用戶都能以最簡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獲取信息內容。“可見性”最初是網絡營銷業界針對廣告投放的概念,但對于學術期刊的品牌傳播同樣適用。論文題目、作者介紹、內容概要及相關評論等元數據信息在可見性概念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利用關鍵詞搜索以吸引潛在用戶的基礎。學術期刊的受眾分散、專業、小眾,因而精確的數字化營銷和社交化手段就有利于學術期刊的傳播。
如英國著名學術期刊Nature,最早建立學術期刊門戶網站并專門開通用于新聞、廣告和職場的網站;還于2006年開設Nature專屬播客,創建各種社交網絡客戶端和新媒體APP。Nature甚至還著力于打造類似于虛擬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類型的Second Nature。[8]基于傳播方面的種種努力與出色表現,Nature門戶網站早在2008年即獲得Webby Award最佳科學網站獎,客觀上大大提高了其在信息快速傳播時代的影響力和地位。
二、國際學術期刊在線出版對于中國學術期刊的啟示
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學術信息的在線使用量以每年50%―100%的速率遞增,學術期刊的在線使用遠遠超過印刷期刊的使用。[9]就中國而言,根據騰訊企鵝智酷2015年首份微信數據報告顯示,我國移動網民規模目前已達6億,其中移動閱讀用戶占到91%,傳統的紙質期刊不再是用戶查閱和探索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徑,在線學術期刊成為學術成果傳播的趨勢將不可避免,基于互聯網的微博、微信等方式逐漸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學術傳播媒介。
一方面,從作者投稿、編輯審稿及同行評審角度來說,在線學術期刊應當盡快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推動平臺和服務平臺,向一流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學習,利用高效的審稿系統,快速在平臺上發表學術論文并推出期刊成果,擴大期刊影響力和滲透力。據統計,相比傳統的人工校稿,一位大學學報編輯使用信息軟件的校稿效率提高了70%。[10]在同行評議審稿環節,編輯部通過網絡交流和在線審稿方式即可綜合專家或審稿人意見。由此可見,在線信息技術以其快捷化和網絡化的特點可以極大地提高編輯部的編輯和審稿流程,縮短出版流程。同時,為應對移動化的閱讀場景,在線學術期刊也有必要從月刊或雙月刊的固定方式轉變為每時每刻的即時出版,力爭讓用戶在需要查詢特定學術信息的時候第一時間找到。
而就先審后發還是先發后審的出版模式來說,需要反思同行評審制度的真正原因,或許只有清源,才可以正本。從實體出版的成本考量,傳統媒介環境下出版所需的紙張和印刷技術相對比較昂貴,為保證刊印出來的論文或書刊不至于一無是處或毫無價值,出版商才會邀請學術共同體中比較有名望的學者對將要印刷的論文進行檢查,以剔除那些沒有價值的論文,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為刊印“無價值論文”所造成的在時間與金錢上的雙重浪費。[11]可以說,同行評審是出版商為免遭商業利益損失的一種不得已的做法。但進入網絡時代后,學術論文的出版不一定要像以往一樣依附或依賴于印刷和紙張,論文在線出版大大節省了紙張和機器所花費的高額成本。如《浙江大學學報》就實行了單篇論文為單位的“在線優先出版”(Online First)措施,并實現了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學報網站、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及教育部科技論文在線等多平臺的優先出版,論文周期大大縮短。
雖然由在線發表后的社區評論代替傳統的編輯審稿和同行評議一直頗有爭議,但這種出版模式尊重了作者的發現權,即因科學發現、經評審而獲得的榮譽和物質獎勵權利,保障了具有領先意義成果的首發權,保護了作為作者版權的知識產權。當然,先發后審模式在合理性與嚴肅性方面也具有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因此,為保證科學研究的公正性、權威性和前沿性,就需要對先發后審模式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也就是說,論文在線只是對于論文觀點的一種確認,是一種認證行為,嚴格地遴選、把關和編輯依然必不可少,傳統的三審制和同行評議制仍舊要發揮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這樣既能保證原創思想的作者權利,又能提高學術期刊的出版效率。為進一步去除先發后審模式的弊端,為改革傳統的“同行匿名審稿制度”而創辦的Science Open雜志,是一個可資參照的樣本。Science Open雜志的流程大致如下:第一步是編輯部請專人檢查投稿論文,以剔除反科學的內容。第二步是在線發表達到編輯部內部檢查標準的論文,由編輯部進行排版。第三步是進行同行評審,而且,評審人員必須實名,評審意見必須公開。如果審稿人與作者有學術聯系,系統會“特別”顯示強調出來;如果論文評審出現技術性錯誤,期刊還會給作者兩次申訴機會。事實上,Science Open雜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出版”,即出版本質上是出來,然后再由科學共同體進行討論和檢驗。對于學術期刊來講,這種先發后審的修正模式可以吸引和留存優質稿件,客觀上提高期刊的權威性與影響力,提升學術期刊質量。
另一方面,通過在線網絡和社交媒體客戶端,出版社或發行機構可以將學術期刊極具專業水平的分析見解和富有參考價值的學術內容進行加工或可視化處理,提供到移動平臺以發掘潛在的用戶群體,增強期刊的滲透力。在這方面,創刊于2012年6月的在線開放獲取國際學術期刊Peer J的行銷方式值得借鑒。首先,Peer J 基于開放獲取的文章內容可以保證在第一時間被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Pub Med,Pub Med Central,Scopus及ACS等數據庫和知名檢索機構檢索到,學術傳播的時效性、首創性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其次,每篇所投論文都配發有唯一的電子標識符,作者待刊發文章的首發權和著作權得到充分保護,用戶的原創性創作投稿也受到激勵;再次,基于網絡單篇文章影響因子評價方法的使用促使學術期刊傳播中的文章被閱讀、引用、轉載、轉發、評論、在線圖書館收錄等數據資料得以有效采集,期刊傳播效果得到透明化監測與評估。[12]
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傳播而言,除建立數據庫、官方主頁、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APP客戶端外,學術期刊還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或訂閱號等,以便讓用戶隨時隨地登錄,了解投稿信息、期刊公告、學術會議、過刊文獻及論文下載等最新服務。而且,學術期刊還可以鼓勵編輯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通過“微編輯”平臺創新用戶服務模式,利用微博形成自媒體用戶圈,并進一步利用圈的效應進行分享、轉發、轉載等,使期刊信息內容得到快速的傳播。此外,通過激勵用戶邀請同仁同好就某一論文或研究熱點進行閱讀或評論,形成互動機制,期刊微信號可以成為期刊編輯、專家與用戶良性討論的公共平臺。在互動溝通服務中,用戶間的人際傳播得到強化,對于期刊的信息反饋與信息分析得以有效收集,學術期刊既可以培養忠誠用戶,又可以發掘潛在作者。更為重要的是,話題的及時更新和轉發擴散的加速還可同時提高學術期刊的知名度和輻射力。
總之,移動互聯網時代所產生的新媒介使用制造了嶄新的閱讀場景,而內容產品的生產者對于用戶的爭取就必然爭取用戶所在的碎片化和移動化場景,投審稿程序數字化、數據資源在線獲取、與社交網絡緊密結合從而成為學術期刊出版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出版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學術期刊不僅是科學信息的傳播媒介,更是一種品牌資源。吸引大量高水準的作者、刊發高品質的論文,并及時把握學術前沿成果,是學術期刊品牌美譽度的直接體現,二者相輔相成、良性循環,最終助推中國學術期刊向國際一流期刊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3).
[2]孫萬軍,朱曙光.數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產業鏈融合與出版服務業的繁榮[J].科技與出版,2015(4).
[3]孫萬軍,朱曙光.數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產業鏈融合與出版服務業的繁榮[J].科技與出版,2015(4).
[4]徐銘瞳,吳星.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創新模式的思考與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5(4).
[5]徐銘瞳,吳星.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創新模式的思考與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5(4).
[6]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http:///,2014-12-18.
[7]劉佩英,張揚,徐建梅.論學術出版之數字化營銷[J].中國編輯,2015(1).
[8]吳志祥,蘇新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的發展軌跡及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5(1).
[9]任勝利.國際學術期刊出版的數字化發展[J/OL].中國社會科學報,/xspj/201411/t20141105_1391000.Shtml,2013-11-29.
[10]張慧萍.信息技術在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12).
[11]Sebastian Alers.Rethink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https:///editorial/04c2b65c-2966-4ac4-9037-8cdf9d9edb3e;jsessionid=yJ-817mdTJKn7cGhI5F98uUa.master:so-app1-prd?0.
[12]謝文亮,王石榴.學術期刊的傳播力與傳播力建設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4).
陳廣學,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杞縣,1983年本科畢業于鄭州測繪學院地圖制圖與印刷專業。后又分別在西北大學和鄭州信息工程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并于2002至2003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上世紀80年代,陳廣學便開始從事地圖制版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工作,他所參與完成的地圖彩色縮微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首創感光撕膜片的單浴沖洗方法,使中國在這個領域上一直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寒風刺骨的冬日,他走在祖國的大地上,測繪著每一寸土地;酷熱炎炎的夏天,他關在悶熱的研究室里,細數著枯燥的數據。但對他而言,寒風吹響了他前進的號角,烈日照耀著他前進的道路,陳廣學深知自己掌握的數據對于社會的意義,而他自己所做的就是不斷創新,勇攀高峰。作為中國測繪學會地圖學與GIS專業委員會委員,他是當年地圖制版工藝變革的推手,首次發現并提出單浴沖洗中的超加和作用機理,研制成功的“GS-II型正性重氮感光撕膜片”獲國家級新產品稱號,而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國內這個領域的先驅。
作為第一發明人,陳廣學先后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專利授權3項;主持完成“地圖電子出版系統”、“地圖數字成像印刷系統”、“多功能無銀膠片自動沖洗設備”、“異同像混用重氮復制膠片”等十多項部級科研項目,主持或參與完成的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9項。
華麗轉變 創建印刷專業
2008年,陳廣學以特聘教授身份調入華南理工大學,擔任輕化工程系主任,負責“印刷與包裝工程”新專業的創辦。開始了他傳奇的行業轉變之路。
陳廣學認為作為一個新成立的專業,必需要在學生培養和專業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才能在學校站得住腳跟。他將專業定位在培養從事產品包裝印刷裝潢和紙品研究與開發、企業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為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輸送可造之才。
他詳細制定新專業“印刷與包裝工程”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他要求學生必需熟練掌握制漿造紙原理與工程、色彩學、印刷材料及印刷適性、制版工藝原理、印品質量檢測與控制、印刷圖像處理、數字印刷技術等專業內容,還要懂得計算機排版技術、包裝工藝等技術。
陳廣學非常重視新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為新專業培養的畢業生謀劃了在印刷包裝及復合材料企業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工作,或到相關院校、研究機構、設計院從事教學科研、設計等工作,或到國內外經營制漿造紙及印刷包裝材料與機械設備的公司從事經貿等就業之路。
陳廣學教授主持完成“印刷工程”本科專業的籌備和申報工作,2010年獲教育部批準招生,正式成為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一個新的專業。如今,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華南理工大學的輕化工程系,已經成長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廣東省名牌專業。
潛心專研 深掘印刷科技
在主持輕化工程系教學工作的同時,陳廣學還堅持開展科學研究工作。調入華南理工以后,他先后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印刷圖像顏色信息的高保真傳輸與再現研究”、制漿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紙張表面特性與印刷油墨轉移及色彩再現性能關系的研究”、“數字印刷關鍵技術基礎研究”以及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發揮輕工學科優勢,優化專業結構,構建印刷與包裝工程新專業體系”等課題研究。
在他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研究中,圍繞印刷圖像顏色信息的高保真傳輸與再現這一基本理論問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了30余篇高水平論文,其中被EI檢索的論文就有20多篇。2011年,他的《基于高保真顏色再現的色域拓展方法研究》刊登在《包裝學報》。陳廣學等人針對高保真顏色再現的需要,研究了多種拓展目標色域方法。這些方法包括基于新顯示技術的色域映射方法、改善紙張表面性能和采用多種數字印刷紙張、采用超過四色的高保真印刷方式等。
陳廣學等對多種擴大目標色域的方法進行研究,提出影響目標色域拓展的因素,并對這些因素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的結果表明,采用軟件方法與采用硬件方法對色域拓展的機理和效果并不相同。由此可以根據高保真顏色再現的具體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拓展目標色域。對于基于新的技術的色域拓展,通過新的映射算法,能夠實現色彩在不同標準下的轉換,并能夠充分利用目標色域的全部色彩空間;對于基本高保真數字印刷輸出的色域拓展,可采用紙張、油墨、加網方式和設備等的綜合方法,提高顏色再現的效果。
陳廣學等人的這一研究有助于進一步研究色域拓展的新方法,使顏色在傳遞過程中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
陳廣學還主持制漿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自主課題——“紙張表面特性與印刷油墨轉移及色彩再現性能關系的研究”和“數字印刷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于華南理工大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其一級學科“輕工技術與工程”在2004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一。
2011年,陳廣學等發表其課題研究成果《水性油墨在凹版印刷中的應用研究》。在文中,陳廣學先介紹了水性油墨的基本成份和特性,并通過水性油墨與常規溶劑型油墨的對比,詳細闡述了水性油墨在凹版印刷中的優勢以及在未來包裝印刷發展中的地位。
文章著重分析了凹印水性油墨的特點和優勢,指出其在使用性能上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在著色力、附著牢度以及光澤度等方面,甚至超過了溶劑型油墨的性能。而且,水性油墨本身是一種環保型油墨,無溶劑揮發,無溶劑殘留,尤其適用于食品、藥品包裝印刷。但是它依然存在油墨干燥速度慢,干燥能耗高,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急需研究解決。
文章最后總結,水性油墨的開發符合市場要求,也能適應市場要求。他認為,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節能減排壓力的增加,在印刷材料上必然需要環保型的凹印水性油墨。
凝聚團隊 重產學研合作
通過調研,陳廣學發現珠江三角洲的印刷產業總產值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中,數碼印刷飛速發展,并以其高效節能、可變數據等特點成為印刷行業的大熱門。他認為,傳統印刷有十多個環節,只能大量印刷,資源污染、浪費嚴重;而數碼印刷只要輸出數據即可進行操作,而且輸出數據和數量靈活多變,不會產生廢氣廢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但是,如今數碼印刷的核心技術均被國外企業壟斷,以致國內90%的數字印刷機都需要從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引進。雖然國內有少數擁有數字印刷自主研發設備的公司,但是國內數字印刷行業的研究人才依然緊缺。
論文摘要:浙江印刷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借助長三角的地理優勢和地區經濟優勢,已逐步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印刷市場,然而印刷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值得引起關注。本論文闡述了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義烏地區印刷行業的現狀,分析了印刷生產過程產生環境污染的根源,探討了治理污染的相關措施,提出了綠色印刷是浙江印刷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的觀點。
Keywords:Zhejiangprinting;environmentalpollution;greenprinting;developingcountermeasures
Abstract:Zhejiangprintingindustry,withgeographicadvantagesandeconomicadvantagesofYangtzeRiverDeltaregion,hasgraduallygrownintoahealthyandorderlyprintingmarketafter20years’development.However,theenvironmentalpollutionissueposedbyprintingshouldalsobetakenintoaccount.Inthispaper,thepresentsituationofprintingindustryofHangzhou,Ningbo,WenzhouandYiwuinZhejiangProvincehavebeenintroduced,therootofenvironmentalpollutioncausedbytheprintingproductionprocesshasbeenanalyzed,andthecorrelativemeasurestotreatthepollutionhavebeendiscussed.What’smore,theideathatgreenprintingistheinevitableway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rintingindustryhasbeenputforward.
印刷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印刷產品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制造產品并為產品提高附加值的同時,該行業也毫無例外地面臨了環境、資源等問題。如何走環保和效益雙贏的道路,已經成為一個行業長盛不衰的關鍵。
從2007年7月到2009年2月期間,筆者一行對浙江印刷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務有限公司,杭州中糧美特容器有限公司,寧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寧波厚業印刷廠,寧波翰詩印刷有限公司,溫州海寶印刷有限公司,溫州龍港信睿印刷廠,義烏雅昌印刷有限公司進行了參觀走訪,并在浙江印刷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務有限公司,寧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寧波翰詩印刷有限公司進行了實習。
1浙江印刷工業現狀概述
改革開放之前,浙江省印刷企業共有300余家,總產值約2億元,利稅約4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已有各類印刷企業20575家,數量居全國第二。其中,出版物印刷企業297家,包裝裝潢印刷企業7666家,從事年畫掛歷專項印刷的企業125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業5633家,復印、打印、影印企業6854家。浙江印刷企業年產值約450億元,約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6%,從業人員36萬人[1]。從《印刷經理人》最新公布的“2007年中國印刷企業100強排行榜”來看,浙江有13家企業進入排名,數量位居廣東與香港特區(29家)、上海(19家)之后的第三位。其中,10家為包裝印刷企業,3家為報紙及出版物印刷企業。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浙江印刷工業蓬勃發展的現狀,而且,在溫州、寧波、義烏等地,印刷已經成為地方政府重點扶持的支柱產業。
浙江印刷行業主要以民營印刷企業為主,無論是在報刊印刷、商業印刷還是包裝裝潢印刷,都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區域分布不勻、產業園區分散的現狀,浙江印刷行業積極發揮地域特色和區域優勢,致力于產業區塊的建設,增強產業集聚效應,壯大產業鏈結構。
1.1杭州以出版物為主
“亞洲包裝中心”2003年3月落戶杭州,這是一個集制造、科教、研發、信息、貿易、會展、金融、服務為一體的世界性產業中心。該中心憑借自己獨特的優勢,吸引了眾多包裝龍頭企業的集聚,形成了集成效應和集聚輻射功能。國際資本和行業巨頭也紛紛搶灘浙江,使浙江印刷業成為了中國的一個巨大亮點,培育了一批世界品牌和跨國公司,形成了資源共享、產業集中、科技領先的整體優勢,帶動了浙江乃至全國印刷產業的飛速發展。
2003年杭州市工業興市大會上,市政府提出了杭州要打造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制造業基地的口號,確立了五大重點產業,印刷產業位列其中。
隨著2008年浙江義務教育教材綜合出版生產基地的成功建設,完善了以浙江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書刊出版物生產基地,使杭州成為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出版物綜合生產加工基地。同時,也造就了浙江影天印業有限公司、杭州富春印務有限公司、杭州錢江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杭州東聯印刷有限公司等眾多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新生代印刷企業。杭州中糧美特容器有限公司、浙江曙光印業有限公司、浙江印刷集團有限公司連續在2006、2007兩年入圍“中國印刷企業100強排行榜”。
1.2寧波以文具、紙塑、撲克、郵件票據為主
目前,寧波已形成以寧波市區、鄞州區、慈溪市、余姚市為四大核心區域的五大特色產業區塊,即:以寧波市區、北侖、大榭、鎮海區域為主,形成了紙箱包裝和塑料包裝印刷區塊;以鄞州區、寧海縣區域為主,形成了文具印刷區塊;以慈溪市、寧波市區、奉化市區域為主,形成了撲克牌印刷區塊;以鄞州區、余姚市、慈溪市區域為主,形成了郵件、票據印刷區塊;以寧波市區為主的金屬印刷區塊。浙江廣博集團有限公司和寧波亞洲中華紙業有限公司成為2007年“中國印刷企業100強排行榜”的上榜企業。
1.3溫州以食品包裝、商標印刷、掛歷、筆記本為主
印刷產業是溫州市政府重點扶持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企業規模以中、小型居多。全市從1998年開始在印刷企業較集中的縣(市、區)建設發展印刷工業園區,并憑借“中國印刷城”提升區域品牌。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已建成數個印刷園區,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企業單體規模普遍較小、行業問題較多、發展周期較長和印刷業務來源不足等問題。有“中國印刷城”美譽的龍港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演變,截至2005年,包裝印刷已經占當地工業總產值的34.4%,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行業結構。1997年以來,先后規劃和建設了蒼南縣包裝示范印刷工業園區、小包裝印刷工業園區、城東綜合工業園區和塑編工業園區。其中,包裝示范印刷工業園區規劃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一期項目,用地560畝,19家入園企業全部建成投產;二期用地330畝已經開工建設;三期550畝,正在加快園區道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城東綜合工業園區一期、二期、三期項目2300畝用地,正在開工建設,入園企業已達41家。小包裝印刷園區用地205畝,有180多家企業已遷入生產[2]。總之,包裝印刷已經成為龍港鎮的第一大行業,該地區的新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浙江立可達包裝有限公司成為2007年“中國印刷企業100強排行榜”的上榜企業。
1.4金華義烏以年畫掛歷、包裝裝潢、文化用品、工藝品為主
伴隨著中國小商品市場的穩步發展,也推動了義烏及周邊縣市的服裝襪業包裝、紙制品加工、掛歷印制等印刷市場的發展。據統計,目前金華地區擁有大小包裝印刷企業3000多家,包裝印刷企業數量和包裝印刷業產值都在逐年持續增長。無論是在平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絲網及標識印刷,還是在數字印刷、紙業及其他特種印刷方面,發展都相當均衡。義烏目前擁有828家印刷企業,從業人員5萬余人,年產值達60億元[1]。印刷產業已成為義烏十大支柱產業之一,并成功取得了“中國商品包裝印刷產業基地”的稱號。
2浙江印刷發展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
在印刷產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背后,存在著許多的環境問題。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印刷企業采取相應措施,來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2006年9月,日本印刷界率先審定綠色印刷工廠的標準,并使用綠色GP(GreenPrinting)作為綠色印刷的認定標記。相比之下,我國在這一方面相對比較滯后,目前還沒有形成一部專門的法律條文,來控制印刷污染物如揮發有機物等的排放。浙江印刷產業在不斷推動浙江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比較明顯的環境污染問題。
以下幾點是筆者對浙江印刷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初步探討。
2.1印刷材料污染2.1.1油墨
油墨是印刷的主要原料,油墨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是目前印刷工業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目前,世界油墨年產量已達300萬噸,每年由油墨引起的全球VOC污染排放可達幾十萬噸。我國油墨工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每年約為22萬噸,居世界第4位。油墨中大量采用有毒的芳香類溶劑(如苯、甲苯、二甲苯)等作為稀釋劑,一方面直接導致了印刷作業場所VOC超標,危害從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揮發到臭氧中的VOC與NOx在陽光的照射下,會形成氧化物和光化學煙霧,刺激人體肺部,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甚至形成比二氧化碳更嚴重的溫室效應,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另外,殘留在溶劑中的某些有毒物質會從食品包裝物遷移到食品中,間接損害人體健康。
除VOC之外,油墨顏料中不溶于水和介質中的鉛、鉻、錫、汞等金屬的毒性也不容忽視。
2.1.2膠片及顯影液
雖然目前已有許多企業采用了CTP(ComputertoPlate,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和數字打樣技術,但是,在絕大多數的地區,為數眾多的企業仍然在沿用傳統的CTF(ComputertoFilm,膠片制版技術),照排機還是占據著印前制版的主要市場。而照排機中銀鹽膠片的使用必然會帶來環保問題。定影液中的銀離子隨廢液排出后會造成環境的污染,盡管業內有少數人在做定影液回收工作,但回收的總量卻相當有限。顯影劑中的對苯二酚等也是對人體有害的藥品,長期接觸容易造成毛發脫落、皮膚發紅等問題,嚴重的還會引起眼部疾病。
2.1.3承印材料
紙張是最主要的承印材料,目前造紙業廣泛采用工業造紙法,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資源,造成水土流失、氣候變差,而且需要大量采用燒堿、有機溶劑等化學物質,制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液等,對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近幾年來,塑料包裝材料的用量在不斷上升,也對環境構成了威脅。
2.1.4印刷及印后加工工藝
膠印憑借在階調層次復制方面所獨有的優良性能,以及相對低廉的制造成本,在我國整個印刷工業生產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從事膠印的企業需離不開相關的化學藥液,環境壓力日漸突出。主要的危害來自油墨、潤版液、調墨劑和清洗劑等,使用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液,加上這些物質大多是專利配制的產品,其化學成分一般不會在原裝容器上標明,所以對環境的污染更不容樂觀。在美國,行業規定截止到2008年1月清洗劑在使用過程中揮發的有機物不能超過100g/L[3]。凹印不僅油墨揮發性強,而且塑料、裝飾紙等主要的凹印產品都需要經過一些特殊處理工藝,如裝飾紙的浸膠工序,對人體和環境都有一定的損害。絲印油墨種類繁多,有了絲印,印刷品的色彩效果可以用“驚艷”來表示,但究其制作過程,卻是付出了辛酸的代價。
印后加工所使用的覆膜材料、上光油材料等也會造成環境污染。
2.2設備噪音污染
在印刷生產過程中,機械設備如印刷機、折頁機、模切壓痕成型機,與直接制版機相配套的空氣壓縮機等,都會產生噪音,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噪聲污染。噪音有損聽力,影響人的心血管系統和人的神經系統,使人急躁、易怒,長期在噪音環境下工作的人,還會引起神經衰弱癥候群,如頭痛、頭暈、耳鳴、記憶力衰退、視力降低等。目前,噪聲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公害,許多國家已把噪聲治理列入勞動保護的重要內容。
2.3廢品、產品回收污染
現在,消費者對印刷產品的外觀裝潢要求越來越高,塑料等有機高分子材料的應用也隨之越來越廣泛。
在書刊印刷和包裝印刷中,人們廣泛使用覆膜工藝,來提高印刷品檔次和商品附加價值。覆膜確實可以有效地提高印刷品的外觀效果、表面光澤度和強度,還可起到保護作用,使之具有一定的耐高溫、防水、耐磨、耐酸堿等特性,延長印刷品的使用壽命。但是,大量采用覆膜工藝造成的結果是,在廢品回收處理過程中,由于無法很好地將紙張和塑料薄膜進行分離,特別是即涂型覆膜材料,造成回收困難,再生率低,加快了資源的消耗。另外,塑料不溶于水,在自然環境中極難降解,如果不加任何處理便直接拋棄,必然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如果只是簡單地將廢棄物就近燒毀,就會產生大量的毒性氣體,造成環境惡化。
總之,與塑料相關的印刷產品基本上都是固體污染源之一,都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對象。
3印刷造成環境污染的根源分析
浙江印刷產業借助經濟強省、市場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平臺優勢,以及處于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有利條件,近十年來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但我們還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與廣東、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相比,浙江印刷產業的總體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環保治理方面亦是如此。
3.1市場工價偏低,環保投入不足
浙江省的中小印刷企業數目偏多,低水平印刷能力相對過剩,高水平印刷能力相對不足,導致了低水平平臺上的激烈競爭。而競爭中的主角就是價格。由于同質化現象司空見慣,差異化卻因專業人才的潰乏而十分困難[4],直接導致了價格大戰愈演愈烈,印刷工價越來越低,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微利時代。在這種企業為了生存相互肉搏的情況下,綠色印刷的推廣必定會遇到重重的困難,畢竟,為環保買單勢必就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許多印刷企業為了節約開支,降低成本,不斷削減預算,從而導致了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
3.2技術設備落后,污染超標普遍
浙江的眾多中小型印刷企業,由于受企業規模、技術設備、生產成本、人員資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未能及時引進比較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前沿的生產技術,技術設備落后。這些傳統的、繁瑣的、落后的印刷工藝,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印刷過程中有毒化學物質的過度使用和排放。
3.3管理人才欠缺,資源利用率不高
中國政府提出,力爭在2010年把中國建成“全球重要的印刷基地”。中國印刷業要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關鍵就是人才的培養。浙江印刷業同樣面臨著人才緊缺的嚴峻考驗。印刷企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已經成為決定企業發展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據統計,德國高技能的技術人員一般占印刷企業員工的40%,在中國卻不到5%,浙江的比例尤其嚴重編低。相對于浙江省印刷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言,存在著很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隨著新技術新工藝在印刷行業的應用,更需要大量的具有專業知識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5]。生產管理水平低、技術水平落后、新技術推廣困難等因素,將直接導致印刷生產工藝中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產資料的過渡浪費。
3.4企業環保理念不強,員工環保意識淡薄
一個企業的理念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管理、經營水平,決定了企業文化的性質與方向,規范著企業的生產行為,影響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許多企業只顧著追求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卻忽略了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將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液未經處理,就肆意地排放到江河、湖泊中,造成水體和土壤的污染。企業長期保持這樣的理念,勢必會影響到員工的認知水平,使員工的環保意識淡漠,并在將來的生產過程中形成惡性循環。
3.5行業管理不到位,未發揮應有的監導作用
全省各級印刷行業管理部門,尚未頒布和實施切實有效的行業管理制度,行業協會也未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缺少對浙江印刷行業的整體化、系統化調控。由于他們對生產過程中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企業,沒有進行詳細調查、勸導并上報環境局和政府部門,從而滋長了這些企業的僥幸心理。
4實施綠色印刷的發展對策
以上是我對浙江印刷工業中存在的諸多環境污染問題的簡單探討。那么,作為印刷的主體,印刷者應該擔當起什么樣的社會責任?我們又應該為改善環境、減少污染做些什么樣的工作呢?就這兩個問題,筆者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為有效地控制環境污染,實現印刷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提供一定的參考。
4.1發展新型油墨,提高環保力度
油墨在印刷中必不可少,而且用量很大,如何減少油墨對環境的影響,關鍵在于開發、使用無污染的新型油墨。目前的環保油墨主要有水性油墨、輻射固化油墨、生物油墨、醇溶性油墨及其它新型環保油墨。例如,水性油墨以水和乙醇為溶劑,VOC的排放量極低,對環境污染性小,對人體健康無危害,是目前所有印刷油墨中唯一經美國食品藥品協會認可的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利用不同波長的紫外線照射使油墨從液態變為固態,并成膜干燥,這種油墨的污染物排放也幾乎為零,絕對是節能環保型的綠色材料。
國內的印刷企業可以借鑒美國生態印刷公司(Ecoprint)的做法。該公司在長期的探索中,通過與油墨生產商、造紙廠和其它一些材料供應商的協作,創建了自己的生態油墨生產線,從油墨中去掉了危害環境的成分,并開發了無污染的潤版液替代品。
4.2推進產業進步,加大技術改造
印刷企業如何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印刷質量的同時又能兼顧環境保護,關鍵在于加大技術改造的投入,充分利用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按照新聞出版署制定的“印前數字網絡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動化、器材高質系列化”的十一五發展規劃,大力發展CTP、直接成像印刷、數字印刷等前沿技術。尤其是CTP技術,與傳統印刷技術相比,減少了生產程序,縮短了工藝流程和作業時間,使印刷生產更加綠色化,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而且,企業從現有的CTF走向印前全數字化的CTP,技術上并不困難,只要有專業人員在改造過程中加以適當的指導即可。高校與企業聯手,就是一條非常好的路子。
4.3充分利用資源,加強循環利用
印刷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許多資源不合理利用(如油墨、紙張、溶劑等)的情況,某些落后的生產工藝也會產生大量的廢品廢料,如何減少這些廢料的數量,有效地提高重復利用率、回收再生率,有效地降低廢料的處理費用,已經成為衡量企業生產效率的尺度之一。無論政府或企業都應該對資源回收再利用工作給予重視,如日本為了強化容器包裝回收利用法的實施,除成立了容器包裝回收利用協會外,凡是與容器包裝相關的行業和產品也都建立了協會等機構[6]。
印刷企業回收物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回收使用。對于包裝材料,如木箱、編織袋、紙箱、紙帶、捆帶、捆繩等,都可以直接加以回收利用。
2)回收后再生使用。對需要再生利用的排放物,印刷企業可以直接將其分揀、出售,由物資回收企業收購后進行統一的再生處理,重新制造原物品,也稱回爐復用。比如印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印品;紙張、塑料、金屬等各種承印材料經裁切加工形成的切屑;使用過的印刷版材;報廢的機器設備等。在日本等印刷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印刷廠的廢料、廢水和垃圾都得到了很好地再生和利用。廢水經過凈化處理后,可在廠內循環使用;下腳紙是100%再生使用;各種垃圾分類集中后由廠內的廢品處理站進行處理。如果這些設施能夠在設計工廠時就一次到位,勢必會后惠無窮[7]。
4.4貫徹環保理念,規范企業行為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后,我國企業開始逐漸融入世界經濟的潮流,ISO14000成為衡量外貿印刷企業取得環保水平的標準。作為印刷企業,應當深入貫徹環保理念,樹立資源環境危機意識,努力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積極利用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來改善環境和防止污染,運用循環經濟規律推進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管理論證,努力做到環境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
此外,全省各級印刷相關行業協會,應該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規范印刷產業管理,做好行業內的環保普查工作,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
浙江天外印刷公司(以下簡稱“天外”)在這方面以實際行動為國內同行做出了表率。隨著國內印刷行業競爭的加劇,企業利潤率不斷降低,在這種形勢下,天外一方面加強節約,在員工中倡導“節約每一滴油,每一張紙”的理念[8]。另一方面,實施精細化管理,通過技術改造降低了印刷成本,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穩立浪頭。
5結論
在浙江印刷蓬勃發展的今天,環境保護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索。每個企業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綠色發展規劃,深入學習和貫徹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印刷之路。這不僅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更有利于行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瀚軍,嵇俊.發展中的浙江印刷產業[J].印刷雜志,2008,(01):8-10
[2]謝尚巧.龍港工業經濟的現狀分析和發展對策[J].經濟師,2005,(03):260-260,271
[3]JillRoth.GreenInnovation:Washingup[J].AmericanPRINTER,2009,(04)
[4]王東,盧家華,周健等.浙江省印刷市場競爭優勢創造策略研究[J].消費導刊,2007,(13):21-22
[5]陳梅,徐維祥.浙江印刷企業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論壇,2006,(06):12-14
[6]譚俊嶠.印刷業必須走綠色印刷之路[J].印刷世界,2008,(11):1-6
關鍵詞:噴墨技術;知識產權保護;陶瓷
1 前言
隨著蒙娜麗莎與BOBO薄板之間薄板侵權案的落幕,知識產權重新引起了陶瓷行業的重視和整個行業的反思。
陶瓷行業屬于傳統產業,技術成熟度高,教材、期刊、報紙、雜志、論文和專利等各種技術資料涉及面廣。行業發展本身就是引進、模仿和改進國外技術及設備而發展壯大起來的。模仿、改進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習慣。相關人士分析,之所以促使許多企業樂于抄襲而懶于創新,主要是國家對于陶瓷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導致企業新品自主創新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陶瓷新品開發動輒耗資千萬,而研發過程卻漫長且艱辛。新產品開發投入市場后,還沒來得及收回前期投入成本,侵權仿冒產品便已紛至沓來,將新品市場瓜分一空,專利原創企業被迫卷入價格戰,使研發成本回收遙遙無期,而研發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差距,進而成為原創專利企業的負擔,阻礙其成長與發展。
在這種環境條件下,具有專利性的技術創新本身不多,而具有原創和保護價值的專利技術則更少。現有申請的、授權的專利技術基本上都是組合創新或局部創新,創新點的保護范圍較窄。更為關鍵的是,行業人士對于專利的認知還很模糊,專利知識貧乏,意識淡薄,因而,行業人員普遍認為“瓷磚行業無專利成果”。
今年3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工信部、工商總局、版權局聯合了《關于加強陶瓷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意見》,四部委聯合出臺一個政策,足以說明陶瓷行業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已相當嚴重。
行業內并不是沒有專利成果,而是缺乏專利保護意識。比如佛山市陶瓷研究所的等靜壓輥棒、歐神諾的雨花石、東鵬的洞石、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都是新穎性和創造性突出的專利技術。只是在國內目前的法律環境下,侵權的懲罰力度太小,維權的成本高、收益太低,導致專利維權難度大,維權成效不理想,讓行業普遍認為專利無法保護,申請專利作用不大,以致認為“瓷磚行業沒有專利”。從上世紀的金剛輥棒案例開始雖然只歷經兩年多,但也獲得了二百多萬的賠償,到前幾年東鵬和嘉俊的洞石紛爭,再到今年新中源的“打鬼”行動以及蒙娜麗莎的BOBO事件,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又重新引發了行業的熱議。
2 噴墨技術的現有成果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短短三、四年時間,有近1000臺左右各類噴墨設備在中國的瓷磚企業運作生產。噴墨印刷技術帶動了墨水、設備、噴頭、瓷磚等制造業的發展,給瓷磚裝飾帶來了一場技術革命,進而給中國的瓷磚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這次革命不僅提升了行業水平,同時也讓陶瓷生產技術趨于自動化和電子化,讓制造更為簡單,讓模仿更加迅速,從而縮短新產品生命周期,即噴墨會加速陶瓷行業同質化進程。噴墨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技術,應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陶瓷行業應足夠重視新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法,才能使我們的新技術運用的更好。
(1) 噴墨數量的增加
全球瓷磚噴墨打印機數據統計如表1所示。
從表中不難看出,亞太地區瓷磚業安裝使用噴墨打印機增幅較大。
(2) 中國是噴墨打印機安裝使用最多的國家
如表2所示,中國噴墨打印機使用數量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噴墨機的使用主要集中于江西、山東和四川等地,其中,江西2012年新增噴墨機約40臺,主要用于釉面內墻磚,2013年則重點增加噴墨印刷全拋釉。山東2012年大約有200臺噴墨機在線生產,其中淄博150臺以上,臨沂產區有40臺以上。四川2012年大約擁有50臺噴墨機,2013年將新增15臺。
(3) 噴墨技術的進步
噴墨技術的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 噴墨國產化。2) 圖案清晰度的提升。3) 打印寬度由300~400 mm迅速發展到900~1000 mm,甚至大于1000 mm。4) 打印精度由180~200 dpi迅速發展到360~400 dpi,解析度明顯提高,生產中可實現540 dpi、720 dpi、1080 dpi等進行打印(縱向)。5) 墨水通道不斷增加:3色、4色、5色、6色、7色、8色、10色、12色設備的打印色彩表現力提高等等。
3 印刷設備與技術專利概括及技術點
陶瓷行業印刷技術與設備發展經歷了從接觸式人工/機械印刷(平板)發展至接觸式膠輥印刷(圓筒),再到非接觸式噴墨印刷(墨點)的時代。噴墨所涉及技術點如圖1所示。
4 陶瓷行業知識產權體系的構建
陶瓷行業專利申請重點分布在布料技術、陶瓷裝備、環保新型材料制備技術、新能源與新功能化材料制備技術這幾個方面。其實,陶瓷磚產品、坯料制備裝置、布料裝置、打磨裝置、粉料制備方法、布料方法、坯料組分,均可以申請專利,并非只有布料方法和陶瓷磚。
真正的企業專利戰略要做如下幾件事:
(1) 專利情報指導研發
由專利制度的性質決定,世界范圍內最新的技術都是先出現于專利文獻中,才會被大眾媒體所知悉。因此,研發人員始終關注本行業的最新專利申請,就能夠掌握國際領先的技術發展趨勢,同時,始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研發,避免不必要的研費。以前很多企業因為不重視專利情報的檢索,導致項目徒費巨額研發資金。
(2) 大量申請專利,進行戰略布局
由專利的性質決定,一項專利并不只保護一種技術。一種產品或者技術,可以申請多個專利。專利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真正起到保護作用,單項專利寫得再好,也難以壟斷技術。
(3) 對競爭對手提訟
當專利布局做到一定程度時,必須開展適當的專利訴訟。專利權若只是用作宣傳,則成了負債,每年都要繳納年費,始終都是支出。當專利布局比較完善后,適當地提訟,有助于營造企業注重知識產權的正面形象,并能提高商的信心,從而抑制經銷商轉投其他競爭對手的意愿。如果專利布局非常完善,還可能形成行業內的事實壟斷。
專利訴訟的目的,并不在于讓競爭對手賠償多少資金,因為在現有的專利保護制度下,專利訴訟較難直接達到賺錢的目的。專利訴訟的最佳效果,在于讓競爭對手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協議,要求競爭對手承諾銷售產品產值的一定比例或者固定金額當作許可費支付給專利權人。
5 結語
專利法意義上的創新與技術意義上的創新不是一個概念。TRIZ之父Altshuler指出,發明創造分為5個級別。第1級發明的問題及答案存在于某個專業領域中,只需要在該行業領域的一個具體的分支中進行查找即可,例如馬桶的問題在衛生潔具領域查找。第2級則存在于某個行業領域內,可能需要跨越不同的專業領域,例如馬桶的問題在流體力學領域內研究。第3級就可能擴展到整個學科領域,例如馬桶的問題在整個機械領域內研究。第4級在于該問題起源的學科之外,例如馬桶的問題要靠化學或者電子技術解決。第5級就超出了現代科學的邊界,現有的科學原理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新的科學發現。
這5級發明的分布比例為第1級32%、第2級45%、第3級19%、第4級不足4%、第5級不足0.3%。絕大多數專利都是第1級和第2級發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都有能力參照現有技術做出這些發明,且這些發明均可獲得專利權。
借鑒噴墨技術的創新發展,每個陶瓷企業都應努力挖掘專利技術,保護創新,改善產品同質化現象。
參考文獻
[1] 黃惠寧,柯善軍等.噴墨打印用陶瓷墨水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
趨勢[J].中國陶瓷工業,2012,19(1).
[2] 蔡曉峰.噴墨打印技術與陶瓷墨水的制備[J].佛山陶瓷,2006(7).
[3] 封珍.淺談陶瓷企業的知識產權特點及其保護[J].佛山陶瓷,
2012(10).
定價:¥36.80
出 版 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量子論的故事。量子論是一個極為奇妙的理論:從物理角度來說,它在科學家中間引起了最為激烈的爭議和關注;從現實角度來說,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變化和進步;從科學史角度來說,也幾乎沒有哪段歷史比量子論的創立得到了更為徹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它的基本觀點和假說至今沒有滲透到大眾的意識中去,這無疑又給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環。
在線試讀
現在,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就站在卡爾斯魯厄大學的一間實驗室里,專心致志地擺弄他的儀器。那時候,赫茲剛剛30歲,新婚燕爾,也許不會想到他將在科學史上成為和他的老師亥姆霍茲一樣鼎鼎有名的人物,不會想到他將和汽車大王卡爾·本茨一起成為這個小城的驕傲。現在他的心思,只是完完全全地傾注在他的那套裝置上。
赫茲給他的裝置拍了照片,不過在19世紀80年代,照相的網目銅版印刷技術還剛剛發明不久,尚未普及,以致連最好的科學雜志如《物理學紀事》都沒能把它們印在論文里面。但是我們今天已經知道,赫茲的裝置是很簡單的: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個電火花發生器,有兩個大銅球作為電容,并通過銅棒連接到兩個相隔很近的小銅球上。導線從兩個小球上伸展出去,纏繞在一個大感應線圈的兩端,然后又連接到一個梅丁格電池上,將這套古怪的裝置連成了一個整體。
關鍵詞 納米印制工藝 超高頻RFID標簽 智慧圖書館
分類號 G250.78
0 引言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1-2]。RFID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具有唯一電子編碼的標簽、能讀取和寫入標簽信息的閱讀器、在標簽和讀取器間傳遞信號的天線。閱讀器通過發射天線發送一定頻率的射頻信號,當標簽進入發射天線工作區域時產生感應電流,標簽獲得能量并被激活。標簽將自身編碼等信息通過卡內置發送天線發送出去,系統通過天線接收到從標簽發送來的載波信號,經天線調節器傳送到閱讀器,閱讀器對接收的信號進行解調和解碼后送到后臺主系統進行相關處理[3-5]。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幾種常用RFID標簽為:低頻段(LF),應用于門禁、考勤、貨物跟蹤等領域;高頻段(HF),應用于公交、社保、校園一卡通、門禁門票、范圍倉庫管理等領域;超高頻段(UHF),應用于檢測物品、物流管理等;微波頻段(MW),應用于火車監控、高速公路收費等[6]。超高頻段的無源RFID標簽雖在物流、圖書館等領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是由于其成本過高等原因而沒能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本文針對降低超高頻RFID標簽成本的方法作了相應研究,發現目前已有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利用直接印刷法制作標簽天線;(2)通過采用有機材料或普通紙張為基底材料,降低標簽價格;(3)通過印制編碼技術代替RFID芯片。從上述三種降低成本的方法中可歸納為,將RFID標簽采用納米印制工藝進行加工生產,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這種“加成法”的工藝原理,大大降低了生產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電子產品加工制造過程的綠色環保。因此本文提出采用納米印制工藝制作低成本的超高頻RFID標簽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圖書館管理系統中。
1 基于納米印制工藝的超高頻RFID標簽研究
1.1 納米印制工藝
納米印制電子是一種納米材料與印刷技術相結合的新興技術,主要通過絲網印刷、噴墨打印等方式,在陶瓷、塑料及紙張等基底上印刷電子線路及器件。通過印刷與各種導電聚合物及納米金屬墨水的結合,產生全新的電子器件的產業鏈。
因此,納米印制電子與印制電路板和CMOS芯片技術一樣,已成為電子信息的產業基礎,可廣泛應用在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和物聯網領域。我國于2010年將印刷電子的研發提高到戰略意義的高度,并在北京印刷學院成立了印刷電子研究中心;在蘇州納米所成立了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納米印制工藝技術方興未艾,必將在以后的電子產業內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超高頻RFID標簽的研究
采用納米印制技術設計超高頻RFID標簽主要包括三個技術領域:納米印制材料、納米印制材料的印制工藝以及印制器件的集成封裝技術。
為了克服RFID標簽制造技術中成本高、制造精度低、標簽尺寸大、標簽底材單一、制造效率低、對環境污染大等缺點,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導電油墨的印制制造技術。采用印制工藝后,可以使單個RFID標簽的成本降低十倍以上,并易于實現快速印刷,從而應用于流水線大批量生產。
1.2.1 納米印制材料技術
納米印制材料包括基底和油墨。由于納米印制材料表現出的不同特性,在進行納米印制RFID標簽設計時,就需要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選擇合適的有機材料作為基底。酚醛樹脂浸漬紙,無紡布或無紡布玻璃纖維布,聚酰亞胺薄膜或聚酯纖維都可以作為基底材料。
納米印制油墨是一種形態特殊、性能優異的功能性材料,為了取得相關的標簽阻抗性能,需要采用納米材料的最新制作方法和配方。這些油墨根據采用的不同工藝,如印刷、噴墨打印及蒸發旋涂等,又可以分成很多種不同的種類。因此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對各種油墨進行評估,并盡可能研發自有的標簽油墨產品。
制作RFID標簽主要采用柔性電路技術中的厚膜電路工藝。具體采用絲網印刷的成膜技術,將具有不同性能并適用于絲網印刷的油墨通過網版漏印在柔性基底上形成具有特定物理、電學性能的圖形,用于完成電連接、電隔離等功能。生產流程中采用多層套印的方式,通常包括導線層、絕緣層等,工藝流程中主要包括各種油墨的選取或配置、絲網印刷、套印對準、網版的清洗、印刷后干燥等問題,會涉及多種有機溶劑,加之不同油墨粘度、流變性能、干燥方式的不同,不同層的印刷厚度等要求不同,都會增加印制標簽過程的復雜性。改變導電油墨中顆粒形態結構,增加導電油墨中導電組分的含量,在導電油墨中加入觸變劑、流平劑、消泡劑等,這些方法都會因此相關油墨的配方研究將是未來項目中研發的重點及核心。
1.2.2 印制工藝技術
油墨材料需要通過精密的印制技術印制在基底上,主要通過絲網和噴墨兩種技術。在采用絲網印刷進行功能層涂覆時,由于器件對材料結構特征等的不同要求,例如層厚度、黏度、材料顆粒尺寸、均勻性等,這時就需要通過對絲網印刷機以及漿料進行設置。參數設置的過程需要進行大量的測量實驗,并需要注重相關經驗的積累。
1.2.3 RFID標簽的封裝技術
RFID標簽印制好后,需要進行封裝,并可以同IC芯片以及MEMS類傳感器芯片進行集成封裝,從而作為物聯網傳輸的一體化智能終端。這些封裝后的智能終端就像標準元件一樣,可以直接被應用在電子系統中。對于一些復雜的印制封裝器件,由于其對可靠性、環境抵抗性等要求較高,通常需要采用特殊工藝。納米RFID標簽將主要采用上面提到的技術要點,制作在柔性薄膜基底上,從而達到成本低、靈活工藝、超薄器件等方面的優點。
1.2.4 低成本、超高頻印制標簽的設計
目前出現的低成本、超高頻RFID標簽大致是基于兩種設計方法。(1)標簽由微帶天線構成,設置每個天線端口的特性不同,或者在端口加載微帶結構的負載,使得天線發現散射信號的幅值或相位根據端口特性的不同而改變。(2)標簽設計成一個簡化的射頻收發電路,有一個接收天線,諧振電路和一個發射天線組成。標簽的接收天線接收閱讀器發射的訪問信號,經諧振電路后創建了頻譜,再經發射天線將頻譜信號反射回閱讀器,不同的諧振電路創建不同的頻譜,并作為該標簽的唯一ID標識。
在無芯片RFID標簽設計方面,通常采用的是多個微帶天線的方法:標簽由微帶天線構成,每個天線端口具有不同的特性,從而使得天線反向散射信號的幅值或相位根據端口特性的不同而改變。微帶天線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
圖1 超高頻RFID標簽微帶天線工作原理
圖1中三個微帶天線單元的諧振頻率分別為f1、f2、f3。當系統工作時,閱讀器發射頻率為f1、f2、f3的多頻訪問信號,低成本、超高頻RFID標簽中的三個微帶天線單元受各自諧振頻率波激勵,反射回帶有不同相位特性的反向散射信號。閱讀器接收天線接收到該回波信號后,對三個頻率的波分別進行處理,這樣每一個標簽就被設計成了一個唯一不可變的ID標簽。
在實際設計實施中,往往采用相位編碼、多阻帶螺旋濾波器以及多諧振偶極子天線等低成本、超高頻標簽設計原理。這些原理都是通過標簽內部設計的特殊導電體結構,對接收到的來自閱讀器的多頻信號進行過濾編碼,從而達到唯一特性ID標識的目的。
采用相位編碼方法的標簽主要包含接收天線以及一個微帶天線陣列。標簽工作頻率主要由這些天線的諧振頻率決定,可以工作在2.1GHz~2.5GHz范圍之間。
采用多阻帶螺旋濾波器方法的標簽包括一個接收天線,一個多諧振電路和一個發送天線。其中諧振電路主要是由螺旋諧振器構成。這一天線的工作頻率在2.0~2.6GHz,帶寬為500MHz。
采用多諧振偶極子天線的標簽可以實現較小的體積,并且標簽簡化到只有兩個天線的結構。采用雙面印制的多諧振偶極子天線標簽,可以容易地構建6bit以上的標簽,且標簽尺寸被大幅壓縮。
1.3 優點
與傳統的超高頻RFID標簽相比,印制射頻標簽及印制編碼(低成本、超高頻RFID標簽)具有成本上無可比擬的優點。這主要體現在:
(1)印制射頻標簽采用“加成法”進行標簽生產,這樣就避免了以“減成法”為工藝基礎的傳統標簽生產過程中的材料浪費;從數據上講,可以減少成本20%以上。
(2)印制編碼技術采用印制工藝直接將編碼信息以特種結構的形式印刷在標簽基底上,從而產生激勵信號的特種型信號反饋。從而標定了標簽的差異性ID標識。由于避免了硅基芯片的應用,從而使得射頻標簽減少50%以上的生產成本。
2 超高頻RFID標簽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基礎文化設施,面臨信息量大、管理難度大、人工操作狀態下難以及時到位的壓力,圖書館的工作越來越繁重。智慧圖書館通過物聯網和RFID技術的應用,不僅對其自動化管理模式有所創新,而且更好地實現了圖書館與讀者互動的人性化、個性化服務,提高館員的工作效率[7-8],加強圖書藏、借、閱一體化的功能,增強圖書館的安全性、準確性、可靠性和擴展性,這也是圖書館未來智慧化發展的大勢所趨。
智慧圖書館建立在物聯網基礎上,以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為關鍵核心技術。智慧圖書館的出現改變了現代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交互方式。以提高信息交互的明確性、靈活性和響應速度為目的,旨在為讀者提供高附加值的個性化、智慧化文獻信息服務。
在核心技術中,頻率是決定RFID技術性能及其應用范圍的關鍵因素。目前使用較多的兩種頻率為高頻(High Frequency,HF)與超高頻(Ultra High Frequency,UHF)RFID系統。高頻RFID的典型頻率為13.56MHZ,標簽讀取距離較短,約為lm。超高頻 RFID頻率為860~960MHZ,其在物流領域應用較為廣泛,因其標簽讀取距離最遠可達10m。目前在圖書館領域廣泛應用的是高頻產品,但其高昂的費用將一些經費較為有限的高校圖書館拒之門外。正因為如此,有些高校圖書館已經開始嘗試使用超高頻RFID標簽。
2.1 基于超高頻RFID的圖書管理系統
基于超高頻RFID的圖書管理系統結構拓撲圖如圖2所示,其主要包括:自助借書系統、自助還書系統、智能查找系統、自動分揀系統、手持式盤點系統、安全門檢測系統和管理員工作站等,各個子系統相互獨立卻又緊密相連。
圖2 系統結構拓撲圖
系統中的RFID標簽,有圖書RFID標簽、光盤RFID標簽、架標、層標、RFID讀者卡等多種類型。圖書、光盤RFID標簽存儲一本圖書、一張光盤的基本流通信息,如條碼號、流通類型等;架標用于存儲一個書架的單面單聯信息;層標用于存儲一個書架的單面單聯的一層信息;RFID讀者卡存儲一位讀者的基本信息,如讀者證號、讀者卡的類型等[9-10]。
管理員工作站主要負責圖書館借書卡的賬戶管理、圖書館監控設備管理、日常設備維護和保養、設定節假日與特殊節日、編輯工作站廣播信息等需要人工干預的行為操作。其中還包括對日常報告的提供、整理和分析,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手持式盤點系統通過通道讀寫器和手持機讀寫器進行圖書的盤點審核。分揀機分揀出來的書由工作人員推車進入借閱室,在經過裝有通道式讀寫器道門時,車里面的標簽信息被讀取到,并上傳至數據庫服務中心。通過后期工作管理員用手持式讀寫器的盤點核查,為圖書館盤點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使得圖書館管理工作人員能更為高效、頻繁地進行圖書盤點工作。
安全門檢測系統主要用于檢測任何非法離開圖書館的書籍、光盤等。它能夠檢測安全位(EAS)激活的標簽,并發出警報聲,閃動警報燈,并記錄讀者數量與警報數量,還能可讀取顯示觸發警報的書籍序號并更新至管理工作站。
2.2 系統優點
2.2.1 流程簡化,提高了效率
目前的借還書流程普遍采用條碼掃描系統,條碼數據的采集是通過固定的或手持的條形碼掃描器完成的,掃描操作需要人工翻開圖書并找到條碼位置才能掃描,操作流程較為繁瑣,借還書效率低。引入RFID技術可以實現動態、快速、大數據量、智能化的圖書借還流程,提高信息存儲的安全性、信息讀寫的可靠性、借還書的高效快捷。
2.2.2 系統改進,提高了安全性
通過RFID智慧化圖書管理系統優化現有的圖書管理系統,將防盜系統與圖書流通管理系統聯系起來,記錄每本圖書的進出庫歷史記錄,從而可以與借還書的歷史記錄進行匹配。可以有效提高防盜系統的準確性,確保圖書安全。
2.2.3 標簽成本低,數據保持力強,壽命長
條碼存儲數據有限,且易受潮、污染等局限因素,導致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圖書館的管理工作。而本文設計的基于納米印制工藝的超高頻RFID標簽存儲區間大,數據保持力可達100年以上,加上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溫的特性,RFID電子標簽的壽命比條形碼長得多。由于采用了非接觸式的讀取方式,每個電子標簽最少能被讀取十萬次以上,可以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