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問題教學法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問題教學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問題教學法論文

        第1篇: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在實施問題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提出問題,這樣一來就促使學生認真地閱讀課文,認真思考,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防止了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課現象。由于學生參與較多,所以就避免了對政治課的乏味、枯燥甚至反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又節省了時間。同時,在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比較、批判、評價、表達等能力逐步培養起來。問題的討論與解決是個學習互動的過程,通過對自我認識的反省與對他人認識的評價,提高了學生進行批判和評價的能力。學生在參與問題討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本身的理解,能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提高了比較、鑒別、分析的能力。在討論過程中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對時事熱點問題展開討論,要求學生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敏捷的思維力,較好的綜合分析能力。參與討論的關鍵是學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觀點,要做到言簡意賅,突出重點,提高了文字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運用新方法授課后,剛開始也許有些不適應,但是因為這種方法很新鮮,所以學生上課時十分專心,而且隨著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的熟悉,學習效果會越來越好。問題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上具有重要意義。

        二、激發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眾所周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封閉式教學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以自我為中心、孤芳自賞、人格不健全的學生亦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政治課教學除了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思想素質等,不僅要重視提高學生智的因素,而且要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的過程。問題教學法的實施過程特別強調“體驗”這一心理過程,特別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和積累,其目的在于通過實踐體驗,在改變學生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人的發展最深層的指標上有所長進。老師們所見到的學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藝術的美;對事物缺乏興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對成就感、自尊心的體驗,缺乏對親情、人性的體驗,某種程度上都與忽視情意目標有關。問題教學法的實施突破了傳統的認知性單一的課程目標,把情意目標提到與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并列的重要地位。問題教學法作為一種開放式教學,是群體活動,它會使學生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進而幫助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擺脫自我中心,增強集體意識;問題教學法要求學生樹立團體協作意識、增強競爭意識,培養自信、自強精神,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所有這些都對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曾有人說過:終身受益的東西從來是看不見的,是學生內在的情感、態度和人格。問題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完善的人格,提高知識學習的效果。

        三、指導了學生的行為實踐

        問題教學法這種教學方式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它能夠減少或防止以往“灌輸式”教育給學生造成的逆反心理,而能在開放民主的氛圍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比較自覺的學習,切實關心國家、社會、家庭、他人及自身,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指導學生自覺的良好的行為實踐。如果教師只以“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激蕩,就很難解決學生思想中的許多疙瘩,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只能進行“紙上談兵”了。我們知道,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認同感進而自覺地去學習,關鍵在于他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能不能幫助他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生活的世界是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他接觸到的社會現象紛繁復雜、良勞混合,由于立場、思維方式、知識構成之間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所持的態度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學生,他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個人經驗也可能與書本上的說法大相徑庭。這些知識學習上的矛盾、實踐過程中的矛盾、理論與現實的矛盾,這些客觀存在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決,會使學生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感到無所適從,有時就會對書本知識產生信任危機。從根本上說,這些矛盾的解決要靠學生自己,然而由于知識、經驗和社會經歷的限制,單靠學生個人的力量往往很難對諸如此類的問題做出正確的解釋,大家在討論中能各抒己見,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群體思考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通過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批評、互相教育、歸納綜合的過程來共同認識矛盾、解決矛盾,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實際運用能力,指導了行為實踐。

        參考文獻:

        [1]謝利民,鄭百偉.現代教學基本理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魏國棟,呂達.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287.

        [3]王躍新.創造性思維訓練與培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2(1):85.

        [4]丁家永.現代教育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100.

        第2篇: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古希臘就有了問題教學法。20世紀初,杜威曾提倡過問題教學。五六十年代開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性課程改革運動的開展和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問題教學法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當代教學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問題教學法核心是什么?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能否引入這種方法?怎樣在中學歷史課中開展問題教學?本文試圖對此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問題教學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培養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研究者預言新時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這種人才不但應具有良好的德、智、體、美、勞基礎,而且要有很強的創造和適應的能力。實踐表明,問題教學法對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適應高考歷史改革和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然之舉。近幾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歷史試卷明顯加大改革力度。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題目在試卷中所占的比例。據比較權威的統計,1991-1992年此類題約占30%,到1995年,已達到80%左右。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仍然使用舊的一套“注入式”,“填鴨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把點點滴滴的歷史知識和教科書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是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類似問題教學法一類的側重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其三,問題教學法的引入也是落實《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大綱”明確規定: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了解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逐步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精神與“大綱”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

        二、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問題情境。它包括:(1)問題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問題情境的分類;(3)問題情境的設置;(4)問題情境——診斷智力發展水平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內容。本文著重談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方式。問題教學法的創立者總結出一條作為主要的教學原理的問題情境的基本途徑: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依據這一基本途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通過下列方式設置問題情境。

        1.通過對有關的趣味史實的敘述創設問題情境。在講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時,我向學生出示了一組唐朝人口增減資料:

        A.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問題:(1)從A至C階段人口增長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導致C至D階段人口急劇下降?該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從D至E階段為何人口繼續下降?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思考,進而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繁榮,人口增長;后期由于統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使社會生產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可見,政治穩定是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

        2.通過實物、圖片、模型展示等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如講北京人的體質特征,我們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頭像模型帶入課堂,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與現代人比較,學生就會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體質特征”這一問題。再如講埃及金字塔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建造金字塔》插圖,并適時提問從這幅圖你想到什么?學生從圖上具體形象,如230萬塊磨光的石塊、金字塔的精密度、監工手中的鞭子、奴隸的暴死等,就能認識到金字塔不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而且是奴隸和農民被殘酷奴役的歷史見證。

        3.通過課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實創設問題情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章,引言中提到“”結束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本講歷史意義時又說,“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兩者是否矛盾?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使大家明確:“”結束,的確使中國十年的動亂局面得到終結,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入新時期,但當時指導思想上的一些錯誤并沒有及時糾正,只有到,才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可見,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典型、普通的錯誤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設置最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情境,有時還可以通過當場試驗或演示的方法,設置問題情境。

        三、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原則

        問題情境的設置方式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必須有概括性的新穎的和未知的東西。這是問題情境的難度標志。要使問題具有新穎性,就不能簡單地根據答案直接提問,必須換個角度,換個方法,才能設計出新穎的問題。

        未知的東西的最大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問題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對未知東西的探索,使學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學中獲得更概括的知識。

        2.必須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新東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H·A·多勃洛留波夫說:“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

        第3篇: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案例教學;“診所式”教學;多元化教學方式

        民商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法學學科,其對案例教學是極其渴望的,如目前的民事借貸和商事借貸如何區分,民事擔保和商事擔保應否區別等等,都需要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個案分析以分清現狀、理清法理。但從現有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其實質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所以在民商法學中如何更好地應用案例教學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應在既有經驗的基礎上,探求新的思路和出路。

        一、角色定位——案例教學的實質價值

        (一)案例教學的引進——對傳統教學的批判

        1.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

        中國學生從踏入學校的那一刻開始至學生生涯結束,其接受的是以老師為主導的講授式教學,即老師在講臺上繪聲繪色地演講,學生坐在下面不停地記筆記,沒有思考,有的只是被灌輸既有的學術觀點、優秀成果;沒有開拓創新,有的只是學生為了順利通過期末考試,死記硬背知識點。這種傳統的教育,教給學生的只是如何更好去接納現成的東西,更好地應付考試,而不能帶給學生一種將理論與實踐、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的能力。

        2.我國傳統法學教學的不足

        我國傳統教學的不足在于其教授的學生多數難以應對千變萬化的社會。特別是在法學教學方面,對于學習民商法學的學生來說,如果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沒有實踐和分析能力,那么即使是學校里面的佼佼者,在畢業面對職場公共時,也只能被稱為與社會脫節的法律人。畢竟書本上的東西是有限的,它也只是前人在自己的經驗上總結出來的,不像現實世界內容豐富,不斷變化發展。

        3.國外案例教學的價值

        案例教學在世界上被廣泛的應用,但是各國的案例教學的具體一些細節情況顯然是不同的。例如,在美國,案例教學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即由學生總結案情,分析判例中隱含的規則;教授只是不斷的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思考。而在德國,其練習課即相當于案例教學,由高級助教或者教授助手主持,由學生用學到的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然后由主持人組織討論并加以系統終結。雖然各國案例教學的細節不同,但是這種教育方法所體現出來的價值顯然是一致的。相對于傳統教學,案例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即從設問引導分析的法學思維方式的訓練,或者說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適用法律的針對問題解決的模擬演練,其價值是十分明顯的。傳統教學所缺乏的即為案例教學的價值,亦即問題導向的開放式、發散思維基礎上的總結歸納和問題解決試案的提出。

        (二)案例教學的價值——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1.教學目標——理論+實踐

        哈佛商學院曾把案例教學界定為“這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直接參與,共同對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這些案例常以書面形式展現出來,它來源于實際的工商管理情景。學生在進行閱讀、研究、討論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全班討論。”《教育大詞典》認為“案例教學是高等學校在社會科學某些科類的專業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即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的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能力”。國內有學者認為,“所謂案例教學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入教學實踐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方式,從而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教育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它不僅強調教師的教,更強調學生的學,要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要有相當大程度的轉變。”

        2.教學開展方式——教師+學生情景互動

        法律現實主義者將法律分為“書本上的法律”和“行為上的法律”。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就是讓學生擁有書本上和行為上的法律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案例教學中學生為主導,自己動手去查找大量資料,在資料查找過程中,進行總結,從不同角度分析案例,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而老師則是一個提示評價的角色,在學生進入誤區的時候給予必要的提示,在案例結束時做一個總結,評價學生們的觀點。可見案例教學是能培養將理論與創新,動手與動腦結合的法律職業能力人才的必要武器。案例教學的價值是巨大的,但是前提是要運用的恰到好處,否則案例教學就會出現大量的問題。

        二、問題透析——民商法案例教學與現實的沖撞

        在我國實際的民商法學案例教學中,案例教學體現出了很多的問題,其價值也并未得到充分發揮。

        (一)民商法學案例教學的目標價值問題

        在我國,案例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批判和對國外教學經驗借鑒的產物。然而我國對引進來的案例教學的定位卻偏離了原有的位置。在現今,我國高校雖然認識到案例教學給法學教育帶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卻沒有吸取到精華,只是一種表象,其實未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為了更好地說明所講內容,老師采用中間穿插小案例的形式來闡述問題。這種中間穿插式案例教學的確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但完全錯位了案例教學的價值定位。民商法學案例教學要達到的目的,是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充分發揮自己的思考力,預期達到一種對話式的教學,以學生為主導,老師是一個中立的評價者。即以卓越法律人才為教學目標,多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從學術研究、課堂教學、法律實踐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從知識、思維和實踐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

        (二)案例教學的選材問題

        案例教學,其首先考慮的應該是案例。

        1.案例的選擇問題。如何選擇一個案例,既可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很好地說明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這在案例教學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但在我國,相比于判例法的美國,案例來源選擇受到很大局限。法院判決書顯然是選擇案例的絕佳途徑,但我國并沒有強制規定法院必須公開每一個判決;而法院公開的判決,又都是有選擇性的,因此,案例來源相對有限。

        2.案例與知識點的銜接問題。在我國高校的案例教學中,大多數案例來源于教課書,它們大部分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思考和設計編寫的,并不能很好地涵蓋和深入每一個知識點。而法院的判決書,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固定版本,學生通過判決書在得到真實案情的同時,也注意到了法院的判決結果,這在無形中固定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往往只是從法官判決的角度去理解案例背后的法理,不利于啟發學生思維。

        (三)案例教學的教學方法問題

        案例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包括根據教師選擇的案例,查找相關資料,分析和總結案例。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案例教學仍然是書面式的教學,仍然是象牙塔里的實踐。面對千變萬化的現實社會,復雜多樣的法律關系,層出不窮的糾紛,難以固定的立法、修法以及適用法律等,象牙塔里的學生,在案例教學的課堂上,只是身在情景再現中。例如在模擬法庭這種案例教學中,學生們只是在課下反復地模擬排練進而在課堂上發揮。縱然有些教師很好地應用了案例教學法,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案例教學只是情景創設,紙上談兵對學生來說依然是無實戰的教學方式。

        三、出路探尋——多元化教學方式的探思

        在我國,案例教學本可期待的價值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因此在探尋民商法學案例教學的出路時,我們一方面應極大地發揮案例教學的價值,將其作為深化理論知識的工具;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引入美國的“診所式”教學,作為理論與實踐銜接的橋梁,以求培養出“應用型、復合型、實踐性”的卓越法律人才。

        (一)“診所式”教學方法的引入

        “診所式”教學方法,顧名思義,就是仿效醫學院利用診所實習培養醫生的形式進行教學,強調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法律實踐過程,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從而縮小法律理論教育與法律職業技能的距離,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提高職業道德水準。筆者預期將“診所式”教學作為理論與實踐銜接的橋梁,即將案例教學歸屬于傳授“書本上的法律”的教學方式,即是通過情景創設讓學生學習理論與實踐知識,而將“診所式”教學作為案例教學的補充,作為傳授“行為上的法律”的教學方式。

        在高校中,開設“診所式”教學課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與法律援救中心合作,高校可以將經過案例學習的大三大四或者研二的學生,送到合作的法律援救中心。在法律援救中心,學生真正地作為法律人,可以親身接待當事人,參加案例研討和庭審等等。并且在法律援救中心,學生將由法律事務經驗豐富的法律工作者帶領學習。

        2.高校自己成立弱者權利保護中心或者義務法律事務所。如武漢大學成立的“武漢大學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在該中心服務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法維護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和“民告官”等社會弱者的合法權益。學生親身接待咨詢,回復信件和電話,訴訟,并且組織街頭法律宣傳教育等等。

        3.與知名公司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基地如與證券公司、上市公司等合作。在公司企業的法務部門實習中學生可以參與公司章程制定,在一些證券公司更有機會了解實踐中公司如何成功上市等。

        這些課程使學生獲得課堂上無法傳遞的知識,并充分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對學生法律道德思想情操也進行了深化和熏陶。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要求學生們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法治信念、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在“診所式”教學中,學生在法律援助中心或者弱者保護中心,自愿無償地幫助社會困難群體,并可能經常看到社會上一些不平等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的熏陶下,學生們就會在自己的思想中不自覺添上的正義感與社會責任感。

        (二)民商法學案例教學的重構

        對民商法學案例教學法預期的目標是,訓練學生法律思維方法,教授學生法律內容,更注重教會學生法律推理的方法,即像法律職業人那樣思考。

        1.對教師的要求

        運用案例教學實施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教師要相應地實現從傳統教學中的“主講人”到“組織引導者”這一角色的轉變。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教師在案例教學中要完成從劃分專題選擇案例提前布置任務層層設問、啟發思維總結歸納等幾項明確的任務,每一項都不容忽視。

        (1)對于教授法學課程的教師來說,其可以按照課時,將本學期所開課程分為幾個專題,針對這些專題進行系統的教授。按照相關專題,教師要選擇好與專題知識點相符合的案例,案例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視聽資料等,但要注意案例應有針對性、典型性和疑難性。教師將選擇好的案例和資料,提前交給學生預習準備,并應有硬性的要求,如要求每個學生寫案例分析報告,或者就該專題的某個方面寫出自己理解思考的小論文。

        (2)在課堂中,教師應將案例作為理論知識深化的工具,研究分析完案例后,學生必定要從該案例中收獲很多。教師在課堂中處于引導作用,可以提前將學生分成小組形式,課上,讓每個小組代表作課前預習思考的匯報發言。然后,老師可以就理論知識背景做個簡短介紹。再針對學生的思考發言提出層層深入的問題,并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問題討論。每個問題最后教師都可以做一下有關此問題的前沿觀點介紹。

        2.對學生的要求

        案例教學其價值最終體現來源學生對其參與的的積極性。因此案例教學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1)課前預習,學生要閱讀上文中教師交給的相關資料,然而學生卻不是簡單地進行閱讀,要在閱讀材料案例中,不停地思考,發現疑問,然后帶著這種閱讀的成果,在課上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探討。那么這樣一個閱讀思考和探討的過程就形成一個理論深化過程。

        (2)對于在課堂中,學生的積極表現,是使課堂不至于冷場的前提。提高學生課上發言的積極性,除了從學生興趣入手外,應該制定嚴格的成績評定制度,即將課堂表現作為學生成績的主要評定標準,可以將課堂表現列為70%,考試成績列為30%,甚至不用考試將課堂表現列為80%,平時的案例報告或者小論文列為20%。這樣一來,學生就沒有偷懶的機會,同時也給那些害羞不善表達的同學一定的動力。

        (三)構建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幾點問題

        1.引入“診所式”教學出現的問題。

        “診所式”教學,是實踐教學的重要來源。但在實行“診所式”教學時不可避免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教育經費問題。在“診所式”教學的基地,學生開展的是義務法律幫助,沒有任何的收入來源,如何維持基地運行,經費來源是個重要問題。現有已開辦“診所式”教學的學校,解決經費的來源除了學校自己撥款,主要是與國際學校開展合作項目,得到國際支援。因此,今后在開辦“診所式”教學時,除了以上兩種方式,國家應當予以支持,這是一種法學教學的改革,旨在培養卓越法律人才,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需要,毫無疑問,政府應予以財政上的支持。

        (2)師資來源問題。“診所式”教學雖然類似于放羊式的教學但是也不能缺乏老師的指導。但是在高校中,一般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教師是很少的,而教師的科研任務很重,加上教學任務,就很難再分身從事“診所式”教學基地的指導任務。所以可以考慮從律師事務所招聘一些兼職實踐導師,主要從事在幕后給予學生指導的工作。甚者高校和公司企業合作開辦實習基地,從而是整個法務部門的工作人員成為學生的實踐導師。

        2.實施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構建案例教學,首先就需要對高校傳統教育制度進行改革,即高校“進門”難,“出門”容易現象的改變。這一現象導致的一個嚴重問題是,進入大學后的學生,出現懈怠迷茫,甚至只想混個文憑,使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這個問題必將導致,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冷場,學生積極性不高的現象。上述案例教學其價值實現,就必須依靠活躍的課堂氣氛。因此高校將“出門”的門檻拉高,將課堂上表現作為成績評定標準,如果學生不積極應對,課前不做大量準備,那么他就會掛科,而將掛科與畢業的標準掛上鉤,掛上一門課學生就畢不了業,這樣就會督促學生努力配合老師搞好學習。再者大班教學問題,要發揮案例教學的實質意義,小班教學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這就對高校師資力量提出了考驗,而在中國法學教育出現尷尬境地的今天,相應的縮小法學教育的招生數量,不失為一個良策。

        第4篇: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實踐教學質量,是應用型專業努力的基本目標。法學屬于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其教學應該重點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目前,我國大部分地方高校都開設了法學專業。但是,由于內外因素的影響,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普遍存在學生法律思維弱化、實務操作能力欠缺等突出問題,優化實踐教學機制是提高法學專業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根本路徑。

         

        一、加強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意義分析

         

        (一)發揮地方高校培養優勢的需要

         

        地方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應根據所在區域發展需要和自身培養能力等因素,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定位,而不能盲目跟從重點大學。加強地方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是有效彰顯地方高校培養比較優勢,提升法律人才培養規格,主動適應社會對法律人才多遠需求的必然之路。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在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優勢,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是發揮地方高校培養優勢的必然選擇。

         

        (二)提高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學質量的需要

         

        法學實踐教學既可以檢閱、修正和鞏固已有的專業知識和理論體系,又有利于形塑法學專業思維、強化法律職業倫理修養,更有利于訓練法律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因而是提高法學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2〕優化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機制,必將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法律職業能力,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從而推進地方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三)推進地方高校法律人才培養方式轉型的需要

         

        當前,地方高校法學教育普遍沿承傳統學院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重視不夠,使學生畢業后既難以與大牌法學院畢業生在專業理論、學術能力上相競爭,又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磨練才能適應基層法律工作。立足地面向廣泛而多元的基層社會,順應社會現實需求,優化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強化法律實踐能力培養,增強直接服務基層的能力,這樣才能凝練自己特色,實現法律人才培養方式轉型,更好服務于基層社會建設。

         

        (四)推進地方法治社會建設的需要

         

        地方法治是國家法治建設、長治久安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法學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核心內容,而基層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品質就是具有較強的法律實踐技能。〔3〕提高法學專業人才實踐教學強度與質量是地方高校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可以推動地方高校法學專業轉型發展和提高整體層次,促進基層社會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地方社會法治與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分析

         

        (一)實踐教學方案不合理

         

        目前,許多地方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定位存在不明確、不切實際等問題,無法以此引領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的建設。其次,大部分高校法學專業人才教學培養方案中對實踐教學時間安排明顯不合理,導致大多數情況下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不佳。下面以法學專業畢業實習為例:首先,畢業實習安排的時間短,大多為3-4個月。其次,實習一般限于閱卷、裝卷、幫實習老師干些遞送材料等雜活,實習內容過于單調,學生缺乏實習興趣,覺得通過實習學不到東西。〔4〕畢業實習是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是綜合培養學生實務能力的關鍵所在。從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可以充分發現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方案及培養機制的不合理性。

         

        (二)實踐教學安排與教學方法不科學

         

        目前,許多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形式之間缺乏連貫性,在實踐教學培養目標定位、教學環節、實踐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缺乏整體設計,導致實踐教學缺乏整體性、連貫性和系統性。其次,部分地方高校沒有按照法學實踐教學和學生實踐能力發展規律來安排實踐教學環節,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隨意調整安排等問題。其次,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方法也不科學,大多數采取類似于理論教學的講授法,案例教學法,輕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實戰化,輕視全部學生的參與,導致部分實踐教學淪為精英教學,難以起到普遍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作用。

         

        (三)實踐教學評價與監控機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較為重視高校法學專業實踐作用與實施,但輕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雖然地方高校大都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但普遍存在目標定位模糊、零散碎片化、制度建設滯后、監控效果不佳、效果評價機制缺乏、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四)實踐師資隊伍不適應

         

        從整體來看,地方高校大部分法學專業教師是從學校走向學校,缺乏必要的社會與法律實踐經驗,指導學生實踐教學能力不強。而法律實務部門的指導老師大部分缺乏必要的高校教育教學理論,也缺乏擔任實踐教學方法培訓。而且,實務部門的指導教師本身實務案件多,更是缺乏提供學生實踐教學質量的內在動力。可見,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實踐教學教師存在不適應越來越重要的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發展需要。

         

        三、優化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機制的對策

         

        (一)完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基于地方高校法律人才培養優勢與地方法治建設的時代背景,地方高校將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面向地方的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極為科學。其次,在地方高校法學人才培養方案中完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一是在理論教學中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適當增加課程理論教學中的實訓教學環節,通過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實務能力訓練路徑。二是適當壓縮理論課程教學課時,增加法律實務,法律談判技能等實踐教學課程和教學時間。三是加強實踐教學力度,在必修課之外建立理論與實踐選修課模塊。

         

        (二)構建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標準

         

        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協商、談判能力、辯論技巧和方法、法律文書制作能力,制定規則能力,證據運用能力等。每種能力的培養有不同的知識、技能和實踐方式及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等。地方高校應科學界定法律人才實踐能力的構成和培養標準,針對性地對每種實踐能力設置實踐教學方案、教學環節與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三)保障實踐教學安排系統性

         

        地方高校應依據地方應用型卓越法學專業人才能力需求,在實踐能力培養標準指導下,強化實踐教學課程設置規范化。將實踐教學課程分為見識性實踐教學、專項實踐和綜合性實踐教學,并按照以循序漸進的原則優化實踐教學的聯系和互動關系,并嚴格按照管理制度與程序開設實踐教學課程,以保障實踐教學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五)改進實踐教學方法

         

        地方高校應依據法學專業實踐教學類型、培養質量標準與學生實踐能力狀況,綜合運用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研究性教學、參與式教學、診所教學等多種實踐教學方法,并教學經費、教師晉升支持等方面不斷健全激勵機制,以促進校師重視實踐教學,從教學責任和完善制度等層面加強實踐教學約束機制建設。

         

        (四)優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地方高校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現有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培養與提高。一是可通過支持專任教師到法律實務掛職鍛煉、參與辦案、考取法律資格證書、從事法律實務兼職等方式,提高其法律實務能力與實踐教學水平。二是可通過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法律實踐部門專家擔任兼職理論教師,并通過加強其教學理論培訓等形式提高其法學實踐教學理論素養。其次,可建立法學專業學生校內與校外教師協作指導機制,由其共同制定實踐課程體系、教學計劃和畢業論文選題等,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克服理論與實踐的隔離問題。

         

        (六)健全教學質量監控機制。

         

        地方高校應在系統分析法學專業人才實踐技能培養要求和質量標準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以此對不同年級的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進行評價與改進指導。并以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與激勵約束機制為重點,抓住社會調查、庭審觀摩、模擬審批、法律援助、實習實訓、法律診所、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重要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點,健全決策與指揮、評價與診斷、信息反饋、激勵約束及保障等運行系統等,協同推進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

         

        (七)加強實踐教學建設

         

        實踐教學基地是法學院校與實務部門雙方聯系的紐帶和橋梁,充分發展實踐基地對于實踐教學方法運用和實踐教學效果起到提高的作用,是實踐教學改革的基本路徑。地方高校首先應加強基層實踐教學基地功能建設,健全基層實踐教學基地在實踐操作技能示范、訓練與實戰的教學功能,充分發揮其檢驗學生實務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質量方面的作用。法學專業應建立健全管理體制,以方便兩者的緊密聯系和實踐教學的檢查監督。再次,強化實踐基地教學的激勵約束機制建設,建立健全基地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保障基地實踐教學健康與有序推進。

        第5篇: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主要的做法是,與教材相比較,對權威工具書中“以”的用法進行匯總,總結得出7~9年級《語文》所包含的詞語意義及用法。結果如下:

        (1)介詞“以”意義眾多。

        虛詞的意義更要根據語境來判斷,需要成熟的語感。“以”可以解釋為“用”、“把”“、憑借”“、按照”等,需要補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語境。

        (2)“以”兼屬連、介兩類詞。

        無論連詞、介詞,“以”皆可譯為“因為”。辨別“以”作為“因為”解釋時的詞性一個難點,需要極典型的例句來解釋。

        (3)“以”還有動詞用法。

        詞典解釋為:“(動詞)用”;“介詞,用”。根據教材選篇情況,只需強化“以”的介詞用法。等到虛詞使用積累至一定的程度后,解說虛詞的來源,說明其從動詞虛化而來,再介紹其動詞用法。

        二、縱向比較:對初中段的虛詞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找出7~9年級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歸納整理,時時注重“溫故而知新”。

        (1)七年級內容:“以”的介詞、動詞、連詞詞性。

        第一“,以”作介詞,表示“用、把”,如七年級下冊《狼》。第二,“以”作連詞,表示“以便,用來”,如七年級下冊《狼》中反復用到。第三“,以”作動詞,表示“認為、以為”,如七年級上冊《孫權勸學》、《口技》。因此,七年級的文言文教學要緊緊圍繞《狼》、《孫權勸學》、《口技》三篇課文,講授和及時復習“以”的常用意義。

        (2)八年級內容:介詞“以”的典型用法。

        分別是“憑借”、“按照”、“因為”,如《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滿井游記》。《送東陽馬生序》是特殊的選篇,共出現七次“以”,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可以作為虛詞用法的總結課程。

        (3)九年級內容:“以”與“所以”的聯系。

        本階段總結復習,選篇中的虛詞用法比較綜合。如《出師表》中出現“以”12次,“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與現代漢語不同,也需要做充分的講述。

        三、疑難解析

        (1)“以”譯為“用”,它是動詞還是介詞?

        “以”作介詞,一般在名詞之前,形成介賓短語,充當狀語、補語。句子中有突出的謂語動詞的情況下“,以”作介詞為常見。例如“:辭以軍中多務”中“辭”作為謂語動詞,可譯為“推辭”,用“以”引出介賓結構“以軍中多務”來推辭,“以”是介詞。

        (2)“以”譯為“因為”,它是介詞還是連詞?

        “以”作介詞,與其后的詞語或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一般充當句子的狀語。例如“:夫不能以游墮事”(《滿井游記》)。“以”后緊跟名詞“游”,組成介賓結構,充當狀語,所以“以”是介詞。“以”作連詞,可連接詞與詞、短語和短語、句子和句子,譯為“因此”、“以致”,前后多為因果關系。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連接兩個因果關系的短語,“以”為連詞。

        四、結語

        第6篇: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第一,轉變教師在教學中角色。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能力;第二,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在授課之前,不論是什么內容,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認真的設計、構想,通過加工、梳理、調整,形成完整的教案。

        2對于課堂中提問的目的

        初中英語的教學中,課堂上的提問顯得尤為的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手段。提問的特點:首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給學生提供口語實踐的機會,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聽書交際水平;然后,使課堂的氛圍變得活躍,給學生提供相互學習的環境;第四,深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解問的能力,促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問題的思維;第五,在突出該堂教學的重點之外,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教師對學生知識了解的程度,及時的掌握教學的進度。

        3提問能激發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及動機

        學習中,興趣是無形中最好的教師。對英語課程的興趣能充分的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也是獲得學習成功的最大動力。人貴有疑,從疑問的產生到疑問的消除是學生學有長進的一個重要過程。課堂中的提問需要精而巧,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腦細胞在課堂的45min內保持興奮的狀態。

        4提問方式的改變

        4.1增強知識的系統性需要擴展性的提問

        別致的、新穎的提問能能完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有效的引導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進入教學中。課堂中的提問不僅要注重新穎,而且還要重視知識的橫向及縱向的系統性。通過幾個問題的引導,使學生對吃早餐這件事情具有系統性的表述。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充分的掌握語言的靈活使用,還能使課堂的氛圍既緊張又歡快。

        4.2針對性的提出問題且問題的難度要適中

        每一堂課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的,緊扣著重點呈遞進式的設計問題,有層次、節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設計問題。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對學生的思路進行點撥,誘發學生一步步的深入。問題的設計應深動、直觀、感性,通常不低于或者是高于學生的水品,否則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以及教學的效果。對平時較為自卑、膽小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較易,以便增強學生的信心;對驕傲的、自滿的但是卻不夠細心的學生提問時,出一些較難的問題,以便于克服該類學生的傲氣,促使其細心思考;對與平時成績較好,對英語的學習教熱情的同學提問的時候,可以提出一些散發性的問題,以便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更想要去解決問題。教師的提問既要突破教材的難點又要起到鞏固的作用,通常以上等生為準,對被提出問題的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其他的學生也起到引領和輔導的作用;對差生提問時,可以借助檢查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淺顯的知識點的掌握的問題,這樣便于督促和調動差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心性;假若是以鞏固該堂課為教學的目的,那么一中等生為重,從而確定教學的進度。這樣全面性的提問,既發揮了提問的作用,又調動了個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少不會感到被冷漠。

        第7篇: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教師應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首先就要啟發學生觀察物理現象,該物理現象將是學生要探究學習的方向.教師可應用問題啟發的方法、故事啟發的方法、多媒體啟發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不管教師用哪種方法啟發學生學習,其啟發的重心就是要讓學生對物理現象產生興趣.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這一節課的知識為例,一名教師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物理學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的時候,把青蛙放在銅制的解剖盆上,它用一把鐵制的解剖刀去解剖青蛙時,發現死去的青蛙抽搐起來.伽伐尼剛開始的時候,以為生物中會存在一種特別的能量,它能在某種環境中被激發出來,伽伐尼為了證明生物中存在這種能量,就將實驗環境改為木質的解析盆,依然使用鐵制的解剖刀解剖死青蛙,此時伽伐尼卻發現死去的青蛙不會再抽搐.經過數次實驗以后,伽伐尼發現只有使用兩種不同的鐵器才能使死去的青蛙產生抽搐的現象.教師給學生講完這個故事以后,引導學生自己思考:這個故事可能發生嗎?學生聽到這個故事以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始思考.學生覺得這個故事絕對不可能存在靈異現象,也就是不可能存在“生物能”這種概念,理由是如果存在生物能,不應該換了一個解剖環境以后“生物能”的現象就不存在了.死青蛙會出現抽搐現象,應該是銅和鐵之間產生了一種反應,導至產生電能,因為青蛙本身是導電的,如果銅和鐵之間能出現電能,那么電流通過死青蛙的軀體,它是能夠產生抽搐現象的.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到了一個化學推測,學生在一邊接受教師的啟發,一邊思考化學問題時,就會了解到這一次將要探索的化學問題.教師要啟發學生探索化學問題,就要巧妙地創造情境,讓學生對情境中的化學問題產生興趣,從而找到自己想要探索的化學事物.

        二、對比實驗給予學生啟發

        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以后,會對化學問題展開聯想,然后結合自己學習的知識、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到一個推測,然而此時學生不知道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索化學問題,就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思考問題.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這一節課的知識為例,學生在教師創作的情境中思考,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到一個化學答案.他們認為將兩個能量不同的鐵器放在液體中會產生分子位移的現象,這就產生了電能,這個故事描述的是金屬產生電能的現象,而不是動物本身存在生物能.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伽伐尼用兩種不同的實驗來探索青蛙會抽搐是因為生物本身存在“生物能”,還是有別的能量作用在青蛙身上,那么,我們又該如何探索應用金屬的化學性質能否產生電能呢?學生經過教師的啟發,將能理解到要證明自己的化學猜想,就要用對比實驗來證明.學生經過思考,設計出以下的實驗:人的身體是以電解質的形式存在的,那么,將兩種不同的金屬放在青蛙的兩端可以視為放在電解質的兩端.那么可以先實驗,將兩種金屬放在電解質中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實驗1:將鋅片和銅片平行的放進電解質中,不讓兩者接觸,觀察化學反應.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鋅片的表面出現氣泡了,而銅片的表面沒有氣泡.學生經過思索得到化學反應方程式為:Zn+2H???4 Zn2++H2↑,學生認為銅無法與稀硫酸產生反應.實驗2:完成實驗1后,讓鋅片和銅片接觸,觀察化學反應.學生看到銅片四周也開始出現氣泡,學生依銅與稀硫酸不能產生化學反應的結果可以推測到銅片周圍的氣泡是從鋅上移過來的.即銅與鋅接觸,鋅產生的分子能量會轉移到銅身上.實驗3:用導線連接鋅片和銅片,將電流接在鋅片和銅片之間,電流表開始轉動,由此可見,鋅銅這兩種金屬若被連接,它們在電解質中就能產生電能.

        三、總結數據給予學生啟發

        學生通過對比實驗,能夠推測出化學現象產生的原因,教師還需用啟發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觀察化學現象產生的規律.教師若要讓學生發現化學現象產生的規律,就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化學實驗中產生的數據.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這一節課的知識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化學能轉為電能必須具備的條件.教師引導學生用清晰的邏輯思維記錄實驗數據、整理實驗數據。 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時,要用科學數據整理的方法啟發學生找到化學現象產生的規律,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掌握化學知識.

        四、總結

        第8篇: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法學;教學

        一、多媒體在法學教學中運用的優勢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將教學內容演變成文字、圖形、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信息,按照新的概念組合、鏈接而形成的教學模式。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向學生迅速的傳遞集文字、圖形、聲音、視頻、動畫于一體的信息,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豐富、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達到交互共享,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的目的。目前,這一模式在法學教學中已逐漸顯示出它的優越性。

        1、豐富法學教學內容在我國高等院校的法學課堂上,存在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傳授的知識內容少,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知識十分有限,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社會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傳授理論知識,也承擔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給學生傳授法律知識,同時還要進行法律精神、法律思維和法律頭腦的訓練,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分析案例,來達到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目的。近幾年來,隨著立法工作的日益完善,國家頒布實施了一些新的法律,并對舊法律進行了修改與補充,法學課程內容也隨之不斷增加。由于教學時數有限,教學容量過大,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完成教學目標。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由于多媒體傳輸的信息量大、速度快,還可實現在法理、法條、案情之間進行切換,能增加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如:運用多媒體播放一個案例視頻,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在屏幕的顯示效果上也比口述更加規范和直觀生動,易于學生接受理解。

        2、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多媒體手段的使用,不僅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色彩繽紛的學習情境,還能讓法學教學內容形聲化、表現手法多樣化,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維刺激,使枯燥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起來,使抽象的法學理論形象化。如:講《民事訴訟法》中的條件時,就能通過形象地展示案例,插播一段視頻,像電影一樣將案情中的原告人、被告人、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通過生動、豐富的畫面,美妙動聽的音樂效果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3、優化法學教學效果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很難一一溝通,而多媒體教學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智能化。通過這一平臺,實行雙向教學,讓機器及時提供高質量的反饋,教師能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經常溝通,答疑解惑。這樣,既保證了教學的規范性、系統性、條理性,又給學生一定的學習自主性。如:《合同法》中的合同效力問題,是合同法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為了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和應用,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將案情展示后,事先設成幾個步驟,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向前分析,分析對時,有笑臉或禮物等出現,如果分析錯了,會有相關的提示信息,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學到手。

        4、提高教師綜合素質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育,是一種高技術的教學活動,為法學教學開辟了一條新路。它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師要在教學理念上緊跟時展的變化,促進教師在自身素質方面的提升,否則,就會面臨著被社會的邊緣化。教師在接觸多媒體法學教學中,可以加深對法學專業知識的理解,拓寬法律知識的視野,了解最新的法律信息。同時,也提高了自身運用計算機的水平和能力,培養了刻苦研究精神與謙虛謹慎的學風。另外,多媒體技術對獲取信息有快捷性和信息的長期保存性,這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備課效率,省出更多的備課時間去不斷學習研究新的法律知識,探索新的法學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水平。

        5、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互聯網技術和功能的充分利用,能使無限的教育資源,發揮出最佳的教學效果。因為多媒體課件具有可復制性,所以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可以采眾家之長,并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極大地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學習質量與效率。特別是平臺軟件的利用,可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節約教師的教學時間和學校的教學實踐成本。

        二、多媒體在法學教學中運用的不足目前,法學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已經向全球化、多樣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但其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效能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存在一定的隱患。

        1、形式大于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由于忽視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需求,所做的課件背景畫面過于復雜,過多地使用動畫、視頻、圖片和聲音,使學生光顧著看影片和圖片了,不能集中精力學習知識、分析問題,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法學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在進行邏輯判斷、推理的過程中,視頻、圖片過多,會喧賓奪主,學生很難靜下心來深入思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2、課件制作簡單雖然采用了多媒體手段教學,但有的教師制作的課件,基本上是電子講義,黑板搬家,把所講內容的提綱展現在大屏幕上,或是文字、圖畫的簡單拼合,界面與流程過于單調,沒能體現出多媒體教學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網絡功能等優勢。

        3、案例選取粗糙法學教學的特點之一,是案例的使用量較大,有的教師在案例選擇上,只注重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忽視了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沖淡了教學內容,丟了西瓜撿芝麻,嚴重影響教學效果。還有的教師選擇的案例不能適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問題難度過大,沒有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難以當堂消化理解。

        三、多媒體在法學教學中運用應當注意的問題運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教學效果,尚需要對多媒體法學教學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

        只有不斷完善,揚長避短,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法學教學的先進作用。筆者根據承擔多媒體法學教學任務的實踐,認為在法學多媒體教學中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重視教學設計教師要運用好多媒體進行教學,就必須重視教學設計,因為教學設計是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的關鍵元素。每位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之前,必須按照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以教材為依據,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對法學教學的整個過程及其具體環節、總體結構和有關層面做出行之有效的系統性策劃。良好的教學設計有利于構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亦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2、明確教學目的教師必須明確所承擔課程的教學目的。多媒體本身只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使用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法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為實現法治奠定基礎。具體是培養學生學會用法律所特有的思維方式,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法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手段,必須為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服務。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當好學生自主學習的導演,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際參與度,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與自主能力。

        3、選擇教學方法傳統的法學教學方法有很多,如發現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法、診所教學法等等。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只是一種手段,并不能替代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選擇適合多媒體的教學方法。以模擬法庭法為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向每一個參加者介紹案情,有的案情比較復雜,為了使學生明確案情,教師還要對關鍵人物和情節進行板書。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在網上可以提供案情以及真實法庭開庭的視頻,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角色查找案情,還可以重復收看,使每個參加者都能吃透案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動畫、圖片、錄音、錄像等展示法庭的現場及相關的觀點及證據,通過相關鏈接查找相關的法理知識、條文和互動等方式,使學生在扮演相關角色的同時學到相關的知識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總之,多媒體在法學教學中的實際運用,需要有一個完善的過程,法學教師應當從實現教學目的角度,對教學過程進行認真分析和精心設計,正確處理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的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法學教學中的先進作用,以適應正在發展的現代遠程教育。

        參考文獻:

        [1]李莉.高校多媒體教學的優劣與對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2).

        [2]魏波,鄧勇勝.實踐性法學教學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2008,(1).

        [3]毛清芳.法學多媒體教學的調查分析[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4]鄭麗華,李正栓,潘炳信.在遠程教學中運用關鍵教學設計元素[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6).

        第9篇:問題教學法論文范文

        一、教學觀念現代化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現代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有效、合理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學得主動、生動活潑。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觀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師的腦海和行動中,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積極的創造性的參與,其生命之樹才能常青。例如:義務教材"筆算乘法"中的例題:"一個糧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講過"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著又給出"也可以這樣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這是以往小學數學教材中從未出現過的解法。甚至有的學生這樣做了,教者一概視為錯誤。其實不然,因為事物并非一成不變的,所列算式:"674×25"我是這樣理解的:從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則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復剛才的工作,總共可得25堆,要求總重量,故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學生已經理解整數乘法意義的前提下,教材靈活地給出這一解法,正是對傳統解題方法的一種突破,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對學生就乘法應用題在計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說是一種"松綁".因此,教材不斷地變革,我們的教學觀念也相應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實踐證明: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觀念不解決,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學方法,使用起來也會"走樣".

        二、師生關系民主化

        平等的教學氛圍是師生關系民主化的體現。在學習面前,人人平等。在學校,老師成了學生最親近的人,追求老師的愛,使自己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將成為他們一切行為的動機和迫切需要。一般來說,學生往往因為喜歡哪位老師,也就喜歡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但要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首先教師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對他們要多鼓勵,從而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要及時幫助他們彌補數學知識上的缺陷,使他們有了對學習數學的勝任感,才能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次,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善于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等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培養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再次,教師應以精深淵博的知識,嫻熟的教學技巧博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我在教學"20以內數的認識"指導書寫12時,學生對我的板書不滿意,大膽地說:"老師,您寫得不太漂亮。"我親切地說:"謝謝你,那你愿不愿意告訴我怎么樣寫才能更漂亮?"學生說:"十位上的1斜一點就好看了。"我說:"那你允許我再寫一遍好嗎?"我在學生的期待中又寫了一個比較漂亮的12,學生情不自禁地給我報以熱烈的掌聲。這種充滿濃濃愛意的良好氛圍,從而使學生產生與教師合作的欲望。

        三、教學方法科學化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制約學法,并給課堂教學效率帶來重要影響。因此,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要科學、合理。

        在教學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開展探討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學:計算4+1=?。我在教學的時候,就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學生說我是撥手指1、2、3、4、5數的;有的說我是從4開始,再往下數一個數(4、5);還有的學生是利用數的組成的知識得出4+1=5.我肯定學生的3種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導學生討論:這幾種算法中,你認為哪些比較簡便,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利用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此外,導入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游戲法、情景法、遷移法、故事法、比較法等。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課堂導入是上好一節課的良好開端。良好的新課導入,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如《最小公倍數》的導入,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報數"游戲開始:先請所報數是2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再請所報數是3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有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從而理解有關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知識。

        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課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將各種教法進行最佳組合,做到靈活多樣、富有情趣,具有實效,并能體現時代的特點和教者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方法科學化,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手段多樣化

        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措施。傳統的數學教學,從概念到概念,教師單靠粉筆和黑板講解,勢必影響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提高。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多媒體教學體現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并且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如我在講"圓的認識"時,采用動畫引入,生動形象的畫面,伴以美妙的音樂,很快讓學生進入教學過程。這樣開頭:我想問一下,大家喜歡動畫片嗎?(喜歡)今天我也給大家帶來一段動畫片,想看嗎?(想)請大家看屏幕,(出示課件)這四個小動物在舉行自行車比賽,最后結果怎樣呢?請往下看,現在比賽還沒有結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誰能得第一?(小狗)為什么呢?(因為小狗的車輪是圓的)那小白兔的車輪也是圓的,那你為什么不說它得第一呢?(因為小白兔的車輪的車軸沒在中間)這時老師停止播放,問:同學們,那為什么車輪做成圓的,車軸裝在中間,跑起來就又快又穩呢?同學們想知道嗎?(想)學完這節課,你就會明白的。像這樣,播放一段錄像,傾聽一段錄音來引入課題,就會使整個課堂頓時活躍,不僅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學生的心一直被教師牽引著,教學緊湊,過渡自然,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還提高了教學效率。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不卡 | 一级日本高清在线观看 | 最新国内久久免费视频 | 亚洲日本人成网 | 色综合中文字幕色综合激情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