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小報資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最喜歡的作業莫過于探究作業了。不用在數學的世界里列式解答;也不用在語文的海洋中寫字思索;更不用在英語的天空上冥思苦想。
每周一老師都會給我們上探究課,有一次褚老師給我們留了一個家庭作業:搜集你家鄉的資料。于是,我回到家,做完作業,就和媽媽一起討論怎么做。上海的特色景點很多,又有悠長的歷史文化,可我怎么向同學介紹呢?看著我苦惱的樣子,媽媽和悅地對我說:“你可以到‘百度’去搜索,看你能找到什么需要的圖片和資料?!甭犃藡寢尩慕ㄗh,我上網上輸入“上海的特色景點和風俗”,結果,一下子跳出來很多信息,還有好多漂亮的圖片呢!我和媽媽精挑細選,把我們要的資料都復制出來,還選了12張具有上海特色景點和風俗文化的圖片。
我把資料和圖片放在一起,一邊請教媽媽看有啥問題,一邊做著更合適的調整。媽媽在一旁問我:“你們老師是要做成PPT還是要拉出來做成小報的?”“要拉出來做小報的?!蔽遗d奮地說?!芭?,知道了,”媽媽溫柔地說,“那我明天到單位里幫你打印出來。”
第二天晚上,媽媽回家后,把小報給我看,我覺得做的還不錯。第三天早晨,我就把小報帶到學校交給了王宜男,她把我的小報貼到了班級后面的學習欄地,那幅小報至今還貼在上面呢!
啊!探究作業令我快樂,探究作業開發我的動手能力,探究作業讓我感到愉快,我怎能不喜歡探究作業!
一、課程預設
為了上好這節口語交際課,我先做了課前調查,讓學生們對如何更好地了解我國各個民族各抒己見。最終,大家一致認為關鍵是要通過各種渠道去收集資料、梳理資料和整合資料,了解部分民族的歷史、文化及風俗習慣?;诖?,我將教學實踐活動分為兩部分,即課前準備和課中輸出,然后分解任務,通過以下四個步驟(擬以班級為“家庭”)展開:第一步:尋“家庭成員”(收集資料);第二步:訪“家庭成員”(交流整合);第三步:開“家庭會議”(討論匯報);第四步:編“家庭小報”(展示成果)。
二、課前準備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活動效率,我們做了相應分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分別收集部分少數民族的資料,再集中進行梳理。
尋“家庭成員”(收集資料)。
接受任務之后,學生們尋找“家庭成員”的興趣十分濃厚,積極地查找資料,有的去圖書館,有的上網查找……不到一個星期,大家就收集到了很多關于各自任務的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杰出人物等資料。資料圖文并茂,許多平時沒聽說過的少數民族,在資料中也有翔實的反映。
訪“家庭成員”(交流整理)。
學生們津津有味地閱讀著搜集來的資料,完全沉浸在共享資料的喜悅之中,頃刻間,拉近了與少數民族兄弟姐妹間的距離。學生們為我們祖國大家庭中有這么多兄弟姐妹而自豪,也真心地祝愿祖國大家庭繁榮昌盛、幸福平安!
三、課中輸出
為了創設輕松愉悅的環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我設計了學生們喜歡的主題班會情境,主題是“愛我中華”。
開“家庭會議”(討論匯報)。
課上,我將匯報的話語權交給學生,由幾位學生扮演民族村小導游,生動地向同學們介紹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其間,我邀請了學校舞蹈隊的學生表演維吾爾族舞蹈,穿插學生主持的有關民族知識的有獎問答等,在《愛我中華》的集體合唱中,完成了一堂別樣的口語交際課。
以下是口語交際《介紹我國的一個民族》教學片段:
生: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生:全國56個民族,大家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共同創造著美好的明天。
生:民族大團結,友誼花盛開。
生:你們看,誰來了?
(學生模擬藏族獻哈達)
生:我們來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首先向你們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表示我們的敬意和祝福。
生:“扎西德勒”(做獻禮狀)。
生:喜馬拉雅山高又高,雅魯藏布江長又長,布達拉宮金碧輝煌,藏北的牛羊肥又壯。歡迎你們來做客。
齊:“扎西德勒”。
生:聽了他們熱情的介紹,我真想去看看。
生:你先別急著去,我帶你到祖國西北部居住在天山下的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去看看,你知道是哪一個民族嗎?
生:我想一定是維吾爾族吧!讓我們掌聲有請維吾爾族的小姑娘給我們來一段精彩的舞蹈。
生:大家歡迎!
(維吾爾族姑娘跳民族舞《達坂城的姑娘》)
生:同學們,今天我們還有幸邀請到了一位貴賓來參加我們的中隊主題會。你們認識他嗎?
(邊上場,大家邊齊喊“智慧老人”?!爸腔劾先恕苯M織:出題―講故事―答疑。)
生:在民族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歷史最為悠久。
生:漢族的文化也非常燦爛,請欣賞鋼琴演奏――漢族兒歌《小竹馬》。
(鋼琴演奏《小竹馬》)
生:56個民族,56朵花,朵朵都屬我中華。
生:我們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
生:我們擁有富饒的國土,遼闊的海洋。
生:我們有一顆共同的心臟――
齊:北京。
生:我們同在五星紅旗下,幸福成長!
生:祖國啊母親,各族兒童熱愛您!
生:衷心祝福您!
齊:祝福您――昌盛,富強!
生:請聽詩朗誦《愛我中華》。
(齊誦《愛我中華》)
生:同學們,讓我們盡情地唱吧,跳吧!
生:共同祝愿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幸福平安!
生: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集體表演歌舞《愛我中華》)
編“家庭小報”(展示成果)。
這樣的口語交際課,學生們拓寬了民族文化的知識面,對民族大團結有了更深的認識。學生們商定并推選了幾個同學編輯一份手繪的《七彩民族村》小報,這幾個同學分工明確,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從紛繁的材料中選取了一些精彩有趣的內容,如:有趣的名稱、節日的來歷、多彩的習俗,編出了一份集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情感性于一體的手抄小報。這份小報現在還在教室的外墻上,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來閱覽。
四、課后思考
一、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如統計的思想、轉化的思想等,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和滲透這些思想方法。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教材上設計的是摸球實驗,書上的只要求做10次實驗,這對于實驗結果的精確性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數學家是在做了成千上萬次實驗后,才得到“對于個數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個,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這個結論。并且實驗次數越多,實驗結果將會越接近這個結論。于是,結合書上的例題,我把相關背景資料介紹給學生,并且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在做了40次實驗后結果才比較接近。學生由此對概率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還對數學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營造數學文化氣息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展示數學日記、手抄報的機會,還開展了交流數學家趣聞的互動平臺,以拓展學生接受數學文化熏陶的空間。如,在教學“衛星運行時間”時,整節課都以數學日記的形式貫穿,讓學生學習數學日記的寫法。課后再進行數學日記練筆,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形成文字。我們還根據教學內容開展各種數學活動,例如:制作數學小報、撰寫數學小論文、講數學家的故事、排練數學綜藝節目等。
三、進行數學閱讀
為了讓數學史、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的美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我們開展了數學閱讀漂流活動,讓學生閱讀與數學有關的書籍,如《馬小跳玩數學》《數學家的故事》等。我們還指導學生制作圖書漂流卡,實現班內數學書籍的共享,進而讓學生分享讀書體會,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數學知識。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數學閱讀,可以每天由教師或學生出一道具有挑戰性的數學趣題,并向學生推薦可以參考的書籍,引導學生拓展課外數學閱讀。即使對于一年級學生也可以開展閱讀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我們開展了師生、親子共讀數學繪本的小課題研究系列活動。數學繪本共分“數與計算” “空間與圖形” “規律性與數學應用” “分類與順序” “測量”五大主題,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有計劃地讓學生通過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對數學知識進行預習、理解、鞏固。通過師生共讀、親子閱讀活動,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學習數學的價值。
四、開展數學活動
數學有著獨具特色的魅力,以其豐富的內容“引人”,以其無窮的奧秘“迷人”,以其潛在的功能“育人”。將趣味數學引入數學課堂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活躍,更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如,我們在一年級開展的“七巧板”系列研究活動,活動的第一站是“七巧板,我知道”。我們發動學生查找資料,將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并引導學生以小報的形式剪貼、摘錄有關七巧板的相關知識?;顒拥牡诙臼恰捌雌礃罚夷苄小?。學生利用七巧板拼出美麗的圖案,對用到的各種形狀進行統計,并由此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活動的第三站是“七巧板,進行時”。學生對七巧板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即圖形的變換。
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以下途徑可以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1 使教學內容生活化
1.1 發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學習資料:在新教材的編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學生閱讀的短文,即“讀一讀”欄目。我們在教學時,經常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并要求學生發表學習心得,上臺演講等。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了解我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1.2 發掘實際生活中的學習材料:包括關注校園生活中的數學資源,留心社會生活中的數學資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校園、家庭、社會環境都是學生生活的場所,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收集利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應該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2 使教學過程生活化
2.1 導入的生活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 ,學生 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我們在導入時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習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2.2 例題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難盡善盡美地符合所有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學時,我們經常結合 自己的教學狀況,對教材中一些學生不熟悉的、不感興趣的內容及其情節和數據做適當的調整、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來取代。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我將例題變成一道聯系班級實際的應用題:“在舉行的拔河比賽中,規定每隊勝一場得二分,負一場得一分,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場比賽中得到4O分,那么我們班的勝負場數應分別是多少?”由于學生親身體驗了拔河 比賽的全過程,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增強,很快就投入到討論問題的氛圍中。
2.3 練習的生活化:“學以致用”明確地說明了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與“用”之間的橋梁,把練習生活化。在講述函數內容時,我編寫了以下練習:二中計劃購置一批某型號電腦,市場價每臺 5800元,現有甲、乙兩電腦商家競標,甲商家報出的優惠條件是購買 1O臺以上,從第 11臺開始每臺按 7O 計價;乙商家報出的優惠條件是每臺均按85計價,兩家的品牌、質量、售后服務均相同,假如你是該校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你選擇哪家?請說明理由。通過此題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如何提高經營和消費的決策能力,加深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3 課外應用的生活化
數學應用于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1 開設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發展數學。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讓學生分組到操場上測量旗桿的高度。學習了統計圖表以后,讓學生三四人一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時刻的車流量,然后制成一張統計表。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意識到數學知識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3.2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讓學生設計并剪制勻稱美觀的軸對稱及中心對稱圖案,適當地用在黑板報、宣傳欄上,用在主題班會的布景上,或運用軸對稱及中心對稱知識設計建筑物造型、家居飾物,改變自己房間的局部布局等。
3.3 寫數學小論文和日記:如在學了多邊形的知識后,讓學生寫一寫《生活中的瓷磚》,學了一次函數后,讓學生寫一寫《我們身邊的課桌椅》等。數學論文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提高了數學應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數學日記寫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感受與得失,反映學習過程中的喜悅與困惑,便于師生間更好的交流。
新課程標準立足于每位學生的發展,課堂無疑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最前沿陣地,也是學生得以發展的最重要的場所。如何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自由空間,使學生的快樂得到激發與釋放,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
一、 開放教學的組織形式
開放教學組織形式,就是在教學中根據實際,結合學習內容,運用多種教學形式。
1、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組織實施"大課堂"教學。所謂"大課堂"教學就是組織學生走出課堂的教學。如進行實地考察,或由學生自己通過做社會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學習。"大課堂"教學打破了單一的課堂集中教學形式,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打破課堂學習的局限性,促使學生創造性地獲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書本知識與現實間的聯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并通過社會化、生活化的方式使學生學到有用的數學。
例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到學校外實際測量,通過步測、目測初步建立"千米"的概念,再通過推算、猜想兩地距離深化"千米"概念。在教學土地面積單位和重量單位等內容時也可采取此方式進行。又如,在教學統計知識時,學??梢越M織學生訪問村里各種農作物的種植情況、農民家庭收入情況、村人口情況以及受教育情況等。總之,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需要讓學生走出課堂,但是要注意做好組織引導工作,要讓學生帶著任務走出課堂,不能放任自流,搞"放手式"教學。
2、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組織實施"小團體"教學。所謂"小團體",是指在班級內組成的各種形式的同伴團體,它可以是由教師組織劃分的固定的小組,也可以是在課堂上由教師指定的臨時學習小組,還可以是由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結成的學習小組。組織實施"小團體"教學,就是指在課堂上或在課外,要充分發揮各種同伴團體的作用,使他們在求知方面能夠通過互幫互學獲取知識,在交往方面能夠培養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質以及合作精神,在解決問題方面通過討論、辨析、互相激勵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施"小團體"教學的重要意義還在于,通過這種方式教學能夠有效地張揚學生個性,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創造和諧的氛圍,給學生以充分表現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二、 開放教學內容
初中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堅持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廣闊空間。但目前使用的小學數學教材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滯后性。為此,我們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對教材進行個別處理。例如,在教學"比例"這一知識前,教師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誰能想辦法測量出操場上旗桿的高度?學生有的說爬上去量,有的說放倒旗桿量......教師鼓勵學生思考:有沒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當學生學習了"比例"這一單元后,教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引導學生用"量桿子的影子"的辦法來求得旗桿的高度。可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碰到了新的問題:在有陽光照射的情況下,可以用豎桿子的方法來測量旗桿的高度,如果碰到陰天,沒有"桿子的影子",又該怎么辦呢?于是學生又在實踐中反復進行探索,終于有學生想出了用"鏡子放在地上照"的方法。具體是這樣的:將一面鏡子放在地上適當的地方,鏡面朝上。測量人直立,眼望鏡面,在旗桿根部與鏡子的連線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鏡子里看到旗桿的頂端時站住。這時,只要量出旗桿根部到鏡子的距離、鏡子與測量者間的距離、測量者眼睛離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桿的高度。這樣,通過"開放"課堂,給學生的思維創設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 開放實踐作業
1、 進行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了解數學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實際生活中運用,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比如,現在農村各地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可組織學生帶農戶進行調查、收集數據,分析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經濟效益。再如,學習統計圖表后,可讓學生收集某段時間交通車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統計表",或收集幾家商店的商品價格,制成"商品價格對比表",或收集鄉鎮企業近年來產值和利潤情況,制成折線統計圖,并讓學生能根據自己制成的統計圖表,提出一些實際問題。
2、 自辦數學小報。小報的內容可以是學生自己談學數學的體會,平時的錯例,數學趣題,也可以轉載其他數學報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辦小報展評活動中,學生廣泛地閱讀數學書籍、查閱數學資料,積極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發現、應用的數學實例編進自辦小報中去。與此同時,我們還利用辦報設計的機會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提高辦報質量。例如,一張8K紙的有效面積多少為宜?報頭及各個欄目的內容在整個版面中占多大比例合適?如此,學生在摘抄、編排、設計中,將藝術美、數學美有機融合為一體,真正體會到創造美與欣賞美的快樂。
3、 開設"數學樂園"。數學樂園是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發現、搜集的數學問題進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運算的過程記錄下來的一種數學游藝活動。活動中,學生愉快地從報刊、電視及生活見聞中發現數學名人、數學謎語、數學趣解,巧妙地加進自己的體會和見解,有的還配以插圖、注解和說明,形式活潑有趣,是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理想園地。
4、 寫"數學日記"。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覺,增加學習自信心。如小學五年級有個學生在學校了自然數、整數后,對"數"產生了興趣,把觀察學習的收獲寫進日記里。它這樣寫到:"今天最高溫度5度,可以用自然數'5'表示,那么零下5度怎么表示呢?前進了五百米和后退了五百米又是什么關系呢?經過查資料我才知道,有些數可以在它的前面加個"-",爸爸說它表示負數。真想不到,看起來很枯燥的數原來有這門多奧秘。"
四、 開放教學評價
傳統的數學評價,教師是評價的主人、權威,妨礙了學生評價能力的發展。因此,要開放評價,讓學生學會評價,成為評價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開放的數學評價應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開。評價形式可以是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對教師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方位來評價自己和別人,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學生自己的辨別能力。
我們設計了一張數學評價表,并制定了詳細的、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標準,實際運用效果很好。
一、追根求源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發現問題是認識上的進步,問題獲解是知識水平的提高,數學的學習就是生疑、釋疑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是很正常的。遇到疑難表明新學的知識或方法有所超越,如果我們發現困難,并克服了困難,無疑是一次進步。否則表明我們的學習沒有超越,只是在鞏固,增加熟練程度而已。記疑難是我們做筆記的一個重要內容,無論在自學或上課的過程中,發現疑難要不失時機的記錄,因為疑難一般是在我們學習新知識或進行問題探究過程中產生的,是我們前進中的困惑,它會一閃而過,如果不及時記錄,也會莫名其妙地遺忘,導致無形的損失。記錄了疑難,就明確了困難的方向。我們應知難而上,及時各個擊破解決困難,獲得進步。千萬不能把問題積累,因為困難積累得太多,會讓人喪失克服困難的信心,失去學習的激情。如此長期堅持下去,就可編制出針對個人具體學情的“問題集”,使筆記本成為學習中疑點的“恢恢天網”,從而可經常通過翻檢筆記來檢查遺留問題。
二、有的放矢
對一個學生來說,怎樣把握學習中的重點。的確是個比較困難的問題,要想記筆記時突出重點,需要有個積累經驗和體驗方法的過程。首先要關注開頭和結尾。有的同學誤認為,開頭不是正文,結尾則是正文的重復,聽不聽無關緊要。其實,老師講課的開頭,有的雖寥寥數語,卻是言簡意賅,全盤托出重點,有的循循善誘,引經據典,潤物無聲的引出重點。所以在開頭時就能明確提綱、把握重點,記錄時就有的放矢。結尾雖話語不多,卻是這節內容的精彩提煉和復習鞏固的提示??傊_頭與結尾有前呼后應、互相啟迪的作用,密切關注,必有收益。還要高度關注老師反復強調的內容。重點內容在課堂必會得到反復的強調,有時老師會把有關內容框出、劃出,或者用彩色筆寫出以求引人注目,突出重點。明確了重點,我們的記錄就能詳略得當,經緯分明。在記錄重點時,也要不失時機記下有關解析內容的經典范例和突破重點的巧思妙解。
三、開設專欄
小學數學的有些內容表達較為抽象,理解困難;有些方法分類復雜,變化多端難以把握;有些數學題一題多解或多題一解顯得妙趣無窮。對于這些突出的數學難點,準備一本專門的筆記本見難就記,勤作小結歸納,力求對某類問題的認識不斷充實從而得到完全的解決。事實證明,每周減少部分作業而改成筆記整理更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對開拓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極為有益。特別是在筆記整理過程中,學生高度參與教學活動,加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培養了學生鍥而不舍的求知精神,為今后進入高一級學校繼續學習鋪就了一條可持續學習之路。
四、標新立異
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懂”,就是聽懂老師講解的內容或看懂書上的有關內容,這是學習要達到的初級層次。其次是“會”,需自己動手,動腦進行模仿練習和實踐。第三是“悟”,就是對所學知識悟出道理來,對所訓練的方法悟出規律來,從本質上進行把握,這是學習的高層次,也是我們追求的效果。感悟也分多層次的。我們可以從學習每段內容的體會開始,有則多寫,無則少寫,然后對有關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進行點評,還要對重點突破和難點詮釋的方法途徑進行回顧。長期堅持,就能形成習慣,提升感悟的層次,把握要點,掌握精神實質,促進方法的形成,提高思維能力。
五、自辦數學知識小報
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以下途徑可以把初中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數學的教學內容要生活化
知識是前人在生活中積累經驗和提煉出的規律,而教學目標是為了掌握規律及學習規律的方法。若教師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那就是把學生頭腦當成了知識的容器,而學生的頭腦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炬。因此,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書本信息,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與數學課上的“知識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是貌不相似,神卻相通。教師只要做有心人,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內容,就可以把許多生活實際引用到數學的學習中來,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兒童有了已知生活經驗的基礎,學數學就會輕松、親切、自然。例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可以提問:你知道的字母有多少個?(26個,A,B,C,D等)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字母,撲克牌(j,q,k,a)、故事片、小說中的人物、地點的代號(A點,H城市)等,教師接著引導,除了可以代替人、城市、地點,還可以表示數(像撲克牌中的J、Q、K分別表示11、12、13),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字母表示的數。這樣的實際引入在學生原有的關于字母的經驗上,引出“用字母表示的數”,降低了難度,加深了理解。
2.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
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即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包括關注校園生活中的數學資源,留心社會生活中的數學資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校園、家庭、社會環境都是學生生活的場所,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收集利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應該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1.導入的生活化
(1)運用實例創設真實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 ,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我們在導入時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習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新課導人中,我設 計 了以下情景 :如 圖,A、B兩鎮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學,經費已有著落,但學校選址上有爭議,為了交通方便,決定建在公路旁,A鎮人希望建在C處,B鎮人希望建在D處,同學們請你們給予調解一下,應建在何處,到兩鎮距離都是一樣的?同學們聽后躍躍欲試,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體方案。教師因勢利導地說,我們只要學好線段垂直平分線的知識,就可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運用作業中的錯誤創設情境。在學生的作業中經常出現容易混淆的概念,馬虎做錯的習題,不易辨別的運算等方面的錯誤,教師要及時把握好出現的問題,及時創設改錯的情境。如以學生喜歡的故事、游戲、小競賽等形式,讓學生親臨其境,在寬松的環境中改正錯誤,獲取知識。
2.教法選擇的生活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3.例題的生活化學生易懂易學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如在教新課標“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結合現在“黃金周”旅游的比較多,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例題:今年十一,父母打算帶你和幾個親戚家的孩子一起去某地旅游,在咨詢價格時,甲旅行社說:“如果你們買一張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價優惠。”乙旅行社說:“你們可以購買團體票,按原價的2/3?!倍鴥杉衣眯猩缫粡埲钡膬r格均為120元。你能用小孩的人數來表示兩家旅行社的價格嗎?你能算出選擇哪家旅行社合算嗎?該例題切合實際,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引起他們極大的探索欲望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4.練習的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于課堂時間短暫,所以作業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創新的廣闊天地。學生在實際生活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也是對書本知識的一種印證、一種補充、一種體驗。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體驗。八年級上冊“軸對稱”學完之后,結合課本圖片中優美的剪紙圖案,我們八年級數學組給學生留了這樣一道練習題:請你設計一款剪紙,要求有一定意義,可以向家長請教,但必須自己動手,并用一句話表達你的剪紙的含義。學生拿到這個題目后,很動腦筋,有的查找資料,有的向老人請教,然后買紙,找工具,研究所剪花型,動手剪、刻,忙的不亦樂乎。來到學校后,我們又組織了組與組之間的評比,班與班之間的評比,并挑選有代表性的給予獎勵。通過這個題目,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又使他們在活動中加深了對中國古老剪紙藝術的熱愛之情,一舉兩得。
三、探究問題的生活化
1.寫數學日記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里,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后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2.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新教材將“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溝通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顒拥闹黝}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讓學生分組到操場上測量旗桿的高度。
3.制作數學小報
數學實踐性作業可以分為:調查性實踐作業、操作性實踐作業、探究性實踐作業、應用性實踐作業。
一、 調查性實踐作業
調查性實踐作業主要是指通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用數學的眼光來分析調查所得到的資料,從而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世界,設計出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建議方案的作業。
調查性實踐的基本流程:確定主題、確定對象、調查統計、分析結果。在整個調查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調查的目的,然后確定調查的范圍、對象以及調查所采用的方式,如果使用問卷法或談話法,要先設計調查的提綱(中年級可以由教師指導下設計,高年級可由學生自行設計)。通過調查,學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最后要引導學生進行統計、分析、處理、思考,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得出自己的結論。
例如,在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后,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運用統計知識來設計一次班級活動。有的學生通過對班里的同學喜愛的活動形式的了解,設計了一次豐富多彩的聯歡活動;有的學生對班里的同學喜愛的水果進行了統計,安排了一次茶話會;有的學生統計了每個學生這幾年家庭中的變化,建議設計了不同方面內容的統計圖表,分組編寫小報并進行小報評比。總之,學生在編制活動設計時,都能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運用統計與概率的知識,比較合理地安排一次班級活動。
在這些調查式的實踐作業中,學生求真、求實,回歸生活的“大課堂”,經過自己的調查研究、分析概括,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時代氣息。
二、 操作性實踐作業
操作性實踐作業是指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如:剪一剪、畫一畫、走一走、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根據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得到的現象、實物、數據等,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或計算,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作業。
操作性實踐的基本流程:確定主題、實際操作、得出結果、表述陳述。(1)確定主題。教師根據學生的愿望和興趣以及年齡特點、知識經驗等因素,選擇實踐主題,提出實踐活動的目的和要求,提出實踐性活動的指導性建議。(2)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實驗活動的理解和教師的建議動手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與同伴討論交流。(3)通過觀察、測量,對實踐結果進行記錄。(4)以口頭表達方式或書面表達方式陳述操作的過程與成果。
三、 探究性實踐作業
探究性實踐作業主要是指通過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建設性地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及策略的作業。
探索性實踐的基本流程為:確定主題、選擇材料、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合情推理、形成結論。在整個過程,教師必須做好研究導向和組織工作。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內容,確定研究的主題,選擇現實生活中具有趣味性、挑戰性的材料,引導學生進行研究。通過觀察、測量、描述、訪問、查詢等方式搜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類、分析,通過歸納、類比和統計等方式進行合情推理,形成科學的結論,并能對產生結論的背景、條件、過程進行恰當的描述。
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學生數學時,讓學生進行了以下的實踐活動:做一個計劃,怎樣花100元錢;測量計算教學樓的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調查測算本班一周內同學共花費多少零花錢,你想到哪些問題;調查估計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多少食用油(大米、肉、雞蛋),與發達國家比較,你想到哪些問題?
這些實踐活動,它著眼于學生把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通過學生在模擬科學研究的情境中,親自實踐,獲取直接經驗,讓學生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對提高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很強的實效性。
四、 應用性實踐作業
應用性實踐作業主要是指學生直接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靈活合理地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作業。
應用性實踐的基本流程:知識技能、生活題材、解決問題、情感體驗。應用性實踐活動最顯著的特點是從知識技能的掌握出發去尋找生活的題材,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踐問題,在實踐性體會知識的價值,同時在應用與驗證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學過“面積”這一內容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實踐性作業:現將我們的教室鋪上地磚,鋪什么規格和什么花色的地磚,教室最美且花錢最少?學生既要動手測量教室的面積,又要到市場實地考察地磚的規格、花色及價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運用已學到的計算面積的知識,還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判斷力、以及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并形成一種創新求異的學習品格,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新課程改革讓我們在機遇與挑戰中和全新理念同步成長,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力、發展人的個性。數學教學中,開放性教學已成為當今數學教學的主旋律,數學教學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模式的開放性、授課方式的開放性、方法探究的開放性及理念的開放性。數學教學的開放性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數學教學不再像傳統那樣局限于知識點傳授和追求結果的唯一上,而著重于讓學生合作交流,動手探究,發散思維,拓展延伸,最終提高自身創新思維的能力。
一、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源頭
小學數學教學不應該局限在一本教科書上,雖然目前小學教材已經很注重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總結歸納等,為學生自主思考留下了很多空間,但一本書是遠遠不夠的。教學內容的開放要放眼所有有利于學生發展創新思維的方方面面。
曾經看過澳大利亞一個教學視頻,教學的是橋梁中的平衡,運用的是三角形的穩定性,但同時要考慮梁的承重,于是教師先以課外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查閱各種資料,可以是書籍,也可以到網上,還可以問橋梁專家,第二天回到課堂,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最終學生成功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最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是相似的,但學生體驗的過程是豐富多彩的。因此,教師設置教學內容時可以圍繞將要展開的主要話題,讓學生到生活中探索,去各類書籍中發現,再走進現實中驗證,這樣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發散。
二、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策略
有時候,為了追求一節課效率及知識點的完整,會忽略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和體驗,教師為了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而硬生生打斷學生的學習,使教學過程過于倉促,學生沒有深入理解,更達不到舉一反三的目的,甚至有的同學根本還沒有理解,產生兩極分化。教學《旅游中的數學》時本來設置了3種算法,可學生說出了更多的方法,計劃用40分鐘完成整節課教學,結果新課就講了30分鐘,后面讓學生自主設計旅游方案的環節就顯得很倉促,結束把學生的方案收上來,很多小組沒有設計出有個性的方案,可想而知學生根本沒有消化新知識的時間。再上這一課設計旅游方案時,我并不因時間而限制學生主動探索,以課外作業形式布置給了學生,到了第二節課一起交流,得到了很多有個性的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的開放,多花一些時間,多留給學生思考空間,多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成長,而不是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制約學生思維發展,扼殺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利用課堂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讓學生張開想象和創新的翅膀,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知識運用更靈活,同時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實踐
數學小課題研究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進行小課題研究為學生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看到生活中和數學相關的問題,從而不斷發現研究中的問題,使學生不斷思考成為小課題研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培養和動手實踐的過程。小課題研究為學生提供了創新思維訓練的平臺,把思維訓練貫穿小課題研究各個方面,激發學生思維動機,理清學生思維脈絡,培養學生思維方法,以實現創新學習目標。在小課題研究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使之成為具有創造力的人才,使學生思維真正得到訓練與提升。
在小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自主研究,對課題的整體研究有了脈絡,從整體上感知,把握數學知識的整體系統。經常開展這樣的小課題研究,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給學生布置過一個小課題“暑期社會實踐小報告”,讓孩子走進超市,了解商品的重量與價錢,寫一寫自己的發現,字數三百字左右,假期結束,收上來看了一下,發現有百分之三十多的孩子寫出了質量較高的小報告,經常做小課題,孩子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也就有了創新思維的種子,加以實踐,定會有所突破。
四、課堂學習評價的開放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升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開放課堂評價體系要把評價權交給學生,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發揮。學生生活在信息化大爆炸的時代,學習環境非常優越,有著很強的求知欲望和表現欲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積極評價,會加倍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學評價不僅采用口頭上的,還可以是書面的,激勵性評語、個性化評語,發一些獎章,甚至夸大對學生的評價,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無限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只有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思維才能得到進一步拓展,才會產生更加活躍的創新思維。決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做題目的機器,很多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雖然做題目很好,但缺失創新思維,在以后事業中并沒有什么成功的建樹。
數學課堂的開放性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有著深遠且重大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重點關注這個課題。建立開放多元的課堂,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