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工業發展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發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工業發展論文

        第1篇: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1.世界涂料工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1.1生產、消費現狀

        1997年世界涂料總產量約2200萬乙價值600億美元。產量分布見表1。

        表11997年世界涂料產量分布

        國家或地區產量/(萬t)比例/%西歐620.828.2北美610.527.7亞大地區609.227.2拉美130.05.9東歐109.05.0中東54.52.5其它地區66.03.0合計2200100.0

        世界各國按1997年涂料產量排序,美國第一,為517萬t;日本第二,為208.2萬t;德國第三,為198.7萬t;我國第四,為165.8萬t。

        按銷售業績排序,1999年占全球涂料業務60%的前十位涂料生產商依次為:AkzoNobel;ICI;Sherwin-Williams;DuPont;PPG;BASF;關西涂料;日本涂料;Valspar;RPM。

        1998年全球共約銷售涂料2218萬t,預計到2003年將增長到2445萬t。市場容量以美洲最大,占36.7%;其次是歐洲,占29.4%;亞大地區居第三,占24.1%。就1998~2003年的年均增長率而論,亞大地區居首,為2.5%;美洲為2%;歐洲為1.5%。世界涂料市場分布及其增長情況見表2。

        1.2技術進展

        在世紀之交,國外涂料工業正處于一個技術進步的重要時期。環保法規的強化,推動了涂料產品結構的調整:傳統溶劑型涂料逐漸減少,高性能、低污染涂料快速增長;限制鉛、鉻、鋅等重金屬顏料在涂料中的應用,促進了低毒性顏料的開發;有機錫防污劑的限制使用,促進了無錫低毒長效防污涂料的開發;激烈的軍備競賽又刺激了隱形涂料等特殊性能專用產品的發展。

        表2世界涂料市場分布及其增長情況

        1998年市場分布2003年市場分布1998~2003年年均地區需求量/萬t占有率%需求量/萬t占有率%增長率%美洲813.636.7898.736.72.0歐洲652.729.4700.028.61.5亞大地區534.524.1605.424.82.5其它地區217.69.8241.29.92.0合計2218.4100.02445.3100.02.0

        所謂高性能涂料,是指技術性能、使用性能和施工注能更好的涂料品種。其中包括:要求裝飾性、鮮映性接近工藝品的轎車面漆;耐腐蝕性極優,具有10年以上保護期的重防腐蝕涂料;耐候性、耐久性達15年的氟碳樹脂外墻涂料;電子產業、高新技術要求配套的各種涂料;塑料及橡膠制品涂料;各種功能性涂料如無錫自清洗防污涂料;防靜電涂料、防火涂料、大氣凈化用光催化涂料、零VOC水乳膠涂料、幻覺色彩涂料;等等。

        低污染涂料主要指環境適應性好的涂料,包括水性涂料,無溶劑涂料,粉未涂料,高固體分涂料,輻射固化涂料等。其中,以乳膠漆為代表的水性涂料已占涂料總量的55%,水性工業涂料已占工業涂料總量的26%,而且仍呈增長之勢。為適應高性能低污染的發展方向,國外通過各種方法對樹脂改性,不斷推出水性樹脂,氟碳樹脂,硅樹脂,高固體分樹脂,超細無機填料,各種低毒高裝飾耐候性顏料,水性涂料專用原材料等。

        國外涂料生產企業不僅致力于涂料技術本身的提高,還特別重視涂料施工技術的發展,尤其對于OEM涂料施工(在線涂料涂裝)的研究投入了巨額經費,遠遠超過對涂料產品生產本身的投入,做到了涂料技術開發與施工技術研究的緊密結合。如日本關西涂料公司研究所,就裝備有能實車涂裝的電泳槽(容積20m3),可大大縮短產業研發的周期,但運行費用是很可觀的。

        1.3發展趨勢

        1.3.1向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涂料工業發展的最顯著特點,是一些世界級的大公司通過相互收購、合資合作、技術轉讓等方式,使涂料生產向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以強化其在某一產品市場領域的競爭能力,從而達到全球化、合理化經營的目的。荷蘭阿克蘇公司與瑞典Nobel公司合并組建的Akzo一Nobel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涂料公司之一,最引人注目。阿克蘇公司美國部分為集中力量發展其優勢產品卷鋼涂料(占世界市場的25%)和木器涂料等,將其汽車涂料業務轉讓給巴斯夫公司。日本涂料公司也一直想在卷鋼涂料方面爭取霸主地位,首先于1993年與英國Courtaulds集團以1:1股份合資建了一家卷鋼涂料公司。該公司已購買了德國Mehnert&Veeck公司(其卷鋼涂料占德國卷鋼涂料市場的40%)和瑞典卷鋼涂料生產企業InternationaIFarg公司,并正計劃進入法國和西班牙市場,希望在2000年前獲得整個西歐卷鋼涂料市場20%的份額。1996年全球涂料行業最大的兼并舉動是美國Sherwin一Williams用8.3億美元收購了美國ThpmpsonMinwaxHoldings。此舉擴大了其在美國和英國的市場份額。1997年該公司又一連吃進智利(建筑涂料)和巴西(工業涂料)各一家涂料企業,進一步擴大了其在南美的事業。1997年,產銷均居世界之首的ICI公司收購了波多黎各的SuperiorPaint。PPG也不甘示弱,一連收購了BASF的罐用涂料、美國一家高爾夫用品涂料/汽車修補涂料、意大利在南美的汽車涂

        料、ICI公司在德國的特種涂料等業務。另外,該公司還以5.12億美元購買了AkzoNobel公司在美國加州的PRCDesoto國際宇航涂料廠,同時購買了中等規模的意大利Bellaria粉未涂料制造公司。1998年,產量排名世界第二的AkzoNobel(荷蘭)再創兼并之壯舉,把排名世界第十的英國Courtaulds集團吃進,一躍而居世界首

        位。1999年,DuPont公司以19億美元購買了德國Hoechst公司下屬的Herberts子公司,使其涂料業務的銷售額增加了15億美元,達到38億美元,一舉成為全球第四大涂料公司和最大的汽車涂料供應商。

        1.3.2重視環保,發展“綠色涂料”

        傳統的低固含量溶劑型涂料約含50%的有機溶劑。這些有機溶劑在涂料的制造及施工階段排入大氣,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要求保護自我生存空間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環保法規也越來越嚴格。美國已從“66法規”發展到現在的“1113法規”。該法規規定:建筑平光涂料的VOC在2001年降至100g/L,2008年降到50g/L;工業涂料的VOC已從1990年的420g/L降至1993年的340g/L,2000年將繼續降至250g/L以下。日本也于1997年由日本涂料工業協會首次出臺了室內建筑涂料標準(見表3)。

        表3日本室內建筑涂料標準

        涂料設計條件乳液涂料溶劑型涂料TVOC1%以下-芳香族溶劑0.1%以下1%以下醛類0.01%以下0.01%以下重金屬類(鉛、鉻等)0.05%以下0.05以下致癌性物質0.1%以下0.1%以下生殖毒性物質變異原性物質敏化性物質0.1%以下0.1%以下

        環保法規的加強,迫使世界各大涂料公司紛紛致力于節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體分涂料和輻射固化涂料的開發應用。建筑涂料水性化已成必然趨勢。工業涂料也正在向著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體分涂料和輻射固化涂料等方向發展。這一發展趨勢可由表4看出。

        表4世界工業涂料總體技術的發展%

        工藝技術1995年2000年2005年2015年低固體溶劑型涂料39.530.515.07.0高固體溶劑型涂料12.512.010.08.5水性電泳涂料8.510.015.517.0其它水性涂料14.016.019.022.5活性體系涂料14.015.016.517.5粉未涂料8.012.017.520.0輻射固化涂料3.54.56.57.5

        2.我國涂料工業現狀

        2.1生產、貿易及消費

        據1995年工業普查,我國現有涂料生產企業4500多家,分屬化工、輕工、建材、建筑、機械、交通、煤炭、文教等各部門,構筑了國有、三資、鄉鎮、個體等各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生產組織結構,形成我國涂料工業的“三足鼎立”之勢:一是原化工部所屬約110家涂料生產廠,年生產能力共計100萬t;二是獨資、合資企業200多家,年生產能力約100萬t;三是4000多家分屬建材、建筑、輕工、農業、交通、煤炭、文教等行業的涂料生產企業,以及個體、鄉鎮涂料企業,年生產能力共計約100多萬t。獨資、合資企業和國內較大規模的生產廠,市場定位為中高檔產品;個體、鄉鎮等小企業一般以生產低檔產品為主。

        1998年,根據對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涂料企業的統計,18大類涂料的產量為121.82萬乙建筑涂料產量為46.47萬乙兩項合計,總產量為168.29萬6比1997年增長了1.5%。我國涂料總產量已臍身世界四強。18大類涂料中,產量最大的品種是醇酸樹脂漆,其次是酚醛樹脂漆。高檔合成樹脂涂料的比例達到70%左右。節能低污染涂料(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體分涂料、輻射固化涂料)的比例約為26%。涂料生產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迅速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兩地區。華東地區涂料產量最大,占全國總產量的43%,中南地區占25%,華北地區占12%,而東北、西南、西北地區所占比例不足20%。

        1998年涂料進出口量分別為15.7萬t(1.27億美元)和7.4萬t(1.18億美元),進出口均以溶劑型涂料為主,但進口涂料水性比例高于出口涂料的水性比例。進口涂料溶劑型與水性比例分別為56.3%和43.7%,出口涂料溶劑型與水性比例分別為61.8%和38.2%。出口的主要品種是酚醛樹脂涂料和化學改性天然樹脂涂料等。出口去向主要是香港、朝鮮、俄羅斯、蒙古、緬甸、哈薩克斯但、吉爾吉斯等。進口的主要品種有聚酯樹脂涂料、丙烯酸樹脂涂料和其他合成樹脂涂料等。進口來源主要是香港、臺灣、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英國等。

        1998年我國涂料表觀消費量為176.6萬t比1997年增長了0.7%。其中,建筑涂料約占45%,其余為工業涂料和特種涂料。建筑涂料中的高檔乳膠漆用于大城市居民住宅內裝修已成為時尚,功能性防火涂料和工業地坪涂料成為后起之秀。國內涂料消費市場正逐漸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其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產品質量因素優質、高指標、功能性產品受歡迎。

        ②價格因素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價格不是影響涂料消費的最主要因素,消費者更注重產品質量及其使用性能。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價格還是起決定作用的。

        ③環保因素環保意識加強,民用(主要是室內用)環保型產品更受歡迎。

        ④廣告、媒體的宣傳因素廣告對生活水平較高的消費群體有較大的引導作用。立邦漆就是最好的印證。

        ⑤企業信譽和名牌效應因素人們普遍認同信譽較好的國營大企業及其名牌產品。

        2.2存在問題

        2.2.1生產企業多,規模小,經濟效益差

        涂料生產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各地中小型涂料廠蜂擁而上,全國涂料生產企業已達4000多家。大部分企業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什么都生產,但什么都不精,沒有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導致企業經濟效益差,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低。企業無法進行擴大再生產和技術改造,很難與相關工業同步發展,更談不上引導用戶的消費需求。

        2.2.2原料不配套

        涂料生產涉及溶劑、樹脂、顏料、助劑等數百種原料。涂料生產所用的一些大宗原料如金紅石型鈦白、甲醚化氨基樹脂、叔碳酸乙烯酯、高檔顏料及各種專用助劑等長期短缺。一些涂料專用原料規格少,質量差,嚴重影響引進裝置的正常生產,也影響了新產品的開發和研制。

        2.2.3重復建設嚴重

        以汽車涂料為例,僅在1994~1996年的三年間,日本關西涂料公司在我國沈陽、天津、湖南、重慶等四地,以相同的技術建立了四家汽車涂料合資生產廠。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外國公司受益,我們國家受損。

        2.2.4科研開發投入少

        國外對涂料用樹脂的研究非常重視,而我國涂料工業基礎研究力量則很弱,往往只局限于配方的研究,對科研開發的投入僅占產品銷售額的1.2%(國外一般為占5%~10%)。而且,國內涂料行業還存在著只重視生產環節而忽視施工應用研究的不良傾向,使得好產品得不到好的應用效果。產品售后技術服務也比較薄弱。

        2.2.5涂料產品標準滯后

        涂料產品標準的制定滯后于涂料品種的發展。我國涂料產品標準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督管理手段,給假冒偽劣產品以可乘之機,擾亂了國內涂料市場,損害了國有涂料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民族工業形象。

        2.2.6三廢治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涂料行業三廢主要來自涂料原料的生產、涂料的生產及涂料涂裝過程。

        在涂料用樹脂的生產過程中,有少量的揮發性有機物逃逸到大氣中。如在生產氨基樹脂時,有一定量的甲醛(3%左右)揮發;在生產酚醛、環氧等樹脂時,要產生一定量的廢水。

        涂料生產過程中,由于含大量有機溶劑的產品還很多,必然會有溶劑揮發到大氣中。傳統防銹涂料含有鉛、鉻、鋅等重金屬鹽,如使用不當,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涂料施工中,特別是涂料烘烤固化過程中,有數十萬噸有機溶劑揮發到大氣中,嚴重污染環境。另外,市場上銷售的聚氨酯涂料,游離單體異氰酸酯含量嚴重超標,施工時散發到大氣中,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

        3.我國涂料工業的發展對策

        根據我國涂料工業的發展現狀及相關工業的發展要求,并借鑒世界涂料工業的技術進展和發展趨勢,21世紀,我國涂料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應當是:大力發展高性能、低污染的涂料品種,并促進涂料生產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3.1調整產品結構

        一是逐漸淘汰落后工藝、落后設備和品質低劣的產品如低檔建筑涂料聚乙烯醇水玻璃內墻涂料(106)、聚乙烯醇縮甲醛涂料(107)、淀粉涂料、纖維素改性淀粉涂料等產品。

        二是大力發展高檔合成樹脂涂料,使高檔合成樹脂涂料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2005年的80%。

        三是大力發展節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體分涂料、粉未涂料、無溶劑涂料和輻射固化涂料。在建筑涂料中,提高乳膠涂料比例,到2005年達到50%~60%。在工業制品涂料中,擴大水性涂料、高固體分涂料和粉未涂料的應用,到2005年,使水性涂料的比例達到15%,粉未涂料所占比例達到10%。實現這一目標,將使節能低污染涂料占涂料總產量的比例從目前的近30%,提高到2005年的40%。

        四是改變我國國有企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模式,建議國家制定鼓勵提高專用涂料技術水平、淘汰性能低劣涂料產品的政策,使汽車、航空、集裝箱、重防腐、高檔家具等各類專用涂料和功能性涂料都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加強專業化生產,以此推動涂料工業產品結構的優化。

        五是重視解決高檔涂料用原料的供應問題。通過自主開發和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實現通用樹脂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基礎無機顏料、關鍵助劑實現國產化;提高原材料自給率,為改善涂料行業的產品結構創造條件。

        3.2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逐步改造現有生產裝置,提高自動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強度,改善操作環境。大宗產品生產實現設備大型化,高溫樹脂全面采用熱媒加熱系統。

        3.3加強科研開發

        重點突破對國民經濟有較大影響的專用涂料的研究開發。

        重點開發超耐候性(10年以上)建筑涂料,如有機硅、有機氟及其改性的丙烯酸酯類乳膠涂料;加快汽車涂料水性化、系列化研究,以轎車漆為重點,主攻高裝飾、低污染轎車漆,發展水性化、高固體分、無溶劑以及金屬閃光漆和高鮮映度等品種;開發防腐時效在15年以上的橋梁和船舶用防腐蝕涂料;開發具有特殊功能的防火涂料、隔音涂料、耐高溫涂料、隔熱涂料等;開發低能耗高性能的各類脂肪族和芳香族聚氨酯涂料及環氧樹脂涂料。使汽車涂料、船舶涂料、集裝箱涂料、建筑涂料、防腐涂料等方面的生產技術水平達到發達國家90年代初期的水平,基本上能夠滿足相關行業的發展要求。

        3.4環境保護并加大執法力度

        目前,我國涂料在施工時,有數十萬噸的溶劑揮發到大氣中。溶劑揮發是繼汽車尾氣排放及煙霧漂塵之后的第三大空氣污染源。建議國家盡快制定“涂料生產及施工環境保護法規”,限制揮發性有機物在涂料中的使用量,并禁止生產和使用VOC含量較高的涂料品種。具體治理措施如下:

        (1)制定VOC限量法規,在民用涂料中,VOC含量不得超過250g/L。

        (2)大力開發應用無重金屬的防銹顏料,如三聚磷酸鋁、磷酸鋅、云母氧化鐵等防銹顏料,替代傳統有毒的紅丹、鉻黃等鉛鉻系防銹顏料,并逐步制定和實施重金屬顏料的限定法規。

        (3)高度重視聚氨酯涂料中游離異氰酸酯單體嚴重超標問題,加緊研究開發降低游離單體含量的技術。

        3.5優化企業結構,加強專業化生產

        為提高全行業的經濟效益和穩定產品質量,要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樹脂生產專業化、涂料生產專業化、色漿生產專業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規模化生產。

        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為確保民族工業的興盛,增強國內產品的競爭力,要集中力量扶優扶強,并通過必要的和有益的優化重組,使各類專用涂料的主要生產企業在規模、品種、質量等方面形成行業優勢,帶動行業向前發展,并與國外產品相抗衡。

        3.6改進、完善涂料統計方法

        多年來我國涂料一直沿襲只按成膜物統計的方法,不利于掌握技術發展水平和產品流向。國外涂料工業普遍采用按用途及產品狀態(粉未、溶劑、水性等)并結合成膜物類型統計的方法,僅憑涂料統計表,就能了解涂料的消費構成和技術發展水平。我國涂料統計也要向這個方向轉變。具體實施方法是先由國家制定產品分類標準,再引導企業據此統計并上報本廠涂料產品。

        3.7修訂涂料產品質量標準

        建議修訂我國涂料產品質量標準,并加大執法力度,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規范市場秩序,避免資源浪費,有效地促進涂料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3.8繼續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

        隨著我國涉外經濟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投資環境會越來越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后還將繼續貫徹下去。國家為逐漸扭轉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東、中、西部依次遞減的態勢,將制定出外商在華投資地區導向性政策,鼓勵外商到中西部投資。

        這也將成為我國政府加快中西部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涂料行業要與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保持一致,創造條件,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吸收投資,并向中西部傾斜,推動我國涂料工業的平衡發展。

        第2篇: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1.1發展速度快,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

        從我國乘用車市場的發展情況分析:

        從銷量方面分析:從2000年至今,自主品牌同合資品牌一樣呈現出總體上升的態勢,自主品牌并沒有因為加入WTO后受到國外產品的沖擊而出現銷量下滑。在國內市場的銷售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上升,說明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有所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強。

        從同比增速上分析:從2000年到2007年的八年中2000年、2003年和2004年自主品牌的同比增長速度低于合資品牌,對汽車工業平均增長速度的貢獻不相上下;從同比增速之和分析:自主品牌總增占速度高于合資品牌,說明自主品牌過去七年的遞增速度大于合資品牌,呈現出較為迅猛的發展態勢。

        1.2自主創新成為發展主流

        十五屆六中全會將“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奇瑞、吉利、華晨等企業在上海、北京車展的強勢亮相備受國人矚目,也為中國民族汽車企業未來發展帶來了希望。2008年的北京車展,面對跨國汽車巨頭強大的參展陣容,一汽、上汽、東風、奇瑞、吉利、長城和比亞迪等國內汽車企業毫不示弱,紛紛攜最新研發的自主品牌汽車高調亮相北京車展,其數量接近890輛展車的三分之一。數量之多超過歷屆北京車展。

        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等合資企業也制定了未來五年的自主創新目標:按照規劃,“十一五”期間,上汽集團將投資100億元,新增自主品牌汽車5萬輛,形成車身自主開發能力,2010年自主品牌占總量的30%,并具備整車和發動機開發集成能力;一汽集團2008年推出以頂級紅旗概念車HQD為原型的紅旗旗艦車型,初步形成較完整紅旗產品系列。

        1.3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場

        雖然自主品牌在2006年在發展速度和市場占有率等方面給人們帶來了欣喜,但是我們從市場和產品方面分析一下是不是自主品牌真的走出困境實力大增了呢?從銷量排名中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的含金量不足,雖然夏利、QQ、旗云銷量都達到10萬輛以上,但是單車價值量都在5-6萬,只相當于捷達、伊蘭特的1/2,雅閣、領馭的1/4。所以銷量大,銷售價值量卻很低。另外,對于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經濟型轎車,價格成為其市場競爭中的主導因素,上述車型的銷量又是通過殺價換來的,眾所周知,每次降價潮幾乎都出自夏利,而奇瑞更是標榜每款車都成為同級別車的價格標尺,專家估計QQ的單車利潤在500元左右,利潤率為1.25%低于國際汽車行業平均3-4%的利潤率,更遠遠低于目前國內車市的20%的一般利潤率。也就是廠家是以犧牲利潤來換取市場的。

        2目前全球汽車工業發展的大趨勢

        2.1汽車企業的重新整合趨勢

        上個世紀90年代,國際汽車工業掀起一股跨國兼并和改組狂潮,自1998年德國的奔馳和美國的克萊斯勒合并后,美國福特收購了瑞典的沃爾沃的轎車部,并擴大了對日本馬自達公司的控股權到法國雷諾控股日本日產、美國麥克重型貨車。形成了所謂的“6+3”格局。但是由于國家間管理理念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并沒能給合作帶來預期的效益。所以新一輪的更富理性的整合以及集團內部的磨合將繼續進行。像韓國大宇那樣通過盲目擴張而自我發展的企業將繼續受挫并將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專家預言,隨著競爭的此消彼長最終國際汽車市場也終將只存在5-6家“巨無霸”集團公司。

        2.2生產方式的轉變趨勢

        汽車企業的兼并重組推動了世界汽車生產方式的轉換,以全球制造、全球采購、平臺戰略、模塊化通用化生產的生產方式正在形成。平臺戰略就是在一個不變的總成和零部件生產平臺上生產多品牌、多款型的汽車。比如德國大眾的PQ35平臺就同時生產奧迪、高爾夫和開迪三款車。通過平臺戰略可以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精簡生產過程,發揮經濟規模效應,改善生產批量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滿足不同消費需求。模塊化生產是汽車廠把最耗費人工的裝配環節向零部件制造業轉移,由零部件供應商提供整車的各個總成,整車廠負責整車的開發與品牌。模塊化生產有利于全球性的采購,生產規模的擴大,提高整車廠的組裝效率。高成組化是指將汽車零部件分成若干系統和模塊,按系統和模塊成組生產和供應。這樣可以簡化協作關系,提高裝配效率和質量,提高零部件的生產水平,降低零部件生產成本,提高整車廠對生產過程的控制能力。德國大眾從捷克采購發動機總成、西班牙采購底盤總成到巴西進行組裝,各協作方都無法掌握汽車的核心技術。

        2.3新型綠色的設計發展趨勢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劇增,在給人們帶來舒適、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公共問題。在保證強度硬度的情況下,塑料、鋁合金、鎂合金等輕質化材料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來減輕整車的質量,減少驅動能耗;運用電子、信息、網絡等技術來控制發動機工作,減小油耗和尾氣排放。歐洲90年代提出“3L車計劃”,1998年大眾公司首先推出百公里綜合工況耗油2.99LLupo車,它采用了先進的3缸TDI柴油機。2002年美國總統布什推出了FreedomCAR計劃。集中在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究,其目的是在不使用燃油的前提下,研究價格可接受的、沒有排放污染的、并且不影響安全性、靈活性和選購自主性的全功能轎車和卡車。在環保方面,歐洲采用了Ⅳ號標準,美國分階段實行的Tier標準,北京也實行了相當于歐洲IV號的中國四號排放標準,并有多款混合動力車或燃料電池車為北京奧運會服務。為此動力集成控制系統、多氣門、后處理裝置以及渦輪增壓直噴等技術被廣泛應用。同時,各大汽車公司都致力于燃料電池和雙燃料、雙動力系統的研究,專家預測未來的汽車企業排名將根據掌握最新的燃料電池技術的先進程度來確定。

        3我國汽車工業企業的戰略選擇

        我國的汽車工業要想擺脫高能耗、低收益、受牽制、阻發展的“巴西道路”,就應該在技術突破、產業聚合、市場轉移的大趨勢下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順應新的潮流謀求新的發展。

        3.1集團化戰略

        (1)從國家方面的具體措施。

        第一,國家出臺具體的政策法規。我國汽車類企業產權隸屬關系復雜,各個地方為保護各自利益,阻礙有實力、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對生產能力小的企業的收購重組活動,國家要從一體化發展的角度出發,保障市場行為的進行。第二,政企改革方面,積極推行國企的企業、社會職能分離。允許國有股減持,改革企業領導的考核制度,改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為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提高。允許其自主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第三,靈活的金融政策。增加企業在兼并重組中的貸款額度,放寬上市融資限制。

        (2)從企業角度的具體措施。

        第一,優勢互補或強強聯合式。不能夠僅僅為了擴大規模而重組,要根據優勢和競爭能力的擴大而聯合。主要目的有:和其他整車生產廠家結盟,拓寬品牌結構;向產業價值鏈前端延伸和零部件企業結盟,理順零部件的供應體系或者和研發機構、大專院校結盟,提高新產品的研發效率;向產業鏈下端延伸,參股商企業,控制銷售渠道和服務網絡。第二,吸納國外資本形成戰略同盟:允許國外投資公司入股,共同開發產品,占領市場;和汽車產業欠發達國家在國外聯合建廠進行CKD生產并在當地銷售。

        3.2后發優勢戰略

        由于我國民族汽車工業企業起步晚,底子薄。沒有能力支付動輒幾個億美元的研發費用,發展受到缺乏技術和人才制約,而這兩種資源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由于汽車產業分工的逐步細化而被從汽車生產企業分離出來,我國企業可以以相對低廉的價錢獲得。有一些研發模式可以選擇:

        購買整合:購買老牌汽車公司的股份來擁有設計能力,如上汽并購羅孚獲得了它的設計團隊及未上市的多款車型資料。

        合作開發:讓自己的工作團隊和世界領先的設計公司共同開發產品,鍛煉研發隊伍,如奇瑞派出研發人員和奧地利的AVL共同設計發動機。

        高薪聘請:利用國外專家的管理經驗帶動企業質量、技術等方面快速得到提升,如奇瑞聘請三菱的專家寺田改善企業的現場管理。

        3.2走出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研發之路

        我們的企業可以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的發展模式。在合作過程中企業作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進行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由于我國汽車工業企業,創新能力普遍較低,而采用產學研的分工合作方式,能使外部技術資源的內部化,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迅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和自主研發或技術引進相比,企業花費更少的精力和財力,來實現技術上的跨越式發展。政府如果通過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有意識地引導和促進這種合作,可以更大限度地發揮產學研的相互作用,加速創造出更多新技術新產業的萌芽。產學研合作的動力機制來自大學、研究機構、企業間的相互促進作用。

        摘要:對于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從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現狀談起,分析了目前全球汽車工業發展的大趨勢,從而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我國汽車工業企業的戰略選擇。希望能夠給我國汽車企業的發展提供指導,對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也能提供借鑒之據。

        關鍵詞:中國汽車;工業;策略分析

        參考文獻

        [1]徐長明.中國汽車市場分析與預測[J].國家信息中心,2005.

        第3篇: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1.1研究方法

        1.1.1熵值法

        在綜合指標體系的測度中,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主觀賦權法是一類根據評價者主觀上對各指標的重視程度來決定權重的方法,如專家咨詢法、層次分析法等;客觀賦權法的賦權原始信息來源于客觀環境,它根據各指標所提供的信息量來決定指標的權重,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本文采用熵值法確定權重,以消除確定權重的人為主觀因素.在信息論中,熵是系統無序程度的度量,信息則是系統有序程度的度量,二者絕對值相等,符號相反.一般認為,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小,熵也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就越大,熵也越大[9].因此,熵值法能夠深刻地反映出指標信息熵值的效用價值,所給出的指標權重值比層次分析法和專家經驗評估法有更高的可信度,適合對多元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1.1.2灰色關聯分析

        對變量間關系分析的經典方法是統計學中的相關分析、線性回歸或因子分析,但是以上統計分析都是以線性處理的思想為基礎[11],灰色關聯分析是基于灰色系統的灰色過程,注重因素間數組的比較,且對數據樣本量及其分布規律要求不高[12],因而灰色關聯分析法在本研究中更具有實用性.灰色關聯分析是一種多因子統計分析方法,適用于研究機制復雜、層次較多、難以建立精確模型進行定量測度的系統,它是以各要素的樣本數據為依據用灰色關聯度來描述因子間關系的強弱、大小和秩序的.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關聯度越小[13].因此,可以根據關聯度的大小來判別系統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模型進行工業化水平與工業發展環境分析的基本步驟如下:1)確定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本研究選取工業化綜合指數為參考數列,金融環境指數、勞動力環境指數、技術環境指數、社會容量指數、資源稟賦指數、環境容量指數、環保指數、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指數、人民生活水平綜合指數為比較數列.2)對變量數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系統中各因素的物理意義不同,數據的量綱也不一定相同,所以必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在對原序列進行初值化時,主要可以采用初值化算子、均值化算子和區間化算子,其目的是使系統行為序列無量綱化,且在數量上歸一.

        1.2數據來源

        由于數據獲取的局限性,本文選取1990、1995年數據及2000—2011各年數據.文中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均來源于1996—2012年度《烏魯木齊統計年鑒》及《新疆50年》.

        2結果分析

        2.1烏魯木齊工業發展環境分析

        工業發展環境評價是指導工業布局的基礎,也是維持工業持續生命力的必要條件,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全面體現區域工業發展環境整體狀況.基于國內外工業化發展影響因素的相關理論,遵循代表性、系統性和綜合性原則[14],從金融環境、勞動力環境、技術環境、市場容量、資源環境、環境容量、資源保護指數等9個方面,選取31個基礎指標構建了包括經濟要素環境、生態要素環境和社會要素環境的烏魯木齊工業發展環境支撐力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選取思路如下:首先,金融環境是地區工業發展綜合能力的體現,選取人均GDP作為對地區經濟的綜合衡量指標,二產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投資效果系數作為評價當地宏觀投資經濟效益的主要指標,以此反映當地工業發展的活力;勞動力環境和技術環境是地區工業發展軟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產從業人員比重、生產率增加系數、勞動力成本增長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評估勞動力的數量、質量以及可獲得性;而技術環境的3個指標則反映了當地技術保障能力以及對科技能力的重視度;良好的市場潛力是產業發展和資本進入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發展的一個最活躍因素,本文選取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城鄉居民年末儲蓄余額、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等指標反映市場的容量及工業發展的潛力.資源環境通過資源消耗來側面反映當前資源對工業發展的支撐力,環境容量和資源保護指數限定了工業發展的規模與方向(即可持續發展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可以用來反映社會要素環境對工業發展的推進作用.針對選取的指標,并依據熵值法原理,對1990—2011年31項指標的434個原始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出相應值,以分析烏魯木齊市工業發展環境支撐力(表1).從一級指標權重來看:經濟要素環境是決定工業發展環境支撐力的最重要因素,而生態要素環境權重落后于經濟要素環境,一方面說明強勁的經濟能力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要素環境對工業發展環境的影響力也愈加不能忽視;另一方面從二者權重巨大的差距可以反映,日益惡劣的生態環境對工業發展的制約作用還未全面爆發,換言之,生態環境保護有待引起全社會進一步重視.社會要素環境整體權重略低于生態要素環境,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權重卻高達0.1656,僅次于金融環境(0.1745),這說明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會對工業發展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健康的社會環境是工業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基礎.從二、三級分指標的權重排序來看,前兩位分別是人均地方財政收入(0.0676)和二產固定資產投資比重(0.0579),這說明1990—2011年間,金融環境是影響烏魯木齊市工業經濟發展環境,以及綜合發展環境支撐力的最重要因素;生產率增加系數、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科技活動人員比重、科技經費投入指數分列其后,說明勞動力環境、市場容量和技術環境對烏魯木齊市工業也具有較大的支撐力,因而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對推進工業化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而環保指數與環境容量的部分指標權重極小(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節能系數、工業節水系數,分別為0.0138、0.0114、0.0895),說明工業化進程中對生態要素環境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實施環保措施成效不大,從而在表1中顯示為高信息熵,因此工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勢在必行.從1990—2011年間各類要素環境平均得分來看(圖1),各指標的平均得分都不高,這是因為大部分指標雖然近幾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在期初得分較低,因而影響其平均分值,如技術環境、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從分指標來看,金融環境得分最高,其余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市場容量、人民生活水平、勞動力環境、環境容量、技術環境、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保指數,說明相對其他要素環境而言,金融環境對工業發展具有較強的支撐力,強勁的經濟實力在推動工業發展的同時,又會反作用于當地經濟,提升并改善金融環境;資源環境、環保指數、基礎設施建設的得分相對較低,說明該類要素環境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工業在良好的發展環境中生存和運營.

        2.2基于不同工業化階段的工業化水平與工業發展環境的灰色關聯分析

        2.2.1工業化水平測度

        參照陳佳貴等[5]對工業化進程的劃分方法,計算烏魯木齊市1990—2011的工業化指數,把工業化進程分解為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工業結構、空間結構和就業結構5個方面的發展變化.選取人均GDP、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生產部門增加值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產業就業占比為基本指標,由熵值法計算權重得出,人均GDP、三產結構、工業結構、空間結構和就業結構5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38%、21%、19%、12%、10%.采用階段閾值法計算烏魯木齊市工業化水平測評值,并繪出其工業化水平的演變過程(圖2).烏魯木齊市的工業化水平以2002年為節點,2002年之前處于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2002年之后處于工業化后期前半階段,各階段內工業化進程平緩,但總體呈向前發展的趨勢.

        2.2.2工業化水平與工業發展環境的灰色關聯分析

        考慮到烏魯木齊市工業發展的階段性,本文將1990—2011年以2002年、2007年為界劃分為3個階段,分段進行比較,明晰不同階段影響工業化水平的要素環境機制,計算結果見表2.1990—2011各類要素環境綜合評價指數與工業化水平的灰色關聯度都在0.5以上,均屬中等關聯,表明影響烏魯木齊市工業化水平的環境要素具有多元性;關聯度最高的金融環境指數為0.8477,關聯度最低的環境容量指數為0.5267,二者相差較大,表明影響烏魯木齊市工業化水平的環境要素具有差異性.1)經濟要素環境與工業化水平的關聯度分析.從1990—2011關聯度均值來看,在眾多要素環境中隸屬經濟環境的子要素關聯值都較高,從高到低依次為金融環境(0.8477)、勞動力環境(0.7800)、技術環境(0.7462)和市場容量(0.7047),說明經濟環境各要素對工業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中金融環境的高關聯值表明經濟增長對工業化的推動作用尤為巨大,該結論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即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帶動勞動力在產業間的轉移,隨之推進工業化向前發展;雖然勞動力環境與工業化的關聯度位居第二,但是從1990—2002、2003—2007和2008—2011不同時間段來看,勞動力環境與工業化水平的關聯度呈現下降趨勢(分別為0.8607、0.7631、0.7004),一方面可以借用配第-克拉克定理作為數據解釋,即隨著工業發展,烏魯木齊市工業已進入勞動力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階段,對比三次產業就業結構,2011年為9.27∶26.32∶63.41,而1990年為11.99∶47.87∶40.14;另一方面說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演進,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數量供給的多少已不能成為制約工業發展的關鍵要素,而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勞動力則成為發展新型工業化的主要需求;技術環境與工業化的關聯度值顯示,2003年以前二者關聯度為0.5784,在眾要素環境中僅位居第6,然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技術環境對工業發展的重要性也不斷凸顯,成為影響工業化發展的3大要素之一(2008—2011期間關聯度為0.9294),隨著高新產業的崛起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技術環境與工業化的灰色關聯度將會繼續呈現增長態勢;市場容量與工業化的相關度呈現先負向后正向的關聯關系,表明工業化中期市場對工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強,且還有減弱的趨勢,而隨著烏魯木齊市工業化階段進入后期,市場容量對工業化的積極作用開始顯現,居民年末儲蓄余額、人均消費性支出都有較大增長,不斷增加的需求帶動產品供給,從而加速了工業的發展.2)生態要素環境與工業化水平的關聯度分析.由表2可知,表征生態要素環境的各類子要素在1990—2011年與工業化的關聯度都不高(低于0.65),分時期分指標來看,1990—2002年間,資源環境與工業化的關聯指數為0.8262,符合早期烏魯木齊市工業資源依賴性強,工業呈現“粗放式”發展的狀況;在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之后,烏魯木齊市開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興起與發展,正逐步平衡資源與工業的關系,2008—2011年間資源稟賦與工業化的關聯度已降至0.5029,說明烏魯木齊工業正在成功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環境容量與工業化水平的關聯指數呈現正向關聯,縱觀1990—2011年的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可以看到烏魯木齊市各項環保指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較1990年而言,2011年污水處理率提升27.26%,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升25.4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9.16%,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提升28.63%,表明工業發展環境正逐步得到改善,同時得到有效治理的環境對工業發展起著積極的拉動作用,這也體現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正逐漸顯現成效.環保指數通過工業節能系數、工業節水系數以及環保支出比重來反映,環保指數與工業化的相關性呈增長態勢(0.5255,0.6242,0.7422),近年來,政府加大了環保支出,僅與2010年比較,烏魯木齊市節能環保支出就增加了42.44%,說明有效的環保措施對工業化發展的拉動作用正在日益顯現.因而總的來說,雖然生態要素環境與工業化灰色關聯度不高,但其對工業的拉動作用正逐步呈現.3)社會要素環境與工業化水平的關聯度分析.數據顯示,表征社會要素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工業化的關聯指數較低(0.5943),表明烏魯木齊市基礎設施條件薄弱,對工業化缺乏自“上”的拉動力,但值得一提的是,2008—2011年間基礎設施建設與工業化的關聯度(0.7107)高于2003—2007及1990—2002年間與工業化的關聯度(分別為0.5845、0.5079),表明近年來烏魯木齊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改善,這與近年來烏魯木齊政府在資金和政策方面加強城建的趨勢是一致的,2011年用于城市公用事業的基本建設投資額超過150億元,比1990年增長近9倍.人民生活水平與工業化的關聯度由1990—2002年間的0.7026變化到2008—2011年間的7518,增長幅度不大,說明人民生活水平與工業化的關聯度一直以來較密切,人民生活水平對工業化的推動力可用需求供給函數解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隨之購買力提高,需求量增大,從而帶動產品的供給量,推動工業發展.

        3結論

        第4篇: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1.世界涂料工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1.1生產、消費現狀

        1997年世界涂料總產量約2200萬乙價值600億美元。產量分布見表1。

        表11997年世界涂料產量分布

        國家或地區產量/(萬t)比例/%西歐620.828.2北美610.527.7亞大地區609.227.2拉美130.05.9東歐109.05.0中東54.52.5其它地區66.03.0合計2200100.0

        世界各國按1997年涂料產量排序,美國第一,為517萬t;日本第二,為208.2萬t;德國第三,為198.7萬t;我國第四,為165.8萬t。

        按銷售業績排序,1999年占全球涂料業務60%的前十位涂料生產商依次為:AkzoNobel;ICI;Sherwin-Williams;DuPont;PPG;BASF;關西涂料;日本涂料;Valspar;RPM。

        1998年全球共約銷售涂料2218萬t,預計到2003年將增長到2445萬t。市場容量以美洲最大,占36.7%;其次是歐洲,占29.4%;亞大地區居第三,占24.1%。就1998~2003年的年均增長率而論,亞大地區居首,為2.5%;美洲為2%;歐洲為1.5%。世界涂料市場分布及其增長情況見表2。

        1.2技術進展

        在世紀之交,國外涂料工業正處于一個技術進步的重要時期。環保法規的強化,推動了涂料產品結構的調整:傳統溶劑型涂料逐漸減少,高性能、低污染涂料快速增長;限制鉛、鉻、鋅等重金屬顏料在涂料中的應用,促進了低毒性顏料的開發;有機錫防污劑的限制使用,促進了無錫低毒長效防污涂料的開發;激烈的軍備競賽又刺激了隱形涂料等特殊性能專用產品的發展。

        表2世界涂料市場分布及其增長情況

        1998年市場分布2003年市場分布1998~2003年年均地區需求量/萬t占有率%需求量/萬t占有率%增長率%美洲813.636.7898.736.72.0歐洲652.729.4700.028.61.5亞大地區534.524.1605.424.82.5其它地區217.69.8241.29.92.0合計2218.4100.02445.3100.02.0

        所謂高性能涂料,是指技術性能、使用性能和施工注能更好的涂料品種。其中包括:要求裝飾性、鮮映性接近工藝品的轎車面漆;耐腐蝕性極優,具有10年以上保護期的重防腐蝕涂料;耐候性、耐久性達15年的氟碳樹脂外墻涂料;電子產業、高新技術要求配套的各種涂料;塑料及橡膠制品涂料;各種功能性涂料如無錫自清洗防污涂料;防靜電涂料、防火涂料、大氣凈化用光催化涂料、零VOC水乳膠涂料、幻覺色彩涂料;等等。

        低污染涂料主要指環境適應性好的涂料,包括水性涂料,無溶劑涂料,粉未涂料,高固體分涂料,輻射固化涂料等。其中,以乳膠漆為代表的水性涂料已占涂料總量的55%,水性工業涂料已占工業涂料總量的26%,而且仍呈增長之勢。為適應高性能低污染的發展方向,國外通過各種方法對樹脂改性,不斷推出水性樹脂,氟碳樹脂,硅樹脂,高固體分樹脂,超細無機填料,各種低毒高裝飾耐候性顏料,水性涂料專用原材料等。

        國外涂料生產企業不僅致力于涂料技術本身的提高,還特別重視涂料施工技術的發展,尤其對于OEM涂料施工(在線涂料涂裝)的研究投入了巨額經費,遠遠超過對涂料產品生產本身的投入,做到了涂料技術開發與施工技術研究的緊密結合。如日本關西涂料公司研究所,就裝備有能實車涂裝的電泳槽(容積20m3),可大大縮短產業研發的周期,但運行費用是很可觀的。

        1.3發展趨勢

        1.3.1向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涂料工業發展的最顯著特點,是一些世界級的大公司通過相互收購、合資合作、技術轉讓等方式,使涂料生產向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以強化其在某一產品市場領域的競爭能力,從而達到全球化、合理化經營的目的。荷蘭阿克蘇公司與瑞典Nobel公司合并組建的Akzo一Nobel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涂料公司之一,最引人注目。阿克蘇公司美國部分為集中力量發展其優勢產品卷鋼涂料(占世界市場的25%)和木器涂料等,將其汽車涂料業務轉讓給巴斯夫公司。日本涂料公司也一直想在卷鋼涂料方面爭取霸主地位,首先于1993年與英國Courtaulds集團以1:1股份合資建了一家卷鋼涂料公司。該公司已購買了德國Mehnert&Veeck公司(其卷鋼涂料占德國卷鋼涂料市場的40%)和瑞典卷鋼涂料生產企業InternationaIFarg公司,并正計劃進入法國和西班牙市場,希望在2000年前獲得整個西歐卷鋼涂料市場20%的份額。1996年全球涂料行業最大的兼并舉動是美國Sherwin一Williams用8.3億美元收購了美國ThpmpsonMinwaxHoldings。此舉擴大了其在美國和英國的市場份額。1997年該公司又一連吃進智利(建筑涂料)和巴西(工業涂料)各一家涂料企業,進一步擴大了其在南美的事業。1997年,產銷均居世界之首的ICI公司收購了波多黎各的SuperiorPaint。PPG也不甘示弱,一連收購了BASF的罐用涂料、美國一家高爾夫用品涂料/汽車修補涂料、意大利在南美的汽車涂

        料、ICI公司在德國的特種涂料等業務。另外,該公司還以5.12億美元購買了AkzoNobel公司在美國加州的PRCDesoto國際宇航涂料廠,同時購買了中等規模的意大利Bellaria粉未涂料制造公司。1998年,產量排名世界第二的AkzoNobel(荷蘭)再創兼并之壯舉,把排名世界第十的英國Courtaulds集團吃進,一躍而居世界首

        位。1999年,DuPont公司以19億美元購買了德國Hoechst公司下屬的Herberts子公司,使其涂料業務的銷售額增加了15億美元,達到38億美元,一舉成為全球第四大涂料公司和最大的汽車涂料供應商。

        1.3.2重視環保,發展“綠色涂料”

        傳統的低固含量溶劑型涂料約含50%的有機溶劑。這些有機溶劑在涂料的制造及施工階段排入大氣,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要求保護自我生存空間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環保法規也越來越嚴格。美國已從“66法規”發展到現在的“1113法規”。該法規規定:建筑平光涂料的VOC在2001年降至100g/L,2008年降到50g/L;工業涂料的VOC已從1990年的420g/L降至1993年的340g/L,2000年將繼續降至250g/L以下。日本也于1997年由日本涂料工業協會首次出臺了室內建筑涂料標準(見表3)。

        表3日本室內建筑涂料標準

        涂料設計條件乳液涂料溶劑型涂料TVOC1%以下-芳香族溶劑0.1%以下1%以下醛類0.01%以下0.01%以下重金屬類(鉛、鉻等)0.05%以下0.05以下致癌性物質0.1%以下0.1%以下生殖毒性物質變異原性物質敏化性物質0.1%以下0.1%以下

        環保法規的加強,迫使世界各大涂料公司紛紛致力于節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體分涂料和輻射固化涂料的開發應用。建筑涂料水性化已成必然趨勢。工業涂料也正在向著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體分涂料和輻射固化涂料等方向發展。這一發展趨勢可由表4看出。

        表4世界工業涂料總體技術的發展%

        工藝技術1995年2000年2005年2015年低固體溶劑型涂料39.530.515.07.0高固體溶劑型涂料12.512.010.08.5水性電泳涂料8.510.015.517.0其它水性涂料14.016.019.022.5活性體系涂料14.015.016.517.5粉未涂料8.012.017.520.0輻射固化涂料3.54.56.57.5

        2.我國涂料工業現狀

        2.1生產、貿易及消費

        據1995年工業普查,我國現有涂料生產企業4500多家,分屬化工、輕工、建材、建筑、機械、交通、煤炭、文教等各部門,構筑了國有、三資、鄉鎮、個體等各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生產組織結構,形成我國涂料工業的“三足鼎立”之勢:一是原化工部所屬約110家涂料生產廠,年生產能力共計100萬t;二是獨資、合資企業200多家,年生產能力約100萬t;三是4000多家分屬建材、建筑、輕工、農業、交通、煤炭、文教等行業的涂料生產企業,以及個體、鄉鎮涂料企業,年生產能力共計約100多萬t。獨資、合資企業和國內較大規模的生產廠,市場定位為中高檔產品;個體、鄉鎮等小企業一般以生產低檔產品為主。

        1998年,根據對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涂料企業的統計,18大類涂料的產量為121.82萬乙建筑涂料產量為46.47萬乙兩項合計,總產量為168.29萬6比1997年增長了1.5%。我國涂料總產量已臍身世界四強。18大類涂料中,產量最大的品種是醇酸樹脂漆,其次是酚醛樹脂漆。高檔合成樹脂涂料的比例達到70%左右。節能低污染涂料(水性涂料、粉未涂料、高固體分涂料、輻射固化涂料)的比例約為26%。涂料生產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迅速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兩地區。華東地區涂料產量最大,占全國總產量的43%,中南地區占25%,華北地區占12%,而東北、西南、西北地區所占比例不足20%。

        1998年涂料進出口量分別為15.7萬t(1.27億美元)和7.4萬t(1.18億美元),進出口均以溶劑型涂料為主,但進口涂料水性比例高于出口涂料的水性比例。進口涂料溶劑型與水性比例分別為56.3%和43.7%,出口涂料溶劑型與水性比例分別為61.8%和38.2%。出口的主要品種是酚醛樹脂涂料和化學改性天然樹脂涂料等。出口去向主要是香港、朝鮮、俄羅斯、蒙古、緬甸、哈薩克斯但、吉爾吉斯等。進口的主要品種有聚酯樹脂涂料、丙烯酸樹脂涂料和其他合成樹脂涂料等。進口來源主要是香港、臺灣、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英國等。

        1998年我國涂料表觀消費量為176.6萬t比1997年增長了0.7%。其中,建筑涂料約占45%,其余為工業涂料和特種涂料。建筑涂料中的高檔乳膠漆用于大城市居民住宅內裝修已成為時尚,功能性防火涂料和工業地坪涂料成為后起之秀。國內涂料消費市場正逐漸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其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產品質量因素優質、高指標、功能性產品受歡迎。

        ②價格因素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價格不是影響涂料消費的最主要因素,消費者更注重產品質量及其使用性能。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價格還是起決定作用的。

        ③環保因素環保意識加強,民用(主要是室內用)環保型產品更受歡迎。

        ④廣告、媒體的宣傳因素廣告對生活水平較高的消費群體有較大的引導作用。立邦漆就是最好的印證。

        ⑤企業信譽和名牌效應因素人們普遍認同信譽較好的國營大企業及其名牌產品。

        2.2存在問題

        2.2.1生產企業多,規模小,經濟效益差

        涂料生產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各地中小型涂料廠蜂擁而上,全國涂料生產企業已達4000多家。大部分企業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什么都生產,但什么都不精,沒有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導致企業經濟效益差,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低。企業無法進行擴大再生產和技術改造,很難與相關工業同步發展,更談不上引導用戶的消費需求。

        2.2.2原料不配套

        涂料生產涉及溶劑、樹脂、顏料、助劑等數百種原料。涂料生產所用的一些大宗原料如金紅石型鈦白、甲醚化氨基樹脂、叔碳酸乙烯酯、高檔顏料及各種專用助劑等長期短缺。一些涂料專用原料規格少,質量差,嚴重影響引進裝置的正常生產,也影響了新產品的開發和研制。

        2.2.3重復建設嚴重

        以汽車涂料為例,僅在1994~1996年的三年間,日本關西涂料公司在我國沈陽、天津、湖南、重慶等四地,以相同的技術建立了四家汽車涂料合資生產廠。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外國公司受益,我們國家受損。

        2.2.4科研開發投入少

        國外對涂料用樹脂的研究非常重視,而我國涂料工業基礎研究力量則很弱,往往只局限于配方的研究,對科研開發的投入僅占產品銷售額的1.2%(國外一般為占5%~10%)。而且,國內涂料行業還存在著只重視生產環節而忽視施工應用研究的不良傾向,使得好產品得不到好的應用效果。產品售后技術服務也比較薄弱。

        2.2.5涂料產品標準滯后

        涂料產品標準的制定滯后于涂料品種的發展。我國涂料產品標準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督管理手段,給假冒偽劣產品以可乘之機,擾亂了國內涂料市場,損害了國有涂料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民族工業形象。

        2.2.6三廢治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涂料行業三廢主要來自涂料原料的生產、涂料的生產及涂料涂裝過程。

        在涂料用樹脂的生產過程中,有少量的揮發性有機物逃逸到大氣中。如在生產氨基樹脂時,有一定量的甲醛(3%左右)揮發;在生產酚醛、環氧等樹脂時,要產生一定量的廢水。

        涂料生產過程中,由于含大量有機溶劑的產品還很多,必然會有溶劑揮發到大氣中。傳統防銹涂料含有鉛、鉻、鋅等重金屬鹽,如使用不當,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涂料施工中,特別是涂料烘烤固化過程中,有數十萬噸有機溶劑揮發到大氣中,嚴重污染環境。另外,市場上銷售的聚氨酯涂料,游離單體異氰酸酯含量嚴重超標,施工時散發到大氣中,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

        3.我國涂料工業的發展對策

        根據我國涂料工業的發展現狀及相關工業的發展要求,并借鑒世界涂料工業的技術進展和發展趨勢,21世紀,我國涂料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應當是:大力發展高性能、低污染的涂料品種,并促進涂料生產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3.1調整產品結構

        一是逐漸淘汰落后工藝、落后設備和品質低劣的產品如低檔建筑涂料聚乙烯醇水玻璃內墻涂料(106)、聚乙烯醇縮甲醛涂料(107)、淀粉涂料、纖維素改性淀粉涂料等產品。

        二是大力發展高檔合成樹脂涂料,使高檔合成樹脂涂料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2005年的80%。

        三是大力發展節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體分涂料、粉未涂料、無溶劑涂料和輻射固化涂料。在建筑涂料中,提高乳膠涂料比例,到2005年達到50%~60%。在工業制品涂料中,擴大水性涂料、高固體分涂料和粉未涂料的應用,到2005年,使水性涂料的比例達到15%,粉未涂料所占比例達到10%。實現這一目標,將使節能低污染涂料占涂料總產量的比例從目前的近30%,提高到2005年的40%。

        四是改變我國國有企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模式,建議國家制定鼓勵提高專用涂料技術水平、淘汰性能低劣涂料產品的政策,使汽車、航空、集裝箱、重防腐、高檔家具等各類專用涂料和功能性涂料都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加強專業化生產,以此推動涂料工業產品結構的優化。

        五是重視解決高檔涂料用原料的供應問題。通過自主開發和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實現通用樹脂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基礎無機顏料、關鍵助劑實現國產化;提高原材料自給率,為改善涂料行業的產品結構創造條件。

        3.2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逐步改造現有生產裝置,提高自動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強度,改善操作環境。大宗產品生產實現設備大型化,高溫樹脂全面采用熱媒加熱系統。

        3.3加強科研開發

        重點突破對國民經濟有較大影響的專用涂料的研究開發。

        重點開發超耐候性(10年以上)建筑涂料,如有機硅、有機氟及其改性的丙烯酸酯類乳膠涂料;加快汽車涂料水性化、系列化研究,以轎車漆為重點,主攻高裝飾、低污染轎車漆,發展水性化、高固體分、無溶劑以及金屬閃光漆和高鮮映度等品種;開發防腐時效在15年以上的橋梁和船舶用防腐蝕涂料;開發具有特殊功能的防火涂料、隔音涂料、耐高溫涂料、隔熱涂料等;開發低能耗高性能的各類脂肪族和芳香族聚氨酯涂料及環氧樹脂涂料。使汽車涂料、船舶涂料、集裝箱涂料、建筑涂料、防腐涂料等方面的生產技術水平達到發達國家90年代初期的水平,基本上能夠滿足相關行業的發展要求。

        3.4環境保護并加大執法力度

        目前,我國涂料在施工時,有數十萬噸的溶劑揮發到大氣中。溶劑揮發是繼汽車尾氣排放及煙霧漂塵之后的第三大空氣污染源。建議國家盡快制定“涂料生產及施工環境保護法規”,限制揮發性有機物在涂料中的使用量,并禁止生產和使用VOC含量較高的涂料品種。具體治理措施如下:

        (1)制定VOC限量法規,在民用涂料中,VOC含量不得超過250g/L。

        (2)大力開發應用無重金屬的防銹顏料,如三聚磷酸鋁、磷酸鋅、云母氧化鐵等防銹顏料,替代傳統有毒的紅丹、鉻黃等鉛鉻系防銹顏料,并逐步制定和實施重金屬顏料的限定法規。

        (3)高度重視聚氨酯涂料中游離異氰酸酯單體嚴重超標問題,加緊研究開發降低游離單體含量的技術。

        3.5優化企業結構,加強專業化生產

        為提高全行業的經濟效益和穩定產品質量,要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樹脂生產專業化、涂料生產專業化、色漿生產專業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規模化生產。

        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為確保民族工業的興盛,增強國內產品的競爭力,要集中力量扶優扶強,并通過必要的和有益的優化重組,使各類專用涂料的主要生產企業在規模、品種、質量等方面形成行業優勢,帶動行業向前發展,并與國外產品相抗衡。

        3.6改進、完善涂料統計方法

        多年來我國涂料一直沿襲只按成膜物統計的方法,不利于掌握技術發展水平和產品流向。國外涂料工業普遍采用按用途及產品狀態(粉未、溶劑、水性等)并結合成膜物類型統計的方法,僅憑涂料統計表,就能了解涂料的消費構成和技術發展水平。我國涂料統計也要向這個方向轉變。具體實施方法是先由國家制定產品分類標準,再引導企業據此統計并上報本廠涂料產品。

        3.7修訂涂料產品質量標準

        建議修訂我國涂料產品質量標準,并加大執法力度,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規范市場秩序,避免資源浪費,有效地促進涂料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3.8繼續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

        隨著我國涉外經濟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投資環境會越來越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后還將繼續貫徹下去。國家為逐漸扭轉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東、中、西部依次遞減的態勢,將制定出外商在華投資地區導向性政策,鼓勵外商到中西部投資。

        這也將成為我國政府加快中西部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涂料行業要與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保持一致,創造條件,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吸收投資,并向中西部傾斜,推動我國涂料工業的平衡發展。

        第5篇: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為0.4,就是說,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就增長0.4個百分點。據此,中國在考慮長期發展戰略的時候,曾設想到2020年以前能源彈性系數為0.5,但由于近年來能源消費增長率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去年和前年的能源彈性系數已經分別上升到1.32和1.6。這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標志。

        一、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呈逆轉趨勢

        90年代初,在工業產出中,輕重工業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業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個月又進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業單位產出的能耗是輕工業的4倍,工業化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必然會帶來能源消耗強度的上升。這一點與其他工業先行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后的能源消費特點沒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在各國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后,從能源消費結構看,都出現了從以煤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轉變。由于石油和天然氣被稱為“清潔能源”,熱值高而有害氣體排放少,雖然在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后能源消費的增長率會加速,但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卻不會隨著能耗的上升而顯著增強。

        反觀中國今年來的情況,進入重工業階段后卻沒有出現能源結構的轉換,從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看,1999年為24.6%2004年卻下降到22.7%。雖然從2000年以來原油進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長,到去年以超過1.2億噸,但由于同期國內原油產量的增速明顯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費結構的這種逆轉,是暫時的還是反映了一個長期趨勢呢?我認為是個長期趨勢。因為,主要有兩個因素將長期限制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

        首先是世界資源的不可能性,中國是一個石油資源稀缺國家,根據目前預測,中國在未來石油的最大年產量只能在2億噸左右。從國際比較看,在工業化完成階段,按桶計算的石油消費量,美國為人均28桶,日本和韓國為人均17桶,中國目前只有1.7桶,僅相當于美國的1/16,日本和韓國的1/10。

        美國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國家,日本和韓國卻是工業化國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如果按日韓的石油消費水平計算,到2030年中國基本上完成工業化的時候,每年的石油總消費量就要增加到36億噸,這意味著將有34億噸石油需要依靠進口。但是,世界石油資源并不豐裕,目前每年世界全部的石油生產量約為45億噸,其中可貿易的量為22-23億噸。即使今后世界石油產量和貿易量還會增長,相對于中國的巨大需求,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日本和韓國也沒有什么石油資源,是依賴世界資源完成從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的。但由于從人口看它們是中小國家,雖然人均石油進口量很高,可石油需求總量卻不大。而中國是人口大國,沒有可能依靠世界資源完成這個轉換。2003年中國原油加成品油進口已達1.2億噸,2004年又上升到1.5億噸,已經把世界當年新增石油貿易量的40%拿到了中國,許多人甚至把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歸結到中國的需求。即便如此,還是難以擋住石油消費在中國能源總消費中的比重下降,這已經充分說明了中國依賴世界資源轉換能源消費結構的困難。

        其次,中國大量進口石油還可能導致越來越激烈的國際沖突,使進口石油的增長受到嚴重限制。事實上,在目前的世界石油可貿易量中,超過2/3為世界工業發達國家所占有。2004年,美國的石油進口量為6.4億噸,歐盟為6.2億噸,日本超過2億噸。如果中國的石油進口超過了國際石油貿易的新增量,就會影響到發達國家已經占有的國際石油貿易份額,從而引發同發達國家的石油矛盾。因此,中國在未來的石油進口量肯定還會上升,但是進口達到一定規模,不僅有經濟的可能性問題,還有政治和軍事安全問題。

        由于石油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所以在大國的國力較量中,石油就成為國家經濟、政治和軍事較量中的焦點。美國自2001年以來已經對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了軍事占領,目前又在中亞一些國家不斷策動“”,還以反海盜為名,在馬六甲海峽建立了軍事存在。通過這些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國近年來的軍事部署是圍繞中東和中亞石油資源區進行的。如果中國的石油需求高度依賴從這一地區進口,不僅未來的經濟安全度難以預測,甚至政治上的獨立都會受到威脅。因此,依賴海外資源實現能源結構轉換,即便經濟上可行,政治上也不安全。

        所以,從長期看,中國的工業化將很難實現與其他工業化國家同樣的能源結構轉換。由于中國的煤炭資源相對于石油比較豐富,在未來發展中,中國必將更多地依靠煤炭來支持,因此,煤炭在能源消費比重中的持續上升和石油消費比重的下降,將會是一個長期趨勢。

        二、未來10年中國環境將持續惡化

        如果中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后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為主,就將面臨日益艱巨的環境挑戰,因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是在以煤為基礎的能源結構上完成工業化的,而在目前的中國,燃煤所導致的有害氣體排放,已經占到各種有害氣體排放量的65%--90%,每年排放總量約8000萬噸。

        如果按2000年以來中國能源消費的增長率和石油消費比重下降的情況來推算,到2020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90億噸標準煤,而煤炭消費的比重將不得不上升,且占全部能源消費的75%,折合煤炭產量就是近95億噸,由煤炭燃燒所排放的有害氣體按目前的環保水平來推算,也要達到近4億噸,即比目前增加5倍,這當然是一個災難性的后果。

        有人說,既然能源消耗與環境災難是因為進入重工業階段所產生的,那么中國是否可以繞開這個階段呢?由于重工業化還帶來了其他許多諸如資源與投入等方面的問題,目前許多人正在爭論中國是否應該走重工業道路。

        中國進入重工業階段的原因是由于在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已經引發了居民對住房和汽車等新一代高檔耐用消費品的需求,而這些耐用消費品都必須以重工業來支撐。所以,中國應不應該、走不走重工業道路的問題,實際上是在未來中國居民應不應該提高消費檔次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本來就不應該有爭論。因為這是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否則中國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搞現代化還有什么意義?

        也有人舉出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的例子,說明本國的重工業產品需求可以通過國際交換來滿足。但是與石油的情況一樣,對于只有幾百萬乃至幾千萬人口的小經濟體來說,通過國際分工與交換,的確可以滿足國內需求,使本國經濟發展繞開重工業階段,可是對中國這樣有著巨大人口的經濟體來說就不可能。石油不可能,鋼鐵、化工和機械都不可能。所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還必須走過重工業階段才行。如此,能源的消費就減不下來。

        也有人說,中國不是要建設“節約型社會”嗎?走“循環經濟”的路子是否可以大幅度減少能源需求呢?例如,用廢鋼鐵就可以減少9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有害氣體排放。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于循環經濟是對已經加工使用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因此發展大規模的循環經濟,必須是大量社會產平已經到了使用壽命的終結期才有可能。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可以很發達,而在發展中國家卻規模有限的原因。

        在目前的中國,以鋼材消費來說,房地產占了一半多,機械工業占了20%,汽車工業占了5%,而從2004年看,城市房屋建筑面積中有60%以上是近5年建造的,社會汽車和機械保有量中,也有近60%是只使用了5年的。如果房屋的平均使用年限為50年,汽車和機械的使用年限為15年,那么至少在未來10年之內都不會有大量報廢的鋼鐵進入可回收期。其他有色金屬和塑料的情況與鋼鐵是一樣的。所以,至少在未來10內,我們不能指望依靠發展循環經濟來實現大規模節能。

        有研究表明,以大氣環境來說,目前的環境容量空間只剩下25%,如果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還要繼續上升,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會達到環境容量的極限。如果中國不可能繞開重化工道路,國際資源又不能支撐中國實現從以煤為主向以油為主的能源結構轉換,則中國的工業化就必須選擇新的道路。我們現在經常說中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前的含義是指要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然而從能源和環境的制約關系看,這個“新”字更應該是指中國必須走上一條世界各國從未走過的技術道路,即必須在新的能源與原材料基礎上完成工業化建設。因此,中國的新興工業化道路,不僅對自己的過去是“新”,對世界來說也是新的。

        正因為中國的新興工業化是前無古人的工業化,因此中國在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必然充滿了各種困難,肯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在成功地轉向新的工業化道路前,則必須繼續依靠傳統能源和原材料,即必須在傳統工業化道路上繼續相當長的時間。因此,至少在未來10年,中國的環境由于煤炭燃燒比重上升,會持續惡化。我們對此必須有前瞻性,必須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以使中國經濟能依靠煤炭,在傳統工業化的道路走出足夠長的時間。

        三、建設節約型社會重在生產而不在消費

        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瓶頸使中國社會各界深感節約型社會的緊迫性。節約資源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生產,二是消費。從生產方面節約資源,主要是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消費方面節約資源,則要求人們減少對各種產品的消費。這兩個方面,哪個應該成為節約型社會的重點呢?我認為是生產而不是消費。

        從消費入手,無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這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抵觸。日本是發達國家中資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節約型社會的典型代表,但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轎車擁有率超過600臺。當然還是要培養居民的節約意識,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的習慣。

        有人說,為什么不可以用稅收等經濟手段限制對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車的需求呢?由于稅收是價格的組成部分,加大對消耗資源多的消費品稅收,當然能抑制對這類產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場價格已經可以反映出資源的稀缺程度,消費者自然可以從自己的收入水平和與產品價格對比中做出理性選擇。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漲價,許多消費者認為如果每升價格超過4.5元,就會放棄買車的打算,或者選擇小排量車型。所以,只要市場價格機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沒有必要通過干預價格形成來影響消費。

        還有人提出為了節約資源使用,應通過稅收等手段提高資源的價格,這個觀點我不同意。以中國自身的資源稟賦不足以實現現代化,中國已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資源與市場體系之中,如果中國對世界資源的需求增加,則世界資源產品市場的邊際價格就會上升,等于所有從世界市場進口資源的國家都在共同分擔這個價格上升水平,中國的負擔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國在國內單獨拉高資源價格,等于在自動放棄充分利用國際便宜資源的好處。同理,如果因為印度等其他國家對世界市場的資源需求度上升,中國也要為其分擔資源產品價格上升的結果。所以,只要資源價格是正確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中國就沒有必要主動拉升國內價格。

        中國目前在生產中浪費隨處可見,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中的設備技術落后,企業規模過小,在鋼鐵、水泥、電力、機械、建筑等許多生產領域,每單位實物產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節約潛力。所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絕不僅僅是個觀念問題,更重要的是個物質基礎問題,要通過立法和經濟手段,強制報廢一批落后的生產設備,采用財政補貼和國家對貸款貼息的辦法,以及加速折舊的辦法,支持企業盡快淘汰和更新設備。還要嚴格限制企業所使用設備的技術水平與規模水平,大力提成規模經濟。

        四、生產節約的重點是“增量”節約

        生產節約可分成增量節約與存量節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資源,“增量”節約就是指如何提高資源的開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存量節約是指已經被加工成產品的資源,如何回收與再利用,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循環經濟”。

        發展增量節約與存量節約,都需要政府和社會投入大量才力,在財政和社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也需要選擇重點。而從中國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看,至少在未來10年內,生產節約的重點應放在增量節約方面。因為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定的社會產品積累,才有較大空間。以鋼鐵為例,建設工業化國家一般可以用兩個鋼鐵指標來衡量,一個是鋼鐵生產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個是人均鋼鐵蓄積量。從工業發達國家看,當基本上完成工業化時,人均鋼鐵生產能力大約為700公斤到1噸,人均蓄積量則在10噸左右。

        當人均鋼鐵蓄積量達到10噸,鋼鐵的生產能力就會逐步衰退,這是因為在工業化完成階段,居民對物質產品的消費已經基本上滿足,消費開始轉向服務業領域,鋼鐵工業主要是負擔居民對原有產品更新的要求。而更新產品是以新頂舊,被淘汰和報廢的產品,如汽車和房屋建筑,都包含著大量金屬材料,而在報廢的金屬產品中,金屬回收率一般都可以達到80%,這就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發達國家的鋼鐵工業之所以電爐煉鋼占到全部鋼產量的80%,就是因為發達國家的爐料是以廢鋼為主。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鋼產量也剛過200公斤,人均鋼鐵蓄積量只有1.5噸,所以,目前鐵礦砂煉鋼仍要占到粗鋼產量的85%,其余15%用廢鋼煉鋼,其中還有60%的廢鋼是靠進口。

        所以,生產節約的重點應放在提高對增量資源的使用效率方面。由于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例如從金屬蓄積量來看,目前已經等同于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空間很大,現在就開始起步了。

        五、最應節約的是土地和水:

        不可貿易的資源才是經濟發展中真正難以逾越的瓶頸,警惕中國經濟走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歧途!

        生產的節約就是要節約各種生產要素的使用。由于各國生產要素的天然稟賦條件不同,在生產中各類生產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不同。國際貿易的存在,對某些國內稀缺的生產要素可以通過貿易方式獲得,但是,有些生產要素不能通過貿易,例如土地和水資源,所以,不可貿易的資源才是經濟發展中真正難以逾越的瓶頸。

        中國雖然號稱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人均平原面積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工業化過程中必須留足農業用地。因此,節約土地是比節約其他可貿易資源更為重要和緊迫的問題,同時也是以較少生產要素投入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最重要的途徑。發達國家的實踐說明,一國的財富形態約有2/3是房地產,食品吃了就沒有了,衣服穿舊了就得扔,汽車也是減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產是可以保存財富的最主要形態。

        對中國來說,由于土地資源極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國經濟走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歧途。例如,中國近年來新建的許多建筑容積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積率”來說,即城市建筑物面積與城市建成區面積之比,全國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東經為2,香港為1.6,臺北為1.2,即便在珠三角、長三角這些土地資源已經極度緊張的地區,在大城市中心區內,五六層的建筑物也隨處可見。

        我最近到浙江的一個城市,聽說這里的土地開發都已經碰到“紅線”,但在最近城市改造后新建的房屋中,大多還是6層左右的建筑。今年國家給浙江審批的土地利用指標只有23萬畝,其中還有40%是給中央項目預留的,分到一個地級市只有2-3萬畝,再分到縣只有不到1000畝,這是造成今年浙江投資增長率猛烈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福建、廣東和上海也面臨著同樣情況。以至于有人說中國經濟增長的區域格局正在變臉,出現了東冷西熱的局面。

        第6篇: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一)為什么要研究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

        我們國家已經制定了21世紀的近中期發展戰略。近期發展戰略是:21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中期發展戰略是: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當時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于這一近中期發展戰略,還必須有更深入更具體的認識和把握,即不僅要看到經濟的增長,而且要看到其背后復雜的社會發展內容尤其是新舊支撐科技、新舊主導產業的演變與更替。

        此外,還有更深刻的背景要求我們必須對21世紀的整個百年發展戰略(相對而言即長期發展戰略)有一個完整的設想與把握。簡單地講,這就是正在興起的世界范圍的新工業革命向我們提出的要求。在《文明的演進與新工業革命》、《論新工業革命》、《關于新工業革命的對話》(載《光明日報》2002年4月11日、5月11日、8月6日)等文章中,我已就人類文明演進的規律與歷程、工業文明的危機與新工業文明的興起做了較詳細的論述。大量事實表明,工業生產方式已陷于嚴重危機之中,新工業革命已在全球興起,特別是新工業文明范疇的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人類文明將在21世紀實現向新工業文明的轉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正是在新工業革命興起的時代大背景下展開的,決不可忽視新工業革命的時代大潮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所以,從新工業革命的視野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已成為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二)中國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的確立原則

        第一,確立中國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觀和歷史觀。大自然的進化在本質上是物質形態的進化,物質形態的進化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場、基本粒子及其群體形式彌漫物質的物理物質;二是原子、分子及其群體形式恒星、行星的化學物質;三是細胞、機體及其群體形式生物圈的生命物質;四是人及其群體形式社會的人類。物理物質、化學物質、生命物質和人類,形成了物質世界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四個物質層次。人類直接誕生在生物層面,并直接依賴于生物層面而生存和發展。人類文明的演進在本質上是由淺入深地不斷推進對自然物質層次的認識與改造,不同文明形態的根本標志是不同層次的物質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按照唯物史觀來思考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人類大體要經歷三個大的歷史階段,這就是:對生命物質的認識與改造階段對化學物質的認識與改造階段對物理物質的認識與改造階段,即生物文明階段、化學文明階段和物理文明階段。每個階段又可分為初級與高級兩個小階段:在初級階段,人類活動主要是對天然存在的某類物質形態(層次)的采集和利用;而在高級階段,人類則能夠生產該類物質形態,這時人類活動主要是人工生產和利用該類物質形態。這樣一來,三個大階段又可分為六個小階段或小時代,具體地說就是:天然生物時代與人工生物時代、天然化學時代與人工化學時代、天然物理時代與人工物理時代。我們把這六個時代的文明演進線索與通常講的采獵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相對照時就可發現:采獵時代實際上就是天然生物時代(采集漁獵天然存在的動植物),農業時代實際上就是人工生物時代(人工種植植物和養殖動物),工業文明則實際上就是天然化學時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學物質)。工業文明之后的新文明,理所當然的就是“人工化學時代”即“人工創造和利用化學物質的時代”,由于從大時代的劃分看它與工業文明都屬于“化學文明”,因此,與工業文明相對應又可以稱它為“新工業文明”或“新工業時代”(表1)。事實表明,只有堅持正確的發展觀和歷史觀,才能正確地把握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才能深入地認識當代工業文明的危機及其內在演變趨勢,也才能合理地揭示人類新文明形態的本質和進一步確立正確的發展戰略。

        附圖

        附圖

        第二,確立中國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從新工業革命的視角把握中國21世紀發展的大方向。目前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往往只看到工業化而看不到新工業化,只看到工業文明的量變而看不到工業文明的質變,意識不到新的文明革命正在到來,因而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仍然囿于工業化之中。這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發展戰略的正確抉擇。

        第三,確立中國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必須堅持立足當前與著眼未來相統一的戰略抉擇方針。中國21世紀的發展戰略不能忽略實現工業化的艱難任務。但是,我們也決不能因為實現工業化的重任尚未完成而忽略新工業革命的世紀大方向,必須把二者統一起來。探索工業化與新工業化的有機統一,能動地處理工業化與新工業化的關系,乃是正確制定中國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的核心任務。

        (三)工業化與新工業化相統一的復合型分階段總體發展戰略

        制約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的重要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中國的發展現狀,第二個是中國21世紀的發展目標。中國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呢?簡單地講就是:未完成的工業化與正在興起的新工業化。中國21世紀的目標是什么呢?簡單地說就是:既必須完成工業化又要實現新工業化。從“未完成的工業化與正在興起的新工業化”的21世紀之初的現狀出發,走向“既必須完成工業化又要實現新工業化”的21世紀的目標,這就基本決定了中國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的構架。這個總體發展戰略構架是一個動態系統,具有兩個層次和三個階段。“兩個層次”,指的是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包括初級與高級兩套戰略,初級戰略是實現工業化的戰略,高級戰略是實現新工業化的戰略。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工業文明開始出現危機,又由于新工業文明已在興起,我們工業化戰略需要適應形勢加以調整,因而本文提出了“適度工業化戰略”以代替傳統工業化戰略。“三個階段”,指的是工業化的初級戰略與新工業化的高級戰略在統一實施中要分三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與目標(詳見第四節)。

        二、中國21世紀的初級發展戰略:適度工業化戰略

        在21世紀,中國的發展首先要完成工業化,其次還要實現新工業化。相比較而言,工業化發展戰略就是中國21世紀的初級發展戰略。

        (一)中國不可能也不需要建設最發達(即過度)的工業化

        首先,必須明白:中國不可能建設最發達亦即過度的工業化。西方高度發達的工業化事實上是過度發展的工業化,它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經濟方式。中國是一個后發展人口大國,它的工業化遇到了兩重困難:一是發達起來的工業強國已經大比例地占用著世界上有限的資源,二是中國人口總量太大(等于10個日本或6個美國),滿足中國高度工業化而需要的資源也是巨大的。工業化所需要的自然資源的短缺,決定了像我們這樣的后發展人口大國是不可能建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的,即使建立起來也不可能持久。

        其次,必須明白:在今天,中國的發展實際上也不再需要建設最發達的工業化。由于新工業革命正在興起,這為中國的騰飛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21世紀的社會現代化,其主流不再是傳統工業化而是新工業化。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已不能只追求工業化而必須追求新工業化。

        但是,中國至今還未實現工業化,仍需要繼續推進工業化。然而,這時的工業化由于自身已逐漸陷于危機之中并且新工業化已在興起,因而工業化進程應該是發生調整、改革了工業化,是一種“適度工業化”。只有走適度工業化道路,中國才不至于陷于過度工業化所形成的危機與困境之中,才能順利地向新工業化轉移、開拓和發展。

        (二)“適度工業化”的原則

        1、抑制化原則。抑制化原則是建設“適度工業化”的基本要求,沒有抑制化原則就不會有“適度工業化”。抑制化原則所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抑制人口、生產、消費等各方面各環節的發展規律和發展速率,也就是人口規模要適度,生產規模要適度,消費規模要適度,經濟增長要適度,對資源的消耗要適度,等等。

        2、生態化原則。工業化發展已成為大自然進化的最大破壞力量,如不及早控制工業化進程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大自然億萬年的進化成果將會毀于工業化進程之中。中國的工業化必須吸取西方傳統工業化的教訓,堅決糾正生態惡化的態勢,把生態化原則貫徹到工業化進程之中,使生態保護與工業發展相協調。這就是生態化原則所要求的“適度工業化”,即生態文明的工業化。

        3、信息化原則。信息化并不是比工業化更高級的文明形態,而是工業文明發展的高級階段。信息化是中國工業化建設的關鍵和核心。通過信息化,中國的工業化才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信息化了的工業固然提高了工業生產率因而也提高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但同時信息化也能提高貫徹抑制化原則與生態化原則的能力,能夠更好地避免過度工業化帶來的各種弊端。

        4、對接化原則。工業化已不再是最高目標,而只是一個初級目標。工業化的初級目標也不應獨立于新工業化,而需要與新工業化相適應、相連接,這就是工業化建設中的對接化原則。首先,對接化原則要求必須從新工業化的更長遠目標適度地變革工業化,使之向新工業化要求趨近,這就使工業化“適度”地變成了新型工業化。其次,對接化原則要求工業化發展要為新工業化的拓展和發展留下充分的空間和奠定必要的基礎。

        (三)中國的適度工業化體系

        中國的“適度工業化”既是中國工業化的發展目標,也是一個發展過程,從時間上講它是21世紀20年代基本實現工業化之后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之時的中國工業化模式。中國的“適度工業化”與傳統工業化有明顯的不同。

        1、價值特征。高度發達的工業化追求工業經濟的無限增長和享樂至上的消費方式,這內含著追求消耗資源的無限增長。“適度工業化”則以工業經濟增長有限、節約資源、適量消費為價值特征,并積極地向新工業文明的創造為本價值觀轉變,這內含著保護自然、維護大自然總體進化的價值追求。這一價值內核,決定著“適度工業化”體系的其他特征。

        2、經濟特征。其一,突出綜合國力和經濟質量而不過分強調GNP,尤其認為工業化框架內的GNP增長是有限度的,也是應該適度加以限制的。其二,強調各產業間的平衡和結構合理。農業的比重要下降,工業的比重要上升,但需要探索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工業新類型和生產新方法。服務業的比重要上升,但不能試圖無限發展工業生產基礎之上的服務業。其三,農業勞動力比重要下降和城市化比重要提高,這要與產業結構相對應,但要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新工業革命的因素。

        3、文化特征。教育和科技投入要逐步提高,與物質再生產投入同等重視。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研發人員的比重、經費投入比重都要有一個較高水平。

        4、生態特征。首先是人口規模要穩定,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尤其要控制人口增長,努力實現人口零增長。其次是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倡導循環生產和循環經濟。同時應提出“自然未開發率”的發展新指標。

        三、中國21世紀的高級發展戰略:新工業化戰略

        21世紀的中國,最終是要建設和實現新工業化。相對適度工業化戰略而言,新工業化戰略就是中國21世紀的高級發展戰略。

        (一)中國建設新工業化的條件

        雖然中國目前還未實現工業化,但已經具備了建設新工業化的條件,中國不能等到完全實現工業化之后(即20年或50年后)再開展新工業化建設。

        第一,歷史的啟示。歷史上新舊文明斷裂和交替的時期,往往正是原本較落后的國家和民族后來居上的歷史契機。中國應該充分認識工業文明的危機與新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避免過度工業化必然帶來的困境,率先開拓新工業文明。

        第二,目前,在世界范圍已興起了新工業革命的浪潮,這個歷史大背景已為中國開拓和建設新工業化提供了客觀條件。在這種形勢下,誰(尤其是世界大國或地區)能自覺認識到工業文明的危機和新工業文明的必然到來并積極開拓它,誰就能獲得發展的主動權,并能在新工業革命中居于領先地位。

        第三,中國自身也具備了開拓新工業化的條件。首先,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這為開拓新工業化提供了必備的經濟條件。其次,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為開拓新工業化積累了必要的技術儲備。再次,中國在新興科技的許多領域居于世界前列,這為開拓新工業化提供了關鍵性的要素。(二)中國的新工業化體系

        建設新工業化要有一個基本目標即新工業化體系,目前我們還不可能細致地描繪中國的未來新工業化體系,而只能從原則上就其主要特點做一些初步探索(表2)。

        附圖

        1、智能化微制造化。第一,智能化微制造科技及其產業化成為社會的關鍵科技支撐和社會的主導生產方式,社會物質生產逐步由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學資源轉變為利用多次再生產中已作為廢棄物質的小分子、原子材料來人工生產和利用化學物質,即從天然化學生產轉變為人工化學生產。第二,能源開發進入更深層次。工業化生產主要利用天然礦物能源即化學能源。新工業化則把一次能源定位在物理能源上,主要是核能和太陽能等。第三,材料開發也會進入更深層次,即不斷開發利用小分子、原子乃至亞原子材料,以人工生成具有全新性能的宏觀新材料并進一步加工制造出用途無比豐富的新產品。第四,信息化發展為智能化,社會生產社會生活都高度智能化。中國在信息科技、納米科技、生物科技等領域已處于世界前列,必須繼續保持這種優勢,以確保在新工業化進程中的領先地位。

        2、循環化生態化。智能化微制造化科技及其產業化,在社會的宏觀總生產過程上引導出一場大變革,即從工業化的“資源-生產-廢棄物”的單向生產過程轉變為“資源-生產-廢棄物(再生產資源)-再生產”的循環式生產過程。整個社會經濟體系形成了循環經濟,新工業社會也成為循環型社會。這種循環生產、循環經濟、循環社會又帶來了更大的變革:(1)物質資源消耗由于循環利用而不再增長,并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了有限生產生活圈;(2)人口增長停止;(3)不再過多干擾自然演化,形成了真正的生態社會,同時又在不斷開拓更深層次的自然和文明;(4)生活資料短缺現象逐漸得到克服,生產資料占有制度逐漸衰退。中國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而人口眾多的國家,在建設新工業化中更必須把循環化生態化置于特別重要的地位。

        3、太空化。新工業時代的物質生產一方面深入到小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層次,另方面則擴展到地球之外的太空。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工業社會也是太空化的社會。中國的太空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為推進新工業化的太空開發奠定了基礎。在21世紀的新工業化戰略中,中國必須把發展太空科技和太空產業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必須同時認識到太空活動的高度智能化特點,即太空開發活動的主要方式是“人-機”組合活動,主要依賴于高智能化的太空自動探測裝備和太空機器人,主要是建立太空信息網絡和自動化控制系統。還要注意把智能化微制造科技與太空科技結合起來,以達到太空開發的高化學化、生命化和生態化。

        4、創造為本化。從“生產-生活-享樂”為軸心的傳統價值觀轉向創造為本、以類為本的新價值觀。新工業社會的宏觀產業結構主要有四個層次,即(1)農業工業的傳統物質生產業、(2)人工創造和利用化學物質和深層循環式生產為主體的新工業、(3)生活服務業、(4)科技教育文化業,物質生產業和生活服務業的科技含量都很高,這是一個走向創造的產業結構。人們熟悉的三次產業分層變為四次產業分層,農業和工業合為一個層次,科技教育文化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層次,這是新工業社會產業組合的新變化。中國在21世紀的新工業發展戰略中,必須重視民族的創新意識、創造為本、以人類為本價值觀的培育,不斷加大科技教育事業的投入,不斷發展壯大科技教育事業。

        新工業化在經濟比重和產業結構上,在勞動力結構上,甚至在新的社會評估體系上,都會有一個數量上的體現。可初步提出如下一個新工業化的主要指標體系:(1)資源深層循環利用率>50%;(2)一次能源中物理能源(如核能、太陽能)使用率>50%;(3)新工業產值與農工業產值比>1;(4)物質生產業、生活服務業、科教文化業的勞動力各占社會總勞動力的1/3或物質生產業勞動力<33%(表3)。

        表3新工業化主要指標

        序號標準

        1資源深層循環利用率>50%

        2物理能源使用率>50%

        3新工業產值與農工業產值比>1

        4物質生產業、生活服務業、科教文化業的勞動力各占社會總

        勞動力的1/3或物質生產業勞動力<33%

        建設新工業化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戰略措施。從新工業化演進的機制與中國的實際出發,應主要考慮如下三項措施:第一,轉移式發展;第二,分層式發展;第三,跨越式發展。

        (三)建設新工業化必須實行一場文明形態的革命

        建設新工業化是一場人類文明形態的大革命、大飛躍,文明形態的革命不僅需要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生產方式的革命),而且需要社會體制革命、社會觀念革命。所以,中國在21世紀要建設新工業化,就必須進行一場文明形態的大變革。

        經濟體制的變革。其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各種產業制度、經濟制度,尤其是要形成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其二,新工業化將推動國家經濟體制從生活主導型向科教主導型轉變。其三,新工業化生產使生產生活資料的稀缺性大大降低,將更注重共享性財富的創造,這將大大淡化物質個體占有制即占有制的社會化大大加強。

        政治體制的變革。其一,高度民主化,個體意志與社會意志的一體化。其二,高度社會化、全面社會化,這屬于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內涵的應有之義。

        社會觀念的變革。新工業文明的社會觀念是更加重視宇宙演化與人類作用的類價值觀,從個人的狹隘觀念中走出來,從人類生活的小圈子走出來,走向更深層的物質探索與生產,走向“再生產整個自然界”(馬克思語)。在新工業化建設過程中,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這是21世紀中華文化重新崛起的大好歷史機遇。

        四、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的實施

        實施21世紀的總體復合型發展戰略,首先要處理好工業化與新工業化的關系,其次要在百年發展中分階段地有所側重地予以實施(表4)。

        附圖

        (一)21世紀前20年:工業化實現期與新工業化開拓期

        1、實現適度工業化。在21世紀的前20年時間里,要努力建設并實現“適度工業化”。主要目標和措施是:國民經濟大幅度提高,經濟結構大大優化;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普及高中教育并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施調控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戰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控制人口規模;提高城鎮人口比重,大力發展生活服務業,把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轉移到生活服務業中來。

        2、重點開拓新工業化。在21世紀前20年,新工業化還不可能全面展開,而只是處于開拓時期。其開拓的任務和措施主要有:(1)自覺制定新工業化的宏觀發展戰略,協調好繼續推進工業化與開拓新工業化的關系;(2)集中力量進行關鍵科技的攻關,力爭在新工業化的關鍵科技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科技、納米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態科技、太空科技等;(3)努力運用高新科技成果改造傳統產業尤其是工業,使傳統工業發生“適度”轉變;(4)積極推進高新技術(新工業化領域的科技成果)的應用,努力形成新工業化的產業,使傳統工業獲得向新工業化轉移的空間;(5)要大力倡導創造為本價值觀,明確提出“建立學習創造型社會”的發展戰略;(6)廣泛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二)2021年到2050年:工業化持續期與新工業化發展期

        1、持續推進工業化。21世紀前20年雖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但工業化仍需一段時期來完善和成熟。持續推進工業化的任務和措施主要是:(1)繼續推進國民經濟必需的工業部門,并且注重提高其科技含量;(2)對工業的產業總體進行全面分析,限制那些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的行業的發展,建立完善的工業發展調控機制,避免過度工業化及其帶來的危機;(3)努力運用新工業化科技成果改造傳統工業,使之向新工業化轉移。到21世紀中葉,傳統工業經濟的比重保持與新工業經濟持平或略低。

        2、大力發展新工業化。21世紀上半葉的后30年,新工業化進入了大力發展時期。大力發展新工業化的主要任務和措施是:(1)制定大力發展新工業化的具體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新工業化;(2)建立完善的新工業化科技體系;(3)分層發展新工業化,注重發展滲透力大、主導性強的新工業領域;(4)大力推進新工業科技的產業化,從改造傳統工業為主轉向新產業化為主,努力形成社會規模的深層次循環式生產體系;(5)進行相關的社會體制與觀念變革,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深入建設“學習創造型社會”。(6)積極建立國際科技合作體系,努力建立東北亞新工業產業帶。到21世紀中葉,中國所實現的現代化應是新工業化得到較大發展的現代化。

        (三)21世紀后50年:工業化轉變期與新工業化實現期

        第7篇: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主題旅游城鎮旅游競爭力形象競爭力品牌競爭力

        隨著旅游產品開發向縱深方向發展,近年來在我國興起了一批主題旅游城鎮,如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風情為特色的江南古鎮周莊,有獨特魅力和濃郁民族風情的云南麗江古城,以及分別以歷史文化、民族風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等為主題旅游品牌的桂林的興安、龍勝、陽朔等縣,利用主題特色,形成了旅游競爭優勢使其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旅游業的新星。

        主題旅游城鎮及其旅游競爭力的界定

        競爭力戰略研究權威——美國的邁克爾•波特認為競爭戰略就是“采取進攻性的或防守性行動,在產業中建立起進退有據的地位,成功地對付五種競爭作用力,從而為公司贏得超常的投資效益。”(邁克爾•波特,1980)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有關競爭的概念和理論引入中國,很快為各行業所接受并重視,其中也包括旅游業。S.Demars認為一個旅游度假地競爭能力由旅游市場、本身的開況、可進入性等決定。E.Canestrill等指出,旅游地競爭力不僅體現在旅游市場的占有率上,更要看它的發展潛力、旅游地承載力。國內許多學者也曾對如何提升我國的國際旅游競爭力進行過相關研究,但涉及如何提升具體的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擬從主題旅游城鎮和旅游競爭力的概念入手,從旅游供需兩方面來分析影響旅游競爭力的七大要素,進而對提升主題旅游城鎮旅游競爭力的策略進行初步探討。

        主題旅游城鎮的界定

        主題旅游城鎮是指利用當地的特有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塑造主題形象,并圍繞該主題來發展旅游業的特色城鎮。它建立在對舊有城鎮的特別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改造上,保持城鎮原生態和文化氛圍,在符合原居民生活要求的同時,也滿足外來游客的需求,城鎮同時因為原居民的居住而富有特別的活力。主題旅游城鎮用旅游產品的形式將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資源表現出來,它注重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和地區壟斷性,文化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它能充分利用當地傳統的文化資源,塑造獨特的主題旅游形象;而且它要求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建筑風格還是民風民俗,都能體現城鎮的特色和主題。

        但由于規模、功能、資金和地位等條件的限制,約束了主題旅游城鎮的進一步發展,它只有憑借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不斷提升旅游競爭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主題旅游城鎮旅游競爭力的界定

        旅游競爭力是指旅游地在維護自身市場地位時創造和整合能保護資源增值產品的能力(胡冬梅、司繼偉,2002)。所以,主題旅游城鎮的旅游競爭力是指主題旅游城鎮為保持自身旅游持續發展時,創造和整合能保護資源增值產品的能力。旅游競爭力是主題旅游城鎮綜合發展能力的體現,它能使該城鎮旅游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有利的地位。主題旅游城鎮的旅游競爭力不僅僅表現在為城鎮旅游業創造經濟收益的能力,而且還表現在:優化配置旅游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優勢,給當地居民帶來更多的利益,獲得更強、更為持續的發展能力和發展趨勢,為所在地區創造更多的社會文化價值等方面。

        主題旅游城鎮旅游競爭力影響要素分析

        影響旅游競爭力的要素有很多,本文嘗試從旅游供需兩方面來探討影響主題旅游城鎮的旅游競爭力要素。從旅游需求方面來看,是指游客對主題旅游城鎮所提供旅游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狀況,主要包括兩個要素:國際、國內游客的需求狀況以及游客市場規模的大小和成長速度;從旅游供給方面來看,是指旅游地如何從區位條件出發,樹立形象、建立品牌去吸引游客,開拓客源市場,鞏固并拓展市場規模,從而提升城鎮旅游競爭力,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素:區位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旅游環境要素、形象要素和品牌要素。如圖1所示。

        需求要素分析

        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狀況主題旅游城鎮提供的旅游產品映射出市場需求,其產品可從歷史文化、生態旅游、美食文化、休閑度假等方面進行分類;同時,游客也會根據自己的愛好需求來選擇旅游產品,因此我們可以從國際、國內市場對旅游產品的需求狀況來判斷主題旅游城鎮產品的競爭力以及未來發展形勢。

        游客市場的規模和成長速度游客市場規模的大小和成長速度直接關系該城鎮旅游業的收益,因而是衡量旅游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可以根據游客對旅游產品的選擇來判斷某一類型的主題旅游城鎮的游客與潛在游客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以此來衡量該城鎮的旅游競爭力及未來的競爭潛力。

        供給要素分析

        區位要素區位因素對旅游競爭力的影響是通過主題旅游城鎮所在的位置、城鎮的可進入性以及通訊狀況等來反映的。區位優勢及其所形成的潛在收益和特有屬性,將直接影響游客的數量和城鎮的旅游收益,從而影響城鎮的旅游競爭力。因為良好的區位條件有利于吸引投資者和游客,有利于與城鎮外的信息進行溝通,更有利于開拓旅游新市場,為主題旅游城鎮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旅游環境要素旅游環境是指人們進行旅游活動,能產生美感,并獲得精神與物質享受以及知識樂趣的環境(常鳳池),其中包括旅游軟環境和旅游硬環境。旅游環境要素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性的概念,它是主題旅游城鎮旅游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在良好的旅游環境下,旅游企業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城鎮旅游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核心吸引物要素核心吸引物是指主題旅游城鎮具有相當影響力且獨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品牌項目、一流的景點等,它能形成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能力,是區域間旅游競爭的基礎。對于主題旅游城鎮來講,指當地具有優勢的旅游資源,如周莊的江南水鄉風情和桂林龍勝的少數民族風情。

        城鎮形象要素主題旅游城鎮形象是指城鎮的整體形狀和特征,它是城鎮景觀形象、公眾形象和政府形象的整體反映。隨著旅游業競爭的加劇,競爭領域的擴大,旅游業的競爭已上升到更高層次、更具挑戰意義的層面,旅游地形象塑造和設計策劃成為旅游地相互競爭的重要手段。主題旅游城鎮形象競爭力主要通過政府形象、公眾形象、城鎮景觀形象三個要素體現出來。

        品牌要素它是在區位要素、旅游環境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以及形象要素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的。主題旅游城鎮的特色主題優勢所形成的輻射力、知名度和吸引力構成了一個旅游目的地品牌,并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產生不同的品牌效應,不斷鞏固并擴大旅游市場,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需求方面的兩要素是游客選擇主題旅游城鎮產品的直接反映,也直接關系到其旅游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鎮旅游業發展的趨勢,因而是衡量主題旅游城鎮旅游競爭力的基本指標。供給方面的區位要素、旅游環境要素、核心吸引力要素、城鎮形象要素以及品牌要素是主題旅游城鎮旅游發展的驅動力,決定著城鎮的相對優勢,能增強旅游的主打吸引力,最終提高旅游競爭力。其中,品牌要素是旅游競爭力最深刻最根本的體現,因為品牌競爭力體現了主題旅游城鎮吸引游客的能力,以及創造價值的能力,而旅游競爭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主題旅游城鎮形象的升華和品牌競爭力的提高。總之,這七大要素共同決定了主題旅游城鎮的旅游競爭力,他們不是單獨發揮作用,雖然各因素的作用力有強有弱,但他們交互在一起共同推動城鎮旅游的發展,所以要把握好各因素的不同作用力,發揮其提升主題旅游城鎮的旅游競爭力的特定作用。

        提升主題旅游城鎮的旅游競爭力策略

        根據上述影響主題旅游城鎮的旅游競爭力的七大要素,本文試從內部形象提升策略和外部環境提升策略來分析如何提升主題旅游城鎮的旅游競爭力。如圖2所示。

        準確的主題定位

        準確的定位是建立形象和品牌的關鍵。旅游城鎮只有在競爭市場上進行準確且獨特的定位,形成鮮明的品牌個性,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主題定位是指主題旅游城鎮根據競爭狀況和充分考慮當地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從旅游資源稟賦、資源空間分布、輻射能力等方面進行把脈,最終確定在旅游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其目的是創造主題旅游形象,最終贏得市場客源。如桂林的興安,其旅游資源優勢在于建于秦代的靈渠,因而構成了興安以歷史文化為特色的主題旅游形象,而龍勝因為有苗、瑤、壯、侗等多個少數民族,便形成了民族風情主題旅游城鎮。因此主題旅游城鎮只有根植于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結合考慮游客、當地居民和周邊旅游城鎮對自身旅游形象的認同來確定自身的發展定位,并不斷地強化品牌形象,才能強化競爭優勢并提升旅游競爭力。內容摘要:城市工業旅游拓展了工業旅游研究的主體、客體、形式、內容和意義,同時促進了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的雙贏,形成了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系統。

        關鍵詞:城市工業旅游發展模式新思考

        城市工業旅游的內涵

        對于工業旅游內涵的認識,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強調工業旅游的形式,如鄧海云提出“工業旅游是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所產生的一種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業企業的廠區、生產線、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產品等為主要吸引物,活動范圍一般限于工業企業之內。”二是強調工業旅游的內容,如趙青提出“工業旅游是人們對工業景觀、生產流水線、工藝流程及勞動場面的參觀、學習,加深認識了解的過程。”三是側重工業旅游的目的,如姚宏提出“工業旅游是以現有的工廠、企業、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業場所作為旅游客體的一種專項旅游。通過讓游客了解工業生產與工程操作等全過程,獲取科學知識,滿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購物、觀光等多方面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產品。”四是從供給和需求即市場的角度闡述工業旅游,如戴道平認為“工業旅游,從旅游供給的角度來看就是以工業企業的建筑環境、設備設施、生產或工藝流程、企業文化與管理等作為旅游吸引物,經過設計包裝推向市場,來滿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從而實現企業的經濟、社會、管理等目標的一種專項旅游活動。”廈門大學王寶恒對工業旅游的綜合性概括,如認為“工業旅游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工業資源為吸引物,通過企業對資源進行整合或二次開發,突出工業資源的吸引力,將其轉化為旅游資源,并以滿足旅游需求、提高企業綜合效益為目的專項旅游活動和企業發展項目。”

        可見,目前對工業旅游的研究大多是從工業和旅游業的角度進行的,大多是把工業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一種特色產品或是工業企業的一個項目。

        當前對工業旅游的研究還沒有把工業旅游的內涵全面而細致地挖掘出來,工業旅游的深層內涵還應包括工業旅游的客體、組織形式、主體目的和意義等方面,因此要繼續放大其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從城市發展工業旅游的角度來研究工業旅游,以指導城市工業旅游的發展實踐。從城市產業的視角看工業旅游的發展,工業旅游應該是推動城市工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的一種活動或工程;從城市發展的視角看,城市工業旅游從經濟、文化和政治等角度革新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發展的原動力。城市工業旅游的客體不僅包括上文定義中提到的與工業企業有關的東西,還有所有的可以整合的工業資源,包括歷史工業文明,現有工業文化和對未來工業發展的設想。組織形式可以包括商務考察、參觀獵奇、學習體驗等,開發的主體應該不僅僅是旅游企業、工業企業,還應該有政府的組織、協調和推動。開發的意義不僅僅是經濟和社會效益,更注重環境效益,追求工業旅游、旅游業、城市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8篇: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1.領文化影響價值觀,影響職員的發展方向,一個公司包含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職員,公司文化從某個角度彰顯了所有職員的思想觀念,指引著公司發展目標的實現。此功能是通過企業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員工的行為心理實現的。

        2.力力為公司領導層通過具象的表達方式向所有職員和整個市場說明其發展方向,進而凝聚成一個綜合體,公司通過整體思想觀念激發所有員工的整體利益觀,進而增強公司的凝聚力,公司成員緊密結合,并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提高了所有成員對公司的依賴程度,進而形成一個凝聚力極強的整體。

        3.約約說的是公司文化限制成員的思想觀念以及工作態度,讓成員觀念及態度和公司基本原則相符,可以容納小范圍的差距,當然這些依賴于所有成員的自覺程度,在公司常規的運行過程中文化無形之中限制了所有成員,當其與具體的規章碰撞時,文化的限制和約束作用不容小覷,所以公司文化的限制和約束作用引起所有公司成員的自覺反饋和接納,一方面降低了公司成員的抵觸心理,另一方面激發了成員的潛能和能力。

        4.舞舞說的是公司文化公司成員思想觀念與公司價值觀和發展觀相一致的現象,體現為公司文化激發了公司成員的責任感,正確意識自身對公司目標實現的作用,從而高速完美地完成各項任務,降低成員工作的惰性,一旦公司對公司成員有什么要求,成員會義無反顧,這種激勵作用是不容小覷的。5.散公司文化的傳播作用說的是公司文化具有指引和傳播功能,其所到來的反應不單單體現為公司內部,還作用于外部發展,因為公司存在于一個經濟市場中,公司文化必須適應市場文化,市場文化以公司文化為基礎,由此可見,公司文化很大程度影響了市場文化的形成。

        二、公司文化對公司發展的作用

        公司的深度變革在某些方面依賴于公司文化的構建和完善。符合時代特點的公司規章體制是關鍵方面,先進的公司規章體制不單單涉及公司行政、經濟方面,而且還關系到文化方面。從表面上而言,公司內部所有的規章體制與公司轉型呈現同方向變化,然而要想員工真正接受規章體制的變化,其必須依賴于員工價值觀和態度的變化,降低員工內心排斥感,達到員工自身愿意接受規章的限制,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文化背景,從而推動公司變革的成功。另外,公司文化引領公司變革方向,職工文化的變化反映了員工對公司規章體制變化的接受程度,而且會影響公司正常經濟運轉,由此可見,公司的深度變革需要在文化的引領下,才能達到文化構建的效果。公司文化還有助于提高公司社會影響以及轉變公司發展觀念。如果一個公司擁有適合其發展的文化,其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引領新職員迅速投入到公司這個大家庭,所有職員自愿遵守公司規章的限制,指引職員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進而提高社會的影響力。所有職員在公司文化的影響下,在公司發展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指引職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保證更有激情的去工作,提高公司整體素質水平,從而推動公司正常和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第9篇:工業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公共財政遺忘效應權力資源農業發展

        在公共財政框架下研究農業發展問題,是當前的一個熱點,也有了一些成果。但研究者大都是從原先的假設和前提出發,從而使公共財政框架的解釋能力下降,農業發展問題研究也被引入了無發展性的淺灘。反過來,其從宏觀上也誤導公共財政框架構建的初衷,偏離了問題的重點,這也必然會影響到正在變革中的農業,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發展問題探索的進一步深化。因此,筆者試圖打破常規,應用新的框架和方法分析兩者的關系,并為我國正處于變革中的農業和公共財政框架的研究提供借鑒。

        一、公共財政框架下的農業發展問題的實質

        農業發展的總體落后有其獨特的經濟學原因。SmithAdam(亞當·斯密,1776)認為,〔1〕分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工業與農業的生產率差別原因是工業中分工的好處大于交易費用,而農業中的協調費用高于好處。農業在國民經濟收入的比重下降,不是因為人們的偏好或生產條件的外生變化,而是農業必須靠從工業進口機器來間接進行分工。進行分工的同時,也使整個市場打破了原來的均衡點,并開始尋找新的均衡點。

        SmithAdam的觀點有一個前提,即工業和農業在市場環境中擁有相同的權力資源。對于我國的農業而言,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解放后,都是權力資源配置格局下的弱勢產業。康芒斯的觀點〔2〕雖然有些極端,但市場功能的發揮及資源配置的過程肯定是以一定的權力結構為前提的。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和真正運行,但公共財政框架除了對農業收支的規范化和科學化進行界定外,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是調整和重組全社會的權力資源配置格局。

        “三農問題,本質上是一個道德問題”(楊小凱)。〔3〕當全社會在某個時刻都認識到農業的艱難處境時,一時的言論很是動聽感人。由于現行的權力資源的格局,制定者和執行者都是原先既定利益的受惠者,他們會逐漸遺忘以前的言論,遺忘權力資源初期取得的不公平性。“當不平等成為社會的一般規律時,最大的不平等是不會引起注意的。”〔4〕在農業和農業發展問題上,這種“遺忘效應”也同樣存在。據現在農業方面的政策和農業領域的研究來看,公共財政框架只是開始了最基礎的試探性的構建。我國的農業發展缺乏足夠的保障,公共產品的城市化傾向和農村地方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滯后,成為農民增收、城鄉差別拉大、二元結構更趨突出的根本原因(王國華、)。人口占總數最多的產業,在財政的二次分配中,竟然只有不到500億元,遠低于其他的產業,而且國家的行政管理費用在2004年就已經達到了3000多億元。各種源自社會等級制度的限制,極大的破壞了農業的發展,而在此種權力資源配置格局下的國家財政對農業和農業發展的支持(很多時候這種照顧是看得見、摸不著的),又進一步扭曲了真正的農村市場。再加上農業原先交易效率的低下,農業本身分工結構有向自給自足的全部均衡傾斜的趨勢,以及政績化的政策和個別地區農業邊際改革的成果,使這種變化顯得異常的模糊。到2002年,地方政府有45%的財權,但行使著69.3%的事權,使得財政框架下的農業鄉鎮政府只能通過制度外的收費用以彌補巨額的負債。

        一些學者在研究農業問題時,總是從既定的假設出發,他們單純的認為公共財政框架正在順利和諧地構建中或已經基本構建完畢,并且能為農業發展提供應有的支持和公開、公平、合理的引導。這顯然是沒有真正理解農業和公共財政框架的核心關系問題,他們錯誤地估計了既得利益者及其代表的權力和抵制、誤導農業改革的能力。現行權力資源配置格局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大都是原先的受惠者,從馬克思哲學理論分析,他們對這種格局持天生的唯心主義認同。那么,那些學者根據前面的前提而做的一系列研究的實用價值也就值得質疑。

        “一個階層的民主,也要依靠其經濟力量。”〔5〕因此,我們要打破原來的老套路,正如CoaseR.(科斯,1937)提出企業為什么會出現一樣(而不是從規模經濟舊的角度),〔6〕當時人們也是忽略了這個問題,只知道企業的存在或企業研究方向就是一個前提,但當科斯及其弟子張五常對企業理論作出了突破性的研究之后,人們對于企業和企業的管理理論的視野及解釋力就更高明了。公共財政框架也是一樣。

        二、公共財政框架下的農業發展思路及模型

        農業問題是一個社會等級問題,由此而引出的權力資源配置格局的嚴重傾斜,其實農業始終處在社會權力資源循環的。〔7〕構建公共財政框架,首先就要突破這道頑固的防線,然后重新科學地重組權力資源配置格局,引導我國由分配型財政、生產型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最大程度上削減和緩沖農業分配過程中的協調費用負擔,從根本上杜絕農業發展的桎梏。

        1.先分離。即先把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和農業本身首期分離,對整個社會特別是公共財政框架,可以避免現行的社會等級制度下的“迷霧政治”。在“迷霧政治”的環境中,就是有某些階層借原來的弱勢產業和人群的政策導向掩蓋其真正的目的,使政策和政策的可行性與連續性大打折扣。如農村的金融信貸,國家有意搞活農村金融市場,但真正受益的卻是房地產行業。在分離中,我們要根據憲法真正地構建公共財政框架,給予農業以公平。公共財政框架的首期構建也要與農民在國民中應有的權力相匹配,更重要的是框架的推行和實施更要符合這一標準。要打破權力中的黃宗羲定理,框架的實施也是針對實施者的,否則,由于政府和上層等級的既得利益,邊際利益的調整也會達到極限。如自1978年的農業邊際利益調整,到上世紀90年代時達到了極限,造成了延續至今的農業發展長期停滯不前。如果不打破原來的權力資源分配的格局,農業本身結構又將更遠離帕累托最佳,而現行農業內部畸形的市場均衡又在破壞其發展。所以,要依靠公共財政框架對行政機構和各級政府作出大幅度的壓縮,這是關系農業發展命運的根本性措施,況且國家政權和公共財政也能夠承受這種變革及其經濟負擔。

        我們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一個簡化的模型來進行初淺的量化,以便更好地理解權力資源在政治和經濟兩個領域以及在城市和農村的配置所產生的長期社會發展績效。

        Y=εAaBb(A=c1+d1,b=c2+d2)

        A和B分別表示權力資源在政治和經濟兩個領域的配置,具體轉化為財政間接控制市場配置(財政間接控制)兩部分;a和b則相應的表示社會經濟發展績效對該領域權力資源的彈性參數,且a+b=1;ε表示綜合績效系數;Y表示總體社會經濟發展績效;c和d表示農村和城市的權力資源配置。

        由于我國總體分工演進和專業化已到了一定的階段,完全保險的行業部門改革也取得了有效的成績,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已經證明:市場配置效率高于財政直接配置效率,即a.

        在這一模型下,現行的財政體制為:A>B,d2>c2,d1>d2.即權力資源只要由財政直接控制,且主要配置在城市,但B的比重在逐步的增大。公共財政框架在這個模型下應該是:Ad1,d2>c2,即工商基礎型公共財政體制,權力資源總體向市場傾斜,工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業的商業化和產業化,逐步消減城鄉對立的二元經濟結構,因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問題。這是公共財政框架構建和運行的總的思路。

        2.再融合、創造。在融合和創造過程中,農業發展問題就會變得比先前明朗,最重要的是做好權力的銜接和農村社會結構的改革。筆者認為其它問題(如農村金融市場、農業增長線的改變以及保障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是水到渠成的。公共財政框架應全面科學地規范收支,給農業以公平的財政誘導。表面上看,公共財政應該支援農村,若只是無發展性地進行支援,靠公共財政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財政支援要遵循發展性支援原則。

        公共財政只是對市場經濟的一種補充,市場經濟的前提就是市場參與主體——社會各成員之間權力都是平等的。如果沒有一個平等的社會前提,是不可能達到社會經濟的良性協調發展。由于城鄉權力分配的不平衡,形成了中國城鄉二元經濟形態,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發展,同時也將影響城市的遠景發展。如今的一個現實矛盾是:作為中國主要成員的農民,因其分散于全國各地,又嚴重缺乏組織性,其不能得到與其它社會集團的平起平坐的對話資格在權力資源配置過程中始終處于不利的地位。市場本身是無法改變這一歷史的權力資源格局的。正如楊小凱分析:只要權力平等,由于原來市場交易效率的不同,農村的投資者及其它的資源會涌到城市導致城市競爭的加劇。但隨著農村的制度環境的改善,增值空間更大,各種費用下降,反而會給人們許多機會,由此,兩者會逐步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8〕因此,公共財政應該消除或降低因制度扭曲導致的農村發展的內生交易成本和城鄉權力資源分配上的不平衡。

        只有當農業以外的產業所得到的權力資源趨于合理時,農業才能真正的放手發展,才能在一個公開、公平的市場和社會中參與競爭。

        三、結語

        盡管以上的分析顯得很激進,那只是從戰略上來俯視整個社會和公共財政框架以及農業的發展問題,公共財政框架能夠被提上席面,沒有人會承認那是因為農業的困境,而是通過這個框架的建立,其他的產業和各種利益集團都可以在其中獲得好處,這是我們必須要理解的前提。我們正是要從這個基點出發,把農業發展融到這個機會中。在改革中,我們始終要有自己的核心的系統的具體措施和指導思想,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已掌握的權力資源,使自己的改革措施得到切實的實行和相當人數的支持,避免從泛道德的角度下結論認為兩種或多種利益群體是“水火不相容”。即使我們的變革的動機與意圖是純正的,但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特別是應承擔農業改革陷入困境甚至失敗的責任。更多的從改革的策略上動腦筋,構建公共財政框架和真正發展農業,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做的還太少了,研究也是太膚淺了。嚴格的說,我們的研究和策略要求是相對內部的挖掘,盡量控制在變革者之間的切磋,然后再滲透到正在變革中的公共財政框架及農業。

        農業的發展需要權力資源的均衡分配,公共財政框架必須促進權力分配機制的優化,由市場之手來促產業化革命,激發農業挖掘內部潛力,鞏固權力資源公平合理配置的格局。

        參考文獻:

        1.陳劍波。促進農村發展:戰略、制度和政策調整[J].江蘇社會科學,2003,(07)。

        2.張永林,侯萬軍。對我國“三農”中空殼問題的實證分析與理論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4,(04)。

        3.王林平。“三農”問題的研究綜述與反思[J].理論探討,2004,(02)。

        4.徐增陽。誰來保障億萬農民工的選舉權[J].寧波黨校學報,2003,(06)。

        5.譚明方。農村社會結構與“三農”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4,(05)。

        6.董磊明。農民為什么難以合作[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4,(01)。

        7.劉志廣。權力資源、生活機會和財政體制[J].農村財政,2004,(02)。

        8.高培勇。公共財政:經濟界如是說[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9.孟繁華。九十年代—文存1990~2000(上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10.沈巋。誰還在行使權力——準政府組織個案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注:

        (1)Smith,Adam(1776):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Reprint,editedbyE.Canna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6年。

        〔2〕[美]康芒斯(制度經濟學派的代表)在《制度經濟學》一書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指出: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不是市場,而是社會制度安排中的權力結構。

        〔3〕林光彬:社會等級制度與“三農”問題,《讀書》,2002第2期。

        〔4〕〔5〕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商務印書館,1988年。

        〔6〕Coase,R.: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1937),4:386~40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亚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频 | 日韩精品受辱视频在线看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欧美 | 视频久久久久久97 |