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詩的文學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自強不息、貴和尚中是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源泉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精神之一,是人們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總原則,千百年來是中國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集中概括和體現??鬃虞^早的認識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重要性而且有諸多的論述。他說:“剛毅木訥近仁”“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他的弟子曾子曾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強調知識分子要有擔當道義、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這些正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所必須具備的精神品質?!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文明以健,中正而就,君子正也”。《易傳》把剛健作為一種品質,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又強調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極端,堅持原則。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思想歷時兩千多年來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強烈的激勵作用?!拔粑鞑辛h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边@段有名的記載反映了中華民族愈挫愈勇的斗志和剛毅不屈的堅強意志。這些精神就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精神源泉,也是構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不竭動力。貴和尚中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之一。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對和諧思想進行探討的思想家是西周末年的史伯。他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笨鬃永^承了這種重和去同的思想,主張“禮之用,和為貴”。這種價值取向肯定事物存在的多樣性,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容納不同意見,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中華民族兼容并包、多樣統一、有容乃大的宏偉氣魄。這種貴和尚同的觀念使中國人民能夠正確處理和周邊國家及世界各國的關系,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貢獻。
二、天人合一、允執厥中、隆禮重法是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和諧社會的保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過行善,進而知性、知天,“參天地之化育”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交融互通,達到物我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荀子在《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同時他認為人對自然可以“制天命而用之”[3]289,但他又說“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強調人對自然的改造利用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這種思想長期實踐的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諧統一,進而達到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從而實現人完滿和諧的精神追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化解今天由于無限制的征服自然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的矛盾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中,既有為所欲為的權力又有不損害自然、社會、他人的責任義務。唯其如此才能實現自我價值,才能達到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允執厥中”出自《尚書•大禹謨》,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子程曰:“不偏之謂中,中者,天下之正道?!币粋€人如果能守護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會保持公心,體現公正。隆禮重法是荀子把孔孟的禮發展到一種規則層面,在重禮的同時提出了法治?!岸Y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禮者,所以正身也”[3]246。“法者,治之端也”。荀子主張要把禮樂教化與法制刑相接合?!懊鞫Y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一方面注重道德建設,發揮“禮義”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法制建設,強化“法度”的職能。這和我們現在提倡的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思想對我們現在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三、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是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健全人格的手段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倡導的努力方向。愛國是中華兒女矢志不渝的信念。從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再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們心系天下蒼生的愛國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而努力奮斗。特別是宋代,隨著民族矛盾空前激烈,愛國主義成為這一時代創作的主旋律?!熬覉髧钡脑里w在《滿江紅》中吟出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薄跋舱摶謴汀钡年懹卧凇对V衷情》中道出“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以英雄自許的辛棄疾在《破陣子》發出?!傲藚s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舍生取義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喊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詩句成為體現這一時代精神的最強音?!斑@些用熱血和生命譜寫成的詩句,悲愴激奮,大義凜然,洋溢著濃郁深沉的愛國情懷,激勵起中華兒女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中華美德是在性善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強調發揮自主自律的精神,特別重視誠信的品德?!罢\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既是天道的根本,也是人道的根本。以誠為基礎,形成了中華兒女世代相傳的多種相關的品德。如以誠待人,忠誠于事業等。“信”與“誠”含義相通?!墩f文解字》云:“信,誠也,從人言?!笨鬃釉唬骸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毙诺幕疽笫茄孕幸恢?。所以孔子強調:“言必信,行必果?!?/p>
【關鍵詞】 非甲狀腺疾病綜合征 ;甲狀腺激素; 6%羥乙基淀粉 ; 血液稀釋
作為血液保護的一種新措施, AHH對機體血流動力學、凝血功能、機體氧合、電解質、肝腎功能等多方面的生理影響, 人們已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結果[1,2]。臨床證明甲狀腺激素水平與危重患者死亡率間呈負相關, 說明甲狀腺激素對提高機體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手術、麻醉中測定甲狀腺功能亦應受到重視。本課題旨在探討萬汶AHH對腰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手術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入住于本院脊柱外科, 擇期擬行腰椎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手術的患者。病例入選標準:年齡18~55歲, 體質量50~70 kg, 術前患者Hct≥35%, 術前患者的Hb≥110 g/dl, ASA分級為I~II級。
1. 2 方法 患者入室后接心電監護儀, 于麻醉前30 min內以乳酸林格液補充生理丟失量。常規全麻誘導, 氣管插管后機械通氣, 并行右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術。麻醉維持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漿靶控輸注(TCI), 術中按需追加芬太尼及維庫溴銨。A組麻醉誘導后予乳酸林格液補充生理需要量。B、C組麻醉誘導后、手術前分別輸入乳酸林格液或萬汶15 ml/kg。若術中CVP>15 cmH2O給利尿藥, Hct
1. 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處理, 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 P
2 結果
2. 1 C組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變化與其他兩組相比更平穩, FT3、FT4、TSH術中下降幅度與其他兩組相比明顯減?。≒
2. 2 與T1時間點比較, A組和B組的患者的HR、MAP、CVP、Hb 、HCT明顯下降(P
2. 3 與A、B組比較, C組患者輸血量及輸血例數明顯減少(P
2. 4 與A、B組比較, C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明顯減輕(P
3 討論
“非甲狀腺疾病綜合征”(non-thyroidal illness syndrome, NTIS) 是由于感染、創傷和禁食、急性或慢性非甲狀腺疾患等原因引起的血液循環中甲狀腺功能檢測指標異常[3], 其主要表現為低T3綜合征。在甲狀腺激素中, FT3及FT4降低的程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甲狀腺激素水平與危重患者死亡率呈負相關, 在重大手術圍手術期監測甲狀腺激素水平, 預防NTIS的出現對提高機體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腰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是脊柱外科較為常見的手術, 此類手術時間長, 創傷大, 易引發機體較強的應激反應, 使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功能的改變, 血清FT3、FT4濃度下降, 持續的低T3狀態加劇了機體的穩態失衡。
NTIS對機體預后的影響可從血流動力學、機體內環境、凝血功能、甲狀腺動能三項等幾個方面評價, 本實驗對患者圍手術期內各時間點血液樣本的綜合分析, 得出提前實施AHH的實驗組患者, 以上各項評價指標均較未實施AHH的對照組要穩定, 未出現NTIS, 提示預后較好。
實驗組沒有出現NTIS, 且使用萬汶進行AHH的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更趨平穩。AHH對手術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影響的作用機制可能有如下因素參與:①本實驗組前期研究發現, 術前AHH可使循環血液中的皮質醇的濃度降低, 從而減少對T4轉變為T3抑制, 使T3不會持續降低。②術前AHH可使循環血量增加, 循環穩定, 提高機體對麻醉的耐受力, 減少因應激反應增加誘發的炎性介質的釋放, 從而減輕FT3的降低程度。有研究證實[4], 患者的血清FT3與炎癥及內皮細胞激活相關;并發現血清FT3被感染抑制后出現低T3綜合征, 當炎癥糾正后FT3恢復至正常水平。③80%的T4是在肝、腎、垂體、骨骼肌等外周組織脫碘酶的作用下, 轉化為T3的。所以5-脫碘酶的活性穩定, 可使FT3、FT4水平更穩定。術前AHH后循環穩定, 血中皮質醇等糖皮質激素及炎性因子升高幅度降低, 減少了對5-脫碘酶的活性的影響, 從而使FT3、FT4水平更穩定。④進行AHH的兩組患者TSH水平在術中、術后都未降低, 與術前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故TSH對T3、T4的影響亦小。由于TSH是甲狀腺功能的主要調節激素, 通過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功能刺激甲狀腺分泌T3、T4, 遇到強烈的應急反應, 也可出現波動[5], 從而影響甲狀腺激素水平。
萬汶AHH通過以上可能機制來減輕圍術期過度應激, 從而減少NTIS的出現, 使甲狀腺激素水平維持在一個有益于患者術后恢復的水平。當然, 本實驗只是初步探討, 還需更進一步大樣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隨機對照實驗對其結果進行研究, 更加深入探討其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 CHEN Y-qi.CHEN Yu, JI chen-song,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 in scoliosis surgery on children.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08,88(41): 2901-2903.
[2] YANG Jin-feng,GAO Xing-yang. Effect of sequent use of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anesthesia and acute hypervolemic haemodilution on perioperative blood conservation in hepatic resections,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8,18(5):518-522.
[3] Carrero JJ, QureshiAR, Axelsson J, et al.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implications of low thyroid hormone levels (total and free forms) in euthyroid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7, 262(6): 690-701.
一、“落紅不是無情物”——古詩文教學需要創新
(一)“傳統”與“創新”。古詩文教學一直都是中學階段的重頭戲,語文學科也承擔著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新一代的學習者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事精神上的富裕。錢理群教授曾說:“中學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的底子。”而古詩文的教學就能很好地保留下中國古典文化,讓學生能從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是李白的豪放飄逸,亦或是老杜的沉郁頓挫;是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民傷時,亦或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憂國愛國,這些都是對學生具有精神啟發的詩歌。
古詩文教學中的創新是指將學過的古詩文進行仿寫和改寫,就是俗語說的“依葫蘆畫瓢”?!叭∑湫?,仿其意,求其神”,化為己用,然后進行自我認知作用下的再創造。它與編寫、擴寫有著顯著的區別,改寫可以在原著基礎上增刪一些情節,也可以改變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改變題目。有的改寫則要求形式上的改變,如改變敘事人稱、改變體裁(把詩歌改成散文),改變語言(把古文寫成現代文),或改變文章順序等。由于改寫含有創作成份,所以,經常做改寫練習可以提高寫作技巧,發展想象力。
當然,再創造是有前提的,就是學生已從形式到內容層面理解了古詩文,也掌握了需要改寫的古詩文的文本創作特點。
(二)創新的意義?!墩Z文課程標準》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總目標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倍旁娢膭撔陆虒W的意義正是要通過“再創造”的訓練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傳統古詩文教學的“考試目標論”就制約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造成學習古詩文的“單向思維”以及古詩文教學價值的缺失,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減退。
當學習興趣減退時,相應的就會造成學習的枯燥感,增加了古詩文教學的難度。因此,創新的價值不容忽視。從古詩文實際教學來看,實行古詩文的改寫(再創造)的意義有以下幾點:
1、提高學生的古詩文水平。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就其工具性來講,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用。在學習古詩文時,老師的教往往停留在字面解釋、情感探究、技巧挖掘之上,而忽視了古詩文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而學生的學也只是關注會背會寫會考試上,往往忽略了古詩文能帶給他們的心靈上的感觸和文化上的熏陶。而古詩文的改寫就是激發出學生在學懂會背基礎之上的創作欲望,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和自己的觀點融入到改寫的文本當中,從而提高古詩文的水平。
2、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創造力,學習也一樣。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對學習過的古詩文進行改寫,也就是激發他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過程。會背是一個“普遍”層次,而會用會寫卻是一個更高的層次。由一句或一首詩而引發出更多的聯想和想象,是改寫的目標所在。
3、提高寫作能力。改寫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這一點應該是無庸置疑的。改寫本身就是寫作教學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是古詩文的精煉特點,可以訓練學生寫作表達的精確性和語言的精煉度。
4、激發學習興趣?!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現在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讓學生會吟詩也會寫詩。李白杜甫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也不是一個神話。實踐出真知,實踐出真材,只要大膽嘗試,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將給我們一個驚喜。
5、對生活的理解力。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詩文也一樣?;蚴歉袘焉硎乐鳎只蚴瞧戳懵渲校@些都是文學家的親身經歷。通過古詩文改寫教學,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生活“嵌入”到經典古詩文的“框架”當中,化為己用。了解文學家生活的同時也更加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落紅不是無情物”,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引導讓落花變得有“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這片情,并通過再創造的方式把“情”帶到生活中來。
二、“化作春泥來護花”——古詩文教學怎樣創新
古詩文的創新教學可以說有著深遠的意義,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如何去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呢?我們來看幾個創新的成功案例,在案例中去探尋創新的方法。
第一,創新不離“用”。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文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增強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所以創新要有“用”,無用的創新只是文字的簡單的堆砌,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反而是浪費了有效教學時間。
第二,創新不離“真”。創新的“新”其實離不開“心”,一顆對生活充滿熱愛的真摯的心。近幾年來,我們會發現學生的寫作水平正在下降,無病之作比比皆是。學生缺乏的正是對生活的感悟以及表現生活的欲望。
關鍵詞:德育教育;古詩詞;愛國主義;環保教育
古代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文學價值極其獨特。從先秦的詩經,到戰國的楚辭,從漢代的漢賦到唐代的唐詩,從宋代的宋詞到元明清的元曲散曲,它像一座綿延起伏的萬里長城,盤俯在中國文學的廣袤大地上,它既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也是我們初中政治學科進行德育教育有效的載體。俗話說,“萬事德為先”,學校教育也是以德育為首的,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挖掘我國古代的經典詩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體現了一種對祖國的認同和支持的態度,它是千百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誠團結、一致對外的思想基礎,更是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祖國統一的精神力量。古詩詞教學中尤其需要強化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使學生時時處處牢記自己是祖國的一份子,理應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愛國教育無處不在。愛國主義是德育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的古詩詞也不勝枚舉。例如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時,我運用南宋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來進行課題的導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逼淝Ч沤^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被俘的文天祥的愛國情懷,我從文天祥悲壯激昂的愛國觀、舍生取義的生死觀、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出發,讓學生分析、交流、探討,并使文的精神與我國的統一大業聯系起來,學生心中自然升騰起愛國主義的火焰,對港澳臺的回歸也充滿了愛國情懷,引入課題十分自然。
其次,鄉情教育無時不有。愛國教育,從小處講,即鄉情的教育。如果人人都愛家鄉,愿意為家鄉的改變出一點點兒力,那么,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家鄉的面貌就會煥然一新。例如講“愛國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時,我引入唐代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贬槍Ρ竟澋泥l情教育,并有意設置了兩個問題:“(1)除夕之夜,為什么作者不寫大紅燈籠高高掛和鞭炮煙火的齊鳴閃耀,而有意寫了一盞寒燈呢?(2)詩句寫故鄉的親人在這除夕之夜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其實質是寫什么?”通過問題
的設置和學生小組的討論與交流,得出作者寫一盞寒燈是為了渲染旅館的清冷,表達作者內心的凄涼孤寂。寫故鄉的親人在這除夕之夜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其實就是寫作者思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再讓學生聯系自己家鄉的面貌與親人的音容,思考改變家鄉落后的辦法、降低對親人思念的方法等等。無時不有的愛鄉教育使學生牢記自己的學習使命,用學到過硬的本領來建設家鄉,從而報效父母的養育之恩和鄉土的哺育之恩。
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滲透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其性格還具有可塑性,且學生的學業有成與將來的事業成功都需要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指導。探尋浩淼深邃、博大精深的古詩詞,深入挖掘“三觀”教育的內容,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例如,講“人生難免有挫折”時,我引入了唐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比姳磉_的是作者遭受異己打擊,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然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卻是富哲理的經典,它將郁悶轉為豪放,意指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卻以樂觀豁達的心態泰然處之,它蘊含的積極的人生觀是值得借鑒的。對此,我讓學生與自己的人生聯系起來,將來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三、環保教育的常抓不懈
目前,人類追求快速發展中,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等過程中環保的忽視,導致污染嚴重、氣候異常等問題的發生,可持續發展戰略面臨挑戰。例如,生態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程度驚人,霧霾天氣越來越多等等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利用古詩詞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強化學生環保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是初中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探索和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現在的學生功性利、名利性很強,自私、不尊重他人、對人事采取冷淡漠不關心的態度等時常有之。如果古詩詞的教學中,經常引入關于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詞,讓學生不斷欣賞、品評,久而久之,會使學生逐漸忘卻了名利與得失,平復了心理的失衡與不快,在保持高尚的節操、錘煉高貴的品格、提升道德的品位等方面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講“人類面臨有嚴重的環境問題”時,我有意把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引入話題,讓學生分析與品賞,頓時泰山的高大巍峨映入眼簾,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會油然而生,由愛而生護,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敢于戰勝困難、攀登高峰等品質,從而為學生開啟了一扇道德涵養的閘門。
總之,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如果我們從我國浩瀚如煙的優秀古詩詞入手,抓住經典名句背后的深刻寓意與人生哲理,來引導學生、教育學生、感染學生,一定會使初中政治課教學的改革煥發出新時期德育教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長周.古詩中的德育教育賞析.《華夏教師》,2012年09期
[2]聶榮剛.古詩文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作用.《甘肅教育》,2011年15期
[3]張勁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借用古詩詞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之我見.《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關鍵詞]語文教學 古詩文教學 有效性 教學策略
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學生對古詩文普遍存在厭煩心理:有的學生認為古詩文艱澀難懂,不知所云;有的認為既不生動又不有趣,卻經常被強制背誦默寫,實在痛苦;有的認為古詩文跟今天完全無關,不學也行等等。這些錯誤的觀念,極大了影響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也讓古詩文的教學效果不佳。而《上海市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則明確要求中學生在中學階段要做到:“能理解古詩文中詞句的含義,積累一定量的文言文實詞,四年的實詞積累量達到150個左右;能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結合語境理解常見文言句式的意思。”怎樣完成這些積累?怎樣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怎樣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這已是每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往往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同一種識記材料,用不同形式進行編碼,識記效果往往不一樣?!备鶕@一理論,筆者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發現做好“三個一”的積累,即一個文學常識本、一個常見詞匯本、一個量化分析本,對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文學常識本――有效教學的平臺
《孟子•萬章下》中指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泵献诱J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會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币虼耍龑W生“知人論世”,從文學常識入手,進行古詩文學習是很有必要、很有成效的一種方法。
在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以專用本(文學常識本)的形式立足于課本,對課文中作品出現較多的作家,將其作品羅列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習和積累,對于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學常識方面的知識點加以歸納記錄。它易于引導學生把各個獨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然后理解、記憶,形成規律性的東西。為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創設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平臺。
實踐證明,引導學生整理文學常識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激勵學生去努力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過程,它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更有利于使之轉化為推動其學習行為的強大動力。
二、常見詞匯本――有效教學的基礎
古人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這句話強調了積累的作用。積累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要發生質變,沒有一定的量變做基礎是不行的。學習任何知識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知識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淺到深。因此,一定量的積累對任何學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古詩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引導學生鑒賞體驗古詩文中所描寫的意境,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要實現這一教學目的,積累一定的詞匯量和文言知識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詞匯積累,古詩文閱讀和鑒賞如同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詞匯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這其中常用詞匯的積累更是重中之重,它包括:多詞一義,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性活用等。
如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同時具有幾個互相關聯的意義(當然,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只有一個意義),一詞多義又叫多義詞。像“去”就有三個意思:
(1)離去。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2)除掉,去掉。去死肌殺三蟲。 (《捕蛇者說》)
(3)損失,失去。今日存,明日去。 (《黃生借書說》)
歸納整理好去的幾個意義后,在課外閱讀遇到時便可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如在閱讀以下三篇課外文言時,便是通過課內知識遷移,使“去”的意思迎刃而解。
《善士于令儀》:既去,復呼之。(離開)
《遼陽婦拒賊 》:遂退去。(離開)
《王翱》:公悉拆去之 。(去除)
通過“一個詞匯本”的積累,可以引導學生養成新舊文言實詞整合的習慣,這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完成對課文的二次學習,加深了記憶,還有助于拓展學生思路,提高遷移能力,使學生形成詞匯的“立體”網絡意識,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從而把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落實到了實處。
三、量化分析本――有效教學的關鍵
所謂量化分析,是根據已確定的分析維度(類目)和分析單位對樣本中的信息做分類記錄,登記下每一個分析單位中分析維度(類目)是否存在和出現的頻率,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以專用本歸類記錄每次文言測試中的犯錯試題、正確答案和解題思路。針對錯誤率較高的古詩文題目,通過量化分析找出自己學習中的“軟肋”,充實部分薄弱的環節,探索、歸納古詩文閱讀方法,感悟、總結古詩文解題思路,學會自我監督和控制古詩文學習的過程,快速提升古詩文閱讀水平。
如以下是八(1)班學生單瑜瑋的《量化分析本》中的量化分析內容的片段:
在量化分析過程中,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去尋找典型題目的解題思路,而且帶領學生總結經驗,拓展延伸,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停留在試題之上,更多的是打開思路,習得方法,這對于提升學生古詩文閱讀的核心能力很有價值。
這種教學策略不但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而且促使教師在深入分析學生量化分析本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重難點,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相應的輔導。只有交給學生學習的鑰匙,才能談及遷移能力的培養,才能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
綜上所述,教師因地制宜、精心設計新的積累方式,能夠喚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愉悅心理,讓他們在古詩文的學習中根據自身的天賦找到興奮點,尋找到自我獲取知識的途徑,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能力,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一、滲透審美教育,品味古詩詞中的語言美
詩歌語言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是詩歌藝術不可或缺的審美要素。要讓學生有聲有色地朗讀,這樣才能渲染氣氛,激感,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又要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學生的觀察、記憶、聯想和想像等能力,重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有意引導學生去品味清新、沖淡、沉郁、豪放、曠達、含蓄的不同語言,去感受它們效果。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想像豐富,境界遼闊;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何其高遠,多么壯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語言藝術的熏陶,促使其深切體味祖國語言的豐富、優美及其表現力,不斷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從而達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二、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走進詩歌作者創作的意境
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關健的方法是讓學生走進詩歌作者創作的意境。在詩歌中,“意”和“境”融合而成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詩歌教學要求教師能從感悟意境的角度感受作品字里行間的豐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魅力。具體做法如下:1.范讀牽引,初感意境。披文入情,詩歌中的每一個字符都飽含著詩人的感情,教師應通過范讀盡量地將詩人的主觀感情再觀出來,以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誘發他們的感知。讓學生在聽讀中初步感到詩歌意境的魅力,從而引起學生對所學詩歌的興趣,產生了解作品的欲望。2.補白創造,挖掘意境。文學作品住往留下很多空白讓讀者去創造,詩歌更是如此。如“踏花歸來馬蹄香”這句詩,可透過馬蹄帶回的香氣進行補白、這種再創造的活動會還原出馬和主人游春的愜意情景,自然就傳達出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了。3.調動體驗,分析意境。對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備一定的體驗和感悟。教師引導學生感受詩中展示的畫面,以及構成具有怎樣的特征之后,就應讓學生調動生活的體驗和詩人對話,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情感經歷,分析意境的內涵,也即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與畫面意象的深層關系。如《登幽州臺歌》這首詩,從詩的表層意思來看,它描繪的是詩人登高的湊涼感感慨,但結合陳子昂的時代遭遇就會更深地感悟到詩歌意境展示出來的是深刻而又復雜.的人生體驗,展現了個人于歷史中的蒼茫渺小感。詩歌就具有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普遍意義。
三、滲透審美教育,感悟古詩詞中的人格美
關鍵詞:文學素養 詩歌積累 意義
一.文學素養的內涵
文學。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
素養。素養,謂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稘h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宋 陸游《上殿札子》:“氣不素養,臨事惶遽?!薄逗鬂h書?劉表傳》:“越有所素養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眾來?!彼仞B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素養與素質同義,這一說有待商榷吧)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
二.基于中職學生文學素養提升的古詩積累意義。
1.積累古詩是提升文學素養的有效方式。詩歌高度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它富于想象,語言精煉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特點決定著詩歌在文學中的地位. “詩歌是人類的母語”,它是一種語言文化最精華的體現,也是最能體現語言“文學性”的一種樣式。它融入進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以來形成的價值取向、審美尺度和行為方式。由此可見,詩歌再次成為中學語文新教改的一個重點是不足為奇的。而詩歌教學在承載著這巨大責任的同時,也體現著自身巨大的價值?!督逃龑W大辭典》中說,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內容之一,旨在訓練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閱讀詩歌時,能領會詩的意境,把握詩的思想內容,理解詩的精煉優美的語言,初步具有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從《教育大辭典》中對詩歌教學性質、內容和要求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詩歌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意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展現其內心的“獨特性”,還能使學生觸摸到本民族文化發展的脈絡,提高自身審美情趣。林語堂先生說:中國的詩歌既有廣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別重意尚神,這相當于一種宗教情緒,對于移情陶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為了提高國民的文化修養,詩歌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內容之一。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 教學
1 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偏重知識化。由于現在我國教學的目的還是應試,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就更多的是對古詩詞內容的講解,而將學生們對古詩詞的感悟忽略掉,教師將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解釋古詩詞內容上。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古詩詞內容,會在上課時將文學常識作為教學的重點,花費大量的工夫在古詩詞的創作年代,創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創作這首古詩詞的狀況等等。這些文學常識是具有一定價值的,但是沒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只需要輕輕帶過就好,否則就會造成主次忽略的不良影響。
一首古詩詞是一個整體,但是教師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往往將其分割成很多部分,這樣雖然方便了學生對其了解,但是還使古詩詞失去了整體才能體現出來的美感,并且喪失古詩詞的部分韻味,這樣,學生就不能從古詩詞中領悟到創造的意境。對古詩詞的理解和翻譯是有價值的,但是不應將翻譯放在學生學習的首要位置上。語文教師在教授古詩詞中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識的輸送,就會將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忽略掉,長期以往,學生就會喪失其獨特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性,因為,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獨立思考的環節。
嚴重的教條化。一直以來,語文的考試卷中關于古詩詞的考核內容都比較狹窄,只是關于記憶知識的,比如默寫古詩詞段落或者進行翻譯等等,這些都是死板的命題形式,沒有靈活多變的應用型考題。這樣的考試形式,使得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出發點就是保證學生在考試中得到較高的分數,那么,就無需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中進行鑒賞古詩詞。這樣缺乏人文性的教學模式,長期下去,就必然會讓學生喪失對古詩詞的興趣。而這樣的考試模式,也會讓教師形成教條化的教授方式,老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也會逐漸地墨守陳規,不思創新。這種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喪失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過于重視背誦,輕視朗讀。在現實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都是先要求學生背誦即將要講到的古詩詞,然后在課堂中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解詩詞,然后自己朗讀和背誦,這樣就會降低學生們的學習參與性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們青睞的教學方式是逐句講解、疏通文意、背誦默寫這種連貫性的教學模式,學生們更容易接受這種系統的教學方法,選擇這種教學方法,也可以讓老師改正輕視朗讀重視背誦的教學誤區。
2 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
老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老師的責任就是為民族的進步提供出優秀的人才。要想更好地將這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做好,語文老師就應該端正自己的思想,熱愛工作,熱愛古詩詞,用自己的熱情來感染和帶動學生們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做好傳承中華文明、傳播古詩詞文化的本職工作。語文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還應該不斷進行閱讀和學習,以此來豐富自己的人文內涵,用豐富的學識和修養來進行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不能只為應試而教育,要對學生的未來成長產生足夠的重視,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素養。
3 古詩詞教學方式的改進
在古詩詞教學的開始可以用一些妙語將學生很好的導入到學習氛圍中去,在課堂的開始采用一些良好的導入語可以迅速地將學生們的期待心理喚起,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們以誦讀經典為主滲透常規語文朗讀,來促進現代文的學習,實現了不一樣的課堂與教學效果。對此,淺談一下經典誦讀的教育意義及策略。
一、經典誦讀的意義
1.誦讀經典,培養新時代君子
社會實踐證明: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對品德教育起到深遠意義的,就是傳統價值教育。我們中華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互動之道;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諧”等傳統價值觀遠傳歐美,發揚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還編進了100多個中國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因此,無論從歷史的責任感還是從時代的需要出發,必須通過倡導中學生誦讀千古美文,引領學生們爭做新時代的君子。為此,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成了我們必然的選擇。
2.誦讀經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葉圣陶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經典與現代文的閱讀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魯迅、茅盾等老一輩文學大師,他們青少年學習的文言文為他們深厚的文學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允檔幕礎。我們的學生每天讀經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韻味而感染并陶冶情操,豐富語匯,他們在作文中就可以引經據典,增強文章的文學底蘊。
3.誦讀經典可以培養學生健康人格
我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學詩,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國平天下”,心憂國家、心憂天下。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廟堂,則力主改革弊政,勵精圖治;在生死關頭,則毅然決然走上“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路。當他們“治國平天下”的宏愿屢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難時,就愈加深切地憂國憂民,感懷時事,從而寫出震撼人心、名傳千秋的詩篇。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中知道了該如何學習;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中知道了怎樣做人;在“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團結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責任。
二、激發學生誦讀經典興趣的策略
1.抓住教育契機融入活動
如在進行普通話的宣傳中,組織一次古詩文朗誦比賽;為紀念節日,讓學生朗讀一些相關的古詩文等??梢砸騽堇麑ч_展活動:如讓學生看一組圖片去聯想所學過的古詩文;利用課余游戲進行小競賽――背誦學過的古詩;在課前準備時間進行小組背誦古詩文挑戰賽;利用早午讀時間進行古詩文唱和……
借助傳統佳節開展活動。春節、元宵、中秋、端午、重陽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為慶祝傳統佳節可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的經典詩文,或摘抄,或交流,或辦手抄小報。讓學生在慶祝傳統佳節的過程中,既了解了我國傳統佳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又積累了經典文化。
2.誦讀,領略古詩文獨特的魅力
古典詩詞特別適合誦讀。指導學生朗讀時按詩歌節奏“搖頭晃腦”一番;背誦時則閉上眼睛,在搖搖晃晃中體味詩歌的情感底蘊及生命內涵,感受詩歌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充分體會文思、文理、文情、文氣,產生共鳴,達到愉悅的審美享受,激發對詩歌乃至語文的興趣。如《天凈沙?秋思》中的“小橋”“流水”“人家”等都表達了一種很高濃烈的思鄉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同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指導情感朗讀時。教師以適當的語言,創設意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箏或琵琶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詠,逐漸拉近與詩人的情感距離。
3.通過不同形式的背誦,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
第一,表演性背誦。經典詩文不是無情物,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增進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例如,八年級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當背到“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這些詞語時,教師除了指導他們背誦的語氣外,還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出瀑布的美麗壯觀和從高空落下的動態。恰當的語氣和體態語能促進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加深印象,提高興趣。
第二,理解性背誦。它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將詩分為寫景詩、言志詩、敘事詩、抒情詩等,每一大類還可分成若干小類。如“觀自然風光,游山水園林”類的寫景詩――《山行》等;“播種理想、放飛希望”類的“言志”詩――《漁家傲?秋思》等。引導學生理解性背誦能促使他們分類清,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