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終身美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三重凈膚小憩護理
推薦人: 多多 23歲 寵物形象設計師
如果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現代都市生活,那一定是“忙”。每天見到的都是忙碌的身影,匆忙地穿梭在城市之中,呼吸著充滿了汽車尾氣的空氣,無奈地看著肌膚一天天失去透明的質感。只有每周花上一小時甚至90分鐘的漫長時間去美容院定期護理嗎?但日程表排得滿滿的,下午就得去見一個重要客戶了,可是絕不能讓黯淡的肌膚和鼻子上滿布的黑頭出賣我的不自信。
“30分鐘小憩護理”,特別針對忙碌的上班一族,應用獨創的三重凈膚技術,確保在短短的30分鐘之內,就可以獲得膚色的凈化、溫度的調整和皮膚活化。在午餐后來到四季康美妝園睡個半小時的午覺,一覺醒來,不但精力充沛,而且容光煥發,肌膚散發迷人的透明光澤。
三重凈膚原理
油膩刺激的飲食、空氣污染、清潔不足等,都會讓肌膚分泌旺盛,而代謝下降,會讓老廢角質長期堆積,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會使毛孔阻塞,日久更會引起T區暗沉、毛孔粗黑,以致粉刺面皰等。
我們知道,敷劑因形態的不同,對肌膚也會產生不同作用,比如液態具備超強濕潤、補水的作用,而粉態則具超強吸附、凈化的功效。利用不同敷劑的特點,就能創建三重凈膚,為肌膚進行溫度調整,膚色調整,肌理活化。所以,不需要等到揭開面膜時才看得到膚色改變,只要在護理進行20分鐘時,就已經感受到皮膚的變化了,而且這種變化可以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護理時間:30分鐘
三重凈膚護理體驗
1. 清潔。美容師將清爽凈化洗顏粉敷于我的面部,她說這種純植物成分的洗顏粉可以清熱退火,特別適合粗糙粉刺面皰的肌膚,能改善粗糙角質,凈化和細致肌膚,我感覺很清涼,有股淡淡的中藥味。稍等一會后加水輕輕清洗。
2. 濕敷加熱噴。先用沾了爽膚水的棉片敷于T字區,然后以毛孔清透粉粒露敷在棉片上,這樣能很好地代謝粉刺,收縮毛孔。輔以熱蒸汽噴霧,協助毛孔中的頑固油脂污垢軟化浮出。
3. 敷面。美容師把冰晶凈化敷面喱均勻于敷在我的面部,這樣可以快速鎮靜退紅安撫,幫助毛孔引流后的恢復。然后再以賦活白皙面膜霜敷于面上,強化美白,淡化色素,同時預防色素沉淀。敷面后美容師雙手靈動輕柔地在我臉上安撫點壓,并以青春棒輕輕打圈滑動,溫和引導出毛孔中的阻塞物。
最后以毛孔清透粉粒露濕敷于T字區,收斂毛孔,并防止細菌入侵。吹彈即破的透明肌膚就此大功告成。
QQ棉揉棉導小憩護理
推薦人: Amy 27歲 品牌公關
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任何皮膚都會缺水?!在我們三個好朋友中,小米是完美的中性皮膚,凡子是油性,而我是超干性,但是這個季節,我們不約而同地患上了缺水癥。今晚八點是我們這個圈子數年不變的愚人節狂歡PARTY,這也是我們這幫單身男女的共同節目,只是在人來人去的喧嚷中,我們三個始終無奈地樂在其中。
美容師輕巧地淺笑著:陽光、空調、冷風都是令皮膚快速干燥的原因,而清潔過度、不合適的保養品也會損傷皮脂膜和角質層,讓水分流失,而化妝水和普通補水產品只能短暫補水,而且容易蒸發,因此各種膚質都易缺水就不難理解啦。
QQ棉導原理
你可能試過各種不同儀器為皮膚導入精華液,但你試過用棉花嗎?沒錯,就是這種最熟悉、最普通的天然棉花,竟會為皮膚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水潤飽滿的棉球與缺水的皮膚相遇,會釋放出充足的水分給干癟的皮膚細胞飲用,喝飽水的細胞圓潤飽滿,皮膚呈現柔軟亮澤。彈性棉球取代指腹,觸動末梢神經,開啟毛孔毛囊,讓體內的壓力、毒素排出,不僅讓皮膚深層透氣,還能穿透皮膚,到達皮下組織,溫和快速有效地導入。
護理時間:20分鐘
QQ棉導護理體驗
1. 清潔。以溫和潔面乳清潔肌膚后,美容師用充滿保濕化妝水的棉球輕輕觸碰肌膚每個角落,滋潤每一寸肌膚。保濕化妝水在持續補水的同時補充膠質,強化肌膚柔潤性及彈性。QQ小丸子能完整包裹水分和營養,進行慢慢滲透釋放,而且小小的棉球可以在鼻翼、眼窩、嘴角等任何地方發揮神奇功效哦,而這些地方卻是一般美容儀器所不能及的。
2. 膠原保濕液。用棉球沾膠原保濕液輕壓面部肌膚,強化定點揉壓眼角、鼻翼、嘴角、T字部位等特殊部位,為肌膚快速補充水分。
3. 瞬間保濕水凝霜??焖傺a水調節表皮濕潤度,改善局部嚴重缺水現象,并且防止水分流失,提高肌膚抵抗力。
QQ棉揉棉導療程能溫和、持續、大量地補充肌膚水分,延長60倍的補水時間及效果,令角質層水分飽滿,適合任何肌膚在精華導入前進行,能增強肌膚對營養的吸收效果。
電氣美人護理
推薦人: 阿曦 27歲 自由撰稿人
同事一直嘟嚷著要去美容院除皺,不以為然的我有一天突然發現,才28歲臉型苗條的我也有了個小小的雙下巴――美容寶典說,這也是肌膚老化松弛的一種表現?。⊥聪聸Q心跟同事相約好,每天中午去公司樓下的美容院,偷偷地做個“電氣美人”護理。美容師說,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神不知鬼不覺地恢復緊俏V臉呢。
電氣美人護理原理
面部表情受12對神經掌控,當能量下降、神經傳導受阻時,就會影響臉部肌肉不協調,眼角、嘴角不對稱,皮膚松弛下垂、細紋皺紋產生。電氣美人護理利用微電流的電位刺激,輕輕收縮、拉動筋肉運動,使筋肉纖維回復原本的彈性與張力,肌膚緊實,全面阻擊假性皺紋、表情紋和老化皺紋,雕塑臉型,打造小巧迷人的V型臉蛋。
護理時間:30分鐘
電氣美人護理體驗
1. 潔面。用溫和的潔面乳清潔肌膚。
2. 保濕。美容師以富含生化醣醛酸、膠原蛋白、維他命E的柔絲生化保濕精華液均勻涂抹在我的面部,快速深層補水,有效改善干燥、皺紋與晦暗,并促進再生活化,令肌膚緊實有彈性。
3. 奇穴魔法棒提拉按摩。這是成就“電氣美人”的重頭戲哦,美容師用一個小巧光滑的磨法棒在我臉上輕輕提拉按摩。先是頸部淋巴引流按摩,活化肩頸筋膜、淋巴,并牽引緊致脖子。接著是臉部提拉,充分放松頭皮和整個面部,促進循環。然后是唇周倒三角提拉,以提升嘴角、收緊下巴,美容師特別對我的下巴照顧有加。接下來是眼周正三角提拉,舒展眼周細小皺紋。最后額頭電位,強化腦部供氧。
【提要】美術學科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審美理解力和審美創造力。這四種能力的有效提高,才能達到中學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
美術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完善的發展。中學美術課教學中的能力的培養正是通過對視覺藝術的欣賞,增強對藝術作品和生活的審美感知能力。在欣賞過程中,用美的形象和意境感染學生,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但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實踐美,從而使他們得到陶冶,受到教育,并勤于實踐,這是每一個美術教師必需重視的問題。
一、在欣賞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美術欣賞是一種主動接受藝術的審美過程。美術欣賞教學是使學生通過藝術作品的賞析逐漸提高對藝術形式的審美感受能力。除讓學生直觀感受產生第一印象外,更多的教學時間和精力是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啟發下,通過對作品構成因素及藝術表現特點的分析,理解作者創作初衷,從而引發學生在自身審美經驗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聯想和想象,獲得再次感受,使他們的思想境界伴隨著激越的情感得到升華。美術欣賞要求學生更多地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應用的一些藝術形式規范。如:繪畫語匯(形體表現、透視法、明暗調子、色彩關系等),繪畫類型(寫實的、浪漫的、象征性的、荒誕的),繪畫基本原則(點、線、面;黑、白、灰;色彩分布等)。例如:在欣賞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時,引導學生分析作品是怎么用光、用色彩的,這幅作品表達了什么樣的主題?背景上坐在馬車上的一個工頭說明了什么?三個正在抬穗的農婦,為什么安排得如此疏密有致,變化自然?這幅作品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在學生回答時.讓他們在不自覺中懂得美和丑、善與惡,懂得勞動的偉大而光榮等。
由此可見,美術欣賞教學就是要使學生成為一個能對藝術和藝術以外的一
這是為某中學教師的評聘中級職稱的論文,發表在20__年6月的《中學教學》雜志上。
切美的因素進行審美感知的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
二、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對于美術作品教學來說,想象是理解的翅膀。讀者的欣賞就是創造,作品不過是讀者闡釋的藍本而已。在美術欣賞中,關鍵在于營造情境效果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高峻的黃山,壯美的三峽,連綿的大青山,巍峨的長城……一套中學美術教材就是一個森羅萬象的世界,這是美的根本源泉。音樂與繪畫被稱之為姊妹藝術。在深沉悲壯的交響樂《命運》、幽雅飄渺的《小夜曲》、瘋狂激烈的霹靂舞曲等播放中,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用心欣賞,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在音樂的海洋之中。欣賞完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每組派代表對每個音樂作品進行點評。筆者隨著學生的點評進行跟繪畫相聯系的引導。最后,要求學生選一段自己最喜歡的音樂,用抽象的點、線、面、色彩來表達對該音樂的感受和聯想;繪畫與文字,同根孿生。如在美術課上引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先可以讓學生進行再造性想象:詩人站在一望無際的長江邊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地望著友人的船帆漸漸地消失在遠遠的地平線上,最后只見不盡的長江與天際相接。學生由此展開聯想,想象當時作者的心境、生活的環境及歷史背景。這些都能幫助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藝術創造。豐子愷先生說過:“想像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像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苯柚魳泛臀膶W作品營造的情境效果運用到美術教學中,使中學生從具體的繪畫語匯和類型出發,通過想象,使那些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形象鮮活起來,使他們對審美對象的把握與再造十分具體和真實。
三、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力
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夠更深刻的感覺它。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會增強,就會在正確的審美觀念的指導下審視社會,對待人生。學生如果缺乏審美理解能力,就會美丑不分、榮辱不明。這樣的學生去讀美術作品,永遠也只是“霧里看花,終隔一層”。中國歷來講“游于藝”。因此,中學美術教育應把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放在首位,不能只“觀于藝”。美術的學習不是言詞的教誨,而是實踐和操作。要從畫圖學會畫圖,使學生從模仿開始,通過反復的練習達到創新。學生在創作實踐中不但能更好地體會藝術魅力,而且會培養藝術創造操作能力,感受體味藝術創造活動的艱辛與樂趣,實現視覺藝術教育完善素質教育的功能。培養審美理解力的重要一環,就是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轉變成以事物外在形式的情感表現性。一旦實現這種轉變,就會感到彩虹就是通往幸福的橋梁,垂柳則是某種柔情蜜意的化身。這時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一彎新月看上去含情脈脈,一輪圓月看上去在微笑點頭…..這便是審美理解力達到后的產物。
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一、美在物理學科中的表現
大千世界,美可謂存在于物質和精神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物理學是研究物質世界的結構、運動規律及變化法則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內容,其涵蓋的范圍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微觀粒子,可謂反映我們身邊事物中蘊涵哲理的科學。在物理現象、科學原理以及科學家的研究精神等諸方面無一不透露著物理之美。
1.物理現象中的美
晝夜輪回、星月璀璨、海市蜃樓、繽紛彩虹……這些自然界的現象讓人引發無限的遐想,無不透露著大自然的浪漫之美。臺風、地震、核彈爆炸、巖漿噴發讓人類社會籠罩在巨大的災難之中,這些現象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從人文的角度來看,它們無異于丑陋的魔鬼,讓人產生恐懼和憎惡。然而,換用物理的角度來看它們,這其中卻蘊涵著一種讓人敬畏的力量,是自然界巨大的能和力的爆發,無不讓人體會到自然界和科技帶來的震撼之美。此外,人類生產與生活的每一次革命性的飛躍,都與物理規律的重大發現及物理知識的應用息息相關。人類步入工業社會以來,先后經歷了三次意義深遠的偉大變革,這些變革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不斷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物理原理在科技、社會和生產中的運用,無不體現了人類智慧所創造的物理現象與現實之美。
2.物理科學之美
自然界是一個紛繁復雜、相互依存,遵循各自運動規律而又有序、協調、對稱、統一的一個整體,這一整體透露著自然世界的和諧美。這些自然規律的物理學理論,富含美的因子,也透露著物理規律的對稱美和科學理論的精練與簡潔美。如天體運動理論、熱力學定律、分子擴散理論、光的波粒二象性描繪了物質運動的有序性;質量、能量、電量守恒體描繪了協調統一性;圓周運動、簡諧運動、拋體運動描繪了運動時間的對稱性;電荷、磁極描繪了性質的對稱性。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認為,物理學是至善至美的學科,他還將物理之美總結為“簡單、和諧、完善、統一”。物理學中各種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方法的運用,變復雜為簡單,并且簡潔合理地概括出物質及其運動的某一特征,體現了物理科學的簡潔之美。
3.科學精神之美
追求美是物理學家研究物理學的內在動機,物理學家對物理的癡迷,其內在動力就來自于對美的追求。如愛因斯坦說:“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彪m然科學研究的道路艱辛而漫長,但正是這種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支持著很多科學家耗費畢生精力,一往無前,為追求真理艱難跋涉、前仆后繼。如布魯諾為堅持真理而被教會燒死,伽利略為捍衛哥白尼學說被終身監禁,居里夫人為科學探索而寧愿終生以苦為樂……這都閃耀著物理學家的科學精神之美。
二、美滲透在物理教學的點滴過程中
在物理教學中滲透美,就要借助高中物理中的美的資源,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將對美的認識轉化為學生追求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自主行為。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時機,讓學生親自動手,主動發現,從而不斷探索和領悟物理科學之美。
如在教學有關“萬有引力”的知識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考各種衛星、行星、恒星的數據,讓學生掌握從天圓地心說邁向太陽中心說,然后再逐漸認識到太陽系各個行星在銀河中沿著一條美麗的曲線運動的規律,進一步通過萬有引力所引發的橢圓軌道和圓軌道的美,激起學生探究這些美的規律的內在動力,從而使學生對這些知識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感受人類探索“真”與“美”的科學精神。再如在研究庫侖力的教學中,回顧萬有引力的規律,對比公式F=K(Q1Q2/r2)和E=G(m1m2/r2),可以發現點電荷產生的靜電場與萬有引力場具有類似的規律。通過更進一步的對比研究,還可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中的加速度g=G/m與電場強度E=F/q規律的統一。這種統一充分體現了自然萬物間的本質上的聯系,讓物理科學的大廈展現和諧統一之美。當然,作為研究自然現象與自然規律的物理知識,無處不在地流淌著美的源泉,也給學生留下了廣泛的探索空間。
中國版“住房銀行”終于將變為現實。4月8日國家開發銀行對外宣布,該行正組建住宅金融事業部,用以專項開展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業務。
此項決定是對4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的落實。會議當日確定,由國家開發銀行成立專門機構,實行單獨核算,采取市場化方式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向郵儲等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籌資,鼓勵商業銀行、社?;稹⒈kU機構等積極參與,重點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
國開行方面表示,該事業部將實行單獨核算,采取市場化方式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向郵儲等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籌資,重點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
城鎮化融資路徑浮現
有分析稱,此次安排至少分為三個層面解讀,第一,國開行將成立事業部制式的專門機構,用以棚改及城建融資;第二,該機構融資方式采取市場化方式,即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第三,專項債券融資對象為“郵儲等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
在制度缺失、回歸政策性金融前景不明確的現實下,國開行希望通過“住房保障銀行”曲線回歸政策性金融。按照國務院“十二五”規劃,五年期間將新建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2013年,國務院總理提出了五年1000萬戶棚戶區改造計劃,但是資金來源成為回避不了的問題。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2014年新開工700萬套以上,其中各類棚戶區470萬套以上,同時隨著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的開啟,中央也提出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規模龐大的資金需求,依靠傳統貸款模式顯然難以為繼。在國開行看來,由其成立專門機構支持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有基礎、易操作、成本低、見效快。
國家開發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開行累計發放城鎮化貸款約7萬億元,占人民幣貸款累計發放的62%,當年發放城鎮化貸款10350億元,占當年人民幣貸款發放的68%。這其中,累計發放棚戶區改造貸款4077億元,貸款余額2946億元,同業占比達60%。從貸款規??梢钥吹?,國開行在棚戶區改造中投入頗多。
在國開行看來,由其成立專門機構支持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有基礎、易操作、成本低、見效快。
一是棚戶區改造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盈利前景不明確,2013年到2017年推進1000萬套棚戶區改造,所需資金量至少2.5萬億,因此,亟需成本相對較低、穩定的融資來源作為保障。二是開行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開發性金融運作機制。第三,開行作為棚改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投融資主力銀行,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行之有效的運作模式。
4月8日,國家開發銀行在京召開全行視頻會,部署開發性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及城市基礎設施工作。國開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懷邦在會議上指出,加快棚改項目評審和貸款發放,力爭4月底實現貸款發放1000億元左右,保障各地棚戶區改造工程的資金需求。
據了解,今年一季度,該行已加大棚改項目開發評審和貸款投放力度,新增承諾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1401億元,為去年同期10.2倍;發放貸款31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
事實上,住宅金融專項債券也是對現有地方政府大規模鋪開的棚改債和企業債的一種替代,既可降低融資成本,也可防范地方政府信用擴張風險。
“兩房”前車之鑒應吸取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的兩大住宅金融服務機構房地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簡稱:Fannie Mae,即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成立于1938年)和房利美(Freddie Mac,即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成立于1970年)曾在美國的城鎮化和居民住房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次貸危機中遭受重創之后,美國國會和白宮頻頻動議要終結“兩房”,兩相比較,國開行金融事業部的未來運作理當有所借鑒。
有國開行方面人士表示,從定位來看,住宅金融事業部的對象則是棚戶區改造建設以及城鎮化基礎建設。同時貸款對象則是承接棚戶區建設的房企等。跟美國的”兩房”還是有本質差別。
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方案,在職能定位上,向上對接國家住宅政策、規劃,向下深化與地方政府的合作。而美國的兩房的操作路徑則完全不同。
房利美和房地美從商業銀行手中購買抵押貸款,然后通過SPV(特殊目的機構)包裝發行抵押貸款債券。同時房利美和房地美則是針對沒有美國聯邦住宅管理局提供保險的房屋貸款。并且抵押貸款的額度有一定的限制,同時也針對一些少數族裔提供優惠政策。
“兩房”的存在和運作,積極促進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甚至將美國的地產市場風險分銷到世界各地。
同時兩房的運作也降低了商業銀行風險。合理的按揭貸款是長期固定利率貸款,能真正緩解購房者的支出壓力。而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儲戶,儲戶存款一般是短期比重較大,而且利率根據市場的資金供求不斷變動。就給銀行帶來存貸款周期差異和利率差異的流動性風險。這種風險在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房地產金融危機期間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
顯然,目前的住宅金融事業部與兩房有著一定的區別。一個是針對棚戶區以及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資金提供商,另一個則是針對一定階層的公共人群購買商品房屋提供貸款?!暗请S著監管機構積極推動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兩房類似的操作在國內實施或許也僅僅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一位銀行人士認為。
情與物融
我們的古典文學作品通常都是含蓄蘊藉的,作品的情感抒發往往不直接表達,而是寄情于物。
我們可以以《詩經》中的兩首詩為例:《關雎》寫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得到之前,輾轉反側,寤寐思服;得到之后,“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這里,君子對淑女的感情既真摯又節制,讓人覺得“樂而不”,典雅含蓄。那我們還應注意一下,是什么原因讓這首詩歌呈現這樣的含蓄之美的呢?不能忽略了那“關關雎鳩”,也不能忽略了那“參差荇菜”。雎鳩和鳴,賦予了詩歌以聲音的美,荇菜的“左右流之”,賦予詩歌以畫面的美。這些自然之物的描寫,本身就奠定了優美的抒情基調,只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優雅行為,才能與之和諧。再比如《蒹葭》,詩中的女主角甚至都沒出現,作者對水邊蒹葭反復描寫,就已經把自己的哀婉纏綿之意表達得蕩氣回腸了。而這種憂傷又不是太過濃烈的,這是孔子所言的“哀而不傷”,也呈現出了典雅含蓄之美。這兩首詩歌都是借助自然之物來達到抒情審美化的效果的。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亦即“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讓人和大自然處于和諧狀態,把人的喜怒哀樂放在自然山水之中,這樣的情感就不至于太過直白無味了,山水成了人情感物化之后的山水,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代的詩歌基本上都離不開對自然之物的描寫,比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比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比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些寫自然景物的詩句,其實是把人的情感都蘊含在里面了,因為抒情的含蓄,所以也就有了審美的蘊藉。
舉個具體的例子說,有的詩人明明很失意,但是他的詩歌里也往往不會把這種失意很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借助對景物的描寫來間接表達,讓我們在感受的詩人的情感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景物描寫來獲得審美的體驗。比如李白的《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我們感覺詩人舉步維艱,前路茫茫,可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依然是一派壯美的感覺,這就是景語的美帶給人的感染力。如果李白把《行路難》中寫景的句子去掉,全用直接抒情,那《行路難》就不再是充滿審美意蘊的詩歌,而是一個庸人牢騷滿腹的抱怨了。
在今天的寫作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就是,抒情要找到一個寄托的物,比如我們思念一個人,可以思念與他(她)相關的一花一木;比如寫離別,我們可以讓離別的情境詩意一些,可以把離別放置在一棵柳樹的背景之下(也可以是一棵桂花樹、一棵梨樹、一棵棗樹、一片樺樹林等等);寫鄉下的爺爺奶奶,就把人物放置在麥田或者稻田等田園的背景之下等等,這樣人的活動就有了景致的烘托,既提升了審美的指數,又可以把自己干巴巴的抒情議論通過景語含蓄有味地表達出來。當然,直接抒情本來也有直接抒情的好處,但是我們通過對中國人審美心理的透視會發現,我們潛意識里還是更喜歡借景抒情,因為情與物融,是我們傳統的審美觀,早就積淀在我們的民族性格里了。我們喜歡情而不言,“拈花一笑”,讓人去神會。所以寫作的時候,還是要學會借物抒情,這樣更符合我們的民族審美潛意識。
思與境諧
“思與境諧”是緊承“情與物融”而來的。一旦“情與物融”,那么帶來的效果必然是“思與境諧”。
“思與境諧”這個說法,與中國詩人的自然宇宙意識密切相關。中國古代詩人,把自然風物都做了情感編碼,他們的歡樂、愁緒、清高、憎惡,往往都寄托給了某些自然之物。他們抒情的時候,自己的心思與自然之物就會非常巧妙地融合起來,產生一種奇妙的境界,時間久了,這些自然之物所代表的情感也就約定俗成了。所以,我們的文化里,青山、明月、杜宇、鴻雁、東風、柳絮等等一系列事物,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意蘊,已經成了我們抒情表達的符號性事物。詩人一旦想要抒情,就會選取適合表達自己情感的景物,來營造和自己的思緒相契合的意境。比如秦觀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他所營造的意境是凄苦的,孤寂的,正好契合他貶謫途中,愁緒滿懷的心緒。再比如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寫梅花的身居驛外的寂寞處境,就是在寫自己無人賞識的悲涼處境。
這些在詩歌中形成“思與境諧”的寫作手法,必然也會影響到我們今天的散文創作。我們寫抒情散文的時候,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一般都會造境。比如朱自清寫《春》的時候,他很自然地引用了“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一下子就把春天那種溫軟、多情的感覺寫出來了,春天的感覺撲面而來。因為“楊柳風”“東風”這樣的意象,創造的是一種溫柔美好、情意綿綿的意境。再比如老舍寫《濟南的冬天》,里面有這樣的一段:“古老的濟南,城里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崩仙岷唵蔚膸坠P,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水墨畫,那這里寄托的是什么“思”,怎樣與“境”諧的呢?老舍說這幅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唐代的水墨畫追求的是什么境界?我們可以想一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不難推想唐代的水墨畫追求的應該是一種玄遠幽深的意境,而這種意境不正是老舍的審美追求嗎?這就是“思與境諧”的詩歌或者繪畫手法運用于作文中的經典范例。
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要讓他們有一個“造境”的意識,自己寫入文中的描摹風景的句子,都不是無端出現的,它們寄托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者暗示著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總之,這些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使命的。要學會讓這些自然風物“說話”,也就是“思與境諧”,那么文章就會極富表現力,非常具有審美意蘊了。
言與意和
言與意和,探討的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鬃釉疲骸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笨鬃拥倪@句話本來是論述君子的理想人格的,我們還可以從另一角度來理解孔子的這段話:對美的看法,應符合人們對文藝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的要求。如果內容勝于形式,就顯得粗野。形式勝過內容,則顯得浮華。只有內容與形式配合得很好的文章,才稱得上好文。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審美追求的中庸之道。
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
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辨別真善美和假丑惡。班主任是學校美育教育的中流砥柱。那么班主任該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審美呢?
(一)指導學生欣賞美
鑒于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班主任要首先對學生予以感官上的刺激,學會欣賞美。
1.欣賞自然美。可以利用春、秋游時機,和學生一起去領略大自然的美――春天,新芽吐綠,草長鶯飛,一切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秋天,果實飄香,層林盡染,一切充滿著豐收的喜悅。在師生共同領略了大自然的無限美景時,無形之中領略了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真諦,深層次地感受那股悠閑自得的審美意境。
2.欣賞人文藝術美。班主任也可以利用當地的教育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藝術欣賞活動,如觀看藝術展、參觀博物館或看電影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欣賞美,奏響學生審美教育的前奏。
(二)指導學生感受美
法國藝術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審美教育就是讓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1.了解學生審美的意向。環境不同,人會不同。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審美意向。要正確地引導學生感受美,首先就要了解學生的審美意向。班主任只有了解時代特點和學生喜愛,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的審美意向。
2.提供學生感受美的機會?!俺哂兴?,寸有所長”。每位班主任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喜好培養學生的美的感受力。如果你是一位愛好體育的班主任,不妨多組織學生去觀看一些體育比賽,因為運動是一種力量美,還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和愛國情懷;如果你是一位愛好閱讀的班主任,不妨多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唐詩宋詞、哲人詩文、意義深邃的名言名句,能夠啟迪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總之,班主任應盡可能多渠道地創造機會讓學生感受美。
(三)指導學生創造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倍@種美是通過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班主任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表現美、創造美。
1.創造優美的班級環境。班級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整潔雅致的班級環境既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又能很好地影響學生的行為,也能讓學生產生美感。
2.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美好的人際關系是一種社會美。班級要成為美麗的精神家園,就要設法創造出一種人際關系美。學生都渴望與同伴交往,渴望友誼。班主任應幫助學生“”,培育友誼,讓同學們建立起信任、互助、寬容、理解的親密關系。
二、班主任要成為美的使者
要讓學生學會審美,班主任首先自身要會審美,成為美的使者。
(一)形象美
良好的儀表對于教育者來說,是一種修養,一種文化,一種文明。作為教師,服飾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出對學生、對教學工作的尊重,是自愛、愛人、愛生活的一種表現。
服裝得體,儀容整潔。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學生會通過觀察老師的服飾來打扮自己。如果說相貌是天生的,那么整潔的儀容則是后天形成的。班主任應打扮得整潔樸素,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二)行為美
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班主任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班主任應處處率先垂范。微笑是面向學生心靈的一門精細活,在某些特定的時機,班主任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信任的微笑能打開學生求知和溝通的心扉,激發其進步的熱情。微笑是無聲的語言,它可以表達許多喜歡、關心、贊許等美好的情感。學會微笑,你就會變成一個受學生歡迎的班主任。
(三)語言美
教師的粗暴批評,挖苦諷刺會挫傷學生的信心和志氣,而發自內心的肯定則可以讓學生樹立自尊和自信。表揚鼓勵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班主任表揚運用得好,會讓學生終身難忘,甚至影響其一生。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幼兒;全面發展
一、美術欣賞策略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想要真正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就應該從美術欣賞開始,通過美術欣賞幫助幼兒發現美、探究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結合具體作品引導幼兒來欣賞。在選擇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確保所選擇的美術作品具有一定的直觀性和形象性,這樣幼兒才更容易理解,并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引導幼兒進行美術作品欣賞的時候,教師要采用引導的方式啟發幼兒,并通過語言的描述讓幼兒了解美術作品。隨后教師再進行細節分析,并從不同角度對作品進行介紹。通過教師的介紹,幼兒會明確作品的色彩特點,以及形式和結構特點。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認真觀察幼兒的反應,并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主動去探究發現。另外,應用啟發的方式來引導幼兒理解作品的內涵,能夠陶冶幼兒的情操。例如,教師可以選擇西班牙畫家米羅的作品《星空》,并從專業的角度對幼兒進行引導,先說明作品當中的形狀,使幼兒感受到作品最基本的特點。然后在具體說明形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點和線的角度啟發幼兒,提問幼兒從中感受到了什么,作品是通過什么樣的色彩來表現的。這樣,最終能引發幼兒理解作品的內涵,讓幼兒對大自然產生新奇感,并且熱愛大自然。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美術欣賞,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審美實踐,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興趣,對幼兒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幼兒要進行美術創作,就要學會美術欣賞。通過美術欣賞,能夠觸發幼兒的形象思維,不斷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讓幼兒發現美和探究美,進而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二、美術創作策略
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還需要通過美術創作來促進幼兒擁有創造美和實現美的能力。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教師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并將自己的創作思維充分表達出來,這是一個有機的轉化過程。與此同時,在美術創作過程中,也是創造美和實現美的過程。在對幼兒進行美術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主體性,讓他們自主進行創作,這有利于他們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值得關注的是,在發揮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幼兒設置主題。這樣,他們能有所依據,從而發揮自己的所思所想,大膽用色,把作品描畫得生動形象。除此之外,在介紹美術作品的時候,幼兒教師可以讓幼兒掌握主動權,自己分析作品是怎樣構思的,對大家進行解釋,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觀點和看法。例如,教師可以給幼兒出示一個家庭的主題,這個主題是幼兒認知范圍之內最熟悉的,也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在出示主題之后,幼兒就會馬上拿出畫筆在畫紙上創作起來。但是幼兒所描繪的家人以及家庭是不同的,有的幼兒畫的是爸爸媽媽,有的幼兒畫的是爺爺奶奶,有的幼兒畫的是一家五口人,也有一些幼兒畫的是客廳當中的一些茶幾和沙發……這就是他們眼中的家。通過幼兒的畫作,能夠看出幼兒對家庭和家人的認知,說明一些幼兒具有較高的美術天賦。還有些幼兒在創作的時候大膽用色,并且色彩搭配比較合理。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幼兒,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并且不斷地鼓勵和表揚幼兒,進而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和審美能力。在對幼兒進行美術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通過美術創作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并且教師可以看出不同幼兒的不同創作思維和審美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給幼兒一定的自主權,并且在整個過程中要及時指導,讓幼兒了解美、體現美,從而學會創造美。同時,教師要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另外,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深思熟慮,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原動力;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美術興趣就是對美術特別喜愛的情緒。在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梢哉f沒有美術興趣,就沒有審美創造。試想,一個連美術興趣都沒有的人,他如何能翩翩起舞。但是,僅僅有美術興趣,就一定能進行審美創造嗎?不一定。對學生來說,還有一個過程。開始階段,他可能無從下手。其實,美術創造并不神秘,那些被大人不屑一顧的行為,如縫沙袋、折紙、粘貼畫等等就是一種美術創造。當學生用自己的手和思維來涂鴉自己的想法時,不同的學生有不風的表達方式,都應當得到鼓勵和支持,一如成人的觀點得到尊重和理解,這不僅僅是尊重這些亂七八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個性,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而作為其主要課業的欣賞教學,由于傳統授課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束縛及教學條件的制約。今年是新課標實施的開始,以往的美術教學中“美術技法”占了教學中較大的比例,而新課標是以欣賞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對各校要求的教學條件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農村初中的條件有限為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困難。特別是美術欣賞課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手中可以擁有的資料是有限的。只有通過教材中的范畫來講解和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比較的去欣賞,特別是比較人物的造型,因為沒有比較而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去理解。象《清明上河圖》是描繪了北宋都城繁榮的生活場景,其中描繪了運糧的大船,通過虹橋一段船只與圍觀者,行人各自不同的動作和神態,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由于沒有多媒體的工具,不能通過局部的講解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細致的欣賞這些傳神的人物形象,加之印刷的質量問題對畫面的色彩也有較大的差距,也無法細致的欣賞到,色彩層次的變化色彩的節奏和韻律。初中的美術欣賞是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同時,視覺進行欣賞評述逐步形成審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同時進行欣賞評述逐步形成審美情趣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的審美感受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欣賞,視覺進一步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一、結合學生特點,調整教學內容。
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藝術珍品。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流派的美術作品,尤其是現代派作品在我國迅速傳播,改變了多年來寫實作品占統治地位的局面。對現代派作品如何認識、如何欣賞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當代中學生思維敏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新事物有探索精神。為此,我在教學中加大了現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課時數,并進行對比教學,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了解學生,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我們要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就得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允許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允許學生興趣的不同方向,承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承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強有弱,給學生以充分的尊重,從而培養其學習興趣。
三、倡導學生將藝術興趣帶進課堂
倡導學生將自己的藝術興趣帶進課堂,讓同學們來分享自己的創作情趣,同時學習他人的藝術創作經驗,提高美術課的趣味性、生動性,激發全班學生的審美創造積極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美術興趣,如穿編絲線、撕紙、貼紙等行為。各顯所長,能者為師,增長才干。這種藝術行為的結果往往是一些精妙的工藝品,而這個過程便是繪畫的創作素材,這些親身體驗的素材學生們表現起來得心應手,畫面就顯得生動活潑,而他們也樂于積極主動地進行這樣的審美創造,建立自己的畫冊、工藝品集,在老師的幫助下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展覽,給學生巨大的鼓舞,形成繼續學習的動力。
四、利用鄉土材料,走出課堂,親近自然。
眾所周知,上美術課,要準備很多材料,如:橡皮泥、積木等等,要購買這些材料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如果沒有這些材料,美術課便難以開展。為了改變現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美術的興趣,我提倡學生將鄉村隨處可見的材料引入課堂,沒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隨處可得的黏土,馬鈴薯、紅薯同樣可用;沒有積木,山上的茅草莖、竹子同樣可以做造型;漫山遍野的松果、樹皮、稻草,還有雞蛋殼、毛線、碎布、都可以用來制作手工藝品。于是美術課堂便成為學生的手工作坊,別具一格的裝飾畫也應運而生,用茅草的花穗做成的貓頭鷹,用茅草莖編成的風車,用竹管做成的樂器,用碎布做成的仕女圖,用皺紋紙做成的白雪公主,最精彩的是利用我們生活中各種廢棄的玻璃、陶瓷、硬塑瓶子,做的沙瓶畫,由于細沙質地粗糙,沙瓶畫顯示出了豐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極了!
學習美術有很多課需要走出教室,實地寫生,這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很多東西僅憑教師說教,該怎么選景,該怎么構圖,哪些畫面需要,哪些畫面不需要,然后讓學生去完成作業,這樣閉門造車,學生是表現不出來什么的。要想表現得真切,學生必須有實地的體驗,認真的觀察才行,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去聽、去看、去觸摸、去感受,嘗試直接用色彩去表達,去抒發。如七年級在上畫向日葵一課時,我要求學生選擇適合而簡潔的畫面,運用顏色和畫具,畫一幅色彩風景畫。當我把學生帶到校外,他們歡呼雀躍,高興的選擇一處風景開始創作,那專注的神情,認真的態度,讓我驚訝,再觀察他們的作品,比平時在教室里畫的要仔細得多,形象得多。
另外,美術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要厚積而薄發,要從文學、詩歌、音樂等方面汲取營養,盡力使自己的講課達到“小說般的情節,相聲般的幽默,詩歌般的激情”,開擴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陶冶學生的情操,不斷提高他們的藝術素質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 《才智》2010年04期
從教育的場所上來細分,美術教育可分為學校美術教育、家庭美術教育和社會美術教育。文章中所指的美術教育是“普通學校美術教育”,是一種學科教育,它由學科本體和教育功能構成,更強調“該學科對人的心智和身心的良性影響”。
二、美術教育對中學生美術審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1.美術教育對中學生智力因素發展的促進作用
審美教育對中學生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美術審美教育可以使得中學生的感性思維與理想思維交融促進。美術教育可以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啟示,使感性和理性、主體與客體處于自然協同的狀態,從而激發出更大的創造能力,同時使中學生能從對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審美心理結構,豐富審美感受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都是兼具藝術家與科學家的雙重身份的代表。
2.美術教育對中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促進作用
美術教育有利于培養人的道德修養。在我國,由于當前時代環境、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及中學生本身等多重因素,德育工作遠不囿于中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美術教育也成為德育的一個重要媒介。魯迅先生提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可以通過對藝術家及其偉大作品創作過程的講述,寓教于樂,起到“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潛移默化地達到培養人的道德修養的目的,而這種教育途徑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往往會強于直接說教的作用。
三、中學階段美術審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美術教育是學?!叭宋慕逃袌浴?,在傳遞美術文化、提高審美素養與培育人才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開設美術欣賞課,能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學會分析、評價美術作品及各種美術現象,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中學的美術課變了味,走了樣,出現了若干不和諧的現象:
1.剝奪了學生的選擇權利
由于中學錄取藝術類考生的文化成績相對較低,學校和家庭就逼迫文化基礎不夠理想的學生走曲線升學之路,讓那些藝術基礎薄弱,且不喜歡美術的學生學習美術,參加藝術類高考。他們進入藝術高校,這不僅影響美術人才的質量,增加了教育培養難度,而且違背了學生的意愿。對于那些有需求的學生,學校卻不開設美術欣賞課,他們也就無法獲得輕松的藝術享受,整天泡在枯燥的文字、數學和字母里。
2.忽視了美術的隱形功能
社會對普通高中教育評價的主要依據是顯性價值,即高考升學率,學校領導和教師就只能帶領學生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許多學校的美術欣賞課形同虛設,注重顯性的升學率而忽視隱性的人的培養。教師是為高考而教,學生是為高考而學,無暇顧及學生的終身發展,持續發展,全面發展。如今,有的中學生還不懂什么是中國畫,不懂穿衣打扮的基本配色知識。凡此種種,不能不說是美術教育的失敗。
四、解決當前中學美術審美教育中問題的策略
當前中學美術審美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從整體而言,作為素質教育之一的中學美術審美教育,其學科的個性、創造性、主體性體現較為突出;從高校這一單一教育層次而言,當前高校的美術審美教育還存在認識不清、缺乏系統性等突出問題;從構建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這一角度,不同學習階段的美術審美教育存在很大的銜接斷層。
首先,更新教育觀念,構建藝術融合美術課堂,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藝術教育是通過藝術欣賞,藝術創作的途徑,最終培養人藝術修養的教育。在美術課融入與課堂相關的音樂或其他形式,使課堂變成一個學生感受藝術的“圣堂”。除此之外,美術與詩歌、舞蹈、書法、化妝、表演等幾種藝術形式都能有機地融合,充分調動人體的全部感官。要將美術現象和作品背后尋求本質的東西,結合自身的經歷、知識的基礎、心理品質等,作出自己獨到的評價,以促進美術教育的良性循環,使美術滲透到藝術的各種形式中去,和諧統一的發展。
其次,尊重學生的選擇。作為教育者和家長,在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和心理疏導的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給學生選科的自由。不能強迫學生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引導,這是關愛個體生命價值的基本體現。要讓學生自由地發展,就應把他們視為和自己一樣的“人”,從學生的長遠利益著想,不要讓眼前的利益誤了學生的終身,更不能因為學校、教師的利益損害學生的利益和權益。
再次,加強教師培訓,走出美術教育教學的誤區。在教育改革中,教師要勇當改革的先鋒,不能坐等家長和社會提醒,或教育行政部門來催促,而是主動發揮自己的力量,將進步的意識傳給下一代,從自己做起,自己培訓自己,做終身學習的榜樣,讓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緊跟飛速發展的形式。在把握學生終身發展大前提下以人為本,注重過程,讓教學與自己和學生隨時處于一種互動生成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